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让学生具有获取信息、整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让学生具有获取信息、整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让学生具有获取信息、整

在新课程引领下,与校本课程同行

摘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课是一门融知识性与操作性为一体的基础工具课程,通过信息技术的教学,从小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信息素养,对于其终身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国家课程规定在小学五、六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而实际上基本自一年级起就都开设了此学科的校本课。但是,由于一至四年级无相应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由此造成教学的随意性大,课程体系不规范等问题。为此,我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要求,综合考虑各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学识水平,精选教学内容,整体规划设计,创编了校本教材《电脑e站乐园》,不仅满足了中低年级信息技术校本课的教学需要,而且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校本教材研发应用

正文:

一、寻求创新点,精研理论,大胆尝试

随着一轮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围绕“关爱生命,享受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将“以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学校特色,以校本课程为素质教育的途径,为教师搭设专业发展的平台,实现师生共赢,教学相长。我积极参与其中,在不断的摸索与学习中也收获颇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

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价,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1】校本课程作为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体现了国家新课改的理念——培养所有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形成多样化的校本课程资源系统,要不断地进行课程资源的积累和课程特色的培育。校本课程的规划要根据学生的课程需要来制订,要选择贴近时代特点、社会发展与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要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实践和研究中学习。【2】

我校从一年级起就开设了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由于一至四年级无相应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由此很容易造成教学的随意性。为此,我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学识水平,精选教学内容,将先进

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及现代的教学手段融合在一起,整体规划设计(见附件一),创编了校本教材《电脑e站乐园》,以满足一至四年级信息技术校本课的教学需要。

二、在实践的舞台上,开拓、创新、发展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大部分家庭也都拥有了电脑,为学生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研发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有效教材成了我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克服教学内容随意性的问题,我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心理认知特点,从兴趣出发,规划整体教学内容与进度,精心选择教学软件,自编校本教材《电脑e站乐园》应用于教学之中。

(一)、自行研发可行性教材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信息技术》只有五年级有规定教材,如果低年级教学也参考此教材授课,无论是从知识的难易程度上还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都有点不太适用。新课程理论提倡教材要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针对这些要求,我精心选择了适合学生使用的教学软件(如:金山画王、金山打字通、阿珊打字通等)进行改造开发,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活动作为教学的内容,整理成低年级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教材。注意将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映在教材的编写当中。下面以一年级教材为例进行说明。

一年级教材我设计安排了三个部分(见附件二):第一部分初步认识计算机。让学生了解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时间,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如何启动和关闭计算机,如何灵活的使用鼠标,windows窗口的认识等。这部分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第二部分神奇画笔。每个小学生都对画图很感兴趣,美术课上用颜料笔画画,在计算机中我们同样可以画出更精美的作品。金山画王中的超级仿真画笔工具,动静结合的绚丽图库,妙趣横生的仙女棒等工具能帮助学生轻松绘画作品。而且它友好的界面,能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平时学生在使用此软件时只是随意的绘画,我将此软件引入课堂的同时进行了创新设计,设计成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知识,针对不同工具的使用设计了如:“清晨的远山”、“雪夜寒梅”、“栅栏里的向日葵”、“月夜星空”等几个特殊的题目,在进行相应题目的学习中就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这样就能加速对工具使用的掌握。第三部分弹指如飞。让学生掌握打字方法,认识键盘,熟练掌握各个手指的分工,在金山打字中进行基础练习。它友好的界面,直观的练习,有趣的游戏,为我们学习打字增添了兴趣。编写教材时我注意用生动形象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技能掌握上,我选择在游戏中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例如在练习鼠标的基本操作时,我选择小游戏“弹珠球球”,让学生们玩得开心学得快;在练习打字中,我指导学生进行键盘

游戏练习,“鼠的故事”、“拯救苹果”、“太空大战”学生都练得不亦乐乎,进行一个阶段的学习,就让学生放松一下,既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校本教材在教学中实践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只掌握知识没有技能就如同纸上谈兵,所以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多动手,以学生为主体,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在教材设计中我以“想一想”来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学一学”来强调知识重点,让学生牢记;以“试一试”来激发学生动手操作,亲身实践;以“比一比”来鼓励学生竞赛,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与同学们进行比赛,看谁掌握得更好,以“请注意”来提醒学生注意知识中得疑难问题,容易出错的地方都以“请注意”的方式来提示大家。在教学中多以实例来介绍要掌握的知识,寻找贴近小学生生活的内容作为教材编写内容,以形象和趣味性的小例子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灵活运用不同的小技巧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1.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走进新课程,我才知道:差异是一种资源,不同是一种财富!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要长成参天大树才是社会的有用之材,鲜花和绿草同样让大地焕发生机!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百炼成钢,有时

候,铁和钢是等值的!记得那个看“绿太阳”展览的故事吗?三个孩子跟随着老师去观赏绿太阳的绘画展,第一个孩子说:“太阳是绿的?这怎么可能?它明明是红的。”第二个孩子说:“多美呀,绿色的太阳!生活竟这样奇妙!”第三个孩子说:“绿色的太阳是怎么演变出来的?”听着他们的评论,老师微笑着,肯定了他们的感受。许多年过去了,第一个孩子成了物理学家,第二个孩子成了艺术家,而第三个孩子则成了化学家!不能说因为这次画展,他们才有了后来的成就,但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对他们个性的宽容,才让他们有了发展却是不容置疑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爱护他们,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尊重他们的个性,珍视他们的体验,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呵护!【3】

在我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小例子:有两个班,其中一个班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强,接受新的知识很快,能够和老师同步进行,完成教学进度。另一个班学生相对理解能力比较低一点,所以经常在教学中发生问题。一天,我在教学画图软件中的“复制和粘贴”命令时,问题出现了。

在一班很顺利完成的任务,在二班我以同样的方法教学,教学效果却不同。首先,我布置任务:“今天我们来完成一幅《月色中的小房子》的画图。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画小房子,今天我们先一起来完成月亮和星星的绘制。然后把背景换成黑色,完成了月色的制作。最后自己完成小房子的绘画。”布置任务后,

我开始讲解如何绘制月亮和星星。讲解完,学生们开始练习我便进行巡视。这时,我发现了问题:经过我的讲解,一部分学生理解了如何使用命令,但有大部分的学生还是没有掌握方法。我有点着急了,因为我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而且在一班已经很顺利地完成教学,为什么这个班的效果会如此的差呢?我走到一个学生身旁,开始质问:“怎么不动手画呢?”学生胆怯地看看我不说话,也不动手。我更急了便说:“你会画吗?”学生用茫然的眼光看着我。我又询问了几个学生,发现情况都差不多,好像我讲的问题,对他们来说难理解,更不可能完成。俗话说“十个指头不一般齐。”我突然觉得这次的教学任务在这个班也许真的很难,需要降低难度。

我重新组织教学:“现在老师再来讲解一下如何完成一个月亮的绘制。首先我们先选取黄色。然后我们用椭圆工具绘制一个正圆。接下来将前景色换成白色,用椭圆工具绘制一个正圆,去遮盖第一个黄色的圆。这样一个月亮就出现了。最后我们用油漆桶把画纸涂成黑色,一个月亮就出现在天空了。”经过我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们很快地完成了月亮的绘制。从学生们的表情上可以看出来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我接着说:“我们再一起来画一个星星,然后复制出很多的星星来点缀夜空,大家说好不好?”学生们异口同声的说好。这次,我讲解完下去巡视发现当任务难度降低之后,全部学生都可以完成任务,而且学生们都很开心,觉得自己能做得更棒。他们兴高采烈地完成了新的任务,然后还

彼此进行交流,争着邀我去看他们的作品。教学中我也注意多表扬,鼓励为主,让学生感觉自己行,不比别人差。

本节课的问题被我巧妙地解决了。我有意识的把教学任务降低难度。从月色中的小房子变成夜空,便于学生更好的完成。试想,如果我一味的批评,那么这次教学就是失败的,学生们会失去信心完不成任务。会给他幼小的心灵摸上灰暗的色彩。教学实践告诉我只要换个角度,换个处理问题的方法,得到的效果就会截然不同。作为一名教师,学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教学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摸得到,做得到,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悦,才是教学的根本。

2. 以生为本,设计问题

在新课标、新时期下的教学,更新理念,转变观念是不可否定的,对于不同的人,观念建立的层面是不同的。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观念上要注重以生为本。要上好信息技术课,必须充分领悟新课程大纲,要注意目前教学需要和今后实践运用及扩展的需要、本学科学习发展的需要和课程整合的需要、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间的关系等等。

教学中提有价值的问题和注意问题之间的联系,是以往我们对问题设计的要求。近来,我发现问题设计还要注意教师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实际学情。理顺教学思路,教学安排就相对合理,问题设计自然就流畅,学生才能很容易的进入问题的情境。备课

中有一条是备学生,在以前的教学中我还没有很深的体会到这一点,直到有次我在讲“京剧脸谱欣赏”这节课时,才充分体会到了课前了解学情,了解学生储备了多少知识才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

我在教学前做了大量的准备,上网搜集资料,下载音乐,准备脸谱实物。自己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学生我却欠考虑,以为能配合我的讲课,没有想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却很不熟悉,脱离了平时日常生活,不是他们所了解的。这样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没有参与的主动性,只有我一个人在自导自演。这节课上的很被动,最后可以说是一节失败的课。课后我分析原因,总结出几点今后要注意的地方:1、课前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爱好,分析出如何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出现冷场的现象,应如何马上调动学生的兴趣,把这种状态改变过来。3、在教学中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教师本身都要镇定,不能先乱了手脚,然后再考虑如何处理发生的情况,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是上好一节的关键所在。在今后的教学时,我要预防以上几点的发生,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把可能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都提前想一遍。对于在讲授中难点的地方,要提前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做好铺垫,给学生一个缓冲的余地,也给自己一个充分的空间。做到灵活自如,临危不乱。这样才能上好每一节课!

(三)、多维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的

评价为主体,以学生的分数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侧重于评价的甄别、筛选和批判性功能,重视终结性评价和相对评价等。这种评价作为选拔、区分学生的惟一手段,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改革,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评价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树立新的评价标准和观念,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适应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指导思想上要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在评价的主体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在评价的方法上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档案袋”式评价等方式,突出过程性。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我特别注意创新评价的作用。在课堂中采用随堂考核,对学生进行鼓励,我为每位学生制作一朵七色花,花心中是学生的姓名,学生的表现都记录在七色花上,表现好的学生七色花的花瓣上就会被画上一个图案,通过七色花就可以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期末进行总结,并根据“七色花”进行评选,并颁发小奖品激励学生。取消期末考核制度,以平时的课堂表现来综合评价每一个学生。这样不仅能反映学生的学习

情况,还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我还设立了信息技术评价反馈表(见附件三),每节课后针对教学情况及时进行反馈,从学生,家长,教师三方面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在考核评价中,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吸纳其中,反映家长的心声,也促进着教学的发展。“我的孩子很喜欢信息课,回家后,总是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课上的内容。”“小小鼠标已在你手中运用自如,望今后继续努力,多加练习,争取成为电脑小能手。”“只要你学得开心,就是成功的开始。”“今天又学了新的知识,都掌握了吗?努力吧!信息课多有趣啊!”看着家长们的茵切希望,给我的工作增加了动力。我将反馈表收集整理,并且分别从课堂提示,学生情况,教师反思,家长反馈四个部分进行整理,每堂课后都总结一份反馈表(见附件四),并将反馈资料整理成册制作成《回音壁》。

我从教信息技术课程,长期以来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从来不以试卷上的理论作为标准,每次都是布置一个大的主题,比如,画图考试中,我要求:每位学生描绘你心中的美丽校园,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以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同时也在规定的范围当中。在评价的时候,让所有的学生一起来评价,大家都给自己的和同学们的作品评价,说说他们都有哪些地方做得好,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使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三、在收获中总结,继往开来,不断前进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通过反思、总结、在实践中进步。这里的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

“回顾”,而是思考、探索、分析并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将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使自己由单纯的教学者逐步成长为一名研究型乃至专家型的教师。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中还会呈现一些新的问题,这是一种必然,并不可怕。关键是教师要冷静地反思这些问题,积极地探求解决办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在不断调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完善自身,服务学生。

经过几年的实践,不仅收获了成绩,收获更多的是宝贵的经验。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完成了一至四年级的校本教材编写,并且经过了四年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本教材内容,我曾做公开课两节,每次公开课均有班内三分之一以上的家长及区内信息技术教师共同观摩听课,不仅受到家长的好评,而且有关领导对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效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认可。做教学竞赛课两节,分获区级一等奖和市级二等奖。与此同时,本教材在区级教研活动中,进行了展示及创编交流,教研专家给予了肯定和鼓励。我撰写的相关论文在天津市基础教育2008“教育创新”论文评选中获市级二等奖。获天津市中小学第十二届教研教改成果三等奖。

孩子们在课程学习中体验着快乐,享受着创新实践的过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兴趣需求都有机会得到满足,个性特长都得到发展;从而推动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个性特长的发展。丰富的校本课

程给了孩子们快乐的童年,让每一个学生主动、活泼、有个性地发展。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和创造才干,真正成为了课程的开发者。在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我个人的专业素质也得到了张扬与发展。最终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注意细小的环节,让每一个步骤都切合实际的落到实处。让每一个孩子都学好信息技术;让每一个孩子都在乐中学,在学中会;让一个孩子都成为未来的有用之才,是我终身奋斗的方向。我将继续钻研业务,精研教育理论,将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96-197

【2】wyp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课程主题和内容的设计走进新课程[EB/OL]

https://www.360docs.net/doc/ae16449117.html,/user1/126/archives/2007/2007

619102447.shtml 2007年6月19日

【3】佚名解开束缚放飞心灵[EB/OL]

https://www.360docs.net/doc/ae16449117.html,/yanjianggao/article_83_5634_1.shtml

附件一: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内容规划与安排

附件二:

一年级教学进度安排

附件三:

信息技术评价反馈表

第周班级:姓名:

说明:表现优秀填红色,较好填黄色,合格填蓝色。

附件四:

自我评价

小组互评

教师鼓励家长监督

家长赠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目录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三、教学评价 四、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正文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课时安排: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地位及课程理念

一、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内涵 信息技术革命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社会、经济、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变革,成为了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人类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将更多的集中在思考、学习以及系统建构等方面。而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教育正是我们获得上述基本技能的关键途径。 1、什么是信息与信息技术 从古代的“边塞烽火”,到今天的“互联星空”,信息与信息技术,历来受到人们格外的重视。而今天——被人们称之为“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更是亘古未见!人们已经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那就是——“信息与信息技术”,不仅对个体的生命质量和生活水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还对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 虽然人们一直在收集、传递和利用信息,但对于“信息”一词的确切内涵,却一直缺少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准确的界定。这是因为信息无处不在,它渗透到了大千世界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之中,因而“信息”是千姿百态的,人们在不同的地方会看到具有不同表现形式的“信息”;又由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知识素养,以及不同的理想和追求、不同的个性特征等,“信息”的又显得“因人而异”,在一百个人的心中往往会有一百种对“信息”不同的理解。 现代汉语词典把信息定义为“音信、消息”。包括由语言、文字、符号、数字、指令、代码、声音、图像、动画等等各种各样载体所表示出来的事物的特征、存在方式、运动状态和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等,都是信息。我们离不开信息,信息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事实上,信息是所有一切事物状态和特征的反映。它的传递与贮存以物质为载体,以能量的消耗为基础,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社会、自然世界以及人的思维之中,并以消息的形式通过各种媒体进行传播。 正是基于对“信息”的这一认识,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信息技术既是一个操作体系,也是一个认知体系,由信息技术所构成的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形成信息素养,以便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工具课。 信息技术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的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及试题和答案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 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 四、课程教学内容 小学 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 (1)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如录音机电话机传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信息技术涵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难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捑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课程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培养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二)基本理念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 课程标准面对网络和数字化工具不断普及的现实,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试题及部分答案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试题 (满分:100分) 姓名: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 一、填空。(60分,每空2分) 1、新课程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 2、新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3、新课程从小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4、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 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 6、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7、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8、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9、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特征相符)的多 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10、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 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11、知道(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和(责任)意识。 1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分为: (基础型)和(拓展性),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二、判断。(20分,每题4分) 1、新的课程体系涵盖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对 2、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和直辖 市)实施国家课程计划,规划地方课程。()对 3、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 要采取考试。()错 4、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70-140学时。()错 5、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对 三、选择. (20分,每题4分) 1、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课程有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体育和(B )。 A 信息技术 B 综合实践活动 C 美术 D 音乐 E 艺术 2、小学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有:信息技术初步、操作系统简单介绍、用计算机画画、用计 算机作文、网络的简单应用和(A )。 A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B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C用计算机处理数据3、小学信息技术初步模块内容安排有: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了解计算机各个 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和( B )。 A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B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 C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4、小学用计算机作文模块内容安排有: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和(C )。 A版式的设计B特殊效果的处理C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5、小学网络的简单应用模块内容安排有: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和(A )。 A学会使用电子邮件B网页制作C网络通信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 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2017版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2017 年修订) 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空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提升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构建理念新颖、结构合理、内容适当、切实可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既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公民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是由国家规定、地方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根据江苏的经济、教育发展的需要,制订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旨在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实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现以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制订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的必修课程,旨在提升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课程性质 1.基础性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具有文化教育意义;二是在面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培养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2.工具性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为突出的操作性和工具性,旨在使学生掌握常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试题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方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方法 一、学科特点 根据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来分析,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有如下几方面: 1.发展性特点。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就,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就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由于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配备及教师水平与学生的素质等条件差别较大,但不管条件差别有多大,我们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课程》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因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适性和迁移性,也就越适应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 2.综合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小学其它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哲学、美学、文学……等等,这就是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来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从这一特点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的状况,我们应该淡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别是小学阶段,主要是用计算机,而不是学计算机,是以计算机为工具,与其它学科或活动整合在一起,其综合性非常强。 3.应用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这样一种的教学氛围: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既包括课内也包括课外)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计算机,学生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学好计算机。 4.工具性特点。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类通用的智力工具”,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严格执行“加强基础,淡化语言,注重应用,强化实践”的指导思想。 5.实验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离不开实验的学科。它的创立和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操作。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必须突出实验性的特点。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不能离开上机实验,上机实验操作直接关系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水平和教学水平。 6.趣味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趣味性,无论在哪个年级,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方法、课堂结构高效化,教学手段多样化,学法指导经常化,能力培养始终化是新时期给我们计算机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常有如下几种: 1、愉快式教学法。众所周知,指法训练是一项机械、枯燥的教学内容,可作为一项“一朝学会终身受益”的基本技能,不学又不行,如何进行教学呢?创设一种愉快的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练中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分解任务法。中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教师的授课时间一长,往往注意力就分散了。在备课时,将课程分解成若干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再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每次课讲解一个模块的一个知识点,马上动手进行训练,以增强趣味性,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例如:一节课先安排3分钟的英文指法训练,接着安排5分钟的艺术字的制作内容讲解,10分钟的制作艺术字的实践训练。再安排10分钟的创作比赛,5分钟的评一评,看谁学得好、做得对。最后的几分钟时间,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生动形象地讲解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设置几个小问题,留待下次课前抢答,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次讲得虽少,但日子久了,积少成多,知识的聚集就越来越多。 3、任务驱动法。把教学内容设计在一个个实际任务中,教学过程变成教师带领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实际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新的知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目标,又要促进条件目标。 解读一: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最新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试题及部分答案

精品文档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试题 、填空。(60 分,每空 2 分) 4、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 国家 )、( 地方 和(学校 )三级课程管理。 6、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 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7、了解信息技术的( 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 表现形式)。 8、建立对计算机的( 感性认识 ),了解信息技术在(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 兴趣和意识)。 9、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 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 年龄特征相符 )的多 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10、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 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 、与他人沟通,开展( 直接) 和(独立 )的学习,发展个人的( 兴趣和爱好)。 11、知道(负责任 )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 习惯) 和(责任 )意识。 1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分为: (基础型 )和 (拓展性 ),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 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精品文档 满分: 100 分) 姓名: 成绩: 1、新课程整体设置( 九年一贯制 )的义务教育课程。 2、新课程小学阶段以( 综合课程 )为主。 3、新课程从小学设置( 综合实践活动 )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 )、(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以及 劳动与技术教育 )。 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为核心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卓顶精文2019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 小学激发兴趣保 持学习动机 掌握常用软 件/工具的应用 技能 体验信息活 动形成信息意识 勇于质疑的 问题意识敢于尝 试的创新精神 ↓↓↓↓↓ 初中巩固兴趣发 现特长 拓展+提升 初步具备一技之 长 自主选择综 合运用 创新能力培 养,改进方案, 动手创新 ↓↓↓↓↓ 高中专业学习和 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 业发展 信息→知识 →智慧 某一技术门 类的设计、制作、 创造

五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五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一、课程性质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臵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促进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增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强调基本功,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二)注重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使学生在学习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三)重在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与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并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三、课程定位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臵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允许有独立的课时。

(完整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一、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 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小学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中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72课时,适宜在三、四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和“机器人入门”,各36课时,适宜在五、六年级开设。初中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36课时,适合在七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各36课时,适合在八、九年级开设,也可以在七年级开始开设。基础模块是各地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以“算法与程序设计”为例,小学阶段以体验为主,强调借助积木式编程工具,通过对对象、模块、控制、执行等概念及作用的直观操作体验,感受编程思想;初中阶段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通过尝试设计与实现基本程序结构,将实际问题解决与算法思想形成联结;而高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试题及部分答案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试题及部分答案 一、填空。(14分) 1、新课程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 2、新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3、新课程从小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4、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 6、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7、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8、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9、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特征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10、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11、知道(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1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型)和(拓展性),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二、判断下列说是否正确。并将错误的加以改正。(5分) 1、新的课程体系涵盖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对 2、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计划,规划地方课程。对 3、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试。错 4、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70-140学时。错 5、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对 三、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 1、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课程有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体育和( B)。 A 信息技术 B 综合实践活动 C 美术 D 音乐 E 艺术 2、小学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有:信息技术初步、操作系统简单介绍、用计算机画画、用计算机作文、网络的简单应用和(A )。 A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B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C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3、小学信息技术初步模块内容安排有: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和( B)。 A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B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 C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4、小学用计算机作文模块内容安排有: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和( C)。 A版式的设计 B特殊效果的处理 C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5、小学网络的简单应用模块内容安排有: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和(A )。 A学会使用电子邮件 B网页制作 C网络通信基础 新课程理论试题及答案 1、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同时代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可以看到,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形成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1.能识别计算机的外观和常用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输出设备(如监视器、打印机)及其他常用外接设备(如音箱、耳机、话筒等);能通过动手组装或观看组装示范,探究计算机的基本构成,认识不同部件的基本功能(活动学习——直接经验;观察学习——间接经验)。 2.通过打字任务或简单的游戏,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熟悉操作常用输入、输出设备。 3.能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利用计算机输入、存储、加工、输出信息的基本流程;借助自己获取、加工信息的经验,体验计算机在处理信息方面的优势,知道计算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二、树立与终身学习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意识,形成积极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1.结合生活和学习经验,体验信息在生活、学习、科研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信息价值(理念先行)、敏锐捕捉有用信息(选择性注意)、主动获取相关信息(有目的的任务驱动)、甄别筛选正确信息(针对性、准确性、价值高低)、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信息意识;逐步形成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能讨论每个个体在创作和共享有益信息方面的责任。 2.通过身边的事例或观看案例,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在获取、加工、存储、表达和交流信息方面的作用,理解信息技术是人的信息加工器官的延伸,讨论人类发明创造信息技术的基本历程,形成乐于学习、勤于操作、敢于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树立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技术操作能力;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的志愿。 3.观察和列举日常生活、学科学习和其他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常见应用,能讨论这些技术应用带来的利弊。 4.能讨论应用信息、信息产品、信息技术现备和软件时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和道德问题,能描述不恰当应用带来的后果;知道如何负责地使用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料,在引用他人的观点、成果和信息时理,知道如何注明出处和给予恰当的致谢;养成保护自己信息安全的意识,学会防查杀病毒、简单的文件加密(如设置使用口令)等信息保护方法——“行为指导”“使用技能”。 三、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和处理信息,以支持学习、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1.能根据学科学习和其他活动需要,分析所需的信息及其类型,讨论确定合适的信息来源(如他人、书籍、报刊杂志、光盘、录像、电视、因特网等),学会从不同的信息来源搜集资料的方法(如实验、调查、访谈等)。对信息搜集过程进行一定的规划,初步形成信息需求分析的意识和习惯。 2.学会利用常用设备(如数码相机、探测器、扫描仪、录像机等)获取第一手的信息,或利用常见信息技术设备对传统介质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数字转换。 3.学会利用计算机输入和存储资料,学会利用计算机的资源管理功能对文件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整理、建立以及重命名文件(夹)、保护文件等,能迅速查找和提取自己计算机内存储的信息;通过比较和实际体验,感受对信息进行数字化编码、存储和管理的优势,认识到数字化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 4.能熟练有效地运用远程通讯工具和在线资源(如E-mail、因特网等),浏览、查找、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8年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7版)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课程性质 (3) (二)基本理念 (4)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4) 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4) 4.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4) 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5)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5) (一)学科核心素养 (5) 1.信息意识 (5) 2.计算思维 (5)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5) 4.信息社会责任 (5) (二)课程目标 (6) 三、课程结构 (6) (一)设计依据 (6) 1.以立德树人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6) 2.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课程结构与内容 (6) 3.参照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 (6) 4.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发展特征 (6) (二)结构 (6) (三)学分与选课 (7) 四、课程内容 (7) (一)必修课程 (7) 模块1:数据与计算 (7) 【内容要求】 (7) 【教学提示】 (8) 【学业要求】 (8) 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9) 【内容要求】 (9) 【教学提示】 (9) 【学业要求】 (10)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10) 模块1:数据与数据结构 (10) 【内容要求】 (10) 【教学提示】 (11) 【学业要求】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