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生产率指标

企业统计学习辅导(二)

第三章企业经营要素统计

一、企业统计要素统计的一般问题

企业经营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技术的投入。

企业经营要素统计指标体系由各种要素的描述指标组成:

(1)劳动力指标包括劳动力的数量、构成、素质指标;劳动力的时间利用指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指标。

(2)劳动资料指标包括设备数量、构成、更新指标;设备利用指标以及产品生产能力指标。

(3)劳动对象指标包括原材料的收入、消费、库存指标以及利用指标。

(4)技术投入指标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指标和技术统计指标等。

二、企业劳动力的统计

企业劳动力又称为企业劳动者,是指经企业安排在企业从事劳动和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

现行制度的统计原则规定,统计企业劳动者应“谁发工资谁统计”。

反映企业劳动力数量的指标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期末人数,是指企业在报告期(月、季、年等)最后一天所拥有的人数。二是平均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期末人数指标可满足劳动力管理方面的需要,平均人数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人数的一般水平。

在经济分析中平均人数指标具有广泛的用途,其计算要按报告期的日历天数计算,即用每天人数之和除以日历天数。计算公式为:

三、劳动时间利用指标

劳动时间利用指标是在核算企业直接生产者各种劳动时间总量的基础上计算的。

报告期生产工人平均人数制度工作日长度

出勤工时数停工

工时数

非生产

工时数

工业企业的劳动时间种类有:日历工时数、制度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实际生产工时数等等。各种劳动时间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实际生产工时数

出勤工时数停工工时数

制度工时数非生产工时数

日历工时数缺勤工时数

公休工时数

时间利用指标有:出勤率、作业率和制度工时利用率等。

有关的劳动时间及时间利用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制度工时数=日历工时数-公休工时数

以上是工业企业的劳动时间利用指标的计算。对于商品流通企业,一般主要是反映出勤率的情况。

【例题】某企业4月份平均每日生产工人人数为100人,该月公休节假日数4天,每天制度工作日长度8小时。根据4月份考勤记录和工时记录得到:缺勤工时数800工时,停工工时数200工时,非生产工时数300工时。试计算时间利用指标。

日历工时数= ×日历人数×

=100×30×8=24000(工时)

制度工时数=日历工时数-公休工时数

=24000-100×4×8=20800(工时)

出勤工时数=制度工时数-缺勤工时数

=20800-800=20000(工时)

= ――

=20000―200―300=19500(工时)

劳动生产率 可变构成指数 报告期比基期 劳动生产率提高 四、劳动生产率指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经营成果与相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对于劳动生产率指标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掌握:

第一,劳动生产率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

(1)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表示。计算公示为:

(2)用单位产品或单位工作量耗用的劳动时间表示。计算公示为:

通常,前者称为正指标,后者称为逆指标,二者的含义有区别,但其经济意义一致。二者在数值上互为倒数。

第二,劳动生产率在其基本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有各种不同的指标。如: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人劳动生产率;年劳动生产率、月劳动生产率、日劳动生产率;等等。

第三,劳动生产率指数是表明劳动生产率变动程度的指标,有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影响指数。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可变构成指数等于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影响指数之积。用公式表示如下:

第四,劳动生产率变动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是分析劳动生产率变动所带来的生产经营成果;其二是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原因。

【例题】某公司所属两煤矿的资料如下:

解: ∑∑∑∑÷=0

0011

1T T

q T T q =477.7÷380=125.71% ∑∑∑∑÷=00011

1T T q T T q

=477.7-380=97.7(吨/人)

劳动生产率 固定构成指数 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 使公司劳动生产率提高 劳动生产率 结构影响指数 由于职工结构变化使

公司劳动生产率提高 ∑∑∑∑÷=11011

1T T q T T q

=477.7÷438.46=108.95%

∑∑∑∑÷=11011

1T T q T T q

=477.7-438.46

=39.24(吨/人)

∑∑∑∑÷=00011

0T T

q T T q

=438.46÷380=115.38%

=438.46-380=58.46(吨/

人) 以上指标体系有如下关系:

125.71%=108.95%×115.38%

97.7吨/人=39.24吨/人+58.46吨/人

五、企业工资统计

(一)企业工资总额

工资是企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它以价值形式体现着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活劳动投入。

企业工资总额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年、季、月)内,实际支付给全部企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总额。企业工资总额也是国家统计制度规定的“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其统计应遵循国家的统一规定。

企业工资总额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标准工资;(2)奖金;(3)津贴和补贴;(4)加班加点工资;(5)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二)平均工资的计算和分析

平均工资是指一定时期内劳动者的人均工资额。其计算公式为:

平均工资表明企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平均工资的变动程度是用平均工资指数来表示的。其计算公式为:

平均工资指数既包括企业劳动者工资水平变动的影响,同时也包括工资水平不同的各部分劳动者结构变动的影响,被称为平均工资可变构成指数。三个指数间的关系为:

平均工资可变构成指数=平均工资固定构成指数×平均工资结构影响指数

(三)平均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关系

研究平均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关系的基本指标是工资相对增长系数。工资相对增长系数是平均工资指数与劳动生产率指数对比的结果。其计算公式为:

工资相对增长系数=平均工资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

工资相对增长系数反映了平均工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变动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其实质是表明生产成果(产量或产值)的工资费用率的变动程度。

(四)平均工资增长与物价增长的关系

研究平均工资增长与物价增长的关系,采用的指标是实际工资和实际工资指数。 实际工资是指以用货币工资能够实际购买到的消费品和服务数量为标准的工资额。计算公式为: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平均工资)÷物价指数

实际工资指数表明用货币工资实际能购买到的消费品及服务数量的变动程度,能较确切地反映企业劳动者实际生活水平的变动状况。计算公式有两种:

实际工资指数=报告期实际工资÷基期实际工资

实际工资指数=货币工资指数÷生活费指数

【例题】某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和劳动生产率资料如下:

(1)计算工资相对增长系数。

(2)计算人均工资费用降低(或增加)额。

(3)分析平均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关系。

解:(1)劳动生产率指数平均工资指数工资相对增长系数= =0.8549

(2)人均工资费用降低额

=报告期平均工资)11(工资相对增长系数

-?

=9500)8549

.011(-? =-1612.41(元)

(3)工资相对增长系数为0.8549,小于1,说明该企业平均工资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企业在提高平均工资的同时,工资费用却有所降低,人均降低额为1612.41元。

六、企业固定资产的概念及统计指标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较长(一般在一年以上),单项价值较高(在规定限额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及其他物质资料。

不同经营性质的企业,固定资产分类方法和重点有着一定的差别。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工业设备在固定资产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商品流通企业的固定资产,主要分为房屋、仓库、营业设备、运输工具四类。

企业拥有固定资产的数量,既要从实物角度反映,也要从价值角度反映。

(一)企业固定资产的实物量指标

企业固定资产的实物量是在固定资产分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固定资产的特点及经营管理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实物单位分别统计。

(二)工业企业的设备数量指标

工业企业的设备数量指标主要有实有设备、已安装设备、使用设备、完好设备四个范畴。

工业企业设备数量指标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期末设备数和设备平均数两种。

(三)企业固定资产价值量指标

固定资产价值量指标有三个: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净值和固定资产重置完全价值。

1、固定资产原值是指购买或建造各种固定资产时,实际支付的金额,以及以后改建或扩建所追加投资金额的合计。

2、固定资产净值是指固定资产原值减去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额后的净额,也就是固定资产原值扣除因磨损而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的那部分价值以后余存的价值。该指标可以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程度,表明企业固定资产的实有价值。

3、固定资产重置完全价值是指在现时的生产技术条件下,重新购建同样的固定资产所需要支出的全部金额。该指标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固定资产的现时价值,但实际计算比较复杂,应用不很普遍。

企业固定资产总量指标有期末指标和平均指标两种形式。其平均指标应按序时平均法

实有设备利用率实有设备

安装率

已安装设备

完好率

完好设备

利用率

生产设备综合利用率

生产设备综合利用率

某类设备的产品生产能力

设备

数量

设备全年

有效工作时间

单项设备

生产能力= ××

计算。常用公式如下:

七、生产性企业生产设备利用指标

生产性企业生产设备利用指标共分四类,即:数量利用指标、时间利用指标、能力利用指标以及综合利用指标。

第一,生产设备数量利用指标有如下四种:

完好设备利用率=完好设备中实际使用设备数

以上四个指标各有其意义,但相互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公式如下:

第二,生产设备时间利用指标的基本计算公式为:

第三,生产设备能力利用指标的基本计算公式为:

第四,生产设备综合利用指标有两种形式:一是综合利用率指标,二是实际综合效率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设备能力利用率×设备时间利用率

=设备实际生产效率×设备时间利用率

八、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指标

工精产品生产能力是指工业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全部设备,在原材料、燃料供应充分,劳动力配备合理,以及设备正常运转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年产量。

计算和确定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必须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1)应将与该种产品生产有关的全部设备能力进行综合平衡。

(2)不应考虑原材料、燃料的供应,劳动力的配备以及厂外运输等条件的影响。

(3)企业应按原设计规定的或上级规定的产品方向及品种构成计算产品生产能力。

(4)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应就各种产品分别计算。

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是各类设备产品生产能力的综合平衡能力。决定各设备产品生产能力的因素有设备数量、设备全年有效工作时间和单项设备生产能力三个方面。而根据这三个因素可得到计算各类设备产品生产能力的一般公式,即:

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变动及利用指标主要有年初生产能力、本年新增生产能力、本年减少生产能力、年末生产能力、全年平均生产能力以及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

九、原材料、能源统计的基本内容

= ××

原材料是指经过人类劳动而生产出来的劳动对象,是企业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按其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作用,原材料分为主要原材料(其作用是构成产品的实体)和辅助材料(其作用是起辅助作用,为帮助产品形成或为生产过程提供条件)。

能源是指能够产生或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热能、电能、光能、机械能等)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料。能源在产品制造中,既可作主要原材料也可作辅助材料。

原材料、能源对于企业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基本方面:其一是及时供应原材料、能源,以保证企业生产的需要;其二是节约使用原材料、能源,尽可能降低原材料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盈利。

原材料供应过程主要包括了四个基本环节:收入、消费、拨出及储备。与之相对应,原材料供应过程的总量指标包括:原材料的收入量、消费量、拨出量和库存量四个指标。四者

之间有如下的平衡关系:

十、原材料使用水平基本指标

反映原材料使用水平的基本指标有两个:一是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单耗),二是原材料利用率。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简称单耗,是指生产每单位产品平均实际消耗的原材料数量;原材料利用率的基本含义是合格品中所包含的原材料数量;原材料利用率的基本含义是合格品中所包含的原材料数量在原材料消耗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二者的计算公式为:

单耗和原材料利用率虽然都反映了原材料的使用水平,但二者的角度不同,特点也不同。单耗从消耗角度表明单位产品消耗掉的原材料数量,越低越好;原材料利用率则是从利用角度表明已消耗的材料被有效利用的程度,越高越好。在实际应用中,单耗只能分别反映每种产品消耗原材料的水平,而利用率则可以综合反映不同产品对某原材料的总的利用程度。

十一、企业资金筹集统计

企业资金筹集统计主要有企业资本金统计和企业负债、所有者权益统计两个方面。

(一)企业资本金统计

资本金是指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注册资金,是企业的所有者实际投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财产的货币表现。

(1)企业资本金按照投资主体分为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以及外商资本金等。

国家资本金是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政府部门或者机构以国有资产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金。

法人资本金是其他法人单位以其依法可以支配的资产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金。

个人资本金是社会个人或者企业内部职工以个人合法财产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金。

外商资本金是外国投资者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投资者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金。

(2)企业资本金按照筹资方式分为国家投资、各方集资或者发行股票等筹集的资本金。投资者可以用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形式向企业投资。

现金形式投资也称货币资产,是投资者以现金或银行存款方式对企业的投资。

实物资产投资是投资者以实物形式对企业的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

无形资产投资是投资者以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等形式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投资。

股票形式的投资是投资者以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而对企业投入的资本金,或者企业收到投资者以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妆形式投入的资本。

(3)企业资本成本统计。资本成本是企业筹集和使用资金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利息、股利、发行股票、债券的注册费和代办费、向银行借款的手续费等。

反映资本成本的指标是资本成本率,计算公式为:

(二)企业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统计

1、企业负债统计

企业负债是指企业借入的资金,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将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除了自有资金以外,负债是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

企业负债按偿还期限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货款、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应付短期债券、预提费用等。

长期负债是企业的偿还期在一年以上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长期负债是企业为了解决长期资金占用的需要,如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而增加固定资产等而筹措的债务。长期负债主要包括长期借款、应付长期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2、企业所有者权益统计

所有者权益也称产权,是指企业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的所有权。

企业所有者权益按形成渠道分类,可以分为原始投入的部分和经营中形成的部分。原

始投入部分包括国家、其他法人单位和个人向企业投入的初始资本及股份制企业股票溢价发行所得部分,以及接受的各项捐赠等。经营中形成的部分包括企业从税后利润提取的盈余公积金、未分配利润等。

企业所有者权益按经济内容分类,可以分为投入资本、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投入资本指国家、各法人单位、个人及外商投入的资本金。资本公积金指资本溢价、法定财产重估增值、接受捐赠的资产价值等,资本公积金可以按照规定转增资本金。盈余公积金指按照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具有特定用途的资金,包括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和公益金。未分配利润是企业净利润分配后的剩余部分,即净利润中尚未指定用途的,归所有者所有的资金。

十二、企业资产统计

企业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企业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

(一)企业流动资产统计

流动资产是指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流动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它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存在并随企业生产经营系统的运行而不断改变其形态,周而复始地循环,形成流动资产的周转。

1、企业流动资产的总量指标

企业流动资产的总量是各种流动资产的总和。企业流动资产按其在周转过程中所处的形态不同,分为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预付款项、存货等。

货币资金是指处于货币形态的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短期投资是指能随时变现,且持有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有价证券及其他投资,包括短期债券投资和短期股票投资。

应收预付款项是指因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与其他单位的往来款项所形成的债权,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付货款、预付待摊费用等。

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备的资产,包括库存的、加工中的和在途的各种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外购商品、自制半成品、产成品以及发出商品。

企业流动资产总量统计,通常从期末占有数和平均余额两方面考察。企业流动资产的期末占有数是一个时点指标,是指期末业占用的全部流动资产的合计数。企业流动资产平均余额是指企业报告期每天占用流动资产的平均数,按序时平均法计算。

2、对企业流动资产的分析可以从偿债能力、支付能力、流动资产周转情况、流动资产利用情况、流动资产盈利情况等方面进行考察。在这里主要介绍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两个指标。

(1)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该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

(2)速动比率是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存货部分,再除以流动负债。计算公式为:

该指标可以反映短期债权人希望获得的企业流动资产总体的变现能力。

(二)固定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统计

固定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属于企业非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已在第四节中介绍过,在这里简要说明其他长期资产,包括长期投资、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

1、长期投资是指企业不准备随时变现,持有时间在一年以上的有价证券以及超过一年的其他投资。

2、无形资产是指企业可长期使用的并能取得收益但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

3、递延资产是指本期不能一次性计入损益,应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种费用,主要包括企业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股票债券发行费用等。

4、其他资产包括特准储备物资、银行冻结存款、冻结物资、诉讼中财产等。

其他资产一般不参加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也不需要进行摊销。因而其他资产统计要与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资产分别进行计量。

十三、成本和费用统计

(一)成本和费用的含义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能用货币量度表现的各项耗费称为企业的费用。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费用称为产品成本。

费用是指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种耗费,一定时期所发生的产品生产费用是构成产品成本的基础。费用是按期归集的,而产品成本是按产品对象归集的。费用包括构成本期产品成本的费用和不构成本期产品成本的费用,而产品成本只是费用中构成产品成本的部分。一种产品成本可能包括几个时期的费用,一个时期的费用可能分配给几个时期完工的产品。

企业在一定时期发生的所有费用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直接费用直接计入生产经营成本,间接费用分配计人生产经营成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构成企业当期的制造成本。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从当期营业收入中得到补偿。

费用与成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费用和成本的关系可表示为: 直接费用

间接费用 全部费用 销售费用

财务费用 期间费用

管理费用

(二)成本和费用的构成统计

1、企业的制造成本又称为营业成本,由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构成。

直接费用是可以按成本对象归集的费用,包括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和其他直接费用。

间接费用也称制造费用,指应当由产品和劳务的制造成本负担,但不能直接计入各产品制造成本的有关费用。间接费用应当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分配,分别计入相应产品的制造成本。

2、企业的期间费用是指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个特定产品成本的费用,包括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

(三)企业成本的分析指标

企业成本的分析主要包括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和成本变动分析等。

1、企业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对企业全部产品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二是对企业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分析。

(1)对企业全部产品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可用如下的公式:

产品实际成本比计划节约额=∑11Q Z -∑1Q Z n

公式中:Z 1、Z n 分别表示单位产品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Q 1表示实际产品产量。

(2)对企业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计算与分析,可用如下的公式: 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额=∑n n Q Z -∑n Q Z 0

公式中:Z 0表示可比产品基期单位成本;Q n 表示可比产品计划产量。

对企业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分析,需要计算可比产品实际成本指数: 分析企业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执行情况,可将可比产品实际成本指数与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率进行对比,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单位可比产品成本水平和产品品种结构的影响。

2、企业产品成本变动分析,可以就某种产品进行考察,也可以就全部可比产品进行考察。

制造成本

劳动生产率指标

劳动生产率指标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企业统计学习辅导(二) 第三章企业经营要素统计 一、企业统计要素统计的一般问题 企业经营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技术的投入。 企业经营要素统计指标体系由各种要素的描述指标组成: (1)劳动力指标包括劳动力的数量、构成、素质指标;劳动力的时间利用指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指标。 (2)劳动资料指标包括设备数量、构成、更新指标;设备利用指标以及产品生产能力指标。 (3)劳动对象指标包括原材料的收入、消费、库存指标以及利用指标。 (4)技术投入指标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指标和技术统计指标等。 二、企业劳动力的统计 企业劳动力又称为企业劳动者,是指经企业安排在企业从事劳动和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 现行制度的统计原则规定,统计企业劳动者应“谁发工资谁统计”。 反映企业劳动力数量的指标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期末人数,是指企业在报告期(月、季、年等)最后一天所拥有的人数。二是平均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期末人数指标可满足劳动力管理方面的需要,平均人数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人数的一般水平。 在经济分析中平均人数指标具有广泛的用途,其计算要按报告期的日历天数计算,即用每天人数之和除以日历天数。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生产 制度工作 三、劳动时间利用指标 劳动时间利用指标是在核算企业直接生产者各种劳动时间总量的基础上计算的。 工业企业的劳动时间种类有:日历工时数、制度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实际生产工时数等等。各种劳动时间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实际生产工时数 出勤工时数 停工工时数 制度工时数 非生产工时数 日历工时数 缺勤工时数 公休工时数 时间利用指标有:出勤率、作业率和制度工时利用率等。 有关的劳动时间及时间利用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制度工时数=日历工时数-公休工时数 以上是工业企业的劳动时间利用指标的计算。对于商品流通企业,一般主要是反映出勤率的情况。 【例题】某企业4月份平均每日生产工人人数为100人,该月公休节假日数4天,每天制度工作日长度8小时。根据4月份考勤记录和工时记录得到:缺勤工时数800工时,停工工时数200工时,非生产工时数300工时。试计算时间利用指标。 日历工时数= ×日历人数× =100×30×8=24000(工时) 制度工时数=日历工时数-公休工时数 =24000-100×4×8=20800(工时)

劳动生产率指标

企业统计学习辅导(二) 第三章企业经营要素统计 一、企业统计要素统计的一般问题 ??? 企业经营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技术的投入。 企业经营要素统计指标体系由各种要素的描述指标组成: (1)劳动力指标包括劳动力的数量、构成、素质指标;劳动力的时间利用指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指标。 (2)劳动资料指标包括设备数量、构成、更新指标;设备利用指标以及产品生产能力指标。 (3)劳动对象指标包括原材料的收入、消费、库存指标以及利用指标。 (4)技术投入指标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指标和技术统计指标等。 二、企业劳动力的统计 企业劳动力又称为企业劳动者,是指经企业安排在企业从事劳动和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 现行制度的统计原则规定,统计企业劳动者应“谁发工资谁统计”。 反映企业劳动力数量的指标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期末人数,是指企业在报告期(月、季、年等)最后一天所拥有的人数。二是平均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期末人数指标可满足劳动力管理方面的需要,平均人数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人数的一般水平。 在经济分析中平均人数指标具有广泛的用途,其计算要按报告期的日历天数计算,即用每天人数之和除以日历天数。计算公式为: 三、劳动时间利用指标 劳动时间利用指标是在核算企业直接生产者各种劳动时间总量的基础上计算的。 工业企业的劳动时间种类有:日历工时数、制度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实际生产工时数等等。各种劳动时间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实际生产工时数 出勤工时数停工工时数 制度工时数非生产工时数 日历工时数缺勤工时数 公休工时数 时间利用指标有:出勤率、作业率和制度工时利用率等。 有关的劳动时间及时间利用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制度工时数=日历工时数-公休工时数

劳动生产率指标

企业统计学习辅导(二) 第三章 企业经营要素统计 一、企业统计要素统计的一般问题 企业经营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技术的投入。 企业经营要素统计指标体系由各种要素的描述指标组成: (1)劳动力指标包括劳动力的数量、构成、素质指标;劳动力的时间利用指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指标。 (2)劳动资料指标包括设备数量、构成、更新指标;设备利用指标以及产品生产能力指标。 (3)劳动对象指标包括原材料的收入、消费、库存指标以及利用指标。 (4)技术投入指标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指标和技术统计指标等。 二、企业劳动力的统计 企业劳动力又称为企业劳动者,是指经企业安排在企业从事劳动和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 现行制度的统计原则规定,统计企业劳动者应“谁发工资谁统计”。 反映企业劳动力数量的指标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期末人数,是指企业在报告期(月、季、年等)最后一天所拥有的人数。二是平均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期末人数指标可满足劳动力管理方面的需要,平均人数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人数的一般水平。 在经济分析中平均人数指标具有广泛的用途,其计算要按报告期的日历天数计算,即用每天人数之和除以日历天数。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日历天数和 报告期每天实有人数之报告期平均人数= 2 )(本期期末人数本期期初人数上期期末人数或+= 三、劳动时间利用指标 劳动时间利用指标是在核算企业直接生产者各种劳动时间总量的基础上计算的。 工业企业的劳动时间种类有:日历工时数、制度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实际生产工时数等等。各种劳动时间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实际生产工时数

全员劳动生产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 2011-07-13 16:32:22| 分类:会计实务|字号订阅 全员劳动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目前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来计算的。 编辑本段计算公式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全员劳动生产率及其计算公式 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根据产品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职工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它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其计算公式为: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总产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即生产法和收入法(又称要素分配法)。(1)生产法 生产法是指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其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 在工业增加值的实际计算中,工业总产出是直接用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新规定)代替的。这一指标的计算价格与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价格一律与新税制的规定相一致,按不含增值税的价格计算。但是,增值税是企业所创造的新增价值的一部分,属于增加值范畴,为了确保工业增加值要素的完整,在计算工业增加值时,应将本期应交增值税计入工业增加值中。 由此按生产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的实际计算公式应为: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现价、新规定)-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劳动生产率指标

劳动生产率指标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企业统计学习辅导(二) 第三章企业经营要素统计 一、企业统计要素统计的一般问题 企业经营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技术的投入。 企业经营要素统计指标体系由各种要素的描述指标组成: (1)劳动力指标包括劳动力的数量、构成、素质指标;劳动力的时间利用指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指标。 (2)劳动资料指标包括设备数量、构成、更新指标;设备利用指标以及产品生产能力指标。 (3)劳动对象指标包括原材料的收入、消费、库存指标以及利用指标。 (4)技术投入指标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指标和技术统计指标等。 二、企业劳动力的统计 企业劳动力又称为企业劳动者,是指经企业安排在企业从事劳动和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 现行制度的统计原则规定,统计企业劳动者应“谁发工资谁统计”。 反映企业劳动力数量的指标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期末人数,是指企业在报告期(月、季、年等)最后一天所拥有的人数。二是平均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期末人数指标可满足劳动力管理方面的需要,平均人数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人数的一般水平。 在经济分析中平均人数指标具有广泛的用途,其计算要按报告期的日历天数计算,即用每天人数之和除以日历天数。计算公式为: 三、劳动时间利用指标 劳动时间利用指标是在核算企业直接生产者各种劳动时间总量的基础上计算的。 工业企业的劳动时间种类有:日历工时数、制度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实际生产工时数等等。各种劳动时间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实际生产工时数 出勤工时数停工工时数 制度工时数非生产工时数日历工时数缺勤工时数 公休工时数

与生产相关的各项指标劳动生产率等

与生产相关的各项指标 结合TPS推进,为有效熟知掌握生产指标和员工技能,现要求各生产车间按批次、月、季度、年核定如下各项指标,生产安全部汇总。 1、劳动生产率=产量/人数·年,按年统计。各生产车间。 汇总:杨饶 例:零件车间90人,2013年生产客车823辆,则劳动生产率=823/90=9.14,即2013 年零件车间每人生产9.14辆车。当然将统计单位换成月也可以得出月度劳动生产率。 2、单位产品投入工时(SOP后)=计算期内产品投入总工时/总产 量,工艺部SOP后,产成品投入工时,按批次统计,月报。工 艺,各车间。 汇总:杨饶 例如:形成标准作业的量产车型6101共计100辆,零件车间90人用15天(作业时 间)时间下料完成,则单位产品投入工时=90*15/100=13.5天,即每辆车在零件车 间加工需要13.5天,每天工作6.5小时(工艺确定的作业时间,是基本作业时间+ 辅助作业时间,不含生理时间和不可控停顿时间),则单位产品投入工时 =13.5*6.5=87.75h(如果不是90人参与可按实际人数折合,在作业时间确认的情况 下,人数越少单位产品投入工时越少)。 3、生产线平衡率(IE关键指标)=生产线各工序时间总和/人数* 节拍*100%,按车型批次为统计单位,月报。各车间。 汇总:杨饶 工序作业时间是指剔除辅助时间的基本工作时间+辅助工作时间。例:根据测时资料,已知完成某施工过程需要工人消耗基本工作时间100min,辅助工作时间的比例为 15%,准备与结束工作时间的比例为5%,不可避免中断时间的比例为1.5%,休息时 间的比例为10%,则完成该施工过程的工人工作的工序作业时间为(D)min。 A.134 B.141 C.115 D.118 100min/(1-15%)=118 min 又:一项工作的基本工作时间(纯加工时间)是4h,辅助时间占工序作业时间的比 率是12%,规范时间比率为7%,则该工作的定额时间是多少小时。利用工时规范, 可以计算劳动定额的时间定额,计算公式为:作业时间=基本工作时间+辅助工作时

劳动生产率统计

第六章 劳动生产率统计 1、 练习册P30-P39 2、 劳动生产率指标的计算方法P126 3、 劳动生产率对总产量的影响,对总产值的影响分析P142(因素分析) 4、 劳动生产率的三种指数形式(这是平均指标的三种指数形式,此外本书还有单位产 品人工成本,平均工资的三种指数形式)P138 5、 P152劳动生产率回归分析 6、 P133-P136按不同范围计算的劳动生产率 基本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是什么?企业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人员结构对全员劳动生产率有什么影响? 7、 狭义和广义的劳动效益指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P126,P115 8、 狭义劳动效益指标与劳动生产率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说提高劳动 生产率是提高劳动效益的基础P158 9、 习题:练习册P36-1,2,3,4,5,6 二、本章难点 1、 劳动生产率指标的计算方法P126 2、 因素分析法和劳动生产率对总产量的影响,对总产值的影响分析(P142并参见P297 -299) 1〕 什么是因素分析法?(P297) 2〕 因素分析法可分为: 连乘因素分析法 总和因素分析法 差额因素分析法 例1:P147劳动生产率变动对产量和劳动量的影响 关系式:产品产量=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数量 Q= q ×T 例2:P142影响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因素分析 关系式: 全员劳动生产率 =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生产工人在全部职工中的比重 Q =q ×T 3〕 如何描述“变动”?指数、总指数、指数体系 指数:一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关系的相对数就是指数。 相对数――讲的就是“变动”即:基期 报告期 总指数: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综合描述。总指数包括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1 01 Q Q q q 基期产值报告期产值产值指数== 基期劳动生产率报告期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指数=

第五章劳动生产率统计

第五章劳动生产率统计 1 简述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答:劳动生产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从事生产劳 动的效率。它通常是以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出总量与相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来表示。从劳动方 面考察,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二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高劳 动生产率是发展经济的基本方面。发展中国家要在经济上赶上和超过经济发达国家,归根结底是 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要靠比发达国家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 一般生产率是指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效率,是指生产中全部投入的产出效率。它是最综合、 最全面反映生产效率的概念和指标。 3 边际劳动生产率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每新增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额。 4 劳动生产率不会等于零,也不可能为负数,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较边际劳动生产率要稳定得多。 5 统计中的劳动生产率指标是劳动生产率这一经济范畴的数量表现,它是经济理论与经济研究工 作中重要的分析指标和评价指标,也是生产管理和劳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指标。 6 简述劳动生产率统计的任务。 答:⑴正确地计算各个时期全国的,以及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反映他们劳动 生产率的水平。 ⑵研究和分析不同时期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变化速度和变化原因,以及劳动生产率变化 对产品产量变动和劳动力使用量变动的影响。 ⑶比较分析与先进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之间的差距,寻找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为加强劳动 管理、提高劳动生产服务。 ⑷研究分析劳动生产率与职工工资水平变动的关系。 7 劳动生产率的基本公式。P115 8 简述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原则。 答:⑴计算劳动生产率指标所用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指标在时间范围上必须一致,即只有同 期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才能进行比较。 ⑵计算劳动生产率指标所用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指标在空间范围上必须一致。 ⑶计算劳动生产率指标所用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指标应有直接的依存关系。 ⑷同一次生产活动的产出和劳动消耗,可有不同的测量指标来表现。 9 实物劳动生产率公式P117 10 产品实物产量的计算,必须遵循工业产品统计的有关原则:

劳动生产率应该计算

劳动生产率应该如何计算

————————————————————————————————作者:————————————————————————————————日期: 2

劳动生产率应该如何计算 1、劳动生产率:指员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从事劳动的效率,即活劳动效率。劳动生产率的2种算法: (1)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算法: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销售额为单位进行计算,即: 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生产时间 商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销售额/销售人数 (2)劳动生产率的逆算法:以工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工时为单位进行计算,即: 劳动生产率=生产时间/产品的数量 说明:直(接)算法的数值越大,即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越多,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 逆算法结果越小,说明生产一个产品所消耗的工时越少,当然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

2、工时利用率 工时利用率=(实际工作工时-加班工时)/工作工时*100% =实际工作工时/工作工时*100% 3、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4、设备利用率=全部设备实际工作时数/设备工作总能力(时数))*100%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概述 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效率。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主要因素 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具体说,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不仅指劳动实际操作技术,而且也包括劳动者接受新的生产技术手段,适应新的工艺流程的能力。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科学技术越是发展,而且越是被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 ?③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分工、协作和劳动组合,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艺规程和经济管理方式。 ?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主要指劳动工具有效使用的程度,对原材料和动力燃料等利用的程度。 ?⑤自然条件。主要包括与社会生产有关的地质状态、资源分布、矿产品位、气候条件和土壤肥沃程度等。 劳动生产率分类 劳动生产率按其计算的范围可分为: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Labor productvity)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 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全员劳动生产率= 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基本介绍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基本分类 按范围分 劳动生产率按其计算的范围可分为:(1)个别劳动生产率。包括个人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劳动生产率。前者按个别劳动者的劳动耗费来计算;后者按个别企业的劳动耗费来计算。(2)社会劳动生产率。是以全社会为单位来计算单位产品所耗费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社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全社会范围内生产先进和落后的根本尺度。 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量就低于社会必要劳动量;反之,则高于社会必要劳动量。劳动生产率同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量成正比,即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量越多;而同单位产品所包含的劳动量成反比,即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产品包含的劳动量越大。 按条件分 劳动生产率按其决定的条件可分为: (1)劳动的社会生产率,是指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所决定的生产率。 (2)劳动的自然生产率,是指由劳动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生产率。 马克思说:“在农业中(采矿业中也一样),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自然生产率”。由于劳动的自然生产率不同,同量劳动会生产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这种差额,在商品生产条件下会形成级差收入,在土地私有制下则会形成级差地租。

劳动生产率评比方案

“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生存发展能力” 专项评比方案(试行) 随着各子公司工资成本的不断上升,用工压力的日趋加大,若不设法千方百计的通过多种形式与举措来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以缓解用工成本压力,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将越来越大的受到减弱。为此,特组织进行“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强公司生存发展能力”专项评比活动,希望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并与KPI考核并行,争取实现今年三季度或四季度劳动生产率同比提高20%的阶段性目标。具体评比细则如下: 一、评比对象:纸箱项目各子公司 二、评比周期:每季度考核评比一次 三、评比指标:全员人均产值(元/人)、全员人均产值同比增长率、单位用工成本(元 /㎡)、单位用工成本同比增长率。 四、取值办法: 1、全员人均产值:总产值(不含贸易金额)÷总用工人数。 1)总产值:ERP系统考核分析表中“产值”-贸易金额。 2)总用工人数:(上月末员工总人数+当月末员工总人数)÷2+当月临时 工人数,三个月人数相加。 i.月末员工总人数:根据职(员)工的在册人数。 ii.临时工人数:按工作时间,以200小时(25天×8小时)为一人标准折算,四舍五入。 2、单位用工成本:总工资÷总产量 1)总工资:取ERP系统考核分析表中的“工资”; 2)总产量:取ERP系统产量报表中“纸箱、纸板、预印、胶印”平方数。 五、评比规则及奖罚措施: 1、总部每季度将各子公司“全员人均产值”、“全员人均产值同比增长率”、“单位用 工成本同比降低率”三项指标按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名;将“单位用工成本” 指标按由低到高的顺序进行排名。 2、对单项指标排名第一的子公司奖励5000元/项,排名第二的奖励3000元/项,排

劳动生产率应该如何计算 (1)

劳动生产率应该如何计算 1、劳动生产率:指员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从事劳动的效率,即活劳动效率。劳动生产率的2种算法: (1)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算法: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销售额为单位进行计算,即: 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生产时间 商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销售额/销售人数 (2)劳动生产率的逆算法:以工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工时为单位进行计算,即: 劳动生产率=生产时间/产品的数量 说明:直(接)算法的数值越大,即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越多,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 逆算法结果越小,说明生产一个产品所消耗的工时越少,当然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概述 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效率。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主要因素 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具体说,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不仅指劳动实际操作技术,而且也包括劳动者接受新的生产技术手段,适应新的工艺流程的能力。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科学技术越是发展,而且越是被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 ?③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分工、协作和劳动组合,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艺规程和经济管理方式。 ?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主要指劳动工具有效使用的程度,对原材料和动力燃料等利用的程度。 ⑤自然条件。主要包括与社会生产有关的地质状态、资源分布、矿产品位、气候条件和土壤肥沃程度等。 动生产率分类 劳动生产率按其计算的范围可分为: ①个别劳动生产率。包括个人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劳动生产率。前者按个别劳动者的劳动耗费来计算;后者按个别企业的劳动耗费来计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