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的观察记录

蜗牛的观察记录

蜗牛的观察记录

作者:史亦飞五年级2班我观察的是蜗牛,我先观察壳,蜗牛的壳有的圈向右旋,有的向左旋,一圈是婴儿,二圈是小学生,三圈是中学生,四圈是大学生,五圈是成年人,而到了六圈时,蜗牛就成了老年人,这可是我的猜想。

我又观察了蜗牛的头,蜗牛头上有两对眼,其中下面一对眼失明了,如果用手碰一下,眼会缩进去,真好玩!蜗牛没有脚,它是用腹部爬,蜗牛是软体动物,它头出来的地方有两个口,那是通气口,如果你用手想把蜗牛从壳里拉出来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只有到了一定的时候,蜗牛才会自己爬出壳。

蜗牛喜欢住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喜欢吃菜叶,蜗牛爬的时候,尾后会留下明显的粘液,它的粘液有保护作用,不会受伤。蜗牛有很多颜色,白的、黄的、黑的、花的等很多。有的有毒,有的没毒。

蜗牛的身体部分大小是可以用尺子量蜗牛的壳,蜗牛是晚上8点吃东西,吃到早上6点,然后睡觉。蜗牛在光滑的地方爬得快。

部编一年级下册科学 《观察鱼》教案

《观察鱼》教案 【教材简析】 继《观察一种动物》及《给动物建个“家”》后,本课将以鱼为对象,继续开展对动物个体的观察活动。鱼类分布广泛,易得、易养,是水生脊椎动物的代表,它的身体形态与蜗牛等陆生动物有较大的区别,具有明显的适应水生环境的身体特征。有鳍、有鳃等是这类动物分类的重要特征。多种多样的鱼类展现了动物世界的多样性,体现了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鱼的外形特点、鱼的运动和鱼的呼吸三大板块。通过引入“鱼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对鱼的身体结构特点进行探究,然后通过观察发现鱼的运动主要是靠鱼鳍来完成的,接着思考鱼嘴不停地一张一合鱼鳃一开一闭,到底是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观察鱼是怎样呼吸的,最后通过研讨,让学生明白鱼因为生活在水里所以用鳍运动、用鳃呼吸、身上还长有鳞片等特征,从而归纳出动物身体的外形特点与生活环境是有关系的。 【学生分析】 鱼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也是餐桌上常见的食物,教学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入,引导他们观察,并能科学地描述鱼身体的主要结构特征。对“鱼是怎样运动、怎样呼吸的”这些问题,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比较笼统,一般会回答尾巴、身体、嘴巴等答案。如何通过观察寻找支持自己猜想的证据,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这时教师

可以采用播放微视频等方法,将原本看不见的“游泳”“呼吸”等现象呈现在学生眼前。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会自发将鱼的运动和呼吸与人进行比较:人用脚走路,鱼用鳍游泳;人在陆地上呼吸,鱼在水里呼吸;鱼呼吸时鳃在动等等。这些方面的比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鱼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鳃、鳍、鳞片等身体结构,具有呼吸、运动等生命体基本特征。 2.知道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 科学探究目标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小动物的探究过程。 2.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方式记录、描述鱼的主要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观察结束后把小动物放归大自然,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鱼的身体特征,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下来。

观察记录——彩色蜗牛.doc

观察记录——彩色蜗牛 班级美工区泥工活动组织的策略研究 作者:王欢 单位:新北区奔牛实验幼儿园 电话: 83215480 日期:2018年4月20日 开始时间:上午 10:05 结束时间:上午 10:15 成人数目: 1 儿童数目: 1 儿童姓名:儿童年龄: 萱萱4岁2个月 环境:美工区。 目的:观察一名 4 岁幼儿在美工区的活动表现。 目标:观察该名幼儿的艺术表现能力。 观察记录: 萱萱右手伸进装有粘土的箩筐,她的手在黄色粘土盒上一顿,移开到紫色粘土盒上。萱萱拿出紫色粘土盒 放到左手里,右手打开盒盖放在桌上,再取出盒里所有的粘土放在桌面上,空盒也放在一旁。萱萱左 手扶桌,脑袋往左倾,右手来回搓粘土,粘土逐渐变成长条,她的右手一边搓一边左右来回移动。萱萱将粘 土的一端由内向外卷,卷至另一端。她左手在箩筐里取出一盒红色粘土,右手打开盒盖,取出比黄豆粒还小 的粘土放桌上,又将红色粘土盖子盖好放回箩筐里。萱萱的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起红色粘土,两指来 回转动搓圆,搓好后粘在卷好的紫色粘土上。她用同样的方法在紫色粘土上粘上黄色、绿色、黑色的粘土。萱萱做好后,右手拿起自己的作品放在左手心里,对我说:“蜗牛,躲在壳里了。”结论: 萱萱在美工区,能选择自己喜欢的粘土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她制作蜗牛的动作非常熟练,还会创造性的给蜗牛壳添上好看的花纹。 评价: 1、《指南》艺术领域——表现与创造,目标 1 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中指出:“ 4~5岁幼儿经常用绘画、捏泥、手工制作等多种方式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想。”萱萱能运用彩泥捏出自己观察到的蜗牛。 2、《指南》社会领域——表现与创造,目标 2 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中指出:“ 4~5 岁的幼儿能运用绘画、手工制作等表现自己观察到或想象的事物。”萱萱在创作蜗牛的过程中,能选择自己喜欢 的彩泥颜色,并在蜗牛壳上创造性地添上好看的花纹。 建议: 1、鼓励萱萱做出一组蜗牛作品,如有的蜗牛躲在壳里,有的蜗牛伸出了脑袋。 2、鼓励萱萱在美工区里自行选择可以放置蜗牛的材料,如纸杯、纸盘或白纸,再进行添画创作,让 作品更加饱满丰富。

二年级科学---4、观察蜗牛

《观察蜗牛》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蜗牛的行为特征; ●会用简单表格统计,整理蜗牛的食性等情况; ●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 知识与技能: ●知道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照顾小动物(蜗牛),观察它的生活和成长是十分有趣的;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 1、猜谜:同学们,猜一猜这里面是什么小动物?(蜗牛) 2、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蜗牛。 【评析】研究对象的突然出现,可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热烈起来。 二、观察了解蜗牛的外形 1、谈话:通过观察,你们对蜗牛有了哪些认识? 2、学生汇报, 3、谈话:对蜗牛有了这么多的了解,你们能不能把观察到

的蜗牛外形画出来? 4、学生画画。 〖说明〗教师适时发放大镜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展评时,适时介绍不同种类的蜗牛,也可以利用图片或多媒体演示。 三、了解蜗牛的行为特征 1、提问:刚才的画图说明同学们对蜗牛又有了新的认识,那么关于蜗牛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呢? 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提问:你们准备怎样研究呢? 4、学生讨论。 5、学生汇报,教师补充。 ①蜗牛是怎样爬行的? 材料是一块玻璃、放大镜。 ②蜗牛怎样吃食? 材料是盘子和若干食物。 ③蜗牛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呢? 材料是干土、湿土,或干布、湿布。 6、学生分组研究并作记录。 【评析】我们的教学强调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但是增加自由度并非放任自流,在引导学生充分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基础上,有选择地研究几个问题,是在学生思维充分发散基础上的集中,有利于学生研究的重要项目。

动物观察记录表

动物观察记录表 孩子,要写关于动物的作文了,让我们在爸爸妈妈的带领和帮助下,一起来观察一种你喜欢的动物吧!观察时别忘了做好记录哦! 你观察的动物是() 1.它的外形是怎么样的(在观察时,包括颜色、长相、几条腿,有没有毛,个头大小都要如实写出来,要注意抓住它的特点,也可以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恰当用上比喻,比如:小蜗牛背上的壳像着一座小房子。)——————————————————————————————————————— ——————————————————————————————————————— ——————————————————————————————————————— ——————————————————————————————————————— —————————————————————————————————————————————————————————————————————————2.它有哪些生活习性(要细心观察它们的动作、静态和生活习性,要抓住它在生活中的特征,例如它们吃食物、嬉戏的样子,相互追逐争斗的情形,如何筑巢、休息的情况,等等。) ——————————————————————————————————————————————————————————————————————————————————————————————————————————————————————————————————————————————————————————————————————————————————————————————————— 3.你观察的时候它在干什么你想象一下这时小动物会想些什么呢(孩子你要记住,小动物们也是有感情、情绪的,这要靠你仔细从它们的叫声和动作中,用拟人的方法去体会和想象,这样就能写出小动物的性格,显示出它们的活泼和可爱)——————————————————————————————————————— ——————————————————————————————————————————————————————————————————————————————4.这么可爱的动物你喜欢吗,来说一说你对它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吧。—————————————————————————————————————————————————————————————————————————————— ——————————————————————————————————我是()年级()班姓名()家长签字:

小班下学期个案观察记录表

小班下学期个案观察记录表 篇一:小班下学期个案观察记录表 情况实录: 汤玉驰小朋友是我班这学期新进的学生,对于学校里的生活及学习还是很陌生的,一切都得从零开始,虽然他在老家读过两年,但与这边的教学是截然不同的。生活常规是很容易能跟上的,但学习方面就难了,数学基础很差,音乐常识也很糟糕,表演也放不开,对于这样的新生,要求不能过高,只能说慢慢培养。 观察分析 音乐课的时候,他呆呆的坐着,也没有跟着老师的思路在了解歌词、理解歌词内容,小嘴巴只是跟着大家一张一张的,问他有没有听明白,他只是狠狠地点头,到唱的时候也不知道他有没有真正在唱。表演环节还可以,至少是参与的,和大家一起动手表演的,虽表演的不够到位也不够准确。 改进措施 1.引导家长在家多给孩子倾听儿童音乐,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2.上音乐课时,教师可采取图片或音乐视频的形式,帮助幼儿有效地学习歌曲。 3.对于像汤玉驰这类的幼儿,多关注,多细心指导,帮助他更好地学习各门课程。

篇二:小班下学期个案观察记录表 ————记小沈的普通话进步 观察对象:小班幼儿小沈 观察时间: 小沈平时一直由妈妈给他接送,因此每天来园较早。今天他又早早的第一个到校,妈妈一个劲地跟他说:“快叫老师早呀!”小沈没有反应,低着头继续往前走。于是我蹲下身子跟他说:“小沈早上要跟老师怎么说呀?”他还是低着头不看老师,我跟他说:“那你就看一眼老师吧,”他还是不肯看,更不用说说老师早。他妈妈叹口气说:“咳,这孩子真是的就是这样不肯叫人,总在背后说,在家里也一样。在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他在跟小朋友一起说话时声音很响亮,可一到集体面前说话时,他就不敢大声说,刚开始甚至还不敢上台。 观察事件: 在与小沈的接触中我还发现他的普通话语音非常不正确。有一次,他在唱歌曲:“小金鱼”。“一条鱼,水里游,都都单单在发愁…….”于是我走到他前面跟他说:“你唱得真好听,如果你把都都单单唱成孤孤单单肯定还要好听。你说说看:“孤孤单单。”并教给他发“孤”的方法,舌头缩起来,不要碰祝让气从嘴里发出来。孩子很乐意学,我让他慢慢说。由于他一直习惯了说都都单单,所以一下子纠正有点难。小小班的孩子好模仿,因此我说一遍,他也跟着说一遍。由于我是准备着而行的所以

蜗牛观察记录单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观察蜗牛学习记录单 姓名 我观察到了蜗牛的这些外形结构: A ________ B ________ C ________ D ________ E ________ F ________ G ________ 我观察到了蜗牛的反映: 用铅笔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你发现了什么? 。 我观察到了蜗牛的运动: 1、蜗牛靠身体的哪个部位来爬的? 。 2、怎样爬? 。 观察蜗牛学习记录单 姓名 我观察到了蜗牛的这些外形结构: A ________ B ________ C ________ D ________ E ________ F ________ G ________ 我观察到了蜗牛的反映: 用铅笔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你发现了什么? 。 我观察到了蜗牛的运动: 1、蜗牛靠身体的哪个部位来爬的? 。 2、怎样爬?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 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七年级科学观察蜗牛.

七年级《科学》教学案例设计(一篇) 小越镇中田云辉 一、课题 2. 1 生物与非生物第一教时观察蜗牛 二、日期 2003年12月28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放大镜使用方法,知道使用放大镜能得到大而清晰的物象; ②知道观察要按一定顺序进行; ③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外观形态以及对外界刺激的感觉反应; ④知道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⑤知道研究一种生物的大致步骤。 2、技能目标 ①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 ②能通过设计并实践一些简单实验来研究某一生物; ③会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①继续保持对小动物较强的好奇心、爱心和求知欲,养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②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见解,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协作、分享的习惯; 四、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①会用放大镜按一定顺序观察蜗牛的身体结构; ②对蜗牛应激性开展实验,并归纳小结; ③能依据生物和非生物的七点差别来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④掌握研究一般事物的大致步骤。 2、难点:①观察蜗牛细微结构; ②归纳总结生物与非生物七点差别。 五、课程资源的准备和开发: 1、小黑板一块,一面绘蜗牛外观形态图,另一面绘制一张“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空白表格(待填); 2、全班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并将课桌面对面重排成三纵列; 3、以小组为单位准备: ①学生准备:捕捉蜗牛若干只,提前数天饲养,观察其形态、行为,从课外书籍或通过网络搜集蜗牛的相关资料待交流;

②教师准备:放大镜、盛有蔗糖溶液、米醋的烧杯各一只、镊子、棉花球、滴管、小纸条2张、10×10cm玻璃片。 六、教学预设:七、调控对策:(一)引入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在寻访校园里动物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在对个体动物的观察中,进一步感受动物的生命特征,指向单元的核心概念。对蜗牛的观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静态到动态、肉眼到工具、结构到功能的程序,这是学习观察方法和培养良好观察习惯的契机。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有利于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描述蜗牛的特征。在饲养蜗牛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它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也有利于第4课《给动物建个“家”》的学习。教材还安排了蜗牛与相似的动物比较的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 【学生分析】 学生对动物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一年级学生对蜗牛这种行动缓慢的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它的样子有些害怕,不敢触碰。 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提供科学词汇,要指导学生先观察蜗牛的形态和反应,再观察蜗牛的运动。学生通过对蜗牛运动、反应、吃食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这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准备】 学生:蜗牛(活体)、放大镜、棉签、活动手册、菜叶、玻璃片、线、树枝。 教师: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提前一周布置,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寻访蜗牛并带回家开始尝试饲养。 2.布置过程。 (1)老师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你见过吗?它生活在哪里? (2)想知道老师怎么喂养蜗牛吗?先回去寻找并观察蜗牛,找到蜗牛的同学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一张蜗牛的饲养秘籍。 (3)让学生用一周时间观察并饲养蜗牛。 二、引入 1.谜语导入。 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你们曾经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蜗牛? 2.画一只看到过的蜗牛。 从寻访蜗牛到上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的同学已经开始喂养蜗牛,关于蜗牛你有哪些发现?请你说一说。 画一画看到过的蜗牛,并展示作品。 三、仔细观察蜗牛 教师强调观察要求。 每一个小组把蜗牛“请”出来,大家静静地仔细观察,可以轻声地交流。教师提供一些工具,学生在观察时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用。把观察到的蜗牛的样子仔细地画在活动手册的方框中。 四、观察蜗牛的应激反应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2-3《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3.观察一种动物 【教材简析】 从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一些小动物进行细致地观察。这些观察活动将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教材中没有明确规定小动物的名称,不过从一般情况来看,选取常见的蜗牛作为观察对象比较合适。 本课的聚焦板块从选择以蜗牛作为观察对象开始,引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探索板块主要分为蜗牛的身体特点、应激反应和运动三大方面。通过利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蜗牛身体上的口、触角、眼、腹足等结构;利用棉签触碰蜗牛,观察蜗牛的反应;让蜗牛在不同的物体上爬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后通过研讨板块,使学生认识蜗牛身上的结构都有一定的用处,爬行本领这么大,主要与腹足有关。拓展板块通过与蜗牛相似的动物进行比较,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 【学情分析】 学生面对动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保障。学生已经认识了许多校园里的小动物,数量虽多但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对于蜗牛这一类的动物并没有详细的了解。此外,学生使用放大镜并不是非常熟练,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对蜗牛进行仔细观察。虽然已经经历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但一年级学生的文字能力还是非常有限,教师依旧需要重点指导学生利用画图记录观察所得。在科学情感上,需要培养学生对于动物观察的浓厚兴趣,学会细致观察、交流倾听,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能认识蜗牛身体上的壳、口、触角、眼、腹足等结构,知道这些结构能满足它们的生存需要。 2.学生知道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学生知道蜗牛能用腹足在不同物体表面爬行,爬行时腹足会细波浪状运动并留下黏液痕迹。

美术观察记录与分析

美术观察与分析 观察时间:2014年6月22日 观察地点:美工区 观察对象:郭天泽 幼儿性别:男 幼儿年龄:3岁半 幼儿作品: 活动实录: 今天在美工区上美术课,内容是画蜗牛,并给蜗牛涂色。郭天泽小朋友选择的工具是油画棒。他先模仿着老师画的蜗牛图片,在白纸上画了一只蜗牛。我问他:“你的小蜗牛是什么颜色的呢?”他没有在意我说的话,选择了橙色和蓝色为蜗牛上色。我又问他:“你为什么用橙色和蓝色呀?”他说:“我喜欢这个颜色。”他涂完颜色把笔放下了,我说:“它的眼睛和嘴呢?”他又拿起黑色油画棒,边画边说:“在这呢。”画完又用手指着对我说:“这个是它的眼睛。”我问他:“你

的蜗牛家住在哪呀?”他回答道:“在草里。”说着,他用绿色先画了一些小草,又自己用橙色在小草上画了小花。我又问他:“你的小蜗牛在干什么呢?”他说:“他生病了,他要去治病。”我说:“那天气怎么样?”他没有说话,又在纸上画了一个大太阳。我说:“这个太阳能把小蜗牛的病治好吗?”他说:“可以。”他画完自己的画开始东张西望,又看着其他老师,说:“老师,看看我画的。”老师夸奖他:“画的真好!”他很高兴。 记录分析: 小班主要是3-4岁的儿童,他们的感知经验较少,表象缺乏。此年龄段的儿童处在对儿童画的认知阶段,以模仿涂鸦为主。这一阶段的幼儿在画纸上绘画形式及结果是混乱的,线与线是重叠的,线条断断续续,甚至于各种颜色疯狂地混杂在一起,但此阶段的儿童画最具有儿童本能的原始性、原创性、真实性、可爱性。郭天泽小朋友三岁半,他的性格比较内向,只会和自己认识的人说话,在绘画方面,他已经可以很好的进行涂色,线条也比较清晰,并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自己的作品情景化。

中班户外观察记录20篇.docx

中班户外观察记录精选集 【导语】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可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还可按其它方式作不同的划分。那么,作为幼教该如何写观察记录?下面为您提供了中班户外观察记录精选集,供您参考。 【篇一】 户外时间到了,孩子们都积极参加游戏,这次游戏的目的主要是锻炼幼儿的双脚、单脚交替连续跳跃的本领。当每一个小朋友练习跳跃的时 候,我发现快轮到房家欣跳的时候,他就会悄悄的跑到队尾躲起来,就这样有两三次。“欣欣过来你试一试吧,”我拉着他来到了队伍前面,在这时有小朋友说“老师他不会跳,他害怕。”欣欣听了小朋友的话,用力挣开我的手又跑到了队尾了。我在叫他时他就有意的躲开我或装作没有听见的样子。游戏结束后,我来到欣欣跟前说“欣欣咱们俩一起跳好吗?”佑佑听了我的话 ,没有做出反应。于是我就主动的拉着欣欣的手跳了起来。虽然跳的动作很笨拙,但在我的帮助下努力地在练习跳,我就大声的鼓励他说,

欣欣你很棒,你跳得很好,加油!欣欣听我的表扬他了就更卖劲了连续练了多次。 分析 : 欣欣在班上是属于胆小 ,不太合群的孩子。虽然胆子小 ,但他的自尊心特别强,当听到小朋友否定他或说他不会的时候他就会回避问题甚至出现抵触的情绪。 措施 :1、作为教师要用孩子的视角想问题看问题,了解孩子的内心感 受,清楚了孩子在想什么的同时与孩子共同承担不愉快的事情,让孩子快乐参加活动,让孩子获得自信。 2、多给胆小孩子的表现锻炼的机会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篇二】 活动情况: 早上在操场的体育活动中,教师问全体幼儿:“你们用什么方法把这个轮胎运过来的 ?小丹丹举手回答 :我们就拉过来的 ,使劲劲拉。教师回应 : “使劲拉 ,还有吗?“小诺继续说:就是一个人拉的话,轮胎会跑这边,两个人拉会往中间。”教师说 :“你总结得真棒,当我们个人拉的时候,轮胎就会跑偏,两个人拉的时候,力量是平均的,就可以把轮胎直线的拉过来。”教

幼儿园科学活动《蜗牛》教案五篇

幼儿园科学活动《蜗牛》教案五篇 【篇一】幼儿园科学活动《蜗牛》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蜗牛,初步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2、萌发对事物的探究兴趣。 活动准备 1、蜗牛图片 2、放大镜等 活动过程 一、认识蜗牛 1、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 (1)蜗牛的身体是什么样的? 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蜗牛的背上有壳,像小房子,它的壳是一圈一圈的。(2)蜗牛的头上有什么? 让幼儿知道,蜗牛的头上有两根细细的脚,叫触角。 (3)蜗牛的眼睛长在哪里呢? 告诉幼儿蜗牛的眼睛就长在触角上。 (4)蜗牛是怎样走路的呢?它有脚吗? 2、让幼儿自由讨论:蜗牛有没有脚 教师讲解,蜗牛有脚的,你知道为什么看不到蜗牛的脚吗? 二、观察蜗牛的脚 教师:蜗牛到底有没有脚,让我们一起去找找,仔细地看一下。 通过观察,幼儿发现蜗牛真的有脚,而且是一只脚,就像鞋底一样。 三、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1、蜗牛爬行。

你们知道蜗牛走过的地方会留下什么? 教师:你们看,小蜗牛在爬的时候身体在蠕动,它的腹部就会分泌出这种白色的沾液, 看上去就像白线一样。 原来蜗牛是靠身体蠕动来爬行的,它分泌这种白色的沾液,是为了让身体更润滑,这样在爬行的时候就不会擦伤皮肤了,而且前进的更快。 2、交流蜗牛的生活习性 (1)在什么季节我们可以看到蜗牛? (2)最近你看到过蜗牛吗?为什么? 交流后让幼儿知道,蜗牛不但要冬眠,还要夏眠。 四、探索知识 螺蛳,跟蜗牛相比,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篇二】幼儿园科学活动《蜗牛》教案 目标: 1、尝试饲养和照顾小蜗牛,观察记录比较蜗牛的饮食习惯。 2、乐意和老师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体验交流与发现的快乐。 准备: 1、师生共同捕捉小蜗牛若干。 2、《幼儿画册》 过程: 1、观察小蜗牛 提问:小蜗牛长什么样? 2、猜测小蜗牛喜欢吃什么? 提问:你们知道小蜗牛爱吃什么?(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大胆猜测) 3、试验,并尝试记录观察的结果 (1)分组收集小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2)幼儿整理收集的食物,讨论如何喂小蜗牛?

幼儿园科学活动《蜗牛》教案五篇

幼儿园科学活动《蜗牛》教案五篇 【导语】蜗牛并不是生物学上一个分类的名称,一般是指腹足纲的陆生所有种类。一般西方语言中不区分水生的螺类和陆生的蜗牛,汉语中蜗牛只指陆生种类,而广义的蜗牛还包括巨盾蛞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幼儿园科学活动《蜗牛》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蜗牛,初步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2、萌发对事物的探究兴趣。 活动准备 1、蜗牛图片 2、放大镜等 活动过程 一、认识蜗牛 1、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 (1)蜗牛的身体是什么样的? 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蜗牛的背上有壳,像小房子,它的壳是一圈一圈的。 (2)蜗牛的头上有什么? 让幼儿知道,蜗牛的头上有两根细细的脚,叫触角。 (3)蜗牛的眼睛长在哪里呢? 告诉幼儿蜗牛的眼睛就长在触角上。

(4)蜗牛是怎样走路的呢?它有脚吗? 2、让幼儿自由讨论:蜗牛有没有脚 教师讲解,蜗牛有脚的,你知道为什么看不到蜗牛的脚吗? 二、观察蜗牛的脚 教师:蜗牛到底有没有脚,让我们一起去找找,仔细地看一下。 通过观察,幼儿发现蜗牛真的有脚,而且是一只脚,就像鞋底一样。 三、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1、蜗牛爬行。 你们知道蜗牛走过的地方会留下什么? 教师:你们看,小蜗牛在爬的时候身体在蠕动,它的腹部就会分泌出这种白色的沾液,看上去就像白线一样。 原来蜗牛是靠身体蠕动来爬行的,它分泌这种白色的沾液,是为了让身体更润滑, 这样在爬行的时候就不会擦伤皮肤了,而且前进的更快。 2、交流蜗牛的生活习性 (1)在什么季节我们可以看到蜗牛? (2)最近你看到过蜗牛吗?为什么? 交流后让幼儿知道,蜗牛不但要冬眠,还要夏眠。 四、探索知识 螺蛳,跟蜗牛相比,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篇二】幼儿园科学活动《蜗牛》教案 目标: 1、尝试饲养和照顾小蜗牛,观察记录比较蜗牛的饮食习惯。

幼儿园观察记录:爱心观察

下载后可编辑可打印幼儿园观察记录:爱心观察 记录:姜艳观察地点:娃娃家观察时间:2004.9.13(周一) 观察对象:马碧君匡匡观察过程: 一阵哗啦声引起了我得好奇,我巡视了一圈,发现了娃娃家里的“妈妈”马碧君在柜子里翻东西,翻了半天只见她高兴的喊了一声:“我找到了”。我仔细一看原来她要找的是一把梳子和一面镜子,我仔细的在不远出看着她。只见这位“妈妈”左手拿着镜子,右手拿着梳子正给自己梳妆呢!完后,她又象征性的从自己的小包里拿出一个什麽东西在嘴上涂抹起来,然后收好东西在屋里转了一圈拎起她的小包出门了。刚走出去两步就看见她又跑了回来,原来她把孩子自己锁到屋子里了,进了屋只见匡匡自己拿着书坐在小床上。看见“妈妈”回来了,匡匡站起来就哭了“妈妈、妈妈、你怎麽不要我了。”这时的妈妈乱了手脚不知道该怎么哄他才好。匡匡说:“妈妈,那你给我买把手枪吧!” “妈妈”只好点点头,拉着匡匡的手出门了。观察分析: 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能选择自己喜欢扮演的角色,并能充分利用角色进行投入的表演。“妈妈”的梳妆动作都是模仿于成人的动作,平常她妈妈出门前也爱梳妆一番。但对于来讲,只是具备了初步的角色意识,对于角色任务还不能十分明确,所以出现了粗心的妈妈把孩子锁在家里的这一幕。当妈妈意识到了之后,孩子又以“哭闹”的方式来要挟妈妈答应他提出的要求,这一现象在生活中也是常见的,体现了当代独生子女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给孩子创造更多体现、展示自己生活经验的机会,以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记录:姜艳观察地点:自然角观察时间:2004.10.20(周三) 观察对象:王晨璐、何心怡、贾风森观察过程: 大雨过后,花坛里爬出来许多小蜗牛。孩子们兴奋的把小蜗牛带回班里,放在了小花盆里。王晨璐指着小蜗牛说:“你看小蜗牛的触角一个长一个短!”何心怡说:“真是呀!它怎么会不一样长呢?”两个人好奇的谈论着。正在这时,一只小手伸过来把小蜗牛抓走了。两人一起随着看过去,原来是贾风森。“你干嘛要抓蜗牛啊?”“我想看一看!”“你把它放在桌上我们一起看吧!”“不行!我要一个人看!”他们三个你一句我一句的吵起来。突然,贾风森把蜗牛摔在地上,一脚踩碎了:“踩死它我也不让你们看!”王晨璐和何心怡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惊呆了,伤心的望着地上被踩碎的小蜗牛,不知所措。观察分析: 幼儿天生就对于小动物十分感兴趣,他们喜欢观察小动物,把它们当作自己的好朋友,这是善良品质的自然体现。然而当大家都对小蜗牛感兴趣时,贾风森的“自私”行为引发了矛盾冲突,这与他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妈妈平时对森森过分溺爱致使他表现霸道、自私)。当矛盾激化时,贾风森表现出的极端反应使王晨璐和何心怡措不及防,望着被踩碎的小蜗牛,她们很伤心,这体现了两个小女孩对小动物的爱心。 1

蜗牛观察日记

蜗牛观察日记 ——和小蜗一起的日子 2016年3月31日,多云转晴 雨后初晴,学校石阶上有好多蜗牛。匆忙路过的行人很少留意脚下, 一踩一响……我蹲下身偶遇了一只幸存者,手都 还没伸过去,她就把触角缩到壳里了。胆小鬼, 我又不会伤害你。等了好一会儿,都不理我…… 我单方面决定了~我们做朋友吧!我用卫生纸包 了一些土,把她放在上面,带回宿舍,放在满天星的花盆里,还捡了一些花瓣给她铺了温暖的小床…… 下午做英语作业,我时不时看她,期待她会 探出小脑袋和我打招呼,期待她会在我的作业本 上爬来爬去,会用触角来碰我的笔杆……也许她 太害羞了,一直都躲在她的小世界里。 可是,关键是,晚上回来,我找不到她了,小蜗啊小蜗,快出来!!!我开始方了…… 2016年4月20日,多云转晴 刚刚上完英语课,又一次在经过石台阶的时候偶遇了一只蜗牛,这只蜗 牛体型有之前的那只两倍大,应该是蜗牛中的大王 了。我想我的小蜗应该是再也不会回来了了。不如, 再领养一只……

这次我用大大的饭盒为她搭窝,里面还放了很多泥土和小石头,以及小 草。以防小牛牛寂寞,我还给他找了个小伙伴,哈 哈。这次。蜗牛不会再离家出走吧? 为了当一个好主人,我科普了一下如何饲养蜗 牛。蜗牛喜阴暗潮湿隐蔽的环境,昼伏夜出,对强 光刺激很敏感。喜欢钻入疏松的腐殖土中栖息、产卵、调节体内湿度和吸取部分养料,时间可长达12小时之久。她是杂食性和偏食性并存,可以每天傍晚用菜叶、青瓜等给蜗牛喂食。喜欢潮湿怕水淹,在潮湿的夜间,并投入湿漉的食料,蜗牛的食欲活跃。但水淹可使蜗牛窒息。自食生存性。小蜗牛一孵出,就会爬动和取食,不要母体照顾。当受到敌害侵扰时,它的头和足便缩回壳内,并分泌出粘液将壳口封住;当外壳损害致残时,它能分泌出某些物质修复肉体和外壳。具有很强的忍耐性。蜗牛具有惊人的生存能力,对冷、热、饥饿、干旱有很强的忍耐性。喜恒温养殖。温度恒定在25~28℃之间,生长发育和繁殖旺盛。在养殖蜗牛的过程中,还发现蜗牛有十分可怕的特性。一怕高温,二怕低温,三怕惊动,四怕干燥,五怕水浸,六怕刺激,七怕窒息,八怕污染,九怕辛辣,十怕虫害。 我要好好照顾牛牛,并观察她的的生活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016年4月21日,晴 我们已经见过好几次了,不过今天才是我们第一次正式认识了解彼此,我认真地端详着这个小美女或小帅哥,蜗牛是雌性同体的,我就暂且当她是美女吧。她有一个圆圆的螺旋形的硬壳,棕色的,和老树皮的颜色很接近,上面还有许多花纹。她有两对长长的触角,我以前一直以为只有一对,仔细

饲养蜗牛的观察记录文章

饲养蜗牛的观察记录文章 观察蜗牛的日记 今天终于下雨了,下课的时候,我去捉蜗牛,因为我在书上看到过:“蜗牛一般都是在下过雨之后就会出来。”刚到小花园,就发现 一大堆蜗牛在那散步呢!还有些蜗牛乘着下过雨,出来呼吸新鲜空气,不一会儿我就逮到了四只蜗牛,嘿嘿,只能怪它们逃跑速度太慢了。 忽然,我发现蜗牛走的时候会留下一条透明的粘液,这又是为什么呢?书上说:“蜗牛为了保持平衡,就会分泌出来粘液,使自己在 爬高时不会掉下去。” 蜗牛有时候被我轻轻一碰,就连忙把身体缩进它温暖的家——小小的壳里。我笑它真胆小。 事后,我本来还想在捉几只的,可是它们好像知道了我的来意,每个都跟我玩起了捉迷藏。 蜗牛的速度虽然慢了一点,但他还是很努力的去尝试,这种精神值得让我学习。 观察日记---养蜗牛 前几天,我们的科学老师又布置了一个好玩的作业,观察蜗牛。于是,到了晚上,我和妈妈在楼下花坛里捉蜗牛。让人感到惊喜的是:我们在黑暗潮湿的泥土上找到了11只蜗牛,我们家变多了很多 小生命----蜗牛兄弟们。 我趴在地上,抓起一只较大的蜗牛放在手心里,蜗牛柔软的身体上背着一个螺旋形的“房子”,,它有两对触角,长的那对触角上,嵌着一双明亮的眼睛,脸上长着一只小小的嘴巴,嘴巴里有一条像 针一样细的舌头。科学老师说过,蜗牛的舌头上有25600多颗牙齿 呢!所以,它们只要伸出舌头一添,菜叶就被咬了一个洞。

我想:蜗牛兄弟们到底有没有鼻子呢?于是我拿来了三个放大镜,叠在一起,拿着放大镜在蜗牛头部转来转去,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蜗 牛的鼻子了,于是我想:蜗牛没鼻子吧?那么没鼻子怎么样才能闻到 外界的气味呢? 我对我的蜗牛兄弟们可好啦!只要我有空,就给它们换上他们的 家常小菜---新鲜又肥美的青菜叶。这些蜗牛兄弟们争先恐后地以最 快的速度爬到青菜旁,怕自己落后就吃不到青菜了。有时候我给它 们喂美味小零食---苹果末。它们吃了之后居然解除了红色的大便, 真是太神奇了! 我真喜欢我的蜗牛兄弟们,它们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希望它们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蜗牛的观察记录 蜗牛总是背着漂亮精巧的“小楼房”,在潮湿的地方爬行寻食。说起它的小楼房,作用还真不小呢!遇到危险时,它就将身体缩进 “小楼”里;危险过去了,身体又伸出“小楼”外。每当高温干旱季节,它便躲进自由舒适的“小楼”里避暑——夏眠。每当晚秋季节,它又开始搬家,常爬到石缝或钻到地下隐居起来,躲进小楼御寒——冬眠。 蜗牛爬得慢是有名的,我想大该是它背着这么重的壳的缘故吧! 它爬行时,会分泌出一条条白色的粘液。蜗牛的粘液用处可大了!在 粗糙的树杆上或凹凸不平的地面爬行时,可变得滑一些;在直立或陡 而滑的地方,又可以起到胶水一样的作用,能牢牢把自己粘住。冬 夏长眠时,躲进小楼,分泌粘液,封住壳口,以抵御三九寒气和烈 日炎炎的酷暑,至第二年春天。 蜗牛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长有两对触角,一对短,一对长。一对较长的触角顶端,长着一对小眼睛。这对眼睛如同 “探测器”,试探着周围的情况,一有危险就报告“总部”,随即 缩进壳内。只要你轻轻碰一下,就会作出反映。蜗牛的腹部肌肉发达,它爬行时就是靠腹足作运动的,一伸一缩,真有趣!

小学一年级科学《观察一种动物》评课稿

《观察一种动物》评课稿 早上听了周老师的《观察一种动物》这节科学课,收益很多。下面谈谈我浅薄的看法: 在这次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就有将探究过程慢慢的渗透在整节课中,但有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了调整。由于一年级孩子对万物都充满好奇心,对于动物他们更是有许多许多的问题去探索,假若课堂上让孩子提出探究的问题,那么教师就会很难把握教学重点。所以就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经历“猜想——说出实验方法——观察(实验)——分享交流——知道蜗牛身体特点(得出结论)”这一过程。但教师经历了几次教学,仍然存在没有突破“蜗牛头部有两对触角”的教学难点,在授课后仍有约18位学生的图画中仅画了一对触角。学生探究了、观察了,理论上说应该是大部分同学都画对才是,但这个数据出乎教师的意料。原因在于蜗牛在观察过程中,由于学生移动、蜗牛对外界刺激的灵敏反应等种种原因导致部分蜗牛只伸出一对触角或不伸出 触角,此时学生就会有概念上的偏差,教师在课堂上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后面细想下来,不管有多少位学生没有观察到蜗牛的两对触角,教师也应该采取除观察外的方法(如微课、图片、看书等)帮助学生进一步构建“蜗牛头部有两对触角”的概念,而不是仅仅依靠一种方法。

一年级学生可以说是小学生中对科学学科兴趣最大、好奇心最强的孩子了,而且他们很喜欢听故事。如果老师可以把故事融入到教学中,用故事串起教学环节,教学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的。本课就是以小蚂蚁给小蚯蚓介绍好朋友的故事串起的,但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像讲故事一样给孩子们授课,而且很理性,这样趣味性大打折扣了。趣味性除了需要有趣、有料的故事外,也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演绎,这方面确实是短板,还要从以后每节课做起,多使用些语气词、生动的形容词等,也要多听听别人是如何给孩子讲故事的或者和孩子一起听故事,多学习。 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就一直很想让学生自己能够多说一些,不只是在分享猜测、实验结果和结论的过程中进行分享,还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一些方法,更多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经过这次磨课,想在课堂上不留太多老师的痕迹又想让学生说出老师心中的方法,老师在课前需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如了解学生对蜗牛身体结构的了解、巧妙设计每一句话去引导学生说出方法,从“那蜗牛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请把认真、细致地观察蜗牛,然后修正画像”这种老师引导过多的语言,过渡到“真实的蜗牛是长这样的吗?看来大家头脑中的蜗牛都不同,那教师们怎样才知道谁是对的呢?”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教学效果却相差甚远,后者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第3课《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3课《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观察一种动物》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动物》单元第三课。从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一些小动物进行细致地观察。这些观察活动,将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本课课题没有明确规定小动物的名称,但是为什么选择了蜗牛呢?第一、蜗牛在我们各省市都有分布,是我们身边常见动物。第二、蜗牛易于饲养,行动缓慢,便于一年级的孩子进行观察。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方式从整体到局部观察蜗牛的外形、反应、运动等方面特征。此外,教材还安排了比较蜗牛相似的动物的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 【学情分析】 学生面对动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从科学认知上,一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许多校园里的小动物,数量虽多但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对于蜗牛一类的动物并没有详细的了解。 此外,虽然已经经历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但一年级学生的文字能力还是非常有限,因此教师依旧需要重点指导学生利用画图记录的方法进行学习。在科学态度上,需要培养学生对于动物观察的浓厚兴趣,学会细致观察,交流倾听,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体。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这些身体结构能够满足它们的生存需要。 2.知道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 3.知道蜗牛运动缓慢,能利用腹足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并会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3.能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基本外形。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蜗牛的发现,乐于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 3.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蜗牛是有生命的,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教学重点】 通过对蜗牛进行观察,认识蜗牛身体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尝试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教学准备】 学生:蜗牛活动手册。 教师:放大镜、棉签、白纸、塑料片、棉线、竹棒、PPT课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谜语导入。 没有脚,没有手, 背上房子爬着走。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猜一种动物,知道是什么吗? 蜗牛的身体还有哪些部分呢?蜗牛爬行的时候又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