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019年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019年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019年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考点一:货币的本质

知识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②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③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第二,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备注补充:

④两者的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两者统一的表现。

B、对立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

知识点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①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货币产生: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③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其作用是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知识点3: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

A、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B、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C、要求: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

A、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就叫流通手段。

B、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包括了买和卖两个先后衔接的阶段。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C、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D、流通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2)、其它职能:

①贮藏手段,退出流通领域,作为财富被保存起来,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②支付手段,是随赊账买卖出现的。是买卖交割的延期或不同步。

③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只有贵金属才能充当世界货币,现在,某些纸币也具有了这个职能。

知识点4:金属货币与纸币

(1)、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产生:

③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④发行:

A、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即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却不能决定它的购买力。

B、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C、解决方法: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通货紧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环境设施建设,扩大出口。

考点二: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知识点1:货币与财富:货币总是代表着一定的财富,代表着人们过去的劳动。它本身没有是非善恶的区别。

知识点2:结算与信用工具

(1)结算:在核算一定时期的各项经济收支往来时通常使用的方式。包括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2)信用货币:

①含义: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证券被利为信

用货币。

②职能: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3)信用工具:

①信用卡:

A、含义:银行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信用卡是……

B、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②支票:

A、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B、种类:近期和远期支票,记名或不记名支票,现金和转帐支票在我国主要分为转帐支票(付款单位或个人开票后,收款到银行把款转入自己帐户)和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知识点3:外汇与汇率:

(1)外汇的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2)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我国的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3)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考点一: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知识点1:价值与价格

(1)区别: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2)联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产生后价值就表现为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是宗教、习俗。

②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商品的供求关系

知识点2: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等价交换是指从较长时间看,某种商品的平均价格与其价值量基本相符,而不是指

每次的价格与价值相等。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知识点3:供给与需求

除了价值决定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还包括供给与需求。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供求影响价格:

(1)、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形成卖方市场(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2)供过于求,价格降低。——形成买方市场(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考点二: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即价值规律的作用):

知识点1: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⑴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⑵互为替代品价格的涨落,与对其自身的需求量成反比,与替代品需求成正比;互补商品价格的涨落与其需求量成反比。

A:互为替代品是指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

B:互补商品是指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知识点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者的影响:

⑴调节生产

⑵提高劳动生产率

⑶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考点一:影响消费的因素

知识点1: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

①居民的收入影响

A、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

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

B、提高人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C、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下降,反之,缩小差距,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差距过大,影响消费需求)

②商品价格高低也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A、价格高低的变化与人们消费水平的关系:在人们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物价下跌,购买力则提高,消费水平也提高。

B、提高人们消费水平,除了最根本的要发展经济,增加人们的收入之外,还要稳定物价,控制物价上涨,这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③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影响比奢侈品低。

④各种商品比价的变动也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替代品和互补品价格变化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数量。此外,商品、性能、外观、质量、包装、广告等甚至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等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活动。

知识点2:消费类型:

(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货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其中生存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求,是最基本消费;发展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发展的要求;享受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享受的需求,是最高层次消费。

知识点3: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2)恩格尔系数:

①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是反映人们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一个系数。

②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关系:

A、恩格尔系数越大,意味着食品支出在家庭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影响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消费质量,导致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低。

B、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越完善、越优化,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

③特点: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经济发展,收入变化而变化,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考点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知识点1:消费心理面面观。

(1)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心理往往不同,使消费带有复杂性。

(2)消费心理复杂性的表现有:

A:从众心理: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别人做某事,自己不由自主地去做,其消费会受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

B:求异心理:消费行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C:攀比心理:有些商品,人们拥有它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它所带来的乐趣,而是在于“向上看齐”,人民我有的炫耀心理。 D:求实心理:消费者选择商品,往往考虑许多因素,价值是否便宜,质量好不好,服务是否到位,功能是否齐全等,讲究实惠,据己需要是一种理性消费。

知识点2:消费行为——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①所谓适度消费,包括不滞后消费和不超前消费两层意思。

②量入为出,使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合理进行消费。

③坚持适度原则,提倡勤俭节约精神。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消费要有主见,要保持冷静头脑,避免跟风随大流,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使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协调发展。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①体现新的发展观要求,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②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

③资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作为一种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正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

④绿色消费体现

要求,即5R〔A节约资源、减少污染;B、绿色生活、环保选购;

C、重复利用、多次利用;

D、分类回收、循环再生;

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物质生活的困难,帮助我们获取新的成就。

②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应该戒奢,以俭。

③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在任何时候都是应该发展的,这种精神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物质生活的困境,帮助

我们取得新的成就。实践证明,认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风已过时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和有害的。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2)消费对生产起导向作用。

(3)消费为生产产生动力。

(4)消费为生产创造劳动力。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1.由我国的主要矛盾决定。

2.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3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三.大力发展产力的措施: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必须通过改革。

3.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科技水平与人口素质。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

(1)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实行这一制度的措施:

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毫不摇动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互相促进的新格局。

五.公司经营成败的因素: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六.我国就业的现状,意义,措施分别是什么:

1.我国就业的意义:

(1)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生产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3)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我国就业的形式:

(1)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

(2)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3)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我们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3.针对我国的就业形式采取的措施:

A:国家: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经济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B:劳动者:

(1)树立自主择业观。

(2)树立竞争就业观。

(3)树立职业平等观。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七.存款,债券,股票的主要特点:

1.存款:作为投资对象,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生活待用资金的存储,但收益低。定期存款流动性差,收益高于活期存款,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因为银行的信用比较高,储蓄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但也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2.股票: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越大,投资风险也越大。因此,股票是一种高风险,高利润的投资方式。

3债券:

(1)国债:风险小,国债利率较其他债券低,但一般高于相同期限的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2)金融债券:利率通常低于一般的企业债券,但高于风险更小的国债和银行储蓄存款。

(3)企业债券:是一种风险大的债券,企业债券的利率通常高于国债和金融债券。

八.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有哪些分配方式?

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1)按劳分配。

(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3)按生产要素分配。

九.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和作用:

(一)按劳分配

1.原因:(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要求。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作用:(1)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2)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级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发展,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

1.原因: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制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2.作用: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十.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什么?怎样处理?

(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2.效率与公平的不一致性: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二)处理方法:

1.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2.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3.既要落实分配制度,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4.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1、什么叫财政?财政收入都包括什么?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财政实际执行情况,称作国家决算。)2、财政收入: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2)组成部分: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A 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原因):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反映了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B 分配政策: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

a.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b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少——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财政支出

(1)含义: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主要用途:(我国财政支出有哪些项目?) A 经济建设支出(最主要) B 科教文卫事业支出 C 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D 社会保障支出 E 债务支出

4、我国财政收支情况合理吗?

财政收支平衡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收入和支出绝对相等是财政收支的理想状态,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所以我们认为略有节余、略有赤字都是财政收支平衡。我国财政收支情况合理。

5、两种财政政策:

(1)扩张性财政政策: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应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需求,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2)紧缩性财政政策: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经济发展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应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

6、财政的巨大作用

(1)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发挥财政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A 通过财政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a 通过对财政收支数量、方向、

结构的控制和调整,促进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及经济结构的优化,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b 财政加大经济建设支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B 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2)人民生活有保障

A 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保证国家职能的行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政权的巩固,保证人民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安居乐业

B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为人民创造安宁、和谐的生活环境,必须提供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C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第九课征税和纳税

一、税收及其种类

(一)税收的基本特征

1、税收的含义(本质):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1)税收以国家为主体,采取法律形式的分配。(税利债、费是财政收入的来源,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2)税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职能。3)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税收的基本特征是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区别的主要标志。

(1)强制性必须交无偿性不允许附带任何要求和回报;固定性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收额之间的数量比例

(2)这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其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有固定性,随意征税会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最终将危及国家利益。

(二)、我国税收的种类

1、我国税收的种类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为五大类:流转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资源税(矿产税、土地资源税)财产税(契税、遗产税)行为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

2、两大税种:增值税和所得税。

(1)增值税:属于流转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加工、修理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一般

计算方法:增值税=商品销售额×税率-上一环节已缴税金

(2)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跟,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计算方法:实行累进税率

特点:“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

——税收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资源配置:

1.目标:是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必要性:解决人们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的矛盾

3.两种方式: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调节作用实现

市场:

1.产生:市场是和商品经济同时产生和发展的

2.含义:狭义:商品交换的场所,有形市场广义: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3.作用(即价值规律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即调节着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

二、国家的宏观调控:

市场的不足:1.市场不是万能的 2.市场具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1)自发性:表现:a生产经营者追求自身利益b不正当经济行为危害:a两极分化b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2)盲目性:原因:a生产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信息b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危害:a经济波动b资源浪费

(3)滞后性:原因:a事后调节b时间差危害:a经济波动b资源浪费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其固有的缺陷和弱点2.不仅要有市场调节,还要有宏观调控3.宏观调控可以克服市场的缺陷4.二者结合,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

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手段:

1.经济手段: (1)含义: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2)外沿: 经济政策: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产品销售、产业、扶贫、货币等政策.经济计划: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十年规划 (3)作用:经济政策: 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经济计划: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经济发展起重调控作用2.法律手段:(1)含义: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2)市场经济法制性(3)作用:a有效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b调整社会经济关系c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d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3.行政手段:(1)含义: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2)特点:直接、迅速(3)注意:a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b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运用

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1)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结果;

(2)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分工使生产要求打破地域和国界的限制;(3)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4)资本为了追逐利润,在全球到处奔走。

(5)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以及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推动着经济全球化发展。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方面有哪些?

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

跨国公司: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4、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

(1)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

(3)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影响其他国家,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4)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不能置身事外,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5、世界贸易组织(wto):

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

(1)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2)世贸组织的目标是:各成员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其他障碍和歧视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促进各成员的经济发展。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3)对中国入世如何评价: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A 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B 严峻考验: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6、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7、对外开放是中国一项长期政策。中国已经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引进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单靠国内自身积累资金,不足以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引进外资。在利用外资的同时,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走出去”: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争取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

8、中国对外开放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中国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配置资源 1、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如何配置市场经济: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由市场来调节的。 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1)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2)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源有效利用。 5、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6、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1)要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市场交易必须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2)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3)(国家)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4)(个人)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7、市场调节的弊端: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3)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2、为什么要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1)市场调节具有一定的缺陷. (2)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3、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科学宏观调控的三个手段: 经济手段: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等法律手段,或通过采取具有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等行政手段,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1、我国现在小康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五位一体”新目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以家庭为生产单位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元代:大都成为国家性的城市明清:商帮的出现(徽商和晋商) 二、对外贸易 繁荣唐朝: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外贸易机构——市舶使 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特点:朝贡贸易(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衰落:明清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冶金 瓷器丝织业演变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③货币的职能: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完整版)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二 (一)党:(性质、宗旨决定地位) 1、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 为什么?原因: (1)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3)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注意: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依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5、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注意:(1)这一制度前提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或领导(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2)多党合作的基本内容: ①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是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组织上是相互独立的关系,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相互监督的; ②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3)人民政协性质: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人民政协的职能(或者说作用):(1)政治协商(2)民主监督(3)参政议政(4)多党合作不能说共同执政(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6、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作用): (1)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3)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4)有利于协调各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7、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列毛邓三)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1)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注意:如何惯彻三个代表思想? 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9、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知识点总结

必修1《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 (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1)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本质:一般等价物 (3)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4)其它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3、货币流通规律公式? 商品价格总额= 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 / 货币流通次数 4、纸币含义? (1)纸币是由国家(或者某些地区)发行的并强制使用的 (2)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小于这个限度可能引发通货紧缩 6、汇率的含义?外汇的含义? (1)汇率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2)外汇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含义和意义? (1)含义: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2)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 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 2、商品的价值量、价值总量与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2)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价值总量=价值量×数量。 10、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 11、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 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是居民的收入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1)当前可支配收入(2)未来收入预期(3)收入差距 2、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1)含义: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3、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消费心理主要有哪些?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4、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生产、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1)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2 (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必修二经济复习提纲 1、古代中国耕作方式变革: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距今七八千年进入耜耕(石器锄耕)阶段。 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工具:唐代出现曲辕犁。 2古代中国农业土地制度演变: 最早是原始社会土地共有;夏商周土地国有(井田制);秦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续两千多年。 北魏和隋唐前期实行的均田制是也是国有土地的形式。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4、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⑴冶铜技术:青铜器最繁荣时期在商周时代,商代司母戊鼎是代表作。 ⑵冶铁技术:西周晚期有铁器,春秋晚期能制造钢剑,东汉的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⑶制瓷业:中国是世界是最早发明瓷器国家,商朝最早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技术成熟,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出现一批名窑,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能制青花瓷。明清景德镇成为瓷都,明烧制五彩瓷,清发明珐琅彩。瓷器从唐代输出国外,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往海外。 ⑷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蚕织绸国家,明清时期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丝纺业中心。 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生产部门不断增多,技术不断进步,规模不断扩大;历史悠久,领先世界。 6、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概貌:西汉市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和市,市分东市和西市。唐后期坊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宋元时期商业发展到顶峰,;明清时期商业继续发展,出现了商帮,以晋商徽商为代表。 7、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外贸易、边境贸易全面繁荣;唐代出现柜坊飞钱,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复习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但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才需要交换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同商品都有价值,所以才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 2、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当贵金属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出现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则需要现实的货币。 3、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4、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广义的信用卡是指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狭义的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信用卡。它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信用贷款为一体。 使用信用卡可以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5、外汇和汇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本国货币,说明外币升值、外币汇率上升;反之,说明外币贬值、外币汇率跌落。 人民币升值的利:①人民币升值使中国消费者能够买到价格便宜的进口商品。②人民币升值使企业进口商品可节省一笔费用。③人民币升值使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人民币升值的弊:①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商品价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出口贸易更加困难,加大国内就业压力。②人民币升值使外商在中国市场的实际购买力受到损失,影响外来投资。 ③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外汇储备贬值。 ★6、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①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②对于金钱要用之有度,花钱要有所节制,用于做什么要分轻重缓急,能够节省的要节省。③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的价格。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形成买方市场。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形成卖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同样生产条件下生产同类商品的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 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5、企业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知识点总结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民主的特点?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但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还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2)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而且还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1)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适用于被统治阶级。 (2)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4、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经写入宪法。 (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3)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5、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的内容? 权利和自由:(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政治自由(3)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和检举权) 义务的内容:(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6、公民在参与政治生活时,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2)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7.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1)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有的(2)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3)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4)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力的实现。 8、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为何结合?怎样结合? 原因: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要求:(1)我们要积极履行公民义务,以维护国家利益。(2)当两者出现矛盾时,公民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 9、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本质?内容?要求? 本质:崇尚民主与法制 内容:(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3)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4)注重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求:(1)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2)学习政治知识(3)贵在实践 ※10、民主选举的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11、公民应如何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选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水平,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2)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那种“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能够”的想法,是公民意识不强、主人翁一时不强的表现。(3)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的神圣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水平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公民行使选举权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水平表现,在理性思考、判断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1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有哪些方式? 社情民意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13、公民为什么要参与民主决策? 地位:公民采用不同方式直接参与决策是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决策。

高中政治必修一必背知识点汇总

高中政治必修一必背知识点汇总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 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 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③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②公式: 5、纸币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1、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一、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 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郑国渠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 第3课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古代手工业经营模式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 元朝—青花瓷; 明朝—彩瓷 第4课 商业的发展 一、先秦商业产生 商朝时期:“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 二、唐宋元商业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演变 冶金 瓷 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2、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③货币的职能: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一)影响价格的因素: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2、供求影响价格。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3、价值决定价格:(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率’↑生产品量↑劳时’↑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社会生产率的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关系图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③作用: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置)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总之,即有利于资源优化,合理,高效配置)第三课、多彩的消费1、消费类型:(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2)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货消费。(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其中生存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求,是最基本消费;发展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发展的要求;享受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享受的需求,是最高层次消费。3、消费结构:(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2)特点: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经济发展,收入变化而变化,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心理往往不同,使消费带有复杂性。(2)消费心理复杂性的表现有: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6、做理智消费者。(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考点一:生产与经济制度(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人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考点二:大力发展生产力1、必要性: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人教版综合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政治生活》讲义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一、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国家: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国家性质,即国体,也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其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 迄今为止,国家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资本主义国家,这三种类型的国家属于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型国家。 世界上从来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全民”的民主 (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我国国家性质(国体)(a):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最大特点(b): (1)本质:人民当家做主 (2)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 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3)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广泛性:①民主权利广泛。②民主主体广泛; 真实性:①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 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③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b): (1)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国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只有发扬民主,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只有坚持专政,才能维护国家的专政职能,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1、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a)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和被选为人大代表的权利, 是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②政治自由(公民依法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③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等) 2、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a)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②遵守宪法和法律(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c)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国家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和依法实施处罚方面,对任何公民一律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②坚持权利与依法统一的原则。 (关系: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力的实现。 要求:①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②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两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A )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 )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 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A )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 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 三、资本主义萌芽(C ) 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A )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冶金 瓷器 丝织 业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A、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B、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C、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D、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A、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B、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C、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1、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没有用的物品人们是不会要的,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两者统一的表现。 B、对立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 2、货币

①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注: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的职能: A、基本职能:(1流通手段,只需现实货币。(2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B、其它职能:(1贮藏手段,足值的货币 (2支付手段,交钱与交换时间不同。例:到银行取工资。 (3世界货币,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3、纸币: ①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产生:A、货币以金银条块形式流通不便和金属铸币在流通中有缺陷,这些在使用中易磨损,成为不足值货币,而纸币成本低更易于保管、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B、从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 ③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注: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 ④发行: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通货膨胀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通货紧缩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注: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注:解决方法: 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 通货紧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环境设施建设,扩大出口。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