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岩铜矿矿床研究综述

斑岩铜矿矿床研究综述
斑岩铜矿矿床研究综述

2011年第30卷第4期387 393页云南地质CN53-1041/P ISSN1004-1885

斑岩铜矿矿床研究综述

邹国富1,2,坚润堂1

(1.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51; 2.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昆明650093)

摘要:斑岩铜矿是重要的铜矿床类型,认识其成矿作用对找矿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搜集和整理文献资料,介绍成矿动力学背景及构造环境、成矿斑岩岩浆及其侵位、岩浆-热液转换过程、蚀变与矿

化、成因模式等斑岩型铜矿研究中的重要进展,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斑岩铜矿;时空分布;构造背景;岩浆活动;研究进展;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P61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885(2011)04-387-07

目前已知的主要铜矿类型:硫化物型铜镍矿、沉积型铜矿、火山岩型铜矿、矽卡岩型铜矿、斑岩型铜矿中,斑岩铜矿以其分布广、规模大、埋藏浅、易采选等特点成为最重要矿床类型。斑岩铜矿,最早是二十世纪初,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开采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中巨大铜矿时,矿山工人叫出来的。1918年,Emmons正式把这种常与斑岩体有关的“浸染状铜矿”定名为斑岩铜矿。我国王之田将斑岩铜矿床定义为:与钙碱性、碱性、中—酸性火成岩的浅成—超浅成侵位斑岩有关,斑岩和围岩破裂裂隙强烈,并具K+、Si+、OH-蚀变矿物晕和Cu、Au、Ag、Pb、Zn、S等地球化学晕、岩浆晚期中温热液阶段、细脉浸染状硫化物铜矿。

1时空分布

1.1时代分布

斑岩铜矿形成时代集中在中、新生代,其次是古生代,前寒武纪斑岩铜矿床目前发现较少。据芮宗瑶(2004)统计,世界上超过500万t的斑岩铜矿集中分布于新生代,大约占59.5%,中生代约占35%[1]。斑岩铜矿形成时代极不均一,有随时代变新、矿床数目增多、矿化强度加大等特征。形成原因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斑岩铜矿主要形成于板块汇聚区,而在前寒武纪全球板块活动机制尚未完善,大规模板块活动尚未形成,斑岩铜矿化自然很少。而中新生代是板块活动最强烈时期,也是斑岩铜矿形成的高峰期;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由于斑岩铜矿形成于板块俯冲、碰撞带,这些带的后期发育往往形成造山带,成为主要剥蚀区,加上斑岩铜矿多形成于浅成—超浅成侵入岩中,岩体及围岩节理、裂隙发育,有利于剥蚀作用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老的斑岩铜矿很难保存。

1.2空间分布

全球斑岩铜矿主要集中在三条大成矿带上:一是环太平洋成矿带。分东西两带:东带包括阿拉斯加、北美西部、墨西哥、玻利维亚、秘鲁、智利等。西带分内带和外带:内带包括俄罗斯鄂霍茨克北缘,我国东北东部、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外带包括日本列岛、我国台湾、菲律宾、亚所罗门群岛等。二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分布于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伊朗、巴基斯坦和我国西藏等。三是古亚洲成矿带(中亚成矿带),分布于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及中国新疆、内蒙古一带。此外,还有少量斑岩铜矿床形成于各地块边缘活动带。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中、新生代斑岩铜矿床有相当数量形成于大陆内部。

2成矿动力学及构造背景

全球斑岩铜矿研究证明:会聚板块边缘无疑是斑岩铜矿最重要的成矿地质背景。包括两种观点:一是

收稿日期:2011-06-25

作者简介:邹国富(1970 ),男,黑龙江林甸县人,高级地质工程师,从事矿产资源开发研究。

883云南地质30卷

认为由大洋板片俯冲产生的陆缘弧和岛弧环境斑岩铜矿;二是与大洋板片俯冲作用无关的大陆环境斑岩铜矿。前者占斑岩铜矿90%以上,但后者也不容忽视。Sillitoe(1972)建立了经典斑岩铜矿板块构造模型,提出斑岩铜矿主要在板块俯冲背景下的主动陆缘钙碱性火成岩带中形成,金属来源与板块俯冲作用导致的岩浆活动有关,并在后来环太平洋成矿带斑岩型矿床的勘查中取得重大突破,成为科学理论指导矿床勘查的典范。Sillitoe(1998)最早提出汇聚板块边缘的挤压构造背景对形成斑岩铜矿床的重要作用,并识别出挤压环境有利于斑岩型矿床形成的一些关键因素,认为:①挤压环境可有效地阻止岩浆直接穿过上地壳形成火山岩,从而形成比伸展环境更大的浅部岩浆房;②挤压环境浅部岩浆房很难喷发,从而促进岩浆房的结晶分异,进而导致挥发分饱和以及大规模岩浆热液形成;③挤压环境下很难发育陡立张性断裂,从而有效地限制了在岩浆房顶部形成岩株(枝)的数量,有利于岩浆热液的聚集[2-3]。Richards等(2001)总结了有利于斑岩铜矿形成的地质因素,其中,构造背景因素包括:①上地壳处于较长时期挤压状态后的应力松驰期;②成矿区域存在早期深大断裂,而且这些断裂在应力松驰期活化张开。Cooke等(2005)通过对世界主要斑岩铜矿带成矿背景的综合研究,发现大洋板片的低角度俯冲非常有利于挤压背景的形成。

大陆环境斑岩铜矿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随大陆环境斑岩铜矿大量发现,对其研究才逐渐深入。Hol-lister等(1974)首次开展碰撞造山环境斑岩铜矿的研究,拓展了经典斑岩铜矿成矿模型[4]。近年来,中国矿床学家的研究也发现:斑岩铜矿不仅可产于成矿模型所记录的岛弧及陆缘弧环境中,还可以产于碰撞造山带中(如青藏高原),甚至形成于陆内环境中(如德兴)。形成于碰撞造山带及陆内环境的斑岩铜矿,不能用西方学者基于板块构造理论建立的经典斑岩铜矿成矿模型来解释,因此经典的斑岩铜矿成矿模型遇到了挑战。芮宗瑶(2002)研究表明:有些斑岩铜矿与板块的消减作用没有直接的成因联系,可能是由板内构造岩浆活化作用或走滑断裂带作用导致深源花岗质岩浆上侵形成。侯增谦等(2007)认为:中国大陆内部斑岩铜矿产出的背景与大洋板块俯冲无关。至少有4类环境:晚碰撞走滑环境,后碰撞伸展环境,后造山伸展环境和非造山崩塌环境。大陆环境含矿斑岩的浅成侵位主要受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切割造山带的断裂系统和基底线性断裂构造控制。

总结以上研究成果,会聚板块边缘是斑岩铜矿形成最重要的成矿地质背景,无论是岩浆弧环境还是大陆环境。同时,某些大陆环境中的斑岩铜矿(如: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成矿作用是在洋陆俯冲基础上实现的陆陆碰撞条件下形成的,二种作用之间的相关性和继承性如何?应加以分析和研究。

3含矿岩浆性质、起源与侵位

斑岩铜矿床成矿过程,其实就是成矿元素分配过程,主要受扩散作用、溶解度和氧化还原性质、矿物与熔体之间的分配所决定。因此,岩浆源区性质、岩浆侵位机制和岩浆混合作用是制约岩浆能否携带金属元素、进入成矿流体、最终沉淀成矿的主要因素[5]。

早在上世纪20年代,矿床学家就已经意识到,一定特征的斑岩体是形成斑岩铜矿最重要的条件之一。Sillitoe(1972)在总结斑岩铜矿分布规律和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后认为,斑岩铜矿主要与俯冲背景下产出的钙碱质中酸性火成岩有关。Misra(2000)认为与Cu矿化有关的斑岩主要为中酸性钙碱性岩浆,岩性变化于石英闪长岩—花岗岩之间,其中陆缘弧环境含矿斑岩主要为钙碱性系列,少量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性以花岗闪长岩和石英二长岩为主;而岛弧环境的含矿斑岩通常为典型钙碱性系列,岩性以石英闪长岩为主,少数为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芮宗瑶等(1984)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碰撞造山环境斑岩铜矿,尽管因矿化类型不同,其含矿斑岩岩性略有差异外,主要为中酸性岩浆,为高钾钙碱性系列-钾玄武岩系列,岩性以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岩为主,与陆缘弧环境含矿斑岩较为类似。总体上,岛弧环境的成矿斑岩成分偏中性,而陆缘弧和大陆环境成矿斑岩偏酸性,反映穿过厚陆壳的长英质岩浆经历更充分的结晶分异作用。除中酸性的钙碱性岩浆外,一些富金的斑岩铜矿床,其形成还常与碱性岩有关,如正长岩等[6]。

含矿斑岩地球化学特征总体上具I型花岗岩的特征,锶同位素初始值较小,一般为0.703 0.706,少数可到0.709(芮宗瑶等,2004),并富铂族元素(唐仁理等,1995),一般来源于上地幔或壳幔过渡带[7]。矿石硫化物δ34S值变化范围极窄(-0.5ω? 5.5ω?),平均δ34S值近于0(芮宗瑶等,1984);铅同位素比值变化也较小,且较稳定(黄崇轲等,2001),矿质来源比较简单,与斑岩体同源。稀土元素

总量多数较高,轻稀土富集,铕异常不明显,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芮宗瑶等,1984)。

对含矿斑岩的起源研究较早,俯冲洋壳或残留洋壳的部分熔融、加厚下地壳或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以及板片熔体交代上地幔的部分熔融等模式,均被用来解释含矿斑岩的成因,但众多研究成果都强调下地壳或者上地幔对岩浆成因的贡献。起初因含矿斑岩的产生常与板片俯冲带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钙碱性岩浆常被认为是俯冲大洋板片直接熔融的产物(如Sillitoe ,1972);最近的研究表明,除少数具有埃达克质亲和性钙碱性岩浆为年轻大洋板片直接熔融的产物外(Defant et a1.,1990),绝大多数的钙碱性岩浆都是板片释放流体交代楔形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图1)[8]

。侯增谦等(2007)认为:斑岩铜矿含矿斑岩的岩浆源区为加厚的新生镁铁质下地壳、或拆沉的古老下地壳,石榴石角闪岩和角闪岩是斑岩铜矿成矿斑岩的源岩[9]。

Richards (2005)认为:岩浆通过MASH (熔融、同化、存储、均一)过程,由楔形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玄武质岩浆将会发生不断演化,当演化的岩浆具有比下地壳物质更小的密度时(如安山质岩浆),则会在浮力作用下穿过地壳而上侵。针对岩浆在地壳中运移方式的争议持续了近两个世纪,并一直延续至今,不过今天多数研究者认为,在热的韧性下地壳范围内,岩浆多以底辟方式侵位;而在相对较冷的中上地壳,岩浆则常以裂隙控制的岩墙扩展方式上升为主。岩浆浮力本身足以促使岩墙侵位,先存的地壳尺度的断裂系统常可为岩浆上升提供更为有利的路径。所以,含矿斑岩常沿大规模的裂隙/断裂带或线理带发育,特别是在走滑断裂系统产状变化部位(Riehards et a1.,2001)。侯增谦等(2007)认为:与走滑断裂系统相伴发育的走滑拉分盆地,切割造山带的张性断裂系统,平行造山带的逆冲断裂带交汇部位以及不同方向线性断裂构成的棋盘格子构造,控制着斑岩岩浆一热液系统的空间定位

。图1

俯冲带及陆缘弧环境下含矿斑岩形成的深部过程(据Richards ,2003,2005)Fig.1Deep Formation Process of Ore -Bearing Porphyry in Subduction Zone and Epicontinental Arc Environment 4成矿物质来源与金属富集

矿质来源是斑岩铜矿成矿作用的关键。尽管部分斑岩铜矿中存在铜来源于地层的证据,但岩浆来源的观点则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早期,金属来源于岩浆的观点主要基于斑岩铜矿与钙碱性火成岩的紧密时空关系、成矿作用早期流体的氢氧同位素特征和金属在岩浆活动过程中的化学特性三方面的证据。近年来的流

9834期邹国富等:斑岩铜矿矿床研究综述

093云南地质30卷

体包裹体研究为斑岩铜矿金属来自岩浆提供了新的证据。Burnham(1980)认为活动大陆边缘的钙碱性岩浆-热液是斑岩铜矿的唯一物质来源。Campos等(2002)通过对熔体和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指出:智利Zaldivar斑岩铜矿中的铜来自岩浆。虽然Cu、Au和Mo三种金属的地幔来源已被大多数学者接受,但仍有学者在部分地区找到了Cu、Mo和岩浆共同来源于下地壳的证据(Bouse et a1.,1999)[10]。杨志明等(2009)通过对玉龙铜矿含矿斑岩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①成矿金属具有与含矿斑岩一样的源区;②上地壳尺度的热液循环萃取对金属的来源贡献不大。

通常的钙碱性岩浆之所以具有成矿潜力,大洋板片的脱水无疑是最为关键的过程。该过程不仅把大量的水、硫、卤素、金属,以及亲流体的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输送到地幔楔(Tatsumi et a1.,1986),O的大量加入,使得楔形地幔熔融产生的岩浆常具有较高的氧逸度(Richards,2003)。高氧同时还因H

2

逸度条件下,S则主要以硫酸盐的形式溶解于岩浆中(盐度约1.5ω%,Jngo eta1.,2001),从而导致通常优先向硫化物分配的Cu、Au等开始作为不相容元素向硅酸盐熔浆中富集(Hamlyn et a1.,1985;Rich-ards et a1.,1995),这就是正常钙碱性弧岩浆常含有较高的亲铜元素(如Cu、Au等)的原因[11]。杨志明等(2009)认为成矿金属的深部富集是因岩浆高氧逸度所致,S以硫酸盐溶解于岩浆中,从而导致通常优先向硫化物分配的Cu、Au等开始作为不相容元素向硅酸盐熔浆富集。大型矿床,特别是超大型矿床下部通常存在岩浆房,岩浆房流体出溶是引发矿床大规模蚀变与矿化的根源;成矿金属与S均来自岩浆,与含矿斑岩可能具有相同的源区。有些研究者认为与斑岩铜矿有关的岩浆中的硫除来自地幔深处外,尚有一部分“额外”来源,即认为来自海水硫酸盐及海底岩石中的硫化物,或来自岩浆通道附近的蒸发岩层,或由岩浆混合作用带来。

5岩浆—热液转换及金属分配

岩浆—热液流体的转换也是能否形成大型斑岩铜矿的关键。即使岩浆携带大量的金属成矿元素,如果这些成矿元素不能进入到成矿流体中,也不能形成具有经济意义的矿床。金属元素如何进入成矿流体中以及在岩浆一热液转换过程中,成矿元素在结晶相和流体相之间的分配问题,都会制约金属成矿作用的发生。通常认为岩浆房的形成,因通过MASH过程产生的安山质—英安质岩浆的密度,通常介于上地壳结晶基底及其上盖层岩石的密度之间,岩浆上升到此位置后很难再通过浮力作用继续上侵,常堆积成池,形成岩浆房(Dilles,1987)。如深部岩浆供应充足,则岩浆房会一直保持熔融,并不断以岩株、岩枝形态向外扩展。演化后期的富挥发分、低密度岩浆常浅成侵位,形成次火山岩(图2)(Richards,2003)。

流体出溶,浅成侵位的长英质岩株或岩枝将会因上覆压力减小而达到流体饱和;同时,深部的安山质一英安质岩浆房也会因为这些岩株或岩枝上侵加速冷凝结晶,两者都会导致岩浆流体的出溶。流体开始从岩浆中出溶时常以较小的气泡形式出现,这些富流体的岩浆常对流上升至岩浆房或岩株顶部(Shinohara et a1.,1995);因岩浆的上升,必然导致压力的相应降低,这些小的气泡则不断扩大,并最终连在一起,形成流体的外壳(Harris et a1.,2004)。去气后的高密度岩浆将会下沉,留下空间以便新鲜的、富流体的低密度岩浆再次注入,进而向外壳继续释放新的流体和热,如此循环,直至岩浆完全固结(Burnham,1979)。

金属分配。研究表明,从岩浆中初始出溶的流体性质与封闭压力(即岩浆侵位深度)密切相关(Cline et a1.,1991),流体的盐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大(Kilinc et a1.,1972),而Cu的溶解度又随着流体盐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大(Candela et a1.,1984)。因此,较高的压力条件(通常压力≥10Pa,即深度≥4km;Cline et a1.,1995)常有利于流体出溶时Cu向流体中富集。

成矿流体演化,较早应用氢氧同位素研究斑岩铜矿流体来源与演化的Sheppard等(1971)发现:斑岩铜矿成矿作用早期,成矿流体主要由岩浆水组成;而成矿作用晚期,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Taylor (1974)依据北美斑岩铜矿的稳定同位素数据提出了斑岩铜矿的流体演化模式:早期两种流体作用体系并存,内带为岩浆流体作用体系,发生钾化和铜矿化,外带为外来流体作用体系,发生青磐岩化;晚期以外来流体为主,两种流体混合,发生绢英岩化,改造早期矿化。

6热液蚀变与矿化

热液蚀变主要受控于三方面因素,即:流体性质、围岩成分及水岩比。斑岩铜矿床的蚀变具有明显的

图2弧环境斑岩型矿床火山-岩浆系统的典型剖面(Richards ,2003)Fig.2Deep Formation Process of Ore -Bearing Porphyry in Subduction Zone and Epicontinental Arc Environment (Richards ,2003)

分带性,也是斑岩铜矿床中最引人注目和最重要

的成果之一。Lowelli 和Sillitoe (1973)等人的研

究基本建立了弧环境斑岩铜矿床蚀变及矿化特征

的一般性框架(图3)。依据矿物组合,常可将斑

岩铜矿床蚀变(硅酸盐矿物蚀变)分为4种主要

类型,即钾硅酸盐化、绢英岩化、泥化及青磐岩

化(Loweli et a1.,1970)。钾硅酸盐化常产于斑

岩体中心或附近,以钾长石、黑云母、石英等蚀

变矿物组合发育为特征,硫化物以辉钼矿、黄铁

矿、黄铜矿为主。青磐岩化常与钾硅酸盐化蚀变

呈同心环状分布,但远离斑岩中心产出,以绿泥

石、绿帘石、方解石等蚀变矿物组合发育为特征,

硫化物以黄铁矿、方铅矿及闪锌矿为主。绢英岩

化常叠加在钾硅酸盐蚀变与青磐岩化蚀变之间,

以绢云母—石英等蚀变矿物组合发育为特征,硫

化物以黄铁矿、方铅矿及闪锌矿为主。泥化常呈

补丁状产出,受裂隙控制,依据成因可分为泥化

和高级泥化两种类型,前者以粘土类矿物(如高

岭石、伊利石)蚀变为特征,黄铁矿是该蚀变阶

段的主要硫化物类型;后者以水铝石—红柱石—

明矾石蚀变矿物组合发育为特征。

钾硅酸盐化通常为最早的蚀变类型,其形成与出溶的高温岩浆热液有关。(>450?;Gustafson et a1.,1975)。青磐岩化同时或略晚于钾硅酸盐化蚀变,其形成通常也与岩浆热液有关,只是同钾硅酸盐蚀变相比,水/岩比要小的多。不过,有时青磐岩化的形成也可因加热的雨水所致(Proffett ,2003)。绢英岩化通常认为是由低温、高盐度岩浆热液与雨水混合后的流体蚀变导致(Reynolds et a1.,1985),其成因一直争论不休,最近人们发现,绢英岩化也可直接由高温、高盐度的岩浆热液引起(Harris et a1.,2002)。引起泥化蚀变的流体与引起绢英岩化蚀变的流体类似,只是该流体温度更低,混入的雨水更多。不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引起高级泥化的流体要复杂的多,既可以是由晚期因SO 2水解反应加剧而形成的酸性混

合流体,也可以由超临界流体相分离后形成的低盐度富气相形成(如Hedenquist et a1.,)[12-13]。7成因模式

斑岩铜矿的成因模式,常常是指斑岩岩浆侵位后所发生的岩浆结晶演化与蚀变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图3):

①岩浆热液说,也称正岩浆成因模式。该观点认为斑岩铜矿的矿质、成矿热液及其相伴生的中酸性岩体都来自上地幔(或下地壳)。矿质和成矿热液是由中酸性岩浆在上侵过程及侵位后的结晶过程中,依次出现钾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泥化带和青磬岩化带,由于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而析出,并在有利的部位富集成矿。

②板块构造成矿说,也称洋壳重熔成矿。以国外R.H.西利托为代表,认为斑岩铜矿是含铜的大洋壳沿消亡带俯冲到地幔中发生局部熔融,在熔化过程中析出金属,并同钙碱性岩浆一起上升,然后在岩体的顶部富含氯化物的液相中富集成矿。

③活动转移说。认为高侵位的中酸性斑岩体含水量甚小,在温度下降、岩浆结晶过程中不会析出流体,矿质与成矿热液主要来自围岩,岩浆岩主要起热动力源作用。即:由于岩浆活动,使原赋存于地层中的地下水或层间裂隙水活化,并萃取围岩中的有用组分成为含矿热液,在岩浆热动力源的带动下,沿着一定的构造系统循环,并在有利部位富集成矿。

④变质岩浆成矿说。认为斑岩铜矿也具“层控”的特点,保留了原层状铜矿的很多特征,如矿床在

1934期邹国富等:斑岩铜矿矿床研究综述

图3

弧环境下斑岩铜矿床成矿模型(Lowell et al.,1970)Fig.3Metallogenetic Model of Porphyry Cu Deposit in Arc Environment (Lowell et al ,1970)

注a 、b 、c 分别为蚀变、矿化及硫化物分带模式

一定区域内产于一定时代地层、一定的含Cu 岩石建造中,矿体主要产于含Cu 建造中两种岩相的过渡部位。矿床的产出还受岩相古地理(含矿斑岩体赋存的最老时代围岩的古地理)的控制。

⑤混合成因说。认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部分来源于围岩。岩浆侵位后的演化分异出岩浆热液,产生钾化带后向外流动;同时,岩浆演化也会引起围岩中的流体流动,并不断发生水—岩反应,形成青磐岩化带、泥化带,再向内流动,与向外流动的岩浆热液发生混合。这两种流体的混合形成似千枚岩化带,并改变物理化学环境,导致成矿物质的沉淀。

以上斑岩铜矿的成因模式,是从深部构造活动、岩浆演化、成矿热液及岩性古地理控制等方面各有侧重建立的成因模式。但针对具体的矿床,其成因一般将更为复杂,更多的是以构造、岩浆和热液演化系统为基础的上述成因的综合模式。

8矿床分类

随着斑岩型矿床的不断发现,斑岩矿床分类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全世界存在数以千计的特点不同的斑岩矿床,产于不同构造环境,具有多样的矿化主岩,呈现形形色色矿化形式,构成各种矿化组合,拥有不等的矿床规模。要建立一种包罗万象的分类十分困难。但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为不同类型组合,代表性的有以下五种:

①根据有用金属元素成分分为:斑岩铜矿、斑岩铜钼矿和斑岩铜金矿。

②耶夫斯特拉欣和依茨克松(1980)根据大地构造环境划分为四类:产于克拉通的斑岩矿床,产于次冒地槽的斑岩矿床,产于次优地槽的斑岩矿床和产于岛弧带的斑岩矿床。

③布朗(1976)根据加拿大科迪勒拉地区的斑岩矿床特点划分为三类:茎状斑岩矿床,火山斑岩矿床,侵入斑岩矿床。

④北京大学地质系(1978)根据矿体产状和形态划分为三类:产于陆相火山岩破碎带的矿床,产于斑岩和围岩中的矿床,产于斑岩体内的矿床。

⑤芮宗瑶等(1984)根据岩浆定位深度和矿化深度,将我国斑岩铜矿划分为三大类,再根据矿化特征分为8亚类:火山斑岩矿床(海相和陆相),浅成斑岩矿床(角砾岩筒式、全岩筒式、接触交代式和复合式)和中深成斑岩矿床(网脉带式和大脉-网脉式)。

笔者根据众多地质学家近年研究,依据斑岩矿产的形成与大洋板片俯冲作用的关系,划分为:大洋板片俯冲作用有关的弧岩浆环境型斑岩铜矿(包括陆缘弧型和岛弧型)和大洋板片俯冲作用无关大陆环境型斑岩铜矿(碰撞造山型和大陆裂谷型)二大类。

293云南地质30卷

参考文献

[1]芮宗瑶,张立生,陈振宇等.斑岩铜矿的源岩或源区探讨[J ].岩石学报.2004.20(2);229 238.

[2]Sillitoe R H.Geology of the Los Pelambres porphyry copper de —posit ,Chile [J ].Econ.Geo1.,1973.68:1 10.

[3]Sillitoe R H.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s of the largest porphyrycopper.gold and epithennal gold depo sits in the circum.Pacific re-

gion [

J ].Austral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1997.44:373 388.[4]Hollister V 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porphyry copperdeposits of south American [J ].Soc mining engineers AIM E Trans ,

1974,255:45 53.

[5]芮宗瑶,张洪涛,陈仁义等.斑岩铜矿研究中若干问题探讨[J ].矿床地质,2006,25(4):491 500.

[6]芮宗瑶,黄崇轲,齐国明,等.中国斑岩铜(钼)矿床[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7]张洪涛,程仁义,韩芳林.重新认识中国斑岩铜矿成矿地质条件[J ],矿床地质,2004,23(2):151 163.

[8]Defant M J and Drummond M S.Derivation of some modem &remagmas by melting of young subducted lithosphere [J ].Nature ,

1990.34:662 665.

[9]李晓峰,梁金城,冯佐海.斑岩铜矿研究最新进展[J ].桂林理工学院学报.2009,29(2):216 222.

[10]Titley S R and Beane R E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Part I Geology settings ,petrology ,and teetogenesis [J ].Econ.Geol.,

75th Anniversary 1981.Volume :214 269.

[11]Richards J P.Cumulative factors in the generation of giant cale al —kaline porphyry Cu deposits [A ].In :Porter T M ,e-

d.Super por —phyry copper&gold deposits :A global perspective [M ]PGC Pub —lisihng ,Adelaid

e.2005.7 25.

[12]Lowell J D and Guilbert J https://www.360docs.net/doc/ad14567728.html,teral and vertical alteration min —eralization zoning in porphyry ore deposits [J ].Econ.Geol ,

1970.65:373 408.

[13]Proffett JM ,Geology of the Baio dela Ah ,mbrera porphyry copper gold deposit ,Argentina [J ].Econ.Geo1.,2003.98:

1535 1574.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STUDY ON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ZOU GUO-Fu 1,2JIAN Run-tang 1

(1.Kunming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Design ,China Nonferrous Industry ,Kunming 650051)

(2.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093)

Abstract :The porphyry Cu deposit is an important type of Cu deposit.The knowledge of this metallogenesis is very significant in the direction of ore prospecting practice.Based on the collection and arrangements of docu-ments of important advance in the study on porphyry Cu depost ,such as metallogenetic dynamic setting and struc-tural environment ,magma and emplacement of metallogenetic porphyry ,transition of magma -thermal fluid ,al-teration and metallogenesis ,genetic model ,etc ,we put forward the study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Porphyry Cu Deposit ;Time -Space Distribution ;Structural Setting ;Magmatism ;Study Ad-vance 3

934期邹国富等:斑岩铜矿矿床研究综述

城市矿产项目总体概述

城市矿产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概述 一、项目建设思路 本项目以报废汽车绿色拆解为切入点,按照园区化管理的模式打造集报废汽车、进口第六、七类废料及回收废旧机电设备等各类废旧资源的拆解、分拣、再制造、仓储、物流、交易的集散基地,建设城市矿产再生产品集合平台、城市矿产回收-处理平台、城市矿产再制造平台、专业设备研发生产和设备市场服务平台,实行园区集约化拆解、工厂化加工、无害化处理,形成以废铜、废铝、废钢、废塑料和报废汽车拆解等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为主导的城市矿产循环经济 产业园区。 项目拟选址重庆市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用地3平方公里,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方式,进行分期开发,其中2平方公里范围进行拆解、分拣、仓储、物流,剩余1平方公里范围主要进行产业加工,如铜、铝合金的加工,汽车零部件及废旧机电设备再制造,回收塑料、黑色金属,建设新材料研发中心和研发生产专业设备并提供设备市场服务。 二、规划建设内容 项目主要建设城市矿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并在园区内构筑四个平台、五个中心区及一个研发中心。 四个平台:

●建设城市矿产再生产品集合平台 ●城市矿产回收-处理平台 ●城市矿产再制造平台 ●专业设备研发生产和设备市场服务平台五个中心区: ●进口废物圈区管理区 ●废旧物资交易区 ●物流区 ●再制造加工区 ●配套服务区 一个研发中心: 新材料及资源循环技术及设备研发中心。 具体功能区建设内容表

三、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预计总投资60亿元,其中:一期投资10亿元,完成征地及园区规划,建成报废汽车拆解生产线、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生产线、进口废旧物资拆解生产线,形成年拆解报废汽车10万辆、年拆解、加工15万吨六、七类废料及废旧机电设备的处理能力,初步形成拆解设备、环保设备的生产装配能力,可形成年产值40亿元,利税4亿元的产业规模。 在一期达产出效的同时进行后续建设,形成年处理报废汽车20万辆、年拆解加工120万吨各类废旧物资的生产规模,项目最终建成达产后,整个园区产出总产值可达250亿元,利税可达25亿元。 (产出测算附后)

斑岩型铜矿的主要地质特征

斑岩型铜矿的主要地质特征: (1)与岩体的关系: 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矿床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 而斑岩体以小侵入体或次火山岩体产出,出露面积不大,一般小于1km2(如江西德兴朱砂红岩体0.02 km2),也有达十余平方公里的。 矿化多集中在岩体项部,岩体形态复杂,以岩株、岩筒状对成矿较有利,岩石常具有斑状结构,岩体内外伴有角砾岩带,有的矿化角砾岩筒是主要的开采对象。 岩体时代一般较年轻,典型的斑岩铜矿床从晚古生代到中新生代,尤以中新生代占绝对优势。 (2)围岩蚀变特征: 矿床的围岩蚀变很发育,蚀变范围可达几百米到几千米,常具有明显的、有规律的水平和垂直的分带现象。多数情况自岩体中心向外可分为:(1)钾化带(钾质蚀变带);(2)石英绢云母化带;(3)泥化带(粘土化带);(4)青盘岩化带;上述四个带在一个矿床中不一定都存在,可以是其中某一两个带特别发育,围岩蚀变呈带状分布的特点,可作为寻找斑岩铜矿的有效标志。金属矿化分布在岩体内或部分在岩体内,部分在岩体外,石英绢云母带常为主要的矿化带。 (3)矿床地质特征: 矿体形态主要受各种复杂地质条件控制,如侵入体的形态、接触面的形状和产状、成矿前的裂隙构造及围岩蚀变等。矿石构造以细脉浸染状为主,也有呈致密块状、角砾状的等等。矿石品位一般较低,但矿化均匀。矿化明显分带,片矿化向外为:Mo—Cu、Cu—Mo、Pb-Zn、Au。 (4)地质构造环境:岛弧,特别是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岩浆弧环境钙碱系列的安山岩带有利于斑岩型铜矿的形成。矿床多分布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过渡带相对隆起的一侧,一般为深-大断裂带及其上盘。 (5)成矿作用: 当岩浆侵位于地壳浅部时快速冷凝结晶而形成斑状中酸性次火山岩体。随后,深部岩浆房中析出的含矿流体迅速上升至次火山岩体的上部,并因减压沸腾形成细脉浸染状矿化或发生隐爆形成角砾岩筒。在有化学性质活泼的围岩时也可形成矽卡岩型矿化。岩浆和气液流体的上升可引发地下水的对流循环,使围岩中的矿质及硫活化并参与成矿。

斑岩铜矿的找矿

斑岩铜矿的找矿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斑岩铜矿的找矿 , , 铜矿为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缺口最大的金属之一。我们认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根本解决铜的紧缺问题必须也只能是立足国内。 1斑岩型铜矿是当前重要的找矿类型之一 众多矿床学家在研究世界铜矿找矿现状,认为斑岩型铜矿是当前最重要的铜矿类型,具有规模大,采选条件好,生产成本低三个特点。从国外统计的铜矿储量大于500万吨以上的49个铜矿床,斑岩铜矿有26个,占53%。世界上著名的三大斑岩铜矿巨型成矿带都延伸到我国境内,古亚洲斑岩铜矿成矿带,西起乌兹别克,经巴尔哈什湖地区进入我国新疆北部,蒙古和黑龙江至苏联远东地区。环太平洋斑岩铜矿成矿带分东西两个成矿带,东成矿带主要分布南、北美洲的西海岸;西成矿带,在亚洲大陆东部和沿海,又可分为内、外两个成矿带:内带属岛弧带,北起堪察加经日本、台湾、菲律宾、加里曼丹、西伊里安、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至澳大利亚东海岸,外带北自俄罗斯楚科奇半岛延至中国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至赣东北。地中海(或特提斯—喜马拉雅)斑岩铜矿成矿带,西起西班牙,经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西部,延至我国青海、西藏,再向南东方向伸入缅甸境内。 基于上述理由,70年代掀起了全国“斑岩铜矿”的找矿热潮,从而发现了西藏玉龙、马拉松多、多霞松多,内蒙乌努克吐山等一批大型—特大型斑岩铜矿床,江西德兴铜厂、富家坞、朱砂红,黑龙江多宝山进一步研究和重新勘探,大幅度地增加了铜矿储量,扩大了矿床远景。应该说找矿研究的效果是显著的,成绩是巨大的。 80年代后,世界斑岩型铜矿的找矿仍有不断发现,如智利埃斯康迪达(Escon dida)、印度马兰杰坎德(Malanjkhand)、菲律宾勒班陀(Lepanto)“远东南”(FS E)特大型—大型斑岩铜矿床和富金铜矿床。我国的斑岩型铜矿找矿虽有所进展,如长江中下游某些矽卡岩铜矿床中伴有斑岩型铜矿化,构成多位一体矿床,或成矿系列。但总的说来,没有发现规模大、条件好的可供建设的斑岩铜矿床。就是原已勘查的一些大型斑岩型铜矿也尚未计划上马,究其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的斑岩铜矿品位低。例如江西德兴铜厂铜平均品位%,富家坞含铜平均品位%;朱砂红铜平均品位%;黑龙江多宝山铜矿铜平均品位为%;内蒙乌奴克吐山铜矿铜平均品位%;西藏玉龙铜矿铜品位%~%;马拉松多铜矿铜平均品位%;多霞松多铜矿铜平均品位%。此外,不少的斑岩型铜矿床由于气候、地形等条件差,尚难利用。 2斑岩型铜矿的富矿 综上可知,斑岩型铜矿的开发程度受其矿床质量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斑岩铜矿床有否富矿存在具有重要意义,是决定能否建设上马的关键。 (1)就斑岩铜矿成矿带的一些大型—特大型斑岩铜矿床,在矿体形成后,常形

斑岩型矿床

1.1 斑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斑岩型矿床最早源于“斑岩铜矿”一词,由于上世纪初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斑岩铜矿带的发现而得名,原意是指产于强烈绢云母化和石英化中酸性斑岩中的细脉浸染型铜矿(芮宗瑶等,1984)。因为斑岩型矿床在共生火成岩组合、蚀变特征、矿化类型等方面具有全球性的广泛一致性,所以具有相似特征的钼矿床被称之为斑岩型钼矿床。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化,斑岩型矿床的概念业已逐步得到完善。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可对斑岩型矿床作如下定义:斑岩型矿床系指与斑岩体(高位侵入体)有关的、以Cu、Mo、Au为主的多金属矿床,是热液矿床或岩浆-热液矿床的组成部分(芮宗瑶等,1984,2006);斑岩型矿床可以产出在不同的构造环境(Sillitoe, 1972;安三元等,1984;Hou et al., 2003,2004;Cooke et al., 2005),其成因与大规模流体活动和钙碱性岩浆活动(Sillitoe, 1972;Dilles, 1987;Cline et al., 1991)有关;斑岩型矿床的典型特征是伴随有同心(环)带状蚀变及相应的细脉状和(或)浸染状金属矿化(Lowell and Guilbert,1970),矿体全部或部分产于中酸性(斑)岩体内。 典型的斑岩型矿床产出于岩浆弧环境(Hedenquist et al.,1998;Richards,2003),板片俯冲作用及其相关的地质过程被认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这并不是说,斑岩型矿床产出的构造环境就只是单纯的俯冲和挤压。以下构造条件也是斑岩型矿床的形成前提:(1)上地壳处于较长时期挤压状态后的应力松驰期;(2)成矿域存在早期深大断裂,而且这些断裂在应力松驰期活化张开(Richards, 2001),即斑岩型矿床常形成于构造机制的转化阶段,特别是挤压向伸展环境的转变。由此,近年来研究认为斑岩型矿床不仅产生于岛弧及陆缘弧环境,成矿作用与大洋板片的俯冲有关(Sillitoe, 1972),也可以产出于碰撞造山环境(Hou et al., 2003,2004)及板内造山环境(安三元等,1984;罗照华等,2007a)。 目前,关于斑岩型矿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斑岩浆的性质与起源,成矿流体及成矿金属的来源及沉淀机制和矿床蚀变分带等方面,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矿床成矿模式等。下面分别简要阐述几方面的研究现状。 (1)斑岩浆的性质与起源 Sillitoe(1972)在总结斑岩铜矿的分布规律和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后认为,俯冲环境下斑岩铜矿主要与钙碱性中酸性火成岩有关,岩性变化于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之间(Misra, 2000)。板内造山环境下,主要与高钾钙碱性岩石有关(Hou et al., 2003, 2004)。随着埃达克岩概念的提出(Defant et al., 1990)和研究的升温,国内外很多与斑岩铜矿密切相关的斑岩被归入埃达克岩的研究范畴(张旗等,2001,2002;曲晓明,2001;侯增谦等,2003),并认为世界级斑岩型矿床多与O型埃达克岩有关,其成因与大洋板块的消减作用或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相联系;中国的德兴和西藏玉龙斑岩铜矿则被认为与C型埃达克岩有关,成矿母岩可能是玄武质岩浆底侵到加厚下地壳底部导致下地壳中基性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张旗等,2001)。 通常认为,斑岩型矿床的相关斑岩浆是一定构造环境中花岗质岩浆晚阶段的演化产物或是它们高侵位的衍生物(芮宗瑶等,1984)。如俯冲环境下,俯冲的大洋板片直接熔融(Sillitoe, 1972)或俯冲大洋板片在一定深度发生相变,大规模脱水交代上地幔楔部分熔融均可产生含矿斑岩岩浆(Richards, 2003)。板内造山带环境下,斑岩是区域地质发展末期特定的产物(安三元等,1984),特别是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最重要的成岩机制,这已被越来越多的证据所证明(侯增谦等,2005;Hou et al., 2008;杨志明等,2008)。近年来,在成矿斑岩中发现发育有中基性深源包体(王晓霞等,1986)或暗色微粒包体(曹殿华等,2009),指示斑岩岩浆起源较深,直接来自下地壳或下地壳底部,甚至发生过与来自幔源基性岩浆的混合作用,因而斑岩型矿床的相关斑岩浆具有深源浅成的特点(卢欣祥等,2002)。 从岩浆起源的热体制角度,不论在何种环境下,壳源岩浆的产生都需要有深部热能的注

斑岩铜矿的含义及特征

斑岩铜矿的含义及特征 斑岩铜矿床(porphyry copper deposits)通常是指与具有斑状结构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共生的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和细脉状铜和钼—铜组分的富集体。И.Г.帕夫洛娃提出了可以与其它内生矿床相区别的斑 岩铜矿床10大特征: (1)具网状细脉浸染成矿特征; (2)主要金属矿物(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辉铜矿,在有些矿床中为斑铜矿、硫砷铜矿和挥铜矿)和与其伴生的非金属矿物(石英、绢云母、钾长石、黑云母、高岭石类矿物等)的成分稳定; (3)铜的平均含量在原生矿石中比较低(0.3—0.8%),而在氧化矿石中明显 较高(达1—1.5%),而钼在原生氧化矿石中的分布都比较均匀(0.005—0.05%),在这种情况下,矿石中铜与钥的比值变化很大,形成 一系列重要的铜、铜—铜和铜—钼矿床; (4)矿化与以中性成分为主的斑岩侵入体(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 岩),以及少数偏酸性(花岗斑岩、 和偏基性(闪长斑岩)的侵人体有空间联系; (5)矿化或直接发生在斑岩侵入体中,或发生在紧靠侵入体的外接触带围 岩——火山岩、侵入岩和变质岩中; (6)矿体发育在广泛出现热液蚀变岩的地带,蚀变岩石为绢云母—石英 质、黑云母—钾长石质、泥质以及青磐岩型交代岩, (7)根据金属元素出现最大值①和主要共生的非金属矿物②,可用如下顺

序写出矿体和热液岩中稳定分带性;① Fe3+一Mo(Cu)一Cu(Mo)一Cu(Ag)一Fe2+(Au)一Pb一Zn一(Au、Ag); ②黑云母—钾长石,绢云母、石英,蒙脱石,高岭土,青磐岩 (8)矿床储量巨大,可保障矿石的大规模采挖,成本低廉并有露天采矿的 可能性, (9)与氧化作用有关的富矿的出现,形成了覆盖较贫原生矿的次生硫化物 富集带 (10)斑岩铜矿床形成于地槽褶皱区的不同发育阶段.既可随着地槽的岩浆作用在褶皱主期之前(在岛弧阶段)形成,又可在其后与造山阶段和活化阶段的斑岩侵入体和火山岩有关。 在许多斑岩铜矿床的现代分类中,利用了如下一些特征,不仅要考虑单个特征,而且还要考虑各种特征的组合:(1)所处大地构造和古构造的位置;(2)含矿岩浆建造及其所形成的含矿斑岩相的成分(3)含矿岩浆建造所侵入的地壳厚度和成分;(4)由R.H.西利托所划分的斑岩铜矿系统中矿体的产状(5)含矿岩浆岩体形成的深度,(6)是否存在角砾岩简;(7)主要矿石和台有掺入组分的矿石的成分;(8)金属矿的分带特征,(9))热液蚀变岩的成分及其分带性,(10)含矿侵入体及矿体体的形态特征。 斑岩铜矿的时空分布 斑岩铜矿在时间上集中分布于新生代,大约占59.5%,其次为中生代,大约占35%,中生代之前的超大型斑岩铜矿仅限于中亚-蒙古的古生代造山带和某些前寒武纪的克拉通造山带(表1)。世界上90%的超

论述玢岩型矿床

论述玢岩型矿床 资源一班黄永龙20114495 摘要:本文结合前人工作成果,重点论述玢岩型矿床的成矿模式,矿体形态以及围岩蚀变等。 关键词:玢岩型矿床、矿化类型、 前文:玢岩型矿床是我国地质工作者所确定和命名的一种矿床类型,其类似于斑岩型铜矿床的概念,是指产于录像火山岩分布区域内,与玄武质、安山质岩浆的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一组矿床。这种矿床具有晚期岩浆,高温气液交代、接触交代、中低温热液交代—充填及火山沉积等一系列的成矿作用特点。我国宁芜地区铁矿床是其典型代表。宁芜地区断陷盆地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活动十分强烈,盆地内发育一套火山—侵入杂岩。火山岩的总厚度达到2500米,火山旋回(由老到新)可分为:龙王山-大王山-姑山-娘娘山。四个旋回的每个旋回以强烈、较强烈爆发开始→较宁静的喷溢活动结束;各旋回末期均有次火山岩产出。其中,铁矿均与大王山旋回末的富钠辉长岩、闪长玢岩、辉石安山岩、粗面岩的次火山岩体有关。矿化围绕火山中心分布。 正文:一、玢岩型矿床矿化类型:由岩体内部到接触带再到围岩中,出现下列几种类型的铁矿化: (1)产于辉长闪长玢岩岩体中部的铁矿化(陶村式):铁矿化呈浸染状或细脉浸染状,矿石组合为钠柱石-透辉石-磷灰石-磁铁矿,属晚期岩浆-高温热液交代矿床。 (2)产于辉长闪长玢岩顶部或边部的铁矿化(凹山式):部分矿体进入安山岩,凝灰岩等围岩中。矿化呈脉状、网脉状、角砾状和块状。矿石以透辉石-磷灰石-磁铁矿组合为特征,成因上属伟晶-高温气成热液充填矿床。 (3)产于接触带上的铁矿化:围岩为安山岩、凝灰岩时,矿石组合主要为透辉石-石榴石-磷灰石-磁铁矿(梅山式);围岩为灰岩、砂页岩时,矿石组合主要为透辉石-金云母-磷灰石-磁铁矿(凤凰山式)。两类矿石的构造均以块状、角砾状为主,偶有条带状,成因上属矽卡岩型矿床。 (4)产于岩体附近火山岩中的脉状、似层状铁矿化(龙虎山式):围岩为安山岩及凝灰角砾岩,矿体受围岩中的断裂构造、火山沉积岩中的层理控制,围岩蚀变为高岭土化和硅化。矿石矿物主要由镜铁矿组成,属中低温热液充填矿床。 (5)产于火山沉积岩中的层状铁矿床(龙旗山式):矿体的围岩为沉凝灰岩、沉凝灰角

铜矿必备:中国斑岩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铜矿必备:中国斑岩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专业·正版·实惠·神秘福利书籍在运输过程中如有破损请与我们联系矿业界保证每一位买家的权益中国斑岩铜矿的 勘查历史十分悠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探明了中条山铜厂峪、江西德兴、黑龙江多宝山等斑岩铜矿床。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斑岩铜矿找矿获得了持续的突破,相继发现了新疆土屋、延东斑岩铜矿、云南普朗、西藏驱龙斑岩铜矿和雄村、甲玛斑岩铜矿(金)矿等超大型矿床。想知道斑岩铜矿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吗,阅读此文或点击链接购买此书吧。精装!彩图! 内容简介 中国斑岩铜矿复杂的成矿环境,特别是陆内造山带斑岩铜矿及印支期超大型斑岩铜矿的研究和找矿突破,大大丰富了斑岩铜矿成矿理论。本书全面总结了全球及中国斑岩型铜矿的研究进展,对中国所处的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雅、滨太平洋三大成矿域中的斑岩铜矿成矿带作了进一步的划分,探讨了各斑岩铜矿带的时空分布规律。在对中国斑岩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区域成矿规律进行系统硏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岛弧、陆缘弧、碰撞造山带和板内构造岩浆活化带等四类斑岩铜矿的形成环境,重点探讨了中国独特的碰撞和走滑造山环境斑岩铜矿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开展了成矿预测,

指出了找矿方向。本书中的“斑岩铜矿”,泛指其形成与花岗 岩类侵入体有直接成因联系的“斑岩型”铜矿、铜钼矿、铜金 矿等。本书可供从亊矿床学研究和矿产勘査的人员参考。 序 中国的斑岩铜矿,不论是成矿理论研究还是地质找矿,近年来都获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碰撞造山带斑岩铜矿的研究和找矿突破,进一步完善了斑岩铜矿的形成环境,丰富了斑岩铜矿成矿理论。中国的斑岩铜矿形成环境复杂,全球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雅、滨太平洋三大成矿域中的斑岩铜矿成矿带都延入中国,其形成环境多样,除洋壳俯冲形成的岛(陆缘)弧型斑岩铜矿外,山型斑岩铜矿在中国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中国斑岩铜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这部专著,以国家科技支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 课题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专项研究项目为支撑,多省区联合,全面总结了全球及中国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在研究和总结中国斑岩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斑岩铜矿形成环境有岛弧、陆缘弧、碰撞造山带和板内构造岩浆活化带等四类。其中,造山型斑岩铜矿又分为主碰撞期加厚地壳拆沉壳幔混熔岩浆斑岩铜矿和后碰撞构造转化期 大规模走滑断裂切割岩石圈诱发地幔岩浆上侵形成的斑岩 铜矿等两种形成机制。中国“斑岩型”铜(钼、金)矿具有产 出空间成带、形成时间多期、同一带内成矿时代大体相同的

斑岩型铜矿的特征及研究进展

斑岩型铜矿的特征及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斑岩型铜矿的基本地质特征以及近年来对斑岩型铜矿研究的一些进展。主要包括斑岩型铜矿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的来源;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及岩浆岩在成矿过程中的演化以及过渡岩浆的作用;最后介绍了多数人比较认可的一般成矿模式。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成矿模式岩浆演化 斑岩型铜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矿床类型之一,约占世界铜总储量的50%以上。这类矿床存在4个特点:一大二贫三易选四露天。尽管其品味低,但其规模巨大,全岩均匀矿化,埋藏浅,适于露采,选矿回收率高,并且常伴有Mo、Au、Ag等有益元素可综合利用等特点,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铜矿类型。 一、斑岩型铜矿的地质特征 1.基本地质特征 斑岩型铜矿是与陆相次火山热液作用有关的矿床。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斑岩型铜矿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斑岩铜矿形成的时代主要集中在中、新生代,其次是古生代,前寒武纪斑岩铜矿床目前发现较少。斑岩铜矿矿床具有明显的线性分布特征,绝大多数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分布都不是独立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常与同一类型的几个矿床共生。 2.围岩蚀变特征 斑岩铜矿在热液蚀变类型、强度和规模等方面变化很大,但是代表性的蚀变带普遍存在,并具明显的分带性。斑岩铜矿有其特征的蚀变组合及其分带模式,俗称“大白菜模式”,由内到外依次为: 石英内核→钾化带( 黑云母—钾长石带) →似千枚岩化带( 绢云母—石英带) →泥化带→青磐岩化带。 石英内核是早期岩浆结晶的产物;黑云母—钾长石的交代现象是

一种阳离子交换反应;石英—绢云母带围绕和部分叠加在钾化带上,由于它与泥化带往往赋存在内部钾化带和外部青磐岩带之间,故也称之为中间带,其特点是钾长石和斜长石均绢云母化,角闪石和部分黑云母也变成了绢云母、黄铁矿、金红石等;泥化带(高岭石—蒙脱石化)的斜长石变化最为明显,靠近矿体的斜长石多蚀变成为高岭石。 二、全球分布特征及大地构造环境 从世界已知斑岩铜矿分布情况看,大致分为环太平洋、特提斯-喜马拉雅、古亚洲(中亚成矿带)3个全球性成矿域。夏斌等(2002)指出,环太平洋可分东西两带,东带主要分布在太平洋东岸的科迪勒拉和安第斯山脉;西带分内带和外带,内带从俄罗斯鄂霍茨克北缘,经我国东北东部、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外带从日本列岛经我国台湾、菲律宾、加里曼丹岛、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 板块理论建立之后,许多矿床学家试图用板块理论来解释斑岩铜矿的成因。斑岩铜矿可以在板块俯冲、碰撞和拉张环境下形成,其中,板块俯冲背景下形成的斑岩铜矿数量最多。 从斑岩铜矿在全球的分布来看,会聚板块边缘无疑是斑岩铜矿最重要的成矿背景;但有研究者认为,有利于斑岩铜矿成矿的构造环境并不是单纯的俯冲和挤压。 Richards等(Richards et al.2001)对智利北部Escondida 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讨了斑岩铜矿的控制因素,总结了有利于斑岩铜矿形成的地质因素,其中,构造背景因素包括:1.上地壳处于较长时期挤压状态后的应力松驰期;2.成矿域存在早期深大断裂,而且,这些断裂在应力松驰期活化张开。在地壳处于较长时期挤压状态后的应力松驰期形成斑岩铜矿的现象在中国也有出现。辉钼矿Re-Os 同位素定年工作表明,中国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矿化发生在14 Ma 左右,在这一时期,该区已处于碰撞后的拉张环境(侯增谦2003)。 三、成矿物质及成矿流体来源 1.成矿物质来源 尽管部分斑岩铜矿中存在铜来源于地层的证据,但岩浆来源的观

斑岩型矿床精编版

斑岩型矿床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第一章斑岩型矿床 1.斑岩矿床和玢岩铁矿的概念、地质特征、矿床特征。 斑岩矿床:指在空间上和成因上与中酸性斑状岩浆侵入体有密切的关系、产于侵入体及其内外接触带的矿床,叫斑岩型矿床。 地质特征:(1). 矿床产出的地质构造条件:斑岩型矿床绝大多数分布于地槽褶皱区,受区域性深大断裂-构造带控制,常呈带分布。据统计,世界上中-新生代以来的斑岩铜矿,90%以上分布在大陆边缘或地台活化区中。 (2)含矿岩体:岩石系列:钙碱性为主;岩性:中性-中酸性-酸性;岩石类型:酸性:二长花岗斑岩为主,次为花岗斑岩;中酸性:花岗闪长斑岩,少量斜长花岗斑岩;中性:石英闪长斑岩,次为闪长玢岩。 (3)含矿构造存在断裂、裂隙和角砾岩体; (4)矿体围岩:①围岩的构造:构造发育对成矿有利,但不发育时,阻塞作用亦可成矿。②围岩的岩性:岩性不同,矿化不同,岩石化学性质对成矿具两方面影响。 (5)围岩蚀变: ①出现面型蚀变,范围几百-几千米。②蚀变分布具规律性,呈带分布、主要有五带。 (6)矿体特征: A. 矿体产出部位,有3种:①产于围岩中:沿围岩层间及裂隙充填、交代而成,有时进入围岩的角砾岩中。形态:脉状、板状、似层状。②产于岩体中:岩体全部或大部分矿化,主要产于角砾岩筒-原生裂隙中。形态:等轴状、柱状、脉状等。③既产于岩体内中又产于围岩中:呈带状、环状,最常见。B.矿化的明显分带性:矿物组合(元素)分带:自中心向外:Mt + Py + Cp →、Cp + Py +斑铜矿→、Cp +MoS → Py →、Au、Ag、Pb、Zn 多金属;

“城市矿产”回收利用型企业发展策略——以G企业为例(下)

“城市矿产”回收利用型企业发展策略 ——以G企业为例(下) 2020年04月09日 3.购买者 “城市矿产”的购买者多为以再生金属、再生资源为原材料的金属加工企业。自2017年国务院下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弃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以来,国内金属加工企业只能通过回收利用企业回收的“城市矿产”资源来满足对原材料的需求。作为回收企业下游购买者的金属加工企业具有较少的议价能力,否则可能面临原材料供应不足所导致破产的窘境。 4.现有的竞争者 目前“城市矿产”回收企业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传统家庭作坊式的回收企业。这类企业不管是在规模、经济和回收资源的数量上都不占有优势,且这种传统家庭作坊的回收企业技术设备比较差,回收可利用资源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破坏[16]。第二类是葛洲坝、格力电器、启迪桑德、格林美等大型回收企业。这类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广阔的市场和先进的回收设备技术,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如启迪桑德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大对外投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回收利用型企业要想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需要不断创新,体现自己的优势,走差异化道路。 5.替代品 “城市矿产”回收企业产品的替代品主要有原生资源和材质本身的替代资源。原生资源和再生资源属于替代品的关系,两者本质上并没有差异,只是来源方式的不同,所以企业很难通过产品差异化来区别产品。唯一有差异的在于价格方面,当原生资源的价格远远比再生资源高时,人们会更加倾向于再生资源。但由于材质不同,使得再生产品的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通过产品差异化的策略可以取得超额的利润。因此,通过自主创新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将成为回收利用型企业战胜其他资源再生企业的法宝。 三、 三、G G企业微观环境分析 G企业于2001年12月28日在深圳注册成立,2010年1月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是中国开采“城市矿产”资源、再生资源行业和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行业龙头企业之一。十多年以来,G企业在多个省成功建立了十六大循环产业园,下面主要以G企业为基础,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 (一)定性分析 本文基于SWOT分析方法,对G企业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G企业SWOT矩阵 外部环境 优势(S)劣势(W)机会(O)威胁(T) 1.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劳动力丰富 3.循环园区优势 4.具有一定的资金、技术优势 5.政府大力支持1.废料资源短缺 2.高端人力资源 相对缺乏 3.规模较大,融 资困难 4.营销体系不健 全 1.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 2.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带 来需求的稳步提升 3.技术水平的提高 4.我国再生资源已进入战略机 遇期 1.主要集中电池产品回收 2.行业竞争的威胁①行业竞争对手规模扩大、竞争加剧② 替代品的威胁③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行业标准不规范 通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企业自身进行分析得出,“城市矿产”回收利用行业应充分利用国家对回收行业的大力支持,通过技术研发、设备的更新以及高端人才的引进对“城市矿产”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坚持自主创新的精神,打造企业整体的差异化,增加自身竞争能力,以此来消除来自行业中的其他企业的威胁。 (二)企业外部要素评价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是一种从外部环境来判断企业战略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从企业所处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中找出关键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组织G企业中各个阶层的管理者,根据这些要素对企业获得成功的影响程度赋予权重,并根据G企业现状对其要素的反应程度进行评分,权重从0—1分别表示“不重要”到“非常重要”。评分从1—4分别表示反应很差、反应为平均水平、反应高于平均水平、反应很好。一个企业所能得到总的加权评分为4、平均加权评分为2.5、最低评分为1。其中总加权平均分为4表示企业能很好地利用外部的机会而规避威胁。总加权平均分为1表示企业不能很好地利用外部机会来规避威胁。基于以上G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本文运用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对其外部影响因素中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以此来判断现行的G企业战略是否充分利用自身外部优势来规避风险,如表3所示。 表3 G企业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因素权重评分加权分数 机遇政策支撑法律政策0.040.1040.40 产业政策0.03 税收政策0.03 环境保护环保政策0.010.0530.15 低碳环保推进0.02 环保意识增强0.02 经济发展0.0840.32 技术支持技术研发0.050.1040.40 技术推广0.05 财政支持0.0530.15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8级) 一、专业学位类别简介 本校资源与环境类别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主要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循环战略,以解决电子废弃物为主的“城市矿产”资源循环过程中的重大技术及环境问题为导向,以“城市矿产”处理处置全产业链为支撑点,聚焦以循环经济维理念的逆向物流及绿色供应链、环境友好及先进材料、资源及环境监测、资源化处理与处置技术、资源化装备及自动化控制等方向,开展相关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于自然资源、矿物学、化学化工、环境科学与工程、工程技术、机械电子工程、经济与管理等诸多学科的科学原理和技术,进行相关应用基础及应用研究,促使资源得以科学、有效循环利用以及促进低碳、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二、培养目标 资源与环境硕士人才培养瞄准资源与环境产业需求,面向政府环保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围绕“城市矿产”资源化利用全生命周期,重点培养具有广泛扎实的资源与环境基本理论基础,掌握循环经济先进技术与管理方法、掌握生态材料的设计和绿色制造等的先进技术与方法、掌握现代资源与环境监测技术及设备、掌握解决资源化处理处置相关问题的先进技术与技能、掌握资源化装备设计及自动化控制等相关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进行该领域技术研发、工程设计、项目咨询及运行管理的硕士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1.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 资源与环境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诚实守信,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身心健康。

对斑岩型铜矿成因及找矿前景分析

对斑岩型铜矿成因及找矿前景分析 斑岩型铜矿床是重要的铜矿类型,具有规模大、埋藏浅、成群成带出现,矿石易选,可综合利用元素多等特点,在已探明的铜储量中斑岩型铜矿居首位。近年来斑岩铜矿的发现与有关找矿实践与研究说明,斑岩铜矿在国内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成矿类型,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本文通过对斑岩型铜矿形成的主要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探讨,并对斑岩型铜矿的找矿方向和前景进行了相关分析。 标签:斑岩型铜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前景 1斑岩铜矿床主要地质特征 (1)斑岩铜矿形成主要与钙碱性花岗岩类有关,成矿斑岩源于地幔、下地壳或洋壳物质的参与。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矿床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含矿岩性成分范围较宽,可以是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斑岩体以小侵入体或次火山岩体产出,出露面积不大,一般小于1km2。矿化多集中在岩体顶部,岩体形态复杂,以岩株、岩筒状对成矿有利。 (2)斑岩铜矿形成环境主要以活动大陆边缘为主,其次为岛弧,与板块俯冲作用有关,两板块接触缝合带是矿床形成的有利地区。矿床受区域断裂-构造带控制,故常呈带状分布。矿体常受次一级构造控制,即岩体和围岩中的微裂隙控制(层间裂隙、片理、原生裂隙等)。 (3)矿床的围岩蚀变很明显,蚀变范围可达几百米到几千米。常具明显的、有规律的水平和垂直的分带现象。多数情况自岩体中心向外可分为钾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泥化带、青盘岩化带。 (4)矿体形态主要受各种复杂地质条件控制,如侵入体的形态、接触面的形状和产状、成矿前的裂隙构造及围岩蚀变等。斑岩型铜矿床一般矿化品位较低,形成深度较浅。但矿化均匀,矿化分带明显,矿石构造以细脉侵染状为主,也有致密块状、角砾状等。矿石选、冶性能好,矿床工业利用价值高。 2斑岩铜矿矿床成因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都赞同斑岩型矿床矿质和成矿热液是由中酸性岩浆在上侵过程及侵位后的结晶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而析出,并在有利的部位富集成矿。斑岩铜矿成矿作用经历了早期岩浆阶段和晚期大气水阶段,然而在搬运和沉淀矿石的是早期岩浆热液还是晚期来自围岩的流体的认识上还存在争论,这一分歧也扩大到金属、S以及其它组分的来源方面,特别集中在成矿元素是源自结晶岩浆还是通过对流流体从围岩中萃取的。一种观点认为成矿元素Cu源于围岩,证据出自稳定同位素、热质输运数值模拟、流体包裹体以及围岩成矿元素降低场等方面的研究。

常见典型矿床特征及成因背景

VMS矿床特征及成因 ①定义:指存在于海相火山岩系中,通过海底热液喷流作用形成的,主要由块状黄铁矿和贱金属的硫化物组成的矿床。 ②地质背景:分布范围很广,不同的VMS型矿床有着不同的有利构造位置。 ③成矿时间:时控性也比较明显,其成矿主要时代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新生代。 ④容矿岩石:不同类型的海相火山岩中均可以产出VMS型矿床,如富钠镁铁质和长英质岩石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或称细碧角斑岩系列产出含铜、铅、锌的和含铜的矿床;正常钙碱性系列火山岩系列中产铅、锌、铜的矿床;镁铁质火山岩的蛇绿岩中产的铜矿床。 ⑤形态与产状:似层状、透镜状。 ⑥围岩蚀变:VMS型矿床围岩蚀变发育,尤其是下盘绿泥-绿帘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较显著。 ⑦主要矿物:矿物组合较简单,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黝铜矿、黄铜矿和少量的毒砂,偶尔可见金、银。 ⑧矿床规模:一般规模较小,品味较低。 ⑨矿物组构:块状、密集条带状 ⑩成矿温度:温度较低,50-140℃。 SEDEX矿床特征及成因 ①定义:通过海底热液喷流作用形成的,主要呈整合的层状赋存于正常的沉积岩系中的,已发育条带状和纹层状的富硫化物矿石为特征的一类矿床。 ②地质背景:多产于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或克拉通内部裂陷盆地边缘。 ③成矿时间:具有较强的时控性,成矿年代集中在元古代及古生代早期、中期。 ④容矿岩石:含矿岩系多为海相的、远洋或半远洋深水静水环境还原条件下沉积的黑色页岩、细碎屑岩、碳酸盐岩。 ⑤形态与产状:常具有“上层下脉”的结构特点,具体形状取决于距热液通道口的远近和海底地形,以层状、似层状为主。 ⑥围岩蚀变:围岩具有不同程度的蚀变,不对称蚀变。主要为硅化、硅铁碳酸盐化。 ⑦主要矿物:矿物组合较简单,主要为金属硫化物。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和少量黄铜矿。 ⑧矿物组构: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组构特征。主要为条带状构造。 ⑨矿床规模:一般规模巨大,品味较高。 ⑩成矿温度:140-280℃。 MVT铅锌矿床特征及成因 ①定义:指产于碳酸盐中的,受地层层位控制并具有显著的后生特征的,以铅锌为主要矿物的一类矿床,因密西西比河流域汇水盆地发育该类型矿床而得名 ②地质背景:一般形成于稳定的克拉通边缘或浅水碳酸盐岩台地中,构造环境常是大型盆地的边缘或盆地间的隆起带的边部。控矿构造主要为张性断裂带及破碎带 ③成矿时间: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晚期 ④容矿岩石:矿床的形成于演讲活动无明显的成因关系,主要受一定的层位控制,产于生物礁岩溶溶洞、岩溶角砾岩、不整合面及断裂带中,含矿主要为碳酸盐岩,少量为硅质岩、泥岩粉砂岩 ⑤形态与产状:矿体取决于溶洞、中间破碎带等空间形态,主要形态为层状、桶状、透镜状不规则状等。 ⑥围岩蚀变:典型的后生矿床,围岩蚀变较弱,白云石化、硅化 ⑦主要矿物:矿物是硫化物在溶洞、晶洞、角砾碎屑间充填而成,物质成分简单,主要为闪

_城市矿产理论研究综述

第36卷第8期2014年8月 2014,36(8):1618-1625 Resources Science Vol.36,No.8Aug., 2014 收稿日期:2014-03-07;修订日期:2014-05-0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产业链视域下我国‘城市矿产’产业发展研究”(编号:13CJY02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工业化中后期稀有金属资源安全态势与供给保障机制研究”(编号:13BGL105);湖南省软科学重点项目:“中国工业化中后期稀有金属资源安全战略研究”(编号:2013ZK200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的行业发展趋势和调整化解对策研究”(编号:13&ZD024)。 作者简介:王昶,男,湖南怀化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金属资源战略。E-mail :changw1000@https://www.360docs.net/doc/ad14567728.html, 文章编号:1007-7588(2014)08-1618-08 城市矿产理论研究综述 王昶,徐尖,姚海琳 (中南大学商学院,长沙410083) 摘 要:城市矿产变废为宝,可有效替代原生矿,减少能源消耗,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本文首先回顾了城市矿 产的概念发展,并将其与循环经济、再生资源、固体废弃物3个相近概念做了对比辨析。然后,从城市矿产资源的发展潜力、开发价值、开发主体行为动机、回收网络以及政策工具5个方面梳理了近年来城市矿产资源理论研究进展。实证及案例研究表明,城市矿产中含有多种有价成分并且在城市当中资源蓄积量已达到一定规模。尽管具有显著的生态价值,但是在现阶段开发城市矿产对个体企业来说并不经济。而经济利益是驱动企业回收行为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通过构建回收网络以及应用政策工具来协调回收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后,本文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城市矿产;资源化利用;回收利用;综述 1引言 在自然资源逐渐枯竭的今天,城市矿产社会存量却以废弃物形态在不断增加,城市将是未来最大的资源集中地。经过工业革命以来300多年的开采和利用,全球80%可工业化利用的矿产资源已经从地下转移到地上,以垃圾的形式堆积在我们周围,总量已达数千亿t ,并以每年100亿t 以上的速度增长[1]。城市矿产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替代原生资源的再生原料,也可直接为社会生活提供再生产品。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发“城市矿产”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美国在开发利用“城市矿产”资源方面,每年的销售额高达2360亿美元。我国也从2005年开始了循环经济试点,2006年进行回收体系试点,2010年开展“城市矿产”基地试点工程。 城市矿产变废为宝,有效替代原生矿,减少能源消耗,是未来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这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城市矿产理论得到了新的发展。本文将就城市矿产概念发展、城市矿产开发潜力、开发价值、开发主体行为动机、回收网 络及政策工具相关热点研究话题展开梳理,分析现有文献的研究缺口,指出未来理论研究的方向。 2城市矿产的概念界定 2.1概念提出与发展 “城市矿产”的概念最初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当时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日本国内废旧家电日益增多,为应对金属资源特别是稀贵金属资源匮乏的问题,回收废旧家电中的有价金属成分变得极具资源战略性和环保紧迫性。1988年,日本学者南条道夫从金属资源回收的角度首次定义了“城市矿产”的概念。他提出,把地上积累的工业制品资 源看做是可再生的资源,可称为“城市矿产”[2] 。 2006年,白鸟寿一等提出“人工矿床”的设想,把可 回收的资源蓄积均视为“矿床”[3]。2010年,山莫英 嗣等将电器、汽车、建筑物等单独废弃物品称为“城市矿石”,并提出从资源高效利用的角度来看“城市矿石”的概念对于资源贫乏的国家十分关键[4]。从这些概念的定义来看,“城市矿产”、“城市矿石”等概念更加强调可循环利用的资源本身,而“人工矿

斑岩型矿床

中国大陆环境斑岩型矿床包括斑岩型Cu(-Mo、-Au)、斑岩型Mo、斑岩型Au和斑岩型Pb-Zn 等矿床类型,主要产出于青藏高原大陆碰撞带、东秦岭大陆碰撞带和中国东中部燕山期陆内环境,在地球动力学背景、深部作用过程、岩浆起源演化、流体与金属来源等方面与岩浆弧环境斑岩型矿床存在重要差异。在大洋板块俯冲形成的岩浆弧,主要发育斑岩Cu-Au矿床或富金斑岩Cu矿(岛弧)和斑岩Cu-Mo及斑岩Mo矿床(陆缘弧)。相比,在大陆碰撞带,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发育斑岩Cu、Cu-Mo和Cu-Au矿床,矿床受斜交碰撞带的走滑断裂系统控制,后碰撞地壳伸展环境则主要发育斑岩Cu-Mo矿床,矿床受垂直于碰撞带的正断层系统控制;在陆内造山环境,早期发育斑岩Cu-Au矿床,晚期发育斑岩Pb-Zn矿床,它们主要沿古老的但再活化的岩石圈不连续带分布,受网格状断裂系统控制;在后造山(或非造山)伸展环境,则大量发育斑岩Mo矿和斑岩Au矿,它们则主要围绕大陆基底—克拉通(或地块)边缘分布,受再活化的岩石圈不连续带控制。大陆环境斑岩Cu(-Mo,-Au)矿床的含矿斑岩多为高钾钙碱性和钾玄质,以高钾为特征,显示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性。岩浆通常起源于加厚的新生镁铁质下地壳或拆沉的古老下地壳。上地幔通过三种可能的方式向岩浆系统供给金属Cu(和Au):①提供大批量的幔源岩浆并底垫于加厚下地壳底部,构成含Cu岩浆的源岩;②提供小批量的软流圈熔体交代和改造下地壳,并诱发其熔融;③与拆沉的下地壳岩浆熔体发生反应。大陆环境含Mo岩浆系统高SiO2、高K2O,岩相以花岗斑岩为主,花岗闪长斑岩次之,既不同于Climax 型,又有别于石英二长斑岩型Mo矿床,岩浆起源于古老的下地壳。金属Mo主要为就地熔出,部分萃取于上部地壳。大陆环境含Pb-Zn花岗斑岩多属铝过饱和型,与S型花岗岩相当,以高δ18O(〉10‰)和高放射性Pb为特征,Sr-Nd-Pb同位素组成反映其来源于中下地壳的深熔作用,金属Pb-Zn主要来源于深融的壳层。大陆环境含Au岩浆系统以富B花岗闪长斑岩为主,常与矿前闪长岩密切共生。Sr-Nd-Pb同位素显示,含Au岩浆主要来源于上部地壳,但曾与幔源岩浆发生相互作用。金属Au部分来源于上地壳,部分来源于地幔岩浆。大陆环境斑岩型矿床显示各具特色的蚀变类型和蚀变分带,其中,斑岩型Cu(-Mo,-Au)矿热液蚀变遵循Lowell and Guilbert模式;斑岩型Mo矿主要发育钙硅酸盐化、钾硅酸盐化和石英-绢云母化;斑岩型Pb-Zn矿主要发育绿泥石-绢云母化和绢云母-碳酸盐化,缺乏钾硅酸盐化;斑岩型Au矿强烈发育中度泥化。斑岩型矿床的成矿流体初始为高温、高fO2、高S、富金属的岩浆水,由浅成侵位的长英质岩浆房在应力松弛环境下出溶而来,晚期有天水不同程度地混入。Cu、Mo、Pb-Zn 通常沉淀于流体分相和流体沸腾过程中,而Au则主要沉淀于岩浆-热液过渡阶段。 斑岩型矿床过去又称为“细脉浸染型”矿床,主要以铜、钼为主。近年来,又发现了斑岩钨矿(据统计有1/3的斑岩钼矿中均含钨,而所有斑岩钨矿中均含钼)、斑岩锡矿(玻俐维亚一个锡矿床,五十年代集中开采脉状富锡矿体,1979年发现斑岩中有蚀变和角砾岩化,普遍含Sn 0.2-0.3%,紧接此成矿带的秘鲁也发现了巨型的斑岩锡矿,矿石品位Sn 0 .05-0 .08%,储量约180 x106t)、斑岩金矿以及斑岩铅、锌矿床等。上述矿床在我国南岭等地区也有分布。它们的特点如下:①矿床规模大,如斑岩铜矿是当前世界铜矿床的主要类型,占世界已探明铜储量的一半;②埋藏浅,易于开采;③矿床常呈带状分布,这和斑岩体受一定构造带控制有关;④矿石品位较低,但矿化分布均匀;⑥矿石成分简单,易选;⑥可供综合利用的矿产多,除Cu、MO、W、Sn、Pb、Zn外,尚可综合利用Au、Ag、Se、Te、Re等元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