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体系: 发展、内涵与未来

影子银行(Shadow Banks)是首现于2007年的一个流行词汇,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1,意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正规、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随后,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债券大王”格罗斯(Gross)在一文章中再次提及,影子银行名声大噪。2定义上,影子银行是指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等的金融中间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相应的,影子银行体系就是由影子银行组成的非银行金融体系,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称其为平行银行体系(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

21世纪以来,影子银行经历了膨胀式的发展,影子银行体系也是迅速壮大,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一起成为金融体系中重要的参与主体。影子银行的发展壮大,使得美国和全球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银行体系的作用不断下降而影子银行体系的重要性则日益提高。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重大改变,金融市场随之得到迅速的发展,金融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阶段。

21世纪初期,金融体系的高度繁荣是与金融市场杠杆倍率大幅提高、交易规模天量增长和金融当局的“恶意忽视”(Krugman,2009)3等息息相关。影子银行比传统银行增长更加快速,并游离于现有的监管体系之外,同时也在最后贷款人的保护伞之外。 1

McCulley,Paul: Teton Reflections, PIMCO Global Central Bank Focus,Agu/Sept.2007. 2 Gross,Bill: Beware our shadow banking system, Fortune, Nov.2007.

3 转引自克鲁格曼(2009):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刘波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 May. 18, 2009 https://www.360docs.net/doc/ad3157750.html, 郑联盛

zhengls@https://www.360docs.net/doc/ad3157750.html,

Policy Brief No. 09035

2007年初现端倪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问题,直接引发了影子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缺陷的爆发,从而产生了流动性危机,并逐步蔓延演化成为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

一、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

虽然大萧条之后,美国就确立了分业经营的法律体系,但是证券业务和非银行业务的长足发展是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1970年以后的经济波动为金融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尤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坍塌,使得美国在70年代末实行了紧缩货币政策和宽松财政政策的政策组合,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竞争。虽然这是建立在“传统”的金融机构作出牺牲的基础上,但却为新进入的、较少受到管制的金融中介(主要是影子银行的前身)带来了发展机遇。1970-1990年间,商业银行、共同储蓄银行以及人寿保险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的份额持续下降,保险基金和共同基金占据的范围扩大,更重要的是,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抵押入股以及证券化的贷款迅速增加。当受到管制的贷款者不能满足企业的贷款需要时,企业寻找其他融资途径,包括商业票据、欧洲债券以及垃圾债券。在这个时期,影子银行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公共基金仍然占据了美国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

美国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市场体系的强化是在80-90年代,这一阶段的证券化热潮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这个时期,金融部门最为重大的转变是证券化过程扩大,非市场化的资产转换为市场化的证券。住房抵押贷款以及以后的自助贷款和信用卡应收账款,被证券化之后当作证券,在二级市场上买卖。银行和存贷机构提供的系列服务,比如发行、服务、持有以及贷款分配,被分解给不同的金融机构。在这一分解的过程中,投资银行、货币市场基金等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剑桥美国史,2008)4。

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美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又一个高潮,同时产生了高度全球化的国际金融体系,影子银行体系不断膨胀壮大,系统重要性日益增长。出于金融市场的全球竞争和逃避金融监管,不断的金融创新产生了新的市场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子市场,同时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并促进了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在全球化背景下,金融资源在全球进行配置,使得各主要金融4恩格尔曼等著;高德步等译(2008),《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三卷20世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2

市场的外延和各国的影子银行不断扩展。各国的各个产业之间的界线已经大大模糊,各个金融机构甚至企业成为多样化的金融混合物,这也造就了极度繁荣的美国和国际金融市场。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美国和全球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影子银行成为比传统银行更加强大的市场主体,影子银行体系在资产占比、金融交易规模和系统重要性等方面急剧提高,并占有相当优势。美国财长盖特纳(2008)任纽约联储主席时指出,影子银行体系已经成为与传统银行体系平行的金融系统,其规模和影响力非常巨大5。

2007年初,在金融工具方面,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结构化投资工具、拍卖利率优先证券、可选择偿还债券和活期可变利率票据等的资产规模高达2.2万亿美元,通过第三方回购隔夜融资资产为2.5万亿,对冲基金持有的资产高达1.8万亿,五大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达到了4万亿,整个影子银行体系的资产规模高达10.5万亿。而与此同时,美国五家银行控股公司的资产总额刚刚超过6万亿,整个银行体系资产约为10万亿(Geither,2008)。在金融市场交易中,利率衍生品市场从2002年的150万亿美元飙升至2007年第四季度的600多万亿,(BIS,2009a)6,约为当期全球GDP 的15倍。

在影子银行及其业务膨胀的过程中,最典型的例子是信用违约掉期(CDS)。为转移信贷违约风险,摩根大通于1997年首先提出信贷违约掉期,购买者可在其对应的债券等信贷产品违约或价值下跌情况下从发行者那里获得相应赔偿。经过十年的发展,这一金融产品成为交易最广泛的信贷衍生品。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截至2007年底,CDS全球市值最少为45万亿美元,最多可能为62万亿(Krugman,2009)。但是,恰恰是CDS埋没了全球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

在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和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中,美国金融体系中的法律变更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1999年,实行了60多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被《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所取代,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法律基础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而后者旨在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金融监管,结束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格局。在《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之后,美国于2000年出台了《商品期货交易现代化法》,该法规定场外交易不受商品交易委员会监管。在这两项法律颁布之后,

5Geithner., Timothy F.: Reducing Systemic Risk in a Dynamic Financial System,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June 9 2008.

6BIS, Quarterly Review, March 2009.

3

包括投资银行在内的影子银行摆脱了发展的法律束缚。

二、影子银行、金融风险与金融稳定性

1、影子银行与金融市场体系

最近几年,由于影子银行体系的膨胀发展,美国和全球金融市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带来了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高度繁荣。理论上,资本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由于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的共同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资金融通的功能,同时可以更加有效地分散风险,而且投资组合策略更加灵活性,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Allen and Gale(1997)将金融体系风险分散的功能区分为横向风险分担和跨期风险分担7。跨期风险分担是不同时点上风险的跨时平均化,资本市场主导的体系和银行主导的体系在此方面的风险转移功能相近。在横向风险分担上,资本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有着更发达的市场和包括影子银行在内的更加多样的金融机构,比如影子银行为私人部门提供了分散投资组合,对冲异质风险,投资者可以根据风险承受能力调整资产组合,这样,在既定的时点上,不同投资者可以进行风险互换,就是横向风险分担。

与此同时,影子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参与主体也进行了横向的风险互换。在负债方面,影子银行主要是从短期资本市场获得融资,从而形成了期限较短的负债;在资产方,由于影子银行必须提供利息并获得利润,影子银行必须投资期限更长(从而收益较高)的资产,比如资产抵押债券、股权等。影子银行就与货币市场上的投资者、资本市场上的长期筹资人进行了资产和期限互换。结果是,影子银行对短期债权人负有短期债务,而对长期债务人持有长期资产。

从宏观层面看,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趋势下,影子银行成为这一趋势的承载人和推动者,并成为国际金融业务的中介和国际金融资产的持有人。在全球金融体系下 ,影子银行成为各个国家及其企业等的业务中介,比如美国投资银行通过代理房利美和房地美发行资产抵押债券并在全球出售,这样就有英国、日本和中国等国家的金融机构买入这些债券。这样,在资本流动上,就使得外围国家的资本持续流入美国,影子银行在促进美国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发展和繁荣方面功不可没。

7Allen,. F and D. Gale.,1997. Financial Market, Intermediaries and Intertemporal Smoothing,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 V ol105,p523-546.

4

2、影子银行与金融稳定性

虽然,影子银行占据重要位置、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市场结构给美国居民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但是,该体系同时也存在着重大的风险。首先,影子银行体系存在难以克服的期限错配。影子银行的负债主要是从短期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是期限较短的负债;在资产方是期限更长的资产。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回购市场的高速发展,影子银行资产组成从原本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国债等逐步转变为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这样,而对于整个金融体系而言,信用的期限结构发生了改变,并产生了影子银行体系的期限错配8(FSA,2009)。如果市场出现不稳定因素,比如市场预期转变而出现了资金溃逃(run),那么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等影子金融机构就出现了类似商业银行的“挤兑”,而此时的影子银行并无法将其长期资产立即变现,就出现了流动性不足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影子银行在出现了“挤兑”和去杠杆化之后,由于影子银行具有系统重要性,那可能就产生了系统性的流动性危机。即影子银行体系存在一个流动性自我加强的资产抛售循环机制(Geither,2008),在市场危机条件下,流动性萎缩,影子银行必须抛售资产,资产抛售之后就导致资产价格下降,由于采取以市定价会计原则,必须获得新的流动性以计提,这样影子银行又必须抛售资产。最终,这个体系“不堪一击”。

影子金融体系使得投资者的资产更多地暴露在风险之下,市场信息、市场情绪和短期流动性的变化将导致资产价格的较大波动。影子银行体系本身对信息和流动性的需求更大,对资产价值波动的敏感性更大,尤其是在监管放松的条件下,金融市场的过度交易使得市场的脆弱性加大。在影子金融体系中,市场动荡的来源是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市场危机来源于资产价格与基本面的偏离和持续性的资产泡沫。在美国新一轮金融危机中,危机的诱发因素是资产价格泡沫,在危机的蔓延过程中,美国和英国等影子银行体系受到的冲击远远大于以德国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损失。

更值得注意的是,影子银行体系可能存在更大的系统危机。在市场主导的体系中,金融机构基于资产的贷款的重要性日益下降,而其他可以采取杠杆操作的业务,比如自营、做市商、投资银行和风险管理等,却不断扩大。该体系下,影子银行由于不受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不需要留存准备金,资本运作的杠杆率很高,这样整个金融体系的杠杆率随之升高(FSA,2009)。影子银行由于金融创新、杠杆操纵和过度交易等带来的风险,自然地转移分散到银行业市场之中,这样资本市场的风险就演化为整个

8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 A regulatory response to the global banking crisis, March 2009.

5

金融体系的风险。Baily等(2008)指出,影子银行在信息不透明的条件下进行高杠杆操作,致使流动性更加脆弱,加上这些行为都是规避性质的金融活动,系统风险就被放大了9。BIS(2009b)的2008年度报告中指出,在投资银行业中,风险价值(VAR)指数从2000年的100上升至2007年年底的近240,给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带来极大的风险10。

另一方面,影子银行体系与传统银行体系的竞争与合作,也带来了系统不稳定性。其一,在金融体系中,存在着商业银行和以投资银行、担保机构、对冲基金、私募基金等为代表的影子银行之间的竞争。由于影子银行主要是以资金为交易对象,而商业银行和存贷机构是以资金为经营对象,这样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存在竞争,比如,结构投资工具就部分取代了传统银行的借短贷长的资金融通功能(FSA,2009)。这样,商业银行不得不进行较为大胆的业务创新和资本运作以实现高回报,整个金融体系由于过度的竞争造成风险定价过低的局面,蕴藏了更大的系统风险。其二,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存在紧密合作,以实现“共赢”。比如商业银行深度参与投资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和结构化投资,并将资产和运作游离在资产负债表之外,以规避监管,传统商业银行的边界被跨越了。比如,花旗银行的业务覆盖了传统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资产管理等,已经成为影子银行体系的一个部分。在危机爆发时,商业银行无法将规模巨大、风险极高的资产及时变现,最后成为无法剥离的有毒资产。在本轮金融危机中,花旗银行、皇家苏格兰银行等都是很好的典型。

还有,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更容易跨境传递。影子银行体系极大地推进了金融全球化进程,资本的跨境投资和跨境活动被认为是提高全球金融市场效率的有效途径,可以促进资本在全球的配置。但是,随着资本的跨境配置,风险也在全球分散。但是,这个过程是建立在流动性充足、资本流动稳定和资产价格稳定的基础之上,一旦产生外部冲击(比如国际投资者进行风险重估、资产价格下滑或者流动性逆转),资本的国际流动就面临巨大的风险。而且,风险的爆发不仅会影响资本所有者,更会影响到资本投资的目的地市场。盖特纳(2008)表示,影子银行体系不仅低估了市场的风险水平,还极大地增强了全球市场的关联度。

最后,影子银行体系挑战监管体系的有效性和完备性。在银行主导的市场中,可

9Baily,Martin Neil., Douglas W.Elmendorf and Robert E. Litan.,2008. The Great Credit Squeeze: How it Happened, How to Prevent Another, Brookings Institution Discussion paper, May 21,2008.

10BIS, Annually Report 2008.

6

以通过对银行及银行控股公司的统一监管而达到较好的监管效果。在影子银行和传统银行并举的金融体系中,尤其是美国的金融市场,是多头的伞形监管,各监管当局在分业监管的模式下,无法充分有效地实行监管,尤其是影子银行体系日趋繁荣的时候,美国金融监管不到位反而日益显现。

3、影子银行与美国金融危机

21世纪以来,伴随着网络泡沫之后的宽松货币政策,影子银行体系在美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为美国金融体系带来了高度的繁荣。同时,影子银行体系由于杠杆操作、过度金融创新和过度交易为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脆弱性。另外,影子银行几乎游离于美国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不断累加。

2004年,由于通货膨胀压力抬升,美联储在6月份开始步入加息周期,至2006年6月的基准利率上调425个基点。2006年上半年,美国房地产价格开始下跌,住房抵押贷款违约开始出现。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和影子银行体系繁荣的基础开始动摇。

随着货币市场流动性的逐步萎缩和房地产价格的下挫,影子银行对资产价格和流动性的敏感性开始显现。2007 年8 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对冲基金停止赎回,引发投资者撤资行为,从而引发了针对影子银行的第一波资金溃逃(run)。 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急剧上升,金融市场流动性逆转,出现流动性紧缩。美国次贷危机被引发了。

次贷危机的引发开始促发了影子银行的自我强化的资产抛售循环,有更多的影子银行被拉入到流动性危机之中。2007年年底至2008年年初,随着美林、瑞银、高盛等大型金融机构因次贷问题出现了巨额亏损,大规模进行资产减计,市场流动性需求剧增而资金供给严重萎缩,整个市场陷入严重的流动性紧缩,次贷危机演化为流动性危机。2008 年3 月,贝尔斯登申请破产倒闭,在美联储的斡旋下被摩根大通收购。

在2008年7-9月的金融海啸更是体现了影子银行体系的自我强化的资产抛售循环和系统性风险在进行大规模资产减计之后,包括影子银行在内的众多金融机构面临严重的偿付危机,次贷进一步演化为系统性的金融危机。2008年年中,美国加州银行IndyMac Bank倒闭和房利美与房地美财务危机是典型的事件。更为严重的是,9月7日美国政府担心系统性风险蔓延宣布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之后仅一周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次日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随后高盛和摩根大通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

7

由于五大投行的集体倒塌,直接造成美国短期货币市场崩盘,影子银行体系的生存基础丧失,持有大量CDS的AIG被国有化。五大投资银行集体垮塌、“两房”被接管、AIG国有化,标志着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新一轮金融危机,即是美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危机”。

随后,影子银行体系对传统银行体系的冲击进一步深化。苏格兰皇家银行、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等传统银行因无法剥离规模巨大的有毒资产,在2008年年底和2009年年初由于巨额的资产减计陷入了绝境。影子银行体系在美国爆发蔓延的同时,2008 年2 月,英国北岩银行被英国政府国有化,这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第一家被国有化的金融机构,也标志着次贷危机已经传递至欧洲。在2008 年9 月之后,危机也由美国金融市场全面蔓延至欧洲与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危机正式由国别危机转变为全球金融市场危机。影子银行体系的危机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肆虐,美国次贷危机最后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

三、影子银行体系的未来

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影子银行体系的系统重要性日益提高,给美国和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高度的繁荣。同时,影子银行由于高杠杆操作给影子银行体系及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脆弱性。影子银行体系及其脆弱性直接引发了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以市场自觉调整的“暴力”方式对影子银行体系及其不稳定性进行清算。

由于影子银行体系引爆了美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危机,影子银行、影子银行体系及整个金融系统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最为突出的是美国华尔街的五颗明珠----五大投行已经不复存在了,投资银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已经在金融危机中湮灭。与此同时,对冲基金的资产规模从2007年底的1.8 万亿美元,锐减至2009年一季度的不足1.2万亿,结构化投资工具、私人股权基金等也大幅萎缩。影子银行体系赖以生存的货币市场陷入了严重的紧缩,影子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的证券化业务在2008年秋季之后几乎陷入了停滞,直至2009年第一季度,证券化市场和货币资产仍然缺乏复苏的信心和信用基础(FSA,2009)。影子银行及其体系陷入了困境,他们的未来发展趋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影子银行体系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最为悲观的论调是影子银行体系崩溃论。在2005年就预测了全球收支失衡不可持续,可能引发严重的全球危机的“末日博士”----纽约大学教授Roubini就认为,

8

2008年秋季的美国金融海啸标志着影子银行体系走向崩溃。Roubini(2008)表示,随着投资银行、杠杆操作机构(包括两房)、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权基金等影子银行的失败,整个结构投资工具市场、资金渠道体系和货币市场等灾难性垮塌,影子银行体系实际上遭遇了类似银行的“挤兑”,影子银行将最终瓦解11。Krugman(2009)指出,影子银行体系是危机爆发的核心因素和中心地带,与1907年由信投公司引起的大恐慌类似,如果影子银行无法得到有效监管,那么影子银行体系接近即将崩溃的边缘。美联储前副主席Blinder(2009)也认为,影子银行体系几乎彻底崩溃了。IMF(2009)报告指出,金融危机中,美国抵押贷款和债券违约等的损失可能高达2.7万亿美元,总体上,美国金融体系是存于资不抵债的偿付危机中12。

但是,由于影子银行体系在美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尤其在货币市场中更是占据主导地位,是美国金融体系资金融通功能和金融体系巨大弹性的重要载体,影子银行体系可能不会遭遇崩溃的厄运。素有债券大王之称的Gross(2009)认为,影子银行体系可能继续遭遇萎缩的困境13。由于目前影子银行体系赖以生存的短期货币市场和证券化市场严重萎缩,影子银行最合理的选择是持续进行去杠杆化,由此影子银行本身的信贷创造能力也大幅下降,整个信贷市场将无法快速复苏。虽然影子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大幅减少,但是该体系仍然是美国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美国政府出台的问题资产舒困计划(TARP)救助的对象也包括了影子银行及其持有的“有毒资产”,这相当于是对影子银行体系提供了价格保障,使得影子银行持有的有毒资产能够较为顺利从资产负债表中剥离,从而有利于影子银行重新启动信贷活动,进而盘活整个信贷市场。不过,Gross指出,有毒资产的处置和信`贷市场的重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影子银行将保持一定时间的低迷,这个时间的长短也决定了美国经济复苏的早晚。Blinder(2009)指出,虽然影子银行体系的几乎彻底崩溃,把银行体系拉到崩溃的边缘,但是鉴于美国经济对影子银行体系的依赖,美国需要复苏这个影子银行体系14。

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影子银行的未来忧心忡忡。股神巴菲特就是看好影子银行未来的典型代表。2008年9月,正逢美国金融海啸狂啸之时,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投资至少50亿美元购买高盛公司收益率为10%的优先股,同时得到每股115美元价格行权的普通股认股权证,涉及金额50亿美元,行权期限为5年。更重要的11Roubini, Nouriel: 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 is unraveling, Financial Times, September 25 2008.

12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April 2009.

13明报,救经济,先救影子银行,2009年2月11日。

14Blinder,Allan: Nationalize the banks? Hey , Not so fast.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8 2008.

9

10是,巴菲特近期表示,如果美国政府同意,他将控股花旗银行。市场预期,如果花旗银行将其传统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资产管理业务等进行分拆的话,巴菲特可能进行大规模投资,尤其是投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巴菲特认为,投资银行业务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一环是不会消失,金融危机稳定之后,投资银行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声明:本报告非成熟稿件,仅供内部讨论。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上网和刊登。

探讨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监管问题.doc

探讨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监管问题- 一、影子银行的基本特征 影子银行是正规渠道之外的银行中介业务,这也是中国影子银行的广义概念。在我国影子银行主要表现在委托贷款、票据融资、私募资金、担保机构、典当行等。影子银行与正规银行相比,有四个明显的特征:资金大比重流向房地产领域;参与者人数较多,债务链相互影响;贷款还款时间和项目进行时间不完全匹配;监管不足。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 (一)目前处在快速发展时期 我国的经济处在快速发展时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完善,2013年我国的融资总量达到了17.29万亿元,创造了年度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由信托公司和其他影子银行提供的贷款绝对额达5.2万亿元,占社会融资总量的30%,较2012年高出近7个百分点,可见我国的影子银行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在我国影子银行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凸显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影子银行的风险 2011 年,CBRC(China Banking Gegulatory Commission)主席刘明康第22次委员会上提出,影子银行风险是目前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我国影子银行蕴藏着巨大的隐性风险,一利率普遍较传统银行要高,客户有不能承受的风险。二资金发放前期审核较宽松,导致资金的流向和期限与预计不符。三是缺乏风险监管机制,一旦发现风险,没有有效的补救措施,会发生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现象。

(三)影子银行的负面影响 1、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中国式影子银行虽然大多是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但是从根源上它们仍然是围绕传统商业银行展开来的,它的实质是把资金通过一定手段从正规金融转到影子银行。正规金融受管控较多,利率固定不易变动,影子银行监管不足,利率稳定性差,这使两种渠道的资金出现价格差异。有差异就会形成套利,尤其对于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牟利机会。当套利盛行,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就大大提高了。 2、对银行体系的影响。影子银行经营金融衍生产品,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其操作方法也多种多样,资金的利用效率较高,但贷款的利率也会较高。其实现了金融行业的创新发展,对传统的银行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但其长久的发展依赖于资金较强的流动性和客户较高的信用,促使银行体系进一步向市场化发展。 3、对央行宏观调控的影响。我国一直采取种种措施来保证经济健康发展,其中一种宏观调控措施就是央行的货币政策。央行要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主要通过银行体系进行操作。而影子银行的资金是在银行体系之外循环的,基本不受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如果影子银行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甚至超过银行体系的信贷规模的话,银行体系可利用资金比例下调,市场直接融资规模增大,就会对整个金融市场乃至国民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央行的货币政策无法达到预期的稳定金融的效果,整个金融体系信贷领域的风险会不断积累然后爆发,最终导致国民经济无法发展下去。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对策 (一)加强相关法规框架和制度建设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模式及业务形式演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d3157750.html,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模式及业务形式演变 作者:秦冰怡 来源:《商情》2017年第26期 【摘要】影子银行作为近年来金融体系的重要变化,多数研究从宏观角度发现影子银行快速发展对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了负面效应。商业银行作为中国影子银行的核心主体,其资产负债结构近年来也出现较大变化,这与影子银行的发展模式息息相关。影子银行的业务具有隐蔽性且变化较快,随着政策变化迅速在调整。本文将梳理影子银行的发展演进历史过程,总结中国的影子银行发展模式及变化。 【关键词】影子银行理财产品同业业务资产负债结构货币政策 一、引言 近年来,影子银行在我国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创造了复杂的信贷投放渠道,改变了商业银行体系传统的信贷过程渠道,具有一定信贷扩张的作用。信贷创造货币的主要途径受到影响,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有效性产生了影响,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的有效性面临了很大制约(杨云、蔡雯霞、汤克明)。可以看到,在影子银行影响下,传统信贷规模控制与货币供应量的相关性已经降低了。 影子银行是通过信贷出表规避监管发展起来的,本文梳理了影子银行发展演进,总结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整理了影子银行发展的业务模式及阶段。 二、文献综述 信贷出表与中国影子银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影子银行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特征是用复杂体系复制传统银行信用中介功能(颜永嘉2014)。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定义影子银行体系时指出,广义的影子银行体系是指传统银行体系之外涉及信用中介的机构和活动,狭义的影子银行体系是指通过期限和流动性转换、杠杆以及不完全的信用风险转移引起系统性风险的,和从事监管套利的信用机构和活动。 与美国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的影子银行体系不同,我国的影子银行起步较晚,以商业银行为核心,是具有“银行中心化“的特征(张明 2017)。由于影子银行本身的概念口径就不一样,业务模式复杂多样,从这个角度出发,影子银行的范围也将随着金融业务模式创新而改变。从业务形式的角度来看,巴曙松(2009)梳理了影子银行从窄到宽的四种口径,最窄口径包括了理财业务和信托公司两类。 因为是以银行为核心,我国影子银行具有很强的信贷出表特征,信贷出表是指变换表内科目形式,不在贷款项目里但进行贷款实质的业务活动。从规避监管角度来说,影子银行业务是通过各种业务方式实现信贷出表,规避了金融监管、进行监管套利的一种方式。我国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影子银行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影子银行(Shadow Bank)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的执行董事麦卡利在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上提出,意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这一概念出现后,被广泛地引用和阐发。一,影子银行的含义 国际定义:广义地描述为“由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机构和业务构成的信用中介体系”,狭义的影子银行则是指“正规银行体系之外, 可能因期限/流动性转换、杠杆和有缺陷的信用转换而引发系统性风险和存在监管套利等问题的机构和业务构成的信用中介体系”。国内定义:正规银行体系之外, 由具有流动性和信用转换功能, 存在引发系统性风险或监管套利可能的机构和业务构成的信用中介体系。其实,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一样,是一种信用中介(credit intermediation),其在经济体系中提供三种转化:信用转换、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从而将全社会的借款人和融资人联系起来,但方式不同于商业银行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机制,而是以与现代金融市场联系非常紧密的各种金融工具形式出现。影子银行概念的核心是:充当储蓄与投资之间的融资中介的职能,却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其一,说明其“银行”特性,其二,说明其“影子”特性,这一特性从表面上看是不能接受存款,更深层的含义则是不接受官方的监管,因此也无法享受官方的保护。 但是,由于对“信用中介”一词的内涵及口径不同,导致了狭义及广义的影子银行概念。一般而言,商业银行从事的是债权型融资而非股权型融资,所以,狭义上的影子银行指从事债权类业务的一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如果将股权投资也算上的话,那么像PE、VC、投资基金等机构就将纳入广义的影子银行范畴。纽约大学的“末日教授”鲁宾就认为,影子银

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实证投国际_财政金融论文

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实证投国际_财政金融论 文 关于《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实证投国际_财政金融论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前言 随着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影子银行的定义范围也将扩展,现代影子银行的定义为:除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所有信用中介、信用中介活动都被归纳为影子银行行列。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发展十分迅速,为我国社会经济、社会稳定都作出了一定贡献。中国式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不容小觑,据工信部资料显示,2013年中小企业融资量占总企业量的81%,在正规银行中的融资率还不到15%。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正在转向影子银行。 二、中国式影子银行的特点

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是2002年剑桥大学教授提出的一种新型理论,影子银行体系是将地下银行或地下外汇交易机构、替代性汇款机构等合称为影子银行。影子银行相比传统商业银行的特点较为突出,监管部门不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没有成熟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条例;另一方面由于影子银行属于非正规金融机构,未存在相关保护,因此,存款没有保险制度、贷款没有保护机制等,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由于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一直有所阻碍,金融服务、金融产品、金融化社会都相对落后与国外发达国家,形成的中国式影子银行也极具中国性,其主要特点可概括为两点:一是中国式影子银行同样不受政府监管,属于一种民间金融,能够提供的资金机构多为钱庄、典当行、民间借贷机构等;二是不受政府监管的证券化业务合作,如银行与信用机构合作(包括信托公司、委托贷款、金融租赁、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 具有中国特征的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中小企业或人们的融资、贷款等业务,对社会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明显提升货币供给量。 三、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发展

应用文-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中国影子银行 现状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影子银行体系”在金融系统中已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这场由影子银行掀起的金融海啸,很快波及到了传统商业银行,并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随着中国 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资金的需求量迅速上升,具有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也随之壮大。尽管中国的影子银行还处于萌芽阶段,但作为游离于监管之外的影子银行,其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仍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 一、影子银行的定义 “影子银行体系”(Shadow Banking system)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 公司的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在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上提出,他用“影子银行体系”概括那些“有银行之实但却无银行之名的种类繁杂的各类银行以外的机构”。后来,国际货币基金 在《全球金融稳定 (2008年)》中使用“准银行”(near-bank)这一概念讨论类似的金融机构与金融活动。随着相关研究的推进与深入,“准银行”、“平行系统”等概念逐渐被归类于“影子银行体系”这个范畴。 本文认为,“影子银行”应该是指游离于监管之外或存在监管漏洞的,能够引起系统性风险或者监管套利的信用中介活动。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一)中国影子银行的 联盟 现状 1.中国影子银行的构成 第一,商业银行内生的影子银行。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还占有主导地位,庞大的商业银行体系能够为例如对冲基金、信托机构、货币市场基金、担保公司等其它影子银行部门提供丰富的客户资源。 以最近兴起的银信合作为例。这种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可为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应收账款收益权以及其它资产组合。商业银行可以不使用自己的资金,将风险转嫁给信托产品发起人和投资人。并且,信托资产属于表外资产,这样,商业银行绕过监管可以将资金贷给由于法律政策等原因不能放贷的目标客户。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银信合作的项目中可谓是收获颇多。 第二,非银行业的金融机构。 这部分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消费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汽车公司等等。这种类型的公司近些年发展迅速,并有一部分已经纳入监管体系之下。 第三,政府批准的非金融机构。 例如典当行、担保公司、青年互助与创业信贷等均属于这类机构。这类机构具有较详细的职能分工,能够协调部分资源以支持特定的服务对象。由于对金融市场需求的加大,这类型机构在近几年也迅速壮大。 第四,民间借贷和地下钱庄。 近些年,随着银行利息的不断上升、信贷的紧缩以及对房市的打压政策,民间借贷正呈爆发式增长。据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2011年10月发布的《中国民间借贷分析》估计,中

影子银行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分析

影子银行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分析 影子银行是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Mc-Culley于2007年首次提出,意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正规、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一般意义上,影子银行是指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相应地,影子银行体系就是由影子银行组成的非银行金融体系。近些年来,影子银行在全世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全世界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全球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的影子银行虽然出现较晚,体系体制不完善,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于信贷的需求与日俱增,中国的影子银行也经历了膨胀性的迅猛发展,如今已对中国经济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影子银行在中国迅速的发展的原因 首先,影子银行体系在发展中没有得到有效监管。由于中国的金融市场体制极不完善,更没有一部针对规范影子银行系统行为的法律法规,从而使得影子银行游走在监管的真空地带。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影子银行就可以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择手段,进一步造成了影子银行体系的扩张和膨胀。 其次,80年代金融自由化浪潮以后,证券化、衍生产品等一系列创新产品和工具层出不穷,投资银行、对冲基金通过高杠杆率的方式纷纷转而投资这些产品谋取高额利润,这样影子银行的融资体系开始壮大。 最后,影子银行得以在中国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限制。因为正规金融领域的利率受到严格管制,并保持在狭窄的区间内。因此,银行更愿意贷款给可以指望其偿还资金的大型国有企业,这就导致了中小民营企业的大量资金需求通过正规渠道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在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下,人们无意将自己的资金存入银行,而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入非正规渠道,借给那些缺乏资金的企业,从而收取更高的利息。中国的影子银行就作为这两者的中介,通过高利率来吸收存款,而以更高的利率将存款带出以满足民营企业的贷款需求。 影子银行对中国银行体系的影响 影子银行和商业共同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资金融通的功能,同时可以更加有效地分散风险,而且投资组合策略更具灵活性,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然而,近期温州爆发的以几位温州老板集体出逃为标志的债务危机对我们的金融体系敲响了警钟,影子银行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正确把握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利用这把双刃剑,取其之长,避其之短,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建设服务。 一方面,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相互竞争,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改变国有银行长期垄断借贷市场的局面。同时,影子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补充,将社会上的闲置资金投资于多样化的渠道,能够很好的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零散的资金需求,能够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难题,帮助民营企业摆脱财务困境,促进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可以说,中国经济近些年来蓬勃快速发展,影子银行功不可没。 另一方面,影子银行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可以将收益和损失放大,而且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不足,长期游离于政府的监管体系之外,导致影子银行的过度扩张,盲目的进行信贷活动,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使得金融体系中累计了大量的风险。一旦风险超过限度,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金融体系陷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和风险分析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和风险分析 第一章.前言 3月22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萨克斯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称,克里米亚局势可能 触发金融市场波动,此外,中国影子银行的危机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萨克斯还呼吁加大投资驱动型经济的增长,认为靠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可持续。 在日前召开的人民银行2014年调查统计工作会议上,潘功胜提出,要加快建立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应对表外理财、资金信托、货币市场基金等创新型机构和业务的快速发展,要适时评估完善货币供应量统计方法和统计口径。 央行网站周四发布的公告,央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央行今年将考虑针对迅速增长的影子银行体系建立一个监控和数据统计系统,以更好地体现这些领域的风险。潘功胜说,央行还将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如银行表外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和货币市场基金。 中国金融发展远不如欧美成熟,全面分析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和风险因素对于提前避免引发危机还是十分有必要。 第二章.影子银行之发展现状 2.1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 “影子银行”最早产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了所谓脱媒型信用危机,即存款机构的资金流失、信用收缩、盈利下降、银行倒闭等,而为了应对这种脱媒型信用危机,不仅政府大规模放松金融部门的各种管制,而且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一股金融创新浪潮,各种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组织及金融经营方式等层出不穷。但是“影子银行”的概念真正广泛传播开来是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它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将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中,就像有传统银行的功能却没有实体结构的存在。 2007年8月,在美联储年度讨论会上,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执行董事保罗·麦克库雷(Paul McCulley)提出了“影子银行体系”概念,专指那些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正规、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相对应的金融机构,此后不久,他又将影子银行的范围扩大到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和信用衍生品两部分。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于2008年将影子银行描述为通过财务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组成主要是投资银行、经纪商、私募股权、对冲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投资工具及非银行抵押贷款机构。纽约联储银行的经济学家Zoltan Pozsar 于2010年将影子银行界定为通过广泛的证券化与抵押融资技术工具,如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资产支持证券(ABS)、抵押债责(CDOs)与回购协议(Repos)来调解信用的中介。影子银行在信用转换、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方面与商业银行类似。2011年4月12日,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发表的《影子银行:内涵与外延》报告中,从广义角度定义了影子银行体系:指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组织和信用中介业务,其期限与流动性转换,有缺陷的信用风险转移和杠杆化特征增加了系统性金融风险或监管套利风险。 在中国,“影子银行”没有官方定义,业界普遍认为其是行使商业银行之功能,未受严格监管的机构,它阐述的并非是有多少单独机构,而是一种规避监管的功能。中国银监会发布2012年报,首次明确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银监会所监管的六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商业银行理财等表外业务不属于影子银行。”银监会高度关注影子银行问题,积极采取措施防范银行体系外风险向体系内传导。 2.2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及利弊 据统计,银行新增信贷在社会总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不断下降,从2002年的92%下降至

影子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影响研究

影子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影响研究 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概念进入公众视野,影子银行体 系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点和金融界的研究焦点。在分析此次金融危机时,金融界普遍认为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是危机的导火索,影子银行体系的过度扩张和缺乏监管是造成系统性风险的根源,因此加强国际监管协作、改革金融监管框架、强化影子银行监管成为危机后全球各经济体的共同选择。本文以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和影响为研究核心,以国际视角分析了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历程、在全球的规模和分布情况,构成影子银行的主要机构,以及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的关联度,并重点分析了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和潜在风险。以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为核心,着重对中国影子银行的范围、规模、运行机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采用中美影子银行对比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特征及风险传导机制。 采用定性分析研究了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目标、中介目标、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并采用定量分析手段分析了中国影子银行对宏观金融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内生产总值、贷款、广义货币供应量和影子银行存在协整关系,影子银行规模对贷款余额有替代效应,对国内生产总值和广义货币供应量有促进作用。同时,对影子银行和金融脆弱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影子银行的滞后项对脆弱性有正向的作用,脆弱性的滞后项对影子银行有负向的作用,但抑制作用不明显。在此基础上,对比国际组织和世界主要经济体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改革,提出 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和促进金融稳定的相关建议。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提出全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影子银行的相关概念给予界定,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整理,提出研究思路和方法,指出文章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二章介绍影子银行相关理论,从宏观角度分析金融危机的经济与金融根源,引入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理论,然后从微观角度研究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理论, 最后介绍了与金融机构和金融行为相关的金融监管理论。第三章概述影子银行体系在全球的发展历程,结合金融环境的变化、金融监管理念的转变,分析影子银行出现的原因。研究影子银行的规模、机构类型及在全球的分布状况,分析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影子银行的发展程度差异。重点研究美国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入分析影子银行的内在结构和业务流程。 第四章对中国影子的范围进行了界定,根据中国影子银行的业务类型和产品,

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表现及成因

蔡真: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表现及成因(12月18日) 来源:未知时间:2013-10-07 09:40 次数:137 影子银行体系(shadow banking system)的概念最早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雷提出,意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吸纳未经保险的短期资金进行经营运作,广泛采用创造性融资手段,通常由杠杆度较高的非银行机构所组成的金融系统。美联储主席伯南克2010年9月在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FCIC)作证时将影子银行定义精简为:在被监管的存款机构(商业银行、储蓄机构及信用合作社)之外,充当储蓄转化投资中介的金融机构。从这一定义的表述看,影子银行至少包括两个要义:第一,不受监管或受到较少监管;第二,它发挥着存款货币机构的基本功能,如信用转换、流动性转换、期限转换等。 从当前国内影子银行的实践来看,它们与上述定义的最显著差异是:它们内生于银行体系内,生长时较少受到关注,在发展过程中对监管形成挑战,因而不断受到打击。以银信合作的理财产品为例,其资金来源经过银行渠道,资金运用经过信托机构,这两者都处于监管范围内。但由于该类产品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监管层难以应对,银监会陆续出台多项文件规范和禁止该类产品的发展。此外,委托贷款、同业代付、银银资产对敲(互换)等也都以银行为中介。图1 展示了社会融资总量与银行贷款之间的变化差异以及属于银行体系内的非贷款类融资的规模,从2006年开始非传统类融资表现出快速增长,最高峰2010年新增规模达到3.6万亿元,约占贷款的一半。 影子银行之“影子”一词表明了体系之外的含义,而上文监管事实和统计数据说明了中国的影子银行却是“体系内影子”,这一充满矛盾对立的语义反映了银行创新或者说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发展动因,更凸显了当前货币调控和监管方面的缺陷。具体而言,第一,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发展是应对传统货币调控方式的结果。1996年人民银行转向货币供应量的间接调控模式,但一直没有放弃对信贷规模的监测与窗口指导。在较强的行政干预下,影子银行成为绕开规模控制和贷存比指标的重要和有效工具。以规模控制较严的2008年为例,影子银行的发展也表现出顽强的抵抗力。为应对影子银行发展的创新挑战,人民银行在酝酿很久后于2011年推出了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工具,各类实证检验都表明该指标与宏观经济的联系较为密切。但恐怕遗漏了该指标的一个重要缺陷,即缺乏可控性。货币调控的可测性、相关性、可控性这三个要义,一个都不能少。20世纪西方学者就在不断努力拓宽货币测度的层次,但结果还是放弃了这一中介目标,社会融资总量的理念和思路与其一致,恐怕从调控抓手的角度最终还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第二,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发展反映出国内银行监管理念和方法的落后。对于影子银行的迅猛增长势头,银监会采取“堵”和“禁”的思路,即要求各种表外业务转回表内,这种简单粗暴的干预方式反映出监管理念不能与时俱进。20世纪后期以来,金融业混业经营已成趋势,各国监管当局大都是适应这种趋势,在监管上由机构监管转向功能或业务监管,有的甚至更具前瞻性,直接转向目标监管。国内银行监管不能顺应这种趋势,一方面是理念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缺乏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业务的交叉混合必然增加了信用转移风险,但我们却缺少交易对手的统计信息。此外,对国外监管目标的生搬硬套也导致机构发展影子银行业务的重要原因。 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即将在2013年元旦正式实施,我们对一家资产规模在100亿元到500亿元的城商行的测算表明,照当前速度发展四年后资本金缺口就将达到15亿元左右,但如果贷款中有30%经表外再转回表内投资项,资本金缺口将只有7亿元。由此可见新资本协议产生的压力,事实上很多银行开展的资金腾挪术正是为此而准备。作为监管当局而言,应该明白资本充足率仅仅是一个经验值,它是用资本覆盖信用风险分布的尾部区域,因此各国资本充足率的设定应该有明显差异。另外,资本充足率的传统计算方法大都基于正态分布,而大量研究已经表明信用风险分布具有明显的拖尾特征。第三,影子银行的发展是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全的结果。从当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看,它们大都是指向票据债券类的产品。这一点类似于国外的货币

最新论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对经济的影响

论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对经济的影响 1.我国影子银行的含义与分类 1.1 我国影子银行的含义。 早在20 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就出现了影子银行的萌芽,2 0 07 年美国第一次提出影子银行,并得到了全球的广泛认可。影子银行不是传统的商业银行,但是却有着与商业银行类似的职能。目前各界对于影子银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准确定义。由于我国的影子银行起步较晚, 发展水平较低,使得我国影子银行的定义与外国影子银行的定义有所不同。我国的影子银行是在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进行定义的。我国的影子银行是指具有和传统商业银行相类似的核心业务, 且处于传统银行业务以外的, 受到金融监管较少的金融机构或者金融业务。 1.2 我国影子银行的分类。 我国的影子银行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传统商业银行内部存在的影子银行业务, 主要包括部分银行的理财产品、委托贷款业务和票据相关业务。第二类是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 比如金融租赁公司、担保公司和信托公司。第三类是民间的影子银行业务, 具体包括民间借贷、ZP P 业务和小额信贷等。 2.我国影子银行的产生 我国的金融结构导致了我国具有特色的影子银行的产生。我国经济的转型势必要求配套的金融结构的转变,但是我国对金融结构的改革远远落后于对经济体制的改革,这就导致了我国经济增长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我国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银行体系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数量逐步增加,同时我国非银行类的

金融机构也快速发展,这就使得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十分激烈。面对激烈的竞争,各家银行纷纷进行业务创新。银行开始推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业务和票据相关业务等,银行的业务创新使银行体系内部产生了影子银行。 第二, 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迅速增多,金融需求迅速扩张,对金融结构从质量和数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的金融机构以银行为主,严格的准入制度更导致金融市场无法得到发展。银行严格的信审制度致使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这样我国资金的供给与需求不均衡给影子银行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三,为了应对激励的行业竞争一些金融机构开始逐步向混业经营的方向发展,而我国的金融监督体制依旧采取分业监管的形式。这就造成一部分业务受到多重监管,而另一部分业务没有机构进行监管。不完善的金融监管体制为影子银行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3.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也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影子银行尚没有形成系统、整体的体系, 也缺少高度证券化的金融产品。我国的小额信贷公司、财务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机构或多或少的存在影子银行业务。我国具体的影子银行业务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委托货款。 委托人将合法的资金委托给银行等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根据委托人的要求将资金发放出去, 监督贷款人的使用并帮助委托人收回资金的贷款业务即委托贷款。因为企业之间的借贷是不被我国的法律所允许的,为了让企业可以自主地调节资金的余缺,政府允许企业通过银行等第三方金融机构来进行企业之间的借贷行为。

中国式影子银行的操作手法

中国式影子银行的操作手法 既然中国式影子银行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内,下面我们从微观角度探讨“体系内影子”的操作手法。一方面通过会计分录表现为市场人士提供新的视角;另一方面也为监管层提示关注重点。具体来讲,“体系内影子”可以大致分为三种模式:>>更多最新相关资讯请点击合时代进行浏览… 银信合作模式 银信合作方式大体包括两种:一是银行在不受规模限制的条件下以自有资金方式运作;二是在规模受限情况下以中介方式运作。 在自有资金运作模式下,银行和信托公司共同选定放贷企业,由信托公司成立信托受益权计划,银行购买信托受益权,信托公司将信托资金发放给企业。在银行的会计科目中,现金及准备金存款科目减少,应收款类投资增加;在原来对企业直接放款模式下,同样现金及准备金存款科目减少,贷款及垫款科目增加。两种方式相比,资产负债表规模未发生改变,内部结构变化。对银行而言,贷存比指标因分子贷款的减少而下降,同时由于投资类项下风险资产权重降低,资本占用减少,达到资本缓释目的。 在信贷规模已经受限的情况下,银行和信托公司的合作可以分两步进行。首先信托公司发起信托受益权计划,银行利用自身的渠道销售理财产品。就这一步而言,银行可要求信托公司的信托资金在本行清算,银行的会计分录中同业借款和现金及准备金两个科目同时增加;第二步银行购买信托计划,现金及准备金科目减少,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增加,资产负债表规模不变,结构变化。在银行直接对企业放贷的情况下,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表现为储蓄存款和贷款两个科目同时增加;而通过信托媒介后,银行资产负债表表现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同业借款的同时增加;两种方式都可以使得资产负债表扩张,但结构明显不同,在后一种方式下,贷款项并不增加,贷存比得到控制,资本占用也相应减少。 由于银信合作产品的投资标的多样,投资方式灵活,它已成为银行实现信贷出表的重要工具。尽管监管层收紧银信合作,但银行依然可以通过结构变换,在表内进行资金腾挪,巧将贷款转化为投资。 2012年上市银行中报有9家银行投资了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共涉规模达2932亿元。其中,光大银行1052亿元,兴业银行818亿元,浦发银行375亿元,平安银行366亿元,南京银行170亿元,民生银行63亿元,北京银行44亿元,宁波银行25亿元,华夏银行20亿元。在这2932亿元资产中,光大银行的1052亿元列于“其他资产”下的“代理理财资产”;兴业银行的2.69亿元和142.55亿元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下的“理财产品”和“信托计划”;其余理财产品均位于“应收款项类投资”项下。在“应收款项类投资”项下,各银行所起名目不尽相同,分别为“理财产品”、“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信托

影子银行的意义及风险

影子银行的意义及风险 摘要:影子银行的存在在银行资金面紧张,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对我国经济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但因为其不受监管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隐患。本文通过论述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存在的风险,进一步研究如何降低影子银行的弊端,并将其引导积极促进经济的发展 所谓的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的中介体系。但是,影子银行也并不单指一种机构,也可以是指不计入信贷业务的银行或信托的理财产品。影子银行大多存在于外国的金融系统,美国更是拥有数以万计的影子银行,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美国的影子银行通过吸收大量银行贷款证券化而进行信用扩张,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转变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看上去不像传统银行但仅是行使传统银行的功能。因为我国绝大部分的信用中介机构都已纳入监管体系,并受到严格监管,所以我国大部分的投行,信托、保险公司基本不属于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区别于其他传统的商业银行有其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交易模式采用批发形式;第二,进行不透明的场外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很不完善;第三,杠杆率非常高,经常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第四,主体是金融中介机构,载体是金融创新工具,其充当了信用中介功能;第五,由于影子的负债不是存款,主要是采取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方式等来分散风险,存在监管套利的行为。 美国的住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是美国影子银行的利益来源,也是导致日

后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这种住房按揭贷款融资来不仅降低了住房按揭者的融资成本,也让这种信贷扩张通过衍生工具全球化与平民化,成了系统性风险的新来源。 美国影子银行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了存款机构的资金流失、信用收缩、赢利下降、银行倒闭等现象。为了应对这种信用危机,政府大开始规模放松金融部门的各种管制,促使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一股金融创新潮。各种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组织及金融经营方式等层出不穷。随着美国金融管制放松,一系列的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影子银行也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 近几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今年年末的中央经济会议更是提出新常态的概念,中国经济面临的通缩压力加大,传统的商业银行资金面不断吃紧,企业面临的融资难的问题也会进一步恶化。这时候,中国影子银行反而起了很好的作用。影子银行体系作为一种跨越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新型金融运作方式,能够有促进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发展,能够缓解企业资金的困难,同时影子银行开辟了多元化的居民和企业投资渠道,丰富居民和企业的投资渠道,以多特征、多层次、多方式的金融服务产品和衍生工具满足居民和企业的投资需求。 影子银行的大步伐进入金融市场,与传统商业银行抢占市场份额,加剧金融市场的竞争,客观上提高金融体系的运转效率,尤其是融资效率,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中小企业的巨大融资需求也促进了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 在与其他商业银行的斗争中,影子银行也在推动着传统的商业银行转型创新。由于历史原因以及长期的垄断地位,中国的传统商业银行目前在金融

影子银行与中国式金融创新

Shadow Banking and Chinese Financial Innovation 影子银行与中国式金融创新 ■王婕王雅娟 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Paul McCully)在2007年提出,他定义影子银行为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从事与银行类似的金融活动却不受监管或几乎不受监管的金融实体与金融活动。影子银行被提出后,因为其在金融危机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而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吸引了世界金融监管部门和学术界的目光。 与此同时,中国金融业中以银行理财、信托计划、民间金融等为代表的金融创新业务自2009年也迎来了发展高潮。受此影响,新增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快速从2009年的75.7%下降到2012年的57.9%。一时间引起国内外同业及媒体对中国影子银行快速膨胀的激烈讨论,国外众多金融机构甚至以此为由唱衰中国。然而,中国的金融创新业务是否就一定等同于国外金融机构所指的影子银行呢?这是我们需要搞清楚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才可以有的放矢地探究其背后的影响、机遇和挑战。 影子银行的界定及特点 何谓影子银行 由于各国金融发展阶段、市场结构、监管环境等的不同,对影子银行的界定还未统一。国际上比较权威的是2011年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研究报告《影子银行:范围界定》中的解释。该报告将影子银行界定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广义的定义,即游离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具有信用中介职能的金融实体和活动。另一个是狭义定义,在广义定义的基础上,狭义影子银行体系还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通过期限或流动性转换、不完善的信用风险转移和高杠杆等方式引发系统性风险;二是进行监管套利,损害金融监管有效性。 影子银行的特点 综合来看,影子银行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一是不受监管或仅受弱监管,与传统银行业受到资本充足率、存款准备金等限制不同,影子银行进行监管套利规避或减小监管成本。二是杠杆率高,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以少量的资金撬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研究

注:本文是中国社科院重大调研课题《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状况研究》中期报告的摘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完成,引用请注明出处。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 2013年4月22日 一、总论 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相比,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发达国家影子银行具有以下五个特征:由非银行金融机构主导;以证券化活动为核心;具有较高的杠杆率;主要依赖批发手段融资;影子银行产品购买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而当前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为:由商业银行主导;影子银行产品一般不涉及证券化,仅有少数银信合作产品具有证券化特征;杠杆率较低;主要依赖零售渠道融资;影子银行产品购买者以零售客户为主体。不过,中外影子银行也具有如下共同点:均具备期限转换与流动性转换功能;均流离于常规监管体系之外;均不享受存款保险公司保护与央行贴现窗口支持。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自2010年起迅速扩张,目前已具备相当规模。如果采用最窄口径,即认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只包括银行理财业务与信托公司,则2012年底中国影子银行规模达到14.6万亿元(基于官方数据)或20.5万亿元(基于市场数据)。前者占到GDP的29%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1%,后者占到GDP的40%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6%。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兴起主要来自融资方、投资方以及投融资中介三方面的旺盛需求。从影子银行融资方来看,源自宏观调控方向转变背景下重点调控行业(房地产与地方投融资平台)与中小企业的旺盛融资需求;从影子银行产品投资方来看,源自金融抑制环境下居民部门的旺盛投资需求;从投融资中介来看,源自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来规避贷存比、资本充足率与贷款限额等监管指标的行为。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合理性。这一合理性主要体现在:第一,这是中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抑制环境下自发实施的金融创新,既扩展了传统金融服务的边界,又缓解了金融抑制的程度,有助于提高储蓄投资转化能力与资源配置效率;第二,为各种类型企业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缓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宏观调控不确定性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不利冲击。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潜在风险。主要风险包括:一是期限错配(资产期限结构长、负债期限结构短)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而流行的资金池—资产池理财业务进一步放大了这种风险;二是信用违约风险,即作为影子银行基础资产的各种债权的实际回报率难

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体系: 发展、内涵与未来 影子银行(Shadow Banks)是首现于2007年的一个流行词汇,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1,意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正规、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随后,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债券大王”格罗斯(Gross)在一文章中再次提及,影子银行名声大噪。2定义上,影子银行是指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等的金融中间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相应的,影子银行体系就是由影子银行组成的非银行金融体系,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称其为平行银行体系(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 21世纪以来,影子银行经历了膨胀式的发展,影子银行体系也是迅速壮大,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一起成为金融体系中重要的参与主体。影子银行的发展壮大,使得美国和全球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银行体系的作用不断下降而影子银行体系的重要性则日益提高。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重大改变,金融市场随之得到迅速的发展,金融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阶段。 21世纪初期,金融体系的高度繁荣是与金融市场杠杆倍率大幅提高、交易规模天量增长和金融当局的“恶意忽视”(Krugman,2009)3等息息相关。影子银行比传统银行增长更加快速,并游离于现有的监管体系之外,同时也在最后贷款人的保护伞之外。 1 McCulley,Paul: Teton Reflections, PIMCO Global Central Bank Focus,Agu/Sept.2007. 2 Gross,Bill: Beware our shadow banking system, Fortune, Nov.2007. 3 转引自克鲁格曼(2009):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刘波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 May. 18, 2009 https://www.360docs.net/doc/ad3157750.html, 郑联盛 zhengls@https://www.360docs.net/doc/ad3157750.html, Policy Brief No. 09035

国内影子银行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研——基于2007—2017年月度数据实证分析

第28卷第1期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VG 28 No. 1 2018 年3月JOURNAL OF WUHANMETALLURGICAL MANAGERD IN STITU TE M ar. 2018 国内影子银行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研 —基于2007—2017年月度数据实证分析 王嘉薇,朱家明(通讯作者)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对提高融资效率、促进金融创新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作为我国金融系 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基于2007—2017年月度数据,建立VAR模型对影子银行与我 国金融发展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良好的金融环境也将 推动影子银行业务拓展的结论。结合实际情况,从构建监测机制、推动模式改革、加强金融创新角度提 出完善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实现我国金融体系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发展;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1890(2018)01 -0006 -03 一、 弓I言 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国际社 会普遍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子银行体系 的发展受到广泛关注。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在 研究报告《影子银行:范围的界定》中给出了影子 银行广义及狭义的界定:广义上是指游离于监管 体系之外的中介机构实体与信用中介活动;狭义 上则是指具有系统性风险及监管套利的经济活动 统称。 我国影子银行系统呈现规模不断扩大、业务 不断拓展、对经济渗透日益加深的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6》显示,2015年底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资产规模达到 近60万亿元,占到GDP的80%与银行总资产的 306。影子银行系统一方面为传统银行信用扩展 开辟了新渠道,促进了金融创新;另一方面也存在 着诱发系统性风险、削弱央行宏观调控能力、冲击 金融系统稳定性等问题。因此,分析影子银行的 界定与风险成因,研究相关风险的防范对策,对国 内影子银行系统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稳步发展具有 重要现实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一)国外对影子银行相关研究情况 1. 关于影子银行特性的研究 P g l J2010)认为由影子银行体系发展而来 的信 介 融 构 管套 的结果,也是美国金融体系对规模经济、内部控制的 要求[1]。C o rtty、E p stein(2008)指出银行体系信用 期限出现错配的原因是影子银行的债务多为短 期,资产组成由原来的流动性较强资产转化为流 动性较差的资产[2]。 2. 关于影子银行风险与监管的研究 Shin(2008)基于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大量实证 研究,提出有关部门应严格监管影子银行设计的 无风险产品,通过内部控制及科学评估降低危机 给经济实体带来的负效应[3]。Gom icka(2014)从 资本监管角度出发,构造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发 现通过影子银行业务进行的监管套利行为将使传 统银行的监管措施效果也大打折扣[4]。 (二)国内对影子银行相关研究情况 1.关于影子银行与经济金融的关系研究 刘超、马玉洁(2014)建立VAR模型研究影 子银行对金融发展和金融稳定的脉冲响应,发现 影子银行系统对我国金融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601001);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11 - 12D07 )。 收稿日期:2〇18 -02-23 作者简介:王嘉薇(1996 -),女,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本科生;通讯作者:朱家明(1973 -),男,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副教 授,研究方向为数学建模分析。 一 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