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生产率应该计算

劳动生产率应该计算
劳动生产率应该计算

劳动生产率应该如何计算

————————————————————————————————作者:————————————————————————————————日期:

2

劳动生产率应该如何计算

1、劳动生产率:指员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从事劳动的效率,即活劳动效率。劳动生产率的2种算法:

(1)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算法: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销售额为单位进行计算,即:

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生产时间

商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销售额/销售人数

(2)劳动生产率的逆算法:以工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工时为单位进行计算,即:

劳动生产率=生产时间/产品的数量

说明:直(接)算法的数值越大,即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越多,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

逆算法结果越小,说明生产一个产品所消耗的工时越少,当然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

2、工时利用率

工时利用率=(实际工作工时-加班工时)/工作工时*100%

=实际工作工时/工作工时*100%

3、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4、设备利用率=全部设备实际工作时数/设备工作总能力(时数))*100%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概述

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效率。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主要因素

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具体说,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不仅指劳动实际操作技术,而且也包括劳动者接受新的生产技术手段,适应新的工艺流程的能力。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科学技术越是发展,而且越是被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

?③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分工、协作和劳动组合,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艺规程和经济管理方式。

?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主要指劳动工具有效使用的程度,对原材料和动力燃料等利用的程度。

?⑤自然条件。主要包括与社会生产有关的地质状态、资源分布、矿产品位、气候条件和土壤肥沃程度等。

劳动生产率分类

劳动生产率按其计算的范围可分为:

?①个别劳动生产率。包括个人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劳动生产率。

前者按个别劳动者的劳动耗费来计算;后者按个别企业的劳动耗费来计算。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是以全社会为单位来计算单位产品所耗费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

劳动生产率按其决定的条件可分为:

?①劳动的社会生产率,是指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所决定的生产率。

?②劳动的自然生产率,是指由劳动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生产率。

马克思说:“在农业中(采矿业中也一样),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

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

关于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研究的角度很多,专著也很多,这里就只陈述一两方面。

人力资源着手

有人对企业从人力资源方面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着手,作出的以下总结:

?1、人力资源的经济投入

?2、人员的合理组织和配置

?3、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4、人员激励

?5、企业文化建设

整体上叙述

美国管理大师杜拉克先生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问题的观点如下三方面:

?(1)清晰的定义任务:这个观点很好理解。每一个活动、项目都有一个目标,可解决“干什么”这一问题。

?(2)专注于所定义的任务:字面理解是“专心一致的完成任务”。

o延伸理解为:资源投入——产出的过程中,工作可分为有

效工作和无效工作。“专注”是指增加有效工作的比重。那么

每个人都应关注自己的任务,拧螺钉的只专注于拧螺钉,上

车轮的专注于上车轮。这样流水线生产作业方式的产生就有

了理论的依据。日本很关注作业时间的研究,其目的就是增

加有效工作的比重。不论是对作业动作,机器排列方式的研

究其目的是一样的。可见专注任务是很有其研究广度和深度

的。

?(3)正确合理的评价任务:这个观点很重要。

o评价任务的尺度选择不当,就不能表明正确的价值观念,

其后果是完成任务的人积极性的消退,误导群体的认知观

念。就如现在很多企业都存在(产量——质量)的通病一样。

企业有产量指标,当然也有质量指标。在生产中产量压力相

当大时,假如有二班生产,其中一班产量指标完成而质量指

标未完成;另一班产量指标未完成而质量指标完成。这是的

评价任务的标准就很关键。我见到的企业中绝大多数认为完

成产量指标的班次工作效果相比另一班的好。那么这种评价

标准所产生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只有正确和合理的评价标

准,才能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激发群体的内在动力,从而

提高工作效果和效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着不同的情况和意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个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竞相采用新的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以取得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有限制的,因为资本家只有在增加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会采用新技术,否则他宁愿维持现状,甚至阻碍新技术的应用。同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资本家来说,是进行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劳动者来说,则会造成失业,这就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由此而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

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消灭了剥削和压迫,劳动者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可以充分发挥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对社会主义来说,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列宁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造成了在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彻底战胜,而且一定会被彻底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造成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并为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必要的条件。

生产率和生产效率的计算方法

生产率和生产效率的计算方法 在工厂经常有人讲提高工作效率,其实这只是一个含混的概念。这里将提出生产率和生产效率两个概念,以帮助工厂科学地制定效率目标,找到达成的方法。 生产率(Productivity)和生产效率(Efficiency)在生产管理的实际运用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生产效率主要用来考核纯生产能力,不包括由技术、材料等其它问题所引起的能力损耗。 生产效率的计算公式: 生产效率=(产出数量 X 标准工时)/(日工作小时 X 直接人工数 - 损失工时)X100% 生产率用来考核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能力,是制造成本的标示之一。 生产率=(产出数量 X 标准工时)/(日工作小时 X 直接人工数)X100% 案例分析: 如果整个车间的月度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大大超过100%意味着什么?Productivity: 123% Production Efficiency: 142% Productivity = (Output Qty x Standard Time) / (Total H/C x (Working Time + Over Time)) Production Efficiency = (Output Qty x Standard Time) / (Total H/C x (Working Time - Downtime + Overtime)) 所有的乘积都是相乘相加的结果,即Excel 中的sunprodut()函数。 我想一定在什么上面出了问题? 可能的原因是: * 每个机型的标准工时定的太高了 * PCBA 和 FA中的标准工时有重复 * Oracle 中标准工时的定义是瓶颈时间*所有人数,还是每个工位时间*每个工位人数的累加 * 工作时间定低了 * Working Time 的定义,是按照劳动法的每日8小时,还是需要去除吃饭,休息时间

关于索洛残差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再思考

关于索洛残差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再思考 摘要:本文认为索洛提出的残差法在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在理论上虽然具有可行性,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科学性的问题。笔者对中国1952-2004部分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索洛残差法计算了全要素生产率,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平稳性检验并论证了该方法计算的结果不具可信度,并对其可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TFP)索洛残差经济增长 一、对索洛残差法和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思考 易纲、樊纲、李岩指出,索洛的主要的理论缺陷来源于以资本存量代替资本服务。这样难以对资本进行准确的估算,另外在实际中资本往往有一部分处于闲置状态,而新旧资本的使用效率也不一样,因此会高估全要素生产率。笔者却认为不仅如此,运用索洛残差法估算全要素生率的可行性值得商榷,因为该方法实质是求残差,而具体使用时又往往是通过计量的方法获得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这里面本身已经存在一个计量的随机误差项,如此计算出来的全要素生产率缺乏准确性,如果回归样本数过小,其计算数值根本不具有代表性。 克鲁格曼认为,如果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技术进步的话,亚洲各国的技术进步几乎为零。而近年来的实证研究也越来越多倾向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过低,我国的经济几乎完全依赖资本的投入。笔者当然同意这种现状的存在的确可以部分解释计量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过低。本文将采用索洛残差的一般方法,根据面板数据,来试图构建一个关于经济增长的大样本回归,以此测算我国及各省各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分析实证结果证明索洛方法的应用性值得商榷。 二、模型和测算 笔者采用索洛模型 在数据上,笔者采集了1952-2004年的GDP,L,K。由于我们更多地关注1978年之后的生产函数形式,从1952起至1978,每隔3年取一次数据,在回归时将他们与1978年之后的数据视为连续数据,这样就相当于加大了1978年之后

水分生产率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水分生产率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远华金河思菊道明明忠 摘要水分生产率反映水量的投入产出效率,是节水灌溉与高效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讨论了水分生产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影响因素,指出了水分生产率在我国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水分生产率作物水分生产率灌溉水分生产率 水分生产率 近年来,国外越来越多地采用“水分生产率”来衡量水资源利用状况或灌区的用水管理水平。但由于问题不同,出发点不同,采用的分析计算方法不同,结论也不同,甚至还会产生一些误解。所以,我们有必要把水分生产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影响因素和用途搞清楚。 一、水分生产率概念 1.水分生产率

水分生产率指单位水资源量在一定的作物品种和耕作栽培条件下所获得的产量或产值,单位为kg/m3或元/m3。它是衡量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用水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综合指标。狭义的水分生产率还有作物水分生产率和灌溉水分生产率。作物水分生产率指作物消耗单位水量的产出,其值等于作物产量(一般指经济产量)与作物净耗水量或蒸发蒸腾量之比值。灌溉水分生产率指单位灌溉水量所能生产的农产品的数量。 2.水量平衡描述 水量平衡是指一定时段测算区域上各项收支水量相等。 (1)入流量:指流入计算区域的所有水量,包括降水、灌溉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流入量,其值为毛入流量。净入流量为毛入流量加上计算区域地下水、土壤水等储水量变化量,如果在某一计算期,计算区域储水量减少,则净入流量大于毛入流量,反之,则净入流量小于毛入流量。 (2)可利用水量:在净入流量中,扣除下游计划用水量,均为本区域可利用水量。由于总有部分水量不可利用或调配,区域消耗水量只占可利用水量的一定比例。

生产率计算卡

组合机床生产率计算卡 根据选定的机床工作循环所要求的工作行程长度、切削用量、动力部件的快进及工进速度等,就可以计算机床的生产率并编制生产率计算卡,生产率计算卡反映机床生产节拍或实际生产率和切削用量、动作时间、生产纲领及负荷等关系的技术文件。它是用户验收机床生产效率的重要依据。 (1)理想生产率Q 理想生产率Q (单位为件/h)是指完成年生产纲领A=10000件(包括备品及废品率)所要求的机床生产率,它与全年工时总数k t 有关,一般情况下,单班制k t 取2350h ,两班制k t 取4600h 。则 Q=A/t=10000/2350=4.62/h (2)实际生产率1Q 实际生产率1Q (单位为件/h )是指所设计的机床每小时实际可生产的零件数量。即 160 T Q = 单 式中T-生产一个零件所需要的时间(min )可按下式计算: )()(装、卸移快退快进停工进 辅切单t t L L t L t t fk +++++=+=νν T 式中1L 、2L —分别为刀具的第I 、第II 工作进给长度,单位

为mm ;1L =60mm ,2L =0; 1f ν、2f ν—分别为刀具第I 、第II 工作进给量,单位为 mm/min ;1f ν=117.6mm/min ,2f ν=0; 停t —当加工沉孔、止孔、倒角、光整表面时,滑台在死挡铁上的 停留时间,通常指刀具在加工终了是无进给状态下旋转5~10转 所需要的时间,单位为min ;停t =0.05min ; 快进L —快进长度,快进L =100mm ; 快退L —快退长度,快退L =160mm ; fk ν—动力部件快速行程速度。用液压动力部件取3~10m/min ; 这里选择fk ν=6m/min ; 移t —直线移动或回转工作台进行一次工位转换消耗的时间, 移t =0.1min ; 装、卸t —工件装卸(包括定位或撤消定位、夹紧或松开、清理基面或 切屑及吊运工件等)时间。它取决于装卸自动化程度、工件 重量大小、装卸是否方便及工人的熟练程度。

全员劳动生产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 2011-07-13 16:32:22| 分类:会计实务|字号订阅 全员劳动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目前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来计算的。 编辑本段计算公式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全员劳动生产率及其计算公式 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根据产品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职工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它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其计算公式为: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总产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即生产法和收入法(又称要素分配法)。(1)生产法 生产法是指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其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 在工业增加值的实际计算中,工业总产出是直接用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新规定)代替的。这一指标的计算价格与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价格一律与新税制的规定相一致,按不含增值税的价格计算。但是,增值税是企业所创造的新增价值的一部分,属于增加值范畴,为了确保工业增加值要素的完整,在计算工业增加值时,应将本期应交增值税计入工业增加值中。 由此按生产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的实际计算公式应为: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现价、新规定)-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劳动生产率指标

劳动生产率指标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企业统计学习辅导(二) 第三章企业经营要素统计 一、企业统计要素统计的一般问题 企业经营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技术的投入。 企业经营要素统计指标体系由各种要素的描述指标组成: (1)劳动力指标包括劳动力的数量、构成、素质指标;劳动力的时间利用指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指标。 (2)劳动资料指标包括设备数量、构成、更新指标;设备利用指标以及产品生产能力指标。 (3)劳动对象指标包括原材料的收入、消费、库存指标以及利用指标。 (4)技术投入指标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指标和技术统计指标等。 二、企业劳动力的统计 企业劳动力又称为企业劳动者,是指经企业安排在企业从事劳动和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 现行制度的统计原则规定,统计企业劳动者应“谁发工资谁统计”。 反映企业劳动力数量的指标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期末人数,是指企业在报告期(月、季、年等)最后一天所拥有的人数。二是平均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期末人数指标可满足劳动力管理方面的需要,平均人数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人数的一般水平。 在经济分析中平均人数指标具有广泛的用途,其计算要按报告期的日历天数计算,即用每天人数之和除以日历天数。计算公式为: 三、劳动时间利用指标 劳动时间利用指标是在核算企业直接生产者各种劳动时间总量的基础上计算的。 工业企业的劳动时间种类有:日历工时数、制度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实际生产工时数等等。各种劳动时间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实际生产工时数 出勤工时数停工工时数 制度工时数非生产工时数日历工时数缺勤工时数 公休工时数

劳动生产率统计

第六章 劳动生产率统计 1、 练习册P30-P39 2、 劳动生产率指标的计算方法P126 3、 劳动生产率对总产量的影响,对总产值的影响分析P142(因素分析) 4、 劳动生产率的三种指数形式(这是平均指标的三种指数形式,此外本书还有单位产 品人工成本,平均工资的三种指数形式)P138 5、 P152劳动生产率回归分析 6、 P133-P136按不同范围计算的劳动生产率 基本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是什么?企业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人员结构对全员劳动生产率有什么影响? 7、 狭义和广义的劳动效益指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P126,P115 8、 狭义劳动效益指标与劳动生产率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说提高劳动 生产率是提高劳动效益的基础P158 9、 习题:练习册P36-1,2,3,4,5,6 二、本章难点 1、 劳动生产率指标的计算方法P126 2、 因素分析法和劳动生产率对总产量的影响,对总产值的影响分析(P142并参见P297 -299) 1〕 什么是因素分析法?(P297) 2〕 因素分析法可分为: 连乘因素分析法 总和因素分析法 差额因素分析法 例1:P147劳动生产率变动对产量和劳动量的影响 关系式:产品产量=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数量 Q= q ×T 例2:P142影响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因素分析 关系式: 全员劳动生产率 =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生产工人在全部职工中的比重 Q =q ×T 3〕 如何描述“变动”?指数、总指数、指数体系 指数:一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关系的相对数就是指数。 相对数――讲的就是“变动”即:基期 报告期 总指数: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综合描述。总指数包括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1 01 Q Q q q 基期产值报告期产值产值指数== 基期劳动生产率报告期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指数=

全要素生产率概述

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定义与测算方法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简称TFP)是指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所谓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活动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效率”,是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是用来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是针对全部投入要素进行测算, 而不是只涉及部分要素。它在一个更广的范围内考察生产率的情况, 是总产出与综合投入要素之比, 研究的是在一个经济系统中, 所有投入要素加权综合后形成综合投入的产出效率, 故又称“ 综合要素生产率”。相对于传统的单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能够更为全面地考虑投入要素, 从而能够更加真实客观地衡量全部要素投入量的节约, 反映一个经济系统的宏观综合经济效益,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总而言之, 通过分析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可以识别经济增长的类型是投入型还是效率型; 通过比较单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可以确定经济政策的控制方向是应该增加总需求, 还是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参数方法 1.索洛余值法 索洛于1957年发表了著名的文章“技术变化和总量生产函数”。在该文章中,索洛首次将技术进步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从总产出增长中扣除资本和劳动力对产出的贡献,所得到的“余值”就是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在希克斯中性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技术进步率就等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 2.增长核算法 增长核算法, 是在经济学家索洛提出的索洛余值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后来经过丹尼森和乔根森的发扬而成为一种成熟的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方法。其计算的基本思路是: 寻找一个合适的生产函数形式, 利用样本数据进行回归, 估算出总量生产函数的具体参数, 得到具体的生产函数, 进而测算TFP 及其增长。 3.随机参数前沿生产函数方法 非参数方法 1.指数法 测算TFP的指数法是一种统计学方法,由Kendric和Denison开创,后经Jorgensen、Griliches等人发展而成熟。TFP指数是指一个生产单元在一定时期内总产出和总投入之比,用公式可表示 为: / / t s st t s Y Y TPF X X ,其中s代表基期, t代表报告期, X表示投入, Y表示产出 从TFP指数的定义可以看出, TFP增长是科技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等提高的综合体现。而且,对 TFP指数的度量,必须转化为对总投入和总产出指数的计算,而现实中的生产单元,大都是多投入多产出的,这就必须使用综合指数来度量。经常使用的指数从早期的Laspeyres指数、passche指数、Fisher指数到Tornqvist 指数。 1967年, Kendric和Denison的论文“生产率变化的解释”是生产率理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他们在索洛增长模型的基础上,遵循新古典生产理论,引入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形式。Diewert证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对应的是离散的Tornqvist指数,也就是说, Torn2qvist指数实际上是精确的指数;而且,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被认为是对其他函数形式的很好的二阶近似。所以, Tornqvist指数是度量TFP的合理选择。 2.数据包络分析(DEA) 3.Malmquist指数法 Malmquist指数法也是指数法中的一种, 但是由于计算Malmquist指数首先要构筑生产前沿面,得到距离函数,因此一般也可将此方法归入生产前沿面法中。计算距离函数既可通过DEA,也可通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来完成,但目前主要是通过DEA来完成,所以该方法也被称为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

第8章 生产率理论、测算方法

生产率理论、测算方法 利用生产函数分解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率,称为生产函数法。知道部门或企业的具体生产函数,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劳动和资本并不是同质的,再生产函数法中,并不能明确告诉,只是一个笼统的量。 第1节生产率概念及研究进展 1.1 生产率概念 生产率属于经济概念范畴,最简单的定义是单位投入的产出效率。如果引申,概念非常复杂。 从学科角度分析,经济学的生产率与其它学科不同,例如:物理学中效率是指消耗在物理过程总能量的有效能量的比重,是属性相同的两个物理量之比,生产率无量纲。但在经济学中,生产率计算的投入和产出可能是属性完全不同的两个经济量,例如劳动生产率是人时产出量。 从内容上分析,生产率可分为单要素生产率和多要素生存率(Multi-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MFP),前者又称部分生产率,劳动、资本、中间投入、设备等的生产率都属于此类。美国经济学家E.Denison认为,某种生产要素的单位投入引起的经济增长就是它的部分生产率。多要素生产率又称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TFP),它全面反映了技术和效益水平。经济增长可归结为各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要素通过生产提供服务,进而影响产出的增长。 从层次角度分析,生产率可分成总量、行业及企业生产率,它们分别对应于宏观、中观和微观生产率研究。不同层次的生产率测量在范围上存在差异。 从行业角度分析,生产率可以是制造业、服务业或其它行业的,不同行业产出、投入的测度不同,生产率也不同。例如:制造业产出大多采用价值计算,服务业产出有时采用实物量计算。 从比较方式分析,可以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横向可以是企业间、行业间或国家间的比较,纵向比较可以是同一企业、行业或国家按时间顺序实施的比较。 从估算方法分析。生产率的计算方法主要又计量经济学方法及指数法。

第五章劳动生产率统计

第五章劳动生产率统计 1 简述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答:劳动生产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从事生产劳 动的效率。它通常是以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出总量与相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来表示。从劳动方 面考察,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二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高劳 动生产率是发展经济的基本方面。发展中国家要在经济上赶上和超过经济发达国家,归根结底是 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要靠比发达国家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 一般生产率是指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效率,是指生产中全部投入的产出效率。它是最综合、 最全面反映生产效率的概念和指标。 3 边际劳动生产率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每新增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额。 4 劳动生产率不会等于零,也不可能为负数,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较边际劳动生产率要稳定得多。 5 统计中的劳动生产率指标是劳动生产率这一经济范畴的数量表现,它是经济理论与经济研究工 作中重要的分析指标和评价指标,也是生产管理和劳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指标。 6 简述劳动生产率统计的任务。 答:⑴正确地计算各个时期全国的,以及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反映他们劳动 生产率的水平。 ⑵研究和分析不同时期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变化速度和变化原因,以及劳动生产率变化 对产品产量变动和劳动力使用量变动的影响。 ⑶比较分析与先进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之间的差距,寻找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为加强劳动 管理、提高劳动生产服务。 ⑷研究分析劳动生产率与职工工资水平变动的关系。 7 劳动生产率的基本公式。P115 8 简述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原则。 答:⑴计算劳动生产率指标所用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指标在时间范围上必须一致,即只有同 期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才能进行比较。 ⑵计算劳动生产率指标所用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指标在空间范围上必须一致。 ⑶计算劳动生产率指标所用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指标应有直接的依存关系。 ⑷同一次生产活动的产出和劳动消耗,可有不同的测量指标来表现。 9 实物劳动生产率公式P117 10 产品实物产量的计算,必须遵循工业产品统计的有关原则:

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认识

作者简介:李婷姝(1988—),女,贵州大学经济学院2011级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我们不仅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更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测量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的最为流行的指标,在测算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在借鉴相应学者关于全要生产率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全要素生产率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改进方法。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测算方法 时至今日,我们关于经济发展的认识,已不再局限于过去单纯依托经济发展的规模与数量作为衡量经济增长成果的标准的状况,而逐渐关注经济增长的效率、质量等。我们不仅希望经济能够在数量上增长,更希望通过经济增长能够提高民众的福利,改善民众的生活。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几十年的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却是越来越多的问题的产生。为此,我们不禁反思,经济增长真的只是从gdp增长总量数据就可以判断经济增长的效率与质量吗?对于衡量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率的迫切需要,客观上也促进了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即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衡量与评价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率的发展,如今,利用tfp衡量经济增长已成为国内最为流行的一种测算方法之一。 1. tfp内涵 自索洛提出了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以及由此推导出来的增长方程,通过将产出增长率中超出资本与劳动力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率的扣除(索洛余值)形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并将全要素生产率来源定义为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产出增长。由索洛余值的求解可以看出,全要素生产率除了包括技术进步引起的产出增长,还包括没有识别的经济增长因素以及由此产生的误差。 它的一般含义是指一定时间内生产活动的开发利用的效率,等同于一定时间内各种生产要素与总产量之间的比值,可以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率,也是关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但是因为tfp还包括未识别的经济增长因素以及测量误差,因此,tfp对技术进步的衡量只是一种近似测量。tfp的来源除了包括技术进步,还包括效率提升与规模效应,比如组织创新、专业化以及生产创新等。但是,在索洛模型中,假定技术进步是外生变量,并没有考虑知识进步以及人力资本提升对于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在没有考虑技术进步的外部性情况下,因为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最终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出效应会为零。这显然与现实生活中,通过改进技术水平,从而带来边际产量递增的现象不符,这也使全要素生产率的解释能力与借鉴意义大打折扣,即全要素成产率成为“黑箱”。[1] 2. tfp测算方法的缺陷 tfp的测算方法虽然简单可行,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tf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率指标的有效性与代表性。 2.1 用于测算tfp的要素投入数据为存量数据 在对tfp进行测算时,必须考虑要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而根据新古典生产理论,一定时期的投入带来一定时期的产出,换言之,我们所要考虑的要素投入只是某段时期的投入量,即该段时期的流量数据,而不是某一时点上的存量数据。但是,从目前关于资本的指标统计口径来看,我们将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用固定资本的存量数据代替资本的流量数据,其中隐含了固定资本某一时点上的存量与其在此段时期内的资本流量成正比的关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假设显然是不一定成立的。综上所述,因为,用于衡量相应变量的指标,尤其是资本,在统计口径以上存在局限,造成计算结果投入与产出的不一致,从而使tfp的测量值偏离真实结果。 2.2 tfp自身的“黑箱”使其内涵含混,需要进一步分解

生产率和生产效率的计算方法

生产率和生产效率的计算方法 生产率(Productivity)和生产效率(Efficiency )在生产管理的实际运用中是两 个不同的概念。 1、生产效率: 操作者按规定的作业方法工作时,他的能力或努力程度叫效率。主要用来考核纯生产 能力,不包括由技术、材料等其它问题所引起的能力损耗。 2、生产效率的计算公式: 100%-?+??=加班时间 损失时间实际人数工作时间标准工时产出数量生产效率 产出数量:生产部、财务部在计算生产效率÷生产力时以实际入库量计算。 61%100%41 25100%21-580.5/h 50≈?=?+??=生产效率 (1) 标准工时:标准工时=标准作业时间+辅助时间 指在正常情况下,从零件到成品直接影响成品完成的有效动作时间,其包含直接工 时与间接工时。即加工每件(套)产品的所有工位有效作业时间的总和。 a\标准工时:标准工时=生产一个良品的作业时间。 b\标准工时=正常工时+宽放时间=正常工时×(1+宽放率) c\工厂使用的宽放率一般在10%~20%,对一些特殊的工种,如体力消耗较大 的工种,宽放率可适当放宽一些 d\正常工时是人工操作单元工时+机器自动作业工时的总和。 (2)制定方法:对现有各个工位(熟练工人)所有的有效工作时间进行测定,把所有组成 产品的加工工位的工时,考虑车间生产的均衡程度、环境对工人的影响、 以及工人的疲劳生产信息等因素后,计算得到标准工时。 (3)实际产量:以实际入库量计算;PCS 损失工时:因外部门或受客观条件影响造成停线或返工工时;H 加班工时:为增加产量而延长的工作时间;H 3、计算时的注意事项 1、 损失工时的计算 2、 补助工时的计算 3、 生产效率按订单进行计算,也就是说每一个订单只计算一次生产效率;生产半 成品时只需如实统计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4、 生产线生产好半成品后将半成品转至其它生产线包装时,生产效率由生产半成 品的生产线进行计算,负责包装的生产线提供包装时所用的总投入工时、损失 工时、补助工时。 5、 生产好的成品因本生产线作业不良而造成返工的,返工时所用到的工时将计算 到生产该成品的实际投入总工时内进行计算生产效率,由生产该成品的线别承 担工时。 6、 计算损失工时和补助工时时由生产线填写,按计算 时注意事项的第1、2项规定进行计算与确认。 7、测标准工时需要的条件是:

生产率及生产效率的定义及计算方

生产率及生产效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生产效率讲的是快慢,是速度,它是实际产出与标准产出的比率;生产力讲的是效益,它讲的是产出与投入之比。效率可低于100%,效益低于100%时,你就等着关门破产吧。 在工厂经常有人讲提高工作效率,其实这只是一个含混的概念。这里将提出生产率和生产效率两个概念,以帮助工厂科学地制定效率目标,找到达成的方法。 生产率(Productivity)和生产效率(Efficiency)在生产管理的实际运用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生产效率: 操作者按规定的作业方法工作时,他的能力或努力程度叫效率。主要用来考核纯生产能力,不包括由技术、材料等其它问题所引起的能力损耗。 2、生产效率的计算公式: 产出数量:生产部、财务部在计算生产效率÷生产力时以实际入库量计算。 例如: (1) 标准工时:标准工时=标准作业时间+辅助时间指在正常情况下,从零件到成品直接影响成品完成的有效动作时间,其包含直接工时与间接工时。即加工每件(套)产品的所有工位有效作业时间的总和。 a\标准工时:标准工时=生产一个良品的作业时间。 b\标准工时=正常工时+宽放时间=正常工时×(1+宽放率) c\工厂使用的宽放率一般在10%~20%,对一些特殊的工种,如体力消耗较大的工种,宽放率可适当放宽一些 d\正常工时是人工操作单元工时+机器自动作业工时的总和。 (2)制定方法:对现有各个工位(熟练工人)所有的有效工作时间进行测定,把所有组成产品的加工工位的工时,考虑车间生产的均衡程度、环境对工人的影响、以及工人的疲劳生产信息等因素后,计算得

到标准工时。 (3)实际产量:以实际入库量计算;(PCS) 损失工时:因外部门或受客观条件影响造成停线或返工工时;(H) 加班工时:为增加产量而延长的工作时间;(H) 3、计算时的注意事项 1、 损失工时的计算 2、 补助工时的计算 3、 生产效率按订单进行计算,也就是说每一个订单只计算一次生产效率;生产半成品时只需如实统计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4、 生产线生产好半成品后将半成品转至其它生产线包装时,生产效率由生产半成品的生产线进行计算,负责包装的生产线提供包装时所用的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5、 生产好的成品因本生产线作业不良而造成返工的,返工时所用到的工时将计算到生产该成品的实际投入总工时内进行计算生产效率,由生产该成品的线别承担工时。 6、 计算损失工时和补助工时时由生产线填写,按计算时注意事项的第1、2项规定进行计算与确认。 7、测标准工时需要的条件是: a、作业人员都是经过良好训练的熟练操作工, b、必须是正常速度, c、所有物品都是良品,在以上条件下然后需要用码表测出从第一个工序到最后一个工序所需要的时间,反复测量取平均值。用所得的平均值除以85%即得到标准工时.(为什么取以85%,因为考虑人不可能象机器,而我们的嫁动率在正常情况下需达到85%)。

劳动生产率应该计算

劳动生产率应该如何计算

————————————————————————————————作者:————————————————————————————————日期: 2

劳动生产率应该如何计算 1、劳动生产率:指员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从事劳动的效率,即活劳动效率。劳动生产率的2种算法: (1)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算法: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销售额为单位进行计算,即: 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生产时间 商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销售额/销售人数 (2)劳动生产率的逆算法:以工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工时为单位进行计算,即: 劳动生产率=生产时间/产品的数量 说明:直(接)算法的数值越大,即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越多,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 逆算法结果越小,说明生产一个产品所消耗的工时越少,当然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

2、工时利用率 工时利用率=(实际工作工时-加班工时)/工作工时*100% =实际工作工时/工作工时*100% 3、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4、设备利用率=全部设备实际工作时数/设备工作总能力(时数))*100%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概述 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效率。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主要因素 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具体说,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不仅指劳动实际操作技术,而且也包括劳动者接受新的生产技术手段,适应新的工艺流程的能力。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科学技术越是发展,而且越是被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 ?③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分工、协作和劳动组合,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艺规程和经济管理方式。 ?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主要指劳动工具有效使用的程度,对原材料和动力燃料等利用的程度。 ?⑤自然条件。主要包括与社会生产有关的地质状态、资源分布、矿产品位、气候条件和土壤肥沃程度等。 劳动生产率分类 劳动生产率按其计算的范围可分为:

劳动生产率指标

企业统计学习辅导(二) 第三章 企业经营要素统计 一、企业统计要素统计的一般问题 企业经营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技术的投入。 企业经营要素统计指标体系由各种要素的描述指标组成: (1)劳动力指标包括劳动力的数量、构成、素质指标;劳动力的时间利用指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指标。 (2)劳动资料指标包括设备数量、构成、更新指标;设备利用指标以及产品生产能力指标。 (3)劳动对象指标包括原材料的收入、消费、库存指标以及利用指标。 (4)技术投入指标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指标和技术统计指标等。 二、企业劳动力的统计 企业劳动力又称为企业劳动者,是指经企业安排在企业从事劳动和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 现行制度的统计原则规定,统计企业劳动者应“谁发工资谁统计”。 反映企业劳动力数量的指标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期末人数,是指企业在报告期(月、季、年等)最后一天所拥有的人数。二是平均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期末人数指标可满足劳动力管理方面的需要,平均人数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人数的一般水平。 在经济分析中平均人数指标具有广泛的用途,其计算要按报告期的日历天数计算,即用每天人数之和除以日历天数。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日历天数和 报告期每天实有人数之报告期平均人数= 2)(本期期末人数本期期初人数上期期末人数或+= 三、劳动时间利用指标 劳动时间利用指标是在核算企业直接生产者各种劳动时间总量的基础上计算的。 工业企业的劳动时间种类有:日历工时数、制度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实际生产工时数等等。各种劳动时间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实际生产工时数

生产率概念

生产率概念,理论,及模型 一、概念 发展是主题,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前提。由索洛增长核算方程推动的生产率分析使经济增长理论发展到新阶段。对经济增长进行生产率分析,探求增长源泉,不仅对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指导作用,而且对政府制定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府库。 生产率在当代经济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一般是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等)开发利用的效率。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增长角度看,生产率和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都贡献于经济的增长;从效率角度看,等同于一定时间内国民经济总产出与各种资源要素总投入的比值,它反映资源配置状况、生产手段的技术水平、劳动力的素质等各种因素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本质上说,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 发达国家无不以生产率作为考核本国增长业绩的主要指标之一,而且也作为与他国的经济增长进行比较的主要参数之一,国际竞争力评价就离不开它。生产率分析不仅是探求增长源泉的主要工具,而且是确定增长质量的主要方法。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与生产率分析紧密相关的,牵涉到资源配置及其利用效率、单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等研究,其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测算是分析的中心内容。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有时候又被翻译为“总要素生产率”或“总和要素生产率”。一般来说,TFP是指除了劳动力和资本这两大物质要素之外,其它所有生产要素所带来的产出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抛弃了生产率分析中的劳动力和资金两大要素。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等人认为全要素生产率考虑的要素资源包括教育、创新、规模效益、科学进步等。 二、生产率的理论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生产率概念指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的产出量进行计算,其本质上是单要素生产率或局部生产率,是由产出量与单一投入量之比计算的单要素生产率,不能全面反映生产效率。1942年首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丁伯根提出全要素生产率概念,他提出的全要素生产率中,只包括劳动与资本的投入,而没有考虑诸如研究与发展,教育与训练等无形要素的投入。此后,美国经济学家肯德里克在1951年美国的收入与财富研究会议上指出只有把产出量与全部要素投入的数量及其构成联系起来考察,才能真正把握生产效率的全部变化,这二者的比率才是全要素生产率。由此可见,全要素生产率可以用实际产出量与实际有形要素的投入成本之间的关系来解释。几乎在同时,希朗·戴维斯一直致力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探讨,1954年发表了《生产率核算》一书,在该书中,他认为全要素生产率要包括所有的投入要素,即包括劳动力、资本、原材料和能源等。该书首次明确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被经济学界推崇为“全要素生产率”的鼻祖。随后,法布里坎进一步发展了生产率理论。他认为生产率乃是以经验为依据的投入与产出的比率。 前面所介绍的一些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基本上都是从定性的角度来研究的,从定量的角度来看,TFP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参数方法一般都以生产函数为研究基础,配合相应的多元统计方法,综合得出全要素生产率。而非参数方法则规避了参数方法中的一些复杂操作,比如建立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和变量,以及对随机变量分布进行假设等问题。在参数方法方面,全要

统计学计算题60958

企业工人按劳产率分组资料如下 劳动生产率(件/ 工人数(人)比重(%)组中值 人) 50以下28 11.20 45 1260 5.04 50~60 42 16.80 55 2310 9.24 60~70 56 22.40 65 3640 14.56 70~80 46 18.40 75 3450 13.80 80~90 44 17.60 85 3740 14.96 90以上34 13.60 95 3230 12.92 合计250 100.00 —17630 70.52 要求:1计算各组工人所占比重; 2分别以各组工人数和工人比重为权数计算平均劳动生产率; 3计算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 4计算劳动生产率的众数和中位数。 解1).工人所占比重=工人数/工人总数 2).以工人数为权数的劳动生产率==17630/250=70.52(件/人) 以工人数为比权数的平均劳动生产率==70.52(件/人) 3).劳动生产率的标准差σ== 标准差系数==(σ) 4)劳动生产率众数=60+ 中位数 月工资(元)甲企业每组工资总额甲人数乙企业每组职工人数乙工资组中值800以下7000 10 12 8400 700 800~1000 13500 15 18 16200 900 1000~1200 22000 20 30 33000 1100 1200~1500 24300 18 16 21600 1350 1500以上11550 7 4 6600 1650 合计7835070 80 85800 —要求:1分别计算甲、乙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并比较平均工资的高低 2分别计算甲、乙企业职工工资的标准差系数,并比较分析那个企业的职工工资更均衡。 1)组中值:800-200/2=700 900 1100 1350 1500+300/2=1650 所以甲企业职工人数各组对应分别为:10 15 20 18 7 共70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