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怎样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怎样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怎样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习目标】

1.能准确区分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中引述的他人的观点态度。

2.能对照选项,在文中快速定位,选出正确答案。

【一轮诊断】

在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不少考生在把握和理解文本基本观点时会出现以下问题:

1.不能准确区分作者观点与文中引述的观点;

2.做题不够细致,不能发现选项与原文表述上的差别,对于选项出现的张冠李戴、强加因果等错误不能察觉。

【二轮对策】

1.常见题型

◎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复习诀窍

(1)区分三种“观点态度”

考生必须清晰地区分文本中“观点态度”题所涉及的三种不同的“观点态度”。

①文本作者的“观点态度”。这种观点态度包括两种:一是作者在整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一是作者对文章中涉及的某一具体事物或问题的观点态度。

②作者在文中所引资料中的“观点态度”或作者所引他人(“××”“有人”或“人们”)的“观点态度”。这种“观点态度”不是作者论述的对象,只是作为作者论述自己的观点态度的“佐证”“旁证”或“反证”提出来的,它可能与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一致的,也可能与作者的观点态度是相左的。

③作者对文中所引述的别人的观点的态度。

区辨上述三种“观点态度”,对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中“观点”题至关重要。

(2)准确把握文本的基本观点

解答文本阅读中的“观点”题,准确把握文本的基本观点是关键。把握住了它,才不至于把作者在整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与作者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观点态度混为一谈;才不至于被文中引述的观点干扰。

3.解题技巧

(1)整体感知,把握作者观点

浏览全文,整体观照,准确把握其基本观点。

(2)细审题干,明确试题指向

认真审题,弄清题干的要求,确定各选项是就三种“观点态度”中哪一种来表述的。

(3)对照原文,准确选出答案

在审清题干之后,考生应回到原文,找到与题干表述文字对应的区域,仔细对照原文,并结合上下文或全文的主旨,准确选出答案。

【突破训练】

类题突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2015·山东卷)

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如果不能把握和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真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不能把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成功地揭示出来,就没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就没有真正深刻的典型。

巴金曾经指出:?为了应付新的需要,有人注意到了优点和缺点,于是在正面人物身上加入一些缺点,在动摇人物身上加入一些优点,总之使得每个人甚至反面人物都带有‘人情味’。但是作品里面的那些人仍然没有血色,不像真人。为什么呢?我想有一个原因是,除了优点和缺点以外,活人的身上还有别的东西。?人类复杂的内心图景,不是用几笔鲜明的色彩可以描画清楚的,不是?优点??缺点?这种具有确定范围的概念性语言可以概括的。事实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性格元素模糊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的: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肯定性方向,表现为善,表现为美,表现为真,表现为圣洁;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否定性方向,表现为恶,表现为丑,表现为伪,表现为鄙俗。这种双向性,使一个人的性格表象变得纷纭复杂,使一个人有时像他自己,有时又不像他自己;有时忠于他自己,有时又背叛他自己。这就是说,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元素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确定的方向运动,而正是这种非同向发展的各种性格因素,才形成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例如,构成阿Q性格整体的元素是非常复杂的,而这些杂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现为双向性:质朴愚昧又狡黠圆滑,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这些元素在自身运动的过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成复杂的性格表象。

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质不可能完全确定,它在不同的情境中总是显示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例如,当一个人在追求真理时,?倔强?的性格元素就表现为肯定性质的?韧性?,而当真理不复存在时还要硬去碰撞,?倔强?元素就转化为否定性质的?固执?。一个人的勇敢,在某种情况下可表现为见义勇为的善,在某种情况下则又可能表现为不义亦为的恶。李逵的勇猛有时表现为非常可爱的战斗精神,有时则表现为?排头砍去?的鲁莽。

此外,性格元素的本质往往不是直接袒露着的,它会被假象包裹着,从而显现出表里矛盾、似是而非的情状,使人们感到难以捉摸。狄德罗曾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因此,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

(节选自刘再复《性格组合论》,有删改)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样,都是黑自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亦坏。”这句话道出了人的性格模糊性特征。

B.某作家说自己的写作经历过“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三个阶段,这体现了他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重视。

C.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朴园这一人物,既伪善霸道,又对侍萍怀有某种真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性格元素模糊性。

D.鲁迅在《祝福》中通过“我”的叙述,来展现祥林嫂性格元素的模糊性,而“我”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

1.【D】“而‘我’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错。《祝福》中,“我”的性格也有模糊性,比如“我”同情祥林嫂的遭遇,痛恨鲁四老爷之流,表现出性格中的“善”,但又自私、胆小、懦弱,表现出性格中不够“善”的一面。

2.(2015·天津卷)

?自然世界?是由纯粹的自然事实和事件所构成,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前由?盲目的?自然力量所支配;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后,自然世界事实上成了?人化的自然?,在自然界中可以随处发现人类价值实践的痕迹。但是,人类主体性实践在这里所能达到的程度和范围同样受着自然规律的制约。?社会世界?是在?自然世界?基础上建构的整体,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躯体、语言、规范、组织、机构、活动,等等。在这些要素中,是社会价值规范而不是其他那些社会事实或事件构成了社会世界的核心,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如果说?社会世界?是按照人的意志来运行的话,那么这个意志的实质不是一些人所说的?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而是?求价意志?,即追求?价值?的意志。其他的意志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可以说,?价值?要素是?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分水岭。?人文世界?是在?社会世界?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由一系列对社会价值规范及其实践的总体反思和内心体验活动及其产品、组织、制度、符号等所构成。简而言之,是由社会?价值?以及对这种价值进行总体反思和体验而形成的?意义?所构成。但是,在人文世界里,?意义?取代?价值?成为新的核心要素。价值及价值实践在人文世界里只不过是主体用来进行总体反思和体验的材料。人文世界究其根源而言是一个人的?意义?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人的?价值世界?或人的?自然世界?,具有强烈的历史性、个体性和主观性。?人的问题?不能笼统地说成是人文世界的问题,因为?人的问题?既可能是一个有关人的事实性问题,也可能是一个有关人的价值性问题,而真正与人文世界相关的问题是人生的意义性问题。

(选自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有删改)题:下面对“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理解,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自然世界”在没有人类介入之前由纯粹盲目的自然力量支配,当出现人类实践痕迹之后,则受人类价值规范制约,成为“人化的自然”。

B.“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C.“自然世界”自身并无价值追求可言,而在“社会世界”中,社会价值规范则是社会世界的核心。

D.“求价意志”是“社会世界”的实质,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2.【C】A“受人类价值规范制约”表述有误,原文是“人类主体性实践在这里所能达到的程度和范围同样受着自然规律的制约”,可知二者的规范和制约是相互的。B“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表述有误,原文是“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即“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D“求真意志……人类追求”表述有误,原文是“其他的意志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即“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都是“求价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都是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

3.(2014·湖南卷,文本见第105页“专题16”类题突破第4题)

题: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专业教育虽注重知识精深、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但有忽略对科技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反思的可能性。、B.通识教育把“小通人”作为培养目标,其水平与人的素质、自由幸福指数和社会文明程度息息相关。

C.专家之学以通人之学为基础,是成为大通人的重要途径,不过只适合特定的人群,不具备普遍意义。

D.通人之学既不同于“大通人”之学,又不同于“小通人”之学,也不同于中国古代所谓的通儒硕学。3.【D】“通人之学……又不同于‘小通人’之学”表述有误,原文第4段说的是“常识教育或通人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旨在立人,培养基本的人,或所谓的‘小通人’”。

4.(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

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臵,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4.【C】“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强加因果。原文第4段中只提到申不害、慎到、韩非“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并不能确定因为他们的引用阐发,《黄帝书》后来就享有崇高的地位。

综合检测

一、(2015·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一、

1.【A】原文第1段说的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而不是说它“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

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2.【C】“由于接受者……的理解”因果关系不成立。由第4段相关文字可知,其原因应该是“接受者的心理变化结构先于作品而存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 -

3.【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绝对化,原文第4段有一个限定性语句“从某种意义上说”;另外,“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于文无据。

二、(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得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

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4.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

4.【C】 A信息区间在第1段。“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说法错误,这只是某些人的观点,不是作者的理解。B信息区间在第2段。作者没有说“三教合一”是“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D 信息区间在第2段。作者认为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应考虑历史著作、文字学著作,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苟子都关注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121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5.【B】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第2段是“即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新儒家“也属古代中国的儒家”,也同样是既关注政治秩序,也关注社会伦理的一群。说“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于文无据。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6.【C】 A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是层层积累的。但这种“过程”并不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B“就可以了解……”说法过于绝对。D原文最后一段的意思是说“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才能让“旧经典”“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前者是条件,后者是结果,而选项中“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变成了前者的目的。

分析文章的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

分析文章的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 分析的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考点解读 命题者常常依据所选文段中传主的主要材料或的主要信息,以某个标准为依据,编选若干文句,这些文句有的符合这个标准,有的不符合这个标准,然后命题者将这些文句,分别编为四项,往往有对有错,用这样的组题方式,来考查考生是否从整体上读懂了全文,是否准确地把握了文中的关键语句和主要的信息。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也是对阅读材料内容理解方面的考查。本考点的能力层级为c级,常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考查“合而为一”,有时也可单独进行。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说明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就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并进而进行准确的分析或概括,以区别于文中的其他内容,而不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简单罗列,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相应会大一些。 需要说明的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主观的东西,

它寓于之中,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或含蓄,或直露,或集中,或分散,因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在阅读上多下功夫。还需要说明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要求对本身的有关内容作出归纳概括,属于客观的东西,考查着眼于归纳、概括判断能力;后者侧重于作者主观的东西,考查着眼于分析、概括、判断能力。但在实际考查时,这二者有时很难截然分开,因为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要建立在对内容要点、主旨的分析上。 二、高考原题详析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是 ①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②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 ③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④故吏赙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 ⑤乃会败,议者以为知言⑥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⑤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在文言文阅读中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

高考英语阅读-观点态度题

观点态度题 典题示例 第1招:辨别文体、捕捉反映行文基调的词语 阅读理解 Great writers are those who not only have great thoughts but also express these thoughts in words which have powerful effects on our minds and feelings. This clever use of words is what we call literary style. Above all, the real poet is a master of words. He can express his meaning in words which sing like music, and which by their position and association can move men to tears. We should therefore learn to choose our words carefully and use then correctly, or they will make our speech silly and common. 1.In the last paragraph, what does the author suggest that we should do? A. Use words skillfully B. Associate with listeners C. Make musical speeches D. Learn poems by heart 第2招:利用人名或组织机构名称进行定位 阅读理解 … Surprisingly, the man responsible for one of the most progressive green-design competitions has doubts about ideas of eco-friendly buildings. “I don't believe in the new green religion,” Gerner says.” Gerner says. “Some of the building technologies that you get are impractical. I'm interested in those that work.” But he wouldn't mind if some green features inspire students. He says he hopes to set up green energy systems that allow them to learn about the process of harvesting wind and solar power. “You neve r know what's going to start the interest of a child to study math and science,” he says. 2.What does Gerner think of the ideas of green schools? A. They are out of date. B. They are questionable. C. They are practical. D. They are advanced. 第3招:结合所举例子进行判断 阅读理解 For New Yorkers, talking about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means Brooklyn and Queens in New York. But at Mallery's, when I said that I had been to Myanmar recently, people knew where it was. In New York people would think it was a usual new club. 3.What is the author's opinion of some New Yorkers from her experience? A. Conservative. B. Generous. C. Easy-going. D. Self-centered. 第4招:结合文章主题综合推断 阅读理解 Our best hope in keeping our best reporters, copy editors, photographers, artists — everyone — is to work harder to make sure they get the help they are demanding to reach their potential. If we can't do it, they'll find someone who can. 4.The letter aims to remind editors that they should ______. A. give more freedom to their reporters B. keep their best reporters at all costs C. be aware of their report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 appreciate their reporters' working styles and attitudes

高考阅读理解题型-观点态度题详解及练习

高考考纲中对考生阅读理解部分的要求如下:(1)理解主旨和要义(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3)根据上下文推断单词和短语的含义(3)根据上下文推断单词和短语的含义(4)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对应有(1)主旨大意题(2)细节与推理判断题(3)词义猜测提(4)观点态度题(5)篇章结构题五种基本的阅读理解题型。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五种基本题型之一的观点态度题 例一、 [2009年陕西卷]“Old wives’ tales” are beliefs passed down from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 For example, most of us remember our parents’ telling us to eat more of certain foods or not to do certain things. Is there any truth in these teachings? Some of them agree with present medical thinking, but others have not passed the test of time. Did your mother ever tell you to eat your carrots because they are good for your eyes? Scientists now report that eating carrots can help prevent a serious eye disease called macular degeneration…. Even though scie nce can tell us that some of our traditional beliefs don’t hold water, there is still a lot of truth in the old wives’ tales. After all, much of this knowledge has been accumulated from thousands of years of experience in family health care. … 54. 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 “old wives’ tales” in the text? A. Subjective B. Objective C. Dissatisfied D. Curious 例二、The internet will open up new vistas (前景), create the global village—you can make new friends all around the world. That, at least, is what it promised us. The difficulty is that it did not take the human mind into account. The reality is that we cannot keep relationships with more than a limited number of people. No matter how hard the internet tries to put you in communication, its best efforts will be defeated by your mind. The problem is twofold(双重的). First, there is a limit on the number of people we can hold in mind and have a meaningful relationship with. That number is about 150 and is set by the size of our brain. Second, the quality of your relationships depends on the amount of time you invest (投入)in them. We invest a lot in a small number of people and then distribute what’s left among as many others as we can. The problem is that if we invest little time in a person, our engagement with that person will decline (减弱)until eventually it dies into “someone I once knew”. This is not, of course, to say that the internet doesn’t serve a socially valuable function. Of course it does. But the question is not that it allows you to increase the size of your social circle to include the rest of the world, but that you can keep your relationships with your existing friends going even though you have to more to the other side of the world. In one sense, that’s a goo d thing. But it also has a disadvantage. If you continue to invest in your old friends even though you can no longer see them, then certainly you aren’t using your time to make new friends where you now live. And I suspect that probably isn’t the best use of your time. Meaningful relationships are about being able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face to face. The internet will slow down the rate with which relationships end, but it won’t stop that happening eventually. 75、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the use of the internet to strengthen relationships? A. He is uncertain about it. B. He is hopeful of it. C. He approves of it. D. He doubts it. 例三、This upsets me to no end because while all the experts are busy debating about which option is best,the people who want to improve their lives are left confused by all of the

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陈继平 [考点指津]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它是前面“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等内容的综合体现。只有准确把握了语句含义,对文章的有关信息进行辨别和筛选后,才能对文章的基本倾向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归纳概括和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它与“归纳概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归纳概括”侧重于对事实的如实的陈述,“分析概括观点态度”侧重于对道理的阐发、情感的把握,着眼考查阅读理解、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能力。 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 具体操作,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文中筛选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主要方法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记叙类文章中,有些抒情性语句往往比较明显地表现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议论文中的中心句、关键句或论据前后的总括性语句也往往反映了作者的基本思想倾向。高考文言文阅读多是选取史传类文章,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用评论性的语段表达,如《史记》的“太史公曰”;或者在叙述时用极简括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厉操清白”“清慎简朴”等。做题时,要把握这些着眼点。 2、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通过人物、事件、事理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出来的,因而在阅读时,要从人物的言行、事件的叙述、事理的说明中,在领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不是无情物,行文中往往不经意间流露出作者的态度和观点,比如词语的褒贬色彩,记叙时侧面烘托或反面陪衬的内容,甚至人物的描写或景物的描写中,也不难体会到作者的褒贬感情。 3、感悟深意在一些文章中,特别是史传文中,作者运用“春秋笔法”,据事直书,不立褒贬,而是非自见。从字面上并不能直接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就要我们结合语境,用心感悟,体会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深意,通过揭示含蓄的内容来体会观点态度。 [经典示例] 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方括号中是古人的注解),读后答题。(88年高考题)(甲)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注:使酒,因酒纵性谓之使酒。近,谓亲近天子而为大臣。]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注:谓窥见陛下深浅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乙)以一人之誉而召季布,以一人之毁而遣季布,天下将窥其浅深。虽然,何病人主威福之大权,岂以天下莫能窥为不测哉!布之悻悻于罢去,而仰诘人主以取快,其不足以为御史大夫,明矣。使酒难近之实,自露而不可掩矣。文帝之失,轻于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前预习 班级:姓名: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向探究】所谓“评价”,是指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如文 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 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在今天又什么 现实意义,等等。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地告诉读者 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悟(如苏轼《题西林壁》寓含的哲理)或生活理念(如刘禹锡的《秋词》表达的志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 到碧霄。)等,不仅仅指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情感状态。这是它与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分野。 作者的态度包括:对事物、对人物的态度,对社会 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 悟的倾吐,等等。态度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它或者 用某一诗句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或者借景抒情来表达,或者托物言志来表达,或者融志于事来体现。 【典例分析】

[例1](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 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试题: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这看法吗? [例2](2008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 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注】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 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试题: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 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 【必备知识】 一、常见的设问方式 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2019年高考英语二轮复习专题一阅读理解习题讲4【观点态度推理判断题】

2019年高考英语二轮复习专题一阅读理解 习题讲4【观点态度推理判断题】 [典例](2018·浙江高考阅读C节选) ... The problems of excessive(过度的)energy consumption,climate change and population growth have been described in a book by the American writer Thomas L.Friedman.He fears the worst,but hopes for the best. Friedman points out that the green economy(经济)is a chance to keep American strength.“The ability to design,build and export green technologies for producing clean water,clean air and healthy and abundant food is going to be the currency of power in the new century.” 30.What is Friedman’s attitude towards America’s future? A.Ambiguous.B.Doubtful. C.Hopeful.D.Tolerant. [解析]选C根据选段第一段中的“hopes for the best”和第二段可知,Friedman虽然对未来担心,但抱有最好的希望,他认为绿色经济是使美国保持实力的一个机遇,由此可知Friedman对美国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故选C。 [干扰项分析]A项意为“模棱两可的”;B项意为“感到怀疑的”;D项意为“容忍的”。要排除干扰项,先要弄清各干扰项的意思,是表示支持或肯定、中立还是反对或否定,然后再对照文章的内容一一排除。 [增分技巧] (1)根据文章体裁推断观点、态度。 议论文文章的论点往往会直接或间接的表明作者的态度立场 说明文作者往往采取中立的态度 记叙文作者往往不直接提出观点,但常常有某种倾向性,读文时要细心捕捉表达或暗示情感态度的词或短语 (2)不要掺杂自己的观点。要学会区分不同的观点,尤其要善于找出作者的观点。考生要注意文中出现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出现的观点一般是当事人的观点,而不是作者的观点。作者的观点一般用in my opinion/view,personally,I think,I hold等词语引出。 (3)牢记常见有关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 ①表示支持或肯定:appreciative欣赏的;approving赞成的,同意的;favorable赞同的;positive积极乐观的;supportive支持的;optimistic乐观的;hopeful充满希望的。 ②表示中立:ambiguous模棱两可的;cautious谨慎的;uncaring冷漠的;unconcerned 不关心的;uninterested不感兴趣的;objective客观的;neutral中立的。 ③表示反对或否定:disgusted憎恶的,厌恶的;critical批评的;negative否定的,

如何做英语阅读之作者观点与态度题

同学们好,欢迎大家来到“慧学云平台”微课堂,我是来自柳州八中的英语教师罗曙霞。今天,我给大家讲解的是中考英语阅读之作者观点和态度题。 什么是“作者观点态度题型”? 观点态度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掌握主题思想和具体事实,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做出合理推断的能力。 观点态度题是中考的把关题,含金量是2分一题,也是拉开中考考生档次的一种题型,因此,准确作答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讲解,1.命题方式2.解题技巧 3.例题讲解 作者观点态度”题的命题方式有哪些呢?主要有两种。 一.关于目的型 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Purpose)命题方式有: The author's purpose in writing this passage is to________. What does the author think of…?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is . 这类题要求阅读时不但要看懂单个的句子,而且要全面分析所有相关信息,从而把握作者在整篇文章中的观点,因此,必须看懂全篇文章的意思,切忌片面思考,得出片面答案。 二.判断正误型 1.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is passage? 2.Which statement is FALSE according the above passage? 3.Which idea is NOT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untrue? 那么我们在做这类题时有什么解题技巧呢? 1.抓段落的首句和尾句。作者往往在首句和尾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所以抓首句和尾句是做题的突破口。 2.不要把自己的态度置于其中,不能以你的观点来判断正确与否;也要区分开作者的态度和作者引用的别人的态度。 3.当作者的态度没有明确提出时,要学会根据作者使用词语的褒贬性去判断作者的态度。 4.作者观点一般与文章主旨相关联。 下面进行例题讲解,首先我们来看Passage 1 这篇文章有3段,(依次播放3张PPT,每张停顿2秒)好,看题。读AB两个选项,返回第1张PPT,读划线句子,分析出AB选项是正确的。再读C选项,读完回到第一张,解释lost是丧失了能力的意思。所以答案是C选项。此时,文章的大意很明了,自然D选项是正确的。 A successful young businessman recently lost his natural ability(能力)to do business.He was so worried that he went to see his doctor.The doctor examined(检查)him ,but found nothing wrong with his brain.However,the doctor advised him to see a brain expert.The expert told him that his brain was prematurely(过早地)old and worn out. He also told the young man that he could be cured by transplanting a new brain. The yong man asked the price of the brain.The expert said slowly,“I’m not sure.You know it depends on what kind of brain you want.For example,you can get a lawyer’s brain for ¥100,000;a doctor’s for ¥200,000;also a soldier’s for ¥400,000.” “No,it’s funny that a soldier’s brain is twice as expensive as a doctor’s,”the young man argued(辩论). “Oh,you know a soldier’s brain is never used,and it’s just as useful as a new one,”the expext said coldly. 1.( C )Which statement is FALSE about the above passage? A.The young man earned a lot of money by doing business. B.The young man had a gift to do business. C.The young man could still do his work well. D.The young man wanted the doctor to help him.

作者的观点态度题

言语理解与表达片段阅读:态度观点题精讲 题型综述 片段阅读中有一种题型称为态度观点题,即要求考生通过阅读一段文字把握作者的态度观点、倾向性或者对某事的评价。这种题型考查了考生把握说话人态度、倾向性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与主旨概题、意图推断题的考查要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需要考生对于文段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适当的时候还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推理、揣摩。 态度观点题的提问方式通常有“作者的原意”、“作者的态度”、“作者的观点、作者的评价”等提法。常见的提问方式有“通过这段话可知作者的观点是”、“作者支持的观点是”、“作者认为XXXX有无道理”、“作者认为XXXX是否正确"、“作者对XXXX的态度是"、“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下列说法与文章作者态度不符合的是”、“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等等。技法点睛 态度观点题实际上关键在于考核考生把握文段作者态度、倾向性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重在理解。此外有时这种题目的解题思路与主旨概括题的解题思路是一脉相承的,很有可能文中的主题句就是作者的态度、观点以及对某事的评价。另外一些题目则与意图推断题的考查要点吻合,要求考生把握作者观点的同时就是在寻找作者说话的目的和意图。不过这类题 型还是非常有特色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有些文段作者的观点是鲜明并且直截了当的;有些文段作者并非没有态度观点,而是没有直接明确地表达出来,但是作者对于某事的态度和评价却存在着一种倾向性,通过字里行间的表述间接地表露;有些文段的表述客观具体,但作者对此并未做任何评价;有些文段涉及了几个问题,作者对于某一问题是存在明确的观点和评价,而对于另一问题却未做任何评价,只是一种客观的陈述。 以上这些类型都存在于态度观点题之中,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具体题目进行仔细辨别,从而正确选择选项。 精讲 针对于以上态度观点题的不同情况,我们加以分类并具体讲解每种类型的 解题思路: 一、明确观点 有一些文段的表述会开宗明义地表达作者的观点,通常都会有一些引导 词,如“我认为、我觉得”、“作者认为”、“笔者认为”、“XX认为”、“X X 说”等。如果文段中出现了这些字样,考生要重点阅读这些引导词之后的语句,就是作者的态度观点或者对于某事的评价。 二、隐含观点 有一些文段并非直截了当地提出观点所在,而是通过字里行间的表述隐含 着作者的态度观点或者对于某事的评价,通常都会体现作者的一种倾向性,对于某事积极或者消极的看法、评价。因此考生在处理这类文段时要注意寻找容易出现作者隐含观点的标志及位置,从而确定正确选项所在。 三、没有观点 有一些文段仅仅是对某,一事物、事件或者社会现象进行客观陈述,解释其原因、原理或者表达现状,然而并没有对其进行主观性的评价,此时考生注意要辨明题目的特点,不要受到提问方式的误导,误以为涉及提问作者的态度观点时就一定存在于原文之中。此类题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文体风格都是客观的陈述表达,涉及的类型主要有说明文、新闻简讯两种。因此考生在阅读文段时要注意从用词和结构上来辨别文段的文体风格,从而更为准确地判断选项。 四、杂糅观点 还有一些文段涉及了几个问题,作者对于某一问题是存在明确的观点和评价,而对于另一问题却未做任何评价,只是一种客观的陈述,属于观点的杂糅。从出题的角度讲,题目常常将未做评价的问题设置成提问的方式或者干扰选项,考查考生是否能够清楚地辨识。 真题点击 例1、(2005年国考)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即认为中国古典美学注重美与善的统一。言下之意则是中国古典美学不那么重视美与真的统一。笔者认为,中国古典美学比西方美学更看重美与真的统一。它给美既赋予善的 品格,又赋予真的品格,而且真的品格大大高于善的品格。概而言之,中国古典美学在对美的认识上,是以善为灵魂而以真为最高境界的。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观点()。 A. 正确而不流行B .流行而不正确 C.新颖而不流行D .流行而不新颖 【答案】C 【解析】一道典型的态度观点题,提问方式为“作者的观点”。文中首先 援引了“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古典美学不重视美与真的统一”。接着用“笔者认为”明确引出作者不同的观点,即认为“中国古典美学看 重美与真的统一”。由此可知作者的观点既然不同于流行的观点,必然是不流行的,至此就可以排除B D两项。而文段的表述中只是列举了援引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并没有第三方对二者进行评价孰对孰错,因此我们 无从得知作者的观点是对是错,只能从“不流行”这个角度推断出作者的观点必定不为大众所熟知,比较新颖。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C项。 【点拨】例1是一道明确提出观点的题目,由“笔者认为”引导出作者的 观点。实际上是通过一个典型的总一分一总式行文脉络来进行具体阐述,首先提出观点“中国古典美学比西方美学更看重美与真的统一”;其次阐述说明二者如何统一;最后由“概而言之”重申观点,即“以善为灵魂而以真为最高境界”。因此如果题目涉及作者具体的观点何在时,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将首尾综合,即作者认为“中国古典美学看重美与真的统一,以善为灵魂以真为最高境界”。这个问题值得考生深思,即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深度理解文段表达的内涵,除了解答题目本身之外再仔细观察文章的结构及特征,从出题人的高度去思考文段才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公务员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结合到具体题目中,就涉及一些技巧和方法。由于例1题目的选项设置中并没有明确考查作者观点的具体内容,因此聪明的考生可以通过解答技巧来迅速辨别答案。 言语技法九:援引观点法 所谓援引,顾名思义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引用。在语言的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援引的目的都是为了引出说话人的观点,因此考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看到了援引一类的表述,就要注意观察其后是否引出该文段作者的观点。 有些文段作者的观点并不是非黑即白式的十分确定,而是流露在字里行间

【精选】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8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 【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勿斋记 (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千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①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骛高骛远哉?夫以振古聪明睿知之颜渊,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②”,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 【参考答案】 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 “四勿”的分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游凌云图记 刘大櫆 ①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非山水之能娱人,而知者仁者之心常有以寓乎此也。 ②南方固山水之奥区,而巴蜀峨眉尤为怪伟奇绝,昔苏子瞻浮云轩冕①,而愿得出守汉嘉,以为凌云之游②。古之杰魁之士,其纵恣徜徉而不可羁縻以事者,类如此欤! ③吾友卢君抱孙以进士令蜀之洪雅,地小而僻,政简而明,民安其俗,从容就理。于是携童幼,挈壶觞,逶迤而来,攀援以登,坐于崇岗积石之间,超然远瞩,邈然澄思,飘飘乎遗世之怀,浩浩乎如在三古之上。于时极乐。既归里闲居,延请工画事者,画《卢公载酒游凌云》也。古今人不相及矣;昔之人所尝有事者,今人未必能追步之也。乃子瞻之有志焉而未毕者,至卢君而遂能见之行事,则夫卢君之施泽于民,其亦有类于古人之为之邪?于是为之记。 [注释]①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借指官位爵禄。②汉嘉,蜀地名。凌云山,蜀中名山之一。1.文中与“卢君之施泽于民”相照应的语句是“”。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理想中的士大夫应该既施泽于民,又寄情于山水。 B.苏轼作为“古之杰魁之士”,只能做到钟情山水而轻于轩冕。 C.卢抱孙政务之余曾畅游凌云,其友刘大櫆写此文专记其事。 D.知者仁者的快乐,都得之于山水并寄寓在对山水的观览中。 3.从语言运用角度,赏析画线的句子。 4.作者说子瞻“有志焉而未毕”,其中“志”指什么?请根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对这句话作简要分析。 1.政简而明,民安其俗,从容就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卢君之施泽于民”这句话的意思是卢君给百姓施加恩惠,根据此意可在第三段中找到“政简而明,民安其俗,从容就理”这句话。 2.A

英语四六级阅读态度题答题技巧

英语四六级阅读态度题答题技巧 1、态度题表现形式 态度题一般提问方式是: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is _____. 或者是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_______? 2、态度题解题方法 从原则上来讲,态度题可以考查作者对一个中心话题的看法,也可以考查作者对某一具体细节的态度,但是从历年考法来看,四级阅读更加注重考查文章中心话题。所以,态度题经常可以通过文章主题来判断作者的态度。如2003年6月考题, 原文首句:It’s no secret that many children would be healthier and happier with adoptive parents than with the parents that nature dealt them. 题目: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the judge’s ruling could be described as______. A) doubtful B) critical C) cautious D) supportive 全文首句可以体现文章讨论的中心话题,它明确道出了作者的观点:有时小孩与养父母在一起比与亲生父母在一起更好。而原文中judge’s ruling的结果就是把小孩判给了养父,所以作者一定会持支持态度,故选D。 3、态度题注意点 考生应该熟练掌握在态度题中经常出现的单词,如positive, negative, optimistic, pessimistic, approving, concerned, objective, compromise等。另外,从以前四级考试的情况来看,作者的态度一般是或褒或贬,或乐观或担忧,中性评价为正确答案的较少。

作者观点态度题

作者态度观点 阅读理解中的题目有的时候会问及作者对于某一事件或者某一问题的观点或者态度是什么,以及作者对文章继续展开的内容判断等,这样的题就是观点态度题。 解答这种问题时,考生首先应请注意篇章中的连词,这些连词的运用都暗含着作者的态度和观点,从中可以推敲出作者的意图。然后需要注意有些表明作者 观点的词汇和语句,考生就可以根据这些词汇和语句的情感来判断作者的态度。总体来讲,观点态度的题比较难,对于这类问题的回答,考生应从篇章的体裁和风格入手,再从文章的论述方法、语气和措辞中把握作者对事物的喜好,从而了解作者的情感与态度。 1、观点态度题常见设问方式 What’s the tone of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describe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 How does the author feel about… What’s the author’s opinion of/ about … What is the author’s overall attitude towards … What does the a uthor think of… (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author most likely to agree with The author seems to be in favor of the idea of ________. The author probably feels that ________.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might be best summarized as ________. In the w riter’s opinion, ________.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________. The author of the passage seems to be ________. The tone of the author is ________. 2、态度观点题的解题技巧 (1) 注重表示观点或者态度的引导词,例如:in my point,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in my opinion, I think/ suppose/ argue/ believe/ claim等。它们后面所接的语句会是作者的观点,切忌注意。| (2) 对于态度观点题的解答,把握文章的体裁非常重要。如果文章是说明性文章,介绍某一事物或者是说明某一现象,由于说明文本身的客观性,通常情况下作者所持的态度会是中立的。如果是记叙文的话,作者的观点态度不会很明显的显示出来,但是会暗含于陈述的语句之中,这就要求考生好好推敲某些词汇的情感,找出那些渲染气氛和表现情感的语句。A) 寻找带有作者强烈感情色彩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或者副词来判定作者态度。 “The growt h of the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and municipal business had important consequences. Such large, impersonal manipulation of capital and industry gre atly increased the numbers and importance of shareholders as a class, an element in national life representing irresponsible (不负责任的,明显是一个贬义词,作者就是批判股东的)wealth detached from the land and the duties of the landowners; and almost equally detached from the responsible management of business.” “Fortunately, (幸运的,明显后面连接的是作者支持的,即行业公会起了一个好的作用)however, the increasing power and organi zat ion of the trade unions, at least in all skilled trades, enabled the workmen to meet on equal terms the managers of the companies who employed them.” 62. The author is most critical of ________. [A] family firm owner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