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气候与人类活动 教案(中图版八年级上)

2.3气候与人类活动 教案(中图版八年级上)
2.3气候与人类活动 教案(中图版八年级上)

第三节气候与人类活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的气候对人类的活动有不同的影响。

2、了解气候对农作物的分布影响。

3、初步了解不同气候区的不同作物类型。

4、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5、了解我国农作物熟制的分布。

6、了解气候对人类衣食住行的影响和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与适应。

二、教学重点:农作物与我国农作物熟制的分布。

三、教学难点:人类如何更好地利用气候资源。

四、教学课时:1个课时

教学方法:问题法、交谈法、图示法、分析法

五、教学用具: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农作物熟制分布图、热带气候的景观图、寒

带气候的景观图、温带气候的景观图。

六、教学过程:复习旧课中的世界气候类型;说明不同的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不同,表现的自然景观不同。引导学生完成“探索活动”部分的内容。

导入新课:不同的气候就有着不同的气温和降水情况,也就是说生长着不同的动植物。我们人类也是整个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对我们人类的生产与活动都有一定的影响,哪么,气候是怎样影响人类的活动的呢?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研究气候与人类活动这部分内容。

【板书】第三节气候与人类活动

师:气候在对人类活动中有哪些影响?

生:对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和能源利用等方面。

师:其中对哪方面影响最为显著?

生:农业。

【板书】一、气候与农业

师:农业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呢?

生: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和农作物的熟制。

师:哪么在耕作之前,首先要熟悉什么?我们怎样来安排农业生产?(示图:

热带气候的景观图、寒带气候的景观图、温带气候的景观图。)

生:(看图、读P42-43,对比分析)首先要了解该地区属于什么气候类型,与及要播种的作物的生活习性。

师:对!不同的作物对水和热的要求是不同的。

【板书】1、气候对作物分布的影响

示图:农作物分布图。

生:看图思考。

小结:在热带地区高温多雨,分布的作物是喜湿、喜温的;在温带地区冬冷夏温热,降水较少,分布的作物是耐寒耐旱的;在寒带地区长冬无夏,作物很难生长。

示图:中国农作物熟制分布图。

生:看图思考。

【板书】2、气候对作物熟制的影响

师:我国的农作物熟制的分布有规律吗?

生:(看图B)有,大至上是由南往北是:一年三熟、一年二熟、一年一熟。

师:对!南方地区是一年三熟、华北地区是一年二熟、东北地区是一年一熟。这是什么原因?

生:主要热量的分布影响,热量决定种植业在一年中可以播种几次,但在年降水量少于250mm的地区,需要灌溉才能发展种植业。

师:我们在生产过程中,除了适应自然环境外,还不断地主动去征服自然环境,如:对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预测,以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师:课堂思考:

1、葡萄为什么适合在地中海气候区生长?

2、为什么东南亚许多国家适宜种植水稻?

生:(看图C、D)

1、地中海气候是冬季温暖多雨,夏季炎热少雨,光照充足,光合作用

强,葡萄的品质好。

2、东南亚地区是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有利于水

稻的生长。

承转:在我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当中,人是主动地去改造、征服自然的,哪么,不同的气候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吗?

【板书】二、气候与生活

生:阅读P45阅读材料,思考。

师: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衣:南薄北厚;食:南淡北咸、南清北辣;住:南通风北保暖;行:南船北马)

生:看课本及图片。(领会不同气候区的不同差异)

师:人们的衣、食、住、行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就地取材,以达到最经济的方式。

师:思考课本P44。

生:思考。(从大西洋到俄罗斯,欧洲传统民居的墙壁在厚度上是由薄到厚变化的,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因为是由温带海洋性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

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气候对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影响的原理,对今后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帮助。在对气候的不断认识过程中,充分利用气候资源造福人类,希望同学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农业生产贡献一分力量。

布置作业:

课后查相关资料,看一看气候对人类还有哪些影响?

七、板书设计:一、气候与农业

1、气候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

2、气候对农作物熟制的影响

二、气候与生活

1、衣

2、食

3、住

4、行

高中地理 专题13 人类活动与气候教案

专题12.人类活动与气候教案 大家下午好: 下面我将从课标解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五方面来展示我的说课内容。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实践与应用要求:搜集有关资料,讨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高中地理教学基本要求》学习水平】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程度:实践与应用程度,为较高层次的综合应用地理所学内容的层次 课堂开展形式:课前搜集资料,可以由教师课前完成,也可以由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在课前搜集完成;课上讨论分析,针对搜集到的资料讨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具体影响和体现。 具体课堂内容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具体气候尺度可以是区域性的城市热岛效应,也可以是全球性的全球变暖。 课堂上课形式分析:之所以采用讨论的形式,原因之一是本专题的许多内容目前在学术界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性,不同的人对气候与环境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就需要根据搜集到对的资料展开讨论,最终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讨论的内容主要是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关键在于“影响”上,影响有利也有弊,所以就要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分析看待,这也是以讨论形式进行本节课的一个原因。 针对上海制定出的教学基本要求,具体要求学生学完本专题后应该达到的目标: 识记:主要的温室气体,这就要求学生了解温室效应的过程和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全球变暖形成过程; 简单应用:根据前边学过的热力环流的知识阐明城市热岛效应; 综合应用:以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为案例进行分析,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有关资料寻找环境问题的证据,并分析原因,提出合理建议。这里要指明的一点是气候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可以引起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又通过环境改变来体现,而现代环境污染主要又是由人类工业活动引起,从而间接体现出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深度解读: 不管是课标要求还是地理学习水平的要求,都只是将气候变化、环境问题局限于人类活动影响的分析上,而忽略了自然作用的影响。为使学生从更加全面科学的角度看待气候变化,不仅要从不从的空间尺度来理解,也应该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和不同的作用角度来全面理解气候变化的形成、发展。所以课堂上在全球变暖这部分内容学习过程当中,可以适当补充教材 内容要点 学习水平列举 识记 理解 简单应用 综合应用 6.人类活动对气 候的影响 ◆主要温室气体 ◆根据热力环流原理阐明城市热岛效应 ◆运用各类图表资料列举全球变暖、酸雨、臭氧洞等环境问题的 证据,分析原因, 提出合理建议

2019版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气候与人类活动》练习题

2019版地理精品资料 2019.4 2.3 气候与人类活动 一、单选题 1.下表为2015年3月4日部分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其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A. 北京 B. 秦皇岛 C. 上海 D. 大连 2.今年入冬以来,我国出现了罕见的大范围的雾霾天气,空气质量更加引起人们的关 注.下面关于空气污染指数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污染指数大,空气清新,对人体健康有利 B. 污染指数大,空气污浊,对人体健康有害 C. 污染指数越小,空气质量状况越优 D. 污染指数越大,空气污染越严重 3.下列措施对遏制全球变暖的趋势正确的是() ①扩大海洋面积,调节气温 ②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 ③植树造林,保护好现有的原始森林 ④立即停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4.城市热岛效应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纬度因素影响 B. 地形因素影响 C. 海陆因素影响 D. 人类活动影响 5.下列现象中属于气候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的是()

①热带沙漠地区的房子墙厚、窗子小,可减少房间温度变化 ②夏季时冷饮热卖的原因是气温高 ③寒冷的冬天,中国东北的农民喜欢坐在炕上聊天 ④近两个月没有下雨,农田干裂,无法耕种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6.下列活动与开展地区的组合,最相符的是() A. 冲浪——内陆地区 B. 自然条件下冰灯游园会——深圳 C. 滑雪运动——东北山地(冬季) D. 登山运动——平原地区 7.我们的衣柜里都存放着春、夏、秋、冬四季服装,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 A. 热带地区 B. 温带地区 C. 寒带地区 D. 北极地区 8.阿拉伯男子的传统打扮是身着长袍,头戴头巾。长袍多为白色,十分宽大。主要是 为了适应下列哪种自然条件?() A. 严寒 B. 多雨 C. 炎热、多风沙 D. 地势平坦 9.裹着红棉袄的圣诞老人驾着雪橇送礼物是司空见惯的场景,但是当圣诞老人穿着 “酷酷”的衬衫短裤,滑着冲浪板向你迎面奔来时……滑着冲浪板的圣诞老人应该在 A. 澳大利亚 B. 英国 C. 美国 D. 加拿大 10.近年来,北极地区的“白色”面积在逐渐减少,“蓝色”面积却不断扩大,产生这 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海啸 B. 气候变暖 C. 板块的运动 D. 注入的海水增多

气候与人类活动教案

气候与人类活动教案Teaching plan of climate and human activities

气候与人类活动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天 气与气候内容学习的一个入门和基础,对学生认识气温和降水等基本要素具有重要意义。我选择安排了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三个问题:天气与气候、天气预报、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用多媒体强大的信息展示功能为学生创立积极思考的课堂情景,并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模拟等活动,引导学生发表见解、展开联想、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快乐,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②学会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

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③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④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2)能力目标: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组织游戏、角色扮演,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熟悉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从环保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①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②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教学难点:学会看天气预报和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二)学情分析 天气和气候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本堂课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一年级学生,从年龄特点来看,他们好动、好奇、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 作者:gzdili5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06-8-15 文章属性:★★★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一、全球气候变化 引入:影片片断《后天》感受气 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问题: 楼兰在哪?自然条件如何? (出示楼兰位置图,地形图,推 导楼兰的气候特点) 极盛期的楼兰是什么样的?什么 时候消失的?(简述史料,出示 想象中昔日楼兰的景象,定格楼 兰消失的年代) 问题: 楼兰文明是如何失落的?这是一 个争论了一个世纪的问题,至今 没有一个明晰的答案。有人说楼 兰的消失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 为什么? (展示楼兰现状图片,满目荒凉, 与昔日形成鲜明对比,显示文字 “全球气候变化!楼兰消失!两者 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91页第一段 观看影片 学生继续阅读有关 材料,并回答问题, 对消失的原因进行 讨论,总结 学生阅读,利用表格 提高学生学习该节 课的兴趣 培养学生自学,独 立思考总结的能 力,了解科学研究 的方法,尝试做一 次探究。

文字,思考如下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有哪几种尺度?各种尺度上的气候是如何变化的?能否设计一个表格来表达上述问题? 阅读91页阅读材料,了解科学家研究古代气候的常用方法。 提问:尝试用树木年轮分析法分析图4-2-2,推测该树生长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 二、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全球气候变化对古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引入:唐代的兴衰史:唐代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期。气候的温暖湿润为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8世纪中叶气候有一个由暖转冷过程的观点,气候转寒造成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压力增大,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入主中国北方建立区域性王朝,安史之乱是这个南下进程开始的标志性事件。经过南宋12世纪的再一次寒冷突变后,北方游牧民族则开始了入主中原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历史。(见背景资料十七) 也就说气候得便华会制约古代文概括气候变化规律。指导学生使用表 格,比较记忆,加 深印象 理论运用于实践 由例子引入,增加 学生兴趣

八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八年级环境教育教案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第七课垃圾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2、通过写垃圾处理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3、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 1、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说说环境的变化,并了解当今社会人们是如何处理垃圾的。 2、教师收集有关的图片、数据、文字资料和录象带。 三、课前准备: 1、教师用的展板一块,照片、文字材料(粘贴好)。 2、录象带。 3、地球图片、文字、双面胶带、钢笔。 4、学生研究用的方案和宣传稿。 活动过程: 一、计算导入:(算一算)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上一堂研究课。在上课前,老师想出道题目考考大家,怎么样? 1、出示题目: 西安市约有180000户家庭,如果每户家庭每天产生1千克的垃圾,那么1天之内,这个市会有多少垃圾呢? 如果以30天计算,每个月又会产生多少垃圾呢? 如果一年以365天计算,海宁市每年又会产生多少垃圾呢? 2、学生计算,教师板书。 日180000千克180吨 月5400000千克5400吨 年65700吨 3、“看了上面的数据,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4、“我们刚才算的,只是西安市一年之内家庭产生的垃圾量,这个是不是最终的数据呢为什么(加上宾馆、饭店以及西安市大大小小的27000家厂家,垃圾量大大超出了上面的这个数字)西安市就有那么多的垃圾,那么全世界呢?”

5、出示地球图片,讲述全球垃圾现状,贴上垃圾覆盖的效果。“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有关垃圾的问题。这个问题可是个世界级的难题,你们有没有信心挑战这个难题?” 二、观看录象:(看一看) “我们就从自己熟悉的西安市来开展研究。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录象中去看看西安市产生的垃圾是怎样的一种情况!” 1、学生观看录象。 2、“看了刚才的录象,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西安市正在争创省级文明城市,难道我们能任由这些垃圾散布在大街小巷,影响西安市的形象吗你们能不能为环保局的叔叔阿姨出出主意,帮他们想想如何处理这些已经产生的垃圾能接受吗” 三、研究方案:(写一写) 1、学生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2、全班交流,教师提要求。 交流建议: (1)、其他小组在汇报方案时,所有的同学都要做个文明的小听众。如果你有不同意见或同一小组的成员要补充的话,请等这位同学汇报完再发言。(2)、如果你们组的方案和前面小组的方案相同或类似,那么你就不必在重复。 3、随机补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垃圾分成三类: 一、有机垃圾:又称湿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或餐余废弃物。包括:瓜果皮、蔬菜皮、变质食品、剩饭菜等。 二、无机垃圾:又称干垃圾、可回收垃圾或可再生废弃物。包括:废纸、废金属、废塑料、废玻璃、废织物(布料)等。 三、有害垃圾:又称危险废弃物。包括:废电池、过期药品、水银温度计、废油漆桶等。 中国国家环保总局近日向社会公布了处理城市垃圾的国家行动方案。这个方案规定:今后中国的城市垃圾将进行填埋处理,并把垃圾填埋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发电。 消除白色污染的好办法:连碟子一起吃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开发环保产品,以取代传统的纸杯、纸碟、饭盒。前不久,波兰一家面粉厂的厂主维索茨基想出了制造能吃得下肚的环保杯碟。

初中地理知识点:气候与人类活动

初中地理知识点:气候与人类活动 一、选择题 1.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日本人喜欢吃鱼B.新疆人爱吃羊肉抓饭 C.南方地区房屋屋顶坡度大D.海南省普及冰上运动 2.下图漫画中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人口增长过快B.资源浪费 C.环境破坏D.全球变暖 3.下列做法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不相符的是 A.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B.买菜提起菜篮子,少用或不用塑料袋 C.推广使用节能灯具,人走灯灭 D.买了好多张纸质贺卡,节日时给朋友们送去祝福 小实验:在两只烧瓶里分别充满二氧化碳和空气,塞紧带有温度计和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再把两只烧瓶放在红外线下照射,观察温度升高的情况(如图所示)。结论:两瓶在相同光线照射下,装二氧化碳的温度高。据此完成4~5题。 4.该实验模拟的是 A.全球变暖B.空气质量变化C.大气污染D.臭氧层破坏5.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①火山喷发②煤、石油的大量燃烧③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④过度砍伐森林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②③ 6.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最好措施是 A.不使用煤、石油、天然气B.多种粮食作物

C.开发新型能源,控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D.人口大增 7.为了提高空气的质量,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的是 ①减少工业废气的排放②出门尽量开私家车③多植树造林④尽量乘坐公交车外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8.雾霾的有害成分主要来自汽车、工厂、家庭燃烧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直径小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其危害非常大.下列哪些措施可有效减少雾霾天气的形成 ①禁止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③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能源④倡导低碳生活,增强全民的减排意识。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9.人类自身的行为对大气的影响较大,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的做法是()A.秋收后,大量焚烧秸秆肥田 B.购买大排量的汽车,加速性能较好 C.液化气价格节节攀升,改烧燃煤降低生活费用 D.热电厂将燃煤排放的气体加以回收利用 读漫画,完成10~11题。 10.该漫画揭示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城市热岛效应 C.土地荒漠化D.全球气候变暖 11.解决该环境问题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控制温室气体排放B.增加制冷设备使用 C.减少酸性气体排放D.增加化石燃料使用 二、解答题 12.北京动物园迎来了图示地区的四位新成员。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第6课 人类活动与气候教案

第6课人类活动与气候教案 按板中学杨松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认识到气候对我们生产和生活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3、了解人类活动对于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运用生活实例,说明气候与人类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课重点探讨人类活动与气候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其内容简单,但专门用一节课讲述,目的在于强化人地关系这一主题,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提升。本节教材的突出特点是:从天气与生活人手,最后又回归到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可以看出教材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十分明显。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安排了两大内容:一是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二是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五课内容的学习,特别是通过世界气候类型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七年级的学生毕竟还小,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教师提示、指导。尤其是我们乡下学生,见识少,让其探讨会白白浪费时间,没有效果,还不如干脆告诉他们,让其知道是什么,有什么,为什么等等…… 【教学准备】 采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幻灯放映片导入新课: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结合当地的实际,列举一年内的不同季节,人们在衣、食、住、行以及农业生产方面有什么不同。引出本节内

容。 板书:一、气候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幻灯片展示: * 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服饰和几款少数民族服饰 * 各种各地方饮食 * 各种各地方民居建筑风格 * 各种各地方交通运输工具 * 各种各地方少数民族节日 * 各种各地方农作物(粮食、水果等等) 指导学生欣赏幻灯片和阅读课本活动,分成学习小组,谈谈这是气候对人类活动哪方面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等?互相交流感想。并推选一个代表概括大家的发言,在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统计各小组的发言,说的好的给予掌声鼓励。引入竞争机制,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总结:气候对人类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生活受气候的限制越来越小。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居住环境的改变,不再是睡炕床;交通运输业的发达,不再是南船北马等等。 组织学生阅读P69页的气候灾害,然后把学生分成两组,并结合最近(我国或当地)发生过什么样的自然灾害,造成哪些损失或危害,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教师讲述:自然灾害是对人类危害而言的。否则只是自然现象,成不了灾害。沙漠地区,荒无人烟,长时间不下雨,对人类来说造不成危害,所以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就不同了,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经济发达,又是我国的主要农业区,一个月不下雨,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就要受到影响,造成损失。同理,就是同样等级的灾害,在人口密集或经济发达区造成的损失,要比人口稀疏或经济落后的地区大得多。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幻灯片展示蔬菜大棚和人工降雨的图片,学生分组讨论,人类是怎样改变气候的,这种改变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教师总结:人类现在能够通过影响局部地区的气候条件来为人类服务。

八年级绿色环境教育教案

八年级绿色环境教育教案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八年级上册《绿色环境教育》教案 《第一章生态农业》 第一节农业环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农业环境的概念,农业环境的几大要素 2、了解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农业环境与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从自身的感受出发,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关注身边的农业生态环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创建生态农业的意识,增强学生对不同学科间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教学方法及手段: 以学生讨论、互动为主体,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载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农业的有关图片,了解农业的分类,有农、林、牧、副、渔,让学生对农业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二.讲解新课: 活动:多媒体展示不同农业环境的图片,结合教材上的图片,了解农业环境中的主要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土壤、地形、水源和气候。并讨论以下问题: 1.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简单了解几种典型的土壤。 (1)东北的黑土地农田(2)东南丘陵的红壤与茶园(3)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土和水田 2.不同地形区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

平原为耕地,山区发展林业,高原山地发展畜牧业,有河流和靠海的地方发展渔业等。 3,、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源,但水源过多和过少都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水分过多会造成涝灾,水分过少会造成旱灾,我们应该新修水利,保证农业的生产。介绍都江堰、坎儿井、三峡。 4、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 由于农作物具有对气候的适应性,所以光照时间、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较大。随着维度、海陆位置的不同,气候条件会发生变化,农作物的分布也会不同。介绍南稻北麦,南甘北甜,南油菜北大豆,和适宜在不同温度带上种植的不同的植物,如亚热带的柑橘,温带的向日葵等。 (二)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活动二:给出两类人类改造农业环境的影响,从良性的改造和破坏两个方面入手,让学生能够客观的了解人类对农业环境的影响是有利也有弊的。通过阅读课本、主要从我国的角度出发,回答下列问题: 思考问题: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限制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主要有哪些? 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气候资源 问题讨论:1、讨论,温室效应将给国农业环境带来的影响? 2、收集资料,分组讨论农业环境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表看法,教师总结。 教师归纳: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农业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有机的综合体系,它不仅仅受自然制约,还受人为控制。人是农业生产系统中的改造者,如果人类活动不利于农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会破坏农业的生态环境。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农业环境,实现农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后作业: 写一篇有关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小论文 四.课后反思 第二节发展生态农业 教学目标: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4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4 一、教学目标1.了解根据不同时间尺度划分的三个气候阶段 2.了解探究气候变化的方法,拓展视野 3.学会结合历史知识,分析自然环境(气候)变化与古代文明兴衰之间的关系,学习历史分析和探究的方法 4.认识到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深刻影响 5.了解近代气候变化的证据,尤其是当今全球增温变暖的趋势,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和环境的变化,培养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人文精神 6.了解全球增温变暖对人类经济活动和生存环境带来的潜在的深刻影响 二、教学难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设计(阅读指导、自主学习) 五、课前准备搜集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资料,课前展示。 六、讲解通常我们对气候这一概念是这样理解的:在某一定的地区,气温和降水多年的稳定平均状况,是稳定少变的。但是从大家所展示的资料说明,气候也是在变化的;而且目前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全球气候变暖”我们如何来看待气候的变化呢? 一、全球气候变化 阅读:全球气候变化一段课文概括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

可以看出气候变化是一个比较长时间尺度的变化规律,也是缓慢变化的地理现象,所以我们要对这种长的时间尺度有个认识。 地质时期——距今22亿年到1万年 历史时期——近1万年 近代——近一二百年有观测记录的变化 阅读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推测古代气候状况的?” 主要的手段是: 花粉分析、树木年轮分析、氧同位素分析和海洋沉积物分析。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古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图4-2-3展示了近一万年来气候的波动变化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关概念:雪线——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限 古代文明和经济的兴衰与气候的波动有关,阅读课文提供资料。这些资料都说明气候的波动对人类文明和经济活动以及生态环境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应该客观的分析,人类文明兴衰有其本身的客观历史规律,影响因素也是非常复杂和多方面的,应该综合的看问题,决不能把气候的波动看成是人类文明兴衰的直接原因,而应当在掌握更多的资料的同时加以分析和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能视而不见,这就是辨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全球气候变化对近代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如果说在古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比较大是因为人类在古代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而现代在技术高度发达和生产力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气候的变化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仍然不能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探讨这个课题之前,先对人类活动这个名词做出解释。人类活动指的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平不断进行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活动。而气候变化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科问题,现已演变成人们共同关心的重大的社会问题。 气候与人类密切相关。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是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工业革命近两百年来,尤其是本世纪以来,由于世界人口的激增、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等等原因,现在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渐渐超过了自然因素。 IPCC报告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国际间气候谈判的主要依据,也是大多数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它发布的最新报告中更加确定现在的气候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途径有三种:第一是人为改变下垫面的性质,第二是人为改变某些大气的成分,第三是人为热能的释放。虽然说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面性,但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确是弊大于利的,这个可以通过以下的实例来说明。 从近十几年的彩色编码地图上反映出全球的森林的砍伐率在不断上升,以巴西亚马逊雨林植被为例。虽然在2004年至2012年间,亚马逊雨林的森林砍伐速度有所减缓,但2012年8月到2013年7月间却上升了8%。不过你可能想象不到这样的砍伐速度仍是巴西史上第二低。我们都知道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存库及碳吸收汇,是人类可以在温室问题上有所为的最大着力点,其中雨林尤其显得特殊与重要。热带雨林是一个重要的碳吸收汇,它自己本身的土壤里贮存着大量的碳素。根据很多相关研究表明热带雨林一旦被破坏,土壤的碳素将很快消失,影响碳循环。观察整个地球的森林面积,热带森林面积虽然为温寒带面积的64%,但是前者对气候调节的能力确是后者的两倍。虽然雨林成熟林的主要作用只是作为一个碳吸收汇,但他的作用却极其重要。一旦热带雨林受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不仅热带地区水土流失和当地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而且全球气候也将失去现有平衡,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 近几年来,全球变暖趋势逐渐明显。人类通过几个途径造成了大气成分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使一些大气成分的含量增加,如CO2、SO2等;二是使一些大气成分的含量减少,如O3;三是改变一些大气成分的性质,如大气中水的酸化;四是向大气中增添人工合成的成分,如氟利昂。美国和欧洲科学家通过定量研究证实20世纪后20年中,地球大气最低层的对流层的顶端高度出现了上升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随纬度和季节的不同,对流层距地面的高度一般在8公里到16公里之间。通过科学分析,1979年至1999年期间,对流层的高度平均上升了约200米,其中80%的上升是与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臭氧损耗和温室气体积聚直接相关。他们之所以会给对流层顶高度造成最为显著的影响,是因为臭氧损耗会使平流层冷却并收缩,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会导致对流层因温度升高而膨胀。那么这些大气成分的改变是由哪些人类活动引起的呢?例如工业革命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空调等的广泛利用。 现在随着全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出大量人为热能,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引起了所谓的“热岛效应”。这种局部区域人为释放效应也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微妙变化。当我们的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时,工业污染物也在同步增加。工业发展的一个结果,就是废物、废水、废气和余热的大量排放。使土壤、水体和大气遭到严重污染。这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大气成分,大气混浊度和热性质,从而导致气温和降水量等气候要素发生变化。 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就没办法了吗?其实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例如买当季的水果蔬菜,出门尽量步行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人走灯灭,换一盏节能灯,植一次树等等。不要小瞧这些措施,“勿以善小而不为”,切实执行,积少成多,个人的行动也能改变世界的大气候。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教案教案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以全球变暖对自然和人类的为例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鲁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三节内容第二课时。本课以全球气候变暖为案例,说明自然界外部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及生存的影响都已初露端倪,是当今世界各国及科学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课标要求: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的重点是要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客观规律,学会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特别是近一百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原因,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图标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回顾三个时间尺度的全球气候变化规律,使学生明白目前地球正处于一个温暖的间冰期内,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只是起到了加剧作 用。 2.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并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球气候变暖的事实。 2.利用事实材料,分析地球气候变暖给人类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3.以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地球,关注人类的人文关怀精神。 2. 培养学生协作精神、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 1.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起到了加剧作用。 2.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并探讨这一问题的办法。 四、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 五、教学设计思路 全球变暖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大气环境问题,为了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探究性精神,可利用图片的直观效应,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读图表得出结论,而不是教师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的材料 七、教学方法 归纳法、分组讨论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感受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八、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 图片展示:漫画流汗的企鹅;右图是加拿大环境学家在北极拍摄到的令人震撼的一幕:两只北极熊小心翼翼地站在浮冰之上,进退两难;两只北极熊的新年愿望。

第八章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第八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上的气候一直不停地呈波浪式发展,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前两章所论述的现代气候是地球气候变化长河中的一个发展阶段。研究地球气候变化的历史,探讨现代气候变化的趋势,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节气候变化的史实 地球形成为行星的时间尺度约为50±5亿年。据地质沉积层的推断,约在20亿年前地球上就有大气圈和水圈。学界所公认的气候周期变化有:大冰期与大间冰期气候:亚冰期气候与亚间冰期气候:副冰期与副间冰期气候:寒冷期(或小冰期)与温暖期(或小间冰期)气候:世纪及世纪内的气候变动:时间尺度为几年到几十年。 从时间尺度和研究方法来看,地球气候变化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和近代气候变化。地质时期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从距今22亿—1万年,其最大特点是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历史时期气候一般指1万年左右以来的气候。近代气候是指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 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地球古气候史的时间划分,采用地质年代表示。在漫长的古气候变迁过程中,反复经历过几次大冰期气候。在表8·1中列出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迭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图8·1)。这三个大冰期都具有全球性的意义,发生的时间也比较确定。震旦纪以前,还有过大冰期的反复出现,其出现时间目前尚有不同意见。在大冰期之间是比较温暖的大间冰期。 1、震旦纪大冰期气候。 震旦纪大冰期发生在距今约6亿年前。这些地方曾经发生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冰川气候。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都有震旦纪冰碛层,表示这里曾经历过寒冷的大冰期气候。而在目前黄河以北地区震旦纪地层中分布有石膏层和龟裂纹现象,说明那里当时曾是温暖而干燥的气候。 2、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气候。 发生在距今约3—6亿年前。当时整个世界气候都比较温暖,特别是石炭纪是古气候中典型的温和湿润气候。当时森林面积极广,最后形成大规模的煤层,树木缺少年轮,说明当时树木终年都能均匀生长,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没有明显季节区别。在我国石炭纪时期,全国都处于热带气候条件下,到了石炭纪后期出现三个气候带,自北而南分布着湿润气候带、干燥带和热带。 3、石炭—二迭纪大冰期。 石炭—二迭纪大冰期发生在距今2—3亿年。从所发现的冰川迹象表明,受到这次冰期气候影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姓名:黄鑫 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10级一班 学号:2220101911

摘要 本文介绍了从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下,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及全球气候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形势下,人类终于意识到是自己自私的破坏行为导致身边环境的日益恶化,并且环境的变化也反过来影响到了人类的生活。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已成为一项全球的课题。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人类活动自然环境气候破坏和谐 正文 人类本来就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几百年来人类社会非理性超速发展,已经使人类活动成了影响地球上各圈层自然环境稳定的主导负面因子。森林和草原植被的退化或消亡、生物多样性的减退、水土流失及污染的加剧、大气的温室效应突显及臭氧层的破坏,这一切无不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善待自然,对自己的发展和活动有所控制,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工业革命以来环境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知识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类迎来了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工业革命。它使建立在个人才能、技术和经验之上的小生产被建立在科学技术成果之上的大生产所代替,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大规模地改变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从而也改变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系统,扩大了人类的活动领域,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一些工业发达的城市和工矿区的工业企业,排出大量废弃物污染环境,使污染事件不断发生。例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事件等等。从此,人们也开始正视保护环境。虽然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发达国家的污染问题部分地获得解决,环境状况有所改善,但环境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同时,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又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许多发展中的国家,又在走发达国家的老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1984年12月印度的“博帕尔惨案”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进入20世纪,人类破坏自然界的脚步并没有停歇。环境问题出现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大,范围更广。就总体而论,无论是环境污染还是生态破坏,当代世界环境质量正在进一步恶化。其中,“全球性变暖”、“臭氧空洞”,“酸雨”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二、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变化必将作用于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气候,因而,全球的气候问题也不容乐观。下面列举三大气候问题及其危害。 所谓温室效应,主要指人类在利用燃料、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和处置生活垃圾等活动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排入大气环境,形成温室,太阳辐射热可以进入温室,而地球热量不能从温室中散失。地球的大气本来就存在着温室效应,它使地球保持了一个适于人类生存的正常温度环境。只是由于人类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排放了过量的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首要的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带来的直接效果是使地面温度升高,气候变暖和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将被淹没。温室效应还会使旱灾、尘暴、飓风频繁发生,引起森林火灾,野生动物灭绝,并可能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更大的灾难性后果。 1985年,英国科学家法尔曼(Farmen)等人总结他们在南极哈雷湾观测站(Halley Bay)

气候与人类活动教案图文稿

气候与人类活动教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上栗镇中学梁松灵【教学内容】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的《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的最后一个内容《气候与人类活动》。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第二章《世界气候》的最后一部分,是本章的知识、能力、情感的一个小结,是密切联系生活,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内容,是体现新课程标准重要理念的关键部分。 【设计思想】 根据《中图版地理新课程标准》,本课题的内容标准是:“举出日常生活中和实例,说出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所以在进行本节设计时,本节课力求以实例分析的方式,以学生活动的形式,全面地深化对“气候与人类活动”的认识,让学生对气候影响生产、生活的理解更深刻;认识协调人与气候关系的重要性,给合当地气候实例开展教学,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教学准备】 1.学生开展与气候有关的调查,收集素材和处理信息;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正确地理解人类与气候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预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表述自己的观点; 2.通过探究式学习,正确理解“气候与人类”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习兴趣,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2.正确理解气候与人类的相互关系,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全球变暖的原因、危害、措施。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导入:(引导探究)我们一起看看:历届冬奥会举办地的分布图,了解一下这些城市所在地区的特点。 思考:这些城市所在地的纬度有何特点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地方(从气候特征考虑) 学生活动:读图(历届冬奥会举办地的分布图),思考。

2018年秋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练习题:第6节 第2课时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第2课时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01知识管理) 1.气候变化:(1)气候变化指长时期内气候状态的变化,通常用不同时期的温度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的统计量的差异来反映。 (2)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是__气温变化__。 2.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1)影响__局部__气候;(2)__温室效应__;(3)城市__热岛__效应。 3.森林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1)森林能减轻温室效应。 (2)森林有调节气候的作用。 (3)森林能净化空气,减轻雾霾天气的危害。 (4)森林能保持水土,防止沙尘暴天气的发生。 4.温室效应 产生原因: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危害:全球变暖,使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和岛屿,陆地面积减少。 防治措施:倡导低碳生活,节能减排(控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森林和海洋环境(不污染海洋);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 5.城市热岛现象 形成原因: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工厂生产、交通运输及居民生活燃料燃烧,能量消耗较多,城市绿地面积减少,建筑物多且水体减少,空气污染严重等。 热岛现象:城市中心区气温比郊区高,风速比郊区小;城市中心区上升气流显著,温度较高、湿度较低、雾霾增多,城市上空经常维持着一个气温高于郊区的暖空气团。 02基础题) 1.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很大。对此,下列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A) A.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气温低,降水多 B.夏季我国盛行东南季风,气温高,降水多 C.东南季风不能到达的我国西部地区,那里一般降水稀少,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D.东部地区的气温年较差较小,西部地区的气温年较差较大 2.今年的1月21日至25日,受“霸王级”寒潮影响,我国广大地区先后出现了强降温天气,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气温逼近了1月历史同期的极值。与此同时,韩国、日本、欧洲、北美等地也遭遇极端严寒天气。气象专家认为,造成这次寒潮的原因有多种,但全球变暖是主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最主要因素是(C) A.臭氧层被破坏 B.人类排放了大量的废热 C.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D.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3.读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关于“热岛效应”的影响,正确的是(B) A.减小了污染范围 B.提高了市区的温度 C.改善了郊区的空气质量 D.降低了市区污染程度 4.下面有关大气环境的内容不正确的是(B) A.《蒙特利尔议定书》是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 B.城市上空的“热岛效应”有利于人和动植物的生活 C.低碳生活,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D.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改良局部地区的小气候

初中地理八上《气候与人类活动》教案_3

第二章多样的世界气候第三节气候与人类活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的气候对人类的活动有不同的影响。 2、了解气候对农作物的分布影响。 3、初步了解不同气候区的不同作物类型。 4、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5、了解我国农作物熟制的分布。 6、了解气候对人类衣食住行的影响和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与适应。 二、教学重点:农作物与我国农作物熟制的分布。 三、教学难点:人类如何更好地利用气候资源。 四、教学:1个 教学方法:问题法、交谈法、图示法、分析法 五、教学用具: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农作物熟制分布图、热带气候的景观图、寒带气候的 景观图、温带气候的景观图。 六、板书设计:一、气候与农业 1、气候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 2、气候对农作物熟制的影响 二、气候与生活 1、衣 2、食 3、住 4、行 七、教学过程:复习旧课中的世界气候类型;说明不同的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不同,表 现的自然景观不同。引导学生完成“探索活动”部分的内容。 导入新课:不同的气候就有着不同的气温和降水情况,也就是说生长着不同的动植物。我们人类也是整个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对我们人类的生产与活动都有一定的影响,哪么,气候是怎样影响人类的活动的呢?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研究气候与人类活动这部分内容。 板书第三节气候与人类活动 师:气候在对人类活动中有哪些影响? 生:对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和能源利用等方面。 师:其中对哪方面影响最为显著?

板书一、气候与农业 师:农业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呢? 生: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和农作物的熟制。 师:哪么在耕作之前,首先要熟悉什么?我们怎样来安排农业生产?(示图:热带气候的景观图、寒带气候的景观图、温带气候的景观图。) 生:(看图、读P42-43,对比分析)首先要了解该地区属于什么气候类型,与及要播种的作物的生活习性。 师:对!不同的作物对水和热的要求是不同的。 板书1、气候对作物分布的影响 示图:农作物分布图。 生:看图思考。 小结:在热带地区高温多雨,分布的作物是喜湿、喜温的;在温带地区冬冷夏温热,降水较少,分布的作物是耐寒耐旱的;在寒带地区长冬无夏,作物很难生长。 示图:中国农作物熟制分布图。 生:看图思考。 板书2、气候对作物熟制的影响 师:我国的农作物熟制的分布有规律吗? 生:(看图B)有,大至上是由南往北是:一年三熟、一年二熟、一年一熟。 师:对!南方地区是一年三熟、华北地区是一年二熟、东北地区是一年一熟。这是什么原因? 生:主要热量的分布影响,热量决定种植业在一年中可以播种几次,但在年降水量少于250mm的地区,需要灌溉才能发展种植业。 师:我们在生产过程中,除了适应自然环境外,还不断地主动去征服自然环境,如:对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预测,以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师:课堂思考: 1、葡萄为什么适合在地中海气候区生长? 2、为什么东南亚许多国家适宜种植水稻? 生:(看图C、D) 1、地中海气候是冬季温暖多雨,夏季炎热少雨,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葡萄

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地理上册《第6课 人类活动与气候》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地理上册《第6课人类活动与气候》 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知识与技能: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 方法与过程:例举实例,结合图片掌握人类与气候的相互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气候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增强保护环境意思。 教学重点:人类活动对气候的负面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 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电教,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让学生谈个人感受,说说一年里不同季节,人们穿衣,饮食都有什么不同? 依据什么那么安排? 讲授新课: 一、气候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活动一学生讨论:认识气候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教材68页(展示电教媒体)结论:气候对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人类都根据气候做出合理的安排,形成了独特的生活生产方式。 师问:气候反常时对人类会有什么影响? 活动二:(教师配合展示气候灾害雪灾,洪水,寒潮,台风,龙卷风···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 结论:气候发生异常,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危害。 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人类可以改善局地气候条件;看图69页趋利避害,影响和改良气候环境,适于人类发展,取得了成就。 (农田防护林,人工降雨,蔬菜大棚···) 2,人类对气候的负作用;组织学生讨论,(参照教材70页) 活动三:人类的生产如;工业燃煤,石油,破坏森林,生活中的;如汽车尾气,使用冰箱,空调等有害气体破坏了大气气温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形成酸雨,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等等··· 结论:人类活动破坏了大自然环境,导致了气候恶化。 (多媒体展示人类造成的环境污染,臭氧层空洞图片,加强效果)。 那么作为21世纪的主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做什么?(学生开放型讨论) 这部分对学生进行人地关系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课堂小结:这节课同学们有收获吗?说说看 课堂练习:导航 课后反思:本节课内容比较活,适合讨论探究,但学生们的知识储备有限,没有形成大范围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多看新闻和杂书,培养读书的好习惯。 用心爱心专心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