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文现代化建设指导意见

全国水文现代化建设指导意见
全国水文现代化建设指导意见

全国水文现代化建设指导意见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水利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水利部针对目前我国存在的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提出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思路,并对水利现代化提出了基本要求。为适应与满足水利部新的治水思路要求,提高对水文现代化内涵的科学认识,正确把握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和任务,加快水文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水文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背景。水文是水利和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它的基本任务是为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水问题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水资源、防治水旱灾害、保护水环境和生态建设等提供全面服务。近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水文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加大了对水文投入,水文工作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水文发展的现状与其所承担的任务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仍不适应。2003年12月,在全国水文局长行政管理培训班上,汪恕诚部长明确提出"要加快水文现代化建设,为实现水利现代化奠定基础。新时期水文工作要转变思路,更新观念,拓宽水文服务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2004年水利部又以水文现代化为主题召开了全国水文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快发展,稳步推进水文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二)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水文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水是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战略资源,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水文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水文工作要为政府对水资源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

(三)水文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新时期治水新思路的要求不相适应。水文工作的特点是站点多、分布广、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由于长期对水文投入不足,造成历史欠账多,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站网不完善,基础设施薄弱,监测能力较低,预测预报手段相对落后;水文基础研究滞后,水文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基层水文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水文管理体制、投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水文工作的发展,与水利部制定的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思路以及以水文现代化推动水利信息化和水利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四)国家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水文现代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加大了对水利的投入,水文现代化建设也得到了发展的良好机遇;现代电子、通信、计算机网络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水文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二、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五) 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围绕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中心工作的需求,稳步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监测能力为基础,以提高预测预报水平为主题,以深化水文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职工素质和改善生活水平为根本,全面提高水文行业的整体水平和水文服务的整体能力,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全面适应与满足水利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六)建设目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依靠思维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逐步建立与完善自动化水平较高的水文信息采集系统,畅通快捷的水文信息传输系统,信息存储完整、服务手段先进的水文综合数据库与信息服务系统,满足不同需求的业务应用系统,提高管理水平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形成站网合理、技术先进、信息及时、预报准确、管理

科学、服务全面的水文现代化服务和管理运行体系。

(七)建设原则。水文现代化建设是以推动水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使水文工作服务的水平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各地在水文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并正确处理好紧迫性和长期性、可行性和艰巨性、整体性和局部性的关系。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我国幅员辽阔,江河众多,各地气候、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河流水文特性各不相同,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对水文工作的要求也不相同,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水文发展现状也不平衡。因此,在水文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当地的需求和河流特点,分类指导,因地制宜,以满足需要为目标,并适当超前发展。

──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原则。水文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工程,包括合理布设和调整站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测报与服务能力建设、优化队伍结构、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更新观念、提高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必须清楚地掌握本地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建设的重点,遵循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应率先基本实现水文现代化,发挥对中西部的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中部地区应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和测报设施的建设,加快水文现代化建设步伐;西部地区应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优先解决水文职工生活困难和生产安全问题,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文技术装备水平,逐步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进程。

──先进实用原则。水文现代化建设,不能盲目追求世界先进水平,不要盲目购置不适合本地水文特性的技术装备。在建设中,要高度重视测报设施和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以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应结合自然条件和河流特性,把先进的技术装备与传统的方法手段结合起来,建设方案既要体现先进性,提高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又要注重实用性。

三、水文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八)水文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水文信息采集是水文业务工作的基础,该系统的建设是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最基本任务。建设的总体要求是进行站网补充、调整和优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文信息采集、传输自动化水平,改革水文测验方式,提升应急监测能力,满足防汛抗旱减灾、水资源综合管理等需要。

(九)调整、充实、优化水文监测站网。水文站网的布设应根据各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水文工作的要求,紧密结合按流域和行政区划为单元的水资源综合管理和防汛减灾等需要,充分考虑技术进步和水文测验方式改革,按照基本水文站网与调查站点相结合和满足应用服务需求的原则,在站网功能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充实、调整和优化水文站网,形成站网布局科学合理,点面结合的现代水文监测网络体系。即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基本水文站网;满足防汛减灾要求的报汛站网(包括风暴潮站);能准确评价主要水功能区水质状况的水质监测站网;适应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需要的水资源监测站网;能全面反映地下水超采漏斗区和动态变化的地下水观测站(井)网;为抗旱和水土保持服务的墒情和水土保持监测站网。以现有国家基本水文站网为骨干,重点在国际河流、重点防洪地区、重要水源地、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省界水体、重要江河排污口、重要生态用水和水功能区界、重要引水和退水口等无水文测站控制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整和优化受水利工程影响的水文测站;增加有应用需求的专用站;增加水文巡测和调查站点(断面),扩大水文资料收集面。

(十)加快水文基础设施建设。依据水利部《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根据测站水文特性,对各类水文站进行建设改造,提高水文测报自动化水平;加快水文巡测基地的建设;积极推进测验方式改革。以改善基层水文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优先解决危房、缺水、缺电等问题和偏远测站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水情分中心、水文数据库(数据中心)、水环境中心等建设。

(十一)提高水文要素监测现代化水平。实现水文要素监测长期自记、数字存储、自动传输和处理是水文现代化的显著标志。以水文自动测报、水文巡测为基础,并辅以遥感等技术是现代化水文监测发展的方向。

──全面实现雨量、水位(含潮水位和重要地下水站水位)的长期自记、数字存储、自动传输及处理。蒸发及其观测辅助项目(气象要素)应逐步采用自动监测。

──积极推广自动和半自动的流量测验技术与仪器设备,提高流量测验的自动化水平。以常规流速仪法为基础,配以快速定位测流先进技术和应用非接触技术进行流速、流向等监测,形成多手段、多方法的流量监测体系。在重点防洪、重要水源地、重点调水等地区应优先配置流量自动监测仪器设备;对适宜采用水工建筑物测流和应用水位流量关系推流的测站,应采用相应的方法实现流量在线监测。

──推广应用效率高、稳定可靠的泥沙测验与分析仪器设备,提高泥沙测验与分析的自动化水平。以应用积时式采样器为基础,加强研究与应用声学、光学、电磁原理等物理方法的泥沙测验和分析仪器,提高悬移质泥沙测验采样与分析的效率、精度和稳定性;完善和改进推移质监测仪器,提高采样效率。在多沙河流、重点河段与地区应优先配置先进的泥沙测验仪器与分析设备。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质工作的要求,按标准更新和改造水质分析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建立机动灵活的移动实验室监测分析系统,加强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能力;在全国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省界水体及敏感水域等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站,提高对水污染的监测与预警能力。

──采用固定式和便携式测墒仪器加强墒情监测,逐步建立由墒情监测、水文模型分析和遥感分析相结合的旱情自动监测系统。

(十二)积极推进水文测验方式改革。在交通条件较好的测区,以水文巡测基地为基础,实现驻测、巡测、间测和水文调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对已积累较长系列资料且具有较好水位流量关系的测站应按"无人值守,有人看管"模式,装备相应的仪器和设备。建立突发事件引发的水灾害的应急监测机制,对突发水体污染、山洪暴发、风暴潮等突发事件应有应急监测手段。选择典型测站、河段作为试点,以满足水文预报、水文分析计算、水资源评价分析等实际精度需要,研究和推进水文测验精简模式,逐步使符合《水文巡测规范》要求的测站全部实行巡测。

(十三)水文信息传输系统建设。水文信息传输系统是实现水文测站所采集的各类信息向分中心报送,并由分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向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及时、可靠传输的重要保证。向中央报汛的测站应实现报汛信息在30分钟内传输到水利部。

(十四)测站至分中心信息传输网建设。依据《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要求,通信信道应遵循优先采用电信公网和已建防汛专网的原则。在公网覆盖的地区,综合考虑信道质量和资费等因素,选择移动通信系统、PSTN、光纤等公用信道;在公用通信条件较差的偏远地区,可以选择卫星、超短波等信道。向中央报汛的重要水文站应建设两种信道,互为备份。

(十五)分中心计算机局域网建设。分中心局域网建设,应满足实时水文信息的接收、处理、存储、转发和服务的需要;应配备两条地面数据信道,保证网络和数据安全。

(十六)水文信息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水利部与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厅(局)间的水文信息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的骨干网进行传输。加快建设各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厅(局)到各水情分中心的计算机广域网系统。网络建设要满足水文信息传输、处理、存储、业务应用与信息服务、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的要求,应具有标准性、开放性,采用安全可靠的连接协议。重视网络安全体系的建设。

(十七)水文综合数据库系统建设。水文综合数据库系统(水文数据中心)分为中央、

流域与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三级。主要存储实时和历史的地表水、地下水、水质、墒情、水资源评价、气象、水库与流域的地理信息和相关的综合分析信息等,以及支持水文业务系统应用的有关社会经济信息和由其他部门管理的水文测站所采集的信息资源。各级系统集水文信息的处理、存储、交换、共享于一体,具有信息查询、系统维护、信息统计分析、信息发布、应用接口等功能。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满足本地和异地查询和信息共享的需要。

(十八)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在水文综合数据库系统基础上,各级节点应建设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提供常规的水文资料和经过深层次分析加工、面向应用主题的水文信息,满足为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和各类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建设全国、流域、省级水文资料索引库,为跨地域检索和全国水文信息共享奠定基础。以网络和数据库系统为支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时发布各种水文信息,包括各种基础水文信息和预警、预测、预报信息和综合分析成果。

(十九)水文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水文业务应用系统是水文工作服务于防灾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基础支撑,是提高水文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保障。水文业务应用系统主要包括水文水资源预测预报系统、防汛抗旱水情会商系统、防汛抗旱气象信息应用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

(二十)水文水资源预测预报系统。系统包括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水资源预测预报及评价分析系统、水质预警预报系统等。在水文综合数据库系统支持下,发挥水文部门水量水质统一监测的优势,通过预报模型,系统可实现流域和区域的洪水、河川径流、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水功能区水质状况等分析、预测预报。

──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系统应具有模型参数自动率定、人机交互、实时修正、水情分析、洪水预报和情报预报信息服务等功能。系统可提供测站、河流、水系、流域的水情综合分析和洪水预报预测成果。在系统建设中,要加强地面监测、雷达、遥感等多元信息的综合分析,以提高模型输入的准确性;要考虑未来的降雨定量预报,尽可能地延长洪水预报的预见期。同时要加强预报模型和方法的研究,开展数字高程模型、分布式水文模型和水力学模型等应用研究;加强预报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水资源预测预报及评价分析系统。系统应有收集处理水资源信息,开展对流域和区域的河川径流中长期预报、经济社会需水量预测、水资源分析评价、水资源优化调度的模拟仿真等功能。系统可提供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泥沙、灌区引退水、土壤墒情等分析评价和预测信息。

──水质预警预报系统。系统应有收集处理水质信息、检索和应用实时水情数据库的水量信息,并进行水量水质综合分析的预警预报和分析评价等功能。系统可提供主要江河湖库的水质状况和预警、水环境承载能力和纳污总量分析、水资源质量分析评价等信息。

(二十一)防汛抗旱水情会商系统。系统具有实时监视、流域与站点导航、信息查询和统计分析、地图维护和系统管理、音频与视频播放、文档制作和发布等功能。可以快速查询实时和历史水情数据、显示各种预报预测结果、分析各种调度决策预案等。

(二十二)防汛抗旱气象信息应用系统。系统应具有接收、处理、存储、综合分析计算以及图表显示各种气象信息等功能,主要提供卫星云图图象、雷达回波图象、降水量及其分布图、热带气旋强度及移动路径、旱情分析及预测、未来1-3天时间日降水预报等信息。

(二十三)办公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支撑,为水文科学管理服务的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由公文管理、档案管理、业务信息发布、综合管理信息发布、会议管理和远程办公等模块构成。系统应基本实现水文站网及测站信息、计划财务、人力资源、行政审批和公文、科技等信息的流程化管理,逐步实现网上协同办公和异地办公以及辅助决策等。

四、保障措施

(二十四)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作为水利和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水文现代化应适度超前建设。水文现代化不仅是物质基础、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更是思维方式、管理方式的现代化。水文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严密组织、稳步推进。流域、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水文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全国水文事业发展规划》,水质、地下水等专业规划和"十一五"规划,将水文现代化建设内容列入水利规划中统筹规划、制定水文现代化建设实施计划。

(二十五)健全、完善水文政策法规体系。建立适应水利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水文政策法规,加强水文工作的地位和职能,保障水文投入。争取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并开展制定与之配套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为扩大水文资料的服务范围,实现水文信息共享提供法规保障。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加快有关地方水文法规建设。

(二十六)建立多渠道、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水文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的公益性事业,政府投入是资金的主要来源。各地要积极做好水文现代化建设的前期工作,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逐步形成长期、稳定、良性的水文投入机制。水文现代化建设资金要列入各级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财政专项预算和水利发展基金,各地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落实好"工程带水文"等政策,保证水文现代化建设经费。同时要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鼓励和争取国内外的资助,多渠道筹集资金。对于西部不发达地区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资金政策上给予优惠和扶持,缩小地区差距。

(二十七)理顺水文体制,加强水文现代化建设管理。要进一步理顺省级水文机构体制,继续推进省级和地市水文机构建设。加快流域与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国家重要水文站的建设与管理,积极推进省水行政部门与地县政府共同管理的双重领导体制。加强水文现代化建设管理,在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的原则下,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保证水文现代化建设的各阶段、各层次、各环节工作有序、高效、协调进行。

(二十八)加快水文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制定人才培训规划,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水文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一批能够跟踪国际先进水平、掌握信息系统应用开发技术、精通信息系统管理、熟练掌握各类水文先进仪器设备应用的多层次、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强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选派一批有业绩、安心于水文工作的技术骨干去国内外高等院校深造,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水文现代化管理干部和技术中坚力量。加强水文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水文测报提供有力保障。加强西部人员到内地大专院校和水文部门进行培训和交流的工作力度,加快对西部地区水文现代化人才的重点培养。同时,要研究吸引、稳定现代化人才的政策并采取人才竞争和激励机制,稳固和发展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二十九)加强科技研究,提高开发应用水平。根据水利和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水利中心工作,加强对重大水文科技问题的研究,提高开发应用水平。

──加强水文基础科学研究。深入研究水文基本规律、产汇流理论、水文计算方法,研究分析自然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文过程的胁迫效应,恢复或适当补充水文实验站和实验流域,开展生态水文学和城市水文学等方面的研究。

──开展重大水文科技问题的攻关研究。结合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和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开展水资源系统实时监测和优化调度理论的研究;加强水量水质预测预报方法和综合分析方法研究,开展生态需水量、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开展河口地区和重大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影响及其适应性对策研究。

──加强雷达测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同位素技术、信息技术等在水文中应用

研究;加强受水利工程影响的水文站网布局及测验方式方法的研究,加强水文要素自动采集监测仪器设备研究,加强水文气象耦合预报研究,开展相关试验并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

──加强开展适应新技术、新仪器、新方法在水文工作中应用的水文技术规范、水利通信与信息化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开展对东、中、西部不同地区水文现代化指标试点研究,在试点研究基础上,逐步建立水文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农业—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智慧农业—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智慧农业—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一、智慧农业简介概述 智慧农业通过生产领域的智能化、经营领域的差异性以及服务领域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实现农业精细化、高效化与绿色化,保障农产品安全、农业竞争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智慧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从培育社会共识、突破关键技术和做好规划引领等方面入手,促进智慧农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粮食产量“十二连增”,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排在世界前列,但代价不菲。一是化肥农药滥用、地下水资源超采以及过度消耗土壤肥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二是粗放经营,导致农业竞争力不强,出现农业增产、进口增加与库存增量的“三量齐增”现象,越来越多低端农产品滞销。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大力发展以运用智能设备、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智慧农业。

二、托普云农智慧农业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 托普云农升级生产领域,由人工走向智能。在种植、养殖生产作业环节,摆脱人力依赖,构建集环境生理监控、作物模型分析和精准调节为一体的农业生产自动化系统和平台,根据自然生态条件改进农业生产工艺,进行农产品差异化生产;在食品安全环节,构建农产品溯源系统,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等过程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并存储,并能通过食品识别号在网络上对农产品进行查询认证,追溯全程信息;在生产管理环节,特别是一些农垦垦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型农场等单位,智能设施与互联网广泛应用于农业测土配方、茬口作业计划以及农场生产资料管理等生产计划系统,提高效能。 托普云农升级经营领域,突出个性化与差异性营销方式。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打破农业市场的时空地理限制,农资采购和农产品流通等数据将会得到实时监测和传递,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一些地区特色品牌农产品开始在主流电商平台开辟专区,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通过自营基地、自建网站、自主配送的方式打造一体化农产品经营体系,促进农产品市场化营销和品牌化运营,预示农业经营将向订单化、流程化、网络化转变,个性化与差异性的定制农业营销方式将广泛兴起。所谓定制农业,就是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特定需求而专门生产农产品,满足有特别偏好的消费者需求。此外,近年来各地兴起农业休闲旅游、农家乐热潮,旨在通过网站、线上宣传等渠道推广、销售休闲旅游产品,并为旅客提供个性化旅游服务,成为农民增收新途径和农村经济新业态。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 梅方权 20世纪50~6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到了80年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只是处于走向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在全球学术活动的舞台上,人们对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和发展似乎失去了过去的那种高度热衷。这不仅因为受到发达国家转向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影响,而且更由于对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后的农业将走向何处,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我们对过去20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中国将在21世纪40年代完成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特征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基本内涵。建国以来的近50年间,有三次发展。 第一次是在50年代中国开始现代化建设的初期,处在学习苏联模式的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指农业实现“四化”:即农业机械化、农业化学化、农业水利化、农业电气化4类技术指标。 第二次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总结了过去的历史经验,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发展,实现三化:农业基本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内涵扩大了,延伸到了经营管理,指标也有所增加。 第三次是在90年代中后期,是在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广泛吸收了国内外的发展发验,在大量调查研究和指标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明显的新发展,要实现六个方面的现代化: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其基本内涵已经扩大到农民生活消费和农业资源环境,注意了吸收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且经过大量指标分析,提出7类22项评价指标,可以比较全面科学地判断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为跟踪、判断、评价农业现代化的状态,农业现代化阶段的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中国将在21世纪前半期实现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可以认为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这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目前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很不相同。其中,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环境特征,是处在全球走向信息化时代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迅速崛起,全球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之下。 过去,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所处的环境,是在探索寻找现代化技术的工业化时期,是在探索寻找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工业装备农业的时期,是在以工业化大机器替代手工劳动和简单的手工农具的时期,是在没有成熟的农业现代化技术可以借鉴的时期,也是在基本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以及现代石油工业带来严重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和遭受严重破坏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现在,中国农业现代化所处的国际环境,是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相当成熟的时代,是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走向产业化的时代,是在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是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现代化而正在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过程中和正在建设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是在全球日益重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并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技术,不必完全重走发达国家走过

水文地质条件的各种描述实例

一、XXXXX水文地质条件 评估区内地下水根据地层岩性、含水介质等,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二种类型,分述如下: 1、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评估区内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层,平时没有水,雨季时暂时形成上层滞水,水量贫乏,分布不连续,无统一水位,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下渗补给基岩裂隙水为其排泄的方式之一,该类地下水对工程建设无影响。 2、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评估区地下水主要赋存在下二叠统茅口组(P1m)灰岩岩溶裂隙中,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本区岩溶发育,地下河发育,区内岩溶水量丰富,地下水埋藏深度为10m~50m,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沿岩溶裂隙渗流或以地下河的形式流动,向东排入澄江河。 据《XX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评估区所在区域松散岩类孔隙水大部分覆盖于岩溶水之上,两者水力联系密切,孔隙水水位一般高于岩溶水,因此下渗补给岩溶水是其排泄的方式之一。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是降雨入渗补给,此外地表水也是一种普遍的补给来源,通过溶蚀裂隙和落水洞渗入地下补给岩溶水,评估区岩溶水的排泄最终汇入场地东面的澄江河,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简单。 区域上地下水富集程度一般受降雨地形地貌、植被和构造裂隙的控制,从地形地貌上看,评估区属岩溶谷地地貌,总体地势平坦,岩溶洼地发育,有利于地下水富集,区域地下水埋藏较浅,与东面的澄江河存在水力联系,澄江河水位升降,影响评估区内地下水位,建设

场地地下水位的波动对场地地基、特别对地势较低洼区段的地基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区内水文地质条件较差。 二、“XXXXX”水文地质条件 评估区内地下水根据地层岩性、含水介质等,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二种类型,分述如下: 1、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评估区西部山坡及平地第四系残、坡积层(Q dl+el)含角砾粉质粘土,平时没有水,雨季时暂时形成上层滞水,水量小,分布不连续,无统一水位,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下渗补给基岩裂隙水其排泄的方式之一,最终排泄入龙江河,该类地下水对工程建设无影响。 2、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主要赋存在下石炭统大塘组(C1d)灰岩裂隙、溶洞中,评估区及周围岩溶弱发育,据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编制的《XXX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20万)及野外实地调查,评估区溶沟、溶槽弱发育,区域泉流量小于10升/秒,迳流模数1~3升/秒.平方公里,地下水埋藏深度10~50米。 评估区地下水位与北东面龙江河水位一致,受河水水位涨落控制。拟建项目据龙江河较远,地基位置远高于河水位,地下水对场地工程建设影响不大,评估区地形总体为向东倾的单面斜坡,区内无断层经过,从地形地貌上看,不利于地下水富集,建设场地最低标高高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

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

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什么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中国有七八亿农民,人均耕地1.41亩,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依靠科技来提升农业,依靠农业机械化来进行规模经营,依靠农业龙头企业来组织高效农业。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可以概括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这是在总结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概括许多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人力资本积累少,这是我们的国情,因此,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实现途径如下: (一)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农业基础建设既包括深化农业基础地位认识,保障农产品供给,又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还包括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第一,完善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第二,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第三,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第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五,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二)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约束的"瓶颈"。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要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目标,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科技进步。要在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 (四)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竞争力。政府应制定支农、惠农、强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城乡统筹的发展方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五)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现代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固然必须提高农业的设备和武装水平,但归根结底,还必须依靠现代农民。针对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必须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储备人力资本。政府部门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规模培训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范围,构筑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大

水文现代化思考

对河北水文信息现代化的思考 □梁青武 河北水文工作目前主要包括水文测验、旱情水情预报、水资源利用、水环境监测等,为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加强防汛抗旱工作、保护水环境等提供水文信息服务。因此,推动水文信息现代化建设也就推动了水利信息现代化的发展。 一、水文现代化建设要实现的目标 以防汛抗旱和加强水资源管理为出发点,用现代技术建设水文站网,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处理水文信息,用科学的手段来进行水文现代化管理,全面提升水文服务水平,为减少自然灾害、提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促进河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二、实现水文信息现代化建设要遵循的原则 1.超前思维原则 水文工作是水利工作的排头兵,在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和水土流失过程中提供决策信息。利用超前思维来开展水文工作,为水利工作提供快速、准确、可靠、有利于决策的水文信息是非常必要的。 2.科技创新原则 在实现传统水文向现代水文转变过程中,应该依靠科技进步,用现代科技武装水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水文,逐步提高水文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发布等技术水平。 3.合理规划原则 推动水文现代化建设要统筹兼顾,确定水文信息现代化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针对河北省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提出合理的规划方案,高效利用有限资金进行水文现代化建设。 三、水文信息现代化建设的内容思考 1.城市水文站网建设 目前水文站网对主要河流水库控制基本完善,但城市水文建设还有很大完善的空间。随着城镇化发展,城市防洪变得日益重要,及时预报暴雨后城市降雨、积水

等信息关系到城镇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建设包括:城市雨量站建设、城市积水监控等,可以利用3G技术实时传送易积水路段的图像信息。 利用3G技术开展水文监测的问题和难点:这类工程建设的一大特点是建设费用低,运行费用高,这与目前我省建设方式有所相悖,即工程建设易,运行维护难。由于缺乏运行费制约了这类建设方式的发展。 2.水文设施设备现代化建设 经济发展带动了水文技术的发展,各类先进水文监测设备不断出现,这就需要制定完整的水文设施购置计划,按一定规格和标准去采购仪器设备,最大限度利用好有限资金。其中,水情报汛站设施建设利用自动测报系统,实现在30分钟内将报汛站的水雨情信息传递至中央防汛指挥决策部门,这是水利现代化一项成功案例。 广泛利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水文行业,研制、引进水文先进仪器,加快流量及其他水文要素自动监测的实验研究与试点推广,水位、雨量、蒸发等水文要素监测全面采用固态存储或长期自记技术。加强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完成全国重点水质实验室的设施改造与设备配置,规范水质监测断面设施,建设重点河段、水源地的自动监测设施;建设水质移动实验室,提高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动监测能力。 3.水文测报向自动化方向转化 要利用水文现代化带动整个水利现代化。在实际工作中,水文测报技术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水文信息进行实时自动监测、处理、储存和传输,有效提升站网功能,为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合理利用、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保护提供服务。 首先,以防灾减灾为目标,完善报汛测站的测报自动化建设。按照统一标准和技术指标完善改造水文系统已建测站的自动测报设施,加强已建系统的联网和集成,建立并利用好水情数据库,多途径向社会发布水情信息。 第二,完善水文自动测报功能,加强水质、地下水、旱情等涉水参数实时信息的采集和传输,建立完善的各类水文信息库。 第三,完成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及其他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涉水信息的自动监测和系统拓展。增加对社会服务范围,使相关水文信息和成果更接近普通老百姓,深入群众的日常生活。比如:增加饮用水源地自动监测,快速准确的报告水质信息;利用水文数据库向社会及时发布河北省各地水资源可利用量等。 4.建设强大的水文信息网络化服务系统

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 依据水文地质区分原则,将工作区分为第四系孔隙水水文地质区和岩溶水水文地质区。第四系孔隙水水文地质区指平原区,岩溶水水文地质区是指西部山区, ①第四系孔隙水水文地质区 a.包气带及岩性 包气带岩性结构主要受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控制,包气带厚度则主要受潜水水位影响。 全淡区包气带岩性以亚砂土、亚粘土、中沙、粗砂为主,局部有砂砾石层,包气带厚度20-50没,有咸水区包气带岩性以亚砂土、粉砂、细砂为主,包气带厚度:10-15m,中部在6m左右 b.含水层的划分 平原区含水层划分为浅层和深层两个含水层,全淡水浅层为第一水组合第二水组,深层为第三水组,有咸水区浅层为第一含水组,深层指咸水界面以下的含水组。 c.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本区地下水总的流向趋势为自西向东。70年代开始,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发生变化。 浅层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浅层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入渗和灌溉回归入渗,由于区内地形平坦,坡度小,侧向径流微弱,排泄方式:全淡水区和浅层淡水开采区以人工开采为主,由于浅、深层水位较大,浅层水位向下部越流也是一种排泄方式。 深层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深层地下水因被超量开采,致使水位逐年下降,形成了区域降落漏斗,改变了初始的地下水流场,水位大部分区域向漏斗区径流,排泄方式为人工开采。 ②岩溶水水文地质区 总面积3843km2 ,其中西部变质岩和石英砂岩面积2204.4km,灰岩裸露区面积338.6km,灰岩覆盖区面积1300km2,是一个完整的补给、径流、排泄系统。 a.包气带及岩性 分部于西部的灰岩裸露区和灰岩浅埋区,面积700km左右,包气带自西向东由厚变薄,主要岩性为寒武岩、奥陶系的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形态有溶孔、溶隙和溶洞,溶洞发育具有明显的成层性,给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补给岩溶水创造了良好的储存空间和运移通道,降水入渗系数可达0.72。 b.含水岩组及其特征 岩溶地下水是一个非匀质、各向异性的复杂含水体。依据地层岩性、结构特点,地下水赋存条件及水动力特征,把岩溶含水系统划分为三个含水岩组,即寒武系含水组、下奥陶含水岩组、中奥陶含水岩组。寒武系含水岩组一般在构造部位富水性较好,其他部位富水性较差,钻孔单位涌水量一般在0.437-14.6,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镁型;下奥陶含水岩组岩溶发育成层较好,富水性较强,为良好的开采层位,钻孔单位涌水量0.71-110.3,水化学类型为碳酸钙型;中奥陶含水岩组广泛分布于该区中西部,一般富水性极强,在排泄区一带钻孔单位涌水量可达200,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和重碳酸镁型。 c. 岩溶水补、径、排条件

资本农业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走向光明前景(一)

资本农业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走向光明前景(一) 摘要: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表明,大农场排挤小农场是不可逆转的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并没有过时,所谓“小农经济富有生命力”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两大实践难题是如何实现小农制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如何培育和发展资本农业,归结起来就是“人往哪里去”和“钱从哪里来”。 关键词:小农制;小农经济;现代农业;劳动集约型;资本集约型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基本内涵是指“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生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但在中国,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在农民群众方面,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1](p934)。时至今日,在我国13多亿人口中仍有9.49亿农民和2.6亿多个小农户分散居住在380多万个自然村,其中包括63%的农业人口、60%的劳动年龄人口、66%的老年人口和70%的少儿人口。下一步,我国如何实现小农制与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成为理论界和政府部门亟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实践课题。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做一番回顾性阐释,无论是从思想史还是从现实需要的角度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科学论断的回顾性阐释 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以后,无论是在斯密的自由经济论中,还是在李嘉图的国民分配论中,都是没有自耕小农和小农制的历史地位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就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高利贷和税收制度必然会到处促使这种所有制没落。资本在土地价格上的支出,势必夺去用于耕种的资本。生产资料无止境地分散,生产者本身无止境地分离。人力发生巨大的浪费。生产条件日趋恶化和生产资料日益昂贵是小块土地所有制的必然规律。对这种生产方式来说,好年成也是一种不幸”2](p910)。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走向灭亡和衰落。……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将把他们那无力的过时的小生产压碎,正如火车把独轮车压碎一样是毫无问题的”3](p485)。所以,恩格斯晚年在《法德农民问题》一文中反复强调指出:“我们永远也不能向小农许诺,给他们保全个体经济和个人财产去反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优势力量。我们只能向他们许诺,我们不会违反他们的意志而强行干预他们的财产关系。……假如我们不得不等到资本主义生产到处发展以后,等到最后一个小手工业者和最后一个小农都变成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牺牲品以后,再来实现这个改造,那对我们可就太糟了。我们在这个意义上为了农民的利益而必须牺牲的一些社会资金,从资本主义经济的观点看来好像只是白花钱,然而这却是一项极好的投资,因为这种物质牺牲可能使花在整个社会改造上的费用节省9/10。在这个意义上说来,我们可以很慷慨地对待农民”3](p500-501)。总的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并没有过时,尤其是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夺取国家政权后如何对待农民的态度以及如何改造小农生产方式的方针政策和策略,至今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然而在19世纪末,一些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却提出:“用不着有丝毫怀疑,农业的每一部门在中小生产内就如同在大生产内一样可以同样合理地经营,而且甚至和工业的发展相反,农业中集约耕作就使小经营较大经营有极大的优越性。因此,在农业的资本主义发展中并没有走向大生产的倾向,恰恰相反,在农业发展的范围以内,大生产并不常是较高的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详细]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 第一节观测路线和观察点的布置 水文地质地面调查工作是针对勘查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是认识和掌握水文地质规律的必要过程.进行水文地质地面调查时,首先要布置好观测路线和观测点. 一、观测路线的布置 应用最短的路线取得最多的成果,原则上要横穿地层走向或地貌单元,具体还要结合好露头及水点分布等情况灵活掌握(即垂直地层走向,构造线;垂直河流、阶地;穿过湖河沼泽地段,井泉分布点及分水岭等).另外在露头好的地段,还应顺着构造线或河谷进行追索.总之应以看得多,见得全,最多获得地质、地貌及水文地质资料为原则.路线布置要有重点,又要照顾一般.在地质、地貌条件复杂或地质、地貌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区,观测路线应当密些;相反在地质、地貌条件较为简单地区,观测路线可以适当稀一些. 二、观测点的布置 观测点应布置在观测线上最有意义的地方,即地层分界线、构造断裂带、破碎带、假整合面、不整合面、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变质岩分带区、阶地边缘,地表水体、井、泉、钻孔、自然地质现象(滑坡)发育处及标志层,典型露头及岩性,岩相变化带等处.地质地貌观测点不能均匀布置,应视有无意义而定,不定可有可无的点.水文地质点布置,除考虑不同地貌单项元,不同含水层外,还需考虑水点的均匀性.如果缺乏水点,则应考虑进行人工揭露,弥补水点之不足或水点的不均匀性. 三、野外填图及定点描述 1、野外地质填图 (1)地质填图所用地形底图的比例,应比成图比例尺大一级,如不具备条件,至少也需同等比例尺的地形图做底图. (2)在野外测绘过程中,要把观测点、线、试坑,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点等位置,准确地绘在地形图上;地质体、地质年代、构造线、地貌以及水文地质现象等,必须按规定的符号和线条勾出并严格区别实测与推测界线.

最新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①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还处于一个相对低的水平。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显示: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从传统农业发展和过渡到现代农业,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正面临哪些困难,这些问题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迫切且现实的问题。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现在是一个人口接近十四亿的大国,而耕地总量约为13000万公顷,人均耕地小于0.1公顷。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许多地方有只搞经济而忽视了农业发展的现象,农业中土地、人力、农业资源等大量流失。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促进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措施,使得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有了提升。当前中国的粮食问题,使得市场上出现了有的地方过剩而有的地方短缺的问题,这个问题使得当前整个农业生产面临着一个矛盾,从而导致了农产品价格在总体上持续低,因此,农民要增加收入很困难。 (二)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首先,我国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农家庭生产方式居主导地位。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经济,所以劳动生产率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生产方式上回到了中国以前传统的小农经济,这种生产方式落后、停滞不前。其次,自给自足、很少依赖外界提供物资和服务的传统,使得农业经济很难具有现代化的条件。再次,集约型的劳动生产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它带来的结果就是农民不愿意投入过多的劳动力去进行农业活动。而且,生产技术的落后和对科技知识缺少认识也是制约农业增产的因素。最后,农业生产规模小,加上资源的不足,投入过多但收益甚少,缺少技术支持和资金来源,也是一大问题。

《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农垦、农产品加工、渔业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农业部有关司局、直属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部署要求,我部研究编制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农业部 2016年11月14日 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四化同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简称“产业融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环境条件 农产品加工业连接工农、沟通城乡,行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强,是产业融合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建设健康中国保障群众营养健康的重要民生产业。“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产业融合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为“十三五”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一)发展基础 1.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奠定了产业融合的坚实基础。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2145万吨,棉油糖、肉蛋奶、果蔬茶、水产品生产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1000元,“十二五”年均增长10%。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建设取得新发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56%和63%。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2.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成为了产业融合的重要力量。规模水平提高,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8万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近20万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超过10%,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由1.7∶1提高到约2.2∶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创新步伐加快,初步构建起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框架,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了一批成熟适用技术。产业加速集聚,初步形成了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水稻加工、黄淮海地区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东北地区玉米和大豆加工、长江流域优质油菜籽加工、中原地区牛羊肉加工、西北和环渤海地区苹果加工、沿海和长江流域水产品加工等

论水文现代化与水文新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论水文现代化与水文新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通过本学习对《水文现代化与水文新技术》这门学科的学习,下面是我对水文现代化与水文新技术的发展与现状的大体认识和总结。(一)水文现代化的现状与发展 水文现代化是一个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水利发展的需求,使水文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应用、信息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具有先进实用的科技水平。水文现代化不仅是物质基础的现代化,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更是思维方式、思想方法的现代化。水文现代化建设是以推动水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动态发展过程,。我国幅员辽阔,江河众多,各地气候、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河流水文特性也各不相同,在不同阶段对水文工作的要求也不相同。在不同的时期和在不同的地区,对水文现代化的理解和要求是不同的。因此,水文现代化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反映了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水文现代化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原则,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系统发展的理论为指导,以先进化装备为基础,以高科技应用为支点,以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为手段,以水文现代化建设促进水利现代化为目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和发展传统的水文科技,用现代的理性思维理念转变传统的水文工作思路,不断地创新和改革,在实践中探索为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新理论、新方法,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 坚实的技术支撑。 水是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战略资源,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水生态安全。对水文工作而言,提出了要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解决水问题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政府对水资源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全面优质服务的新要求。 水文现代化是水利信息化的基础,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所以必须落实水文工作,水文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为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水问题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水资源、防治水旱灾害、保护水环境和生态建设等提供全面服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水利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和关心下,水文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水文工作点多、面广,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站网不完善,基础设施薄弱,监测

6232项目所在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6.2.3.2项目所在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6.2.3.2.1包气带岩性特征 项目所在地包气带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和粉土,零星分布有粘土,是由一套冲积、湖沼相沉积形成的,岩性结构为层状或透镜层状,包气带厚度1~10 m,整体趋势是衡水湖周边较小,其中在衡水湖一带为小于2 m,衡水湖周边及西北一带为2~4 m,包气带厚度向东逐渐增厚至8 m,向南逐渐增厚至10 m。北区和南区范围内包气带岩性主要为粉土、粉质粘土,渗透系数为3.40×10-5cm/s~7.09×10-4cm/s,天然包气带防护性能为“弱”。 6.2.3.2.2含水岩组的划分及水化学特征 按地下水埋藏条件分类,结合北区和南区饮用水开采条件,根将第四系沉积层分成Ⅰ、Ⅱ、Ⅲ三个含水组,见表6.2-15。 表6.2-15 北区和南区第四系含水岩组划分表 (1)浅层含水组 浅层含水组分布于北区和南区,即第Ⅰ含水组。浅层含水组岩性颗粒相对较细,以粉细砂为主,厚度10~20 m,底板埋深约50 m,单位涌水量小于50 m3/(d·m),富水性差。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以Cl·SO4型为主,矿化度为2~5 g/L,为咸水—微咸水。浅层水位埋深自北向南逐渐加深,水位埋深3.5~16.7 m。 (2)深层含水组 深层含水组分布于北区和南区,包括第Ⅱ含水组和第Ⅲ含水组。 第Ⅱ含水组由一套冲洪积、冲湖积堆积物构成沼相沉积的地层,底板埋深150~180 m,是本区农田灌溉的主要开采层之一。 第Ⅱ含水组岩性以细砂、粉细砂和中细砂为主,含水层厚度一般为30~45 m。单位涌水量28.8~145.68 m3/(d·m),地下水化学类型以Cl、Cl·SO4和Cl·SO4·HCO3型;该

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对策与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e8604509.html, 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对策与建议 作者:李飞 来源:《财讯》2017年第06期 现代化一直是党中央领导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工作重心。要想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依据中国国情,制定适当的现代化系统,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以保障农业现代化进程。我们应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对策,为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理论支持。 农业现代化障碍对策 统筹城乡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就得着手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这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要想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就需要用中小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同样的公共资源,实现资源分配,真正让他们“进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首先,城镇建设是新的城乡一体化的重点,改变农村其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其原有的经营理念,跟上市场经济的大潮,尽可能实现农村城镇化。二,保护农民和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让他们与城市居民受到平等的待遇,减轻农民的经济压力,让农村孩子享受到地方先进的教育资源,以缓解城市学校的学生压力。 开发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第一,要有效利用耕地资源。国家对于农业资源的问题方面,一再的强调要保护和合理利用。在耕地资源上国家更是大力倡导,耕地资源被占用来发展工业,这种减少农业耕地面积来发展工业的视角对农业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工业和农业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各级政府要采取措施有效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同时,还要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对于那些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提出整改措施,或转化为合理规划,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采取“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的方针,响应“谁并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政策,依靠科技进步挖掘农业资源潜力,提高它的使用效率,从而降低占用农业资源的消耗”的号召。 第二,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中国总耗水量的65%用于农业灌溉,而灌溉水利用率仅为30%。农业节水应通过渗水管道引导,减少失水;有效利用处理后的废水、污水,可以用来农业灌概;同时深耕松土、耕地除草等相结合都是有效节水的方法。 第三,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教育,普及对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全国水文事业发展规划

全国水文事业发展规划 2004-12-30 深化改革加速实现水文现代化—《全国水文事业发展规划》简介为了促进水文事业的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指导全国水文工作,根据水利部有关精神,水利部水文局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了《全国水文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一、总体思路 水文发展总体战略思路是:结合国家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密切围绕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三大问题对水文工作提出的任务和要求,立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水问题的需求,认真制定水文事业发展规划,抓住机遇,争取在“十五”期间初步实现水文工作现代化,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水问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 ① 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进一步健全气象、水文、防汛服务体系”的要求为指导,以《水法》《防洪法》和《全国水利发展总体规划纲要》为主要依据。 ② 以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思路为指导,紧紧围绕“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的新时期治水方针。 ③ 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充分考虑防治水旱灾害、开发利用和管理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对水文工作的要求,立足于为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水问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④ 认真分析水文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按“十五”、“2006~2015”与“2015~2030”等三个阶段,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积极稳妥,分步实施。 ⑤重视水文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提高水文现代化水平,以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编制原则 ① 服从原则。《全国水文事业发展规划》服从《全国水利发展总体规划纲要》(1998~2010年)以及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远规划。 ②一致性原则。与流域防洪规划、地区水利发展规划相一致,与现有各项专业发展规划、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建设相协调一致。 ③ 前瞻性原则。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预测并考虑规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对水文的要求,充分考虑资源水利建设、管理及未来发展对水文的要求。 ④技术先进原则。密切跟踪国际水文发展的最新技术,采用先进的水文手段和设备,提高规划的科技含量,跟国际接轨。 ⑤ 可操作原则。根据我国水文地理特性,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需要与轻重缓急和经费落实情况,以“十五”期间为重点,兼顾中期和长远发展,分阶段实施。

农业现代化论文终稿

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与研究

摘要: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农业现代化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全面发展的阶段。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农业现代化模式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探讨研究农业现代化问题,为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选择提供方向。 关键字: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模式 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农村的稳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农村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仍需付出艰苦努力。因此,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1.1 概念的界定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世界上对现代化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归纳起来,形成了五大主要研究方向:一是以伊斯顿、阿尔蒙德、阿普特和亨廷顿等为代表的政治学方向;二是以罗斯托、弗兰克、格尔申克隆和库兹涅茨等为代表的经济学方向;三是以帕森斯、列维、勒纳和穆尔等为代表的社会学方向;四是以英克尔斯和麦克勒兰德等为代表的人文学方向;五是以布莱克为代表(体制比较研究)制度学方向。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党的十三大对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作了新的概括和表述,提出的现代化战略目标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完善、提升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体系。 进入近现代以来,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前进发展的方向。作为现代化主要内容之一的农业,也必须走现代化的道路,但各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起步、农

中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实现途径

中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实现途径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中国远远不是一个农业强国。虽然中国的城市现代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但是中国的农村却没有相应地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而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农业必须实现现代化,才能解决当今中国出现的诸多问题。本文试论述中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实现途径。 【关键词】三农问题;现代化;实现途径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基础牢固的农业,就不可能有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农民的小康生活,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更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解决好农业的发展问题始终是全党乃至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城市化的进程发展迅速。但中国的农村却没有得到相应地发展,中国的三农问题一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因此,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

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农业现代化指的是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一种从旧的模式转变为新型模式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现代农业是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因而现代农业应是发达的科学农业,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的、可持续的农业。”①很显然,中国农业离现代农业的距离是很大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农业随着经济、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呈现不同的面貌,发展水平也大相径庭,农民的收入情况和经济条件也很迥异。例如东三省的农业发展农业发展状况和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就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我国东北地区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良好的适合农业发展的环境,再加上东北地区工业发达为现代化农业提供了现代化设备,因此东三省地区农业发展先天条件优越后天设备先进,很快地很好地走上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但是,中国西南、西北等偏远地区由于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现代化机械设备少,那里的大部分地区依然保留着一户人、一头牛、一把锄头的传统耕作方式,导致人力投入大反而农业产量少,农民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得到改善,仍旧保持着贫穷的面貌。因此,中国的农业需要实现现代化迫在眉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