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分析与比较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分析与比较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分析与比较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分析

与比较

理论硬核是核心概念加主要逻辑,主要逻辑是核心概念对主要问题的回答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学派是第二次论战的延伸和演变的产物,它是以传统现实主义为基础,力求对其进行科学的修正和发展,主张在方法论上实现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渗透与融合。

1979年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的兴起。他在书中提出了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开了先河。因此肯尼斯·华尔兹成为新现实主义杰出代表,新现实主义也成为结构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其“新”,主要在于它的科学化程度,它以理性主义为宏观理论假定,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体系结构为主要自变量,以国家行为为主要因变量,以国际体系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条件,构建了一个现实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一、新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秦亚青)

三项内容构成了新现实主义大厦的重要支柱,即:国际关系的实质、国际行为体

的意义、影响国际行为体行为的重要因素。前两个因素是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

共有的假定,但在新现实主义那里得到了更加明确的界定和阐述;第三个则是新

现实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1、国际关系的实质: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都是权力。WALTZ认为,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内社会是等级体系,国际社会是无政府体系,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是等同关系,每个单位的功能相似,不存在世界权威或政府。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虽然面临威胁,但是还没有达到无法容忍的程度,因此国家及其主权者并没有建立某种世界政府的迫切感。——无政府状态还会带来国家间普遍缺乏互信,信息不透明和囚徒困境,从而阻止各个国家合作的意愿。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意味着国际社会的冲突、暴力和战争难以根除。

因此国际体系只能是自助体系,而自我保护的方式只有增强国力。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分析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环节:自私的人性,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以及自助的体系单位---国家。这三个理论环节的核心是国家权力,因此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为权力而斗争。

2、国际关系行为体:民族国家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认为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

的主导行为体。

新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第一个假说是国家中心说,沃尔兹认为当我们讨论实力对比时,只有单个国家才应该列入,而其他许多学者主张的国家联盟或国家集团不应该作为考察实力对比的单元。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关系中最具实质意义的行为体;第二个假说是单一国家说,认为国家是一个一元社会整体,能够独立地确定国家利益,制定并执行国家的对外政策;第三个假说是理性国家说,认为国家行为体在某一给定环境中,能够确立国家目标,考虑多种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可能导致的后果,然后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国家目标的政策方案。新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假说对这一理论体系有着重要意义:国家中心说确立了国际关系的基本研究单位;单一国家说指明了国家利益在特定时空断面上的单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理性国家说则强调了国

家行为的可知性和可预测性。这些假说奠定了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理论体系的基础,加大了现实主义作为以科学方法研究国际关系的可操作性。 3、影响国家行为体的主要因素:国际体系结构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结构是影响国家行为的唯一重要因素。

新现实主义关于国际体系的第一个论点就是国际体系结构的自在性和独立性,这是新现实主义对古典现实主义的重大发展。另一个基本论点是:体系结构是体系层面最重要的特征。体系结构不是结果,而是原因。国际体系是自在的、独立的;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国际体系的结构是自变量,是原因,国家行为是因变

量,是结果。沃尔兹将政治结构比作是物理学中的力场:厂内外互动的性质迥然不同,场外因素影响了场内的物体,反之亦然。这一力场表现在两个方面:无政府状态和单个国家力量对比。结构本身并不能直接导致某种结果,而是间接地影响系统内的行为。这是因为,所有行为体受到体系立场的影响。国际体系的结构最终将取决于强国的数量。决定国际事件结果的主要因素是国家的相对实力和绝对实力。现实主义者对相对实力的变化非常敏感。实力分配的结构的变动意味着各国相对实力地位的变化,也意味着体系的稳定性、国际制度和国家间相互依赖的程度的变化。强国也能够对国际体系进行重组,从而减少无政府状态的不确定性对新现实主义的批评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对国家中心说的批判,主要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比较政治学派。前者认为新现实主义完全抽象化的国家失去了国家的阶级属性和其他相关属性;后者认为新现实主义把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割裂开来。

2、对“结构选择说”的批判。新自由主义认为,新现实主义强调了国际体系结构,但忽视了国际体系中的进程。

3、对无政府逻辑的批判。建构主义质疑国际体系去政府性,认为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

第六讲:

新自由主义是20 世纪80 年代发展起来的重要国际关系理论,是在学理上与新现实主义抗衡的主要自由主义理论流派,也是

在批判和继承新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1977 年基欧汉和奈的《权力与相互依赖》一书的出版成为新自由主义重新崛起的宣言,1984 年基欧汉的《霸权之后》标志着新自由主义成为成熟的国际政治理论,也开始了新自由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全面论战,1993 年鲍德温主编的论文集《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出版则标志着新自由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与现实主义势均力敌的理论体系。

基本观点是:

1、在国际社会的状态问题上,该学派认为,它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但国际社会行为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大大增强;认为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对国家行为体不存在很大的制约作用。

2、在国际关系角色的看法上,新自由主义承认民族国家扮演着重要的同时,更加重视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新自由主义同时接受了国家是单一、理性的行为体的假设,但认为正是因为国家的单一性和理性,它才需要国际秩序,才需要合理的解决冲突,才能够考虑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利益。

3、在军事安全上,新自由主义认为随着国际关系趋于缓和,军事因素相对弱化,国际合作的范围明显扩大。

5、国际制度是国际体系的最重要特征。新自由主义认为,体系结构固然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但进程与结构一样都是国际体系的重要特征。国际制度与国家行为是因果关系,即在国际体现结构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国家仍然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行

为取向,导致这些行为和不同行为取向的是国际体系的制度化程度。国际制度促进合作。新自由主义强调国家可以以绝对收益为基本考虑,国际制度可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减少不确定性减弱无政府状态的负面影响,导致国家实质性合作。

新自由制度主义提出了国际制度的需求派理论,强调了国际制度对于国际行为体、尤其是国家的国际行为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讨论了无政府状态下国际合作的可能和条件。这是新自由主义在理论方面的突破,但它在方法论方面没有新的贡献,而是严格的继承了科学方法论,坚持科学实在论和物质主义本体论,坚持国际关系中客观规律的存在和可发现性。另外,新自由主义还启迪和激发了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诞生。

新自由制度主义存在重大的理论缺陷:首先,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核心概念---国际制度-----是为维护和延续某种国际社会体系服务的;其次,新自由主义淡化国家实力的概念;第三,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只要双方均可得益,就具备了合作的条件。

建构主义首先挑战的正是这一基本假定。如果说无政府性是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研究的起点, 在建构主义那里, 无政府性却成为研究的质疑点。建构主义指出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汪换言之, 无政府状态不是国际体系固有的东西, 而是行动者在互动的社会实践中建构起来的社会状态。无政府性是文化, 是观念的结构, 是人为的现象, 不是物质性的客观存在。这一论断产生了两种意义。首先, 无政府性是可变的。既然不是客观存在, 而是

社会性建构, 就表明它本身是可以变化的。第二, 无政府性既然是人为的现象, 是国家造就的状态, 那么, 无政府状态就不仅只有霍布斯式一种状态。国家在互动中可以有多种路径、多种方式, 无政府状态也就有多种逻辑。霍布斯式的“ 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战争” 的无政府逻辑只是诸多无政府逻辑的一种。由这一种无政府逻辑衍生出来的国际关系理论不可能是充分的国际关系理论。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于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兴起,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开始成型并受到学术界重视,90 年代中后期成为强劲的理论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尼古拉斯。奥努弗和亚历山大。温特。1999 年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建构主义理论的成熟。建构主义分为激进的建构主义和温和建构主义两个派别。

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有两个:

第一,国际关系结构主要是国际政治文化,而不是权力和制度;第二,国际政治的文化不仅影响行为体的行为,而更重要的是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在方法论上,建构主义坚持整体主义,强调整体对个体的作用;在世界观上,承认物质性因素存在的同时,重视观念的作用,强调只有通过行为体自身观念才能产生影响行为的意义,才能具有实质性内容。第一, 建构主义认为观念确实可以起到因果作用。这也就是新自由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一个行为体身份已经确定的情况下, 观念起到引导行为体选择何种政策, 采取何种行动的作用。也就是说, 观念与物质性因素并列作为行为的原因。

第二,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观念不仅是指导行动的路线图, 观念还具有建构功能,可以建构行为体的身份, 从而确定行为体的利益。

观念就不仅仅是因果关系中的原因因素, 而且是建构关系中的建构因素。观念建构身份, 身份决定利益。建构主义的主要逻辑是:

1、否认无政府状态是国际政治的第一推动,国家是体系的主要行为者,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不是物质力量决定的,无政府状态、国际体系不是物质。是观念,是人与人、国与国在交往过程中“建构” 的结果,是共有观念建构的,是观念的产物,因此无政府社会是一种文化。

2、国家体系的基本结构是社会的,而不是物质的。物质性结构本身没有意义, 只有在共有观念的结构之中才会产生意义。进而, 无政府逻辑是进化的逻辑, 很有可能从霍布斯文化, 经过洛克文化, 朝着康德文化的方向发展。

3、社会关系构建认同和利益,认同构成利益。即主体间的社会互动形成共有观念,共有观念形成文化,文化决定行为体的身份、利益和行为。考察两个国家的关系, 不要只看它们是否都有核武器或是否是邻国, 也要看它们到底是敌人还是朋友。温特最

常用的典型例子是, 美国并不担心英国的一百枚核弹头, 却十分

害怕朝鲜的一枚核弹头。因为英美是朋友, 而朝美是敌人。

4、建构主义的基本假定——互构

施动者和结构是互构的, 任何一方都没有本体优先性。温

特:无政府文化结构与施动者的互构

温特的结构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国家身份不是先验存在的, 是在国际社会的互动中产生的, 身份产生之后, 才有了对利益的

界定。

身份不是既定的, 所以, 国家利益的确定是根据身份的变化

而变化的。原来理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起点成为建构主义

研究探索的问题。

试比较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异同点

新自由主义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一些基本假说,但是,却又从

这些基本假说出发,否定了现实主义的重要结构。两者既有相同

之处,又有根本不同。共同之处体现在新自由主义承认了新现实

主义的三个基本命题:

第一,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第二,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是民族国家,民族国家享有主权,具有单一性和理性两个基本特征;

第三,国家是自私的行为体,以国家利益为国家行为的最高

准则。此外,两者都是体系理论。

1993 年戴维·鲍德温主编的《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当前的论战》一书出版,这本书是迄今为止关于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论战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

鲍德温从六个方面对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进行了比较:

1、关于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和结果。新现实主义过分强调无政府状态而忽视了相互依存,无政府状态必然导致冲突;新自由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并不一定导

致无秩序社会,无政府状态不是国际冲突的冲要条件。此外,新现实主义比新自由主义更强调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对国家行为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2、关于国际合作。双方都承认国际合作的可能性,但在其可行性和可靠性上存在分歧。新现实主义对国际合作持消极态度,合作依赖于国家权力,当两个国家只关心相对收益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零和搏弈,就没有合作的余地。新自由主义持积极态度,支持国际合作,认为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中合作是正常的,也是经常发生和存在的现象。国际制度能保证国家合作,因为国家是理性行为体。

3、相对收益和绝对收益。新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更关心相对收益,新自由主义则

认为,在安全事务中相对收益的考虑比在经济事务中更重要,国家的目的是获取绝对收益。

4、关于国家的优先目标。新现实主义强调国家安全的第一性,这是由无政府状态所致,没有军事实力的保证很难取得经济利益。新自由主义则强调即使在充满军事力量的世界中,国家也试图将经济利益最大化,在经济领域更容易形成国际合作。

5、关于实力和意图。新现实主义更为关注国家的实力而不是意图,认为实力是国家安全和独立的基础,同时更为关注国际体系中力量的分配。新自由主义则强调国家的意图,认为实力仅仅是作为影响国家意图和偏好而言的。

6、关于制度和机制。新现实主义者坚持国际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主要特征,在缺少超国家权威机构的协调或者强制的手段维持国际秩序情况下,国际制度及机制无法有效地起作用。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国家是理性的,国际机制是解决国际无政府状态的有效手段,国际制度可以实现国家间合作。

基欧汉和奈还提出了两者的其他区别:

1、新现实主义主张“以国家为中心”的观点,国家是最重要的国际关系角色;新自由主义主张“以全球相互依存为中心”的观点,认为国家不再是占据中心地位的国际社会角色,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增强。

2、在军事安全上,新现实主义认为,对国家来说,权力、安全和生存是第一位的,因此军事实力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新自由主义认为,由于国际关系趋于缓和,军事威胁可能降

至次要地位,军事实力的作用相对减弱,国际合作领域明显扩大。

3、双方都重视经济因素。新现实主义强调国家必须依靠自身实力,以维持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为此可以付出较高的经济代价;新自由主义则视经济利益与国家安全同等重要,不能忽视,也不能随便放弃或牺牲。

4、在研究方法或层次上,两者也不一致。新现实主义是一种体系结构层次上的分析方法,重点在体系角色之间的权力分配上;而新自由主义是一种体系过程层次上的分析方法,强调研究体系角色相互作用的权力模式。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 内容简介........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由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骨干教师集多年教学、研究经验编写的一本适用于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和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教材,打破了国际关系理论教学多年来使用外国学者著作的局面。主要介绍国际关系研究的思想传统、理论范式和主要命题,着重于核心问题、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和基本理论的总结和梳理;并注重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书中。同时适用于广大国际关系理论爱好者。 目录........ 序言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中国第1章导论 一、为什么学习国际关系? 二、国际关系研究什么? 三、规律、理论与范式 四、国际关系理论的作用 五、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演进 六、如何学习国际关系理论 第2章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什么是现实主义? 二、修昔底德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三、马基雅维利和《君主论》 四、霍布斯与《利维坦》 五、卢梭的宪政现实主义 第3章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格劳秀斯与《战争与和平法》 二、洛克与个人主义政治观 三、亚当斯密与自由资本主义理论 四、康德与世界和平理论 五、自由主义政治理论体系的确立与发展第4章古典现实主义 一、现实主义基本原理 二、权力学说 三、地缘政治学 四、均势理论 第5章新现实主义 一、新现实主义理论的研究方法 二、新现实主义理论的前提假定 三、新现实主义的核心假设 四、新现实主义的评价

第6章新自由制度主义 一、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基本假定与核心概念 三、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基本理论主张 四、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贡献与缺失 第7章建构主义 一、建构主义的理论渊源 二、建构主义的兴起与内部派别 三、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评价 第8章英国学派 一、英国学派的缘起和发展 二、理性主义传统 三、国际社会理论的演进 四、国际社会的伦理维度 五、意义、局限与前景 第9章威慑理论 一、什么是威慑? 二、威慑的类别 三、威慑理论的发展 四、威慑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 五、核武器与核威慑理论 六、冷战之后威慑理论面临的新问题 第10章区域一体化理论 一、区域一体化的产生与概念解读 二、区域一体化的若干理论阐释 第11章霸权稳定论 一、政治逻辑与霸权稳定论的起源 二、作为学术命题的霸权稳定论 三、经验验证与霸权稳定论的进展 第12章民主和平论 一、民主和平论的思想渊源 二、民主和平论的兴起 三、民主和平论的主要观点 四、对民主和平论的评价 第13章文明冲突论 一、冷战后国际政治的特点与文明冲突论”的提岀 二、文明冲突论"的核心概念和主要内容 三、文明冲突论"的评价 第14章冷战的结束与国际关系理论 一、冷战结束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挑战 二、现实主义的新发展

江南大学2018年上半年社会行政第1阶段练习题参考

------------------------------------------------------------------------------------------------------------------------------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一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社会行政》第1章至第4章(总分100分)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哪项是微观社会行政的特征:() A、较强的政治性 B、对政策实施富有主要责任 C、运用权力系统推动政策实施 D、部分责任 2、下列几种福利体制类型中,去商品化程度最高的是:() A、自由主义体制 B、社会民主主义体制 C、剩余福利模型 D、保守主义体制 3、以下哪种福利制度的特点是社会权利的资格以工作业绩为计算基础?() A、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 B、保守主义福利体制 C、剩余福利模型 D、自由主义福利体制 4、社会服务机构的目标界定是困难且模糊的,其原因不包括下列哪项:() A、社会服务机构的任务环境很难精确表达 B、组织为了避免利益团体间的冲突,会追求多元目标 C、组织的产出目标也会以各种利益团体的最大公约数来界定 D、社会服务机构有明确价值取向,加大了明确界定目标的难度 5、以下哪项不是西方国家社会工作行政体制共有的特征:() A、社会行政职权的集中化趋势 B、社会行政人员的专业化 C、社会福利供给机构的多元化趋势 D、社会福利经费很少由国家提供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法国学者和管理实践家最早系统地从任务或职能的角度阐明了行政包含的内容。 2、埃斯平-安德森认为,三种福利体制的差异主要由三个因素造成,即、 和。 3、法国的社会保障由、和家庭津贴三个领域组成。 4、社会服务机构的政治功能是、和进行社会控制。 5、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和不得将组织的资产以任何形式转变为私人财产。 三、判断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你认为对的打“√”,认为错的打“×”,不需要改错。) 1、社会服务机构中的基层员工是职位图中最低的,作用也最小。() 2、非正式组织对于正式组织达到目标而言总是起着促进作用。() 3、长远来看,来自企业界和公共行政界的管理者在管理社会服务机构方面比掌握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者更有效。() 4、古利克的行政过程模式POSPCORB是基层行政人员的职能模式。() 5、宏观社会行政比微观社会行政更多运用权力系统推动政策实施。() 四、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国际关系基本理论-自由主义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自由主义? 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自由主义推崇科学的量化方法 区别:具体的理论观点,无政府状态对国际制度的作用和国际法的作用;细节上 第一节、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 1、格劳修斯的国际关系思想 ●自然法与国际法思想 ●正义战争观 ●国际社会观念 1)国际社会说:无政府状态不等于无需的混乱状态,国际法是维持 国际社会秩序的重要条件。 2)国际法在规范国家战争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正义战争是被允许 的,3个正当理由:自卫、收复财产和惩罚。 3)国家之间的合作是可能的。国际法的确立和有效实施都需要主权 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转让部分主权。 2、洛克的国际关系思想 启蒙运动的著名政治思想家和哲学家。《政府论》、《人类理解论》、《基督教的合理性》等。 财产的国际分配 国家之间的和平战略 3、康德的永久和平论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的战争观: ●战争的根源:逐利的本能与过度的虚荣感 ●战争的意义:战争使人民分散到地球各个角落,战争能够促进民

族的团结与联合;战争的灾难加强了和平意识。 ●反对外来干涉和统治 ●欧洲联合思想 每个国家的公民体制都应该是共和制 国际权利应该以自由国家的联盟制度为基础民主和平论 世界公民权利将限于以普遍友好为条件 【民主和平论】的鼻祖: 民主国家之间从不或很少发生冲突。 即使发生冲突,彼此也不会使用武力或者以武力相威胁。 专制国家之间或者民主国家与专制国家之间更容易发生冲突,而且更容易以武力解决争争端。 4、边沁的国际关系思想 功利主义原则: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政府的目的:促进社会的幸福 国际法:法律是必要的恶 1、第一次提出了国际法的概念,认为国际法的目标在于确保主权国家之间互互 不侵害、相互促进最大利益、限制并禁止战争。 2、边沁也提出了实现普遍追求永久和平的计划,强调要最大限度的裁减军备、 设立国际法庭、公开的通过外交谈判缔结条约等。 亚当?斯密:鼓励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认为各国之间不是必然的敌对,国家关系和谐是可能的。 理查德?科布登(Rechard Cobden):自由贸易将促进世界和平 第二节理想主义 1.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理论、研究需要、学术共同体(杂志、刊物、从事相关研究的机构、培养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 2.为什么首先是理想主义? 3.为什么首先在欧洲? 一、齐默恩的国际关系思想 《民主的前景》、《国联与法权》 1)公共教育的重要性

国际关系建构主义

国际关系建构主义 一、建构主义的哲学基础 建构主义原本并不是国际关系学界的概念。它最初被用于教育心理学领域,曾经出现在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论述心理发生发展及认识形成的著作《发生认识论原理》当中。在这一领域,“建构主义”被用来说明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两个基本过程,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发展自身的认识结构。这一心理学基础应用于教育学中,即演化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学生、教材(知识)、媒介四要素相互作用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1](P58-60) 对建构主义使用最广泛、最深刻的是社会学领域,建构主义被人们公认为社会学领域内的概念或方法。这也是国际关系领域内的建构主义被称为“国际政治社会学”的原因。在这一领域,建构主义主要是指一种系统的社会学方法论,即从社会化、规范化的宏观整体出发,研究社会体系、构成这一体系的个体及其观念、身份和行为实践。 国际关系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可以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社会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韦伯的政治社会学、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等找到其深厚的社会学渊源。[2](P1)然而,作为一种足以挑战国际关系主流理性主义学派的全新理论,

建构主义首先要做的就是夯实它整个理论大厦的根基,建立与之相联系的深厚哲学基础。 哲学是什么?形而上地说,“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或智慧”。形而下地说,哲学是人们理解世界和人自身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和方法,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价值观。哲学源于人类好奇的本能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它的永恒主题是人。[3](P4) 亚历山大·温特的《国际政治社会理论》是全面提出和阐述国际关系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作,著作的第一部分基本上是社会理论和哲学理论。[4](P3)温特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各个方面讨论了社会建构问题,同时建构了他“温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一是基础性层面,即第二层面问题,涉及有什么内容以及我们怎样解释和理解建构主义”。[4](P5)建构主义在其理论部分的中心词语是:社会结构,施动者,共有观念,建构。即认为:国际社会的结构是由国际体系的施动者通过其共有观念来建构的社会性结构,而非纯粹的物质性结构;即使是行为体自身的身份和利益也不是天然固有的,而是由共有观念和与之相应的社会性结构来建构的。这是国际关系几大要素的基本关系问题。 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建构主义承认社会结构和行为者身份是一种存在,观念属于思维范畴,但是这一存在并不是先验的、绝对的存在,而是物质因素和思维共同建构的存在。它

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流派

(转自:庄周梦蝶)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安全。安全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概念之一。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安全的保证在于所获权力的 多寡。自由主义提出国际制度理论,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认为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可以确保 安全。建构主义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认为国家安全的存在和追求,离不开观 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 一、三大主流国关学派的国际安全观简介 国际安全问题历来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冷战的结束,特别是“911”事件以后,引 起了国际安全局势的剧变,国际社会对国际安全问题、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 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国际安全问题的大辩论。[1]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界形成了三大 理论流派论战的局面。[2] (一)、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安全观 基于对国际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现实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本质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 长久而深入的思考。在现实主义学派看来,国际安全在本质上是稀缺的,国际安全问题只可以缓解,却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获得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权力。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关 系就是围绕权力斗争的关系。无政府状态成为认识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则是每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3] 现实主义学派主要有以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以肯尼思沃尔兹和罗伯特吉尔平 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和以约翰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汉斯摩根索一生经历过两次 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痛经历使他一直坚持人性本恶的观点。他认为存在于人自身罪恶的本性不可 能根本改变,因此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安全的国际社会。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经常会感到岌岌 可危,为了能够安全,人们必须自保,要自保就必须获得权力。而国家权力就是这种个人权力的 延伸和扩大。在他看来,权力,主要是军事权力,是国家行为的目标。[4]在国际社会里,国家对外 行为的动因就是出于对权力的追逐。而不断追逐权力的结果,则使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产生 相互怀疑和不信任,导致“安全困境”和“零和博弈”,其逻辑结果是国际冲突。[5]因而获得国家安全 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军事权力。肯尼思沃尔兹强调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条件 下国家的第一考虑就是生存。[6]他认为在这样的体系中,国家的目的不是获得和维持权力,而是 力图确保生存,两极均势有利于降低战争危险。[7] 新现实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罗伯特吉尔平认为,除了国际政治方面的因素,也应该考虑到国 际经济方面的因素,尤其在全球化浪潮中,国际经济方面的因素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在国际安全 方面,他强调只有提升包括国家经济实力在内的整体实力才能更好的获得安全。进攻性现实主义 的代表人物约翰米尔斯海默强调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大国为追逐权力而互相竞争,国际体系 的无政府特征和权力分配不公导致国际冲突,只有获得权力最大化才能尽可能地确保自身安全。 他还提出了5个基本假设: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体系。2、大国拥有相互伤害和相互摧毁的军事 权力。3、国家永远无法确认它国的意图。4、生存是第一目标。5、国家是理性行为体。可见,进 攻性现实主义是将现实主义的基本命题发挥到极至,国际安全极为稀缺,国际冲突不可避免,只 有掌握最大化的权力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 现实主义学派关于国际安全的逻辑是“安全困境”。在无政府状态中,国家间具有高度猜疑性, 使它们对对方行为总往最坏的方面估计。国际安全是稀缺的,为了获得安全,一国增加军备,必 然会使另一国感到威胁,从而引起另一国增加更多、更强大的军备,最终使军备竞赛无法避免。 (二)、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安全观 “强者能其所事,弱者受其所难”仍然是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切实感受。自助、结盟、集体安 全等成为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可求途径。[8]理想主义学派认为:除了战争,国家还可以通过和平 手段来实现自身的安全。以一战为界点,国际关系的理想主义传统开始转向现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与现实主义相比,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更加注重集体安全和相互依赖。理想主义学派

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评析

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评析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与此同时,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也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学派。认真研究和分析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 20世纪7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多极化、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核战争的恐怖阴云、石油危机、生态环境问题等大大增强了全球相互依存的程度。在国际关系理论界,新现实主义清晰有力的历史循环论让人感受到人类命运的悲观前景,而另有一些国际关系理论学者从古典自由主义和早期理想主义的遗产中发掘出了有价值的思想,反思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经济学家为伍发展出在新的自由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国际关系理论,并逐渐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学派之一。从学理意义上看,也正是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出现、两者间的理论交锋及最终趋同,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主导潮流,催生了价值理性向实践理性的演变,开创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新局面。 一、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流派 1986年,罗伯特·基欧汉主编的《新现实主义及其批评者》出版时,新现实主义的重要作用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但针对新现实主义的理论缺陷,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学界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观点对立的学派,尽管批评者的学派名称尚未明确,但双方争论的焦点已经明朗。1988年,约瑟夫·奈在一篇书评《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中以“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对峙概述了20世纪80年代的论战,并在与新现实主义对比的基础上阐述了新自由主义在理论观点和方法上的差别。1993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戴维·鲍德温主编的《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当前的论战》系统全面地概括了“两新”理论的论战。就“新自由主义”的名称来看,正如戴维·鲍德温所说,从渊源上讲,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并不是对立的,自由主义的对立面是保守主义。最初,自由主义只是在讨论国内政治时才被引用,后来在国际关系研究中逐渐专指经济因素分析。所谓“新自由主义”是为了区别于传统的理想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当然,“新自由主义”只是一种泛指,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张“以全球相互依存为中心”的观点,认为国家不再是占中心地位的国际社会角色,世界政治经济多极趋势导致众多的角色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第二,国际系统应主要包括结构和过程两部分,强调研究体系角色相互作用的权力模式。第三,权力不再是国家行为的唯一目标,军事力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章节题库(第三次论战——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圣才出品】

第四章第三次论战——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一、名词解释 1.新自由制度主义 答:新自由制度主义是由罗伯特·基欧汉提出的,它承认国家是唯一重要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国家之间利益的不可协调性。新自由制度主义最大的成果是合作理念,即合作是普遍的,并主张相互协调合作,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加强政府实施自身承诺和监督别国遵守协定的能力;②增加谈判各方之间信息和机会的交流;③维护国际协议的一致性。 2.罗伯特·基欧汉 答:罗伯特·基欧汉,杜克大学政治学教授,新自由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包括《权力与相互依赖》、《跨国关系与世界政治》(与约瑟夫·奈合著)、《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新现实主义及其批评者》、《国际制度与国家权力——国际关系文集》等。基欧汉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最杰出的贡献是建立了新自由制度主义学说,建立了国际制度与国家行为之间的变量关系,从而使新自由主义成为与新现实主义相抗衡的体系理论,构成了西方国际关系学知识谱系发展上的第二个结晶,从而也引起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第三次论战”。 3.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 答:新现实主义主张在方法论上实现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渗透与融合,

其兴起的标志是1979年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的出版,其杰出代表是肯尼斯·华尔兹,新现实主义其“新”,主要在于它的科学化程度,它以理性主义为宏观理论假定,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体系结构为主要自变量,以国家行为为主要因变量,以国际体系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条件,构建了一个现实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新现实主义的特征是(1)新现实主义在承认体系作用的同时,认为民族国家仍是世界政治的基本组织单位; (2)新现实主义认为,各国政府对私人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和银行的控制越发困难; (3)新现实主义比现实主义更注重国际经济关系因素; (4)现实主义较多地注重欧洲事务,新现实主义更注重第三世界问题; (5)新现实主义反对用全球遏制战略来追求美国利益,主张通过加强合作和结盟的途径来实现; (6)新现实主义主张限制对外政策中思想意识的作用,认为对外政策应以理性和实用为准则,对外政策是加强政治经济联系的窗口,而不是反映意识形态的镜子。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新现实主义学派的理论特征。 答:新现实主义主张在方法论上实现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渗透与融合,其兴起的标志是1979年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的出版,其杰出代表是肯尼斯·华尔兹。新现实主义学派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第二次论战”延伸和演变的产物,它的理论特征包括: (1)在承认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以及国际关系仍以国家为中心的现实的同时,强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理论重点

防御性现实主义①国际体系中的安全是充足的 ②国家获取安全的最佳途径是采取防御性的战略,维持现状。历史上,枪打出头鸟。理性国家吸取教训,学会约束自己。无政府状态未必导致冲突,反而教会国家克制。 ③安全困境存在,但这个问题并不严重。产生也是为了对付特定威胁。 ---------------------------------------------------------------------- 新古典现实主义①国家对外行为首先由它的相对物质力量驱动 ②系统压力必须通过单位层次的干预变量加以转化体系和单位因素都对国家对外行为产生影响 ③国内层次重要性:领导人对相对权力的认识国家内部机制:国家与社会的相对力量以及国家社会结构。体系压力决定对外政策大方向,但非细节。 ---------------------------------------------------------------------- 进攻性现实主义①通过国家的相对力量和外部环境理解国家对外行为。国家功能性相同。 ②无政府状态决定安全稀缺国家自助 ③国家获取安全的最佳途径是扩大自身相对力量安全困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 集体安全①非排他性-建立在普遍性国际安全组织基础上 ②集体强制力为后盾 ③内向性没有特定假想敌,没有特定敌国和敌对集团 ④建立在国际法基础上。实践:国联联合国全球和地区层次上的集体安全。地区层次集体安全建立前提(略) ---------------------------------------------------------------------- 文明冲突论①文明差异性将是导致未来冲突根本原因,未来的冲突将在文明交界处爆发。(七八种主要文明) ②导致文明冲突的原因:文明差异是根本性;文明意识强化;文化特性差异不容易改变和协商解决 ③西方和非西方的对抗将成为冲突的焦点儒教和伊斯兰教国家VS 西方阵营 ④文明的冲突主要形式:一,地区或微观层次冲突,发生在文明不同的邻国或一国内两文明集团。二,全球层次上或宏观冲突。 ---------------------------------------------------------------------- 复合相互依存①各个社会之间存在多渠道联系,包括正是非正式(政府跨国集团等) ②世界政治中各个问题没有明确等级之分军事经济等都重要 ③武力变成一种无效的政策工具武力代价高昂而且难以预料 ---------------------------------------------------------------------- 依附论由①到③越来越温和①激进主义依附论:弗兰克‘不发达的发展理论’,主张外围地区脱离与中心地区的联系。阿明:认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剥削性。矛盾存在于国家和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中。 ②改良主义依附论:卡尔多索:发展和依附同时发生而非对立。利

2020年 南京大学网校 社会保障学作业3

作业名称社会保障学第1次作业作业总分100 起止时间2020-9-20至2020-10-31 23:59:00 通过分数60标准题总分100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从社会政策学角度分类,在正常的社会供给渠道遭到破坏时才发生作用的是()。?A、现收现付模式 ?B、制度模式 ?C、完全积累模式 ?D、剩余模式 标准答案:d 说明: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社会保障思想渊源之一的基本伦理观念最高最凝练的表达形式是()。 ?A、大同社会思想 ?B、佛教的行善积德思想 ?C、天赋人权观念 ?D、大同社会思想 标准答案:c 说明: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德国率先建立了面向工人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依据()学派的理论。

?A、新历史学派 ?B、新剑桥学派 ?C、供给学派 ?D、北欧学派 标准答案:a 说明: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世界上最早以立法形式推出社会保险计划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标准答案:c 说明: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构成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有力的思想渊源是()。 ?A、互助互利的理念 ?B、基督教精神 ?C、空想社会主义 ?D、天赋人权观

标准答案:d 说明: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直接奠定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基础性理论的是()。 ?A、凯恩斯 ?B、皮古 ?C、维克塞尔 ?D、罗宾逊夫人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中最普遍的一种方式是()。 ?A、政府公债 ?B、金融资产 ?C、贷款 ?D、有形资产 标准答案:a 说明: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社会保障减少劳动力供给的一面体现在()。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试题,朱峰

本帖隐藏的内容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A1 1权力 2民族国家 3安全困境 4建钩主义 A 2 1 防御性现实主义 2 自由制度主义 3 国际道德 4 权力 A 3 1 国际体系 2民族国家的构成要素 3古典现实主义 4相互依存 A4 1 国家利益 2 国际规制 3 权力 4 建构主义 A5 1无政府状态 2国际制度 3民主和平论 4核威慑 A6 1 安全困境 2 国际制度 3 结构现实主义 4 国家实力 A7 1 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 权力 3 国际规制 4 国家利益 A8 1 国际关系理论 2 国际制度 3 软实力 4 均势 A9 1 建构主义

2 相互依存 3 国际制度 4 权力 A10 1 国际体系 2 国际制度 3 建构主义 4 软权力 A11 1 民族国家 2 权力 3 建构主义 4 核威慑 A12 1 强权政治 2 安全困境 3 建构主义 4 国际道义 A13 1 国际规范 2 民主和平论 3 国家利益 4 多边主义 A14 1 霸权和平论 2 建构主义 3 国家利益 4 权力 A15 1 民族国家 2 新自由主义 3 历史的终结 4 文明冲突论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B1 1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 2 追求国家利益的合理手段有那些? 3 意识形态在外交政策中的表现是什么? 4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结构现实主义?B2 1 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2 什么是国家实力的决定要素? 3 如何理解自由制度主义理论?

4 什么民族国家体系? B3 1 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2 什么是外交政策的决定要素? 3 建构主义? 4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新现实主义? B4 1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 2主权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3价值观与外交政策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4 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B5 1 国际关系理论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什么是国家利益? 3 什么是国际关系中的新自由主义理论? 4 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B6 1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2 什么是国际关系中的霸权稳定论? 3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 军事同盟? B7 1为什么要学习国际关系理论? 2 冷战后导致国际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当代国际关系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4 什么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依存? B8 1 什么是建构主义理论? 2 什么是“民主和平论”? 3 人类能建立世界政府吗? 4 如何理解国际安全? B9 1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 2 除了国家以外,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还有哪些? 3 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因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 什么是结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B10 1 为什么要学习国际关系理论? 2 增进国际合作应该解决哪些基本问题? 3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新自由主义理论? 4 经济因素对国家间关系有什么样的影响? B11 1 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要求我们应具备什么样的理论认识? 2 外交政策治定的依据是什么?

当代梵蒂冈的国际关系之建构

当代梵蒂冈的国际关系之建构 从1970年至1990年的国际政治发展格局之中,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也逐步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并成为了西方国际政治理论学派的主流之一。梵蒂冈(罗马)教廷依照《拉特兰条约》(Lateran Treaty)建构了一个实际不受领土限制的政治实体,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Westphalian System)国家模式形成了挑战。梵二会议后,教廷积极融入国际社会,以实际行为重塑跨国政治行为体的宗教身份,以博取国际社会的认同。 标签:国际关系;梵蒂冈;建构主义 一、梵蒂冈的当代国际关系之身份建构 梵蒂冈城国(Vatican City State)世界上最小的獨立主权国家,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亦是罗马天主教会的教皇(宗座Apostolic See)驻地。虽然面积仅有0.44平方公里,却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梵蒂冈在当代国际关系体系中,充分利特殊的宗教身份,共同的宗教认同,积极频繁的开展外交活动,建构基于宗教权威的跨国政治行为体,使梵蒂冈在国际社会中产生影响。 从政治实体分析,梵蒂冈的当代外交行为是一种基于宗教权威的跨国政治行为体,它外交实践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就是国际身份的认定。在不同宗教信仰的世界体系里,唯独梵蒂冈(罗马)天主教建构了正式的政治实体身份。教廷派出的外交官代表的是教廷,而非梵蒂冈城国,这是梵蒂冈自我认定的正式外交名。 ①在传统的政治实体身份辨认中,通常主权国家才是外交行为的主体。希望教皇派出的外交官是主权国家的使节,不愿承认教皇签署的政教协议,作为在国际体系中的一种外交主体身份,除非以梵蒂冈城国的身份才被接受。梵蒂冈政治实体身份的法律依据是1929年签署的《拉特兰条约》(Lateran Treaty),该协议承认教廷在国际外交上代表梵蒂冈城国的主权。② 从国际体系的行为分析,梵蒂冈建构着世俗领袖与普世精神的双重身份,为自身在政治外交活动中提供了方便。梵蒂冈面对全球化的进程,其双重行为主体身份的优势非常凸显。梵蒂冈建构的政治实体身份,代表宗教在国际体系中履行使命时有着明确利益目的。首先,维护以梵蒂冈(罗马)教廷为中心的核心利益;其次,教廷以利益为前提,不但维护天主教组织结构的统一性,并且倡导改善世界天主教会的社会环境,维护在世界的核心地位。然而,对于世界天主教会圣统制(Catholic Church Hierarchy)中心的梵蒂冈而言,在选择改善天主教的社会环境所采取的策略,与当代国家采用的方法是相悖的。 二、梵蒂冈的权威、利益与跨国政治行为体之建构 建构国政治行为体的理念和价值观,权威功能是关键性的机制与方法。梵蒂冈凭借教皇的道德权威地位建构的跨国政治行为体,极少使用武力和追逐物质利益来实现社会影响力。关于权威的讨论,有两点基本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权威

摩根索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

摩根索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 国际秩序反映了国际体系中权力分配的某种方式。它应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国际秩序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它们互动的方式是什么?它们之间的互动以什么为目标?。按照权力分配方式的不同,国际秩序可以划分为世界政府型、霸权型、权力均衡型、参与型和国际组织型五种类型。现实主义者从上述四个基本假定作为分析国际政治的出发点,根据他们对国际秩序的理解,认为权力均衡即均势(Balance of Power)是主权国家体系中维持国际秩序稳定的理想模式。因为在他们看来,国际政治的现实状况永远处于“围绕权力的斗争”中,通过相互对立的实力主体——国家间的均势和抑制进行操纵,在各种实力之间将产生出稳定和秩序。均势有助于防止全球性霸权的产生、确保国际体系的稳定和各成员国的独立、防止战争的爆发等功能。均势理论是现实主义者推崇的理论之一,也是现实主义权力政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主义者看来,均势反映了国际关系中权力均衡和不均衡的各种态势,而均势理论则是一种研究权力均势转变之特点、规律、原则、手段和形式的分析理论,同时也是一种处理国际关系的特殊政策。阿诺德·沃尔弗斯认为,均势是一个有助于描述当代国际体系的概念,均势是指“两个对手之间的力量的平衡,或大体上的平均分配,也就是霸权或统治的对立面”。尽管均势仍有一些缺陷,但它作为管理权力的一种方法仍然值得推崇。他不同意集体安全的方法,认为民族国家迄今为止尚未表现出多少愿意利用集体安全办法来解决国际冲突的倾向,而均势才是最符合当代国际体系的方法。基辛格也是均势理论的积极倡导者。这位被称为“均势大师”的前美国国务卿,承袭和发挥了十九世纪初梅特涅和卡斯尔雷的均势思想,进而提出依靠均势建立一种适合美国霸权需要的“和平结构”的主张。他认为,这种“和平结构”是“外交哲学”的重要目标,而均势政策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如果说历史能给人以什么教训的话,那就是不可能没有平衡而取得和平,也不可能没有克制而实现正义。”肯尼思·沃尔兹对均势也十分看重。他认为,均势理论是结构现实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果说有什么独特的、关于国际政治的政治理论的话,均势理论就是。”。当然,对均势理论进行全面系统阐述的当首推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摩根索以人性本恶为哲学基础、以权力和依据权力来界定的国家利益为核心概念,建构了他的现实主义均势理论体系。他认为,“政治同一般社会一样,受客观规律的支配,这种规律的根源存在人性于之中。”“作为政治规律之根源的人性,自力图发现这些规律的中国、印度和希腊古典哲学以来,迄未改变。”人的本性是利已的,人为了自身的安全要追求权力;国家的本性同人的本性一样,国家为了本国的利益也要追求权力。“政治的铁律”即各国都要追逐强权利益。政治家无可选择,在国际舞台上只能按强权政治的原则办事。摩根索从国家追求强权和强权政治的逻辑出发,直接导引出均势论。他说:“若干向往强权的国家,各自试图维持现状或推翻现状,最后必然会导致一种称为均势的格局及旨在维持这种结构的政策。”“均势和旨在维持均势的政策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在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大家庭中,它是必不可少的稳定因素。”同许多其他现实主义者一样,摩根索认为,均势是一个以各国竞争为基础的国际体系里管理权力最有效的方法。均势是权力政治的副产品,也是国家在某种情况下追求的政策目标。他将均势视为国家对外政策的万能工具,是维护各国独立所必不可少的,主张通过均势来限制国际强权斗争,通过外交来尽可能协调互相冲突的各国利益,以便确保国家的独立和国际体系的稳定。在摩根索看来,均势既是维持国际体系稳定、防止战争的有效手段,又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状态”——若干国家强权分配大致均等的实际状态。均势内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旦由于外部力量,或由于组成这一体系的这一或那一要素起了变化而导致均衡失调,该体系便显示要重建原均衡或确立新均衡的趋势。”国际体系是一个从均势到非均势再到均势的不断循环的过程,也是一个从稳定到动荡再到稳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和状态下,任何主权国家都不可例外,要么参与直接对抗型的均势,要么参与竞争型的均势。他认为均势有四种不同的含义:(1)针对一定事态的一种政策;(2)

社会行政第三章

社会行政第三章 社会行政体制 社会行政体制是国家或权力机构实施社会政策的制度化架构,是国家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社会体制的基本理论,分析比较各国社会行政体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点,对于推动转型期我国社会行政体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社会行政体制的构成 第二节各国社会行政体制 第三节中国的社会行政体制 第一节社会行政体制的构成 一、社会行政体制的含义及建构原则 (一)含义 1、体制与行政体制 体制与制度、体系是相类似的概念。体系一般是指由多个部分有机组合构成的系统,如经济系统;体制一般指一个国家的统治形式和方式,如福利体制,反映的是社会政策领域里政治因素、社会价值和政治力量的对比;制度指的是既包含习俗、官僚等秩序的含义,也包括了组织机构、法律等正式的规则,如社会制度。 行政体制的概念: 1)它指国家行政机关的设置、职权的划分与运行等制度的总称-----主要体现在国家行政机关的设置上,此外,还包括一个国家行政历史中积淀下来的行政关系和行政规范。(张国庆) 2)行政体制就是行政系统的权力划分、组织结构、职能配置、运行机制等关系模式。(谢庆奎) 我们认为,行政体制就是一个行政系统,包括了行政机关的设置、权力的划分及运行等内容,社会行政体制指国家或权力建构实施社会政策的制度化的架构,包括政治制度、福利体系、组织体系等内容。 2、社会行政体制建构的基本原则 1959年,联合国专家小组报告提示社会行政体制建构的基本原则有: 1)政府有保障供应人民所需要社会服务的责任,这种服务不管由政府机关或非政府组织承担都可以 2)社会服务应该是政府职责中一个特定领域 3)社会服务行政应集中于一个独立的部门 4)社会服务领域的工作乃至其他部门的社会性计划,在计划方面和执行方面都要相互协调配合。 二、社会行政体制的基本架构 它应包括社会政策与社会立法、组织机构、人员管理、经费管理等。 (一)社会政策与社会立法 社会政策的确定是社会行政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政策是社会工作行政的指导方针、最高原则。社会行政是社会政策的执行与发展。 实施社会行政必须要有明确的社会政策。 社会立法的制定也是社会行政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行政要有效地实现社会政策的目标,必须立法,这种立法就是社会立法。社会立法是社会工作的基础,也是社会政策的具体表现,即用法律的手续和条文,把它详细地规定下来,并以法律的力量付诸实施。社会政策的实施,须借助国家制定立法。联合国报告书社会福利行政的方法的分类,将社会福利法

自由主义渊源及主要观点

自由主义简述 自由主义的发展源远流长,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的思想根源追溯到古希腊哲学中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中对国家(城邦)先验性正义目标以及理念的阐述可谓自由主义在此一方面的发端。但是,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直接源头还是来自从18世纪启蒙运动开始的理想主义自由主义的传统。 18世纪开始的启蒙运动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思想革新,这次革新也影响到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约翰·洛克、让雅克·卢梭和康德等人在此哲学基础上对国际政治和世界秩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些思考成为了理想主义、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直接源头。20世纪20、30年代起,现代理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伍德罗·威尔逊、约翰·默里、帕克·穆恩和英国学者阿尔弗雷德·齐默恩、菲利浦·诺尔贝克和大卫·米特兰尼等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国际格局进行了深入的考虑,创立了理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理想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后来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20世纪50、60年代传统主义和科学行为主义的辩论催生了新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乐观主义,其信仰者并非都信是人心本善的信仰者,他们承认并也很强调人性不完善的一面,但他们强调人有能力控制和改变自己,从而改善社会的道德和物质条件,使社会进步

成为可能。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如下: 首先,在无政府的国际社会中,存在一定的秩序。 其次,国家是国际组织中最重要的行为体,包括国际组织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体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后者的重要性会逐渐增加。 再次,国家是国内社会利益的集合体,并非单一理性的行为体。 最后,国际社会并非一个和谐的世界,争端、冲突和战争一直是国际关系的一部分,相对于增强实力以求自保,互利和合作也许是国家共生共存更有效的手段。

简评国际关系三大理论流派对国际体系的认识

简评国际关系三大理论流派对国际体系的认识 摘要:国际体系作为一个概念,是国际关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学术用词之一。本文主要阐述不同学派对国际体系的不同认识,同时说明我们应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认识问题并以综合性手段解决问题。 关键词: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国际体系 对于国际体系概念的认识,学者并不一致,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提到构成体系的三个要素:体系、单元、互动,都承认国际体系是“存在于地球上的社会系统中,自身不带上位系统的最上位系统”。国际体系的根本属性是:体系成员(角色)间的战略性相互依赖或社会化。战略地相互依赖的角色能够判断体系中其他成员可能的行动,一个角色的外交政策不仅有赖于其自身行为,而且有赖于其他角色。 一、现实主义对国际体系的认识 按照古典现实主义理论,所谓国际体系,就是无政府状态下以国家为主角的权力政治,行为体基于权力因素互动而形成权力结构。国际社会从根本上遵循“丛林法则”,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冲突,即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争夺权力的斗争。在无政府状态下,民族国家不可避免地要依靠实力确保生存。国家要无限度地追逐权力,参与国际社会的目的是运用权力改变他国的行为以确保本国国家利益最大化。 大国之间的权力对比关系构成国际格局,人们通常用“极”表示国际权力结构。许多学者对权力结构建立模型进行分析,例如,单极的奥根斯基的“霸权稳定论”、莫德尔斯基的“长周期理论”、理查德·罗克斯兰斯的“国际体系行为模式”、莫顿·卡普兰的“国际体系六模式”。过分强调权力的结局就是各国不断追求权力,引起军备竞赛,最终导致“安全困境”。冷战时期的美苏对峙,印度、巴基斯坦的不断冲突,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的纷争,朝鲜半岛的朝韩对抗,以及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之争,都是权力构建的国际体系的体现,说明国际体系的权力属性依然存在且发挥着重要作用。 结构现实主义沃尔兹重点突出结构对于国家行为的影响。传统现实主义忽视合作,新现实主义则承认国家合作的可能性。沃尔兹的观点是:国家构成结构,结构造就国家。他抽象掉除能力之外国家所有的属性,只强调由实力决定的单元在体系层面的排列结构,结构对单元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国际体系一旦确立,就具有自身的结构和实力,而这种实力是体系内个体无法控制的。

国际关系理论

第一章国际关系理论 第二章讲师介绍:李铭义博士 ?国立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博士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席格中心访问学者 ?义守大学助理教授 ?电子邮件:mylee@https://www.360docs.net/doc/ae16134861.html,.tw 目录 ?壹、前言 ?贰、国际关系理论的缘起 ?参、国际关系的研究途径 ?肆、国际关系理论脉络 ?伍、理论之架构 ?陆、结语 国际关系定义 ?一九九六年牛津出版之政治学辞典,对国际关系解释为研究国家间的互动与更广泛意义的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 system)的理论与运作之学科。这定义显然是采广义的解释国际关系之意涵,包括理论与实务层面的科际整合,均为其研究与应用领域。 ?然而国际关系之狭义内涵,仅为对国际政治行为体之政治互动关系与研究发展规律的科学,因此,国际关系又称作国际政治学。 学者看法 ?马基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1469~1527)提出「君主论」(The Prince)的论述,把政治学当作实践学科,认为国家管理与价值判断无关,必须采取科学方法,统治者使用一切可能的权术以达管理目标,使国家成为纯粹的权力组织?噽际间应该建立普遍永久和平计划,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观察到国家权利对人民的强制性,然基于哲学之调和与和谐理念,必须承认国家成立的人类理性过程,主权应属人民,国家则须保障人权,国家体制应采分权原则建立代议制共和国,希望藉由共和体制的人民理性作甈,形成联盟以防止战争,唯有如歠,才能消除道德与放治的矛盾,将使人瑻拥有永久和平。

学者看法 ?国家绝对主权论是布丹(Jean Bodin,1530~1596)的重要政治主张,唯有永久存在的主权,才能保障安定的社会秩序,促使国家合法化。此外,国际间应积极维护国家权力的主体性 ?尚有鲁索(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 的政治思想,推论基础为国家建立前的自然状态下,人们原本拥有自由平等的生活,国家基于民意而形成公意,以实施直接民主制度,政府在国际丛林中依靠均势维持秩序,甚或采取战争手段而非和平方式 学者看法 ?克劳塞维茨(Gottfried von Clausewitz,1780~1831) 的「战争论」,主张战争实是政治的工具,所采取的不同形式,因此军事必须服从政治的理念与企图,国际之间的政治关系,将不受限于战争的影响,军事战略必须受到国家政略的指导。 ?循由国内阶级斗争而国际相互剥削的理论体系,必须追溯到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以唯物哲学作为社会思维的分析起点,物质的具体而不可超越性,使其以经济为基础论证与社会斗争的必然趋势,衍生成为国际间的相互剥削关系,同时可以辅证成立其科学方法与理论系统 发展趋势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务的交互影响与发展,历经百余年的科学论述研究,可以大致区分为理想主义系络、现实主义系络与马克斯国际观等系络。 ?面临不断变动的国际局势,基于近代科技文明的动力,藉由信息的大量快速交流,形成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整合发展,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不可逆反的潮流,尤其当前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难民问题、人口问题、毒品、核武、国际恐怖主义、贸易保护、太空开发???等重大问题,都是需要依靠全球共同解决的议题 国际关系理论系统 ?举凡人类的政治意识型态,可以概略区分为资本主义、保守主义与社会主义等不同取向,国际关系理论同样可以循其脉络区分为自由主义的哲学观、保守主义的历史论与马克斯主义(Marxism)的世界观,三者各自汇聚为不同的国际关系理论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