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十二经络‘中药引经药’

神奇的十二经络‘中药引经药’
神奇的十二经络‘中药引经药’

神奇的十二经络‘中药引经药’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它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使上下,左右,内外,表里行成统一整体。药引子就是把各味中药引向有病的脏腑经络,使各味中药具有靶向性。这几味中药只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用,对其它经无作用,或作用很小。古人称药引子为“引经报使”。

在一般情况下十二经的药引子为:

一.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白芷.生姜.葱白.

二.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三.手厥阴心包经:柴胡.牡丹皮.

四.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上焦用地骨皮.中焦用青皮.下焦用附子

五.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六.手太阳小肠经:蒿本.黄柏.

七.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

八.足阳明胃经:升麻.白芷.葛根.石膏.

九.足少阴肾经:独活.知母.桂枝.细辛.

十.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十一.足厥阴肝经: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

十二.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

药引子不仅能起到领军者的作用,而且还能加强各味中药的疗效。

在治疗燥咳的药中可加入枇芭叶.生梨汁.以加强润肺.止咳的效果.

在治疗风寒感冒的辛温解表药中可加入葱白.生姜.以加强驱风散寒的效果.

在治疗肝血不足.肝阴不足的滋阴养血的药中可加入4—5个胡罗卜头.可加强养肝血的效果.

在清热利尿的药中可加入鲜茅根.鲜竹叶.会很快的消除尿急.尿频.尿痛。

在食疗中,海参是营养价值很高的补品。可入心经.肾经.肝经.脾经.胃经.在吃海参时如能加上海参肠,海参子(海参花).不仅美味,补益效果会很好!(原因:海参在遇到它的天敌和恶劣环境时,它会从肛门里排出它的肠子,迷惑敌人,以保护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修复,一套完整的内脏又长了出来。所以,海参的再生能力特强!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再生能力!)海参肠就是海参的参引子。

(1)

十二经用药

王好古《汤液本草》载有李东垣关于各经用药的“响导图”这可看成是药物归经的简表。录之如下:

(1)手太阴肺经

南星、款冬花、升麻、桔梗、檀香、山药、粳米、白茯苓、五味子、天门冬、阿胶、麦门冬、桑白皮、杏仁、葱白、麻黄、丁香、益智、白豆蔻、知母、缩砂(檀香、豆蔻为使)栀子、黄芩、石膏。

【附记】升麻、芍药、木瓜、藿香(按:附记下药名,原列在表格下,与以上药物有的重出,有属增添,区分意义不详。附记中的药名又有自相重复,现略去)。

(2)足太阴脾经

代赭石、赤茯苓、麻仁、甘草、半夏、益智、黄芪、苍术、白术、胶饴、草豆蔻、茱萸、缩砂(人参、益智为使)防风、当归。

【附记】白芍药(酒浸)延胡索、缩砂。

(3)手阳明大肠经

升麻、白芷、麻仁、秦艽、薤白、白石脂、缩砂(白石脂为使),肉豆蔻、石膏。【附记】麻黄、大黄、连翘、升麻、白芷、葛根。

(4)足阳明胃经

半夏、苍术、升麻、白芷、葱白、知母、白术、神曲、葛根、乌药、丁香、草豆蔻、缩砂、防风、石膏。

【附记】石膏、白术、檀香(佐以他药)、白芷、升麻。,

(5)手少阳三焦经

川芎、柴胡、青皮、白术、熟地黄、黄芪、地骨皮、石膏、细辛、附子。

(6)足少阳胆经

半夏、龙胆草、柴胡。

【附记】连翘、柴胡。下:青皮。

(7)手厥阴心包经

沙参、白术、柴胡、熟地黄、牡丹皮、败酱。

【附记】青皮。上:黄芩、熟地黄。

(8)足厥阴肝经

青皮、羌活、吴茱萸、白术、山茱萸、代赭石、紫石英、当归、甘草、龙胆草、蔓荆子、阿胶、瞿麦、桃仁。

【附记】柴胡、川芍、皂角、桃仁、茗苦茶。

(9)手太阳小肠经

白术、生地黄、赤茯苓、羌活、赤石脂、缩砂(赤石脂为使)。

【附记】防风、藁本、蔓荆子、茴香、黄柏。

(10)足太阳膀胱经

泽泻、桂枝、黄柏、羌活、麻黄、蔓荆子、滑石、茵陈、白茯苓、猪苓。

【附记】白术、泽泻、防己、大黄(酒蒸)、藁本、羌活。下:黄柏。

(11)手少阴心经

麻黄、桂心、当归、生地黄、黄连、代赭石、紫石英、栀子、独活、赤茯苓。

【附记】细辛、熟地黄、五味子、泽泻。

(12)足少阴肾经

知母、黄柏、地骨皮、阿胶、猪肤、牡丹皮、玄参、败酱、牡砺、乌药、山茱萸、天门冬、猪苓、泽泻、白茯苓、檀香、甘草、五味子、茱萸、益智、丁香、独活(或用桂),桔梗(或用硝),豉、缩砂(黄药、藁本为使),附子、沉香、益智、黄芪。

【附记】地榆、附子、知母、白术。

奇经八脉用药

奇经八脉与肝肾的联系甚为密切,临床用药常结合这方面来考虑。叶天士医案所选用的药物,就有枸杞子、沙苑蒺藜、小茴香、桑寄生、杜仲、肉桂、牛膝、续断、生熟地黄、黑芝麻、绿豆衣、桑椹、菟丝子、柏子仁、山萸、女贞、旱莲、锁阳、覆盆子、磁石、龙骨、牡砺、鹿茸、鹿角、龟板、鳖甲、阿胶等,这些药都入肝、肾二经;巴戟天、肉苁蓉、补骨脂,莲肉等药则入肾经。他是通过调治肝肾来调理奇经,这样将肝肾与奇经的关系从辨证和用药方面都结合起来。其中有些药物还能直入奇经,如所说的“鹿性阳,入督脉;龟体阴,走任脉”就是。

清代《得配本草》一书详载药物归经内容,并编集有关奇经的用药,录之如下,以供参考。

督脉用药:附子、苍耳子、细辛、羊脊骨、鹿角霜、鹿角胶、藁本、杞子、肉桂、鹿衔草、黄芪。

任脉、冲脉用药:

龟板、王不留行、巴戟天、香附、川芎、鳖甲、木香、当归、白术、槟榔、苍术、吴茱萸、杞子、丹参、甘草、鹿衔草。

带脉用药:当归、白芍、川断、龙骨、艾、升麻、五味。

阴阳芷脉用药:肉桂、防己、穿山甲、虎骨。

阳维用药:桂枝、白芍、黄芪。

阴维用药:当归、川芎。

中药界的“靶向药”,带领方药直达病

中药界的“靶向药”,带领方药直达病变部位临床用药中,我们有时会听到“引经药”一词。何为引经药呢?某些药物对机体某部分有选择性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者特殊的治疗作用,这类药物就是引经药。临床常用的引经药有哪些?它们作用于哪些部位?我们来看一下张炳厚教授的总结。 治疗疾病,予其定位十分重要。疾病在人体中,发病部位特别广泛,可发病于五脏六腑之某一脏腑,也可发生在不同经络,或发生在里,或发生在表,或上或下,或发生在七窍九道,欲治某处之病,必须使药力达到病所,才能取得良效。方剂中载诸药达病所之药称为使药。 在方剂组成中,即分君、臣、佐、使。使药有两种作用,一是引经报使,二是调和诸药。所讲之引经药,是属前者,又称向导,使用引经药为向导,所谓引经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证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适其至所,是要令药物能够到达病所,即适其病所,这提出了引经报使的问题。又如徐大椿谓之“归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谓向导之师”。就是说,在中药中,每味药均有其归经,而其中有些药,归经特别专注,引经药往往取用这些归经专注之品。 脏腑、经络、部位引经药 柴胡、地龙 肝—— 青皮 胆—— 菖蒲、灯心草 心—— 小肠——黄柏 茯苓 脾—— 胃— 石膏 — 肺——桔梗、杏仁

大肠——白芷 肾—— 蒺藜、鬼箭羽 膀胱——滑石 心包— —钩藤 三焦— - 八、、—连翘 头—— 川芎 腰—— 桑寄生 命门— —补骨脂 丹田——砂仁 上肢——桂枝 下肢——牛膝 督脉——鹿角类 任脉——龟甲或王不留行冲脉——木香 带脉— —川断 尿道——甘草梢 太阳经——羌活 .r . r r 亠r>.—卜—r i—t 阳明经——白芷或葛根 少阳经 ——柴胡 厥阴经——吴茱萸或藁本疼痛引经药与随机变法

头疼引经药

头疼引经药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头疼引经药 2009-12-14 22:37 ·中医中药· 临床应正确使用治疗头痛的引经药 姜宏伟 (鸡西市传染病医院,黑龙江鸡西158100) 摘要:目的讨论正确使用治疗头痛的引经药。方法太阳经头痛加川芎;阳明经头痛加葛根、白芷;少 阳经头痛加柴胡;厥阴经头痛加吴茱萸、藁本;太阴经头痛加苍术;少阴经头痛加细辛。结论选用正确的引 经药,能够使诸药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中医中药;头痛;头痛的分类;头部经络分布;引经药;引经药的正确使用 学科分类代码: 360 中图分类号: R98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 - 5775 (2005) 04 - 0312 - 02 头痛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 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或头前后、偏 侧部的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症,也是一个在临 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以发生在 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 恶化的先兆。 1 概述 本病源于《素问·风论》,据其病因而有“脑风”、 “首风”之名,认为乃外在风邪寒气犯于头脑而致,后 经历代医家论述和发挥,其内容日趋丰富和完善,仲 景《伤寒论》六经条文中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 厥阳病头痛。《东恒十书》指出外感和内伤均可引起 头痛,根据病因和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 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 头痛、厥逆头痛等,还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 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创造了条件。正如明·徐春甫 《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总结说:“头 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攻,五脏气郁之病,东恒论气 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 之病,仲景伤寒,东恒六经之类是也。” 在临床上患者自觉头痛,包括前额、额颞,顶枕 部位疼痛,是其共同的症候特征,按部位中医有在太 阳、阳明、少阳或在太阳、厥阴、少阴或痛及全头的不 同,但以偏头痛者居多,又据头痛之久暂、疼痛之性 质,特点和部位的不同,有外感和内伤两大证类。 后世医家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 行头面部,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太阳经头痛,多在 后头部,下连于颈;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 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

中医处方中引药的应用

中医处方中引药的应用 传统中医诊病,处方遣药,喜用引药,由于引药的巧妙应用,效如桴鼓。引药是在中药“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和“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及药物归经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历代医药学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体会到辩证立法虽然精确,但是能否收到预期良效,还要看遣药配伍是否妥当;因为药物一经配伍,就大大增加了各药作用的复杂性,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协调或制约),药物的性能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因此,古人对引药的应用十分重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代代相承,逐步发展和完善。近年来,引药的应用进展不大,有渐被忽略的趋势。引药是在当前中药配伍应用亟待继承和发扬的重要内容,应当努力发掘,使中医药学的方药理论得以深化,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 一、引药概述 引药,亦称引经药、药引、或引经报使,主要是指处方中引导诸药直达病所使之更好发挥治疗效应的药物。它是在中医方剂的君、臣、佐、使配伍原则和中药药物归经理论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正如传统之用桔梗为了引载药上浮治疗咽喉病,用桑枝为引以治上肢病,以牛膝为引以治下肢病,用羌活为引以治足太阳膀胱经病,用青皮为

引以治疗足厥阴肝经病,用酒为引以活血通经,用生姜为引以发表和胃,用灯心草为引以清心通淋等。其应用药材、蔬菜、果实、谷物、草木、虫介及金属等类皆囊括其中,真可谓方圆曲直,运用精当,达到炉火纯青、美不胜收的境界。早在东汉时期,《伤寒论》113方中就有52个方应用了引药;金元时期,《珍珠囊》明确提出了引药为“引经报使之说”;明清时期,引药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并有《药引论》专著问世。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引药应用逐步成为了临床处方基本原则之一。正如《医学阶梯》说:“汤之有引,如舟之有楫”。《医学读书记》亦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药引论》则明确指出:“古今汤方莫尽,药引无穷,临机取用,各有所宜。”均说明了应用药引的重要性和广泛性。大抵选用引药根据疾病表现、病变部位、体质强弱、发病季节以及治疗目的、立方原则、药性特点等因素而定。正确地应用引药,对引诸药入经,直达病所,提高疗效,矫正药味,便于服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引药的临床应用,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即用于引药归经、佐助、佐制、反佐、调和诸药等。 (一)引药归经:如参苓白术散中用桔梗为引,似舟楫载药上达上焦以益肺;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中用吴茱萸、生姜为引,直走厥阴引诸药散陈寒;芪芍桂酒汤中用苦酒为引,引药入营分以增强泄营中

-中医引经药歌诀

中医引经药歌诀 (一)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如左金丸为清泻肝火之剂,方中吴茱萸辛热入肝,黄连苦寒入心,吴茱萸为肝经引药,可引黄连之寒来清肝火。白虎汤主治阳明经热盛,石膏用以引诸药入阳明经而收清热生津之效。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可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等。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丹溪心法》在治疗时即注重引经药的运用,指出:“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二)引药至病所一些引经药具有明显的作用趋向,可引导它药作用于病所。如补中益气汤,以升麻、柴胡为引,升提下陷之中气。清胃散中也以升麻引诸药清泻胃火。其它如川芎引药上行,牛膝引药下行,桔梗载药上达,肉桂引火归元;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选牛膝、独活等,均为实践所得,已为医者习用。此外,治疗头痛时,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实亦寓引经之意,李中梓对此解释为:“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阴中之阳,自地升天也,在风寒湿固为正用,即虚与热亦假引经。”炮制

可改变药物的性能,如土炒入脾,盐炒入肾,醋制入肝,蜜制归肺,酒炒上行。引经药的引导作用随炮制不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三)辨证使用,有的放矢运用引经药,应以辨证为前提,充分考虑其本身的药性与功能,尽可能功能与导向统一,使药效得以充分发挥。如手少阴心经引经药黄连与细辛,清心火时选黄连,通心阳时用细辛。再如痛泻要方中的防风,既能引药入脾,又能散肝郁,舒脾气,胜湿止泻;龙胆泻肝汤之柴胡,既能引药入肝胆,又能舒畅肝胆。 (四)重视功能,不拘引经临床辨证用药组方,重要的是看药物的基本功能,而非一味强调某药的引经作用。实际上在众多的方剂中,选用药物的依据主要是功能与归经,而选药引经的则为数较少,这就是说,引经的作用是重要的,但并非是必须的。因此,不能过分夸大引经药的作用。 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中医经脉中药归经歌诀

十二经脉中药归经歌诀+牙齿归经及用药+分类用药歌+五脏六腑用药简诀+ 一些虫石的药性+《引经药概述--引经药歌诀》+《经络药诀》 十二经脉中药归经歌诀 手少阴心经歌诀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 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合来大有功。 玄胡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 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手太阳小肠经歌诀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 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必须要求温,大小茴香乌药根; 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藁本。

足太阴脾经歌诀 补脾人参绵黄芪,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泻脾之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滑石玄胡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足阳明胃经歌诀 补胃必须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芪,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温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和大黄,多加石膏泻更急。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及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手厥阴心包经歌诀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手太阴肺经歌诀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苑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绵州黄芪更参苓。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蒄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马兜铃、瓜萎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足厥阴肝经歌诀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仁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足少阳胆以歌诀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凉用竹茹与黄连;用改善皆同肝经。 手少阳三焦经歌诀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芪;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

经用药歌诀中药常用

十二经用药歌诀+中药常用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玄参苦, 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温心藿香石菖蒲; 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沉香,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 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头疼引经药

头疼引经药

头疼引经药 2009-12-14 22:37 ·中医中药· 临床应正确使用治疗头痛的引经药 姜宏伟 (鸡西市传染病医院,黑龙江鸡西158100) 摘要:目的讨论正确使用治疗头痛的引经药。方法太阳经头痛加川芎;阳明经头痛加葛根、白芷;少 阳经头痛加柴胡;厥阴经头痛加吴茱萸、藁本;太阴经头痛加苍术;少阴经头痛加细辛。结论选用正确的引 经药,能够使诸药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中医中药;头痛;头痛的分类;头部经络分布;引经药;引经药的正确使用学科分类代码: 360 中图分类号: R98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 - 5775 (2005) 04 - 0312 - 02 头痛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 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或头前后、偏 侧部的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症,也是一个在临 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以发生在 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 恶化的先兆。 1 概述 本病源于《素问·风论》,据其病因而有“脑风”、 “首风”之名,认为乃外在风邪寒气犯于头脑而致,后 经历代医家论述和发挥,其内容日趋丰富和完善,仲 景《伤寒论》六经条文中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 厥阳病头痛。《东恒十书》指出外感和内伤均可引起 头痛,根据病因和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 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 头痛、厥逆头痛等,还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 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创造了条件。正如明·徐春甫 《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总结说:“头 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攻,五脏气郁之病,东恒论气 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 之病,仲景伤寒,东恒六经之类是也。” 在临床上患者自觉头痛,包括前额、额颞,顶枕 部位疼痛,是其共同的症候特征,按部位中医有在太 阳、阳明、少阳或在太阳、厥阴、少阴或痛及全头的不 同,但以偏头痛者居多,又据头痛之久暂、疼痛之性 质,特点和部位的不同,有外感和内伤两大证类。 后世医家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 行头面部,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太阳经头痛,多在 后头部,下连于颈;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 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 经头痛,痛在巅顶,连于目系。正如《冷庐医话·头

中药引经药

心经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 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姜。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乾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中药引经药

心经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姜。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乾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头疼引经药

头疼引经药 2009-12-14 22:37 ·中医中药· 临床应正确使用治疗头痛的引经药 姜宏伟 (鸡西市传染病医院,黑龙江鸡西158100) 摘要:目的讨论正确使用治疗头痛的引经药。方法太阳经头痛加川芎;阳明经头痛加葛根、白芷;少 阳经头痛加柴胡;厥阴经头痛加吴茱萸、藁本;太阴经头痛加苍术;少阴经头痛加细辛。结论选用正确的引 经药,能够使诸药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中医中药;头痛;头痛的分类;头部经络分布;引经药;引经药的正确使用学科分类代码: 360 中图分类号: R98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 - 5775 (2005) 04 - 0312 - 02 头痛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 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或头前后、偏 侧部的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症,也是一个在临 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以发生在 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 恶化的先兆。 1 概述 本病源于《素问·风论》,据其病因而有“脑风”、 “首风”之名,认为乃外在风邪寒气犯于头脑而致,后 经历代医家论述和发挥,其内容日趋丰富和完善,仲 景《伤寒论》六经条文中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 厥阳病头痛。《东恒十书》指出外感和内伤均可引起 头痛,根据病因和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 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 头痛、厥逆头痛等,还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 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创造了条件。正如明·徐春甫 《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总结说:“头 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攻,五脏气郁之病,东恒论气 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 之病,仲景伤寒,东恒六经之类是也。” 在临床上患者自觉头痛,包括前额、额颞,顶枕 部位疼痛,是其共同的症候特征,按部位中医有在太 阳、阳明、少阳或在太阳、厥阴、少阴或痛及全头的不 同,但以偏头痛者居多,又据头痛之久暂、疼痛之性 质,特点和部位的不同,有外感和内伤两大证类。 后世医家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 行头面部,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太阳经头痛,多在 后头部,下连于颈;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 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 经头痛,痛在巅顶,连于目系。正如《冷庐医话·头

中药引经药

中药引经药 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中医治风湿病很重视引经药。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 清·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1、按经脉选药:据历代医家经验,常用的引经药: 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 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 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足太阴脾经:苍术、升麻、葛根、白芍; 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 手少阳三焦经:连翅、柴胡,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 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等。 可按风湿痹证所在经脉选用。 2、按病位选药:实为按经选药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头部风湿痹痛,虚证选川芎、白芷;实证选柴胡、勾藤、水牛角。 颈项痛,风重选羌活,热重选葛根,强硬选葛根、白芍、细辛。 肩背痛用羌活、黄岑、桂枝、葛根。 胸部挤压痛用香附、枳壳。 胁痛选柴胡、郁金。

肩臂痛有主张从痰湿治疗,选丹溪指迷茯苓丸加味,重用祛痰药。 上肢痹痛选羌活、防风、桂枝、桑枝、茯苓、陈皮、姜黄、白芍、鹿含草、银花藤、天仙藤。 背痛常加羌活、防风引经,肥人少佐附子,气滞血瘀加生姜黄,肾精亏虚,督脉失养须加狗脊;背部痹痛剧烈而他处不痛者,用九香虫温阳理气,并配以葛根、秦艽,病变在腰脊者合用蜂防、乌梢蛇、地鳖虫行瘀通督,并配以川断、狗脊。背脊痛用石南藤、菖蒲。 腰痛通用补肾药可选杞子、巴戟、鹿角胶、狗脊、杜仲、川断;肾阴虚可选黄精、熟地、石斛;肾阳虚选巴戟、仙茅、仙灵脾、葫芦巴等;有些腰痛可用白术、食疗用栗子、猪腰。 腰骶部痛弯腰下蹲受限,加伸筋草、赤白芍等;剧痛加花椒、香附、玄胡。 两髋痛剧属热者选加公英、地丁、板兰根。热入腰间之痛用稀莶草、海桐皮。 下肢痹痛可选独活、牛膝、防己、木瓜、椿根、川太、五加皮、杜仲、白芍、小活络丹等。 足跟痛一般肾虚引起,如见湿热下注,可在补肾基础上伍用木瓜、青黛等。此外,注重关节痛加松节、乳香。 肉痛加桑枝、桑寄生。 四肢关节痛均可加藤枝类药,如忍冬藤、鸡血藤、伸筋藤、天仙藤、桑枝、桂枝等。 周身骨痛加当归、威灵仙。 另外,病位深浅用药有别,病在肌肤经络者,一般以防风、麻黄、桂枝、银花、连翘、青风藤等辛散之药; 在筋骨者用白芥子、白附子、川芎、草乌、附子、马钱子及虫类之药; 在脏腑者用补益之药。 热在气分用生石膏、知母,在营血用生地、丹皮、玄参等 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中药的替代

精心整理 中药的替代 一、解表类麻黄:发汗利水。代替药;浮萍,伍辛温解表药。止咳平喘。代替药;紫薇伍杏仁。荆芥:发汗解表。代替药;防风,祛风力强,发汗力弱。代替药;苏叶,辛温力强。防风:发汗解表。代替药;荆芥或苏叶祛风湿。代替药;羌活,羌活性烈,防风性缓。细辛:祛风止痛。代替药; ;水牛角用量一般为犀角的8~~12倍。玄参:清热凉血滋阴,代替药:生地黄,二者可以互代。软坚散结,代替药:贝母伍夏枯草。丹皮:清热凉血散瘀,代替药:赤芍。黄连:清上焦热,代替药:黄芩,或再伍莲子心。清热燥湿(下焦),代替药:胡黄连。清热毒,疗疮疡,代替药:黄柏、栀子伍丹皮。双花:清热解毒,代替药:连翘,二者可以互代。疏散风热,

代替药:连翘,二者可以互代,但双花偏于透热上行,由口鼻外达,连翘偏于透达肌表,由躯壳疏散。双花、连翘:清热解毒,代替药:蒲公英。蒲公英:清热解毒,代替药:紫花地丁,二者可以互代,但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力较强,多用于疔疖,蒲公英消肿散结之力较着,多用于臃肿。射干:解毒利咽,代替药:马勃,或再伍桔梗。地骨皮:退虚热,代替药:银柴胡,二者可以互代。凉血退蒸,代替药:牡丹皮,二者可互代,但地骨皮 替药:土茯苓伍石菖蒲,或再伍利水药。冬瓜皮:利水,代替药:猪苓。清热解暑,代替药:西瓜翠皮。五、祛风湿类独活:祛风湿止痛,代替药:羌活或防风伍苍术,二药功效相似,但羌活偏于上半身病者,独活偏于下半身病者。秦艽:祛风湿,代替药:防风,或在加桑枝。退虚热,代替药:银柴胡或地骨皮。威灵仙:祛风湿通络止痛,代替药:秦艽伍海风藤,或

者再伍桑枝。桑寄生:祛风湿壮筋骨,代替药:五加皮,或再伍川断。安胎,代替药:川断或杜仲,或再伍菟丝子。白花蛇:搜风通络止痛,代替药:乌梢蛇,二者可以互代,但白花蛇力强。六、温里药附子:温暖脾肾,代替药:干姜或肉桂,或再伍补骨脂。回阳救逆,代替药:天雄伍干姜。散寒止热,代替药:川乌或草乌,此功效附子不如乌头。肉桂:温中助阳,代替药:附子或干姜,二者相似,但附子走而不守,肉桂却守而不走。吴 血,代替药:仙鹤草。侧柏叶:凉血止血,代替药:茜草根,二者此功相同,但茜草兼有活血作用,或用槐花。大蓟:凉血止血消散痈肿,代替药:小蓟二者可互代,多同时伍用。大蓟兼消痈肿,小蓟专主血,不能消痈肿。槐花:凉血止血,代替药:地榆,二者可互代,多同时伍用。三七:止血散瘀,代替药:白及伍大黄炭或制大黄,带药不如原药效果好。九、活血

五脏六腑十二经主要引经药

五脏六腑十二经主要引经药 引经药分为如下两类: 一、按十二经记述:手太阴肺经为桔梗、升麻、葱白、辛夷;手阳明大肠经为白芷、石膏;足太阴脾经为升麻、苍术;足阳明胃经为白芷、石膏、葛根;手少阴心经为细辛、黄连;手太阳小肠经为木通、竹叶;足少阴肾经为肉桂、细辛;足太阳膀胱经为羌活,手厥阴心包经为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为连翘、柴胡;足厥阴肝经为柴胡、川芎、青皮、吴茱萸;足少阳肝经为柴胡、青皮。 二、按六经记述,如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少阳经用柴胡,太阴经用苍术,少阴经用独活,厥阴经用细辛、川芎、青皮。 附录: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心经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

灵。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温肺 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亦温肾,腽肭 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 活肉桂奇 胃经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姜。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乾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小肠要求温,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高本。 膀胱经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

引经药和药引子

引经药和药引子 一、引经药的功用 引经药一般解释为“引诸药直达病所”,即将不归该经的药物接引到该经病所的药物。根据其引使的范围和性质可分为五类:十二经引经药、六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局部和穴位引经药。 十二经引经药为临床所常用,多为治疗外感六经病症各方的主药,如桂枝、白芍、细辛、葛根、柴胡、附子、吴茱萸、黄连、黄柏、石膏、知母等,都是六经辨证中六经主方的主药。其它如羌活、独活、白芷、藁本、葱白、升麻、苍术、川芎、青皮等,也是金、元以来医家治疗外感表证常用方剂中的主药。这些引经药既有引药入经之效,又能在方中发挥其主要治疗作用。但在内科杂病中应用这些药物时,多为引经报使之用。 在外科疮疡的治疗中,常根据发生部位及经络加用局部引经药,如额疽,属阳明胃积热,宜加升麻、桔梗、羌活;太阳疽,属阳明胃经,宜加升麻、桔梗;鼻疽属手太阴肺经风热及上焦郁火所致,宜加栀子、木通、薄荷、桔梗;发颐,属阳明风热所致,宜加玄参、黄芩、黄连等。内科病证中的引经药,如桔梗为舟楫之剂,牛膝引药下行,桂枝横行肢臂之属,亦属此类。 具体来讲,引经药主要有以下功用: 1、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吴茱萸为肝经引药,石膏引诸药入阳明经,细辛可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 2、引药至病所: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升举下陷之脏器;柴胡还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川芎引药上行。牛膝引诸药下行,引血下行,引邪热下行。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引药下行”之品。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肉桂是引火归元之品,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砂仁可引气归元。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用牛膝、独活。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桑枝引诸药达臂与手指,羌活引诸药达上肢,独活引诸药达下肢,少阳头痛专柴胡,巅顶头痛用藁本,太阴头痛选苍术等。 二、引经药分论 1、十二经引经药 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白芷;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厥阴心包经:丹皮、柴胡;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藁本、黄柏;手少阳三焦经:柴胡、连翘; 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足少阳胆经:

中药的替代

中药的替代 一、解表类麻黄:发汗利水。代替药;浮萍,伍辛温解表药。止咳平喘。代替药;紫薇伍杏仁。荆芥:发汗解表。代替药;防风,祛风力强,发汗力弱。代替药;苏叶,辛温力强。防风:发汗解表。代替药;荆芥或苏叶祛风湿。代替药;羌活,羌活性烈,防风性缓。细辛:祛风止痛。代替药;防风伍桂枝或再伍活血药。温肺化饮。代替药;干姜伍半夏。辛夷:通鼻窍。代替药;细辛伍白芷,细辛通窍之力不如辛夷,或用细辛伍薄荷。葛根:疏风解肌。代替药;柴胡伍桂枝,或羌活易桂枝。生津止渴。代替药;花粉或芦根,或再伍石斛。做阳明引经药。代替药;白芷。柴胡:疏肝解郁。代替药:香附或郁金。升举清阳。代替药:升麻或葛根,或再伍桔梗。升麻:升举阳气。代替药:柴胡,或再伍桔梗、黄芪。解毒透疹。代替药:葛根伍牛蒡子蔓荆子:清利头目。代替药:菊花或决明子。二、清热类知母:滋阴清热(肾),代替药:黄柏伍熟地。养阴清热(肺、胃),代替药:元参伍石膏。清虚热,代替药:元参。栀子:凉血止血,代替药:生地伍丹皮,或伍莲子心。清心除烦,代替药:生地伍淡竹,或伍茵陈。清利湿热,代替药:滑石伍竹叶。夏枯草:清肝火,代替药:决明子伍菁葙子解郁软坚,代替药:香附伍元参。犀角:清热凉血,代替药:水牛角,

(注);水牛角用量一般为犀角的8~~12倍。玄参:清热凉血滋阴,代替药:生地黄,二者可以互代。软坚散结,代替药:贝母伍夏枯草。丹皮:清热凉血散瘀,代替药:赤芍。黄连:清上焦热,代替药:黄芩,或再伍莲子心。清热燥湿(下焦),代替药:胡黄连。清热毒,疗疮疡,代替药:黄柏、栀子伍丹皮。双花:清热解毒,代替药:连翘,二者可以互代。疏散风热,代替药:连翘,二者可以互代,但双花偏于透热上行,由口鼻外达,连翘偏于透达肌表,由躯壳疏散。双花、连翘:清热解毒,代替药:蒲公英。蒲公英:清热解毒,代替药:紫花地丁,二者可以互代,但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力较强,多用于疔疖,蒲公英消肿散结之力较著,多用于臃肿。射干:解毒利咽,代替药:马勃,或再伍桔梗。地骨皮:退虚热,代替药:银柴胡,二者可以互代。凉血退蒸,代替药:牡丹皮,二者可互代,但地骨皮多用于有汗者,丹皮多用于无汗者。三、芳香化湿类藿香:解暑化湿,和胃止呕,代替药:佩兰,二药可以互代,但藿香性微温,佩兰性平,应注意。砂仁:行气化湿,代替药:木香或白蔻仁。理气化湿,代替药:厚朴。白蔻仁:行气化湿,和胃止呕,代替药:砂仁或厚朴伍半夏。砂仁于白蔻仁可以互代,但白蔻仁偏于温胃止呕,砂仁偏于温脾止泻。苍术:燥湿健脾,代替药:白术伍陈皮。祛风湿,代替药:苡米伍防风,或再伍羌活。四、利水渗湿类茯苓:渗湿健脾,代替药:苡米伍

引经药和药引

引经药和药引 上次讲义的「引经药和药引」,我本来想简单的介绍一下,不过它既然有,我就重新再整理过,所以把上一次讲义最后一页去掉,换成今天的讲义。我左想右想,到了学期末考,一次考五十味药太多了。你们也记不清楚,平常每次考十味药。我们会抽,事先告诉你们,你们要背。下课的时候,我就把这个翻转过来,你们就这样看,看了以后填那个表,到了学期末,总是有一些东西可以记录。 到了学期末,我们大概会讲完整,所以学期末的考试我用口试,一个一个问。希望你们把上学期学到的东西,看看你们有没有系统性的概念,来面对一些问题。所以,用口试的方式才能了解。否则光交个报告,有时又太迟交......等等,很难看出是否真懂。 下面我们来讲引经药和药引。在前面讲过归经,而引经药是什么呢?就是有一些药物,对人体某些部位,对人体有特殊的作用。它的选择性非常的强,也就是归经的现象非常的显著。它可以引导一起用的药,到达一定的地方,提高治疗的效果。这叫做「引经药」。这样的引经药,其实说起来,还是归经。因为它有所归,才能够引;无所归的话,便无所引。 所以,引经药只是借用某些药物,特别显著的归经性质,来带动其他的药物,到达我们所要治疗的部位。在此,我们就去看所有的五脏六腑,看看有哪些引经药。 系统引经药肝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胆柴胡、青皮心黄连、细辛小肠黄柏、蒿本脾升麻、苍术、葛根、白芍胃白芷、升麻、石膏、葛根肺桔梗、葱白、升麻、白芷大肠白芷、升麻、石膏肾独活、肉桂、知母、细辛膀胱羌活心包柴胡、丹皮三焦连翘、柴胡、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像肝经的引经药是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吴茱萸看过吗?一粒一粒的。川芎、柴胡大家很熟悉,这两味药至少要知道。青皮也不难认。各人拿一些,看一看柴胡是什么长相,川芎虽然大家比较熟,但有时会和别的东西搞混。通常川芎都是切成薄片,较好辨认。吴茱萸就比较陌生了。胆经的引经药也是柴胡、青皮。青皮是绿色的。这些要晓得。因为你要用这些药物的时候,一定要特别用归类经的药,不归类经的药,通常很少去用它。比如说肝胆经不舒服的时候,一定要用柴胡。所以,柴胡是很常用的药。但它的属性是「升」的作用,如果跑到头顶,也会有不舒服的感觉。所以如果碰到血压高的人,还同时需要用一个......来带动它。 问:什么东西不好? 答:当有些人属于高血压的体质的时候,又用到疏肝胆的药。疏肝胆的药通常都会使得气往上冲,冲到头顶。头顶的身体机能会变成一个hyperfunction,反而会使血压更高。为了避免过度的往上冲,最好是有循环。通常会用到前胡,有升有降,就不会堵在一个地方。这是用药的一个法则,换句话说,你把身体看做是一个系统来调整,而非局部区域的组合而已。 心经的引经药有黄连、细辛。黄连我们晓得可以清火;细辛是有一点点毒性的药物。但是热性很强,所以当你心火不足的时候,稍微加一点细辛的话好很。但这个药不能用多,一定要少量,因它有毒素。小肠经用黄柏、蒿本。有些书本上「蒿」的底下还有个「木」字,我电脑里面好像没那个字。黄柏是黄黄的薄片,在谁手上?黄柏有清降火气的作用,也有一点滋阴的作用。它利小肠火很好,通常降气。我记得我写过黄耆是上焦,主肺;黄连是中焦,主心脏、胃,到肚脐这一带;黄柏是下焦,主肾、膀胱、小肠。这是它的引经药,所以像现在的人吃了那么多,肚子理积了那么多毒素,要去掉毒气,最好偶而用一些黄柏,但不能用多,肾脏会受不了。 脾经的引经药有升麻、苍术、葛根、白芍。升麻的质地很轻,也有一点点清香,可以把身上的机能活化的药物。而且它还可以将机能往上提升,叫做清扬之气-很清爽。同样地,因为向上升,所以也要注意血压高低。血压低的人,整天昏昏的,这时可以用升麻。苍术也是归脾经,它的药性蛮强的,可以去湿气,健脾利湿的时候用苍术。葛根也是清热的。芍药

中药引经药顺口溜

中药引经药顺口溜 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 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姜。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乾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小肠要求温,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高本。 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心包经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中药界的“靶向药”,带领方药直达病

中药界的“靶向药”,带领方药直达病变部位 临床用药中,我们有时会听到“引经药”一词。何为引经药呢?某些药物对机体某部分有选择性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者特殊的治疗作用,这类药物就是引经药。临床常用的引经药有哪些?它们作用于哪些部位?我们来看一下张炳厚教授的总结。 治疗疾病,予其定位十分重要。疾病在人体中,发病部位特别广泛,可发病于五脏六腑之某一脏腑,也可发生在不同经络,或发生在里,或发生在表,或上或下,或发生在七窍九道,欲治某处之病,必须使药力达到病所,才能取得良效。方剂中载诸药达病所之药称为使药。 在方剂组成中,即分君、臣、佐、使。使药有两种作用,一是引经报使,二是调和诸药。所讲之引经药,是属前者,又称向导,使用引经药为向导,所谓引经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证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适其至所,是要令药物能够到达病所,即适其病所,这提出了引经报使的问题。又如徐大椿谓之“归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谓向导之师”。就是说,在中药中,每味药均有其归经,而其中有些药,归经特别专注,引经药往往取用这些归经专注之品。 脏腑、经络、部位引经药 肝——柴胡、地龙 胆——青皮 心——菖蒲、灯心草 小肠——黄柏 脾——茯苓 胃——石膏 肺——桔梗、杏仁

大肠——白芷 肾——蒺藜、鬼箭羽 膀胱——滑石 心包——钩藤 三焦——连翘 头——川芎 腰——桑寄生 命门——补骨脂 丹田——砂仁 上肢——桂枝 下肢——牛膝 督脉——鹿角类 任脉——龟甲或王不留行冲脉——木香 带脉——川断 尿道——甘草梢 太阳经——羌活 阳明经——白芷或葛根少阳经——柴胡 厥阴经——吴茱萸或藁本疼痛引经药与随机变法

最新中药引经药

中药引经药 1 2 3 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4 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中医治5 风湿病很重视引经药。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6 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 7 清·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8 药可以提高疗效。 9 1、按经脉选药:据历代医家经验,常用的引经药: 10 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11 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 12 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 13 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14 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15 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16 足太阴脾经:苍术、升麻、葛根、白芍; 17 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18 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 19 手少阳三焦经:连翅、柴胡,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 20 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21 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等。 22 可按风湿痹证所在经脉选用。 23 2、按病位选药:实为按经选药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24 头部风湿痹痛,虚证选川芎、白芷;实证选柴胡、勾藤、水牛角。 25 颈项痛,风重选羌活,热重选葛根,强硬选葛根、白芍、细辛。 26 肩背痛用羌活、黄岑、桂枝、葛根。 27 胸部挤压痛用香附、枳壳。 28 胁痛选柴胡、郁金。 29 肩臂痛有主张从痰湿治疗,选丹溪指迷茯苓丸加味,重用祛痰药。 30 上肢痹痛选羌活、防风、桂枝、桑枝、茯苓、陈皮、姜黄、白芍、鹿含草、银花藤、31 天仙藤。 32 背痛常加羌活、防风引经,肥人少佐附子,气滞血瘀加生姜黄,肾精亏虚,督脉失33 养须加狗脊;背部痹痛剧烈而他处不痛者,用九香虫温阳理气,并配以葛根、秦艽,病34 变在腰脊者合用蜂防、乌梢蛇、地鳖虫行瘀通督,并配以川断、狗脊。背脊痛用石南藤、35 菖蒲。 36 腰痛通用补肾药可选杞子、巴戟、鹿角胶、狗脊、杜仲、川断;肾阴虚可选黄精、37 熟地、石斛;肾阳虚选巴戟、仙茅、仙灵脾、葫芦巴等;有些腰痛可用白术、食疗用栗38 子、猪腰。 39 腰骶部痛弯腰下蹲受限,加伸筋草、赤白芍等;剧痛加花椒、香附、玄胡。 40 两髋痛剧属热者选加公英、地丁、板兰根。热入腰间之痛用稀莶草、海桐皮。 41 下肢痹痛可选独活、牛膝、防己、木瓜、椿根、川太、五加皮、杜仲、白芍、小活42 络丹等。 43 足跟痛一般肾虚引起,如见湿热下注,可在补肾基础上伍用木瓜、青黛等。此外,44 注重关节痛加松节、乳香。 45 肉痛加桑枝、桑寄生。 46 四肢关节痛均可加藤枝类药,如忍冬藤、鸡血藤、伸筋藤、天仙藤、桑枝、桂枝等。 47 周身骨痛加当归、威灵仙。 48 另外,病位深浅用药有别,病在肌肤经络者,一般以防风、麻黄、桂枝、银花、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