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增长的新思路

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增长的新思路
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增长的新思路

“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增长(上)

主讲人:曹立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

我们今天交流的题目是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增长。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经济增长速度回落,也就是说由原来的高速增长进入到中高速增长。但是我们现在面临很多的问题,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还需要非常多的努力。刚刚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既然是决胜阶段,就意味着我们2020年的奋斗目标必须要如期实现。要想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我们还是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所以今天讨论这个题目,应该说是非常的重要。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讲的十三五规划建议里面,其中讲到我们的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正是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实现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所以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它叫决胜阶段,整个十三五规划也是围绕着这个目标来制订相关的内容。

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增长,主要是想从两个方面对相关的问题做讲述和分析。第一个问题就是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增长的紧迫性。第二个想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增长的新思路,主要是按照这次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十三五规划建议里面所提到的一些要求。

一、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增长的紧迫性

我们先讲第一个问题,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增长的紧迫性。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对保持经济增长的要求

在这次规划建议里面,在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对保持经济增长也是提了新的要求。在规划建议的决定里面首先是对十二五时期我们的经济发展做了一个总结,其中讲到说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即将实现,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的台阶,这是对十二五时期一个高度的肯定。

讲经济实力,我们的GDP已经是排在第二位,2010年我们就是第二位,在十二五时期,我们GDP总量现在已经是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已经增加到了7800万美元,另外就是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我们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超过了第二产业,其中我们的城镇化率也已经达到了55%,而且一批重大的科技成果也已经达到了世界的先进水平。贫困人口大幅度的减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且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这些都是十二五时期,我们国家在经济、科技、国际影响力各个方面确实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在面对十三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成绩是重大的,但是问题也依然非常突出,所以在这次规划建议里面,也已经讲到了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其中讲到我们现在大概有这么一些问题:我们的发展方式依然非常粗放,创新能力也不强,而且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也还是很严重。另外就是整个企业的效益在下滑,特别是从去年到今年,经济下行的压力非常大;我们还是经常会有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会发生,另外我们发展的不协调,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的约束也是越来越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包括我们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也比较大。而且这个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的任务也非常艰巨。除了这些经济方面的问题,我们还有一些社会问题,比如说人们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也有待于提高,法制建设有待加强,而且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也有待提高,包括的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也有待于进一步的强化。这都是在这个建议里面讲到的问题。

这些问题其实可以归结成六个方面,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为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性阶段要实现我们的目标,应该说带来了很多的挑战。我们把前面建议里面讲到的这些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归纳,大概也可以归成这么六个方面:第一,我们现在结构性的问题还是非常的突出,特别是现在产能过剩的问题;第二,现在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也还是非常的大。第三,我们曾经发展经济的一些比较优势,比如说劳动力的低成本、土地的低成本,这些比较优势现在也都逐渐的在丧失。第四,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本身我们现在社会问题还是非常尖锐的。第五,消除贫困的任务非常艰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掉队,不能拖后腿,现在看我们的贫困问题非常的艰巨。第六,体制本身改革没有到位,很多的做

法跟我们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还相差有比较大的距离。大概有这么一些问题,制约了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决胜性阶段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我们现在讲结构性的问题,实际上这个结构性的问题,讲经济增长,一般从经济增长的速度来看,代表了经济增长量的变化,而结构的变化实际上代表了经济增长质的变化。结构性的问题,其实现在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方面最大的制约因素,也正是因为我们的结构有问题,我们的质量不好,所以最终也会使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不能够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

我们讲到结构性的问题,一般会讲这么几个结构。第一个结构就是经济增长告别了短缺经济以后,最主要的经济拉动就是来自需求方面。来自需求方面我们经常会讲到三架马车,投资这架马车拉动的是生产资料的市场;第二架马车就是消费,只要有消费,拉动的是日用品的市场;还有一家马车是出口,出口就是我们把东西生产出来,卖给外国人。我们经常会讲到三架马车不考虑外需,有的时候不考虑外需,我们有时候只讲内需。内需这两架马车最主要的就是投资和消费。投资和消费现在的主要问题还是投资规模大,消费是不足的。投资规模大,消费不足,而消费才是跟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

消费和投资这两架马车最大的区别就是投资是一个派生的需求,是一个中间需求,消费才是最终需求。你比如说投资,我们上一些大的项目,修高速公路,建一些大的工厂,投资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改善生产条件,提升生产能力。从理论上讲,生产能力提升了,意味着你能生产出更多的东西来,所以必然要求最终需求的马车消费得跟进,如果消费不跟进的话,就一定带来产能过剩。所以现在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非常的尖锐。一般讲我们有24个工业行业,我们有22个都是产能过剩的,所以就是给中国经济带来太多的浪费,而且投下去以后效率不高。这是我们讲到的一个结构性的问题。

另外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就是我们讲到的三次产业结构,这是我们一般讲供给结构,现在我们国家的农业基础是非常脆弱的,13.5亿人,任何时候吃饭都是我们的头等大事,所以现在农业基础脆弱,意味着我们的粮食安全是受到挑战的。我们的第二产业——工业,现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产出的国家,但是中国制造跟美国制造,跟德国制造这样的制造业强国相比,我们跟人家的质量差别非常地大,也不是一个数量级上的。所以我们现在的工业叫大而不强,所以我们现在提出制造业的2025,其实就是想振兴我们的制造业。第三个就是我们的服务业发展还是非常地滞后,服务业对能源资源消耗少,而且服务业最能够解决就业,尽管我们国家的服务业现在在GDP当中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超过了50%,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成为第一产业。但是服务业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都是比较滞后的。所以服务业滞后,这也是我们的结构里面的一个问题。

另外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空间结构,这就是所谓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国的东中西部差距依然非常大,另外就是城市和乡村二元结构差别非常大。差别大主要是因为占人口绝大部分的中西部地区,包括农民,口袋里面没有多少钱,所以他不能构成强大的内需的力量来拉动我们的经济,所以我们内需不足。也正是因为内需不足,我们往往对外部市场依赖就非常地大,所以内外经济不协调,这也就是讲到我们结构性的问题。

另外刚才讲到这些问题里头,还有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很大,这次十三五规划建议里面也强调要美丽中国、绿色中国。现在环境一边是资源的大量消耗,另外一边就是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这也是我们经济发展当中面临的很大挑战。还有就是这几年的快速发展,随着我们的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要消失了,所以劳动力低成本的无限供给显然已经受到了一些制约,现在中国制造业受到来自高端和低端的挤压和竞争。高端就是美国人已经提出再工业化,一些高端的制造业开始回流美国。低端就是我们的人工成本上涨,现在我们一些东南沿海地区加工类的制造业都开始往东南亚国家转移,比如说去越南,去印度,所以中国制造业两头都受到了挤压。

我们除了劳动力的低成本现在不好维持,人工成本上涨,还有一点就是我们的土地成本也在上涨,现在我们各地都在强调要保十八亿亩红线,国家土地指标控制非常严格。但是现在各地也是在发展经济当中,特别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往往是招商引资引来的项目都落不了地,因为没有多的土地。所以这个耕地面积要死守,十八亿亩红线要死守,就意味着土地的成本会上涨,工业用地和建设用地的成本都会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一个高成本的时代就要到来了。高成本就意味着得有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利润增长的空间,否则的话成本上涨,经济就很难再维持。

还有一点就是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这就是我们的扶贫开发任务。中国的扶贫开发规模之大、难度之大,恐怕也是世界范围里面是绝无仅有的。按照我们国家现行的扶贫的标准,我们大概还有7千万农村贫困人口,在过去几十年当中我们也在扶贫,党和国家也是一直在着力推进扶贫。但是过去几十年来,我们脱贫的速度仅仅能够达到大概每年平均600多万人脱贫。按照传统的思路和措施,要在2020年完成脱贫的目标,显然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刚刚通过的联合国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要求各国按照每天1.25美元的标准来实现消除绝对贫困,就意味着联合国又把消除贫困的标准可以说又提高了。如果按照每天1.25美元的标准,我们国家大概有2亿多贫困人口。按照世界银行最新建议,每天是1.9美元的标准,我们国家的贫困人口恐怕就更多了,中国也是一个大国,我们也得按照联合国这样一些高的要求去落实和推进我们的脱贫的任务。

按照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任务的话,根据测算我们平均每个月大概就要减贫100万人口,显然时间非常紧迫,任务也非常艰巨。所以假如说按照以往的传统思路和措施去完成这个目标的话,显然难度是很大的,甚至是非常艰难。在十三五时期,如果没有一些特殊的大的举措,要想完成这个任务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所以脱贫的任务也是我们十三五时期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十三五时期不保持经济的稳定,即使我们讲新常态下中高速的增长,达到7%左右的增长,脱贫的任务恐怕也是难以实现的。这些都是进入十三五以后,尽管有成绩,有十二五时期奠定的一些基础,但是显然面对十三五的这些目标,我们会发现任务还是非常地艰巨,存在的问题也是非常严峻的。

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里面的综合判断,我们国家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还是要给我们鼓劲,我们还是客观的分析,尽管面临了很多的矛盾,当时建议里面是这样讲的,我们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但是我们还会看到,我们还是有很多的机遇,所以要准确地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所以十三五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条件,还是做了非常积极的判断,其实我们还是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内。

从经济发展自身来看,我们这个机遇期也是可以大概归结成这么几个方面的机遇:第一个机遇就是我们还是具有城镇化的广阔空间。尽管我们现在城镇化已经达到了将近55%,但是我们跟当年的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他们在80年代的时候城镇化率都已经达到了80%,所以我们上升的空间还是很大的,而城镇化可以强有力的拉动投资,也可以强有力地拉动消费,所以我们经济增长的需求还是很大的,我们的空间很大。第二个就是十八大就提出四化同步,四化同步也给我们经济增长带来了很大的空间,四化同步讲的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大家要知道我们现在其实还是有很多的短板,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农业现代化就是一个很大的短版,所以以后围绕着农业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我们依然可以迎来巨大的增长空间。

另外就是中国人现在我们已经告别了温饱,开始步入全面小康,所以意味着我们的消费将会升级,现在要创造新的消费,去释放一些消费,这样的话我们也可以带来很多因为消费升级,而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些新产业,比如说依托着互联网,互联网+,现在也有很多新兴的产业出现。还有就是我们国家现在的技术创新也是发展的非常地快,所以这次十三五规划建议里面把创新作为发展理念当中的第一个理念,整个发展要基于创新来推动。这几年无论是我们的技术创新,还是我们各种商业模式的创新,大量的新产业、新业态出台。这也是我们的努力的方面。

另外随着改革的持续推进,我们的资本的潜力、劳动力的潜力、土地的潜力也在释放,所以我们经常讲到说改革的红利、创新的红利、制度的红利都在凸显,所以十三五时期我们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应该说是具备条件的,所以希望下一步进一步推进经济增长来保持中高速增长上,我们应该树立信心。这是在进入到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面临很多的问题,给我们提出紧迫性,但是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们还是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有益条件。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新目标

第二个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性阶段,我们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目标,这次十三五规划建议里对于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也是提了这么五个方面:

第一,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目标里面第一个就是要保持中高速增长;第二是社会,社会的目标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要普遍提高;第三是文明,国民的素质和社会文化程度要显著提高;第四个是生态,生态环境的质量要总体改善。第五个是制度,制度创新改革,目标要使我们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性。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个决胜阶段提出的新的目标。我们看这五个目标里面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文明、文化,包括我们的制度建设。

在这五个方面的目标里面,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是第一个目标,也是最重要的目标。因为没有经济增长的话,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通提高也是一句空话。另外没有经济的稳定增长,整个国民的素质、文明程度的提高恐怕也缺乏物质基础,比如说人民群众要接受更良好的教育,如果我们没有大量的投入,这也是不可能的。现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也需要大量的投入,包括我们的产业转型,所以这些就说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性阶段提出的新目标五个方面,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依然是非常重要的。讲到经济中高速增长这个目标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规划建议里面讲的非常细,其中讲保持中高速增长,具体要求就是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翻一番,主要的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要得到优化,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我们现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所以对这个目标也有了要求,就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加大。

还有就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加快提高,这一点很重要,我们过去讲到的城镇化率,讲到城镇化率我们已经达到了近55%。这里讲的是常住人口,因为常住人口是把在城里居住一年以上的农民也算作城镇化,实际上因为我们有户籍制度,现在还没有完全地取消,所以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这两个还是有差别的。我们现在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是偏高的,如果把户籍制度考虑进去的话,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偏低的,所以新目标里面讲到的城镇化率讲的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提高,除此之外还有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的进展,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这都是在讲到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时候,这次规划建议里面提到的新目标和新要求。

目标要求都已经提出来了,刚才讲我们现在既然是决胜性阶段,奔向这个目标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方面我们本身有困难,刚才讲了我们现在有很多的困难。进入新常态以后我国的经济还正处在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头,经济下行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支撑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有很多深层次的矛盾也在逐渐地凸显,所以实现这个目标压力还是非常地大,深层次的矛盾凸显经常会讲到三期叠加,两大隐忧,一个不足。三期叠加,这是习总书记讲话里面多次讲到的,说我们现在是三期叠加,一期是增长速度的换档期,第二是结构调整的阵痛期,第三个就是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这个前期主要是指的2008年之后,为了防止经济下行太厉害,当时用了很多宽松的、积极的、扩张的一些刺激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性的政策用下去以后,往往会对经济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就像一个人一样,把自己一下子给吃成一个大胖子,体量上去了,也就是说我们速度快了,现在规模大,但是大胖子身体有时候不是很健康,比如说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现在中国经济也是,因为刺激性的政策下去以后,我们现在规模很大,但是实际上质量并不是很好,所以叫三期叠加在一起,我们经济看起来说应该说还是比较困难。

另外就是两大隐忧,一个就是我们的投资需求还是弱的,另外一个就是地产形式还是令人担忧的。刚才讲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投资是我们经常用的一个手段,也是用的最快、最容易用的一个手段,只要有投资,愿意上项目,肯定能带来GDP的增长,但是现在进入新常态以后,我们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所以投资显的也是比较弱,现在也没有什么太好的项目,企业家们还是投资积极性不够,另外就是地产形式现在也不是很好,大概在这一两年多来,房地产都普遍箫条。房地产这个产业的产业关联度非常地高,一个产业能带动相关产业大概也是90多个,所以一个产业不好,90多个产业都不好。另外咱们国家还有一个特殊性,就是我们的土地财政,很多地方财政收入困难,所以就靠卖地,土地的收入占到财政收入的80%,有些地方更高,所以土地现在卖不上价的话,地方财政收入也是就受到影响,地方的财力就显得不足。

这是我们说的两大隐忧,当然现在还有一个不足,就是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都开始衰减,新的增长点还没有完全培育起来,尽管现在讲消费要变成我们新的增长点,还有一些战略性

新兴产业,但是这些产业成长起来还没有马上变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所以他无论是解决就业,还是带动财政收入,显然现在还没有那么大,所以整个国家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这也是新常态下,我们面对十三五这样的决胜阶段,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提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但是客观地分析,我们还是有很多的挑战、困难。

这是我想跟大家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因常态下保持经济增长的紧迫性,当然这个紧迫性主要是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提了新的目标要求,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的时候会发现困难太多、挑战太多,所以这就构成了在新常态下,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的压力很大,这是讨论的第一个问题。

二、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增长的新思路

我们再跟大家讨论第二个问题,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增长的新思路。新常态下我们已经提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实际上我们要保持中高速增长也还是非常困难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按照这次十三五规划建议里面对我们保持中高速增长也提出了一些思路、一些任务。

(一)培育发展新动力

这里面第一个任务就是培育发展新动力。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不仅仅是表现在经济速度下行,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增长动力要发生转换,我们传统的靠大量的投资、靠上项目、靠劳动力的大量的投入来带动经济增长,这些动力显然都已经衰减,现在劳动力成本都在上涨,所以想靠劳动力的低成本带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显然已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另外就是动力转换,一些传统产业的创新能力,包括他的利润率都在下降,所以必须要培育新的增长动力。这次规划建议里面,一个是我们过去讲到的经济增长会有这么三大动力,从需求方面会讲三大动力,一个是消费,一个是投资,再另外一个是出口。这三个动力都是推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需求动力,这次十三五规划建议里边在讲到培育发展新动力的时候也讲到这三驾马车。

一个是在排序上,我们过去是投资消费出口,现在排序发生变化,提倡消费,把消费放在首位,其次才是投资,另外是出口,所以现在是消费、投资、出口,而且这三驾马车要协同推进,不止是像过去主要是靠投资拉动,中国经济增长靠投资,投资靠政府,过去是对投资倚重比较大。现在是这三驾马车协同发展,而且发挥的作用消费是第一位的,所以叫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消费对于增长叫基础作用。投资对增长叫关键作用,投资是一个关键性的作用。而出口对增长是促进作用,培育发展新动力主要是从这三驾马车协同发展。

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怎么来发挥呢?随着现在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在我们整个经济生活当中已经越来越升级了。所以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或者叫基础作用,要促进流通的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这几年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互联网的时代,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为特征的新消费和新业态大量凸显。现在很多年轻人就在应用各种软件,比如说我们今天要去吃饭,手机先下单叫个专车,在北京叫个滴滴打车。午饭的时候,可能足不出户,用手机来定餐,所以人们现在的消费方式也已经从线下转到了线上。因为互联网+而带动的新型的消费业态大量凸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我们要出去旅游,中国现在处境游已经达到了1亿人次,所以大家一到了小长假,纷纷地都出门了,我们的旅游也会成为下一个经济增长点。

我们过去的消费更加专注的可能是衣食住行传统的消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现在可能已经开始向精神层面、文教卫生这些层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去看电影,尽管我们现在也有这个互联网,也有电视,但是很多年轻人还是愿意到院线去看电影,应该说电影院的效果要更好。年轻人都喜欢看电影,有人还做过统计,年轻人如果要是花掉100分钟看电影,一定有80分钟看的是美国大片;小朋友如果要花掉100分钟来看动画片,一定有80分钟看的是日本动画片。那就表明我们的年轻人对电影动画片是有需求的,但是人家看国外的,自己生产的电影产品孩子们不是很喜欢,所以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文化产业、动漫产业未来的增长空间非常大。随着消费热点的转变,从这个衣食住行开始转向文化、体育、卫生、旅游,这些新型的消费都会拉动我们的经济增长,大量的新消费热点出现,我们就要培育这种消费热点,所以要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带动的作用、基础性的作用。

但是当前我们还是有一些体制上的、观念上的、机制上的弊端,包括我们的消费环境现在也不是很好,比如说出去旅游,中国的旅游市场不规范,到处宰客,让人们去买东西。另外我们要去消费,吃更有营养的东西,可是现在食品安全让人担心。有人开玩笑讲,中国因为食品安全完成了中国人对化学元素的扫盲,过去怎么会知道苏丹红呢,这都是在食品安全这些事件里面爆出来的。这些都会限制我们的消费,我们要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必须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变革,必须要在体制机制上维护市场秩序、信用秩序,维护消费者的权益,这样才可以充分地释放消费。在我们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的时候就要改善消费的基础设施,比如物流标准化、信息化,速度更快,制定更为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让人们消费的放心,吃着放心踏实,促进信息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进一步推动消费升级,这是对于消费基础作用的发挥。

另外我们培养新动力还要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这次讲到的投资的作用叫关键作用。按照建议要求,坚持创新发展要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有效投资,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创新融资方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创新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这是建议里面在讲到发挥投资对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其中主要是讲到投融资改革,怎么能够把投资投向关键性的领域,我们要有投资结构的优化,另外就是要激发民间资本来进入,要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这是讲怎么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

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要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竞争平等这样的投融资环境,鼓励各类投资主体,特别是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我们在2008年之后,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中央政府怕经济下行的太厉害,当时有4万亿投资,包括政形18产业等一些大项目。但是当时的大项目主要是政府去做,政府做了就叫政府投资挤占了民间投资,当时在理论界包括在时务界有一种观点,说我们是叫国进民退,国有企业都进去了,民营企业退出来,使得民间资本发挥的力量不够。而且这么多年,民间资本量还是很大的,所以民间资本没有合适的投资的机会,使民间资本大量的外逃,到国外去。另外就是现在资本量很大,流通中的资本量很大,没地方去,什么豆你玩,蒜你狠,炒大豆,炒大蒜,所以使得他炒房子,房子价高,炒黄豆,黄豆价高。所以这样也要给民间资本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发挥作用的地方,所以这次就是讲我们发挥投资的这个关键性的作用的时候,除了政府投资,其实还是需要给民间投资机会。所以这里面强调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权利平等、规则平等、机会平等、竞争平等就非常地重要。

另外一方面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要优化政府投资的方向。政府投资只是一个引导性的,一些必须要政府投的单,就必须投,即使是基础设施的投资,政府也要通过一种引导的作用,大量让民间资本进来,就是要通过投资的补助、基金的注资、单保补贴、贷款贴息这样的一些方式来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项目的一些建设。另外也可以在实践中创新投融资方式,比如支持一些企业开展排污权、收费权、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质押等担保贷款的业务,这样也有更多的投融资方式的改变,让投融资的增长力量更大一些,这是对于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另外还要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出口也是三驾马车里面的一驾马车,我投资和消费是叫内需,出口的是外需,外需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是用好了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其中有一个就是利用外资,另外一个就是我们要大量的出口,外向性经济拉动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出口对经济增长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马车,这次经济进入新常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依然要发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要发挥促进作用,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里面提到的就是要实施优进优出战略。优进优出战略是针对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当时实施的叫大进大出战略。应该说现在发展阶段不一样了,所以我们提的要求也不一样了。80年代我们实施的是叫大进大出,大进就是外商直接投资、大量进入,大出就是我们生产的东西要卖给外国人,大量的出口。这样就支撑了我们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也成就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但是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现在外需在下降,而且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都已经比较低迷,所以整个国际市场也都比较低迷,所以再加上我们这个低成本的优势、劳动力的优势也已经很难保持了,所以过去靠低成本、简单加工的制造出口已经难以为计,所以在今天就必须要改变我们的外贸战略,要推动我们国家的外贸由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优进就是要进来,但是要提高质量,优质的才进来,出口就是要出口优质的产品,形成开放经济新格局。其实这就意味着我们外贸战略要转型升级,打造外贸经济的升级板。从大进大出到优进优出战略的转变,意味着我们国家对外需求的增长点已经从过去生产消费

品的世界工厂升级为向世界提供先进装备制造的重要基地,这已经不一样了,所以外贸也要转型升级。

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还要加快中国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促进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要加快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而且走出去要和国际产能合作。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都在艰难地复苏,所以现在我们跟一些发展中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其实还有很多共同利益的会合点,比如说现在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就意味着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基础设施还是有很高的要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都还是比较差的。所以这些国家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很高要求。恰恰在基础设施建设,修路、架桥、中国装备,中国工程方面,质优价廉,综合配套能力也很强,这样我们就跟相应的有需求的发展中国家,就有很高的契合度,我们要把这个契合度用好。

在促进出口对增长的带动作用的同时,要支持中国的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一方面有利于盘活我们的存量资产,我们现在产能过剩严重,钢筋水泥严重过剩,我们基础设施的产出量有很大的产能过程。“一带一路”出去我们就可以盘活存量资产,还可以在扩大产品出口的基础上叠加产业出口,从而实现各方的共赢。当然他们这些国家也是对基础设施、对我们的产能有要求的。比如说中国的高铁走出去,我们不仅仅是光卖机车、卖车箱、卖车头,我们现在卖的是标准,一下就叠加了若干种,跟高铁相关联的产业就走出去了。促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需要把中国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结合起来。这是讲的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力。

二、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增长的新思路

(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二个我们需要推动经济增长当然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重要手段,也是坚持创新发展的主要途径。创新、创业活动和经济增长之间有很大的关联性,也就是说创新创业活动可以为社会积极创造创新产品、新价值,给整个社会产生新产品新价值,从而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在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投资活动、消费活动也更为活跃,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又推动了创新和创业活动的活跃,二者完全是互动的,互为关联的这样一种关系。

在创新创业这一点上,现在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包括一些在校的大学生可以保留学籍到社会上去创业。随着商事制度的改革,注册一个企业比过去要容易得多,所以现在中国迎来了创新创业的活跃期,这一点也是经济活力的晴雨表,同时也能带动整个国家创新创业的热情。我们国家13.5亿人,人口众多,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无尽的宝藏,如果把创新创业推动起来,特别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像现在在校的大学生、研究生、90后的孩子们,这些孩子受到非常好的教育,又年轻,思想也活跃,如果他们能够到社会上去创业创新,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是非常大的,我们经济增长的活力、人才的红利就可以进一步的表现出来。所以大众创业创新也是推动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刚才讲我们13.5亿人,现在有9亿劳动力,七千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以如果把全社会每一个细胞都激活,就使整个经济集体充满生机,进而汇聚成一个巨大的推动力量。

2014年我们国家大力开展讲商事制度的改革,简化便利工商注册程序,极大的激活了市场的活力。去年新登记的注册市场主体就达到1293万户,其中这1293万户里面,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大概是45.9%,形成了新的创业浪潮。另外据统计大概是2013年的时候,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比例是2.3%。2014年这一比例达到了2.9%,大学生自主创业上升了0.6个百分点,所以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确实是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的活力,是我们创新的动力,经济增长点也有进一步的激发,也解决了就业。

(三)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第三个就是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拓展产业发展的新空间也是我们推动经济增长的又一个手段。这次十三五规划建议里面,其中也明确指出,我们要支持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深化创业版新三板。这些都属于拓展新的产业发展空间,现在各种众包设计,所谓众包设计,就是设计的民主化,原来制造业可能自己养着一个团队来去设计,现在不需要,很多可以众包了,现在通过粉丝,通过搞设计大赛,粉丝们就帮你设计,短平快的帮你解决问题,所以众包会变成一种产业。另外你要开办一个企业,恐怕自己的资金力量不够,几个年轻人好朋友合伙搞众

筹,这样也可以去投资,建一个小的小公司,这些也都是我们作为产业发展新空间。前面讲到的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这些都叫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个基础上也还有一些围绕着现在的新理念、新技术,出现了新型孵化模式这种创新创业的一些新产业。

在中国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就是还是要利用好信息化和互联网,就是所谓的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行动计划就是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所谓物联网技术,建立在物联网基础之上,给物加上数字化的内容以后,就可以做到物物相连,人机互动。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在2010年的时候我们就已经选定了七大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七大产业就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这七大产业被称做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一定是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耗能,而且这些产业目前可能还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它未来一定是,所以它叫战略性的,而且这些产业统管全局,因为它带动性强。有人说你怎么知道这些产业就是未来要大力发展的?这些产业代表了科技进步的方向和经济发展的方向。你像现在资源环境的压力很大,节能环保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另外产业再怎么发展,肯定都是要服务于人自身,人的健康就很重要,关于生物、生物产业、健康产业,这些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未来潜力很大,它的发展潜力很大,盈利空间也很大。原有的经济增长点、传统的产业在衰退,新的产业要支持发展起来,恰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是很大的。

按照2015年上半年,从新产业的角度来看的话,高技术产业的增长点仍然能保持在两位数字的增长。这个不得了,它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都高将近5个百分点,传统产业现在在衰减,但是高技术产业的增长仍然是两位数字的增长。另外从新业态的角度看,网上零售额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在过去的两年里面,互联网销售连续两年都保持高增长,在连续两年都保持高增长的基础之上,2015年上半年增速能够达到40%,所以从新业态的角度讲,这些产业的空间太大了。所以现在和传统产业面临普遍下行的压力不同,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物流快递这些新产业新业态增长的速度非常的好,成长性也很好。比如说11月11号光棍节,双十一的销售额不得了,互联网电子商务也让很多传统销售的百货商店普遍受到冲击。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传统的百货商店也要转型,所以百货店门店都变成了产品的展示店和体验店。互联网一点击就给你快递送上门,省了很多时间、时间成本、交通成本,短平快就很快就给你送来了。

传统产业在下行,但是这些产业成长的很好,因此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里面,我们要坚持创新发展,要保持经济的中高速的增长,就要激发创新创业的活力来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包括大众创业创新也是相联系的。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让它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包括加快我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像现在关于新能源汽车,很多地方已经开始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你像在北京,大家要买车现在要摇号,非常的困难。但是它鼓励你用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这样对我们新能源汽车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这是讲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的一个手段,就是要拓展产业空间。

(四)拓展区域发展空间

第四个就是要拓展区域发展空间。从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发展是不平衡的,现在区域发展也要有一个协调发展,那重点就是要补短版,原来发展的不好的地方我们要加快发展。所以叫拓展区域发展空间,经济增长的空间就拉大了。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里面讲到的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这是纵的,另外还有横向的,叫经济轴。

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城市群主要是体现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三大城市群,改革开放主要是从珠三角,紧接着就是长三角,现在到了第三级,接下来就是京津冀城市带,形成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另外还有关中平原,主要涉及到陕西还有甘肃,关中平原城市群要发挥城市群的附带作用。

在拓展区域发展空间里面还要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功能,支持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的建设以及城际间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这是在中心城市建设一批重点的中心城市以及鼓励现在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的建设。还有就是要推进重点地区

的一体化发展,壮大若干个重点经济区。比如说推进城乡发展的一体化,开辟农村广阔发展空间。这就是我们国家整体促进经济增长,从区域格局上讲叫拓展区域发展空间,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这是大的战略,另外还有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带动,还有要建立一批中心城市,另外就是在城乡一体化过程当中,对广大的农村区域的发展,这是我们拓展区域增长的空间。

今年四月份,国务院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这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战略的核心是为了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把北京的一些非首都功能往外走,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这也是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先发展的模式,形成新的增长极。经过了大概一年多的准备,京津冀的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也已经完成,现在的总体方案也已经明确。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要求,京津冀这三个地方的功能定位也已经清楚了。比如说北京定位就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是强调了四个中心。天津也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就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这是它的定位。河北定位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实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这是河北的定位。京津冀三地定位也是为了未来的一个从区域的角度讲,为了区域协同发展,把首都非功能的功能往外输。

京津冀继原来的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也要发挥它第三级对中国经济的带动作用,这也是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需要去着力要做的事情。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区域的发展一块一块的,这一块如果发展起来,它相应的带动的就很大。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后,把原来在北京的一些产业,现在按照北京的功能定位,它是作为世界的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有一些制造业就可以转出去了,有可能转到天津去了,转到河北去了,这样的话就把天津和河北的一些产业带动起来了。另外也因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一个大的区域来统筹谋划,特别是一些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也可以带动北京周边、天津和河北基础设施的发展。所以在北京生活,有时候经常去河北就会发现说有很多的断头路,修路修到只修到北京的地界上,再往河北就没路了,高速公路也不留口,这样其实也限制了京津冀的特别是对于河北周边的经济发展。所以这次京津冀协同发展当然对于三地协同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一个极大的带动。区域的新空间的拓展,也是可以带来整个经济发展的增长。除了产业的带动、基础设施的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带动一些城市群,比如说北京作为一个城市中心,另外像天津、石家庄这三地的中心城市发展起来,对周边的小的区域也是一个很大的带动,会有若干个卫星城带动起来。所以拓展区发展新空间,对于经济增长也是很重要的。

(五)构建产业新体系

第五个就是叫构建产业新体系。产业发展自身现在不是一个产业,比如制造业,制造业还得把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起来,这样构成的是一个产业体系,当产业体系培育起来以后,经济增长的后劲就不一样了,整体竞争力就上去了。所以我们推动经济增长第五个就是构建产业新体系。按照这次十三五规划建议里面强调的就是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的2025,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的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现在在企业里面都叫柔性生产、零库存、智能生产、精细化的管理,整个产业得往这些方向去。

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或者说构建产业新体系,这里面其实有两个重点,我们需要推进的两个重点任务,一个就是改造提升制造业。在2010年的时候,我们制造业产出已经是世界第一了,2010年美国的制造业的产出变成第二位,我们变成第一位了。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但是中国不是制造业强国,所以中国制造从大国变成强国,对中国来说太重要了。我前面也讲到,我们国家的制造业受到两边的挤压,一边是来自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的挤压,人家提出再工业化,也提出现代制造业,包括美国人也强调现代制造业,德国现在推进的叫工业4.0,我们国家传统的制造业现在也因为劳工成本、工资成本上涨,跟越南、印度相比没什么优势,所以制造业往出走。但是中国制造对中国经济来说又是一个动力引擎,是我们国家经济的立国之本,所以制造业不行经济就不行,我们推动中国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制造业必须振兴。

现在讲中国制造业都会讲到微笑曲线,就是制造业以及沿着自身的产业链,从制造组装环节往上游延伸,往下游延伸,就是往两端走。往上游延伸的部分叫产品设计,往下游延伸

的就是售后服务、物流、品牌营销。制造业往两端走,就像人微笑的嘴角,下巴颏这一块附加值是低的,上游和下游就是人微笑的嘴角两端,附加值是高的。咱们国家的制造业在整个世界就处在微笑的下巴颏这一块,是最低的这一块,微笑嘴角的两端,上游研发和下游的服务物流在发达国家占领。我们给人家贴牌,现在讲中国人净搞贴牌生产,挣点加工费,知名的品牌基本上都是中国制造的,我们是代工,结果品牌是人家的。品牌值钱,同样是一个包,Gucci、LV,这些品牌值钱,但是又是中国人造的,这样对于我们很不划算。这就意味着制造业要往两端延伸,要学会往附加值高的地方延伸。

有学者把制造业往两端延伸叫做6+1的产业链,6是什么呢?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一个就是制造,咱们国家就这一个行六个都不行,所以现在要做产业链的整合,就是要把微笑的曲线往两端走,两端是什么呢?两端就是生产性的服务业。按照这次十三五规划建议里面其中讲到的,要把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这些环节来渗透,这是我们说一个升级的方向。

第二制造业要想振兴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这次十三五规划建议里面讲到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时候,也明确提出了要推动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就是给制造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制造、按需制造这样一些新型制造方式,培育我们新的增长点。我们现在有这么几个方面制约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第一个就是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不行。我们过去一说基础设施都是工业化时代的概念,修高速公路、修铁路、水路电气。实际上信息化时代讲到的基础设施除了水路电气就应该再加一个宽带。所以国家已经提出宽带中国,这是我们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宽带网速上不去,信息化就会制约。所以一个是宽带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我们高端的芯片现在主要是靠国外进口,所以芯片进口是中国第一大进口产品。我们现在第一大进口产品不是石油,是芯片。芯片我们将近80%都靠国外。这样的话就意味着信息化、技术和产业化就受影响。另外我们现在信息不安全,信息安全也很重要。美国的斯诺登的事件就说明信息安全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要集中突破高端芯片、关键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大力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研发和关键技术以及产业化。现在制造业美国人叫高端制造、现代制造,德国人讲工业4.0,现在大家关注都很多。德国人的工业4.0其实就是把信息物联网,实际上就是给所有物的东西加上数字化的内容,物物相连,制造业跟互联网去拥抱,制造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实际上所谓的工业4.0其实跟我们国家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本质上是一个东西,本质上都是讲的互联网和制造业的结合,也就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只不过就是德国的信息化水平要比我们高,所以它工业化应用信息化的水平要比我们高。

现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不仅仅解决的是说制造业本身信息化技术水平提高,更重要的是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以后,实际上让工业生产体系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都发生变化了,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工业生产体系因为信息化使得个性化的生产和规模化的生产能够融合。传统的工业时代,个性化和规模化是相矛盾的,注意了个性化的生产,怎么可能规模化呢?注重了规模化怎么可能个性化呢?现在就是个性化和规模化能够融合了。所以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后的生产叫做大规模的定制,以前叫大规模的生产。大规模的定制和大规模的生产是不一样的,大规模的生产就是传统的工业时代以产品为中心,管理的理念、经营的理念都是以产品为中心,以低成本去竞争市场。这是大规模的生产时代。我们现在强调大规模的定制,大规模的定制是干什么呢?它不是以产品为中心,是以客户为中心,快速响应来赢得市场。所以现在大量的出现了粉丝经济,甚至也有屌丝经济,反正人家需要什么你快速响应。过去企业经营的核心就是通过稳定性、控制力来保持高效率,但是现在,大规模的定制以后,它是灵活性、快速响应,实现多样化的定制。另外经营的战略也不一样了,大规模的生产的战略就是成本战略,通过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来获得优势。可是大规模的定制是差异化战略,要通过提供差异化的个性化的服务来取得竞争优势。所以现在大规模的定制时代,只要产品和产品之间有差异,把差异放大就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所以工业生产体系当中的个性化和规模化能够融合,使得我们生产方式发生变化。

另外互联网时代制造业和互联网结合,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我们追求的价值链都发生变化了。传统的工业时代叫价值链,互联网时代叫价值环,刚才讲大规模的定制是以客户需要为中心,大规模的生产以产品为中心。这样大规模的生产的时候,企业组织形式、管理形式围绕着产品展开,采购、研发、生产、销售、服务,这样的一个部门,这样的展开的。但

是现在大规模的定制是以用户客户为中心,围绕着客户来展开,客户需要什么你生产什么。生产的时候可能才临时的去采购产品,各种部门要配置、人力资源要跟上、各种服务要跟上。所以它最后变成了一个客户在中间,各种的部门配合在它的外围,这样就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价值环,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在信息化工业化高度融合的时代不一样。

刚才讲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以后,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里面也是讲到我们要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设计转变。所以管理模式也要跟着转变。这是第五个推动构建我们的新产业。

(六)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我们讲了这么多,无论是你拓展区域增长空间,拓展产业增长空间,还是要培育新动力,都离不开深化改革。解除很多传统体制机制的障碍,经济增长点或者经济增长的空间才能够真正的能够培育起来,能够拓展开来。这一届党中央也是特别强调改革开放,总书记多次讲话里面也讲到改革开放的重要性,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所以他强调说要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改革开放很重要,特别是对于我们新常态下经济在下行,通过改革释放制度红利、改革的红利。

当前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目标的要求,我们改革的重点也主要是这么几大块:

第一个就是行政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产权改革。行政改革是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建立规范的行政审批管理制度。特别是从2014年2015年我们重点简政放权,商事制度的改革逐步要实现三证合一,工商、税务、质监三证合一。制定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公布省级政府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目的想通过政府权力的减法来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除了行政体制改革以外,还有财税体制改革。当然财税体制改革重点就是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中央和地方所有部分的决算预算都要公开来接受社会监督,还有就是我们要全面推进营改增,就是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原来在服务业里面还要征一道营业税,现在营业税取消了,有利于我们服务业的发展。另外针对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也重新理定。比如说食品安全,这些事情地方政府也干不好,中央政府就要承担起来,地方政府在这些方面就少开支了。

另外就是金融改革,金融改革现在主要是围绕着实体经济来推动。金融改革主要是涉及到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这两大块改革。间接融资主要是通过银行来获得资金,这叫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就是通过上市从资本市场融资。间接融资改革就是对商业银行的改革,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已经放开,很快存款利率也要放开。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改革,就是民间资本可以设立中小银行。民间资本可以设立中小银行,贷款利率、存款利率都要放开,那就把金融机构推向市场去竞争了,是对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地位的一种冲击。这样的话这对中国的改革,应该金融改革力度还是很大的。

另外就是要稳步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我们国家人民币在1996年就实现了在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经常项目下就是在贸易帐户上,比如进出口、旅游、出口留学,自由兑换就实现了。我们在资本项目下还没有自由兑换,随着人民币要走出去,我们一定要推进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还有就是要扩大人民币的国际使用,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建设,人民币的国际化要走出去。当然一个大国的崛起和一个国家金融的崛起是密切相关的。除了我们要有自己作为国际上的金融中心,比如上海,我们要构建中国在国际上的金融中心,另外就是人民币得变成一个国际性的货币,所以人民币得国际化。还有一个就是直接融资的改革。直接融资就是加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的建设,比如要改变审批制度,过去中国企业要想上市不容易,上市都得审批,结果在中国才有包装上市、买壳上市,现在我们要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度改革,以后不审批,注册就行。另外就是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关于这次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也是写进了十三五规划建议里面。所谓的分享经济,让所有的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这是金融改革。

还有一项重要的改革就是产权改革。产权改革当然就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了,准确建立不同国有企业的功能、分类推进改革。在今年的九月份,国务院也已经颁布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首先强调分类,把国有企业分类,是商业类的还是公益类的,把国有企业推到市场上,特别是要推进商业类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改革,鼓励和规范一些投资项目,引入

非国有资本参股,比如说电力油气的体制改革,这主要也是为了让非公有制经济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包括一些民间资本能够有发挥作用的地方。所以现在让各类的所有制经济主体的活力充分的涌流出来创造财富,这也是我们推进新常态下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非常重要的手段。

(七)全方位主动开放

第七就是全方位主动开放。这次十三五规划建议里面也讲到发展的理念,包括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包括开放发展,其中开放发展就主要讲开放。中国经济到了今天,我们已经跟世界经济高度关联,所以要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新的优势,打造我们的新优势。另外要有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新优势。引领是什么啊?就是要话语权,规则制定权上要有中国的声音,所以这次也是提出要推进全球治理。我们过去主要是向东开放,现在我们强调向西开放,过去我们强调是向大海开放,我们现在强调内陆延边开放。过去东南沿海地区是我们开放的前沿地带,现在内陆延边地区也是我们的开放地带。另外我们过去更多向发达国家开放,贸易伙伴国主要是美国、欧盟、日本这样的一些发达国家,以后我们要推动向发展中国家开放,所以这叫全方位主动开放。

全方位主动开放其中强调一带一路的建设,就是我们开放战略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支点。这次十三五规划建议里面也强调,就是要秉持着亲、诚、惠、容四个字。亲,周边的邻居是亲戚,我们延边开放都是周边的邻居,诚心诚意的开放,这是态度;惠就是普惠,大家利益共享、合作共赢;容就是包容,我们一带一路沿线出去,包括很多西亚、中亚国家,我们的宗教、文化,甚至制度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必须要包容。秉持着亲、诚、惠、容这样一种态度,坚持共商、共进、共享的原则,完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以企业为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所以我们一带一路最后还是要企业走出去,我们要以企业为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路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我们现在开放的新格局叫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一带一路的建设确实也迎来了我们经济增长新的空间,也是我们对外开放的新空间。一带就是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它是陆上的。陆上的一带一路从中国出发,一带从中国的长安,过去的古丝绸之路,从长安、洛阳往西去,实际上有三个走向,一个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另外一个就是经中亚、西亚到波斯湾地中海,这是第二个走向。第三个就是从长安出发以后,从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三个走向,这是陆上的一带。一路是海上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方向也是两条。一个就是从中国的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就是往南去了以后再往西去。第二条就是从中国的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彻底往南去。一带一路覆盖的区域和经济体量是非常大的,大概现在覆盖的人口占到全世界的60%多,经济规模占到全世界的29%,沿线有20多个国家。

一带一路空间非常的大,就光2015年地方两会和全国两会之后,一带一路就有很多新的增长点。首先一带一路是互联互通,光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就巨大。民生证券有一个研究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光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就1.04万亿元,而跨国投资的规模大概是524亿美金,预计影响2015年的新增投资四千亿左右,而且它拉动我们的GDP增长大概是0.25个百分点。刚才讲1.04万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在我们国内主要是涉及到了重庆、四川、宁夏、江苏、海南、云南、陕西、广西、浙江这些省,从项目分布上主要还是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占到我们全部投资的68.8%,你看投资量很大。另外524.7亿美元的跨国投资规模,主要是集中在中亚、南亚这些地区,而投资的方向更多也是以能源、铁路、公路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主。所以一带一路就从投资建设上应该说拉动也是很大的。

所以对外开放,一个是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赢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大的发展机遇,包括我们在一些治理结构上,包括一带一路要想落地,还有亚投行的支持,这是中国的话语权的一种体现。全方位主动开放也是我们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非常重要的措施和手段。

以上这七个方面就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保持中高速增长的一些基本措施。我讲的内容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张宇 《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5日10 版)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重要特点。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趋势和要求,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谋划,不断开拓发展的新境界。 增长速度的变化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既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客观趋势,又体现了我国宏观调控目标新的取向。 从经济运行的客观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随着资源生态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高增长难以为继。从宏观调控的目标取向看,在新常态下,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宏观调控的目标要适应这种转变,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使中国经济大船能行稳致远。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仍然是位于世界前列的、富有前景的增长。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此,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必须保持6.5%以上,这样才能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实现这一目标是有充分条件的。我国目前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条件下,要采取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调控政策,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努力实现中高速增长的目标。 经济结构的优化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趋势加快。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2013年后消费贡献率增幅明显,由2013年的50%增长到2015年上半年的60%。同时,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网上购物、定制消费等方式广泛发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的消费升级逐步展开,新的商业机会不断涌现。 产业结构方面,2015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9.5%。2011—2014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为13.2%和11.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和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城乡结构方面,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2014年城镇化率达到54.77%,每年新增城镇人口近2000万人。区域结构方面,中西部地区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重庆、贵州经济增速领跑其他省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不断拓展着区域发展新空间。 经济结构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成果。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多年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和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产能过剩化解,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十三五”期间,必须持之以恒地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风险防控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风险防控 我国新常态时期的经济发展,承担着有效化解长期粗放发展中积累的矛盾与风险以及保证经济提质增效稳定发展的双重任务。但从目前整个经济发展态势看,因受众多因素制约,老问题还没得到有效解决,新问题又不断出现,如发展速度下滑较快、人民币汇率走势不稳、城镇化盲目扩张形成多种矛盾等。这对新常态时期“发展与调整”双重任务的实施,既形成制约,又带来新的风险。对此,需要采取诸如夯实推动发展的动力基础、打造稳健的金融市场、继续加大对“短板”的扶持力度、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平台等措施,着力防控和化解各种风险,促进新常态下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 标签:经济新常态;发展风险;防控对策 为了化解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形成的诸多矛盾,保持经济中高速高质量发展,中央提出了新常态经济发展逻辑,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但目前部分地方和部分领域仍继续着传统发展模式,致使老的问题与风险没能解决,新的风险问题又相继出现。如何有效地遏制与规避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危机,已经成为能否促进新常态下经济调整与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1.当前经济发展显现“硬着陆”风险端倪 自2014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时期,尽管为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而实施的调整转型等措施,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但是,从今年上半年整个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看,经济增速持续滑落,已大大低于预期的7%增速水平。虽然一季度GDP实际增速为7.0%,二季度增速6.8%,但名义GDP增速仅为5.8%和5.6%。分区域看,原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更是塌方式下滑。如东北和西部的部分区域,其名义GDP增速和财政增速都出现负增长。同时,整个社会总供给持续疲软,工业发展也显出萧条迹象。2015年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为6.2%。比去年同期下滑2.5个百分点,如考虑价格因素,名义工业增加值增速仅为1.6%,较去年同期下滑5.2个百分点;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连续39个月负增长。宏观一致合成指数创近10年来新低,为93.32。①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宏观经济已显出“硬着陆”的征兆,其发酵效应影响着整个国民的发展信心与积极性。目前面中央提出的“三种叠加”的调整手段,因受工资、债务兑付、财政支出等三重刚性的约束,在缺少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新发展手段支撑下,更加剧了其实施的复杂性与难度。当前的经济下滑、新的增长点缺乏,难以较好地为顺利调整提供坚实的支撑基础,加大了转型的难度与风险危机的有效化解。 2.近期人民币汇率连续下降对进一步扩大开放形成较大负面影响 当前,因受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美元升值、大量外资回流以及国际上希腊债务等多重因素影响,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压力加大。2014年人民币兑美元

经济新常态学习心得体会

经济新常态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 所谓“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我认为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最核心的是对经济增速下滑不必过分惊慌,不要动辄进行过度干预,要认清其必然性,要在尊重规律中顺势而为,未来的政策不应频繁变动,而应保持相对稳定。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谈谈本次学习的体会、 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前的劳动力数量和水平都有下降趋势,给经济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独生子女问题显现出一系列问题,孩子学习积极性不高,好逸恶劳,以及信息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很多孩子不愿学习技术。所以我们要从社会层面长足考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为社会更多培养高技术创新型人才。 二、精心培育新型产业。在新常态下,要通过政策调控和行政引导,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把更多的资金和社会资源转移到产业培育上来,做好成链、集群、融合、创新。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新材料、天然气、机电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科技服务八大成长型产业成链集群发展;大力推动纺织服装、木业精深加工、新光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工艺或管理经验实现能力提升。对具有前瞻性、引领型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进行投资,建立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园;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形成高度协作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生产经营。 三、调整经济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积极应对,作为地方职业教育务必要积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要从学校的发展规模、专业结构以及育人理念上进行调整主动与企业、行业、产业对接,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要突出市场在配置资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心得体会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心得体会只有把握好形,才能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状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经济发展保持向上向好的态势。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心得体会范文篇1 同志强调,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这提示我们,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前提是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那么,如何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呢?科学的路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正确看待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辩证关系,科学把握新常态的特点、规律和趋势。 在发展方位上既看"时"又看"势" 所谓时,是指时局、时机、时点;所谓势,是指态势、趋势、走势。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要注意看时,又要注重看势。 时是新常态静态属性的反映。看时,就是观察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处的时代坐标,全面把握我们面临的时机、背景、条件。应看到,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此进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同时应深刻认识到,新常态是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

必经阶段,也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深度调整、艰难复苏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的必然反映。 势是新常态动态属性的体现。看势,就是观察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处的历史坐标,准确把握其面临的变革、走向、趋势。应把握好经济发展的来势,看到在经过长期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虽然有所回落,但综观全球,它仍是一列快速行进的火车,对世界经济发挥着有力带动作用;把握好经济发展的大势,看到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国以低端制造为主的产业结构已难以为继,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已刻不容缓;把握好经济发展的走势,看到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的驱动力逐渐增强,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发生,市场在探索产业发展方向中的力量进一步显现。 只有审时度势,把时与势有机结合起来,由表及里、由静而动,才能对新常态的发展方位了然于胸。只有审时度势,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抢抓经济发展先机,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争取经济发展的更大作为。 在发展升级上既看"形"又看"型" 所谓形,是指形状、形态、形式;所谓型,是指类别、结构、性质。不执着于形而在意于型,注重根据形的变化用心塑型,是推动经济发展转型的成功之道。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要注意看形,又要注重看型。 形是新常态的外在表现。看形,应把握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年均近10%的持续高增长,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呈现逐级放缓的态势,2003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增长7.8%,2013年增长7.7%,2014年增长7.4%,今年上半年增长7%。。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即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时,世界主要经济体整体疲弱,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严峻复杂。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呢? 一、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四个“没有变”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总书记就中国当前经济形势作出四个“没有变”的科学归纳。这四个“没有变”是: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那么,四个“没有变”具有怎样的深刻内涵呢? 1、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7%。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1.8%,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左右。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夏粮产量达到2821亿斤,比上年增产89亿斤,增长3.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比经济增速高0.6个百分点。我国经济仍然处在适度较快的发展区间,同时也是根据我国经济新常态特征主动调控的结果,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我们应该看到,随着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在目前世界上仍属较高增长水平。伴随着7%经济增长率的是物价、就业基本稳定,居民收入增长略高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有利于改善市场供求关系,缓解资源环境和物价上涨压力,把工作着力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由此显示,中国经济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大格局。 从国内看,7%的增速在改革以来的增长史中不是最低,而属于“中高速”,虽然与前36年年均10%的“高速”相比下降了3个百分点,但是比只有“周期性调整”而无“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重叠”的1989、1990年年均不足4%高出了3个百分点。尤其是,在经济规模按不变价格计算今年上半年比15年前同期扩大了60倍左右的基础上,实现一个百分点增速的经济内涵容量要比以往大得多。 从国际看,7%增速虽然略逊于处于规模小、基数低发展阶段的印度经济(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均为中国的1/5)的增速,但是远超世界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宏观经济学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系别:数理系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号:121106105 姓名:陈熠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说到经济新常态就有必要了解一下经济新常态的定义。定义: 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经济新常态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长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长,而是把GDP增长放在发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长成为再生型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 背景:2014年全球经济的弱复苏和大分化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6年多时间,但世界经济依然并不平静,近半年来,困扰全球市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风险事件恐怕要算是国际油价的一路持续下跌,自2014年6月以来,国际油价已跌去约40%。这其中自然受美国页岩气革命、地缘政治、供需结构失衡等多重因素影响,但也反映了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一些深层次的变化,世界经济凸显出以下主要特点: 1.世界经济仍难以摆脱深度调整压力。全球已由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结构调整期。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低于预期,产出缺口依然保持高位,全球贸易增长则更为缓慢。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的全球贸易增长最新预测,2014年和2015年全球贸易额增长预期分别下调为3.1%和4%,远远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10年平均贸易年增长率6.7%的水平。特别是2014年以来,大宗商品和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跌进一步加剧了经济下行风险,全球经济复苏仍然较为缓慢且脆弱。 2.各国经济复苏格局分化加剧多重风险。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两大板块经济复苏态势不平衡,美国经济持续复苏,美国三季度GDP环比增长 3.9%,10月份失业率回落至5.8%,

新常态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新常态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新常态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新常态下职业教育的发展,体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现代化水平。以下为你带来新常态教育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新常态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篇1 我们要努力在新常态下,做好新的教育,如果认为就业压力大,实际上是思想认识还没到位,从创新创业的角度来看,创新是可以驱动发展、带动就业的,必须要提高职业教育的自信,这点很重要。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社会也逐渐扭转了读职校"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这既为广大"蓝领"赢得更多尊严,同时也验证了职业教育的一般发展规律,那就是:职业教育要推动劳动者自身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不断产生,也将为建设制造业强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座。 也要看到,职业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领域的软肋。一些人对职业教育的傲慢与偏见还普遍存在。寒假期间,浙江海盐某中学向学生群发短信,提醒"不要和职高生混"。这虽然是个案,但也反映出社会观念的滞后和少数教育者的偏见。职业教育要想找到自己的蓝海,需要通过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接轨,与市场需求结合。"在黑板上耕田""在课本上开机器",职业教育这朵"野百合"就不会有春天;只有站在田埂上、守在机床旁、蹲在车间里,紧贴结构调整、密切服务城镇化和中小企业发展,精准对接社会发展用工需求,才能为职业教育赢得

应有尊重。 在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期的今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更加精准。春节过后,广州某制衣厂日工资400元招工遭受冷遇;福建泉州某工艺品公司月薪4000元并包住宿,也鲜有人问津;与此同时,四川成都不少"火锅厨师"却过剩了。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折射出我国技术人才、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也在拷问职业教育的精准性。尤其在今年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不能缺位。通过创新农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式,促进下岗工人走进职业教育课堂等方式,有助于培厚人力资本的土壤,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和产业实践的精准结合。 打造"职教升级版",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也是面对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经济转型升级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这同样是其他国家正在采取的做法。比如,去年,日本文部省决定关停一些院校文科专业,侧重培养实用型人才,就是这一趋势的反映。20xx年,我国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xx—20xx年)》,正是为了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建立巩固的、可持续的人才和技术竞争优势。为了对接"中国制造20xx"的国家战略、适应"机器换人"催生的人才需求,各地已开始迅速部署。如浙江绍兴职业技术学校推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沈阳中德新松职业教育集团并购了有百年历史的德国陶特洛夫职业培训学院,等等。顶层设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当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环环相扣,高质量技术人才输送的途径就会更加畅通。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关乎国计民生。曾指出,要高度重视、加快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之路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之路 经济放缓 2014年,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众所周知,2014年中国经济进一步放缓,经济增长率下降到了7.4%,同时中国经济经济进一步下行,摩根大通预测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将会由2014年的7.4%进一步放缓至2015年的7.2%,而中国政府将经济增长率目标调整为7.0%,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阶段。 房地产下滑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如今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的问题逐渐显露,发展态势越来越严峻。如下图所示红线为房地产销量增长率,2014年房地产销量基本处于下滑威胁动摇经济增长根基。 人口红利消失 另外,一直以来对中国经济取到重要作用的人口红利也在逐渐消失。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中国从16岁到59岁的有工作能力的劳动力人口总数,在2012年已经见顶,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即便再将具有工作能力的劳动力人口总数放宽五年,中国从16岁到64岁的劳动力人口总数,也将2015年见顶。

走产业调整之路 持续30多年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原有增长点和增长优势,都在逐渐消失,只有找到新的增长点和发展之路,中国经济才能再次腾飞,虽然从国民生产总值来看,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但无论是人居国民生产总值还是经济增长质量都远远落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依然巨大。中国仍没有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未来,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仍将持续不断地赋予经济新的增长动力。 在未来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经济包括中国经济在内发展都会变缓,产业转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而中国经济要长远发展必须实现产业调整和升级,将粗放型经济转移到以科技推动为主;将单一型经济产业转变成混合型生产服务一体化;将依靠出口和投资转变为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同时政府也要简政放权,促进市场的作用,完善金融体系和市场规则,促进产业之间正常竞争和发展。 1)完善市场机制,促进正常竞争。 以电商为例,淘宝天猫在2014年双11里创下了惊人的571亿营业额,马云扬言在2020年电商要占领50%的零售市场,福兮?祸兮?事实上,在欧美国家,电商从未像中国这么火,中国的网购之所以这么火主要是因为网上购物比实体店要便宜许多,而事实上这是由于电商与实体店的不公平竞争造成的。在美国沃尔玛超市的商品价格要低于亚马逊,而在中国实体店价格远高于网店,一个原因在于中国的房租太贵,另一个就是实体店收税太重,而网商不需要缴税。我觉得电商应该是一种新的销售渠道,并不能完全取代实体店,政府应该大幅降低实体店的税收,不然的话如果到了2020年电商占领50%的零售市场,中国将会有大量的人失业,因为电商所创造的就业不足以抵消实体店衰败带来的失业数目。 2)大力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 以上海自贸区的发展为例,现今政府又计划在天津,福建,广东建立新的自贸区,促进市场的作用,加大开放,深化改革,就是要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比如,2014年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3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新增企业数量较去年增长了60%以上。 3)促进小城市化,大力推进农村生产合作社。 个人认为,城市化不是让农民进入大城市和知识分子竞争就业,而是要鼓励就地建镇,鼓励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大力推进农村生产合作社,将农业生产企业管理,做到从种子化肥,生产销售到服务的混合一体化农业模式,提高效率,解放生产力。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三篇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三篇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三篇 (篇一) *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在**召开的**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会议邀请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为全县领导干部作《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专题讲座,李教授的讲课深入浅出、思想独到,使我对于当下整个中国及地区经济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中国经济新常态,简单可理解为:这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实质上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特点。 新常态有利于就业充分、收入均衡、社保完善、增长平稳、物价稳定、质量提升。 一是就业将更充分。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高于制造业,新常态下,服务业占比上升、GDP 总量增加,就业状况也将明显改善。 二是收入将更均衡。就业充分,劳动者收入提升也就有了保障。另一方面,新常态下,要扩大消费就应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的低收入者收入,收入分配将渐趋合理。 三是社保将更完善。新常态下,要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就应精心编织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 四是增长将更平稳。“旧常态”下,经济增长更多依赖投资和出口,出口需求受外部环境影响会经常变化,投资需求也会随着经济周期出现过热过冷的波动。而新常态下,更多依赖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将相对稳定,周期性波动的波幅会明显缩小。 五是物价将更稳定。经济平稳增长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物价相对稳定。比如,物价在2012年和2013年仅上涨2.6%,2014年上半年更是仅为2.3%。 六是质量将更提升。新常态下,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将成为企业和社会追求的更高目标。 总体上看,新常态有利于中国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继续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 (篇二)

学习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五篇【精选】

**日,在我县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为全县领导干部作了题为《在新常态中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的专题讲座。听了**的讲座后,我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应该说,“新常态”这种提法并非新词。国内很多经济学者试图从理论和未来宏观政策的层面论述中国经济出现的这种“新常态”。但是,这种经济的下滑、风险的凸显以及红利的转换究竟是后危机时期短期的不稳定表现,还是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争论和分歧很大。新一代决策层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并通过“新常态”透视中国宏观政策未来的选择,绝非“一时性起”,而是深思熟虑之举。 既然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即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就应当以科学而冷静的态度直面现实: 第一,要从昔日的 d 崇拜和速度型情结中挣脱出来,以平常心态对待一个并不算快速的、自然而然但确实有效的增长速度。要重塑经济增长的心理底线,认清经济发展的规律。要清楚地把握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创新,是调结构,是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即通过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提升带动经济发展,而不是水平结构,即平面复制原来的产业结构。更不能迎合错误的速度情结而盲目刺激。必须明确,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就业,但这种就业应当是货真价实的就业,而不应当是伪就业。 第二,在“新常态”下应当抓紧完成旨在建设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任务。经济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微观层面的事,是经济规律自发作用使然。要正确处理宏观调控和制度建设的关系。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看,相当多的宏观调控是顾此失彼、按了葫芦上来瓢,我们切不可过高估计了宏观调控的作用,更不能让宏观调控耽误了我们的改革。 第三,通过合适的制度安排,激发大众的创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费尔普斯在其《大繁荣——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中认为,发达国家的经济繁荣,是普遍大众创新的结果。他说,“繁荣的历史进程从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到20 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广泛实现自主创新的结果。”他强调,“国家层面的繁荣源自公众对创新过程的普遍参与。它涉及新工艺和新产品的构思、开发与普及,是深入草根阶层的自主创新。”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一个产业空间很大,跟到人家后边模仿着做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不创新就不能发展、就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程度。我们必须通过制度安排,例如平等进入、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淡化官本位;鼓励适当的冒险;包容各种创新伊始的“异端”;杜绝各种寻租的机会。 **日,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为全县领导干部作《在新常态中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专题讲座。听了**的讲座后,我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正确认识新常态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

中国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中文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逐渐回落,中国经济开始由常态转变为新常态,作为一个热门的经济术语,新常态包含着更多的新的思维。习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就为中国经济定下了新常态的基调。这都标志着中国经济的丐哥勃兴之路再次启程。因此,如何理解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分析新常态的特征,谋求如何适应新常态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获得质的转变。 关键词:世界经济新常态影响 2015年世界经济运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015年,世界工业生产低速增长,贸易持续低迷,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新兴经济体增速进一步回落,世界经济整体复苏疲弱乏力,增长速度放缓。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超出预期,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全年GDP增长6.9%,实现了年初确定的主要目标。2016年,世界经济运行中的不利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继续低速运行的可能性较大,我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更为严峻,须认真对待。 世界经济增长明显低于预期,对我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证券市场出现大幅波动,经济运行受到明显影响。下半年国内外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都有所减弱,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难度加大:国内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上半年有所减弱, 我国进口下降幅度较大且明显高于出口,导致外贸顺差较上年同期扩大1. 5倍。工业品价格持续下跌的影响加大,企业运营较为困难。财政收入增长低于预算目标,财政政策空间受到限制。 中国经济走势四个突出亮点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概括来讲,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如下四个亮点。 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经济增长正在降低对投资的依赖。3.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扩大。包括信息服务、快递物流在内的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将会为第三产业提供新的支撑。这些结构性变化意味着我国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趋势还在延续。4.居民收入增长超过GDP增速且城乡差距缩小。 结构调整 结构调整取得的积极进展成为我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主要表现在:1.能源、运输指标增速偏低,与工业结构调整关系密切。我国一些附加值高、能源消耗强度低的产业的增速明显提高。在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相关政策的影响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引导下,我国工业生产结构正在朝着降低能源消耗、提质增效的方向调整。 2.经济增长得到了需求方面的支撑。从消费需求来看,服务消费呈现较快增长势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只对应于商品消费的一部分,服务消费也是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提升。从投资需求来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确实有所下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有所下降。从外需来看,尽管我国出口确实出现了下降,但受国内需求不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进口的下降幅度更大,使得我国的贸易顺差明显扩大,较上年大幅增长。2015年我国贸易顺差为3. 6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扩大56.7%,这也意味着净出口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来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提升。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许多特征,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速的放缓,更表现为增长动力的转换、经济结构的再平衡,面临着复杂的系统转型,也意味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在这样的重大关口,如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新趋势,主动适应新变化,积极抓住新机遇,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寻找发展平衡点、选准改革突破口、牢牢把握主动权,实现“新常态”下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尤为重要。 一、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 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至2013年都是7.7%,2014上半年是7.4%,从中可以清楚看到经济由高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并且近几年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工资成本上升,储蓄率、投资率下降,潜在增长率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从历史上看,潜在增长率自然回落,经济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高速平稳增长期过渡,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走向,具有规律性和必然性。当前,世界经济长期结构性调整、新一轮产业变革融合与我国经济增长阶段性转换相互叠加,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如果继续追求过快的增长速度,甚至不惜用政策“推高”,不仅违背经济规律,而且会加剧已有矛盾、带来诸多风险,造成经济的进一步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二、新常态经济下的新变化、新趋势、新机遇 1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实际增量依然可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2、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以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3、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2014年前三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GDP能耗下降等数据指出,中国经济结构“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4、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由于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三季度新增企业数量较2013年增长60%以上。 三.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当前,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于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对做好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从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这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新常态带来经济运行新特征、新规律、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特征

姓名:毛江冰 学号:119 班级:光信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 1、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2、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3、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4、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 5、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6、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7、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8、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9、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厦门经济发展新常态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厦门率先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经济新常态特征来看,自2008 年发生金融危机以来,厦门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率先进入了新常态。首先,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厦门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形势恶化对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厦门经济发展造成了冲击;与此同时,随着生产成本上升和劳动力短缺,一些制造企业开始陆续从厦门迁出,这对厦门传统的工业经济增长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厦门经济增速从危机发生前的年均17% 以上降到目前的10%左右。其次,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明显加快,使经济发展获得新动力。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厦门经济特区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使三次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成为拉动厦门经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总体基本方向没有变,既有时(仍处战略机遇期),又有势(处在全球上升通道上);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条件;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既有动力,也有压力。但是有利条件多于不利条件,机遇大于挑战,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 从经济发展阶段看:一是中国正在从上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迈进。其中,已经有8个地区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位居世界第88位),有2/5左右的人口进入高收入阶段。总体上,中国将在2020--2023年期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这意味着,中国必须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成功地突破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更要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突破并跨越“西方民主化陷阱”。 二是中国已经从中高人类发展水平(HDI小于0.700)向高人类发展水平(HDI大于0.700)迈进。2015年,中国HDI将达到0.727,在世界187个国家或地区中居87位。到2020年,进一步提高至0.760,其中人口教育和健康指标对提高人类发展水平贡献更为显著。 三是中国从富裕型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在30%--40%之间)向更富裕型(恩格尔系数低 于30%)迈进。2013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0%和37.7%,到2020年,分别降至30%左右和33%左右,达到或接近世界更富裕型(消费结构)国家。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标志。 从经济发展速度看:中国仍处在经济起飞过程,如果从1978年算起,这一起飞过程持续了30多年的时间,并将持续到2030年或更长的时间。在这一经济起飞过程中,先后出现两个阶段:1978--2011年的高速增长阶段,GDP年平均增长率为9.9%;2012年以后的中高速增长阶段,GDP年平均增长率在7%以上。 实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经济规模效应,中国GDP的规模越来越大,就会使增长速度递减;二是追赶效应,中国与美国的相对差距不断缩小,也会使追赶速度递减;三是存在能源、资源供给和碳排放等硬约束限制:四是最近几年来中国政府主动调整、主动减速的结果。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因此,“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左右,是适宜的,实际情况可能会在7%以上,这就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从国际比较的视角看,7%以上仍然是世界上高增长类型。中国所说的中高速增长就是国际上公认的“高增长”。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从速度型到质量型、效率型、效益型重大转折。 从人口结构来看:人口红利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人力资源红利(指新增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规模越来越大,全国大专以上人口由2010年的1.19亿人上升至2013年的1.3亿人,超过世界总人口第11位的日本(2014年全国总人口为1.27亿人),到2015年预计突破1.5亿人,也会超过世界总人口排第10位的俄罗斯(2014年全国总人口为1.4亿人),净增大专以上人口3000万,如果再加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净增超过3000万人,他们全部进入就业队伍,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人口红利下降的影响。 从增长动力来看:仍然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 从增长需求来看,消费需求将大于投资需求,投资需求又更多体现了有效投资和长期投资的需求;从增长来源看,要素投入特别是投资增长率有所下降,无论是技术创新、供给创新、市场创新,还是劳动力和人才培养竞争转移流动,都会使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从增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与内涵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与涵 1. 概念的提出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诞生于2014 年,由中国国家主席提出。2014 年 5 月,在视察经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采用新词“新常态”来表述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个讲话被概括为“新常态”,9 月,在亚太经合组织第26 届部长级会议中,又更加详细的说明和解释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概念;12 月,中央政治局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态”,并在会议公报中进行了更多的补充和说明,自此,中国经济新常态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开始引领和指导新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建设。 2.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涵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顺应新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提出的。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涵包括中国经济的速度、结构、动力三方面: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由高速变为中速,结构更加优化、创新代替要素、投资变成新的驱动力。经过30 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10% 左右的高速度逐渐降下来,在总体上更趋向于稳定持续的前进,结构上的调配更加的合理,发展更加的平衡与和谐,粗放经营的经营模式也正逐步的发生转变,社会总体上和谐发展。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九大特征 1. 消费方式的转变 从之前明显的模仿型消费、排浪式消费转变为更加多元、更加注重个性的消费。消费方式的转变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了。

2. 投资、融资方向转变 改革开饭以来,我国的传统行业经历了规模大、资金足、投资覆盖面广的高强度投资、开发、建设,投资融资市场已经基本上接近饱和状态,但基础设施领域互联互通和许多新兴的产品、技术、行业、商业模式给投资和融资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方向。也对投资者的综合能力与战略眼光、布局提出了新要求。 3. 出口与国际收支发生变化 我国的低成本出口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低成本出口的竞争力正在下降,相反的大规模走出去和高水平的引进正在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份额。 4. 产业组织呈现新特征 供不应求长期困扰着我国市场,近年来传统行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企业的兼并、重组大量发生,服务业、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的供给能力大力显现出来,产业组织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促使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生产成为新的产业特征。 5. 创新和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 传统的经济发展只要依靠劳动力,而且成本很低,但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带来的不良后果日益凸显,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降低,经济增长通过要素投入和拉动的状况改变,经济增长必须靠人力资本和创新与技术的进步。 6. 市场竞争方式转变 传统的市场竞争主要是数量扩和打价格战,但随着市场的完善和消费者消费的多元、个性,竞争方式正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新型方式转变。 7. 更加重视环境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增长新常态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 什么是中国经济增长新常态?你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增长放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由竞争和产品供过于求的状态是经济发展的常态。中国新常态经济是与GDP导向的旧经济形态与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新的经济形态与经济发展模式。新常态经济用发展促进增长、用社会全面发展扬弃GDP增长,用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作为市场的核心机制,在找准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结构对称态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的新态势又称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现在谈的新常态,实际上并非仅仅指经济发展的状态,而是讲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态要由政府强力推进经济粗放型周期性高速波动增长、利益分配结构和产业结构扭曲、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旧常态”( 非市场经济的旧常态) ,转向运行机制更加依靠市场自身规律、速度和结构与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相适应、利益分配更加公平合理、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 中国式新常态虽然形成于经济的“结构性”减速,但却不是也不应是低速增长状态,而是一种速度上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结构上从失衡增长向优化增长转变、方式上从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长期稳定状态。中国式的经济增长新常态呈现着以下四个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四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中国经济放缓是增长新常态的特征之一。原因如下: 需求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动力“断层” 经济发展阶段进入转型期 1.劳动力方面(L):人口红利作用逐渐减弱:劳动人口绝对数量的下降意味 着劳动力供给会出现短缺,工资上涨成为必然,同样,中国过去支撑经济高速增 长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正失去国际竞争力,进而出现产业低增长,甚至萎缩 2.资本投资需求及其结构变化(K):重化工业和房地产业投资增长速度逐步 下降,新兴产业投资需求逐步上升。而短期内,信心行业和服务业无法向传统行 业一般有排浪式的增长。投资回报率将会呈现出收敛性特征,资本供给由短缺转 向过剩 3.生产率(技术)方面:靠引进技术实现产业升级迅速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 实现生产率快速提升,向市场提供低成本产品供给,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已 经过去,我国经济增长路径必须变轨,必须主要依靠自身的研发实现技术创新, 但结果是生产率增长率放慢,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出现下降 改革进入新阶段,经济增长动力向正常的市场驱动转变 地方政府冲动型驱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下降。我国政府发展经济的功能过强,弱化了政府的社会功能,导致其经济增长驱动功能越位 未来的发展还必须偿还过去财政资源和生态环境透支的欠账,这必将提高未来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 在这样的形势下,应突破发展过程中的分配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本积累慢、企业融资成本高、资源紧张和环境恶化等约束,以切实提升自主创新和促进技术进步。应以国际多边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