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打造高效科学课堂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打造高效科学课堂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打造高效科学课堂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打造高效科学课堂

——小学科学“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招远市教研室赵升梅

自从烟台市教育局把2008年确定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活动年后,各单位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听课情况看,科学、品德这样的小学科的教学情况还不是那么理想,当然,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为了追求科学课堂教学的“和谐高效”,今天我们举行这样一次主题为“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打造高效科学课堂——小学科学‘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的教学研讨活动,主要就是研讨科学课到底该怎么上。

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学的关键和核心,是教学的主阵地。“和谐高效”课堂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主动、高效、和谐的发展,要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性质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究已然成为科学学科所必需的永恒主题。没有问题就无从探究,所以,我们综合科学课程的特点、性质和理念,结合“和谐高效”课堂的要求,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确定一个基本的教学模式——“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下面我就谈一下这种模式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和具体步骤,以及相应的策略和注意问题。

我认为,一堂完整的科学课应该包括四大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亲历探究,解决问题——联系实际,应用创新——评价反思,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决定着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对探究事物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态度将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表明,儿童最容易被内容新颖、方式方法独特、活动形式多样的事物所吸引,产生兴趣;教学实践同时也表明,有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好奇心才能产生探究的欲望。所以,教师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情境导入新课,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列举几种科学课堂教学进行情境创设的方法:

1、用实验创设情境。学生对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用实验创设情境,科学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导课时,教师可以设计新奇有趣的实验,或教师演示,或学生操作,或师生合作,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探究欲望的情境,让学生怀着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

用实验创设情境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教学活动的其他环节,目的是用新奇的实验现象吸引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和欲望,同时,启发学生思维,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用故事创设情境。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科学教材中有一些著名实验、发现事例、科学家,都是创设情境的优质素材。这些丰富的史料,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导课时,教师如能创造性地加以利用,就能够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发现精神。如四(上)《苹果为什么落地》一课,就可以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导入新课,既能快速吸引学生进入学习佳境,又能教育学生发现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精神。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也可以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看一些科学家的照片或插图,这

样能够使学生终生难忘,他们会追踪科学家的思维,去体验创造发明的境界。

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编故事,如三(上)《有趣的不倒翁》一课,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关于不倒翁的卡通故事的课件或音像资料,上课时先让学生观赏,然后提出问题:“这段影片说的是什么玩具?”从而导入新课。

要注意的是,运用故事设置情境,要明确故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故事内容做必要的删减或补充,切忌喧宾夺主,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3、猜谜语、唱儿歌。猜谜语和唱儿歌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导课时,可根据教学内容,把要讲的知识编成谜语或儿歌,如三(上)《有趣的不倒翁》导课时就可以给学生这样的谜面“一个公公精神好,从早到晚不睡觉,身体虽小力气大,千人万人推不倒”让学生猜;三(下)《空气在哪里》:“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到处跑,动物植物都需要。”这样不但有利于概括知识,揭示规律,使平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更能在上课之初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探究活动。

4、利用游戏创设情境。游戏也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之一,科学游戏带有“玩”的色彩,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动手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率。但要注意的是,玩只是活动的形式而不是目的,“玩中学”才是我们的出发点,明确了这点,教师在导课时,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创造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等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游戏活动一般有比赛、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如三(下)《有趣的磁铁》一课,教师就可以由玩磁铁导入新课:教师手心里握一磁铁,(不让学生知道),让学生观察手背和拳轮上吸住的铁钉、大头针、书钉等,且甩也甩不掉,再让这只拳头接触小石块、橡皮、小铜片、泥沙等,却怎么也吸不住,学生感觉像是在变魔术,很好奇,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是怎么回事,这样,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投入到科学学习中去。三(下)《空气在哪里》可以由小魔术表演导入,教师利用变魔术的方法,做关于大气压力或压缩空气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再比如,三(上)《太阳和影子》可以由游戏“做手影——猜内容”导入。

情境导课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了以上所说的,还可以利用音像资源创设情境,如录象、录音、广播、电影、电视等。杨亚芹老师的《生物的启示》,就是先让学生欣赏影片《蜘蛛侠》,然后通过“影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的秘密武器是什么?”“哪种动物才具备吐丝的特性?”“蜘蛛侠这个人物是根据什么创造出来的?”等连续发问,引导学生步步接近本课课题,从而导入新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宋吉荣老师的《弯弯的月亮》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让学生欣赏,然后抓住与本课主要内容相关的一句歌词“月有阴晴圆缺”导入新课。月的阴晴圆缺说的就是月相的问题。这样的导课,不但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轻松柔和的学习氛围,而且揭示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有时一个课题就可以有多种导课方法,如三(上)《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方法一:可通过一个典型的画面,像小湖的剖面图,水面上有漂浮的树叶、小船等;水下有石头、沙子等,让学生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方法二:可用巧取乒乓球的游戏:1、在一透明的玻璃杯内放置一乒乓球,不能倒出来,也不能用手拿,有什么简易的方法取出杯内的球?2、把水倒进玻璃杯内,观察乒乓球上浮的情形。四(下)《登上月球》一课,(1)教师可以展示有关月球概貌的图片让学生辨认,引出要研究的问题;(2)可以讲述有关月球的神话故事,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研究兴趣,自然导入新课;(3)可以播放音像资料让学生观察月球,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导入新课;(4)可由嫦娥

工程导入,播放神五、神六拍摄的月球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情境教学不只在导课环节可以使用,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在其他环节也同样适用。今天我们主要说的是用在导课环节的情境创设。

除了情境创设导课,也可以开门见山导课。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导课,教师都要精心设计,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目的,为学生产生质疑继而提出问题作好铺垫。

二、亲历探究,解决问题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也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处于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地位。具体的操作步骤是:从情境中或有关的事实中提出探究的问题——对问题的结果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方案开展观察、实验、调查、查阅资料等探究活动——交流探究结果——得出科学结论。这个流程是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的。

1、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习科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探究、总结从而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探究活动的前提。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波澜,也是形成课堂教学的前奏。教师根据“三维目标”的要求以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质疑,再引导学生根据质疑提出有一定科学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至少要具备两个特征:(1)这必须是一个需要学生进行解释并且经过探究能够被学生解释的问题;(2)这个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学生的提问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渗透着学生的个性,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问题、鉴别问题的能力,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科学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敢问;其次要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启发引导学生会问。

“提出问题”环节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但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有时也可安排在导课环节完成。

2、猜想假设

猜想和假设是由问题直接推测结果的一种思维方式。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而应引导学生借助他们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进行预测或作假设性解释。猜想假设在探究过程中起着导向和依据的作用,因为制定方案、设计实验并付诸实施都是基于猜想假设而行的,都是以猜想假设为依据的,可以说,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经历离不开猜想和假设,猜想假设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1)猜想假设需要围绕探究问题展开,是对探究对象的一种说明或解释;(2)猜想假设不是凭空想象,必须有依据;(3)猜想假设可以被证实。

所以,猜想假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合理解释,做到解释与观察、问题与证据相一致,避免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另外,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假设猜想结论要有所预见,并设计出学生提出某个假设时,如何揭示矛盾,如何导向;教师要减少外界暗示作用对学生思维的影响,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学生出现多个错误假设时,教师应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以揭示矛盾的形式,由学生自己作必要的整理,否定掉一些假设,而不是教师武断地确定探究方向。

3、制定方案

这是为探究活动设计一个操作程序,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有章可循,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怎样做。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方案的制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感受自己在探究小组中的角色和分工,主动承担自己在探究活动中的任务,合理安排时间。

制定方案一般可以分为准备探究工具,设计研究方案、组织人员分工三个部分。制定方案前首先要明确探究的问题、需要验证的猜想和假设,再考虑怎样获得验证所需要的信息以及小组成员分工等。获取信息一般可通过观察、实验、考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获取。

制定方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探究内容的难易程度,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要重视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做到人人参与。小组制定后,要利用口头或书面进行汇报交流,教师要启发、引导和组织学生从合理不合理、可行不可行两个方面对方案进行评议,提出修改的意见、建议后,进一步完善方案。交流方案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借鉴他人探究方法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他人的方案进行恰当的有重点的记录。

下面是一个基本的学生探究方案格式,可以根据具体的探究内容加以改动。

探究方案

探究活动是“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也就是让学生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由个人或学习小组共同实施探究活动方案。

探究活动并不一定都是由实验活动构成,相当多的信息需要通过其他渠道获取,如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如观察月相的变化、叶脉的形状等)、采访、考察、调查、阅读、上网

浏览、种植饲养等,还要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选择那些对解决问题来说是最有效的信息,还要能够把选择出来的信息组织起来,让它产生新的意义。选择什么样的探究活动形式,要根据具体的课型特点和教学内容来定。科学课型大致分为三类:以研究活动为主的、以认知活动为主的、以实践活动为主的。以研究活动为主的,一般以实验操作为主要形式;以认知活动为主的,一般以观察、收集整理信息为主要形式,也有以实验为主的;以实践活动为主的,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活动过程,如考察、访问、种植等,所以它有时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课堂到课外,从书本到实际。这类课型多体现在每册最后的《研究与实践》单元,就类似于现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总之,不管哪种类型的课,往往都是综合运用多种活动形式,不过有所侧重而已。

这个环节的教学活动,放开了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亲自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动脑思维,真正做到了使学生在“做”中学科学。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更容易使学生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本环节要注意的问题是,(1)、在探究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各种实验器具、物品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2)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组内合作、组际互助;要让学生做好实验记录,不但要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等,实验中产生的新问题也要记录。对于一些操作难度较大的、变量难以控制的、观察状态不明显的实验,教师应参与小组活动,及时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针对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可以适当调整研究方案。活动过程中更要时刻关注学生,确保学生安全。活动过程中更要时刻关注学生,确保学生安全。(3)探究结束后,要关注学生的失败,允许学生失败,培养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要正视学生的失败,要引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于失败中发现、感悟,于反思中提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创新与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要善用失败,以失败为契机,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动力,必要时要引导学生重新实验,让他们经历再一次认识的过程,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5、表达与交流

《标准》中对“表达与交流”提出的具体要求是: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这个环节是学生思维互相碰撞,将自己的认识不断充实深化的过程,是使学生的的认知水平、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同时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在学生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他们在探究活动中的发现和探究结果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分的表达出来,让学生把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通过交流把每个学生(小组)的财富转化为共同的财富。不论学生探究的结果与之前的猜想假设是否一致,都应尽可能地为学生间的交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要让探究结果与猜想一致的学生交流做法,体会成功的喜悦,强化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更要鼓励结果出现偏差的学生认真分析和反思,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获得经验。要使交流取得实效不流于形式,就应做到:(1)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允许学生犯错。交流时,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安全的交流氛围,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无所顾忌。所以提供心理安全,允许学生犯错是做好交流的前提。(2)相信学生能说,多给交流机会。a.交流的途径要开放。要将交流从过去的师生交流扩大到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b.交流要充分。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不要一有学生说出老师“想要”的现象,就马上停止交流,甚至不再允许别的同学发表意见。这样的交流,学生的思维并没有被激活,还是受老师的控制,学生的学习似乎就是为老师完成

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没有丝毫的主体性。c.尊重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不同现象和发现。有实验就会有失败,当学生的实验结果出现偏差时,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再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找出存在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重新实验,去伪存真,尊重学生的发现,让他们经历再一次认识的过程。这样会使结论更具有可信度,更不会挫伤实验没有成功的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3)教给交流方法,提供交流手段。如图画、图表、模型、摹声、动作等。允许多种交流手段的存在,教给学生更多的交流方法,学生才能把自己的想法清晰的表达出来。

6、得出结论

这是探究活动的成果环节。《标准》中提出“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在学生交流展示探究结果后,教师应指导学生以活动中观察的事实为依据,让学生自己对问题形成一个合理的解释,得出科学结论,形成科学认识,而不是直接将结论(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

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实际是学生对探究过程再梳理的过程,也是学生在感知、体验基础上的知识形成和思维、概括、语言等能力内化的过程,所以教师一定要组织好这个环节的教学活动,不能急功近利匆匆收场。杨老师讲的这节课,让学生通过“玩”葱叶,得出“筒形的葱叶比剪开的条形葱叶承压能力强”的结论,通过模型检测,得出“筒形的白纸比展开的白纸承重能力强”的结论,继而归纳出“与平面材料相比,筒形材料不容易弯曲,且承压能力更强”的结论。

以上两个小环节都涉及到学生的交流,交流时,学生的语言往往是指代性的,缺乏严谨的科学性,教师应及时地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加以更正、概括和总结,交给学生用科学的名称指代事物,用科学的语言描述事件,从而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的目的。

三、联系实际,应用创新

科学源于生活,也要服务于生活,此环节主要是结合每课的“自由活动”模块进行。有的“自由活动”是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者说了解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三(下)《跷跷板》中的“自由活动”——说说生活中的平衡现象。这个环节的活动是让学生发散思维,把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知道生活处处有科学,从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的“自由活动”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设计或者创新制作,这对学生探究兴趣、创新思维、动手能力以及科学态度的培养。创新制作根据具体情况可以以“拓展活动”的形式放在课外完成,但教师应随时了解学生的制作情况,包括进展、遇到的问题等,制作完成后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为他们对科学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提供条件。

四、评价反思,拓展延伸

必要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探究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一方面,围绕科学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你做了哪些事,有什么收获和不足,还有什么新想法等。另一方面,科学探究之路是永无止境的,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能完成的,教师不要把下课铃声作为教学的终点,要通过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行为,激发他们不断探究的欲望,将后续活动延伸到课外,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课余实践中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自由活动”和“拓展活动”进行设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另行确定拓展活动主题。同上一环节一样,这部分也要求教师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评价,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使学生所学的知识逐步系统化,探究能力逐步提高。

以上就是一堂科学课基本的教学流程,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科学教学也是如

此。教学过程的设计没有固定统一的格式,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以及学校的资源等现有条件,可以关注全过程,也可以有所侧重的关注某个或几个环节。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打造和谐高效的科学课堂,就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针对目前我市科学教学的现状,提几点要求:

1:希望领导能更新观念,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以学生为本,切实重视起小学科的教学工作,小学科虽然不考试,但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建立等。科学教师几乎都是兼职的,领导应仔细考虑教师的任课安排,以便有效规范教学行为。

2、抓好教研活动,以教研促教学。每次教研活动确定一个主题,只要研讨好一方面问题就算研讨成功。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只有让教师走出去,才能帮助教师开阔视野,提高水平,一味地闭门造车,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都是无益的。

3、加强对《标准》的解读;加强对《三(下)教师用书》中“教科书的主要特点”、“教科书的主要编写原则”、“‘六改五’修改说明”等内容的研究。(1—11页)

4、科学教师除了要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外,还要静下心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合力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最新小学科学教学常见的几种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常见的几种方法 宝塔区中石油小学龚增杰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针对小学科学课堂的种种现象,以及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归纳总结出在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依据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任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依据的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师生共同参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 三、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如下: ----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一)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探究发现过程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过程:(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意义、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的准备;(2)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3)指导学生分

小学科学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小学科学探究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旨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改革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传授灌输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方式,依据小学科学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学习科学的认知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将科学探究真正作为科学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途径,使学生的认识过程按照知识建构的科学模式发展,并以此指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 该模式既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也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它体现问题来源于生活和学生原有的认知,倡导由学生发现提出问题,让学生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科学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遵循原则 该模式适用于小学三至六年级的科学课堂教学,为避免出现运用模式化的弊端,在使用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意识,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设计、探究、评价学习活动,不把学习内容的现成结论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利用材料主动去探究、发现与创新,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探究性原则。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新知的过程,教师要设计并向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将科学发现的过程、学生认识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体现探究、发现、建构知识过程的有机统一。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小学音乐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教学模式不断改革,音乐学科的教学也迎来了一系列崭新的变化。要求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丰富和多样,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拓展,音乐课堂气氛宽松而和谐。小学音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已经成为了教育热点问题,现根据学科的特点谈一谈音乐学科基本类型课教学模式。 一、音乐课堂教学类型 课堂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形式,可分为单一课型和综合课型。 单一课型指在一节课中,只进行一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完成一个主要任务,其内容集中、单纯、突出中心,能有效地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如唱歌课、欣赏课、乐理课、视唱练耳课、节奏训练课等。 综合课型是指在一节课中,进行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内容,完成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任务,其教学内容丰富,有讲、有唱、有听,有艺术实际,有层次变化,生动活泼,课堂气氛活跃。如唱歌与欣赏的综合课;乐理、唱歌与欣赏的综合课;乐理与唱歌的综合课等。 二、以歌曲教学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 本教学模式充满快乐、全员参与、给学生创设空间、让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增进友谊;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情感态度。基本模式如下: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游戏、音乐故事、律动、肢体表演、媒体播放或谈话等方式导入新课。 第二步:感悟体验,提升思想(展示歌曲背景,激发学生高尚的思想) 本环节根据歌曲表现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或不同季节风情,利用多媒体或图片向学生展示该地域该民族的民俗习惯、风光或民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原则、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原则、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要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经过几年来的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归纳总结出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是根据以下原则确定的: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具体有以下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教师的共同参与,在共同参与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区、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学习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我们把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为:探究发现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 (6)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就一堂小学科学课而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取决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组合和创立教学模式。而不能不加选择地“照搬”和“套用”已有地教学模式。根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特点,介绍三种常用地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根据自己地教学实际,创造出新的、更多地有效教学模式来。 一、“讲授式”教学模式 讲授教学式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许多知识内容都以教师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因此,它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讲授教学常结合实验的演示、实物和标本的展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等活动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式教学实际上已成为讲授为主,中间穿插实验演示、直观教具展示、向学生提出问题和组织学生讨论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讲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讲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学生的大部分知识是通过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获得的,即教师用讲解的方式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有关的新知识,学生则将教师用语言文字所描述地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和旧经验建立实质性的联系,从而同化新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二)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式 在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和新的原理,常常要借助于具体地实验演示、标本或实物地展示、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地知识经验等具体教学手段来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就出现了以讲授为主的各种变化多样的教学模式。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就称讲授式教学的“变式”,即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常见的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有以下几种: 1.“讲授—实验演示—讲授”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教学过程中加入必要的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现象、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摩擦起电”一课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问学生演示“摩擦起电”的各种实验,用以帮助学生了解摩擦起电的自然现象。 2.“标本展示—讲解”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教学中,借助标本或模型的直观展示,边展示边讲解的一种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人体骨骼”一课时,教师就要借助人体骨骼标本或模型,向学生边展示边讲解,让学生借助标本或模型理解和掌握人体骨骼的概念和结构。 3.“提问—讨论—实验验证”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回答问题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浮力”一课时,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条件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讨论,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各种假设,得出问题的答案。 讲授式教学的变式还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变式。 (三)讲授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一般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为了避免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教师必须采用启发式讲授教学,即在讲授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师生互动来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2.科学知识中的科学概念一般都用词严谨,有些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在讲授时必须配合典型、生动的事例,用通俗易懂的言语讲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透过自然现象,掌握现象的本质特征。 3.讲授教学中的实验演示和模型展示要便于学生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过程要力求规范准确,便于学生进行观察的模仿。对教学中所用的模型和教具等,必须讲清它与实物之间的不同,让学生了解到模型与实物间的异同,形成正确的表象,准确地掌握知识。 二、“观察式”教学模式 “观察式”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自然现象、植物生长和动物习性等进行系统地观察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观察的主体。他们通过系统的观察,获得对操作过程和自然现象等的直观、生动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操作、自然现象和植物生长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和引领者,负责制订观察的计划,提供观察的对象,并在学生进行观察时进行观察的组织和现象指导。 (一)观察教学的理论基础 观察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根据观察学习理论,学生的大量行为方式是通过观察模仿习得的。在小学科学课上,学生能通过观察学习不仅可以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习得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而且还可以观察一些直观生动的自然现象、动物习性和植物的生长规律等,为学习和理解相应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奠定基础。 (二)观察式教学的类型 在小学科学课上,根据学生观察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现场观察和教学录像观察两种。现场观察就是到实验现场、生产现场和实物现场进行观察,例如: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动物园、植物园、展览馆等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教学录像观察就是在教室内,通过教学录像和记录片等进行间接的观察。

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模式探析

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模式探析 摘要:新课改给初中化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学必须要以学生的需求为根本,符合时代精神特征,培养创造性人才。根据新课改对化学课程的基本要求,提出了对初中化学教学模式的几点探索。 关键词:先学后教;互动课堂;小组合作 新课改是目前化学教学改革的基本依据,教师教学时要遵循以下几点重要的指导精神: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围绕学生进行教学;转变教学主体,突出“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符合化学学科特点,实施实验教学和互动教学相结合;要采用开放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开放眼界去看多彩的化学世界。初中化学的创新教学模式探索,要把握住以上几点,合理规划课堂的教学过程,才能让学生在充分的自我学习中获得更多知识。因此,本文提出几点创新而又实用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一、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把握学生的课前时间 “先学后教”重点在于“学”这个字,即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对知识好好预习,能够有一个基本的学习思路,对本节的重点和难点都有一个基本认识。从学生的上课精力来看,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知识的框架,那么很难对老师课上讲

授的知识完全吸收,甚至很容易就出现了饱和状态。但是如果有了课前预习这个前提,学生就可以有选择性地听讲,这样他们得到的知识就是最有效的,上课的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而对于新课改下的教学来说,老师应当辅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保证他们的预习效果能够一致统一,从而能够在教学时把握住大家的节奏,能够进行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教学。 建议采用“导学案”的预习方式,先给学生设计一份导学案,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份导学案进行预习。这样在基本思路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更有条理地预习,而且导学案中不要只有一些概念的叙述,还要有一定的检测题目,这样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才会有成果显示出来,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忆”。“导学案”需要在上课前一天发到学生的手中,让学生完成之后在课前将导学案收回老师手中。老师根据“导学案”的完成情况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对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将大家都已经会的问题稍稍带过,而大家共同认为的难点则用更多精力进行讲解。另外,从“导学案”中还能够发现一些学生对某些知识的掌握是比较精确的,这时就可以让他们自己站在讲台上,成为小老师,帮助老师完成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这样既能够给他们增强信心,还能够给其他同学树立榜样,形成一种“竞争上岗”的教学氛围。 二、互动课堂的教学模式,活跃学生的课堂氛围

最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9页)

最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课改的主要阵地。小学语文是基础的学科。科学地设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会学,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已从孤立、封闭的教学手段逐步变为综合、开放的教学手段。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一是要注意面向全体,注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二是要注意对教材内容与知识的整体理解与掌握,不能将优美的语言文字搞得支离破碎;三是注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美,理解课文的形象美,赏析课文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学句,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 2.基础性原则。儿童从“呱呱”落地起,语言就和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到入学前,他们已经具备了较丰富的口头语言基础。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在此基础上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儿童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3.发展性原则。儿童一旦独立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便会逐渐将课文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何使儿童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地、独立地获取知识,教师的引导是至关紧要的。现行的“举一反三”、“导引发现”、“推演尝试”、“生疑求异”、“虚拟设置”等教学方法,对发展儿童思维、促进儿童能力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 4.层次性原则。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提高每一个儿童的素质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受教育者因先天的影响而形成了个性差异。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这一客观事实,从儿童的实际出发,针对儿童的个性差异,多层次教学,让每一个受教育的儿童都能获得成功的愉悦。 二、小学语文主体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能根据需要主动地发展自我;在主动性上,缺乏主动参与、大胆竞争、勇于表现的意识和能力;在创造性上,不善于独立思考,办事不灵活,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实施语文主体性教学。那什么是主体性教学呢?所谓主体性教学,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为前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为主要目的,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新型教学方式,其核心是调动、发掘、激发学生个性需要与参与乐趣。那么语文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将如何具体实施呢?

小学科学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学科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在科学课上,像《保护植物》这样传统的环保类型的课程无非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组织、学生讨论。教法刻板,课堂容量小,并且说教的味道比较浓厚,学生处于被动的参与,简单的说教没有使学生真正意识到保护植物的重要性、必要性。课上说得好好的,课下该怎么做还照样怎么做。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它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这就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得的方法是学生去发现,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获得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网络环境来学习科学知识、技能。教学设计主要侧重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分析、汇报展示网络信息进行知识的建构。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为学生创设资料丰富、详实,图、文、视频相结合的网络环境,教师指导学生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优。 一、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合作学习又叫协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合作学习的特点是学习者的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是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即只有小组所有成员都完成各自的目标,自己才能获得成功,这是一种“荣辱与共”的交互方式。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和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并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合作学习对于学习者将来建立和维持稳定和谐

初中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摘要:初中化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科,本文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教学观念陈旧、教师队伍教学水平有待提高以及化学实验设施不齐全等;再次基础之上提出了完善初中化学教学的建议,主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以及充分利用互联网等部分。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课堂效果,实验课程 在当今社会,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教育也呈现出日益发展的趋势。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初级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 1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现状 1.1教学观念陈旧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化学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背诵定义,谈论现象,找到本质,写反应方程等,但它没有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对课堂情境的控制没有得到改善。在当前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很多初中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不高。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化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大量的知识,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种挑战。在化学课堂中,元素、分子式等相关知识点学生很难顺利理解。困难的学习过程导致初中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必须调整自身的教学观念,改变初中化学课堂单调的现状,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一步提升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观能动性。 1.2教师队伍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新课改要求初中化学教学从根本上调整自身的教学模式,影响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教师。由此可见,教师的个人综合水平能直接影响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我国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师资力量不足。无论从化学教师的总数量还是平均水平来说都存在着问题,化学教师的数量不足,平均水平不高。当前在初中化学教师课堂上,教学观念过分陈旧,不能与时俱进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师非常多,这对于初中学学习化学来说十分不利。很多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只盲目为学生灌输化学知识,实行填鸭式教育。教师的惯性思维以及教师的数量、整体质量都有待提升。 1.3化学实验设施不齐全 化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还是一门实践学科。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教学,实验课的开设是必要的。实验教学需要以化学理论课为基础,与理论知识紧密相连。我国当前初中教学设置严重不足,例如酒精灯、酒精以及相关化学试剂缺乏,相关配套设置也并没有完善。基础设施以及化学试剂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初中生化学学习的质量,甚至容易对初中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化学实验教材的更新频率较快,化学实验设施如果不能进行相应的更新,也会对初中生化学学习的质量造成影响。教师是初中化学实验课堂的组织者,要以新课改的要求为基础,结合理论知识不断对实验课内容进行调整,实时监测每一个学生的实验情况,防止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出现危险。 2完善初中化学教学的建议 2.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我国当前很多初中学生缺少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这种情况会直接导致初中生的化学基础不牢固,对以后化学的学生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激发初中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首先,要改变初中学生对于化学的看法,提高初中学生对于化学价值的认同感,了解化学知识的整体结构,培养初中学学习化学的内在逻辑与知识体系;其次,初中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各类课型基本模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各类课型基本模式 “口语交际”教学的大致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应该谈话的形式,归纳引入新课。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中提示,师生共同归纳要求。 三、依据要求,表达交流(体现训练的层次) 1、会说基本句子。 ①自己练习说。②集体交流,互动评价。 2、能按顺序说。 ①自己练习说。②集体交流,互动评价。 3、完整具体地说。 ①自己练习说。②互动交流,评价补充。 4、创设场景,模拟生活。 教师要根据训练内容,把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模仿中培养与他人的交际能力。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语文园地”教学的大致步骤 一、自主尝试,独立完成 教学中,无论是“我的发现”还是“日积月累”等内容,教师都要大胆放给学生,鼓励他们动脑、动口、动手,自主完成。教师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二、讨论交流,评价订正 学生自主尝试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同大家一起分享,及时修正错误答案。 三、引导发现,扩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发现的特点或规律,然后运用这一发现进行扩展训练。 “习作”教学的大致步骤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课 一、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教师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本周的习作内容,让学生做好准备。有提前习作欲望的同学可以选择自己愿意写的内容先试写下来。 教师准备:准备好本次习作的下水文,也可提前调查好学生的准备情况及提前写草稿的数量等。 二、谈话导入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导入形式,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三、习作指导 此环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安排指导的过程。 1、汇报交流。 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准备的内容,或写出关键词语等。 2、明确要求,确定内容。 (1)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重点。 (2)围绕习作重点,确定所写内容,与同伴交流。 3、学生思考并交流。(可以自己练习说、与同座互相说、也可以小组内说。) 4、集体交流。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莱西市教研室张莲玉 背景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课标》对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认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明确要求学生必须直接参与探究活动和 连续的实践,必须从直接参与探究的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初步认识。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实验课是小学科学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课型,它要求学生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在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中许多课属于科学实验课的范畴,如:三年级的《哪杯水更热》《水温的变化》《哪杯水多》《有趣的不到翁》、《有趣的浮沉现象》、《改变浮和沉》、《水面的秘密》《水往高处走》《小车的运动》《鞋底花纹的启示》《跷跷板》《弹簧力的学问》《有趣的磁铁》《空气在哪里》《热空气》《风的形成》《土壤里有什么》《土壤的种类》《灯泡亮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谁的本领大》等;四年级的《木材》《纸》《陶瓷》《金属》《玻璃和塑料》《蒸发》、《沸腾》、《凝结》、《杯子变热了》《水变热了》《谁热的快》《它们会生热吗》《温度计的秘密》《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玩镜子》《潜望镜的秘密》《彩虹的秘密》《凸透镜》等;五年级的《声音的产生》、《谁能传播声音》《水变咸了》《蜡烛的变化》《食盐和水泥》《铁生锈》《斜面》《杠杆》《滑轮》《齿轮》等等。所以探讨实验课的基本模式对科学课堂教学大有裨益。 基本流程: 该教学模式分以下四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验证实验方案---总结与交流)-----巩固应用拓展延伸---梳理小结当堂检测(谈收获)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回归于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信息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修订) 主讲人:王 强 在小学科学课中探究和研讨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两方面,以及方便和指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教学,现把“探究——研讨”教学法与法国科学课“做中学”教学模式相融合,形成一套清晰的教学环节,为打造我市小学科学课的高效课堂提供依据。本模式具体内容体现如下: 一、模式界定 我市现如今所使用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是以美国兰本达教授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探究——研讨”教学模式。它的思想是:“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相互交流感受和解释,在思想上形成解释认识对象的模型,然后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找出纷繁复杂的现象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形成对自然界的有秩序的理解。”其中“探究”既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是知、情、意的统一,还是“手脑并用”的过程。这里的“探究”是指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包括问题情景的创设、观察与实验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与搜集、实验的操作与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搜集证据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科学结论的归纳与概括、科学现象的解释与科学知识的应用等实践性学习的活动。“研讨”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机会,通过这一过程他们可以将大量的事实连接成新的整体。这种通过集体的努力最后形成的整体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对各部分的简单总和的作用,它使学生在研讨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本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五个环节,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动手探究——合作交流(集体研讨)——拓展延伸(巩固应用)。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充分的活动、有着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表现的

机会,相信学生能行。 二、适用原则 该模式适用于小学三至六年级的所有探究类科学课。为保证模式的科学运行,避免出现模式化的弊端,在使用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任何一种成功的教学都是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对“探究——研讨”来说,这一特征尤为突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进行再创造,研究过程的独立性越强,研究价值就越大,教学效果就越明显。 2、综合性原则 在探究某个研究专题时,应采取多种相关的方法,开展多种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甚至生成更多的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3、探究性原则 学习过程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发现新知的过程,教师要设计并向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将科学发现的过程、学生认识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体现三过程的统一。 4、创造性原则 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学的创造性,要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和解决新问题,适应和改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教的创造性,课堂教学不再为预先设计的教案所左右,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和学生的生命状态,给学生广阔的思考、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大胆去想,放手去做。

小学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自主、高效、快乐”的“六步教学”课堂 一个理念: 构建自主、高效、快乐的课堂 一、为什么要构建自主高效快乐的课堂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谁也代替不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没有自主学习就没有学习的高效率,没有自主学习就没有学习的快乐。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素质教育的要求(轻负担高质量)。 二、什么是自主高效快乐的课堂 1、什么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的特征 独立性:摆脱依赖,自己作出选择和控制。 能动性:自觉从事学习活动、自我调控学习。 有效性: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优化学习过程。 三、透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的有效性。 主要课堂教学流程(约35分钟) 激趣导入拓展探究收获分享 激趣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研究兴趣。 目标导航:即出本节课教学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放矢。 合作探究: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自主、快乐学习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中,首先学生根据教师的目标引领进行自主学习,然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接着让学生交流展示自己学习的收获,再让学生谈谈自已学习中的困惑,教师进行汇总后再进行第二次引领,再让学生根据教师的目标引领再次进行自主学习。形成一个循环,也就是带着学生到文本中走个来回。 质疑解惑:对于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并对学生提出课后探索的要求。

达标检测:通过相关测试题,来检查一下学生当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 拓展探究:当堂课不能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课后去进一步地探究,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 四项认识: 1、求知是孩子的天性; 2、表现是孩子的需要; 3、好动是孩子的特点; 4、犯错是孩子的权利。 五个提倡: 1、让学生多一点活动的空间; 2、让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3、让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 4、让学生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5、让学生多一点参与的广度。 六大误区: 1、实行问答式教学 2、走形式,无实效 3、目标模糊,方向偏离 4、无引导、引导不力, 5、放散牛、无政府主义 6、部分代替整体,观众+演员 总之,我们要把握每一个学生特点、爱好、特长、不足等,明确学生的动机,服务和满足学生的需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一方面要真正实施民主化教学,做引领者、合作者,在关键时给予点播与指导;另一方面要敢于放手,敢于向自我和传统挑战,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使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最主要学习方式,为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基。

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林口县小学科学学科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征求意见稿) 所谓课堂教学评价,是指评价主体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课堂教学诸因素及发展变化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教学评价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出发,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 一、教学建议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科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等,获得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探究能力。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 (一)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 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必须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情感。 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提倡用自制教具和低成本材料进行探究活动。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注重思考事实证据和科

小学科学课的类型及其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的类型及其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教学模式的确立首先要与它的教学目标相适应。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科学学习活动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概括而言,科学素养包括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科学学习兴趣与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等,这些素养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科学学习活动。根据创造性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中科学的总目标,结合科学学科教学特点,我认为科学课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搜集证据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应用拓展三大主要环节。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提出了问题后,用何种方法、途径去探求获取知识,就成为了科学课最核心的环节了。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来分,我们的科学课可以分为科学观察课、科学实验课、科学阅读课、科学技术课(制作、种植、饲养等)科学讨论课五种课型。每种课型的教学模式虽大致相同,但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下面分别介绍一下五种课型的几本教学模式: 一、科学观察课 在小学科学课中,以“观察为主”组织教学过程的课属于观察课,它是一种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对自然现象、物体特征及属性、动植物生长及其他习性等进行系统地观察,以获得知识、经验,并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教学活动。 基本的教学模式:活动准备---自主观察---交流研讨---实践运用。 科学观察课教学要点: (1)设计有结构的观察材料。 (2)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3)提供具体的观察方法。 (4)突出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典型课例: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绝大部分是观察课。 二、科学实验课 实验是科学课教学的一种主要的方法。它是学生根据对问题的猜想,确定的实验方案,利用一定材料组装实验模型,控制实验条件,从而产生某种实验现象,并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认知过程。 基本教学模式: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实验观察- --分析现象--- 归纳结论--- -实践应用 科学观察课教学要点: (1)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材料、模型组装、变量调控、现象记录等)。 (2)给学生提供设计实验的思路。 (3)提供科学的,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4)启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观察、思考相结合。 (5)指导学生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来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初中化学教学措施

( 整改措施)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04297 初中化学教学措施Ju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measures

初中化学教学措施 关于初中化学教学的方法和技巧问题,很多老师都提出了很好的观点。但是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适合的,生搬硬套别人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这样既教不出好成绩,也不可能在教学方法和技巧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因此,每一位化学老师都应该根据学校和学生本身的实际情况探索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通过分析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并借鉴其他化学教师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下面我就自己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使用的一些方法以及取得的效果和大家分享。 一、抓好课前小测,发挥它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尤其是初中化学基础性较强,知识点繁多,需要记忆的更多,而且需要有效长久的记忆。从我教化学的第一天起就坚持进行课前小测,因为我觉得课前小测有利于督促学生加强记忆,加强化学基础知识的落实,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课前小测能迅速有效地调整学生上课的学习状态,能起到很好的温故而知新的教学作用,能很好地为教师提供更为准确的学生学习信息,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提高学习能力,最后能喜欢上化学爱上化学。 可是,渐渐的我发现,随着化学知识难度的加深,真正能坚持每天都抽出十分钟来背化学的同学越来越少。每当我走进教室发纸条要默写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声音:“老师,今天默那块内容呀。老师再给点时间吧,昨天因为作业写太

关于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关于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摘要】:构建有效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节40分钟的课如何实现高效,有效呢?这当然离不开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与把握,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谁重谁轻?我认为要偏重于能力与情感。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是为什么很多教师侧重于传授知识而放弃培养学生的能力呢?因为40分钟内教师可以讲授很多内容,教师很容易把握这节课的进度,完成自己拟定的教学计划,这看上去是“高效”的。如果这节课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呢,可能进度就要慢了许多,可能还要出些岔子,一些自己意料不到的问题,课堂上有点乱,担心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这看上去是“低效”的。我们宁愿牺牲点进度,我们宁愿浪费点时间,我们还是应当让学生自主地学,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完善他们的学习方法,这是他们终生受益的。夸美纽斯提出了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求知的欲望是人的天然倾向,是人的自然本性。因此,在传授知识之前,父母、教师、学校和国家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比如,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揄扬学问与具有学问的人们,或是许给他们美丽的书本和衣服”(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03页),鼓励他们去用功;教师可用温和的、循循善诱的语言,仁慈的感情去吸引学生,用时时表扬用功的学生的方法,去激发他们向往学习;学校则应当用光亮清洁的课室,饰以伟人照片、历史图表以及图画的墙壁,可供游戏和散步的空地,赏心悦目的花园等快意、幽美的环境,去激励孩子们爱好知识的心思。培养学生热爱知识,积极进取的良好情感态度,是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必须具备的。它应当融入我们的课堂,存在于教师对学生点点滴滴的鼓励、赞许、欣赏。 基于以上的观点,我认为构建有效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载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副产品,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 一、目标导学 目标导学的目的就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做好目标导学也并非易事。首先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去全伪存真。有的教师的目标导学设计得华丽,情景创设很生动,但过于追求形式的完美,反而使真正的问题不突出,学生被导向了其他的方向,不明白这节课是要做什么。其次是简明扼要,直奔主题,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有的教师导入新课就用去了10分钟,显然这节课的效率不会高。最重要的是目标导学的问题要设计得精妙,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矛盾和冲突,急于解决这一问题,又正好是这节课探究的问题。比如在教小数的认识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下图是王叔叔车上的汽油表,通过观察你知道王叔叔车上的油箱里还有多少升汽油吗?学生可能会说4升多,比5升少,用什么数能较准确地表达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天性是好奇的,他们一定会想很多办法,他们说不定有奇思妙想。总之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