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减法的运算性质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减法的运算性质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减法的运算性质

减法的运算性质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

2.能运用减法性质使计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理性思考。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进行交流。

3.培养学生观察、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积极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学重点:

1.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

2.能运用减法性质使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

1.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

2.能运用减法性质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二、减法运算性质合作探究1.多媒体出示小丁丁看书。

小丁丁看一本书,共231页。

第一天看了19页,第二天看

了21页,还剩多少页没有

看?

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2.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填在表

格中。

3.仔细观察例子,你有什么发

现?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师归纳:减法运算性质

我们要注意什么?

讨论:运用减法性质对计算有

什么作用?

5.怎样简算以下两题?

200-75-125=

456-(56+178)=

6.试一试:

运用减法运算性质填空

293-89-72= -(□)

90-(16+57)= □□

1.独立计算。

反馈

思路分析

说出数量关系

2.比较两种方法用自己

的话说一说:

231-19-21=231-

(19+21)

3.举例。

4.同桌用数学语言进行

概括。

用字母表示。

a-b-c=a-(b+c)

明确能使计算简便

5.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6.学生自己解答

交流:

学习任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三、练习 1.完成书本的“练一练”

760-78-22

864-36-64

149-(49+53)

评价作业情况

2.补充练习:

811-167-33

1317-(317+780)

3013-478+522

919-270-419

67×14+14×32

419-(19+236)

注明:第三题特意将后面的加

法没加括号,引起学生做题时

注意。请3名学生板演。

指名学生评价作业情况。

这一题有学生做错的,原因是没有看清有无括号,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板书设计

减法运算性质

例题:小丁丁看一本书,共231页。第一天看了19页,第二天看了21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231-19-21 = 231-(19+21) a-b-c=a-(b+c)

30-12-8 = 30-(12+8)

200-75-125=

456-(56+178)= a-(b+c)= a-b-c

反思与重建

对于减法运算性质的认识,通过学生举例,用不完全归纳法来认识,先用自己的话说说,然后用字母公式来表达。在计算中,特意放入不能简算的题目,培养学生思维的辩异性!作业中,有如下错例:2365-(307+365)

=2365-307+365

作业布置

基础练习

(A套、B

套)

A套:补充练习

B套:补充练习

每日一题

商店规定:用3个空汽水瓶可以换一瓶汽水,如果有

9个小朋友,每人一瓶,至少要买()瓶汽水。

四年级数学减法性质除法性质教案

四年级数学减法性质除 法性质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 P39/例1(减法性质)P43/例3(除法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 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购物: 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 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 汇报: (1)1035-235-497 1035-497-235 (2)1035-(497+235) (1) 1035-497-203 1035-203-497 (2)1035-(497+203) 二、新授 板书: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教师板书。 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 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 a-b-c=a-(b+c) 小练: (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 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 a+(b-c) a×b×c= a×(b÷c) a÷b÷c=a÷(b×c) 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 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 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规律进行验证。 最后验证出第三个是正确的。 小练: (1)填空: 436-236-150=436-(□+□) 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1000-159-□=1000〇(□+441) □-(217+443)=895-□-□ 16÷2÷4=16÷(□〇□) 210÷(7×6)=210〇(7〇6) □÷(25×7)=350〇(□〇□) (2)判断: 638-(438+57=638-438+57 901-109-91= 901-(109+91) 113-36-64= 133-(36+64) 3456-(481+519)= 3456-481-519 35÷14 = 350÷2÷7 3000÷4÷25= 3000÷(4+25) 三、巩固练习: P39/做一做1、2 简算:(1)1245-(245+673) (2)1275-(164+36) (3)480-82-18 (4)673-84-71-45 (5)81÷3÷3 (6)210÷(7×6)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1代数式-教案

2.1.2代数式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代数式的第二课时,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代数式,一方面,从数到式是学生学习上一次质的飞跃;另一方面,分析问题中变化的量,并把这些量之间的关系用代数式简明准确地表示出来,在整个初中代数学习中也是很重要的,它是后面列方程、列不等于解应用题、列函数表达式等内容学习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代数式,明确代数式的书写要求,具体讲述如何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从一系列代数式开始,介绍了代数式的有关概念,书写要求,然后安排了两个例题,一个注重普通语言与符号语言的互逆,一个为在实际问题中列代数式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说出代数式意义这样的开放式问题。本节课的教学,既要培养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又要渗透符号化、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式的定义,掌握代数式的书写要求;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意义. 2.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代数式模型,感悟这一过程中蕴含的符号化、模型化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根据语言文字表述的数量关系写出规范的代数式. 2.说出代数式所表达的数量关系(代数式的意义). 难点:根据具体情境列代数式.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初步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会列代数式,知道基本的代数式书写要求,但认识比较肤浅,认识水平、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而从数到式是学习学习上一次质的飞跃,要完成这个飞跃必须从大量的实例中体会、领悟. 五、教学环境及准备 多媒体教学环境;教师准备课件. 六、教学策略 综合运用启发式、谈话法、讲练结合法等;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和说理的全过程,积累数学学习和活动经验,体会问题研究的一般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抽象出代数式模型,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养成会动手、善表达,肯动脑、有条理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设计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一题多想,发散思维.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活已有经验 同学们,老师五一假期也趁着旅游旺季出去转转,跟着老师一起来感受整个过程吧 1.面包每袋3元,矿泉水每瓶2元,买a袋面包b瓶矿泉水需要花________元. 2.出发地距离目的地s千米,汽车的平均速度为每小时v千米,到达目的地需要___小时. 3.门票价格:成人票a元/张,儿童票b元/张,一张成人票比一张儿童票贵_______元. 4.景点处有一圆形喷泉,半径为r,则面积为________.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3减法的性质 人教版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3课时减法的性质 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2.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让学生经历运用减法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比较、归纳的思想。教学重点:能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对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加法的两条运算定律,利用它们可以进行简便计算,那今天我们来研究减法是否也有规律,来使计算变得简便呢? (板书:减法的性质) 二、探索新知 减法的性质 (1)出示课本第21页情境图,解决例4的问题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已知总页数234页,昨天看了66页,今天看了34页,所求问题是还剩多少页没看? 课件出示信息表格: (2)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生1:剩下的页数=总页数—昨天看的—今天看的 234—66—34 =168—34 =134页 生2:剩下的页数=总页数—(昨天看的+今天看的) 234—(66+34) =234—100 =134页 生3:剩下的页数=总页数—今天看的—昨天看的 234—34—66 =200—66 =134页 这三种方法,你们喜欢哪一种算法呢? 生:后面两种我都喜欢,因为计算起来很简单。 (3)比较方法一和方法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三个相同的数,计算结果相等 不同点:运算符号不同,运算顺序也不同

那说明这两个算式可以用“=”连接。 234—66—34=234—(66+34) ①234—66—34变为234—(66+34)后计算结果不变是巧合还是有规律呢?请你再举几个例子说明: 234—66—34=234—(66+34) 30—12—8=30—(12+8) 17—8—2=17—(8+2) 从这三个算式发现是有规律的,有什么规律呢? 生:等号左边都是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减数 等号右边都是一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归纳:减法的性质1: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减数,可以把这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这个数里减去它们的和。 ②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减法的性质1. 甲数-乙数-丙数=甲数-(乙数+丙数) --= -(+ ) a-b-c=a-(b+c) 发现用符号表示最为简单所以减法的性质1: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减数,可以把这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这个数里减去它们的和,用字母表示:a-b-c=a-(b+c)。 ③如何判断一道算式能利用减法性质1,进行简便计算呢? 生:1.运算符号:是连减(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减数); 1.数据特点:当两个减数之和能够凑成整十、整百、整千。 (4)比较方法一和方法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减法的运算性质-练习题

减法的运算性质练习题 一、填空。 436-236-150=436-( + ) 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1000-159- =1000〇( +441) -(217+443)=895-- 二、判断。 638-(438+57=638-438+57 ( ) 901-109-91= 901-(109+91) ( ) 113-36-64= 133-(36+64) ( ) 3456-(481+519)= 3456-481-519 ( ) 35÷14 = 350÷2÷7 ( ) 3000÷4÷25= 3000÷(4+25) ( ) 三、你会填。在○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868-52-48-868○(52+ ) 1500-28-272=○(28○272) 415-74-26=○( ○ ) 113-36-64= ○(36○64) 四、在下面空格上填出适当的符号。 459 47 153=549-47-153 673-(173+48)=673 173 48 五、把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378-126+95 378-(126-95) 256-(80+34) 378-126-95 567-267-184 256-80-34 567-267+184 567-(267-184) 378-(126+95) 567-(267+184) 六、下面各题,怎样简算就怎样算。 640-237-163 735-148-35 403-203-56 738-(476+138) 355+260+140+245 645-180-245 1022-478-422 987-(287+135) 478-256-144 672-36+64 36+64-36+64 698-291-9 487-287-139-61 500-257-34-143 2000-368-132 1814-378-422 155+264+36+44 568-(68+178) 561-19+58 382+165+35-82 155+256+45-98 236+189+64 759-126-259 569-256-44

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减法的运算性质》教案范例

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案 篇一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减法的运算性质,并利用性质进行有关的简算。 2、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及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概括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李叔叔看一本书,昨天看到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 学生汇报。 生每回答一个问题,师问: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板书三种方法。 (1)234-66-34 (2)234-(66+34)(3)234-34-66 师:请你告诉我他们的结果。(只板书最后结果) 结果相等,那就是说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等

于号)板书。 2、请你观察这三种方法,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师总结。 (生如果说不出,可以引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师:是不是所有的从一个数里面连续减去两个数,都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呢?请大家试着在草稿纸上举例验证。 学生汇报。 师:像这样的式子你能举得完吗?写不完怎么办? (生:用字母表示) a-b-c=a-(b+c) a-b-c=a-c-b 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可以先减第二个减数,再减第一个减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减法的运算性质” 生齐读。 3、这三种解法都是正确的,你喜欢哪种呢?为什么? 生汇报,大部分人应该会选择第二种和第三种。 师总结:凑整。(两个减数能凑整)、去尾变整(被减数和一个减数有相同部分) 三、巩固练习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1章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是从实际需要产生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并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难点】明白学习负数的必要性,能结合生活情境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或听过广播中的天气预报吗?中国地形图上的温度阅读.(可让学生模拟预报)请大家来当小小气象员,记录温度计所示的气温:25℃,10℃,零下10℃,零下30℃. 为书写方便,将测量气温写成25℃,10℃,-10℃,-30℃. 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哪些数,它们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产生了数1,2,3,…;为了表示“没有”,引入了数0;有时分配和测量的结果不是整数,需要用分数(小数)表示.总之,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和逐步发展起来的. 二、讲授新课 1.相反意义的量: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量(事情): 例1: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和向西行驶2千米. 例2:温度是零上10℃和零下5℃. 例3:收入500元和支出237元. 例4:水位升高1.2米和下降0.7米. 例5:买进100辆自行车和卖出20辆自行车. (1)试着让学生考虑这些例子中出现的每一对量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具有相反意义,向东和向西、零上和零下、收入和支出、升高和下降、买进和卖出都具有相反意义.) (2)你能举出几对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 2.正数和负数: (1)能用我们已学过的数表示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例如,零上5℃用5来表示,零下5℃呢?也用5来表示,行吗? 说明:在天气预报图中,零下5℃是用-5℃来表示的.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 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用过去学过的数来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 一个“-”(读作“负”)号来表示.

减法的性质教学设计

右边:一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 3、你能把左右两边的关系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吗?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结果不变。这叫做减法的性质。 4、你能用字母把这个关系表示出来吗? 用字母表示: a-b-c = a-(b+c) 三、应用与练习 1、下面的计算怎样算才简便? (1)1650-375-625 (2)470-254-46 (3)528-53-47 (4)345-89-111 2、判断: (1) 420-36+64=420-(36+64) () (2) 1000-576-24=1000-(576+24) () (3) 963-450-50=963-(450-50)() 3、在上周的植树节那天,四年级的同学们打算植234棵树,上午植了66棵,下午植了34棵,还剩多少棵没有植? 四、知识拓展: 1、下面各题怎样算才简便? (1)658-123-158 (2)385-78-85 2、同桌先交流,再小组讨论,看谁的方法最简单。 3、观察与引导:658-123-158 = 658-158-123 385-78-85 = 385-85-78 观察上面两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不同?哪边简便? 左边: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第二个减数和被减数有相同部分。 右边: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第一个减数和被减数有相同部分。

4、小结: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如果一个减数与被减数有相同部分,把它先减去比较简便。 用字母表示:a-b-c = a-c-b 5、应用与练习 (1)简算下面各题。 (1)545-167-145 (2)987-125-287 (3)868-32-68 (2)小明同学是个“小雷锋”。星期天,小明妈妈给他50元钱让他去公园玩,可是小明却买了23元的学习用品和17元的小礼品捐赠给了山区的孩子。小明还剩多少钱?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跟同学们交流一下。 五、布置作业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135-17-18 (2)2153-800-153 (3)1489-382-18 (4)356-24-176

(完整版)《减法的运算性质》教学设计

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5页信息窗3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会用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探究发现减法的性质。培养学生理性思考、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概括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喜欢看《西游记》这本书吗?小丁丁也喜欢看,《西游记》这本书共234页,他第一天看了66页,第二天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课件出示) 2.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看能了解到什么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把自己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3.小组交流,汇报。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的解题方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生1:我们是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第一天看的66页,再减去第二天看的34页,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生2:我们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再从总页数里面减去两天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多少页没看。 生3:我们的方法和第一组差不多,只是先减掉第一天看的34页,再减去

第二天看的66页。 随学生板书:(一)234-66-34 ( =)234-(66+34)(三)234-34-66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讲得很有道理,那小丁丁到底还剩多少页没看呢?好,请拿出练习本,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选择一个进行计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都算完了吗?你是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的? 生:我是用第二种方法。 师:选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哦,这么多同学都选择这种方法,请你来说理由。 生:用这种方法算起来比较简便,66+34刚好是100。 师:是吗?谁还有不同的选择? 生:我选的是第三个算式,我认为第三种方法算起来也比较简单,因为234-34正好得200。 师:有道理。选第一种的请举手?噢,只有几个同学,“这种方法计算起来比较麻烦。” 4.比较、发现 师:前两种算法有何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生:两种算法都由三个相同的数组成,计算结果也相同,不同之处是运算符号不同,运算顺序也不一样。 师:由于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就可以用“=”把它们连接起来。请你用数学语言读一读。 234-66-34=234-(66+34)生个别读,齐读。 5.提出猜想 师:234-66-34变为234-(66+34)后,计算结果保持不变。这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呢,还是其背后隐藏着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只有在“234、66、34”这个三个数中有,还是在所有的三个数连减的运算中都存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一个特殊的、偶然的问题出发去归纳探究内在于其中的一般又必然的规律。】 6.举例验证

(完整版)最新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一册 第6章实数 6.1.1平方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数的开方意义、平方根的意义、平方根的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带领学生探究使学生理解数的开方、平方根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平方根. 【难点】 正确理解平方根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这个数是多少? 学生思考、讨论. 生:3. 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数的平方也等于9呢? 生:-3. 师:所以,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那么这个数是3或-3. 二、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填表.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用字母叙述为: 如果x2=a,则x叫做a的平方根. 例如:3和-3是9的平方根,简记为±3是9的平方根.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师:请同学们看图. 展示课件: 师:平方与开方有何联系? 生: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 师:我们可以根据这种运算关系,来求一个数的平方根.请同学们做题. 练习: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1)64;(2) 0.0004;(3)(-25)2;(4)11. 解:(1)因为(±8)2=64,所以64的平方根是±8,=±8;(2)因为(±0.02)2=0.0004, 所以0.0004的平方根是±0.02,±0.02;(3)因为(±25)2=(-25)2,所以(-25)2的 平方根是±25,即±=±25;(4)11. 师:正数、负数、0的平方根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分析: 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 ∵负数的平方是正数,∴在我们所认识的数中,任何一个数的平方都不会是负数.∴负数没有平方根.∵02=0,∴0的平方根是0. 归纳: (1)正数a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2)负数没有平方根; (3)0的平方根是0. 师:正数a的平方根表示为±,读作“正、负根号a”. 如:±读作正、负根号9. 师:只有当a≥0时有意义,a<0时无意义.为什么? 生:负数没有平方根. 师:请大家做题. 求下列各式的值: ;(3) 学生活动:尝试独立完成,一生上黑板.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纠正. 师生共同完成: (1)∵122=144,∴ (2)∵0.92=0.81,∴- (3)∵(±9)2=81,∴±±9.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与同伴交流.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6.1.2算术平方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算术平方根的定义,会求一个数的算术一平方根. 【过程与方法】 掌握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小学四年级数学《减法的运算性质》

小学四年级数学《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案范文三篇本节课是在理解与掌握加法与乘法的运算定律的基础上,学习四则运算中的连减简便算法。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数学《减法的运算性质》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减法的运算性质,并利用性质进行有关的简算。 2、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及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概括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李叔叔看一本书,昨天看到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 学生汇报。 生每回答一个问题,师问: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板书三种方法。 (1)234-66-34 (2)234-(66+34) (3)234-34-66 师:请你告诉我他们的结果。(只板书最后结果) 结果相等,那就是说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等于号)板书。

2、请你观察这三种方法,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师总结。(生如果说不出,可以引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是不是所有的从一个数里面连续减去两个数,都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呢?请大家试着在草稿纸上举例验证。 学生汇报。 师:像这样的式子你能举得完吗?写不完怎么办? (生:用字母表示) a-b-c=a-(b+c) a-b-c=a-c-b 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可以先减第二个减数,再减第一个减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减法的运算性质” 生齐读。 3、这三种解法都是正确的,你喜欢哪种呢?为什么? 生汇报,大部分人应该会选择第二种和第三种。 师总结:凑整。(两个减数能凑整)、去尾变整(被减数和一个减数有相同部分) 三、巩固练习 1、请你说说哪个小朋友最会运用今天所学知识使计算变得简单了呢? ① 354-74-26 =354-(74+26) =354-100

2019年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知识现状的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在用字母代替数的数学计算、理解和综合应用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图形有初步的感知,对数据统计和统计图形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通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和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的转变。 二、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本学期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研工作,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深入而全面展开教学研究。总结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经验,与教师共同探讨,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各自的研究水平和能力。 本期教材任务为完成沪教版七年级下数学教科书教材的数学五章节内容的教学,并进行四次月考(皖智教育卷)。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章节): 第六章实数这部分的内容是七—九年级“数与代数”部分的重要内容,是在有理数之后,对数系的又一次扩展,是今后学习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基础。 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是在学生掌握了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等式及其性质、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组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是最基本的内容,对它的学习可为后续不等式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八章重点是整式的乘除法和因式分解,特别是作为乘、除运算基础的是幂的运算。 第九章分式中分式的基本性质是方式乘除法运算中约分的依据,也是进行异分母分式加减法运算中通分的依据,因此分式的基本性质是本章学习的关键。 第十章学习重点是垂直概念及其性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平移及其性质,难点是对垂直、平行概念及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教师要认真学习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渗透到教与学的全过程。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展示和学习方法的提炼;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情感的陶冶、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

减法的性质教案

减法的性质 教案 班级:12级初英1班 姓名:张雅倩 学号:1218136301

《减数的性质》教案 预习自学,明确目标(环节一) (一)课前预习:有位同学在读百科全书,一共有234页,他昨天看了66页,今天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呢? 学生演板。列出不同解答方法 ( 二)学生生汇报解题思路: 从整体中去掉两个部分的和或依次去掉两部分的两种思路。 让学生比较几种方法,思考哪种方法最简便 巩固练习。 1.算一算,比一比。 (1) 85-8-2 (2) 126-70-26 85–(8+2) 126 – 26 – 70 学生演板。每人算一个算式,可请你的同桌来计算另一个算式。 2. 认真看一看上面的两组题的算法。想一想: (1)看看,比比都是怎样计算的,上下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由第一组的上下两题可以得出:(出示ppt) 85-8-2 ○ 85 -(8+2)(○内填>,<或=号) (3)你会用喜欢的符号语言表示吗? 如:a-b-c = (4)你会用数学语言叙述出这种计算规律吗? 一个数连续 ____ 两个数,等于一个数_____ 这两个数的_____ 。 3,由第二组的上下两题得出:(出示ppt) 126-70-26 ○126 – 26 – 70 你会用你喜欢的符号语言表示吗?如:a-b-c = 用数学语言叙述出这种计算规律。 一个数连续_____ 两个数,可以_____ 两个减数的位置,先_____ 第二个减数,再_____ 4,购物: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 学生生汇报解题思路: 从整体中去掉两个部分的和或依次去掉两部分的两种思路。 围绕两个算式的关系来分类学生分类情况: 1、将有括号的分为一类,没有括号的分为一类。 2、将算式相等的归为一类。(有、无括号、是否相等) 将两个结果相等的算式用“ =”连接起来。 从结果说是相等,从意义说是表示从整体中去掉两部分求部分,但思路不相同。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减法的运算性质教案

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减法的运算性质,并利用性质进行有关的简算。 2. 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及综合概括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概括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我在商店买牙膏花4.5元,买香皂花3.5元,付给售货员10元钱,请帮老师算一算,售货员应找找给老师多少钱?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板书:10-(4.5+3.5) 10-4.5-3.5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四年级一班有图书84本,借给第一小队26本,借给第二小队30本,还剩多少本? 方法一:先求共借出多少本,再求还剩多少本。 84-(26+30)=84-56=28(本) 方法二:先减去第一小队借的,再减去第二小队借的。 84-26-30=58-30=28(本) 2.师:这两种算式间有什么关系? 3.观察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46-(16+20) 46-16-20 230-(158+42) 230-158-42 4.请学生分组讨论有什么规律。 5.概括讨论的结果。 (1)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可以用这个数依次减去这两个数。

(2)一个数依次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6.练习:在下面空格上填出适当的符号。 459____47____153=549-47-153 673-(173+48)=673____173____48 7.用字母a、b、c代表任意的三个数,表示减法的运算性质。 a-(b+c)=a-b-c或a-b-c=a-(b+c) 8.练习:把左右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378-126+95 378-(126+95) 378-126-95 256-(80+34) 256-80-34 256-(80+34) 567-267-184 567-(184+267) 567-267+184 师:根据什么?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运用性质简算 1.出示例2: 638-(438+57) =638-438-57 =200-57 =143 师:怎样算比较简便? 根据什么? 2.练习: (1)756-(165+48) (2)832-346-154 (3)876-(276+158) (4)3950-668-232

沪科版七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复习课程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及 教学进度 一本册教材总的教学要求: 七年级(上)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共包含以下5章第一章有理数第二章整式加减 第三章一次方程和方程组第四章直线与角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第一章是初中数学的基础运算法则掌握得越牢固,算理分析的越透彻,运算才能更准确,更迅速。随后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并熟练的掌握整式的运算,在前二章的基础上把数与代数式用等式表示,则构建方程的数学模型,在熟练掌握解方程的基础上进而要求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本册的难点部分。其次了解简单的几何知识,并会收集数据、处理数据。 在教学的过程中,理要讲透,运算要准确,在字母表示数理解要深刻。同时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代数转换思想,方程模型思维。 二各单元教学要求: 第一章有理数主要内容分两个部分,一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二是有理数的运算。概念中的难点是绝对值,教学中应从主观到抽象逐次推进。运算中的难点是三级混合运算,也应逐次推进且应多练,学好本章为今后的数学学习起奠基作用。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本章内容是代数式,求代数式的值。整式有关的概念与整式的加减。重点是现实生活中的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用代数式简明准确地表示出来,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以后数学知识的基础。列代数式中不少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应注意逐步推进。 第三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方程是初中代数的主要内容之一,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最简单的多元方程组,教科书按照“实际问题-建立方程模型-探究数学模型的解-回到实际问题解决”。这是本章的难点,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重要载体。 第四章直线和角本章是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初步感受几何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关系。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本章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描述的基本方法,初步经历从事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等基本活动,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了解普查与抽象调查,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三、具体教学措施: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减法的运算性质》教案范文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减法的运算性质》教案范文 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数学四年级《减法的运算性质》教案范本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四年级《减法的运算性质》教案范本一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在做计算时,总是希望做得又对又快.你要仔细肯定能实现你的愿望,对于有些题目,运用简便方法计算,那将做得又对又快,有兴趣学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学例1. ①多媒体出示教材第39页情景图. ②师:李叔叔爱看书,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③生看题,理解题意. ④师:看到第66页,是什么意思? 生:看了66页. 师:请你帮忙算算,还剩多少页没看? 生演算,小组里交流. ⑤生汇报. 生甲:234-66-34 生乙:234-66-34 =168-34 =234-(66+34) =134(页) =234-100 =134(页) 生丙: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⑥师:他们是怎样计算的? 生甲:我是从左往右按顺序算的.

生乙:我发现两个减数相加得100,再用234减去100,得134,这样算比较简便. 生丙:我发现234-34,刚好得200,200-66得134,这样算比较简便.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算得对. ⑦议一议,你喜欢哪种方法?学生自由讨论. ⑧师:遇到这类比较有特点的题目时,可以采用生乙、生丙的简便算法比较好.一个数连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减数的和.一个数连减去几个数,如果一个减数与被减数有相同的部分,把它先减去比较简便. 2.完成第39页“做一做”的第1题. 528-53-47 470-254-46 545-167-145 生汇报. 生甲:528-53-47 生乙:470-254-46 =528-(53+47) =470-(254+46) =528-100 =470-300 =428 =170 生丙:545-167-145 =545-145-167 =400-167 =233 3.教学例20. ①出示教材第40页例2图. 师:看图,说说你所见的. ②师:看左图,这四本书中,哪三本的总价在100元左右? 生甲: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就知道了. 列式:56+31+19 56+31+24 56+19+24 31+19+24 生乙:我是这样计算的,先算出四本书的总价,再与100元比较,多的钱与哪本书的价钱接近,把它除去,那么另外三本书的总价钱在100元左右. 生按上面的方法试一试.

沪科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

沪科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 6.1 平方根、立方根 1.平方根 1.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2.会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为了美化校园,学校打算建一个面积为225平方米的正方形植物园,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应取多少?你能计算出来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平方根 【类型一】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 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1)16; (2)9 25; (3)17 9 ; (4)(-2.1)2. 解析:根据平方根的性质知道,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所以只要找出一个数,使得它的平方等于这个数即可求解. 解:(1)由于42=16,因此16的平方根是4与-4,即±16=±4; (2)由于(35)2=925,因此925的平方根是35与-3 5 ,即± 925=±3 5 ; (3)179=169,由于(43)2=169,因此179的平方根是43与-4 3 ,即± 179=±4 3 ; (4)(-2.1)2=2.12,因此(-2.1)2的平方根是2.1与-2.1,即±(-2.1)2=±2.1. 方法总结: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只要找出一个非负数,使得它的平方等于这个数,那么找出的那个非负数,连同它的相反数,就是所求的平方根. 【类型二】 利用平方根的意义求字母的值

已知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分别是2a-2和a-4,则a的值是________.解析:∵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分别是2a-2和a-4,∴2a-2+a-4=0,解得a=2.故答案为2.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平方根的概念.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它们的和为0. 探究点二:算术平方根 【类型一】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 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1.69; (2)19 16; (3)(-5)2; (4)0. 解析: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求算术平方根时,只取非负的平方根即可.解:(1)由于1.32=1.69,因此 1.69=1.3; (2)由于19 16= 25 16,( 5 4) 2= 25 16,因此1 9 16= 5 4; (3)由于(-5)2=52,因此(-5)2=5; (4)由于02=0,因此0=0. 方法总结: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一般步骤:①找出一个非负数,使得它的平方等于这个数;②写成这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这个非负数的形式. 【类型二】求含根号式子的值 求下列各式的值: (1)±49;(2)-16; (3)4 9;(4)(-9) 2. 解析:(1)±49表示49的平方根,所以结果为±7;(2)-16表示16的算术平方根的相 反数,所以结果为-4;(3)4 9表示 4 9的算术平方根,所以结果为 2 3;(4)因为(-9) 2=81, 而81的算术平方根为9,所以结果为9. 解:(1)±49=±7; (2)-16=-4; (3)4 9= 2 3; (4)(-9)2=81=9. 方法总结:理解各个式子表示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a表示a的平方根;a表示a 的算术平方根;-a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也就是说:只要题目中的式子有意义,结果的符号与式子前面的符号相同. 【类型三】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已知a、b满足|a-2|+b-30,求a b的值. 解析:由绝对值的意义知|a-2|≥0;由算术平方根的意义知b-3≥0,所以a-2=0,b-3=0.于是可以求得a、b的值,再代入a b计算即可. 解:因为|a-2|+b-3=0,

数学沪科版七年级教案模板

数学沪科版七年级教案模板 通过实例的引入,认识到负数的产生是来源于生产和生活,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按要求对有理数进行分类。一起看看数学沪科版七年级教案!欢迎查阅! 数学沪科版七年级教案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教学分析: 重点:加强数学意识; 难点:数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与数学交朋友 1、数学伴我们成长 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天就遇到数学,数学将哺育着你的成长。数学知识开阔了你的视野,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使你变得更聪明了。 从生活的一系列人生活动中,我们会逐渐意识到这一切的一切都和数、数的运算、数的比较、图形的大小、图形的形状、图形的位置有关。另外,数学知识开阔了你的视野,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2、人类离不开数学 自然界中的数学不胜枚举。 如:蜜蜂营造的峰房;电子计算机等等。 从生活中的常见的天气预报图,从经济生活中的股票指数,到某些图案的组成: 3、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数学并不神秘,不是只有天才才能学好数学,只要通过努力,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学好数学要对数学有兴趣,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要善于独立思考。 学好数学还要关于把数学应用于实际问题。 二、激发训练 三、作业巩固 让我们来做数学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教学分析: 重点: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难点:学生对数学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让我们来做数学: 1、跟我学 要正确地解数学题,需要掌握数学题的方法。 例:如图所示的的方格图案中多少个正方形? 2、试试看 例:在如图中,填入1、2、3、4、5、6、7、8、9这9个数,使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各数的和都为15。 例:在上图中,已经填入了1至16这16个数中的一些数,请将剩下的数填入空格中,使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各数的和都为34。 例:红旗小学学生张勇和他的爸爸、妈妈准备在国庆节外出旅游。春光旅行社的收费标准为:大人全价,小孩半价;而华夏旅行社不管大人小孩,一律八折。这两家旅行社的基本价都一样(每人100元),你认为应该去哪家旅行社较为合算? 二、激发训练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运算定律减法的性质及应用教案

减法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相应规律进行简算的过程。 2.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情景导入】 1.竞赛:出示两组题,分男女各算一组,比赛看哪组同学既对又快?(幻灯片出示) 第一组(男生做)第二组(女生做) 136-65-35 136-(65+35) 362-87-113 362-(87+113) 545-149-251 545-(149+251) 根据比赛的结果提问:男同学输了,服不服气呀?你们就不想知道女同学为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吗? 2.发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在猜想后打上√号)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 (创设情景引出例题。)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南。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新课讲授】 1.出示情境图。 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尝试各种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