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环境与行为

好的环境与行为

好的环境与行为

一个人生活在一个恶劣的喧嚣的纷扰凡尘中,他的行为风格也定会自般不堪;倘若一个人生活在一个高贵端庄的宁静小窝里,他的行为风格也定会稳重端庄。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必定会影响他做人处事的风格。做人处事的风格从而影响其成就,所以成功;不仅有自身因素,也受到环境行为的影响。

好的环境,能抑制恶劣的行为。

拿身边例子来说,每天傍晚,早早回到教室的同学已经拿起了书本,放声朗读;而你还在吃着零食,看着各种课外小说,这时你可能有点不知所动,那当所有人都在享受着读书,你还会继续吃零食看小说吗?你会内疚,你会觉得自己过分与众不同,所以,你会拿起书本,跟着一起读书。当整个校园干净无屑,你还会将手中垃圾随手乱扔吗?你会愧对良心的谴责,从而你就会抑制你的行为。这是一种十分奇怪的心理,所以,当我们身处一个优良的环境,也自然能抑制你恶劣的行为。

好的环境,能带来优秀的品质。

从小处于优良的环境经过书香的酝酿,你的品质也自然能得到提升,如词人李清照,从小处于书香世家,经过父母文化的灌溉,她处事能井井有条,她在面对困难能持之以恒,好的环境带给了她好的的品质。再如英国威廉王子,出生于英国王室从小就处于高贵端庄的环境里。这并没使他膨胀,而是使他养成那文质彬彬的稳重品质,使他成为一个受人爱慕的绅士,也使之受人尊重,所以好的环境能带来优秀品质。

好的环境,能铸就成功的基石。

当我们抛弃了恶劣的行为,当我们养成了高贵的品质,当我们在好的环境里拼搏奋斗成功还会远吗?在大好的环境里,我们比别人更有可能。当我们身处一个好的氛围里,我们同学都在为未来奋斗拼搏,我们也会随波逐流。这种随波逐流是为了冲击更高的海岸眺望更远的蓝天,我们这些难道不足以为成功铺上大道,成为成功的基石吗?只要我们顺着这条路攀登奋斗,我们谈何不能成功。

好的环境抑制恶劣行为,抑制恶劣行为从而养成高贵品质,这些,为成功打下基础,为成功铺下基石。

好的环境十分重要,它能促进一个人道德的养成,促进人更努力奋斗。所以好的环境更能使未来绚烂,更能为成功喝彩。

高二四班李凯

《环境与人体健康》课程.

《环境与人体健康》课程 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30110239 课程名称:环境与人体健康/Environment and Health 学时学分:15学时/1学分 先修课程:环境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 开课部门:应用文理学院环境系 [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环境与人体健康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是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主要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系统地了解大气、水、噪声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掌握室内空气各种污染因素的健康效应和评价方法。 二、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环境与人体健康涉及到的基本原理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环境工程等课程相互联系,通过对环境污染检测与人体健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这些理论基础课有更深的理解,并为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检测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 Ⅰ.教学内容 1、健康与影响健康的诸因素 2、环境污染与人体的相互作用 3、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环境标准 Ⅱ.教学要求 了解健康与影响健康的诸因素,环境要素对人体影响的程度,理解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环境标准。

Ⅲ.教学重点 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环境标准 Ⅳ.教学难点 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环境标准 第二章环境要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Ⅰ.教学内容 1、非金属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 2、金属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 3、有机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 4、放射性污染与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Ⅱ.教学要求 了解各种污染物的污染特点,理解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掌握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 Ⅲ.教学重点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 Ⅳ.教学难点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 第三章室内污染与人体健康 Ⅰ.教学内容 1. 各种污染因素的健康效应。 2. 对健康影响的评价方法。 3. 对健康影响研究的一些新方法和新技术。 Ⅱ.教学要求 掌握室内各种污染因素的健康效应,掌握室内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评价方法。Ⅲ.教学重点 室内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评价方法 Ⅳ.教学难点 室内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评价方法 四、课程学时分配

人类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沈阳工业大学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 实验项目:文档编辑与Internet应用 专业班级:法学1201班 姓名:孙琳煊学号:120601128 实验室号:实验组号: 实验时间:批阅时间: 指导教师:倪天宇成绩:

人类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活动不断地影响自然环境,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正常的生活和健康。在生产活动方式比较简单、规模比较小时,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不大。产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影响和破坏了人类环境,特别是生态系统。 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系。 所谓对立,即人类的主观需求和有目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属性和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认识环境,必须遵循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从事生产和活动,不然,就必然会遭到环境的报复和惩罚,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就会随之发生。 所谓统一,即人类以环境为载体,总是在一定的环境空间存在,人类的活动总是同其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的活动不可能无止境地向环境索取,也不可能永远不加限制地在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当人类的行为遭到环境的报复而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时,人类就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所能允许的范围。

一丶人类破坏环境 环境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兴建工程项目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从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盐碱化、资源枯竭、气候变异、生态平衡失调等。 环境破坏造成的后果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 环境破坏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1,人对自然的崇拜阶段 2,人对自然的独立阶段 3,人对自然的自由阶段

环境行为心理学复习大纲

环境心理及行为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 1.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类型、如何营造引人注意的景观(1)注意是心 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①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②有意注意(有一定目的 , 需要一定意志努力。 ) ③有意后注意 ( 事先有预定目的 , 不需要意志努 力。 ) (3)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 , 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人自身的状态。①刺散物的对比强度。 ②刺激物的状态。运动和变化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引人注意。 如夜空中的流星。 ③刺激的新异性。与众不同的和新异的事物很容易成为注意的 对象,千篇一律的,刻板重复的事物很难吸引和维持人的注意。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类型(1)相 互加强或削弱。 (2)联觉。 (3)不同感觉的补偿 3.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1)感觉: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2)知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不仅能反 映该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能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在大脑中根据事物的各种属 性按其相互间的联系或关系整合成事物的整 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像。这种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 4.知觉定势的概念 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

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 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5.认知的概念及其特点 (1)认知值得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等,而思维是它 的核心。 (2)认知是主客体相互之间作用的产物。 6.人眼的构造及观看对象的规律 (1)视网膜由中央凹、黄斑和周围视觉组成。 (2)中央凹是位于视网膜中央的小凹,含有最微细的视锥细胞,中央凹形成的视野成圆锥状,水平和垂直视角均为 2°左右;当头部保 持垂直或者略微前倾的时候,中央凹视觉通常看着视平线以下 10°左右的地方。见 pdf 。7.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1)相 互削弱和破坏。(2)相互加强 或协同。(3)相互补偿和替代。 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 1.三大理论的代表人物、产生时间等历史背景(1)①格式 塔知觉理论 ②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 1912 年,兴起于德国,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后来在美国广泛传播和发展。主要代表是惠太海默(M.Wertheimer )、考夫卡( K.Koffka )和苛勒( W.Kohler )。 (2)生态知觉理论 (3)概率知觉理论 2.格式塔的含义及基本观点、组织原则(见 pdf )(1)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考试试卷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5 页,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 人类生存的环境可以划分为自然环境和。 2.社会工作中必须反对三种理论选择取向:“简单地反对理论”、和“缺乏训练的折中主义”。 3. 弗洛伊德理论中,人格结构包括本我、和超我。 4.增权理论代表人物Solomon认为,受压制的人群可能面临一系列的权力障碍,包括间接性权力障碍和。 5. 婴儿期是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首先出现的动作是,然后依次是翻身、独立坐起、手膝爬行、独立站立、行走等。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下列各题均有四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 1.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A.安全需要 B.自我实现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 归属与爱的需要 2.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 A.关联性 B. 整体观 C.等级结构性 D. 动态平衡性 总分核分人

3.在弗洛伊德理论中人格发展被分为5个阶段,其中个体的主要满足来自于与口唇相关的活动,这是在()。【】 A. 口唇期 B.肛门期 C.性器期 D.潜伏期 4.()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将人格发展延伸至成年期和老年期,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毕生发展理论。【】 A.埃里克森 B.皮亚杰 C.巴尔特斯 D.柯尔伯格 5.在埃利斯ABC人格理论中“B”代表的是()。【】A.情绪和行为结果 B.诱发性事件 C.质疑不合理的信念 D.信念 6.社会学习理论中替代性强化是()。【】 A.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 B.主要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 C.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D.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标准时对自己行为的自我奖励或惩罚 7.提出“镜中我”观点的是()。【】 A.米德 B.托马斯 C.布鲁默 D.库利 8. 下列不属于范斌提出的增权三个层次的是()。【】 A.个体层面的增权 B.人际关系层面的增权 C.外力推动层面的增权 D.社会参与层面的增权 9.()主要指父亲有意识地模仿或模拟其妊娠配偶所经验到的症状。【】 A. 父亲产前忧郁症 B. 父亲怀孕综合症 C. 父亲综合症 D. 产翁综合症 10.能儿童交流良好,同时保持一定的控制,要求儿童有成熟行为的父母是()。 【】 A. 冷漠型父母 B. 溺爱型父母 C. 宽容型父母 D. 权威型父母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认知

环境与人类健康

环境与人类健康 环境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惜爱护我们的环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45亿年前,地球开始形成,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优美自然环境以及丰富的物质基础,让人类能够在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生存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类对物质的不断追求,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人类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地球的环境加速恶化,生态失去平衡,从而严重威胁到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人类已经不同程度地尝到了环境破坏的苦果。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而环境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生命与环境最密切的关系是生命利用环境中的元素建造自身。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包括城市垃圾等。 环境污染物影响人体健康的特点,一是影响范围大,因为所有的污染物都会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流动,并且对所有的接触者都有影响;二是作用时间长,因为许多有毒物质在环境中及人体内的降解较慢。环境的问题自古以来就存在,只是在古代时表现为洪水、风暴等自然灾害,以及过度垦殖引起的水土流失和环境退化,并且这一问题一直延续至今,仍然是当代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随着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环境问题又增加了新的内容,自然资源大量被消耗和破坏,工业“三废”引起的环境恶化,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直接的危害。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也可经皮肤和其他途径进入。各种污染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经肾、消化管和呼吸道排出体外,少量经汗液、乳汁、唾液等各种分泌液排出,也有的通过皮肤的新陈代谢到达毛发而离开机体。人体除了通过上述蓄积、代谢和排泄三种方式来改变污染物的毒性外,机体还有一系列的适应和耐受机制,但机体的耐受是很有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人体就会出现中毒症状,甚至死亡。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剂量、作用时间、反应条件和个体敏感性等。总的来说,不同的污染物对机体危

基于环境行为学

基于環境行為學的醫院庭院環境規劃設計謝偉華 環境行為學的環境行為理論及其拓展李斌 小城鎮周邊農村地區居住環境變化研究——以上海市川沙鎮為例李斌范佳純李華 江南自然村落公共空間和居住空間的環境行為研究任燕;秦丹尼;李斌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大学校园户外空间研究,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2.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2 3.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4.马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5.俞国良王青兰杨志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38 6.王文友,空间·文化·个性·情趣——关于高等学校校园环境的思考,规划师,2000.02 7.李增道.环境行为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90 8.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第3页9.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园林与景观设计》重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10.戴志中、褚冬竹、肖晓丽著,高校校前空间,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08 11.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12.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13.克雷奇、克拉奇菲尔德、利维森等著/周先庚、林传鼎、张述祖等译,心理学纲要14.岳庆平、吕斌,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3 15.株式会社建筑画报社编,日本绿色校园建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6.包小枫,理想空间——中国高校校园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02 17.江浩波,理想空间——个性化校园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04 18.景观设计——景观与建筑的和谐交融,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01 19.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城市中国——中国式造城,动感杂志社,2005.09 20.景观设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09 21.王文友,空间·文化·个性·情趣——关于高等学校校园环境的思考,规划 师,2000.02 22.满红、孙王琦,大学新校园景观的特色设计,房材与应用,2004.03 23.李晓艳,浅谈校园标识导向 系统设计,标识24.杨欢、王竹,大学校园人性化场所的创造,华中建筑,2006.6 25.靳路明,现代校园空间意象研 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3 26.郭金菊,高晓霞,浅谈校园环境景观形态设计,河北工业科 技,2002.5 27.徐苏宁,大学的理念与大学校园的设计,新建筑,2004.02 28.郑章毅,地面铺装更具人性化若干要 素,福建建筑,2004.5 29.艾志刚,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多样化,建筑学报,2004.12 30.韩凌云、宋力,环境行为研 究与当代中国景观学教育,景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2005 31.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6.09 32.宋刚,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环境行为调查与使用评价,2005.08 33.杨滔、姜娓娓,清华大学理学 院北院院落环境行为调查,环境设计·室内布置及装修,2001 34.李媛琴,深圳大学中心广场环境和使用行为 调查,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03 35.赵玫、高巍,呼唤积极参与的人性户外空间——清华大学校园广场空 间环境行为调查与评价,华中建筑,2005.05 36.王丽方、谭朝霞,清华大学北院景观设计随笔,中国园林,2001.02 37.徐苏宁,大学的理念与大学校园的设计,新建筑,2004.02 38.艾志刚,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多样化,建筑学 报,2005.06 39.韩俊泰,浅谈和谐校园的构建,太原大学学报,2006.09 40.杨欢、王竹,大学校园人性化场所的创 造——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户外空间评析,华中建筑, 41.王一,从几何空间到校园场所——浙江大学紫金港 校区中心岛解读,时代建筑,2005.03 42.[美]阿摩斯·拉普卜特著/常青、张昕、张鹏译,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05 43.[美]C.威廉姆·布鲁贝克著/邢雪莹、孙玉丹、张玉玲译,学校规划 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06 44.[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08 45.[丹麦]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著/汤羽扬、王兵、戚军译,公共空 间·公共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04 46.[日]高桥鹰志+EBS组/陶新中译,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08 47.[美]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著/王求是、高峰译,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北京:中

针对破坏环境的建议书

针对破坏环境的建议书 本文是关于针对破坏环境的建议书,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针对破坏环境的建议书篇1 乐山市少工委的各位领导们: 你们好! 随手人垃圾已经成了我们的习惯,居于乐山,看着世界著名的乐山大佛,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峨眉山,自然是我的骄傲。但看着青衣江那发臭的的河面上漂浮着的白色垃圾;新广场那肮脏的树枝上挂着塑料袋,那黑黑的草地上堆着果皮和纸屑……你心里会高兴么?联想到我在天安门广场上看到的斑斑点点的痰迹,公园里时常看到一些践踏草坪、折踩树木的现象……看到我们美丽的地球被如此糟蹋,我们能无动于衷么? 记得有一次,我在公交车站候车时,发现四周扔满了垃圾,有废弃的车票,烟头,甚至还有吃剩的果皮。难倒垃圾桶堆满了么?仔细一看,里面空空如也。正纳闷时,一位阿姨路过,顺手将一个纸团往垃圾桶扔去,纸团掉到了地上,阿姨只是回过头看了一下,便扬长而去。原来,垃圾桶旁的垃圾就是这样形成的。可能有很多人都有保护环境、垃圾入桶的意识,但缺少的都是实际行动,尽管有些时候都是举手之劳。 被污染的浑浊不堪的大自然,在静默无语中仿佛压抑了太多的忧愁与怨恨。无论是钟声缭绕、马蹄得得的古城,还是华灯璀璨、令人目眩的城市,在大街小巷上,最常见的还是垃圾,令人厌恶。 为此我倡议,从小事做起,保护好赖以生存的地球。1、节约每一滴水,使用无磷洗衣粉,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2、生活垃圾分类放置。3、积极参与植树活动。4、提醒周边的人不要随手扔垃圾。5、有意向的同学还可以到街上立一些标语。 如此下去,清清的小河、绿绿的森林,蓝蓝的天空终将重回人类的怀抱。 愿我们在充满创造性的劳动世界里,大地凝碧,原野滴翠,青山长在,绿水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人的定义 人是一个系统的存在。系统能够分为两个子系统: ⑴第一个要紧指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那个子系统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 要素; ⑵第二个要紧指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的人,那个子系统包括家庭、单位、社区、民族、制度 等要素。 2.人类行为的定义、特点、分类及与动物行为的差异 ⑴人类行为的定义: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 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⑵人类行为的特点:①适应性:人类适应环境,同时改变环境;②多样性:人类行为存在 各个不同的侧面;③动态性:人类行为处于变化之中;④指向性:人类行为有自己的逻 辑性,指向特定的目标;⑤可控性:人类有意识的操纵和调剂自身行为,使其朝着目标 前进;⑥进展性:人类行为是连续持续的进展过程;⑦整合性:人类行为必须整合各方 观点加以综合研究。 ⑶人类行为的分类: ①依范畴:狭义(指能够观看到的一切外在的活动);广义(除包括狭义行为之外,还包括内在思想和心理过程) ②先天或后天:本能行为、适应性为 ③行为主体:个体行为、集体行为、组织行为 ⑷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差异:

①人类多习得行为,而动物多差不多行为; ②人类行为多变化,较难推测,而动物的行为较少变化,较易测知。 ③在后天获得的行为中,动物多制版式行为,而人类则多摸索及学习的行为。 ④人类的学习及适应行为时传播的及累积的,因此有文化。动物因为无传播及累积,不能将他习得的行为传至下一代,因此无文化,一切的行为,从上一代至下一代均需重新开始。 3.环境阻碍行为的定则 ⑴各年龄时期由于社会环境改变阻碍行为的进展及转变之程度各不相同。凡是个人的人格模式尚未充分定型,社会进展亦未成熟,则社会环境阻碍人类行为较多。反之,个人身心进展均已成熟,则受社会环境的阻碍较少。 ⑵环境转变程度极大,或专门不良,阻碍个人的行为较多。环境之转变程度轻微,或对个人而言损害不太重大者,阻碍个人行为的改变较轻。 ⑶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内,许多个人受到长期的耳濡目染,会形成某些相同的或相似的行为或人格特质。 ⑷幼年时由于环境不良,所导致的行为偏差,会形成人格的基础,以致终生专门难纠正。即使成年后环境专门好,其情绪及行为方面的偏差依旧存在。 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研究的多维框架 生理—心理—社会框架 ⑴此架构的差不多假设为:①有三层面可评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理、心理、社会;②这三层面可视为一个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系统之概念;③此系统包含多重系统,从最小到最大,阶层式组织起来;④此系统连续与其它生命系统互动(有生命或无生命系统)。 ⑵生物生理、心理、社会维度:原子、分子、细胞、器官系统/个体/配偶、家庭、文化、邻里学校、生物圈、生态学(自然环境)维度。 ⑶两个分析视角:①当前视角:分析这三个层面如何阻碍目前情况的状态;②进展视角:这些系统的互动如何引导(阻碍)目前情况的进展。

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

环境保护与人体健康 13级太阳能一班 郑杰1310211136 众所周知,环境的压力现在日益严重,环境保护也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事情。但还是有很多的人对环境保护不加重视,他们应该知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身体健康。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到,我们所面临的各种污染是有多么严重,也看到了相关的视频资料。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一、水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迄今为止,人类还未在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上发现水。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活上不可缺乏之物质、人体组织中水份占人体重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其他动物或植物其体内的水份也占百分之五以上,可见水是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而近年来,水污染却非常严重,人们大量用水,或排放废水等,都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 一般所称的水污染,主要是指由于人为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将污染物质介入于水体后,变更其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的改变,以致影响水的正常用途或危害国民健康及生活环境。 水污染来源包括天然的污染源及人为的污染源,人为的污染源有生活用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农药、肥料等物质,经由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渗透与流动而进入水体,使得水体环境受到污染、森林之采伐、耕作、土木工程等人为因素所造成水体中浮游物与溶解物的增加等。不仅河流、湖泊受到污染,海洋也同样污染严重。污染的江河会继续污染海洋,而且海上溢油污染事件的频繁出现,也是污染海洋的重要原因。海洋遭受污染后所产生的一种灾害性海洋现象就是赤潮,由于海水过于营养化,某些浮游生物在水中爆发性繁殖,这种生长量特别巨大的浮游生物是粉红色或红褐色的,因此染红了海水,导致了赤潮。赤潮不仅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都有影响。一方面,赤潮引起海洋异变,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使海域一度成为死海;另一方面,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这些毒素被食物链中的某些生物摄入,如果人类再食用这些生物,则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而水污染又是造成水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

环境行为学论文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广场研究 ——以沈阳市泉园广场为例 摘要 当前我国城市广场及其景观普遍存在着环境品质不高,公众满意度低的状况为实现广场的整体优化,引入环境行为学理论,关注环境与人的外在行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从沈阳泉园广场出发,建立由理论构建——广场行为分析——广场整治三个步骤组成的研究框架,由于泉园广场的历史悠久,对于现代市民的行为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更跟不上市民的行为节奏,通过实地问卷调研的方式了解市民的需求从而做出改良整治的方案。沈阳市泉园广场的实证研究表明,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广场设计研究框架是可行的,它从公共空间建设的本质入手,抓住提高广场环境品质的实质,既突出了整合设计实现的针对性,又考虑了整合研究本身的可推广性。 关键词 泉园广场;市民行为;环境行为学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1.1研究目的 (3) 1.2环境行为相关理论 (3) 1.2.1 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4) 1.2.2相互作用论(Interactionalism) (4) 1.2.3 相互渗透论(Transactionalism) (5) 1.3研究意义 (5) 第二章研究区域概况 (6) 2.1泉园广场区位分析 (6) 2. 2泉园广场周边功能 (6) 2.3泉园广场及周边流线分析 (7) 第三章泉园广场空间分析 (9) 3.1泉园广场空间形态分析 (9) 3.2 建筑与广场空间分析 (11) 第四章市民在泉园广场的行为分析 (12) 4.1 调查问卷总结与分析 (12) 4.1.1调查对象分析 (12) 4.1.2广场分析 (12) 4.2 市民的行为模式 (15) ——分析公共空间交通行为 (15) 第五章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19) 5.1 泉园广场及周边建筑现存问题 (19) 5.2 改进建议与措施 (19) 5.3小结 (20) 附录1 (22) 泉园广场市民意见调查问卷 (22)

罗列当今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

罗列当今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并提出你的改进建议 - -暑假作业 1.伐木,森林遭受破坏. 应保护森林,树立有效的条例来制约人们这种行为 2.过度放牧,破坏操场 合理放养牲畜,保护植被 3.排污,污染河流 研发出一套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 4.排放温室气体 禁止排放 5.捕猎,使物种灭绝 颁布条例明令禁止,抽调人员保护动物 6.破坏臭氧层 消减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措施 7.大水漫灌,使土壤盐碱化. 合理浇灌,合理节约 8.使用生化武器污染环境. 各国应出台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来禁止 9.制造基因生物,威胁生态平衡 保护现有生物,不过量进行科学研究 10.抽取地下水,使地表下降. 停止抽取,节约用水。各地限时限量用水 1 使用布袋 我们去商店或农贸市场购物,几乎每样物品都会随赠一个塑料袋,回到家后,这些塑料袋往往立即被扔进垃圾箱。作为垃圾,塑料袋离开了我们的家,但是它们并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是随处可见塑料袋,遇到刮凤的天气,它们就会在空中飞舞,降落在树枝上、河流中,影响卫生和市容。塑料袋增加了垃圾的数量,占用耕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更为严重的是塑料在自然界中上百年不能降解,若进行焚烧,又会产生有毒气体。仅图一时方便,却把垃圾遗弃给子孙后代。这样做合适吗?以北京为例,若人均每天消费一个塑料袋(约0.4克重),每天就要扔掉4吨塑料袋,仅原料就价值4万元。小小塑料袋的害处真够大。我们从前也是用可以重复使用的菜篮子和布袋子购物买菜的,普遍使用塑料袋只是近几年的事。我们应该恢复既往的优良传统。德国年轻人正以挎布袋购物为荣,让我们也来追随这种“绿色时尚”吧。 2 尽量乘坐公共汽车 美国洛杉矶的居民,在1943年发现空气中有一种微白的薄雾,有时带有黄褐色,刺激人眼疼痛和流泪,这种薄雾日趋严重,但直到10年后才找到真正的祸首——汽车。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3/4 的人患病。汽车排放的废气,在每年5-10月份的强烈阳光作用下,形成光化学烟雾,引起眼病、喉头炎和头疼,还降低了大气能见度,使车祸和飞机坠毁事件增加。如今,汽车废气的治理已取得相当的成功,但数量的急剧增长,使汽车仍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据报道,近年国内某些大城市也出现过光化学烟雾污染。不仅如此,制造汽车的过程中也要消耗自然资源,也要排放污染物,汽车还产生噪声等危害。而且日益增加的汽车给城市交通造成重大压力,造成交通拥堵。这些都严重地困扰着我们的生活,而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少乘小汽车,提倡乘坐公共汽车。 3 不要过分追求穿着的时尚 4 不进入自然保护核心区 5 倡步行,骑单车 6 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 7 不燃放烟花爆竹 8 双面使用纸张 9 节约粮食 10 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 11 消费肉类要适度 12 随手关闭水龙头 13 一水多用 14 尽量购买本地产品 15 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16 拒绝过分包装 17 使用节约型水具 18 拒绝使用珍贵木材制品 19 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2O 尽量利用太阳能 21 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要素。但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密集、煤炭和石油燃料的迅猛增长,大气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大气污染已成为影响世界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由于大气污染物中悬浮颗粒物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从而受到各国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研究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粒径小于10um的颗粒物(即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是悬浮颗粒物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一类,因此,国际上很重视对PM10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大多数国家都规定了空气中PM10的质量标准。美国国家环保局EPA于1985年将原始颗粒物指示物质由总悬浮颗粒物(TSP)项目修改为PM10,我国也于1996年规定了PM10的二级质量标准为100ug/m3。随着认识的发展,美国环保局在1997年再一次修改美国国家大气质量标准,规定了PM2.5的最高限制值,以降低这些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的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可吸入颗粒物已成为北京等大都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PM10的污染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部门已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1.PM10的基本特性、污染现状 1.1 PM10的基本特性 PM10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0um以下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不能靠自身的重力降落到地面,因此,又被称为“飘尘”,它空气中可漂浮几天,甚至几年。其在空气中的迁移特性及最终进入人体的部位都主要取决于颗粒物的粒径大小。研究表明,10um以下的颗粒物可进入鼻腔,7um以下的颗粒物可进入咽喉,小于2.5um的颗粒物(即PM2.5)则可深达肺泡并沉积,进而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导致与心和肺的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 目前已知的PM10的化学成分包括可溶性成分(大多数为无机离子,如硫酸根、硝酸根离子等)、有机成分〔如多环芳烃〕、硝基多环芳烃等、微量元素、颗粒元素碳等,有时PM10上还吸附有病原微生物(细菌和病毒)。对PM10的化学组成研究表明,颗粒物的粒径越小,其化学成分越复杂、毒性越大。这是因为小颗粒的比表面积大,更容易吸附一些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并使这些有毒物质有更高的反应和溶解速度。 1.2PM10的污染现状 目前,我国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状况非常严重。对几个大城市检测结果表明比美国1997年颁布的标准值高2.8-9.7倍。由此可见,控制PM10污染,减少PM10对环境、人体健康的危害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2.PM10对环境的影响 虽然大气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对环境的危害极大。轻者污染建筑物表面,影响市容,重者对能见度、温度等均产生重要影响。 2.1PM10对能见度的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就一直是环保部门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尽管在大气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但颗粒物对城市大气光学性质的影响可达99%。大量的研究表明, PM10和PM2.5的性质与能见度的降低密切相

环境行为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行为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10分,5个单词) 1、应激:令人不愉快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紧反应,包括主观反映、客观刺激 2、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 3、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他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 4、人际距离:一般人与人接触时,两者之间都要保持着一定的领域围。这种领域是看不见的,一旦他人进入该领域,自己便会有意无意地转身避开对方,或离开,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这种领域称之为人际距离,也称移动式领域 5、拥挤: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 6、空间:是指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7、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现场地图的模型。1 4 10 8、小群生态:一般情况下,人总是三三两两﹑三五成群地交谈,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所谓的小群生态 9、领域: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拥有或占用的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该场所或区域就是拥有或占用它的某个人或群体的领域 10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它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1归属感: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亦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 12、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个体数目的客观测量,具体来说,它是指个体与积的比值 13、感知:是行为空间的一部分,是由外界的刺激引起的而被经验环境所修正。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16、认知(cognition):是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的过程。 17、图式: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称为图式 18、意象:人们头脑中的地图,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认路。 19、领域性(Territoriality):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20、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21、负载:人们在单位时间感到来自环境中的刺激量就是信息量,也就是负载。 22、唤醒:指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加强肌肉的紧状态; 23、认同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的判断和评估 24、行为场合:任何空间或场合只要被其使用者意识到最适合某种活动,不管是不是建筑师有意识地设计出来的,都可称之为行为场合。 25、最优唤醒水平即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正在从事某项任务的人都需要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唤醒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能获得理想效率,处于中等水平时(环境刺激适中时)达到最高绩效,即任务绩效与唤醒水平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这一最适宜的唤醒水平称最优唤醒水平。 二、填空题(共20分,20个空) 1、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特海默等人首创,主要代表人物还有苛勒、考夫卡。他们认为人的大脑里生来就有一些法则,对图形的组合则有一套心理规律(七定律)(包括图形与背景原则、接近原则、类似原则、连续原则、求简原则、闭合原则和大小恒常

环境与健康

环境与健康 ——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作者:尤赠强 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健康是我们永恒的主题,环境是影响和决定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接触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疾病负担和健康长寿。睡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的环境观、健康观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人们不再仅仅将目光局限在健康本身,而是更深层次的关注“身心与环境的完美适应”——和谐的环境与健康发展观。 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是指以我们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环境,象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环境创造了人类,人类依存于环境,受其影响,不断与之相适应;人类又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不断改造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意义重大,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人类的健康长寿。反之,如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破坏,不仅损害人类健康,甚而还会导致人类健康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威胁子孙后代。也就是说严重的环境污染,能造成生态系统的危机,导致人类的灾难。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疾病70%~90%与环境有关。人类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同外在环境的和谐关系。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而环境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生命与环境最密切的关系是生命利用环境中的元素建造自身。如今,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特别是环境污染加重,造成空气、水源的污染,直接导致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变差,免疫防御功能下降。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致使人类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与“报复”,导致人类许多旧的和信得疾病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讲,近年来,人畜、人禽共患的传染病就是例证,使人类的健康已经面临着一些潜在的危害。 二、生物、化学环境、物理的和社会心理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生物因素 生物圈中的生命物质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共同构成生物与环境的综合体,即生态系统。人类依靠生物构成稳定的食物链,从而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素;利用生物制成药物防治疾病;绿化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等。生物本身在不断繁衍过程中为人类造福的同时,有的生物会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带来一定威胁,如致病性生物可成为包括烈性传染病的媒介;食物链中存在致癌、致畸的有毒物质等生物因子;空气中存在致敏的花粉、生产过程中的生物性粉尘(动物羽、毛等)。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行为 (1)定义: ①狭义:直接可观察到的表现、动作、活动。 ②广义:即个体对环境所做的一切反应。指个体的一切外显行为、思想、感受、期望、自我观念等,包括人的内在和外在的变化。举凡一切外在的活动(如语言、表情、作为)与内在的心理历程(包括思想、意念、态度)均是。 (2)特点 ①、适应性(能动的适应)②、复合性(多种因素的影响) ③、变化性(一生不断变化)④、多样性(个体群体之间的差异) ⑤、累积性(学习、代际传承) (3)行为的种类 ①依范围,分为「广义的行为」、「狭义的行为」。 ②依先天或后天,分为「本能的或天赋的行为」、「适应行为」。 ③依行为的功能,分为「生理行为」、「精神行为」、「情绪行为」、「社会行为」。 ④依是否符合常模、社会规范,分为「正常行为」、「偏差行为」。 (4)正常和异常,一般有以下划分标准: ①、要符合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规范,或与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行为相似或一致。如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组建家庭、生儿育女等。 ②、要符合人类行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一般发展规律,而且发展良好。如从弃老到尊老养老等。 ③、行为要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是平衡的、和谐的。如上学“适龄儿童”、天才儿童班等。 但是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对行为的正常和异常的划分并不代表价值判断,不意味着异常的行为就是不好的、有问题的。 2、环境 (1)涵义 环境只是任何一个中心事物周围与此事物密切相关的客观存在。 (2)分类 ①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关的地球表层各个自然因子的总和,即人们通常所泛指的自然界。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最根本的条件。 A主要由大气、水体、岩石、土壤、生物5大因子组成。 B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a.自然环境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b.自然环境影响社会发展速度 c.自然环境影响人们的心理、行为、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习惯。 d.人类行为改变自然环境面貌。 e.科技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影响自然资源的利用。 f.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②社会环境 A、定义(广义):是指由人类自身能动行为作用外化而成的人类生存发展条件的总和。 社会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比自然环境要复杂得多。

大众对园林景观的破坏行为及保护策略

大众对园林景观的破坏行为及保护策略 摘要:城市园林景观的逐渐规模化,大众的破坏行为不可避免地对其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分析大众破坏行为的类别、特点及产生原因,提出通过合理引导、优化设计、合理规避等方面避免大众对园林景观的破坏行为,从而保护园林景观和城市环境。 关键词:破坏行为;策略;园林景观 一、大众对景观的破坏性行为原因 1.1环境诱导 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良环境因素比如高温、空气污染、设施不全、昏暗的光线、噪声、人流量大、拥挤等,会引发大众的焦虑、恐慌、紧张不安等负面情绪,这种不良情绪极易导致人的破坏行为。其次,行为约束理论认为,低水平的控制感在某些情况下会诱发故意破坏行为,如公共绿地中健身器材安放位置偏僻,远离人群,监管不易,容易导致大众的破坏行为发生。 1.2主观破坏 主观破坏行为属于故意实施的破坏行为,破坏者明知该行为的后果而进行的主观行为。究其原因:一方面与破坏者道德素质、心理状态和动机有关,如破坏者对不公平的报复、负面情绪的宣泄、无聊或者为引起他人注意等原因实施的破坏行为。 1.3园林景观设计及管理因素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园林设计的基本理念,但是不乏在一些设计中存在忽略景观使用者行为学及心理学因素的景观实例,直接导致了公众破坏行为的产生,设计者在设计时未能充分考虑大众行为习惯,造成了后期不必要的额外维护成本。 二、保护策略

2.1通过教育,增强公众保护意识 风景园林是一门艺术,在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迅速的当今中国,也是一门可以很好地为公众提供良好服务的行业。因此,在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行为感受,以方便大众的使用,增加场地的使用率。早期人类的诸多行为,都是从大自然的实践中得出,因此,可以借助园林,对公众进行教育,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大众进行素质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2.2合理设计,一切以人为本 在设计之初,设计者应亲自到场地调研,对场地将来的使用者征求意见,做出合理的场地分析及情感分析,对场地进行准确定位,完成初步设计。之后进行破坏行为风险评估,根据评估情况优化化设计,完善施工图,进而建成投入使用。之后还需进行使用后评价,反馈意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改造或重建。 2.3合理规避破坏 (1)改善环境质量、完善设施。通常优美、安全舒适、设施齐备的环境,能使使用者感到满意,进而主动放弃破坏行为。然而,在脏、乱、差、设施不配套的环境里,很容易招致新的破坏行为等,如垃圾桶等设施量不足,不便于公众使用,就会导致垃圾乱放现象,从而影响景观。(2)警示设施的设置。安全设施、警示、标示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制止和减少破坏的作用,如对易破损、易引发盗窃的设施安装安全护栏、报警器、监控视频等安全设施;娱乐、运动器材设置使用标示说明可以防止游客因误用而损坏,水体附近设置适当数量的垃圾桶及禁止乱丢废弃物的警示标志,来防止游客乱抛垃圾而引起水体污染。(3)自然监视。自然监视是指环境能够被方便有效地监视和控制。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受到陌生人眼光注视时,会因为所产生的心理张力,无意识地将自己的行为对照周围环境加以规范。(4)藏匿或隔离。将一些易遭破坏、盗窃的设施或物品有效地隐藏和隔离,如通过种植带刺篱、设置围栏、护栏、水景、巨石等障碍物控制游人人内或使游人不容易觉察,以保护易受到破坏的景观。(5)提高空间控制感。一方面通过控制使用空间的容量,包括活动场地大小、游人容量、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距离,防止拥挤和人满为患带来践踏等破坏行为;另一方面,明确的场地界限有利于约束大众的破坏行为。(6)选择坚固耐用的材质。对易破损的设施,如标志牌、座椅、栏杆等,增加材料的坚韧度和耐磨度,使用不易受污染的材质,或为破坏行为提供专门场所等。 2.4加强管理力度,通过立法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