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构建城市本质安全(新编版)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构建城市本质安全(新编版)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构建城市本质安全(新编版)

( 安全文化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构建城市本

质安全(新编版)

Safety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corporate safety culture is to provide a guarantee for safe production in production, life and survival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构建城市本质安全(新

编版)

沈阳市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人口720万(市区人口485万)。有140余种工业门类,以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资讯、化工医药、食品加工为主要支柱产业。全市有2035户规模以上的大中型企业、26万户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300多万从业人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十分繁重。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的感到安全生产工作与安全文化建设是分不开的,如果安全文化建设抓得不够扎实,最终会影响到安全生产工作的整体发展,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是实现本质安全的必由之路。

2008年,沈阳市安监局全面贯彻国家安监总局《“十一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和省安监局《关于开展创建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的意见》,并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同“安全生产标准化”、“反违

章”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力加强安全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使之相互协调、同步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8年沈阳市实现了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呈现出事故总量明显下降、亿元GDP死亡率显著下降的发展趋势。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对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做法。

一、强化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

“安全文化”,是人类在劳动、生产、生活和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为避免意外遭受打击、伤害和碰撞所采取的普遍认同的办法、措施和经验,形成的有价值的行为准则,即:安全文化。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性决策。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安全发展,在理论上确立了安全生产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理论,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

沈阳市安监局领导班子在全面深刻领会党的创建和谐社会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响应省、市号召,为全民打造安全大环境。局领导

班子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包含安全宣传、教育、管理、法制、经济等方面的建设和组织实施,涉及千家万户和全体职工群众,必须加强沟通和联系,努力建起安全文化网络体系,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发挥整体合力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在实施创建安全文化建设这项工作中,我们全面贯彻国家安监总局《“十一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和省安监局《关于开展创建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的意见》,积极主动靠前工作,深入企业进行宣传,强化企业对安全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得到企业对创建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工作中我们想尽办法助推企业把安全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推动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保证安全始终处于可控、在控状态。沈阳市有2035户规模以上的大中型企业,有120户中直企业,许多企业在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有雄厚的安全文化底蕴。我们一方面派人去厂里宣传企业创建工作的意义,另一方面进行创建工作调研,总结好的经验做法,用于指导全市各县区企业全面开展此项工作。正是由于局领导重视和部门、企业的大力协作使我们的创建指导工作少走了不少弯

路,真正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法规规章援助,对企业创建工作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突出重点,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大力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塑造全员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理念,摆脱以“事和物”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强化以人为本,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真正营造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境界,使安全管理迈上科学规范的轨道。我们做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能部门,有义务对企业开展安全文化创建工作进行服务和指导。在推进开展这项工作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加强领导,分级选拔,共同推进

为贯彻落实国家安监总局《“十一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和省安监局《关于开展创建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的意见》,加强创建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工作的领导,市安监局专门下发了《沈阳市创建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实施方案》,根据《辽宁省创建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标准》,结合沈阳市实际情况制定了《沈阳市创建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考核标准》,并于2008年6月成立了由沈阳市安监局陈

安全文化的本质与安全生产

安全文化的本质与安全 生产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安全文化的本质与安全生产 一、关于安全文化的本质 安全文化伴随人类的生存发展而产生和发展,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十分深刻,外延也十分广泛。因此,到目前为止,对于什么是安全文化,还没有一个大家都完全接受的统一定义。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去认识、发展安全文化,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 谈到安全文化,首先应该考察一下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词,可以有多种理解。从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定义将文化扩展到除了自然以外的人类社会的全部。文化的这一广义定义并没能给予我们一个对文化的明确的概念,因此利用广义文化的定义,我们几乎可以把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任何事物(包括精神和物质)统统纳入到文化的范畴中。但是文化的涵义更多的还应该属于精神的范畴。笔者认为,由人类创造或改造的物质与文化密切相关,我们可以把这些物质看作是文化的“载体”,即任何一件由人所创造或制作的物品,其身上无

不承载着制造(作)者的价值观、审美观、艺术或技艺修养等文化的涵义。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文化”这一词汇时,一般并不是指广义的文化,而往往特指人类精神方面的事物,如文学、艺术、教育等。譬如人们常说的“从事文化工作”中的文化即为这种含义。相对于广义文化的概念,这种含义的文化可以认为是一种狭义的文化。比这种狭义文化的概念更狭义的文化概念仅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或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提高文化水平”、“学习文化”等。 2.安全文化的概念 由于对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因此目前对安全文化的内涵也有多种表述,同时在使用安全文化这一概念时,也极易产生混淆。 相对于广义文化,我国有人将安全文化定义成“人类在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中,为保障身心健康安全而创造的一切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姑且将这一定义所描述的安全文化称为广义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的首创者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则对安全文化给出了相对狭义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

关于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树立文化城市理念 城市价值何在?城市如何建设?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是随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而不断深化和丰富的。 从“功能城市”上升到“文化城市”,“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理念的最高境界。在西方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为适应加快扩大城镇承载能力的迫切需要,1933 年国际建协发布以“功能城市”为主题的《雅典宪章》,以物质空间为主体的功能主义的城镇建设主流思想随之长期控制世界。功能主义忽视人的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没有解决好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随着“城市病”的不断蔓延、加剧和扩散,人们逐渐把视角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建设形成了注重人文生态和文化空间的社会文化理念;1938年L·芒福德出版《城市文化》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如何发展的深思;1985年欧盟提出“文化城市”概念,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理念形成潮流;1999年的《北京宪章》、2007年的《城市文化北京宣言》,都强调“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文化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最先进理念。 从“物质家园”上升到“精神家园”,“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价值追求的基本趋势。什么样的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归结起来,就是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城市;就是既能为人们身体的幸福栖居提供物质空间,又能为人们心灵的幸福栖息提供文化空间的城市。确立“文化城市”目标、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国际潮流,“文化变成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我国也大力促进“文化城市”和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对发展作出“文化定位”或者提出“文化城市”目标,城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出保存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一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从注重物质建设上升到注重文化建设,以“文化城市”理念引领我省城镇化发展。我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城镇化不应仅仅是“量”的扩大,更应该是“质”的飞跃。应积极学习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理论,认真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

应将本质安全融入安全文化建设(标准版)

Advocating a safety culture is to make human life and work safer and healthier under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condition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应将本质安全融入安全文化建设 (标准版)

应将本质安全融入安全文化建设(标准版)导语:倡导安全文化的目的是在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条件下,使人类生活、工作地更加安全和健康。而安全和健康的实现离不开人们对安全健康的珍惜与重视,并使自己的一举一动,符合安全健康的行为规范要求。 企业管理之父彼德?德鲁克说过:“任何组织中最稀缺的资源是在文化的影响下把任务执行好的人”,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近年来,以安全价值取向、安全伦理道德、安全行为规范、安全管理理念、安全文化知识、安全文化氛围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文化的提出,正在将企业的安全问题由自然科学向人文科学转化和深化,是将本质安全的理论融入安全管理思想的一种新认识。 本质安全的提出,源于20世纪50年代世界宇航技术的发展。本质安全强调通过追求企业生产流程中人、物、系统、制度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及和谐统一,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进而逐步趋近本质型、恒久型安全目标。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美国安全管理专家海因里希在他的“事故连锁理论”中强调:“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具有一定因果关系事件的连锁,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事故的发生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人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 体系研究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来源:添加日期:10年08月27日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世界城市大竞争的时代,这意味着国际化大都市之间的竞争程度更为激烈,竞争范围更为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与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内容,已经从经济综合竞争力层面逐步扩大到文化竞争力的层面。当国际化大都市的“硬实力”——经济综合竞争力具备了相当的条件时,“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则成为竞争的重要“筹码”。这表明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程度,已经从单一指标转向多重指标。根据世界城市发展的实际,在城市的经济力、政治力要素指数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最具竞争意义、发展潜力、时效性的要素,往往是城市拥有的文化实力。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文化既是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的精神投影,也是经济、政治发展的物质表现,是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中最难以把握却又必须把握的要素,在未来的城市竞争力要素中将会占很大比重,城市之间新型竞争将基于文化领域与经济领域的双重博弈。本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有文化竞争力的城市。① 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底蕴的深厚和文化发展体制的现代化。许多发达国家在经历工业文化的长期发展之后,已经认识到城市文化的复兴对于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近年西欧展开城市复兴运动,其中文化旗舰项目成为城市复兴的重要战略,这项重要的发展战略计划包括对一些传统产业已经衰落的城市进行复兴。因为在产业衰落的同时,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均遭到破坏。城市复兴计划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在物质空间、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对城市进行全面改善,使城市的经济活力重生,恢复已失效的社会功能,改善生态平衡与环境质量,并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举办盛大庆典活动、文化旅游、体育赛事等文化措施,使这些城市综合提升其文化、经济和城市形象。这一举措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采取经济手段激活城市发展力的同时,国际组织及各国文化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文化政策,以实现文化的长期与稳定的发展。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会议制定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发展最终可以用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以杭州为例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杭州案例研究 现代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城市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史,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了可识别的身份,众多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古老建筑在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潮流中轰然倒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城市营造者的眼中沦丧。而城市居民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危机感与日俱增,缺乏地域文化的城市也使得居民缺乏城市认同感。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和发扬建筑的文化特性,是值得城市居民和城市营造者深思的。 一、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 1.1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 任何建筑都和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一直作为基本的建筑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强势冲击,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的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和现代的造型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却缺失了。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建筑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面貌,延续城市的历史生命,对当下城市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建设中,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当年梁思成谈北京城的规划与建筑时,曾感叹“伟大的北京城墙”被人们所忽视,他说,北京城墙的产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初稿)

武威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研究小组组长:张蓉 研究小组成员:张倩李志兴田颖田泰山单美娟赵建岗 研究指导教师:马国文 【引文】城市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和信息中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城市化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世纪之交,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必然对城市管理工作工作带来重大影响。城市管理既面临着经济实力增强、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新机遇,也面临着经济利益多元化和体制转轨带来的新挑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管理工作,提高城市社会管理水平,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城市政府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现实问题。 【正文】 一、城市文化建设与管理在经济社会中的价值定位 1.城市文化与经济。现代社会的竞争,除了经济实力的竞争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竞争。而城市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资源整合和文化创新。城市文化资源的整合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纵向的文化传承,即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任何文化都是“源”与“流”的结合,富有地方色彩的文化传统是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基点。二是横向的文化借取,即城市文化的开放、兼容。文化碰撞与融合是文化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城市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演进以至变革的过程,通过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以及新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创造,体现出文化不断进化、不断优化的发展趋势。城市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就自然显得重要而必要。 2.文化建设与管理。城市文化建设往往是阶段性的任务,而文化管理工作,则是长期性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文明、秩序的要求越来越高,某些管理部门应提高对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城市文化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城市管理是一项反复性的工作,城市文化管理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要长期保持和维护好城市良好的市容、井然的秩序,打造城市文化品牌,需要严谨而科学的管理,更需要长效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对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重点、难点,特别是一些带倾向性的疑点问题,采取集中整治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城市文化管理也是城市政府的首要职能。城市文化管理在城市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是由市场经济发展对城市管理的要求所决定的,也是由城市自身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

营造良好安全文化氛围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营造良好安全文化氛围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浅谈企业安全教育培训 职业安全健康教育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预防职业危害的一项重要措施。科学、有效的教育培训工作,可以丰富企业广大干部员工的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技能,提升安全素质,逐渐养成规X的安全行为方式,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从而真正达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能够安全”的安全生产宗旨。 一、明确培训目的、制订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对象和重点 根据党中央的要求,任何企业的发展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和谐发展,而“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以人的生命为本,因此,我们安全培训的根本目也就定位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技能,最大限度减少事故发生;二是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提高全员安全素质,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实现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 明确了培训目的,就有了培训的方向性,而要有效地开展好培训工作,还必须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培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内容应包括法律法规、安全管理、设备点检、供电安全、特种作业、事故案例等多个方面,人员要涵盖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班组长、普通员工等各个层次,列出时间表有序实施。

任何事故的发生往往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缺陷等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因此,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开展: 1、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杜绝“三违”现象的发生 所谓人的不安全行为,它包括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因为偷懒未采取安全措施、误操作、不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不按规定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具等不安全行为。 对绝大多数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表明,“三违”现象(即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消除生产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安全教育培训就必须从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培训这三个方面着手。 安全意识教育是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纪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对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奠定安全生产的思想基础。劳动纪律教育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安全生产的条件、减少工伤事故、保障安全生产的必要前提。 安全知识教育是提高员工安全技能的重要手段。只有掌握了较为丰富的安全知识,才能做到“会安全、能安全”。它包括企业的基本生产状况、生产技术过程、作业方法和工艺流程;有关电器设备的安全性能;防火、防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个人防护用品的性能和正确使用方法的知识等。

武汉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武汉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形象和灵魂,是维系现代城市生存的基本要素,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加强城市文化的研究,对于加快城市化、提升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在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行为的成果总和。广义上讲,发明、研究、语言、建筑等等都属于文化范畴。城市形成衍生出建筑的构造———对宗教的需求产生了教堂,对集会的需求产生了广场,对居住的需求产生了住宅,对交换的需求产生了市场,对艺术行为的需求产生了剧院,这些都是文化的体现。以武汉为例,滨江滨湖的水域文化、龟蛇二山的自然文化、黄鹤楼等建筑文化、文人墨客遗留的诗词文化、包括老城区的街道文化、辛亥革命等纪念性文化等等综合起来,才是城市文化的全部意义,才是城市文脉之所在。 武汉市地处华中,长江、汉江两江交汇,汉口、武昌、汉阳三镇鼎立,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具有3500年文明传承,是“白云黄鹤”之乡、辛亥首义之都、明清四大古镇,汉派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发展基础良好。近年来,在承接“两型”社会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国家级重大战略的背景下,武汉市文化建设取得突破进展,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武汉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商文化和楚文化, 为全市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底蕴和殷实的资源。 专业艺术呈现新的繁荣

(一)舞台艺术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全市现有市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8 个,包括京剧、汉剧、楚剧、音乐(民族音乐、交响音乐)、舞蹈、话剧、儿童剧、木偶剧、杂技、说唱等10 余个艺术品种。近年来,市直文艺院团按照“一团一戏”的工作目标,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新创作演出京剧《三寸金莲》、《生活秀》,汉剧《王昭君》,楚剧《三月茶香》,舞剧《山水谣》、《筑城记》、话剧《同船过渡》、《母亲》,儿童剧《春雨沙沙》、《柠檬黄的味道》、《古丢丢》,杂技《英雄天地间》等一批优秀剧(节)目。2002 年以来,每年新创作剧(节)目10 余台,获国际级奖10 余项,国家级奖70 余项。其中,舞剧《筑城记》获得文华大奖;京剧《三寸金莲》、儿童剧《柠檬黄的味道》、楚剧《三月茶香》等获得文化部文华剧目奖;舞剧《筑城记》、儿童剧《柠檬黄的味道》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二)涌现了一批艺术人才。全市现拥有副高以上专业艺术骨干256 人,著名艺术家40 人。其中,于盛乐、张家昭、邓敏、胡和颜、邱玲、冷佳华、强音、刘薇等8 人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同时还涌现了一批文艺新秀。 (三)演出市场繁荣有序。市直8 个文艺院团每年演出1800 多场。配合党和国家重大节庆活动,每年举办10 多场公益性主题性大型演出活动。武汉杂技团大型杂技晚会《英雄天地间》演出超过800 场,其中在欧洲演出420 场,观众30 多万人,收入超过1500 万元。“双休(假日)天天演”、“月末音乐会”、文化下乡、暑期未成年人艺术鉴赏月等文化品牌活动效益明显。 社会文化取得新的成绩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

**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 (2014年7月10日)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文化**的战略部署,市委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对加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实施了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加强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全市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通过实施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文化惠民工程,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市有市、县(市、区)级艺术馆(文化馆)8个,从业人员68人;有县(市、区)级公共图书馆 7个,公共图书馆藏书183万余册,从业人员72人,阅览室座位近2000个;有市、县(市、区)级博物馆、纪念馆14个,从业人员292人,年均举办展览50多次,举办培训90多次;有演出场馆9个,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2个,从业人员331人,年均服务观众44万人次,其中服务基层观众35万人次;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34个,总藏书50多万册,从业人员184人;已完成全市1783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工程全面覆盖的建设任务;全市1900个行政村(含居委会)实现了有线广播村村响;建成7个县级、134个乡镇街道办共141个广播室;建成了57个激情广场文化活动示范点。 (二)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是成功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自2007年以来,我市承办了海峡客家高峰论坛、海峡客家歌曲创作演唱大赛、第五届福建艺术节、红旗颂等大型文化活动近20场次,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二是积极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以来,全市共送书下乡50多万册书,各种歌舞、汉剧专场等下乡演出近300多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2万多场次,三是每年开展的书香八**全民阅读活动富有特色。每年开展优惠售书活动,开展每周推荐一本好书的电视专题论坛,举办中国梦.劳动美、阅读与人生、与快乐、与成长等全市职工读书征文活动。四是激情广场活动如火如荼。各活动点均按照要求添置了灯光、音响、乐器等演出器材,已建成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具备必要的水电、卫生、安全保卫等基础条件,每个点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都有固定的大家唱、大家舞、大家乐的队伍,各项活动有序开展。五是群众性文化活动向品牌化发展。近年来,先后举办了红土地歌曲比赛、海峡客家旅游欢乐节、首届海峡客家歌曲创作演唱大赛、首届海峡客家山歌大赛、海峡客家书画展、首届海峡客家风情节暨定光佛文化节和被誉为天下第一龙的连城县姑田镇游大龙、被誉为乡村狂欢节的连城县罗坊乡走古事等传统文娱活动,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品牌性农村文化活动。 (三)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结构逐步趋向合理。据不完全统计,博物馆、群众文化艺术馆、图书馆、电台、电视台和乡镇文化站、乡镇广电站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现有文化类专业技术人员531人,其中群文博137人(高级职称17人、中级60人、初级60人),图书资料的47人(高级3人、中级23人、初级21人),艺术专业118人(高级13人、中级51人、初级54人),播音主持35人(高级3人、中级13人、初级19人),记者编辑122人(高级18人、中级36人、初级68人),其他类72人。 (四)公共文化服务投入逐年增长。十一五以来,我市文化文物事业财政投入逐年增长。2007年--2013年,我市文化、文物事业费分别为3484.8万元、3144万元、13385.4万元、13582万元、15076万元、20631万元、3156万元。为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推进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市委、市政府设立了2012年至2016年**市农村文化建设补助资金。第一批**市农村文化建设补助资

3D5F安全文化-本质安全文化内涵(通用版)

( 安全文化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3D5F安全文化-本质安全文化内 涵(通用版) Safety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corporate safety culture is to provide a guarantee for safe production in production, life and survival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3D5F安全文化-本质安全文化内涵(通用 版) (一)本质安全文化内涵 本质安全原意是指操作失误时,设备能自动保证安全,当设备出现故障时,能自动发现并自动消除,从而确保人和设备安全。本质安全概念后来延伸为组织系统内在的、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发生、实现安全的功能和特性。 本质安全文化就是以本质安全为核心,以塑造本质安全人为基础,以构造本质安全矿井为方向,阐述在哲学上如何认识本质安全、在管理上如何推进本质安全、在行为上如何实施本质安全的安全文化。 (二)3D5F内涵 1、D是英文Direction(方向)的首字母,3D是指从本质安全

哲学、本质安全管理、本质安全行为三个方向全面塑造本质安全人,发展本质安全人,以人为本,打造本质安全矿井。 2、3D代表与D谐音的三种安全精神:脚踏实地的安全工作精神,寻根究底的安全排查精神,枕戈待敌的安全预防精神。 3、35代表与35谐音的本质安全三无目标(无“三违”、无隐患、无事故)。 4、F是英文Factor(要素、方面)的首字母,35F代表本质安全哲学的五个方面(安全人本性、安全必然性、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安全与质量的关系、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本质安全管理的五个要素(人的安全可靠性、物的安全可靠性、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制度的安全可靠性、管理的安全可靠性)、本质安全行为的五个层面(全矿员工、高层领导、区队干部、班组长、作业人员)。 3D安全精神 (一)脚踏实地的安全工作精神 安全工作必须严谨认真,来不得半点马虎大意;安全工作必须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浮夸;安全工作必须从基础抓起,来不

上海建筑的城市文化

上海建筑的城市文化 建筑见证着城市的发展,是城市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独特而有价值的建筑会为城市增添魅力,一个城市也会因建筑而被后人铭记。上海的建筑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不管是老上海市民生活起居、市井气息浓郁的弄堂里巷,还是见证上世纪20、30年代老上海繁华奢靡的外滩万国建筑群,还是今日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黄浦江两岸的摩天大楼,这些不同时期的建筑见证了上海的城市历史,共同构成了上海的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认同,“上海的城市建筑是海派文化的外在形象体现”①,因此风格迥异、各式各样的上海建筑可以说是表征海派文化的符号。 一、市井气息浓郁的弄堂、石库门 弄堂是上海民居的标志,一提起上海,弄堂里巷、石库门便与之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就如同四合院之于北京的意义。可以说,弄堂、石库门是影响上海市民社会生活方式、行为处事方式、风俗习惯最重要的建筑样式之一。这一独特的建筑样式随着上海对外开埠设立租界而日益兴盛,其空间布局和平面设计接近中国传统的江南民宅,但同时也借鉴了西方的联立式住宅方式的建筑,“石库门这种建筑样式,从它诞生年代那一刻起,就烙上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烙印:中西合璧、土洋结合、实惠、功利、精细狭窄,等等,等等”②。后来的石

库门建筑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在高度、外形的处理(门框、门楣、山墙)等方面更多地借鉴西方古典的建筑风格而有显著的变化,由此在上世纪20、30年代进入石库门建筑的繁盛时期。 作为上海民居建筑的主要样式,石库门在容纳大量市井小民的同时,还承载着市民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显示了上海市民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生活习俗,包含着在这一空间下长期凝聚而成的情感等文化内涵。在这个独特的民居空间里,上海男男女女演绎着他们各自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弹奏着跌宕起伏的生命乐章。在海派文学作家张爱玲、王安忆等人笔下,石库门民居呈现出上海市民社会独特的生活景观。透过影像和书籍的记载,上海市民的生活众相、悲欢离合慢慢呈现出来。形形色色的居住习俗(“螺蛳壳里做道场”、乘风凉、孵太阳等等),充分利用狭窄空间的弄堂游戏(如滚铁环、刮片、扯铃等等),悠扬动听的弄堂歌谣,温馨朴实、情仇交加的邻里情愫,,共同构成别具一格的石库门文化,成为上海民俗文化的典型。 二、由外滩万国建筑群到浦东陆家嘴建筑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外滩已成为上海的标志,是外来者透过它观看上海的门孔,也是上海向世人彰显自身实力的有力证明。外滩在上世纪30、40年代见证了上海的繁华奢靡,在当时海派文学、新感觉派小说作家那里,上海,确切一点说,外滩才是最能刺激人的感官和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 见 1

2

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 施意见 (鲁办发[]33号12月6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1号)精神,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任务,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全 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全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 3

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充分认识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问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有步骤地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 富多彩,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二、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 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富有山东特色的先进文化,推动我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城乡、区域文 化协调发展,坚持把建设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统筹规划、加大投入、 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进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 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为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二)目标任务。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相适应,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看电影、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 4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地域文化与城市建筑 地域文化就是城市个性与特色形成的条件,城市个性与特色,就是与地域的民俗风情、文化的沉淀分不开的。北京就是中国的首都,天安门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就是东方文化的体现。凡就是从国外回来的华侨,大都来北京,瞧瞧北京的天安门,瞧瞧北京的坛庙文化建筑。这些坛庙文化建筑以及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群体,形成了北京的个性与特色。 尝试探究:天安门周边、故宫周围的地区,能否开发现代建筑? 提示:故宫就是我国深厚文化的体现。其周边的规划与建筑,必须与这种文化相匹配,如果开发现代建筑,北京的文化个性与特色也就被破坏了,也就失去了巨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对历史古迹也就是巨大的破坏。 了解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掌握 地域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应用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 1.地域文化的形成 2.地域文化的含义 (1)地域文化就是人类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就是的产物。 (2)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就是单要素的,也可以就是多要素的。 3.地域文化的特点 地域文化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城市地域文化往往是城市的 。 2.影响 (1)表现:影响 、交通工具以及 、 、 、 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 (2)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 。 ①表现?????影响城市的 形态影响建筑结构影响建筑 ②稳定性: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 的,不会因其他因 素的改变而很快改变。 教材P42“图2-3-5阿拉伯国家的城镇”、“图2-3-6美国的摩天大楼”、P43“图2-3-7 欧洲宗教建筑” 提示:阅读这些景观图,应注意比较它们的差异性,然后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所在。 (1)阿拉伯国家的城镇:图中有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清真寺建筑多就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封闭院套,四周环以拱廊或柱廊,中心的礼拜寺大厅顶部耸立着圆拱顶,其“阿拉伯式样”的图案,色彩尤为醒目。城市在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阿拉伯国家信奉伊斯兰教,故其城镇带有浓厚的伊斯兰风格。 (2)美国的摩天大楼:阅读该图需观察美国城市建筑物的高低,并明确其形成原因。美国大城市中心为中心商务区,多就是摩天大楼,离开市中心区,建筑物高度急剧下降,然后又缓缓地向郊区递减。造成上述布局特点的主要原因就是,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发展历史较短,虽然大量移民来自欧洲,但美国人接受了欧洲居民自由的精神传统,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 (3)欧洲宗教建筑:欧洲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格已经形成,市中心区一般很少建现代化高楼大厦,高大楼群聚集在一起的情况比较少见。很多城市保留着大量历史建筑,在市中心多一些教堂等宗教建筑。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岭南文化?西关文化?广府文化?今年的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较少出现这种“大概念”。荔湾区区长唐航浩指出,荔湾“以小见大”,将主要就是考虑强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十三行、沙面、西来初地、荔枝湾、白鹅潭等核心文化符号的聚焦功能,增强荔湾文化的国际识别度,而较少提诸如荔湾文化、岭南文化之类的大概念。接下来荔湾区将以陈家祠、西关大屋、西关五宝等西关文化重要元素为支撑,建设若干个民间文化创意体验区,让市民游客可以与文互动,从中享受文化、创造文化。 阅读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地域文化及对城市的影响。 【例证】下列四种房屋建筑图,反映了四种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文化形象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城市文化形象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发表时间:2017-06-19T13:46:50.367Z 来源:《建筑知识》2017年4期作者:熊英伟张雪莲 [导读] 本文尝试构建城市文化综合评价体系,并用数据方法对其进行量化评价,以期为城市文化形象的建立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城市文化形象作为一个城市的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的潜在动力。而城市文化形象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因素综合体,存在许多不确定、不稳定的要素,一直以来,人们对城市文化形象的评价主要采取的是描述性的哲学定性评价。为此,本文尝试构建城市文化综合评价体系,并用数据方法对其进行量化评价,以期为城市文化形象的建立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城市文化形象;模糊数学;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04-0244-03 引言 城市形象,是指一座城市给予人们的印象和感受,是一座城市从内到外全方位的综合性表现,既有内在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外在的物质特征,体现着这个城市的整体风貌[1]。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是构建城市形象的重要一环,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及西方城市建设理论的冲击,我们忽视了城市自身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照搬国外或本国其他城市建设模式,导致建筑风格千篇一律,城市面貌平平无奇。本文试图建立一个城市文化综合评价体系,运用数学方法量化评价,以判断城市文化形象的优劣,为建立一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充满民族文化魅力的现代城市形象提供理论支持。 1.城市文化形象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的基础 1.1 建立原则 1.1.1 综合性原则 在评价方法上,要使用综合性评价方法,以便对不同层面不同结构的文化形象因素的功能和效益进行比较。 1.1.2 地域性原则 所选择的指标需要针对评价目标的特性,针对不同地域,需要做出相应的评价。 1.1.3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城市文化形象的定量指标较精确且便于分级,但由于其对综合性和关联性反映不足,为了做到评价的客观全面就必须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1.1.4 层次性原则 根据递阶层次结构的特点,所选指标应反映出层次性,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具体,由综合到细化。 1.1.5 实用性原则 建立的指标体系应全面反映系统的特征和实质,使指标数目达到可以操作的程度。 1.2 建立方法 1.2.1 指标选取 影响城市文化形象的因素种类繁多。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汇总得出影响城市文化形象设计的因素,获取初选指标。结合频度分析、理论分析、专家咨询等方法,对指标进行优化选取,最终确定评价指标[2]。 1.2.2 权重确定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即先建立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其特征值及特征向量,将特征值归一化处理得到各因子权重然后进行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最后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3]。 1.2.3 模糊评价计算 一般来说,同一事物均有多种属性,事物的不同侧面反映其不同特征,所以在评价事物时,不能只考虑一种因素,而必须兼顾事物的各个方面。因此,为了综合考虑全部因素对评价对象取值的影响,需做模糊综合评价。 2.城市文化综合评价因素分析 首先确定影响城市文化形象的初选因素,再制定城市文化形象专家调查表,由专家对城市文化形象因子和元素进行筛选、增补,基于80/20法则原理,将八成以上专家未勾选的城市文化形象元素予以删除,最终确定为5个子集,构成一级指标体系;再将5个子集分别按其属性细分为19个内容,构成二级评价指标;在二级指标的基础上,再细分为63项分子集,构成三级评价指标(见图1)。 2.1 城市行为文化形象 城市的行为文化形象包括了城市的治安管理状况、社会秩序、人际关系、文明规范等。它是城市文化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它代表着城市文化的中坚力量。 2.2 城市理念文化形象 城市理念文化形象是城市文化形象的最高境界,最能体现城市文化形象的特征,是城市文化形象的灵魂。它包括了城市精神、城市发展战略以及城市文化活动的可参与性等。 2.3 城市产业文化形象 城市产业文化形象包括了城市的资源特征、城市的产业结构等。 2.4 城市自然及人文景观文化形象 城市自然及人文景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形象的最直观的感受,主要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感官系统。 3.城市文化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3.1 权重的确定 通过向城市规划、旅游、园林景观等方面专家发放20份征询问卷,依据构造比较分析矩阵得出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确定每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确定各指标权重(见表1)。

培育安全文化推进本质安全

培育安全文化推进本质 安全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培育安全文化推进本质安全齐鲁石化在狠抓安全管理的过程中,注重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围绕企业安全理念与职工安全行为规范的培育和养成,实施四项工程,积极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1+4”领导责任制工程。在齐鲁石化,人们把企业“一把手”抓好安全生产4件事形象地称为“1+4”工程。这4件事分别是:始终把握好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研究新情况,提出新措施;逐级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对本单位重大隐患心中有数,抓好治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抓好生产装置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安全管理的“三同时”。每个季度在安排两级党委中心组学习时,公司党委都要将安全生产作为重要内容,每当国家和总部对安全生产作出部署时,公司都要安排安全环保部门负责人到公司党委中心组宣讲,增强两级领导干部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333”员工安全行为工程。“333”工程涵盖了员工安全生产的行为。第一个3是强化三基,即基础工作、基层建设、基本功训练;第二个3是狠反“三违”,即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第三个3则是三项专项整治,即整治低标准、老毛病、坏习惯。从2006年开始,公司做到月度整治有计划,季度讲评有考核,确保整治取得实效。去年查出问题10125项,已整治9939项。塑料厂实行“未遂事故报告制

度”,对未遂事故实行分级管理,实施后事故率大大降低。炼油厂联合装置落实巡检制度,做到多方位、多专业、全天候接力巡检,确保装置处在安全、经济、平稳的运行状态。 “双平安”群众安全文化工程。齐鲁石化开展了“职工身边无隐患、我与企业双平安”活动。发动职工从本岗位入手,深挖细查身边的事故隐患。塑料厂从不同岗位、不同工种的职工中抽出5至10名职工代表,进行不定期巡查,并将查出的事故隐患及时反馈给车间,督促车间及时整改。 班组安全文化创新工程。齐鲁石化储运厂机务车间开展“班组亲情文化”建设,用职工自己提出的安全心语建立了“安全文化长廊”,用职工的全家福建立了“安全亲情栏”,每一名员工上岗前都要面对自己,面对亲人,重温嘱托,自觉遵章守纪。氯碱厂开展“一人一课”活动,基层职工人人当教员,个个讲安全,建立多向互动、全员参与的新模式。目前氯碱厂已成为国内第一家通过安全标准化一级企业验收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 安全文化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安全生产。齐鲁石化连续6年被中国石化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连续4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两次获得山东省“安全生产先进企业”和“全省安全生产双基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