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水的组成

31 水的组成
31 水的组成

3.1 《水的组成》教学案

审核:谢晓春课型:新授编者:班级:初三()姓名:学科:化学【学习目标】

1.能够根据水的电解实验知道水的组成。

2.了解化合物、氧化物和单质的概念并能根据其组成区别这三类物质。

【学习重点】

能够根据水的电解实验知道水的组成。

【学习难点】

能从组成的不同记住化合物、氧化物和单质的区别。

【学习过程】

一.定向入境

1.旧知回顾

⑴氧气的检验方法:

⑵物质

⑶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2.揭题示标

3.情境激趣:T——关于水的画面、水组成揭秘

二.自学建架

知识模块——(一)水的电解实验

Ⅰ.个人自学

1.阅读:P46~P47至讨论题,

⑴水通电的现象

⑵氢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⑶如何检验氢气和氧气

2.建构:

⑴水电解实验

文字表达式(反应)

现象:(正极)

(负极)

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

结论:①水通电生成和。

②水是由和组成的。

⑵氢气是一种色味溶于水的体,密度比空气。

氢气具有性,火焰呈色。

3.即学即练

(08年昆明)有关电解水实验(如右图)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试管甲中的气体是氢气

B.试管乙中的气体是氧气

C.该实验证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1

该实验证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D.

Ⅱ.个人(小组)疑问

(一)Ⅲ.精讲补架.纯水很难导电,向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或稀硫酸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1 .水通电后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水中本来是没有氢气和氧气的。2 .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3

知识模块——(二)物质分类——化合物与单质Ⅰ.个人自学倒数一、二段.阅读:P471 .建构:2

物质

化合物:

氧化物:

单质:

3.即学即练

(07广州)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的下列“水”属于氧化物的是()A.自来水B.食盐水C.蒸馏水D.井水

Ⅱ.个人(小组)疑问

Ⅲ.精讲补架(二)

1.氧化物与含氧化合物关系。

2.初步知道从元素符号判断物质分类的方法

三.归纳完型(请你归纳本课主要知识,形成知识框架,利于知识巩固)2

四.达标巩固

1.在水电解实验中,下列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正极产生氢气 B.正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大

C.正负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2∶1 D.正负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1∶2

2.下列属于氧化物的是()

A.双氧水(HO) B.臭氧(O)322C.氯酸钾(KClO) D.氯化钠(NaCl)3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化物中必定含氧气

B.氧化物中一定含氧元素

C.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D.由二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3

4.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

(1)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2)水(HO)和过氧化氢(HO)都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222

5. 18世纪末,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把“易燃空气”(实际为氢气)和空气混合后盛在干燥的玻璃瓶中,点火时混合气体发生爆炸,且玻璃瓶内壁上出现了晶莹的水珠。请写出这一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此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或化合反应)。

6.如图,A、B、C分别表示化合物、单质、氧化物,请判断A、B、C类型并另分别列举二例

:A表示A

B

C A表示B:

A表示C:

阿伏加德罗曾经总结出下面一条定律:在同温同压下,同体7.

右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用)根据图中出现的现象在括号中标出电源的正极和负极。((1 ”、“—”表示)+“2()如果正极产生的气体为8ml,则在负极产生的气体应为ml。

23个,则负极产×)如果正极产生的气体分子个数为36.0210(生的气体分子个数

为。

4

天然水及其分类图文稿

天然水及其分类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天然水及其分类 一、水源 水是地面上分布最广的物质,几乎占据着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构成了海洋、江河、湖泊以及积雪和冰川,此外,地层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地下水,大气中也存在着相当数量的水蒸气。地面水主要来自雨水,地下水主要来自地面水,而雨水又来自地面水和地下水的蒸发。因此,水在自然界中是不断循环的。 水分子(H O)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可是大自然中很纯 2 的水是没有的,因为水是一种溶解能力很强的溶剂,能溶解大气中、地表面和地下岩层里的许多物质,此外还有一些不溶于水的物质和水混合在一起。 水是工业部门不可缺少的物质,由于工业部门的不同,对水的质量的要求也不同,在火力发电厂中,由于对水的质量要求很高,因此对水需要净化处理。 电厂用水的水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表水,另一种是地下水。 地表水是指流动或静止在陆地表面的水,主要是指江河、湖泊和水库水。海水虽然属于地表水,但由于其特殊的水质,另作介绍。 天然水中的杂质 要有氧和二氧化碳天然水中的杂质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杂质按照其颗粒大小可分为悬浮物、胶体和溶解物质三大类。 悬浮物:颗粒直径约在10-4毫米以上的微粒,这类物质在水中是不稳定的,很容易除去。水发生浑浊现象,都是由此类物质造成的。

胶体:颗粒直径约在10-6---10-4 毫米之间的微粒,是许多分子和离子的集合体,有明显的表面活性,常常因吸附大量离子而带电,不易下沉。 溶解物质:颗粒直径约在10-6毫米以上的微粒,大都为离子和一些溶解气体。呈离子状态的杂质主要有阳离子(钠离子Na +、钾离子K +、钙离子Ca 2+、镁离子Mg 2+),阴离子(氯离子CI -、硫酸根SO 42-、碳酸氢根HCO 3-);溶解气体主。 水质指标 二、水中的溶解物质 悬浮物的表示方法:悬浮物的量可以用重量方法来测定(将水中悬浮物过滤、烘干后称量),通常用透明度或浑浊度(浊度)来代替。 溶解盐类的表示方法: 1.含盐量:表示水中所含盐类的总和。 2.蒸发残渣:表示水中不挥发物质的量。 3.灼烧残渣:将蒸发残渣在800℃时灼烧而得。 4.电导率:表示水导电能力大小的指标。 5.硬度的表示方法:硬度是用来表示水中某些容易形成垢类以及洗涤时容易消耗肥皂得一类物质。对于天然水来说,主要指钙、镁离子。硬度按照水中存在得阴离子情况。划分为碳酸盐硬度和非碳酸盐硬度两类。

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教案新人教版

水的组成 知识与技能 认识水的组成,了解并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过程与方法 1.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2.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重点 理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难点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 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条、酒精灯、小试管。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自然界中还有什么物质与人类活动、生产密切相关呢?对,是水。从太空上观察。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这种蔚蓝色物质是什么呢? 对,是水。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海约占地球表面积的约34 ,所以有人戏称地球为“水球”。水与生物关系非常密切,各种生物体内都含有水。水是生命的孕育和维系必需物质;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水力发电利用的是水,水还能为人类提供水运的航道和宜人的环境。那么,你对水的组成、水的净化、水资源等知识的了解又有多少呢?本单元将引领我们走进水的世界,首先,我们一起来研究水的组成。 二、推进新课 师:古人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金、木、水、火、土)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息。因此他们认为水不可以继续分解,水到底能不能分解呢?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演示实验4-25]水的电解实验 教师先进行演示,之后要求学生根据图中所示进行水的电解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和试管内发生的现象。 [提示](1)提示学生观察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有何差异。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水的组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水的组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水的组成》教案 教学目标 1.水的物理性质。 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教学重难点 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确定水的元素组成,引出氢气。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了解水是由氢元索和氧元素组成的,水的化学式是H2o。 (二)整体感知 本节内容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教材。通过电解水实验的事实,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并且通过实验和推导要给学生一个启示,物质的化学式是实验事实再通过严格的计算得出的,不是凭空捏造的,从而深刻理解课文含义,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 本节的另一个主要任务是引出氢气,为下一节内容打基础。所以本节的关键是做好实验,一定要保证实验成功,否则必须重做。以使学生对实验事实有正确的表象。使他们可以进行正确的分析,得到正确结论。 讲解本节内容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三)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水污染的形成,

危害以及防治办法。知道了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我们要保护水、爱惜水,节约用水。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水的物理性质是什么?它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强调]:水是一种纯净物,而江水、河水以及我们日常所用的自来水都或多或少带有杂质,是混合物。通常我们化学中所说的水或蒸馏水都是指纯净的水。在前面我们学化学式时,我们就已经知道水的化学式是h2o。水是我们天天接触到的东西,但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首先我们来学习水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水的物理性质 [教师活动]:展示一瓶蒸馏水。https://www.360docs.net/doc/ad13849514.html, [学生活动]:观察后描述一下水的颜色、状态,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概括一下水的物理性质。 [总结板书]: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101kpa时,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并且,水在4℃时密度最大为lg/cm3,水结冰时密度减小,体积膨胀。 [讲解]:那么水是单质还是化合物?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水的元素组成。 [板书]:二.水的组成 [实验]:演示实验3 1:电解水实验,注意提示学生观察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 [总结板书]:(一)电解水实验 现象:1.正负极都产生无色气体。 2.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 [讲解]:那么正负极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实验]:演示实验3 2:用燃着的木棒点燃负极产生的气体; 用带火星的木棒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 [总结板书]:(二)验证实验 现象:1.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包火焰; 2.正极产生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火柴樟复燃。 水分子氧原子氢原子氧分子氢分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4.3 水的组成学案

课题3 水的组成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组成,氢气的性质,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概念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课前预习】:(你准备好了吗?) 1.如何检验一种气体是不是氧气? 2.查阅资料获取有关氢气的知识并完成下表。 (1)物理性质 3、法国化学家首先确定了水的组成,得出了的结论。 4、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如、; 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如、; 的化合物叫氧化物,如、。 【课内探究】 一、自主探究:根据课前预习以及课本内容,解决下列问题:(你能行!) 1、掌握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纯净物、混合物定义 2、完成下表

3、物质的简单分类 种物质) 物 质纯净物(种物质)单质(由种元素组成) 化合物(由种元素组成) 二、精讲点拨(解疑答惑) (一).水的电解实验: (1)水的导电性,为了,需要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 (2)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正负两极的试管中所收集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3)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1内的无色气体,木条,证明是; 点燃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2内的无色气体,火焰呈,证明是。 (4)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实验结论 思考与讨论: (1).由电解水的实验得到结论: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这种理解对吗? (2).水通电分解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但实验中氢气的体积往往大于氧气体积的2倍,为什么? (二).氢气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在空气中点燃 (1)现象:在空气中燃烧,火焰为色,放出大量的热。 (2)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作燃料的优点:①; ②燃烧产物;③是理想的能源。

探究水的组成

探究水的组成 名师导航知识梳理 1.水的物理性质纯净的水是色、____________气味的透明的液体。在压强为101.3 kPa时,水的凝固点是 ____________,沸点是____________,温度为4 ℃时,水的密度最大。 2.水的分解 (1)实验现象:通电后电极上产生____________,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气体体积较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气体体积较大,二者的体积比是____________。 (2)气体的检验:体积较小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种气体是____________。 体积较大的气体接近火焰时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这种气体是 ____________。 3.水的合成在空气中点燃氢气,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1)现象: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____________火焰,烧杯内壁有____________,用手触摸烧杯壁感觉非常烫,说明反应放出了大量的热,该实验说明氢气具有的化学性质是氢气具有 ____________。 (2)氢气作为一种新型燃料,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难突破怎样通过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剖析:电解水的实验我们需要掌握:(1)实验装置,(2)实验现象,(3)实验结论。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我们可知:通电以后在电源负极上产生的是氢气,它具有可燃性,燃烧时火焰为淡蓝色;电源正极上产生的是氧气,它可以支持燃烧。我们了解了这两种气体的检验方法,水分解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为今后理论推导水的化学式提供了实验基础。由水通电后得到氢气和氧气这一化学反应实例,我们可知: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要发生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我们要学会应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认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水通电后得到氢气和氧气,即水通电后,水中的每两个氢原子相互结合生成氢气分子,水中的每两个氧原子相互结合生成氧气。问题探究问题阿伏加德罗曾经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根据此规律图44是某同学设计的探究水的组成的简易装置图: (1)C和D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什么?如何检验? (2)C、D两种气体的分子个数比为多少。图4-4 探究:本题为实验分析题,主要考查电解水的

2018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练习: 水的组成练习卷

水的组成 1.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A.空气B.氧气 C.氯酸钾D.生铁 2.已知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氢气难溶于水。下列方法中收集氢气可用 ①向上排空气法 ②向下排空气法 ③排水法 A.①B.② C.①③D.②③ 3.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通电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B.澄清的河水是纯净物 C.水结冰属于化学变化 D.淡水资源丰富不需节约 4.小明通过化学方程式知道,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但实验所得数据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A.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 B.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 C.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D.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相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成功 5.如图是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A.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不能再分 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 C.生成的氢分子与氧分子的分子个数比为2∶1 D.一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 6.下列反应和水的性质无关的是 A.氢气和氧气 B.水和氧化钙

C.水和二氧化碳 D.无水硫酸铜和水 7.关于电解水(H2O)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水时在正极产生氧气 B.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 D.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8.下面是同学们对水的认识,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一种物质; ②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 ③水通常以固、液、气三态存在; ④在实验室中,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9.如图为验证水的组成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正极和负极产生的气体质量比为1∶2 B.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D.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为氢分子和氧分子 10.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初三化学水的组成以及答案

初三化学水的组成以及 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同步达纲练习】 一、选择题(60分)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雪花溶化成水 B . 水蒸发成水蒸气 C.水凝结成冰D.水通电变成氢气和氧气 2.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是() A.氢原子B.氢元素和氧元素 C.水分子D.氢分子、氧原子 3.能准确描述水的物理性质的是() A.水不能燃烧 B . 在101千帕下,水在4℃时密度最大 C.水的沸点是100℃D.水电解可得到两种气体 4.电解水实验证明水是由() A.氢气、氧气组成 B.一个氢分子,一个氧原子构成 C.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5.鱼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 A.水的组成中含有氧元素B.水在常温下为液态 C.水能分解放出氧气D.水中能溶解一定量的氧气 6.常温下,碘与镁化合时速率很慢,若滴入几滴水,则反应剧烈且形成一股美丽的紫色烟,此时水的作用是() A.反应物B.氧化剂 C.催化剂D.还原剂 二、填空题(30分) 7.在通常状况下,纯净的水是,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为,沸点为,在,水的密度最大为. 8.电解水时正极上汇集的气体能,证明是;负极上汇集的气体能,证明是,其体积比为,质量比为.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加入少量或,这个实验证明水是由组成,同时也验证了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是.9.从原子、分子的观点来分析,水电解的实质是 . 三、简答题(10分) 10.冬天露在地上的自来水管要用保温材料裹住,请运用水的物理性质和有关知识加以解释. 【素质优化训练】 1.在有些关于水的广告中说:“某某水,有点甜.”试问:如果是纯净的水,广告中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2.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此性质对水中生物的生存非常重要.如果固态水(冰)的密度比液态水大,水中生物将会是什么命运呢 3.有两杯无色透明的液体,一杯是雨水,一杯是纯水,请用实验方法证明,哪一杯是雨水. 4.24.5克KClO3含有的氧元素与多少克水中含有的氧元素质量相等.

探究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探究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②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为H2O.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运用知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的能力等。 (3)情感目标 ①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②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③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水电解的实验和根据实验分析探究水的组成的方法。 难点: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 教学用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刚洗过手不能触碰电源,为什么?(因为手上有水,容易导致触电,说明水是可以导电的。) 水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它是由那些元素组成?本节将通过实验来研究水的组成。 [板书] 一.水的物理性质:纯水通常为无色、无气味的透明液体。101.3KPa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温度为4℃时,水的密度最大,为1g/cm3。 [设问引入]我们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什么构成?水由哪些元素组成?怎样证明水的组成? [探究活动] 探究水的组成(播放flash动画演示) 实验目的:探究水的组成 实验原理:电解水 实验装置图:

现象:通电后两个试管内产生气泡,液面下降,说明产生气体。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体积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体积大,它们的体积比约为1∶2。 检验:将气体体积小的试管取出后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将气体体积大的试管取出后用火柴点燃,气体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这是氢气。 结论: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板书]二.探究水的组成 [讲述]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而且是氧化物。 水分子分解示意图:

水的组成-练习(答案)

1.2 水的组成 目标导引: 1、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确认其产物,知道水的组成。 2、能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现有知识归纳水的重要性质,并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3、重点:水的电解产物分析及结论,水的重要性质 4、难点:电解水实验的分析及解释 知识整理:1、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和,这个过程的文字表达式为。这个实验证明,水是由和组成的。 2、通常情况下,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凝固点是。 例1:下列不属于水的物理性质的是() A、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B、水通直流电时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C、水通常在0℃时凝固成固态的冰 D、水一般在100℃时沸腾 分析:物质的特性可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性质指的是只有在化学变化时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了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熔点、沸点等,所以A、C、D都属于水的物理性质,而水通电时分解成了氢气和氧气,这个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所以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例2:理论上,水电解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应为2:1,但在实验时却发现,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却大于2:1,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吗? 答:这主要跟氢气和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有关,氢气难溶于水,而氧气能在水中溶解一部分。也就是说,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氢气强,所以我们发现它们的体积比大于2:1。 基础巩固: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电解 B、水结冰 C、水蒸发 D、水沸腾 2、在水通电分解的实验中,阴极与阳极得到的气体体积比大致为() A、1:2 B、2:1 C、8:1 D、1:8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有氢气和氧气组成 B、水是由氢和氧组成 C、电解后负极产生的是氧气 D、纯净的氢气燃烧产生黄色的火焰 4、能使还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A、空气 B、氢气 C、氧气 D、二氧化碳 5、下列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水的组成》精品教案

课题3 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我们学习了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自然界中还有什么物质与人类活动、生产密切相关呢?俗话说“不吃一月,无水一周”,自然界中的水,孕育和维系生命,水是生命之源,农业之本,水力发电;水运航道和宜人的环境。 水究竟是由哪些元素组成?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氢气的性质 提出问题 氢气球可以升上天空,还可以燃烧爆炸,为什么呢?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结合生活实例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 (1)纯净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并生成水。 (2)不纯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可能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 (3)文字表达式为:氢气+氧气 水 3.验纯: 收集一试管氢气,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倒立着移近火焰,如发生尖锐爆鸣声表明气体 不纯,声音很小则表示气体较纯。 探究点二 水的组成 提出问题 氢气中含有氢元素,氧气中含有氧元素,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推测水可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吗?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了解水的组成。 探究实验 1.实验仪器:水电解器、直流电流、酒精灯。 2.实验药品:水、氢氧化钠(或稀硫酸)。 3.实验操作:如图所示,在水电解器中加满水,向水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或稀硫酸),接通电源。 4.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正极与负极气体体积比约为1∶2。用燃着的点燃

木条检验正极端玻璃管中的气体,发现木条燃得更旺;用燃着的木条检验负极端玻璃管中的气体,发现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5.实验结论:文字表达式: 课堂讨论 在实验过程中产生氢气的体积与氧气的体积比往往大于2:1,造成数据偏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归纳总结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探究点三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提出问题 物质按组成元素如何分类?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交流讨论 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氧化物。如二氧化碳(CO 2)、水(H 2O )、五氧化二磷(P 2O 5)等。 知识拓展 ⑴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但绝对不是化合物。 ⑵含不同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3)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化合物包含含氧化合物、氧化物,含氧化合物包含氧化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 3.物质的简单分类

水的组成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不含水的是() A.人体 B.冰 C.铁水 D.苹果 2.有关水的电解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证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证明了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证明了水中含有氢氧两种物质 D.证明了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3.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一种单质 B.水是混合物 C.水不属于氧化物 D.水是一种化合物 4.下列的水最纯的是()A. 海水 B.自来水 C.井水 D.蒸馏水 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C. 冰和水的化学性质相同 D.蒸馏水既是氧化物又是纯净物 6.电解水所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A.1:8 B.8:1 C.1:2 D.2:1 7.下列水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在通常情况下,1 L水中只能溶解大约30mL氧气 B.水是无色无气味的 C.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可得到氢气和氧气 D.水在1.01×105h时冷却至0℃可结成冰 8.要制得M g氢气,需要多少克水通电分解()A.1/9M g B.9M g C.8/9M g D.9/8M g 9.下列物质中,既能造成空气污染,又能造成水污染的是()A.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工业生产中的废气 C.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随雨水流人河中 D.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 10.在通电分解水的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 A.元素种类 B.原子个数 C. 分子个数 D.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11. 下列关于水的叙述正确的是()A.因为水中含有氧元素,所以鱼能在水里生存 B.因为水中没有氧气,所以水能灭火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直接构成的 12.下列关于水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 B.通常情况下,水是无色液体 C.在101kPa时,水在4℃时密度最大 D.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水都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13.水是纯净物的特征是() A.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B.能溶解许多物质 C.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D.电解水可生成氢气和氧气

第一节天然水和自来水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第三章说明 本章主题“走进溶液世界”是初中化学知识的重要部分。很多化学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日常生活中、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都离不开溶液。学生在前两章里接触了不少溶液,了解了溶液中进行的各种化学反应,今后还将接触更多溶液。这章内容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学好这章非常重要。 本主题中,学生除了学习新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外,还将通过生活经验、对实验原理的学习和讨论加深对初三化学某些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例如: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很多物质既不是酸也不是碱,但它们的溶液具有一定的酸碱性等等。 教师在本主题的教学中要注意抓住核心的三维目标。 本主题的核心知识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水的特性、溶液特性以及溶液的酸碱性。 核心的技能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等基本操作技能。 核心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让学生课内外结合,通过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比较物质溶解性实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初步体会从定性分析实验到定量计算的特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初步形成运用化学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核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积极探究、重视合作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1 水 第1课时天然水和自来水、水的组成 一、设计思想 通过了解水的自然循环和水的自然净化引出自来水净化原理。知道世界水日、全国水法宣传周,感悟到节水的重要性。通过观察实验理解水的组成,掌握水分解的特征并能用分子、原子理论解释这一变化,从而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这既是对元素、化合物概念的复习,也是为今后研究物质组成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然水的自然水循环和自然净化,以及自来水净化的原理。 (2)理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掌握水分解的特征,加深从微观角度分析这一反应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知道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 (2)体验研究物质组成的两种基本科学方法──分析和综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世界水日、全国水法宣传周,感悟到“自来水”来之不易,节水的重要性。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水的循环和水的净化。 教学难点:水的组成。 四、教学用品 药品:稀硫酸、锌粒、水、氧气。 仪器:电解水装置、启普发生器、烧杯、酒精灯、集气瓶、木条、火柴。 媒体:多媒体电脑。 五、教学流程 1. 流程图

第九章 各类天然水体的水化学概况

第九章各类天然水体的水化学概况 天然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循环,构成地球的水圈,水圈为地球表面和接近地球表面的各类水的总称。天然水的总水量近14亿km3, 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二被其所覆盖。天然水在流动与循环过程中接受了周围环境的各种杂质,形成不同水系。按天然水形成、形态与性质的特点,可划分为河水、湖(库)水、地下水、大气降水(雨水、雾、雪、霜、雹等)及海水五大类。各类天然水均具有各自的特点,即使同类水体,其水质状况也不尽相同。这是由于水体所处的环境条件,如气象、气候、地理、地质、人类生产与生活用水和排废、各种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等均会影响水质。本章将简要叙述各种类型天然水体的水化学概况及相关概念。 第二节河水 一、河流水化学基本特点 河流是大气降水径流和出露地面的地下水径流在地表线性凹地汇集而成的水体,河流是自然界水分循环的组成部分及水量平衡的组成要素。其具有集水流域面积广、敞开、流动等特点。河流水质与土壤、岩石、植被、气候及河水的补充水源等状况有关,和人类活动有关,特别是与水中生物生命代谢活动直接相关。河流是水圈中最为活跃的部分,由于其流动所涉及的面积较为广阔,流动过程中接触的环境较复杂,且多样性,故河水化学组成具多样性和易变性的特点,不同地区河流与同一河流的不同季节、不同河段,其河水化学成分都可能有较大差异。通常河流的水化学有以下基本特点: 1、溶解有丰富的气体 因河水处于运动状态,与空气接触充分,溶有空气中的各种气体,溶解氧气和氮气较丰富,含量近为饱和。未污染河流中生物不多,溶解氧等气体的含量主要受温度和气压影响。 夏季大型水库溢洪放水时,放出大量温度低且为溶解气体所饱和了的库水,这些水在大坝以下河道中如温度迅速上升,可能造成水中溶解气体过饱和。 2、河水化学组成与含盐量 (1)主要离子世界各地河水所含主要离子种类相同,阳离子为:Ca2+、Mg2+、Na+、、K+,阴离子为:HCO3- CO32-、SO42-、Cl-,即通常所说八大离子。世界河水平均化学组成、我国及世界部分河流主要离子含量和分别列于表9-3、9-4与9-5。多数河流主要离子中以HCO3-和Ca2+含量最高,水质属碳酸盐类钙组。在含盐量较高河水中,水质类型可能与前者不同,存有硫酸盐类或氯化物类钠组类型水质。较多河水中主要离子含量大小基本具有以下顺序:阳离子:[Ca2+]>[Na++K-]> [Mg2+],阴离子:[HCO3-+CO32-]> [SO42-]> [Cl-] 东南沿海各河流,水质类型主要以重碳酸盐类钙组或钠组为主,但是主要离子比例关系

水的组成 习题(含答案)

水的组成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1. 如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期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A. B. C. D. 2. 下列方法中能够用来区别硬水和软水的是() A. 观察颜色 B. 加入明矾,搅拌 C. 溶解食盐 D. 加肥皂水,搅拌 3. 2015年10月26日下午,阿富汗东北部发生7.8级强烈地震,截至27日10点,地震已造成阿富汗境内至少34人死亡,巴基斯坦境内至少125人死亡,河水、饮用水受到严重污染,小明同学给灾区民众提供了一些饮用水的处理意见,你认为合理的是()A. 用自制净水器过滤后,即可饮用 B. 只要河水清澈透明就可以饮用 C. 饮用水可以加入肥皂水杀菌再饮用 D. 喝水前要加热煮沸进行消毒后再饮用 4. 今年甘肃南部舟曲县突发特大山洪泥石流,为防止疾病传染,需对河水处理后方可饮用,常用的措施有:①加热煮沸②消毒杀菌(用漂白粉)③过滤④自然沉降.较合理的顺序是() A. ③①②④ B. ④①③② C. ④③②① D. ③①④② 5. 净化水的如图所示操作,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A. B. C. D.

6.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从发展的角度看,你认为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A. 氢气 B. 天然气 C. 石油 D. 煤 7.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 水由氢分子和氧原子组成 C.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 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8. 硬水洗衣服既浪费肥皂又洗不干净,生活中要使硬水软化,可采用的方法是() A. 煮沸 B. 搅拌 C. 沉降 D. 过滤 9. 明矾净化水的作用是() A. 使硬水软化 B. 除去水中的异味 C. 除去水中的悬浮物 D. 消毒杀菌和净化水 10.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下列用水方式不应该提倡的是() A. 用漱口杯接水刷牙 B. 不间断地边流水边洗衣 C. 用淘米水、洗菜水浇花、冲厕所 D. 用喷灌、滴灌的方法浇灌农田和园林 11. 自来水厂用活性炭净水,其作用是() A. 将水净化成纯水 B. 去除异味 C. 消毒杀菌 D. 降低水的硬度 12. 水是地球上重要物质,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水分子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 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C. 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D.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13. 下列关于电解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常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溶液 B.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 C. 电解水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 电解水实验中氢气和氧气质量比为2:1 14. 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化合物的是() A. 洁净的空气 B. 干冰 C. 生理盐水 D. 石灰水 15. 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纯净的水,若要对自然界的水进行净化处理,下列操作中相对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A. 过滤 B. 蒸馏 C. 静置沉淀 D. 加明矾吸附沉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16. 硬水中含较多的______ (填离子符号),实验室将硬水软化的方法是______ . 17. 日常生活中,可通过______ 的方法使硬水软化.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2节 水的组成学案(教师用) 浙教版

1.2 水的组成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确认其产物,知道水的组成。 2.能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现有知识归纳水的重要性质,并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课堂学习设计 [课前练习] 1.水和生命密不可分,有水的环境里才可能有生命。这是因为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生物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水。 2.在人体中水分占人体总重的 2/3 以上。 3.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液态存在,另外一部分则是以固态和气态存在。 4.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能给陆地上水得到补充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 植物通过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主要由叶通过蒸腾作用将水散发到大气中成为气态水。 [科学探究] 一、水的电解 1.电解水的实验。 (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里注满水,接通直流电; (2)可以观察到:两个电极上出现气泡,两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3)用点燃的火柴接触液面下降较多(即产生气体体积较多 )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点燃时发出一声轻微的爆鸣声),这个玻璃管中产生的是氢气;用带火星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端,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是氧气; (4)产生氢气的那个电极是负极,产生氧气的那个电极是正极; (5)通过精确实验测得电解水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 2:1 。 2.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过程的文字表达式为水 ??→ ?通电 氢气+氧气。 3.实验结论:氢气中的氢和氧气中的氧是从水中产生的,所以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二、水的重要性质 [讨论] 同学们在生活实际中知道水的哪些性质? 分组讨论后,汇总填写下表。 颜色无色沸点10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水的组成

水的组成 一、氢气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化学性质: 不使用稀盐酸,因为:盐酸易挥发,使制得的氢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 不用镁是因为反应速度太快,不用铁是因为反应速度太慢。 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发生装置同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可选择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用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时,不能验满!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时,如果集气瓶口出现气泡,说明氢气收集满。 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可燃性气体的验纯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可燃气体,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火焰点燃。如果气体较纯,气体将会安静地燃烧,并发出“噗”声;如果气体不纯,会发出尖锐爆鸣声。 如果验纯时发现气体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时,必须对试管进行处理(用拇指在试管口堵住一会或更换试管),以免发生爆炸。

检验:点燃。能够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是纯净的氢气;在燃烧时会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证明是不纯的氢气。 任何可燃气体或可燃的粉尘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遇火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在点燃或使用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二、水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在101kPa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4℃时密度最大,为1g/mL。 水的电解实验(实验装置如右图) 【实验现象】 ①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两个试管内汇集了一些气体,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大,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约为8:1。

②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实验结论】最直接的结论是: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推论):

43探究水的组成

4.3探究水的组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2、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三、教学难点: 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即从宏观理解转向微观分析。 四、教学工具: 做电解水的水电解器,烧碱或硫酸,蓄电池等相关实验用品;相关的图片;多媒体视频等. 五、教学方法: 学生对水的物理性质早已有所了解,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再帮助学生归纳出水的几点物理性质。着重指出冰比水轻,水结成冰时体积会膨胀等特性。至于4℃时水的密度最大的原因就不必向学生介绍了。 水作为初中化学第一个被研究的化合物,学生有很大的学习兴趣,故应引导学生关注水的电解装置及电解过程。探究学习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是水的宏观组成,通过对电解产物(被电解的物质只有一种)——两种气体的检验,探究出水是由氢气中的氢元素和氧气中的氧元素这两种元素组成的。其次从微观的角度推出水分子的构成,这是本节的难点,应由宏观的两种气体产物的体积比的测定,由表及里,严密分析,推理及得出结论,不要求初中学生弄清气体体积比等于它们的原子个数比的原因。必要时,可增加一道例题加以论证: 例:实验证明,电解水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已知在标准状况下氢气密度为0.089 9g·L-1”、氧气密度为1.429g·L-1”。求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再求它们的原子个数比。 此题的第一问,很容易求出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1:8第二问的解为:设电解产物中,2LH2的原子个数为x,1LO2的原子个数为y。 已知1个氢原子与1个氧原子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即1:16)。

《水的组成》知识总结

课题3 水的组成 知识点一:水的电解实验 1.实验仪器:水电解器(或水槽和试管)、直流电源、酒精灯。 2.实验药品:水、氢氧化钠(或稀硫酸)。 3.实验操作:如图7-1和7-2所示,在水电解器(或试管)中加满水,向水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或稀硫酸),接通电源。 4.实验现象:电极上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极产生的气体少,负极产生的气体多;正极与负极气体体积比约为1∶2。 5.检验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试管1中的气体,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试管2中的气体接近火焰时,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说明是氢气。6.实验结论: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 H2O H2O2 7.实验分析: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由此说明水不是由一种元素组成,而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要点诠释】 1.理论上与正、负两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应是1∶2,但在实验操作中两试管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往往小于l∶2。这是因为: (1)氧气在水中溶解性比氢气稍大。 (2)氧气氧化性很强,有时在电极上就与电极发生了氧化反应。 2.电解时通常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或稀硫酸)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它们本身并未参加反应。 3.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不能说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因为水中没有氢气,也没有氧气,是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 4.电解水所用电源为直流电。 知识点二:氢气 1.物理性质: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 (1)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并生成水。(2)不纯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可能会发生爆炸。 (3)以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氢气+氧气水 H2O2H2O 3.验纯: (1)验纯的原因:如果氢气不纯,当空气里混入氢气的体积为总体积的4.0%-74.2%时,点燃就会发生爆炸,这个体积分数的范围叫做氢气的爆炸极限。所以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2)验纯的方法:如图7-3所示,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使试管口稍向下倾斜,接近酒精灯火焰,再移开拇指点火。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检验。若声音很小或听到轻微的“噗”声,说明氢气已纯净。 4.用途: (1)氢气是理想的可再生能源。这是由于其燃烧放热多(又称高能燃料),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且可以不断地以水为原料来制取。 (2)利用氢气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性质还可用于制取盐酸、合成氨、金属和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水的组成》实验题

实验题 1.如下图A 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B 为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试回答下列问题。若甲管生成气体A ,乙管生成气体B (1)试在图中标出电源的正负极a 、b (2)气体B 可以用点燃的火柴检验,有什么现象?说明气体B 有什么性质? (3)可用什么方法收集氢气和氧气,这是利用了它的什么性质? (4)0—3分钟,及3—6分钟,甲、乙两管内排除水的体积比各为多少? 2.如下图,甲、乙两图都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甲比装置乙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 。 (2)装置乙比装置甲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 。 (3)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 。 (4)图中显示表明,实验是未开始,刚开始还是已进行一段时间了? 。 (5)开始电解后,A 管收集到 气,B 管收集到 气体。 (6)在D 处,将使用燃烧着的木条还是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 参考答案: 1.所考知识点:电解水实验,坐标系。 答案:(1)a 为电源正极,b 为电源负极。(2)现象为火柴燃烧的更旺;说明B 具有助燃性。(3)可用排水法;利用了它们不易溶于水的性质。(4)分别为2:1;2:1 点拨:电解水实验中用的为直流电源,由图B 知与b 相连气体体积大,故应为2H ,故b 为电源负极,a 为电源正极。(4)问中无论何时刻,1:2V :V 正负,总成立。 2.答案:(1)甲的装置简单 (2)乙装置检验产物方便 (3)增强水的导电性 (4)已进行一段时间 (5)氧气;氢气 (6)用燃烧着的木条 点拨:要正确解答这些

问题,关键是要看清甲、乙两图,找出它们在装置上有哪些区别,并比较其优点。 比较两图可知,甲装置比乙装置简单,但乙装置多了检验产物的尖嘴管。从甲、乙两图可看出,A、B、C、D四管都有一段气体,说明已电解一段时间了。又根据“正氧负氢”电解水的结论,知道A、C管中是氧气,B、D管中是氢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