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痤疮

中医治疗痤疮
中医治疗痤疮

中医药对痤疮的认识探讨

摘要

痤疮是青春期男女常见的皮肤病,给患者的精神、心理、情绪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无情的折磨。痤疮病情越重,病程越长,心理障碍越重。他们的生活质量严重的受到了影响,最后都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性格暴躁、情绪无常,甚至精神分裂。而中国传统医学在很早以前便对痤疮有了一定的认识,中医治病着重于全局,重视内因,强调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独特的优势,结合中药的现代药理学作用,以调整气血,调整内分泌为治则。

本文从痤疮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中医治疗等多个方面对痤疮进行了探讨,把目前中医药对于痤疮的认识进行了简单概括,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该课题还存在大量的后续研究工作。

关键词:中医药,痤疮,中医治疗

痤疮,是一种由多因素导致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以白头粉刺、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多种类型的皮疹为特征。多发于青春期,除儿童外,人群中约有80%~90%的人患本病或曾经患过本病(包括轻症在内)。通常好发于面部、颈部、胸背部、肩膀和上臂,常伴有皮脂溢出。中医学称本病为“粉刺”。痤疮发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毛孔堵塞。毛孔堵塞以后,毛囊里面的油脂排不出来,由于毛囊口被阻塞,毛囊管腔狭窄,形成缺氧状态,使毛囊内的厌氧菌大量增生,导致微生物失衡,从而就形成了粉刺。

2中医病因病机

2.1古代医家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论述

如《素问·生气通气论》载“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此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冷之气相搏所生,故令鼻面生皶,赤疱币币然也”,明代申斗垣《外科启玄》载“或绞面感风,致生粉刺,盖受湿热也”。不难看出,古代部分医家从外邪郁表,即由于风邪、湿邪、热邪郁于肌表,久蕴不解而成痤,提出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另有《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齄鼻》载“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亦有《外科大成肺风酒刺》载“肺风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可以看出血热久郁,即由于素体血热,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助生里热,累及血分,血热蕴结而成痤,亦认为是本病的病因病机。

2.2 近代学者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李艳萍等[1]认为湿热毒瘀是痤疮的主要病机,比较常见的是过食辛辣肥甘厚味,辛辣最易化热,肥甘厚味易生湿化热,湿热聚之则化毒生瘀;其次是环境因素,如生活、居住、工作环境潮湿或湿热,刺激皮肤的灰尘或气味,阳光的长期久

郁聚皮毛而发病;再者是精神因素,郁怒伤肝,忧思伤脾,长期精神紧张、不寐等,导致肝郁化火,脾伤生湿,湿热郁聚,化毒成瘀,发为痤疮。

李明亮等[2]提出若风热之邪从口鼻、皮毛乘袭, 则肺首当其冲, 功能失调, 外现于皮毛, 引起局部皮肤气血郁闭, 日久渐成肺经风热型痤疮;若人体感受湿热之邪, 或偏嗜辛辣之品, 多食鱼腥油腻肥甘之品, 或酗酒, 使中焦运化不周, 湿热内生湿热蕴结型痤疮;女子冲任不和致气血壅滞可致冲任不调型痤疮;若外受湿邪, 或起居饮食失宜, 损伤脾胃, 使脾气不健, 运化失调, 水湿内停, 则日久成痰, 痰湿外发肌肤, 凝滞颜面而发病, 表现为脾虚痰湿型痤疮。

刘叶兰[3] 将痤疮的病因病机归纳为热、郁和痰三方面,又将热分为三类,即风热:面鼻属肺, 肺经风热熏蒸, 邪壅肌肤而成;湿热: 长期饮食辛辣刺激及膏粱厚味之品, 酿生湿浊, 或汗出见湿, 湿郁化热而成, 或由于素体胃肠有热, 或暑热侵犯胃肠, 导致胃肠积热或湿热内蕴, 聚于毛孔则发为本病;血热: 青年人生机旺盛, 血气方刚, 阳热偏盛, 血热外壅, 若气血郁滞或夹湿夹毒, 壅于肌肤, 则易患此病。亦将郁分为三类,即毒郁:粉刺日久, 毒热之邪直接侵入, 或热邪、湿热之邪郁久化毒, 湿毒郁滞, 不能外宣;血郁:痤疮日久不消, 影响气血运行, 瘀血阻滞;肝郁:女性患者青春期相火旺盛, 又饮食不节, 湿热内生, 停滞中焦, 肝胆疏泄异常, 以致肝郁化火, 肝阳上亢或冲任失调, 肝火夹血热上攻于胸背部与颜面, 发为痤疮。最后,因脾胃失调, 运化失健, 酿生湿浊, 湿聚成痰, 或肝肾阴虚火旺, 灼液为痰, 痰凝肌肤而成痤疮。

笔者从古代医家和当代学者对痤疮病因病机的探讨中发现,其病因病机可以主要概括为:风热之邪,侵袭人体肺卫,局部皮肤气血郁闭,风热熏蒸而发;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酿湿化热,湿热互结,上蒸颜面而致;若湿热久聚则可化毒生瘀,而发本病;或女子冲任不调致气血瘀滞而发;若外感湿邪,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虚失于健运,水湿内停,湿聚成痰,痰湿凝结而致;素体血热, 或嗜食辛辣、助生内热, 日久累及血分,血热郁滞而发。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可以将痤疮大致分为以下六个证型,即肺经风热证、湿热蕴结证、湿热毒瘀证、冲任不调证、痰湿凝结证和血热内蕴证。

多发于青春期男女,主要发生于面部,也可发生在胸背上部及肩部,偶尔也发生于其他部位,眶周皮肤从不累及。患者开始时差不多都有黑头粉刺,或为白头粉刺及油性皮脂溢出,为针帽大小皮色丘疹,若发生炎症,粉刺发红,顶部会产生小脓疱。破溃痊愈后,可遗留暂时色素沉着或有轻度凹陷的疤痕,有的形成结节、脓肿、囊肿及疤痕等多种形态的伤,严重者呈橘皮脸。可并发头面部脂溢性皮炎,此时面部油腻发亮,且覆盖上油性痂皮,常年不愈。自觉瘙痒或无自觉症状,炎症明显时自觉疼痛。病程长短不一,青春期后大多逐渐痊愈或减轻。

4 辩证治疗

4.1 肺经风热证

崔秀梅等[4]对诊断为肺经风热证患者,年龄15~20岁依就诊先后分为2 组(治疗组105例为周一、三、五就诊者,对照组55例为周二、四就诊者,总计观察160 例),对治疗组予以口服复方清肺颗粒剂(由江苏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每日量分两次温开水冲服,方药为枇杷叶12g,桑白皮10g,金银花10g,浙贝母20g,野菊花30g,蛇莓10g,白花蛇舌草30g,天花粉20g,白薇10g,白蔹10g,珍珠母30g,草决明10g。同时外涂0.3%达维邦(北京万辉药业集团)每日3次;0.025%迪维霜(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晚1 次,局部外涂,疗程为4周;对对照组予以口服罗红霉素片(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0.15g,每日2次。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32例,显效41例,有效15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69.5%;对照组临床痊愈15例,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56.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未见不良反应。

朱周等[5]对入选肺经风热型中度寻常痤疮患者116 例, 试验组66 例, 男28 例, 女38 例; 年龄16~38 岁, 平均24.6 岁; 病程2 月~15 a。对照组50 例, 男21 例, 女29 例; 年龄17~36 岁, 平均23.9岁; 病程4 月~16 a,进行

g、黄柏10 g、知母10 g、桃仁10 g、红花10 g、丹参30 g、甘草10 g 等) 每日

1 剂, 分早晚

2 次; 对照组每日餐后口服异维A 酸胶丸每次10 mg, 每日2 次。2 组患者均治疗6 周, 无伴随治疗。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82%, 对照组总有效率84%,2 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针对于肺经风热型痤疮,崔氏和朱氏分别采用了复方清肺颗粒剂和中药痤疮合剂来对症治疗。笔者认为,两方虽有差异,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方中都用了枇杷叶和桑白皮,二药皆入肺经,合用能清泻肺热。其中复方清肺颗粒剂再配以金银花、浙贝母、野菊花、蛇莓清热解毒散结,白花蛇舌草、天花粉、白薇、白蔹清热凉血,珍珠母养颜美容,草决明清热降脂,润肠通便。痤疮合剂则配以丹参、桃仁、红花化瘀散结,黄芩、黄柏、知母养阴清热,甘草调和诸药。两方均有清泻肺热,解毒散结之功。而《医宗金鉴》之枇杷清肺饮被认为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之经方,药物组成枇杷叶、桑白皮、人参、黄柏、黄连、甘草。综合上述,枇杷叶与桑白皮可以被认为是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的首选。

4.2 湿热蕴结证

刘彦平等[6]对门诊患者共281 例,分为2 组。治疗组184 例,男118 例,

女66 例; 年龄18 ~ 36岁,平均22 42 岁; 病程最短2 个月,最长10 年,平均( 2.14± 0.68) 年。对照组97 例,男55 例,女42 例; 年龄18 ~ 34岁,平均23.21 岁; 病程最短4 个月,最长8 年,平均( 1.89 ±0.42) 年进行了治疗观察,治疗组: 口服消痤养颜颗粒( 黄柏2 包、苦参2 包、丹参1 包、天花粉1 包、桃仁1 包、黄芩1 包、桔梗1 包、金银花1 包、益母草1 包、夏枯草1 包、白芷

1 包,用开水约200ml 将上述颗粒化开,早晚各服100ml。对照组: 予一清胶囊( 成都康宏公司生产)

2 粒口服,3次/d。连续治疗8 周后进行总体疗效评价,以皮损减少的总数为标准,观察皮损及伴发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184 例; 治愈42 例(38.89%) ,好转107 例( 58.15%) ,未愈35 例( 19.02%) ,总有效率80.98%; 对照组97 例,治愈10 例( 10.31%) ,好转37 例( 38.14%) ,未愈50 例( 51.55%) ,总有效率48.4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14--28 岁,平均20岁;病程6 个月--3年,平均2 年;皮损以红肿疼痛的丘疹或脓丘疹为主,主要分布在颜面部,予以新癀片(主要由肿节风、三七、猪胆汁、水牛角粉、牛黄、珍珠层粉等组成)6 片研成细末与绿药膏(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出品)1 瓶(15g)调和,每天晚上先用清水清洁颜面部,然后涂抹上述药膏于长粉刺部位,每天1次,次日早晨洗去。2周为1个疗程,1个月后评定疗效,平时洗脸时可使用硫磺香皂,面部如有绷紧感时可不用或少用,只要面部无绷紧感即可连续使用。另外,平时少吃辛辣、厚味之品。治疗结果168 例中治愈96 例,占57.14%;好转60 例,占35.71%;未愈12 例,占7.15%,:总有效率为92.85%。用药过程中未出现过任何不良反应。

刘氏等[6]所用方中黄芩、黄柏、苦参均为苦寒之品,可清热燥湿,配合甘寒之金银花清热解毒相须为用,共为君药,既可清热燥湿,又不使阴液过度耗伤。桃仁、益母草、丹参凉血活血、祛瘀除湿共为臣药。夏枯草清肝火、散瘀结配合甘寒之天花粉清热、消肿、散结而为佐药。白芷消肿排脓、疏散宣通,桔梗祛痰排脓散结,尚可引药上行,直达阳明经所过之面部,并配合夏枯草祛风散结、消肿排脓。全方共奏清热除湿、解毒散结、活血通络的作用,标本同治。林氏[7]之新癀片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主要用于治疗热毒瘀血所致的咽喉肿痛、牙痛、痹痛、黄疸、无名肿毒等症,因湿热蕴结型粉刺有热毒瘀血相结的病机特点,新癀片切合其病机,故而热清、毒解、瘀化、结散,获得良效。

4.3 湿热毒瘀证

根据以上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李艳萍等[1]深入研究了其痤疮专科共收治的3121 例痤疮患者, 确立了清热利湿、活血解毒的治疗法则, 选用《伤寒论》中茵陈蒿汤和栀子柏皮汤为主方加入活血解毒之品, 研制出了“痤疮颗粒”, 药物有茵陈、栀子、大黄、黄柏、丹参、赤芍、黄芩、桃仁、白花蛇舌草等,通过4 年来对3000 余例患者系统治疗,总有效率达总有效率达97.5%, 显效率达85%,且

前文曾提到过,刘氏等[6]使用的“消痤养颜颗粒”治疗湿热蕴结型痤疮,其在对280余例痤疮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达到了80.98%。方中黄芩、黄柏、苦参清热燥湿配合金银花清热解毒,桃仁、益母草、丹参活血祛瘀,再辅以它药。与上方相比较,两者都含有黄芩、黄柏、桃仁和丹参。因其清热燥湿,解毒活血之功显著,十分契合本证之病机,故笔者认为“消痤养颜颗粒”对于治疗湿热毒瘀型痤疮是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4.4 冲任不调证

吕海香[8]在对36 例门诊患者(年龄最小16 岁, 最大34 岁, 平均21 岁;未婚25 人, 已婚11 人; 病程最短3 个月, 最长3 年)治疗中,其用基本方: 女贞子15g, 旱莲草15g , 菊花30g , 牡丹皮9g , 栀子9g ,当归6g , 柴胡9g , 赤芍15g , 白芍15g , 薄荷6g , 香附9g , 白芷12g , 生麦芽30g, 甘草6g。加减: 皮疹色红, 有痒感可加蝉蜕; 皮疹伴有小脓疱, 小结节, 可加蒲公英、连翘、夏枯草; 如时间长, 皮损以红色或暗红色结节、囊肿、疤痕为主, 伴有色素沉着者可加丹参、郁金、红花等。每日1 剂, 水煎服。于每月月经干净后3 日开始服用, 连服12剂。3 个月经周期为1 疗程, 1 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愈22 例; 有效11 例;无效3 例,有效率91. 7%。

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确定了冲任不调这一证型,原属于妇科证候。随着辩证学的发展,冲任不调这一证型不再单纯的认为只属于妇科证候,而调理冲任这一治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多个学科,包括男科。司在和[9]在对120例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其中女88 例, 男32例。病程在1--20 年不等,年龄10--45 岁,采用了消痤调冲汤治疗。方药如下: 柴胡15g, 郁金12g, 仙灵脾12g, 仙茅12g, 女贞子12g, 白芍12g, 蒲公英12g, 黄芩12g, 山楂12g, 丹参12g, 白花蛇舌草30g,甘草6g。加减: 脓疱型加黄连5g, 夏枯草15g; 囊肿型加昆布12g, 大贝母12g; 月经先后无定期, 伴经期疼痛加香附12g, 王不留行12g。服用方法: 女性病人在月经前1 周痤疮开始增多加重的, 应在月经前7 天用药治疗。如反复发作与月经不调有关, 应在月经前后服药调理, 连续

( 皮疹消失约70%以上) 71 例, 占59. 2%; 无效4例, 占3. 3%。总有效率96. 7%。

笔者通过对比两方,女贞子、柴胡、白芍等都被当做主药用于其中,柴胡合白芍疏肝清热,女贞子合白芍养肾滋阴,三药合用疏肝养肾以调冲任,不失为治疗冲任不调型痤疮之首选。吕氏[8]除上述三药外,辅以牡丹皮、栀子、赤芍以清肝,菊花以平肝,生麦芽以疏肝,而肝藏血,女子以血为用,足可见其治疗本证型,主要从治肝入手。而司氏[9]则辅以蒲公英、黄芩、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 山楂、丹参凉血化瘀等,可见其另辟他径,主要采用了调理冲任, 清热化湿, 活血化瘀之法来治疗本证型。

4.5 痰湿凝结证

李炼[10]观察了本证型47例, 男29例,女18例年龄13--35岁病程2周--10年,采用了健脾散结汤,组成:山楂、薏苡仁各30g, 白扁豆、茯苓各15g ,莪术、法半夏、陈皮各15g, 白术、砂仁、莲子、瓜蒌各10g , 黄连、甘草各6g。加减:溢出油脂多者重用山楂50g;神疲乏力者加党参20g;结节囊肿难消者加夏枯草、海藻、桃仁各10g;口干唇燥者加麦冬、天花粉各15g;伴月经不调者加当归20g, 益母草10g。每天1剂, 水煎2次, 取药液混合后分2次口服。1周为1 疗程, 一般治疗1--4 疗程。结果:痊愈(皮疹消退, 无新皮疹出现, 残留色素沉着疤痕, 自觉症状消失)31例, 好转(皮疹大部分消退, 偶有新皮疹出现, 自觉症状明显减轻)14例, 无效(皮疹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 自觉症状无明显变化)2例。总有效率95.7%。

杨文信等[11]对712 例痤疮患者均予以内服自拟运脾散结汤:党参15g, 扁豆15g, 山楂15g, 茵陈12g, 白术12g, 枇杷叶15g, 防风12g, 浙贝12g, 白芥子12g, 白花蛇舌草15g。有脓疱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 硬结多而坚者,加三棱、莪术; 皮损小且痒甚者加百部。上方每日1剂, 水煎3 次取汁约300ml, 分3 次口服。局部外用自配的甲炉洗剂( 甲硝唑、炉甘石、冰片) 。以20天为1 个疗程, 每两个疗程为1 个治疗周期。结果:经1 个治疗周期治疗后, 治愈472 例( 66.3%) ,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全属于脾”,湿邪伤人,必犯脾胃,故云:“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李氏[10]与杨氏[11]所用方中,都是以山楂和白扁豆为君,佐以被前人誉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之白术,三药合用,健脾祛湿之功颇著。湿聚不化则成痰,致使痰湿凝结。李氏辅以半夏、瓜蒌、莪术,杨氏则佐以浙贝、白芥子等均为化痰散结。而白扁豆“味轻气薄,单用无功,必须同补气之药共用为佳”,所以方中共用党参等,更能体现治疗本证型,须把“健脾”放于首位。

4.6 血热内蕴证

马静霖等[12]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的11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治疗组(凉血消痤饮组) 57例, 对照组(米诺环素组) 58例。治疗组予以凉血消痤饮,药物组成: 金银花20 g, 蒲公英20 g, 黄芩9 g, 黄柏9 g, 栀子9 g, 知母9 g, 生地15 g, 丹参15 g, 陈皮15 g, 紫草15 g, 白芷9 g, 丹皮15 g, 苍术9 g, 甘草9 g。水煎服, 每日1剂。水煎两遍, 滤液混合约500ml,每次250ml,早晚分服;对照组以米诺环素50mg每日2次口服。1个月1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23例,显效20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8%;对照组痊愈15例,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74. 2%。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叶志光等[13]对符合标准的163 例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82 例,男40 例,女42 例,年龄18~35 岁,平均24.6 岁,疗程4 个月~10 年;对照组81 例,男39 例,女42 例,年龄18~34 岁,平均24.1 岁,病程4 个月~9 年。治疗组与对照组年龄、病程及分级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给予加味泻心汤:黄连、大黄、黄芩各6~9g,生地10~20g,丹参10~22g,肺热甚者加桑白皮、全瓜蒌;痰热甚者加鲜竹沥,鱼腥草,枇杷叶,胃热甚者加大石膏,知母;热毒甚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湿毒血瘀者(结节囊肿)加桃仁、红花、皂刺、牡丹皮、赤芍;心火盛者合导赤散;气阴虚者合生脉饮;阴虚火旺者加服天王补心丹;每日3 次,口服,共4 周。对照组:给予罗

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2%;对照组痊愈25例,显效17例,有效11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51.9%。

对于血热内蕴型痤疮,不难看出,叶氏[13]和马氏[12]所用之方剂颇为接近,加味泻心汤中黄连、大黄和黄芩三者合用共奏清热凉血之功,仍辅以苦寒之生地与丹参,全方清热凉血的作用可谓发挥到了极致;凉血消痤饮则是在前方加味泻心汤的基础上去黄连与大黄,加栀子、丹皮、紫草和黄柏等凉血之力颇著之中药。青年气血旺盛,加之阳热偏盛,脉络充盈,易致粉刺。笔者认为,上述两方对于治疗血热内蕴型痤疮是值得推广的。

5 针灸治疗

5.1 体针

雷波等[14]对均确诊为聚合性痤疮的40位患者严格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治疗组( 针刺结合刺络拔罐) 、对照组( 口服美满霉素) 各20例。治疗组中, 女性14 例, 男性6 例; 年龄最小19岁, 最大29 岁; 病程最短1 个月, 最长14年。对照组中, 女性15 例, 男性5 例; 年龄最小18 岁, 最大32岁; 病程最短1个月, 最长10 年。治疗组针刺选穴: 曲池, 合谷, 血海, 阴陵泉, 丰隆,三阴交。操作方法: 各穴用1.5 寸30 号毫针垂直进针1.0~1.2 寸, 施平补平泄法, 每穴每次捻转1min, 120r/min, 以患者自觉有酸麻胀感觉为度, 留针30min, 每隔10min 行针1 次, 隔日治疗1 次, 15 次为1 疗程, 连续治疗2 个疗程。刺络拔罐选穴: 大椎, 肺俞。操作方法: 局部消毒后, 用梅花针叩刺穴位数下, 至皮肤微渗血时立即在穴位上加拔火罐, 以吸出1~2mL 血为度。3d 治疗1 次, 8 次为

1 疗程, 连续治疗

2 个疗程。对照组口服美满霉素胶囊( 江苏苏州立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1 粒( 50mg) /次, 每日2 次, 1 月为1疗程, 连续服用2 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0%,对照组总有效率75.0%,表明针刺结合刺络拔罐及口服美满霉素对聚合性痤疮均有良好的疗效,而美满霉素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部

毒副作用, 因此在痤疮的治疗中具有较大的优势。

对于雷氏等[14]的选穴,曲池、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穴位, 肺与大肠相表里,可疏散肺经风热;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穴位, 具有健脾利湿之功; 血海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丰隆为健脾祛湿之要穴; 阴陵泉祛湿理气;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 针之可健脾、调肝、养肾。大椎为“阳脉之海”, 总督一身之阳, 能解阳经之热毒,肺俞穴上刺络放血可起到清肺泻热的作用。诸穴合用共奏清热凉血、健脾祛湿、化痰行气、活血化瘀之功,不失为治疗痤疮之优选。

5.2 耳穴

杨鹏飞[15]对符合座疮的临床表现的68 例病人进行了临床观察,其中男42例, 女26例;年龄最小15岁, 最大29岁, 平均23岁,病程最短4个月, 最长7年。治疗方法为耳穴贴压:取耳穴肺、胃、神门、面颊、内分泌、睾丸穴。先用75%酒精将耳穴皮肤消毒后, 在耳穴区内寻找敏感点, 将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贴在耳穴敏感点上, 用手指按压使耳穴处有明显胀、热、痛感, 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4次, 每次15分钟, 两耳交替贴压, 隔日更换1次, 10次为一疗程。针刺:取手阳明大肠经的曲池、合谷穴, 针用泻法, 取足太阴脾经的血海、三阴交穴, 针用平补平泻法, 得气后留针20分钟, 也是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结果:68例经3个疗程治疗后, 治愈41例, 占60.3%;显效16例, 占23.5%; 有效8例, 占11.8%;无效3例, 占4.4%。总有效率95.6%。

根据“肺主皮毛”,杨氏[15]因此耳穴取穴时,面部皮肤病取肺穴, 配合胃穴泻胃火祛湿;神门消炎止痛;内分泌、睾丸穴能调节人体内分泌功能, 减少皮脂腺分泌;面颊穴能疏通面部经络。耳穴贴压与针刺结合能调节人体内分泌, 有疏通经脉, 清热解毒, 抗菌消炎的功效,对于治疗痤疮,耳穴疗法也是值得借鉴的。

6 结语

痤疮好发于青年男女,除了中医治疗之外,可以选用食物疗法,特别是忌食油腻辛辣的食物,饮食应清淡,多吃水果蔬菜,榴莲、龙眼、荔枝等属热性水果少吃,以免病情“火上加油”。患者可多吃绿豆、冬瓜、莲子、苦瓜等清热利湿排毒食品。也可以物理疗法,如激光手术等,平时生活习惯显得尤为重要,生活、家庭、工作、学习压力大,经常熬夜、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糟糕易生痤疮。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心态平和,性格内向或脾气暴躁的人也容易长痤疮。

参考文献

[1]李艳萍, 张友堂.痤疮病因病机探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4 年第10

卷第11 期:59-60.

[2] 李明亮,杨柳,黄文婧,邹志明,潘超,赖梅生.基于杨柳教授4种证型分

类的痤疮病因病机探讨. 时珍国医国药,2010年第21卷第2期:456-457.[3] 刘叶兰, 孙亦农.中医对寻常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河南中医, 2006 年4月第

26卷第4期:6-8.

[4] 崔秀梅,庞晓文,周劲松,齐红霞,宋晶,姜薇,雷鹏程,黄尧洲,张志坡,

陈晓虎. 中药内服结合外用西药治疗痤疮肺经风热证105例.中国中西医结

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 年第2卷第3期:174-175.

[5] 朱周, 顾丽群,任祺.痤疮合剂治疗肺经风热型寻常痤疮66 例疗效观察.福

建中医药,2008 年02 月第39 卷第1 期:7-8.

[6] 刘彦平.消痤养颜颗粒治疗湿热蕴结型痤疮的临床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1年7月第18卷第4 期:349-350.

[7] 林正平.新癀片外用治疗湿热蕴结型粉刺168例临床观察.实用中西医结合临

床,2004年6月第4卷第3期:27-30.

[8] 吕海香.养阴清热调冲任治疗经前期痤疮36 例.广西中医药,2004 年2 月

第27 卷第1 期:38.

[9] 司在和.调理冲任法治疗痤疮120 例.中国临床医生,2004 年第32 卷第 4

期:52-53.

[10]李炼.健脾散结汤治疗脾虚痰湿型粉刺47例. 新中医,2004年11月第36卷第

11期:45.

[11] 杨文信,张剑.运脾散结汤治疗痤疮712例.四川中医, 2005年第23卷第1

期:73.

[12]马静霖,辛琳琳, 高敏虹.凉血消痤饮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初,

泰山医学院学报, Vol30 No5 2009:343-346.

[13]叶志光,罗敏,杨兴平,叶立林,侯中权,苏秀珍.加味泻心汤治疗寻常型痤

疮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第7卷第5期总第73期:104-105. [14]雷波,刘长征. 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治疗聚合性痤疮20例临床观察.江苏中

13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痤疮的病因病机分析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男女青春期的颜面及胸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临床上以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为特征,易反复发作。本病属于中医学“肺风粉刺”病的畴。 中医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先天素体肾之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不足,相火天癸过旺,加之后天饮食生活失调,肺胃火热上蒸头面,血热淤滞而成。 1.肾阴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人之生长发育与生殖。<<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若素体肾阴不足,会导致女子二七和男子二八时相火亢盛,天癸过旺,阴虚热而脸生粉刺。 2.肺胃血热 面部皮肤主要有肺经和胃经所司。<<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和皮也,其荣毛也”。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若素体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不足。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若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大肠积热, 上蒸于肺胃。合而导致肺胃血热, 脸生粉刺、丘疹、脓疱。 3.痰瘀互结 肾阴不足,肺胃血热,日久煎熬津液为痰;阴虚血行不畅为瘀。痰瘀互结于面部而出现结节、囊肿和瘢痕。 4.冲任失调 肾阴不足,肝失疏泻,可使女子冲任不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不调,则血海不能按时满盈,以至女子月事紊乱和月经前后脸部粉刺增多加重。 西医认为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的皮肤附属器疾病,其详细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已知分泌失调,皮脂分泌旺盛以及毛囊微生物感染是痤疮发病的主要因素。 1.分泌失调 目前已经公认分泌雄性激素在痤疮的发生、发展和持续状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雄性激素主要由性腺和肾上腺分泌,其中以血清睾酮作用最强。睾酮在皮肤中经与5α还原酶作用转变为组织活性更强的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的细胞周转和脂类合成。血清或皮肤组织中雄性激素水平过高,或毛囊皮脂腺单位的雄性激素受体过多,或雄激素与雌激素受体之间的比例失衡,或雄激素受体对正常血清雄激素的敏感性增加均认为与痤疮的发生有关。 2. 皮脂分泌旺盛 毛囊和皮脂腺是雄性激素靶器官。在不正常水平的雄激素作用下引起皮脂腺分泌功能亢进,产生过多过浓的皮脂郁积在皮脂腺导管;另一方面在雄激素的刺激下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管腔变窄,更进一步加重了皮脂排泄不畅,形成了临床上所见到的丘疹和粉刺。 3. 毛囊微生物感染 已知表皮和毛囊皮肤存在痤疮棒状杆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和白色葡萄球菌3组微生物,其中以痤疮棒状杆菌跟痤疮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皮肤中的皮脂分泌过多给这 3组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它们分解脂肪,促使皮脂转化为游离脂肪酸,后者使毛囊及周围组织发生非特异性炎症。游离脂肪酸产生的炎症反应和细菌本身引起的炎症共同形成临床上所见的红色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和脓肿。 其它

名老中医治疗痤疮的经验探析

名老中医治疗痤疮的经验探析 南方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 痤疮为常见皮肤病,近代中医名家治疗各具特色,体现了时代的特点,试总结如下: 1.主方加减 陆德铭教授认为阴虚火旺为发病之本,肺胃积热、血瘀凝滞为发病之标。治以养阴清热,活血、化痰,其基本方:生地、玄参、麦冬、天花粉、女贞子、枸杞子、生首乌、蛇舌草、虎杖、丹参、茶树根、生山楂(原文无剂量)。多依皮疹形态加减:皮疹色红加赤芍、丹皮、连翘,脓疱加银花、半枝莲、蒲公英、野菊花,结节囊肿加三棱、莪术、桃仁、石见穿、皂角针、海藻、夏枯草、浙贝、全瓜蒌,瘙痒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月经不调或经前皮疹加剧加当归、红花、益母草、仙灵脾、肉苁蓉、锁阳,皮脂溢出多加侧柏叶、薏苡仁,发于鼻部加黄芩、桑白皮、地骨皮。[1]。 许连霈教授以清火解毒,佐以消肿散瘀治疗痤疮,其基本方为黄芩、金银花、地丁、桑白皮各15克、黄连、连翘、丹参各10克、甘草6克。结节囊肿明显者加当归、制大黄,聚合性痤疮加黄柏[2]。 范瑞强教授认为本病的根本原因是素体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平衡失调,相火过旺。治宜滋肾泻火,清肺解毒,以自拟消痤方治疗:丹参

25克、女贞子、旱莲草、鱼腥草各20克、生地、蒲公英、连翘各15克、知母12克、甘草5克。加减:阴虚内热者表现为粉刺丘疹,以消痤汤为主;瘀热痰结者症见红色或暗红色结节、囊肿、疤痕为主,以桃红四物汤合消痤汤;冲任不调者发病多与月经不调有关,以柴胡疏肝散合消痤汤[3]。 唐汉钧教授对肺脾肾症状兼有、证型交叉者,以自拟经验方治疗:茯苓、白术、白花蛇舌草、鹿含草、丹参各15克、枇杷叶、仙灵脾、桑白皮各12克、黄芩、菊花、陈皮、半夏、女贞子、生山楂各9克。加减:肺热偏重加银花、蒲公英、侧柏叶、地骨皮等,胃火盛加黄连、山栀、生石膏、寒水石等,冲任失调加黄精、肉苁蓉、枸杞子、旱莲草等[4]。 2.辩证分型 唐汉钧教授将本病分为:(1)肺经风热者,丘疹色红细小,鼻翼发红、油腻、脱屑,炎症较明显,以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侧柏叶、桑白皮、金银花各12克、黄芩、菊花、桑叶各9克、甘草6克。丘疹质硬难消加天冬、浙贝、玄参,面部痒甚加白藓皮、白蒺藜。(2)胃肠湿热者,多见于30岁左右者,丘疹色红较大,或结节、脓疱,伴胃肠功能紊乱,以黄连解毒汤加减:全瓜蒌18g、土茯苓、白花蛇舌草、鹿含草各15g、大黄、黄芩、苦参、栀子各9克、黄连、甘草各6克。脓疱较多加蒲公英、银花、野菊花。(3)肝肾阴虚、冲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地病因病机分析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地慢性炎症.好发于男女青春期地颜面及胸背皮脂腺丰富地部位,临床上以面部地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为特征,易反复发作.本病属于中医学“肺风粉刺”病地范畴. 中医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先天素体肾之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不足,相火天癸过旺,加之后天饮食生活失调,肺胃火热上蒸头面,血热淤滞而成.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肾阴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人之生长发育与生殖.<<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若素体肾阴不足,会导致女子二七和男子二八时相火亢盛,天癸过旺,阴虚内热而脸生粉刺.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肺胃血热 面部皮肤主要有肺经和胃经所司.<<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和皮也,其荣毛也”.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若素体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不足.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若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大肠积热, 上蒸于肺胃.合而导致肺胃血热, 脸生粉刺、丘疹、脓疱.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痰瘀互结 肾阴不足,肺胃血热,日久煎熬津液为痰;阴虚血行不畅为瘀.痰瘀互结于面部而出现结节、囊肿和瘢痕. .冲任失调 肾阴不足,肝失疏泻,可使女子冲任不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不调,则血海不能按时满盈,以至女子月事紊乱和月经前后脸部粉刺增多加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西医认为痤疮是一种多因素地皮肤附属器疾病,其详细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已知内分泌失调,皮脂分泌旺盛以及毛囊内微生物感染是痤疮发病地主要因素.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内分泌失调 目前已经公认内分泌雄性激素在痤疮地发生、发展和持续状态中起着非常重要地作用.雄性激素主要由性腺和肾上腺分泌,其中以血清睾酮作用最强.睾酮在皮肤中经与α还原酶作用转变为组织活性更强地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地细胞周转和脂类合成.血清或皮肤组织中雄性激素水平过高,或毛囊皮脂腺单位地雄性激素受体过多,或雄激素与雌激素受体之间地比例失衡,或雄激素受体对正常血清雄激素地敏感性增加均认为与痤疮地发生有关.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皮脂分泌旺盛 毛囊和皮脂腺是雄性激素靶器官.在不正常水平地雄激素作用下引起皮脂腺分泌功能亢进,产生过多过浓地皮脂郁积在皮脂腺导管内;另一方面在雄激素地刺激下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管腔变窄,更进一步加重了皮脂排泄不畅,形成了临床上所见到地丘疹和粉刺.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毛囊内微生物感染 已知表皮和毛囊皮肤内存在痤疮棒状杆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和白色葡萄球菌组微生物,其中以痤疮棒状杆菌跟痤疮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皮肤中地皮脂分泌过多给这组微生物地生长提供了良好地环境,它们分解脂肪,促使皮脂转化为游离脂肪酸,后者使毛囊及周围组织发生非特异性炎症.游离脂肪酸产生地炎症反应和细菌本身引起地炎症共同形成临床上所见地红色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和脓肿.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其它

中医治疗痤疮

中医药对痤疮的认识探讨 摘要 痤疮是青春期男女常见的皮肤病,给患者的精神、心理、情绪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无情的折磨。痤疮病情越重,病程越长,心理障碍越重。他们的生活质量严重的受到了影响,最后都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性格暴躁、情绪无常,甚至精神分裂。而中国传统医学在很早以前便对痤疮有了一定的认识,中医治病着重于全局,重视内因,强调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独特的优势,结合中药的现代药理学作用,以调整气血,调整内分泌为治则。 本文从痤疮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中医治疗等多个方面对痤疮进行了探讨,把目前中医药对于痤疮的认识进行了简单概括,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该课题还存在大量的后续研究工作。 关键词:中医药,痤疮,中医治疗

痤疮,是一种由多因素导致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以白头粉刺、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多种类型的皮疹为特征。多发于青春期,除儿童外,人群中约有80%~90%的人患本病或曾经患过本病(包括轻症在内)。通常好发于面部、颈部、胸背部、肩膀和上臂,常伴有皮脂溢出。中医学称本病为“粉刺”。痤疮发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毛孔堵塞。毛孔堵塞以后,毛囊里面的油脂排不出来,由于毛囊口被阻塞,毛囊管腔狭窄,形成缺氧状态,使毛囊内的厌氧菌大量增生,导致微生物失衡,从而就形成了粉刺。 2中医病因病机 2.1古代医家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论述 如《素问·生气通气论》载“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此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冷之气相搏所生,故令鼻面生皶,赤疱币币然也”,明代申斗垣《外科启玄》载“或绞面感风,致生粉刺,盖受湿热也”。不难看出,古代部分医家从外邪郁表,即由于风邪、湿邪、热邪郁于肌表,久蕴不解而成痤,提出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另有《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齄鼻》载“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亦有《外科大成肺风酒刺》载“肺风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可以看出血热久郁,即由于素体血热,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助生里热,累及血分,血热蕴结而成痤,亦认为是本病的病因病机。 2.2 近代学者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李艳萍等[1]认为湿热毒瘀是痤疮的主要病机,比较常见的是过食辛辣肥甘厚味,辛辣最易化热,肥甘厚味易生湿化热,湿热聚之则化毒生瘀;其次是环境因素,如生活、居住、工作环境潮湿或湿热,刺激皮肤的灰尘或气味,阳光的长期久

中医治疗青春痘的方法

中医治疗青春痘的方法 青春痘是比较常见的影响个人容貌的皮肤问题,针对青春痘的治法众说纷云,截止目前却并没有一种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主要原因在于青春痘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加之个体的差异大,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青春痘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就犹为重要。 青春期出现的青春痘有自愈性,因此,学者建议轻度的青春痘,也不影响美容的,只要在平时的饮食作息方面注意就足够了。并不需要治疗。 但对于中度或者重度的青春痘,一个是影响个人的形象,另一个会对心理上产生一种自卑感的压力,严重者还具有一定的毁容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只要方法得当,完全可以取得好的疗效,还原肌肤的本真面貌。 中药疗法 祖国医学把青春痘称之为痤疮,并且对于痤疮的论述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提出。中医对青春痘的治疗方法也是根据个体差异,皮损的严重程度来具体辨证论治,所以效果要比西医好,也是被人们更容易接受的方法。 中医根据四诊将痤疮主要分为以下三型: 1.肺经蕴热怔:主要表现为粉刺初起,红肿疼痛,面部瘙痒,可有口干,小便黄,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象浮数。 治疗以清肺凉血为主,常用的方剂是洁美保健露,主要成分有:野菊花,千里光,桑白皮,知母,黄芩,金银花,紫花地丁,薰衣草,

赤勺,生地,生甘草等。 2.脾胃湿热证:主要表现为粉刺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可以挤出黄白色碎米粒样脂栓,或有脓液,颜面出油光亮,拌口臭口苦,食欲时好时坏,大便粘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疗以清利湿热为主,主要药物有:黄连,黄芩,白术,厚朴,蛇舌草,茵陈,六一散,生甘草等。 3.血瘀痰凝证:主要表现为痤疮日久,质地坚硬难消,触压有疼痛感,或者颜面凹凸如橘子皮,女性可有月经量少,痛经,经期痤疮加重等症状,舌暗苔薄,脉涩。型多见于长期的慢性痤 疮患者。 治疗以活血化痰,软坚散结为主,常用药物有:大黄,蛰虫,水蛭,蛇舌草,桃仁,红花,益母草,陈皮,白术,生甘草等。 一般都是将药物煎煮后的药液,或将新鲜植物中草药捣计,或以酒、醋等作溶剂制成溶剂。溶液有清洁、止痒、退肿、收敛、清热解毒等作用。外洗的主要目的是清洁病损部位,消炎、退肿、收敛的作用。

治疗痘痘中药配方

治疗痘痘的中药配方 [方一]浙贝母、白附子、菊花叶、防风、白芷、滑石各15克,皂角10克。将6味为细末,用皂角蒸熟去筋膜,同药捣为丸,早晚擦面。本方祛风清热,适用于痤疮、雀斑。 [方二]赤小豆20克,细辛6克,麻黄3克,银花10克,泽泻8克,茯苓15克,车前子8克,神曲15克,红花3克,甘草6克。煎汤代茶,1日1剂,并用药液清洗患部,早、晚各1次。本方功能消疮,适用于痤疮。 [方三]土茯苓30克,生地榆15克,赤芍10克,黄柏15克,蒲公英、茜草各10克,地肤子、金银花、板蓝根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本方清热解毒,活血祛湿,适用于痤疮患者。 [方四]白果适量。将药洗净,切开,绞汁,取汁频涂患部,干后再涂,直至汁尽,每日再2—3粒。本方解毒排脓,平痤除皮,适用于痤疮患者。 [方五]硫黄、川军各等分。将2味药共研细末,冷开水调敷患处。主治痤疮。[方六]蝮蛇胆汁0.5毫克,雪花膏500克。将2者混合调匀,每日早、晚先用温水洗脸,待干后涂擦皮损处。本方消炎抑菌,溶解皮脂,脱色止痒,适用于痤疮。 [方七]士瓜根60克。捣细为散,以浆水和研成膏,瓷盆中盛贮,临卧洗面后涂之。本方泻热消瘀,适用于痤疮。 [方八]白菊花3克、甘草2克混合茶叶面膜能消除粉刺,去除油脂。面粉1匙加蛋黄1个,拌匀后加绿茶粉1匙。洗净脸后,均匀地抹在脸上,20分钟后洗去。也可用红茶与红糖泡茶,将糖茶水1匙与面粉1匙调匀,做面膜15~20分钟后洗去。 [方九]连翘3克、芦荟适量、橘梗2克和草莓本身有消毒和收敛的作用,能让爱长痘痘的症状缓和下来,对皮脂分泌旺盛的皮肤也非常有效。使用草莓4粒,面粉1小匙、酸奶少许,用清水将草莓冲洗干净,榨出汁;将面粉和酸奶混合后放入草莓汁和蜂蜜搅拌均匀,涂抹于脸上,干后洗净。

治疗痘痘的中医处方

. 治疗痘痘的中医处方 该五个处方可以任选一种,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参照下面说明添加不同的药物!五个处方可以换着吃,每个处方一周为一疗程! 【方一】适用于痘痘不严重者! 荆芥10克,防风10克,黄芩7克,白芷10克,桔梗10克,浮萍10克,丹皮10克,皂刺10克,苦参10克,土茯苓20克,牛膝15克。 【方二】:适用于脸颊和鼻子周围痘痘较多者 枇杷叶、黄芩、桑白皮、生山栀、黄柏、知母各9克,生甘草3 克、生地、连翘、白花蛇舌草各15克 【方三】适用于额头痘痘较多者! 黄芩、生山栀、生地各9克、黄连、生大黄(后下)、生甘草、什麻各3克、茵陈、生意苡仁、生山楂各15克、白花蛇舌草30 克、 【方四】适用于痘痘比较严重,数量多,红肿者~ 金银花、紫花地丁各30克、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各10克、黄连、黄芩各3克、知母、连翘、白芷、赤芍、牛蒡子、生甘草各6克 【方五】适用于嘴周,下巴或者脖子长痘痘者! 桃仁、当归、炙半夏、淅贝母各9克、红花、川芎、陈皮各6克、丹参、蒲公英、金银花、白花舌草各15克、牡蛎30 克,生甘草3克 上述各方根椐病情按以下各方法加减: 1、伴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3-6克。 2、咽干口渴唇燥者,加玄参、天冬、麦冬、天花粉各9克。 3、结节、囊肿难消者,加莪术9克、夏枯草、牡蛎30克 4、伴月经不调者,加当归、赤芍各9克、益母草15克 5、有慢性肝病者,加平地木、虎杖各9克、茶树根15克 【方剂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7日为一疗程 青春痘常用中成药(1)丹参酮适应脓疱症状(2)当归苦参丸适应湿热上蒸型(3)清热暗疮片面性适应囊肿性及感染性青春痘(4)金花消痤丸适应湿热上蒸型(5)复方珍珠暗疮片适应湿热上蒸型(6)连翘败毒丸适应热毒型(7)逸豆消痤丸综合性痤疮(根据个人情况按照以上药方进行搭配,治愈率很高,现在淘宝上有人拿此药方赚钱) 精品

痤疮的治疗常用中药方

痤疮的治疗常用中药方 中医处方 (一) 【辨证】脾胃湿热,肺经外感风邪,外邪入里化热,湿热上蒸面部所致。 【治法】祛风,清热,利湿。 【方名】痤愈汤。 【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黄芩10克,白芷10克,桔梗10克,浮萍10克,丹皮10克,皂刺10克,生首乌20克,苦参20克,土茯苓20克,牛膝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实用中医效验新方大全》。 中医处方 (二) 【辨证】内火闭结,气逆于上,风邪外搏,湿邪恣害所致。 【治法】清热凉血,祛风利湿。 【方名】美容煎。 【组成】生枇杷叶(去毛)12克,霜桑叶12克,麦门冬12克,天门冬12克,黄芩12克,杭菊花12克,细生地12克,白茅根12克,白藓皮12克,地肤子9克,大力子9克,白芷9克,桔梗9克,茵陈9克,丹皮9克,苍耳子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5剂为1疗程。 【出处】xx方。

中医处方 (三) 【辨证】脾胃积热,熏蒸于肺,痰瘀聚。 【治法】凉血清热,消痰软坚。 【方名】加味化瘀消坚汤。 【组成】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蒲公英15克,蚤休9克,夏枯草9克,昆布9克,海藻9克,炒三棱9克,炒莪术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美容护肤中医八法》。 中医处方 (四) 【辨证】肺热郁滞。 【治法】清肺热,行郁滞。 【方名】xx清肺饮。 【组成】黄芩9克,当归6克,红花6克,川芎9克,赤芍9克,生地9克,葛根9克,花粉9克,薄荷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美容护肤中医八法》。 中医处方 (五) 【辨证】风寒外束,阳气内郁。

治疗痘痘的中药药方

治疗痘痘的中药药方 桑白皮10g 枙子10g 黄莲10g 生地15g 生大黄10g 黄芩10g 生山楂30g 连翘15g 茵陈15 牡丹皮10g 生薏苡仁30g 生甘草6g [功效] 宣肺清热,凉血解毒。 [适应症] 寻常型痤疮。 [方二]赤小豆20克,细辛6克,麻黄3克,银花10克,泽泻8克,茯苓15克,车前子8克,神曲15克,红花3克,甘草6克。煎汤代茶,1日1剂,并用药液清洗患部,早、晚各1次。本方功能消疮,适用于痤疮。 [方三]土茯苓30克,生地榆15克,赤芍10克,黄柏15克,蒲公英、茜草各10克,地肤子、金银花、板蓝根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本方清热解毒,活血祛湿,适用于痤疮患者。 1治疗逗逗的中药配方:金银花20g、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15g,白芷、连翘各10g,生甘草6g。每日1剂,头煎、复煎药液均作口服。用上方第3煎药液洗脸。七天一个疗程。3~4个疗程。到中药房配药!这张药方对湿热体质引起豆豆超有效,体质肾虚者不可用. 银花30克,连翘、黄芩、川芎、当归各12克,桔梗、牛膝各9克,野菊花15克。水煎服,日1剂。主治:青春痘、痤疮。 枇杷叶12克,桑白皮、黄芩、生山栀、赤芍、丹皮、连翘各9克,生甘草3克,每天各服一剂,水煎服。连服10-15剂即除。 银花30克、连翘12克、黄芩12克、川芎12克、当归12克、桔梗9克、牛膝9克、野菊花15克,脓疱红肿疼痛加黄芩9克、黄柏9克、紫花地丁30克;结节囊肿多,加夏枯草30克、牡蛎30克、白芥子9克、丹参30克;头晕目痛加龙胆草12克;便秘加大黄30克;胸胁痛,加柴胡9克;尿黄加白茅根30克;气虚加党参30克;结节、囊肿迁延难消,加三棱9克、莪术9克、红藤30克、败酱草30克、浙贝母9克;月经不调,加益母草30克、当归9克、丹参12克。水煎,分两次服用,每日一剂。外用方: 1 先清洗面部,去除污垢。将苦瓜洗净捣烂,涂敷面部,20分钟后洗净。每周2-3次。 2 鲜菟丝子适量。捣烂绞汁,外涂患处。 3 芦荟叶50克。洗净后用纱布拧取汁液7-10毫升,加入90℅的护肤霜,混匀,涂搽患处,每日1-3次。 4 大黄、硫磺各等份。将上药研为细末,加饱和石灰水至1000毫升,外搽患处。有哪些单验方? 1 紫背天葵50克或干品15克,生米仁30克用淘米水500毫升煎煮半小时,内服及外搽。 2 大黄、紫草等量研细末,加入菜油浸泡3-6天后外用。 3 蝮蛇胆汁0.5毫升加雪花膏500克调匀外用。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发表者:闫景东6138人已访问 痤疮,中医学称之为“粉刺”,俗称“青春痘”,是皮肤科临床中的常见病,依据皮疹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寻常型和囊肿性、结节性和聚合性痤疮,依据年龄阶段又分青春期痤疮和青春期后痤疮。痤疮临床表现较为单一,常有粉刺、炎性丘疹、囊肿、结节等症状,但痤疮的证候候较复杂,不能以局部有炎症表现就妄投寒凉药物,治疗上应遵从辨证论治原则,抓住病机的基本特点,分清疾病的寒、热、虚、实,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根据临床经验,应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同时参考患者的年龄、症状、发病部位等,效果显著。 一、病因病机及治疗 1.肺胃热盛 中医学认为,面鼻为肺胃二经所主,若素体阳热偏盛,肺经郁热,又复受风邪(风易袭上位),则发“肺风粉刺”;肺与大肠相表里,若腑气不通,湿热上攻于面部,则亦发痤疮。 此型最常见于炎性痤疮,患者常处于青春期,皮疹好发于颜面部,胸背部可有少量皮疹,皮损以红色丘疹为主,个别上有脓头,痒痛相兼,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或滑略细,大便干结。采用“以泻代清”的治法,通腑实,泻肺经风热,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白花蛇舌草30g、重楼20g、生山楂30g、泽泻20g、枇杷叶15g、蜜桑白皮15g、黄芩10g、丹参20g、生大黄10g(同煎)、生甘草10g。如伴有手足心热,加女贞子20g、旱莲草20g,凉血兼调节激素水平;如药后便溏,去生大黄,加炒枳实15g,减缓药性,如额部皮疹较多,加服导赤散,如两颊部皮疹较多,加广郁金20g,疏肝行气。 2.湿邪蕴结

从临床症状上看,面部油腻是痤疮最常见的皮损表现,源于青春期素体生机旺盛,用西医来解释就是青春期激素水平失衡,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过多,而皮脂的堆积就是粉刺形成的原因,因此,减少油脂的分泌是治疗的重点。中医学认为油脂与“湿”有关,而湿邪的来源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平素嗜食辛辣刺激之物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邪内生。第二,肾阳虚衰,无以温运脾阳,导致水湿停聚。湿邪蕴积日久则成痰,形成结节、囊肿;湿郁化热,热盛肉腐则成脓,形成脓头。因此,临床治疗应分别以健脾利湿、温阳化湿、清热除湿、消积导滞立法。 此型患者典型症状为面部出油较多,常处于青春期,皮疹好发于颜面部,皮损以红色丘疹、粉刺为主,平素面部较油腻,以“T”字区为重,痒痛相兼,舌淡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滑,二便调;如皮疹发病部位以口周为主,患者常伴有大便溏薄。 方用保和丸合二陈汤化裁:生山楂30g、焦神曲15g、炒麦芽30g、炒薏苡仁30g、茯苓20g、泽泻20g、陈皮15g、虎杖15g、生白术15g(如大便溏改为炒白术)、生甘草10g。如部位以口周为主,可加栀子15g、藿香15g(泻黄散化裁),泻脾经伏火;如大便溏薄,加防风15g、羌活15g,干姜10g,升阳除湿,如粉刺较多,加清半夏15g、浙贝母30g、牡蛎30g,化痰软坚。 3.冲任失调 本型常见于青春期后发病的患者。冲任隶属于肝肾,月事来潮前,经血充盈,易为肝气所激惹,气有余便是火,火性炎上,炼津为痰,形成痤疮,故患者皮损常经前加重。肾主封藏,肝肾藏泄失调,可致月事紊乱,内分泌失调而发痤疮。肾有阴虚、阳虚之分,如患者伴有手足心热,盗汗等全身症状多由于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治以滋阴降火;如患者伴有手足凉,

中医治疗痤疮的外用方

中医治疗痤疮的外用方 中医根据四诊将痤疮主要分为以下三型: 1.肺经蕴热怔: 主要表现为粉刺初起,红肿疼痛,面部瘙痒,可有口干,小便黄,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象浮数。 治疗以清肺凉血为主,常用的方剂是枇杷清肺饮,主要药物有:枇杷叶,桑白皮,知母,黄芩,银花,赤勺,生地,生石膏,生甘草等。 2.脾胃湿热证: 主要表现为粉刺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可以挤出黄白色碎米粒样脂栓,或有脓液,颜面出油光亮,拌口臭口苦,食欲时好时坏,大便粘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疗以清利湿热为主,常用的方剂是芩连平胃散,主要药物有:黄连,黄芩,白术,厚朴,蛇舌草,茵陈,六一散,生甘草等。 3.血瘀痰凝证: 主要表现为痤疮日久,质地坚硬难消,触压有疼痛感,或者颜面凹凸如橘子皮,女性可有月经量少,痛经,经期痤疮加重等症状,舌暗苔薄,脉涩。型多见于长期的慢性痤疮患者。 治疗以活血化痰,软坚散结为主,常用的方剂是大黄蛰虫散,主要的药物有:大黄,蛰虫,水蛭,蛇舌草,桃仁,红花,益母草,陈皮,白术,生甘草等。 治疗痤疮的中药外用方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西医以其形态不同而分为寻常

型痤、脓疱型痤疮、结节型痤疮等。本病在中医学文献中很早就有记载,为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治疗服药的同时可根据自己的病情辨证论治,用一些外用方,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像京珠堂人参玉面膏等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制成对痤疮丙酸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他外用方还有: 蛇胆霜 蛇胆霜是由蝮蛇的胆汁0.5毫升加冷霜或普通雪花膏500克混合调匀即成,每日早晚用温热水冼脸后,均匀涂搽于皮肤处。蝮蛇胆汁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它含有多种氨基酸,能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及参与皮脂代谢,有溶解皮脂作用,治疗痤疮有效。 四黄洗剂 大黄、黄芩、黄柏各50克,硫黄15克,上药研细末,硫黄先用75%酒精溶解,然后将上药加入500毫升蒸馏水中摇匀,密封1周后备用。用法:用棉签蘸药外搽,每日4-6次,适用于寻常型痤疮和脓疱型痤疮,有消炎祛脂作用。 消痤膏 夏枯草、羌活、海藻、白芷、僵蚕各6克,黄连1.5克,冰片少许,白蜂蜜60克,痤疮严惩者加旋覆花、晚蚕砂、苦参各6克,如有囊肿或疤痕疙瘩者加密陀僧、滑石各9克,将上药共研细末,人蜂蜜调膏备用,外搽患处,治疗期间宜忌食醇酒厚味及辛燥之物。硫黄搽剂 由硫黄、赤石脂、密陀僧、樟脑、天仙子、白果各10克,冰

中医辨证治疗痤疮

中医辨证治疗痤疮 苏丹 (四川省珙县宜宾市矿山急救医院中医科)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多见于青春期男女,青春期过后大都可自愈,故俗称“青春痘”。痤疮好发于面部,常伴有皮脂溢出.挤压可见黄白色半透明性蠕虫样脂栓排出,消退后遗留瘢痕或瘢痕疙瘩。 现代医学认为青春期雄激素分泌增加,使皮脂腺合成和排泄皮脂增多,造成毛孔堵塞,致使皮脂淤积形成脂栓,产生炎症,引起丘疹、脓疮结节或囊肿。痤疮在中医学中称为“粉刺”。中医认为年轻人血气方剐,气血充盈,乃生此病。青年人紊体阳热偏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窒,体表络脉充盈,气血郁滞,因而发病,故有“年少气充,而生寇疮”之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嗜食辛辣油腻肥甘之品,或酗酒,伤及脾胃,使中焦运化失司,生湿生热,结于肠内,肺胃积热上塞,阻于肌肤,而诱发此病。肺主气,调节全身的气机和血液的运行.又与皮毛相表里,不洁尘埃或粉脂附着于皮肤腠理,使玄府不通,气血凝塞;或冷水洗面,气血遇寒凉而郁塞。以致粟疹累累。肝主疏泄和藏血。若思虑太过,情志失调.使肝气琉泄不及,气血郁滞,而发病。若病情旷日持久不愈,使气血郁滞,经脉失畅;或肺胃积热,久蕴不解,聚湿生痰,痰血互凝,可致使粟疹日渐扩大,或局部出现结节,累累相连,使病情加重。 中医药治疗痤疮,应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随证加减治之。①肺经风热:症见颜面潮红,皮疹隐臆,淡红或鲜红色,顶有黑头可挤出黄白色粉渣。兼见I=1干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清肺散热。方用枇把清肺饮加减:枇杷叶、桑白皮、黄芩、栀子、菊花、黄连、赤芍、白茅根、苦参。②肺胃积热:症见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I/I臭,伴有便秘,尿黄、纳呆腹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通腑。方用茵陈蒿汤加减:茵陈、栀子、黄芩、益母草、大青叶、白鲜皮、大黄、甘草。③脾失健运:症见皮疹色红不鲜,反复发作,或结成囊肿,伴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舌红苔薄白,脉濡滑。治宜健脾化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扁豆、桔梗、淮山药、陈皮、莲肉、枣仁、砂仁、薏苡仁。④痰湿凝结:症见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消,日久融合,凹凸不平,皮肤粗糙,舌淡胖.苔白,脉滑。治宜消痰软坚,活血化瘀。方用化瘀散结丸加减:当归、赤芍、桃仁、红花、昆布、海薰、夏枯草、陈皮、炙半夏、金银花。⑤肾阴不足:症见皮疹肿痛,皮肤油腻,口千,便秘,舌绛红,有裂纹,苔薄黄,脉细数。治宜澈弱揭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黄柏、熟地黄、淮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山楂、玄参。不论何证型,口干者加石膏、麦冬:囊肿难以消退者加夏枯草、牡蛎:月经不调者加当归、白芍;有慢性肝病者,加平地木、虎杖;皮肤油腻明显者。加赤茯苓、茵陈。 据研究发现。丹参、黄柏、黄连、茵陈对痤疮短棒菌苗高度敏感。大黄、土茯苓抑制炎症。生山楂、生薏苡仁抑制皮脂腺过多分泌。白花蛇舌草有调节性激素水平作用。白藓皮可使皮肤变得有光泽。 饮食上宜少食肥甘、辛辣、油腻之品,还要戒烟限酒,多食蔬菜、水果等含有长纤维的食品,保持大便通畅,总之要“清淡富有营养,温热而不寒凉”。此外,忌用油脂类、粉类护肤美容化妆品及含有激素成分的软膏及霜剂;每日宜用温热水洗脸,不要用碱性强的肥皂;还应该保持充足的睡眠。可用2个鸡蛋清和5匙蜂蜜搅匀后搽于脸上自然风干,可使皮肤变得光滑有弹性。 典型病历:刘某,女,20岁,学生,2003年9月23B一诊:患者皮疹红肿痛痒,皮肤油腻,口干.便秘,尿黄,舌红,有裂纹,苔薄黄,脉细弱。乃阴虚火旺,湿热塞滞所为。治宜滋阴泻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159,黄柏129,熟地黄209,淮山药159。山茱萸129,泽泻129,茯苓159,丹皮159,枇杷叶109,栀子129,麦冬159,当归129t玄参129。夏枯草309,甘草69,丹参159,水煎4剂。--诊:诉药后诸症减轻,上方去泽泻、枇杷叶、夏枯草、麦冬,加白花蛇舌草159,大黄69,慧苡仁159,沙参309.法半夏129,水煎4剂。三诊:诉药后皮疹基本消失,治宜以调理脾胃为主,方用归脾汤加减:白术129,茯神159,黄芪209,龙眼肉159,酸枣仁309,党参309,甘草69,当归159.远志159,薏苡仁159,山楂309,建曲158,白鲜皮159,水煎5剂,调理半月,并嘱忌食辛甘后昧之品,多食蔬菜、水果。半月后随访:皮疹消失,皮肤光滑。有弹性。 参考文献 1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4—47 2颓伯康.中医外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50一15l 3黄菲莉.中医美容学.第2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43—251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发表者:6138人已访问 ,中医学称之为“粉刺”,俗称“”,是皮肤科临床中的常见病,依据皮疹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寻常型和囊肿性、结节性和聚合性,依据年龄阶段又分青春期和青春期后。临床表现较为单一,常有粉刺、炎性丘疹、囊肿、结节等症状,但的证候候较复杂,不能以局部有炎症表现就妄投寒凉药物,治疗上应遵从辨证论治原则,抓住病机的基本特点,分清疾病的寒、热、虚、实,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根据临床经验,应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同时参考患者的年龄、症状、发病部位等,效果显着。 一、病因病机及治疗 1.肺胃热盛 中医学认为,面鼻为肺胃二经所主,若素体阳热偏盛,肺经郁热,又复受风邪(风易袭上位),则发“肺风粉刺”;肺与大肠相表里,若腑气不通,湿热上攻于面部,则亦发。 此型最常见于炎性,患者常处于青春期,皮疹好发于颜面部,胸背部可有少量皮疹,皮损以红色丘疹为主,个别上有脓头,痒痛相兼,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或滑略细,大便干结。采用“以泻代清”的治法,通腑实,泻肺经风热,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白花蛇舌草30g、重楼20g、生山楂30g、泽泻20g、枇杷叶15g、蜜桑白皮15g、黄芩10g、丹参20g、生大黄10g(同煎)、生甘草10g。如伴有手足心热,加女贞子20g、旱莲草20g,凉血兼调节激素水平;如药后便溏,去生大黄,加炒枳实15g,减缓药性,如额部皮疹较多,加服导赤散,如两颊部皮疹较多,加广郁金20g,疏肝行气。 2.湿邪蕴结

从临床症状上看,面部油腻是最常见的皮损表现,源于青春期素体生机旺盛,用西医来解释就是青春期激素水平失衡,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过多,而皮脂的堆积就是粉刺形成的原因,因此,减少油脂的分泌是治疗的重点。中医学认为油脂与“湿”有关,而湿邪的来源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平素嗜食辛辣刺激之物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邪内生。第二,肾阳虚衰,无以温运脾阳,导致水湿停聚。湿邪蕴积日久则成痰,形成结节、囊肿;湿郁化热,热盛肉腐则成脓,形成脓头。因此,临床治疗应分别以健脾利湿、温阳化湿、清热除湿、消积导滞立法。 此型患者典型症状为面部出油较多,常处于青春期,皮疹好发于颜面部,皮损以红色丘疹、粉刺为主,平素面部较油腻,以“T”字区为重,痒痛相兼,舌淡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滑,二便调;如皮疹发病部位以口周为主,患者常伴有大便溏薄。 方用保和丸合二陈汤化裁:生山楂30g、焦神曲15g、炒麦芽30g、炒薏苡仁30g、茯苓20g、泽泻20g、陈皮15g、虎杖15g、生白术15g(如大便溏改为炒白术)、生甘草 10g。如部位以口周为主,可加栀子15g、藿香15g(泻黄散化裁),泻脾经伏火;如大便溏薄,加防风15g、羌活15g,干姜10g,升阳除湿,如粉刺较多,加清半夏15g、浙贝母30g、牡蛎30g,化痰软坚。 3.冲任失调 本型常见于青春期后发病的患者。冲任隶属于肝肾,月事来潮前,经血充盈,易为肝气所激惹,气有余便是火,火性炎上,炼津为痰,形成,故患者皮损常经前加重。肾主封藏,肝肾藏泄失调,可致月事紊乱,内分泌失调而发。肾有阴虚、阳虚之分,如患者伴有手足心热,盗汗等全身症状多由于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治以滋阴降火;如患者伴有手足

治疗痘痘的中医处方

治疗痘痘的中医处方 该五个处方可以任选一种,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参照下面说明添加不同的药物!五个处方可以换着吃,每个处方一周为一疗程! 【方一】适用于痘痘不严重者! 荆芥10克,防风10克,黄芩7克,白芷10克,桔梗10克,浮萍10克,丹皮10克,皂刺10克,苦参10克,土茯苓20克,牛膝15克。 【方二】:适用于脸颊和鼻子周围痘痘较多者 枇杷叶、黄芩、桑白皮、生山栀、黄柏、知母各9克,生甘草3 克、生地、连翘、白花蛇舌草各15克 【方三】适用于额头痘痘较多者! 黄芩、生山栀、生地各9克、黄连、生大黄(后下)、生甘草、什麻各3克、茵陈、生意苡仁、生山楂各15克、白花蛇舌草30 克、 【方四】适用于痘痘比较严重,数量多,红肿者~ 金银花、紫花地丁各30克、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各10克、黄连、黄芩各3克、知母、连翘、白芷、赤芍、牛蒡子、生甘草各6克 【方五】适用于嘴周,下巴或者脖子长痘痘者! 桃仁、当归、炙半夏、淅贝母各9克、红花、川芎、陈皮各6克、丹参、蒲公英、金银花、白花舌草各15克、牡蛎30 克,生甘草3克 上述各方根椐病情按以下各方法加减: 1、伴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3-6克。 2、咽干口渴唇燥者,加玄参、天冬、麦冬、天花粉各9克。 3、结节、囊肿难消者,加莪术9克、夏枯草、牡蛎30克 4、伴月经不调者,加当归、赤芍各9克、益母草15克 5、有慢性肝病者,加平地木、虎杖各9克、茶树根15克 【方剂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7日为一疗程 青春痘常用中成药(1)丹参酮适应脓疱症状(2)当归苦参丸适应湿热上蒸型(3)清热暗疮片面性适应囊肿性及感染性青春痘(4)金花消痤丸适应湿热上蒸型(5)复方珍珠暗疮片适应湿热上蒸型(6)连翘败毒丸适应热毒型(7)逸豆消痤丸综合性痤疮 (根据个人情况按照以上药方进行搭配,治愈率很高,现在淘宝上有人拿此药方赚钱)

痤疮的中医外治法综述及展望

痤疮的中医外治法综述及展望 李映霆指导:吴景东 (辽宁中医学院.辽宁110032) 痤疮是青春期男女的常见皮肤病。又称“粉刺疮”或“青春豆”,多因皮脂腺分泌过旺.排出不畅.塞于毛孔.或过食辛辣、煎炒、燥热及油腻食品而生湿热蕴于肌肤。轻者形成粉刺红色丘疹.重则反复感染造成局部脓疮、炎症结节或囊肿样皮肤损害.痤疮的治疗方法很多,本文就近年来痤疮的中医外治法作一综述。 1、不同剂型的中药外治法 1.1洗剂 苏氏[1]等用中药外洗治法疗痤疮132例,外洗方为大黄、芒硝(化)、赤芍、红花,每日2次。合并感染者加蒲公英、紫地丁; 兼湿热者加苦参、苍术、土茯苓、黄柏。用药1个疗程,总有效率98.45%。张氏[2]用中药熏洗法(苦参、丹皮、龙胆草、蒲公英、乌鸭藤根各30g,地肤子、大青叶各20g),先熏后洗20~30min,早晚各1次,连续30d,治疗34例,总有效率91.2%。林氏[3]用痤疮灵洗剂治疗(马齿苋、双花、山豆根、茵陈、丹参、黄柏、苦参各15g,栀子、川芎,苍术各10g、细辛5g,乘热用纱布蘸药擦于患处,每次15ml,20min,每次2次,连续7d~10d,治疗35例痤疮,总有效率94.3%。 1.2倒膜 游氏[4]治疗痤疮60例。用大黄、白芷、赤芍、马齿苋、浙贝、硫黄、土茯苓及田七研末,制成面膜敷面。每周2次~3次。有效率91.5%。吕氏[5]将白芷、白芨、白僵蚕、茯苓、薄荷、艾叶等份研末,调糊备用。然后洁面、喷雾、按摩,最后敷药。每周3

次,2周为1疗程。总有效率93%。熊氏采用中药药膜外敷治疗痤疮,药膜由牛蒡于、盒银花、连翘、荆芥、防风等20味药组成,研细末。治疗时用鸡蛋清或温水调敷于面部。外敷由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黄柏等15味药组成.上述药物纱布包紧砂锅加水煮沸20rain离火,趁热蘸药热敷。 1.3酊剂 张氏[7]用8701酊治疗痤疮144例(白果、天仙子、硫磺、赤石脂,密陀僧、樟脑各10g,冰片3g,其研细末加入75%酒精中,密封5d后早晚外擦患处)10d为1疗程。总有效率95.8%。颜氏 [8]采用开颜露治疗痤疮608例,组方为土大黄、蛇床子、白及、 白芷、硫磺、枯矾各50g,雄黄10g,将第7味药侵于75%酒精100ml[ ]中3周,取滤液加余药搅拌即得。每日涂药于患处3~4次。 1.4糊剂 任氏[9]用痤疮灵治疗痤疮30例,组方为胡桃仁、大枫子仁、桃仁、杏仁等共同捣碎制成糊状,每晚涂于患部,10d为1疗程,总有效率96.7%。 1.5霜剂: 宋氏[10]等用天然抗粉霜治痤疮73例,主要成分为丹参酮、紫草素、丹皮酚、多糖、白僵蚕提取液,按霜剂工艺制作,早晚各1次外涂于患部,连用4周,总有效率.为95.3%。 2、针灸疗法 2.1耳针疗法 2.1.1耳穴贴压 李氏等[11]以耳穴贴压为主,将王不留行籽贴压在肺、心、胃、内分泌、皮脂下、神门、面颊、额等穴上,每日按压4~5次。每3d~4d

中医治疗痤疮的外用方完整版

中医治疗痤疮的外用方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中医治疗痤疮的外用方 中医根据四诊将痤疮主要分为以下三型: 1.肺经蕴热怔: 主要表现为粉刺初起,红肿疼痛,面部瘙痒,可有口干,小便黄,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象浮数。 治疗以清肺凉血为主,常用的方剂是枇杷清肺饮,主要药物有:枇杷叶,桑白皮,知母,黄芩,银花,赤勺,生地,生石膏,生甘草等。 2.脾胃湿热证: 主要表现为粉刺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可以挤出黄白色碎米粒样脂栓,或有脓液,颜面出油光亮,拌口臭口苦,食欲时好时坏,大便粘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疗以清利湿热为主,常用的方剂是芩连平胃散,主要药物有:黄连,黄芩,白术,厚朴,蛇舌草,茵陈,六一散,生甘草等。 3.血瘀痰凝证: 主要表现为痤疮日久,质地坚硬难消,触压有疼痛感,或者颜面凹凸如橘子皮,女性可有月经量少,痛经,经期痤疮加重等症状,舌暗苔薄,脉涩。型多见于长期的慢性痤疮患者。 治疗以活血化痰,软坚散结为主,常用的方剂是大黄蛰虫散,主要的药物有:大黄,蛰虫,水蛭,蛇舌草,桃仁,红花,益母草,陈皮,白术,生甘草等。

治疗痤疮的中药外用方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西医以其形态不同而分为寻常型痤、脓疱型痤疮、结节型痤疮等。本病在中医学文献中很早就有记载,为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治疗服药的同时可根据自己的病情辨证论治,用一些外用方,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像京珠堂人参玉面膏等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制成对痤疮丙酸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他外用方还有: 蛇胆霜 蛇胆霜是由蝮蛇的胆汁0.5毫升加冷霜或普通雪花膏500克混合调匀即成,每日早晚用温热水冼脸后,均匀涂搽于皮肤处。蝮蛇胆汁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它含有多种氨基酸,能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及参与皮脂代谢,有溶解皮脂作用,治疗痤疮有效。 四黄洗剂 大黄、黄芩、黄柏各50克,硫黄15克,上药研细末,硫黄先用75%酒精溶解,然后将上药加入500毫升蒸馏水中摇匀,密封1周后备用。用法:用棉签蘸药外搽,每日4-6次,适用于寻常型痤疮和脓疱型痤疮,有消炎祛脂作用。 消痤膏 夏枯草、羌活、海藻、白芷、僵蚕各6克,黄连1.5克,冰片少许,白蜂蜜60克,痤疮严惩者加旋覆花、晚蚕砂、苦参各6克,如有囊肿或疤痕疙瘩者加密陀僧、滑石各9克,将上药共研细末,人蜂蜜调膏备用,外搽患处,治疗期间宜忌食醇酒厚味及辛燥之物。

痤疮中医治疗.

痤疮中医治疗 黄元御论痤证 (1) 头部痤疮治疗 (1) 痤疮(方剂:八) (4) 忍冬甘草汤治背部痤疮 (10) (11) 女性痤疮的中医治疗 (17) 青春痘/粉刺/痤疮中医中药治疗 (19) 黄元御论痤证 素问悬解–生气通天论曰: 若汗出窍开,而见湿气,浸淫孔穴,阻碍气道,卫气郁遏,发于气门,冲突皮肤,则生痤痱。疖之小者为痤,更小为痱。若劳烦汗出,当风感寒,寒气外薄,薄,迫也。汗液内凝,则结为粉皶。皶,粉刺也。若郁于皮肉之间,肉腐脓生,乃成痤证。 头部痤疮治疗 痤疮也叫粉刺,多发于面颊、前额,亦可见胸背。初起皮疹为芝麻到绿豆大小,与肤色相同或红色,顶端日渐呈现黑头,可挤压出黄白色粉渣,易遗留凹陷疤痕。皮疹散在分布,部分患者皮疹扩大成黄豆或蚕豆大小,呈暗红色,消退后形成瘢痕疙瘩。治疗时应根据证候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头部痤疮治疗肺经风热症状丘疹色红,或有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清肺散热1. 内治法(1)药物: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l 0克桑白皮l 0克黄芩10克栀子l 0克野菊花l 0克黄连6克赤芍10克白茅根3 0克生槐米15克苦参10克有脓疱加公英、地丁;口渴加麦冬、玉竹、生石膏、知母;便干加大青叶或生大黄。1日1剂,日服2次。

(2)食膳:头部痤疮治疗枇杷薏米粥生薏米100克,鲜枇杷60克(去皮核),枇杷叶l0克。 先将枇把叶洗净切碎,煮沸l0~15分钟,捞去渣后,纳入薏米煮粥,粥熟后切碎枇杷果肉,放入其中搅匀。 2.外治法(1)药物:颠倒散(《医宗金鉴》)大黄、硫黄等分。研末,用凉开水或茶水调敷,日1~2次;或配成30%的洗剂外擦,每日晚上涂搽,次晨洗掉。 (2)推拿按摩:若丘疹散在不多,且无脓疮者,可行面部美容经穴按摩常规手法全套动作。若丘疹较密集有脓疱者,仅行常规手法第4步,点按面部穴位,第8步叩击头部并点按百会穴。耳穴加揉心、肺、内分泌、肝、交感、面颊等局部穴。体部点按合谷穴、阳陵泉、足三里;由指端到上臂,逆向叩击手太阴肺经3遍;由下而上拿足阳明胃经3次,叩击3次。 (3)中药面膜:头部痤疮治疗加味颠倒散大黄、硫黄、丹参、冰片各等量。研极细末,与适量大豆粉混合,加基质调成稀膏。 先行美容常规步骤,净面、蒸面、针清粉刺,经络按摩,然后涂上药膏,以超声波导人10~l5分钟,强度0.5w/cm2,由轻逐渐加重,连续波。之后药膏留面上,以硬膜粉或优质医用石膏调成糊,敷于面上,15~20分钟后揭去,清洗面部,涂收缩水。7~l0天1次,3次1疗程。一般应配合内服中药或针灸方法。 (4)针灸①毫针刺主穴:百会,尺泽、曲池、大椎、合谷、肺俞、委中。 配穴:四白、颧髎、下关、颊车等病变局部四周穴。便秘配天枢、支沟。 泻法,中等刺激,留针半小时,每日针1次,10次1疗程,症状好转后改为隔日1次。 ②耳针主穴:耳尖、肺、皮质下、丘脑、神门、内分泌、肾上腺、局部穴。 配穴:脾、大肠、小肠、肝。便秘加大肠、直肠下段;脓疱加心;月经不调加内生殖器、卵巢。 每次均耳尖放血,甚者可局部穴刺血,其余主穴选2~3个,配穴选2~3个。毫针刺,留针15~20分钟,隔日1次,10次1疗程。或耳针埋针或耳穴压豆,二耳轮换,3日1次,5次l疗程。 ②刺络拔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