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中医治疗.

痤疮中医治疗.
痤疮中医治疗.

痤疮中医治疗

黄元御论痤证 (1)

头部痤疮治疗 (1)

痤疮(方剂:八) (4)

忍冬甘草汤治背部痤疮 (10)

(11)

女性痤疮的中医治疗 (17)

青春痘/粉刺/痤疮中医中药治疗 (19)

黄元御论痤证

素问悬解–生气通天论曰:

若汗出窍开,而见湿气,浸淫孔穴,阻碍气道,卫气郁遏,发于气门,冲突皮肤,则生痤痱。疖之小者为痤,更小为痱。若劳烦汗出,当风感寒,寒气外薄,薄,迫也。汗液内凝,则结为粉皶。皶,粉刺也。若郁于皮肉之间,肉腐脓生,乃成痤证。

头部痤疮治疗

痤疮也叫粉刺,多发于面颊、前额,亦可见胸背。初起皮疹为芝麻到绿豆大小,与肤色相同或红色,顶端日渐呈现黑头,可挤压出黄白色粉渣,易遗留凹陷疤痕。皮疹散在分布,部分患者皮疹扩大成黄豆或蚕豆大小,呈暗红色,消退后形成瘢痕疙瘩。治疗时应根据证候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头部痤疮治疗肺经风热症状丘疹色红,或有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清肺散热1. 内治法(1)药物: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l 0克桑白皮l 0克黄芩10克栀子l 0克野菊花l 0克黄连6克赤芍10克白茅根3 0克生槐米15克苦参10克有脓疱加公英、地丁;口渴加麦冬、玉竹、生石膏、知母;便干加大青叶或生大黄。1日1剂,日服2次。

(2)食膳:头部痤疮治疗枇杷薏米粥生薏米100克,鲜枇杷60克(去皮核),枇杷叶l0克。

先将枇把叶洗净切碎,煮沸l0~15分钟,捞去渣后,纳入薏米煮粥,粥熟后切碎枇杷果肉,放入其中搅匀。

2.外治法(1)药物:颠倒散(《医宗金鉴》)大黄、硫黄等分。研末,用凉开水或茶水调敷,日1~2次;或配成30%的洗剂外擦,每日晚上涂搽,次晨洗掉。

(2)推拿按摩:若丘疹散在不多,且无脓疮者,可行面部美容经穴按摩常规手法全套动作。若丘疹较密集有脓疱者,仅行常规手法第4步,点按面部穴位,第8步叩击头部并点按百会穴。耳穴加揉心、肺、内分泌、肝、交感、面颊等局部穴。体部点按合谷穴、阳陵泉、足三里;由指端到上臂,逆向叩击手太阴肺经3遍;由下而上拿足阳明胃经3次,叩击3次。

(3)中药面膜:头部痤疮治疗加味颠倒散大黄、硫黄、丹参、冰片各等量。研极细末,与适量大豆粉混合,加基质调成稀膏。

先行美容常规步骤,净面、蒸面、针清粉刺,经络按摩,然后涂上药膏,以超声波导人10~l5分钟,强度0.5w/cm2,由轻逐渐加重,连续波。之后药膏留面上,以硬膜粉或优质医用石膏调成糊,敷于面上,15~20分钟后揭去,清洗面部,涂收缩水。7~l0天1次,3次1疗程。一般应配合内服中药或针灸方法。

(4)针灸①毫针刺主穴:百会,尺泽、曲池、大椎、合谷、肺俞、委中。

配穴:四白、颧髎、下关、颊车等病变局部四周穴。便秘配天枢、支沟。

泻法,中等刺激,留针半小时,每日针1次,10次1疗程,症状好转后改为隔日1次。

②耳针主穴:耳尖、肺、皮质下、丘脑、神门、内分泌、肾上腺、局部穴。

配穴:脾、大肠、小肠、肝。便秘加大肠、直肠下段;脓疱加心;月经不调加内生殖器、卵巢。

每次均耳尖放血,甚者可局部穴刺血,其余主穴选2~3个,配穴选2~3个。毫针刺,留针15~20分钟,隔日1次,10次1疗程。或耳针埋针或耳穴压豆,二耳轮换,3日1次,5次l疗程。

②刺络拔罐。

取大椎穴。常规消毒后,三棱针或梅花针点刺出血,然后拔火罐,10~15分钟,出血1~3毫升。3日1次,10次l 疗程。

(5)气功法①姿势站、坐、卧均可,双眼微闭,舌抵上腭,从头面、上肢、胸、背、腰、腹、大小腿、足部全放松。

②呼吸为鼻吸鼻呼,缓、细、匀、静、绵、深、长。

③意念先意头部,然后意念脸面十分光滑,痤疮已经消失。反复默念10~l 5分钟。

④每日早、午、晚各练1次,每次练10~15分钟。如痤疮不严重,可于收功后干浴面36~100次。练功1月,痤疮状况可得到改善。

二、湿热蕴结症状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疤,口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化湿通腑治法1.内治法(1)药物:茵陈篙汤加减茵陈30克,栀子、黄芩、益母草、大青叶、白鲜皮各20克,大黄、甘草各6克每日l 剂,日服2次,水煎服。

(2)食膳:凉拌三苋(《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鲜苋菜100克鲜冬苋菜100克鲜马齿苋100克调料适量将三物分别用开水焯至八成熟,捞出后浸入冷水中5~10分钟,取出控去水,切段,入调料后拌匀即可。

2.外治法参见肺经风热型。

(1)针灸①毫针刺主穴:百会、大推、曲池、合谷、肺俞、委中。

配穴:内庭、足三里、脾俞,病变局部周围穴。便秘配天抠、支沟。

除脾俞用补法外,余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症状好转后改为隔日1次。10次1疗程。

耳针、刺络拔罐、气功法参见肺经风热型。

医嘱1少吃含脂肪多的食物,糖类,刺激性食物,可乐、茶、咖啡、含酒精饮料,水生贝壳类。治疗期禁食三个月,治疗好转后少量食用,观察反应。

2.常用温热水和硼酸皂或硫磺皂洗患处和面部油腻多的部位。根据面部出油脂的多少,一日洗2~3次。

3.不要用手挤捏粉刺,可使用痤疮针压出。最好上医院美容科或治疗美容院,由美容医师操作。

4.不要擅自使用外用药物,尤其是不要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等药物。

5.治疗期不要用油性化妆品,及含有粉质的化妆品如粉底霜等,以免堵塞毛孔。

痤疮(方剂:八)

本病是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于青春期男女,好发于面部、胸部、背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住,形成丘疹、粉刺、脓疱、结节或囊肿等损害,一般至25一30岁后,大都能自然痊愈。临床表现初起损害为与毛囊口一致的淡黄色或正常皮色的圆锥形丘疹,顶端常因氧化而变黑,称黑头纷刺;挤压时可有乳白色脂栓排出,若皮脂腺口完全闭塞,形成丘疹,称丘疹性痤疮;感染形成脓疱,称脓疱性痤疮;脓疱破溃或自然吸收,凹陷成萎缩性疤痕,称萎缩性痤疮;如为大小不等的结节,呈淡红色或暗红色,称结节性痤疮;有的形成囊肿,挤压时有波动感,称囊肿性痤疮。一般往往以某一型损害为主,但也可数种损害同时存在。多数患者伴有皮脂溢出,自觉症状有微痒,在感染时可有疼痛。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原与内分泌异常(如雄性激素水平增高)、细菌感染(如痤疮棒状杆菌的寄生)代谢紊乱(如皮脂分泌旺盛)、胃肠功能障碍(如便秘)等有一定关系。

本病的诊断不难,主要依据发生于青年男女面部、胸部、背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损害多数为散在性的丘疹、脓疱,特别是黑头纷刺。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采用维生素B2、B6治疗,重者可试用内分泌制剂,如乙烯雌酚,但不能作常规疗法。感染时用抗生素治疗。其他还有血疗法、疫苗疗法、物理疗法、紫外线照射等。同时,局部可外用消炎、杀菌、去脂、轻度表皮剥脱性药物,如硫黄霜等。本病中医又名“粉刺”,俗名“青春蕾”、“青春疙瘩”。《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肺风粉刺肺经热,面鼻疙瘩赤肿疼,破出粉汁或结屑,枇杷颠倒自收功。”《外科启亥》指出本病由“肺气不清,受风而生或冷水洗面热而成。”中医认为因肺气不清,外受风热,亦有膏梁厚味,胃热上蒸或月经不调,瘀滞化热,皆可于面部、胸背部引起本病。

方名:凉血消疮饮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凉血祛风。主治寻常性痤疮。

【处方组成】

桑叶10克、丹皮15克、生地15克、生石膏40克、黄芩15克、菊花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便秘者加大黄;皮疹色红加紫草;有结节囊肿者加皂角刺、莪术、灵磁石;有继发感染者加板蓝根、忍冬藤;丘疹型加忍冬藤、紫草。【临床疗效】

治疗29例,其中丘疹型10例、结节型10例、囊肿型5例、混合型4例,有继发感染者8例,经治疗均获痊愈。

【处方来源】

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王俊芳。

【按语】

本方可治疗各种痤疮,中医认为痤疮是肺经血热郁滞或脾胃积热熏蒸等原因所致,本方中黄芩、石膏清肺胃积热;丹皮凉血活血,配合生地加重清热凉血作用;桑叶、菊花疏上焦风热;甘草和中解毒。诸药配合,能达到清热疏风、凉血活血作用,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疗效。

方名:痤疮丸

【功能主治】

功能祛风清热。治疗各型痤疮。

【处方组成】

(1)荆芥500克、薄荷500克,防风1250克、山栀1000克、枳实750克、甘草750克、川芎1250克、黄芩1250克、连翘1250克、白芷1250克、桔梗1250克、苦参1000克,以上12味药用1:19比例加入炼蜜制成蜜丸,每丸10克,每日2次吞服。(2)升麻1500克、桔梗1500克、白芷2250克、黄芩2250克、黄芪750克、红花2250克、连翘2250克、生地3000克、大贝2250克、牡蛎3750克、海藻3000克、苦参3000克,以上12味药用1:14比例加入炼蜜制成蜜丸,每丸10克,每日2次吞服。(注:以上均为一大料剂量,可按比例配制。) 【辨证加减】

【临床疗效】

治疗各型痤疮100 例。黑头粉刺12例,痊愈1例,有效7例,无效4例;丘疹、脓疱型痤疮60例,痊愈39例,有效21例;结节、囊肿型痤疮28例,痊愈15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处方来源】

辽宁省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陈辅仁。

【按语】

(l)方治疗黑头粉刺、丘疹性及脓疱性痤疮为主。(2)方适用于给节、囊肿型痤疮。

方名:丹地汤

【功能主治】

功能凉血活血。通腑攻下。主治寻常性痤疮。

【处方组成】

丹参30一60克、生地30克、甘草30克、土大黄30克、川军3一15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湿热型去川军加佩兰9克、藿香9克、苡仁30克、茯苓15克;热重加槐花9克、丹皮9克;痒甚加地肤子30克、白藓皮30克、苦参9克;脓疮型加苦寒之品,如鱼腥草30克、大青叶15克、蚤休15克、蒲公英15克;疤痕型加马勃、当归、牡蛎、皂角刺、野菊花;血瘀加藁本6克、白芷6克、防风6克。

【临床疗效】

治疗37例寻常性痤疮,显效32例,有效3冽,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6%。

【处方来源】

刘俊士。

【按语】

丹参有凉血活血功能;生地、甘草有清热解毒,补肾阴的功能,目前认为二药具有调整内分泌,抗雄性激素的作用;土大黄性味苦寒,有清热解毒作用;川军有泻热通便功能,二者相辅相成,治疗痤疮有较好疗效。

方名:新枇杷清肺饮

【功能主治】

功能清肺胃积热。主治痤疮。

【处方组成】

枇杷叶9克、桑白皮9克、黄连6克、黄柏9克、甘草6克、人参6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皮疹呈给节形、色赤、疼痛、口渴、小溲赤、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者,去人参,加生石膏、大黄、紫草、槐花;皮疹色深黯、口渴、舌绛者,去人参,加红花、水蛭、皂角刺、王不留行;皮疹溃烂流水、纳呆、腹胀、苔白者,去人参,加苡仁、苦参、土茯苓;皮疹呈囊肿样,头晕、纳呆、舌质红绛、脉弦滑者,去人参、甘草,加三棱、莪术、昆布、海藻。

【临床疗效】

治疗103例痤疮,痊愈90例,好转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1%。

【处方来源】

河北省保定市皮肤病医院刘跃驰。

【按语】

本方具有清肺胃积热的作用,枇杷叶清肺热;桑白皮散风清热;黄连、黄柏清热解毒;人参、甘草益气和中,诸药配合,能治疗各型痤疮。

方名:痤疮灵方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凉血。主治痤疮。

【处方组成】

生地30克、玄参12克、麦冬15克、菊花15克、连翘12克、地肤子12克、天花粉12克、甘草9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临床疗效】

治疗痤疮253例,治愈188例,好转5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6.8%。

【处方来源】

广东省广州钢材厂卫生所林杞明。

【按语】

本方具有清热凉血之功效,适用于痤疮感染期。连服5-7剂后,痤疮减少,感染症状明显减轻,然后用绒毛膜激素500单位(干燥结晶)加入胎盘组织液2毫升作稀释用,每周2次,肌肉注射(注射前应作皮试)。如有感冒或月经来潮等,应暂停注射。采用本法治疗,显示疗效的时间最短半个月左右,即注射5次就有明显疗效,面部有痤疮完全消失,且不再复发。病情越长、越严重者,疗效越显著,观察时间最长16个月未复发。但西药有女性月经延期来潮及男性性欲过强、第二性征旺盛、胡须生长快等副作用。对于副作用较大的患者应停用西药,继续服本方仍有效,无不良反应。

方名:丹参方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化瘀,通经消肿。治疗寻常型痤疮。

【处方组成】

将丹参提取丹参酮后制成片,每片含丹参酮0.25克,每日服3次,每次服4片,疗程为6-8周,以后可逐步减量,经过一段时间维持量(每日3~4片)才可停药。

【辨证加减】

【临床疗效】

治疗20例寻常型痤疮,其中显效16例,好转4例,与对照组比较有较显著性差异; P<0.001,服药期间未见患者出现副作用。

【处方来源】

北京市首都医院王定邦。

【按语】

丹参酮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亦能抑制痤疮棒状杆菌,并有氢化可的松样的抗炎作用,服用本方具有作用快、疗程短和无副作用的优点,如果配合外用角质剥脱剂维甲酸霜及硫磺洗剂等,

可获得更好疗效。

方名:痤疮煎剂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泻火通便。主治痤疮。

【处方组成】

银花30克、连翘12克、黄芩12克、川芎12克、当归12克、桔梗9充、牛膝9克、野菊花15克,水煎服。5剂为1疗程。

【辨证加减】

便秘者首剂加大黄30克;头晕目痛者加龙胆草12克;胸胁痛者加柴胡9克;尿黄者加白茅根30克;气虚者加党参30克。

【临床疗效】

治疗痤疮55例,临床治愈(症状完全消失,3周内未见复发)33例,占60%;显效(症状明显好转,痤疮基本消失)12例,占 21.8%;好转(临床症状减轻)9例,占16.4%;无效1例,占1.8%。总有效率为

98.2%。

【处方来源】

北京卫戍区医院王文远。

【按语】

方中银花、黄芩清肺热,配以连翘、野菊花、牛膝泻火之力更强,加上当归润肠通便,全方共奏清热解毒,消毒散结之功。体外抗菌试验证明,银花、连翘、黄芩、川芎、当归皆有广谱抗菌作用,这对消除痤疮的致病因子及治疗痤疮继发感染都有积极作用。

方名:粉刺汤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祛湿,散结解毒。主治痤疮。

【处方组成】

丹参10克、丹皮10克、条芩10克、野菊花10克、土贝母10克、白

花蛇舌草10克、桑白皮10克、牛蒡子10克、生槐花10克、土茯苓15克、白蒺藜15克、银花15克,水煎服。1个月为1疗程。

内服汤药外,可配合倒模面模。方法:患者平卧,清洁皮肤,面部抹油按摩,再用克痤霜(银花10克、野菊花10克、丹皮10克、大黄10克、白芷10克,碎末,提炼,脱色制成水包油型药霜)作面部按摩,然后将医用石膏300~400克,以水调浆自鼻根部向下均匀摊开成面具型,15~20分钟后去模。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

【辨证加减】

便秘者加大黄;伴囊肿、结节加龙胆草、海藻、生黄芪;伴皮脂溢出甚者加生苡仁、生枳壳、生山楂。

【临床疗效】

治疗200例痤疮患者,总有效率为90%,其中痊愈48例(24%),显效64例(32%),有效68例(34%),无效20例(10%)。丘疹性痤疮有效率最高为93.8%(92/98)。

【处方来源】

湖南中医学院第二附院杨坚真。

【按语】

以粉刺汤内服,配合倒模面模,是药物和理疗相结合的新方法,临床观察证实此法优于单纯外治或内治法。按摩能促皮肤血液循环及毛孔、微小血管扩张,加速药物向皮肤渗透。石膏倒模对皮肤起温热理疗效应,并抑制皮肤末梢神经病理性冲动,使炎症浸润消散,故对痤疮,特别是丘疹性痤疮可取得缓解或消除作用。

忍冬甘草汤治背部痤疮

(摘自医道自然中医交流)

王荧荧女14岁,背部痤疮密密麻麻合并感染已三个月,大便平时三天一行且干燥。处治:忍冬甘草汤三天。忍冬甘草汤治疗痤疮这是我在治疗病毒性感冒合并便秘的病人时发现的。孩子他舅妈面部痤疮密布,大便也是几天一行,看的地方也不少,吃的涂的,见效甚微,或者是有时用什么霜,一用就轻,隔两天不用,就卷土重来,有过之无不及。曾经用过清肺芘芭饮也不效。有次感冒咽喉疼,取了两天忍冬甘草汤,第二次来说感冒轻了,大便不干了,再取两天,我有意观察

她的面部,好象痤疮没有以前猖狂了。四天摇用完,面部痤疮收敛了许多,于是又服了六天,面部光亮许多。一共用十多天直到现在,面部光洁。

忍冬甘草汤治一切痈疽恶疮。不问发在何处,或肺痈肠痈,初起便服,奇效。

吴仪洛曰:痈疽之生,始于喜怒忧思之不时,饮食居处之不节,或金石草药之发动,寒暑燥湿之不调,致阴阳不平而郁结,营卫凝涩而腐溃,轻者起于六腑,浮达而为痈,重者发于五脏而为疽,大抵实者为痈,浅者为节,深而为疽矣。发于外者为背疽脑疽眉髭疽等疽。发于内者为肝痈肺痈肠痈等。外证易识,内证难明。太阳经虚,从背而出,少阳经虚,从鬓而出,阳明经虚,从髭而出,督脉经虚,从脑而出。虽然金银花清热解毒之力大于忍冬藤,但现在都用硫磺熏,清解之力大为降低,反不如银花藤效力大且便宜。况且银花藤俱通络之力,更适于痤疮。

治一切癰疽︰忍冬藤(生取)五兩,大甘草節一兩。上用水二碗,煎一碗,入無灰好酒一碗,再煎數沸,去滓,分三服,一晝夜用盡,病重晝夜二劑,至大小便通利為度;另用忍冬藤一把爛研,酒少許敷四周。(《外科精要》忍冬酒)

请问医道老师,您的忍冬甘草汤是用忍冬藤还是忍冬花(金银花)?忍冬甘草汤比例是多少?如果这个病例中的水疱有破溃,还能否用白酒?

答:忍冬甘草汤是用忍冬藤,忍冬150克,甘草20克.如果这个病例中的水疱有破溃,能用白酒.

温病方加减治疗痤疮126例临床体会

痤疮是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于青春期男女,好发于面部、背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形成丘疹、粉刺、脓疱、结节或囊肿,一般到25~30岁后,大都能自然痊愈。临床表现初起损害表现为与毛囊一致的淡黄色或正常皮色的圆锥形丘疹,挤压时可有乳白色脂栓排出,多数患者伴有皮脂溢出,自觉症状有微痒,在感染时可有疼痛[1],既影响美观又增加患者的痛苦,笔者运用清代医家吴鞠通的银翘散去豆豉、荆芥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加丹参、大

黄、蝉蜕、浮萍治疗本病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26例均为本院中医内科门诊患者,男72例,女54例;年龄15~24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1年。

1.2 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皮肤病学》确定诊断[2]。

1.3 治疗方法药物组成:金银花15 g,连翘12 g,桔梗10 g,薄荷9 g,竹叶10 g,丹参10 g,牛蒡子10 g,细生地10 g,大青叶15 g,丹皮10 g,玄参10 g,大黄6 g,蝉蜕10 g,浮萍10 g,甘草6 g。以水500 ml煎取300 ml,分两次温服。有便秘者,加大黄,皮疹色红加紫草,有结节囊肿者加皂角刺、莪术,有继发感染者加板蓝根、忍冬藤,伴有气滞血瘀、月经不调者,可加三棱、莪术、桃仁。

1.4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皮肤损害消退,自觉症状消失;好转: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30%;未愈:皮损及症状均无明显改善或消退不足30%。

2 结果

本组126例,治愈80例,好转42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

96.8%。一般服药15天左右开始好转,1个月左右丘疹明显消退,最短服药20剂,最长服药40剂。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24岁,某化妆品销售部经理,脸上的青春痘消失后,留下了许多瘢痕,严重影响其个人形象,曾在当地用多种方法治疗过,都无明显效果,导致患者失去信心,变得自卑消沉,性情暴躁,工作业绩开始下降,后经熟人介绍来我院治疗,患者症见面部有许多瘢痕,面色晦暗无光泽,性情急躁,月经不调伴有黑血块,舌质暗,脉弦数。证属肺经瘀热,气滞血瘀所致,内服本方加三棱10 g,莪术10 g,红花10 g。外用自配酒精擦剂,治疗15天后,瘢痕变浅,皮肤开始有光泽,继续治疗2个月后,皮肤恢复正常,月经也正常,心情舒畅,恢复了以往的自信。

4 临床体会

本症中医又称“粉刺”、“瘢痕疙瘩”,多因肺气不清,外受风热之邪,亦有膏粱厚味,胃热上蒸[1],或月经不调等,皆可于面部、胸部、背部引起本病。银翘散去豆豉、荆芥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治疗肺经邪热波及营络而有外泄之机,有因势利导,助其透

泄,使里热从外透解,银翘散辛凉解表,宣肺泄热,用于邪在肺卫之证,因本证邪不在表,故去解表之豆豉、荆芥。因肺热波及营分,窜入血络而发疹,所以加入丹皮、大青叶、玄参以凉营泄热、解毒透疹之效;丹参凉血活血的功效[4],现代药理研究:丹参酮对革兰阳性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亦能抑制痤疮棒状杆菌,并有氢化可的松样的抗炎作用[5];大黄有泻热通便、凉血化瘀之效,生地、甘草有清热解毒,补肾阴的功能[4],目前认为前四味药合用具有调整内分泌,抗雄性激素的作用[5],皮疹明显者,可加入蝉蜕、浮萍等以透疹。【参考文献】

1 秦万章,唐汉钧.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外科分卷.上海:文汇出版社,1990,401.

2 赵辩.临床皮肤病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36.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68.

4 凌一揆,林乾良,徐辉光,等.中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70,154.

5 王筠默.中药药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6.

标题: 多年痤疮此起彼伏久治不愈

1、请详细填写下列条目

性别:男

生辰:(1981年6月7日10时30分):

籍贯:(广东湛江):

婚否:未婚

职业:公司职员

身高: 175cm

体重: 59kg(自己认为自己很瘦,身体单薄)

腰围: 79cm

肤色:黄

主要症状(请详细描述,以便先生诊断):

脸上两颊、额头,下颚脖子四周长有痤疮。初发时病患处皮肤隆起,红肿,摸起来直径有0.5cm左右,并且硬、痛、囊肿,但不痒。皮疹患处触之很痛,隆起,白头,总感觉里面有东西,总想着挤出来。发病迅速,一般两天后,用手可挤出脓、血,后渗出淡黄色透明液体。此时一般涂上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等消炎药,几天后,症状慢慢消退,留下少量疤痕,但无法根治,再过一段时间又无缘无故的在原来地方重新长出来,久治不愈。

平时早晚洗脸用温和杀菌的硫磺硼砂乳膏或直接清水洗,洗完后不久,脸上T字部位就会出油,特别鼻子更多,鼻头上毛孔很粗,一般隔两三天捏住鼻子,会挤出很多的白色油状分泌物。另外脸上长有粉刺,照镜时可看到白色的微微隆起,有时挤会挤出白色分泌物(膏体状),有时挤不出,处理不好时会变红,慢慢红肿,形成前面所讲症状。

这段时间来,颈后头发与脖子交界处又长了肿、硬,圆顶,的皮肤隆起,隆起处发红,甚至有的在头皮里,触之非常痛,抓破后流出脓血,涂消炎药(百多邦)后症状慢慢消失,但过一段时间又会重新长出。

这些年来感觉自己精神不振,心里常觉得压着块石头,闷、烦燥,喘气不畅,似乎气无法到达下半身,手心处常出汗,感觉寒湿重,全身不畅。原本十指上还有少许半月痕,近段时间来十指指甲半月痕全部消失。

发病经过(请详细描述):

2000年时在背部和前胸处长有大量痤疮,平时不怎么理会,后来,慢慢在脸上两颊处出现红肿硬的痤疮,但很少,只3-5粒之间。当地求医时,医生开清热解毒中药,吃下去改善不大,慢慢地到2006年,前胸及背部处慢慢消退,现在背部只留下淡淡的痘痕,但有时也会长出一两颗。前胸的已经消失,几乎没有疤痕。

2006年开始,有一次吃了鹅肝后,脸上慢慢开始大量长着硬、肿、

红、挤破带脓血的痤疮,求疹皮肤医院,医生疹为痤疮,开了异维A 酸胶丸和逸豆消痤丸,饭后服异维A酸胶丸,逸豆消痤丸一日三次服用,外用阿达帕林凝胶(睡前),白天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初次食用异维A酸胶丸,效果很明显,脸上油明显减少,但到后期两个疗程后(一疗程为8周,中间停药4周,总共半年),痤疮依然存在,只是没前段时间那么多,后来再服效果已不明显,并且这药有极大副作用,于是放弃异维A酸胶丸的治疗。

转投中医,疹为慢性毛囊炎并发细菌感染。开的中药是清热解毒之类的,外加医生自配的消炎药洗患处,有时医生还建议吃美满霉素、甲硝唑片,也有吃过,一段时间后,症状依然如此。期间还到医院做了血常规、痤疮取样做细菌检验,真菌鉴定等等。结果是血常规检查正常,不是真菌感染,细菌检验做了两次,两次的结果都不一样,具体的细菌名称忘记了。

这几年来,整个脸部皮肤几乎都长过痤疮,有时在脸颊两边对称出现,或左边消退,右边又长出来,长年累月都有痤疮挂在脸上,一直持续到现在,从未间断,症状此起彼伏,久治不愈,很是烦恼。这两个月来,两边脖子处及颈部不断增多。工作接触电脑多,存在辐射隐患。

从2006年开始,饮食上基本只吃清淡食物,辣、多脂肪、牛、海鲜、狗、羊等均不吃。一般只食猪肉、鸡、蔬菜类食物。

西医病名:痤疮

是否长期用过激素:无

是否大量用过消炎药:有(2006年上半年用异维A酸胶丸,下半年断断续续服食美满霉素、甲硝唑片等广谱抗菌药)

是否做过内脏手术:无

2、请仔细选择下列部位身体状态(可自己补充)

脉(左):无力细沉松(88次/分钟)

脉(右):无力细沉松(86次/分钟)

面:黄,暗淡,皮疹位置红肿,痘印位置棕黑色

眼:眼皮肿

舌:肥大白苔中有裂纹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地病因病机分析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地慢性炎症.好发于男女青春期地颜面及胸背皮脂腺丰富地部位,临床上以面部地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为特征,易反复发作.本病属于中医学“肺风粉刺”病地范畴. 中医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先天素体肾之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不足,相火天癸过旺,加之后天饮食生活失调,肺胃火热上蒸头面,血热淤滞而成.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肾阴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人之生长发育与生殖.<<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若素体肾阴不足,会导致女子二七和男子二八时相火亢盛,天癸过旺,阴虚内热而脸生粉刺.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肺胃血热 面部皮肤主要有肺经和胃经所司.<<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和皮也,其荣毛也”.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若素体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不足.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若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大肠积热, 上蒸于肺胃.合而导致肺胃血热, 脸生粉刺、丘疹、脓疱.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痰瘀互结 肾阴不足,肺胃血热,日久煎熬津液为痰;阴虚血行不畅为瘀.痰瘀互结于面部而出现结节、囊肿和瘢痕. .冲任失调 肾阴不足,肝失疏泻,可使女子冲任不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不调,则血海不能按时满盈,以至女子月事紊乱和月经前后脸部粉刺增多加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西医认为痤疮是一种多因素地皮肤附属器疾病,其详细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已知内分泌失调,皮脂分泌旺盛以及毛囊内微生物感染是痤疮发病地主要因素.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内分泌失调 目前已经公认内分泌雄性激素在痤疮地发生、发展和持续状态中起着非常重要地作用.雄性激素主要由性腺和肾上腺分泌,其中以血清睾酮作用最强.睾酮在皮肤中经与α还原酶作用转变为组织活性更强地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地细胞周转和脂类合成.血清或皮肤组织中雄性激素水平过高,或毛囊皮脂腺单位地雄性激素受体过多,或雄激素与雌激素受体之间地比例失衡,或雄激素受体对正常血清雄激素地敏感性增加均认为与痤疮地发生有关.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皮脂分泌旺盛 毛囊和皮脂腺是雄性激素靶器官.在不正常水平地雄激素作用下引起皮脂腺分泌功能亢进,产生过多过浓地皮脂郁积在皮脂腺导管内;另一方面在雄激素地刺激下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管腔变窄,更进一步加重了皮脂排泄不畅,形成了临床上所见到地丘疹和粉刺.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毛囊内微生物感染 已知表皮和毛囊皮肤内存在痤疮棒状杆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和白色葡萄球菌组微生物,其中以痤疮棒状杆菌跟痤疮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皮肤中地皮脂分泌过多给这组微生物地生长提供了良好地环境,它们分解脂肪,促使皮脂转化为游离脂肪酸,后者使毛囊及周围组织发生非特异性炎症.游离脂肪酸产生地炎症反应和细菌本身引起地炎症共同形成临床上所见地红色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和脓肿.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其它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痤疮的病因病机分析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男女青春期的颜面及胸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临床上以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为特征,易反复发作。本病属于中医学“肺风粉刺”病的畴。 中医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先天素体肾之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不足,相火天癸过旺,加之后天饮食生活失调,肺胃火热上蒸头面,血热淤滞而成。 1.肾阴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人之生长发育与生殖。<<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若素体肾阴不足,会导致女子二七和男子二八时相火亢盛,天癸过旺,阴虚热而脸生粉刺。 2.肺胃血热 面部皮肤主要有肺经和胃经所司。<<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和皮也,其荣毛也”。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若素体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不足。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若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大肠积热, 上蒸于肺胃。合而导致肺胃血热, 脸生粉刺、丘疹、脓疱。 3.痰瘀互结 肾阴不足,肺胃血热,日久煎熬津液为痰;阴虚血行不畅为瘀。痰瘀互结于面部而出现结节、囊肿和瘢痕。 4.冲任失调 肾阴不足,肝失疏泻,可使女子冲任不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不调,则血海不能按时满盈,以至女子月事紊乱和月经前后脸部粉刺增多加重。 西医认为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的皮肤附属器疾病,其详细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已知分泌失调,皮脂分泌旺盛以及毛囊微生物感染是痤疮发病的主要因素。 1.分泌失调 目前已经公认分泌雄性激素在痤疮的发生、发展和持续状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雄性激素主要由性腺和肾上腺分泌,其中以血清睾酮作用最强。睾酮在皮肤中经与5α还原酶作用转变为组织活性更强的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的细胞周转和脂类合成。血清或皮肤组织中雄性激素水平过高,或毛囊皮脂腺单位的雄性激素受体过多,或雄激素与雌激素受体之间的比例失衡,或雄激素受体对正常血清雄激素的敏感性增加均认为与痤疮的发生有关。 2. 皮脂分泌旺盛 毛囊和皮脂腺是雄性激素靶器官。在不正常水平的雄激素作用下引起皮脂腺分泌功能亢进,产生过多过浓的皮脂郁积在皮脂腺导管;另一方面在雄激素的刺激下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管腔变窄,更进一步加重了皮脂排泄不畅,形成了临床上所见到的丘疹和粉刺。 3. 毛囊微生物感染 已知表皮和毛囊皮肤存在痤疮棒状杆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和白色葡萄球菌3组微生物,其中以痤疮棒状杆菌跟痤疮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皮肤中的皮脂分泌过多给这 3组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它们分解脂肪,促使皮脂转化为游离脂肪酸,后者使毛囊及周围组织发生非特异性炎症。游离脂肪酸产生的炎症反应和细菌本身引起的炎症共同形成临床上所见的红色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和脓肿。 其它

名老中医治疗痤疮的经验探析

名老中医治疗痤疮的经验探析 南方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 痤疮为常见皮肤病,近代中医名家治疗各具特色,体现了时代的特点,试总结如下: 1.主方加减 陆德铭教授认为阴虚火旺为发病之本,肺胃积热、血瘀凝滞为发病之标。治以养阴清热,活血、化痰,其基本方:生地、玄参、麦冬、天花粉、女贞子、枸杞子、生首乌、蛇舌草、虎杖、丹参、茶树根、生山楂(原文无剂量)。多依皮疹形态加减:皮疹色红加赤芍、丹皮、连翘,脓疱加银花、半枝莲、蒲公英、野菊花,结节囊肿加三棱、莪术、桃仁、石见穿、皂角针、海藻、夏枯草、浙贝、全瓜蒌,瘙痒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月经不调或经前皮疹加剧加当归、红花、益母草、仙灵脾、肉苁蓉、锁阳,皮脂溢出多加侧柏叶、薏苡仁,发于鼻部加黄芩、桑白皮、地骨皮。[1]。 许连霈教授以清火解毒,佐以消肿散瘀治疗痤疮,其基本方为黄芩、金银花、地丁、桑白皮各15克、黄连、连翘、丹参各10克、甘草6克。结节囊肿明显者加当归、制大黄,聚合性痤疮加黄柏[2]。 范瑞强教授认为本病的根本原因是素体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平衡失调,相火过旺。治宜滋肾泻火,清肺解毒,以自拟消痤方治疗:丹参

25克、女贞子、旱莲草、鱼腥草各20克、生地、蒲公英、连翘各15克、知母12克、甘草5克。加减:阴虚内热者表现为粉刺丘疹,以消痤汤为主;瘀热痰结者症见红色或暗红色结节、囊肿、疤痕为主,以桃红四物汤合消痤汤;冲任不调者发病多与月经不调有关,以柴胡疏肝散合消痤汤[3]。 唐汉钧教授对肺脾肾症状兼有、证型交叉者,以自拟经验方治疗:茯苓、白术、白花蛇舌草、鹿含草、丹参各15克、枇杷叶、仙灵脾、桑白皮各12克、黄芩、菊花、陈皮、半夏、女贞子、生山楂各9克。加减:肺热偏重加银花、蒲公英、侧柏叶、地骨皮等,胃火盛加黄连、山栀、生石膏、寒水石等,冲任失调加黄精、肉苁蓉、枸杞子、旱莲草等[4]。 2.辩证分型 唐汉钧教授将本病分为:(1)肺经风热者,丘疹色红细小,鼻翼发红、油腻、脱屑,炎症较明显,以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侧柏叶、桑白皮、金银花各12克、黄芩、菊花、桑叶各9克、甘草6克。丘疹质硬难消加天冬、浙贝、玄参,面部痒甚加白藓皮、白蒺藜。(2)胃肠湿热者,多见于30岁左右者,丘疹色红较大,或结节、脓疱,伴胃肠功能紊乱,以黄连解毒汤加减:全瓜蒌18g、土茯苓、白花蛇舌草、鹿含草各15g、大黄、黄芩、苦参、栀子各9克、黄连、甘草各6克。脓疱较多加蒲公英、银花、野菊花。(3)肝肾阴虚、冲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发表者:闫景东?6138人已访问 痤疮,中医学称之为“粉刺”,俗称“青春痘”,是皮肤科临床中的常见病,依据皮疹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寻常型和囊肿性、结节性和聚合性痤疮,依据年龄阶段又分青春期痤疮和青春期后痤疮。痤疮临床表现较为单一,常有粉刺、炎性丘疹、囊肿、结节等症状,但痤疮的证候候较复杂,不能以局部有炎症表现就妄投寒凉药物,治疗上应遵从辨证论治原则,抓住病机的基本特点,分清疾病的寒、热、虚、实,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根据临床经验,应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同时参考患者的年龄、症状、发病部位等,效果显着。 一、病因病机及治疗 1.肺胃热盛 中医学认为,面鼻为肺胃二经所主,若素体阳热偏盛,肺经郁热,又复受风邪(风易袭上位),则发“肺风粉刺”;肺与大肠相表里,若腑气不通,湿热上攻于面部,则亦发痤疮。 此型最常见于炎性痤疮,患者常处于青春期,皮疹好发于颜面部,胸背部可有少量皮疹,皮损以红色丘疹为主,个别上有脓头,痒痛相兼,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或滑略细,大便干结。采用“以泻代清”的治法,通腑实,泻肺经风热,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白花蛇舌草30g、重楼20g、生山楂30g、泽泻20g、枇杷叶15g、蜜桑白皮15g、黄芩10g、丹参20g、生大黄10g(同煎)、生甘草10g。如伴有手足心热,加女贞子20g、旱莲草20g,凉血兼调节激素水平;如药后便溏,去生大黄,加炒枳实15g,减缓药性,如额部皮疹较多,加服导赤散,如两颊部皮疹较多,加广郁金20g,疏肝行气。 2.湿邪蕴结

从临床症状上看,面部油腻是痤疮最常见的皮损表现,源于青春期素体生机旺盛,用西医来解释就是青春期激素水平失衡,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过多,而皮脂的堆积就是粉刺形成的原因,因此,减少油脂的分泌是治疗的重点。中医学认为油脂与“湿”有关,而湿邪的来源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平素嗜食辛辣刺激之物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邪内生。第二,肾阳虚衰,无以温运脾阳,导致水湿停聚。湿邪蕴积日久则成痰,形成结节、囊肿;湿郁化热,热盛肉腐则成脓,形成脓头。因此,临床治疗应分别以健脾利湿、温阳化湿、清热除湿、消积导滞立法。 此型患者典型症状为面部出油较多,常处于青春期,皮疹好发于颜面部,皮损以红色丘疹、粉刺为主,平素面部较油腻,以“T”字区为重,痒痛相兼,舌淡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滑,二便调;如皮疹发病部位以口周为主,患者常伴有大便溏薄。 方用保和丸合二陈汤化裁:生山楂30g、焦神曲15g、炒麦芽30g、炒薏苡仁30g、茯苓20g、泽泻20g、陈皮15g、虎杖15g、生白术15g(如大便溏改为炒白术)、生甘草10g。如部位以口周为主,可加栀子15g、藿香15g(泻黄散化裁),泻脾经伏火;如大便溏薄,加防风15g、羌活15g,干姜10g,升阳除湿,如粉刺较多,加清半夏15g、浙贝母30g、牡蛎30g,化痰软坚。 3.冲任失调 本型常见于青春期后发病的患者。冲任隶属于肝肾,月事来潮前,经血充盈,易为肝气所激惹,气有余便是火,火性炎上,炼津为痰,形成痤疮,故患者皮损常经前加重。肾主封藏,肝肾藏泄失调,可致月事紊乱,内分泌失调而发痤疮。肾有阴虚、阳虚之分,如患者伴有手足心热,盗汗等全身症状多由于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治以滋阴降火;如患者伴有手足凉,行经腹痛,月事有血块,多属肾阳虚,虚阳浮越,治以清上温下,引火归原。又因肝肾同源,故在治疗上应兼顾彼此,滋肾阴不忘清肝火,温肾阳同时暖肝阳。

中医治疗痤疮

中医药对痤疮的认识探讨 摘要 痤疮是青春期男女常见的皮肤病,给患者的精神、心理、情绪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无情的折磨。痤疮病情越重,病程越长,心理障碍越重。他们的生活质量严重的受到了影响,最后都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性格暴躁、情绪无常,甚至精神分裂。而中国传统医学在很早以前便对痤疮有了一定的认识,中医治病着重于全局,重视内因,强调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独特的优势,结合中药的现代药理学作用,以调整气血,调整内分泌为治则。 本文从痤疮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中医治疗等多个方面对痤疮进行了探讨,把目前中医药对于痤疮的认识进行了简单概括,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该课题还存在大量的后续研究工作。 关键词:中医药,痤疮,中医治疗

痤疮,是一种由多因素导致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以白头粉刺、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多种类型的皮疹为特征。多发于青春期,除儿童外,人群中约有80%~90%的人患本病或曾经患过本病(包括轻症在内)。通常好发于面部、颈部、胸背部、肩膀和上臂,常伴有皮脂溢出。中医学称本病为“粉刺”。痤疮发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毛孔堵塞。毛孔堵塞以后,毛囊里面的油脂排不出来,由于毛囊口被阻塞,毛囊管腔狭窄,形成缺氧状态,使毛囊内的厌氧菌大量增生,导致微生物失衡,从而就形成了粉刺。 2中医病因病机 2.1古代医家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论述 如《素问·生气通气论》载“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此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冷之气相搏所生,故令鼻面生皶,赤疱币币然也”,明代申斗垣《外科启玄》载“或绞面感风,致生粉刺,盖受湿热也”。不难看出,古代部分医家从外邪郁表,即由于风邪、湿邪、热邪郁于肌表,久蕴不解而成痤,提出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另有《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齄鼻》载“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亦有《外科大成肺风酒刺》载“肺风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可以看出血热久郁,即由于素体血热,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助生里热,累及血分,血热蕴结而成痤,亦认为是本病的病因病机。 2.2 近代学者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李艳萍等[1]认为湿热毒瘀是痤疮的主要病机,比较常见的是过食辛辣肥甘厚味,辛辣最易化热,肥甘厚味易生湿化热,湿热聚之则化毒生瘀;其次是环境因素,如生活、居住、工作环境潮湿或湿热,刺激皮肤的灰尘或气味,阳光的长期久

中医治疗青春痘的方法

中医治疗青春痘的方法 青春痘是比较常见的影响个人容貌的皮肤问题,针对青春痘的治法众说纷云,截止目前却并没有一种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主要原因在于青春痘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加之个体的差异大,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青春痘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就犹为重要。 青春期出现的青春痘有自愈性,因此,学者建议轻度的青春痘,也不影响美容的,只要在平时的饮食作息方面注意就足够了。并不需要治疗。 但对于中度或者重度的青春痘,一个是影响个人的形象,另一个会对心理上产生一种自卑感的压力,严重者还具有一定的毁容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只要方法得当,完全可以取得好的疗效,还原肌肤的本真面貌。 中药疗法 祖国医学把青春痘称之为痤疮,并且对于痤疮的论述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提出。中医对青春痘的治疗方法也是根据个体差异,皮损的严重程度来具体辨证论治,所以效果要比西医好,也是被人们更容易接受的方法。 中医根据四诊将痤疮主要分为以下三型: 1.肺经蕴热怔:主要表现为粉刺初起,红肿疼痛,面部瘙痒,可有口干,小便黄,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象浮数。 治疗以清肺凉血为主,常用的方剂是洁美保健露,主要成分有:野菊花,千里光,桑白皮,知母,黄芩,金银花,紫花地丁,薰衣草,

赤勺,生地,生甘草等。 2.脾胃湿热证:主要表现为粉刺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可以挤出黄白色碎米粒样脂栓,或有脓液,颜面出油光亮,拌口臭口苦,食欲时好时坏,大便粘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疗以清利湿热为主,主要药物有:黄连,黄芩,白术,厚朴,蛇舌草,茵陈,六一散,生甘草等。 3.血瘀痰凝证:主要表现为痤疮日久,质地坚硬难消,触压有疼痛感,或者颜面凹凸如橘子皮,女性可有月经量少,痛经,经期痤疮加重等症状,舌暗苔薄,脉涩。型多见于长期的慢性痤 疮患者。 治疗以活血化痰,软坚散结为主,常用药物有:大黄,蛰虫,水蛭,蛇舌草,桃仁,红花,益母草,陈皮,白术,生甘草等。 一般都是将药物煎煮后的药液,或将新鲜植物中草药捣计,或以酒、醋等作溶剂制成溶剂。溶液有清洁、止痒、退肿、收敛、清热解毒等作用。外洗的主要目的是清洁病损部位,消炎、退肿、收敛的作用。

治疗痘痘中药配方

治疗痘痘的中药配方 [方一]浙贝母、白附子、菊花叶、防风、白芷、滑石各15克,皂角10克。将6味为细末,用皂角蒸熟去筋膜,同药捣为丸,早晚擦面。本方祛风清热,适用于痤疮、雀斑。 [方二]赤小豆20克,细辛6克,麻黄3克,银花10克,泽泻8克,茯苓15克,车前子8克,神曲15克,红花3克,甘草6克。煎汤代茶,1日1剂,并用药液清洗患部,早、晚各1次。本方功能消疮,适用于痤疮。 [方三]土茯苓30克,生地榆15克,赤芍10克,黄柏15克,蒲公英、茜草各10克,地肤子、金银花、板蓝根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本方清热解毒,活血祛湿,适用于痤疮患者。 [方四]白果适量。将药洗净,切开,绞汁,取汁频涂患部,干后再涂,直至汁尽,每日再2—3粒。本方解毒排脓,平痤除皮,适用于痤疮患者。 [方五]硫黄、川军各等分。将2味药共研细末,冷开水调敷患处。主治痤疮。[方六]蝮蛇胆汁0.5毫克,雪花膏500克。将2者混合调匀,每日早、晚先用温水洗脸,待干后涂擦皮损处。本方消炎抑菌,溶解皮脂,脱色止痒,适用于痤疮。 [方七]士瓜根60克。捣细为散,以浆水和研成膏,瓷盆中盛贮,临卧洗面后涂之。本方泻热消瘀,适用于痤疮。 [方八]白菊花3克、甘草2克混合茶叶面膜能消除粉刺,去除油脂。面粉1匙加蛋黄1个,拌匀后加绿茶粉1匙。洗净脸后,均匀地抹在脸上,20分钟后洗去。也可用红茶与红糖泡茶,将糖茶水1匙与面粉1匙调匀,做面膜15~20分钟后洗去。 [方九]连翘3克、芦荟适量、橘梗2克和草莓本身有消毒和收敛的作用,能让爱长痘痘的症状缓和下来,对皮脂分泌旺盛的皮肤也非常有效。使用草莓4粒,面粉1小匙、酸奶少许,用清水将草莓冲洗干净,榨出汁;将面粉和酸奶混合后放入草莓汁和蜂蜜搅拌均匀,涂抹于脸上,干后洗净。

治疗痘痘的中医处方

. 治疗痘痘的中医处方 该五个处方可以任选一种,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参照下面说明添加不同的药物!五个处方可以换着吃,每个处方一周为一疗程! 【方一】适用于痘痘不严重者! 荆芥10克,防风10克,黄芩7克,白芷10克,桔梗10克,浮萍10克,丹皮10克,皂刺10克,苦参10克,土茯苓20克,牛膝15克。 【方二】:适用于脸颊和鼻子周围痘痘较多者 枇杷叶、黄芩、桑白皮、生山栀、黄柏、知母各9克,生甘草3 克、生地、连翘、白花蛇舌草各15克 【方三】适用于额头痘痘较多者! 黄芩、生山栀、生地各9克、黄连、生大黄(后下)、生甘草、什麻各3克、茵陈、生意苡仁、生山楂各15克、白花蛇舌草30 克、 【方四】适用于痘痘比较严重,数量多,红肿者~ 金银花、紫花地丁各30克、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各10克、黄连、黄芩各3克、知母、连翘、白芷、赤芍、牛蒡子、生甘草各6克 【方五】适用于嘴周,下巴或者脖子长痘痘者! 桃仁、当归、炙半夏、淅贝母各9克、红花、川芎、陈皮各6克、丹参、蒲公英、金银花、白花舌草各15克、牡蛎30 克,生甘草3克 上述各方根椐病情按以下各方法加减: 1、伴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3-6克。 2、咽干口渴唇燥者,加玄参、天冬、麦冬、天花粉各9克。 3、结节、囊肿难消者,加莪术9克、夏枯草、牡蛎30克 4、伴月经不调者,加当归、赤芍各9克、益母草15克 5、有慢性肝病者,加平地木、虎杖各9克、茶树根15克 【方剂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7日为一疗程 青春痘常用中成药(1)丹参酮适应脓疱症状(2)当归苦参丸适应湿热上蒸型(3)清热暗疮片面性适应囊肿性及感染性青春痘(4)金花消痤丸适应湿热上蒸型(5)复方珍珠暗疮片适应湿热上蒸型(6)连翘败毒丸适应热毒型(7)逸豆消痤丸综合性痤疮(根据个人情况按照以上药方进行搭配,治愈率很高,现在淘宝上有人拿此药方赚钱) 精品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发表者:闫景东6138人已访问 痤疮,中医学称之为“粉刺”,俗称“青春痘”,是皮肤科临床中的常见病,依据皮疹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寻常型和囊肿性、结节性和聚合性痤疮,依据年龄阶段又分青春期痤疮和青春期后痤疮。痤疮临床表现较为单一,常有粉刺、炎性丘疹、囊肿、结节等症状,但痤疮的证候候较复杂,不能以局部有炎症表现就妄投寒凉药物,治疗上应遵从辨证论治原则,抓住病机的基本特点,分清疾病的寒、热、虚、实,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根据临床经验,应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同时参考患者的年龄、症状、发病部位等,效果显著。 一、病因病机及治疗 1.肺胃热盛 中医学认为,面鼻为肺胃二经所主,若素体阳热偏盛,肺经郁热,又复受风邪(风易袭上位),则发“肺风粉刺”;肺与大肠相表里,若腑气不通,湿热上攻于面部,则亦发痤疮。 此型最常见于炎性痤疮,患者常处于青春期,皮疹好发于颜面部,胸背部可有少量皮疹,皮损以红色丘疹为主,个别上有脓头,痒痛相兼,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或滑略细,大便干结。采用“以泻代清”的治法,通腑实,泻肺经风热,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白花蛇舌草30g、重楼20g、生山楂30g、泽泻20g、枇杷叶15g、蜜桑白皮15g、黄芩10g、丹参20g、生大黄10g(同煎)、生甘草10g。如伴有手足心热,加女贞子20g、旱莲草20g,凉血兼调节激素水平;如药后便溏,去生大黄,加炒枳实15g,减缓药性,如额部皮疹较多,加服导赤散,如两颊部皮疹较多,加广郁金20g,疏肝行气。 2.湿邪蕴结

从临床症状上看,面部油腻是痤疮最常见的皮损表现,源于青春期素体生机旺盛,用西医来解释就是青春期激素水平失衡,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过多,而皮脂的堆积就是粉刺形成的原因,因此,减少油脂的分泌是治疗的重点。中医学认为油脂与“湿”有关,而湿邪的来源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平素嗜食辛辣刺激之物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邪内生。第二,肾阳虚衰,无以温运脾阳,导致水湿停聚。湿邪蕴积日久则成痰,形成结节、囊肿;湿郁化热,热盛肉腐则成脓,形成脓头。因此,临床治疗应分别以健脾利湿、温阳化湿、清热除湿、消积导滞立法。 此型患者典型症状为面部出油较多,常处于青春期,皮疹好发于颜面部,皮损以红色丘疹、粉刺为主,平素面部较油腻,以“T”字区为重,痒痛相兼,舌淡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滑,二便调;如皮疹发病部位以口周为主,患者常伴有大便溏薄。 方用保和丸合二陈汤化裁:生山楂30g、焦神曲15g、炒麦芽30g、炒薏苡仁30g、茯苓20g、泽泻20g、陈皮15g、虎杖15g、生白术15g(如大便溏改为炒白术)、生甘草10g。如部位以口周为主,可加栀子15g、藿香15g(泻黄散化裁),泻脾经伏火;如大便溏薄,加防风15g、羌活15g,干姜10g,升阳除湿,如粉刺较多,加清半夏15g、浙贝母30g、牡蛎30g,化痰软坚。 3.冲任失调 本型常见于青春期后发病的患者。冲任隶属于肝肾,月事来潮前,经血充盈,易为肝气所激惹,气有余便是火,火性炎上,炼津为痰,形成痤疮,故患者皮损常经前加重。肾主封藏,肝肾藏泄失调,可致月事紊乱,内分泌失调而发痤疮。肾有阴虚、阳虚之分,如患者伴有手足心热,盗汗等全身症状多由于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治以滋阴降火;如患者伴有手足凉,

痤疮的治疗常用中药方

痤疮的治疗常用中药方 中医处方 (一) 【辨证】脾胃湿热,肺经外感风邪,外邪入里化热,湿热上蒸面部所致。 【治法】祛风,清热,利湿。 【方名】痤愈汤。 【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黄芩10克,白芷10克,桔梗10克,浮萍10克,丹皮10克,皂刺10克,生首乌20克,苦参20克,土茯苓20克,牛膝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实用中医效验新方大全》。 中医处方 (二) 【辨证】内火闭结,气逆于上,风邪外搏,湿邪恣害所致。 【治法】清热凉血,祛风利湿。 【方名】美容煎。 【组成】生枇杷叶(去毛)12克,霜桑叶12克,麦门冬12克,天门冬12克,黄芩12克,杭菊花12克,细生地12克,白茅根12克,白藓皮12克,地肤子9克,大力子9克,白芷9克,桔梗9克,茵陈9克,丹皮9克,苍耳子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5剂为1疗程。 【出处】xx方。

中医处方 (三) 【辨证】脾胃积热,熏蒸于肺,痰瘀聚。 【治法】凉血清热,消痰软坚。 【方名】加味化瘀消坚汤。 【组成】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蒲公英15克,蚤休9克,夏枯草9克,昆布9克,海藻9克,炒三棱9克,炒莪术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美容护肤中医八法》。 中医处方 (四) 【辨证】肺热郁滞。 【治法】清肺热,行郁滞。 【方名】xx清肺饮。 【组成】黄芩9克,当归6克,红花6克,川芎9克,赤芍9克,生地9克,葛根9克,花粉9克,薄荷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美容护肤中医八法》。 中医处方 (五) 【辨证】风寒外束,阳气内郁。

中医治疗痤疮的外用方

中医治疗痤疮的外用方 中医根据四诊将痤疮主要分为以下三型: 1.肺经蕴热怔: 主要表现为粉刺初起,红肿疼痛,面部瘙痒,可有口干,小便黄,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象浮数。 治疗以清肺凉血为主,常用的方剂是枇杷清肺饮,主要药物有:枇杷叶,桑白皮,知母,黄芩,银花,赤勺,生地,生石膏,生甘草等。 2.脾胃湿热证: 主要表现为粉刺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可以挤出黄白色碎米粒样脂栓,或有脓液,颜面出油光亮,拌口臭口苦,食欲时好时坏,大便粘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疗以清利湿热为主,常用的方剂是芩连平胃散,主要药物有:黄连,黄芩,白术,厚朴,蛇舌草,茵陈,六一散,生甘草等。 3.血瘀痰凝证: 主要表现为痤疮日久,质地坚硬难消,触压有疼痛感,或者颜面凹凸如橘子皮,女性可有月经量少,痛经,经期痤疮加重等症状,舌暗苔薄,脉涩。型多见于长期的慢性痤疮患者。 治疗以活血化痰,软坚散结为主,常用的方剂是大黄蛰虫散,主要的药物有:大黄,蛰虫,水蛭,蛇舌草,桃仁,红花,益母草,陈皮,白术,生甘草等。 治疗痤疮的中药外用方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西医以其形态不同而分为寻常

型痤、脓疱型痤疮、结节型痤疮等。本病在中医学文献中很早就有记载,为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治疗服药的同时可根据自己的病情辨证论治,用一些外用方,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像京珠堂人参玉面膏等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制成对痤疮丙酸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他外用方还有: 蛇胆霜 蛇胆霜是由蝮蛇的胆汁0.5毫升加冷霜或普通雪花膏500克混合调匀即成,每日早晚用温热水冼脸后,均匀涂搽于皮肤处。蝮蛇胆汁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它含有多种氨基酸,能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及参与皮脂代谢,有溶解皮脂作用,治疗痤疮有效。 四黄洗剂 大黄、黄芩、黄柏各50克,硫黄15克,上药研细末,硫黄先用75%酒精溶解,然后将上药加入500毫升蒸馏水中摇匀,密封1周后备用。用法:用棉签蘸药外搽,每日4-6次,适用于寻常型痤疮和脓疱型痤疮,有消炎祛脂作用。 消痤膏 夏枯草、羌活、海藻、白芷、僵蚕各6克,黄连1.5克,冰片少许,白蜂蜜60克,痤疮严惩者加旋覆花、晚蚕砂、苦参各6克,如有囊肿或疤痕疙瘩者加密陀僧、滑石各9克,将上药共研细末,人蜂蜜调膏备用,外搽患处,治疗期间宜忌食醇酒厚味及辛燥之物。硫黄搽剂 由硫黄、赤石脂、密陀僧、樟脑、天仙子、白果各10克,冰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得中医辨证论治 一、痤疮得病因病机分析 痤疮就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得慢性炎症。好发于男女青春期得颜面及胸背皮脂腺丰富得部位,临床上以面部得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为特征,易反复发作。本病属于中医学“肺风粉刺”病得范畴。 中医认为痤疮主要就是由于先天素体肾之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不足,相火天癸过旺,加之后天饮食生活失调,肺胃火热上蒸头面,血热淤滞而成。 1、肾阴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人之生长发育与生殖。<<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与,故能有子”。若素体肾阴不足,会导致女子二七与男子二八时相火亢盛,天癸过旺,阴虚内热而脸生粉刺。 2、肺胃血热 面部皮肤主要有肺经与胃经所司。<<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与皮也,其荣毛也”。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若素体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不足。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若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大肠积热, 上蒸于肺胃。合而导致肺胃血热, 脸生粉刺、丘疹、脓疱。 3、痰瘀互结 肾阴不足,肺胃血热,日久煎熬津液为痰;阴虚血行不畅为瘀。痰瘀互结于面部而出现结节、囊肿与瘢痕。 4、冲任失调 肾阴不足,肝失疏泻,可使女子冲任不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不调,则血海不能按时满盈,以至女子月事紊乱与月经前后脸部粉刺增多加重。 西医认为痤疮就是一种多因素得皮肤附属器疾病,其详细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已知内分泌失调,皮脂分泌旺盛以及毛囊内微生物感染就是痤疮发病得主要因素。 1.内分泌失调 目前已经公认内分泌雄性激素在痤疮得发生、发展与持续状态中起着非常重要得作用。雄性激素主要由性腺与肾上腺分泌,其中以血清睾酮作用最强。睾酮在皮肤中经与5α还原酶作用转变为组织活性更强得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得细胞周转与脂类合成。血清或皮肤组织中雄性激素水平过高,或毛囊皮脂腺单位得雄性激素受体过多,或雄激素与雌激素受体之间得比例失衡,或雄激素受体对正常血清雄激素得敏感性增加均认为与痤疮得发生有关。 2、皮脂分泌旺盛 毛囊与皮脂腺就是雄性激素靶器官。在不正常水平得雄激素作用下引起皮脂腺分泌功能亢进,产生过多过浓得皮脂郁积在皮脂腺导管内;另一方面在雄激素得刺激下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管腔变窄,更进一步加重了皮脂排泄不畅,形成了临床上所见到得丘疹与粉刺。 3、毛囊内微生物感染 已知表皮与毛囊皮肤内存在痤疮棒状杆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与白色葡萄球菌3组微生物,其中以痤疮棒状杆菌跟痤疮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皮肤中得皮脂分泌过多给这 3组微生物得生长提供了良好得环境,它们分解脂肪,促使皮脂转化为游离脂肪酸,后者使毛囊及周围组织发生非特异性炎症。游离脂肪酸产生得炎症反应与细菌本身引起得炎症共同形成临床上所见得红色炎性丘疹、脓疱、结节与脓肿。 其它 除了上述内分泌失调、皮脂分泌旺盛与微生物感染因素外,其她因素如免疫、遗传、血

中医辨证治疗痤疮

中医辨证治疗痤疮 苏丹 (四川省珙县宜宾市矿山急救医院中医科)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多见于青春期男女,青春期过后大都可自愈,故俗称“青春痘”。痤疮好发于面部,常伴有皮脂溢出.挤压可见黄白色半透明性蠕虫样脂栓排出,消退后遗留瘢痕或瘢痕疙瘩。 现代医学认为青春期雄激素分泌增加,使皮脂腺合成和排泄皮脂增多,造成毛孔堵塞,致使皮脂淤积形成脂栓,产生炎症,引起丘疹、脓疮结节或囊肿。痤疮在中医学中称为“粉刺”。中医认为年轻人血气方剐,气血充盈,乃生此病。青年人紊体阳热偏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窒,体表络脉充盈,气血郁滞,因而发病,故有“年少气充,而生寇疮”之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嗜食辛辣油腻肥甘之品,或酗酒,伤及脾胃,使中焦运化失司,生湿生热,结于肠内,肺胃积热上塞,阻于肌肤,而诱发此病。肺主气,调节全身的气机和血液的运行.又与皮毛相表里,不洁尘埃或粉脂附着于皮肤腠理,使玄府不通,气血凝塞;或冷水洗面,气血遇寒凉而郁塞。以致粟疹累累。肝主疏泄和藏血。若思虑太过,情志失调.使肝气琉泄不及,气血郁滞,而发病。若病情旷日持久不愈,使气血郁滞,经脉失畅;或肺胃积热,久蕴不解,聚湿生痰,痰血互凝,可致使粟疹日渐扩大,或局部出现结节,累累相连,使病情加重。 中医药治疗痤疮,应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随证加减治之。①肺经风热:症见颜面潮红,皮疹隐臆,淡红或鲜红色,顶有黑头可挤出黄白色粉渣。兼见I=1干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清肺散热。方用枇把清肺饮加减:枇杷叶、桑白皮、黄芩、栀子、菊花、黄连、赤芍、白茅根、苦参。②肺胃积热:症见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I/I臭,伴有便秘,尿黄、纳呆腹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通腑。方用茵陈蒿汤加减:茵陈、栀子、黄芩、益母草、大青叶、白鲜皮、大黄、甘草。③脾失健运:症见皮疹色红不鲜,反复发作,或结成囊肿,伴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舌红苔薄白,脉濡滑。治宜健脾化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扁豆、桔梗、淮山药、陈皮、莲肉、枣仁、砂仁、薏苡仁。④痰湿凝结:症见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消,日久融合,凹凸不平,皮肤粗糙,舌淡胖.苔白,脉滑。治宜消痰软坚,活血化瘀。方用化瘀散结丸加减:当归、赤芍、桃仁、红花、昆布、海薰、夏枯草、陈皮、炙半夏、金银花。⑤肾阴不足:症见皮疹肿痛,皮肤油腻,口千,便秘,舌绛红,有裂纹,苔薄黄,脉细数。治宜澈弱揭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黄柏、熟地黄、淮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山楂、玄参。不论何证型,口干者加石膏、麦冬:囊肿难以消退者加夏枯草、牡蛎:月经不调者加当归、白芍;有慢性肝病者,加平地木、虎杖;皮肤油腻明显者。加赤茯苓、茵陈。 据研究发现。丹参、黄柏、黄连、茵陈对痤疮短棒菌苗高度敏感。大黄、土茯苓抑制炎症。生山楂、生薏苡仁抑制皮脂腺过多分泌。白花蛇舌草有调节性激素水平作用。白藓皮可使皮肤变得有光泽。 饮食上宜少食肥甘、辛辣、油腻之品,还要戒烟限酒,多食蔬菜、水果等含有长纤维的食品,保持大便通畅,总之要“清淡富有营养,温热而不寒凉”。此外,忌用油脂类、粉类护肤美容化妆品及含有激素成分的软膏及霜剂;每日宜用温热水洗脸,不要用碱性强的肥皂;还应该保持充足的睡眠。可用2个鸡蛋清和5匙蜂蜜搅匀后搽于脸上自然风干,可使皮肤变得光滑有弹性。 典型病历:刘某,女,20岁,学生,2003年9月23B一诊:患者皮疹红肿痛痒,皮肤油腻,口干.便秘,尿黄,舌红,有裂纹,苔薄黄,脉细弱。乃阴虚火旺,湿热塞滞所为。治宜滋阴泻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159,黄柏129,熟地黄209,淮山药159。山茱萸129,泽泻129,茯苓159,丹皮159,枇杷叶109,栀子129,麦冬159,当归129t玄参129。夏枯草309,甘草69,丹参159,水煎4剂。--诊:诉药后诸症减轻,上方去泽泻、枇杷叶、夏枯草、麦冬,加白花蛇舌草159,大黄69,慧苡仁159,沙参309.法半夏129,水煎4剂。三诊:诉药后皮疹基本消失,治宜以调理脾胃为主,方用归脾汤加减:白术129,茯神159,黄芪209,龙眼肉159,酸枣仁309,党参309,甘草69,当归159.远志159,薏苡仁159,山楂309,建曲158,白鲜皮159,水煎5剂,调理半月,并嘱忌食辛甘后昧之品,多食蔬菜、水果。半月后随访:皮疹消失,皮肤光滑。有弹性。 参考文献 1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4—47 2颓伯康.中医外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50一15l 3黄菲莉.中医美容学.第2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43—251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发表者:6138人已访问 ,中医学称之为“粉刺”,俗称“”,是皮肤科临床中的常见病,依据皮疹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寻常型和囊肿性、结节性和聚合性,依据年龄阶段又分青春期和青春期后。临床表现较为单一,常有粉刺、炎性丘疹、囊肿、结节等症状,但的证候候较复杂,不能以局部有炎症表现就妄投寒凉药物,治疗上应遵从辨证论治原则,抓住病机的基本特点,分清疾病的寒、热、虚、实,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根据临床经验,应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同时参考患者的年龄、症状、发病部位等,效果显着。 一、病因病机及治疗 1.肺胃热盛 中医学认为,面鼻为肺胃二经所主,若素体阳热偏盛,肺经郁热,又复受风邪(风易袭上位),则发“肺风粉刺”;肺与大肠相表里,若腑气不通,湿热上攻于面部,则亦发。 此型最常见于炎性,患者常处于青春期,皮疹好发于颜面部,胸背部可有少量皮疹,皮损以红色丘疹为主,个别上有脓头,痒痛相兼,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或滑略细,大便干结。采用“以泻代清”的治法,通腑实,泻肺经风热,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白花蛇舌草30g、重楼20g、生山楂30g、泽泻20g、枇杷叶15g、蜜桑白皮15g、黄芩10g、丹参20g、生大黄10g(同煎)、生甘草10g。如伴有手足心热,加女贞子20g、旱莲草20g,凉血兼调节激素水平;如药后便溏,去生大黄,加炒枳实15g,减缓药性,如额部皮疹较多,加服导赤散,如两颊部皮疹较多,加广郁金20g,疏肝行气。 2.湿邪蕴结

从临床症状上看,面部油腻是最常见的皮损表现,源于青春期素体生机旺盛,用西医来解释就是青春期激素水平失衡,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过多,而皮脂的堆积就是粉刺形成的原因,因此,减少油脂的分泌是治疗的重点。中医学认为油脂与“湿”有关,而湿邪的来源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平素嗜食辛辣刺激之物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邪内生。第二,肾阳虚衰,无以温运脾阳,导致水湿停聚。湿邪蕴积日久则成痰,形成结节、囊肿;湿郁化热,热盛肉腐则成脓,形成脓头。因此,临床治疗应分别以健脾利湿、温阳化湿、清热除湿、消积导滞立法。 此型患者典型症状为面部出油较多,常处于青春期,皮疹好发于颜面部,皮损以红色丘疹、粉刺为主,平素面部较油腻,以“T”字区为重,痒痛相兼,舌淡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滑,二便调;如皮疹发病部位以口周为主,患者常伴有大便溏薄。 方用保和丸合二陈汤化裁:生山楂30g、焦神曲15g、炒麦芽30g、炒薏苡仁30g、茯苓20g、泽泻20g、陈皮15g、虎杖15g、生白术15g(如大便溏改为炒白术)、生甘草 10g。如部位以口周为主,可加栀子15g、藿香15g(泻黄散化裁),泻脾经伏火;如大便溏薄,加防风15g、羌活15g,干姜10g,升阳除湿,如粉刺较多,加清半夏15g、浙贝母30g、牡蛎30g,化痰软坚。 3.冲任失调 本型常见于青春期后发病的患者。冲任隶属于肝肾,月事来潮前,经血充盈,易为肝气所激惹,气有余便是火,火性炎上,炼津为痰,形成,故患者皮损常经前加重。肾主封藏,肝肾藏泄失调,可致月事紊乱,内分泌失调而发。肾有阴虚、阳虚之分,如患者伴有手足心热,盗汗等全身症状多由于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治以滋阴降火;如患者伴有手足

痤疮的中医外治法综述及展望

痤疮的中医外治法综述及展望 李映霆指导:吴景东 (辽宁中医学院.辽宁110032) 痤疮是青春期男女的常见皮肤病。又称“粉刺疮”或“青春豆”,多因皮脂腺分泌过旺.排出不畅.塞于毛孔.或过食辛辣、煎炒、燥热及油腻食品而生湿热蕴于肌肤。轻者形成粉刺红色丘疹.重则反复感染造成局部脓疮、炎症结节或囊肿样皮肤损害.痤疮的治疗方法很多,本文就近年来痤疮的中医外治法作一综述。 1、不同剂型的中药外治法 1.1洗剂 苏氏[1]等用中药外洗治法疗痤疮132例,外洗方为大黄、芒硝(化)、赤芍、红花,每日2次。合并感染者加蒲公英、紫地丁; 兼湿热者加苦参、苍术、土茯苓、黄柏。用药1个疗程,总有效率98.45%。张氏[2]用中药熏洗法(苦参、丹皮、龙胆草、蒲公英、乌鸭藤根各30g,地肤子、大青叶各20g),先熏后洗20~30min,早晚各1次,连续30d,治疗34例,总有效率91.2%。林氏[3]用痤疮灵洗剂治疗(马齿苋、双花、山豆根、茵陈、丹参、黄柏、苦参各15g,栀子、川芎,苍术各10g、细辛5g,乘热用纱布蘸药擦于患处,每次15ml,20min,每次2次,连续7d~10d,治疗35例痤疮,总有效率94.3%。 1.2倒膜 游氏[4]治疗痤疮60例。用大黄、白芷、赤芍、马齿苋、浙贝、硫黄、土茯苓及田七研末,制成面膜敷面。每周2次~3次。有效率91.5%。吕氏[5]将白芷、白芨、白僵蚕、茯苓、薄荷、艾叶等份研末,调糊备用。然后洁面、喷雾、按摩,最后敷药。每周3

次,2周为1疗程。总有效率93%。熊氏采用中药药膜外敷治疗痤疮,药膜由牛蒡于、盒银花、连翘、荆芥、防风等20味药组成,研细末。治疗时用鸡蛋清或温水调敷于面部。外敷由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黄柏等15味药组成.上述药物纱布包紧砂锅加水煮沸20rain离火,趁热蘸药热敷。 1.3酊剂 张氏[7]用8701酊治疗痤疮144例(白果、天仙子、硫磺、赤石脂,密陀僧、樟脑各10g,冰片3g,其研细末加入75%酒精中,密封5d后早晚外擦患处)10d为1疗程。总有效率95.8%。颜氏 [8]采用开颜露治疗痤疮608例,组方为土大黄、蛇床子、白及、 白芷、硫磺、枯矾各50g,雄黄10g,将第7味药侵于75%酒精100ml[ ]中3周,取滤液加余药搅拌即得。每日涂药于患处3~4次。 1.4糊剂 任氏[9]用痤疮灵治疗痤疮30例,组方为胡桃仁、大枫子仁、桃仁、杏仁等共同捣碎制成糊状,每晚涂于患部,10d为1疗程,总有效率96.7%。 1.5霜剂: 宋氏[10]等用天然抗粉霜治痤疮73例,主要成分为丹参酮、紫草素、丹皮酚、多糖、白僵蚕提取液,按霜剂工艺制作,早晚各1次外涂于患部,连用4周,总有效率.为95.3%。 2、针灸疗法 2.1耳针疗法 2.1.1耳穴贴压 李氏等[11]以耳穴贴压为主,将王不留行籽贴压在肺、心、胃、内分泌、皮脂下、神门、面颊、额等穴上,每日按压4~5次。每3d~4d

中医治疗痤疮方法概述

中医治疗痤疮方法概述 战痘过程+中药治粉刺的方子 +中医治疗痤疮方法概述战痘过程 淡附子 25g 甘草 25g 生地黄 100g 炒白芍 75g 桂枝 50g 当归 50g 牡丹皮 50g 中药治粉刺,痤疮的方子本文引用自爱中医《战痘过程》丹参 50g 僵蚕 50g 荆芥 25g 红花 25g 炮姜 25g 桔梗 25g 川芎 25g 炙麻黄 25g 这张方子是一位民间老中医开给我的。作为一名西医,同时

也是个青春痘患者,我在被痘痘困扰3年之久、黔驴技穷、几近绝望之时,以身试方,之后的效果让我感觉中医真是无比神奇,原本经常泛油的皮肤不油了,长出来的痘痘也很快消退了,之后也几乎不长新的了,只是在熬夜后偶尔散发一两颗,总之,情况比之前好了很多。请各位中医专家分析分析,此方有何玄妙之处? 这个方子是5天的量,熬成10包,每天两包。 我服药前的症状主要是长比较大的包,炎症的表现比较明显,而且有较大的硬结,痘痘成熟后会出脓。服此药后很明显的不再长类似的大包了,但是如果一值班、熬夜,偶尔还是会有散发的几颗,但比起之前确实好多了,痘痘数量少了,也比以前的小,痊愈也快,也基本没有硬结。我觉得主要的效果在于皮肤没以前那么油了。似乎有控油的效果。不知道是否能用中医的理论解释? 以下资料为意古中医提供: 阳和汤 熟地1两,肉桂1钱(去皮,研粉),麻黄5分,鹿角胶3钱,白芥子2钱,姜炭5分,生甘草1钱。 1.《成方便读》:以熟地大补阴血之药为君;恐草木无情,力难充足,又以鹿角胶有形精血之属以赞助之;但既虚且寒,又非平补之性可收速效,再以炮姜之温中散寒、能入血分者引领熟地、鹿胶直入其地,以成其功;白芥子能去皮里膜外

中医治疗痤疮的外用方完整版

中医治疗痤疮的外用方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中医治疗痤疮的外用方 中医根据四诊将痤疮主要分为以下三型: 1.肺经蕴热怔: 主要表现为粉刺初起,红肿疼痛,面部瘙痒,可有口干,小便黄,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象浮数。 治疗以清肺凉血为主,常用的方剂是枇杷清肺饮,主要药物有:枇杷叶,桑白皮,知母,黄芩,银花,赤勺,生地,生石膏,生甘草等。 2.脾胃湿热证: 主要表现为粉刺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可以挤出黄白色碎米粒样脂栓,或有脓液,颜面出油光亮,拌口臭口苦,食欲时好时坏,大便粘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疗以清利湿热为主,常用的方剂是芩连平胃散,主要药物有:黄连,黄芩,白术,厚朴,蛇舌草,茵陈,六一散,生甘草等。 3.血瘀痰凝证: 主要表现为痤疮日久,质地坚硬难消,触压有疼痛感,或者颜面凹凸如橘子皮,女性可有月经量少,痛经,经期痤疮加重等症状,舌暗苔薄,脉涩。型多见于长期的慢性痤疮患者。 治疗以活血化痰,软坚散结为主,常用的方剂是大黄蛰虫散,主要的药物有:大黄,蛰虫,水蛭,蛇舌草,桃仁,红花,益母草,陈皮,白术,生甘草等。

治疗痤疮的中药外用方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西医以其形态不同而分为寻常型痤、脓疱型痤疮、结节型痤疮等。本病在中医学文献中很早就有记载,为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治疗服药的同时可根据自己的病情辨证论治,用一些外用方,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像京珠堂人参玉面膏等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制成对痤疮丙酸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他外用方还有: 蛇胆霜 蛇胆霜是由蝮蛇的胆汁0.5毫升加冷霜或普通雪花膏500克混合调匀即成,每日早晚用温热水冼脸后,均匀涂搽于皮肤处。蝮蛇胆汁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它含有多种氨基酸,能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及参与皮脂代谢,有溶解皮脂作用,治疗痤疮有效。 四黄洗剂 大黄、黄芩、黄柏各50克,硫黄15克,上药研细末,硫黄先用75%酒精溶解,然后将上药加入500毫升蒸馏水中摇匀,密封1周后备用。用法:用棉签蘸药外搽,每日4-6次,适用于寻常型痤疮和脓疱型痤疮,有消炎祛脂作用。 消痤膏 夏枯草、羌活、海藻、白芷、僵蚕各6克,黄连1.5克,冰片少许,白蜂蜜60克,痤疮严惩者加旋覆花、晚蚕砂、苦参各6克,如有囊肿或疤痕疙瘩者加密陀僧、滑石各9克,将上药共研细末,人蜂蜜调膏备用,外搽患处,治疗期间宜忌食醇酒厚味及辛燥之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