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始社会的美术复习资料

1原始社会的美术复习资料

原始社会的美术

1、原始时代的美术的类别大致有:石器、陶器、雕塑、绘画(岩画、壁画、地画及器物装饰画)以及建筑和编织工艺等。

2、中国石器时代美术的明显特征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具有混沌性特征。

3、陶器的制作方式是:用水调和粘土塑造成型,然后在火上烧烤一定时间。

4、以运用磨制石器和发明陶器_和出展农业与畜牧业为主要标志的新石器时代,是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5、新石器时代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彩陶上。彩陶出现在距今七千年到三千年之间,繁荣期长达三千年之久。分布: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

6、彩陶装饰类型可分为: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和人物纹样四类。其中,几何纹最多,人物纹最少。

7、彩陶造型简洁凝重、气魄浑厚,体现出朴素、单纯、健康、饱满的艺术风格。

8、彩陶描绘手法可归纳为:线描型、平涂型、综合型。

9、陶塑的创作手法:模仿性、幻想性、抽象性。

10、马家窑文化与仰韶文化在时间,分布地区上有不同,有人把马家窑文化作为独立的文化型态,称为“甘肃仰韶文化”。

11、马家窑类型彩陶代表着整个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作品纹饰装饰面积大,有满,平,均的特点;代表作品: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12、西安半坡类型彩陶器形,最有特点的是:人面鱼纹盆,鱼纹盆、鹿纹盆。

13、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河南,(即黄河下游地区)。

14、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彩陶的装饰纹样上。彩陶艺术被称为我国一切造型,图案的出发点。

15、中国新石器时代最突出的美术创造是陶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

16、庙底沟类型以河南陕县和陕西华县泉护村出土的彩陶为代表。

17、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仰韶文化是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一个文化体系。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辅以采集、渔猎和饲养牲畜。其年代为公元前5500——前3000年左右。

18、仰韶文化彩陶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艺术成就最为杰出。

19、马家窑彩陶画基本以黑、红两色组成,以黑色作为基本框架主色,再辅以红色。当时所用黑色是氧化锰,红色是氧化铁,都是耐高温的矿物质颜料。黑者青也,红者丹也,这种以黑、红两色组成的彩陶画,也就是丹青画,“丹青”成了中国画的代名词。因此,马家窑彩陶画就是中国画的历史源头,就是中国画的根。

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1.如何理解石器制作中的设计元素? 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人类经历了一个使用天然工具来获取食物的阶段,这些天然工具主要就是石器。石器就是他们的创造物,是人类最早的造物产品。从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在完全没有物化精神的旧石器时代,石器则是交织着物质与精神双重特性的产品。其精神意义应含有造物的愉悦和使用的快感,更是为了达到实用的目的和使用的便利。这种设计还处于十分朦胧的状态,这还不是一种自觉的产物。而且由于原始时期生产力所限,人最早的石器制作显然不存在完备的设计方案,仅仅是通过人的大脑传递到手的直接动作加以完成的。 2.原始陶器的特点及其主要设计特色是什么? 特点: 一、实用性。最早的陶器夹砂陶都用于烹饪,具备耐热高温的性能。 二、美观性。早起制陶工艺彩绘、压印等技艺是增加装饰,增强其美观性。 三、技术性。制陶是一项专门技术。每个过程都有各自相应的技术要求。比如说选料、掺砂、压磨等。 设计特色: 一、陶器的制作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既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又满足人的审 美需要。 二、陶器的设计实用与审美的完整统一性。比如说陶器的口小是为防止谁的外 流,而大腹则是为了增加打水的容量。 三、陶器的纹样内容主要是动物、植物、人物水流漩涡或水波纹等,这表明陶 器的装饰是来源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形态,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一

种艺术的反映。 3.原始纺编织物的种类及其设计特点是什么? 种类:竹编织物、草编织物和丝麻织物。 竹编分别有人字纹、菱形花样、十字纹。花样多,工艺水平高。 草编是将植物纤维皮撕细搓粘绞合在一起。柔软性较强。 丝织的出现表明我们祖先具有的纺织设计意识,实用性与审美性较强。 4、原始居住物揭示了我国建筑设计哪些主要雏形? 巢居,是用柴草堆成的窝棚,是一种半地穴式的泥木房屋。 穴居,原始人以天然洞穴作为栖身之处。 干栏式建筑。下层架空,上层居住,采用了榫卯结构。

原始社会的美术复习资料

原始社会的美术 1、原始时代的美术的类别大致有:石器、陶器、雕塑、绘画(岩画、壁画、地画及器物装饰画)以及建筑和编织工艺等。 2、中国石器时代美术的明显特征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具有混沌性特征。 3、陶器的制作方式是:用水调和粘土塑造成型,然后在火上烧烤一定时间。 4、以运用磨制石器和发明陶器_和出展农业与畜牧业为主要标志的新石器时代,是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5、新石器时代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彩陶上。彩陶出现在距今七千年到三千年之间,繁荣期长达三千年之久。分布: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 6、彩陶装饰类型可分为: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和人物纹样四类。其中,几何纹最多,人物纹最少。 7、彩陶造型简洁凝重、气魄浑厚,体现出朴素、单纯、健康、饱满的艺术风格。 8、彩陶描绘手法可归纳为:线描型、平涂型、综合型。 9、陶塑的创作手法:模仿性、幻想性、抽象性。 10、马家窑文化与仰韶文化在时间,分布地区上有不同,有人把马家窑文化作为独立的文化型态,称为“甘肃仰韶文化”。 11、马家窑类型彩陶代表着整个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作品纹饰装饰面积大,有满,平,均的特点;代表作品: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12、西安半坡类型彩陶器形,最有特点的是:人面鱼纹盆,鱼纹盆、鹿纹盆。 13、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河南,(即黄河下游地区)。 14、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彩陶的装饰纹样上。彩陶艺术被称为我国一切造型,图案的出发点。 15、中国新石器时代最突出的美术创造是陶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 16、庙底沟类型以河南陕县和陕西华县泉护村出土的彩陶为代表。 17、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仰韶文化是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一个文化体系。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辅以采集、渔猎和饲养牲畜。其年代为公元前5500——前3000年左右。 18、仰韶文化彩陶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艺术成就最为杰出。 19、马家窑彩陶画基本以黑、红两色组成,以黑色作为基本框架主色,再辅以红色。当时所用黑色是氧化锰,红色是氧化铁,都是耐高温的矿物质颜料。黑者青也,红者丹也,这种以黑、红两色组成的彩陶画,也就是丹青画,“丹青”成了中国画的代名词。因此,马家窑彩陶画就是中国画的历史源头,就是中国画的根。

《中国美术史》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美术讲解学习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美术 填空题 1.劳动创造了人,艺术其源于(人类劳动)。 2.人类最初的劳动是从制作(石器工具)开始的。 3.原始时代的时期,它不仅是人类劳动技能的(测量器),也是人类造型能力的(指示物)。 4.北京猿人大约生存于(四、五十万年)以前。 5.丁村人大约生存于(二十多万年)以前。 6.丁村人制作的尖状器上有(对称和均衡)的感觉。 7.距今2、3万年以前的美术遗物是(山顶洞人的装饰品)。 8.半坡彩陶遗址在(西安半坡村)。 9.山顶洞人的装饰品说明了人类劳动时间中形成了(美的观念)。 10.半山类型彩陶一直在(甘肃)省和政县。 11.原始时期的(绘画)和(雕塑)是附属于制陶工艺的。 12.彩陶艺术是(新石器时代)的创造。 13.庙底沟彩陶距今(五千年)左右。 14.庙底沟类型彩陶遗址是(河南陕县庙底沟)。 15.半坡彩陶距今(六千年)左右。 16.马家窑彩陶出土于(甘肃临洮马家窑)。 17.马家窑彩陶距今(四千五百年) 18.出土于甘肃的彩陶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彩陶。 19.北京猿人的石器类型(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 20.半坡类型彩陶装饰纹样有(人面纹、鱼纹、蛙纹、鹿纹)。 21.人面鱼纹盆的装饰纹样(人面、鱼纹)。 22.山顶洞人装饰品的目的(增加自身美感,引起人们的好感,有助于民族之间的感情联系,加强征服自然的威力)。 23.(河姆渡)出土的陶猪,(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的猪形陶鬲,显然都是久已驯化了的家猪模样。 24.(山东宁阳)和(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的狗形陶规狗的形象生动有趣。 25.(陕西扶风姜西村)出土的在陶盆口沿下堆塑的人面像,是男性形象。 26.(甘肃泰安县)出土的人头形器陶瓶,是一青年女性形象。 27.(甘肃天水蔡家坪)出土的人面陶塑,可能是陶器上的立体装饰。 28.(甘肃临洮)出土的人头形盖状物,是目前雕塑史上雕绘相结合最早的作品。 【归纳】: 1.【半坡类型彩陶】:西安半坡村,距今6000年左右,鱼纹、鹿纹、蛙纹,以鱼纹为主,圆底或平底盆,朴实厚重。《人面鱼纹盆》《鱼纹盆》《鹿纹盆》。 第1页

美术教育学概论-美术教育学的形成

美术教育学概论-美术教育学的形成 (一)美术教育学形成的背景 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起源的理论认为,敦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起源于人类传授生产劳动和生活经验的需要。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文化科学知识也相对贫乏,因此,教育的内容往往是综合性的,而且这种综合性是以一种低水平的面貌呈现的。教育的基本内容由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社会生活常识糅杂而成,独立的学科知识尚未出现。有鉴于此,严格意义的学科教育在原始社会还不可能出现。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生产力持续发展,文字开始产生,文化科学知识也日益丰富。人们不可能、也无必要将全部知识不加分别地传授给所有的人。文化知识的分化,也即学科化倾向的日趋明显.导致了学科的产生,并由此顺理成章地导致了学科教育的出现。可见,学科的独立是学科教育产生的必然前提。 学科的形成经历过漫长的过程。早在西周;我国就形成了一套组织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系统。教学内容由德、行、艺、仪4个方面构成,面学科教育则形成了札、乐、射、御、书、数6个基本学科,由此开启了我国学科教育的源流。到了封建社会,我国的教育内容除了儒家经典外,进一步涉及到科学与艺术,如唐代就包括算学、天文、医学、律学等,宋代则设有律学、箅学、医学、画学、武学等。 鸦片战争以后,置于西方科学文化的传人,我国学科教育更趋丰富。譬如,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中学堂的必修科目包括:修身、讲经读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簿记)、博物(包括动物、植物、矿物和生理卫生)、理化(物理、化学)、法制、理财、图画、体操。辛亥革命以后至今,我国学科教育的内容仍以综合、式不断变化与调整,新学科逐步得到补充,总的趋势是向合理和科学方面发展、变化。 在国外,最早的学科起源可溯自古埃及:天文学、算术与几何学科产生于计算尼罗河水涨落期,以及土地的测量与计算的需要。然而,西方奴隶社会学科教育的真正源流,则应从古希腊算起,柏拉图根据“锻炼身体”与“陶冶心灵”的不同原则,将学科区分为初级与高级两类,当时的学科就包括游戏、音乐、舞蹈、算术、几何学、天文学。经过以后的希腊、罗马学者的不断修订,最冬形成西欧中世纪早期学校的“七艺”(全称。七种自由艺术”),包括:文法学、修辞学、辩证法(逻辑学)、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 文艺复兴以后,人文学科逐渐鼓重甍.它亿包括文法、修辞、逻辑以及拉丁文、希腊文等。学科也进一步分化,譬如,文法分成文法.文掌、历史等;几何学分成几何学和地理学;天文学分成天文学和力学。到了17、18世纪,学科分化仍然在继续进行。随着生产高速发展,科学日益繁荣,传统的人文教育开始向科学教育转化.物理、比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学科进入了学校教育。19、20世纪,数学成为所有学校教育中最重要药掌辞.学校教育中睹续增设了现代外国语、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