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数学教案_下册

职高数学教案_下册
职高数学教案_下册

§6.1 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

(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教学难点】

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教学设计】

通过几个实例讲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项、首项、项数、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讲解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从几个具体实例入手,引出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学生往往不易理解什么是“一定次序”.实际上,不论能否表述出来,只要写出来,就等于给出了“次

序”,比如我们随便写出的两列数:2,1,15,3,243,23与1,15,23,2,243,3,就

都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因此它们就都是数列,但它们的排列“次序”不一样,

因此是不同的数列.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将正整数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为1,2,3,4,5,….(1 )

2,2,2,2,2, .(2 )将2的正整数指数幂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为2345

当n从小到大依次取正整数时,cosπ

n的值排成一列数为 -1,1,-1,1,….(3 )取无理数π的近似值(四舍五入法),依照有效数字的个数,排成一列数为

3,3.1,3.14,3.141,3.1416,….(4)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新知识】按照一定的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数列的项.从开始的项起,按照自左至右的排序,各项按照其位置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3项,…,第n 项,…,其中反映各项在数列中位置的数字1,2,3,…,n,分别叫做对应的项的项数.只有有限项的数列叫做有穷数列,有无限多项的数列叫做无穷数列.

【新知识】

由于从数列的第一项开始,各项的项数依次与正整数相对应,所以无穷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作

123,,,,n a a a a ,.()n ∈N

简记作{n a }.其中,下角码中的数为项数,1a 表示第1项,2a 表示第2项,….当n 由小至大依次取正整数值时,n a 依次可以表示数列中的各项,因此,通常把第n 项n a 叫做数列{n a }的通项或一般项.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1.说出生活中的一个数列实例.

2.数列“1,2,3,4,5”与数列“5 ,4, 3,2,1 ”是否为同一个数列?

3.设数列{}n a 为“-5,-3,-1,1,3, 5,…” ,指出其中3a 、6a 各是什么数?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观察】

6.1.1中的数列(1)中,各项是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出的正整数. 11a =,22a =,33a =,…, 可以看到,每一项与这项的项数恰好相同.这个规律可以用 *()n a n n =∈N 表示. 利用这个规律,可以方便地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如1111a =,2020a =.

6.1.1中的数列(2)中,各项是从小到大顺次排列出的2的正整数指数幂. 12a =,222a =,332a =,…,

可以看到,各项的底都是2,每一项的指数恰好是这项的项数.这个规律可以用 *2()n n a n =∈N 表示,利用这个规律,可以方便地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如11112a =,20202a =.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新知识】一个数列的第n 项n a ,如果能够用关于项数n 1

的一个式子来表示,那么这个式子叫做这个数

列的通项公式.

数列(1)的通项公式为n a n =,可以将数列(1)记为数列{n };数列(2)的通项公式为2n n a =,可以将数列(2)记为数列{2}n .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1 设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1

2

n n a =,写出数列的前5项.

分析 知道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数列中的某一项时,只需将通项公式中的n 换成该项的项数,并计算

出结果.

例2 根据下列各无穷数列的前4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1)5,10,15,20,…; (2)1111

,,,,2468

…; (3)?1,1,?1,1,…. 分析 分别观察分析各项与其项数之间的关系,探求用式子表示这种关系.

【注意】由数列的有限项探求通项公式时,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例如,(1)n n a =-与cos =πn a n 都是例2(3)中数列“?1,1,?1,1,….”的通项公式. 【知识巩固】

例3 判断16和45是否为数列{3n +1}中的项,如果是,请指出是第几项. 分析 如果数a 是数列中的第k 项,那么k 必须是正整数,并且31=+a k .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1. 根据下列各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4项: (1)23-=n n a ; (2)n a n n ?-=)1(.

2.根据下列各无穷数列的前4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1)?1,1,3,5,…; (2) 13-, 16

, 19-, 112,…; (3)12,34,56,7

8,….

3. 判断12和56是否为数列2{}n n -中的项,如果是,请指出是第几项. *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

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数列、项、项数分别是如何定义的? *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

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

*继续探索 活动探究

(1)读书部分:教材

(2)书面作业:教材习题6.1 A 组(必做);6.1 B 组(选做) (3)实践调查:用发现的眼睛寻找生活中的数列实例

教学后记:例1和例3是基本题目,前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项;后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项,是通项公式的逆向应用.

例2是巩固性题目,指导学生分析完成.要列出项数与该项的对应关系,不能泛泛而谈,采用对应表的方法比较直观,降低了难度,学生容易接受.

§6.2 等差数列(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

(2)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6.2 等差数列.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观察】

将正整数中5的倍数从小到大列出,组成数列: 5,10,15,20,…. (1) 将正奇数从小到大列出,组成数列:

1,3,5,7,9,…. (2) 请观察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关系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开始,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一般用字母d 表示.

由定义知,若数列{}n a 为等差数列,d 为公差,则1n n a a d +-=,即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1 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为12,公差为?5,试写出这个数列的第2项到第5项.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1. 已知{}n a 为等差数列,58a =-,公差2d =,试写出这个数列的第8项8a .

2. 写出等差数列11,8,5,2,…的第10项.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你能很快地写出例1中数列的第101项吗?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设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为d ,则,11a a =

1n n a a d

+=+(6.1)

......

依此类推,通过观察可以得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11.n a a n d =+- (6.2)

【想一想】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中,共有四个量:n a 、1a 、n 和d ,只要知道了其中的任意三个量,就可以求出另外的一个量. 针对不同情况,应该分别采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2 求等差数列,17,11,5,1-...的第50项. 例3 在等差数列{}n a 中,,48100=a 公差,3

1

=d 求首项.1a

分析:本题目初看是知道2个条件,实际上是3个条件:100n =,48,n a =1

3

d =.

例4 小明、小明的爸爸和小明的爷爷三个人在年龄恰好构成一个等差数列,他们三人的年龄之和为120岁,爷爷的年龄比小明年龄的4倍还多5岁,求他们祖孙三人的年龄.

分析 知道三个数构成等差数列,并且知道这三个数的和,可以将这三个数设为d a -,a ,a d +,这样可以方便地求出a ,从而解决问题.

【注意】 将构成等差数列的三个数设为d a -,a ,a d +,是经常使用的方法.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练习6.2.2

*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11.n a a n d =+-

*继续探索 活动探究

(1)读书部分:教材

(),21123d a d d a d a a +=++=+=,

12d a a +=(),

321134d a d d a d a a +=++=+=

(2)书面作业:教材习题6.2(必做);学习指导6.3(选做) (3)实践调查:寻找生活中等差数列的实例

教学后记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难点是通项公式的推导.等差数列的定义中,应特别强调“等差”的特点:d a a n n =-+1(常数).例1是基础题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

教材中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无限次迭代的过程,所用的归纳方法是不完全归纳法.因此,公式的正确性还应该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例2是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中任一项的巩固性题目,注意求公差的方法.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中含有四个量: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三个量,就可以求出另外的一个量.

§ 6.2 等差数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前n 项和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前n 项和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公式.

,,,,1n a n d a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 【教学设计】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等差数列应用举例.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难点是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以及知识的简单实际应用.

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很重要,所用方法叫逆序相加法,应该让学生理解并学会应用.等差数列中的五个量1a 、d 、n 、n a 、n S 中,知道其中三个,可以求出其余两个,例5和例6是针对不同情况,分别介绍相应算法.

例7将末项看作是首项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以这类习题作为载体,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6.2 等差数列.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趣味数学问题】数学家高斯在上小学的时候的故事。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从小到大排列的前100个正整数,组成了首项为1,第100项为100,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小高斯的计算表明,这个数列的前100项和为

()2

1001001?+.

现在我们按照高斯的想法来研究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

将等差数列{}n a 前n 项的和记作n S .即

12321n n n n S a a a a a a --=++++++ . (1)

也可以写作

12321n n n n S a a a a a a --=++++++ . (2)

由于

n n a a a a +=+11,

()()2111n n n a a a d a d a a -+=++-=+,

()()n n n a a d a d a a a +=-++=+-112322,

…… (1)式与(2)式两边分别相加,得

()12n n S n a a =+,

由此得出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公式为 (6.3)

即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等于首末两项之和与项数乘积的一半.

知道了等差数列{}n a 中的1a 、n 和n a ,利用公式(6.3)可以直接计算n S . 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d n a a n 11-+=代入公式(6.3),得

知道了等差数列

{}n a 中的1a 、n 和d ,利用公式(6.4)可以直接计算n S . 【想一想】

在等差数列{}n a 中,知道了1a 、d 、n 、n a 、n S 五个量中的三个量,就可以求出其余的两个量.针对不同情况,应该分别采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5 已知等差数列{}n a 中,18a =-,20106a =, 求20S .

例6 等差数列,3,1,5,9,13----…的前多少项的和等于50? 【想一想】例6中为什么将负数舍去?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练习 6.2.3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7 某礼堂共有25排座位,后一排比前一排多两个座位,最后一排有70个座位,问礼堂共

(6.4)

()112

n n n S na d

-=+

有多少个座位?

【想一想】 比较本例题的两种解法,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例8 小王参加工作后,采用零存整取方式在农行存款.从元月份开始,每月第1天存入银行1000元,银行以年利率1.71%计息,试问年终结算时本金与利息之和(简称本利和)总额是多少(精确到0.01元)?

【说明】年利率1.71%,折合月利率为0.1425%.计算公式为月利率=年利率÷12. 练习6.2.4

*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 结论:()12

n n n a a S +=

()112

n n n S na d -=+

*继续探索 活动探究

(1)读书部分:教材

(2)书面作业:教材习题6.2(必做);学习指导6.2(选做) (3)实践调查: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

§ 6.3 等比数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 (2)理解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设计】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难点是通项公式的推导.

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在内容上相类似,要让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去理解和记忆,并弄清楚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比数列的定义是推导通项公式的基础,教学中要给以足够的重视.同时要强调“等比”的特点:

q a a n

n =+1

(常数).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6.3 等比数列.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观察】某工厂今年的产值是1000万元,如果通过技术改造,在今后的5年内,每年的产值都比上一年增加10%,那么今年及以后5年的产值构成下面的一个数列(单位:万元):

2345

1000,1000 1.1,1000 1.1,1000 1.1,1000 1.1,1000 1.1.

????? 不难发现,从第2项开始,数列中的各项都是其前一项的1.1倍,即从第2项开始,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都等于1.1.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新知识】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开始,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这个等比数列的公比,一般用字母q 来表示.

由定义知,若{}n a 为等比数列,q 为公比,则1a 与q 均不为零,且有1

n n

a q a +=,即 (6.5)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1 在等比数列{}n a 中,15a =,3q =,求2a 、3a 、4a 、5a . 【试一试】你能很快地写出这个数列的第9项吗?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练习6.3.1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如何写出一个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呢?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1n n a a q +=?.

与等差数列相类似,我们通过观察等比数列各项之间的关系,分析、探求规律. 设等比数列{}n a 的公比为q ,则

()()21232112

3

4311,

,,

a a q a a q a q q a q a a q a q q a q =?=?=??=?=?=??=?

…… 【说明】 01111a a a q =?=?

依此类推,得到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11-?=n n q a a (6.6)

知道了等比数列{}n a 中的1a 和q ,利用公式(6.6),可以直接计算出数列的任意一项. 【想一想】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中,共有四个量:n a 、1a 、n 和q ,只要知道了其中的任意三个量,就可以求出另外的一个量. 针对不同情况,应该分别采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2求等比数列 ,8

1

,41,21,

1--的第10项. 例3 在等比数列{}n a 中,51a =-,1

8

=-a 8

,求13a . 【注意】 本例题求解过程中,通过两式相除求出公比的方法是研究等比数列问题的常用方法. 【想一想】在等比数列{}n a 中,719

a =,1

3q =.求3a 时,你有没有比较简单的方法?

【知识巩固】

例4 小明、小刚和小强进行钓鱼比赛,他们三人钓鱼的数量恰好组成一个等比数列.已知他们三人一共钓了14条鱼,而每个人钓鱼数量的积为64. 并且知道,小强钓的鱼最多,小明钓的鱼最少,问他们三人各钓了多少条鱼?

分析 知道三个数构成等比数列,并且知道这三个数的积,可以将这三个数设为,,a

a aq q

,这样可以方便地求出a ,从而解决问题. 【注意】 将构成等比数列的三个数设为

aq a q

a

,,,是经常使用的方法.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1.求等比数列

,6,2,3

2

.的通项公式与第7项. 2.在等比数列{}n a 中,21

25

a =-,55a =-,判断125-是否为数列中的项,如果是,请指出是第几项.

*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 结论:.11-?=n n q a a *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

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继续探索 活动探究

(1)读书部分:教材

(2)书面作业:教材习题6.3A 组(必做);教材习题6.3B 组(选做) (3)实践调查: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个问题 【教师教学后记】

例1是基础题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与等差数列一样,教材中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归纳过程实际上也是不完全归纳法,公式的正确性也应该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这一点不需要给学生讲.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中含有四个量:1a ,q ,

n , n a , 只

有知道其中任意三个量,就可以求出另外的一个量.教材中例2、例3都是这类问题.注意:例3中通过两式相除求公比的方法是研究等比数列问题常用的方法.

从例4可以看到,若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则将这三个数设成是

aq a q

a

,,比较好,因为这样设了以后,这三个数的积正好等于,3a 很容易将a 求出.

§ 6.3 等比数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的公式.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 【教学设计】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等比数列应用举例.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难点是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求等比数列的项数n 的问题及知识的简单实际

应用.

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叫错位相减法,这种方法很重要,应该让学生理解并学会应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中共涉及五个量:n n S a n q a 、、、、1,只要知道其中的三个量,就可以求出另外的两个量.

教材中例6是已知n n S a a 、、1求n q 、的例子.将等号两边化成同底数幂的形式,利用指数相等来求解n 的方法是研究等比数列问题的常用方法.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6.3 等比数列.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趣味数学问题】传说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和国王的故事。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下面来研究求等比数列前n 项和的方法. 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

.321n n a a a a S ++++= (1)

由于1,n n a q a +?=故将(1)式的两边同时乘以q ,得 2341+=+++++ n n n qS a a a a a . (2) 用(1)式的两边分别减去(2)式的两边,得

()()1111111+-=-=-?=-n n n n q S a a a a q a q . (3) 当1≠q 时,由(3)式得等到数列{}n a 的前n 项和公式

1111-=≠-n n a q S q q

()

(). (6.7)

知道了等比数列{}n a 中的1a 、n 和),1(≠q q ,利用公式(6.7)可以直接计算n S .

由于 ,11q a a q a n n n ==+ 因此公式(6.7)还可以写成111-=

≠-n n a a q

S q q

().

(6.8)

当1=q 时,等比数列的各项都相等,此时它的前n (6.9)

【想一想】 在等比数列{}n a 中,知道了1a 、q 、n 、n a 、n S 五个量中的三个量,就可以求出其余的两个量.针对不同情况,应该分别采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 【注意】 在求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时,一定要判断公比q 是否为1.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5 写出等比数列 ,27,9,3,1--的前n 项和公式并求出数列的前8项的和. 例6 一个等比数列的首项为49,末项为94,各项的和为36

211,求数列的公比并判断数列是由几项组成.

【注意】 例6中求项数n 时,将等号两边化成同底数幂的形式,利用指数相等来求解.这种方法是研究等比数列问题的常用方法.

现在我们看一看本节趣味数学内容中,国王为什么不能兑现他对大臣的奖赏承诺? 国王承诺奖赏的麦粒数为 64641964

1(12)

21 1.841012

S -==-≈?-,

据测量,一般麦子的千粒重约为40g ,则这些麦子的总质量约为7.36×1710g ,约合7360多

亿吨.我国2000年小麦的全国产量才约为1.14亿吨,国王怎么能兑现他对大臣的奖赏承诺呢!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练习6.3.3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趣味问题】设报纸的厚度为0.07毫米,你将一张报纸对折5次后的厚度是多少?能否对折50次,为什么?

【小知识】复利计息法:将前一期的本金与利息的和(简称本利和)作为后一期的本金来计算利息的方法.俗称“利滚利”.

例7 银行贷款一般都采用“复利计息法”计算利息.小王从银行贷款20万元,贷款期限为5年,年利率为5.76%, 如果5年后一次性还款,那么小王应偿还银行多少钱?(精确到0.000001

万元)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张明计划贷款购买一部家用汽车,贷款15万元,贷款期为5年,年利率为5.76%,5年后应偿还银行多少钱? *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

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是什么?

结论:).1(1)1(1≠--=q q

q a S n n ).1(11≠--=q q q

a a S n n

*继续探索 活动探究

(1)读书部分:教材

(2)书面作业:教材习题6.3组(必做);

(3)实践调查:运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教学后记】

第六章小结与复习

§7.1 平面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向量、向量的相等、共线向量等概念;

(2)掌握向量、向量的相等、共线向量等概念.

能力目标: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运算技能与熟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向量的线性运算.

【教学难点】已知两个向量,求这两个向量的差向量以及非零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教学设计】

从“不同方向的力作用于小车,产生运动的效果不同”的实际问题引入概念. 通过生活实例,借助于位移来引入向量的加法运算.向量的加法有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法则.

向量的减法是在负向量的基础上,通过向量的加法来定义的.即a -b =a +(-b ),它可以通过几何作图的方法得到,即a -b 可表示为从向量b 的终点指向向量a 的终点的向量.作向量减法时,必须将两个向量平移至同一起点.

实数λ乘以非零向量a ,是数乘运算,其结果记作λa ,它是一个向量,其方向与向量a 相同,其模为a 的λ倍。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7.1 平面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如图7-1所示,用100N ①

的力,按照不同的方向拉一辆车,效果一样吗?

图7-1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新知识】

在数学与物理学中,有两种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叫做数量(标量),例如质量、时间、温度、面积、密度等.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矢量),例如力、速度、位移等.

平面上带有指向的线段(有向线段)叫做平面向量,以A 为起点,B 为终点的向量记作AB .也

可以使用小写英文字母,印刷用黑体表示,记作a ;手写时应在字母上面加箭头,记作a

向量的大小叫做向量的模.向量a ,AB

的模依次记作a ,AB .

模为零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0,零向量的方向是不确定的. 模为1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1 一架飞机从A 处向正南方向飞行200km ,另一架飞机从A 处朝北偏东45°方向飞行200km , 两架飞机的位移相同吗?分别用有向线段表示两架飞机的位移.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练习7.1.1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观察图7?4中的向量AB 与MN ,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两个向量的方向相同;向量CD

PQ

所在的直线平行,两个向量的方向相反.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新知识】方向相同或相反的两个非零向量叫做互相平行的向量.向量a 与向量b 平行记作a //b .

规定:零向量与任何一个向量平行.

由于任意一组平行向量都可以平移到同一条直线上,因此相互平行的向量又叫做共线向量. 【想一想】图7?4中,哪些向量是共线向量?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新知识】图7?4中的平行向量AB 与MN ,方向相同,模相等;平行向量HG 与TK

,方

向相反,模相等.

我们所研究的向量只有大小与方向两个要素.当向量a 与向量b 的模相等并且方向相同时,称向量a 与向量b 相等,记作a = b .也就是说,向量可以在平面内任意平移,具有这种性质的向量叫做自由向量.

与非零向量a 的模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向量叫做向量a 的负向量,记作 a . 规定:零向量的负向量仍为零向量.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2 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图7-5),O 为对角线交点. (1)找出与向量DA

相等的向量; (2)找出向量DC

的负向量;

(3)找出与向量AB

平行的向量.

分析 要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分析.两个向量相等,它们必须是方向相同,模相等;两个向量互为负向量,它们必须是方向相反,模相等;两个平行向量的方向相同或相反.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练习7.1.1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王涛同学从家中(A 处)出发,向正南方向行走500 m 到达超市(B 处),买了文具后,又

图7-5

沿着北偏东60°角方向行走200 m 到达学校(C 处)(如图7-6).王涛同学这两次位移的总效果是从家(A 处)到达了学校(C 处).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位移AC 叫做位移AB 与位移BC 的和,记作AC =AB +BC .

一般地,设向量a 与向量b 不共线,在平面

上任取一点A (如图7-6),依次作AB =a , BC =b ,则向量AC

叫做向量a 与向量b 的和,记作a +b

(7.1)

求向量的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上述求向量的和的方法叫做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观察图7-7可以看到:依照三角形法则进行向量a 与向量b 的加法运算,运算的结果仍然是向量,叫做a 与b 的和向量.其和向量的起点是向量a 的起点,终点是向量b 的终点.

【做一做】给出两个不共线的向量a 和b ,画出它们的和向量. 【想一想】(1)a +b 与b +a 相等吗?请画出图来说明. (2)如果向量a 和向量b 共线,如何画出它们的和向量?

图7-7

A

C

B

a

b

a +b

a

b

A

B

C

图7-6

500m

200m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8.2.2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设计教案人教版

课题8.2.2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课型新授第几 课时 1 课 时 教 学 目 标(三维) 教学重点与 难点 1.掌握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知道直线的倾斜角的范围. 2.理解直线的斜率,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了解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 3.让学生从学习中体会到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优点,能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体会代数与几何结合的数学魅力. 教学重点: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教学难点: 直线的斜率 教学这节课主要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法.本节首先通过观察同一坐标系中的两条直线引入了直 方法线倾斜角的定义,在明确了倾斜角范围后,定义了直线的斜率,最后讨论了直线斜率与直线上与两个不同点坐标之间的关系.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反映直线相对于x轴正方向的倾斜程度的,手段是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重要依据,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α y ☆补充设计☆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 引入本节 1.由一点能确定一条直线吗? 2.观察并回答问题: y A 答. 课题. 由直观图 形引入问题,激 发学生学习兴 师:从图中可以看出,直线 趣. B C 1 AC 比直线 AB 更陡一些.在数学 -1 O 1 x 中,我们用倾斜角和斜率来衡量 在图中,直线 AB ,AC 都经过哪一点? 直线相对于 x 轴的倾斜程度. 它们相对于 x 轴的倾斜程度相同吗? 新课: 1.直线倾斜角的定义 一般地,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直线向 上的方向与 x 轴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α叫 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 y l α x O 特别地,当直线与 y 轴垂直时,规定 这条直线的倾斜角为 0?. 2.倾斜角的范围 0?≤ <180?. 3.直线斜率的定义 倾斜角不是 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 教师对定义进行三方面的诠 释: (1)直线向上的方向; (2)x 轴的正方向; (3)最小的正角. 学生结合图形理解倾斜角的 概念. 教师强调与 y 轴垂直的直线 (包括 x 轴)的倾斜角. 教师强调倾斜角是 90?的直 明确直线 倾斜角的定义. 倾斜角与 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通常用 k 表 线的斜率不存在.应当使学生明 斜率的关系. 示,即 k =tan α. 练习一 已知直线的倾斜角,求对应的斜率 k : (1)α=0?; (2)α=30?; (3)α=135?;(4)α=120?. 探究一 (1)由不同的两点 P 1(x 1, 1)和 P 2(x 2, y 2)能否确定一条直线? 确所有的直线都有倾斜角,但与 x 轴垂直的直线的斜率不存在.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点评. 教师指明,当倾斜角是锐角 时,斜率 k 为正值;当倾斜角是 钝角时,斜率 k 为负值. 教师投影探究问题,学生分 使学生通 过练习感悟倾 斜角的变化对 斜率的影响.

中职数学教案

动物科技学院数学课程技术理论教学教案

(2)错误表示法:{实数集};{全体实数} 例3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不等式2x+1《=0的解集 (2)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 (3)由第一象限内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 3、文氏图:用一条封闭的曲线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的方法。 注:何时用列举法?何时用描述法? (1) 有些集合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能用列举法。 如:集合{1000以内的质数} (2) 有些集合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要一一列举出来,常 用描述法。 如:集合}1|),{(2+=x y y x ;集合{1000以内的质数} 五、集合与集合的关系 1. 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元素与集合是从属关系,即对一个元素x 是某集合A 中的元素时,它们的关系为x ∈A .若一个对象x 不是某集合A 中的元素时,它们的关系为x A . 2. 集合有哪些表示方法? 列举法,描述法,Venn 图法. 数与数之间存在着大小关系,那么,两个集合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呢?先看下面两个集合:A ={1,2,3},B ={1,2,3,4,5}.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两集合相等:如果集合A 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即A B ,反过来,集合B 的每 一个元素也都是集合A 中的元素,即B 》A ,那么就说集合A 等于集合B ,记作A =B . 3. 子集、真子集的有关性质 由子集、真子集的定义可推知: (1)对于集合A ,B ,C ,如果A B ,B C ,那么A C . (2)对于集合A ,B ,C ,如果A B ,B C ,那么A C . (3)A A .

职高数学(基础模块)下教案(教学资料)

【课题】6.1 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 (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教学难点】 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教学设计】 通过几个实例讲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项、首项、项数、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讲解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从几个具体实例入手,引出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学生往往不易理解什么是“一定次序”.实际上,不论能否表述出来,只要写出来,就等于给出了“次序”,比如我们随便写出的两列数:2,1,15,3,243,23与1,15,23,2,243,3,就都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因此它们就都是数列,但它们的排列“次序”不一样,因此是不同的数列. 例1和例3是基本题目,前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项;后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项,是通项公式的逆向应用. 例2是巩固性题目,指导学生分析完成.要列出项数与该项的对应关系,不能泛泛而谈,采用对应表的方法比较直观,降低了难度,学生容易接受.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 行为 学生 行为 教学 意图 时 间 *揭示课题 6.1 数列的概念. *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介绍了解0

教学过程教师 行为 学生 行为 教学 意图 时 间 将正整数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为 1,2,3,4,5,….(1 ) 将2的正整数指数幂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为 2345 2,2,2,2,2,.(2 )当n从小到大依次取正整数时,cosπ n的值排成一列数为 -1,1,-1,1,….(3 )取无理数π的近似值(四舍五入法),依照有效数字的个数,排成一列数为 3,3.1,3.14,3.141,3.1416,….(4)播放 课件 质疑 引导 分析 观看 课件 思考 自我 分析 从实 例出 发使 学生 自然 的走 向知 识点 5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新知识】 象上面的实例那样,按照一定的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数列的项.从开始的项起,按照自左至右的排序,各项按照其位置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3项,…,第n项,…,其中反映各项在数列中位置的数字1,2,3,…,n,分别叫做对应的项的项数.只有有限项的数列叫做有穷数列,有无限多项的数列叫做无穷数列. 【小提示】 数列的“项”与这一项的“项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数列(2)中,第3项为32,这一项的项数为3. 【想一想】 上面的4个数列中,哪些是有穷数列,哪些是无穷数列? 总结 归纳 仔细 思考 理解 带领 学生 分析

职高数学教案 第二册

§6.1 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 (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教学难点】 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教学设计】 通过几个实例讲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项、首项、项数、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讲解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从几个具体实例入手,引出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学生往往不易理解什么是“一定次序”.实际上,不论能否表述出来,只要写出来,就等于给出了“次 序”,比如我们随便写出的两列数:2,1,15,3,243,23与1,15,23,2,243,3,就 都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因此它们就都是数列,但它们的排列“次序”不一样, 因此是不同的数列.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6.1 数列的概念. *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将正整数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为1,2,3,4,5,….(1 ) 2,2,2,2,2, .(2 )将2的正整数指数幂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为2345 当n从小到大依次取正整数时,cosπ n的值排成一列数为 -1,1,-1,1,….(3 )取无理数π的近似值(四舍五入法),依照有效数字的个数,排成一列数为 3,3.1,3.14,3.141,3.1416,….(4)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新知识】按照一定的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数列的项.从开始的项起,按照自左至右的排序,各项按照其位置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3项,…,第n 项,…,其中反映各项在数列中位置的数字1,2,3,…,n,分别叫做对应的项的项数.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目录 第一章集合 (1) 1.1.1 集合的概念 (1) 1.1.2 集合的表示方法 (5) 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一) (8) 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二) (11) 1.1.4 集合的运算(一) (14) 1.1.4 集合的运算(二) (18) 1.2.1 充要条件 (21) 1.2.2 子集与推出的关系 (25) 第二章不等式 (28) 2.1.1 实数的大小 (28) 2.1.2 不等式的性质 (32) 2.2.1 区间的概念 (36) 2.2.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39) 2.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 (43) 2.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二) (46) 2.2.4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49) 2.3 不等式的应用 (52) 第三章函数 (55) 3.1.1 函数的概念 (55)

3.1.3 函数的单调性 (62) 3.1.4 函数的奇偶性 (67) 3.2.1 一次、二次问题 (71) 3.2.2 一次函数模型 (74) 3.2.3 二次函数模型 (78) 3.3 函数的应用 (82)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85) 4.1.1 有理指数(一) (85) 4.1.1 有理指数(二) (89) 4.1.2 幂函数举例 (93) 4.1.3 指数函数 (96) 4.2.1 对数 (100) 4.2.2 积、商、幂的对数 (103) 4.2.3 换底公式与自然对数 (107) 4.2.4 对数函数 (109) 4.3 指数、对数函数的应用 (112) 第五章三角函数 (115) 5.1.1 角的概念的推广 (115) 5.1.2 弧度制 (119) 5.2.1 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123) 5.2.2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128)

(完整版)中职数学教案——函数的单调性

3.2 函数的基本性质——单调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 (2)会借助于函数图像讨论函数的单调性; (3)熟练应用定义判断函数在某区间上的的单调性。 2、能力目标:通过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逻辑思 维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一般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论证 的良好思维习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 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教学重点】 函数的单调性定义。 【教学难点】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定义判断、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分析法、举例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 时间 教学 目的 教学呈现 教学 方法 说明 复习旧知5 分 钟 检查学 生对函 数奇偶 性的掌 握情况 (出示2 ) (x x f=及 x x f 2 ) (=两函数图像) 1、提出问题: (1)何为奇函数?何为偶函数? (2)怎样判断一个函数的奇偶性? 2、回顾归纳: (1)图像:关于y轴对称---偶函数 关于x轴对称---奇函数 (2)表达式:在定义域内 ..... 满足) ( ) (x f x f= ----偶函数 满足) ( ) (x f x f- = ----奇函数 指名 回答 引导 归纳 课件出示 函数图 像,进一 步直观上 帮助学生 理解巩固 概念。 导入新课5 分 钟 创设 情境 引出 课题 1、引言:同学们对函数的奇偶性掌握得很好, 本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函数的性质。 2、问题情境: (1)下图为某股票在9∶00~11∶30内的行情 图,请描述此股票的涨幅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到,有些时候该股票的价格 随着时间推移在上涨,即时间增加股票价格也 增加;有时该股票的价格随着时间推移在下跌, 即时间增加股票价格反而减小. (2)其它:气温时段图、水位变化图、心 电图等。 3、归纳: 上述现象都反映出了函数的一个基本性质 ——单调性 自由 发言 举例 法 板书: 3.2函数的 基本性质 课件示图 鼓励学生 积极发 言,培养 学生语言 表达能 力。 课件示图 使学生体 会函数单 调性的实 际意义 板书: --单调性 新授课1、函数的单调性 (1)观察下列函数图像 讨论:各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当自变量x在定义域内逐渐增大时,其对应的 函数值y是怎样变化的? 分组 讨论 培养学生 的观察、 分析、概 括能力。

中职数学教案

课 题:集合-集合的概念(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 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 ,2,1,0=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 } ,3,2,1*=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 {} ,,,210±±=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 {} 整数与分数=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 {} 数数轴上所有点所对应的=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Q 、Z 、R 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 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 (2)不属于: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完整版)中职数学教案

动物科技学院数学课程技术理论教学教案 NO: 1 【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目标要求】 教学内容: 1 、集合的概念 2 、集合的表示方法 3 、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目标要求: 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 (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 【主要能力点与知识点应达到的目标水平】 在目标水平的具体要求上打V 【教学过程组织】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初中接触过的常见数集、不等式组的解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2、班级里共有25个人,这25个人组成一个集合 3、讲桌上有书、粉笔、粉笔盒组成一个集合

二、知识讲解 集合的概念:有某些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叫做集合,简称集。组成集合的对象叫做集合的元素。集合一般有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用小写字母来表示。 集合的性质:1、确定性 2、无序性 3、互异性 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A是集合A的元素,就是a属于A记作a € A.如果a不属于A就说a€ A 例1 下列对象能否组成集合 1、所有小于10的自然数 2、某班个子高的同学 3、方程x2-1=0的所有解 4、不等式x-2 > 0的所有解 数集的概念:由数组成的集合 解集:由方程的接组成的集合 特定的数集: 有限集:集合中含有限个元素无限集:集合中含无限个元素 三、实训演练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不确定) (2)好心的人。(不确定) (3)1, 2, 2, 3, 4, 5.(有重复) 四、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例如,由方程x2-1=0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1,1} 注:(1)有些集合亦可如下表示:从5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51 , 52, 53 , (100) 所有正奇数组成的集合:{1 , 3, 5, 7,…} (2) a与{a}不同:a表示一个元素,{a}表示一个集合,该集合只有一个元素。 例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大于-4且小于12的所有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2-5x-6=0组成的集合 2、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并把这个条件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格式:{x € A| P (x) } 含义:在集合A中满足条件P (x)的x的集合。 例如,不等式x-2 >0的解集可以表示为:{x| x>2}

职高数学教案_下册

§ 6 . 1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 (2 )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 【教学难点】 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教学设计】 通过几个实例讲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项、首项、项数、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讲解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从几个具体实例入手,引出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学生往往不 易理解什么是“一定次序” ?实际上,不论能否表述出来,只要写出来,就等于给出了“次序”,比如我们随便写出的两列数:2, 1 , 15, 3, 243 , 23与1 ,15 , 23 , 2, 243 , 3 , 就都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因此它们就都是数列,但它们的排列“次序”不一 样,因此是不同的数列.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将正整数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为 1 , 2 , 3, 4, 5,….(1 )

将2的正整数指数幕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为2,22,23,24,25,川. (2 ) 当n从小到大依次取正整数时,cos n二的值排成一列数为-1 , 1 , -1 , 1,….(3 ) 取无理数二的近似值(四舍五入法),依照有效数字的个数,排成一列数为 3,3.1,3.14,3.141,3.1416, (4)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新知识】按照一定的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数列的项.从开始的项起,按照自左至右的排序,各项按照其位置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3项,…,第n 项,…,其中反映各项在数列中位置的数字1, 2, 3,…,n,分别叫做对应的项的项数. 只有有限项的数列叫做有穷数列,有无限多项的数列叫做无穷数列. 【新知识】 由于从数列的第一项开始,各项的项数依次与正整数相对应,所以无穷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作 a1,a2,a3,|l(,a n,(. (n ? N) 简记作{a n}.其中,下角码中的数为项数,a1表示第1项,a2表示第2项,….当n由小至大依次取正整 数值时,a n依次可以表示数列中的各项,因此,通常把第n项a.叫做数列{a.}的通项或一般项.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 1?说出生活中的一个数列实例. 2. 数列1,2,3,4,5”与数列“,4,3,2,1 ”是否为同一个数列? 3. 设数列{a n}为-'5,-3,-1,1,3, 5,…”,指出其中a3、a6各是什么数? *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观察】

中职数学(第二册)__教学大纲

《数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类型:基础课 课程名称:数学英文名称: Mathematics 学分: 3 适用专业:中专各专业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中专数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是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和学习有关专业知识、专门技术的重要基础。本课程包括函数、解析几何及平面向量等部分知识本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以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为依据,遵循“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适应于中专类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中专数学是专科各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它的主要内容为代数和解析几何。通 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系统地获得数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的运算方法,具备一 定的数学解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 习后续课程和进一步扩大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本学期一共有五章,主要内容有:数列、平面向量、直线与圆的方程、立体几何、概率统计。学习本课程的考生应该具备初中数学及物理的知识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为各个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四、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序号章目名称学时 分配 1 数列9 2 平面向量9 3 直线与圆的方程14 4 立体几何8 5 概率统计8 五、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数学》主编:马复王巧林江苏教育出版社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 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 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 该课程考核方式:考试(闭卷) 课程成绩评定办法:平时分占30% 卷面分70%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大纲 (1)数列 1、教学内容 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的实际应用。 2、教学要求 (1)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法、图像法、解析法)。 (2)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会求数列的等差中项。 (3)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会求数列的等比中项。 (4)通过实例,了解数列在实际生活和生产方面的应用,并能利用数列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通过建立数列模型以及应用数列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 3、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数列的概念和数列的表示法,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和前n 项和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建立数学模型并应用数列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2)平面向量 1、教学内容 平面向量的概念、平面向量的加减法、数乘向量、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

中职数学指数函数教学设计

§4.3指数函数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小节是学习了函数概念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由整数指数幂扩充到实数指数幂,先由幂函数的学习再引入指数函数的学习,而指数函数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探讨了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简单的函数,对函数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了函数的意义。本节通过学习研究指数函数的概念、性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函数,熟悉函数的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的函数应用意识。 二、设计思想 新课程的数学教学提倡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深刻地理解基本结论的本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力求对现实世界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作出判断;同时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化,从课堂的执行者向实施者、探究开发者转化。本课尽力追求新课程要求,利用师生的互动合作,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深刻地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应用数学知识的潜能。 三、教学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课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观察、主动思考、自我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中,教师创设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与点拨,在积极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找到了解决疑问的方法,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发现法、探究法、讨论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指数函数; ②理解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能根据图像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③掌握指数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 2、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学生自己画图提炼函数性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归纳总结等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约直观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作图,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抽象与具体、联系与转化、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并注意通过设问、追问、反问、分组讨论等主动参与教学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强、自信、自主等良好的心理潜能和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教学难点:指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中职数学立体几何教案

x x 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教案

复习引入: 新授: 1. 平面及其表示 常见的平面形象大都是矩形状的,当我们从适当的角度和距离去观察这些平面时,感到它们与平行四边形是一致的,因此,通常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来表示平面.图5-27(1)表示平放的平面,图5-27(2) 表示竖直的平面.请注意它们画法之间的区别. 如果要画相交的两个平面,可以按图5-28所示的步骤进行. 一个平面通常用小写希腊字母 α、β、γ、…表示,写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某一个顶角部,记作“平面 α”、“平面β”,…,或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的两个大写英文字母标明,记作“平面AC ”或“平面BD ”,当然也可记作平面 ABCD (如图5-27).应该注意,正像平面几何中直线是可以无限延伸一样,平面也是可以无限延展的,也就是说,它是没有边界的,我们用平行四边形仅仅表示了平面的一部分. 空间图形也可看作是空间点的集合,因此点、线、面的关系可用集合的关系来表示: ①点A 在直线l 上,记作A ∈l ,点A 不在直线l 上,记作A ?l ; ②点A 在平面α,记作A ∈α,点A 不在平面α,记作A ?α; ③直线l 在平面α,记作l ?α; ④直线l 与直线m 交于点N ,记作l ?m ={N },直线l 与直线m 没有交点,记作l ?m =?; ⑤直线l 与平面α交于点N ,记作l ?α={N },直线l 与平面α没有交点,记作l ?α=?; ⑥平面α与平面β交于直线l ,记作α?β=l ,平面α与平面β不相交,记作α?β=?.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经常用到这些记号. 课练习1 1. 能不能说一个平面长2米,宽1米,为什么? 2. 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表示平面,并分别用希腊字母和大写英文字母表示这个平面. 3. 分别用大写字母表示图示长方体的六个面所在的平面. 4. 用符号表示下列点、线、面间的关系: (1)点A 在平面α,但在平面β外; (2)直线l 经过平面α外的一点N ; (3)直线l 与直线m 相交于平面α的一点N ; (4)直线l 经过平面α的两点M 和N . 5. 下面的写法对不对,为什么? (1)点A 在平面α,记作A ?α; (2)直线l 在平面α,记作l ∈α; (3)平面α与平面β相交,记作α?β; (4)直线l 与平面α相交,记作l ?α≠?. 2. 平面的基本性质 基本性质: 图5-28 A B C D A 1 B 1 C 1 D 1 (第3题图) 图5-27(2) βD A B C D 图5-27(1) A D C α

中职第二学期数学教案

0-6 三角函数及其有关概念 自学目标指导:◆了解任意角的概念,理解象限角和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 ◆了解弧度的概念,会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了解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和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重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 难点: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 一、角的概念 1. 角 角可以看作是平面上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即一条射线由原来的位 置OA 绕着它的端点O 旋转到另一个位置OB ,这就形成一个角α(图0-19).旋转开始时的射线OA 叫做角α的始边,旋转终止时的射线OB 叫做角α的终边,射线的端点 O 叫做角α的顶点. 2. 正角、负角和零角 角的形成与射线旋转的方向有关,我们把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成的 角叫做正角(图0-20中的角1α与2α),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成的角叫做负角(图0-20中的角21ββ与).如果一条射线不作任何旋转,这时我们认为它所形成的角为零角. 图0-19 图0-20 O A 2 βA

这样,我们过去所学的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的正角、负角和零角. 3.终边相同的角 把终边位置相同的角叫做“终边相同的角”,与角α具有相同终边的角有无限多个,连同角α在内,这些角可用无限集 },2|{},360|{Z k k Z k k ∈+=∈+?=απββαββ或 (0-6-1) 表示. 4.象限角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将角的顶点置于原点,使角的始边与x 轴正向重合,这时角的终边落在第几象限,就称这个角为第几象限的角.对于终边落在坐标轴上的角,认为这个角不属于任何象限. 设432,1,,αααα分别为第一、二、三、四象限的角,于是有 ,2 221π παπ+ <

中职数学教案

河池市卫生学校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数学授课方式讲授授课序号 3 授课专业农村医学授课年级15级授课班级15农医2班 授课时数 2 授课日期2015-10-17编写教师魏纪艳 教学课题 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2区间的概念 教学目的1. 讲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掌握区间书写的表示法。 教学重点 1.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 1. 掌握区间书写的表示法 教学资源大纲教材教案投影挂图幻灯音像实物模型多媒体测试题其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讨论法、分析法、讲授法、举例法 教学过程及时间1. 引入不等式的基本性质5分钟 2. 讲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传递性10分钟 3. 讲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二加法法则10分钟 4. 讲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三乘法法则10分钟 5. 例题讲解12分钟 6. 引入区间的定义;5分钟 7. 详细讲解区间的正确书写格式;8分钟 8. 实例讲解集合与区间两种表达形式的转换20分钟 教学后记学生参与:积极一般差教学进程:按计划轻松紧张 ( ) ( ) ( ) ( ) ( ) ( )

揭示课题 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创设情景 兴趣导入 2006年7月12日,在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洛桑站男子110米栏比赛中,我国百米跨栏运动员刘翔以12秒88的成绩夺冠,并打破了尘封13年的世界记录12秒91,为我国争得了荣誉. 如何体现两个记录的差距? 通常利用观察两个数的差的符号,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因为12.88?12.91= ?0.03<0,所以得到结论:刘翔的成绩比世界记录快了0.03秒. 可以通过作差,来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对于两个任意的实数a 和b ,有: 0a b a b ->?>; 0a b a b -=?=; 0a b a b -,因此,23>58. 例2 当0a b >>时,比较 2a b 与2ab 的大小. 解 因为0a b >>,所以0ab >,0a b ->,故 22()0a b ab ab a b -=->, 因此2a b >2ab .

中职数学函数的概念教案

函数的概念(教案) 教学内容: 1.理解变量和常量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函数的概念并了解函数的三要素(对应法则、定义域、值域) 3.能够准确的判断并求出函数的定义域,可以根据已知自变量x的值求出函数f(x)的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函数的定义,根据函数的性质来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2.过程与方法:学生讨论、老师讲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小组合作的能力、学生上台自我展现力、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进程: 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们过年的时候买过的哪些东西吗?是不是价格都贵了些? (比如有苹果,荔枝,香蕉,脐橙……) 师:大家有发现一个现象没有,平时我们买5斤苹果,3元一斤的话只要15元,到了过年的时候;到了过年同样的5斤苹果,5元一斤的话却要25元甚至更多…… 师:同学们发现这其中的变量没有?哪些是变量、哪些是常量? (5斤苹果是常量,苹果的价格是变量) 师:那么同学们发现这其中的规律没有,就是当自变量在发生变化的时候(苹果价格),因变量是不是也要跟着发生变化(苹果的总价) 师:所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有关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 同学们,你们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函数的例子吗? 1.比如今天的天气变化情况,当时间在发生变化的时候天气是不是也在跟着发生变化(自变量x,因变量y) 2.比如大家在做体检的时候,大家的那个心电图都是一个有关函数的一个图形(x表示时间,y表示心脏部位的生物电流),像这样两个变量,就可以说y 是x的函数。 我们可以用一下图形来表示函数与自变量及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Y=3x X y

教案教学设计中职数学拓展模块2.1.2椭圆的几何性质.docx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试用) 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2.1.2 椭圆的几何性质课型新授第几 1~2课时 了解用方程的方法研究图形的对称性;理解椭圆的范围、对称性及课 时对称轴,对称中心、离心率、顶点的概念;在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中,教 学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动实现共同探究,大胆探索目 标椭圆几何性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 (三维) 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和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教学椭圆的几何性质 重点 与教学难点: 难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如何贯彻数形结合思想,运用曲线方程研究几何性质 探究式教学法,即教师通过问题诱导→探究→探索结果,引导学生直观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使 用 教 采用了循序渐进、逐层推进的方法;为突破难点,在设计中通过课堂精心设计探讨问题,材 及时从练习反馈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的 构 想

一、复习引入: 1 .椭圆定义: 2.标准方程: 3. 观察椭圆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尾 页(试用) ☆补充设计 ☆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 : 在平面内,到两定点距 离之和等于定长 (定长大于 两定点间的距离) 的动点的 轨迹 x 2 y 2 1 x 2 y 2 y 2 x 2 a 2 b 2 ( a b 0 ) 的形状 , 你能从图上 a 2 b 2 1 a 2 b 2 1 看出它的范围吗 ? 它具有怎样的对称性 ?椭圆上哪些 ( a b 0 ) 点比较特殊 ? 二、讲解新课: (1) 范围 : y x 从标准方程得出 x 2 1, y 2 1 a 2 b 2 即 有 a x a , b y b 可 知 椭 圆 落 在 x a, y b 组成的矩形中. (2) 对称性 : 把方程中的 ( x ) 换成 ( x )方程不变,图象关 练习: 于 ( y )轴对称. ( y )换成 ( y )方程不变,图象关 于 ( x ) 轴对称.把 ( x, y )同时换成 ( x, y )方程 在下列方程所表示的曲线中, 关 也不变,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于 x 轴、y 轴都对称的是 ( D ) A 、 x 2= y 所以,坐标轴是椭圆的对称轴, 原点是椭圆的对称中 心。 B 、 x 2+ 2xy + y = 0 中心:椭圆的对称中心叫做椭圆的中心。 C 、 x 2- 4y 2 =5x ( 3)顶点: D 、 9x 2+ y 2= 4 在椭圆 x 2 y 2 1 a b 0 )中 a 2 b 2 令 x=0 ,得 y= ?,说明椭圆与 y 轴的交点( 0,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1.1集合的概念 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 课时安排:2课时.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 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1) 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 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2) 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 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 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 课时安排:2课时. 1.4充要条件 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 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 课时安排:2课时.

职高数学教案第二册

§ 6.1 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 (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 【教学难点】 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教学设计】 通过几个实例讲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项、首项、项数、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讲解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从几个具体实例入手,引出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学生往往不易理解什么是“一定次序”.实际上,不论能否表述出来,只要写出来, 就等于给出了“次序”,比如我们随便写出的两列数:2,1,15,3,243,23与 1,15,23,2,243,3,就都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因此它们就都是 数列,但它们的排列“次序”不一样,因此是不同的数列. 【教学过程】 火车1 中国 比利时 飞机1 飞机2 火车2 火车3 货船1 货船2 *揭示课题 6.1 数列的概念. *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将正整数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为1,2,3,4,5,…. (1 ) 将2的正整数指数幂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为. (2 )

当n从小到大依次取正整数时,的值排成一列数为 -1,1,-1,1,…. (3 ) 取无理数的近似值(四舍五入法),依照有效数字的个数,排成一列数为 3,3.1,3.14,3.141,3.1416,…. (4)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新知识】按照一定的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数列的项.从开始的项起,按照自左至右的排序,各项按照其位置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3项,…,第n项,…,其中反映各项在数列中位置的数字1,2,3,…,n,分别叫做对应的项的项数. 只有有限项的数列叫做有穷数列,有无限多项的数列叫做无穷数列. 【小提示】数列的“项”与这一项的“项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数列(2)中,第3项为,这一项的项数为3. 【想一想】上面的4个数列中,哪些是有穷数列,哪些是无穷数列? 【新知识】 由于从数列的第一项开始,各项的项数依次与正整数相对应,所以无穷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作 . 简记作{}.其中,下角码中的数为项数,表示第1项,表示第2项,….当由小至大依次取正整数值时,依次可以表示数列中的各项,因此,通常把第n项叫做数列{}的通项或一般项.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 1.说出生活中的一个数列实例. 2.数列“1,2,3,4,5”与数列“5 ,4, 3,2,1 ”是否为同一个数列? 3.设数列为“-5,-3,-1,1,3, 5,…” ,指出其中、各是什么数? *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观察】 6.1.1中的数列(1)中,各项是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出的正整数.,, ,…, 可以看到,每一项与这项的项数恰好相同.这个规律可以用表示. 利用这个规律,可以方便地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如,. 6.1.1中的数列(2)中,各项是从小到大顺次排列出的2的正整数指数幂.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