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穆勒的功利主义基本观点【浅析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及现实意义】

约翰穆勒的功利主义基本观点【浅析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及现实意义】
约翰穆勒的功利主义基本观点【浅析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及现实意义】

约翰穆勒的功利主义基本观点【浅析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及现实意义】

浅析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及现实意义

一、功利主义的思想渊源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者利益作为其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思想作为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伦理理论体系之一,其萌芽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学说。其后,经由十七、十八世纪资产阶级的反封建运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功利主义思想逐步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这个时期,持有功利观点并且比较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如,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洛克、孟德威尔、哈奇森、休谟和亚当·斯密等人,以及法国哲学家卢梭、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提出了功利在伦理道德思考中的重要作用,并对于功利主义内涵的各种理论要素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对于功利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基本框架形成于18世纪后半叶,由边沁所创立。而后,19世纪,由穆勒修正并发展,标志着功利主义理论进入了其发展的鼎盛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季威克和摩尔的批判下,功利主义逐渐沉寂,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规范伦理学的复兴、新自然主义的兴起以及后果论讨论的中心化等理论上的新发展,功利主义伦理学再度进入复兴时期,并逐渐趋于完善。

二、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概述

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主要是对于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边沁将对于快乐与痛苦的体验作为其道德标准,认为苦乐在人的行为中处于支配地位。他在其《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的开篇中这样说道:“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个至上的主人——‘苦’与‘乐’——的统治之下。只有它们两个才能够指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决定我们将要怎样做。在它们的宝座上紧紧系着的,一边是是非的标准,一边是因果的链环。凡是我们的所行、所言、所思,都要受它们的支配;凡是我们所做一切设法摆脱他们的努力,都是足以证明和证实它们的权威之所在而已。一个人在口头上尽可以自命弃绝它们的统治,但事实上他却始终屈从于它”。①以这种苦乐原理为基础,边沁认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就是对于快乐的追求和对于痛苦的避免,而这就是“幸福”、“善”。由此他的功利原则指出,“当我们对任何一种行为予以赞成或不赞成的时候,我们是看该行为是增多还是减少当事者的幸福;

换句话说,就是看该行为增进或者违反当事者的幸福为准。”②于是,边沁认为快乐只有量的区别而没有质的差异,他用加减乘除的计量方法,计算出人们所做所为的苦乐得失,并取其最大盈余值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穆勒在继承边沁功利原则的基础上,对其做了修正。穆勒指出快乐不仅有量上的差别,还有质上的区别。在此,穆勒把伊壁鸠鲁主义者关于快乐的观点引用了过来,重新说明,这种功利主义原则下的快

乐并不是像猪一样的快乐,而是理智的快乐、情感的快乐、想象的快乐、道德情感的快乐,总是比纯粹感官的快乐高一级的快乐。功利主义总是把这种永恒性、安全性、价值性等精神上的快乐置于肉体上的快乐之前的。

快乐是分等级的。在评估事务的过程中,不能把快乐的质量混同于数量,也不能单单依靠数量来做判断。“在数量上较少的快乐在质量上具有优先性,相对而言,远胜于数量多的那种快乐。”③在这里穆勒提倡一种高级的快乐,即“那些同样的熟悉两种快乐的人,同样的具备欣赏和享受两种快乐能力的人,都明显倾向于利用他们的高级官能。”④他们决不愿意过一种低级的生活,这种不愿意可以被称为一种骄傲或者高贵,它表示了人们对于自由和个人自由的热爱和向往。尽管很多时候那种高级的生活看起来好像并没有低级的生活更幸福。但是,高贵的个性会让别人更幸福,让世界上总体收获更多,因此穆勒认为,功利主义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在总体上培养人们性格的高贵。只有具备了这种高贵的品格才能进行快乐的“质的检验”,也即对于快乐的质和量的区分作出比较。他说:“检验质的规则与检验量的规则不同,只有那些经验丰富、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观察习惯、并能进行很好比较的人所感觉到的优先性才能做为质的检验。”⑤这种高贵的人格还包含着为了实现公众利益而做出的自我牺牲,那些为了人类集体利益而牺牲自身生命的“英雄烈士”即是这样一类最高贵的人。

然而,虽然穆勒认为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有一些人会做出牺牲,

但这并不代表功利主义就提倡牺牲,这种牺牲只是在世界的安排还不够完美的状态下,在没有更好的选择的情况下才进行的选择。而这也表明,功利主义原则实际上是提供了一种选择,他要求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和将要做出的判断是已经进行过深思熟虑之后的,他要求人们按照“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来作为行为的标准。没有完全按照这个标准去做出的判断,即便可能表面上看来是符合功利主义的原则,但实际上也是没有按照这个原则去做的。拥有高贵情感能力的人在物欲的诱惑或者恶意的影响下,都有可能做出堕落、低贱的事情来,但这并不是他们的选择,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有可能是这些低级的乐趣是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或者是因为他们已经只能享受这种乐趣。

而关于功利主义“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穆勒强调,这种幸福是指一切相关人的幸福。穆勒认为,“在自己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之间,功利主义要求当事人严格公正地成为一个无私的、仁慈的观察者。拿撒勒的耶稣的金玉良言体现了功利伦理学的全部精神。己所欲者,施之于人,爱邻如己,这是功利主义道德完善的理想境界。”

⑥为了实现这种理想境界,功利主义将诉诸法律与社会安排、教育与舆论。他将尽可能地协调好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通过个人心灵的培养,使每个人把自身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联系起来,并使之形成个人行为的习惯,由此功利主义原则便得以实现其实践价值。在这里,穆勒并没有把道德只当做实现幸福的手段,而是把道德当作目的,通过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而使得功利与道德实现一种统一,从而实现其道德完善的理想境界。

三、穆勒功利主义思想的缺陷及现实意义ァ

1、穆勒功利主义思想的缺陷

穆勒虽然对于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做了限制和修正,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功利主义要求一种高贵人格的养成,要求当事人在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之间严格公正地作为一个无私的、仁慈的观察者。这些在当前的社会中是难以实现的,是具有过高的理想性的要求。有些人的确只看得到个人利益,或只看得到一部分人的利益,有些人认为即便做了损人利己的事情也不能说明自己人格的不高贵,这些在当今乃至以后社会中都有可能一直存在的现象,功利主义原则对他们不能起到作用。穆勒认为,这些人是官能低下、缺乏道德教育的人,不仅功利主义原则在他们身上不起作用,任何道德理论、道德规范对他们都不起作用。其次,穆勒希望通过法律与教育的方式,使人们形成遵从整体功利的习惯,由此可以使功利主义原则发挥其效力,实现其终极约束力。我们知道,教育并非万能,何况教育者必须首先受教育,能否达到如穆勒所期望的那样,我们很难给出肯定的回答。不仅如此,穆勒认为,功利主义原则不必在意行为者的道德动机,而只看行为的后果即可作出行为正确与否的判断。穆勒注重道德教育,并企图通过道德教育培养人们的心灵,养成高贵的人格,而在这一过程中就势必会培养起人们对于道德动机的注重,那么功利主义的原则也就势必会遭遇到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如,即便某种行为的结果符合功利主义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原则,但其动机却很龌龊,那么,那些具有高贵人格的人也不愿意依照功利原则而认为这样的行为是正

当的,功利主义原则就很难在具有高贵人格的人中间形成一种实施上的共识。而这恰恰偏离了穆勒的最初期望。可见,穆勒虽然改进了边沁只注重快乐的量的功利主义原则,而加入了快乐的质,但其在现实的实践中仍不具有完满的有效性,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穆勒功利主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虽然还存在一些缺陷,但其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力就足以表明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针对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很多社会问题,功利主义恰恰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解决方式。它提倡关注个人利益的同时更加注重总体利益,这就加强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使每一个人都更加关注他人利益,总体利益,对于降低损害社会集体利益事件的发生率起到积极的抑制作用。其次,他提倡要具备高贵的人格,要对每一个人实行道德教育。穆勒提出的这种教育是基于功利主义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的角度所施展的,虽然过于夸大教育的作用,但其模式却刚好能起到改善当今我国道德教育过于空洞,过于理想化,而不能起到普遍约束力的情况。再次,穆勒的功利主义原则使人们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在思考其所带来的利益的同时,也对于行为可能带来的损害进行思量,有助于人们确定行为的正确方向,改善行为的方式,对于扭转社会风气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オ

大学重点精读学术书目推荐

1 重点精读书目推荐 1.1 政治学 1.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7 3. [意]马基雅维里:《君主论》.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6 4.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 5. [英]霍布斯:《利维坦》.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5 6. [英]洛克:《政府论》(上篇、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7.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 8.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1.9 9.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4 10. [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下).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6 11. [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石家庄:河12. [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上、下).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3. [美]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海口:海南出版社 14.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5.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16.夏勇:《中国民权哲学》.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9 17. [美]加里布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华夏出版社,18. [美]哈罗得?D?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 19. [英]费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下).北京:生活? 20. J. C.亚历山大、邓正来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 21. [美]文森特?奥斯特洛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2. [美]卡尔?科恩:《论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3. [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4. [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5. [美]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8.12 26. [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7.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上海28. [美]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29. [英]以赛亚?柏林:《自由论》.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2 30.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31. [美]威尔?金里卡:《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32. [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33.罗伯特?诺奇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4. [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35. [美]罗斯金:《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0. 36.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37.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3.38.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2年版;39.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0.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读穆勒《功利主义》

Follow your heart 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易·大畜》 没有一个时代没有英雄,每个时代的思想家(我们考虑论理学家)都层出不穷,大多数时候,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思想家观点是类似或相反的,他们会为了根本性的问题而不断地争吵。但一旦我们考察他们的根本目的,却会发现都是一样的。准确地说,是在同时完成两个阶段的任务。我们不如把这些思想家们分成两派,第一派叫保守主义,第二派叫新进主义。保守主义的所有主张,都出于一个目的,完成传统与现代的连接,使得传统能够过渡到现代。而新进主义的所有主张,则是渴望能在新世界创造一种新的伦理,新的道德准则,还不仅仅如此,他们希望自己的道德准则能成为万世楷模,成为未来无限时间中不变的伦理法则。 新进主义的蓬勃发展总是与急速变化的社会形势有关,近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使得理性被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时候新进主义常常以各种形态登上历史舞台,但相同点都是打着理性的旗号。并把一切问题都看做是可以解释的。功利主义就是其中的一支。 在穆勒先生的绪论里,他便如此说道:我们并不能求助于流行的自然官能论,以为凭感觉或本能我们就可以知道行为的对错,来避免行为对错的标准这个难题。且不说这样一种道德本能是否存在与否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即便是那些相信道德本能但有点哲学头脑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这种本能不同于我们的其他感觉官能,我们的其他感觉官能能够看出当下的景象或声音,但这种本能并不能随时在特定的场合看出什么是正确和错误的行为。 我想没有比这更理性主义的话了,因为这要求我们不得求助于所谓的“follow your heart”,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认真辩证思考下才能成立。不得求助于所谓的自然官能论其实某种意思上也否定我们具有“良心”,因为我们行人做事很多时候是依赖良心的,既然不能凭借感觉或者本能来了解行为的对与错,孟子当初的所谓“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於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於面目。盖归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依照穆勒先生的看法,恐怕是大有问题的,因为孟子的行为只是出于官能而非出于理性,但孟子终究还是有策略的,因为孟子的道德就基于此,官能上的痛苦无法忍受,只有“做些什么”才能缓解这些痛苦。但穆勒先生则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做事,便要满足于快乐,而且是所有人或者几乎所有人的快乐。这样对于孟子所说埋葬死者一事,想必穆勒先生通过计算全社会埋葬死者的损失与全社会埋葬死者所获得的收益来衡量是否要继续这样的葬礼仪式。 穆勒先生诟病自然官能论,恐怕有其担心的地方,除了他所说的有些问题不能解决,他更大的是对这样所谓自然官能论的正当性产生了怀疑。我个人其实也对自然官能论抱有戒心,自然官能论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所谓的良心或者天性,大家做事不用想太多,follow your heart 就可以了。这样的天性或者良心在一个长期封闭的社会,比如古代中国,是绝对可行的,那时候人们价值观差异不大,对于你正确的事对整个社会来说几乎也是正确的,但是现代,或者对于穆勒先生来说的近代,社会正在急剧动荡,这样的自然观念论显然面临着解体的危险。古代所有的利己都被当成极端不道德而遭到鄙视,甚至会遭到暴力的袭击,但现代的理性主义高扬,我们有了足够的勇气(虽然不知道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重新评估一切价值,我们

对穆勒观点的批判

穆勒是李嘉图学说的忠实信徒和捍卫者,然而在捍卫李嘉图学说、反击反对者的攻击的过程中,不仅未能如愿,反而把李嘉图学说庸俗化了。马克思批判了詹·穆勒在解决李嘉图的资本与劳动的交换和价值规律相矛盾这一问题时所提出的错误的利润理论。马克思指出,约翰·穆勒在利润理论方面没有多少自己的见解,他接受了西尼尔的“节欲报酬论”,也接受了李嘉图的利润理论,同时在他的利润理论中还有‘让渡利润”见解的因素。马克思批判道:“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先生一面同意李嘉图的利润理论,同时又接受西尼尔的‘节欲报酬论’。”这就证明了“他对于黑格尔的‘矛盾’,一切辩证法的源泉,虽然十分生疏,但对各种平庸的矛盾却很内行。” 马克思对詹姆斯?穆勒理论的批判 1. 马克思批判了约·穆勒把劳动时间和生产时间混为一谈,混淆劳动时间持续和劳动产品持续,并从中寻找利润源泉的错误。对于利益来源地问题上,穆勒认为产品的持续时间大于生产时间是利润的来源。穆勒说“利润的原因在于,劳动生产的东西比维持劳动所需要的东西多。”“或者换句话说,资本提供利润的原因在于,食物、衣服、原料和劳动资料等存在的时间比生产它们所需要的时间长。”马克思指出:“这里,穆勒把劳动时间的持续与劳动产品的持续混为一谈了。按照这种看法,面包业主永远不可能从他的雇佣工人那里取得同机器制造业主相同的利润,因为面包业主的产品只能持续一天,而机器制造业

主的产品却能持续二十年或更长的时间。自然,如果鸟巢存在的时间不比造巢所需的时间长,鸟只好不要巢了。” 2.穆勒说:“因此,我们看到,利润不是来自交换这种偶然的事情, 而是来自劳动生产力;不管交换是否发生,一个国家的总利润总是由劳动生产力决定的。如果没有职业的区分,那就既没有买,也没有卖,但是利润依然存在”。(27)穆勒认为利润与交换无关,而来源于劳动生产力。三个方面的错误:A.利润不来源于劳动生产力,劳动生产力只影响量。B.交换不是偶然,是利润的不然要求。C.没有劳动力的买卖就不会有利润。 3.穆勒说“如果一个国家的全体工人所生产的东西超过了他们的工 资总额的20%,那末不论商品价格的水平如何,利润总是20%。” (30)这是把利润率同剩余价值率混为一谈。 4.“我到处假定,除少数例外,事物的现状到处都占统治地位,这 就是说,资本家预付全部费用,包括工人的报酬在内”。(33)为了否认经济危机存在的可能性,詹姆斯?穆勒把商品流通同直接的产品交换等同起来,认为卖者就是买者。在他看来,生产和消费是同一回事,因此市场上是绝不会发生生产过剩或供给与需求之间比例失衡的现象。马克思指出:“照穆勒的说法,买就是卖,……需求就是供给,供给就是需求。但是,供给与需求同样是彼此分离并且可以彼此独立的”。因为“作为两极对立的两个人即商品所有者和货币所有者的相互关系来看,卖和买是同一个行为。但作为同一个人的活动来看,卖和买是两极对立的两个行为”。

实用主义视野下的功利主义_杜威对功利主义道德基础的批判与重构_郦平

【外国伦理思想】 实用主义视野下的功利主义 ———杜威对功利主义道德基础的批判与重构 郦 平* 〔摘要〕 功利主义道德基础的确立以快乐作为人生的终极目的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建构道德的评价标准。在实用主义者杜威看来,将快乐视为道德的目的及标准会面临诸种责难,因为它无法证明实际所欲的等于值得可欲的、增进快乐的等于值得欲求的、总体的善等于具体的善。由于快乐既不能统一个人行为,也不能提供一种公共善,所以将快乐视为道德基础很难为其合理性提供证明。进而,杜威从作为人的特定功能的个体善与公共善的实现、自我满足与社会满足的统一等视角指出道德标准得以确立的可能基础。 〔关键词〕 快乐 个体善 公共善 自我满足 社会满足 〔中图分类号〕B82-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2)06-0070-06 由于实用主义的发展为功利主义的复兴提供了某种支撑,人们普遍认为,这两种学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理论特征。而事实上,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伦理学说在道德基础的确立上有着根本的差异,它们在快乐能否作为道德目的、快乐作为道德标准能否得到合理性证明、个人快乐与普遍幸福如何统一等问题上存在着质的区别。 一 功利主义的两个重要代表边沁与密尔将增进快乐和避免痛苦视为人生的终极目的,在此基础上将判断行为对错的道德标准视为能否增进人的快乐。边沁从个人趋乐避苦的本性着手,确立苦乐在人的行为中的支配地位,这种“苦乐原理”被视为其伦理理论的基石,他为此还提出苦乐计算的七个条件,即强度、持久性、确定性与否、感受远近、丰度、纯度、广度。人们依据这些条件会知道每个行为的苦乐价值的大小,如果一种行为带来的快乐成分占优势,它就是善的、道德的;反之,则是恶的、不道德的。在边沁那里,快乐只有量的差别,而无质的不同。 到了密尔,他承认快乐既有量的不同,也有质的差别,并强调精神快乐高于肉体快乐。密尔强调高级的快乐对于任何一个受过教育、有教养的人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他强调“人生的终极目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免除痛苦,并且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尽可能多地享有快乐,而其他一切值得欲求的事物……则都与这个终极目的有关,并且是为了这个终极目的的”[1]。显然,密尔虽对边沁的快乐观念予以修正和发展,但是他对幸福的定义最终还是诉诸快乐,在将快乐作为人生的终极目的方面,二者的观念是一致的。 在边沁与密尔那里,快乐不但是人生的目的,而且是行为的标准。密尔明确地说,快乐“既然是全部人类行为的目的,就必然也是道德的标准”[1](12)。但是,密尔也认识到边沁的快乐主义的 * * 作者简介:郦 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讲师,哲学博士(河南郑州 450046)。

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之比较

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之比较 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相同之处是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把追求整个社会的幸福作为道德的最高理想,肯定了个体追求功利的合理性,对人性积极地思考;它们的理论差异是前者主张人我两利、集体功利主义,强调志功合一、义利双行的功利主义思想;后者主张合理利己主义、个人功利主义,强调效果论、重利轻义的功利主义思想。 标签:中西传统功利主义;义利观;功利 要研究中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的异同,必然追溯中西方功利主义发展的历程以及中西方功利主义各自的理论渊源。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经过文艺复兴,直到19世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国古代的功利主义的思想,有先秦时期的儒家、墨家、法家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后经过两汉、宋朝的传承,到明清时期逐步完善。 一、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相同之处 虽然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的发展所处的环境不同,但是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生活的智慧结晶,因此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理论必然具有很多相同之处。他们都主张以利来规定义,德行为功利服务,把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视为道德的最高理想,肯定了个体追求功利的合理性,对人性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1.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儒家理想主义者孟子,提倡实行王道。孟子认为圣王实行王道,自然竭尽所能来促进人民大众的福利,这就意味着国家必须建立在一个健全的经济基础之上。孟子曰:“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认为,只有百姓吃饱穿暖,衣食无忧,国家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百姓才会去自愿地接受教育,王道才能实现。因此,孟子认为利益是使人遵循道德的基础。不仅中国的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特别强调利益是道德的基础,而且也是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古典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指出:唯一能使人们清楚地看到自己所追求的行为的性质的方法,就是向他们指出这些行为的功利或祸害[1]。边沁指出凡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的行为在道德上就是善,让人痛苦的行为在道德上就是恶,即当人们的利益获得满足进而产生幸福,在道德上就是善,反之为恶。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者都把利益的获得作为道德的基础,都认为利益的满足能促进人们道德的提升。 2.利他主义 先秦时期的墨子在《兼爱》的下篇中提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家所说的利并不是极端的利己行为或者损人利己的自私自利,而是始终强调利他利整个国家。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爱”,他认为爱是相互的,

西方经济史论文—约翰穆勒的经济思想

题目:约翰·穆勒的经济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摘要:通过对约翰·穆勒的解读进行开篇,进一步阐述他的经济思想,进而引出他的经济思想对我们的启示。约翰·穆勒把自斯密、李嘉图以来各种相互对立的学说折中成为一个平和的思想体系,他又广泛的吸收了19世纪上半期出现的英、法、德等国的各种政治学理论、方法、观点、形成了一个具有浓厚的折衷主义特点的理论体系,被认为完成了经济学说史上的一次大综合。 关键词:约翰·穆勒分配理论价值学说国家贸易理论货币理论启示 【正文】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是19世纪中叶最杰出的哲学家、逻辑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也是他那个时代最睿智、最有良知的学者之一。小穆勒在小时候没有进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而是在父亲老穆勒的亲自指导教育下实践其理论教育。在父亲的严酷教育下,小穆勒从3岁开始学习希腊语和算术,8岁时学习拉丁语,稍晚些时学习几何、代数、化学和物理学。10时的穆勒已经通晓世界历史和希腊、罗马文学,11岁时详读父亲的《英属印度史》艺术的校样。12岁时学习逻辑学,并写出了一本《罗马政治史》,但因他认为此书是孩子气的无聊作品,将其书稿烧毁,因此并没有出版。13岁起研读李嘉图和斯密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他从小就接触李嘉图、边沁,深受他们思想的影响。在15~18岁时他编辑并出版了5卷边沁的手稿,19时开始发飙独立的学术论文。在在经济学方面,他被认为是最后一名古典经济学大师、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经济学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当时英法工业资产阶级都已经夺取了政权,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逐渐上升到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在19世纪50—60年代时英法的社会经济稳步高速增长;但在19世纪30—60年代期间,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阶级利益和阶级斗争形势使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带上了强烈的辩护色彩,在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下掀起了社会改良运动,约翰·穆勒完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第一大综合。他的经济学具有改良主义的倾向,主张用改良的方法来克服资本主义矛盾,在现存的社会内消除不平等;具有折中主义的特征,表现在,为适应当时的英国资产阶级的需要,他不仅继承了斯密、李嘉图等人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原理,而且还吸收了资产阶级改良之一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某些观点,他的折中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对当时的经济思想发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经济学思想也宣告了仅仅从生产角度出发研究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古典经济学的结束。在他的经济学理论中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理论:分配规律是历史的可变规律,而不是永恒的规律;把劳动看成是决定价值的一个因素,并且把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价值决定的法则区分开来;坚持关东经济学家的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同工资成反比的观点: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中的科学因素。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政治经济学的静态理论”中分别研究生产、分配和交换的问题。首先是价值学说,他认为,一个商品的价值是该商品购买其他商品的一般能力,价格则是表示商品与货币相联系的价值。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一般商品的价值围绕着生产费用这个中心而变化。他认为,生产费用由劳动和资本构成;劳动则是主要的因素。他把价值分为市场价值和自然价值。市场价值决定于需求和供给,自然价值决定于生产费用;他在说明需求和供决定市场价格的同时,也分析了供求均衡的问题。穆勒的价值学说一总结的形势完成了这一背离劳动价值论的演变过程。其次是分配理论,在工资问题上,穆勒接受了工资基金理论,认为短期的工资决定于劳动的供求关系,长期的工资是由工人最低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工资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取决于维持雇佣劳动生活的资本的数量,即工资基金和要求就业的劳动这人数的比例。在利润问题上,他吸收了西尼尔的“节制论”,并加以补充。他把总利润分为三个部分:利息、保险费和管理工资。认为资本家在生产开始时,预付了工人的工资,进行了“节制”,因而利息是资本家节制的报酬。保险费是对资本家承担投资风险的报酬。管理工资则是资本家管理企业、组织领导生产所付出的劳

穆勒《功利主义》读书笔记

边沁式的功利主义 穆勒的功利主义哲学是对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的一种改良。边沁首次对近代功利主义进行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阐述。边沁认为,感觉经验是道德知识在内的一切知识的最根本而又真实的基础,因此,伦理道德也不能不建立在为人类经验所认可的人的趋乐避苦的本性和自我利益的追求的基础上。 简而言之,边沁认为我们追求的是幸福或者快乐的最大化。边沁认为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幸福最大化。这种最大化来源于人的两种感受,快乐与痛苦,当快乐减去痛苦就是我们追求的幸福。 这种边沁式功利主义的最好例证,就是被人们广泛应用于生活各个方面的得失分析。得失分析将花费与带来的利益进行金钱的价值衡量。如果获得的收益高于损失,那么这种方案就被认为是可以给人们带来利益的。利益的多少是之后考虑的事情,总体带来利益的结果本身就符合边沁功利主义的思想。 边沁的功利最大化思想简洁明了容易被人接受,但是这种思想却受到了一种观点的强烈批评:假使承认功利最大化的思想,但是,我们并不能将每一种快乐或者痛苦都转化成价值来进行衡量。换言之,我们不能在同一尺度上比较和衡量所有的价值和物品。 边沁将所有的价值都纳入一个衡量尺度。快乐就是快乐,痛苦就是痛苦。评判一种体验与其他相比是更好还是更坏的唯一基础,就是它所产生的快乐或痛苦的强度和持久度。换言之,快乐或者痛苦并没有质的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量的区别。 图片 高级快乐和低级快乐 针对边沁将所有快乐和痛苦都纳入一个衡量尺度的批评。穆勒在《功利主义》中对边沁的功利主义进行了修正。穆勒认为我们可以区分高级快乐和低级快乐,即我们不仅仅评估快乐的数量和强度还评估快乐的质量。 可是如何在两种快乐之间进行区分呢?换句话说,高级快乐与低级快乐的衡量标准是什么?穆勒在《功利主义》中解释为:对于两种快乐而言,如果所有或几乎所有体验过这两种快乐的人,都对其中某一种表现出明确的偏好,而不顾及任何道德责任感去偏爱它,那么这种快乐就是更加值得追求的快乐。这种衡量方式是对边沁功利主义哲学的修正,同时这种修正是以边沁功利主义的欲望为基础,按欲望的偏好来区分高级快乐和低级快乐。 穆勒提供的区分方式十分明确。衡量快乐高级和低级的方式就是每个人的亲身体验,经过体验,你更加偏好的快乐就是更加高级的快乐。但是这种区分标准也是存在疑问的。 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曾在课堂上根据穆勒的理论进行了高级快乐与低级快乐的测试。教授将

边沁的功利主义(全稿)

十九世纪英国功利主义代表的自由主义思潮 边沁的功利主义 讲述人:吴金府 讲述所参考的主要书目: [1] 边沁,(沈叔平译).《政府片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 边沁,(时殷弘译). 《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 周敏凯.《十九世纪英国功利主义思想比较研究》.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 舒远招. 《系统功利主义的奠基人:杰里米·边沁》.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 [5] 阎照祥. 《英国政治思想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背景知识简述:十九世纪欧洲的自由主义思潮 十九世纪的欧洲,盛行着各种社会思潮,其中主要包括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激进主义、浪漫主义、实证主义、社会主义等。这些思潮在各个国家之间,甚至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理论表现形式。而对边沁的思想和学说发生了重要影响的思潮主要就是自由主义思潮。所以,在此有必要对自由主义思潮作一个简要的概述。 自由主义本源于十九世纪初西班牙一个政党的名称,1810年西班牙议会中,主张英国式宪政主义的政党被称作自由主义的政党。1812年,这个称呼被西班牙的自由派政党所采纳政党所采纳。1822年,英国文学家拜伦、雪莱等人创办了一份以《自由主义》命名的杂志,但影响甚微。只是到了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自由主义"才开始在英国被广泛使用,而后在欧洲、北美广泛流行使用,成为一种资产阶级思想流派的代名词。然而,自由主义这一概念在历史演变中形成了诸多混乱。在几个世纪当中,其含义一直在变化,用法一直相当宽泛,没有明确的界定。 但大致说来,我们还是可以从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的论述中总结出自由主义的若干基本原则: ①自决原则:个人的生活只有在他们是自我决定的即自由选择的意义上才是有价值的。 ②最大限度的平等自由:国家应保障每个人与他人的同等自由相容的最大的个人自由 ③多元主义:由于个人确实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有可能作出不同的选择,简言之,存在善的观念的多样性。 ④中立性:从前三项原则可以推出,国家应当保持中立并且反对完美主义。 ⑤善的原则:应当公平分配资源,以使所有人都有追求其自身善的观念的公平机会。 ⑥正当对善的优先性:正义或正当原则约束个人对其自身善的观念的追求。 总之,十九世纪欧洲自由主义最典型的发展是在英国,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功利主义。而功利主义是英国近代自由主义的重要翼翅,边沁就是功利主义的公认创始人。 (本人讲述的主要思路及框架:一个核心、两个维度、三个基点、五个部分。) 一、边沁生平及重要著作(略述) 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1748年2月15日——1832年6月6日)是英国的法理学家、功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者。边沁出生在伦敦东城区的斯皮塔佛德的一个保守党律师家庭,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律师,他母亲是安多弗地方一个商人的女

浅谈功利主义对营销伦理的影响

浅谈功利主义对营销伦理的影响 美国哈福大学教授加尔布雷思提出:“按照我对世界形势的观察,我们生活在一个意识形态的约束日益减弱,实用主义的适用性大大增加的时代”。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的一种普遍倾向,即功利主义的盛行。功利主义是社会走向世俗化的理论表现。通过半学期对于营销伦理的学习,笔者对于功利主义在当下营销活动中所起到重要影响产生浓厚兴趣。本文结合案例,浅谈了功利主义在商业活动中的发展和应用,从而对营销伦理的影响及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的个人看法。 关键字:功利主义营销伦理影响 一、功利主义的理论基础 功利,即有用、利益、效益等。人类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性的活动,这种目的即追求利益、满足需要。近代进入商品经济时期以后,人类的功利倾向明显地加强了。因为,商品社会首先强调价值、有用性,人与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都围绕着是否具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这个轴心来运转的,这势必培养人用功利眼光、功利态度去观察他人和事物。消费越多,需求越大,生产越繁荣,这也主张了功利主义。所以,功利主义的兴起是与商品经济时代相联系的。 通过学习,了解到功利主义原是西方伦理学中一种以功利原则(即利益、享乐、幸福)为道德标准的学说。它认为,趋利避害、求乐避苦是人类的本性。由此,评价人们的行为是非和道德善恶,只能依据于快乐和痛苦,即能增进快乐的就是善的,能造成痛苦的就是恶的。当然,快了也又高、低之分,肉体的快乐是低级的快乐,精神的快乐是高级的快乐。“做一个不满足的人比做一个满足的猪好;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做一个傻子好。”然而,快乐和痛苦因人而异,全凭个人主观感受,缺乏客观标准,势必使人类行为由于缺乏约束和调节而陷于混乱。为此,功利主义又提出行为功利主义和准则功利主义两种说法。 行为功利主义主张,应以行为结果判定道德是非。就是说,应善于估量自己行为的后果,在同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如果一个行为能比其他行为带来最大的好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是善的、道德的。 准则功利主义则主张以行为准则来判定行为是非,因为单凭个人对行为后果的估量为行为依据,仍然是不确定的、随意的,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对每个人都适用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秩序。 二、商业活动中的功利主义 宾克莱说,功力主义给现代人“关心实际行动而不关心崇高理想提供一个哲学根据”,因此在西方也被称为是一种“商业化哲学”。在商业活动的前提下,功利主义似乎更加的具象化。笔者总结其表现为: 第一,讲究实惠。实惠是追求合法的个人利益,是一切工业社会,包括正处在又一次工业化高潮的中国在内,所不能缺少的时代精神。实惠观念是伴随工业化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而产生的。在商品经济社会里,个人的劳动通过交换得到承认,个人的价值通过交换得到实现,个人的利益通过交换得到满足。人们与其说注重个人劳动的自身价值,不如说更关心劳动的交换价值,即劳动给自己所带来的实际利益,这就是实惠观念。

《福利经济学》(复习提纲)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提纲) 2010.10.10 第一章社会福利概述 一、填空或选择题 1、实现社会福利的途径有:政府、慈善机构或社团、社区及私人提供。▲▲ 2、从全球来看,社会福利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增加起内涵的,进入20世纪,社会福利才逐渐走向 制度化和社会化。 3、对于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我国一般将社会福利从属于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由四个部分 组成:社会救助(最低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工薪)、社会福利(最高)、社会优抚与安置保障(军人及家属)。▲▲ 4、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以城镇职工福利为核心的一套相互分割、封闭运行的 福利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有职工集体福利、特殊社会福利、社区社会福利。▲▲ 5、世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进程,经历了从剩余型社会福利到制度型社会福利再到发展型社会福利的三个 不同的发展阶段。▲▲ 6、20世纪20年代,英国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提出通过收入均等化来实现增进全民社会福利。▲ 7、福利国家最早出现于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邓普1941年所著的<<公民与教徒>>,1948年英国“贝拂里 奇报告”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建成了“福利国家”。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大刀阔斧的推行住房补贴制度改革,西方福利国家改革的共同特点或趋势是福利私营化、福利提供的分散化和多元化。▲ 8、从相信市场、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到国家干预、全面保障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的发展经历 了从市场到国家的过程,再从全面福利的危机到福利多元化、乃至进一步发展到市场化和私营化,重新倡导市场机制的作用。 9、我们进行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阶级斗争理论、逻辑学基本原理,至于 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具体方法:阶段法、国别法、学派法、人物法、文献法。▲▲ 二、名词 1、社会福利▲▲p4页 2、社会福利思想▲p29页 3、福利国家p21页 三、问答 1、社会福利的特征▲▲p9 2、福利国家危机的表现p23 3、从社会福利的世界发展进程和发展趋势来看,改革和完善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给我们有那几方面的思 考。P28▲▲ 第二章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一、填空或选择题 1、先秦是指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最初历经的几个朝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直至秦统 一以前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 2、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社会福利思想:管仲、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老 子的思想(理想社会,寡欲、无知、知足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礼治,正名分,贫富不均及其解决办法,理想社会形态),孟子(仁学、仁政、小康社会),墨子(民之三患、抨击小盗为盗,大盗为义、提出兼爱说)▲▲ 3、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主要内容:社会阶级结构,共产制度,共妻制,男女平等▲ 二、问答 1、原始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或观点p36、

穆勒——《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 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叶建新译) 1、一门学科中的具体原理通常并非从该学科的基本原理推断而来,也不依赖基本原理来加以印证。 The detailed doctrines of a science are not usually deduced from, nor depend for their evidence upon ,what are called its first principles. 2、一切行为均出于某种目的,故行为准则势必屈从于行为目的并完全体现出目的的种种特性。 All actions is for the shake of some end, and rules of action, it seems natural to suppose, must take their whole character and colour from the end to which they are subservient. 3、将功利置于快乐面前时显得不切实际的枯燥乏味,而将快乐置于功利面前时又显得过于现实的奢靡享乐。 As impracticably dry when the word utility precedes the word pleasure, and as too practically voluptuous when the word pleasure precedes the word utility. 4、接受功利原理或最大幸福原理为道德根本,就需要坚持旨在促进幸福的行为即为“是”,与幸福背道而驰的行为即为“非”这一信条。 The creed which accepts as the foundation of morals ,utility, or the Greatest Happiness Principle, hold that actions are right in proportion as they tend to promote happiness, wrong as they tend to produce the reverse of happiness. 5、比起动物的欲望,人有着更高一级的官能,当人意识到自己的这些官能之后,就不会把什么东西都当作幸福。 Human beings have faculties more elevated than the animal appetites, and when once made conscious of them ,do not regard anything as happiness. 6、拥有更高官能的人比之其他人需要更多的东西才能获得幸福感,因而更容易遭受痛苦,而且痛苦的程度往往更加剧烈。 A being of higher faculties requires more to make him happy, is capable probably of more acute suffering, and is certainly accessible to it at more points, than one of an inferior type. 7、一种令人满足的生活,其构成要素有二:宁静和兴奋。 The main constituents of a satisfied life appear to be two, either of which by itself is often found sufficient for the purpose: tranquility, and excitement. 8、有些人外在的运命相对不如人意,无法发现足够的乐趣来使他们的生活富有意义,但个中原因通常是他们只专注于自我而不在乎他人。 When people who are tolerably fortunate in their outward lot do not find in life sufficient enjoyment to make it valuable to them, the cause generally is, caring for nobody but themselves. 9、人类发展的内在要求绝不是让人成为自私自利之徒,只专注于可怜的自我存在而对其他一切麻木不仁,而是在于某种更高的追求,即充分体现人何以为人的实质。 As little is there an inherent necessity that any human being should

对功利主义发展的研究

对功利主义发展的研究 关键词:功利主义; 贡献; 最大幸福原则;边沁 摘要:功利主义,又称最大幸福主义,是在西方乃至全球影响巨大的一支伦理学流派,而它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古希腊。边沁是18世纪后半叶英国功利主义伦理理论框架的确立者和声势浩大的功利主义运动的精神领袖。 一、功利思想的古代先驱:伊壁鸠鲁及其学派 边沁曾经说过,“在所有古代作家中,只有伊壁鸠鲁令人敬佩地认识到道德的真正来源”。1伊壁鸠鲁的功利思想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1、他认为快乐就是善,并且旗帜鲜明地将这一点坚持到底。这可以视为对享乐主义学派基本原则的继承。他说,“快乐就是有福的生活的开端与归宿”,又说,“一切善的根源都是口腹的快乐;哪怕是智慧与文化也必须推源于此”。2 2、审慎的快乐。尽管伊壁鸠鲁把快乐当做至善,但是他要的是满足和安宁的持久心情,而非暂时、激烈的单纯肉体享受。他说,“一切之中最大的善就是审慎”,3这其实是对享乐主义内核的一个改造。在实践上,这种审慎体现为两方面。其一,他追求一种平静的快乐,或者说是一种无痛苦的静止状态,没有一切欲望的状态。其二,在实践上,他主张有智慧的人应当把没有痛苦,而不是把有快乐,作为人生的目的。 3、一切社会联合形式最终都归结于个人功利的考虑。伊壁鸠鲁主义系统地贯彻了智者学派已经发挥过的,关于政治社团起源于成员们对自身利益的慎重考虑的学说。国家不是自然结构,而是人们反复思考的结果,是为了从它那里得到期望的利益而形成的。因此,法律在任何具体情形下都是来自有关共同利益的公约。法律的确认和有效性与法律的起源和内容完全一致,法律用以防止痛苦,法律用以导致快乐,而此痛苦和快乐的总和便是唯一的标准。 二、边沁功利思想的近代先驱 (一)霍布斯的功利思想 他说到,“人们所欲求的东西也称为他们所爱的东西,而厌恶的东西则称为他们所憎的东西”,“任何人的欲望的对象就他本人来说,他都称为善,而憎恶或厌恶的对象则称为恶;轻视的对象则称为无价值和无足轻重。因为善、恶和可轻视状况等词语的用法从来就是和使用者相关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单纯地、绝对地是这样。也不可能从对象本身的本质之中得出任何善恶的共同准则”。4 (二)洛克的功利思想 “善和恶只是快乐或痛苦,或是能致快乐或痛苦的东西。因此,所谓道德上的善恶,就是指我们的自愿行动是否契合于某种能致苦乐的法律而言。它们如果契合于这些法律,则这个法律可以借立法者的意志和权力使我们得到好事,反之则得到恶报。这种善或恶,乐或苦是看我们遵守法则与否,由立法者的命令所给我们的,因为我们便叫它们为奖赏同刑罚”。5(三)休谟的功利思想 在伦理学方面,休谟最早提出功利(utility)的概念,并对边沁把功利主义作为自己法学理论研究的基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休谟认为:“人类心灵的主要动力或推动原则就是快乐或痛苦,”6认为美的;休谟将这种可以实质地使我们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东西称为“效用(utility)”。7当然,我们也必须指出,休谟的功利思想尽管曾经对边沁产生巨大影响,但相对于边沁,休谟对功利的表达还有不少模糊之处,两人也有相当的不同。8 (四)哈特莱的联想原理和普雷斯特里的功利思想

边沁

边沁 百科名片 边沁 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1748年2月15日——1832年6月6日)是英国的法理学家、功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者。他是一个政治上的激进分子,亦是是英国法律改革运动的先驱和领袖,并以功利主义哲学的创立者、一位动物权利的宣扬者及自然权利的反对者而闻名于世。他还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目录[隐藏] 杰里米·边沁 乔治·边沁 杰里米·边沁 乔治·边沁 [编辑本段] 杰里米·边沁 简介

边沁 启蒙运动在关于科学、宗教、政府职能的观点的转换上做了不少工作,但是在社会组织方面其成就则不明显。在启蒙运动时期,国家权威的正当性和所基于的原则都逐渐被世俗化了,而有关保持社会秩序的宗教观念亦不可避免地被启蒙运动所产生的观点淡化。因此,在关于替代和补充旧秩序方面,急需提出一种新的价值系统。而边沁就是一位提出新的价值系统以便取代宗教的哲学家。他还是一位社会设计师,可以说是西欧现代化的先驱。尤其是他的伦理观和法律观,名为自由民主制度奠定了社会基础。 观点 在边沁的一生之中,他曾先后提出或支持过以下的观点:(1)个人以及经济的自由,(2)国教分离,(3)言论自由,(4)女性的平等权利,(5)废除奴隶制度和体罚(包括儿童),(6)离婚权,(7)自由贸易(8)高利贷,(9)同性恋的合法化。 由边沁发展出来功利主义学派有着一些重要的追随者,他们是:詹姆士·穆勒、其子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和包括罗伯特·欧文(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内的一些社会改革者。 生平 边沁出生在伦敦东城区的斯皮塔佛德的一个保守党律师家庭。他被视为一个神童,因为他作为一个初学走路的孩子时便已在父亲的书桌边阅读卷帙浩瀚的英格兰历史并且在三岁就开始学习拉丁文。 他在威斯敏斯特中学毕业后,在1760年入读牛津大学的女王学院并在1763年和1766年先后取得他的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他修读法律并于1769年获得律师资格,但他很快就认为英国法律缺乏理性基础而厌倦了。他认为英国法律是就事论事,主观武断。他希望法律的指导原则能从科学中汲取营养,而不是像18世纪那样为纯粹的特权、自私和迷信所支配。在得到父亲的允许和帮助以后,边沁开始研究法律并

简析边沁功利主义

简析边沁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即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提倡追求“最大幸福”(Maximum Happiness)。 早在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理论之前,就有功利主义思想雏型的出现。西元前5世纪的亚里斯提卜(Aristippus)、前4世纪的伊比鸠鲁、中国古代的墨子及其追随者的伦理学中都存在着如何促使最大快乐的思维,他们是古人中的功利主义先驱。近代英国哲学家与伦理学家如坎伯兰(Richard Cumberland)、法兰西斯·哈奇森与休姆都有功利主义的倾向。据边沁指出,他在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Claude-Adrien Helvetius)、义大法学家贝卡里亚(CesareBeccaria) 以及休姆等的著作中都发现了功利原则。 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系统是在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期,由英国哲学家兼经济学家边沁和米尔提出。其基本原则是: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的;若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的。幸福不仅涉及行为的当事人,也涉及受该行为影响的每一个人。 19世纪末期的功利主义代表人物亨利·西奇威克(Henry Sidgwick)认为功利主义来自对“常识”的道德系统的反省。他论证多数的常识道德被要求建立在功利主义基础上。他也认为功利主义能解决常识学说的模糊和前后矛盾而产生的困难和困惑之处。在20世纪功利主义虽然经过摩尔(G.E. Moore) 的批判,但英美哲学家与英国自然科学家兼伦理学家图尔明(Stephen EdelstonToulmin)、牛津大学的

诺埃尔-史密斯(Patrick Nowell-Smith)、厄姆森(J.O. Urmson)、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罗尔斯以及澳大利亚的斯马特(J. J. C. Smart)等人仍为功利主义辩护。 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边沁和米尔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米尔认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 功利主义的影响甚为广泛。它在法律、政治学、经济学方面更有特别显著的重要性。例如在惩罚方面,功利主义反对“一报还一报”的“报应”理论。功利主义者认为惩罚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造罪犯或保护社会不受罪犯破坏,从而避免发生更多的犯罪行为,同时也使其他人因惧怕受到惩罚而不敢犯罪。在政治哲学上,功利主义者赞成将民主作为使政府利益与公众利益取得一致的一种方法。他们认为每个人的最大自由和其他人的同等自由是一致的。不过也有人因为强调政府利益的一面,而走向保守主义、甚至独裁主义。另一方面,也有人因相信人性本善,认为最大的幸福是来自社会的根本变革,从而走向无政府主义的共产主义,如威廉·戈德温。在经济学上,所谓边际效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