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证据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医务人员应如何培养证据意识

[培养证据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医务人员应如何培养证据意识
[培养证据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医务人员应如何培养证据意识

[培养证据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医务人员应如何培养证据意

科学是一门实证系统,要用事实、证据来说话。在平时的科学实验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的实验数据作假,学生的观察描述不符合事实等,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同时也违背了科学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对待科学学习,要尊重证据”。

一、明确证据的重要性,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

1.不搞伪科学。在科学探究实验的观察、纪录、取证的过程中,我们也得让学生明白不能拿别人的证据作为自己的证据,不能对证据进行随便的捏造、推测,否则,这样的科学就是属于伪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明白真理实践,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寻找科学的真谛,我们必须严谨求实,在科学中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

2.不做假描述。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应该结合平时的探究活动,落实到每节课中,要让学生知道对观察的对象要做出客观的、准确的描述,而不能做假描述。例如,回答一个科学问题,就必须要围绕这个科学问题进行规范的观察或实验,以保证获得的事实对证明一个问题是有效的,只有有效的事实,才是证据。还要培养学生安静地研究、细致地观察,分清经验与观察事实之间的区别,准确记录每一个信息

和数据,养成不随意修改证据的习惯;培养学生不在观察实验数据中挑选符合自己想法的内容,不随意丢失资料,明确“每一个描述都很重要”的认识。

二、有效收集学生证据,养成分析证据的习惯

1.观察类证据的展示。对于让学生做观察描述的一些证据,除

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交流外,然后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室里开辟一块展示墙,让学生把他们的观察记录张贴于展示墙中。学生知道科学老师如此重视观察记录,便从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对科学的敬畏感,便知道了认真观察、真实记录、形成证据的重要性。

2.数据类证据的汇总。在平时的探究实验课中,教师对于全班

同学的实验数据需要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有效的汇总。假如每次教师都能有效汇总数据,认真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那么学生便会有一种强烈的证据意识。对于有的小组出现的异常数据,教师也可以及时进行及时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在探究过程中出现异常数据是很正常的,引导学生明白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然后引导学生对异常的数据进行反思,实验的设计有没有问题,实验的过程是否严谨,实验的材料有无异样,实验的变量是否严格控制,找到了症结所在,便能找到失误原因,及时调整,

重新实验。在师生共同求证的课堂中,学生经历了像科学家一样的探究过程,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会相应的提高。

三、科学运用评价机制,形成尊重事实的素养

1.鼓励实事求是,对异常证据进行再证。对于在实验中出现的不同的声音,学生敢于提出来的,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表扬,并且和他一起分析、一起再次实验。例如,在教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时,交流的几组同学都认为小苏打和白醋能剧烈地反应,冒出的泡泡是二氧化碳,可随后有学生提出质疑,不同意此观点。我便请学生上来试试看,当这位同学往里面倒白醋时,小苏打和白醋又一次剧烈地反应起来,冒出了很多很多的泡泡,而当把燃烧着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时,细木条很快就熄灭了。学生从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再到用实验解决问题时,又再一次地经历了自主探究,这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体现,这样的实验课堂才能走向成功,走向有效。

2.建立实证档案,对实验证据跟踪考查。教师平时需要做一个有心人,每次实验后都将每组学生的科学记录表进行及时的收集和,对每个小组的探究实验是否尊重事实和尊重证据,作出客观的评价,形成小组的档案资料,并且及时在班中进行表扬和公布。教师如此慎重和严肃地对待学生的实验证据,学生一定会牢牢地形成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科学是讲究证据的,在科学实验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从小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探究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内容仅供参考

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意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d4716813.html, 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意识 作者:李强 来源:《教育·综合视线》2018年第07期 科学论证是重要的科学活动,对科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意识,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课堂中有众多的科学结论,这些结论都是建立在无数个科学探究活动基础之上,不断地实验、总结,经过科学论证,最终得出的。在教学这些知识时,教师应适时适度地鼓励学生通过简易的科学探究活动,对这些结论进行科学推理和论证。这不仅会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会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科学论证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渗透科学论证意识 科学推理和论证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当前,众多学者也倡导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精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教科版《科学》教材主编郁波就指出,“科学实践”包含了“科学探究”,同时又超越了我们原有的对科学探究的认识,而“科学实践”中的推理 和论证凸显了科学活动的特质,强调要将其贯穿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传统课堂上,教师为了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常常让学生集中精力“听讲”。而这个精力的集中,也局限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应杜绝这种做法,同时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不同想法表达出来,大胆质疑,积极去追求、推理自己的科学结论,让学生养成基于推理和论证实事求是地去对待每一个问题或现象的习惯。比如说,有位科学教师在讲解《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时,学生对书本上描述的“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一结论提出了质疑。为了证明这一结论,该教师发动全班同学,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共搜集了一千多片叶子,两两进行对比,最终也没有找到两片一样的叶子,获得同书上一致的结论。对此,有不少异议:如果教材上所有的结论都要这样论证的话,学生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吗?或者说值得吗?对此,科学教师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学生自己参与了的科学论证过程,得到的结论才会使他们深刻记忆;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的绝不仅仅是这一科学结论,还有正确学习科学、进行科学活动的方法。所以,科学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科学推理、论证,鼓励学生通过动手论证教材中的结论;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和学生一起进行课内外科学推理活动,帮助学生准备必要的科学材料和器具,适时给学生指导和帮助。 培养学生论证思维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探究过程其实就是科学思维的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亲身参与了观察、分析、归纳等探究过程,从中拓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而要让学生养成科学论证的意识,教师就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论证思维。

2017年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育考试题

2017年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育考试题 . 一、判断题(每题2分) 1.专业技术资格是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的标志。( ) 正确 错误 2.在历史发展中,科学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和最重要的社会建制。( ) 正确 错误 3.阅读和写作科学容是最基础最核心的科学素养。( ) 正确 错误 4.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是密切相关的,仅有研究不写论文等于没研究。( ) 正确 错误 5.引《诗经·召南·采蘩》中的“夙夜在公”表达他担任国家主席职务后为民服 务、为国尽力的决心。( ) 正确 错误 6.荀子从天人关系角度提出“制天命而胜之”的著名论断。( ) 正确

错误 7.先生是近代革命家。( ) 正确 错误 8.王守仁认识论的中心命题是“致良知”。( ) 正确 错误 9.礼仪具有时代性的特征,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 正确 错误 10.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 正确 错误 11.瓷是以天然粘土以及各种天然矿物为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的的材料的各种制品。( ) 正确 错误 12.六朝瓷器,标志着中国制瓷业的成熟。( ) 正确 错误 13.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是孟子所创立的。( ) 正确

错误 14.“法”是道家的核心概念,其最初含义就是人行之路。( ) 正确 错误 15.宋代诗歌堪称一代文学标志,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 ) 正确 错误 16.词发展到唐代,进入了鼎盛时期,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 ) 正确 错误 17.在人际交往中,人和人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因此上级和下级之间的礼仪也是不同的。( ) 正确 错误 18.在为他人作介绍时,先要确定双方地位的尊卑,然后先介绍位尊者,后介绍位卑者,使位卑者先了解位尊者的情况。( ) 正确 错误 19.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把握时代成为德语小说的最强音。( ) 正确 错误 20.英国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源地。()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将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重视知识的实践和应用,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为此,我提出了从课堂教学入手以“生活化”呈现教学内容,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实验思路,确立了以《小学数学生活化研究》为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内容 1、生活离不开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①让学生在自主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②在生活的实践活动中探究数学规律。③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2、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以“生活化”呈现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 ①创设教学情境,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离不开生活”。②学生自主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提供教学材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和主动参与。③探索一条“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创设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提供教学材料——提出问题——探索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运用新知——拓展新知。

3、数学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生活化教学评价的内容与形式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和阅读有关资料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上 和实践上的依据。 2、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已从课题研究中 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四、课题实施过程 分三大阶段,历时一年。 (一)准备阶段:确立课题,做好课题实施方案并对课题进行论 证,修改完善课题方案。 (二)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学习有关理论和进行师资培训,做好学生素质需求的摸底调查工作。 2、第二阶段:坚持做好第一阶段的延续工作,做好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内容资源的开发研究,撰写阶段性总结。

基于证据意识培养的学与教的设计

基于证据意识培养的学与教的设计 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核心是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评价交流等环节,而在这每一步中都包含了一个重要的因素:证据意识.也就是说,对于合作中的学生,我们除了要知道他在每一个环节中的具体主张外,还应当要求他说出提出支持这些主张的证据.证据是材料、数据和理由的总称,“基于证据的科学探究”才是一种有“根”的探究,这样的课堂才能称为理性的课堂. 为达到这个目的,探究教学应基于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设计教学,保障学生对证据的关注;应基于学生的实际行为改善教学,促进学生证据意识的发展;应采用评价优先的策略,来促进学生证据意识培养目标的达成.下面,以“物质的密度”教学为例阐述具体的做法. 一、教材分析——分析探究任务,确定学习目标 鉴于探究教学中的证据意识是指“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目的的关注证据的探查活动和体验行为”,而活动的载体是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达成对“证据支持主张”的心理认同.因此,教学设计中的教材分析应着眼于主要探究活动进行分析.要明晰活动中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评价交流等环节证据意识的要求,并将这些要求具体叙写为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学习目标. “物质的密度”(苏科版)的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这个核心问题,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种物质的比值一般不同”,从而“诞生”密度的概念.值得称道的是,教材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作为密度的定义,这是重视学习经历并主张探究发现的一种体现.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用“区分表面被涂成相同颜色的铁块和塑料块”作为问题提出的背景;以“探究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作为目标达成的途径.学习后应达成如下要求. 1.通过“如何区分表面被涂成相同颜色的铁块和塑料块”的讨论,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并体会“有依据”的提出问题的价值. 2.能根据已有经验,有依据地对“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进行猜想. 3.能够设计出实验操作的草图(测量一组质量和体积),并能逐步完善并表达出改善的理由,直到“能选两种不同的物质,每种物质各选三个体积不同的长方体”来完成实验. 4.会同时使用天平和刻度尺测量质量和体积,能如实记录数据.

浅谈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责任感是现代人的标志,责任感也称责任心,是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承担义务的一种复杂情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抓住了德育的“核心”,是较高层面的道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的共同努力。中学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势在必行。 一、初中生现状 1.重自我,轻社会,不热衷集体活动 现在的中学生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脱离社会需要片面宣扬:“自我选择”“自我实现”。在班集体中,却很少意识到自己对这一集体应承担的责任。 2.重利益,轻抱负,爱慕虚荣 一心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没有远大理想和抱负,对学业没有追求,不重品位与人格培养。 二、责任意识薄弱的原因 1.家长 “重智轻德”,忽视思想道德教育。给孩子创造优良的学习生活条件,在家长过度保护下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对家庭缺乏责任感,而且在学习上也表现出被动与厌倦,缺乏毅力。 2.学校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批评,轻关爱 学校的声誉与发展过多地受控于分数的高低。除分数以外,往往对学生种种不良现象缺乏应有的教育引导。对学生在校表现出来的各种不负责任的现象置若罔闻,由此,学生责任心的逐渐减退则在所难免。 三、在勤俭节约中培养艰苦奋斗的责任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与时俱进的中学生,培养他们应怀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情怀,怀着对时代的责任感,传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把勤俭自觉落实到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共同为创造节约型社会而努力。 四、营造正面舆论,促进责任的持久 要为孩子营造人人讲责任,个个守承诺的氛围,在班级中张贴责任榜,开展责任竞赛,利用黑板报、壁挂等多种渠道宣传责任。使学生已有的责任得到一贯保持而不一曝十寒。与家长沟通配合,多方面提供责任空间,形成多方面角色责任。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使学生理解责任感、体验责任感,并且能担当起建设未来中国

第一讲科学素养概念

科学教育概论 第一讲科学素养概念 第二讲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 第三讲西方理科课程的发展 第四讲科学探究 第五讲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六讲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参考书目: [1]魏冰.科学素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理科课程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丁邦平.国际科学教育导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3]马来平,常春兰,刘晓.理解科学:多维视野中的自然科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一讲 科学素养概念 一、 科学素养的含义 二、 科学素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 素质教育与科学素养 第一节 科学素养的含义 科学素养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理解,这里主要是从学校理科课程的角度来讨论这一概念。据Bybee (1997)考证,最早使用科学素养一词的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Conant J.)。柯南特在1952年出版的《科学中的普通教育》一书里首次使用这个词。正像这本书的书名所表明的,柯南特把科学素养定位于普通教育的层面上,这为后来的科学素养的研究定下了基本调子。也就是说,科学素养是针对普通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是指向所有的或大多数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有必要指出的是,柯南特是在大学普通教育(通识教育)的层次上讨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真正把科学素养引入基础教育的是美国著名科学教育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赫德(Hurd P )。 早在1958年,赫德就在美国《科学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科学素养:对美国学校的启示》的文章。正像这篇文章的标题所表明的,作者把科学素养作为一个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建议。更为有意义的是,在这篇文章里,赫德明确提出科学素养是指向公民而非专业人士的。他指出,“稍微多一些理解科学的发展力量和现象对当今公民来说是必要的。科学教学不能再被当作少数人的奢侈品”(Hurd,1958) 。近半个世纪以来,赫德致力于科学素养运动的推广和科学素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从密切“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入手。教师通过改进课堂教学设计,架设学生“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而孔,而是与学生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数学学习的角色,才能学懂数学,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的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一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让数学教学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让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入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1.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小学数学中绝大部分学习内容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 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 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儿童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看似零散、无序、混沌、停留于表象的经验,往往是他们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重 要资源。 二、生活问丿“数学化”让生活走进课堂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 界,只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找出其中与数学相关的因素, 提出用数学解决的问题,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数学

的信心。 2. 学会用数学,让学生有机会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三、积淀生活回归数学一一让数学教学更具“后劲儿” 1. 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画图的策略:因为小学生理解水平的局限,他们对符号、运算性质的推理可能会发生一些困难,如果适时的让他们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能够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协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我们认为,画图应该是孩子们掌握的一种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什么说画图很重要呢?主要是比较直观,通过画图能够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朵的问题简单化。常用的画图的方法有:直观图、示意图、线段图、树图、集合图等。 ②推理的策略:推理是理解和使用数学的基础,而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问题解决的水平。学生在猜测、检验和修正时要使用逻辑推理来调整自己的猜测;使用图表时,要用逻辑推理来分析图表。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很难把逻辑推理和其他策略分开,过去我们所说的 “分析法”和“综合法”都能够看作是简单的逻辑推理。不过,有一些问题却是以逻辑推理为主要的解决策略。不管是主要的策略还是与其他问题解决策略结合起来使用,逻辑推理对学生成功地解决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实践研究课题组交流发言稿

课题组交“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实践研究”流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大家好!能有这个向大家学习的机会,我感到十分荣幸!受课题组负责人委托,我谨代表课题组就本课题开展情况汇报如下,恳请各位专家给予指导和帮助。 我们的课题是《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实践研究》。课题自2014 年9月经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审委员会审定批准立项以来,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下,课题研究如期进行,目前我们的课题研究进入到了实验操作中期阶段。在两年的课题实践研究中,我们按照课题既定的方案扎实地开展工作,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与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集中开展了四次所有课题组成员参加的课例研修活动。通过教学实践检验,我们研究的课题对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促进学生研读、辨析史料以增进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历史所具备的证据意识等诸多方面与课题计划初期的预想是一致的,因此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进行课题研究的信心和决心。现将两年来的课题研究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做法 一、诊断与破冰 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初期,针对我市初中学生和历史教师对证据意识的认识和态度及关注情况,我们重点对本市几所学校做了问卷调查。根据问卷反馈,个别成员结合当时自己学校的历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后,认为对初中学生讲重证据意识是增加学生学习难度,是不可行的,产生了畏难情绪。对此我们通过多次组织大家进行理论学习、交流和探讨,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最终达成了共识:我们认为这不是难度的问题,而是基础问题。历史知识是基础知识,历史证据意识也属于学科的基础,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这是学习历史必须达成的目标之一。所以做为历史教师应该从入门学习就要帮助学生树立重证据的意识,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统一了思想后,如何将证据意识引入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就成为我们课 题组探讨历史教学的方向。 二、实践与反思 虽然在要不要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方面课题组达成了共识,但在实践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但最终我们还是排除了各种困难使课题研究如期进行,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业务学习,理论引领,观念转化 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是不可缺少的。我们通过学习国内外关于证据意识方面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近年来最前沿的理论信息来指导课题研究。自课题立项以来,我们主要通过四种学习方式来拓展视野,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强化业务,促进专业发展和课题研究能力。.

班级管理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班级管理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一、问题背景 做班主任常发现有这样一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课想睡觉,自习讲话,作业不及时交或根本就不做;公益劳动任务观点,随地乱扔爪皮果屑;无集体主义观念,不会关心集体,集体活动不愿参加,班级工作被动应付;不关心他人,乱用他人的物品;整日想到的就玩,不思进取,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就轻易放弃,缺乏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和毅力等等.这些现象虽然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但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身上确实存在,这样的学生存在一个根本的问题---缺乏责任心.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某些学生对国家、集体和自己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 二、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 1.社会环境:受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和教育上重"分"轻"德"、盲目追"分"的功利主义的影响,社会的评价、家长的期望主要倾向于学习成绩,过分关注学校的中考和高考的升学率.这种重分数、轻人品的做法,使得一些学生只关心读书,不关心国家大事,认为只要学习好就什么都好,对学习的目的缺乏正确的认识 2.学校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还客观存在.应试教育占据了学校教育的大部分时间,学生被封闭在教室内,疲于应付作业,很少有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很少去关心周围的其他事情,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3.家庭氛围:现在的中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过分溺爱使相当一部分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不要说让孩子为家庭做一些洗碗、打扫卫生等家务,就是自己最基本的小事也是父母甚至爷爷奶奶包办代替的.在学校,按老师的要求不得不干(比如做值日劳动等),而在家里你让我干我也不干(因为不需要我干,我不会干).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相当一部分学生把打扫卫生当成一种惩罚而不认为是光荣 4.学生自身:由于独生子女一直处于养尊处优的位置上,许多事情都有家长包揽,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对生活的艰辛,对社会发展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不知道该如何去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造成了他们对家庭、对社会、自己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三、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就从小事抓起,与家长及社会各方面配合,从学生的自我责任心抓起,逐渐让学生形成意识,加强责任感 1.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是责任心

培养证据意识,用事实说话

培养证据意识,用事实说话 缙云县溶溪小学江小娅 摘要:科学是一种实证系统,要用事实、用证据来说明。可证据意识在很多人的脑海里还是很模糊。本文从当前课堂中存在的一些忽被视问题,以及本人对“培养证据意识,用证据说话,用事实说话!”方面的一些感悟加以阐述。 关键词: 科学证据意识存在问题策略 “科学课要体现科学的本质”这一主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对于科学本质的界定,众说风云,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也各领风骚!但一致认同的是:“科学是一种实证系统。” 对于科学教师而言,不懂得科学的本质是“严谨和证据”,不懂得科学课的核心目标是“引领学生懂得什么是证据、怎样获得可靠的证据去解释世界”,就不可能在课堂上引领孩子们真的学科学、学真的科学,也绝对不可能真正上好科学课。可证据意识在很多老师和学生的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甚至被忽视了。 一、当前存在的现象: 1、被忽视的数据 数据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最真实的记录,是学生探究情况的真实反馈,是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调查、访问、记录等等方式获得的,是学生探究科学的依据,是学生用以认识和解释已有知识经验和客观世界的依据。因此,它对研究的严密性、客观性、真实性都有极高的要求。可是教学的过程中却往往被忽略了,诸如课后扔在桌子上的一张张没有交流、没有仔细洞察过的记录单处处可见,实验记录单中存在的漏洞更多,而这些却往往被忽视了! 在听一位老师执教《磁铁的磁性》一课,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是一节研究 各点上首尾相连挂回形针,并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来判断磁铁各点磁性的强弱,教

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记录如下: 学生实验反馈记录单 教师与学生从这些数据中马上就得出了“条形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的结论!是否真的如此?我们仔细看看这些数据: “ 5 6 0 5 5 ” “ 3 3 0 3 3 ” 这些数据能得出“磁铁两端磁性最强”这样的结论吗?这样的结论是否太轻率!再看学生在《给小车安个螺旋桨》一课中,探究橡筋绞紧的圈数与小车运动时记录如下: 仔细看看这些数据,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吗?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只要是出现了对的结论,马上给予肯定,急着下了结论,心里想:这节课的任务总算是完成了!而不考虑学生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科学难道就是这么随意吗?千万不要忽视了这些细节,对于探究而言,真实是最重要的!科学追求“求真”!

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及本土化诠释

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及本土化诠释 作者:张红霞 摘要我国现代教育目标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历史性的转折。创新教育概念的提出使素质教育内涵更加具体化,但科学素养教育是包含创新教育在内的更广泛的教育目标。从国际上看,科学素养教育已成为21世纪的教育目标的中心,并深入到人文学科的教育之中。科学素养教育对我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科学素养内涵的本土化诠释、以及对我国目前科学素养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科学素养教育应成为我国目前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主要内容。 素质教育自80年代初提出以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趋势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目 前科教界有面临着怎样使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向纵深发展的问题。与此同时, 教育界也开始注意以培养科学素养、而不仅仅是科学知识为目标的科学教育(本 文简称为科学素养教育)。本文从国际对比和科学素养内涵的分析入手,提出两 个主要论点,第一,“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教育应该成为我国现阶段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切入点;第二,由于科学素养教育不同于纯粹的科学知识教育,它需要根据中国文化、针对中国问题先本土化,而后才能在实践层次上可操作化,因此本文提出了我国现阶段科学素养教育的一种本土化诠释的初步方案,并对主要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我国教育目标的演变与国际上的发展趋势 教育目标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还是作为一种教育理论,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古代封建的教育目标可以概括为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核心、以修身养性为目的的“忠、孝、仁、义”四个字,教育的功能就是提高人的忠、孝、仁、义的“素质”。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系统这是上下有别的等级制。在近代,虽然“忠、孝、仁、义”的对象和内容发生了很多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解放后,教育目标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个人道德修养为中心转化为以国家和阶级的利益为中心。相应的教育目标大致可以表述为培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具有集体主义观念、敢于献身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是我国在教育目标上的一次历史性的重大发展。其理论和实践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80年代初开始认识到仅仅强调智力因素是不够的;80年代中、后期对“升学教育”、“应试教育”进行了分析和批判;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式提出素质教育①。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又将这一进程向前推动了一大步,其重要标志之一是明确提出了“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 一.关于责任感 那么究竟什么是责任感呢?我查了教科书,比较严谨的阐述是,真正的责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 责任感有什么意义呢?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到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作为学生,就能够主动学习,天天向上,对家庭社会敢于负责。 所以说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二.初中生现状 在物质生活极大提高,精神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存在令人担心和焦虑的现象,就是学生身上普遍缺乏责任感.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自我,轻社会,不热衷集体活动集体。 过分崇尚自我,以自我为中心,脱离社会需要片面宣扬:“自我选择”、“自我实现”。 学生生活在班集体中,却很少意识到自己对这一集体应承担的责任。如班级的值日工作、公益劳动等活动,有的同学就借故不参加,或者去了也是站在—边看别人干;更多的是对班里或学校组织的活动不感兴趣把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作为人生惟一追求。 2.重利益,轻抱负,爱慕虚荣。 一心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除了希望吃好穿好玩好出人头地外,没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不重品位与人格。 3.重索取,轻回报,不能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良苦用心。。

只要求父母、老师、他人为自己服务,满足自我各种需要,而不考虑他人,自己间的回报关系。由于现在的学生对任何人都缺乏一种责任感,所以他们有时连最基本的素质都不具备。如有的学生,父母很辛苦地供他读书,但他却并不珍惜父母的劳动,学习不努力,花钱很浪费,只顾自己享受,根本不考虑父母劳动生活的艰辛以及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孩子常常理直气壮的对父母说:“我想要的东西你们都能给我,就连我想不到的,你们都替我想到了,做到了。你们辛苦不就是为了我们现在不辛苦吗?我还那么辛苦学习干什么?” 三、责任意识薄弱的原因 中学生责任意识薄弱的原因很多。 1. 1.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周围是全方位呵护,自己 不需要对他人负责 2.父母忙于挣钱养家,疏于管教,孩子缺少责任意识。 3.亲家庭或无父母,无人有效管理,孩子不愿负责。 4.商品经济的社会大环境,使人情冷漠,父母故意不让孩子对他人负责。 所以我认为学生责任意识薄弱关系重大,是社会的危机,民族的危机。 四,培养学生责任意识重于泰山。 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班主任责无旁贷,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可以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工作: (一)认识自我,唤醒学生责任意识 我班围绕责任意识的话题召开了两次主题班会,第一次主要给学生讲述责任意识的概念意义和举一些生动的案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如,当今青少年外出务工与父母们挣钱的原因和意义。父母务工是为了养家,挣钱的百分之九十要寄回家,而青少年到外地是为了玩、找刺激,挣钱的百分之九十在外地就地消费;某学生向父母要名牌服装和电脑等,当得不到时,骄横的对父母说“生我就得让我享受!生我就得让我幸福!”我们身边更是常见这种言论:要不是我妈妈硬让 我上学,我早就不上了。而身边更常见感人案例:信义兄弟——孙水林

例说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

例说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 新版的历史课程标准在三维目标的知识与能力部分强调指出:“要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可见,培养学生“重证据的历史意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课程目标之一。曾经记得作业当中有这样一道试题,学生全军覆灭。“在新疆的墓葬里发现了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墓葬里发现汉代的陶片和钱币”,这些考古发现,对于我们认识丝绸之路有什么作用?胡适曾说: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这道试题的败北,是因为学生缺乏历史的证据意识。可见,培养学生重视证据的历史意识是多么重要。下面我们就以七上“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为什么称他们为半坡、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生活在距今6000-7000年前,我们又是怎么样来推断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的呢?教材花了一定的篇幅来介绍半坡和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发现,1954—1957年发掘,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5 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其中房屋有圆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构筑之分。半坡遗址是我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1957年建成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中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国展览,深深地震撼着整个世界。通过对这两处的遗址的介绍、分析、判断,学生掌握和了解了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而这一切的推断都来自

提高科学素养在个人生涯中的重要意义

提高科学素养在个人生涯中的重要意义 寿县政务中心冯庚 现代是知识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应该成为现代人提高科学素养和重要的生存方式。学习是科学技术知识内化的必经阶段,坚持不懈的学习是保证我们成功的前提。在学习中读些高级科普、科学技术史和不同专业学科知识是提高个人科学素质简单有效的途径。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创新和求真。求真是科学的终极目标,创新是人类理性走向这一目标的唯一道路。科学素养的提高是我们切实解决工作问题和生活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对科学知识基本了解 在科学技术日益影响我们生活的今天,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高低,绝不是无关紧要的,已经开始影响到一个现代社会的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国民的价值观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从内涵来看,科学素养方面的精神包括实证精神、怀疑和批判精神、开放精神。作为普及化获得有效科学知识的手段,数理逻辑推演和实证操作检验已经并继续给我们提供着认识世界和改变以及提升生活质量的知识源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后需要有效地借鉴科学技术知识才能得以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越来越多,科学技术决策的民主化进程与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的进度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二、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基本了解

一般研究方法是各门学科中通用的研究方法,例如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法、数学方法、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等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被广泛的使用。哲学方法,即辩证法、认识论和辩证逻辑。它广泛适用于一切科学。例如实事求是、矛盾分析、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等方法论对我们处理实际问题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现代生活的巨大进步和改善都是科学发展的结果,可以说科学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比如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科学、生物科学等的发展刺激了一大批发明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又如社会科学中的心理科学给人们健康的精神生活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心灵避风港,还有政治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洞悉时局,了解社会。可见科学范围之广,所研之细之深。提高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利用社会资源。提高科学素养不仅体现在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更体现在创造性的发掘和利用上。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素养,它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态度和智慧,是一种恰当利用智慧的源泉和结晶。现代社会更看重科学素养的实际产出,不仅是企业,还有国家。 三、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基本了解 作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我认为在工作中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现代是电脑的时代,是数字化时代,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化的电脑知识,工作起来就相当困难,甚至无法完成工作。例如,统计类的表格、文件的梳理、工作流程精简等等。在日常生活中

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把数学和生活相联系,越来越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取。因此,在各级各类的测试中,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试题也越来越多,批卷之时经常听到老师们埋怨:说有些学生简直没有一点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我认为也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我们老师不妨也反思一下,平时教学中是怎样关注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的获取的。反思之前,先得搞清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究竟是指什么,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解决数学学科的问题,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管是哪一种问题,都不能等同于“习题”,这种问题,常常隐含在一定的情境当中。那么,

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就此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粗浅的体会。一、创设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无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学校的学习环境、还是日常家庭生活中,都存在着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引导他们饶有兴趣地去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例如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就可以结合春游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春游前要做那些准备,然后出示一些商品的单价:方便面面包鸡腿酸牛奶鲜奶蛋糕可乐台布每包1元每个2元每

强化证据意识 求真同时求善

强化证据意识求真同时求善 ——谈公诉人法律思维的养成与坚守 公正是司法追求的目标,也是其价值体现。作为一个公诉人,一个法律的实践者,也必须以追求公平、正义为己任。而在实践中,公诉人的法律思维无不影响着公诉人实践、运用法律的步伐和进程。因此,公诉人应当养成并坚守良好的法律思维,从而保证司法的公正、客观性。 一、法律思维的重要内涵 法律思维,就是我们在司法实践中运用证据,遵循法律程序,去思考、解决实际案件和法律问题的一种能力和思维模式。它要求: (一)以追求法律真实为目标 客观真实抑或法律真实,是一对天生的双胞胎。在司法认知中,无论学者或司法实践者,都在为之而努力,同时也受其困扰。客观真实要求司法者运用证据尽最大可能地去发现、证明、还原事实真相。但正如古语所云:“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世易时移,随着人们对司法规律的认识,对人类思维的认知,发现一个人是不可能回到案件发生时的情景,重新目睹案件。而案件留下的证据,虽说具有客观性,但其展现给司法者的也只是经过重新组合的事

实。因此,司法者的目标并非追求客观真实,而是运用法律思维去认真仔细地审查、判断证据,从而构建一个法律的真实。 (二)坚持证据裁判原则 证据裁判原则要求所有认定的案件事实都应有相关证 据加以证实,且据以认定案件的证据均应合法调取并经查证属实。坚持证据裁判原则是法律思维的要求,也是追求法律真实的需要。追求法律真实并不意味放弃客观公正义务,而是将客观公正义务纳入了证据裁判中,用客观、真实、合法的证据去还原法律的真实。所以必须强化证据意识,坚持证据裁判制度,在追求法律真实的同时必须追求程序正义。 (三)以排除合理怀疑为要求 求真同时求善。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并重,不仅要求证据裁判、证据法定,同时也要求在综合全案证据的基础上,据以认定的事实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历史上的审判或者证明,并不像今天这样注重公平和正义,它也经历了实践的考验,才发展出了“排除合理怀疑”这一标准和要求。无论古老的同态复仇或神明裁判,还是西方的高度概然性或自由心证理论,都反映了当时人们或者说法律人的司法思维与习惯,有其存在的时代合理性。但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法律价值的提升,“排除合理怀疑”应运而生,进入立法领域,成为我们公诉人应当遵循的又一司法原理和法律思维。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比如,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高中生责任意识培养的策略

高中生责任意识培养的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的中学生,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的,他们思想敏锐,勇于进取,对责任意识的理解有着一定的认识,表现出青年学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如果对他们的教育还仅仅停留在“训导”“灌输”等方式上,注定要失败。高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强烈的责任意识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使高中学生将自己成才、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但是由于高中学生自身意识发展水平,社会变革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他们缺乏实干精神,重视自我需求,自我发展,却极少关心社会,关心他人。近几年来,高中学生责任意识呈现出低于其角色职责要求的弱化倾向。因此,培养高中学生责任意识这一课题在当前抓公民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是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责任意识培养的时代背景 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的问题,已成为大家的共识。XX市二期课改对本市中学生的素质提出如下要求:有强健的体魄,有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有开放的意识和文化包容态度。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发现问题,能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而“责任意识”则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朋友、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人,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就取得了成功。 三、责任意识弱化的具体表现: (一)自我意识浓重、个人责任淡化 一些学生平时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