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商学院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湖南商学院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湖南商学院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文化

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物态文化层

人类在长期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一切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文化中可以具体感知的、摸的着、看的见的东西,是具有物质形态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及各种组织形式所构成的文化

行为文化层

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生活、工作之中所贡献的,有价值的,促进文明、文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及创造性活动。行为文化是文化层次理论结构要素之一。所谓文化层次理论结构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间,是地球气相、固相和液相三种物质的交界面,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的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人文地理环境

是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活动的地域组合,包括人口,民族,聚落,政治,社团,经济,交通,军事,社会行为等许多成分·它们在地球表面构成的圈层,称为人文圈或社会圈,智慧圈,技术圈·.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而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的各种活动的分布和组合,如疆域、政区、军事、人口、民族、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交通、文化等等。

政区

政区:即行政区划,指国家根据政治和行政管理的需要,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充分考虑经济联系、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民族分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区差异、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将全国的地域划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政区以国家或次级地方在特定的区域内建立一定形式、具有层次唯一性的政权机关为标志。政区因不同的国家结构形式而不同。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错带,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米。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农耕自然经济

农耕自然经济是一种安定自守的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原始农业产生后,自然经济就存在了。主要由自耕农经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封闭性、狭隘性、保守性、自给自足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农耕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以汉族为代表的农耕文明亦曾在世界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中国的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所以,一种农耕文明之所以能称为农耕文明,一是它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农耕文化,两者缺一不可。

土地所有制

土地所有制是指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由国家确认的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土地所

有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土地制度的核心和基础。中国实行土地的社

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

体所有制。

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

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

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

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

治等级完全一致。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

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

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广义的"长子"

是指排行最长的子女,换言之长女也可能包

括在内,狭义的则只包括儿子,女儿的继承

顺序较儿子后,甚至没有继承权。一些母系

社会中则是由长女拥有优先继承权。

封邦建国制

封邦建国即"封土建国",简称"封建"。即天子

把自已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

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贵族,

诸侯和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

权。分封的目的是让他们建立封国和军队,

保卫中央,收买人心。

宗庙祭祀制

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

的寄居所即宗庙。周人宗庙制度,一般认为: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

所谓昭、穆,是指宗庙中位次的排列,自始

祖以下,父曰昭,子曰穆,按照世次递邅排

列下去。

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家族、宗族)与国家

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家国同构"是宗

法社会的显著特征。所谓"家国同构",是指

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

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

格的家长制。

文字

文字是记录信息的图像符号

表音文字

指一个语言在表达其内容时,其记录的形式

和符号,是以语音来表注的文字系统,这会

与其口语达成一定的吻合。这套记录的符号,

就被称为表音文字。例如:假名、谚文、拉

丁字母等。

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又称形意文字,一种用象征性书写

符号记录词或词素的文字体系,不直接或不

单纯表示语音。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

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

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

青铜器的代名词。

楚辞

《楚辞》是一部收录中国战国后期楚地诗歌

的诗集,是仅次于《诗经》的中国历史上第

二部诗歌作品集,与《诗经》一样成为两千

多年之后中国内古代诗歌发展的源头。

风骚

风骚,《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

称。它们同被视为汉族诗歌发展的源流。对

后世汉族文学影响深远。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

骚。现在常指举止轻佻,行为放荡。

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是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的诗

作也随之兴盛起来,诗人们以歌赞祖国山川

壮丽抒发壮志豪情,以描写田园闲适静美表

现社会和平安定

边塞诗派

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

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

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

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

致良知

。“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

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

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三纲

"三纲"出自西汉大儒董仲舒。后世所说的"君

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出自《礼纬·含

文嘉》。三纲本身并不具备什么要求,而是

人们对于社会秩序规律的一种普遍认识,而

不是一种主张。即臣喜欢效法君主的行为,

子喜欢效法父的行为,妻喜欢效法夫的行为,

于是总结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即君为臣之表率,父为子之表率,夫为

妻之表率。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即

出于这种认识。这个规律不仅适用于古代,

今天也是一样,存在社会分工必然存在三纲。

五常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作为

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

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

德行。

四圣谛

四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

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

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

涅盘的最终目的

八正道

八正道,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

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盘)的八种方

法和途径:

禅宗

禅宗又名佛心宗。教外别传。禅宗不是汉传

佛教,又不离汉传佛教,是中国特色的本土

佛教--汉族佛教(即禅宗)

符箓派

符箓派形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以专门传播

《灵宝经》而得名。灵宝派注重祈祷请神、

礼拜斋醮等法事进行"教化劝善"。据陶弘景

《真诰》记载,灵宝派据茅山举行送竟、斋

戒等法事活动,每年"三月十八日,公私云集,

车有数百乘,人将四五千,道俗男女,状如

都市之众。看人惟共登山作《灵宝》唱赞,

事迄便散"。元帝曾封阁皂山万寿崇真宫第

46代宗师杨伯为"太玄崇德翊教真人"。灵宝

派的分支"东华派"创立于两宋之际,创始人

为道士宁全真讲究斋醮和内丹相结合。

三清尊神

三清尊神是汉族民间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

老子一气化三清。三清就是汉族哲学中"三一

"的象征,"三一"即老子《道德经》里面的"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庄严肃

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着神态端庄

的三位尊神。这就是道教的最高神"三清,即

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

尊(玉清、太清并上清),是道家哲学"三一"

学说的象征。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

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

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

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

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

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

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

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

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

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

行合一。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

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

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

统文化的主体。

坐忘

"坐忘",静坐的姿态,"忘"的状态,是一种用

身心求正道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

我陶醉或麻醉。然而不是他忘完了,而是已

经融入到血液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忘记

并不见得是坏事,记得也不见得就好。适合

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坐忘者,因存想而得、

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心不动故。

""形都泯故。"以实现心灵之清净;以超越自

我、回归生命为寄托来实践身心的超越境界、

完美境界。很明显,庄子更喜欢后者,有人

说这是艺术境界,也有说这是宗教境界。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

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

(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

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汉

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

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

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理的学科,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和同之辩

和同之辩,春秋时期关于事特矛盾对立因素的多样性和单一性的论辩。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它是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的纯粹的思想观念的产物。 4、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由于每种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11、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12、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3、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4、天下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己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明晰。以后历朝历代的荒地,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诗缘情 2.发愤著书 3.词别是一家 4.尚巧贵妍 5.文笔 6.文以载道 7.意、趣、神、色 8.义理、考据、词章 9.兴观群怨 10.不平则鸣 11.风骨 12.《南词叙录》 13.诗言志 14.六观 15.以禅喻诗 16.幽情单绪 17.诗大序 18.“文气”说 19.性灵说 20.小说评点 21.以意逆志 22.吟咏情性 23.别裁伪体 24.《花部农谭》 二、简答题: 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2.简述《文心雕龙》中论“通变”的主要内容。 3.简述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论。 4.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 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理论。 6.简述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7.试列举汉代批评家的主要赋论观点,要求至少举出三家。 8.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9.试述孟子文艺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0.简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11.简述明代小说批评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2.试述《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简述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14.简述先秦道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15.简述清代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论主张。 16.简述汤沈之争。 三、材料分析题: 1.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叶燮《原诗·内篇》(节选)

组织文化名词解释护理管理学

组织文化名词解释护理管理学 领导 leadership:是指管理者通过影响下属达到实现组织和集体目标的行为过程,其目的是使下属心甘情愿地为组织目标而努力。 风险管理 risk management:是指通过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分析风险,从而有效的控制风险,用最经济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最佳安全生产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激励 motivation:是利用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发人的内在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护理质量管理:是指按照护理质量形成的过程和规律,对构成护理质量的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护理服务达到规定的标准,满足和超越服务对象需要的活动过程。 非正式组织:不是由管理部门规定,而是由于地理上的相邻,兴趣相似或者利益相同等而自发形成的组织。 目标管理 management by objective:是由组织中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参与目标制定,在工作中由员工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管理方法。

控制的定义:就是监督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 正式组织(Formal organization)是指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目标,对其内部成员的职责范围和相互关系,以政策、章程、组织结构等加以明文规定所形成的组织体系。 成熟度(maturity):个体完成某一具体任务的能力和意愿的程度,包括心理成熟度和工作成熟度。 人本管理思想:人本原理强调,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重视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创造条件来尽量发挥人的能动性。要强调和重视人的作用,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搞好对人的管理。 外变量:外变量指某些能干扰研究结果的因素,在科研设计中应尽量排除。设立对照组能达到排除外变量的作用。 量性研究:通过数字研究现象的因果关系。书上又称定量研究,是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设计,是在实证主义哲学观下的研究流派,主要特征是强调客观、精确,确认食物是可以寻求规律的,真理具有惟一性,常常用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将研究结果量化。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主户与客户:宋代划分的两种户籍类型。划分的根据就是土地占有与赋税承担情况。主户指占有土地并交纳赋税的人,客户则指无地而耕种地主土地的佃户。主户按照土地的多少,分成五等;一二徭役不分主、客户,一律承担 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就是理学形成的关键人物,其学主要承自程顾,而于周敦顾、张载、邵雍等人亦多有所吸收,基本上做到了集宋学诸家诸派之大成,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系统的思想体系,因其以“理”为哲学核心,故有理学之名,亦称程朱理学。她认为“理”就是万物生长的本源,而“气”只就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主张以天理来克制人欲,以道心来主宰人心,要“去人欲,存天理”,以此来调与阶级矛盾。 理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就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与永恒性,至南宋被采纳为官方哲学。重要的理学家有北宋的局敦颐,程颗、程顾及南宋的朱熹、陆九渊等,她们的哲学的中心观念就是“理”,把“理”说成就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的东西。理学的出现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市舶司:唐宋时设里的管理对外事务的机构。唐代仅在广州一地设市舶司,负责对外务、宋代增设了杭州、明州、泉州、密州、秀州。宋代的市舶司类似近代的海关而权力较大,国内商船出海必须向它申请:外国商船到达港口后,须向市舶司申报,并接受检查;市舶司另征收货物的十分之一的入口税,就是为抽解。 程朱理学 宋元时期思想文化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理学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佛、道唯心主义思想而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周敦颐、张载、二程与朱熹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周敦颐就是理学的先驱与奠基者,张载也就是早期的理学创始人之一,程颢及其弟程颐共同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有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北宋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她们哲学体系的核心就是“理”或“天理”,二程关于“理”的思想学说为程朱理学奠定了基础。朱熹就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使理学思想更丰富、更缜密,由此奠定了理学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地位。 靖难之役 明初皇族内部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爆发的一场内战。建文帝继位后,采纳齐泰、黄子澄的意见削藩,使皇族内部的矛盾迅速激化。建文元年七月(1399),燕王朱棣以诛齐、黄为名,于北平起兵,号称“靖难”。经过三年战争,燕王终于取得了帝位,改元永乐,就是为成祖,建文帝下落不明。这一事件,史称“靖难之役”。 四等人制 四等人制就是中国元代法定的民族等级制度。元代,蒙古贵族以少数民族统治阶级成为全国的统治者,为保持自己的特权地位与维护对人口远远超过本族的汉族及其她少数民族的统治,进一步推行民族压迫与民族分化政策,根据民族与被征服的先后,分人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第一等蒙古人为元朝的“国族”; 第二等为色目人;第三等汉人,概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与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早为蒙古征服的云南﹑四川两省人。高丽人也属于这一等。第四等南人﹐指最后为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汉人﹑南人绝大部分都就是汉族。元廷规定四等人的地位﹑待遇就是不平等的。元朝统治者实行四等人制﹐旨在利用民族分化手段以维护其本身的特权统治。广大蒙古﹑色目下层人民与汉族人民一样处于被统治的无权地位﹐同样要负担沉重的赋税与兵﹑站诸役﹔汉人﹑南人中的官僚﹑地主阶级则与蒙古贵族结合在一起﹐保持其剥削与压迫汉族人民的阶级利益。四等人制的实行﹐使元朝的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尖锐﹐从而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八旗制度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与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努尔哈赤于明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八旗制度的特点就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凡隶于八旗者皆可以为兵。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覆灭,共存在296年。它就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

《中国文化概论》中的百科名词解释

1. 文化 各色交错的纹理谓之文,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谓之化。 1)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主要是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 3)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2. 宗族 宗族就是同一父系,群聚而居,有着共同的土地财产,有共同的宗庙,祭祀着同一祖宗,甚至还有共同的墓地等的一个血缘群体。 3. 风 是声调的意思,国风是地方声调,地方土乐,大都是民歌。 4. 周易 是我国早期非常重要的一部文化元典。相传为周文王所作。有卦象、卦辞和爻辞三部分组成。卦象有八卦,卦辞是对卦象的解说,爻辞是对爻象的解说。(八卦:是八种基本图形,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周易》运用阴阳两种符号经过一系列排列组合,以此预测和解释世界万象和人类社会的复杂变化。 5. 三纲五常 由董仲舒提出的政治伦理道德。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是在孟子四德的基础上发展的,四德指:仁义理智。)三纲出自《韩非子》,三纲五常第一次连用则在东汉《白虎通》中。 6. 道 老子提出的“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母,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世界万物形成、变化、运动的总规律,是万物之间固有的本质的联系。 7. 玄学 魏晋玄学是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中国第一次发生碰撞的产物。玄学因研究阐发《老子》《周易》《庄子》三本书的玄理而得名,此三本书被称为三玄。玄学提倡尚自然,笃名教。即,崇尚道家无为,笃信儒家三纲五常。从“无”与“有”的本体论出发,论证了名教和自然的关系。 8. 理学 送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把“理”作为世界的最高本体,由周敦颐创立,程颐程颢兄弟发展,朱熹完善。沟通了宇宙与伦理,成为影响千年的正统思想,为封建统治充实了理论基础。 9. 五伦 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网络: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关系。各有其典范与道德模式: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教妇从,兄友弟恭,朋亲友信。孟子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古代文论考研复习题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古代文论考研复习题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绪论部分: 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 (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和戏曲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1.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 (1)这一时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 (2)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 (3)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 2.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1)强调文艺源于情感,并对文艺的情感特征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倡“中和”之美。 (2)认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因此圣人经典是文艺的最高典范,一切文艺应以儒家之道为指归。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3.名词解释:“三表法”。 (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

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形成性作业2答案

形成性作业2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功利组织:功利性组织是以金钱、物质、利益诱导作为权威基础,即以功利或物质报偿的方式作为管理和控制部属的主要手段。 2、棱柱模式理论:所谓“棱柱子模式理论”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 3、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指的是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4、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又称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的。 形成性作业4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单向沟通 P190 单向沟通是指在沟通时,一方只发送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双方无论在语言和情感上都不要信息的反馈。如作报告、发指示、下命令等都属于单向沟通。 2.主文化 P228 主文化是行政组织中上层管理人员或者领导人员所主导和支持的,与组织中正式的规章制度、组织战略和政策有较为紧密的联系的文化。它体现的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它为组织中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共享,在组织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组织中的主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代表,通常展现了一个组织特有的精神气质和风格心态. 3.单环学习 P212 单环学习是将组织动作的结果与组织的策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为进行修正,以使组织绩效保持在组织规范与目标规定的范围内。而组织规范与目标本身则保持不变。显然,单环学习只有单一的反馈环,它是在当前的系统和文化框架下提高组织能力,完成已确定的目标或任务。这种学习的目标是适应环境,取得最大效率,学会如何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完成组织任务。 4.敏感性训练 P281 敏感性训练,又称敏感度训练或“T组训练”(T-group training),是一种在实验室进行的训练方式。所谓的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群体间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对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明代: 1、内阁 明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明太祖废丞相与中书省后,直统六部,事务繁多,遂设立诸殿阁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为皇帝顾问。后成祖继位,命官品较低的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参预机务,分化出了皇帝的秘书机构称为内阁,内阁制度基本形成。仁宗以后,内阁权位渐高,入阁者多为尚书、侍郎,实际掌握宰相权力。 朝廷内制的敕、诏、册、表等专由内阁负责,成为一个位高权重的行政中心。清代相沿,因满洲贵族掌握实权,参预政务的人多由皇帝指定为人,故内阁的职权逐渐低落。到军机处成立后,成为传达谕旨、公布文告的机关。但名义上仍为清代最高级的官署。 2、督察院 明清两代最高的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明初监察机关称御史台,洪武十五年改称督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官;督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官阶虽低,威权却重。外出巡察号“代天子巡守”,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此外,按六部的建制,设“六科给事中”,负责稽查各不,驳正章疏违误。是强化监察制度的重要举措。 3、锦衣卫 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明洪武十五年设置。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掌管皇帝出入依仗。 太祖加强专制统治,特令监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权力。最高长官为指挥使,常由功臣、外戚充任,设同知、佥事、镇抚司镇抚等官,其下有官校,专司侦察。锦衣卫所属之镇抚司分南北两部,北镇抚司专理诏狱,直接取旨行事,用刑尤为惨酷。中叶后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成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 4、厂卫制度 明朝特务机构。明成祖于1420年设东辑事厂,宪宗时设西厂,武宗设内行厂。明中叶后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称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用刑非常残酷。厂与卫的职权基本无差别。但由于锦衣卫属于外官,奏事需用奏疏,还有勋戚及其子弟参加,不如东厂太监亲近,故厂的势力总要大于卫。这样,锦衣卫侦伺一切官民,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西厂有时还监视东厂,内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套侦察特务体系。 5、胡蓝之狱 是明太祖时实行的两次著名党狱。明初开国功臣多恃功骄恣,僭越封建礼法,加深社会矛盾,危及朱氏王朝的利益。明太祖多次颁布诏令,规定功臣权限。1380年(洪武十三年),左丞相胡惟庸“谋不轨”伏诛,明太祖借此大兴党狱。1390年,他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共谋不轨罪杀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等,诛连三万余人。 1393年,又以谋反罪杀凉国公蓝玉、列侯张翼等,牵连万余人。这两次党狱,不但元勋宿将被杀戮殆尽,而且覆灭了许多江南豪族。 6、卫所制度 卫所制度是明朝的一种军制。明代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立卫、所。大抵每5600人设一卫,其下依次设立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小旗,分别设置相应的指挥官。府县各卫外统于都指挥使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这样,“大小连比成军”,构成明朝的基本军事力量。京都的卫军分两种:一是京军三大营,为全国军队的精锐;二是皇帝的亲军,前者归五军都督府管,后者常由太监统领直接听令于皇帝。至明代中叶,屯田多被军官吞蚀,军士破产散亡,所存无几,又无战斗训练,仅供地主、官僚役使,不能担任防卫,遂改用募兵代替。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出自《尚书》中的《尧典》,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 ,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情感等。“诗言志”说是现存古籍对文学观念的最早资料,价值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说明古人对诗作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已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诗言志”应当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其二,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诗的感染、教育作用。 “兴观群怨”说: 是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 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以意逆志”说: 出自孟子的《孟子?万章上》,“意”指读者之意,既不断章取义,也不牵强附会。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以意逆志” 说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这种方法解说《诗》,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实在客 观的批评原则。 “大美”“天籁”“天乐”说: 出自庄子的《庄子?知北游》、《庄子?齐物论》、《庄子?天道》,“大美”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天籁” 指没有任何外在条件下,天所发出的“自鸣” 之音;“与天和者” 即天乐,是档次最高的文艺。这种说法听起来过于玄虚,实际上包含的美学理论非常深刻,它明显是从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理论命题引发出来,但作了精彩的发挥,从而形成为道家文论的核心思想。 “虚静”说:由庄子提出,其本意主要不在文学或文艺,而是讲哲学的认识论,是说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在体认和把握认识的对象特别是玄妙的“道” 时,极不容易,必须排除一切外来干扰,诸如功名、情爱等世俗观念,即精神上要彻底解放,心灵世界应做到极度虚无空明,一尘不染。“虚静”说揭示了审美和文艺创作中主题心灵的一个重要特点,即超功利的,是美学和文学理论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现象和规律。 “情志统一”说: 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情与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情志统一”说进一 步发展了荀子以来的情志结合的思想,比较明确地指出来诗歌通过抒情来达志的特点,情志统一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讽谏”说: 出自《毛诗序》,“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中包含劝说的意思,这是批评时政、揭露弊端的观点,主要针对的是统治者。“讽谏”说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评,而且“言之者无罪”,包含一定的民主因

组织文化名词解释护理

组织文化名词解释护理 名词解释: 1: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倡导和全体员工的认同与实践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 2:企业文化模式:是指一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文化特质的构成方式及其稳定特征,它反映一类企业的整体文化面貌和一般精神状态。 3:企业价值观:是企业 __和全体员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人的行为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4:企业精神:企业精神乃是一个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为谋求生存、发展而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的基础上经过精心培育而逐步形成的、并为整个员工躯体认同的正向心理定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 5:企业伦理道德:企业伦理道德是指用以调整企业内部各种关系以及企业与社会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6: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的物质形态、经营管理行为和精神面貌在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或者是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对企业整体的认识和评价。 7:企业文化积累:是指企业文化特质的保存以及企业文化新特质不断增长的发展过程。 8:企业文化传播:是指企业文化特质从一个群体或个体扩散到另一个群体或个体的过程。 9:企业文化冲突:是指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特质的文化在相互接触、交流时所产生的撞击、对抗和竞争。 10:企业文化整合:是指企业内部具有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接触、交流进而相互吸收、渗透融为一体的过程。 11:企业文化变革:是指由企业文化特质改变所引起的企业文化整体结构的变化,它是企业文化运动的必然趋势。 12:企业楷模:也称企业英雄,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一批具有较高政治水平、业务技术能力和优秀业绩的劳动模范、先进骨干分子或英雄人物等。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2

01.三省六部制:隋唐时的官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诏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任务,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礼部主管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法律和刑狱,工部主管水路工程。各部长官均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三省分权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情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02.政事堂会议:唐初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统治机构,政事堂是三省长官议事的地方,皇帝启用一些有才干、资历浅的人加“头衔”,同中书门下,进一步分相权,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相权。 政事堂唐宋宰相议事的地方。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原仅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是当时宰相。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以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等,亦为宰相。唐中宗即位后,移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23)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不仅有决策权,还对尚书六部有对口管辖权,掌握一部分行政权力。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或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政事堂下设舍人院,有知制诰或直舍人院,负责撰拟诏旨。还设孔目、吏、户、礼、兵和刑等五房,分曹处理事务。 03.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为官名。唐初定制,以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从太宗起,在者不轻以授人,常令他官居相职,给予参知政事等名义,贞观十七年(643),诏以萧瑀为太子保,李靖为詹士,二人并同中书门下三品,意谓与侍中、中书令相同,高宗以后,除原官位三公、三师、中书令外,非加同中书门下不为宰相,永淳元年(682)起,原官四品以下而参知政事者,用加“平章事”的名义。肃宗乾元后,通用“中书门下平章事”为衔,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遂废。 04.《开皇律》:隋文帝时颁布的国家法典。隋文帝即位后,制定了《开皇律》。其共二十卷,五百条,主要内容是:刑法分五刑,即死、流、徙、仗、笞,共二十等。十恶不赦之罪,即谋反、大不敬等罪;八议之科,规定八种人犯罪应给予减免。该法律废除了前代的一些酷刑,简化了律文,成为后代法律条文的范本。 05.大索貌阅:隋朝为清查户口而采取的措施。南北朝以来,由于赋税沉重,户口隐漏情况严重,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下令清查户口,按照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体貌进行核对,此即“大索貌阅”。如有不实,三长要发配远方。清查结果使户籍增加了四十万丁,一百六十四万余口。大索貌阅使大量逃避的丁壮和隐匿的户口重新编入户籍,增加了赋税收入。 06.输籍之法:隋朝推行的划分户等和纳税标准的措施,又称输籍定样。隋文帝于开皇五年(585年)采纳宰相高颖的建议,实行输籍定样。即有国家制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各州县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调户税、吏役的标准。由于国家规定的户税、吏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次制度使国家增加了财政收入,扩大了吏役来源,豪强地主的势力遭到极大的削落。 07.《唐律疏议》:唐朝颁布的国家法典,是刑律和注疏的合编,又称《永徽律疏》。唐初在《开皇律》的基础上,制定出《贞观律》、《武德律》。高宗时,又命长孙无忌对《贞观律》、《武德律》加以修改、注疏,成为《永徽律疏》,后世称之为《唐律疏议》。内容上有五刑十恶,量刑定罚上有所减轻。次法典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08.河朔三镇:河北地区的卢龙、魏博、承德的节度使李怀仙、田承嗣、李宝臣三人为安史的旧将领,各自分为节度使。此三镇割据程度最强,历史上称“河朔三镇”或“河北三镇”。次三人管理地区也是安史叛乱的地区,民族成分复杂,有一定的胡化色彩,唐后期,三镇节度使的任命朝廷基本不能干预,都是家族相传或悍将传位,09.南衙北司之争:唐后期中央政府内部朝官和宦官间的政治斗争。此时,宰相官署在宫廷以南,称南衙;宦官所在的内侍省在朝廷北部,称北司。所以称此斗争为南衙北司之争。其中最激烈的是顺宗时期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和文宗时的“甘露之变”。两次东斗争的结果均以宦官胜利而结束。宦官势力进一步加强。唐末昭宗时,宰相崔胤利用节度使朱温消灭宦官势力。南衙北司之争结束。南衙北司之争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 10.《通典》:是我国第一部典制体通史,即专门记载历代政治、经济等典章制度严格变迁的通史。作者杜佑,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

免费的文档,希望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广义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等均属于此。 9、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每个独特的民族文化,均处于平等地位。 10、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1、上层文化: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2、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3、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4、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出现、陶器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

最全中国古代文论试题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白居易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家”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清空”和“意趣”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组织文化名词解释答案

组织文化名词解释答案 组织文化名词解释答案_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下述哪方面规律性的科学( 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 ) D. C.一一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21.在组织行为学家看来,群体可以满足个体的不同需要,这些需要主要是( A.安全需要 B.地位需要 C.38.动机动机: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动机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 39.组织文化组织文化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40.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群体凝聚力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它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 41.简述人际关系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 简述人际关系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 简述人际关系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对组织管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际关系影响工作绩效和员工的满意度。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群体凝聚力的基础; (2)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证员工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 (3)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42.简述正式领导者与非正式领导者的关系。 简述正式领导者与非正式领导者的关系。 简述正式领导者与非正式领导者的关系正式领导者是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领导者;非正式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领导活动的领导者;具体来讲,二者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式领导者一般是工作领袖,非正式领导者往往是情感需要 D.权力需要 E.实现目标的需要) 22.在下列哪些情况下,个体较易产生与群体保持一致的从众行为倾向(A.群体的竞争程度较低 C.群体凝聚力较高 D.群体目标较明确一致 )2.以下不属于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调查方法的是( 案例研究法 )3.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称为( C.能力能力 )23.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领导者要通过实现各种领导功能来完成基本任务。 这些功能主要有(A.创新功能 B. 激励功能 C.组织功能 D.沟通协调功能 E.服务功能 )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 4.把性格划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标准( C.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 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按心理活动的5.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称为( A.角色知觉角色知觉 )24.领导权力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它们是(A.资源控制权 B.奖惩权 C.专长权 )6.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称为( B.社会惰化效应 ) 社会惰化效应25.群体讨论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决策中,主要的群体决策技术有(A.命名小组法 B.头脑风暴 C. 电子会议法 E.德尔斐法三、判断改错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 1、尊王攘夷:指效忠统治者,排除少数民族侵扰。齐桓公执政以来,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尊王,即遵从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攘夷指对游牧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略进行抵御。 汉以后这种正统思想经过敷陈阐发﹐在封建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每当汉民族建立的政作为动员臣民拥护王室﹑团结御敌的口尊王攘夷 号。权受到异族侵略时﹐统治阶级就以、合纵连横:战国晚期诸侯征战的军事外交战略。联合各国抗秦者即为合2 纵,“合众弱而攻一强”,阻止强国进行兼并:秦设法破坏合纵就是连“事一强以攻众弱”,强国迫使弱横,代表人物分别是苏秦和张国投降并帮助它进行兼并。根本目的是为了六国或秦的利益辩仪。 护。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式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在一个较响。 秦齐两国并立,合纵连横一般是针对或围绕它们展开的。

合纵既可以是对秦,也长时间内, 可以是对齐。连横既可以是连秦,也可以是连齐。直到长平之战后,才凝固成都是对秦)汤刑是商代刑事法律内容的名3 、汤刑:称,是商代,国家在调整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根据《左转》“商有乱政而作汤内容上主要是刑罚以及适用原则的汇成的法律规范: 刑”。集。 ”故“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而但实际上后世商王也有对其有所损益,根据《竹书纪年》 而不限于特定某代商王所制定的某一部成文一般认为,“汤刑”应是代为概称商代法律,法。、葵丘之会:西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在葵丘(今河南4兰考)会盟,相约「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还规定“无曲防,无遏籴,无好」有封而不告”周天子派宰孔参加,并赐给齐桓公王室祭祀祖先时的祭肉。史称“葵丘之会”。从此,齐桓公成为了中原的霸挟天子以令诸侯。标志齐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初步系统化的成文法典,其内容体现出封建5 纪念馆及关系,其体制相对传统的刑书有较大的变革,对后世封建法典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贼律》、《网律》、《捕律》、《杂律》、《具律》。第一,其

中国文化概论1

全国2012年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1 中国自考人(https://www.360docs.net/doc/ad4570623.html,)--700门自考课程 永久免费、完整 在线学习 快快加入我们吧! 全国2012年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政策的是( ) A .税收政策 B.民族政策 C.宗教政策 D.语言文字政策 2.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将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分为( ) A .一个大的时期 B.二个大的时期 C.三个大的时期 D.四个大的时期 3.古地理专家认为,与渭水、黄河、济水这条东西交通线相交的南北交通线共有( ) A .一条 B.二条 C.三条 D.四条 4.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的进犯,在一些边关要塞处广种榆树,用来拦截敌人的骑兵,也同时起到了( ) A .练兵作用 B.实战作用 C.保护作用 D.绿化作用 5.考古发掘证明,建立在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是各地古代文化进一步( ) A .变异的结果 B.退化的结果 C.排斥的结果 D.汇聚融合的结果 6.周人重农,他们不仅把农耕当作简单的生产行为,而且赋予它某种( ) A .“政道”含义 B.“武道”含义 C.“文道”含义 D.“神道”含义 7.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 ) A .“无为” B.“无不为”

C.“自在” D.“逍遥” 8.在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 ) A.畜牧业的萌芽 B.制陶业的萌芽 C.农耕业的萌芽 D.手工业的萌芽 9.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主要记录了( ) A.元代食谱 B.宋代食谱 C.清代食谱 D.明代食谱 10.我国药学理论的出现是在( ) A.先秦时期 B.西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三国时期 11.相传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蔡伦,他是( ) A.先秦时期人 B.西汉时期人 C.东汉时期人 D.三国时期人 12.三省六部制中,六部隶属于( ) A.三省 B.尚书省 C.中书省 D.门下省 13.下列关于制度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无组织的社会规范系统 B.它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它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D.它在文化体系中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14.分封制的瓦解开始于( ) A.西周时期 B.东周以后 C.战国时期 D.先秦时期 15.天子自称为“朕”开始于( ) A.轩辕黄帝 B.秦始皇赢政 C.汉高祖刘邦 D.汉武帝刘彻 16.中国古代思想家多曾思考过礼的起源问题。其中,认为礼的设立在于节制人的欲望,约束人的行为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2 全国2012年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