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试验大纲

摩托车试验大纲
摩托车试验大纲

摩托车软轴传动系统试验大纲

一、试验目的

摩托车软轴传动采用进口钢丝软轴,进行了软轴传动整体造型,覆盖件设计,为验证软轴传动骑乘舒适性、操作灵便性、行驶安全性、覆盖件等结构件的使用可靠性,各项指标到达国家有关规定,保证投放市场的产品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产品为安全,耐久、放心的产品。

二、试验样品:

,全部零件由工装生产、零件按标准检查合格,按工艺进行装配、检查,进行正常调试检查合格的试制产品中抽样.

三、常规试验项目及试验方法

1、性能指标

项目及测试方法

1)最高车速,判定值:90km/h±5km/h,

2)试验方法GB/5384-96《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最高车速试验方法》

2)加速性能,判定值:起步加速≤16S,超越加速≤14S,试验方法

GB/5385-94《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加速性能试验方法》

3)爬坡能力,判定值:≥24°试验方法GB/5387-94《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爬坡能力试验方法》

4)燃油消耗,150车型判定值:≤2.2L,110弯梁车判定值:≤1.8L,试验方法GB/ 16486-96《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燃油消耗试验方法》

四、可靠性、耐久性试验要求

1、试验准备按GB/T 5378-1995《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道路试验总则》3.1条进行试验前准备

1)点检软轴传动进行试验前的点检。检验内容包括前后轮制动蹄片厚度、前后轮胎磨耗、前后刹行程、变挡荷重、覆盖件扣合及配合间隙、主要紧固件装配扭矩、涂装外观质量。

2)磨合软轴传动进行1000公里的磨合。在磨合过程中,选择平坦公路,控制车速在该车最大车速的50%以内,严禁高速行驶

3)性能初试磨合完毕后,对软轴传动按《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更换润滑油、检查、保养、调整,然后进行主要性能初试。

4)软轴传动适法性检查、问题记录与传递在试验过程发现问题,包括强检项目、软轴传动结构、可靠性等,应中止检验,退回设计部门,分析原因进行整改,作出下阶段试验的规定,在继续试验。试验过程发现问题记录清楚、准确,及时以文件形式传递设计部门。

2、考核点

1)软轴传动耐久性,机油温度;

2)软轴传动的磨损情况,每1000km应仔细检查并记载;

3)试验前进行静态参数测定;

4)1000km进行性能指标初试。

5)道路燃油消耗,按每天核算。

6)2000km后每500k m检查结构件功能、覆盖扣合。

五软轴传动耐久性道路试验

1、试验里程及各种路面的分配按G B/T4570-1995《摩托车和轻

便摩托车耐久性试验方法》的规定耐久性道路试验里程为

20000km。试验里程分配按QC/T29117.5-93的规定。具体里程分配如下:

耐久性试验里程分配

2、试验记录要求

试车员认真、科学地每天作好记录

记录内容:路面状况、各种路面的行驶公里数,燃油润滑油添加量及添加时的里程数,故障次数、保养情况、修车时间、更换零件情况,温度、电压变化状况,驾驶感受及改进评价等。

3、试验道路谱

1)平坦公路指路面相对平整、路面坡度小的柏油路、水泥路;

2)凹凸不平路指路面相对不平整、凹凸状坑堡较多,例如机耕道、失修的二、三级公路等;

3)山区公路指道路坡度明显(一般在4.5°以上)而且比较连续的山坡路面;

4、试验数据的收集

试车员在作好试车记录前提下,试验结束后还应统计试验相关的资料、数据,例如:试验消耗燃油、润滑油的数量,技术耗油量,

六耐久试验后流程传动评价和性能复试

1、完成2万公里耐久试验后,只进行请洗,组织对试验产品进行评审。

2、对试验产品进行认真保养:更换润滑油,紧固件调整等,然后进行性能复试。复试内容应包括:整体性能、末期点检、软轴传动分项目检查等。

3、完成性能测试后,交开发设计人员对整车解体、对零件可靠性、耐久性,对设计进行优化。

编制:唐杰审核:批准:

《植物病理学》考试大纲

《植物病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植物病理学是森林保护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报考森林保护学科的考试科目之一。为了帮助考生明确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植物病害的概念;病原;侵染性病害的发病过程和侵染循环;感病植物的病理变化;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病害的诊断。 第二章植物病原菌物 菌物的营养体;菌物的繁殖;各大类菌物的形态、简要的分类及所致的植物病害的症状,菌物类病害的诊断;菌物类病害发生的特点、对寄主植物的危害。第三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的一般概念和性状;病原原核生物的侵染和传播;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植物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及病原鉴定方法;植物原核生物病害的防治。第四章植物病原病毒及植原体 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植物病毒的传播;植物病毒病害的症状;植物病毒的鉴定原理;植原体的一般性状;植原体病害的症状、传播、诊断和防治。 第五章植物病原线虫 线虫的一般性状;植物病原线虫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植物线虫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第六章寄生性植物 寄生性植物的一般性状;寄生性植物的繁殖与传播;寄生性植物的主要类群。第七章非侵染性病害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营养失调、湿度不适、温度过高或过低引起的植物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第八章侵染过程 病程的概念;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及其影响因素. 第九章病害循环 侵染循环的概念;初侵染和再侵染;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场所;病原物的传播。 第十章植物病原生物在病害互作中的作用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寄生物的类型;病原物的致病机制;转主寄主和寄生专化型。 第十一章植物的抗病性在病害互作中的作用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抗病性的类型;植物抗病的机制;植物的诱导抗病性及其机制。 第十二章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植物病害的流行类型;植物病害流行的因素;植物病害的预测。 第十三章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植物病害诊断的含义;植物病害诊断程序和方法;Koch’s法则;不同类型植物病害的诊断要点; 第十四章植物病害的防治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 pathology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各类适应及变性的概念及形态学特点(光镜及电镜特点)。 2、掌握坏死的概念以及各种坏死类型的形态学特点。 3、了解和掌握细胞损伤和适应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二)教学内容 1.细胞适应和细胞老化 (1)掌握肥大的概念,熟悉其类型。 (2)掌握增生的概念,熟悉其常见类型。 (3)掌握萎缩的概念和类型。 (4)掌握化生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5)熟悉老化的概念,了解老化的机制。 2. 细胞、组织的损伤 (1)熟悉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 (2)了解细胞、组织损伤的机制。 3. 细胞、组织的损伤的形态学改变 (1)变性 ①掌握细胞水肿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②掌握脂肪变性的概念、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 ③掌握玻璃样变的概念、类型,熟悉其病理变化。 ④掌握纤维素样变性的概念,了解其病理变化。 ⑤掌握病理性色素沉积的类别,熟悉脂褐素、含铁血黄素沉积的病理特点和形成过程。 ⑥掌握病理性钙化的概念,熟悉其类型。 (2)细胞死亡 ①掌握坏死的概念、病理变化和类型及各类型的病理变化。 ②熟悉坏死的结局。

③掌握凋亡与坏死的区别,熟悉凋亡的形态特点、发生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和掌握再生概念、类型、调控及各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 2、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组成成分及作用。 3、掌握创伤愈合基本过程和类型。 (二)教学内容 1.再生 (1)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别和各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其包含的细胞种类。 (2)熟悉上皮、毛细血管和外周神经的再生过程,了解其它组织的再生过程。 (3)熟悉修复的概念 2.细胞的生长和调控 了解再生的调控及生长因子和生长抑素的概念和作用。 3. 纤维性修复 (1)掌握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熟悉肉芽组织的结局。 (3)了解瘢痕组织的形态,了解其对机体的作用。 4. 创伤愈合 (1)掌握骨折愈合的过程。 (2)熟悉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 (3)了解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定义,它们的类型、病变特点、结 局及临床病理联系。 2、掌握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之间的病理联系。 3、了解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及临床表现。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供六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前言 病理学(Pathology)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病理学的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规律,包括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转归和结局,从而阐明疾病的原理和本质,为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 本教学大纲的制定是根据本校六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学时,在2000年制定的教学大纲基础上修订而成。 教学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国内外病理学新进展,反映现代科学水平,通过理论讲授与实验课实习,使学生掌握临床医学专业必需具备的病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为今后的学习与实践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通过新进展及新技术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及趋势,以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 为方便学生学习,本大纲将教材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级要求。“掌握”即对教材内容必须要理解透彻,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熟悉”是指对教材的内容能理解清楚,记住其中的主要内容;“了解”是要求能理解教材中的内容,能记住内容的梗概。 理论教学部分 绪论 1.3. 目的要求: 了解病理学的概念、内容及基本任务。了解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常用的研究方法及发展史。 2.4. 教学内容: 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及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发展史。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1.目的要求: 掌握萎缩的概念和类型,掌握肥大的概念,熟悉其类型,掌握增生的概念,熟悉其常见类型,掌握化生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熟悉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了解细胞、组织损伤的机制。 掌握变性的概念;掌握细胞水肿的概念及病理变化;掌握脂肪变性的概念、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掌握玻璃样变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掌握纤维素样坏死的概念及其病理变化;熟悉病理性色素沉积的类别及脂褐素、含铁血黄素沉积的病理特点和形成过程,熟悉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了解淀粉样变性、粘液样变性的概念; 掌握坏死的概念、基本病变和类型及各类型的病理变化,熟悉坏死的结局,掌握凋亡的概念及其与坏死的区别,熟悉凋亡的形态特点,了解凋亡的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2.教学内容: (1)(3)细胞适应和细胞老化:萎缩、肥大、增生及化生。 (2)(4)细胞、组织的损伤:原因、机制、类型和形态学改变。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1.目的要求: 熟悉修复的概念;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别和各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其包含的细胞种类;掌握上皮、毛细血管和外周神经的再生过程,了解其它组织的再生过程 了解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细胞外基质在细胞再生过程中的作用。 熟悉纤维性修复的概念,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征、作用及结局;掌握瘢痕组织的形态,熟悉其对机体的作用。 掌握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熟悉骨折愈合的过程;了解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病理学技士专业实践能力考试大纲知识点

专业实践能力 一、病理解剖技术 1. 病理尸体解剖的方法和步骤 (1)病理尸体解剖的准备 (2)体表检查 (一)[ 体表检查 ] 称体重,量体长,观察发育、营养状况,检查体表有无黄疸,发疳,出血点,疤痕,创口等,及其部位,大小;眼、耳、鼻、口腔等有无溃疡、分泌物或液体流出,外生殖器有病变,浅表淋巴结肿大否;有无尸冷、僵、腐败现象。 (3)胸腹腔检查 (二)[ 体腔检查 ] 1. 胸、腹壁皮肤切开及剥离:根据情况,选择Y形、T形或直线切口切开皮肤。切开腹膜时,先切一小孔,插 入两指,再从两指之间剪开,以免划破内脏。剥离胸壁皮肤时,应注意将胸肌一并剥离,但勿损及肋间肌。 2,腹腔检查:检查腹腔内有无积液和积气,腹膜情况,各器官的位置。与关系,有无粘连,肝脾肿大否,其边缘在锁骨中线肋缘下及剑突下几厘米,检查左右横膈的高度。 (三)[ 胸腔检查 ] 1 、必要时在胸腔未切开前检查有无气胸。可有注射器吸水后,在第一肋间处自胸壁刺入,观察有无气体自水面下上升。 2. 在肋骨软骨联接线内侧约 0.5cm 处,将第二肋骨到肋弓的软骨切断,紧沿胸骨后壁将横及纵隔割离,注意勿损及心包及大血管,然后检查胸腔有无积液,其量及性质,必要时涂片检查与细菌培养。 3. 切断第一肋骨,分离胸锁关节,将胸骨及肋骨取下,观察各器官的位置,两肺表面情况,胸腺是否已经脂肪化。锯开胸骨,看骨髓造血情况。 4. 自心尖部向上,作人形剪开心包,检查腔内液量,心包膜内壁情况,必要时取心血作细菌培养。 5. 疑有空气体栓塞时,将心包剪开一小口,用镊子拉紧切口两侧心包膜,心包腔内注满水,然后,在水上剪开右心房及肺动脉,观察有无气泡逸出,或者先结扎进出心脏的大血管,取出心脏,淹没于水下剪开右心,观察有无气泡逸出。(4)内脏器官的取出及检查 (四)[ 各脏器的取出] 各器官取出前,应仔细检查周围情况及与其他器官的关系,检查有困难时,一时不能明确者,可与其 它器官一并取出,然后再仔细检查。检查各器官前,应称其重量,量大小。 1. 心脏的取出与检查,在体内剖开右心,检查肺动脉有无栓塞后,将心脏提起,从根部或心包膜内壁分别 剪断上、下腔静脉,(于距瓣膜 2 cm处)肺静脉和主动脉(于距瓣膜5cm处),取出心脏,(若有心、血 管畸形,则应将心脏连同肺脏一并取出)。检查心脏增大否,外膜光滑度,有无渗出物等,心脏按血流方向剖开,测量各瓣膜的周径及左右心室的厚度。 A :右心剖开法:第一步,用刀或剪将右心从上、下静脉入口处直线剖开,如欲避免破坏窦房结, 从下腔静脉向上,剖至房室间沟上1cm处,向右心耳剪开,保持上腔静脉口完整,上腔静脉至少保留 1cm。第二步,从此线中点沿心脏右缘剖至心尖部,检查三尖瓣,并用手指检查动脉有无血栓或狭窄。第三步,从心尖部沿心室中隔剖至肺动脉,检查肺动脉瓣。 B :左心剖开法:第一步,用刀或剪将左心房从左、右静脉入口之间作直线剖开,以手指检查二尖瓣是否狭窄。第 二步,从此线的左端沿心脏左缘剖开至心尖剖。第三步,从心尖部沿心室中隔,避开肺动脉剖开肺动脉剖开主动脉,检查二尖瓣与主动脉瓣。 剖开有瓣膜病变的心脏时,应注意避免破坏有病变的瓣膜。心脏剖开后,检查心肌厚度、硬度、色泽、心内膜光滑度,瓣膜周围有无增厚,及赘生物,有无狭窄或关闭不全,检查冠状动脉开口情况。 2. 肺脏的取出:可由肺根部将主支气管和血管切断取出,或与颈部器官一并取出。如两层胸膜间有粘 连,需细心分离,勿损及肺,如粘连牢固,可连同胸膜壁层一并剥离,取出肺脏。取出后检查其表面情况。切开检查肺切面的改变,有无病灶、气肿、萎陷等,肺门淋巴结肿大否,切面情况。 3. 颈部器官的取出:A,充分分离颈部皮肤与软组织,用长刀刺入割断舌下系带,紧沿下颌骨内面向左、 右尽量地将下颌与舌间的软组织分离。B,将舌拉下,自硬腭后缘割离软腭,注意应将两侧扁桃体完全 取下。C,将舌、咽、喉头、气管、食管、肺拉下于横膈上将食管、下腔静脉及主动脉切断,连同胸腔器官一并取出。 4. 腹腔及盆腔器官的取出:一般先将脾脏摘出,继之取出小肠、肾上腺、肝、胆囊、胃、十二指肠、胰,最后取 出肾及盆腔器官。 ①将脾脏提至腹腔前方,割断脾门部血管,取出脾脏。检查其大小,重量,硬度,表面色泽。切面有无外翻;有无糊状物刮下,脾门血管及脾小体、脾小梁的情况等。 ②小肠与大肠的取出前,应检查肠系膜淋巴结及血管,找出空肠的起端,切断,自肠系膜附着处将肠割下,直至直肠处将其切断取出,肠的断端应钳紧或结扎,以免粪便污染腹腔。待其他器官检查完毕后再检查肠。先量其长度,在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临床医学、儿科医学专业使用) 冃u m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化规律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通过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以及这些变化与临床表现的联系,从而揭示疾病的本质,为临床正确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实践依据。因此,病理学被称为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 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病理学诊断又是诊断疾病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病理学也属于临床医学的一部分。许多疾病往往须借助病理学的研究、检查才能得出结论,如脱落细胞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尸体解剖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死亡原因,提高临床医疗水平。 本大纲内容力求体现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原则,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病变,为学生的后期临床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要

体现当今病理学的最新进展,适当地介绍一些新的尤其是分子病理学方面的理论, 强调临床和病理的结合。加强了病理学总论的讲授和减少了各论中学生在后期临床 课程学习中将重点介绍的疾病。 目录 绪论 ........................................... ...... (-1-)- 第一章 血液循环障碍 ................................... (T)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损伤与修复 (1) 第三章炎症 ........................................ ::……(-2) 第四章肿瘤总论、淋巴造血系统肿瘤??.: .................. (? 2)…… 第五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 : ............ (3) .... 第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 (3) 第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 (4) 第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 ( 5) 第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 5) 第十章 神经系统疾病 ( 6) 第十二章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6)

病理学提纲

1.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原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 2.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尸体解剖、活组织检查、动物实验、组织与细胞培养 3.适应的表现形式: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萎缩:发育正常的组织、器官,其实质细胞的体积变小或数量减少,而导致器官或组 织体积缩小,重量减轻 ●肥大: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 ●增生:由于实质细胞数目增多而致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化生: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组织或细胞取代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或细胞的过程 4.组织损伤的形式:变性、坏死 变性:在致损伤因素作用下,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原有物质的显著增多 坏死: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的病理性死亡 5.变性的常见类型:细胞肿胀、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心肌脂肪变性、纤维素性样变 性、粘液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积、病理性钙化) ●细胞肿胀(浊肿):由于细胞内水、钠积聚过多引起。表现为细胞体积重大,胞浆疏松、 淡染,胞浆内可见红染颗粒,称颗粒变性(其实质为肿大的线粒体和扩张的内质网); 进一步发展,可出现空泡样变性(内质网高度扩张);病毒性肝炎严重时,可出现气球样变性 ●脂肪变性:肝脏均匀增大,包膜紧张,色淡黄,切面油腻;H-E染色细胞内见大小不等 的脂肪空泡,严重时可出现脂肪样细胞。脂肪肝――严重、弥漫的脂肪变性 ●玻璃样变性:又分为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血管壁玻璃样变性、细胞内玻璃样变性 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发生在增生的结缔组织,表现纤维细胞减少、融合;成分-胶原纤维,本质-形成瘢痕 血管壁玻璃样变性:发生在细小动脉,病变的血管壁增厚、变硬,为高血压病的基础;本质-深入并凝固的血浆蛋白 ●心肌脂肪变性:虎斑心-心肌严重贫血时,心内膜下出现的红黄相间的条纹 6.坏死的基本病变:以核表现为主,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7.坏死的病理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 ●凝固性坏死:坏死后蛋白质变性凝固占优势,多发生于心、脾、肾 ●干酪样坏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凝固性坏死。多由结核病引起,坏死较彻底,色淡黄、 质较松软,犹如干酪 ●液化性坏死:多发生于脑组织,又称脑软化 ●坏疽: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 8.坏死的结局:溶解吸收(基本方式,溶蛋白酶分解液化,淋巴管或小血管吸收)、分离 排出、机化(肉芽组织代替坏死组织)、纤维包裹和钙化 ●位于皮肤黏膜的坏死组织分离后脱落,留下的局部缺损,称溃疡 ●肾和肺的坏死组织分离后经自然管道排出,留下的空腔,称空洞 9.组织再生的能力: ●神经细胞无再生能力; ●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再生能力弱,通过瘢痕修复; ●其余细胞均有强再生能力,或潜在再生能力。 10.肉芽组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少量炎症细胞构成的幼稚的结缔组织,鲜 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称肉芽组织。 11.肉芽组织的转归:瘢痕 12.肉芽组织的功能:抗感染保护创面、机化血凝块和坏死组织、填补组织缺损

《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13页word

《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病理学 授课对象:五年制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检验医学专业 学时:51学时 一、实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主干学科,一方面,通过观察大体标本、组织切片的病理改变,理解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机能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另一方面,通过临床病理讨论,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结局及转归。 病理学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为培养适应21世纪新医学模式的高质量医学专业人才服务,使学生通过对各类疾病一般性和特殊性规律的学习,逐步提高观察及分析思考能力,深化对各种疾病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为后续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实验一诊断病理学概要实习注意事项 【目的要求】 1.熟悉诊断病理学的概念及其对临床诊疗工作的指导意义 2.熟悉常规病理诊断流程 3.熟悉实验室注意事项 4.熟悉病理学、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病因、发病机制及免疫组织化学的专业英语 5.了解病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时数】3小时 【实验内容】 1. 诊断病理学的概念及对临床诊疗工作的指导意义 2. 常规病理诊断流程 3. 实验室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 多媒体示教、讲解 2. 参观临床病理诊断流程 实验二适应、损伤与修复 【目的要求】 1.掌握适应、变性、坏死、凋亡、再生和修复的概念 2.掌握各类坏死的形态特点及坏死的结局 3.掌握肉芽组织的组成、形态特点及其在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4.熟悉萎缩、化生、水变性、脂肪变性和玻璃样变性的病变特征 5.熟悉肥大、增生的概念和类型 6.熟悉创伤愈合的类型 7.熟悉适应、变性、坏死、凋亡、再生、修复、肉芽组织、纤维性修复的专业 英语 8.了解损伤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实验时数】3小时 【实验内容】

普通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PDF.pdf

普通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 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 植物病害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持续影响,在生理、组织和细胞上发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外部表现出不正常现象 传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浸染造成的病害,可以传染 非传染性病害无病原生物参加,只是由于植物自身原因或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引起的病害,不具有传染性 症状植物受病原物或不良环境的侵扰后,内部生理活动或外观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病状植物患病后,植物病部本身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 病征病部上出现的肉眼可见的病原物个体或群体 活体营养型只能从活的寄主组织和细胞中获得所需营养物质的寄生物,其营养方式为活体营养型 死体营养型以死亡的有机体作为营养物质来源的生活方式称为死体营养型 专性寄生寄生物只能从活的寄主组织和细胞中获得所需营养物质的特性 非专性寄生寄生物即能从活体又能从死的植物组织上获取营养物质的特性 柯赫法则确定某种微生物是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常表述为四步:1病植株上有一种微生物的存在;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3将纯化培养物接种到相同健康植株上出现相同症状病害;4从接种发病的植株上可以再分离得到相同的纯培养物,性状与接种物相同 真菌狭义的真菌是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典型的营养体为丝状体,不含光合色素,主要以吸收的方式获取营养,靠产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的生物。广义的真菌是包括卵菌、黏菌、壶菌、接合菌、子囊菌和担子菌等,又称菌物。 吸器真菌菌丝产生的一种短小分支,在功能上特化为专门从寄主细胞内吸取营养物质的菌丝变态结构 菌核由真菌菌丝或菌丝与寄主组织共同构成的一种较为坚硬的结构,具有较强的抗逆性 子座由疏丝组织和拟薄壁组织形成的或是由菌组织和寄主组织组成,可用于产生子囊等生殖器官的垫状或头状组织。 菌索菌组织纠缠在一起形成的绳索状结构,可吸收营养和抵抗不良环境 厚垣孢子由菌丝中的个别细胞膨大,原生质浓缩、细胞壁加厚形成的休眠孢子,可抵抗不良环境 游动孢子鞭毛菌的无性孢子,具鞭毛,无细胞壁,可在水中游动 孢囊孢子接合菌的无性孢子,不具鞭毛,有细胞壁,原生质割裂产生 分生孢子子囊菌、半知菌及担子菌的外生无性孢子,主要由芽殖和裂殖产生卵孢子卵菌的有性孢子,由雄器和藏卵器配合产生具有厚壁的休眠孢子,卵孢子为二倍体 接合孢子接合菌的有性孢子,由配子囊配合产生 子囊孢子子囊菌的有性孢子,产于子囊内,每个子囊8个孢子 担孢子担子菌的有性孢子,着生在一种称为担子的结构上,单细胞、单核、单倍体 子实体具有一定形状并着生孢子的真菌的产孢结构 闭囊壳包被完全封闭,无固定孔口的子囊果称作闭囊壳 子囊壳子囊果有孔口,球形或瓶形,内生子囊和子囊孢子

2019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病理学解析含真题第八章word资料21页

“病理”大纲要求 ——消化系统疾病 1. 慢性胃炎的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2. 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及其并发症。 3. 阑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并发症。 4.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变化,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及其病理学特点。 5. 肝硬化的类型及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6. 早期食管癌的概念及各型的形态特点,中晚期食管癌各型的形态特点、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7. 早期胃癌的概念及各型的形态特点,中晚期胃癌的肉眼类型和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8. 大肠癌的病因、发病机制、癌前病变、肉眼类型及组织学类型,分期与预后的关系,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9. 原发性肝癌的肉眼类型、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阑尾炎 病理变化 1.急性阑尾炎有三种主要类型: (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为早期的阑尾炎,病变以阑尾黏膜或黏膜下层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纤维素渗出。黏膜下各层有炎性水肿。 (2)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或称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常由单纯阑尾炎发展而来。镜下,阑尾壁各层皆为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 (3)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是一种重型的阑尾炎。阑尾因内腔阻塞、积脓、腔内压力增高及阑尾系膜静脉受炎症波及而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等,均可引起阑尾壁血液循环障碍,以至阑尾壁发生坏死。 此时常导致穿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或阑尾周同脓肿。 2.慢性阑尾炎

多为急性阑尾炎转变而来,也可开始即呈慢性经过。主要病变为阑尾壁的不同程度纤维化及慢性炎细胞浸润等。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指由一组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一种常见传染病。 病因 1.甲型肝炎病毒(HAV)特点:经消化道感染,通常急性起病,大多数可痊愈,RNA。 2.乙型肝炎病毒(HBV)特点:经血流、血液污染的物品、吸毒或密切接触传播, DNA。 3.丙型肝炎病毒(HCV)特点:经血流、血液污染的物品、吸毒或密切接触传播, RNA。 4.丁型肝炎病毒(HDV)特点:经血流、血液污染的物品、吸毒或密切接触传播, RNA。 5.戊型肝炎病毒(HEV)特点:经消化道感染,RNA。 病毒性肝炎 基本病理变化: 各型病毒性肝炎病变基本相同,都是以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和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属于变质为主的炎症病变包括: (一)肝细胞变性坏死 1.肝细胞变性常见有两种类型的变性。 (1)细胞水肿:为最常见的病变。光镜下见肝细胞明显肿大,胞质疏松呈网状、半透明.称为胞质疏松化。进一步发展,肝细胞体积更加肿大,由多角形变为圆球形。胞质几乎完全透明,称气球样变。电镜下见内质网不同程度扩张,线粒体明显肿胀,溶酶体增多。

形态学试验教学大纲

病理学实验 Pathological Experiment (供五年制、四年制药学专业用)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形态学实验包括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三部分,解剖学实验包括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解剖学按人体器官功能系统及局部分区,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以及各区域内器官的形态、位置、毗邻和层次关系,组织学是阐述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正常结构和组成成分。 病理学是医学科学中的重要基础学科,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用直观的方法观察和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也是一门基础联系临床的桥梁课程。实验采用录像、多媒体、实物投影和显微镜等多种手段,通过对大体标本、组织切片的观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和认识。通过临床病例讨论(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Conference ,CPC),进一步使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疾病,为临床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实验是培养当代医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形态学实验可使学生掌握机体各系统、各种组织器官的基本结构和组成成分,掌握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变化,充分理解和分析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病理学改变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培养临床思维不可缺少的培训过程,是连接基础和临床的重要桥梁。通过形态学实验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1.尸体解剖、组织的损伤、适应与修复 基本要求:掌握萎缩心脏、肝脂肪变性、肝浊肿、肝脓肿、脾梗死、肾盂积水、足干性坏疽、淋巴结干酪样坏死大体病变特点,肝脂肪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显微镜下病变特点。熟悉各器官的病理观察要点。了解尸体解剖常用的几种术式,尸体解剖的基本程序、取材规则,各种组织器官的肉眼形态、颜色、质地以及各器官的重量和大小。 2.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病理学是中央电大医科类专科护理学专业、药学专业一门必修课。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它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和条件、疾病过程中的机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发生机制的科学,为进一步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新的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依据基础医学课程优化组合的原则,将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以其内在的有机联系为基础,以新的课程结构的形式重新组合,将疾病时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形态学改变有机联系在一起,强调人的整体观念,注重病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特别是基本病理过程和重大疾病的基础知识的介绍。 本课程课内学时108,6学分。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强调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学习,使学员初步具备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机体的机能和代谢改变、疾病的转归与结局等方面认识、分析疾病的能力,为学习后续各科临床课和提高工作质量打下扎实的疾病学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前修课是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医学基础课等,后续课是临床各科专业课。 三、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 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必须注重病变的观察和分析,注重复制疾病的动物模型实验的观察、分析和总结。通过实验培养严谨的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培养观察疾病、分析疾病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是病理学教学中必须实施的环节。 对于教学内容,本大纲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是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要求重点学习,也是考核的重点。 考虑到护理学专业与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考核的侧重点有区别,具体要求在本课程的考核说明体现。 四、媒体的选择与配合 为适应远距离开放教育学习的需要,本课程采用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学习,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录像教材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为辅助媒体,为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媒体的方便。 文字教材《病理学》,融学习目标、教学内容、重点提示、学习小结、多种题型练习题

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考试大纲 病理学

病理学 一、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①掌握萎缩的概念、原因和类型;②熟悉肥大、增生的概念和类型;③掌握化生的概念、类型及意义;④掌握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的概念及形态特点;⑤掌握坏死的概念、类型、病变特点及结局:⑥掌握凋亡的概念。 二、损伤的修复 ①掌握再生的概念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②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结构、功能与结局:③熟悉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掌握一期、二期愈合的条件和特点;④熟悉骨折愈合的过程。 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①熟悉动脉性充血的概念、形态特点、类型和意义:②掌握淤血包括肺、肝淤血的原因、病变特点和后果;③掌握血栓形成的概念和条件,了解血栓形成的机制;④掌握血栓的形态、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⑤掌握栓塞的概念、类型及对机体影响;⑥熟悉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的概念、形成机制及后果;⑦掌握梗死的概念、原因、病变类型、影响和结局。四、炎症 ①熟悉炎症的概念、原因和意义;②掌握炎性渗出的概念、熟悉渗出过程和发生机制;③掌握渗出液的的特点和意义;④掌握炎性浸润的概念、炎细胞种类及其作用;⑤了解炎症介质的概念、常见炎症介质及意义;⑥熟悉炎症的经过和结局;⑦掌握各类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特别是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和肉芽肿性炎。 五、肿瘤 ①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②掌握异型性的概念、特点及意义; ③掌握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扩散:熟悉肿瘤对机体的影响;④掌握良、恶性肿瘤的区别要点,区别的相对性和交界性肿瘤的概念;⑤掌握肿瘤的大致分类和命名原则,癌与肉瘤的区别:⑥掌握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原位癌的概念,熟悉常见的癌前病变。 六、心血管系统疾病 ①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症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②掌握动脉继样硬化症的基本病变;③掌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部位、心肌梗死的原因、类型、病变及合并症;④掌握缓进型高血压的分期、内脏病理变化及后果;⑤熟悉急进型高血压和动脉瘤的概念及病变特点;⑥掌握风湿病的基本病变、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及对机体影响:⑦熟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⑧掌握心瓣膜病的病因、病变特点、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⑨了解心肌病和心肌炎的概念。 七、呼吸系统疾病 ①掌握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变和临床病理联系;熟悉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②掌握肺气肿的类型、病交及临床联系,熟悉肺气肿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⑨掌握肺源生心脏病的肺部及心脏病变,熟悉其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病理联系;④掌握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联系及并发症;⑤掌握鼻咽癌、肺癌的好发部位、类型、主要临床病理特点及扩散规律。 八、消化系统疾病 ①熟悉慢性胃炎的常见类型及病变;②掌握溃疡病的好发部位、病变特点、临床病理联系和合并症;③熟悉阑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变及结局;④掌握胃癌的好发部位、病理变化、扩散规律;⑤熟悉食道癌、大肠癌的共性(好发部位、病理变化、扩散及临床表现),了解其病因;⑥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熟悉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及传染途径;⑦掌握肝硬变的类型、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熟悉肝硬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⑧熟

口腔组织病理学试验教学大纲

《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口腔医学专业使用) I前言 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是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但是对理论课授课内容进一步验证,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认真实践,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获得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达到实验课教学目的,实验课必须与理论课衔接紧密,严防脱节,给学生准备充足的质量较高的教学标本和切片,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较充分的课时,使学生能很好的进行观察、分析、讨论,以达到培养学生获得知识能力之目的。 二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的掌握教材,我们根据教材的内容,将每章节必讲的内容和授课的重点及难点加以注明。经过实验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理论课的内容。 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必要的课前讲座,课中阅片指导和示教以及课尾的小结。 四总教学参考学时为44学时。 五选用教材:《口腔组织病理学实习指导》,自编,朱恩新,2版,2004年。 II正文 实验一牙体组织 一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牙体组织的基本组织学结构。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牙体各组成部分的组织结构、生物学特性及牙体组织的理化特性。(二)了解釉质超微结构;牙本质的神经支配;牙骨质的分类及功能;牙髓的增龄性变化。 三教学内容 (一)观察牙体组织图谱。 (二)观察切片:牙体纵磨片,牙体横磨片,牙体切片。 实验二牙周组织、口腔黏膜及涎腺组织 一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牙周组织、口腔黏膜和涎腺的基本组织学结构。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牙龈解剖及组织结构;牙周膜的组织结构及功能;三对大涎腺的组织结构特点及涎腺的一般组织结构特点;口腔黏膜的一般组织结构及口唇、舌背黏膜的组织特征。 (二)熟悉结合上皮与牙面的附着关系;上皮剩余及牙骨质小体的形态特征;腭黏膜的组织学特征。 (三)了解牙周膜正常条件下的厚度及牙槽骨生理条件下的组织结构,口腔黏膜与皮肤及被覆黏膜与咀嚼黏膜的异同点。 三教学内容 观察:牙体及牙周组织(唇舌向)切片、牙体及牙周组织(近远中)切片、唇组织切片、软—硬腭组织切片、舌粘膜组织切片、颌下腺组织切片、腮腺组织切片 实验三口腔颌面部及牙齿发育 一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学习和观察口腔颌面部发育和牙齿发育的一般过程。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牙板及牙胚的发育要点,牙胚各组成部分的组织学特征及冠部牙体组织的发育过程。 (二)熟悉牙齿发育的全过程,牙板的结局。 (三)了解口腔颌面部发育过程及其与常见颌面部畸形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 (一)观察口腔颌面部发育模型。 (二)观察:原发性上皮带组织切片、蕾状期牙胚组织切片、帽状期牙胚组织切片、钟状晚期牙胚组织切片。 实习四龋病、牙髓炎 一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龋病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釉质平滑面龋的组织学结构,理解分层结构的发病机理,掌握牙本质龋的扩展方向及基本病理变化。 (二)熟悉各型牙髓炎的病理学变化。 三教学内容 观察:早期釉质龋磨片、牙本质龋磨片、牙本质龋组织切片、慢性闭锁性牙髓炎组织切片、慢性增生性牙髓炎组织切片。 实习五根尖周炎、牙周病 一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根尖周炎和牙周病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各型根尖周病的病理学变化;慢性牙周炎的病理变化。 (二)熟悉根尖周病的转化关系;牙周病的临床表现。 三教学内容 观察:慢性根尖脓肿组织切片、根尖肉芽肿组织切片、慢性牙周炎组织切片。

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Plant pathology) (48学时) 一、简要说明: 《植物病理学》是为农学专业所设置的一门专业拓展性课程,其中课堂理论教学36学时,实验课教学12学时,3.0学分;课程实习0.5周,0.5学分。本大纲规定了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学内容、目的要求和学时分配等。 二、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一门植物生产类学科专业课程。是农学专业的拓展性课程。主要着重对学生进行植物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与教育。本课程包括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植物病害的病原物、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植物病害的控制、作物病害的发生与防治6个知识模块。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具备植物病理学、农作物病害的发生与防治的知识。 三、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 本大纲根据课程在生物安全学科中的地位、任务和要求来制定。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大部分。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自主学习,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农作物病害的与防治的知识和植物病害识别的基本技能。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利用多媒体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方法,实践教学采取实验室操作和田间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陈利锋、徐敬友主编.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农业植物病理学(南方本,第三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主要参考书目: 赖传雅主编. 农业植物病理学(华南本,第二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谢联辉主编. 普通植物病理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侯明生主编. 农业植物病理学. 北京: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五、学分和学时分配: 本课程3.5学分。其中: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课)48学时(3.0学分),课程实习0.5周(0.5学分)。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内容(36学时) 第一章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2学时) 1、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理学的研究领域;掌握植物病害的概念、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的区别;熟悉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 2、讲授内容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1. 植物病害的概念

病理学复习大纲

病理学复习大纲 健康:健康是指不仅没有病痛,还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是身体、心理和社会康宁的完美状态。 疾病: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的作用下,超过自身调节的限制而发生的一系列异常生命活动,包括生理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临床上表现出相应的症状体征。 脑死亡的判断标准:自主呼吸停止(主要)、瞳孔散大、不可逆脑昏迷、脑干神经反射消失、脑电波消失、脑血液循环停止 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和组织的体积因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或数量减少而缩小 肥大:实质细胞的细胞器增多所致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均匀性增大 增生:器官或组织实质细胞数目增多导致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坏死: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的死亡。胞核改变: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胞质改变:溶解 变性:细胞或细胞间质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并伴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功能下降),表现为细胞内或细胞间质中出现非生理性物质或生理性物质过度堆集 适应:组织和细胞在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持续作用下,通过调整其自身的代谢、功能得以存活的过程 脂肪变:实质细胞脂肪异常蓄积,见于肝心肾。镜下:胞质可见大小不等空泡,苏丹三染橘红色;肉眼:黄色,质软,切面油腻感玻璃样变:细胞内、血管壁和结缔组织内出现红染均质的物质,呈毛玻璃样半透明(常见)血管壁玻璃样变、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坏疽:大块组织凝固性坏死并伴有腐败菌感染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只发生于同源细胞间) 机化:坏死物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物过程称为机化。最终形成瘢痕组织。 再生:组织损伤后,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 凋亡:是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凋亡的发生与基因调节有关,也有人称之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凋亡小体:光镜下,凋亡小体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胞浆浓缩,强嗜酸性,可有可无固缩深染的核碎片,故又称之为嗜酸性小体 思考:1.什么是肉芽组织?有什么功能? 答:肉芽组织:大量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新生组织,并伴有炎细胞浸润,呈鲜红色颗粒状,质地柔软 肉芽组织的作用: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和组织缺损、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或异物 2.坏死有那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结局是什么? 答: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因为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为灰白色或黄白色比较干燥结实的凝固体. 干酪样坏死:由于组织分解较彻底,加上含有较多的脂质(主要来自结核杆菌及中性粒细胞),因而坏死组织略带黄*色,质软,状似干酪,属于特殊的凝固性坏死. 液化性坏死:是坏死组织因酶性分解而变为液态。纤维素性样坏死:曾称为纤维素样变性。 坏疽:大块组织凝固性坏死并伴有腐败菌感染坏疽又可以分类: 干性坏疽:局部干燥而皱缩成黑褐色,病变区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 湿性坏疽:坏死区呈黑色、灰绿色,有恶臭,病变组织肿胀,扩散快 气性坏疽:细菌分解坏死组织产生大量气体,使之成蜂窝状 坏死的结局:溶解吸收、分离排出大范围的坏死组织脱落称为:溃疡 心衰细胞: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漿内形成含铁血黄素.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肝脏切面肉眼呈红(淤血区)黄(脂肪变区)相间,形似槟榔切面的条纹,故称槟榔肝。血栓形成: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由于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成固体质块的过程,该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淤血: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内含血量增多慢性肺淤血,见于左心衰;慢性肝淤血,见于右心衰 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动脉栓塞常见于脑、脾、肾、下肢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思考:1.血栓形成的条件有那些?血栓基本分为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结局?梗死的一般情况? 答:条件: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 分类:白色血栓:位于血流较快的心瓣膜、心腔、动脉内(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灰白色粟粒状小结节,排列整齐,表面 粗糙,常位于延续性血栓的起始部,不易脱落。 混合血栓:大量纤维蛋白网住红细胞,形成红白相间的波纹构成静脉血栓的体部与血管壁粘连 红色血栓:混合血栓增大,血管腔几乎堵塞,形成暗红色血栓,构成血栓尾部 透明血栓:主要在微循环毛细血管内,主要由均匀红染的纤维蛋白构成,多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脂肪栓塞:循环血流中出现脂滴阻塞小血管 气体栓塞:大量空气进入血液循环或原溶解于血液的气体迅速游离,以气泡形式阻塞心血管的过程空气栓塞的原因:大量空气进入迅速进入静脉,随血流进入右心,由于心脏搏动,使空气与血液搅拌成泡沫,并阻塞于肺动脉口,使血液循环趋于停止,导致循环衰竭 血栓的结局:软化、溶解、吸收;机化、再通;血栓钙化

高级病理学教学大纲

《高级病理学》教学大纲 Teaching Outline of Advanced Pathophysiology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A0104 开课时间:第一学期 总学时数:54学时 开课部门:基础医学院 授课对象:硕士、博士生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预修课程: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组织学、病理学 主讲教师:卫洪昌 本课程的学时分配表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

金惠铭,病理生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1月。 参考资料: 1.陈主初,病理生理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8月; 2.张启良,新编病理生理学教程,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年5月; 3.Stephen J. Mcphee, Pathophysiology of Disease (third edition),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11 月; 4.Kaufman, C. E ,Essentials of Pathophysiology.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1月。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在基于本科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介绍本学科国内外新进展和研究成果,通过理论讲授、病例讨论和最新进展讲座等方法进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现代病理生理学基础知织,熟悉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联系,了解国内外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趋势,从而为今后的临床、科研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绪论 1.主要内容 (1)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2)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内容。 (3)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临床观察、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 (4)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发展史,我国病理生理学工作者的贡献和成就,如何学好病理生理学。 2.教学要求 掌握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熟悉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和常用研究方法;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章疾病概论 1.主要内容 (1)健康和疾病:健康、疾病、亚健康的概念。 (2)病因学:外因、内因、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疾病发生的条件。 (3)发病学: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普遍规律。 (4)疾病的转归:康复与死亡。 (5)疾病模型:可分为整体动物模型、离体器官模型、细胞模型、数学模型等。制备疾病模 型应遵循相似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三大原则,制备方法主要有自然发生与遗传育种、人工诱发和基因工程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