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七大史观专题01 唯物史观(解析版)

高考历史七大史观专题01  唯物史观(解析版)
高考历史七大史观专题01  唯物史观(解析版)

唯物史观

【概念内涵】

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主要内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4)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关键词】

无相对固定的关键词

【真题回顾】

1.(2019全国I卷,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选 C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 A项;材料主要讲拔河活动不是战争,排除B项;材料“荆楚民间”说明不是以宫廷生活为主,排除 D项。

2.(2019全国I卷,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说明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而江南是棉布的生产地,棉织业发达,这体现了地区经济的差异,故选 D项;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商业和手工业,与土地制度调整无关,且明朝仍旧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排除B项;国家货币制度的变化不会带来国内地区差异,排除 C项。

3.(2019全国I卷,28)表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大多参与了工商业。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士与工商合一的趋势,冲击了传统强调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故选B项;材料“创设朱丽记花米行”说明是从事工商业,与科举取士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部分士人参与工商业说明是儒家的义利观念受到冲击而非被抛弃,排除 C项;材料只是提及部分名人从事新式工业,不能反映整个经济状况,且无法说明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排除D项。

4.(2019全国I卷,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流思想是民主和科学,而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因而“革命”一词较多,故选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说明认同资产阶级民主政体虽然减少但不是全盘否定,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主流思想的变化,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无关,排除D项。

5.(2019全国I卷,33)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结合所学分析拉丁美洲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发展滞后的历史包袱,而北美地区被英国殖民统治,英国工场手工业发达,推动了北美的快速发展,故选 D项;北美的印第安人也受到奴役,排除 A 项;材料”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说明殖民统治不是原因,排除B项;北美也有非洲和欧洲移民,排除 C项。

6.(2019全国I卷,34)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答案】A

【解析】材料“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说明发明创造源自于劳动实践,故选A项;材料“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说明来源于劳动实践而不是科学理论,排除B项;材料“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说明资金不是决定原因,排除C项;材料中瓦特和工厂主并不能说明各阶级广泛参与,排除 D项。

7.(2019全国I卷,35)3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这类作品( ) A.抒发了浪漫情怀 B.遵循了写实原则

C.突出了理性思维 D.表达了幻灭反叛

【答案】D

【解析】据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的残酷性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危机,从而出现侧重于表现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现代主义美术,材料中“达达派”就是现代主义美术的分支,它们通过反美学的

作品表达了他们对一战的绝望,表达幻灭反叛的内心感受,故选 D项;抒发了浪漫情怀是浪漫主义,排除A项;遵循了写实原则是现实主义美术的特点,排除B项;突出了理性思维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排除C项。

8.(2019全国II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由材料“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B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

9.(2019全国II卷,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可知明清时期商业规模的扩大促使资本的集中,故选C项;古代商人地位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地位较低,且“根本性改变”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封建社会统治者一直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且“明显松弛”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排除D项。

10.(2019全国II卷,30)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答案】B

【解析】由材料“1948年10月底”、“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可知在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战略决战之际,通过人才培养做好工作重心转移,统治全国的准备,故选B项;土地改革关注的是农民,而材料强调的是干部群体,排除A项;1948年正值解放战争时期,重视科技推动工业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举措,排除C项;1948年的国共阶级矛盾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提高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目的,排除D项。

11.(2019全国III卷,31)图4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图4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答案】D

【解析】“1953年创作的年画”内容体现了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的内容,与当时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全,进行三大改造的自信和热情,故选D项;“年画”是风俗画,不属于文人画,排除A项;“1953年”社会主义尚未完全建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12.(2019海南卷,4)“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 ) 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明朝……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说明清朝重视农业,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故选B项;材料主要说明农业祭祀礼仪的继承不是所有制度继承,排除A项;材料“各代皇帝奉礼如常”只是说明重视农业,不能说明满洲贵族成为农耕者,排除C

项;材料体现重农不是笼络反清政治势力,排除D项。

13.(2019海南卷,13)198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向海南,仅半年时间到海南求职的人数竟高达20万,形成中国当代史上极为壮观的人才流动大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由贸易区在海南落地 B.海南经济发展成绩显著

C.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D.国有企业改革全面铺开

【答案】C

【解析】据所学,1988年海南设立经济特区,海南设立经济特区有利于吸引人才的集中,由材料“198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向海南”可知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故选C项;自由贸易区在海南落地是在2018年,排除A项;1988年海南刚刚成为经济特区,经济还不发达,排除B项;材料主要论述海南不是国企,排除 D项。

14.(2019海南卷,20)20世纪50年代,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9.1%,60年代为10.5%。日本经济的发展( )

A.强化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B.奠定了日本民主改革的基础

C.推动了发达国家经济格局的改变 D.促成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

【答案】C

【解析】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9.1%,60年代为10.5%”说明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日本经济的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多极化,故选C项;日本经济的发展促进世界多极化而不是两大集团对立,排除A项;日本民主改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排除 B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1989年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5.(2019江苏卷,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答案】A

【解析】“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表明土地私有制对井田制的冲击,故A项正确;中国古代一直存在世袭制度,并没有解体,故B项错误;抑商政策弱化是指对商人的限制少,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礼乐制度崩坏是指森严的等级制度遭到破坏,材料的内容是土地私有制对井田制的冲击,没有体现礼乐制度,故D项错误。

16.(2019江苏卷,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答案】C

【解析】“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指的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权力过大而发生叛乱,故C项正确;察举制是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与诸侯叛乱无关,故A 项错误;独尊儒家学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与诸侯叛乱无关,故B项错误;全面推行郡县制是在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7.(2019江苏卷,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答案】D

【解析】“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表明宋朝市镇经济发达,故D项正确;宋朝商税成为政府收入重要来源,政府收入主要来源是农业税,故A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的经济发展,没有涉及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故B项错误;“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指的是市镇经济能够满足政府需求,没有体现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故C 项错误。

18.(2019江苏卷,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答案】B

【解析】从“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到“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表明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故B项正确;中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出现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故C项错误;反正统思想在明朝晚期已经产生,但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宋明理学,故D项错误。

19.(2018·全国I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成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根据材料中“井主所雇工匠”等信息可以判断,这些竹简井属于民营手工业,数量成百上千,因此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是否高,B错误。雇佣劳动是否已经“普及”无法判断,C错误。专卖制度已经“解体”的结论无法得出,D错误。

【模拟训练】

1.(2019·德州期中)周人将夏、商、周三代易姓受命的变革原因归结为“德”,认为夏、商亡于“不敬厥德”,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该做法( )

A.解释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

B.反映出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

C.有助于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

D.形成了亲疏有别的等级秩序

【答案】C

【解析】周人将夏商周改朝换代的原因归结为德政,有利于在周代德政的实施,约束了统治阶级的行为,故选C项。

2.(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公元前6世纪末,鲁国的三位国相掌控国家大势,其家城墙超出周朝的规格,鲁定公带军队去“堕三都”,但没成功。晋献公时为保太子位,不许群公子住国内,晋国没有了“公族”,而代替公族的卿族兴起;此后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这两件事一定程度上( )

A.说明了分封制度弊端初显

B.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C.表明了礼乐制度荡然无存

D.反映了新兴势力的上升

【答案】D

【解析】材料“‘堕三都’,但没成功”和“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体现了新兴势力的上升,故D项正确。

3.如图为2018年入选《国家宝藏》的两件青铜器——商代皿天全方罍和西周大克鼎,它们分别是皿氏一族为祭祀父辈先人、大贵族克为祭祀祖父而铸造。以上文物信息反映出( )

A.中国先民敬重宗室血脉之情

B.商周时期“家国一体”的特色

C.先秦时期礼乐等级制度盛行

D.分封制下周王与诸侯的关系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它们分别是皿氏一族为祭祀父辈先人、大贵族克为祭祀祖父而铸造”,可知古人对宗法血缘的敬重之情,故A项正确;B、C、D三项并非材料主旨,均排除。

4.(2019·德州期中)周人将夏、商、周三代易姓受命的变革原因归结为“德”,认为夏、商亡于“不敬厥德”,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该做法( )

A.解释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

B.反映出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

C.有助于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

D.形成了亲疏有别的等级秩序

【答案】C

【解析】周人将夏商周改朝换代的原因归结为德政,有利于在周代德政的实施,约束了统治阶级的行为,故选C项。

5.(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公元前6世纪末,鲁国的三位国相掌控国家大势,其家城墙超出周朝的规格,鲁定公带军队去“堕三都”,但没成功。晋献公时为保太子位,不许群公子住国内,晋国没有了“公族”,而代替公族的卿族兴起;此后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这两件事一定程度上( )

A.说明了分封制度弊端初显

B.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C.表明了礼乐制度荡然无存

D.反映了新兴势力的上升

【答案】D

【解析】材料“‘堕三都’,但没成功”和“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体现了新兴势力的上升,故D项正确。

6.如图为2018年入选《国家宝藏》的两件青铜器——商代皿天全方罍和西周大克鼎,它们分别是皿氏一族为祭祀父辈先人、大贵族克为祭祀祖父而铸造。以上文物信息反映出( )

A.中国先民敬重宗室血脉之情

B.商周时期“家国一体”的特色

C.先秦时期礼乐等级制度盛行

D.分封制下周王与诸侯的关系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它们分别是皿氏一族为祭祀父辈先人、大贵族克为祭祀祖父而铸造”,可知古人对宗法血缘的敬重之情,故A项正确;B、C、D三项并非材料主旨,均排除。

7.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

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

【答案】C

【解析】A项说法绝对,错误;B项是元代行省设立的特点,故B项错误;以地理单元为郡范围在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划分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D项错误。

8.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反对“率兽食人”的暴政、强调“民为贵”的民本主义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等级观念和“牧民”思想共存共生。这种共生意味着: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一种思想体系中相互呼应、彼此补充的两种特质。其特定价值内涵根源于( )

A.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B.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

【答案】D

【解析】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的反映,儒家思想的这种特定价值内涵根源于当时的自然经济,即根源于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D项符合题意;礼乐制度是等级制度,并不包括民本主义,A项不符合题意;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属于儒家思想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C项不符合题意。

9.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言:“两淮岁课百余万,安所取之?取之商也……若束缚之,急使之,

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这反映出顾炎武( )

A.萌发民本思想B.主张经世致用

C.提倡轻徭薄赋D.倡导“工商皆本”

【答案】D

【解析】顾炎武强调商税在国家财政和国防中的重要性,提出应重新审视商业的重要地位,故D项正确。10.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新教还宣扬禁欲主义,主张节俭。这些新教思想( ) A.打破了教会的精神垄断

B.继承了天主教因行称义学说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新教“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这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1.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精神;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他认为:“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由此说明两人的义利观( )

A.都反映了社会现实B.各自具有片面性

C.都是为了发展经济D.从根本上是对立的

【答案】A

【解析】根据“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精神”,说明毛泽东义利观强调精神,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需要,“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表明邓小平主张兼顾牺牲精神和物质利益,适应了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现实,A项正确;两人的义利观都反映了社会现实,都具有合理性,B项错误;毛泽东义利观适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形势,不是为了发展经济,排除C项;邓小平兼顾牺牲精神和物质利益,两人的义利观不是根本对立的,D项错误。

12.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在教育事业发展中,从大区到省、地、县都要建立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在15年左右时间内普及高等教育。这一指示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一五”计划的需要B.科技基础薄弱

C.工业成就巨大D.“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答案】D

【解析】从材料“1958年9月”“在15年左右时间内普及高等教育”中可以看出,该指示中存在“左”倾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与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有关,故D项正确;“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故A项排除;B项是原因,但不是直接原因,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3.南宋学者袁毂感叹:“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为盛衰矣。”这说明当时( )

A.抑商政策的取消推动了经济发展

B.农业与工商业处于平等的地位

C.社会流动冲击了原有的等级秩序

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农业的衰败

【答案】C

【解析】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期间虽在某些时段有过不同程度的松弛,但从未被取消过,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关于农业与工商业地位的对比,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工与商、富与贫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故C项正确;在古代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始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未造成过农业的衰败,故D项错误。

14.宋史专家漆侠指出,我国古代城市往往随着政治军事中心的转移而表现出它的盛衰。北宋灭亡,汴京也随之而萧然一空;南宋灭亡,临安也失去了往昔的光彩和繁华。这说明两宋时期的城市( )

A.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低B.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

C.经济职能尚不够完善D.经济职能占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两宋时期的经济尤其是商品发展水平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两宋时期的城市繁荣是建立在政治重心基础之上的,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一旦政治前提不复存在,经济繁荣也就随之烟消云散,故B项正确;C、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15.明中叶,在江南地区的濮院镇,“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余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市镇( )

A.地域性商人活动比较活跃

B.对外丝绸贸易较为兴盛

C.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答案】D

【解析】地域性商人是指商帮,材料强调的是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动而非商帮和对外丝绸贸易,故A、B 两项错误;材料并未对其他地区丝织业的发展进行比较,故C项错误;由材料“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可知江南地区一些市镇依靠纺织业生活,农业生产不再是主业,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史观详解大全(含例题)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 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 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 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 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 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 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 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 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2卷含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 文综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高考历史新史观试题

高考史观题 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6、革命史观的要点 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隆重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去剖析这两大历史事件。

高考文综全国卷2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2历史试题及答案 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高考历史七大史观专题04 全球史观(解析版)

全球史观 【概念内涵】 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主要内容】 (1)世界发展“从分散到整体”、“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 (2)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展; (4)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扩展; (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6)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 【关键词】 全球化、联系、整体、交流 【真题回顾】 1.(2019·江苏高考·20)“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 A.传统文化的价值 B.文化理念的趋同 C.商业的文化功能 D.外来文化的影响 【答案】A 【解析】“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表明作者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故A 项正确;文化要多元化,理念不能趋同,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到重视商业的文化功能,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到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故D项错误。 2.(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思维导图进行高中历史复习四讲(精选.)

图解多元史观,整合历史知识 ——应用思维导图进行高中历史复习四讲 近年来,各地历史高考和历史水平测试卷的命题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多元史观指导下的试题命制。因而越来越多的老师在历史复习教学中,更新史学观念,引入了多元史观,以“文明史”为总纲,以“近(现)代”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重新整合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教学和复习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新史学突破传统,历史解释呈现出多元的趋势。所以我们在新课程下的高考面前,必须学会用多元史观来解读历史。正确理解多元史观的内涵,认识多元史观在课标和教科书中的体现,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战新课程高考的基础。笔者借助思维导图工具,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图解多元史观,并尝试在多元史观指导下,重新构建和整合高中历史知识专题体系。 第一讲:文明史观与高中历史知识整合 一、文明史观概述 文明史观也通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创立者是德国学者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其代表作是《西方的没落》。他提出了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新学说,强调以文明视角来透视整个人类历史进程,认为“世界历史”就是各种文化的“集体记忆”。其后,英国学者汤因比在他的专业巨著《历史研究》中,通过对近6000年来出现的26种文明形态的比较研究,以其创立的挑战和迎战说,阐释了各种文明形态的产生、成长、衰落、解体的过程,从而完善了文明史观的哲学体系。 图1 文明史观概述 文明史观中所说的文明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可以说,文明史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我们以往通史所涉及的内容,并且还包涵了宗教、语言文字、群体心理、风俗习惯等多领域。 纵观人类历史,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又分为初级农业文明阶段和发达农业文明阶段,青铜器和铁器成为划分的标志;工业文

最新高考历史七大史观专题06 生态史观(含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历史七大史观生态史观 【概念内涵】 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粱。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御的责任。 【主要内容】 (1)从纵向看: 在渔猎时代,人类数量有限,生产生活方式原始,对自然的影响(保护和破坏)都十分有限。 在农业时代,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首先是地表),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局部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在工业时代,人类更大规模更广泛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内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 在未来时代(后工业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时代),我们应充满信心地相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时代一定会到来。 (2)从横向看,: 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与气候的关系、人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人与水资源(江河湖海等)的关系、人与生物资源的关系、人与矿产资源的关系等方面,更具体地分析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得与失。 【关键词】 温室效应、森林资源毁灭、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资源危机、垃圾成灾、环境污染。 【真题回顾】 1.(2019·江苏高考·17)“风雪里一个满身乌黑的小东西,‘扫呀,扫呀’在那里哭哭啼啼!……‘因为我原先在野地里欢欢喜喜,我在冬天的雪地里也总是笑嘻嘻’。”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在《经验之歌》中用组歌描绘了扫烟囱孩子,从侧面反映了工业化初期的英国社会。这首诗歌( ) A.以浪漫主义风格表达不满情绪 B.以现实主义笔触揭露社会黑暗 C.以现代主义手法表现自我追求 D.以印象主义技巧展现真实历史 【答案】A 【解析】“风雪里一个满身乌黑的小东西,‘扫呀,扫呀’在那里哭哭啼啼!……‘因为我原先在野地里欢欢喜喜,我在冬天的雪地里也总是笑嘻嘻’。”体现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构思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浪漫主义风格,表达诗人对工业革命的不满,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

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及答案全国卷一

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卷一(文综) 12.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阴”的方位是()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13.一位在华美国人士在评论近代中国的一部着作时说:“它是因中英战争刺激而产生的一部成果.我们认为它将极大地摧毁傲慢心态,驱散中国统治者和学究们的愚昧无知,证明他们所属的并非地球上的惟一一个国家.”该着作的作者是() A.姚莹 B.徐继畲 C.郑观应 D.严复 14.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耶松船厂 15.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梁启超这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 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 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的工具 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慢 16.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不禁止地主、富农、国民党参选议员”。这说明陕甘宁边区() A.实行民主选举制度 B.接受国民政府直接领导 C.实现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 D.组建了多党联合政府 17.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年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国之间关系的新纪元”,这一评论指的是() A.中国与英、美等国签署宣言,保证团结一致打败法西斯 B.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署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 C.中国与英、美两国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D.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约,宣布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 18.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19.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 B.人口爆炸性增长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D.各国间交往密切 20.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新)高中历史新史观分析

高中历史新史观分析 (一)整体(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与全球史观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史观。从学术的角度看,两者有明显差异;而从使用角度看,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差别,因此我们经常将二者混用,一般把整体史观又称全球史观。 所谓整体史观:指世界历史(含中国史)纵横发展的历史观。 该史观由吴于廑先生提出,认为: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推动横向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 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而是互为条件;最初是缓慢地、后来是越来越急速地促进历史由分散的发展到以世界为一整体的发展。 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律和广度。 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横向发展与一定阶段的纵向发展相适应,就

往往能促进和深化纵向发展。 总之,整体历史观强调从全局,即从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基本方面;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 所谓全球史观:指根据新的时代特征,视世界为一个整体,并从宏观的、联系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演变走向的一种方法、观念和理论体系。该史观强调以“全球眼光”审视人类历史,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 全球史观是20世纪下半期,伴随着对“西欧中心论”或“欧洲中心论”的批判而在学术界出现的一种全新史观。 早在20世纪50年代,巴勒克拉夫就主张用全球观点来考察历史。70年代他又指出:“建立全球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的主要特征之一。”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指出:把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是其显著特点,“它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在关于新航路开辟和地理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关于世界近代早期的历史定位等问题上充分体现了全球史观的价

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II卷

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II卷 文综历史试题 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高考必备历史史观(完整版)

高考必备历史史观 一.唯物史观。它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其中,物质资料生产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在生产中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是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关系取决于生产力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其中,经济基础是历史的决定性因素,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在于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并影响经济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影响社会存在。(三)、阶级、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其中,阶级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对立和斗争构成原始社会解体后一切阶级社会历史的重要内容;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必然导至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四)、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其中,民族的内部结构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各种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外交往的发展程度;私有制和资本是造成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根源,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革命的。(五)、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的关系。其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决定历史结局的主要是人民群众,杰出个人对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文明史观: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类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分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2020年高考历史七大史观专题01 唯物史观(解析版)

唯物史观 【概念内涵】 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主要内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4)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关键词】 无相对固定的关键词 【真题回顾】 1.(2019全国I卷,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选 C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 A 项;材料主要讲拔河活动不是战争,排除B项;材料“荆楚民间”说明不是以宫廷生活为主,排除 D项。 2.(2019全国I卷,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2018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I卷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 文综历史试题 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 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隧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 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2019年全国卷Ⅲ文综历史高考试题

绝密★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 C.郡县制D.察举制 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 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六大史观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六种史观 新课程高考历史《考试说明》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四种能力都涉及到多元史观的正确运用。高中历史学习必须掌握以下六种史观: 一、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二、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三、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四、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五、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 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六、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1卷含答案

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

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30.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 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32.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这说明 A.法律服从民众意愿B.判决体现权力来源 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3.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34.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A.源自于劳动实践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3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这类作品 A.抒发了浪漫情怀B.遵循了写实原则

2012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全国卷)解析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全国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A.工作器具B.工作内容C.工作职责D.工作性质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答案】A 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但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选B项。 【答案】B 1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每个时代文学创作都有其独创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发展到顶峰。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反映王国维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观念。 【答案】B 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山西人从事商业、农业、参军和读书人数量依次递减,雍正帝认为这样的社会风气很可笑,反映统治者对商业的歧视,AC项错误;仍然有人希望学而优则仕,B项错误;因为追求财富,从事商业的人居首位,D项正确。 【答案】D 16.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 张謇评论的是 A.曾国藩B.李鸿章C.张之洞D.袁世凯 【解析】考查重要历史人物及相关活动。李鸿章是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元老,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筹办北洋海军,管辖直隶(今河北)、奉天(今辽宁)和山东三省海域,洋务运动中创办军事民用企业,兴办新式学堂,耗费巨资筹办的北洋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这与他在战争中的避战求和政策有关。 【答案】B 17.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

六大史观

六大史观 (唯物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 1、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而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 现代文明的发展的基本线索:在1500年前,世界传统的四大文明以及介乎其间、散布于亚、非、美等大洲的一些边缘文明,基本上处于一种相互隔绝状态,而且呈现着某种平等对峙的格局,然而从积极奉行重商主义的欧洲发现了美洲并打通了全世界的商道之后,这

一平等格局就开始突破,欧洲文明逐渐获得压倒其它诸文明的优势。 欧洲文明在成功地吸收了它种文明的诸般优秀成果集中了全人类智慧的基础上,通过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种种努力,初步创立了以科学化、工业化、民主化为基本原则的现代文明,并以此为准绳重组建立了西方社会,然后借助于由这种合理化变革创造的极大的政治经济优势,最终完成了“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进程。 伴随着现代文明的这种扩散,东方民族独立自强意识开始苏醒,斗争最终导致殖民体系的崩溃、中心国家势力的分散和第三世界的兴起,这种变化从国际政治格局看,表现为由英欧独霸到美苏争霸再到多极世界的演进,这种演变无非是在世界范围内全面贯彻现代文明的“民主化”原则的一个逻辑结局。 就政治文明而言,政治文明是一个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构成的完整体系,现代政治文明有两个不同的文明范式,一个是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文明,一个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文明,前者成为近

2018高考全国卷1文综(历史部分,含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 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 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外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