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利用规划模式选择初探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模式选择初探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模式选择初探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模式选择初探

观察

eWS

阅读提示:2010年9月2日,全国国土规划的前期研究和编制工作正式启动.如何处理好国土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并逐步健全完善规

划体系,是本轮国土规划亟需考虑的一个问题.当前,城乡建设规划,土

地利用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相关规划之间的协调与衔接越来越凸显重要性,从空间规划体系的角度,建立符合国情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具有重

要意义.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模式选择初探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历

经多年的实践,在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过

程中,在传统技术导向规划模式基础上强化规划的

公共政策属性.主体功能区规划更是直接将国土空

间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

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近年来,国务院先

后批复了多个空间规划,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等国家和市级空间规划,东北地区振

兴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等较大区域规划,

珠江三角洲地区,海峡西岸等10余个较小区域的规

划.

多种多样的空间规划不断发展,规划之间需要

更好的协调与衔接,客观上决定了土地利用规划的

发展以及模式的形成离不开规范有序的空间规划体

系.总结发达国家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土地利用规划

模式.分析影响因素,提出基于空间规划体系的中

国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对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土地

利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土地利用规划模式的"四大

典型"

纵观各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与其城市规划,国土

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关系,各有不同.国际发达国家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高平蔡玉梅

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日本模式:与国土规划并行

二战后,日本的土地利用规划从国土规划中分

离出来,称为国土利用规划.1974年的《国土利用

规划法》明确规定必须制定国家及各级国土利用规划.国土利用规划是根据国土利用方向所制定的一种起行政指导作用的规划,是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角度,确定国土利用的基本方针,用地

数量,布局方向和实施措施的纲要性规划.国土利

用计划分为全国级,都道府县级和市町村级.国家

编制国土利用规划,都道府县和市町村编制土地利用基本计划.在城市地区,农业地区,森林地区,

自然公园地区及自然保护区内,以调整土地利用方向,明确各地域土地利用方向,原则和限制措施为

主要内容的规划.城市规划区范围与国土利用规划的城市区域大体相同,城市规划法只适用于城市规划区.?

英国模式:隶属城乡规划

英国是最早开展城乡规划立法的国家,没有

单独的土地利用规划,与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相对应的内容属于城乡规划的一部分.1942年以前,其城

乡规划事务一直由卫生部负责.2006年成立了社区和地方政府部,接替原副首相办公室职责,内政部

的社区与市政建设部门职责以及妇女与平等组织等24中国士地?2010年第11期

部门的部分职责,负责改善社区协调和平等,对住房,城市更新,环境,规划和地方政府等事宜.与

行政体系相适应的规划体系在2004年颁布《规划与强制性购买法》后分为中央,区域和地方三级.国

家编制各领域的规划政策陈述,以政策导向为主,

包括规划政策文件,矿产政策文件以及矿产规划指

导要点,通知以及议会文件等.区域级编制区域空

间战略,以区域发展和土地利用为主.区域规划机

构(如大伦敦地区市市长)编制区域空间战略(大

伦敦地区称空间发展战略)确定未来10年一15年的发展以及土地利用方面的需求.郡和市镇级政府编

制地方发展框架,包括地方发展方案,地方发展文

件以及社会参与文件.法定的发展规划包括两部

分:区域空间战略或空间发展战略以及发展规划文

件(含在地方发展文件中).

美国模式:与区域规划交织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没有全国性规划和全国性

的统一规划体系.各州规划各具特色,有的州各级

规划完备,相互衔接,而有的fVli~只是在部分层级

或地区编制规划.美国政府的行政设置包括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相对的代表性规划是区域

规划,州综合规划或土地利用规划,县综合规划,

其中大多数县开展县综合规划.区域规划的代表是

早期的田纳西河流域规划等.州级规划以1961年的夏威夷州综合规划为代表,它包括12个辅助的功能规划(农业,保护地,就业,能源,健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开展空间规划最早的国

家.联邦《宪法》第75条规定联邦有权在狩猎,自然保护,景观保护,土地分配,空间规划等领域为

州制定立法框架.《空间规划法》和《空间规划条例》对空间规划的任务和基本原则,概念,空间规

划要求的约束作用,州及州以下各级空间规划制

定的程序,空间规划中需要协调的内容以及联邦级空间规划的内容作出了详细的规定.空间规划分为联邦,卅l,地区和乡镇四级,乡镇级规划又分为土

地利用规划(准备性的)和建设规划(强制性的建

设指导规划)两级.土地利用规划以确定乡镇(市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布局为核心,内容包括建设

用地,镇域内的公共或公用设施占地,跨地区和本

地交通线占地,水域,港口,水利设施占地以及防

洪泄洪用地,倾倒建筑垃圾用地,采石场,采土场

和其他矿产采掘场,农业用地和森林以及保护土壤,自然和景观的用地等,其中预防有害环境影响

的用地(隔离带)是指《联邦大气污染防护法》所规定的.

影响土地利用规划模式的"四大

因素"

行政体制

以德国为例,德国联邦政府目前由内政部, CHINALAND/2O10No?1125

观察

eWS

交通一建筑和住房部,环境一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等13个部组成,主管空间规划事务的是联邦交通一建筑和城市发展部.而各州的情况不尽相同,主管

空间规划事务的部门有的是环境,自然保护和农业

部(如北威州),有的是经济,交通和区域发展部

(如黑森州).德国政府行政组织体制可分为联

邦,州,地区,县(市)及市镇乡五级.规划体系

与行政等级对应,而内容则随各州主管部门的不同

而有所差异.

经济体制

各国经济体制的差异性决定了其空间规划体系

中土地利用规划模式也有所不同.比如日本是行政

主导性的市场经济国家,空间规划体系完备,国土

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较为明确.德国是社会

市场经济国家,联邦层面的规划比较宏观,低层的

规划尤其乡镇级规划比较具体,用途管制的规则比

较严谨.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国家,至今都没有国

家级的空间规划,只有问题导向型的区域规划,县

级编制相当于国土规划的综合规划较多.

经济发展阶段

日本二战以后的经济发展大体上分为经济复

兴(1945年~1960年),经济高速增长(1960年~

1980年)和经济稳定增长(1980年以来)三个阶

段.与此相适应,日本2o世纪6o年代和7o年代的的国土利用计划适应"一全综"(全国综合开发规

划的简称,下同)(1962年)的据点开发模式以及

"二全综"(1969年)包括新网络,产业和环境保

护在内的"大规模开发项目"开发模式,建设用

地以及建设占耕地规模较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也

较多.2O世纪8O年代和90年代国土利用计划是适应"三全综"(1977年)的"定居构想"的开发模式

和"四全综"(1987年)的"交流网络构想"开发

模式,创造多极分散型国土,加强综合休闲娱乐区

建设项目以及"五全综"(1998年)的"参与和协作"开发模式,构建多轴型国土结构的特点,新增

建设用地规模有所减小,采用补贴等多种手段保护耕地.本世纪的国土利用计划适应<国土可持续利用规划》(2006年)的发展多样性广域共同体,形

成美丽,易于居住的国土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将

在国土利用计划中得以体现.

资源禀赋

2005年,日本全国土地总面积为377'9万公顷,

农用地为301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0%;建设用地为3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人均农用地面积为0.56亩.

2002年美国农业部统计(农业部经济研究局

的分类标准),全国耕地1.77亿公顷,占19.5%;

牧草地2.36亿公顷,占25.9%;林地2.61亿公顷,占28.8%;人均耕地面积9.27亩.

基于资源禀赋状况,美国的耕地保护压力较

小,美国更重视耕地的生态功能,而日本在规划中

同时也强{

功能.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模式的选择依

行政体制.我国2008年第六次机构改革确定的

国务院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委员会,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

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等27个部委组成.在行政

层级上分为全国,省,市,县和乡五级.非大部制

的行政组织结构决定了我国空间规划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五级行政组织的设立决定了五级土地利用规

划体系.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将随行政体制改革而进行调整.,

经济体制.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显着增强,宏观调控体系日趋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26中国土地?2o10年第11期

——

工业化中期阶段,一个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需要,以市场为基础,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逐步提高,可持续性较强的新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从诺

瑟姆的城市化进程Ns型曲线看,2005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6.6%,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节约和集约利用构成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

资源禀赋.我国土地面积虽大,但是人均耕地

面积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耕地资源不足的

现实与人口众多的国情决定了耕地保护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根据土地变更调查数据,

中国2009年耕地面积为1.22亿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8%,人均耕地面积仅1.40亩,远低于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同时,地域面积广大的特点在一

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规划的多层次性.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模式从四方面

着眼

与现行法律相协调的土地利用规划法制建设

依法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编制规划是发达国家

的共同特点,空间规划(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的发

展伴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改进.比如,英国在1990

年《城乡规划法》的基础上,2004年开始实施《规划和强制性购买法》,总体是建立更富有弹性和相应能力的规划系统.日本在实施1978年《国土开发综合规划法》的基础上,2005年将该法修订为《国土可持续规划法》,强调开发规划向国土利用,改

善和保护的综合规划转变,强调规划的指导作用,

明晰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分工.德国2006年修改《建筑法典》,增加了低层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规划的弹性及灵活性.与目前《土地管理法》中的土地利用规划要求相衔接,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立法工作仍然重要.

域规划的三级三类规划体系.同样作为政府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规划,三个规划在体系和内容上日益趋同.以国土规划的开展为契机,建立符合中国国

情的空间规划体系是定位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重要方面.

与经济体制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土地利用规划

内容

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土地利用规

划模式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

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土地利用规划应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弥补市场失灵,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以系统理论

为基础,过程控制为指导,统筹协调工业化和城市

化快速发展时期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各类矛盾,在发展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不断

完善与此相适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内容.

与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土地利用规划重点

在地域辽阔,差异显着的国土国情下编制土

地利用规划,合理的层级划分非常重要.宏观尺度上,以统筹区域为原则,以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

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分析为前提,强化对不同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政策的引导.中观尺度上,以统筹城乡

为原则,以土地利用功能为基础,加强区域内土地

利用政策的落实.微观尺度上,加强符合地方实际

的土地用途管制分区规则的研究与制定.同时,从

人均耕地资源少的特点出发,切实落实"十分珍

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加强耕地保护的基础能力建设,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保护措施和差别化的政策设计应成为土地利用规划的重点.

(责任编辑车娜)

CHINALAND/2010No?1127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2007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第七十四号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释义】本条是关于本法立法目的的规定。 一、城乡规划是政府对一定时期内城市、镇、乡、村庄的建设布局、土地利用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关事项的总体安排和实施措施,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之一。城乡规划不是指一部规划,而是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组成的有关城镇和乡村建设和发展的规划体系。 在城乡规划法出台以前,我国有关城市和乡村规划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1990年4月1日起施行)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年5月7日国务院令第116号公布、1993年11月1日起实施),简称“一法一条例”。“一法一条例”实施十多年来,对于加强城市、村庄和集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遏制城市和乡村的无序建设、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原有的以“一法一条例”为基础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机制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 1.城乡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其周边乡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乡村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日益交融。但“一法一条例”所确定的规划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的,城市规划法不涉及乡村规划和管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不涉及建制镇以上的城市规划和管理。这种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的规划制度与实施模式使得城市和乡村规划之间缺乏统筹考虑和协调,影响城乡协调发展,已经不适应城乡统筹的需要。 2.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中脱离实际,不顾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条件,擅自变更规划,批准开发建设,盲目扩大城市建设规模,贪大求洋,急功近利,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加剧了用地矛盾,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3.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缺乏充分的专家论证和广泛的社会参与程序,使得行政权力失去了必要的制约,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4.《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虽然对乡、村庄规划作了一定的规范,但乡和村庄规划管理仍然薄弱。有的乡、村庄没有规划,无序建设;有的乡规划、村庄规划盲目模仿城市规划,未能体现农村特点,难以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需要。 5.原有的城市规划仅从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难免导致区域性的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也会产生城镇体系布局不当的问题。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地区飞速发展的密集城市群建设迫切需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6.土地使用制度和国家投资体制改革需要对原有“一法一条例”规定的规划实施制度作相应调整。比如,随着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由主要通过划拨方式取得向主要通过出让方式取得,投资体制以项目建设一律须经审批转变为审批、核准、备案相结合,以备案为主,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申请、批准、发放程序也需要作出相应调整。 7.“一法一条例”规定的法律责任过于原则,迫切需要针对城乡建设活动中发生的违法行为的新情况、新特点对原有的法律责任规定予以修改和完善,如增加对有关主管部门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规定,进一步提高对违法建设行为的处罚力度等。 总之,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的时期,为城镇化发展服务的城乡规划法律制度也应当与时俱进,有必要根据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新情况,对原有的“一法一条例”所确定的城乡规划法律制度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按照本条的规定,本法的立法目的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城市规划--考试题选

城市规划的原理考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共10道小题) 1. 下列关于城市化的含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 (D)?城市化是乡村转变为城市的一种简单过程 2. 城市性质不是由(? ?)决定的。 (B)?中心地职能 3. 城市公共停车场的用地总面积可以按城市人口每人(? ?)m2安排。 (D)?0.8~1.0 4. 中国古代有代表的城市规划思想是(?? )。 (C)?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皇权至上的理念及以管子为代表的自然至上理念 5. 与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相比,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更强调(???)。 (C)?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方面 6. 下列不是城市交通政策内容的是(? ?)。 (C)?政策范围 7. 城镇体系的特征不包括(?? )。 ?? (B)?连续性 8. 农业生产价值很高的丰产农田,具有开采价值的矿藏埋藏地,在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中属于(? ?)。 ??(C)?三类用地 9. 不是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因素是(?? )。 ?? ??(B)?城市主导产业 10.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本是指(?? ) ??(C)?土地使用与建设管理细则,地块控制图则,基础资料汇编 二、主观题(共15道小题)

11.?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意义)和基本任务。 参考答案: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意义)是:(1)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2)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其正常经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3)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鶳的社会环境。 12.??__________可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参考答案:城市化 13.?雅典宪章认为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综合城市四项基本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 ___。 参考答案:生活? 工作?? 休息?? 交通 14.?城市规划学科传统上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部分内容。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 基本任务是____________,尤其是__________的生态系统。 参考答案:城市研究??? 城市规划??? 城市设计??? 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 城乡空间环境15.?城市的规模通常用______和______来界定。 参考答案:人口规模???? 用地规模 16.?对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分析主要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几方面进行 分析。 参考答案:地质??? 水文??? 气候???? 地形 17.?城市居住用地是由几项相关的单一功能用地组合而成的用途地域,可概括地分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四类。 参考答案:住宅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道路用地??? 绿地 18.?雅典宪章--- 参考答案: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该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 19.?城市性质--- 参考答案: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20.?城市用地区划--- 参考答案:城市地域因为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使用方式,而需将用地划分成不同的范围或区块,以表达一定的用途、权属、性质或量值等。 21.?城市总体布局--- 参考答案: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通过城市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体现出来。 22.?城市用地选择--- 参考答案:根据城市各项设施对用地环境的要求、城市规划布局与用地组织的需要,对用地进行鉴别与选定的活动。

土地利用规划试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库(综合应用题题)1.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8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480 kg,蔬菜占有量14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 2.某地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城市化水平达到55%,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00m2,村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m2,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7∶3,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3.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9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m2,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4.某地2000年人口为80万,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人口机械增长率为将达到6‰、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8比2,如果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是多少? 5.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85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年机械增长率为5‰,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6、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20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5‰、年机械增长率为6‰,人均粮食占有量45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0m2和10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 (2)耕地需求量(6分);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 7、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16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5‰、年机械增长率为16‰,人均粮食占有量42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规划期内由外地调入粮食15万t,调出蔬菜10万t,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5m2和96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 (2)耕地需求量(6分);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 (4)规划年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指标(2分) 8.某乡的土地利用现状构成如下表所示,另知该乡当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100hm2,养殖水面为180hm2,试计算下列指标: 表—2 土地利用现状构表 单位:

土地利用规划学习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习题 §1 绪论 1.填空题 土地利用规划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在空间和时间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合理的组织。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包括:系统工程理论、控制理论、弹性理论、功能分区理论、精明增长理论、人地协调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 2.选择题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为( d )级规划. A 2 B 3 C 4 D 5 E 6 我国于( b )年设立国家土地管理局。 A 1956 B 1986 C 1978 D 1996 2005年7月,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正是启动,本次修编工作的首要原则是( c )。 A 保护环境 B 可持续发展 C 严格保护耕地 D 退耕还林 3.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人类有目的地对土地进行干预活动。包括:土地开发、土地利用、土地整治、 土地保护。 2)人地协调论: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形成某种动态平 衡关系,为了维持这种平衡,防止人类活动造成环境突变给自身带来的巨大灾难,就必须不断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 3)景观生态学理论: 4.简答题 简述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内容 a、土地用途管理,就是对一定区域范围土地的使用性质、用途的转换进行管理。 b、土地利用结构管理,就是对各类土地类型的数量及比例结构进行管理。 c、土地利用布局管理,就是对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结构、空间关系进行管理。 d、土地利用程度管理,就是对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投入水平进行管理。 e、土地利用效果管理,就是对土地利用产出水平、集约化水平进行管理。 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 a、宏观调控 b、微观调控:乡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耕地保护规划 农村集镇与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 乡镇企业土地利用规划 5.论述题 论述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历程。P16 §2 土地利用原理 1.填空题 土地利用最主要的原理有以下几个:地域分异原理、地租地价理论、土地区位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理论、生态经济原理等。 中心地理论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他提出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形成。 2.选择题

城市规划选择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C 4.D 5.C 6.C 7.D 8.C 9.C 10.D 1.下列关于城市化的含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城市化既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又是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产业转化为非农产业,以及社区结构和空间形态转化的过程 B.城市化是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扩散过程 C.城市化还包括原有市区的结构重组、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更新、环境的改善等 D.城市化是乡村转变为城市的一种简单过程 2.城市性质不是由( B )决定的。 A.基本职能B.中心地职能C.特殊职能D.主要职能 3.铁路中间站的间距一般为( C )kin。 A.8~12 B.15~20 C.20~40 D.30~60 4\C 5\B 6.由于城市需占有较大地域,且为了便于城市建设与运营,多数选址存( C )或低丘山冈、盆地等地方。 A.平原、湖泊B.平原、丘陵C.平原、河谷D.丘陵、湖泊 7.城市公共停车场的用地总面积可以按城市人口每人( D )m。安排。 A.0.1~O.2 B.0.2~0.5 C.0.5~0.8 D.0.8~1.0 8.中国古代有代表的城市规划思想是( C )。 A.以儒家为代表的皇权至上的理念及以墨子为代表的中庸之道理念 B.以道家为代表的皇权至上思想和以儒家为代表的自然至上理念 C.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皇权至上的理念及以管子为代表的自然罕上的珲念 D.以《周礼·考丁记》为代表的皇权至上的理念及以庄子为代表的中庸之道理念 9.与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相比,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更强洞( D )。 A.微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B.中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C.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方面 D.现状环境因素的影响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集含答案

、概念题部分答案 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安排和调配。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3.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内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4.建筑密度:一定地区内,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6.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7.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义,指出“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3.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4?土地利用:土地质量与人的干预活动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15?交通密度:一地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城乡规划法全文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释义】本条是关于本法立法目的的规定。 一、城乡规划是政府对一定时期内城市、镇、乡、村庄的建设布局、土地利用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关事项的总体安排和实施措施,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之一。城乡规划不是指一部规划,而是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组成的有关城镇和乡村建设和发展的规划体系。 在城乡规划法出台以前,我国有关城市和乡村规划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1990年4月1日起施行)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年5月7日国务院令第116号公布、1993年11月1日起实施),简称“一法一条例”。“一法一条例”实施十多年来,对于加强城市、村庄和集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遏制城市和乡村的无序建设、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原有的以“一法一条例”为基础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机制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 1.城乡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其周边乡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乡村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日益交融。但“一法一条例”所确定的规划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的,城市规划法不涉及乡村规划和管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不涉及建制镇以上的城市规划和管理。这种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的规划制度与实施模式使得城市和乡村规划之间缺乏统筹考虑和协调,影响城乡协调发展,已经不适应城乡统筹的需要。 2.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中脱离实际,不顾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条件,擅自变更规划,批准开发建设,盲目扩大城市建设规模,贪大求洋,急功近利,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加剧了用地矛盾,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3.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缺乏充分的专家论证和广泛的社会参与程序,使得行政权力失去了必要的制约,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4.《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虽然对乡、村庄规划作了一定的规范,但乡和村庄规划管理仍然薄弱。有的乡、村庄没有规划,无序建设;有的乡规划、村庄规划盲目模仿城市规划,未能体现农村特点,难以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需要。 5.原有的城市规划仅从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难免导致区域性的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也会产生城镇体系布局不当的问题。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地区飞速发展的密集城市群建设迫切需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6.土地使用制度和国家投资体制改革需要对原有“一法一条例”规定的规划实施制度作相应调整。比如,随着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由主要通过划拨方式取得向主要通过出让方式取得,投资体制以项目建设一律须经审批转变为审批、核准、备案相结合,以备案为主,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申请、批准、发放程序也需要作出相应调整。 7.“一法一条例”规定的法律责任过于原则,迫切需要针对城乡建设活动中发生的违法行为的新情况、新特点对原有的法律责任规定予以修改和完善,如增加对有关主管部门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规定,进一步提高对违法建设行为的处罚力度等。 总之,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的时期,为城镇化发展服务的城乡规划法律制度也应当与时俱进,有必要根据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新情况,对原有的“一法一条例”所确定的城乡规划法律制度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按照本条的规定,本法的立法目的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考试题库

城市规划原理 名词解释部分 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 (含部分考研题目) 一、名词概念部分: 土地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土地利用级差地租土地利用规划 小康水平吉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开发利用率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分区土地质量土地质量评价城镇化 建筑密度城镇体系交通密度建筑容积率农地整理基本农田 土地整治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保护土地人口承载力 城市规模土地整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二、简答题部分: (一)总论部分 1、简述土地的特性 2、简述规划的功能和作用 3、简述土地利用的含义 4、土地利用规划有哪些类型 5、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是什么 6、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7、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8、如何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并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 9、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0、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区域规划关系 11、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关系 12、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区划关系 13、任何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方法) 14、编制土地利用规划需要收集哪些基础资料 15、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16、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有哪些 17、简述地租地价理论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联系 18、如何运用区位理论来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19、简述人地协调理论主要内容 20、简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部分 1、何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何特点 2、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 3、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 4、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5、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 6、简述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层次体系 7、小康指标体系中包括哪些指标如何量化 8、如何进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9、土地需求量预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基础数据预测) 10、如何进行耕地需求量预测(预测方法) 11、如何进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预测(预测方法) 12、怎样预测总人口和城市人口(预测方法) 13、常用的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有哪几种 14、简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和内容 15、如何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指标的计算) 16、简述土地质量评价的内容 17、如何进行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18、简述拟定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原则和编制方法 19、如何理解公众参与原则 20、土地利用分区模式有哪些 21、土地利用分区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22、什么是土地利用布局常用的分析方法和指标有哪些 23、如何填写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 24、简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数量方法 25、配置居民点用地的要求有哪些 26、配置工业用地的要求有哪些 (三)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部分 1、何谓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有何特性如何分类 2、简述居民点的概念和居民点分类 3、何谓城镇化怎样预测城镇化 4、简述居民点布局的形式和原则 5、怎样选择居民点用地 6、简述城镇体系规划的概念和内涵

城市规划专业试题及答案

试题及答案 (城市规划专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某城市全年拥有两个方向的盛行风,在进行城市用地规划布局时,工业用地应布置在( )。 A.盛行风向的下风方向 B.最小风频之下风位 C.最小风频之上风位 D.盛行风向的两侧之一 2.( )是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编制所特有的要求。 A.文本 B.图纸 C.说明书 D.专题研究报告 3.( )对城市布局尤其是工业区和居住区的布局有重大影响。 A.风向 B.风速 C.风象 D.风频 4.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强制性内容中,没有要求进行的是( )。 A.确定城镇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B.确定控制开发的区域 C.确定重大基础设施 D.确定区域性公共设施的布局 5.( )不是城市总体规划有关城市建设用地的强制性内容。 A.规划期内限制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 B.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性规定 C.城市各类建筑用地的具体指标和比例 D.城市各类园林和绿地的具体布局 6.在( )条件下,城市居住用地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应采用集中式布置。 A.城市规模不大 B.城市规模较大 C.有足够的基础设施条件 D.欠缺足够的基础设施条件 7.城市规划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有( )。 A.性质分析与功能分析两种 B.区域分析、城市分析、环境分析三种

C.概念分析、模型分析、图表分析三种 D.因果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 8.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 )。 A.基本内容 B.分支内容 C.总体规划 D.专项规划 9.( )是城市土地最基本的自然属性。 A.承载性 B.区位的极端重要性 C.地租 D.地价 10.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先组织编制( ),研究确定总体规划中的重大问题,作为编制规划成果的依据。 A.城镇体系规划 B.总体规划纲要 C.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D.规划大纲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超过8层的高层公共建筑,电梯可成组地排列于电梯厅内,一般每组电梯不宜()。 A.少于两部 B.少于三部 C.多于六部 D.多于八部 2.场地设计时所需的降水资料一般有()。 A.平均年降雨量 B.年最低降雨日期 C.暴雨持续时间及其最大降雨量 D.初终雪日期 3.北京四合院反映封建宗法制度的布局特征是()。 A.以院为核心 B.中轴对称 C.内外有别 D.尊卑有序4.城市道路路拱的基本形式有以下()种。 A.抛物线形 B.直线形 C.折线形 D.弧线形 5.螺旋坡道式停车库是常用的一种停车库类型,具有很多优点,但下列()项是它的缺点。 A.交通路线不明确 B.螺旋式坡道造价高 C.坡道进出口与停车楼板间交通不易衔接 D.每车位公用面积较大 6.土地的产权制度()。 A.决定着土地的价格 B.决定着土地的使用方式 C.决定着土地收益的分配形式 D.影响着土地使用的社会经济效益 7.城市化的推进过程是按照()两种方式反映在地表上。

土地利用规划学部分试题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学部分试题答案 一、概念题部分答案 (1) 二、填空题部分答案 (2) 三、简答题部分答案 (6) 四、论试题部分答案: (13) 五、综合应用题部分答案: (14) 一、概念题部分答案 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安排和调配。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3.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内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4.建筑密度:一定地区内,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6.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7.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义,指出“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 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3.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4.土地利用:土地质量与人的干预活动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15.交通密度:一地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16.城市规模:指一定区域内城市的大小,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17.土地资源: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的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18.土地复垦: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

城市规划选择题汇

一、选择题 1)较为完整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以(A )为开端。 A.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B.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理论 C.索利亚·马塔线行城市理论 D.戈列的工业城市理论 2)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理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B )、城市环境中各社会 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 A.居住环境与建设环境相和谐 B.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 C.工作环境与休闲娱乐相和谐 D.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相和谐 3)城市公共设施系统布置与组合形态是( B) A.城市空间合理利用的重要标志 B.城市布局结构的重要构成要素和 形态表现 C.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形式 D.城市组织工业区和居住区的建设 核心 4)城市的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 B) A.源泉 B.动力因素 C.基本条件 D.主要形态 5)城市中的绿地面积平均每人不得小于( B) A.5㎡ B.7㎡ C.9㎡ D.12㎡ 6)港口城市的总体布局需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B ) A.选好外锚地的位置 B.合理地分配岸线 C.发展仓储、物流产业 D.调 整居住规范 7)在客运繁忙的大城市,应( D ) A.提倡普及私人汽车,充分发挥小型汽车快速便捷的特点 B.多设置步行街,鼓励居民以步代车,减少车辆拥堵现象 C.拓展城市道路,增加主干道密度,提高通过能力 D.实施“公交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的主导作用 8)城市管线的规划综合阶段主要任务是(A ) A.解决各项工程管线系统的布置问题 B.确定各种管线的平面位置和控制标高 C.解决各个管线之间在垂直标高上的矛盾 D.制定在各个管线相交点的工程技术措施 9)根据我国设计规范的要求,新设计的城市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 C ) A.20% B.25% C.30% D.35% 10)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内容是(D)保护。 A.人类活动遗址 B.民族传统文化 C.反映城市演变文物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答案12

土地利用规划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并将其前面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土地的水平范围包括() A. 陆地、内陆水域和滩涂 B. 陆地、内陆水域、滩涂和海洋 C. 陆地和内陆水域 D. 地球表层所有陆地部分 2.合理利用土地的首要问题是() A. 提高全民族素质,人人懂得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 B. 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C.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D. 加强土地管理,包括地权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 3.某乡土地总面积1000公顷,其中未利用土地100公顷,林地200公顷,有林地100公顷。该乡土地利用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是() A. 90%和20% B. 90%和30% C. 70%和10% D. 90%和10% 4.土地利用规划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 A. 农业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 B. 土地利用中需要与可能的矛盾 C. 各用地部门之间的矛盾 D.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 5.土地人口承载量是指() A.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最多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B.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至少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C.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和生活水平上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D.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下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6.在土地利用分区中,用地区之间()

A. 可以重合,还可以有复区 B. 不可以重合,也不可以有复区 C. 可以重合,不可以有复区 D. 不可以重合,可以有复区 7.从土地管理角度,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是() A. 土地利用的全部问题 B.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问题 C. 如何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问题 D.土地利用方式的问题 8.农业生产用地结构的确定必须根据() A. 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 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C. 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D. 土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有关部门审批实施,就具有() A. 控制土地利用效应 B. 行政效应 C. 监督土地利用效应 D. 法律效应 10.不宜作为水库库址的是() A. “肚大口小底平”地形的地区 B. 集水面积大的地区 C. 喀斯特地貌地区 D. 占用部分农田地区 11.单位耕地面积产量反映() A. 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B. 耕地利用程度 C. 耕地利用的社会效益 D. 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益 12.不是土地利用分区基本依据的是() A.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B. 土地评价 C. 自然社会经济资料 D. 单位和个人用地需求 13.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手段分() A. 行政、技术和经济手段 B. 行政、技术、经济和法律手段 C. 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 D. 行政、技术和法律手段 14.不属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土地利用评述内容的是() A. 土地利用成绩 B. 土地利用问题 C.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意见 D. 土地利用分区 15.不属于土地利用规划范畴的是() A.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 土地估价 C. 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D.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学练习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 一、多项选择题(共21题,每题2分,共42分) 2.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方法有 ( BCD ) A 断面法 B土宜法 C综合法 D模型法 3.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是 ( ACD ) A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 B土地资源利用分析 C土地质量评价 D土地需求量预测 4.土地利用分区可分为( AD ) A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B 土地需求量分区 D土地利用用地分区 C土地资源利用分区 5.区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BCD) A杜能 B 韦伯 C 克里斯塔勒 D 寥仕 6.目前国外比较适用的城镇布局理论有( ABC ) A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 B门槛理论 C带形城市理论 D气候理论7.居民点规模是指居民点的大小;一般地讲具有(ABCD) A人口规模 B用地规模 C活动规模 C辐射规模 8.交通运输方式有(ABCDE) A铁路运输 B水路运输 C公路运输 D航空运输 E管道运输 10.一般土地整治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ABCDE) A水土流失地的整治 B盐碱地的整治 C风沙地的整治 D沼泽化土地的整治 E红黄壤综合整治 11.编制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须遵循那些原则(ABCD) A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遵循自然科学规律和符合美学原理 C系统内动态平衡、系统外环境相协调

D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12.简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那些原则(ABCD) A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 B因地制宜原则 C综合效益原则 D逐级控制原则 13.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有(BCD) A保护环境 B土地总供需综合平衡 C利用结构的优化 D利用的宏观布局和微观规划。 14.依据规划的对策、范围和任务的不同,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总体说来包括(ABCD) A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其利用分析 B土地利用潜力分析;用地需求预测 C土地供需分析和结构优化 D规划方案实施 15.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ABCDEF) A地租与地价理论 B土地区位理论 C持续利用理论 D生态经济理论 E人地协调理论 F系统工程理论 16.耕地生态经济动态检测预警机制的内容包括(ACD) A.警义 B.警魂 C.警兆 D.警度 17.遥感技术普遍运用于土地调查制图和检测中是由于他具有哪些优点(ABCD) A.覆盖广 B.宏观性强 C.快速、多时相 D.信息丰富 18.土地利用动态检测具有哪些特点(ABCD) A.检测成果多样性 B. 检测体系层次性 C.技术要求的区域性 D.技术手段的综合性 19.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方法有(ABCD) A.经济分析法 B.综合平衡法 C.因素分析法 D.计划演算法 21.规划方案实施计划的编制原则是(ABCD) A.全面安排,远近结合 B.集中力量,突出重点

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doc

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 (一)变更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 (二)大幅度调整城市总体规划的人口规模和规划区范围; (三)调整城市总体功能分区或者改变功能区性质; (四)变更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和主干道布局。 第十三条城市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含开发区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其中镇的详细规划由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县、市人民政府可将一般地段和一定规模的详细规划授权本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城市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变更,须报原审批机关审批,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督促和指导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根据城市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做好本单位用地范围内的建设规划工作。 第三章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 第十四条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必须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兼顾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十五条城市新区开发应当合理利用城市现有设施,确定适当的开发规模和开发程序,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顺序进行配套建设。 成片建设的开发区,应当实行综合开发,由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编制规划、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开发单

位组织建设。 第十六条城市旧区改建应当着重对危房棚户区和设施短缺、交通阻塞、污染严重的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居住、交通和环境卫生条件,提高城市的综合功能。 在城市旧区进行零星建设,必须按照详细规划进行。 第十七条城市旧区改建应当与企业技术改造和调整用地结构相结合,提高环境质量。对旧区内严重污染、影响居住环境的工业企业,应当限期治理或者限期搬迁。 第十八条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应当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意义、革命纪念意义、文化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 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城市规划区的重要建设工程,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建筑艺术与环境的论证。 第十九条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区域和近期建设规划确定搬迁的区域内,需要搬迁的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原地进行新建、扩建。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实施 第二十条城市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将规划区的范围、规划总图、近期建设规划等内容及时公布。 第二十一条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项目在报请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设计任务时,必须附有与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设计任务书审批机关同级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