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林病虫鼠害种类及其防治方法

沙棘林病虫鼠害种类及其防治方法
沙棘林病虫鼠害种类及其防治方法

沙棘林病虫鼠害种类及其防治方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关键词沙棘林;病虫鼠害;种类;防治

论文摘要沙棘林既促进了水土保技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又为沙棘产品加工提供了原料,但沙棘林病虫害的防治不容忽视。介绍了沙棘林病虫鼠的危害及其防治方法。

我国现有沙棘林面积133.3万公顷左右,每年新增人工沙棘林面积6.7万公顷,既促进了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又为沙棘产品加工提供了充足原料。在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年种植沙棘3.3~5.3万公顷,为实现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和西北地区的山川秀美作出了贡献。因而,沙棘林病虫鼠害的防治不容忽视。

1沙棘林虫害

主要是沙棘木蠹蛾。该虫以幼虫钻蛀为害沙棘的干基部和根部,影响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输导,致使树势衰弱或死亡。

1.1营林措施

1.1.1重度为害区沙棘林更新改造措施。要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封(育)、改(调整树种结构)、造(林)相结合的

原则,进行更新改造。

(1)对高山、远山、坡度较大、土层较薄等立地条件差的沙棘林,采用封育措施予以管理。春季或秋季对自然条件复杂、沙棘死亡严重的地块进行间伐改造,采取沙棘与当地乡土树种的块状混交方式造林,使之形成不规则的以沙棘为主体的块状混交林。

(2)对集中连片、坡度在15°以上地段的沙棘林,春季或秋季采取沙棘与当地乡土乔木树种带状混交方式造林,形成以沙棘为主体的带状混交林。

(3)对土层较厚、坡度较小、交通方便地段的沙棘林,以突出经济效益为着眼点,春季或秋季采取间伐改造方式,选择优良沙棘品种或引进大果沙棘良种作为更新换代的主栽品种,建立高标准的沙棘果园,实行集约化经营,加强抚育管理,提高单位面积沙棘果实产量。

1.1.2中度为害区沙棘林平茬更新措施。春季或秋季全面清除沙棘地上部分,通过水平根系萌蘖出新的植株,迅速恢复林分,及时定干、除蘖,加强抚育管理,确保成林。

1.2生物防治措施

1.2.1白僵菌防治。筛选专化性强的白僵菌菌株进行人工繁殖,选择雨后湿润的天气施放。

1.2.2天敌防治。积极探索保护和利用毛缺沟寄蜂(Lissonotasetosa)、猪獾等天敌。

1.3物理防治

5月中旬至8月中旬,在有虫林分内,应用杀虫灯诱杀成虫。每天开灯时间为20~23时,每5hm2设置1盏诱虫灯。为了保护天敌,杀虫灯不应长时间使用。

2沙棘林病害

沙棘干枯病是一种苗圃和沙棘林均可发生的病害。幼苗发病,其症状首先是叶片发黄,苗茎干枯,最后导致整株死亡。沙棘林或种植园内沙棘植株发病,症状表现是树干或枝条树皮上出现许多细小的枯色突起物和纵向黑色凹痕,叶片脱落,枝干枯死。

防治沙棘干枯病的发生,主要是加强抚育管理,增施磷、钾肥料,抑制病原菌的活性。在苗期发生时,可用60%~75%可湿性代森锌500~1000倍液,在雨季前每隔10~15d喷洒1次,连续2~4次;还可用50%可湿性多菌灵粉剂的300~400倍液,每隔10~15d 喷洒1次,连续2~3次。种植园栽培的沙棘,在行间间种禾本科牧草,也可减少干枯病的发生。

3沙棘林鼠害

沙棘林鼠害有2种形式,一种为地上为害型,包括阿拉善黄鼠、大林姬鼠、根田鼠、松田鼠、高原鼠兔、甘肃鼠兔、达乌尔鼠兔、高原兔和草兔等,分布广泛;另一种为地下为害型,主要是指专门啃

食植物根部的鼢鼠(甘肃鼢鼠、高原鼢鼠)。

3.1物理防治措施

在害鼠种群密度较低,局部地段为害严重,或存在大量鸟类等有益动物的地类上,主要动员群众大量使用弓箭、鼠铗、捕兔钢丝扣、灭鼠雷等器械、装备进行防治。

(1)人工弓箭捕捉。在造林地上判断有害鼠活动的鼠洞放置弓箭,用饵料引诱鼢鼠前来觅食或堵洞时射杀。

(2)灭鼠雷。放置灭鼠雷管应首先辨明洞内是否有鼠,然后将有鼠洞口切齐,放置灭鼠雷,用饵料引诱鼢鼠前来觅食或堵洞时炸灭。

(3)鼠铗。放在老鼠经常活动的线路上,并用适当诱饵来诱杀老鼠。

(4)捕兔钢丝扣。主要针对野兔,将钢丝扣牢固地放置在野兔经常来往的线路上及喜食的植物处,一般每只兔子设5~10个扣,连续设置,直到捕完为止。

3.2药剂防治

在害鼠种群密度较大、造成严重危害的地类上,根据不同的种类,合理使用不同的药物及饵料,对症下药。使用成品药克鼠星、杀它杖、肉毒素等。防治地下鼢鼠,投饵5~15g于

有效洞内,封上洞口。对地上对象防治时,尽量将毒饵放置于有效洞内和

“交通道”上,可以大幅度提高防治效果。种群高密度危害地类上,按15m×15m或20m×20m的间距投饵,每堆5~10g,并在防治区内安排专人,检查防治效果。

3.3天敌控制措施

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广大群众保护野生动物,加强保护害鼠天敌的工作,为有益动物的繁衍栖息创造条件,对有较多害鼠天敌生存的地类上,进行天敌控制的防治试验。

(1)林区内要保持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实行封山育林,严格实行禁猎、禁捕等措施,保护鼠类的一切天敌动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创造有利于鼠类天敌栖息、繁衍的生活条件。

(2)在人工林内堆积石头堆或枝柴、草堆,招引鼬科动物。具体技术:堆高1m、长2m、宽2m,以降雨不漏水为宜,堆距100~300m,堆内或周围撒放少量谷物、豆类以利于招引鼬科动物来营巢;在人工林缘或林中空地,保留较大的阔叶树或悬挂招引杆及安放带有天然树洞的木段,以利于食鼠鸟类的栖息和繁衍。具体技术:设置高3~4m的木杆,在杆顶端设长60cm的横木,鹰喜欢在横木上栖息,以便擒获鼠类。每2.0~3.3hm2的面积上设1株,株距100~200m。

(3)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人工饲养繁殖鼬科动物、鹰等鼠类天敌进行灭鼠。

. .

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

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 篇一,森林病虫害防治 森林病虫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促进森林健康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是当代林业发展的时代重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最高目标,也是打好林业“相持阶段”攻坚战的科学之举,长远之策,任务之重。 云南是一个林业大省,也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任务繁重的一个省。20XX年是云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最艰苦的一年,一是由于罕遇持续高温、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首次高达600余万亩,占全省有林面积的3%,创历史新高,二是蛀干害虫小蠹虫发生面积近200万亩,在滇中、滇东、滇西北地区危害最甚,形成了全省第二个钻蛀性害虫林业有害生物危害高峰,三是重大外来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不断传入,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带来了新的考验。 云南省森林病虫防治在国家林业局、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通过加大行政执法、强化行政管理、实行科学防控,采取强硬措施,在极其困难的情况 下,20XX年全省防治林业有害生物万亩,森林植物及林产品调运检疫率达led safe return to camp. The next evening, the SDF ... Period, a large number of "loyalty save" influx of Wujiang. "Loyalty save" or "jiuguojun", formerly known as "Action 95%、种苗产地检疫率达99%、监测覆盖率达%。在完成年初提出的目标管理指标的同时,还为今后云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和探索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构建五个体系 一是构建统一组织协调体系。全省16个州市政府均成立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领导机构,负责对本地区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和除治工作实行统一组织、协调和指挥,授权森防部门负责日常管理,进一步完善林业系统内部各级林业主管部

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检查、考核办法

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检查、考核办法

接国家森防总站有关领导口头通知,今年下半年国家森防总站将抽调各省森防站专家及人员对全国1000个国家级测报站进行全面检查考核,检查考核内容原则上按照国家级测报点管理考核办法进行,对检查考核不通过的单位,将进行撤销(具体要求及考核内容将在国家森防总站正式发文后转发)。 为迎接此次检查考核,确保兵团内5个国家级测报点顺利通过,请10团、123团、奇台农场、八师森防站、黄田农场国家级测报点提前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检查、考核办法 来源:国家林业局 [日期:2004-01-14 10:39:11 星期三] (国家林业局2003年11月21日发布) 一、总则 为了加强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指导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对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考核和管理,依据《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管理办法》和《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办法。 二、检查、考核内容 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以下简称"国家级测报点")的检查、考核的主要内容为基础设施、机构人员、站务管理和业务工作四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 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是设置在县级森防站的机构。具备良好的工作条件、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常规的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达到如下标准: 1、办公室、实验室、标本档案室和药剂药械仓库,总面积达100平方米以上。 2、资料、档案、标本有专用的档案、标本柜存放,管理妥善。 3、国家配备及本单位购置的常规仪器、设备如:显微镜、解剖镜、照相机、望远镜、GPS定位仪、诱虫(测报)灯、发电机等仪器设备齐全,保管妥善,定期维护,状态良好。专门设备保管档案和使用、维护、检查记录。

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

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 篇一: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 森林病虫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切实爱护好森林资源,促进森林健康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进展,既是当代林业进展的时代重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最高目标,也是打好林业相持时期攻坚战的科学之举,长远之策,任务之重。 云南是一个林业大省,也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任务繁重的一个省。20XX年是云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最困难的一年:一是由于罕遇持续高温、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首次高达600余万亩,占全省有林面积的3%,创历史新高;二是蛀干害虫小蠹虫发生面积近200万亩,在滇中、滇东、滇西北地区危害最甚,形成了全省第二个钻蛀性害虫林业有害生物危害高峰;三是重大外来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不断传入,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带来了新的考验。云南省森林病虫防治在国家林业局、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通过加大行政执法、强化行政治理、实行科学防控,采取强硬措施,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20XX年全省防治林业有害生物448.78万亩,森林植物及林产品调运检疫率达95%、种苗产地检疫率达99%、监测覆盖率达88.97%。在完成年初提出的目标治理指标的同时,还为今后云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总结和探究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构建五个体系 一是构建统一组织协调体系。全省16个州市政府均成立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领导机构,负责对本地区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和除治工作实行统一组织、协调和指挥,授权森防部门负责日常治理,进一步完善林业系统内部各级林业主管部预防和除治松材线虫病责任制,充分发挥各级林业部门在预防和除治松材线虫病工作中的政府参谋和助手作用,全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协调指挥体系已差不多形成。 二是构建预测预报网络体系。省森防部门对全省1935个监测网点(其中35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从队伍、设施建设、治理手段、等方面进一步予以强化,1899个一般监测预报点、部分乡镇、林场和管护站的监测点得到了新的加强,涵盖全省要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区的县、乡(镇)、村的监测网络已差不多形成,全省组成了有3427名专兼职人员监测预报队伍,监测面积达1717.97万亩,监测覆盖率达88.97%,省、州(市)、县、乡、村五级林业有害生物联系报告制度得到健全,预测预报能力在全面提升。 三是构建林业有害生物突发应急反应体系。为了提高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省林业厅重视和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应急反应和防治法规体系建设。建立了由政府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各级森防站具体实施的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突发及重大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制定了预防和除治松材线虫病应急预案、物资及技术储备。20XX年在除治外来有害生物的战斗中,省林业森防部门按照顾急方案,及时进行现场调查、监测、上报、策划、组织、调运药剂,确保了除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构建林业有害生物科学防控体系。加强对松材线虫病、小蠹虫、松毛虫、松尺蛾等病虫情调查,专门是对云南最要紧危害虫种小蠹虫为代表的钻蛀性害虫的发生和危害进行了详细的病虫情调查和监测预防,为制定防治方案实施科学防控打下了基础。省森防部门在总结前几年全省冬春虫情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其危害的特点和防治的难点,编制出全省的防治和治理总体规划,提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重点治理区域,抓住最佳时机,集中资金投入,实施攻坚突破等防控手段,使全省小蠹虫危害面积在一定程度得到操纵。 五是构建目标治理体系。目标治理是提升政府与社会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关注度和支持力的有效途径。省森防部门加大了推行目标治理责任制力度,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关注下,以成灾率、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和产地检疫率为内容的新的治理体系在全省已逐步建立,双线目标治理责任制已开始实行,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和产地检疫率将纳入全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目标考核内容,奖惩、举报和重大责任事故追究通报制度也正在制定中。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方案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 作方案 1 2020年4月19日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方案 绿化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时常遇到各种病虫害,轻者造成生长不良,失去观赏价值,重者植株死亡,损失惨重。病虫害主要以防为主,及时防治控制病虫害的发生,用药配比正确,操作安全,喷药均匀,无药害事故。 (1、应进行不定期病虫防治。对蚜虫、黄刺蛾,可采用吡虫啉进行防治;对青虫、蝼蛄等害虫的防治,可用1%辛硫磷灌杀;对蚧类的防治,可采用50%辛硫磷乳油1:1000-2500倍液防治。 (2、当有病虫害发生时,应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把病虫害消灭在幼期。 全年养护计划 根据我市的气候特点和树种、树性等实际情况,全年养护管理计划制订如下: 一月:气候寒冷,以防寒为主。 1、经常检查维护防寒设备、设施及苗木防寒包杂物,做好树干涂 白工作,避免发生冻害。 2 2020年4月19日

2、剪除病、枯、残枝,继续彻底清除越冬害虫的虫卵、及潜伏害 虫,采用石硫合剂对树干或灌木进行防治,及时做好苗木的修剪工作。 3、绿化保洁工作及其它交办事项。注意防火、安全巡视。 二月:气候仍较寒冷,气温有所回升,树木仍处于休眠,做好新的一年的准备工作。 1、继续做好一月份的工作。 2、苜蓿清除枯、落叶,维护绿地卫生。 3、绿化保洁工作及其它交办事项。注意防火、安全巡视。 4、及时做好苗木的施春肥工作,施足基肥、复合肥30g/m2。 5、开始浇返青水。 三月:气候开始好转,气温回升,万物复苏,养护进入较忙季节。三月份气温渐暖,许多病虫害即将发生,要维护修理好各种防虫防病器械并准备好药品,注意蚜虫、刺蛾、蚧虫的发生,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及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树穴进行中耕,清理各种枯枝杂草。 3 2020年4月19日

森林病虫害监测防治知识

森林病虫害监测防治知识 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是森防工作的基础,是制定各项防治决策的科学依据,没有准确的监测预报就达不到科学防治的目的。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通过对森林病虫情的连续观测、调查,并将其调查的现时资料,历史资料与森林病虫自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和影响其种群变动的相关因子的变化情况(如林分生长发育状况、经营水平、天敌状况及气象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从而对森林病虫害种群未来发生趋势作出监测,并将结果及时的报告和发布出去。在这分析、判断过程中应用的信息又被称作测报因子,它们的一些数据都是可以通过遥感集市云服务平台监测而获得的。 调查监测是森防工作基础的基础。由于森林大多分布在地理条件复杂,人烟稀少的地域,其树种繁多,发育阶段各异,且作为生态系的主要成分,往往在大的森林生态系下形成多种独特的生态环境。森林有害生物在长期进化适应的过程中,有些种类适应大环境,可能形成大范围暴发的局面,有些种类更适合小环境,易在小范围内成灾。目前,一些地区的森林病虫害监测数据都能在遥感集市云服务平台中查询到,标志着我国卫星遥感应用大众化、普及化的开端。遥感集市是遥感行业首个一站式遥感云服务平台,由中科遥感集团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联合发布。为了普及遥感应用和产业协同发展,其构建“数据、软件、设施、开发一体化协同服务”遥感产业生态圈,其通过自营和第三方平台,以及搭建遥感行业的生态体系,进行大数据积累和挖掘分析,整合遥感上、中、下游全行业产业链. 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是林业部门行政管理内容之一,是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而进行的组织、计划、协调、监督、决策和制定工作制度等的总称。 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的主体是各级政府设置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即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或相应的站、点。 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必须依法对森林病虫害防治事物进行有效的管理。也就是说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是受法律指导和制约的,又是依法运用权力对森林病虫害防治事物进行有效管理的。 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的主要内容是: (1)管理机构的建立和管理制度的确定。主要包括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确定,管理人员的配备,各机构、人员、职责的划分,重大法规和基本管理制度的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等。 (2)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管理。主要包括森林病虫害监测和监测预报网络的组建与管理。森林病虫鼠情的调查、监测、预报的技术、方法的确定与管理等。 (3)防治管理。主要包括防治生产过程中的组织、防治计划和生产作业设计计划的编制、执行及其质量与效果的检查评定。防治作业和防治成本管理及劳动组织形式、日常生产管理等。 (4)森林植物检疫管理。主要包括检疫对象的确定、疫区和保护区的划分与管理,森林植物检疫技术、方法和程序的管理,无检疫对象林木种苗繁育基地的建立与管理等。 (5)资金管理。主要包括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资金预算的编制、申报和审批,预防、防治资金的使用管理,森林植物检疫费的使用管理等。 (6)计划管理。主要包括各种计划的编制、执行、调控和检查分析等。

森林病虫害防治

2004级森林病虫害防治学复习题 绪论 一、森林火灾、森林病虫鼠害和乱砍滥伐为害最大,人们称之为林业“三害”。 二、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①危险性森林病虫害种类越来越多,且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 ②常发性森林病虫鼠害面积居高不下,如松毛虫、森林鼠害、光肩星天牛和黄斑星天牛等杨树蛀干害虫等总体呈上升趋势。 ③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成灾,损失严重。如三峡库区的扁叶蜂、山东的杨尺蛾、江苏的柏毒蛾、陕西的草履蚧和青海的榆黄黑蛱蝶等近年来都曾在一些地区大量发生。 第一章森林昆虫基础知识 一、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成虫有六足;分头、胸、腹三个体段;大部分成虫具两对翅,胚后发育过程中有变态现象。具外骨骼。 二、造成昆虫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和分布广泛的原因: 1、由于昆虫本身具有坚硬、轻便、富有弹性的外骨骼保护身体;食源广,身体小,以少量的食物即可满足生存营养需要;

2、具翅能飞,有利于觅食,求偶,避敌,扩大了活动和分布的范围。 3、昆虫具有较高的繁殖力和较强的适应性。 三、复眼是由许多小眼集合而成的,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复眼愈大、小眼数愈多,视觉愈发达,能看清较远的物体。 四、单眼只能分辨光线的强弱和方向,不能看清物体。 五、咀嚼式口器是原始的口器类型。 六、胸部是昆虫身体的第二个体段,由三个体节组成:即前胸、中胸和后胸,每一胸节各有一对足,中胸和后胸各有一对翅。因此胸部是昆虫的运动中心。 七、足的常见类型有几种? 开掘足、跳跃足、携粉足、步行足、游泳足、捕捉足、攀援足、抱握足等。 八、蝇类和蚊类后翅变成平衡棍。 九、昆虫的腹部是新陈代谢和繁殖的中心。 十、体壁与防治的关系 昆虫的体壁结构及性能与害虫防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体壁柔软、少蜡的昆虫较易受药剂毒杀;幼龄幼虫体壁较薄,易于毒杀,老龄昆虫体壁硬化,抗药性则增强;同一昆虫体躯的膜质部位药物易进入虫体。农药中加脂溶性物质可提高其渗透性,使触杀剂更容易通过体壁;农药中加展着剂能提高展布性;农药中加惰性粉能擦破表皮,使昆虫失水而死;灭幼脲能抑制昆虫表皮几丁质的合成,使幼虫脱皮时不能形成新表皮,变态受阻或形成畸形,甚至死亡。

春尺蠖测报办法

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 春尺蛾监测、预报办法(试行) 春尺蛾(Apocheima cinerarius Ershoff)又名春尺蠖、沙枣尺蠖。分布西北、华北、山东。主要危害沙枣、杨、柳、榆、槐、桑等。该虫1年发生一代,以蛹在树冠下土壤中越夏、越冬。翌年3月,当地表5—10cm深处温度在0℃左右时,成虫开始羽化出土。3月上旬见卵,卵成块,多产于树皮裂缝、枝杈等处。4月上、中旬幼虫孵化,初龄幼虫有吐丝下垂转移危害习性。5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夏、越冬。 1 虫情监测 虫情监测调查内容与时间监测调查内容包括蛹期调查和幼虫期调查。蛹期调查于结冻前(7-8月较好)或翌年春土壤解冻后在临时标准地内进行。幼虫期调查可在幼虫孵化始盛期在该虫寄主分布区采取线路调查方法。 蛹期调查在监测区内每500—1000亩设置一块面积为3—5亩的临时标准地,其中主要寄主树种不少于100株。护田林网及四旁绿化树木可按乡镇分别设置一个网眼或一条街、路、堤做为临时标准地。在标准地内按对角线或“Z”字型或隔几株选一株的方法选取20株寄主树做为调查标准树。调查方法是在树冠下以树干基部为中心,50cm 长为半径的圈内选择东西侧各调查10株,挖1/2(半圆形)样坑,深50cm,检查其土壤内有无春尺蠖的蛹。填写表1。 幼虫期调查从幼虫孵化始盛期开始,在踏查线路各代表地段设置

临时标准地,在其中进行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调查。有虫株率调查:对寄主树木进行每木调查,计算出有虫株率;虫口密度调查:从各标准树的上、中、下部,东、南、西、北方向,各选取50cm标准枝一枝,在地面上铺一块100cm2的白布,将剪下的标准枝在白布上用剪枝剪轻击几下,幼虫全部落在白布上,检查各龄幼虫数量、死虫数、感病数、寄生数。将调查结果填入表6。 虫情调查情况内容 发生面积的统计 蛹从平均每株1头起算;幼虫从平均50厘米标准枝2条起算。 发生等级: 轻每株平均1—3个蛹;50厘米标准枝平均2-5条幼虫。 中每株平均3—6个蛹;50厘米标准枝平均5-8条幼虫。 重每株平均6个蛹以上;50厘米标准枝平均8条幼虫以上。 虫情调查结束后,按以上发生面积统计标准汇总,填写表2。 2 系统虫情调查 在春尺蠖的常发区,设立固定标准地进行系统虫情调查,以获取进行预测的相关资料。 标准地及标准株的设置在中度以上的发生区域内,在代表性强的森林类型中设置3块固定标准地。根据调查需要可在其附近设置临时标准地。 在固定标准地内按对角线或“Z”字型选择20株寄主树木做为固定标准树。固定标准地和标准树应做好标记。

森林病虫害病防员规章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森林病虫害病防员规章制度 篇一:凤阳县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管理办法 凤阳县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管理办法 为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以下简称测报)工作管理,根据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县森防检疫站的职责 (一)负责森林病虫害调查的具体组织、管理工作。 (二)及时整理森林病虫害调查资料,向县林业局和上一级森防机构报告。 (三)根据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发布中短期预报、警报。 (四)指导、监督监测点的调查监测工作,对病虫情调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二、场、圃、所及林业站职责 (一)完成县林业局下达的测报对象和当地主要森林病虫害的调查监测任务。

(二)按有关规定上报森林病虫害调查监测数据和危险性森林病虫害的相关数据,并对测报对象的发生动态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 (三)做好药械和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护工作 三、森林病虫害调查监测工作应当按下列规定进行 (一)对常发性森林病虫害,根据森林类型、病虫害种类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按有关规定确定调查区域,在保证 一定精度的情况下设计调查线路或调查样地,定期组织全面调查。 (二)对偶发性、突发性森林病虫害,设立监测点进行实时监测,做到及时发现,按时上报。 (三)对危险性森林病虫害,要及时调查,常年监测。 (四)对群众反映的病虫情,应当及时调查核实。发现病死树,及时查明致死原因;发现病虫灾情,详细记录发生情况。 四、实行森林病虫害情况报告制度 (一)定期报告。各乡镇林业中心站、林场、苗圃、林科所向森防站定期报告病虫情发生与防治情况(遇法定节假日,报告时间顺延): 1、每年3—9月的每月16—18日,分别报告当月发生、防治统计报表,包括新发生(发现)或发生严重的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其应对措施的文字报告。具体报告的病虫害种

加强森林病虫鼠害防治工作

加强森林病虫鼠害防治工作 发表时间:2018-09-27T18:54:34.61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下作者:姚占玉 [导读] 森林中各种生物的生长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明显和最重要的因素是其他物种的干扰。这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态环境,而且还会影响植物生长,植物病虫鼠害是影响森林环境的最直接的反映因素。本文就加强森林病虫鼠害防治工作的有效措施进行了分析。 (内蒙古牙克石市库都尔林业局森防站,内蒙古牙克石 022164) 摘要:森林中各种生物的生长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明显和最重要的因素是其他物种的干扰。这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态环境,而且还会影响植物生长,植物病虫鼠害是影响森林环境的最直接的反映因素。本文就加强森林病虫鼠害防治工作的有效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森林;病虫鼠害;防治 前言 森林病虫鼠害是指森林的苗木和木材受到病虫的侵害,对森林造成了严重危害,导致生态受到破坏。想要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就要维护生态环境,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还需要对林业中出现的病虫害进行重视,探究有效的处理方法,更好地治理森林病虫鼠害。 1林业病虫鼠害发生现状及特点 1.1不可防备性。很多森林出现的病虫都较为突然,没有规律,在发生病虫鼠害的时候也就不能及时进行处理。林业病虫鼠害出现的病虫种类相对较多。其中主要包括松毛虫、杨干象、美国白鹅、天目毛虫等,对于这些病虫防治的方案每一种病虫都不一样,也就不能提前进行有效的预防,这种问题相对较为严重,在发生的时候也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1.2传播广。由于森林的面积相对较广,在病虫鼠害发生的时候涉及的面积也就较为广泛,林业地方种植的植物较为单一,这也就严重影响了林业的生产水平。在冬季,很多的病虫害在严寒的冬季也会被杀死,但是由于全球气候逐渐升高,冬季病虫的死亡率也就越来越低,这严重影响了林业的发展。 1.3进化快。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对病虫防治的方法也越来越多,研制出的一系列杀虫剂,对林业病虫鼠害的防治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病虫的抵抗力提升,对病虫杀虫剂的功效要求也就更高,形成了恶性循环。 2病虫鼠害发生原因 2.1林区树种单一。现在对于林业病虫鼠害的防治不仅仅是为了生态环境,也因为林业的建设还严重影响到经济价值。很多人对这种植物进行大规模的种植,这就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比较薄弱。只要出现病虫鼠害就会广泛扩散,在林业范围没有相生相克的生物,也就会导致林业出现毁灭的情况。 2.2森林资源增长。现在国家提出了退耕还林政策,为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防止风沙,提出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建设措施,也就使得林业面积快速增加,为病虫鼠害的发生提供了更好的空间。 2.3滥用农药制剂。为了能够更好地对病虫进行治理,人们一般都会采用一些药物治理,这样不仅会让病虫的抗药性得到提升,还会对一些有益生物进行破坏,导致食物链受到影响。森林就是一个大的生物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天然抵抗力,一旦失去平衡,也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2.4监测检疫失效。很多地区的检测都没有效益,设备没有及时更新,没有有效的手段进行治理,导致外来生物对森林进行破坏。 3病虫害防治工作建议 3.1着力抓好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预防森林植物免受一些危险性病虫害的关键措施是加强植物检疫。对于一些发生病虫害的区域,应将其划分为封锁区。另外,进一步加强对种子、苗木以及其他的一些繁殖材料和木材的调运管理,并采取比较严格的检疫措施,有效预防森林病虫害,保证森林的健康营造。 3.2营造混交林。混交林树种多,生境条件好,病虫害的天敌较多,可以抑制病虫害的繁殖和蔓延。混交林的枯枝落叶层能形成易分解的腐殖层,形成多样化的生物种群,昆虫种类较多,有些昆虫是一些有害昆虫寄生天敌的补充寄主,能在主要害虫数量少的时候,使天敌不因缺乏寄主而凋落或迁移,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或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3.3选用抗性强的造林树种。不同种树种的抗病虫害能力不同,而且同种树种的不同品种的形态机构以及生理特征、生化成分有极大的差异性,具备不同的抗病虫害能力。因此,人工造林时需选择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树种进行适时栽培。 3.4切实加强消毒处理。在育苗过程中,由于种子及土壤中存在潜在的病源和害虫,因而需要对种子和土壤进行消毒处理,以保证出苗率,必要的时候需要进行轮作。 3.5大力提倡封山育林。通常减少人畜破坏森林的一种比较关键的手段就是封山育林,这有利于将单纯林逐渐建设为混交林,将单层林逐渐变为复层林,使疏林变成密林。再者,采用适当的人工促进或改造措施,护繁结合,完善生物群落,增加天敌数量,有效控制森林病虫害。 4鼠害防治措施 4.1采伐方式和采伐强度。在森林培育过程中,林地内的植被种类、群落结构等都会对鼠类的存活数量以及分布造成影响,鼠害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强度也和植被的生长情况有很大的关系。经过研究发现,对天然林区的大规模采伐会造成鼠类数量的增加,采伐强度过大会改变林区之中乔木和灌木之间的关系,导致灌木层的数量增加,森林低层区域光照丰富,地被植物数量增加,使得鼠类生长的食物数量增加,且大量的灌木也为鼠类的行动提供了遮蔽,降低了受到天敌捕食的可能性,使得鼠类的数量大大增加。因此,在林业采伐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采伐强度和鼠害之间的关系,保证乔木层的生长,保证林地郁闭程度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抑制鼠类数量的增加,保护树木的生长。 4.2造林和幼林抚育。由于灌木层以及地被植物的数量会影响鼠类的生存,因此,在森林培育中可以通过合理控制灌木和地被植物的数

林业病虫害防治.pdf

森林病虫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可见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多年来的抗性育种研究结果,使各国对主要的威胁性森林病虫害基本都提出了可用于发展的抗病、抗虫树种。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者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们的育种速度。加之关于有害生物对这些抗性树种的适应性分化的研究十分贫乏,而缺少对这些抗性树种的抗性持续性的把握。这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SustainablePestManagement)”、“森林保健(ForestHealthProtection)”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EcologicalPestMan·agement,EPM)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 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生态逆

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黄脊竹蝗监测、预报办法资料.doc

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黄脊竹蝗监测、预报办法 (试行) 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以下简称竹蝗)是我国南方竹子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该虫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越冬卵于四月底五月初开始孵化,孵化期可延续到6月上旬。初孵跳蝻有群聚特性。7月下旬为成虫期羽化盛期,8月下旬为产卵盛期,产卵可延续到10月初。竹蝗为历史性大害虫,当其大发生时,使大片竹林枯死,造成严重损失。 1 一般虫情调查 1.1 调查内容与方法 虫情监测调查每年进行3次,重点是卵期调查,每次调查的内容与方法如下: 1.1.1 卵期调查 调查时间在9月至羿年4月间,最佳时期在9-11月。一般发生年份只需在成蝗发生范围内开展产卵地调查,在竹蝗发生严重的年份,成蝗被迫远距离迁飞产卵需作大面积调查。 1.1.1.1 竹蝗产卵地识别竹蝗多产卵于危害程度轻微、杂草稀疏、土质松紧适度、向阳山坡的山腰、山脚和路边,另与当年的气候(风、雨)有关,产卵地80%集中在向阳的坡向,但8月中、下旬若以晴日与南风为主,则竹蝗在北向产卵的比率增加。首先摸清成蝗在林中的迁移方向,然后循此方向作线路踏查,据如下特征识别可确定集中产卵地及产卵范围: (1)竹蝗产卵时,有成蝗迁飞落脚交尾为其识别特征; (2)产卵后,林中可见蝗虫尸体、头壳或腿节,有竹鸡等鸟类啄食卵块留下的孔洞和林下枯枝落叶被扒动的痕迹。产卵地上土表有黑色园形盖状物,土内常有芫菁幼虫活动。 (3)产卵地林分立竹下层枝盘竹叶被害明显,呈倒扣锅状是显著的识别特征。越接近产卵地中心,下层枝盘竹叶被害程度越重、被取食的枝盘越高;成蝗密度越大,立竹下方枝盘竹叶被危害程度越明显。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及 工作计划 20__年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及20__年工作计划 近年来,我县林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突显,得到了省、市、县的高度评价和肯定。与此同时,县域林业资源保护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在省、市、县各级政府和有关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站适应新形势,以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努力创新工作思路,深入贯彻执行《植物检疫条例》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工作兢兢业业,脚踏实地,任劳任怨,认真负责,使全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林业植物检疫工作逐步走向了正轨,整体抗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取得了可喜成绩,起到了为我县林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20__年,我们主要进行了技术培训,森防法律法规宣传,重点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及预测预报,对常发病虫害制定了有效的防治方案,深入基层督促实施,进行有效的技术指导,加强美国白蛾的防控,强化林业植物检疫,严厉打击逃避检疫非法调运行为,确保了林果生产的安全,圆满完成省、市下达给我县的任务指标。全县现有森林面积123.XXX万亩,全年预测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5.5万亩,实际发生6.1万亩,发生率4.93,防治面积5.9万亩,防治率达

到96.72,测报准确率90.16。产地检疫种苗面积20__亩,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95.24,检疫木材150立方米,检疫苗木XXX万株,林木种子5吨。应施调查监测面积XXX万亩,调查监测面积XXX万亩,监测覆盖率100。 一、狠抓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壮大技术队伍 首先搞好专职和兼职检疫员的培训工作,对一些危险性病虫害的识别及发生规律、扑灭措施进行系统讲解,掌握我县重点发生的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专、兼职检疫员的整体素质。其次将培训的专、兼职检疫员分成四组由他们亲自担任培训教师奔赴我县的各个重点乡镇和重点村,对林农、果农进行现场讲解,使他们掌握常见病虫害的识别方法和防治措施,提高了林农、果农的技术水平,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一年来共培训专、兼职检疫员XXX人,培训林农、果农达1XXX人次,为森防检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搞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确保森林植物的安全 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搞好防治的基础,是确保森林植物安全的不可缺少的一环。对这项工作我们明确专人负责,分别在常宁乡、柏树乡、北水泉镇各建立了一个林果病虫测报点,对全县常发病虫害进行调查监测,对越冬前的虫口基数进行了样方调查,由技术人员负责各种数据、虫情、病情的搜集,预测预报病虫害的宏观趋势并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分析最佳防治时期,确定防治措施,并编写印发虫情简报,发送到全县各乡镇,指导果农、林农搞好病虫害

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d18277664.html, 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作者:李慧颖刘微刘宏文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第17期 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降低噪音、调节气候、改良土壤、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一、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二、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林业病虫害

陕西主要病虫害 陕西主要病虫害发生现状陕西省是我国林业病虫害多发省份之一。经过多年的普查、研究,目前已知的森林病虫害种类有1 388种,每年发生森林病虫害40万hm2左右,约占有林地面积的7%。陕西省可造成灾害的林业生物灾害种类就有80余种,主要有红脂大小蠹、华山松大小蠹、松毛虫、杨树天牛、杨树食叶害虫、美国白蛾、松针蚧、松叶蜂、草履蚧、沙柳木蠹蛾、春尺蠖及经济林病虫害等。病害类主要有杨树溃疡病、泡桐丛枝病、枣疯病、松落针病、板栗疫病等。2003年最新公布的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有233种,在陕西省分布有132种,另外陕西省还分布有全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14种。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0亿元[1-3]。2陕西省林业主要病虫害发生原因2.1自然因素陕西省现有森林面积约767.53万hm2,其中人工林约323.76万hm2,占42%。人工纯林的大面积增加,为森林病虫大发生提供了广阔的食料资源。林种结构不合理,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这样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林分质量低,抗逆能力差,病虫害极易传播蔓延,有害生物一旦传入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造成大面积的暴发流行,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 陕西省林业有害生物2011年发生情况 一、2011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 2011年陕西省发生林业有害生物种类114种,共计624.8万亩(轻度472.39万亩,中度110.67万亩,重度41.74万),同比增加21.19万亩,其中:病虫害发生面积449.71万亩,林地鼠兔害发生面积175.09万亩。年初预测今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650万亩,测报准确率为95.97%;成灾面积65.48万亩,成灾率控制在4.1‰,全面完成国家林业局下达的控制指标(成灾率5.5‰,测报准确率88%)。 (一)森林病害 全省病害发生面积28.13万亩,同比增加2.01万亩。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10037亩,其中:柞水县9674亩、山阳县246

森林害虫预测预报基本知识

一、概述 (一)森林害虫预测预报的意义和特点 森林害虫预测预报是指森林保护工作人员根据森林害虫发生规律、近期害虫及其天敌的发生情况,结合气象预报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估计害虫未来发生发展趋势,及时通报有关林业部门,使之能依照测报的信息,作好害虫防治工作。 森林害虫预测预报与农业害虫预测预报相比又有其特点。①种群估计难度更大。森林树高林密,冠幅庞大,对害虫进行抽样估计比较困难。②建立预测模型的过程复杂。森林昆虫群落中的相互关系往往是非线性的,有阈限、饱和点和时滞,一般包含许多随机性的相互作用,许多过程具有后效性。由于这些原因,组建预测模型相当复杂。③预测预报的时限较长,森林害虫预测预报中的短期、中期、长期预测预报的期限有时比农业害虫的预测预报的时间长。 (二)森林害虫预测预报的类别 按预测预报的内容划分①发生期预测:是对害虫的卵、幼虫(或若虫)、蛹、成虫等某一虫态或虫龄出现或发生的初盛、高峰和盛末期进行预测。②发生量预测:是对害虫可能发生的数量或虫口密度进行预测,了解是否有大量发生的趋势和是否会达到防治指标,以确定是否开展防治工作。③分布蔓延预测:是对测报对象可能分布和蔓延危害的地区进行预测,以确定采取控制其扩展、蔓延危害的措施。④危害程度预测:是在发生量预测的基础上预测测报对象可能造成的危害。以轻、中、重表示。其划分标准是:叶部害虫,树叶1/3以下被害为轻微,1/3—2/3被害为中等,2/3以上被害为严重;树干及枝梢表面的害虫,树干及枝梢被害20%以下为轻微,21—50%为中等,51%以上为严重;树干及枝梢的钻蛀性害虫,以树干及主梢被害株率10%以下为轻微,11—20%为中等,21%以上为严重;种实害虫,种实被害率10%以下为轻微,11—20%为中等,21%以上为严重。 按预测预报期限的长短划分①短期预测:通常根据害虫前一二个虫态的发生时期和数量预测后一二个虫态的发生时期和数量。预测期限较短,仅在一个世代或半年以内。②中期预测:通常根据上一个世代的发生情况,预测下一个世代的发生情况。预测期限随虫种而异,l年发生1代的虫种为1年,l年发生几代的则为1个月或1个季度。③长期预测:通常由年末或年初预测下一年或全年发生动态和危害程度。一般根据越冬后或年初测报对象的越冬虫口基数及气象预报等资料进行预测,供防治参考。 (三)预测预报的研究方法 1.实验室研究:研究人工控制条件下害虫的生长发育及数量动态。 2.林间研究:研究自然条件下害虫的生长发育及数量动态。 3.统计分析:对历史记载资料及实验室和林间研究所得资料的统计分析。 4.计算机模拟:研究不同输入信息所输出的不同结果。 二、森林害虫种群抽样估计 (一)森林害虫种群抽样调查的意义 森林害虫发生数量的大小是预测其严重性的根据。要了解林分中害虫发生数量,必须对林分进行调查。森林面积辽阔,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较经济而科学的办法是进行抽样调查,用抽样调查结果来估计全林分害虫的种群密度。这种方法费用较低,速度较快,而且准确度较高,对于作好森林害虫发生数量的调查有重要意义。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问题及措施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问题及措施 【摘要】森林病虫害是林业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其危害程度不亚于森林火灾,也被称为没有硝烟的森林火灾。本文阐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必要性,森林病虫害防治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具体措施。用以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减轻森林资源损失、提高森林质量。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问题;措施 1 引言 森林病虫害是人类森林经营中一直寻求解决的重要问题,它给人类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图1是我国2003-2012年森林病虫害面积及增长率情况,可以看到增长率有逐年增加的迹象,因此我们面临的森林病虫害问题愈发严重,需要引起重视。森林覆盖率高,森林树种繁多,遭受到的病虫害也多,治理起来相对也比较麻烦。从过去以往的治理情况看,森林病虫害防治有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当务之急就是解决这些问题,并寻找出更有效的防治措施。 图1 2003-2012年森林病虫害面积 2 病虫害防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病虫害防治现状 据不完全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1950年代为100万hm2,1960年代为140万hm2,到了1990年代上升至1100万hm2,平均年递增25%,每年因森林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多亿元。全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占总森林面积的8.2%,占人工林面积的23.7%,已成为制约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传入病虫害的种类不断增加,病虫风险评估成为研究的热点。 在上世纪末,年平均防治面积达到40%;进入新世纪,采用新技术方法,防治面积达到70%。但是对于特定害虫的防治效果来说,进步就没那么明显。像越冬代害虫防治率仅为40%左右。图2是被病虫害袭击过的松林,一片惨象。 图2 被病虫害袭击过的松林 有些害虫防治效果明显,例如马尾松毛虫效果可以达到8O%以上。但是数据不能说明一切,有些害虫会随着人类的防治而进化,对药物免疫;在时间的推移中,也还有其他的害虫正进入林区。近些年的退耕还林户只在乎补助款,忽视病虫害防治等因素,目前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还是比较艰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