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看懂血液常规检查报告

让你看懂血液常规检查报告
让你看懂血液常规检查报告

让你看懂血液常规检查报告

手术、化疗、放疗前后均需行血常规检查。其中的指标的异常会影响这些治疗措施的进行。但很多病人与家属拿到化验单看不懂,感到很困惑。现仅就血常规的一些化验项目的临床意义作一简要说明,供参考:

1、血红蛋白(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0~16.0g/dl)【10】

女:110~150g/L(11.0~15.0g/dl【10】

临床意义:

增高:有生理性或病理性,在肺癌病人中较少见。

减低:可反映贫血的程度。病人的营养状况不佳、手术后失血过多、化疗后等均可出现。

2、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1012/L(400~550万/mm3)【0.01】

女:(3.5~5.0)×1012/L(350~500万/mm3【0.01】

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及红细胞增多症。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缺氧等。

减低:手术后失血过多、化放疗疗引起的红细胞减少、其他情况引起的贫血、血液稀释后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4~10)×109/L(4000~10000/mm3)【0.001】

临床意义:

增高: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及白血病等。

降低:这是化疗病人最常见的副作用。另外,某些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可出现。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

正常参考值:0.50~0.70(50%~70%)【0.01】

临床意义: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放射线或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病毒性感染、伤寒、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

(2)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

正常参考值:0.01~0.05(1%~5%)【0.01】

临床意义: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判断感染轻重程度等。

(3)嗜酸性粒细胞(E):

正常参考值:0.005~0.05(0.05%~5%)【0.01】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及血液病等。

减少:见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大手术病情严重及传染病、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

(4)嗜碱性粒细胞(B):

正常参考值:0~0.01(0%~1%)【0.01】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某些转移癌。

减少:无临床意义。

(5)淋巴细胞(L):

正常参考值:0.25~0.35(25%~35%)【0.01】

临床意义:

增多: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恢复期及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等。

减少:接触放射线及应用皮质激素之后。

(6)单核细胞(M):

正常参考值:0.03~0.08(3%~8%)【0.01】

临床意义:

增多: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减少:临床意义不大。

5、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100~300)×109/L((100~300)×103/mm3)【1.0】

临床意义:

减少: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障、急性白血病、伤寒、脾功能亢进及进行体外循环时、化学药物中毒。

增高:某些化疗药物或放疗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其他的疾病引起则较少见,有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术后。

血液常规检验及其临床意义

1.血红蛋白(Hb)测定:参考值: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降低:贫血、白血病、大量失血及钩虫病等。

增高:慢性缺氧(肺气肿和先天性心脏病等)、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

2.红细胞(RBC)检验:参考值男性4.0~5.5×1012/L,女性

3.5~5.0×1012/L,新生儿6.0~7.5×1012/L。

临床意义同血红蛋白,巨幼红细胞贫血时减少更为明显。

3.白细胞(WBC)检验:参考值:成年人4~5.5×109/L,婴儿(两周岁以下)11~12×109/L,新生儿15~20×109/L。

增多:细菌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和应激状态(急性出血和大手术)等(妊娠后期、月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可有生理性增加)。

减少:病毒感染、伤害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极严重感染、放射性辐照、肿瘤化疗后和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4.白细胞分类(DC):参考值:中性粒细胞0.5~0.70×(50~70%),嗜酸性凿粒细胞0.005~0.05(0.5%~5%)嗜碱性粒细胞0~0.01(0~1%),淋巴细胞0.2~0.40(20%~40%)和单核细胞0.03~0.08(3%~8%)。

中性粒细胞

增多:多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和尿毒症等;

减少:见于伤寒和副伤寒、疟疾、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性辐照和肿瘤化疗。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等;

减少:见于伤寒和副伤寒等。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氏病和铅中毒等。

淋巴细胞

增多:见于病毒感染。

减少:见于免疫缺陷病。

单核细胞

增多: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及单核细胞白血病等。

5.血小板(PLT)检验:参考值:100~300×109/L。

减少:造血功能障碍(如急性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小板破坏过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及消耗增加(如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时;

增多: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时。

6.红细胞比积(Ht)检验:参考值:男性0.42~0.49(42%~49%),女性0.37~0.43和新生儿 0.49~0.54。

增高:失水和大面积烧伤等所致的血液浓缩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

下降:贫血及血液稀释时。

7.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参考值:成人79~101fl,儿童73~89f1和新生儿可达105fl。

用于贫血分类:增大为巨红细胞性贫血,减小为小细胞性贫血(如严重缺铁性贫血)和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正常红细胞性贫血时正常。

8.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值:27~32ρg,新生儿可达40ρg。

用于贫血分类:增加见于大细胞性贫血,减少见于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9.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G):参考值:成人320~360g/L,儿童340~410g/L和新生儿可达450g/L。

大细胞性贫血时正常减少,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时正常,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减小。

10.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参考值:0.11~0.16(成人)。

RDW与MCV结合可将贫血分为小细胞均一性与不均一性贫血,正常细胞均一与不均一性贫血及大细胞均一与不均一性贫血,在治疗过程中会有动态变化。

11.网织红细胞(RC)计数:参考值:成人0.5~1.5%,新生儿3.0%~6.0%.

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溶血性贫血尤为显著,恶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治疗有效会增多,再性障碍贫血等骨髓抑制者减少.

12.红细胞沉降率(ESR):参考值:男性0~15mm/h,女性0~20mm/h,60岁以上男女老人的上限分别为24和34mm/h.

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急性炎症、贫血及恶性肿瘤等增快。幼龄儿、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至产后1个月及60岁以上老人呈生理性增快。

血液常规检验临床意义

血液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 血液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1012-5.3×10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12-5.0×10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12-5.3×1012个/L(400万-530万个/mm3)。[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临床血液学检验第五版考试重点

1.造血: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2.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叶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出生后的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淋巴造血。 3.髓外造血(EH):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4.造血微环境(HIM):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 5.造血干细胞(HSC):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6.CFU-S:能形成脾结节的干细胞称脾集落形成单位。 7.造血祖细胞(HPC):是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也称为造血定向干细胞。 8.骨髓间质干细胞(MSC):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度自我更新能力等干细胞的共性,可在不同环境中分化成不同种类的细胞,如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9.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10.无效造血:幼红细胞在骨髓内分裂成熟过程中发生的“原位溶血”,或红细胞进入循环后很快被破坏,称无效造血。 11.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20微米,圆形或类圆形,胞核较大,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约占细胞的2/3,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染淡紫红色,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纱,

临床血液学检验配套试题与答案

第十章白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7. 下列哪项不是急性白血病常见的临床表现? 一、选择题 A. 贫血 A1型题 B. 出血 1. 临床上最容易导致DIC 的白血病是下列哪 C. 发烧 种? D. 浸润 A. M1 E. 皮疹 B. M38. M1患者骨髓中原粒细胞占百分之多少(NEC ? C. M5 A. 30% ?90% D. M7 B. > 30% E. ALL C. > 90% 2. 某急性白血病患者,其骨髓中的原始细胞形态主要 D. > 80% 特点如下:胞体中等大小,胞体规则,胞质量中等,蓝 E.30%?80% 色,少数细胞胞质中可见较粗短的棒状小体,核形规则,9. M5复查患者,其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52% 染色质细致,核仁2-4 个,较小、清楚。根据细胞形态红系22%,原单核细胞加幼单核细胞占 3.5 %,其他无你初步考虑什么系列急性白血病?明显异常。你认为该患者属于下列哪种情况? A. 粒细胞系列 A. 基本正常骨髓象 B. 单核细胞系列 B. 完全缓解骨髓象 C. 粒单核细胞系列 C. 部分缓解骨髓象 D. 淋巴细胞系列 D. 未缓解骨髓象 E. 巨核细胞系列 E. 复发骨髓象 3. 白血病患者通过化疗或骨髓移植后临床和血液学 检查可达到完全缓解,但体内仍残留着一定数量的白血10. M6初诊患者,其骨髓中有核红细胞百分比一般是多少? 病细胞,约为多少? A. > 30% A. 104~106 B. > 40% B. 106~108 C. > 50% C. 108~1010 D. > 60% D. 1010~1012 E. > 80% E. 1012~101411. WH(分型将急性白血病的原始细胞百分比调 4. 急性白血病导致出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整为多少? A. 白血病细胞侵犯血管,导致血管破裂 A. > 10% B. 血小板破坏增加 B. > 15% C. 血小板生成减少和功能异常 C. > 20% D. 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D. > 25% E. 纤溶系统活性亢进 E. > 30% 5. M4EO常可见下列哪种特异性染色异常?12. 目前临床上对急性白血病主张采用下列哪种 A. t(8;21) (q22 ;q22)分型? B. t(9 ;22) (q34 ;q11) A. 分子生物学分型 C. t(15;17) (q22 ;q11-12) B. 细胞形态分型 D. t(8 ;14) (q 24 ;q 32) C. 细胞免疫学分型 E. t(11 ;14) (p 13 ;q 11) D. 细胞遗传学分型 6. 口腔粘膜明显浸润,以下列哪种白血病最常见? E. 综合上述各种分类 A. ALL13. ALL 患者血常规检查时,常表现为下列哪种类 B. M2型? C. M3 A. 白细胞增加,红细胞数正常,血小板数下降 D. M5 B. 白细胞数下降,其他细胞数正常 E. M6 C. 白细胞数增加,红细胞数下降,血小板数正常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检验 1.骨髓造血:骨髓的造血细胞大部分来源于肝脏,部分来源于脾脏。骨髓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场所,骨髓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因此骨髓不仅是造血器官,同时也是一个中枢淋巴器官。 2.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从头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3.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例外。这种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是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又获得新功能的过程。 4.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观察疗效及病情的严重手段之一。 5.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而得名的。颗粒从II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称为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A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S可以有三种: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 6.早幼粒细胞其胞体直径12~25um,较原始粒细胞大。 7.骨髓穿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骨上棘(包括髂骨前、髂骨后上棘) 8.骨髓取材情况判断:(1)取材满意:a.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感到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无这种感觉);b.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黄色小粒(多为骨髓小粒,有的是脂肪);c.显微镜下涂片中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稚童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造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d.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2)取材失败(即骨髓稀释):如抽吸骨髓液时混进血液,称为骨髓部分稀释;

血液检查正常参考值1

血液检查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临床血液学检验配套试题与答案

第十章白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 一、选择题 A1型题 1.临床上最容易导致DIC的白血病是下列哪 种? A. M1 B. M3 C. M5 D. M7 E. ALL 2.某急性白血病患者,其骨髓中的原始细胞形态主要特点如下:胞体中等大小,胞体规则,胞质量中等,蓝色,少数细胞胞质中可见较粗短的棒状小体,核形规则,染色质细致,核仁2-4个,较小、清楚。根据细胞形态你初步考虑什么系列急性白血病? A. 粒细胞系列 B. 单核细胞系列 C. 粒单核细胞系列 D. 淋巴细胞系列 E. 巨核细胞系列 3.白血病患者通过化疗或骨髓移植后临床和血液学 检查可达到完全缓解,但体仍残留着一定数量的白血病细胞,约为多少? A. 104~106 B. 106~108 C. 108~1010 D. 1010~1012 E. 1012~1014 4.急性白血病导致出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白血病细胞侵犯血管,导致血管破裂 B.血小板破坏增加 C.血小板生成减少和功能异常 D.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E.纤溶系统活性亢进 5.M4EO常可见下列哪种特异性染色异常? A. t(8;21) (q22;q22) B. t(9;22) (q34;q11) C. t(15;17) (q22;q11-12) D. t(8;14) (q 24;q 32) E. t(11;14) (p 13;q 11) 6.口腔粘膜明显浸润,以下列哪种白血病最常见? A. ALL B. M2 C. M3 D. M5 E. M6 7.下列哪项不是急性白血病常见的临床表现? A. 贫血 B. 出血 C. 发烧 D. 浸润 E. 皮疹 8.M1患者骨髓中原粒细胞占百分之多少(NEC)? A. 30%~90% B. ≥30% C. ≥ 90% D. ≥80% E.30%~80% 9.M5复查患者,其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52%,红系22%,原单核细胞加幼单核细胞占3.5%,其他无明显异常。你认为该患者属于下列哪种情况? A. 基本正常骨髓象 B. 完全缓解骨髓象 C. 部分缓解骨髓象 D. 未缓解骨髓象 E. 复发骨髓象 10.M6初诊患者,其骨髓中有核红细胞百分比一般是多少? A. ≥30% B. ≥40% C. ≥50% D. ≥60% E. ≥80% 11.WHO分型将急性白血病的原始细胞百分比调整为多少? A. ≥10% B. ≥15% C. ≥20% D. ≥25% E. ≥30% 12.目前临床上对急性白血病主采用下列哪种分型? A. 分子生物学分型 B. 细胞形态分型 C. 细胞免疫学分型 D. 细胞遗传学分型 E. 综合上述各种分类 13.ALL患者血常规检查时,常表现为下列哪种类型? A. 白细胞增加,红细胞数正常,血小板数下降 B. 白细胞数下降,其他细胞数正常 C. 白细胞数增加,红细胞数下降,血小板数正常 D. 白细胞数增加,红细胞数下降,血小板数下降 E. 全血细胞减少 14.下列哪项是前B-ALL较特异性的染色体异常? A.t(6;9) B. t(1;14) C. t(8;16)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临床血液学与检验 英文名称:clinical hematology and inspection 课程类型:专业课必修考试 总学时:122 学分:6.5 理论课学时:58 实验课学时:64 适用对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实验性学科,随着分子生物学、物理学、电子学等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检验技术促进了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不断前进。临床血液学检验是应用血细胞生理学、血液生化学、血液免疫学、遗传血液学、血液流变学、实验血液学等学科的科学方法,检查造血微环境、造血细胞、骨髓细胞及血栓与止血的各种凝血因子等。因此,临床血液学与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造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是医学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应用学科,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之一。 通过临床血液学检验的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论上弄清实验原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各类造血细胞的生理、病理形态与各类常见血液病的临床基础及检验技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临床培养有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及具有初步科研工作能力的医学检验医师。 在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中重点讲授造血检验、细胞形态学、细胞组织化学染色、各类贫血、白血病、出凝血疾病等疾病的检查原理、操作方法、评价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等。 二、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血液学检验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考试等。其中课堂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及细胞形态的图示以启发式方法教学。实验是教师在实验室里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实验标本、挂图、图谱等,并结合电化教学、多媒体实验教学、要求学生细胞绘图等手段,强化记忆,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早到医学检验室轮流进行实习,更好地配合理论教学。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绪论

血液部分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

血液部分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 1.白细胞分类(DC): 化验介绍: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参考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50-70% 嗜酸性粒细胞(E):0.5-5% 嗜碱性粒细胞(B):0-1% 淋巴细胞(L):20-40% 单核细胞(M):3-8%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N):中性粒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增高见于: a.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 b.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梗塞、肺梗塞等。 c.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d.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减少见于: a.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付伤寒、麻疹。 b.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 c.化疗或放疗后,抗癌药物,X线及镭照射。 d.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 (2)嗜酸粒细胞(E):嗜酸粒细胞与变态反应有关,并有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增多见于: a.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紫癜。 b.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 c.某些皮肤病:湿疹、牛皮癣、剥脱性皮炎等。 d.某些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氏病等。减少见于: a.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 (3)嗜碱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特殊的免疫反应。增多见于: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b.某些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4)淋巴细胞(L):淋巴细胞能产生和运载抗体,在防御病毒感染方面有重要作用。增多见于: a.某些病毒或细胞所致的传染病: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病恢复期、结核病、百日咳。 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减少见于: a.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接触放射线。 b.细胞免疫缺陷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 (5)单核细胞(M):单核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除吞噬细胞和异物外,

最新临床检验血液学配套试题及答案

临床检验血液学配套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造血基础理论 一、选择题 A 型题 1. 血细胞由原始向成熟发育演变规律不正确的是 A. 胞体由大到小 B. 巨核细胞由小到大 C. 核染色质由紧密粗糙到疏松细致 D. 胞浆由少到多 E. 胞质内颗粒从无到有 2. 人体内具有多项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是 A. 红系祖细胞 B. 造血干细胞 C. 粒系祖细胞 D. 巨核系祖细胞 E. T淋巴系祖细胞 3. 成人在正常情况下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唯一器官是: A. 肝脏 B. 脾脏 C. 骨髓 D. 胸腺 E. 淋巴结 4. 关于造血祖细胞下述哪项是正确的 A. 具有多项分化能力 B. CD34+ CD38- C. CD34+ Lin- D. 分化能力较局限 E. 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 5. 胚胎期造血下列错误的是 A. 卵黄囊壁上的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 B. 肝脏造血是由卵黄囊血岛的造血干细胞迁移到肝脏而引起的 C 胚胎第五个月以后骨髓成为造血中心 D. 淋巴结不参与胚胎期造血 E. 胎肝的造血干细胞经血流入脾,在此增殖、分化和发育 6. 参与造血正向调控的细胞因子是 A. 干细胞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 B. 干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 C. 干细胞因子和集落刺激因子 D. 集落刺激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 E. 干细胞因子和干扰素 7. 正常成人骨髓造血分布区域下列不符合的是 A. 胸骨 B. 肋骨 C. 下肢股骨远心端 D. 脊椎骨 E. 颅骨 X 型题 8. 关于红骨髓下列正确的是 A. 含大量发育的各阶段血细胞而呈现红色 B. 18岁后红骨髓仅存在于扁骨、短骨及长管骨的近心端 C. 红骨髓约各占骨髓总量的50%左右 D. 红骨髓是脂肪化的骨髓 E. 在正常情况下不再参与造血,但仍保留造血潜能 9. 血细胞分化是指 A. 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 B. 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 C. 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 D. 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转变为具有新功能细胞的过程 E. 分化后的新细胞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10. 造血干细胞出现的表面标志是 A. Lin- B. CD38+ C. CD38- D. CD34- E. CD34+ 11. 造血干细胞的基本特征是 A. 对称分裂能力 B. 高度自我更新能力 C. 定向分化能力 D. 多向分化能力 E. 有明显的形态特征 12. 造血微环境包括: A. 网状细胞 B. 造血细胞 C. 基质细胞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D. 骨髓微血管系统 E. 造血岛 13. 胚胎期参与造血的器官有: A. 骨髓 B. 肝脏 C. 胸腺 D. 脾脏 E. 淋巴结 14 髓外造血可发生在下述哪些情况: A. 婴幼儿严重贫血 B. 急性再障 C. 骨髓硬化症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5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题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题 姓名:学号:班级: 一、单项选择题 A型题(每题1分,共10分) 1、带3蛋白是红细胞膜中含量最多的一种(D) A、锚蛋白 B、收缩蛋白 C、肌动蛋白 D、跨膜糖蛋白E肌球蛋白 2、影响DNA合成的常见因素( E ) A、丙酮酸激酶缺乏 B 、铁缺乏 C 、维生素C缺乏 D 、微量元素缺乏E、叶酸和维生素B12(vitamin B12)缺乏 3、早期诊断缺铁性贫血的主要指标是( A ) ` A、血清铁蛋白降低 B 、血清铁降低 C 、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D 、总铁结合力升高 E 、铁粒幼细胞增多 4、PAS染色对下列哪项最有意义: (A) A、巨贫与红血病的鉴别 B、急淋与急非淋的鉴别 C、PNH与再障的鉴别 D、外周血象检查 E、以上均不正确 5、活化蛋白C可灭活下列哪些因子(C) A、因子Ⅹa、Ⅺa B、因子Ⅶa、Ⅹa C、因子Ⅴa、Ⅷa D、因子Ⅹa、Ⅸa E、AT、HCⅡ 6、关于NAP的临床意义,哪项是错误的( C ) 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NAP活性降低,而类白血病反应时则增强 B、{ C、化脓性感染时NAP活性增加,而病毒感染时则无变化 D、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NAP活性降低,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则增强 E、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急性变时NAP活性增强 F、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NAP活性增强,PNH时则降低 7、下列哪项符合血管外溶血的实验室指标( B ) A、血浆中出现高铁血红素 B、血浆血红素结合蛋白下降 C、尿中含铁血黄素试验阴性 D、尿中出现游离血红蛋白 E、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 8、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鉴别依据是(D) A、巨核细胞受抑、血小板减少 B、原始细胞形态差别显著 C、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 D、POX染色 E、胞质中可见Auer小体 9、由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形成交联性纤维蛋白的过程中,参与的凝血因子有( C ) A、因子ⅩⅢ B、因子ⅩⅢa C、因子ⅩⅢa 、Ca2+ D、因子Ⅹ E、因子Ⅹa、Ca2+ 10、下列检查哪项改变与溶血无关( B )

临床常规化验的正常值及其意义

血气分析的正常值及其意义

肝功能各项与正常值本知识 项目参考范围 ALT(谷丙转氨酶)0~40 AST(谷草转氨酶)0~40 AST/ALT(谷草/谷丙)0.80~1.50 GGT(谷氨酰转移酶)7~32 ALP(碱性磷酸酶)53~128 TBILI(总胆红素) 5.1~19.0 DBILI(直接胆红素)0.0~5.1 IBILI(间接胆红素)5.0~12.0 TP(总蛋白)60~80 ALB(白蛋白)40~55 GLB(球蛋白)20~30.0 )(1.5~2.5):1 GLU(葡萄糖) 3.89~6.11 BUN(尿素氮)1.7~8.3 CRE(肌酐)53~108 UA(尿酸)202~416 LDH-L(乳酸脱氢酶)109~245 CK(肌酸激酶)24.0~195.0 CHOL(总胆固醇)3.35~6.45 TRIG(甘油三酯)0.48~1.71 血红蛋白(Hb):男性120~160 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红细胞(RBC):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血小板:(100~300)×10*9/L 网织红细胞计数: 0.5%-1.5%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百分率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0~0.001(0%~1%)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4~0.5)×10*9/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2.0~7.0)×10*9/L 嗜酸性粒细胞(0.02~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0~0.1)×10*9/L 淋巴细胞(0.8~4.0)×10*9/L 单核细胞(0.12~0.8)×10*9/L 血细胞比容(Hct): 微量法男性:0.467±0.039L/L 女性:0.421±0.054L/L 温氏法男性:0.40~0.50L/L(40~50容积%),平均0.45L/L 女性:0.37~0.48L/L(37~48容积%),平均0.40L/L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手工法82~92fl 血细胞分析仪法80~10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 手工法27~31pg 血细胞分析仪法27~34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32%~36%)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RDW-CV 11.5%~14.5%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10~50mg/L 高血糖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血糖≥11.1mmol/L 正常空腹血糖为3.9-6.0mmol/l,餐后两小时不超过7.8mmol/l, 低血糖:≤2.8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0~0.0001 或(0.01%) 增高:见于铅、汞、银、铋等金属中毒及苯胺、硝基苯等中毒时,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肿瘤等 化验名称:杆状核中性粒细胞

《血液学检验》考试题A卷

《血液学检验》考试题(A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60分)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胚胎期造血可分为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三个时期。2.幼稚红细胞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期。3.五大血细胞系统中,在幼稚阶段能进一步分成早幼、中幼、晚幼三期的是: 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骨髓增生程度一般均以____________细胞与_____________细胞之比来进行,通常分为______级。 5.正常成人在1.5cm×3cm的骨髓涂片中可见巨核细胞_______个,其中以 _________细胞占主要比例。 6.骨髓涂片低倍镜检验的内容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等。 7.通常情况下,骨髓检验能对白血病、急性再障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作出肯定诊断。 8.内源性凝血途径启动于________,这一过程有四个凝血因子参加,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9.血小板具有使血块收缩的功能,主要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来完成。10.在血小板膜糖蛋白中,___________具有粘附功能,_____________而具有聚集功能。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9分) 1.干抽: 2.溶血性贫血(hemoiytie anemia): 3.白血病裂孔现象:

常见血液病诊疗常规

目录页 常见血液病诊疗常规 贫血 一.实验室检查 1血象(包括红细胞指数)及网织红细胞、血型。 2尿常规、大便潜血、虫卵。 3肝功、肾功、必要时查各种自身抗体,如ANA、抗dsDNA、抗ENA等。 4 必要时胃肠道餐或胃镜检查 二.诊断标准 1男性:Hb﹤120g/L,RBC﹤4.0×1012/L,HCT﹤0.40 2女性:Hb﹤110g/L,RBC﹤3.5×1012/L,HCT﹤0.37 缺铁性贫血 一、实验室检查 1血象(包括红细胞指数)及网织红细胞。 2血清铁+转铁蛋白,运铁蛋白饱和度。 3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 4血清铁蛋白。 5骨髓涂片及铁染色(必要时)。 6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必要时),红细胞铁蛋白(必要时)。 7大便潜血、虫卵。 8胃肠道钡餐或胃镜检查(必要时)。 9妇科检查(月经过多的患者)。 10肝、肾功能。 二、诊断标准 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26pg,MCHC﹤0.31g/L 2血清铁﹤50ug /dl,总铁结合力﹥350ug /dl,运铁蛋白饱和度%﹤15%。 3骨髓铁染色示细胞外铁减少或消失,铁粒幼细胞﹤15%。 4血清铁蛋白﹤14ug /L。 5红细胞游离卟啉(FEP)﹥3.0ug/gHb。 6有明确的缺铁病因,用铁剂治疗有效。 符合上述1~6条中任2条以上者可论断。 三、治疗 1去除或治疗病因。 2铁剂补充治疗:元素铁150~200mg/天。 3疗程:血象恢复正常后,血清蛋白﹥30~50ug /L时再停药。 四、疗效标准 1治愈:Hb恢复正常,MCV﹥80fl血清铁及铁蛋白,FEP均恢复正常。贫血病因消除。 2有效:Hb增高﹥20g/L,其他指标部分恢复。 3无效:四周治疗Hb较治疗前无改变或反下降。 巨幼细胞贫血 一、实验室检查 1血象(包括红细胞指数)及网织红细胞。 2中性粒细胞分叶计数。

2018年自考《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试题及答案 01.血液凝固的主要步骤是( ) A.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 B.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C.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D.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E.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 02.对G6PD缺乏症的实验室检查哪项是不正确的( ) A.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还原率下降 B.红细胞组织化学洗脱试验空影细胞大于30% C.自溶试验轻度增加,并能被葡萄糖纠正 D.氰化物-抗坏血酸试验阳性 E.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03.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可见( ) A.幼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 B.血清铁减低 C.血清铁蛋白减低 D.血清铁饱和度降低 E.血和尿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 04.鉴别血管性血友病和血友病A,下列哪项最重要( ) A.遗传方式和临床表现 B.APTT和因子Ⅷ:C测定 C.出血时间和血小板粘附试验 D.vWF:Ag和vWF多聚体分析 E.PT和血小板计数 05.下列哪种疾病不属于遗传性疾病( ) A.G6PD缺陷症 B.PK酶缺陷症 C.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D.PNH E.血友病 06.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下列哪项是Ph染色体的典型易位( ) A.t(9;22)(q34;q11) B.t(22;9)(q11;q34) C.t(11;14)(q13;q32) D.t(14;19)(q32;q13) E.t(2;22)(q34;q11)

07.vWF的主要作用是( ) A.介导血小板的粘附作用 B.介导血小板的聚集作用 C.介导血小板的收缩作用 D.介导血小板的释放作用 E.下调FⅧ的合成 08.应用凝固法测定血浆凝血因子Ⅱ(Ⅱ:C.)、V(V:C)、X(X:C)、Ⅶ(Ⅶ:C.)的促凝活性,需下列哪一试验作为基础方法( ) A.凝血酶时间 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C.血清凝血酶原时间 D.蝰蛇毒时间 E.蝰蛇毒复钙时间 09.下列哪项符合凝血检查的临床意义( ) A.过敏性紫癜时AFIT延长 B.血友病A时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时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 D.VitK缺乏症时出血时间延长 E.IPT凝血酶原消耗试验异常 10.成人T细胞白血病的外周血和骨髓中出现的典型细胞是( ) A.花细胞 B.镜影细胞 C.多毛细胞 D.异形淋巴细胞 E.淋巴瘤细胞 11.使纤维蛋白(原)降解的物质是( ) A.纤溶酶原激活物 B.纤溶酶 C.凝血酶 D.凝血活酶 E.PK 12.确诊白血病的最重要的手段是( ) A.血常规检查 B.浆膜腔穿刺检查 C.骨髓细胞检查 D.腰椎穿刺 E.造血细胞培养 13.骨髓增生程度极度活跃,原始细胞占30%,这些原始细胞的化学染色结果分别是:POX(+),ALP积分5分,PAS部分细胞呈颗粒状阳性,α-NBE(-)。据此,下述最可能的选择是( )

乙肝常规检查项目中的血常规检查

乙肝常规检查项目中的血常规检查是咋回事? 乙肝的常规检查项目有很多,包括乙肝两对半检查、肝功能检查、HBV-DNA检查、B超检查、血常规检查、肝穿刺检查等。其中项目不一样,检查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那血常规检查什么?血常规检查的意义有哪些呢? 血常规检查什么?血常规检查一般取用末梢血检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在经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器,电脑报告结果,此项目已成为检查病人的一个惯例,所以称之为血常规。血常规检查在全身体检中是基本的体检项目,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乙肝常规检查项目中的血常规检查是咋回事?血常规检查什么?我们从下面的几个项目进行分析: 一、血红蛋白(HGB): 正常参考值:男性,12.0—16.0g/dL(120—160g/L)。女性,11.0—15.0g/dL(110—150g八)。 临床意义:血红蛋白增高、降低的临床意义基本与红细胞增高、降低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二、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可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参与机体的凝血过程。血小板计数是诊断出血性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等的主要检测指标。正常参考值:10万一30万/mm3(100—300×10。儿)。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淋巴瘤,以及急性失血、恶性肿瘤、感染、缺氧、创伤、骨折等。降低,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血红蛋白尿,巨幼细胞性贫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癌症骨转移、脾功能亢进、放射病、败血症、伤寒、黑热病、粟粒性肺结核等。此外,使用某些药物中毒或过敏也可导致血小板降低。 三、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生于骨髓,胞浆内含有血红蛋白和水分,还有少量有机和无机物质,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常参考值:男性,400—550万/mm3。女性,350—500万/mm3。 临床意义:增多,见于真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重度烧伤、休克、肺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登山病、慢性一氧化碳(煤气)中毒等。此外,高山居民、新生儿等可见生理性增高。降低,见于各种贫血、白血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失血,重症寄生虫病等。 四、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用电法检验。正常参考值:新生儿,10000—20000/mm3。儿童,5000—11000/mm3。成人,4000-10000/mm3。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急性感染、手术后、急性心肌梗塞、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恶性肿瘤晚期、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尿毒症、酸中毒、烧伤等,此外某些药物中毒也可增高。降低,见于伤寒、流感、风疹、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等。此外,放射性物质、X线及使用某些抗癌药物、解热镇痛药也可降低。 五、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 嗜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组成部分,是诊断和判断感染轻重程度的检测指标。正常参考值:50%-70%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肺炎、败血症、心肌梗塞、白血病、淋巴瘤、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降低,见于流感、伤寒、副伤寒、麻疹、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此外,抗癌药物、X线及镭照射也可降低。 六、淋巴细胞百分比(LEM): 淋巴细胞具有产生和运载抗体、防御病毒感染的作用。正常参考值:20%-40%

常见化验检查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2009-05-10 19:41 常见化验检查得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口测定 红细胞计数(简写RBC) 1、正常值 男性:400?550 万/mm3 (4、0—5、5X1012/L) 女性:350?500 万mm3 (3、5_5、0X1012/L) 新生儿:600?700 万mm3 (6、0—7、5X1012/L) 2、临床意义:红细胞讣数最常用得就是做为检查贫血得主要指标。 (1)红细胞增多: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相对增多:在剧烈呕吐,频繁腹泻、多汗时、多尿、长期不能进食者,山于血液浓缩,红细胞可以出现相对地增多。 b、绝对增多:在某些正常情况下因缺氧也可以出现红细胞增 多,如:由平原移居高原生活或剧烈地体力劳动与体育运动以后及新生儿均可岀现红细胞增多。此外,红细胞增多还见于一些疾病,如:严重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红细胞减少:主要表现为贫血。如:妊娠中、后期得贫血、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失血性贫血以及溶血性贫血等。 血红蛋口测定(简写Hb) 1、正常值: 男性:12?16 克(120—160g/L) 女性:11 ?15 克(110—150g/L ) 新生儿:17?20 克(170—200g/L ) 2、临床意义:血红蛋白测定常与红细胞讣数同步进行,其增高与减少得临床意议与红细胞讣数同。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 口细胞总数(简写WBC) 1、正常值

成人:4000~10000/mm3 (4—10X10g/L ) 6 个月至2 岁婴儿:11000?12000/mm3 (11—12X10g/L )新生儿:15000?20000/mm3 (15—20X10g/L ) 2、临床意义: (1)增多:白细胞总数增多,就是检查体内感染得主要指标之一,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特别就是化脓性感染。在急性大出血、严重得损伤与急性中毒等也可见到。还有白血病与某些恶性肿瘤,口细胞均有增多。此外,在某些正常情况下也可以见到白细胞增多,如:新生儿、妊娠5个月至分娩后4?5天,以及剧烈运动或劳动后,寒冷、饱餐或淋浴之后等等。 (2)减少:白细胞总数减少,临床上最常见于某些特殊感染,如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病毒等)、伤寒,疟疾等。在某些中毒、长期接触放射线、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得药物、抗癌药物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也会出现白细胞总数得减少。 口细胞分类讣数(简写DC) 1、正常值 嗜中性粒细胞(简写\) 杆状核:3?5% 分叶核:55?63% 嗜酸性粒细胞(简写E):l?3% 嗜碱性粒细胞(简写B) :0?1% 淋巴细胞(简写L):25?35% 单核细胞(简写M): 3?8% 2、临床意义: ⑴嗜中性粒细胞得增多或减少与白细胞总数得临床意义相同。 (2)嗜酸性粒细胞得增多,常见于支气管哮喘或其她过敬性疾病,如:食物过敬、接触过敬、药物过敬等、寄生虫病如蛔虫病以及某些皮肤病等。减少见于某些特殊感染如伤寒,或在使用某些激素得治疗期间。 (3)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放疗、化疗后得病人。 (4)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等或某些特殊急性传染病。 (5)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某些血液病或急性感染得恢复时期。

血液学检验试题精修订

血液学检验试题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第三章血液学检验试题 一选择题: 1人体最早的造血器官是 A.肝脏 B.脾脏 C.卵黄囊 D.骨髓 2下列物质中对骨髓所有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都有调控作用的是 A. IL-2 B. IL-5 D. IL-6 3血友病A、B分别缺乏以下凝血因子 A. Ⅳ、Ⅷ B. Ⅲ、Ⅴ C.Ⅷ、Ⅺ D.Ⅷ、Ⅸ 4下列各项中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试验是 A. APTT B. SCT C. PT D. CT 5下列哪项不符合正常骨髓象特征 A.有核细胞增生活跃 B.粒红比例2~5: 1 C.可见少量网状细胞和肥大细胞 D.原始淋巴细胞占8% 6下列哪项不符合DIC A.血小板减少延长含量减少减少7绿色瘤常伴随于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C.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D.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8血红蛋白60g/L,白细胞×109/L,网织红细胞15%,可能是下列哪种疾病 A.溶血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急性型ITP 9血清铁降低,骨髓细胞外铁增高、内铁减少,可能是以下哪种疾病 A.缺铁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 溶血性贫血 D.铁粒幼细胞贫血 10为区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常用 染色染色染色 D.α-NAE染色 11POX 染色多呈阴性,PAS反应阳性产物为红色粗颗粒状或块状,底色不红,可能是

A.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B. 红白血病 C.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12下列出现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是RARA融合基因 ABL融合基因 C. t(9;11) D. t(15;17) 13下列哪项组合是错的 A.血友病时,APTT延长 B.严重肝病时,PT 延长 C.继发性DIC早期,3P试验阳性 D.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凝血酶消耗试验正常 14有关APC 的作用,下列错误的是 A.灭活因子Ⅴa、Ⅷa B.抑制因子Ⅹa与血小板膜磷脂的结合 C.激活纤溶系统 D..灭活凝血酶和纤溶酶 15下列不属检测血友病的筛选试验的是 A..STGT APTT (涂硅试管法) (普通试管法) 16胞核偏位,核染色质呈车轮状;胞质有浑浊泡沫感,可见核旁淡染区,可能是 A.中幼红细胞 B.原始红细胞 C.浆细胞 D.原始单核细胞 17下列概念错误的是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OX染色阴性 B.红白血病——幼红细胞PAS染色阴性 C.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片分类计数中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 D.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始粒细胞中可见Auer小体 18健康成人骨髓象中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不应超过 % % % % 19下列疾病中除哪项外,均可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恶性组织细胞病 D.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20因子Ⅷ又称

血常规检查什么

血常规检查什么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血常规检查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那么血常规正常值是多少?血常规检查什么?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小编为你解答这些血常规相关问题。 血常规正常值 血常规正常值主要是判断准妈妈是否贫血,其判断标准在国内和国外是有区别的。在国内血红蛋白的正常值是100g/L,低于100g/L为轻度贫血,低于80g/L为中度贫血,低于60g/L 为重度贫血。而在国外血色素正常值为110g/L,低于110g/L为轻度贫血。低于90g/L为中度贫血,低于70g/L为重度贫血。 血常规检查什么? 在血常规检查中,可以看出一些与安全怀孕相关的信息: 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你的血色素数值、白血球数量、有无潜在感染,以及你是否患有贫血。如果你患有严重的贫血,那么孕期很有可能会出现铁的供给量不足,影响胎儿发育,而且不利于产后恢复。 通过血小板的数值,可以了解你的凝血机能,以及是否有血液系统或免疫系统疾病。 红血球的体积(MCV)及脆性检查,有助于发现地中海贫血携带者(这在中国南方比较常见)。 同时还包括血型的检测,如果妻子是O血型(RH阴性),丈夫是A、B或AB血型(RH 阳性),则有出现胎儿新生儿溶血的可能。 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血常规报告单怎么看? 在孕期血常规检查中出现的经常是一些数据,准妈妈要仔细观察,我们可以从这些数据中知晓准妈妈的健康状况,下边是孕期血常规检查中的一些正常的参考数据。 白细胞:白细胞在机体内起着消灭病原体,保卫健康的作用,它的正常值是(4~10]×109/L。如果增多准妈妈可能就会表现为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等,但在孕期是不同的,孕期是可以有一定的上升空间的。白细胞的减少,常表现为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