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镇概述

金山镇概述
金山镇概述

第一章前言

总述

地质学是一门以地球物质组成、结构及其演化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地质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领域广阔,是关于地球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层圈的相互作用和其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根据研究内容和任务不同,以及生产要求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地质学又分为许多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学科。综合地质学课程主要包含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岩石学主要阐述了岩石圈中三大岩类的性质特征、分类及形成环境等,而构造地质学主要从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沥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现象(构造)。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综合读图是要求在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全面的分析后,编出一幅构造纲要图、四五幅地质剖面图以及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的文字概述。综合读图是要我们学生熟练的掌握构造地质学的机基本理论,知识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比如三大岩石知识地层历史知识,构造地质知识,褶皱知识,断裂构造知识等。而在实习课上的所学的构造地质学知识将在读图练习中充分的体现出来,尤其是底层的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关系。还有底层的褶皱向斜背斜,断层中的正逆断层关系等。尤其重要的是剖面图的绘制,其中又以倾斜断层、褶皱断层最为重要。初次以外我们还要根据我们所学的,所分析的所剖制的面结合课本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写出构造发展史,好想入讲一个故事一样,但并不是那么轻松。

综合读图目的

能根据所学的知识,对实际情况中的综合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能处理比较复杂的地质图学问题 ,是对书本知识的另一种检验并对以后的工作学习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要求

本次作业要求我们在对选定的图进行全面分析后编出一幅构造纲要图,五幅剖面图以及说明地质构造图和构造发展史的文字概述。

所读图幅名称

《金山镇地质图》改图位于综合地质学实习讲义的59页。

所读图幅比例尺

此图采用的是1:10000的比例尺。

图区图形轮廓简介:

该地区为一个地质构造发育全面,拥有断层,背斜向斜,不整合等,还有飞来峰侵入岩体等地貌。该地区地层分布广泛整体地貌不平整,是一个综合读图的良好例图。

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划分

一:地层分布概述

经过对金山镇地区的图进行仔细的分析以后,我们得出比较老的底层都分布在东南方位。其中有上下泥盆纪,上下石炭纪其分布基本上严一条褶皱轴呈对称分布。该地区岩层出露以石炭纪居多约占金山镇地区的50%左右。除此以外该地区整体上还分布着下二叠纪的石灰岩石,在金山镇的西北部和东北部分布有少量的上白垩纪的砂岩,是该地区最为年轻的出露地层。本地区分布最少的是下白垩纪石灰岩,其出露大约只占到该地区的4%左右。金山镇地区多山,多山脊,多山峰海拔有800m到1800m不等并在中下部地区分布有飞来峰,整体地形为西北高,东南较低同时东南方向也是地层出露角老的地区。

整合面分布

根据该地区的特点我们把此地区分为角度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两个方面。

角度不整合:

从图上可以知道在东北地区分布有角度不整合,该角度不整和线是上白垩纪与其进行不整合的地层有老到新式下石炭纪,上石炭纪,下二叠纪,上二叠纪,中三叠纪,上三叠纪和下白垩纪。根据我们的判断该角度不整合的形成时期大约为下白垩纪纪到上白垩纪时期,具体形成时段还要根据当地的岩石年龄来判断。平行不整合:

经过我们的仔细分析该地中部从东北到西南有一条平行不整合线。我们知道平行不整合就是两个相互接触的平行的岩层中底层不连续,即是有地层的缺失。从地质图上可以读出在上二叠纪和中三叠纪这一接触的岩层中缺少了下三叠纪地层和玩二叠纪的底层。根据我们的判断该平行不整合的形成时期大约为上白垩纪到中三叠纪时期,具体形成时段还要根据当地的岩石年龄来判断。

二,构造层的划分:

1构造总体特征概述:

经过对该地区的地形图分析,该地区的褶皱分布较为广泛,且它们的分布方向基本上都是沿着东北方向背斜和向斜相互交替,使得当地的地形比较复杂。进益不划分可一知道本地区共有六条背斜五条向斜它们具体的分布特征将在接下来具体描述。该地区的另一大构造就是断层的发育。巧合的是该地区的断层方向也大多是沿着东北方向的即和褶皱轴的方向基本上是以一至的。从西北到东南依次分布有平移断层,逆断层,正断层。该地区共有四条主要的断层线但也各有个的特点我们从西北到到东南一次给它们标号为fl1,fl2,fl3,fl4。下面简述它们的特点,f1是一条平移断层和逆断层相互综合的断层线,平移断层切割断层线或者是褶皱轴的现象十分明显。F2是该地区追最长的一条断层线,从东北一直延伸到西南部,并且都是逆断层。F3是一条平移断层处在地形较为平坦的金山镇地区,同样切割断层线的现象也十分明显。最后一条是一条正逆断层相互交替相互影响的断层,具体的描述详见接下来的描述。

2构造层详述

A,褶皱

前面提到该地区共有六条背斜,五条向斜线,下面就将具体描写它们的特征。主要从以下

1褶皱名称:褶皱的地名+褶皱类型

2 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

3 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变化

4 转折端形态

5 枢纽、轴面产状及位态分类

6 次级褶皱

7 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

七个方面描述它们的特点。

a背斜:

我们把背斜从西北到东南依次编号为F1,F2。。。。。。F6

其中主要有四大背斜

F1:王庄背斜,位于伏牛山东南方向约5.5千米处,西南起一斑岩入侵地带,东北之王庄附近,总长约为10.5千米。背斜走向近西南---东北向,开阔不对称,由于东南部被一条断层线切割。两翼底层倾角约为50度到70度。枢纽具有波状起伏,倾伏角为五度左右。核部在1000米山峰地带出露的下石炭纪灰岩,两翼依次为中石炭纪,上石炭纪。在西南和东北地段有次级褶皱发育但比较小延伸远,一般达到2千米左右,随着主褶皱一起逐渐倾伏消失。该褶皱形成时间估计为二叠纪之后,石炭纪之前。

F2:奇峰雨峰背斜,fl2断层线处位,西南起雨峰,东北之奇峰附近,总长约为12.5千米。背斜走向近西南---东北向,开阔对称。两翼底层倾角约为50度到70度。枢纽具有波状起伏,倾伏角为五度左右被一条断层线切成三段。核部在奇峰雨峰之间出露的下石炭统砂岩,两翼依次为中石炭纪,上石炭纪。在西南和东北地段有次级褶皱发育但比较小延伸远,一般达到2千米左右,随着主褶皱一起逐渐倾伏消失。

F3:诸岭五里河背斜,其褶皱轴位于第二条断层线出,西南起五里河西南处,东北之诸岭东北处,有两段背斜轴组成总长约为18千米。背斜走向近西南---东北向,开阔对称,。两翼底层倾角约为30度。枢纽连续,倾伏角为五度左右,。核部有两个一个在五里河出露的下石炭纪砂岩,另一个是在诸岭的下石炭纪砂岩,两翼依次为中石炭纪,上石炭纪。在西南和东北地段有次级褶皱发育但比较小延伸远,一般达到2千米左右,随着主褶皱一起逐渐倾伏消失。该褶皱形成时间估计为二叠纪之后,石炭纪之前。

F4:河北村背斜,位于金山镇东南方向约4.5千米处,西南起河北村断层带,向东北延伸,总长约为6.5千米。背斜走向近西南---东北向,开阔对称。两翼底层倾角约为50度到70度。枢纽具有波状起伏,被多组正逆断层数次切割倾伏角为五度左右。核部在西南山峰地带出露的中泥盆泥沙岩,两翼依次为上泥盆至上石炭纪呈对称分布。该褶皱形成时间估计为中泥盆纪之后,下石炭纪之前。

b向斜:

同样我们把背斜从西北到东南依次编号为f1,f2。。。。。。f5

其中主要的有三个向斜,下面就具体描述它们的特点

f1:王庄向斜,位于伏牛山东南方向约5.5千米处,西南起一斑岩入侵地带,东北之王庄附近,总长约为10.5千米。背斜走向近西南---东北向,开阔不对称,由于东南部被一条断层线切割。两翼底层倾角约为50度到70度。枢纽为中间比较窄,并向两端延伸。倾伏角为五度左右。核部在西南角出露的中二叠纪砂岩,两翼依次为上二叠纪灰岩。另一核部在王庄北部的中二叠纪统砂岩,两翼为下二叠纪上石炭纪对称分布。该褶皱形成时间估计为二叠纪之后,石炭纪之前。

f2:飞来峰向斜,位于飞来峰东南方向约1.5千米处,西南起一安村以南,东北至桑园以北,总长约为8.5千米。背斜走向近西南---东北向,开阔不对称,褶皱轴上有一条断层线。两翼底层倾角约为50度到70度。枢纽具有波状起伏,倾伏角为五度左右。核部在飞来峰附近出露的中三叠纪泥灰岩,两翼依次为中二叠纪下二叠纪。该褶皱形成时间估计为三叠纪之后,二叠纪之前。

f3:桑园背斜,位于桑园以南约1千米处,西南起一河流附近,东北至一花岗岩请入体,总长约为6.5千米。向斜走向近西南---东北向,开阔对称,。两翼底层倾角约为43度到53度。枢纽不具有波状起伏,倾伏角为3度左右。核部在花岗岩体的出露的中三叠泥灰岩,灰岩,两翼依次为上二叠纪,中二叠纪成对称分布。在西南和东北地段没有次级褶皱发育。

B,断层。

前面已经提到该地区总计有四条断层线命名分别为, fl1fl2,fl3,fl4下面将就以下

1 断层名称:地名+断层类型,或用断层编号

2 位置、通过的主要地点、延伸方向及程度

3 断层面产状

4 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

5 地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线的错开特征

6 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距大小

7 断层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断层形成时代

七个方面描述断层。

fl1:奇峰雨峰纵向你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值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东北—西南,两端分别延伸至图外,图内全长18km。断层面倾向北西,倾角20度到30度。上盘(即上升盘)为组成奇峰和雨峰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构成不完整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逆冲于下二叠纪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距为800米。断层走向与褶皱轴一致,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相同,即中三叠世之后,早白垩世之前。两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fl2:奇峰雨峰纵向你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值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东北—西南,两端分别延伸至图外,图内全长18km。断层面倾向北西,倾角20度到30度。上盘(即上升盘)为组成奇峰和雨峰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构成不完整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逆冲于下二叠纪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距为800米。断层走向与褶皱轴一致,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相同,即中三叠世之后,早白垩世之前。两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fl3:奇峰雨峰纵向你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值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东北—西

南,两端分别延伸至图外,图内全长18km。断层面倾向北西,倾角20度到30度。上盘(即上升盘)为组成奇峰和雨峰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构成不完整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逆冲于下二叠纪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距为800米。断层走向与褶皱轴一致,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相同,即中三叠世之后,早白垩世之前。两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fl4:奇峰雨峰纵向你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值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东北—西南,两端分别延伸至图外,图内全长18km。断层面倾向北西,倾角20度到30度。上盘(即上升盘)为组成奇峰和雨峰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构成不完整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逆冲于下二叠纪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距为800米。断层走向与褶皱轴一致,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相同,即中三叠世之后,早白垩世之前。两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C岩浆岩

根据对全图的仔细分之后发现本区内主要有个侵入岩体分别是花岗岩体和斑岩岩体。其在地图上的出露买面积各部相同下面就详细介绍之。

花岗岩侵入岩体:

在本区图的东北部位分布着花岗岩倾入体。其出露在外表的形状为一个桃子型,其面积估算为10平方千米(在图内)。次块侵入岩体为花岗岩与周围多个岩层呈不整合接触,其左面和中二叠纪岩层相接处,下方依次接触为上二叠纪,中三叠纪上三叠统灰岩。过我们判断其形成时间在上三叠之后。其走向是45度,倾斜角大约为40度。并且有图上可以看出在左面不分被一个断层切割,所以在断层下面仍然有花岗岩体同时在花岗岩中部有一个斑岩请入体,为竖直岩层,产状为南北正向所以其侵入时间比花岗岩体晚。但其构造强度比较大,所以能够穿过花岗岩体为侵入完全。

斑岩侵入体:

在本图的范围内有两部分斑岩侵入体。其中一部分在图区最西部的走向为135度的请入体。该侵入体为狭长竖直岩层,其侵入了上白垩纪粉砂岩,页岩体,下白垩纪页岩体并一直延伸到上石炭纪,下石炭纪,和周围的岩层成角度不整合关系。所以我们判断其形成时间应该是在下白垩纪以前,有于图上没有完全画出来,所以无法判断其准确的形成时间。

另一块斑岩侵入体在地图的东北角处,同样和西面的斑岩侵入体一样竖直侵入体,有足够的强度能侵入到花岗岩体中并一直延伸到中三叠纪,下二叠纪。其产状和西面的一样,当然形成时间也应该是一样的都是下白垩纪以前。

第三章:构造发展史

经过对该地区地质图的详细分析可以得出该地区自古以来就多地质构造运动,才形成了今天如此丰富的地质现象。首先要从中泥盆纪说起那是后整个大陆都是泥盆纪的天下,但随这一次强烈的地质运动在东南部,西北部有不同程度的地壳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后再不同地区形成了相应的褶皱层。在这个时期之后,即到达上二叠纪时地壳再次发生大规模的运动,有北到南形成了四条不同的断层带,把相应的褶皱切割的上下错

段。同时我们还可以知道在第三条断层线出还发育了平行不整合。即在上二叠纪和中三叠记之间缺失了下三叠纪。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在旁边的平移断层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同时也能够说明该地层形成于下三叠纪时期。与此同时在金山镇北部岩浆活动剧烈大规模的岩浆从地壳中涌了出来十分活跃。岩浆涌入到三叠纪,二叠纪的岩层之上,同他们慢慢形成了角度不整合。当然岩浆活动还在继续有过了几百万年。又有一股岩浆从地壳中涌了出来了虽然规模小,但速度快,温度高很容易就侵入到了坚硬的花岗岩体中,同时在西部地区。岩浆也很容易的侵入到了石炭纪的地层中了。

随后几百万年比较稳定,直到白垩纪是期大规模的构造运动有开始了,上白垩统砂岩直接俯冲到二叠纪,三叠纪的岩层下面和他们慢慢形成了角度不整合面,规模是分巨大。如果背面还有图的话,那么哪里将是一大片的白垩纪灰岩的天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发育了河流,形成了孤峰,褶皱的形态慢慢的经过风雨的洗礼变得的模糊不清了,出露的岩层也应后来的岩浆运动,地壳运动,不断变化,沉积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的金山镇地貌和地质。第四章:结束语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综合地质学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慢慢的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体会到了做地质工作的不易,对他们的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深深地敬佩。通过对这次金山镇地质图的分析,我体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是多么的重要,同时也是多么有趣。对地质工作来不的半点的马虎,书本所学的必须应用到实际中才能发挥他的能量。在做这报告的同时不但要用到我们时常所学的综合地质学知识还要用到老师教过的各种作图知识,所以感觉完成这个报告也是十分不易的,虽然报告中有很多不足只出,但这只是一个开始,以后一定会更好的所以万事开头难,我信心以后做的更好。

在这里我说先要感谢我自己,感谢自己最终完成了这份很不规范,很一般的报告。其次要感谢的是中国地质大学能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来给我们学生实习使用。当然更要感谢上课谆谆的王老是和李老师,是他们的详细的讲解才有了我完成的动力。

附录

金山镇地区地质纲要图

金山镇地区联合剖面图

参考文献:《综合地质学》,王根后,王训练,余心起编,地质出版社2008年版。

《综合地质学实习讲义》王根后,曹秀华等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历史构造分析和全球构造体系1

第四章历史构造分析和全球构造体系 通过对地层沉积特征及与之相关的构造-岩浆-变质特征及其演变的研究,推断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环境)、性质和演化。这个学科就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学(Historic Tectonics),相应的方法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分析方法。 历史构造分析的理论框架是 (1)大地构造活动论—以活动论的观点认识地史时期大陆和大洋相对于地极、赤道位置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位置变化; (2)构造演化阶段论—地球岩石圈由简单到复杂、有节奏的分阶段的平静演化和急剧变革相交替; (3)大地构造单元论—在活动论和阶段论的思想指导下,根据古大陆形成演化历程来划分大地构造单元和分区。 一构造运动与历史构造分析 1.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地壳(岩石圈)的构造运动导致地壳结构改变和物质变位,它是引起地壳(岩石圈)发展变化的内动力因素.其主要表现形式有: (1).升降运动(振荡运动)--地壳的垂向上升和下降,形成大面积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大规模的海侵和海退; 特点:地层变形较为简单,主要是大型宽缓的褶曲和一些正断层或高角度的逆断层. 地壳上升引起海退而成陆地,故又名之为造陆运动. “上升遭受剥蚀,下降接受沉积”是判别升降运动的标志. (2) 褶皱运动(水平运动)由于水平方向的挤压,地层产生强烈的褶皱及一些大的低角度逆掩断层,并伴随有大规模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 特点:褶皱运动也往往造成地壳显著上升,形成高大山系,故又称之为造山运动. 大陆上最为雄伟的现象之一是绵延数千公里的高峻山脉,山脉中的沉积岩层在地质历史中形成于深海洋盆等复杂环境,后来发生强烈的褶皱、断裂、岩浆侵入和变质作用,形成这些变形造山带的运动称为造山运动。 造山运动是岩石圈板块碰撞或陆内俯冲的结果。是地壳大规模水平运动的产物。 地层强烈变形,变质,伴生的岩浆侵入活 动以及与上覆岩层的角度不整合关系是判别褶 皱运动的标志. (3) 断裂运动--地壳的升降运动和褶皱运 动之中都有断裂运动一起存在. 深大断裂: 一种发育时间长,延伸远(长 达数百至数千公里),深度大(切穿硅铝层或切穿 整个上地幔)的“巨型”断裂带.它是地壳的原生地 壳破裂带,不是由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派生的. 深大断裂常是不同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其两侧地区有着不同的地质历史,表现为岩相,厚度的突变或不连续.它还是岩浆活动的通道,沿断裂带附近有各种基性超基性或酸性中酸性岩体分布. 某些张性的深大断裂,常表现为线形构造盆地(断陷盆地),称为裂谷,如红海-亚丁湾-和东非裂谷. 以上三种运动形式常互相联系在一起;在一次构造活动中,有的地区表现为升降,另外地区则可能是褶皱上升,其间则有断裂.所以不能把这些构造运动割裂开来看待. 差异升降运动的概念

金山镇地质报告完整版

金山镇地质报告完整版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目录前言 (2) 第一章地层 (3) 第二章构造分析 (3) 第三章岩浆岩 (4) 第四章地质构造演化史 (5) 第五章结语 (6) 附件: 1、金山镇地区剖面图 2、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 前言 地质学是一门以地球物质组成、结构及其演化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地质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领域广阔,是关于地球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层圈的相互作用和其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根据研究内容和任务不同,以及生产要求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地质学又分为许多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学科。综合地质学课程主要包含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岩石学主要阐述了岩石圈中三大岩类的性质特征、分类及形成环境等,而构造地质学主要从组成地壳的

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沥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现象(构造)。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本次金山镇地质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前四次大的构造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要求我们比较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 由于金山镇地质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而且没有等高线,这就加大了此次综合作业的难度,我们只能先找出河流和峡谷,对照各个标高点高度,粗略地确定剖面图对应的高度,因而此剖面图要求我们从海平面以下1000米开始,这样才能使剖面图更完整些。从地质图的图例上我们可以了解图区初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和接触关系,然后浏览一下地质图,概略地认识图区新老地层的分布和延展情况,了解其地貌特征,并结合比例尺分析地形对地层露头分布形态和出露宽度的影响。结合地层新老关系和地层产状,分辨不背斜和向斜、断层,进而分析其特征。 为了配合绘制金山镇地区剖面图,我们编制了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对图进行了符号标志,对其构造层、不整合、岩体及岩脉进行了明显标出。图区有3条较大的逆断层4条平滑断层4条正断层及7个向斜背斜,并且有一个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有一小块花岗岩和斑岩。在图的东南方向有条较大的河。 第一章地层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

第一章引言 一、实习目的 在课堂教学和室作图实习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质图的能力,按要求编制构造纲要图、图切地质剖面图和地质报告能力,使学生能充分把地质平面图与剖面图联系起来,把地质图和地质报告的容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要求 1、分析金山镇地区构造形态、构造特征及构造运动史。 2、明确该地区沉积环境及演化史。 3、初步掌握具体分析某一地区地质构造的方法与步骤。 三、实习任务 1、绘制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 2、绘制金山镇地区A—B和C—D图切地质剖面图。 3、概述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 四、区域地理概况 所读金山镇地质图图幅的比例尺为1:100000,该地区地势总体表现为:西北部地势较高,东南部地势较低,总体地势较为起伏。该地区平均海拔大概为1000m,海拔最高处为北部的诸岭,海拔为1800m左右;同时分布有多个高海拔点,如西部偏中的奇峰(1600m)和雨峰(1500m)、西南部的下白垩统砂岩高地(1700m);海拔最低处应为东南部的河流下游,海拔在800m以下。该地区水系较为发育,支流较多,多条支流首先汇入两条主支流,两条主支流最终再汇入干流。沿干流有多个村落分散,金山镇便坐落于其岸边。 第二章地层 金山镇地区以沉积地层为主,主要出露的地层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依次为:中泥盆统(D2)砂岩、上泥盆统(D3)页岩、下石炭统(C1)灰岩、中石炭统(C2)灰岩、上石

炭统(C3)灰岩、下二叠统(P1)灰岩、上二叠统(P2)灰岩、中三叠统泥(T2)灰岩、上三叠统(T3)灰岩、下白垩统(K1)砂岩、上白垩统(K2)砂岩。 现列表对各出露岩层进行概述: 其中侏罗世与T1岩层发生缺失。出露地层面积较大的有C1、C2、C3、P1,较小的有D2。由上表可知,该地区地层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又有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接触。P2—T2表现为平行不整合接触,K1与下伏地层则表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其余岩层之间则表现为整合接触。 第三章岩浆岩 该地区东北角陵庄附近有有γ花岗岩体及η斑岩脉产出。 一、γ花岗岩体 γ花岗岩体主要产出于⑦-⑨褶皱处,规模相对较大;图出露面积约为4km2,与围岩呈

构造地质学综合地质报告

构造地质学综合地质报告地质大学(北京) 2011年6月9日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地层及构造层 第三章----- 构造 第一节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 第二节白垩纪构造层 第四章------ 地质发展史 第五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图Ⅰ构造纲要图 附图Ⅱ联合面图

第一章引言 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岩石圈内地质体的形成、形态和变形构造作用的成因机制,及其相互影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的地质学分支学科。构造作用或构造运动常是其他地质作用的起始或触发的主要因素,因此,构造地质学说通常也就成为地质学的基本学说。 本次金山镇地质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前面的构造实习课程的总结。它要求我们比较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 由于金山镇地质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并且没有等高线,这就加大了此次综合作业的难度,我们只能先找出河流和峡谷,对照各个标高点高度,粗略地确定剖面图对应的高度。从地质图的图例上我们可以了解图区初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和接触关系,然后浏览一下

地质图,概略地认识图区新老地层的分布和延展情况,了解其地貌特征,并结合比例尺分析地形对地层露头分布形态和出露宽度的影响。结合地层新老关系和地层产状,分辨背斜和向斜、断层,进而分析其特征。 本次大作业的主要内容有: 1、编制了构造纲要图,对图进行了用符号标志,把其构造层也进行了标注,不整合,岩体及岩脉明显标出。图区有3条较大的逆断层、4条平滑断层、4条正断层及7个向斜背斜,并且有一个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有一小块花岗岩和斑岩。 2、编制五条地层剖面图 对图中标注的五条地层剖面进行分析制图。A-B剖面主要是分析逆冲推覆构造。C-D、E-F剖面主要是根据褶皱关系、断层展布来分析断层类型。G-H剖面主要是分析岩浆侵入作用与断层作用叠加下的地层表现。I-J 剖面主要是分析地堑地垒构造。 3、对整体构造进行分析总结,编写地质报告。 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 地层简单描述(分布、岩性及接触关系): 从河流的分布和流向判断,金山镇地区西高东低,河流两岸多是山峰。地质图上出现地层的地质年代从D2至E,中间缺失T1、T3和侏罗纪J的一整套地层,地层走向基本为北东南西向,倾向随构造的变化而有不同。

构造地质学金山镇实习作业及纲要图

构造地质学金山镇实习作业及纲要图 前言 《构造地质学》这门课程是地质学最基础的支柱性的学科,熟练掌握构造地质的基础知识是学习地质学的必备工具。我们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大三上学期开这门课程,任课教师是张宏远和温长顺两位老师。 地质学是一门以地球物质组成、结构及其演化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地质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领域广阔,是关于地球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层圈的相互作用和其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根据研究内容和任务不同,以及生产要求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地质学又分为许多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学科。构造地质学主要从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沥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构造。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本次金山镇地质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第一次水平岩层、第二次倾斜岩层、第三次极射赤平投影、第四次褶皱和第五次断层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要求我们比较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综合作业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种类型作业是重要的教学环节。综合性作业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综合分析一幅内容广泛的地质图。这种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读图、作图以及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都具有较好的效果。本次读图作业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即综合分析一幅内容广泛的地质图,——金山镇地区地质图。要求在选定的图幅内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编出一幅构造纲要图,一幅地质剖面图以及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的文字概述。 由于金山镇地质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而且没有等高线,这就加大了此次综合作业的难度,我们只能先找出河流和峡谷,对照各个标高点高度,粗略地确定剖面图对应的高度,因而此剖面图要求我们从海平面以下1000米开始,这样才能使剖面图更完整些。从地质图的图例上我们可以了解图区初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和接触关系,然后浏览一下地质图,概略地认识图区新老地层的分布和延展情况,了解其地貌特征,并结合比例尺分析地形对地层露头分布形态和出露宽度的影响。结合地层新老关系和地层产状,分辨不背斜和向斜、断层,进而分析其特征。 按要求应该绘制金山镇地区A-B剖面图、河北村正断层系剖面图和陵庄岩体剖面图,可由于时间有限我只绘制了金山镇地区A-B剖面图。为了配合剖面图,我们编制了构造纲要图(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对图进行了用符号标志,把其构造层也进行了标注,不整合,岩体及岩脉明显标出。图区有3条较大的逆断层4条平滑断层4条正断层及7个向斜背斜,并且有一个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有一小块花岗岩和斑岩。在图的东南方向有条较大的河。 第一章地层 由图例可以知道,该地区由早到晚依次沉积了D2、D3、C1、C2、P1、P2、P3、T2、K1、K2共十个时代的地层,他们分别为: D2:中泥盆统砂岩、砾岩,为河流沉积,该时代地层分布于图区东南角的河北村背斜的核部,与上覆地层为整合接触。

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分析—平衡剖面技术

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分析—平衡剖面技术 200613003* 摘要:盆地模拟做到了对盆地构造演化、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分布等内容的定量研究。地史模型作为盆地“五史模型”之一,其模拟内容包括沉降史、埋藏史及构造演化史。而平衡剖面技术,则是目前进行盆地构造演化史分析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盆地模拟与资源评价》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平衡剖面技术的原理、应用、尚存不足及其发展动向。 关键词:构造演化史;平衡剖面技术;应用;尚存不足;发展动向 1平衡剖面技术的原理 Dahlstrom等(1969)定义平衡剖面技术为把剖面上的变形构造通过几何学原则全部复原成合理的未变形剖面的技术。据物质守恒定律,可推导出体积守恒、面积守恒和层长守恒等系列平衡剖面恢复的几何法则。当岩层长度在变形与未变形的两种状态下等是,剖面为平衡的。其编制原则如下: (1)面积守恒原则。在地层变形前后其地层所占面积应是不变的,对比区域在变形前后是同一种岩石,若孔隙度保持不变,计算过程中构造压实作用不考虑。(2)断层法则。断层活动引起的岩层缩短在上、下岩层一致。 (3)能量最小法则。断层在能量消耗最小部位发生。 (4)伸缩量一致原则。岩层经过断裂、褶皱,其伸缩量应基本一致。 2平衡剖面技术的应用 平衡剖面技术已普遍应用于挤压构造和褶皱一冲断带中的构造分析,并能定量描述变形和形成发育过程。 李汉阳等(2013)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对川西凹陷侏罗系剖面进行了构造恢复,编制了构造发育剖面,恢复了该区的构造演化史。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为典型的前陆冲断带,复杂的地质条件致使地震波速横向变化较大,郭峰等(2012)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解决了如何研究该区构造演化及动力学机制这一难点。结果表明,研究区经历了挤压、伸展、挤压三期构造运动,构成一完整的构造旋回。其中,晚二叠世存在一个小幅度的快速挤压期,而三叠纪为构造挤压最强烈期,对该区构造演化、构造格架形成、油气运聚成藏等均具重要影响和控制作用。同时文中提出,在复杂的前陆冲断带,可采取以下方法提高恢复结果的可靠性:选择合适的地震剖面线;采用变速时深转换获取可靠的地质剖面;对不同深度的地层采用不同的变形机制恢复;去压实校正过程中,按岩性分段处理,减少由岩性横向变化大引起的误差。 汤良杰等(2008)在辽东湾选取一地质剖面进行平衡剖面分析,表明渤海盆地的新生代构造演化分为3阶段:a.断陷期,孔店组至沙四段沉积时期为断陷早期,沙三段沉积时期为强烈断陷期。b.断拗期,沙二段至沙一段沉积时期为断拗早期,东三段一东二段沉积时期为强烈断拗期。c.坳陷期(东一段沉积时期至第四纪)。 邹东波等(2006)为研究柱海地区的构造演化史,选取了横贯研究区的两条地震剖面,利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出了这两条剖面在各个沉积历史时期的厚始沉积剖面,将桩海地区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分为四阶段:三叠纪到侏罗纪中期的印支运动褶皱发育期、晚侏罗纪到白垩纪燕山运动断陷和挤压发育期、早第三纪断陷发育期、第四纪坳陷期。 刘学峰等(2004)以平衡剖面理论为指导,利用平衡剖面反演技术,研究了松辽盆地北部深层代表性剖面的构造发育史。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材料

金山镇地区 综合地质报告 学院: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班级:资源勘查1503 学号:010******* 姓名:张斌武

目录 第一章引言 (1) 第二章地层 (1) 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 (2) 第四章地质构造 (3)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5) 第六章结束语 (6) 附图I 金山镇地区地质剖面图 (7) 附图II 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 (8)

第一章引言 金山镇地质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前几次构造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的目的是使我们能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和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次训练。因此,这种类型作业是重要的。它对培养我们读图、作图及提高我们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都具有较好的效果。 本次实习要求在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全面分析后,编出1幅构造纲要图、1幅地质剖面图对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的文字概述。本次要求分析金山镇地区地质图,比例尺1::100000,面积达200多平方千米。图幅中包含大量信息,包括岩层年代,岩性,主要构造,主要村落等。其中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均有较好发育,构造方面,断层和褶皱出露明显。图中东北角和西面有斑岩和花岗岩侵入,且存在两处角度不整合,缺少J地层。A-B剖面上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大, 断层,褶皱均在其中。其剖面大致走向为SE123°,岩层年代从K 2-D 2 ,包含地质 图上几乎所有年代岩层。由于没有等高线,需要根据其中已知的标高大致判定地形的起伏,从而画出各岩层的产状,进而分析各段的构造情况。因为出现了很多以前没有足够了解的构造,比如飞来峰和构造窗等,所以分析难度比较大。但是,通过深入的了解,我们还是可以容易得解释图中出现的一系列构造现象,对我们的分析能力有较好的提升。 第二章地层

构造地质学综合地质报告之金山镇地区综合报告

第一章:引言 本次构造地质综合作业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构造地质综合作业包括几方面的内容:构造地质纲要图的制作;构造地质综合剖面图的制作及编写专题读书报告。以此培养学生读图、做图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并通过专题论文的编写,让学生对地质构造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加深课堂知识点的理解和研究。 本次构造地质综合作业主要任务是:一份金山镇构造地质纲要图,一份金山镇综合剖面图(5个剖面)和一份金山镇专题读书报告。比例尺为1:100000。该地区的岩层年代及岩性由老至新为中泥盆统砂岩、砾岩,上泥盆统页岩、泥岩,下石炭统砂岩、沙砾岩,上石炭统粉砂岩、页岩,下二叠统灰岩、泥岩,中二叠统砂岩,上二叠统灰岩、页岩,中三叠统灰岩、泥灰岩,下白垩统砂岩、砾岩,上白垩统粉砂岩、页岩,古近系砾岩、砂岩。由于上三叠统、下三叠统、侏罗纪的地层的缺失,因而在金山镇地区形成了角度不整合面和平行不整合面。 金山镇地区的整体地势为东高西低,最高点高程为渚岭的1800m 左右。而且,在部分地区有花岗岩体和斑岩岩体的侵入。

第二章: 地层及构造层 金山镇地区底层主要是从中泥盆统至古近纪地层,在下二叠统与中三叠统地层中间缺少了上三叠统,从而形成了平行不整合,构成亚构造层;在中三叠统与下白垩统地层间缺少了下三叠统、侏罗纪地层,形成角度不整合,从而构成了构造层。此外,在该地区的北东地区有花岗岩体的侵入,在北东及西部地区有斑岩体的侵入。 第一节:地层简要叙述 1、泥盆纪地层:泥盆纪地层主要是中泥盆和下泥盆纪地层,主要分布在金山镇地区的南东部,是该地区出露最早地层。岩性为页岩、泥岩、砂岩及砾岩,与上覆地层石炭纪地层为整合关系。 2、石炭纪地层:该岩层在该地区分布很广泛,主要在西部和南东角。岩性主要是:粉砂岩、页岩、砂岩及砂砾岩。与上覆地层及下伏地层均为整合关系。 3、二叠纪地层:该地层分布也很广,几乎在整个金山镇地区的各个区域都有出露。岩性主要为:灰岩、泥岩、砂岩及页岩。由于缺失上三叠纪地层,且与中三叠地层为平行关系,因而二叠纪地层与上覆地层为平行不整合关系,与下伏地层为整合关系。 4、三叠纪地层:该地层只有中三叠纪地层,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而且出露部分的范围较小。岩性为泥灰岩和砾岩。由于与上白垩纪地层间缺失了下三叠纪及侏罗纪地岑,且地层不平行,因而与上覆地层为角度不整合关系,与下伏地层为平行不整合关系。 5、白垩纪地层:该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北和北部地区。岩性主要是:砂岩、砾岩、粉砂岩及页岩。与上覆地层的关系为整合关系,与下伏地层间为角度不整合关系。 6、古近纪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出露很少。岩性主要为砾岩和砂

准噶尔盆地的类型和构造演化

收稿日期:20000507;修订日期:20000911 作者简介:蔡忠贤(1963—  ),男,博士,副教授,矿产资源普查与勘探专业,现在石油大学博士后站工作。①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1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R]119851 准噶尔盆地的类型和构造演化 蔡忠贤1,陈发景2,贾振远2 (11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00;2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摘 要:准噶尔盆地的早二叠世属于裂谷还是前陆盆地,存在意见分歧;晚二叠世—老第三纪 盆地的性质也不确定。文中通过对盆地构造几何学、沉降史、热史及火山岩的综合分析研究,对 盆地类型和构造演化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1)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晚二叠世为热冷 却伸展坳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新第三纪至今,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 才形成陆内前陆盆地。(2)对石炭纪—早二叠世的岩浆活动结合区域构造资料的研究表明,准 噶尔地区古生代的板块运动和造山作用具软碰撞特点,早二叠世的裂谷盆地是在软碰撞背景下 造山带伸展塌陷的产物。(3)地幔热对流作用可能是软碰撞造山后伸展塌陷的主要深部动力学机制。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裂谷;热冷却坳陷;克拉通盆地;软碰撞;伸展塌陷 中图分类号:P54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0)04043110 0 引言 准噶尔盆地是新疆北部自二叠纪以来形成的大型陆内叠合盆地,目前是我国含油气前景最有希望的地区。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了大量的地球物理和地质研究工作,但由于盆地遭受改造,在盆地类型和成因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的分歧。中国科学院地学部①将盆地构造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早二叠世断陷,晚二叠世拗陷,三叠纪—第三纪断拗和第四纪上升阶段。吴庆福[1]认为二叠纪为裂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拗陷,新第三纪以后为收缩上隆阶段。尤绮妹[2]的划分是:石炭纪—三叠纪为裂谷阶段,侏罗纪为中央隆升阶段,白垩纪以后为山前拗陷阶段。赵白[3]的划分是二叠纪为断陷、拗陷阶段,三叠纪为断拗阶段,侏罗纪—老第三纪为拗陷阶段,新第三纪以后为萎缩上隆阶段。肖序常[4]则认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为海相前陆盆地。杨文孝[5]也将早二叠世划为海相前陆,晚二叠世和新第三纪—第四纪划为陆相前陆,之间三叠纪—老第三纪划为振荡型陆相盆地。上述划分意见中归纳起来主要的分歧在于对盆地早二叠世的性质是张性还是压性的认识以及晚二叠纪—老第三纪拗陷盆地的性质。近来,这种分歧不仅未缩小,反而扩大。孙肇才[6]主张应该放弃早期盆地是塌陷或张性的认识,将准噶尔看作是一个在石炭纪—二叠纪前陆基础上,经过 —134—第7卷第4期 2000年10月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Beijing )Vol 17No.4Oct 12000

构造地质学金山镇实习作业

前言 《构造地质学》这门课程是地质学最基础的支柱性的学科,熟练掌握构造地质的基础知识是学习地质学的必备工具。我们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大三上学期开这门课程,任课教师是张宏远和温长顺两位老师。 地质学是一门以地球物质组成、结构及其演化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地质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领域广阔,是关于地球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层圈的相互作用和其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根据研究内容和任务不同,以及生产要求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地质学又分为许多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学科。构造地质学主要从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沥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构造。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本次金山镇地质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第一次水平岩层、第二次倾斜岩层、第三次极射赤平投影、第四次褶皱和第五次断层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要求我们比较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综合作业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种类型作业是重要的教学环节。综合性作业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综合分析一幅内容广泛的地质图。这种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读图、作图以及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都具有较好的效果。本次读图作业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即综合分析一幅内容广泛的地质图,——金山镇地区地质图。要求在选定的图幅内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编出一幅构造纲要图,一幅地质剖面图以及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的文字概述。 由于金山镇地质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而且没有等高线,这就加大了此次综合作业的难度,我们只能先找出河流和峡谷,对照各个标高点高度,粗略地确定剖面图对应的高度,因而此剖面图要求我们从海平面以下1000米开始,这样才能使剖面图更完整些。从地质图的图例上我们可以了解图区初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和接触关系,然后浏览一下地质图,概略地认识图区新老地层的分布和延展情况,了解其地貌特征,并结合比例尺分析地形对地层露头分布形态和出露宽度的影响。结合地层新老关系和地层产状,分辨不背斜和向斜、断层,进而分析其特征。 按要求应该绘制金山镇地区A-B剖面图、河北村正断层系剖面图和陵庄岩体剖面图,可由于时间有限我只绘制了金山镇地区A-B剖面图。为了配合剖面图,我们编制了构造纲要图(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对图进行了用符号标志,把其构造层也进行了标注,不整合,岩体及岩脉明显标出。图区有3条较大的逆断层4条平滑断层4条正断层及7个向斜背斜,并且有一个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有一小块花岗岩和斑岩。在图的东南方向有条较大的河。 第一章地层 由图例可以知道,该地区由早到晚依次沉积了D2、D3、C1、C2、P1、P2、P3、T2、K1、K2共十个时代的地层,他们分别为: D2:中泥盆统砂岩、砾岩,为河流沉积,该时代地层分布于图区东南角的河北村背斜的核部,与上覆地层为整合接触。 D3: 上泥盆统页岩、泥岩,为滨—浅海沉积,该时代地层分布于图区东南角的河北村背斜的翼部,与上覆地层为整合接触。 C1: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为滨海沉积,该时代地层呈北东—南西方向条带状分布于图区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 .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班级:10011014 姓名:付博烨 学号:1001101413 指导老师:家富 中国地质大学() 2012年6月16日

目录 第一章引言----------------------------------2 第二章地层----------------------------------3 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5 第四章地质构造----------------------------6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10 第六章结束语-------------------------------12

参考文献---------------------------------------12 附图I 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剖面图 附图II 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 第一章引言 图区位于伏牛南麓金山镇地区,图区面积约170平方公里。图区最高峰为北部的渚岭主峰,海拔1800米;有名的山峰还有奇峰、雨峰、孤峰、伏牛山等。从河流体系特点判断,地势为西高东低。图区人口4万,分布于王庄、安村、王家庄、村金山镇等。在图的东南方向有条较大的河。村镇主要分布于这条河即其支流附近。 金山镇地质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没有等高线,图区有3条较大的逆断层4条平滑断层5条正断层及7个向斜背斜,并且有一个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有一小块花岗岩和斑岩。 本报告主要由本人于2012年6月16日完成。工作主要包括绘制该地区的联合地质剖面图、构造纲要图并研究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 第二章地层

构造实习报告——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目录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第三章构造演化(发展)简史 第四章结束语 第五章附录——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与剖面图

引言 本次金山镇地址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前几次关于地形地貌构造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要求我们比较全面的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 此次实习报告涉及地史及各类地质构造的综合作业,通过画金山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及金山地区A-B地质剖面图,在其基础上分析其构造运动及地史时间,加强对地质学的全面了解。 金山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比例尺为1:100000,金山镇地质图北东-南西走势渐低,包含了中泥盆统(D2)至上白垩统(K2)的岩层,包含了一个构造层及两个亚构造层,构造层为K1-K2的沉积盖层,亚构造层为T2—T3和D2-P2的地层主要山峰有诸岭、奇峰和雨峰等,最高峰为诸岭,海拔1800米,并发育有多种地质构造现象。东北角有花岗岩岩浆侵入体,后期有斑岩岩脉侵入体。花岗岩、斑岩与其围岩都成不整合接触关系。东南角发育河流,并向北面与北西面发育支流。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一、地层 该地区出露了中泥盆(D2)、上泥盆(D3)、下石炭(C1)、中石炭(C2)、上石炭(C1),下二叠(P1)、上二叠(P2)、中三叠(T2)、上三叠(T3)、下白垩(K1)和上白垩(K2)的岩层,在下白垩统与上三叠

统地层之间缺失了侏罗统地层,中三叠统与上二叠统地层之间缺失了下三叠统地层;存在两个不整合面:K1与T2之间为角度不整合关系,T2与P2之间为平行不整合关系。 泥盆纪(D):地层为中泥盆统砂岩和上泥盆统页岩,分布于东南角正断层处的直立背斜的核部与翼部。中泥盆统砂岩为背斜核部,上泥盆统页岩为翼部,倾角为45°,两翼夹角为90°。 石炭纪(C):地层为上石炭统灰岩、中石炭统灰岩和下石炭统灰岩,在图中各处背斜两翼、核部出露。 二叠纪(P):地层为下二叠统灰岩与上二叠统灰岩,在北西角向斜处核部、河流主流北西面向斜翼部、图中中部构造窗与飞来峰处出露。 三叠纪(T):地层为中三叠统泥灰岩与上三叠统灰岩,缺失了下三叠统地层。在河流西北面向斜核部与翼部出露。与二叠纪地层以平行不整合关系接触 侏罗纪(J):在地质构造历史时期中地壳抬升接受风化剥蚀作用使得地层缺失。 白垩纪(K):地层为下白垩统砂岩与上白垩统砂岩,在图中北西角与北东角出露,走向北东,倾角8°,与三叠纪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二、构造 金山镇地区存在一个构造层与两个构造亚层,为K1-K2沉积盖层 构造层和褶皱基地构造层,褶皱基地构造层可进一步分为中三叠

金山镇综合地质报告

目录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 第一节:地层 第二节:褶皱 第三节:断层 第三章构造发展史 第四章:结束语 附录 金山镇地区地质纲要图 金山镇地区联合剖面图

前言 地质学是一门以地球物质组成、结构及其演化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地质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领域广阔,是关于地球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层圈的相互作用和其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根据研究内容和任务不同,以及生产要求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地质学又分为许多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学科。综合地质学课程主要包含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岩石学主要阐述了岩石圈中三大岩类的性质特征、分类及形成环境等,而构造地质学主要从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沥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现象(构造)。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本次金山镇地质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前四次大的构造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要求我们比较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 由于金山镇地质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而且没有等高线,这就加大了此次综合作业的难度,我们只能先找出河流和峡谷,对照各个标高点高度,粗略地确定剖面图对应的高度,因而此剖面图要求我们从海平面以下1000米开始,这样才能使剖面图更完整些。从地质图的图例上我们可以了解图区初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和接触关系,然后浏览一下地质图,概略地认识图区新老地层的分布和延展情况,

了解其地貌特征,并结合比例尺分析地形对地层露头分布形态和出露宽度的影响。结合地层新老关系和地层产状,分辨不背斜和向斜、断层,进而分析其特征。 按要求应该绘制金山镇地区A-B剖面图、河北村正断层系剖面图和陵庄岩体剖面图,可由于时间有限我只绘制了金山镇地区A-B 剖面图。为了配合剖面图,我们编制了构造纲要图(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对图进行了用符号标志,把其构造层也进行了标注,不整合,岩体及岩脉明显标出。图区有3条较大的逆断层4条平滑断层4条正断层及7个向斜背斜,并且有一个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有一小块花岗岩和斑岩。在图的东南方向有条较大的河。 第一章地层 从河流的分布和流向判断,金山镇地区西高东低,河流两岸多是山峰。地质图上出现地层的地质年代从D2至K2,中间缺失T1和侏罗纪J的一整套地层,地层走向基本为北东南西向,倾向随构造的变化而有不同。白垩统K1、K2和中泥盆统D2为砂岩,分别分布西北角和北部略偏东以及河北村正断层系一带;上泥盆统D3为页岩,集中分布于河北村正断层系一带;C1至T3均为灰岩广泛分布于金山镇地区。东北角陵庄出现岩浆岩,即斑岩和花岗岩。最老的地层D2出现在东南角河北村地区,最新的岩层则出现在西北角(K1、K2)和北部略偏东(K2)两处,为水平岩层,这两处水平岩层和下面的倾斜岩层形成角度不整合。从地质界限的行迹以及地层产状可以看出T2与P2形成平行不整合。 第二章岩浆岩 金山镇地区的岩浆岩主要由花岗岩和斑岩组成,位于东北角面积较小,其构造与岩体边界产状平行。花岗岩侵伏早期岩层,边界线被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切割,由此可以判断花岗岩的形成早于此处逆冲断层的形成,而花岗岩又覆盖于下盘的T3、T2、P2之上,说明花岗岩的形成晚于下盘褶皱的形成;斑岩覆盖与花岗岩之上,其边界线也被K2截断,说明斑岩的形成晚于花岗岩而早于K2。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 中国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特别是随着陆块的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板块活动以来,出现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 太古代—早元古代古陆壳生长时期 始太古代鞍山白家坟深成侵入岩的形成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构造热事件,说明华北原始陆核已开始生长,塔里木陆核也在稍晚进入孕育时期。陈台沟运动(任纪舜,1997)和迁西运动至中太古代末阜平运动,华北、塔里木也可能包括上扬子有陆核形成。这时陆壳已有一定刚度,于晚太古代五台期和早古元古代滹沱纪时已开始有大规模裂陷作用发生。此后陆壳继续生长,至早元古代末经吕梁运动中国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本形成。其中华北陆块已基本固结,塔里木陆块也已初步成型。 中晚元古代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 中晚元古代时期开始了古板块活动,经裂解-汇聚,中国古陆块基本形成,也是罗迪亚超大陆的形成时期。 四堡—晋宁期 1 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 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华夏克拉通北缘及闽中的陈蔡岩群,马面山岩群发育双峰式火山岩,也形成于被动陆缘或裂谷环境。 2 青白口纪晚期中国古陆块的聚合与裂解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闫浩波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班级:10101013 姓名:闫浩波 指导老师:张宏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年4月8日

目录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地层 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 第四章地质构造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第六章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图Ⅰ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图附图Ⅱ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

第一章引言 图区位于伏牛山东南麓金山镇地区,图区面积约174.8平方公里。 图区最高峰为北部的渚岭主峰,海拔1800米;有名的山峰还有伏牛山、雨锋、奇峰、孤峰等。从何流体其特点判断,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 图区人口1.3万,村镇主要分布于图区东南方河流附近地势平坦地区。 所用资料为比例尺为1:100000的金山镇地质图。 本报告主要由闫浩波于2012年4月完成,工作主要包括上网搜索,查阅资料等。

第二章地层 地质图上出现地层的地质年代从中泥盆统(D2)至上白垩统(K2),中间缺失下三叠统(T1)上三叠统(T3)和侏罗纪(J)的一整套地层,地层走向基本为北东南西向,倾向随构造的变化而有不同。下白垩统(K1)、上白垩统(K2)和中泥盆统(D2)为砂岩,分别分布西北角和北部略偏东以及河北村正断层系一带;上泥盆统(D3)为页岩,集中分布于河北村正断层系一带;下石炭统(C1)至中三叠统(T3)均为灰岩广泛分布于金山镇地区。东北角陵庄出现岩浆岩,即斑岩和花岗岩。最老的地层中泥盆统(D2)出现在东南角河北村地区,最新的岩层则出现在西北角(K1、K2)和北部略偏东(K2)两处,为水平岩层,这两处水平岩层和下面的倾斜岩层形成角度不整合。从地质界限的行迹以及地层产状可以看出中三叠统(T2)与上二叠统(P2)形成平行不整合。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报告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概述 第一章引言 通过对金山镇地区地质图的综合读图分析,可以基本了解金山镇地区的地质概况,包括地貌起伏、构造类型、构造地层、形成时期等。在这些方面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地质图的图式规格,温习阅读地质图的基本步骤。加强了对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在把岩层展绘在构造纲要图和地质剖面图方面,特别强调空间想象能力和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其中包括岩层整合关系、岩浆侵入关系、褶皱几何关系、断层几何关系和倒转几何关系,这要求我们合理把握平面和立体思维的转换,培养地质兴趣和思考方式。 我们的分析基于《金山镇地质图》。这幅地质图属于小比例尺地质图(1:100000),图上1厘米相当于自然界1公里。该地质图长18.5厘米,实际长度18.5公里,宽14厘米,实际长度14公里,覆盖实 际面积259平方公里。整个地区北高南低,海拔高度位于700米-1800米的范围内,北部以渚岭最高,达1800米,南部以安村最低,接近750米。在沿NW-SE方向上,该地区地貌有三次大的起伏,伏牛山, 雨峰,孤峰所在山脉位于起伏瞰点。 基于《金山镇地区地质图》,我们编制了同比例尺的《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和《金山镇地区A-B剖面图》,这给我们分析金 山镇地区地质构造提供不同的视角,带来极大的帮助。 在纲要图上容易发现该地区地质构造现象相当丰富。根据岩层的

接触关系可将该地区地层可以划分为3个构造层:D2-P2,T2,K1-E,其中D2-P2与T2平行不整合,D2-P2与K1-E角度不整合,T2与K1-E 接触关系不明显。(如图1)从西向东依次有9条走向一致的褶皱,包括5条背斜和4条向斜;有14处断层,包括4处平移断层,5处正断层,5处逆断层;3处岩浆侵入体,2处斑岩侵入体和1处花岗岩 侵入体。此外,该地区还有一处倒转构造,一处构造窗和两处飞来峰。(如表1) 构造名称数目构造名称数目向斜5正断层5背斜4逆断层5倒转构造1平移断层4斑岩侵入体2构造窗1 花岗岩侵入体1飞来峰2 图1表1 第二章地层与构造 根据地层出露界线分析,金山镇地区地层沉积时间从古生界到新生界,包括中泥盆统到老第三系的一系列岩层,但缺失上、下三叠统岩层。在《金山镇地质图》可以明显发现,东南部出露地层较老,其中上、中泥盆岩层发育完好,而西北部出露地层较新,典型代表是发育广泛的白垩纪岩层,并且在该地区更西北处出露部分第三系岩层。 在地质图上可以发现D2-P2岩层产状近似一致,走向NE-SW,岩层整合接触,因此D2-P2岩层为一个构造层;T2岩层上出现大断层,它也呈NE-SW走向,但它与D2-P2岩层之间并未出露T1地层,可知它与D2-P2岩层平行不整合,因此T1地层为一个独立构造层;K1-E K1-E ﹍﹍﹍﹍﹍﹍﹍﹍﹍ T2 ﹋﹋﹋﹋﹋﹋﹋﹋﹋ D2-P2

右江盆地构造演化史与锰矿找矿方向

右江盆地构造演化史与锰矿找矿方向 发表时间:2017-03-16T15:56:37.523Z 来源:《科技中国》2017年1期作者:段庆林 [导读] 右江盆地从早泥盆世至晚三叠世经历了从被动边缘裂谷盆地到弧后盆地的转换过程。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广西地质勘查院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右江盆地从早泥盆世至晚三叠世经历了从被动边缘裂谷盆地到弧后盆地的转换过程。 关键词:右江盆地;被动边缘裂谷盆地;弧后盆地;海底喷流 第一节区域地质背景与成矿关系 所谓右江再生地槽也就是右江盆地,盆地的沉积特征火山作用和沉降特点表明盆地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性质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这种发展和变化主要是在特提斯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复合影响下发生的。右江盆地西南邻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它是印支板块和华南板块的结合带,在海西—印支期它具有洋盆的特点,属古特提斯洋的一部分,从早泥盆世开始哀牢山洋盆开始打开,导致右江地区若干与结合带平行的NW向拉伸盆地的出现,如广南—那坡盆地、百色—隆林盆地。它们的沉积作用及火山活动具有被动边缘裂谷的特征,东吴运动以后,哀牢山洋盆开始向华南板块俯冲消减。哀牢山一带存在大量的洋岛型玄武岩,以及若干铁镁质、超铁镁质岩体,洋岛火山岩是异地的,原形成于洋盆之中,是洋壳消减时被刮下来仰冲到大陆边缘之上。表明这个地区古洋盆的存在,同时说明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它是印支板块和华南板块的结合带是无疑的。在那坡-富宁公路里程碑下的115km桥下的普听河谷内出露安山—玄武岩系,据吴根要等,普听河谷内出露的安山—玄武岩及那坡西南鱼塘—那塘的火山岩岩石学化学特征落在岛弧火山岩系,岛弧火山岩相对而言是原地的。这说明广南—那坡盆地西南从中二叠世至晚三叠世为岛弧所在地。从中二叠世,哀牢山洋盆开始向华南板块俯冲消减,由于俯冲挤压的结果,早期出现垂直俯冲带的沿开远断裂出现的NE向裂谷,伴随着大量的玄武岩溢流作用和火山碎屑浊积岩系。随着挤压作用的加强和热扩散后的收缩作用,从中三叠世开始,在前期裂谷盆地的基础上出现了强烈的弧后扩张作用,沉积了巨厚的陆缘碎屑浊积岩系,形成所谓的右江再生地槽。晚三叠世哀牢山洋盆关闭,右江盆地由东西逐渐消失,结束了长达200Ma的发展历史。右江盆地的构造演化史控制了盆地地层、岩浆岩的特征及锰多金属矿产的分布。那坡—广南、百色—隆林盆地从早泥盆世至晚三叠世经历了从被动边缘裂谷盆地到弧后盆地的转换过程。海西期由于哀牢山洋盆开裂及华南板块的由南往北的漂移,整个右江盆地处于NE—SW的拉张状态,形成著名的那坡—广南、百色—隆林、河池—罗甸等次级盆地,使整个盆地造成在沉积特点上有明显区别的深水台盆区和浅水台地区相间分布的古地理面貌。在晚泥盆世各深水盆地的水位达到最深,为最大海泛期,盆内水柱深度最大,陆源物几乎停止向盆内搬运。在这间隔期深水盆地的饥饿沉积,这种饥饿沉积称为凝缩层,锰及其伴生地质体常常以凝缩层的形式出现。据相关资料,大洋锰结核生长速度为1—5mm/ka,火山热水成因的锰结核形成速度大约为1—50mm/ka。这表明低速率沉积共生组合锰及其伴生沉积地质体常常产于海平面变换周期特定的时期之中。因此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在右江盆地为重要的成锰时期,从中二叠世开始,哀牢山洋盆开始向华南板块俯冲,由于强烈的弧后扩张作用,整个右江盆地又经历了一次明显的沉降过程,这种沉降过程在晚三叠世达到最大,因此晚三叠世又是右江盆地一次重要的成锰期,右江盆地的大中型锰矿都分布在那坡—广南、百色—隆林、河池—罗甸几个次级盆地中,如大新锰矿、龙邦锰矿、那敏锰矿、下雷锰矿、湖润锰矿、东平锰矿、土湖锰矿等,本次那坡—广南次级盆地的西南缘,属于盆地边缘及岛弧环境,和盆地中心深水、低能、滞流、还原的环境不同,原生锰矿的富集条件较盆地中心差,较难形成优质的富锰矿,因此在广南—那坡断裂西南边,从早泥盆世到中三叠世不具备形成原生沉积优质富锰矿矿胚层的条件,中三叠世从麻栗坡荒田到广南—那坡断裂之间属于岛弧构造环境,中三叠世岛弧区的中基性火山岩喷发达到最大规模,岩浆喷发后伴随的海底喷流喷气带来的深源锰质经热水喷流沉积作用形成了原生的锰矿矿胚层,所以中三叠统法郎组为滇东南锰矿最有利的赋存层位。 第二节区域含锰岩系 1、下泥盆统芭蕉菁组及其矿“胚”层 含锰岩系主要分布在广南董堡、平邑一带,含锰岩系为泥盆世早期海侵形成的浅海陆棚凹槽相硅质、泥质碳酸盐岩建造。下部岩性为紫红色泥岩夹泥灰岩,中部岩性由一套硅质岩、泥质硅质岩、灰岩组成,上部为紫红色、褐黄色泥岩夹泥质粉砂岩。 矿“胚”层为含锰硅质岩,主要是接受陆源锰质、局部为深源锰质所沉积形成的。矿“胚”层呈单层赋存于含锰岩系中部硅质岩中,厚0.59m。含锰硅质岩在地表可氧化富集成氧化锰矿,其主要化学组份为:Mn27.82%、TFe6.05%、P0.428%、SiO233.96%。 2、上泥盆统榴江组及其矿“胚”层 含锰岩系主要分布于那坡、下雷、湖润、土湖、扣来一带。为浅海盆地相碳酸盐硅质岩建造,岩性较稳定,岩性组分为硅质岩、硅质灰岩。含锰岩系颜色较深,多为深灰-灰黑色,微粒、泥晶结构,水平层理发育,反映了含锰岩系形成时的深水、低能、浅海还原环境。在这种深水、低能、浅海还原环境锰质局部富集,可形成多层矿“胚”层。 3、上泥盆统五指山组及其矿“胚”层 为区域的重要含锰岩系,广泛分布于大新-下雷-靖西-那坡-富宁-岜岭一带,含锰建造主要分布深水台沟带,由具有远火山热水沉积特征的硅质岩、硅质泥岩及硅质灰岩和具重力流成因的“扁豆状”、“角砾状”灰岩组成,为浅海盆地或台沟相硅质、泥质碳酸盐岩建造。矿“胚”层同期沉积直接形成锰矿层,由2-3层碳酸锰矿或碳酸锰-硅酸锰矿层组成,锰矿层呈层状与围岩产状一致产出,层位稳定,矿石有微晶结构、显微鳞片泥质结构及胶状结构造,构造有微粒、豆状、鲕状、结核构造,显示形成时的深水、低能、浅海还原环境。 另据下雷锰矿碳氧同位素资料, “下雷式”锰矿锰质来源于海底热水,矿层是由深源锰质由海底热液沿同生断裂溢出海底,在盆地中直接沉积形成碳酸锰矿。 4、下石炭统大塘阶及其矿“胚”层 主要分布于广西天等县、德保县、靖西县及北部巴马、龙川、田东义圩一带,为浅海陆棚凹槽相硅质、泥质碳酸盐岩建造。主要岩性为深灰色硅质岩、硅质页岩、含燧石结核灰岩,与下伏上泥盆硅质岩相地层有一定的继承性,厚数十米至500米不等。 典型矿“胚”层为“宁干”式矿“胚”层,为多层含锰硅质岩(5m)夹于硅质岩中,风化后形成氧化锰矿。 5、下三叠统北泗组及其矿“胚”层 为近碳酸盐台地的浅海盆地相碳酸盐岩建造,主要分布于广西德保、田东、天等三县交界部位。含锰岩系由灰岩、泥灰岩、含锰灰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