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通过现实情境建立方程模型的思想.

教学难点:

1.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特征的理解.

2.从现实情境中提炼等量关系.

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因为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简易方程,所以七年级的学生对方程这个模型并不陌生.不过与初中的要求相比,已学过的这些知识的规范性、严谨性还不够,对知识的理解比较表层,而且受小学算术解法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体会到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优越性和重要性.

活动经验基础: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生动有趣的现实情境,而且七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乐意接受新事物,喜欢参与探索活动,只要激发起兴趣,本节课要贯彻的数学思想就能较好的实施下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能根据给出的现实情境,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3.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4.通过经历“建立数学模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方法

先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思考、讨论,克服算术解法的思维定势影响,突出“建模思想”,并引导学生归纳概括相关概念,再利用辨析题,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游戏引入

设计说明

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互动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缩短与教师间的距离,以放松、愉快的状态顺利开始新课,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为引出方程的概念作准备.

教师和同学们互动做两个游戏:

游戏一:圈出日历中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把它们的和告诉我,我能马上知道这

三天分别是几号.

此游戏可由两名学生分别说出任意三个日期的和,教师回答结果.

游戏二:把你的年龄乘2减5的得数告诉我,我就知道你今年几岁.

此游戏可安排两组学生尝试完成.

问题1:你能说出其中的奥秘吗?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通过观察分析特征,抓住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问题2:你能用符号语言表述其中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能够发现、找到的规律是多样的.以游戏一为例,当确定三个日期的和为45时,通常会有以下几种形式:(x-7)+x+(x+7)=45(其中x为竖列三个数中的第二个);x+(x+7)+(x+14)=45(其中x为竖列三个数中的第一个);x+(x-7)+(x-14)=45(其中x为竖列三个数中的第三个),教师应及时鼓励和评价学生的各种答案,并使学生在倾听别人的想法、意见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

随着问题的逐一解答,学生已经联想到以前学过的方程知识,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势切入课题,并请学生回顾并口述方程的概念了.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随堂练习1:判断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方程?

(1)2x-3=5;(2)1-8=x;(3)x-3=2x+7;(4)x-(x-1)=1;(5)y-2;(6)3-2=1.

答案:(1)(2)(3)(4).

教学说明

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游戏的形式引入新课,学生积极参与到熟悉的情境活动中,通过饶有兴趣的思考,自然而然的渴望知道其中的奥秘,进而被教师带入课堂学习,带进了神奇的方程世界.由于七年级的学生性格活泼,参与热情高,易调动,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交流融洽而热烈.

出示随堂练习的目的是通过对几道题目的判断,加强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

二、讲授新课

设计说明

教科书中提供了多个实际问题,通过分析都可以得到一元一次方程,由此既使学生体会到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又引导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进行了探索.1.问题引入

问题1: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

利用课件动画演示树苗的生长过程,设置问题串引导:树苗原高是多少?长高的部分是多少?如果设x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那么可以得到方程为________.

答案:树苗原高40 cm,长高部分是5x cm,方程为40+5x=100.

因为题目中几个数量的单位不统一,所以学生列出方程的形式也不完全一样,比如:0.4+0.05x =1,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评价.

问题2: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11月1日0时,全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8 930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了147.30%.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每10万人中约有多少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

本题数据较多,辨别有用数据是重要环节,弄清“单位1”是关键.如果设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每10万人中约有x 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那么可以得到方程为________.

答案:(1+147.30%)x =8 930

问题3:某长方形操场的面积为5 850 m 2,长和宽之差为25米,这个操场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米?

先用课件展示一些操场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做适当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场地的整体设计、座位的安排等等都和数学有着密切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题的做法可以让学生仿照前面教师的编排,自己设计问题串分析题意.如果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x 米,那么长为________米,由此可得到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x +25 x (x +25)=5 850

2.归纳概念

议一议:由上面的问题你得到了哪些方程?其中哪些是你熟悉的方程?

建议学生将上面列得的方程集中放在一起,以便于观察它们的特点,分析时可以引导他们从未知数的个数及未知数的指数两个角度进行思考,并要求学生探讨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表达,并进行交流.在讨论中发现学生能够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交流、修改、补充,最终形成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共性的认识.

定义: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随堂练习2:指出下列方程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xy =x +1;(2)2x

+1=7;(3)x =5; (4)y 2-x =0;(5)3(x +1)-5(x +2)2

=4;(6)x =0. 答案:(3)(5)(6)

教学说明

本环节的“问题引入”首先利用教材的实例,让学生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结合设计的问题串逐一分析、思考,找到题目中隐藏的等量关系,然后利用选出的未知数,列得方程.在

这个训练中通过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较好地完成了使学生经历“建立数学模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也加深了学生对方程有效性的体会.接着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展开对所列方程的共同点的讨论,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实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这样逐渐提高思维要求,较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双基训练,巩固应用

设计说明

设计的题目以落实本节重点知识为目的,让学生充分理解方程、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会使用,以形成初步技能.

1.下列各题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3x +1=5;(2)1+a =2;(3)2a +3b ;(4)3x =4-5;(5)x +1>0;

(6)2x +2=5;(7)3x -12

+4=2x ;(8)y 2+3y =0;(9)9x -y =2. 答案:方程为(1)(2)(4)(6)(7)(8)(9);一元一次方程为(1)(2)(4)(7).

2.下列方程中,解为-2的是( )

A .3x -2=2x

B .4x -1=2x +3

C .3x +1=2x -1

D .5x -3=6x -2

答案:C

3.如果5x m -

2=8是一元一次方程,那么m =________. 答案:3

4.若关于x 的方程ax -6=2的解为x =2,则a =________.

答案:4

教学说明

练习1和练习3主要考查学生对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两个概念的判断与理解,判断是否为方程的重点在于“等式”和“含有未知数”这两个要点,所以(3)(5)因为不含等号而不符合要求,但同时还要注意(2)中因选择a 这个并不常用的未知数形式,而容易被学生漏选;判断是否为一元一次方程的重点则要放在未知数的个数、系数和指数三个问题上,遇到像

(8)(9)含有二元或二次情况的首先排除,而像(6)这样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先直接告诉学生它一定不是一元一次方程,留下悬念,指明这是今后将要学习的另一种方程类型,但没有必要详细解释.但从实际教学中发现,对(6)这种方程类型的判断仍是一个比较集中的出错点,还需多次强化.练习2和练习4直接考查方程的解的概念,比较容易.

四、总结反思

问题1:本节课你在知识方面有哪些收获?

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用方程表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问题2:在进行一元一次方程的判断时应注意哪几个关键?

答:(1)是只含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2)未知数的系数不为零;(3)未知数的指数是1.

问题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答:如何解方程.(为下节课埋下伏笔)

评价与反思

1.本节课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来进行.教师通过猜日历、猜年龄两个游戏,激发学生兴趣,构建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投入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活动中,全方位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方程的出现自然流畅.学生自觉运用方程模型思想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从而初步体会这种数学思想方法,提高了应用意识.同时辅助使用电教手段展示相应题目并配制简单画面,既节省了时间,又让学生有一些直观体验,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2.体验是人生的一大财富,在数学学习中,体验越丰富,记忆就越深刻,掌握则越牢固.本节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情境中的游戏活动;自主探索中的小树慢慢长高、操场的长与宽的探究活动;辨析与研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验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最有效的数学模型,从而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含义,体会应用方程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后续学习的内在动力.

第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用它们来解方程.

教学难点:

1.对等式的基本性质2中“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的掌握与应用.

2.利用等式的两条性质进行等式变形.

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七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在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虽然直观的实验演示能使他们体会出其中的数学知识,但是对把自己的体会概括成一般性的规律表达出来这个要求,学生还是会感到比较困难,特别是在数学语言的表述上,往往把握得不够准确和严密.

活动经验基础: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愿望和能力比以前有所提高,能在探索的过程中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尝试用语言阐述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同时又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实验,归纳出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用数学符号表达.

(2)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它们来解方程.

(3)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严密

性.

(4)感受等式的两条性质体现出的数学的对称美.

教学方法

采用“提出问题——探究规律——得出性质——应用性质”的教学结构,从能形象的表达等式性质的天平、实验入手,使学生在感性观察的基础上,先获取等式第一条性质的结论,并尝试表述,然后再通过类比、模仿,得到第二条性质.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要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来完成学习活动,并在探究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加以应用.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实验引入

设计说明

通过天平实验,形象直观的展示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丰富教学活动经验,学会探索,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那么方程的解是怎样获得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师先做一个简单的演示:两只手中各拿4支粉笔,现在再分别从粉笔盒里取出两支,放入相应手中,请问两只手中粉笔个数的关系如何?如果将开始手中的粉笔各放回两支,又怎样呢?

学生很快计算出结果,回答两次变化的结果都是两只手中的粉笔数相等.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将其抽象成数学问题,即:4=4分别变形为:4+2=4+2和4-2=4-2.

提出问题:等式就像平衡的天平,你能否通过加、减天平两边的重量,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大家动手实验一下.

组织学生分组自己动手,利用天平进一步探索、体会这种等式的变化.这次要求学生把研究的结果分成几种情况,并试着用精练的语言叙述出来,或分组推荐代表回答.教学说明

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新问题,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充满好奇心和获取知识的欲望.然后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要求学生除了在操作时注意记录个人获得的成功体验外,还要多了解他人的想法,把在实验和观察中获得的直观感受,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实验中,多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讲授新课

设计说明

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等式的基本性质,并应用性质解简单方程.

1.实验总结

用多媒体展示图1:

图1

学生容易表述出:如果在平衡的天平的两边都加同样的量,天平保持平衡;反过来,如果在平衡的天平的两边都减同样的量,天平仍保持平衡.在此基础上提出两个问题.问题1:你们能根据天平的性质归纳出等式的性质吗?

学生回答: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后,其结果仍相等.

问题2:如果扩大范围,将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呢?结果还是等式吗?请大家试一试.

组织学生小组内列举,交流,得到肯定答案.

2.归纳等式的性质1: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问:你能试着用数学符号表达出这个性质吗?

若x=y,则x+c=y+c(c为代数式);x-c=y-c(c为代数式).

3.归纳等式的性质2:

再用多媒体展示图2:

图2

问题1: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幅图片,它反映的问题和第一幅一样吗?

学生回答:不一样,这里的物品数是成倍增加的.

问题2:如果天平两边砝码的质量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或同时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那么天平还保持平衡吗?

学生易回答:仍平衡.

问题3:你能模仿性质1总结一下吗?

这里学生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容易出现像“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等不正确的结论,教师要把握好,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确定性质2所必需的限制条件.

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用数学符号可以表示为:

若x =y ,则cx =cy (c 为一数值);x c =y c

(c 为一数值,且c ≠0). 4.例题讲解

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是今后解方程的重要依据.

例题:(教材例1、例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x +2=5;(2)3=x -5;(3)-3x =15;(4)-n 3

-2=10. 先让学生尝试自己解方程,然后请他们讲解每一步的步骤,并说出依据,体会等式的性质在解方程中的应用.

方程解完后再问:你的答案对不对呢?怎样验证你的答案呢?引导学生探讨检验的方法就是把求出的解代入原方程,鼓励他们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随堂练习:教材“随堂练习”第1题.

教学说明

本环节是学生从活动中总结规律,经历知识形成的重要过程.学生在天平实验的操作过程中,通过多次演示,能够收集到许多和等式的性质有关的信息,而把这些信息先梳理,再分类,最后用语言表述出来,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教师应特别做好引导和启发工作,既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也要及时修正表述中不确切的语句,特别要突出性质2中对于除法运算中零不能作除数这个限制条件,反复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设计说明

主要是反复训练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可以让学生在练习中多次重复表述,以加强记忆和理解.

1.判断:(1)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2)等式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结果仍是等式.

(3)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4)一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分别与另一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分别相加,结果仍相等. 答案:(1)√ (2)√ (3)× (4)√

2.将方程4x -5=7的两边________,得到4x =12,这是根据__________;再将等式两边都________,得到x =3,这是根据__________.

答案:加5 等式的性质1 除以4 等式的性质2

3.下列各等式正确变形的是( )

A .由-13x =23

y ,得x =2y B .由3x -2=2x +2,得x =4

C .由2x -3=3x ,得x =3

D .由3x -5=7,得3x =7-5

答案:B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等式ab =ac 两边都除以a ,可得b =c

B .在等式a =b 两边都除以c 2+1,可得a c 2+1=b c 2+1

C .在等式b a =c a

两边都除以a ,可得b =c D .在等式2x =2a -b 两边都除以2,可得x =a -b

答案:B

教学说明

练习题主要采用判断题、填空题、选择题这些基本题型,一是知识点比较单一,就是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二是中考试题也是这几种考查方式,关键是要让学生练准、练熟.另外,可以视学生的掌握情况而灵活选择答题的方法,比如竞赛形式,既可以增强学生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又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四、总结反思

问题1:把已知等式变形成一个新等式的依据是什么?处理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答: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处理的关键是通过观察新等式,判断准要选用哪条性质进行变形.

问题2: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方程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方程的依据.

评价与反思

1.本节课采用“提出问题——探究规律——得出性质——应用性质”的教学结构,把数学知识同熟悉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在引导学生亲身实践天平实验的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又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探究活动应该不断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启发他们注意学习清晰而有条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他人的思想,让学生懂得不仅要活动,更要善于思考,从活动中总结规律,才是知识形成的真谛.

2.本节课成功创设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关系,注重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并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又有利于培养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学科:数学 章节课题:北师大版七年级第五章第一节《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课时:1课时 课型:新课 一.设计理念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再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结合教学实际,注重开放与生成,注重知识的建构,改变传统教学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自主开放式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追求课堂活动的真实、高效. 二.教材分析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代数式的基础上,首次接触有关方程的知识,是中学阶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用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学生体会数学价值观、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意识的重要题材. 三.学生分析 学生在小学期间已学过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及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知识,经历了分析简单数量的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方程、检验结果的过程.对方程已有初步认识,但还缺少规范性、严谨性,并没有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准确的理性的概念.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根据给出的现实情境,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 数学思考: 通过观察有引例中得到的式子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优秀教案)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 山西省实验中学武雅琴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在小学期间已学过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及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知识,经历了分析简单数量的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方程、检验结果的过程。对方程已有初步认识,但并没有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准确的理性的概念。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从有趣的“猜年龄”游戏入手,通过对五个熟悉的实际问题的分析,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能得出一元一次方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 本节的重点: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分析、找到等量关系,准确列出方程,并总结所列方程的共同特点,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本节的难点:由特殊的几个方程的共同特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 、在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过程中感受方程模型的意义; 、借助类比、归纳的方式概括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在概括的过程中体验归纳方法; 、使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情境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阅读章前图 内容:请一位同学阅读章前图中关于“丟番图”的故事。(大约分钟) 丢番图()是古希腊数学家.人们对他的生平事迹知道得很少,但流传着一篇墓志铭叙述了他的生平:坟中安葬着丢番图,多么令人惊讶,它忠实地记录了其所经历的人生旅程.上帝赐予他的童年占六分之一,又过十二分之一他两颊长出了胡须,再过七分之一,点燃了新婚的蜡烛.五年之后喜得贵子,可怜迟到的宁馨儿,享年仅及其父之半便入黄泉.悲伤只有用数学研究去弥补,又过四年,他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 ——出自《希腊诗文选》()第题 目的:通过阅读章前图中的故事,激发同学们探索丟番图年龄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感受利用方程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有效地模型。 效果:学生对丟番图的故事很感兴趣,有的学生提出问题:他的年龄是多少呢?教师借机也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求解丟番图的年龄呢?紧接着呈现内容。 内容:回答以下个问题:(大约分钟) 、你能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你对方程有什么认识?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目的:第一个问题考查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能力,对于解方程这里不做要求。第二个问题意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方程进行描述,锻炼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第三个问题强调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认识一元一次方程(1)》导学案

5.1.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通过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 通过观察,归纳及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难点:列一元一次方程 一、预习案:(预习后将确定的答案用钢笔写上,不确定的答案用铅笔写上,有疑难的用红笔标注。上课前交) 1.认真预习课本P130-131,完成下列预习检测. (1)如果设小彬的年龄为x岁,那么“乘2再减5”就是,因此可以得到方 程。 (2)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cm,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5cm,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m? 如果设X周后树苗长高到1 m,那么可以得到方程: (3)甲乙两地相距22km,张叔叔从甲地出发到乙地,每时比原计划多行走1 km,因此提前12min 到达乙地,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多少千米? 设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x km,可以得到方程: (4)(人口普查) (5)某长方形操场的面积是5850m2,长和宽之差为25m,这个操场的长宽分别是多少米? 如果设这个操场的宽为x m,那么长为(x+25)m,由此可以得到方程: 2.认真看课本P131议一议回答有关内容后完成下面的问题。 (1)(2) (3)叫一元一次方程。 (4)叫方程的解。 3.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是的打“√”,不是的打“x”。 (1) 5x=0; (2) 42÷6=7; (3) y2=4+y;

(4) 3m+2=1-m ; (5) 1+3x. (6) -2+5=3 (7) 3x-1=7 (8) m=0 (9) x﹥ 3 (10) x+y=8 思考下列情景,列出方程 ?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的高度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升高约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 苗长高到1米? ?在一卷公元前1600年左右遗留下来的古埃及草卷中,记载着一些数学问题。其中一个问题翻 译过来是:“啊哈,它的全部,它的1/7 ,其和等于19。”你能求出问题中的“它”吗? ?乙两队开展足球对抗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甲队与乙队 一共比赛了10场,甲队保持了不败记录,一共得了22 分,甲队胜了多少场?平了多少场?我的疑惑:(请你把预习中没解决的问题写下来,带到课堂中与老师、同学共同探究解决) 二、探究案:(做任务组展示,其他组质疑或补充) (1)P131随堂练习1、2 (2)某长方形足球场的周长为310米,长和宽之差为25米,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米?如果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x米,那么长为(x+25)米。由此可得方程:_____ 1.学习心得 上面情境中的两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点?

新人教版一元一次方程全章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2015年秋季学期) 授课者:蒋宏亮 学校:东兴市京族学校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单元要点分析 教案内容 方程就是将众多实际问题“教案化”的一个重要模型?因此,课本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开始,从算式到方程,展开方程的学习,以使学生认识到方程的出现源于解决问题的需要,体会学习方程的意义和作用. 本章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 ?通过丰富实例,从算式到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展开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的 有效数学模型. 2 .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归纳移项法则,运用分配律,?归纳“合并”、“去括号”等法则,逐步展现求解方程的一般步骤,这些内容的学习不是孤立进行 的,始终从实际问题出发,使学生经历模型化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3 .运用方程解决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展现运用方程解决 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为了使学生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学习方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等能力,课本内容的呈现都以求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经历抽象、符号变号、应用等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经历形成方程模型,解方程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

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会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学系数) (2)能以一元一次方程为工具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包括列方程,?求解 方程和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及合理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求实的态度。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重、难点与关键 1 .重点:一元一次方程有很多直接应用,?解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其他方程和方程组的基础.因此本章重点在于使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正确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决实际问题. 3 .关键:(1)熟练地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关键在于正确地了解方程、方程解的意义和运用等式的两个性质. (2)正确地列出方程的关键在于正确地分析问题中的已知数、未知数,?并找 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 3.1 从算式到方程 §3.1.1 一元一次方程(一)教案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案重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教案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教案过程: 一、情境引入 提出教科书第78 页的问题,并用多媒体直观演示: 问题1:从题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等方面去考虑。)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A,B两地的距离吗?列算式试试。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1、问题涉及的三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关系; 2、对于客车,1km所用的时间为—h,而卡车所用的时间为—h;所以1km, 70 60 1 1 客车比卡车少用的( ---------- )h。路程多少千M时客车才比卡车少用1h呢? 60 70 1 1

数学北师大初一上册《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数学北师大初一上册《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教 案】 教材分析 一元一次方程是最基本的代数方程,在方程的发展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后续学习其他的方程以及不等式、函数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起始课,其主要任务是分析多种实际问题,尝试建立方程,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意义。与此同时了解方程、方程的解得概念,并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建立方程的关键是寻找相等关系,也正是相等关系将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过程中感受方程模型的意义;理解等式的性质并能够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2.能力目标:借助类比、归纳的方式概括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在概括的过程中体验归纳方法;并掌握使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基本技能。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情境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实际入手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从几个式子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准确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引入

丢番图〔Diophantus〕是古希腊数学家.人们对他的生平事迹知道得很少,但流传着一篇墓志铭表达了他的生平:坟中安葬着丢番图,多么令人惊讶,它忠实地记录了其所经历的人生旅程.上帝赐予他的童年占六分之一,又过十二分之一他两颊长出了胡须,再过七分之一,点燃了新婚的蜡烛.五年之后喜得贵子,可怜迟到的宁馨儿,享年仅及其父之半便入黄泉.悲伤只有用数学研究去弥补,又过四年,他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 1、你能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2、你对方程有什么认识?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希腊诗文选?中记载的有名的数学问题引入课程,使学生体会建立方程的必要和便捷。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自主学习 1.小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的年龄乘以2再减去7刚好为73,那现在你能知道老师的年龄吗?你是怎么猜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身边的例子使学生发现建立方程模型的优势,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活动 教师出示4道题〔根据题意列方程〕: 〔1〕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升高约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 〔2〕甲、乙两地相距22 km,张叔叔从甲地出发到乙地,每时比原计划多行走1 km,因此提前12 min到达乙地,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多少千米? 〔3〕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11月1日0时,全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8930人,比2019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长了147.30%. 2019年6月底每10万人中约有多少人具有大学文化度?

2015年秋季新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学期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学案4

1 5.1你今年几岁了 一 课前故事 实验:天平保持平衡,在天平两边同时添加相同质量的砝码或在天平两边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是否还保持平衡?如果天平两边砝码的质量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或同时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那么天平还保持平衡吗? 二自学提示 1、看书169页“想一想”上面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①已知等式x=y ,则x+2=y+ ;x-3=y- ;2x= y ; 4x =y ②已知等式x=y ,则x+c=y+ (c 为一代数式);x-c=y- (c 为一代数式); ③已知等式x=y ,则bx= y (b 为一数);b x =y (b 为一数,且b=0) 2、通过自学提示1,总结等式的基本性质,并完成下列填空: 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 或 同一个 ,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 或 ,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1)如果21 x =0.5,那么x =_____,这是根据_____. (2)如果-5x +6=-6x ,那么x =_____,根据_____. (3)如果x -3=2,那么x =_____,根据_____. (4)如果x +y =0,则x =_____,根据_____. (5)如果4x =-12y ,则x =_____,根据_____. (6)如果a -b -c =0,则a =_____,根据_____. 3、以前我们利用逆运算求解过方程,下面我们尝试利用等式的性质来完成例1、例2,体会下怎样解方程 (注意解题步骤)[想一想]:现在你能帮小彬解开上节课的那个谜吗? 三必做题 1、 完成170页随堂练习1、2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①若mx =my ,则mx -my =0 ②若mx =my ,则x =y ③若mx =my ,则mx +my =2my ④若x =y ,则mx =my A.1 B.2 C.3 D.4 3、下列变形符合等式性质的是( ) A.如果2x -3=7,那么2x =7-3 B.如果3x -2=x +1,那么3x -x =1-2 C.如果-2x =5,那么x =5+2 D.如果- 31x =1,那么x =-3 四自我检测 1、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3. 1 .1一元一次方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方程的解. 2、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实际中得到等量关系,含有字母的整式的书写规范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知识储备】 一、温故知新: 1:根据条件列出式子 ①比a 大5的数: ; ②b 的一半与8的差: ; ③x 的3倍减去5: ; ④a 的3倍与b 的2倍的商: ; ⑤汽车每小时行驶v 千米,行驶t 小时后的路程为 千米; 二、预习指要: 1: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含有_____未知数(元),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______,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3:解方程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预习检测 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_______. ①412=-x ; ②0=x ; ③ 151 -=-x ; ④963-=+x x . 【教学过程】 探究1: 根据下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为24cm 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 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 ,列方程得: 。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解:设x 月后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列方程得:_____ 。 (3)某校女生人数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解:设这个学校学生数为x ,则女生数为 ,男生数为 , 依题意得方程: 。 探究2:(1)上面的分析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和方程的解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使学生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模型; 3、经历把具体问题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猜一猜老师的年龄。 我的年龄乘2减20得32。 请同学们讲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有用算术方法解的有用方程解的。这时提出方法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二、探究新知: (一)练一练: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并讲明理由。 (1)-2+5=3 (2)3X-1=7 (3)x+y=8 (4)2a+b 分析“我的年龄乘2减20得40. 设我的年龄为X岁。(设未知数) 年龄X2-20=40 (找出等量关系) 2x-20=40 (列出方程) (二)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①、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它的长是 宽的1.5倍,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解:(1)设宽为xcm,那么长为1.5xcm。 (2)等量关系:(长+宽)×2=24 (3)1.5x+x=24 ②国庆节商场进行打折活动的时候,晨晨同学看中一件 运动衣,按8折销售为80元,这件衣服的原价是多少元? 解:设这件衣服的原价为x元,则:

0.8x=80 ③因校园搞绿化,有一棵树刚移栽到我们学校时,树高 为2米,假设以后平均每年长0.3米,几年后树高为5米? 解:设x年后树高为5米,则: 2+0.3x=5 (三)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刚才你们列的三个方程,有什么样的特点? 1.5x+x=24 0.8x=80 2+0.3x=5 注意:方程两边都是整式;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 问题①:一元一次方程中元指的是什么?次指的是什么? ②判断下列成员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家庭成员,能否进入家庭聚会之门?若不行,请说明理由。 第一组: 1)、5x=0 2)、 1+3x 3)、y2=4+y 4)、 3m+2=1-n 第二组: 若2xb+1=5, (a-1)x2+x=3也想参加聚会,a,b应满足什么条件? ③估算2+0.3x=5中x的值。根据学生的回答,当x=8或者x=10时,怎样来验证?引导学生用左边等于右边进行检验: 把x=1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 右边=5 左边右边=5 左边=右边,所以x=10是方程2+0.3x=5的解 a、学生自己练习当x=8时,是不是方程的解 b、学生总结出方程的解的概念: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 c、什么叫解方程: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三、巩固练习: 1-1=4是方程吗? (1) x (2)列式表示a与3的差等于-2。 (3)上题列出的式子是方程吗?如果是,未知数是什么?方程的解是什么?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4)综合题:天平的两个盘A、B分别盛有51g,45g盐,设应该从盘A内拿出多少g盐到盘B内,才能使两者所盛盐的质量相等?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1)》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的意义。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重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列一元一次方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当学生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时,学生通常会更主动。】 情景一:两学生表演(小彬和小明) (21+5)÷2=13 一天, 小明在公园里认识了新朋友小彬。 小明:小彬,我能猜出你的年龄。 小彬:不信。 小明:你的年龄乘2减5得数是多少? 小彬:21 小明:你的今年是13岁。 小彬心里嘀咕:他怎么知道的我是年龄是13岁的呢? 如果设小彬的年龄为x 岁,那么“乘2再减5”就是_2x-5__,所以得到等式: 2x-5=21___。 在小学里我们已经知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选一选]: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是的打“√”,不是的打“x”。 ⑴5x=0;⑵42÷6=7;⑶y2=4+y;⑷3m+2=1-m; ⑸1+3x. (6) -2+5=3 (7) 3χ-1=7 (8) m=0 (9) χ﹥ 3 (10) χ+y=8 (11) 2χ2-5χ+1=0 (12) 2a +b 判断方程①有未知数②是等式 [练一练]:思考下列情境中的问题,列出方程。 情境1: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升高约15厘米,大约几 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 如果设x周后树苗升高到1米,那么可以得到方程:___ _ 情境 2 某长方形足球场的周长为310米,长和宽之差为25米,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分 别是多少米? 如果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X米,那么长为(X+25)米。由此可以得到方程:_____ ______。 情境 3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2001年3月28日新华社公布) 截至2000年11月1日0时,全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3611人, 比1990年7月1日0时增长了153.94%. 1990年6月底每10万人中约有多少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 如果设1990年6月每10万人中约有x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那么可以得到方程:_____ _____。 三个情境中的方程为: ⑴ 40+15χ=100⑵ 2[χ+(χ+25)]=310⑶χ(1+153.94%)=3611 议一议:上面情境中的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点? 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χ(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 元一次方程 (我国古代称未知数为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叫做一元方程。)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在下列方程中:①2χ+1=3; ②y2-2y+1=0; ③2a+b=3; ④2-6y=1;⑤2χ2+5=6;属于一元一次方程有_________。 2、方程3x m-2 + 5=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代数式 4m-5=_____。 3、方程(a+6)x2 +3x-8=7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a= _____。 二、根据条件列方程。某数χ的相反数比它的 3/4 大1 三、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在一卷公元前1600年左右遗留下来的古埃及草卷中,记载着一些数学问题。其中一个 问题翻译过来是:“啊哈,它的全部,它的 1/7 ,其和等于19。” 你能求出问题中的“它” 吗? (2)甲、乙两队开展足球对抗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 甲队与乙队一共比赛了10场,甲队保持了不败记录,一共得了22 分,甲队胜了多少场? 平了多少场? 解:设甲队胜了χ场,则乙胜了10 -χ场. 3 χ +(10-χ)=22 请联系自己生活中的例子编一道应用题,并列出方程 小结: 1、方程的概念

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导学案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的意义;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激情投入,高效学习。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列一元一次方程。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预习课本P130—P132,理解方程、方程的解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会列一元一次方程; 2、在导学案的引领下进一步研究课本内容,继而完成导学案; 3、注意总结和理解,将存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准备课堂上解决疑问。 一、复习回顾 1、列代数式要注意什么问题? 二、预习思考 1、方程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程的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区别? 三、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130页的五个问题。 2.根据题意可得出五个方程为: ○1 ○2 ○3 ○4 ○53..观察上面的五个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把你看到的相同点总结出来: 由此可知: 叫一元一次方程。 四、合作探究(和老师一起学习新知) (一)基础知识探究 探究点1:方程的概念 1、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是的打“√”,不是的打“x”,并说明理由。(1)5x=0;(2)42÷6=7;(3)y2=4+y;(4)3m+2=1-m;(5)1+3x;(6)-2+5=3 (7)3x-1=7 (8)m=0 (9)x﹥ 3 (10) x +y=8 (11)4 2 32= -x x 2、x+2=3与y+2=3有什么异同点? 归纳总结: 探究点2: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1、2x+3y=0是一元一次方程吗?为什么? 2、4 2 32= -x x是一元一次方程吗?为什么? 3、 x x 1 1= +是一元一次方程吗?为什么? 4、5 3= + xπ是一元一次方程吗?为什么? 5、你知道“元”和“次”的含义吗?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黄姑初中数学公开课 教案 执教人:洪波 课题:一元一次方程 地点:多媒体教室 时间:2010-10-27第6节

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画示意图有利于分析问题、找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的重要一步,从算式到方程(从算式到代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 2.过程与方法: 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 认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想以及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用方程表示相等关系得符号化方法; 能结合具体例子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体会设未知数、列方程的过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的相等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会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会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国明代数学家程大为曾提出过这样一个有趣问题。有一个人赶着一群羊在前面走,另一个人牵着一头羊跟在后面。后面的人问赶羊的人说:“你这群羊有一百只吗?”赶羊的人回答:“我如果再得这么一群羊,再得这么一群羊的一半,又再得这群羊的四分之一,把你牵的羊也给我,我恰好有一百只。”请问这群羊有多少头? 这是一个方程问题,学习本章知识后,你就会解答. (二)新授 Ⅰ.方程的概念 师:本节叫一元一次方程,那么什么是方程呢?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正确打“√”,错误打“x ”. (1) 1+2=3 ( ) (4)x+2≥1 (2) 1+2x=4 ( ) (5) x+y=2 ( ) (3) x+1-3 ( ) (6) x2-1=0 ( ) 利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的简单 问题如图,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翠湖在青山、秀水两地之间,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有多远?(幻 灯片放映) 通过分析,设未知数,找到其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先看例题:(幻灯片) 例1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2)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它的长是宽的1.5倍,长方形的长、宽各应是多少? 解:(1)设x月后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2450小时,那么x月里这台计算机使用了150x(即150乘x)小时。 列方程 1700+150x=2450。 (2)设长方形的宽为xcm,那么长为1.5x cm。 列方程

初中七年级数学:3.3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3.3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3.3 Solving linear equations in one variable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去分母步骤,并能熟练地解一元一次方程。 2.通过讨论、探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和容易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二、重点: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去分母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去分母法则的正确运用。 三、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1、解方程:(1);(2)2(x-2)-(4x-1)=3(1-x) 2、回顾: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及每一步的依据 3、(只列不解)为改善生态环境,避免水土流失,某村积极植树造林,原计划每天植树60棵,实际每天植树80棵,结果比预计时间提前4天完成植树任务,则计划植树_____ 棵。(二)学生自学p99--100根据等式性质,方程两边同乘以,

得即得不含分母的方程:4x-3x=960 x=960 像这样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去掉分数的分母的变形过程叫做。依据是(三)例题:例1 解方程:解:去分母,得依据去括号,得依据移项,得依据 合并同类项,得依据系数化为1,得依据注意:1)、分数线具有2)、不含分母的项也要乘以(即不要漏乘)讨论:小明是个“小马虎”下面是他做的题目,我们看看对不对?如果不对,请帮他改正。(1)方程去分母,得(2)方程去分母,得(3)方程去分母,得(4)方程去分母,得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能归纳小结一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吗?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1.依据;2.依据;3.依据;4.化成的形式;依据;5.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得到方程的解; 依据; 练一练:见p101练习解下列方程:(1)(2) (3)思考:如何求方程 小明的解法:解:去百分号,得同学看看有没有异议? 四、小结: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以及解带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五、课堂检测: 1、去分母时,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乘以各个分母的_____,从而去掉分母,去分母时,每一项都要乘,不要漏乘,特别是不含分母的项,注意含分母的项约去分母分子必须加括号,由于分数线具有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教案导学案

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导学案 油田中学:罗秋波 学习目标: 1、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2、会分析实际问题,找准等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学习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学习难点:会分析实际问题,找准等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方程的概念: “2x-5=21”这个等式中含有未知数。 像这样叫做方程。 判断方程的条件: ①② 练习:选一选: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是的打“√不是的打“x” (1)-2+5=3 ( ) (2)3x-1=7 ( ) (3)m=0 ( ) (4)x﹥3 ( ) (5)x+y=8 ( ) (6) 2a +b ( ) (7)2x2+5x-1=0 ( ) 知识点二:一元一次方程 1、试一试:思考下列情境中的问题,列出方程。 1)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升高约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00厘米? 如果设x周后树苗升高到100厘米,那么可以得到程:。 2)甲乙两地相距22km,张叔叔从甲地出发到乙地,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走1km,因此提前12min到达乙地,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多少千米? 设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 x km,可以得到方程:。 3)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 截至2010年11月1日0时,全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8930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了147.30%.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时每10万人中约有多少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 如果设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每10万人中约有x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 那么可以得到方程:。 4)某长方形操场的面积是5850 m2,长和宽之差为25m,这个操场的长和宽分别是多 少米? 如果设这个操场的宽为xm,那么长为(x+25)m。由此可得到方程::、小组合组:议一议 1)由上面的问题你得到了哪些方程?其中哪些是你熟悉的方程? 2)方程2x-5=21,40+15x=10,x+147.30%x=8930或x(1+147.30%)=8930有什么 共同特点? 判断一元一次方程的条件: ①② ③ 知识点三: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的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巩固练习 下列式子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 315; (2)1y2; (3) 2a3b;(4) 34-5 23-1 (5) 10 ; (6)25; (7) 42; 2 (8) y30;(9)9-y2 x x x x x x y x +=+=+= +>+=+= +==

优秀学案—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5.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学 案 学习目标:1、在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过程中感受方程模型的意义; 2、借助类比、归纳的方式概括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在概括 的过程中体验归纳方法; 3、使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情境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的密切 联系. 学习重点: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分析、找到等量关系,准确列出方程,并总结 所列方程的共同特点,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学习难点:由特殊的几个方程的共同特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一、学习准备: 1. 方程的概念:含有_______的______叫做方程. 2. 判断下列式子中,哪些是方程? 12251=+x )(, 26-723=x x )(, 13-43=)(, 54+x )(,7235>-y x )(,46=x )(,14327=-y x )( 是方程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你的发现:方程一定是_______,但等式________是方程. 二、解读教材: (一)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 1、阅读教材130—131页的文字和图,并完成下列填空: (1)小颖种了一棵树苗,开始树苗高为40cm ,栽种后树苗每周大约长高5cm ,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m ? 根据已知条件列出等量关系: ; 解:设x 周后树苗长高到1m ,那么得到的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地相距22km ,张叔叔从甲地出发到乙地,每时比原计划多行走1km ,因此提前12min 到达乙地,张叔叔原计划每小时行走多少千米? 如果设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x km ,可以得到方程: . (3)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8930人,与第五次全国普查相比增长了147.30℅.那么第五次全国普查时每10万人中约有多少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5.1一元一次方程 纪银丽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点,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接触过方程,了解了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并学会了用逆运算法解一些简单的方程。本节课将带领学生继续学习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回顾逆运算法的数学根据,特殊法(尝试、检验)解方程的思想等内容,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起到铺垫作用。本节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贯穿全章,对今后的影响很大,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 教学目标: ⒈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得出方程,并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⒉体会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尝试检验法. ⒊理解等式的两个性质,并初步学会利用等式的两个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用尝试检验法求方程的解. 难点:利用等式的两个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当学生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时,学生通常会更主动。】在小学里我们已经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辨一辨]: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 ⑴m=0;⑵-2+5=3; ⑶x>3;⑷x+y=8; ⑸2a+b; (6) 2x2-4x+1=0 判断方程的两个要素:①有未知数(教师强调用字母表示)②是等式 [练一练]:请你运用已学的知识,根据下列问题中的条件,分别列出方程:(所有问题的背景已奥运会这个统一背景下设置问题) ⑴奥运冠军朱启南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最后两枪的平均成绩为10.4环,其中第10枪(即最后一枪)的成绩为10.1环,问第9枪的成绩是多少环? 设第9枪的成绩为x环,可列出方程。 ⑵奥运会场旁边种了一棵树,刚移栽时,树高为40cm,假设以后平均每周升高5cm,大约几周后树高为1m? 设x周后树高为1m,可列出方程。 ⑶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足球分赛场——秦皇岛市奥体中心体育场,其足球场的周长为344米,长和宽之差为36米,这个足球场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x米,则长为(x+36)米,可列出方程。 【通过奥运会这个情境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加深对方程这个概念更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 [想一想,议一议]:观察你所列的方程,这些方程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先鼓励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进行适当的讲解。)上述所列的方程中,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2) 教案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2.会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等式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对数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由具体实践操作与合作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式的基本性质. 难点: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方程吗?方程的解呢?那么什么是等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讲授新课 1.合作探究. 师:像m+n=n+m,x+2x=3x,3×3+1=5×2等都是等式.通过下面的实验,我们一起来探究等式的一些性质.我们利用天平做一个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并用语言叙述这个实验过程. 生:天平两边分别放入一个铁球和砝码,天平平衡,再在两边都加上相同的木块,天平仍平衡,再拿掉木块天平仍平衡.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完全正确!如果我们把天平看成是等式,那么又会得到什么结论呢?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师:总结得出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是等式.请同学们继续观察下面的实验,并用语言表述出这个实验过程. 生:天平两边各放入一个小球和砝码,天平平衡,如果把两边小球与砝码的数量都变成原来的3倍,那么天平仍平衡.

师:与上面一样,如果我们把天平看成是等式,那么又有什么结论呢?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师:我们可以得出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2.例题讲解. 例1: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x+7=26;(2)-5x=20;(3)-x-5=4. 分析:要使方程x+7=26转化为x=a的形式,要去掉方程左边的7,因此两边要同时减7,你会类似地思考另外两个方程如何转化为x=a的形式吗? 解:(1)两边同时减7,得x+7-7=26-7, 于是x=19; (2)两边同时除以-5,得()()() 55205 x -÷-=÷- , 于是x=-4; (3)两边同时加5,得-x-5+5=4+5, 化简,得-x=9.两边同乘-3,得x=-27. 例2:已知2x-5y=0,且y≠0,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2x=5y. 解:成立,理由如下:已知2x-5y=0, 两边都加上5y,得2x-5y+5y=0+5y(等式的性质1), ∴2x=5y. 例3: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5x=50+4x;(2)8-2x=9-4x. 解:(1)方程的两边都减去4x,得 5x-4x=50+4x-4x(等式的性质1), 合并同类项,得x=50. 检验:把x=50代入方程. 左边=5×50=250,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1)教案

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1)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过程中感受方程模型的意义; 2、概括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在概括的过程中体验归纳方法; 3、使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情境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分析、找到等量关系,准确列出方程,并总结所列方程的共同特点,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由特殊的几个方程的共同特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预习阅读章前图(P129-131) 1、含有的式子,叫做等式. 2、用把或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 也是代数式. 3、含有的等式叫做方程. 4、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叫做方程的解. 5、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并且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二.探究新知 (一)引入 1.我能猜出你们的年龄,相信吗?只要任何一个同学回答我一个问题,我就能马上猜到他的年龄是多少岁,我们来试试吧. 问:你的年龄乘以2减5等于多少? 学生说出结果,教师猜测年龄,并问: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做的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2.阅读章前图中关于“丟番图”的故事,告知学生本章的学习任务:学习本章内容,你将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中等量关系的有效模型。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能解一元一次方程。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探索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思想。 (二)探究一元一次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 1.情景剧:小明在公园里认识了新朋友小彬 小明:小彬,我能猜出你的年龄。小彬:不信。 小明:你的年龄乘2减5得数是多少?小彬:21

小明:你今年13岁。 小彬心里嘀咕:他怎么知道我的年龄是13岁的呢? 如果设小彬的年龄为X 岁,那么“乘2再减5”就是 , 所以得到等式 . 2.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 40 cm ,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 5 cm ,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 1 m ? 如果设 x 周后树苗长高到 1 m ,那么可以得到方程: 40 + 5 x = 100 3.甲、乙两地相距 22 km ,张叔叔从甲地出发到乙地,每时比原计划多行走1 km ,因此提前 12 min 到达乙地,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多少千米? 设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x km ,可以得到方程: 6112222=+-x x 4. 某长方形操场的面积是 5 8502m ,长和宽之差为 25 m ,这个操场的长与 宽分别是多少米? 如果设这个操场的宽为 x m ,那么长为(x + 25) m .可以得到方程5850)25(=+x x 归纳:在小学我们已经知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 . 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 ,并且 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注意哦!(1)方程的判断必须看两点:一是它是否是等式,二是否含有未知数,二者缺一不可;(2)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要看是否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次数是1.并且一定不是分式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 ,叫做方程的解. 三.应用 1. 例1.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是的打 “√”,不是的打“x”。 (1)、-2+5=3 ( ) (2)、3χ-1=7 ( ) (3)、 m=0 ( ) (4)、χ﹥3 ( ) (5)、χ+y=8 ( ) (6)、 2a +b ( ) (7)、 2χ2-5χ+1=0( ) (8) 2 r s π= ( ) 2.例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