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娘形象分析报告

红娘形象分析报告
红娘形象分析报告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是元曲创作的高峰,也是我国古典戏剧文学史上的不朽名作,它以其光辉的主题思想,精美圆熟的艺术技巧,优美典雅的独特风格和通俗的文学语言著称于世。它如同我国文坛艺苑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吸引着世世代代的观众与读者,震撼着他们的心弦。在我国,《西厢记》是家传户诵的名作;崔莺莺、张生的爱情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西厢记》的许多佳词丽句脍炙人口;红娘的“知名度”,恐怕也不在宝、黛二玉之下。应当说,就单个作品而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两座相对峙的高峰、两颗相辉映的明星,那就是《西厢记》和《红楼梦》,然而《红楼梦》要比《西厢记》晚出四百多年的时间。在国外,日本的河竹登志夫的《戏剧概论》将《西厢记》和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印度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并列为世界古典三大名剧,则从更广阔的世界戏剧史的高度,给《西厢记》以精当的评价。《西厢记》以其独特的语言特色以及思想内容的反叛性吸引着众多的研究者和无数观众,它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不朽的名作,与他在剧中成功塑造了张生、崔莺莺、老夫人、红娘等经典形象不无关系。而在这四个形象当中,红娘被公认为是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崔、张的故事,使《西厢记》在情节、人物塑造上得到精致的加工,再创造。《西厢记》全剧共316支曲,由红娘唱的有106支,仅次于张生的116支,多于莺莺的82支,约占全部曲词的三分之一,红娘在作者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1]。有了这充足的笔墨,作者就可以从容的对红娘的形象进行塑造,并且在该剧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红娘是这部作品中一个“喧宾夺主”的角色,作为“才子佳人”故事中的次角,她的形象却较崔莺莺和张生更加生动逼真。没有红娘,莺莺和张生的爱情不可能得以发展;没有红娘,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更不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她虽然是相国小姐的一个贴身婢女,但热心奔波于崔、张之间,为他们的爱情牵线。她始终站在崔张二人的一边,做他们的同盟军,顽强地同象征着封建势力的老夫人作斗争。在一定意义上说,红娘好比催化剂一样催生了莺莺和张生的爱情,使观众和读者为她的警聪颖悟,调皮灵慧,能言善辩而喝彩,但在一片赞誉声和欢呼声中也有微弱的、不同的声音,么书仪在其《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一书中的第十二节“元剧与社会刍议”中独具慧眼的指出红娘的形象除了高大的一面外,还有其复杂性的一面。[2]这复杂性主要指红娘为助张生、莺莺二人结合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为自己有所考虑。应该说,这种看法是有见地的,它改变了以往将红娘看作是“平面人物”的观点,以“立体人物”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物,使红娘的性格更具立体性,也就更有艺术魅力,从而可以更深地挖掘出红娘这个形象的意义和价值。

一、红娘形象的喜剧性

在《西厢记》全剧中,由于莺莺的矜持和犹豫,张生的迂笨,红娘是他们爱情的热心帮助者,同时也诙谐调皮,泼辣的对他们常予以善意的戏弄,这正是红娘喜剧性格的形成原因。

(一)诙谐调皮

在《西厢记》里,王实甫把红娘放在一个相当微妙的位置上,在《借厢》一折中,红娘代表老夫人来联系、落实斋祭之事,但红娘的出现和情节的转换却十分自然。从张生眼中看红娘“大人家举止端详,全没那半点轻狂”,不禁脱口而出的赞美一声“好个女子也呵!”【脱布衫】,【小梁州】二曲描绘红娘玲珑剔透,光彩照人的美丽形象。金圣叹赞美:“如从无心月窟雕镂出来。”曲终处画龙点睛地突出红娘的通身灵慧,从双目中射出:“胡伶渌老不寻常,偷睛望,眼挫里抹张郎。”“偷”、“抹”二字写出聪颖少女目光的敏锐尖利和诙谐调皮,无疑是举重若轻、巧夺天功的大手笔。

当崔、张刚刚萌发的爱情含苞待放时,请宴之后,却被老夫人冷酷的严霜冻僵冻死。崔、张陷入彻底无望极度痛苦的窘境。孤独困苦中,张生求红娘为小姐达意及自己欲为情而死的言论与举动,一方面进一步表达张生对莺莺爱慕的程度,对爱情追求的执着与专一。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在紧要时刻,他的思想简单、无计可施、书生气十足的迂笨的性格。这时,因为张生的真情、志诚与老实的品格,赢得了红娘的同情。红娘的同情,既表现在继续善意的嘲讽他,奚落他,又表现在第一次为其出“以琴挑之”的主意,使绝望中的张生又见到一线光明,红娘的主意在戏剧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助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过程中有绝处逢生的神效。红娘告诉张生夜间弹琴,听咳嗽之后更换曲调,抒发自己悲痛与爱慕之情。按理讲,红娘亦应告诉莺莺,但她不能。一方面,莺莺是她的主人,主仆的身份不能变动;另一方面,莺莺的矜持、内向,红娘很明白,她虽然喜欢张生,但不直说明言,而是以封建伦理规范的“淑女”形象出现。因此,在《琴心》这场戏中,红娘不仅不能告诉她真情,而且也不得不采取引导的方式,使其“就范”,从而达到共同的目的。主仆之间,这一个明白、一个糊涂,一个装假、一个坦然,一个提心吊胆、一个落落大方,两人之间发生的关系很好的表现了灵慧、调皮的性格特点。

红娘虽出身寒微、地位低贱,但聪明伶俐、是非分明。她厌恶老夫人老奸巨猾、背信弃义、至于小姐,她更清楚其喜欢张生。因此,她愿意为其做好事,那就是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为其传递信息,背着莺莺给张生出主意想办法。莺莺小姐由于出身地位所致,常常在她面前将真实的感情隐去,装模作样做出许多假相。红娘深知莺莺的心理,又不敢去揭这层薄纱,只得采取以真对真、以假对假的方式去对付莺莺的假相,因此,闹出许多笑话来。

(二)乖戾诡秘

张生迫不及待地向红娘所作的自我介绍,十分可笑,也自然真切的表现了张生的实在、迂笨,在轻狂中显出老实,平常数语中却是人物的两重性格的自然融合,又是作家的天才独创。而红娘的抢白,应对明快,语言犀利,使张生骤遭迎头痛击之下,无言以对。红娘的批评落地有声,“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红娘引经据典,看似不符合没有文化的奴婢少女之实际,实际上红娘并非普通的丫环,而是群丫环中的“这一个”(黑格尔语),即具有典型意义的丫环中的精英人物。[3]她灵慧异常,记忆过人,必在莺莺读书时,因伺候在旁而得以旁听,已将经书中不少名句默识心中。故能见机发言,脱口而出。此更见红娘的警聪颖悟。面对陌生青年的轻狂语言,出于维护主家声

誉和小姐的安全,红娘不仅晓之以理,又抬出夫人的洁操和威严,很是必要,也非常有力量有效果。

过去她第一次见到张生曾严厉的抢白过他。张生和莺莺第一次在普救寺相见,月夜二人联吟后张生跑过来,红娘都机警迅速地催促、保护莺莺快走了事。张生飞书退兵之后,今日遵老夫人之命来请张生出席,作者安排整折曲词都由红娘唱出。唱词中,第一次道出她对张生形象及才能的赞颂,及她对这桩婚姻的称许。彻底表现出她对自由恋爱结为婚姻的肯定,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支持。红娘聪慧绝顶,故而言出尖刻,她用讽刺的目光端详张生的打扮以开心调侃。“来回顾影,文魔秀士,风欠酸丁,下功夫将额颅十分挣,迟和疾擦倒苍蝇,光油油耀花人眼睛,酸溜溜螯得人牙疼。”[4]【满庭芳】一曲是她见张生认真打扮后,对张生滑稽可笑形象的开心调侃。排句中运用了夸张手法,犀利的语言有点让人接受不了,但这是她喜欢张生这个人物的表现,是善意的嘲讽,足见她与张生的距离一下子缩短的速度。

红娘看到莺莺的巨大变化,“无心打扮,懒做女红,愁眉不展”,因此想到莺莺相思病的严重程度。但红娘并不漠然,内心表达了自己的同情及意向。对白中红娘劈头就问:“你想张……”,是对莺莺心理真实的揣度和探测。而莺莺多么希望让红娘讲出自己的心事。因此急急问及下文;但乖戾、诡秘、调皮的红娘就是不说,随机应变,顺当自然的脱口而答:“我张着姐姐哩。”红娘为什么不在莺莺面前讲自己的真实想法呢?一则你莺莺的心理、行为的变化能逃出我丫头的眼睛吗?你想着张生,为爱情而受苦煎熬,你一肚子话宁可憋破了肚子也不和我说,我看你能装到什么时候?二则我是丫头、奴婢,莺莺是小姐、主子,尊贵与卑贱的地位悬殊极大,小姐是相国小姐,自尊心极强,况且名花有主,我讲了你的真实心理,你虽然爱听,但你死要面子,板起面孔,嘴里不定要怎么训斥我呢!因此,引而不发,点而不破,只讲了三个字,达到了心照不宣的效果,也可以看出红娘的调皮诡秘。

她仿佛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势,令对方尴尬、狼狈或当众出丑。仿佛相声或滑稽戏中的逗弄人,本身也以其滑稽、风趣而挑起更大的滑稽、风趣,带来了满堂的笑声。

二、红娘形象的性格特点

人物形象应该是人物性格与其身份地位的综合。人物性格的分析为人物形象的分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就如要造一幢楼房,结构上大多数建材都已具备,就只等着将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了。人物的独特性格是由人物的个性化语言表现出来的,戏剧语言要求个性化,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了红娘这个人物的才智、胆识、价值观、善恶判断力和她为人处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红娘与莺莺、张生的往来关系中,性格特征得到进一步的表现,使其形象更加丰满、光彩照人。她非常明白莺莺的心理。莺莺巴不得早想得到张生的消息,但看完信又对应该感谢的红娘横加指责。红娘不委曲求全,不逆来顺受,更不去主动讨好主子。她提出主动带简自首,使莺莺很难堪。莺莺表面说回信是给张生的“最后通牒”,而在张生那里,红娘才知道是小姐约张生幽会。这一方面使红娘对莺莺的假相、虚伪有更深的体会,另一方面她对小姐的一往情深、情不可遏的心理有了更深的了解。红娘讨厌小姐的假相,但理解她的心理,同情她的境遇,支持她的行为,始终帮助她成其好事。红娘的道白率直、泼辣;红娘的唱词通俗、明白,极符合人物的身份与性格特征。

(一)是非分明

红娘探望张生、并为其传送书简,张生清楚,这是他与莺莺表达情意的唯一的渠道。他怎么能不由衷的感激红娘呢?感激之余讲出今后以金帛拜谢。而红娘却连“讽”带“骂”予以反驳并以教训。这里又表现了红娘这种地位低贱者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高尚的境界和磊落的品格。红娘语重心长地教诲张生,不能一味的沉湎在卿卿我我的儿女情长之中,不要因为爱情婚姻忘记了男儿折桂的鸿鹄大志。这里的大志,指的是封建社会的仕途。今天看,这些主张有其时代局限性。从这里看出这位侍候小姐生活的丫头,是位头脑清醒、心胸开阔、敏锐尖利、有远见卓识和不让须眉的女子。红娘形象的塑造光彩夺目、生动逼真、亲切可见。

崔、张两人的私自结合终于被老夫人察觉,这也是人们可以预料之事。在《拷艳》这折中,老夫人开口称“小贱人”“你若不实说呵,我直打死你个贱人!”异常凶狠。红娘仍不实说,声称“不知罪”,半夜和小姐“不曾去”花园里,抵赖了两句,老夫人举出证人,红娘赖不过,便说出崔张结合并月余同宿,红娘讲清事实后,未等老夫人开口,迅即反劝老夫人“得好休,便好休,这其间何必苦追求?常言道,‘女大不中留’”。老夫人当然不肯善罢甘休,但责怪亲生女儿,当然不肯;指责张生,自己悔亲,也理由不硬,于是依然蛮横的认定都是红娘的责任,还想治她的罪。红娘立即反攻为守,背水一战,指出“乃老夫人之过”,而且具体指出两条:一是言而无信,悔亲大错;二是悔亲之后又不令张生及时离去,留下他与莺莺同处,给予可乘之机。她引经据典,分析批评,用大道理压住老夫人的气焰,更高明的是,红娘言辞犀利,势如破竹,不仅令老夫人丧失招架之力,还不让老夫人有喘息的机会,而且立即提出平息事端,求得长便的解决方案,并具体分析如不接受这个方案的两个恶劣的后果。这个方案兼顾老夫人和崔张两方面的利益和名誉,理由充足,使处于盛怒但又束手无策的老夫人的头脑冷静下来,恢复了平时的聪明和理智,感到红娘的建议的确是为了自己和小姐着想的万全之策和唯一合理的办法,不得不当场心服口服的承认:“这小贱人也道得是。”红娘在《拷艳》中的言行,集中的表现了她的勇敢、是非分明的斗争精神,使这一人物性格特征得到了最明亮的表现。

(二)机智过人

红娘在与夫人争辩时,对老夫人晓之以理,临危不乱,机智过人,思路清晰,口齿伶俐,妙语连珠,是能言善辩、机智过人的典型。蒋星煜先生认为:“《西厢记》为戏剧文学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提供了一个罕见的成功的范例,那就是在主要人物张君瑞、崔莺莺二人基本不上场的情况下,把《堂前巧辩》写成为最使人惊心动魄的一个急转直下的关目,并且成为全剧的高潮,因为这一场戏确是矛盾冲突最尖锐最集中,而且也得到了解决。”

郑恒赖婚,红娘向郑恒摆事实道理,为张生的品行、才华作有力的辩护,怒斥郑恒的蛮横、下流和自恃门第的骄横。她直斥郑恒:“你倚父兄仗势欺人。”又针对郑恒“穷士则穷士,做官的则是做官”这种“老子英雄儿好汉”式的封建血统论,理直气壮的驳斥:“你道是官人则合做官人,信口喷、不本分。你道是穷民到老是穷民,却不道‘将相出寒门’。”不仅为张生,也为天下寒士出气,也反映出了红娘的能言善辩,是非分明,机智过人的性格。

红娘对张生人格与才能的称道,表达了她的敬重;对老夫人失信的抨击,表达了她的怨恨;对崔、张相爱及其婚姻的称赞,表达了她的喜悦;对他们痛苦的现状,表示同情。红娘见到张生,并未问及他爱情受阻的烦恼,安慰他珍惜身体,而是直接讲出那边小姐烦恼悲痛,害相思的表现及对张生的关切。红娘这样做,就是让张生更加了解莺莺、知重莺莺、怜惜莺莺。

红娘是戏中讲道学最多的人,对四书五经和封建礼教颇为熟悉,对其中正确的观点,既自己信奉,也用来要求别人,指责过陌生青年张生打听、盯梢良家女子的“轻薄”行为;又义正辞严的教育老夫人;在郑恒面前表扬张生的品行,都属于引用恰当。可见其生活在有品行有修养的礼仪之家,近朱者赤,受到有益的熏陶,但当封建礼节束缚人的天性,有碍崔张合理感情时,她又敢作敢为,摒弃如土,显出了红娘的优秀品质。王实甫在《西厢记》塑造红娘这个艺术形象,无论在思想意义和艺术描写上都达到最高的成就,只有《红楼梦》中的丫环艺术形象才能与前后辉映和互相媲美。[5]红娘虽然不认识字,但在科举盛行因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的封建社会,红娘对文化修养亦必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故而时而卖弄几句,又智慧过人,故而又引用确当,很有力量。红娘引用经书,坚持的是传统道德和礼教中的合理部分,她鼓励、帮助崔张私合,敢于冲破传统道德、礼教中的糟粕之束缚,显示她处世做人有极强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三、红娘命运的必然性

王实甫把红娘塑造地形象饱满,将她的精神世界浓浓的渲染了一笔,环环相扣,入情入理,动人心弦。红娘的形象趋于完美化,成了封建婚姻的斗士,通向美满婚姻的纽带。在《西厢记》中红娘的形象塑造地具有真实性并非理想化的一味崇高。红娘的热心肠也要受到时代背景的制约。

(一)势所必至、理之当然

蒋星煜先生指出:“按照唐代社会风尚,按照故事发展的走向,这红娘在莺莺未嫁时是夫人派在她身边的行监坐守的贴身丫环,也是莺莺生活上最亲密的伴侣。莺莺出嫁时红娘十之八九将作为侍妾陪嫁给张生;红娘的前途如果没有重大意外波澜,她成为张生的二夫人是势所必至,理之当然。”[6]

此杂剧中能够突出红娘性格细节主要有下面几处:

张生第一次见红娘就联想到:“若共他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他叠被铺床。我将小姐央,夫人央,他不令许放,我亲自写与从良。”(一本二折)

红娘在莺莺燃香许愿时一语道出莺莺所期盼但没有说出的愿望:“姐姐不祝这一柱香,我替姐姐祝告:愿姐姐早寻一个姐夫,拖带红娘咱!”(一本三折)

在助崔张二人结合的过程中,红娘三次和张生谈到答谢的事情。

第一次,张生恳求红娘送信给莺莺时说“小生久后多以金帛拜谢小娘子。”红娘狠狠地斥骂了张生:“哎,你个馋穷酸倈没意儿,卖弄你有家私,莫不图你的东西来到此?先生的钱物,与红娘做赏赐,是我爱你的金赀?”(三本一折)

第二次,在三本四折“佳期”之前,在张生表示“今夜成的事,小生不敢有忘”的时候,红娘答道:“你口儿里浸沉吟,梦儿里苦追寻。往事已沉,只言目今,今夜相逢管教恁。不图你甚白璧黄金,则要你满头花、拖地锦。”(三本四折)

第三次,在当天晚上,红娘抱了衾枕,引莺莺来到西厢,见到张生又问他:“张生,你怎么谢我?”张生因心思全在莺莺身上,又不敢再提金帛,因此,匆忙答道:“小生一言难尽,寸心相报,惟天可表!”(四本一折)

红娘对张生是有好感的,她看重张生的至诚、老实与忠厚,还夸奖张生“天生聪俊”,“文章魁首”,“洛阳才子”,以至于出现了和自己原来不一样的一贯性格的表现:“衣冠济楚庞儿俊,可知道引动俺莺莺。据相貌,凭才性,我从来心硬,一见了也留情。”(二本三折)在张生绝望、无计可施的时候还开导、鼓励他:“先生当以功名为念,休堕了志气者!”【寄生草】“你将那偷香手,准备着折桂枝,休教那淫词儿污了龙蛇字,藕丝儿缚定鲲鹏翅,黄莺儿夺了鸿鹄志;休为这翠帏锦帐一佳人,误了你玉堂金马三学士。”(三本一折)

(二)脱离奴籍、改变命运

细细分析揣摩上面几处细节,对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红娘的形象是很有帮助的。作为一个少女,一个聪明伶俐的少女,她对自己的情感变化感触应该很深,但作为一个奴婢、丫鬟,她深深的知道自己没有和张生结为连理的可能性,一是她是奴婢没有自由身,二是元朝明令规定:奴仆和平民不能结婚。所以当老夫人做出“有退兵之策的,倒赔房奁,断送莺莺与他

为妻”的承诺时,这时不单莺莺、张生两人高兴,红娘也自己心里暗暗窃喜,因为能与张生在一起的可能性产生了,能和莺莺一起来伺候张生,就算是铺床叠被,她也是非常的愿意。这可以从几个角度加以分析。首先,是红娘对莺莺心事的了解,她和莺莺长期相伴,加之自己也是一位妙龄的怀春少女,能够洞明莺莺的心事一点儿也不出奇。更能表明她发出这个行为时的思想状态的后半句“拖带红娘咱!”,这难道仅仅是因为和莺莺相伴多年,感情深厚不忍离开,还是又什么别的原因?是后者,是红娘在考虑自己的将来,也希望能有个好的去处。吴晓铃认为:“满头花,拖地锦”是金元时代的结婚礼服,红娘向张生提出的答谢条件是做个陪嫁的小夫人,从女婢变成妾,便成为自由公民的“平人”了。关汉卿名著《调风月》杂剧里的燕燕不也是向小千户要“满头花,拖地锦”吗?两个小妮子的目的是等同的。”[7]这表明,红娘对自己的处境是清楚的,也是有考虑的。其次,从张生见到红娘的联想看,张生对与莺莺成亲后怎样安排红娘也是有准备的,他会给红娘一个说法的。再次,红娘对张生有好感是很自然的,但她也没有什么非分之想,她知道自己没有资本和莺莺竞争,见到自己喜欢的人因为相思被折磨得不成样子,安慰他一下,于情于理都说的过去。最后,红娘几番向张生提到感谢的事。这其中既有开玩笑的成分,也有内心真实想法的成分。在剧中,红娘对张生有多个称呼,什么“傻角”、“花木瓜”、银样鑞枪头”等等,明显是带有玩笑成分,虽然她不是当面这样称呼张生。至于她最后一次索谢,确实有跟莺莺一起嫁给张生的想法,虽然是个小夫人,但也是一个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元代社会有明确的良民、贱民之分。“名编户籍,素本齐民,谓之良;店户、倡优、官私奴婢,谓之贱。”奴婢在元代被称为驱口,“谓被俘获驱使之人”。在元代社会,奴婢的社会地位最低。[8]红娘虽然是相国小姐的莺莺的贴身女婢,但依然改变不了她贱民的身份,她也想通过赎身脱离奴籍,所以她有想成为张生小夫人的念头,并有所行动,一点也不奇怪,反而十分正常。

结论

在元代那样的环境里,虽然爱情和婚姻还是两码事,但是蔑视礼教违反封建伦理的年轻人已经多了起来,莺莺、张生和红娘也由此而产生了。

正是由于红娘理解了莺莺的心意,看到了张生的为人至诚和老夫人的可耻耍赖,她就愈来愈积极地为崔、张二人奔走。这说明红娘的行动,不是盲目的,是有基础的,因而她才能承受得了莺莺使她蒙受的委屈。她为了莺莺张生的幸福,奔走忙碌,不顾自己安危,但是莺莺却曾经那样对待过她:一面利用,一面提防。这是多么大的委屈。可红娘依然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结果,老夫人的棍子毕竟打在她的身上。老夫人的主要特点是维护家谱、维护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教。要打破它也只有通过红娘这样一位角色,为“有情人终成眷属”扫除一些障碍。为他人之忧而忧,为他人之喜而喜,为他人的幸福而甘愿承受委

屈,遭受痛打,红娘在莺莺未嫁时是夫人派在她身边的行监坐守的贴身丫环,也是莺莺生活上最亲密的伴侣。莺莺出嫁时红娘十之八九将作为侍妾陪嫁给张生;红娘的前途如果没有重大意外波澜,她成为张生的二夫人是势所必至,理之当然,所以,这也正是这个奴婢的高尚品格,也正是红娘性格中的光彩照人之处。

总而言之,上面的分析不仅没有降低、诋毁红娘的形象,恰恰相反,这样的分析,以“立体人物”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物,使其性格更具立体性,使红娘形象更富有艺术魅力,更有血有肉,也更真实可信。而且,她作为作者的代言,直接体现了后台作者的意图:把自己的思想和想说的话,加在了红娘身上,让她去做,去说。她因此也显得神通广大,甚至左右着剧情。《西厢记》对中国的民俗文化起着重大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红娘”因《西厢记》的极为成功的创造,而成为至今家喻户晓的玉成男女美满婚姻的介绍人的特定名词,深入人心,其知名度甚至可以说已为文艺作品中所创造的艺术人物之最。

1. 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2. 若不是心宽似海,哪有人生风平浪静。在纷杂的尘世里,为自己留下一片纯静的心灵空间,不管是潮起潮落,也不管是阴晴圆缺,你都可以免去浮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轻松自如地走好人生路上的每一步

3. 花一些时间,总会看清一些事。用一些事情,总会看清一些人。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个神经病。既纠结了自己,又打扰了别人。努力过后,才知道许多事情,坚持坚持,就过来了。

4. 岁月是无情的,假如你丢给它的是一片空白,它还给你的也是一片空白。岁月是有情的,假如你奉献给她的是一些色彩,它奉献给你的也是一些色彩。你必须努力,当有一天蓦然回首时,你的回忆里才会多一些色彩斑斓,少一些苍白无力。只有你自己才能把岁月描画成一幅难以忘怀的人生画卷。

西厢记中红娘形象分析

西厢记中红娘形象分析 红娘是《西厢记》中一个社会地位卑贱,却光彩四射的人物,她冷眼旁观,很清楚老夫人为维护“相国家谱”,决不允许张生和莺莺的结合,所以她最初并不想帮助张、崔二人。但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她逐渐为崔张之间真挚的感情打动,也不满于老夫人的背信弃义,于是转而积极地为他们传递书信、出谋划策。她批评张生是“银样蜡枪头”,居然揣摸不透莺莺的心事;她也批评莺莺的心口不一,明明思念张生,在人前却一点也不流露;对老夫人,她更加勇敢机智地进行反击,为崔、张二人辩护,使老夫人理屈辞穷,不得不答应了二人婚事。最巧妙的是,她反击老夫人的,恰恰是老夫人要维护的封建纲常和家族利益。如《拷红》中,她先把张生和莺莺的私情告诉了老夫人,然后对老夫人说:“目下老夫人若不惜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日后张生名垂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老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这几句话,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老夫人也只好默认了张生和莺莺的婚事。 红娘是一个侠肝义胆,机智聪明的形象,汤显祖说王实甫的红娘:“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胆。有此军师,何战不克?”(汤海若先生批评《西厢记》),红娘在《西厢记》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西厢记》是元代杂剧的璀璨奇葩,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崔、张的故事,使《西厢记》在情节、人物塑造上得到精致的加工、再创造。红娘是这部作品中一个"喧宾夺主"的角色,作为"才子佳人"故事的次角,她的形象却较崔莺莺与张生更加生动逼真。红娘不仅具备了小丫头的乖觉、能说会道、性格爽朗、讨人喜欢的特征,且她有坚定的立场、爱憎分明、富正义感、敢于斗争、智勇双全。在这场自由观念左右的婚姻中,红娘自始至终是主导斗争进行的重要人物。 红娘是一个充满反叛精神的人。崔、张的自由婚姻,在充斥着封建礼教的社会背景下,是大逆不道的,但红娘作为一位老夫人派来"看守"小姐的丫头,不仅不揭开这层秘密,或置若罔闻,反而推波助澜,是这场婚姻得以美满结局的主要的牵线搭桥之人。在封建卫道士的眼中,红娘的形象是反面的、不光彩的,是个罪魁祸首,是辱没夫人家谱、败坏小姐闺范、坏张生行止的"蟊贼"。但在"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宗旨下,红娘却是美好的化身,是美满婚姻的代言人。在这场叛逆的婚姻中,红娘不畏被老夫人责打的危险,几次三番周转于崔张之间,为他们安排月下听琴,并有晓夜奔走,传书递简等一系列行动,反映了她对这场恋情的支持,以行动表现了红娘的反叛精神。 在作品中,老夫人是封建礼教的化身,终日将女儿紧闭闺房中,不得见生人,在婚姻上是极力主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这个封建的顽石,却遭到了奴仆红娘当面的顶撞,不留一丝情面。在"拷红"一折中,红娘以理驳之:"信者,人之根本......既然不肯成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请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夫人有此一端。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张生日后名重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详,亦知老夫人背义而忘恩,岂得为贤哉?"短短一段话,说得老夫人无言以对,充分反映了红娘的能言善辩、通晓大义、机智过人、富正义感。同时,在主仆地位悬殊、礼教严谨的封建家庭中,红娘不畏老夫人的"打下下半截"的威吓,而拒不知罪,镇静自若地晓之以理,实在是非有十分的胆量和强烈的反抗精神所不然的。 在最后一本中,红娘痛骂郑桓,语言锋利,咄咄逼人。当郑桓夸耀自己富有而能干、骂

《西厢记》之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崔莺莺人物形象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元稹的《莺莺传》为原本,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脱胎而来的元代汉族戏曲剧本,是我国古典喜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西厢记》主要叙述了书生张生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两人的恋情却遭到相国夫人的百般阻扰,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西厢约会、私定终生并且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获得圆满结局的故事。《西厢记》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其实描绘了“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主题最成功的戏剧,更是在与其对于女主角崔莺莺的人物塑造方面可谓是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借用金圣叹曾经给予崔莺莺的性格特征做出的评价有云:“无双,天下之至尊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有情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灵慧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矜尚女子也。”在此,便由此展开具体的分析。 首先,一开始我们便可以得知崔莺莺乃是已故相国大人的千金小姐,芳龄十九,端的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兼具温文贤淑。不可不谓之是大家闺秀,人比花娇。君不见张生在普救禅寺大雄宝殿初见莺莺,便“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张生萤窗苦读二十年,原本满心“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安邦定国的大志,原意奔赴长安一心只为考取功名只为飞黄腾达的锦绣仕途,只怕是在见到崔莹莹的花容月貌之后全抛在脑后,烟消云散不知所踪,唯叹“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而之后的孙飞虎倾慕崔莺莺的美貌,要用武力强行围困普救寺抢走崔莺莺,来作自己的压寨夫人。以及莺莺烧香时原应两耳清净不问七情六欲的和尚也心神不定,由此可轻易得见崔莺莺的气质非凡,清丽脱俗。 再也,论才情,崔莺莺那是才思敏捷,多才多艺,无论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针黹女红,秋千蹴球,可以说是样样精通,更是有才女之誉。借着崔莺莺月夜焚香拜月,张生隔墙观望,继而吟诗曰:“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而崔莺莺随即和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这里便可以看出崔莺莺在诗词歌赋上不仅造诣颇深,而且反应敏捷,当之无愧的才女。而后在孙飞虎围庙抢亲之时,听闻母亲的佛殿许婚,崔莺莺虽然欣喜,却也一眼便明了母亲的佛殿许婚不过只是权宜之计,缓兵之计罢了,更何况口说无凭,由此不难看出崔莺莺头脑清醒,对形势以及母亲的心理看得十分透彻分明,并非像一般女子一样被爱情蒙蔽得不分状况。这一点在后来老相国夫人赖

红娘形象分析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是元曲创作的高峰,也是我国古典戏剧文学史上的不朽名作,它以其光辉的主题思想,精美圆熟的艺术技巧,优美典雅的独特风格和通俗的文学语言著称于世。它如同我国文坛艺苑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吸引着世世代代的观众与读者,震撼着他们的心弦。在我国,《西厢记》是家传户诵的名作;崔莺莺、张生的爱情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西厢记》的许多佳词丽句脍炙人口;红娘的“知名度”,恐怕也不在宝、黛二玉之下。应当说,就单个作品而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两座相对峙的高峰、两颗相辉映的明星,那就是《西厢记》和《红楼梦》,然而《红楼梦》要比《西厢记》晚出四百多年的时间。在国外,日本的河竹登志夫的《戏剧概论》将《西厢记》和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印度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并列为世界古典三大名剧,则从更广阔的世界戏剧史的高度,给《西厢记》以精当的评价。《西厢记》以其独特的语言特色以及思想内容的反叛性吸引着众多的研究者和无数观众,它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不朽的名作,与他在剧中成功塑造了张生、崔莺莺、老夫人、红娘等经典形象不无关系。而在这四个形象当中,红娘被公认为是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崔、张的故事,使《西厢记》在情节、人物塑造上得到精致的加工,再创造。《西厢记》全剧共316支曲,由红娘唱的有106支,仅次于张生的116支,多于莺莺的82支,约占全部曲词的三分之一,红娘在作者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1]。有了这充足的笔墨,作者就可以从容的对红娘的形象进行塑造,并且在该剧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红娘是这部作品中一个“喧宾夺主”的角色,作为“才子佳人”故事中的次角,她的形象却较崔莺莺和张生更加生动逼真。没有红娘,莺莺和张生的爱情不可能得以发展;没有红娘,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更不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她虽然是相国小姐的一个贴身婢女,但热心奔波于崔、张之间,为他们的爱情牵线。她始终站在崔张二人的一边,做他们的同盟军,顽强地同象征着封建势力的老夫人作斗争。在一定意义上说,红娘好比催化剂一样催生了莺莺和张生的爱情,使观众和读者为她的警聪颖悟,调皮灵慧,能言善辩而喝彩,但在一片赞誉声和欢呼声中也有微弱的、不同的声音,么书仪在其《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一书中的第十二节“元剧与社会刍议”中独具慧眼的指出红娘的形象除了高大的一面外,还有其复杂性的一面。[2]这复杂性主要指红娘为助张生、莺莺二人结合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为自己有所考虑。应该说,这种看法是有见地的,它改变了以往将红娘看作是“平面人物”的观点,以“立体人物”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物,使红娘的性格更具立体性,也就更有艺术魅力,从而可以更深地挖掘出红娘这个形象的意义和价值。 一、红娘形象的喜剧性 在《西厢记》全剧中,由于莺莺的矜持和犹豫,张生的迂笨,红娘是他们爱情的热心帮助者,同时也诙谐调皮,泼辣的对他们常予以善意的戏弄,这正是红娘喜剧性格的形成原因。 (一)诙谐调皮

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

课件《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 莺莺:[赏花时幺篇]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少女青春苦闷,莫名惆怅) 老夫人:夫主京师禄命终,子母孤孀途路穷;因此上旅榇(棺材)在梵王宫。盼不到博陵旧冢,血泪洒杜鹃红。(饱含势去人冷之叹,故再兴之) 因而,老夫人严加防犯女儿,将之嫁于其侄,是从其维护其封建门第利益出发,戏剧正是通过这一矛盾表现的反封建的主题。 崔莺莺:是个美丽、聪明、温柔、多情的背叛封建礼教的贵族女子的典型。出身相门,身受严格的封建礼教的管束。但由于她的身世,教养,从而使她走向反封建的步履显得尤为艰难,剧作家正是细腻地描绘了她叛逆性格的发展过程,从而使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生动丰满。另外,戏曲展示了性格中尤为可贵的是她淡泊功名,看重夫妻恩爱,此使之更有光彩。 张生性格,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其身上有关、王这类元初书会文人的痕迹。他是位聪慧而痴情的书生,又是一个叛逆者形象。他“银样蜡枪头”的个性,增加了戏剧的喜剧色彩,使之显得轻佻。 红娘是《西厢记》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21折戏,由红娘唱的有7折之多,充分展示这一人物的内心。她富有正义感,乐于助人,心直口快,活泼爽朗;聪明机智而又勇敢泼辣。在关键时刻如此坚持正义,深得观众的赞赏,红娘真不愧为崔张爱情的“擎天柱”。 老夫人:是封建卫道者形象。“寺警”使之陷入困境,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答应将莺莺许张生。兵退赖婚,表现封建卫道者的狡猾,虚伪的性格,正当她充满自信,以己谋得逞时却弄巧成拙,女儿一气之下投入张生怀抱,事发后,她暴跳如雷,手持根棒拷打红娘,在现实面前又不得不应允此门婚事,但她又不甘失败,又逼张生上京应试,企图趁张生不得官,把婚再赖掉。没想到,当她正要叫郑恒做女婿时张生考中归来,她落得可卑而又可笑的下场。 《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 推荐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她美丽,多才,既深受封建礼教的濡染,又有着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她和张生在佛殿相遇,一见钟情,又经过隔墙联吟,彼此心有灵犀,互相爱慕,但碍于老夫人的拘管,没有更多接近的机会。在孙飞虎围兵普救寺,老夫人许婚,张生下书解围之后,莺莺和张生都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如愿以偿,成就婚姻。不料老夫人赖婚,这激起了莺莺对母亲的不满。当她听了张生在琴中向她倾诉的心事以后,她更加倾向、爱慕张生。但她毕竟是相国小姐,家庭教育和上层社会的身份,使她难以贸然走出和张生自由结合这一步。于是戏剧出现了这样的冲突:明明是她叫红娘去探望生病的张生,但当红娘带回张生给她的信时,她却责骂红娘带回“这简帖戏弄我”!她要红娘带信给张生,叫他下次休得如此,但是张生打开信一看,喜出望外,原来莺莺寄去的是约会的诗简。当张生果然来约会时,她又以大道理责备了张生一通。作者对莺莺矛盾心理的描写,展示出她既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又深受封建礼教的浸染的真实心理。这就突出了莺

浅谈红娘的形象

浅谈《西厢记》中红娘的形象 元代大戏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不仅在我国戏剧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世界戏剧史坛上一株芳香的奇葩。而这部戏的深远影响与张生、崔莺莺、红娘和老夫人等几个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是分不开的。 这部戏中我最喜欢的是红娘这一角色。她是相国府中卑贱的侍女,但她热情、正直、机智勇敢,善良但又泼辣尖利,毫无奴婢的自轻自贱之气,集我国古代妇女传统优点于一身,是这部戏曲人物中颇受欢迎的人物形象之一。下面我就粗浅地分析一下红娘的形象。 一、聪明伶俐,纯朴善良。 从戏曲的一开始红娘就表现得玲珑剔透,在跟随小姐的过程中摸透了小姐的脾气,自有她的办法对付小姐的矫情和小性子。张生请她递简,她马上想到小姐要是看了这封信将会有怎样的反应:“他若是见了这诗,见了这词,他敢颠倒费神思。他拽扎起面皮来:‘查得谁的言语你将来,这妮子怎敢胡行事?’他可敢嗤、嗤的扯做了纸条儿。”结果果然不出她的预料,几乎是分毫不差地演出了这个场面。同时,红娘也是一个纯朴善良的人。张生和崔莺莺的自由婚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大逆不道的。红娘作为老妇人派来监视小姐的丫头,不仅不揭开这层秘密,反而推波助澜,是这场婚姻得以美满结局的主要促成者。她不畏惧被老妇人责罚的危险,多次周转于崔、张二人之间,反映了她对这场恋情的支持,也以实际行动表现了她的纯朴善良。二、调皮、可爱,为人爽快直接。

红娘一心成人之美却不能得到小姐的信任,还要受些委屈,两个不同个性的人物,发生了许多冲撞和误会。红娘埋怨莺莺“别人行甜言蜜三冬暖,我根前恶语伤人六月寒。”她虽然满腹牢骚,可还是按捺不住地给莺莺跑腿。她对莺莺有原谅“小孩儿家口没遮拦”,甚至有讥讽“你为一个不酸不醋风魔汉,隔墙儿险化做了望夫山。还在我面前装什么好人家风范呢?”红娘的心里充满了矛盾,可没有半点藏掖。在她的独唱、独白中,常常直接向观众坦率地倾吐自己的衷曲,妙语如珠,这样富有人情味的角色不能不引起观众的喜爱。同时她又是调皮的,她聪明外露,往往话中带刺,其实是有口无心。当她夸奖张生的才情,说他的情书写得流利时也不忘嘲弄两句“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这些细节中都透露出红娘的可爱和小调皮,是一个爽快直接的性情女子。 三、敢说敢做,没有奴婢的自轻自贱之气。 红娘的敢说敢做在“拷红”一场中最为突出。这场戏中,主动权似乎掌握在老妇人手中,老夫人带着泰山压顶的气势,眼看要掀起一场轩然大波了。其实红娘早已筹划好了,她抓住了老夫人理亏的要害,不但拒不知罪,反而层层摆出老夫人的错误,转守为攻。貌似威严的老夫人最终败在了侍女的手下。红娘这一性格特点还体现在郑恒征婚时,她勇敢辩驳了郑恒的话:“当日兵围普救寺时你在哪里?今日太平无事,却来争亲,倘彼贼人掠去了,你如何争?”她勇敢地与这个仗势欺人的花花公子斗争,维护崔、张的爱情。一个卑微的侍女,面对权贵敢于挺身而出,可想而知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需要多大的勇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三课时 一、分析人物性格 一、xx: 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去都中投奔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 “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再如,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但当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 “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黛玉听得贾母这样说,觉得自己刚才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其次,有两段关于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

《西厢记》中红娘形象分析

《西厢记》中红娘形象分析 摘要 《西厢记》是元代杂剧的璀璨奇葩,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崔莺莺、张生的故事,使《西厢记》在情节、人物塑造上得到了精致的加工、再创造。红娘是这部作品中一个“喧宾夺主”的角色,作为“才子佳人”故事的次角,她的形象却较崔莺莺与张生更加生动逼真。随着《西厢记》的出版、翻译、改编、演出的全方位繁荣,也派生出“红娘”形象在人们生活语言中以飞快的速度在递增,并且急剧地演化的现象。 关键词:反叛膨化越位回归变奏 "The West Chamber" Matchmaker of the image analysis Abstract:The West Chamber" is the Yuan Dynasty destroyed the wonderful work,Wang Shifu in the past on the basis of further improving the Cui Yingying, Zhang's story of "The West Chamber" in the plot, character shape processing has been refined to create . Matchmaker is a book "to dominate the" role, as a "romantic" story of the second angle, the image of her than Cui Zhang Yingying and more vivid. With "The West Chamber"of the publication, translation, adaptation, performance all-round prosperity, but also derived a "Matchmaker" image of language in people's lives in order to rapidly increase the speed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phenomenon of sharply. KeyWords: Expanded, overrun, rebel, return, variation

【VIP专享】《西厢记》中红娘形象浅析

《西厢记》中红娘形象浅析 摘要:古典名剧《西厢记》中的红娘具有识人之明、善于明辨是非、乐于助人、懂得以礼反礼,是封建社会下层人民中善良、淳朴、爱憎分明的代表人物。与此同时,细细研读文本,我们也能够挖掘出红娘这一形象复杂的另一面。本文旨在对红娘形象进行立体化的全方位分析,探讨其形象的双重内涵。 关键词:西厢记红娘形象 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遗产中一颗光芒四射、璀璨夺目的艺术明珠,它以深邃的思想道德力量和精湛的艺术魅力风靡当时的剧坛。作品通过崔莺莺和张生这一对有情人冲破重重困难和阻力追求幸福爱情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动人故事,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思想主题。剧中,王实甫以最真挚动人的笔墨描写了相国府中地位至微至贱的奴婢红娘,并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了她正直热情、聪明伶俐、机智勇敢、极富正义感和同情心的美好形象。历代学者大都对红娘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同时,在赞扬声中也夹杂着不同的声音,红娘性格中复杂的一面也渐渐为学者所关注。本文兼顾红娘性格的不同方面,对其形象进行客观分析,以期丰富红娘的形象,使其更加真实可信。 红娘作为众多读者心中最具魅力的人物形象之一,其优秀品质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一、聪慧、细心、有识人之明 红娘的识人之明是促成崔张爱情的基础,并且这一素质贯穿文本始终。戏剧一开始,红娘便随着莺莺的出场而初露形象,十分可爱。老夫人让她问长老何时与老相公做好事,她到了长老处,先是问“长老万福”,举止端详,没有半点轻狂,语言得当,且在张生观察中她“胡伶渌老不寻常,偷眼望,眼挫里抹张郎”,她与张生曾有一眼之交,而此时见了张生,却用机灵的眼睛偷偷斜视张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红娘此举,可知她外表伶俐,心又细,她想从其中发现点什么。当与长老说完话时,要长老亲自带她到佛殿看看准备的情况,这一行为老夫人并未嘱咐她,灵慧的她正是因为办事稳妥深得老夫人的信任。 在红娘办完事返回的途中,遇到张生拦路自报家门,却遭红娘抢白,她搬弄孔孟之道嘲谑张生,用老夫人的“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人莫敢犯”来告诫张生,整整一个话语尖刻、聪明伶俐的可爱形象。

3《西厢记》中的红娘

《西厢记》中的红娘 王实甫的《西厢记》向世人展示了张君瑞和崔莺莺相思相爱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令后世痴情男女动容、仿效,而玉成此事的配角红娘更是功不可没,在剧中虽然不是A角,其形象性格光彩照人,胜似主角,给观众(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一)、红娘的形象 1、漂亮乖巧,善解人意 红娘自幼来到相府扶侍小姐,她出身农家,具有农民身上的所有优点,勤劳质朴,下人的所有活计都要她做,且随叫随到,很响快,老夫人安排她联系给相国做道场,红娘前前后后跑来跑去,安排的很周全,还要给小姐和夫人一一回报,可见她会办事。 第一本第一折,“末云:世间有这等女子,岂非天姿国色乎?”可以看出小姐的国色天姿,那陪伴在小姐左右的小姐丫鬟又长得怎么样呢?第一本第二折“末背云:好个女子也呵!”“脱布衫:大人家举止端详,全没那半点轻狂。大师行深深拜了,启朱唇语言得当。”“小梁州:可喜的庞儿浅浅妆,穿一套缟素衣裳······” “幺篇:若共他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他叠被铺床,我将小姐央,夫人央,他不令许放,我亲自写与从良。”这些句子可以看出红娘的漂亮乖巧,令张生顿生怜爱之心。 红娘很小就来到崔家与小姐同吃同住,陪伴小姐学习,虽不太识字,但在小姐学习《四书》、《五经》、琴棋书画的过程中耳濡目染也跟着学了不少,她知道“男女授受不亲”、“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说话也文绉绉的:“先生习先王之道,尊周公之礼,不干己事,何故用心?”这些均表明红娘内在的文化素质不俗。作为小姐的身边人,也自认为是崔家的人,替小姐办事是分内事,责无旁贷,当张生对小姐有那个意思时,红娘觉得这是对小姐的大不敬,且有冒犯之嫌,在不明张生身份的情况下,只见了一面就起下不良意的男子能是个好人吗?所以红娘予以斥责这也合情合理,就是小姐本人也不会贸然应允的,这是何等的善解人意呀!也正是红娘的此举,“末云:这相思索是害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一切都是那么地合情合理。 2、有主见,会办事。 红娘不仅跟着小姐学了不少知识,且能活用这些知识,真是不简单,由于她的好学,办起事来也很有主见。张生“跪求红科:就小娘子前解下腰间之带,寻个自尽。红云:街上好贱柴,烧你个傻角。你休慌,妾当与君谋之。” 可见她是能想出主意的。“红云:妾见先生有囊琴一张,必善于此。俺小姐深慕于琴,今夕妾与小姐同至花园内烧夜香,但听咳嗽为令,先生动操;看小姐听得时说甚么言语,却将先生之言达知。若有话说,明日妾来回报,这早晚怕夫人寻我,回去也。”红娘让张生弹琴吸引小姐,强化小姐对张生的思慕之情,也是投石问路。看小姐对张生的态度。这是何等妙计!(红娘为何要帮一个外人来算计小姐呢?后文再说)“红云:小姐烧香去来,好明月也呵!”红娘已将主意付诸实施。将小姐引到了西厢墙边去烧香,就可以听到张生弹琴了。张生弹的第一首曲子就让小姐听得入了迷。“红云:姐姐,你这里听,我瞧夫人一会便来。”其实红娘是去望风的,怕夫人知道小姐来听张生弹琴,一是坏了张生与小姐的好事,二来自己也要被老夫人责罚的。张生知道小姐在听琴,立即改弦弹起了《凤求凰》。“旦云:是弹得好也呵!其词哀,其意切,凄凄如鹤唳天;故使妾闻之,不觉泪下。络丝娘:······ 张生呵,越教人知重。(东原乐):这的是俺娘的机变,非干是妾身脱空;若由得我呀,乞求得效鸾凤。俺娘无夜无明并女工;我若得些儿闲空,张生呵,怎教你无人处把妾身做诵。(绵搭絮):······怎得个人来信息通?······ 听琴的小姐来了一大段的内心独白,吐露了对张生的真情。如果没有红娘设计的听琴情节,又怎能加深莺莺对张生的相思?这样才将他们两人拴在了一起。把他们的婚姻往前推进了一步,红娘功不可没,红娘是个多会办事的人呀。虽是个局外人,却能设身处地的去替别人着想,一个聪明能干,有主见,会办事的形象跃然纸上。 3、成人之美,讲求信用,知恩图报。 剧的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何尝不是小姐在害呢?莺莺对红娘说:“这般身子不快呵,你也不来看我?”明明是

西厢记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西厢记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是元曲创作的高峰,也是我国古典戏剧文学史上的不朽名作,它如同我国文坛艺苑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吸引着世世代代的观众与读者,震撼着他们的心弦。 在《西厢记》中,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刻画的非常明显,才华出众痴情的男主张生,美丽多彩大胆的女主崔莺莺在我们视线中来回涌动,而聪明伶俐的丫鬟红娘也让我们无法忽视。接下来就来分析一下这三位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她美丽,多才,既深受封建礼教的荼毒,又对爱情充满向往。她与张生在寺庙后院相见,一见钟情,又经过隔墙对唱,彼此心有灵犀,互相爱慕,但碍于老夫人的这个典型封建家长的管束,没有更多接近的机会。于是在孙飞虎围兵普救寺,老夫人许婚,张生下书解围之后,莺莺和张生都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如愿以偿,成就婚姻。不料老夫人赖婚,这激起了莺莺对母亲的不满。当她听了张生在琴中向她倾诉的心事以后,她更加爱慕张生。但她毕竟是相国小姐,家庭教育和上层社会的身份,使她难以贸然走出和张生自由结合这一步。于是戏剧出现了这样的冲突:明明是她叫红娘去探望生病的张生,但当红娘带回张生给她的信时,她却责骂红娘带回的书信是在戏弄她。她要红娘带信给张生,叫他下次休得如此,但是张生打开信一看,喜出望外,原来莺莺寄去的是约会的诗简。当张生果然来约会时,她又以大道理责备了张生一通。作者对莺莺矛盾心理的描写,展示出她既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又深受封建礼教的浸染的真实心理。这就突出了莺莺最后作出和张生结合的决定是难能可贵的。 张生在剧中是一个才华出众且专情的痴情种。一见了莺莺,就忘记了求取功名的大事,而且采取了一系列在当时社会显得非常热烈、大胆的方式,来获取莺莺的爱情。他不管人家小姐是否对他有意,先对莺莺的丫鬟红娘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取妻。

西厢记红娘形象分析

西厢记红娘形象分析 西厢记红娘形象分析 一、《西厢记》文本中的“完美”红娘 元杂剧中的多数作者都擅长于描写景物来烘托气氛塑造典型人物,特别是“文采派”的王实甫善于以抒情诗人的手法来描摹景物、酝 酿气氛、烘托人物的活动,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一)红娘与正义 王实甫把红娘塑造地形象饱满,将她的精神世界浓浓地渲染了一笔,环环相扣、入情入理、动人心弦。红娘的形象趋于完美化,成 了封建婚姻的斗士,通向美满婚姻的纽带 首先,红娘是一个充满反叛精神的人。崔、张的自由婚姻,在充斥着封建礼教的社会背景下,是大逆不道的,但红娘作为一位老夫 人派来"看守"小姐的丫头,不仅不揭开这层秘密,或置若罔闻,反 而推波助澜,是这场婚姻得以美满结局的主要的牵线搭桥之人。在 封建卫道士的眼中,红娘的形象是反面的、不光彩的,但在"愿天下 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宗旨下,红娘却是美好的化身,是美满婚姻的 代言人。在这场叛逆的婚姻中,红娘不畏被老夫人责打的危险,几 次三番周转于崔张之间,为他们安排月下听琴,并有晓夜奔走,传 书递简等一系列行动,反映了她对这场恋情的支持,以行动表现了 红娘的反叛精神。 其次她是正义的象征。老夫人是封建礼教的化身,终日将女儿紧闭闺房中,不得见生人,在婚姻上是极力主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这个封建的顽石,却遭到了奴仆红娘当面的.顶撞,不留一丝 情面。在"拷红"一折中,红娘以理驳之:"信者,人之根本。”短短 一段话,说得老夫人无言以对,充分反映了红娘的能言善辩、通晓 大义、机智过人、富正义感

另外是她是智慧的。在最后一本中,红娘痛骂郑桓,语言锋利,咄咄逼人。当郑桓夸耀自己富有而能干、骂张生"穷酸饿醋"时,红娘说到:"他凭师友君子务本,你倚父兄仗势欺人。你值一分,他值百十分,荧火焉能比月轮?"当郑桓抬出"我祖代是相国之门"的金字招牌来压人时,红娘义正词严,剔肤见骨地指出:"你道是官人则合做官人,信口喷,不本分。你道是穷民到老是穷民,却不道‘将相出寒门'"。她勇敢地与这个仗势欺人的花花公子斗争,维护了崔、张的爱情,读来令人为之一振。红娘突破了等级名分的界线,在主子面前,对崔、张的爱情和婚姻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和同情,同时也体现了她的价值观和善恶判断力。 (二)红娘与利益 红娘在崔张的爱清中并不是一个纯粹外部的支持者,而是有着对其自身利益的考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当事人。她是在企图脱离奴婢的地位!在一夫多妻制的古代社会,红娘为自己的小姐觅得一位美满的伴侣,同时也就意味着为自己找到了合适的主人,她之所以热心成全崔张的好事,不完全是出于利他主义的义务感,而在于她认定张生就是这样一个合适的人选。 例如,红娘曾坚决地拒绝过张生的贿赂:在第三本第一折中,张生央求红娘帮他将简贴传给莺莺,说“小生久后多以金帛拜酬小娘子”。她责问道:“我虽是个婆娘有志气”。 又如,在月夜焚香祝祷的场景中,红娘将莺莺的心愿明白无误的表露出来,也隐晦的表明了自己的意图:“姐姐不祝这一柱香,我替姐姐祝告:愿俺姐姐早寻一个姐夫,拖带红娘咱。” 但是红娘并不是一个狡诈的阴谋家,红娘代表着一种不加矫饰的人性。她的聪明机智,她的泼辣直率,她的善良和强烈的正义感都足以体现她的纯真。也正因为她的不加矫饰和纯真让我们觉得她为自身利益考虑是完全正当的,更觉得她是一位真实的人物。 二、作者与红娘 红娘可以说是作者“理想的化身”,但不能把这个等同于“希勒式”

红娘形象分析

王实甫得杂剧《西厢记》,就是元曲创作得高峰,也就是我国古典戏剧文学史上得不朽名作,它以其光辉得主题思想,精美圆熟得艺术技巧,优美典雅得独特风格与通俗得文学语言著称于世.它如同我国文坛艺苑中得一颗璀璨夺目得明珠,吸引着世世代代得观众与读者,震撼着她们得心弦.在我国,《西厢记》就是家传户诵得名作;崔莺莺、张生得爱情故事更就是家喻户晓;《西厢记》得许多佳词丽句脍炙人口;红娘得“知名度”,恐怕也不在宝、黛二玉之下.应当说,就单个作品而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两座相对峙得高峰、两颗相辉映得明星,那就就是《西厢记》与《红楼梦》,然而《红楼梦》要比《西厢记》晚出四百多年得时间。在国外,日本得河竹登志夫得《戏剧概论》将《西厢记》与古希腊索福克勒斯得《俄狄浦斯王》、印度迦梨陀娑得《沙恭达罗》并列为世界古典三大名剧,则从更广阔得世界戏剧史得高度,给《西厢记》以精当得评价.《西厢记》以其独特得语言特色以及思想内容得反叛性吸引着众多得研究者与无数观众,它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不朽得名作,与她在剧中成功塑造了张生、崔莺莺、老夫人、红娘等经典形象不无关系。而在这四个形象当中,红娘被公认为就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得人物形象。王实甫在前人得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崔、张得故事,使《西厢记》在情节、人物塑造上得到精致得加工,再创造.《西厢记》全剧共316支曲,由红娘唱得有106支,仅次于张生得116支,多于莺莺得82支,约占全部曲词得三分之一,红娘在作者心中得地位由此可见一斑[1]。有了这充足得笔墨,作者就可以从容得对红娘得形象进行塑造,并且在该剧中起到得至关重要得作用。红娘就是这部作品中一个“喧宾夺主”得角色,作为“才子佳人"故事中得次角,她得形象却较崔莺莺与张生更加生动逼真。没有红娘,莺莺与张生得爱情不可能得以发展;没有红娘,莺莺与张生得爱情更不会有一个圆满得结局。她虽然就是相国小姐得一个贴身婢女,但热心奔波于崔、张之间,为她们得爱情牵线。她始终站在崔张二人得一边,做她们得同盟军,顽强地同象征着封建势力得老夫人作斗争。在一定意义上说,红娘好比催化剂一样催生了莺莺与张生得爱情,使观众与读者为她得警聪颖悟,调皮灵慧,能言善辩而喝彩,但在一片赞誉声与欢呼声中也有微弱得、不同得声音,么书仪在其《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一书中得第十二节“元剧与社会刍议"中独具慧眼得指出红娘得形象除了高大得一面外,还有其复杂性得一面。[2]这复杂性主要指红娘为助张生、莺莺二人结合得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为自己有所考虑。应该说,这种瞧法就是有见地得,它改变了以往将红娘瞧作就是“平面人物"得观点,以“立体人物”得视角重新审视人物,使红娘得性格更具立体性,也就更有艺术魅力,从而可以更深地挖掘出红娘这个形象得意义与价值。 一、红娘形象得喜剧性 在《西厢记》全剧中,由于莺莺得矜持与犹豫,张生得迂笨,红娘就是她们爱情得热心帮助者,同时也诙谐调皮,泼辣得对她们常予以善意得戏弄,这正就是红娘喜剧性格得形成原因. (一)诙谐调皮

《西厢记》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西厢记》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部充满优美诗句的爱情戏剧,是中国十三世纪最著名的元曲之一,也许还可以说,它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按说,《西厢记》不过是一部才子佳人爱情戏,所写内容,古今中外并非罕见,反抗封建礼教,亦非从王实甫开始,何以蜚声中外?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者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成功地创造了几个性格鲜明、丰满,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并且通过这些鲜明的艺术形象,有力地鞭挞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势力,歌颂了敢于向封建势力进行突击的青年一代,从而较好地表达了反封建的主题。六百多年来,这些艺术形象一直鼓舞着封建社会的千百万青年男女,为反对封建礼教,争取自己的美满生活而奋斗。就是在今天,这些形象也仍有其普遍的意义。特别是红娘这个名字,一直被人誉为穿针引线、成全婚姻的媒人的代名词,成为乐于成全他人好事者的象征。文中刻画了一个美丽、多才、性格叛逆的莺莺和才华出众、情真意专的张生,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社会地位卑贱,却侠肝义胆,机智聪明红娘,也看到了一位虚伪、奸诈、狠毒,但又脆弱的封建家长制代表。 关键词:西厢记主要人物艺术形象分析封建势力封建礼教 目录 摘要 (1) 一、主人公莺莺和张生 (1) 二、红娘 (5) 三、老夫人 (6)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主人公莺莺和张生 主人公莺莺和张生,一个是相国小姐,一个是封建知识分子。他们强烈的不满现实生活,渴望挣脱封建社会的枷锁,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但在封建社会

中,剥削阶级的青年男女之间根本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利,合法的婚姻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缔结的,双方家庭都把新的联姻看成是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考虑的都是家世利益和经济财产,完全排斥了青年个人的愿望,剥夺了他们选择配偶的正当权利。莺莺和张生的自由恋爱,在当时的社会里显然是不合法的,是“大逆不道”的,必然要遭到封建家长的反对。这样,青年男女追求自由婚姻的愿望和行动就与封建礼教之间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西厢记》就是在这种矛盾冲突中,来刻划这二个封建礼教叛逆者形象的。莺莺是我国古典戏剧文学中叛逆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的贵族少女的典型。她的性格被刻划得很完整,从她身上,不但体现了封建社会中我国妇女的悲惨命运,而且还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思想觉醒、敢于起来同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的反抗精神。 莺莺的叛逆性格首先表现在她对“高门”家世利益的蔑视。她是一位相国之女,从小生活在礼法森严的封建家庭里,受到老夫人的严厉管束,不可能有接近男青年的机会。她的父亲生前已将她许配给郑尚书的儿子,这就决定了她的命运:等父丧满期后,去做郑恒的夫人。因而在遇见张生之前,她的青春和生命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昏睡着,没有觉醒。但封建家长的严厉管束,并不能禁锢这位相国小姐渴望爱情的心灵。同张生的佛殿相遇,警醒了她的青春和生命,请看她自己的一段自白:“往常但见个外人,氲的早嗔,但见个客人,厌的倒褪。从见了那人,兜的变亲!”因而“坐又不安,睡又不稳,登临也不快,闲行又闷。镇日价情思睡昏昏。”从此,她便开始向封建礼教挑战,大胆追求自由的爱情生活。张生是一个家道中落的穷书生,和崔家的相国门第显然是很不相称的。但从佛殿相遇到私自给合,莺莺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张生的门户和财产,她爱的是张生的“才貌双全”和纯朴诚实。特别是张生借兵解围,救了她们全家性命后,一种正义的感激和崇敬,更增加了她对张生的爱慕。这以后,她更热烈地追求着,一步一步地向背叛、反抗其本阶级的道路走去。 莺莺叛逆性格的第二个表现,是对封建家长虚伪的母爱和包办婚姻的行径十分反感,以致诅咒、反抗。老夫人为了把她的女儿造就成一个忠于其阶级利益和阶级教养的人物,对莺莺从思想、行动、生活,一直到潜意识的活动,都严加管束,平时除了自己留心监视外,还派了侍女红娘去“行监坐守”。张生形容老夫人是“怕女孩儿春心荡,怪黄莺儿作对,怨粉蝶儿成双”。莺莺对母亲的这种做

浅析《西厢记》中红娘的侠义形象

题目:浅析《西厢记》中红娘的侠义形象2006年春汉语言文学(本科) 姓名:魏淑芹 学号:061160596 指导老师:宋远凌

目录 一、内容摘要 (1) 二、关键词 (1) 三、正文 (1) 1、伶俐聪明、心细冷静的红娘 2、泼辣直率的红娘 3、心地善良,富有正义感的红娘 四、参考文献 (12)

浅析《西厢记》中红娘的侠义形象 宿州电大学号:061160596姓名:魏淑芹【摘要】《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是王实甫的“天下夺魁”的杰作,对中国文学史和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实甫的《西厢记》之所以享誉中外,在于它的思想的深刻和艺术的完美。王实甫倾心塑造的红娘的形象在广大的读者和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机智冷静泼辣而又心直口快、心地善良、富有正义感,对莺莺、张生爱情婚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站在正义的立场上运用自己的智慧帮助莺莺和张生与老夫人作斗争,成功地挫败了老夫人赖婚的图谋,既对老夫人晓以利害,对郑恒的争婚迎头痛击,同时又对莺莺和张生给以善良的嘲讽,最终使得有情人终成眷属。 【关键词】红娘《西厢记》聪明伶俐泼辣直率冷静心细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戏曲家王实甫的代表作,突出体现了元杂剧的创作的一些特点,是中国戏曲典范作品。被称为“天下夺魁”的剧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流传广,影响很大。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塑造了四个典型的形象:老夫人,封建式的家长冷峻,不守信义;张生满腹经伦,儿女情长,傻里傻气;崔莺莺的矜持,外冷内热;红娘的善良、热情,富有正义感,心直而口快。在诸多的人物塑造中,我认为红娘的形象对后人影响最大。红娘在剧中对崔莺莺和张生的美好姻缘的成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她站在热心助人的立场上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帮助崔、张和老夫人作斗争。最终为莺莺和张生争取到了爱情,争取到了婚姻。对待老夫人是晓以利害,对待破坏莺

古代文学崔莺莺、张生、红娘、窦娥的人物形象分析[1]

《西厢记》里的主要人物莺莺、张生是王实甫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尤其是莺莺的形象 ,在作品中得到了相当精细的刻画 ,她的性格明朗而又丰富。莺莺是大家闺秀 ,她在作品中的唱词又是节奏舒展 ,色彩华美 ,感情含蓄 ,与婉约派词风相似。作者用写实主义的笔法 ,加以艺术的创造 ,从而把一个活脱脱的古典中的现代青年女子形象展现在舞台上。 在作者笔下 ,莺莺始终渴望着自由的爱情 ,并且一直对张生抱有好感。只是她受着家庭的严厉压制和名门闺秀身份的约束 ,又疑惧被母亲派来监视她的红娘 ,但她有血、有肉、有情感 ,她有喜、有忧、有个性。她情窦初开 ,渴望爱情 ,但又不肯轻易流露乏真情 ,不少女特有的羞涩;她不满包办婚姻 ,想追求自由幸福 ,但又瞻前顾后 ,顾虑重重 ,不敢彻底背叛封建礼法 ,她总是若进若退地试探获得爱情的可能 ,并常常在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状态中行动:一会儿眉目传情 ,一会儿装腔作势;才寄书相约 ,随即赖个精光……因为她的这种性格特点 ,剧情变得十分复杂。作者就是从其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下工夫 ,从各方面体现其性格特点。 一、敢于追求婚姻自主的幸福爱情生活 崔莺莺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 ,带着青春的郁闷上场。她渴望爱情 ,但又不肯露真情 ,一旦步入爱河 ,便热情奔放 ,势不可当。正是由于她渴望爱情 ,当她遇到了风流俊雅的张生 ,四目交投 ,彼此就像磁石般互相吸引。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 ,为女子者 , “非礼勿言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莺莺竟对张生一步一回头 ,把箴规抛之于脑后。通过这一细微的却是引人注目的举动 ,作者让观众清晰地看到她性格发展的走向。莺莺佛殿奇逢张生之后 ,心里再也没有平静过。作者写她相当主动地希望和张生接近。她知道那“傻角”月下吟诗 ,便去酬和联吟: “兰闺久寂寞 ,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 ,应怜长叹人。”道出了一个青春少女对爱情的渴望。月夜听琴:晓知张生对自己情深意长 ,不禁长叹: “你差怨我 ,这都是俺娘的机变 ,非干是妾身的脱空;若由得我呵 ,乞求得效鸾凤。”可见她对张生是处处留情的。而她的态度 ,张生也看在眼里他们心有灵犀 ,彼此都感受到相互的爱意。正是由于莺莺从一开始就对爱情炽热地追求 ,才使得她一步一步地走上了违背纲常 ,反抗封建礼教的道路。 莺莺执著热烈地追求心中的爱恋。她对张生的爱 ,纯洁透明 ,没有一丝杂质。当张生被迫上京考试 ,她悔恨的是“蜗角虚名 ,蝇头小利 ,拆鸳鸯两下里” ;长亭送别 ,她给张生把盏时的感触是“但得一个并头莲 ,煞强如状元及第” ;她给张生最郑重的叮咛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 ,疾便回来” ;她担心的是张生不像她那样爱得专一 ,一再提醒他“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在她的心中 , “情”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至于功名利禄 ,是非荣辱 ,统统可以不管。 二、热情而又冷静 ,聪明而涉狡狯 然而强烈追求爱情只是莺莺性格的一个方面。莺莺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 ,加上对红娘有所顾忌 ,因此 ,她的性格显得热情而又冷静 ,聪明而涉狡狯。例如她看见红娘送来张生的“简帖儿” ,勃然变色 ,还声称要拿简帖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她装腔作势要红娘传言责备张生 ,其实传去的却是私约张生相会的情诗。等到张生到后花园去赴约 ,她又忽然变卦 ,正儿八经地把张生数落一番。这种种表现 ,把张生弄得七颠八倒 ,连红娘也昏头转向。当观众看到莺莺“对人前巧语花言 ,没人处便想张生 ,背地里愁眉泪眼”,看到她有时一身大家闺秀 ,有时黠谲多端 ,有时又扭捏尴尬时 ,都会让读者哑然失笑。在作品中 ,王实甫让莺莺的形象具有两种不同的内心节奏 ,展示出她对爱情的追求既是急急切切 ,又是忐忐忑忑 ,读来让人觉得鲜活、生动。 三、由追求爱情幸福走向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闪耀着鲜明的时代精神 文学作品 ,不管它使用的是历史题材 ,还是传说故事 ,它不能不打上作者生活时代的烙印 , 不能不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 ,不能不反映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 《西厢记》自然也不例外。作者所处的元代 ,对于妇女来说 ,封建礼教的束缚像毒蛇一样缠束着他们 ,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就是当时的婚姻礼法 ,制约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男女。但现实青年男女不愿受到封建婚姻制度的禁锢 ,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 ,追求幸福生活。剧作者王实甫就是通过一个柔弱女子不堪忍受封建婚姻礼法 ,强烈追求自由婚姻来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