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GDP等经济环境分析

国内GDP等经济环境分析
国内GDP等经济环境分析

国内GDP等经济环境分析

一、中国GDP分析

初步核算,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

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0%。

图表1 2006-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凯博信整理

二、中国工业进展形势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60030亿元,比上年增长1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3.7%;集体企业增长9.4%,股份制企业增长16.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4.5%;私营企业增长20.0%。轻工业增长13.6%,重工业增长16.5%。

图表2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月度同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凯博信整理

图表3 2006-201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凯博信整理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0%;纺织业增长11.6%;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1.7%;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0.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2.4%,其中汽车制造增长24.8%,铁路运输设备制造增长25.4%;通信设备、运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6.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8.7%。六大高耗能行业[4]比上年增长13.5%,其

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0.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5.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3.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 1.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0%,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9.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6%。

三、消费价格指数分析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2.2%,二季度上涨2.9%,三季度上涨3. 5%,四季度上涨4.7%,全年平均比上年上涨3.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6%。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0.9%。

图表4 2006-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凯博信整理

四、城乡居民收入分析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 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实际增长7.8%。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1%,城镇为35.7%。按2010年农村贫困标准1274元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68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9 09万人。

图表5 2006-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形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凯博信整理

图表6 2006-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情形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凯博信整理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6123亿元,增长18.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875亿元,增长16.2%。按消费形状统计,商品零售额139350亿元,增长18.4%;餐饮收入额17648亿元,增长18.1%。

图表7 2006-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凯博信整理

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4.8%,粮油类增长27.9%,肉禽蛋类增长21.7%,服装类增长25.8%,日用品类增长2 5.1%,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3.5%,通讯器材类增长21.8%,化妆品类增长16.6%,金银珠宝类增长46.0%,中西药品类增长23.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7.7%,家具类增长37.2%,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32.3%。

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5%。其中,城镇投资241415亿元,增长24.5%;农村投资36725亿元,增长19.7%。东部地区投资115970亿元,比上年增长21. 4%;中部地区投资62894亿元,增长26.2%;西部地区投资61875亿元,增长24.5%;东北地区投资30726亿元,增长29.5%。

图表8 2006-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凯博信整理

七、进出口总额及增长率分析

全年物资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物资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物资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183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26亿美元。

图表9 2006-2010年物资进出口总额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凯博信整理

三、恩格尔系数

图表10 2006-2010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年份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恩格尔系数36% 36.30% 37.90% 37% 35.7%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凯博信整理

图表11 2006-2010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年份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恩格尔系数43% 43.10% 43.70% 43% 41.1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凯博信整理

四、存贷款利率变化

图表12 2011年2月29日人民币存款利率表

项目年利率 %

一、城乡居民及单位存款

(一)活期0.4

(二)定期

1.整存整取

三个月 2.6

半年 2.8

一年 3

二年 3.9

三年 4.5

五年 5

2.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取息

一年 2.6

三年 2.8

五年 3

3.定活两便按一年以内定期整存整取同档次利率打6折

二、协定存款 1.21

三、通知存款

一天0.85

七天 1.39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凯博信整理

图表13 2011年2月29日人民币贷款利率表

项目年利率%

一、短期贷款

六个月(含) 5.6

六个月至一年(含) 6.06

二、中长期贷款

一至三年(含) 6.1

三至五年(含) 6.45

五年以上 6.6

三、贴现以再贴现利率为下限加点确定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凯博信整理

五、财政收支状况

全年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21.3%;其中税收收入73202亿元,增加13680亿元,增长23.0%。

图表14 2006-2010年财政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凯博信整理

一、人口环境分析

2009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347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7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15万人,出生率为12.13‰;死亡人口943万人,死亡率为7.08‰;自然增长率为5.05‰。出生人口性不比为119.45。

初步估量,2010年末全国总人口134100万人。

图表15 2009年人口数及其构成单位:万人

指标年末数比重%

全国总人口133474 100

其中:城镇62186 46.6

乡村71288 53.4

其中:男性68652 51.4

女性64822 48.6

其中:0-14岁24663 18.5

15-59岁92097 69

60岁及以上16714 12.5

其中:65岁及以上11309 8.5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凯博信整理

二、教育环境分析

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53.8万人,在学研究生153.8万人,毕业生38.4万人。一般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61.8万人,在校生2231.8万人,毕业生5 75.4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68.1万人,在校生2231.8万人,毕业生659.2万人。全国一般高中招生836.2万人,在校生2427.3万人,毕业生794.4万人。全国初中招生1716.6万人,在校生5279.3万人,毕业生1750. 4万人。一般小学招生1691.7万人,在校生9940.7万人,毕业生1739.6万人。专门教育招生6.5万人,在校生42.6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976.7万人。

图表16 2006-2010年一般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及一般高中招生人数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凯博信整理

三、文化环境分析

2010年末全国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515个,博物馆2141个,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60个,文化馆3258个。广播电台227座,电视台2 47座,广播电视台2120座,教育电视台44个。有线电视用户18730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8798万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8%;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6%。全年生产电视剧436部14685集,动画电视221456分钟。全年生产故事影片526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14]95部。出版各类报纸448亿份,各类期刊32亿册,图书74亿册(张)。年末全国共有档案馆4077个,已开放各类档案9035万卷(件)。

2010全年运动健儿在22个项目中共获得108个世界冠军,8人5队1 5次创15项世界纪录。在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共获得199枚金牌、119枚银牌、98枚铜牌,奖牌总数416枚。在广州亚残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共获得185枚金牌、118枚银牌、88枚铜牌,奖牌总数39 1枚。

新中国第一次承办了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历时184天,共有246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其中国家190个,国际组织56个。全国31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累计参观者7308万人次。

四、生态环境分析

2010全年全国国有建设用地土地供应总量42.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 8.4%。其中,工矿仓储用地15.3万公顷,增长7.9%;商服用地3.9万公顷,增长40.4%;住宅用地11.4万公顷,增长40.3%;基础设施等其他用地12. 2万公顷,增长10.2%。全年全国105个重点监测都市综合地价比上年上涨8.6%,其中商业地价上涨10.0%,居住地价上涨11.0%,工业地价上涨5.3%。

2010全年水资源总量2847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7.7%。全年平均降水量682毫米,增加15.4%。年末全国422座大型水库蓄水总量2091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多蓄水284亿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599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0.4%。其中,生活用水增加2.9%,工业用水增加1.4%,农业用水减少0.6%,生态补水增加6.8%。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190.6立方米,比上年下降9.1%。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05.0立方米,下降9.6%。

2010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92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89万公顷。林业重点工程完成造林面积346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58.4%。截至年底,自然爱护区达到258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爱护区319个。新增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万平方公里,新增实施水土流失地区封育爱护面积2.5万平方公里。截至年底,已确权集体林地面积为16204万公顷,其中发放林权证的面积为13396万公顷。

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2.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9%。煤炭消费量增长5.3%;原油消费量增长12.9%;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8.2%;电力消费量增长13.1%。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01%。要紧原材料消费中,钢材消费量7.7亿吨,增长12.4%;精炼铜消费量792万吨,增长5.1%;电解铝消费量1526万吨,增长6.0%;乙烯消费量1419万吨,增长32.3%;水泥消费量18.6亿吨,增长14.5%。

七大水系的408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59.6%,比上年提升2.2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占16.4%,下降2.0个百分点。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上连续好转,部分流域污染仍旧严峻。

近岸海域298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中,达到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监测点占62.8%,比上年下降10.1个百分点;三类海水占14.1%,上升8. 1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占23.2%,上升2.1个百分点。

在监测的330个都市中,有273个都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占监测都市数的82.7%;有53个都市为三级,占16.1%;有4个都市为劣三级,占1.2%。在监测的331个都市中,都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好的都市占6.3%,较好的占67.4%,轻度污染的占25.4%,中度污染的占0. 9%。

年末都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0262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增长13. 4%;都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6.9%,提升1.6个百分点。集中供热面积39.1亿平方米,增长3.0%。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4.5%,提升0.3个百分点。

全年各类自然灾难造成直截了当经济缺失5340亿元,比上年增加1.1倍。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3743万公顷,减少20.7%。其中,绝收486万公顷,减少1.1%。全年因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灾难造成直截了当经济缺失35

05亿元,增加4.4倍;死亡3101人。全年因旱灾造成直截了当经济缺失7 57亿元,下降31.2%。全年因低温冷冻和雪灾造成直截了当经济缺失318亿元,死亡51人。全年因海洋灾难造成直截了当经济缺失149.4亿元,增加49.1%。全年累计发生赤潮面积10892平方公里,减少22.8%。全年大陆地区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7次,成灾10次,造成直截了当经济缺失235.7亿元,死亡2705人。全年共发生森林火灾7723起,下降12.8%。

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共死亡79552人,比上年下降4.4%。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201人,下降19.0%;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一辈子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2.13人,下降11.3%;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3.2人,下降11.1%;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0.749人,下降16.0%。

一、居民消费水平

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城乡居民消费支出连续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471元,比2005年增长了69.6%,年均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82元,比2005年增长71.5%,年均增长11.4%。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向进展性和享受性方向转变。一是食品支出比重连续下降。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比重为35.7%和41.1%,分不比2005年降低了1.0和4.4个百分点。二是交通通讯支出大幅增加。201 0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交通通讯的支出为1984元,比2005年增长99.0%,年均增长14.8%;农村居民人均用于交通通讯的支出为461元,比2005年增长88.2%,年均增长13.5%。三是要紧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成倍增长。201 0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3.1辆,比2005年底增长

2.9倍;拥有移动电话188.9部,增长37.9%;拥有家用电脑71.2台,增长71.6%;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45.2台,增长1.1倍;拥有移动电话136.5部,增长1.3倍;拥有家用运算机10.4台,增长

3.2倍。2010年,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86.5部/百人,比2005年提升51.2%。

二、居民消费观念

2009年,通过不懈的努力,我国实现了保证经济增长的目标,但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单纯依靠投资难以实现经济的连续、稳固增长,消费的滞后,严峻阻碍了我国经济的进展。而我国居民当前的消费状况与其消费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现时期我国居民消费的消费观念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物质上长时刻处于相对短缺的

状态,居民消费受到严峻制约,中国社会传统的重积存、倡节约的消费观念没有得到全然改观。随着经济的进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逐步抛弃了自然经济模式下自给自足的消费观念,代之以量入为出、注重消费效益,强调消费带来的精神满足等新型消费观念。专门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住房、通信及电子产品、节假日消费及旅行、文化教育、汽车等逐步成为市场消费热点,信贷消费、理性消费、个性消费等消费形式也开始在人们的消费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也就形成了当前中国居民西方消费主义与东方重积存思想并重的有中国特色的消费观念。

二、现时期消费观念的成因

1.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价值对国内居民消费观念具有深远的阻碍。我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小农经济是社会的要紧经济形式,经济进展和社

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阻碍较大。不稳固的生存状态使我们的先人养成了勤俭持家的适应,进而形成了以节俭为核心的消费观念。在现实生活中,这一适应转化为人们日常的消费倾向,如重勤俭、轻生活;重储蓄,轻消费,满足于简单的物质供给,轻视甚或羞于精神消费等。此外,中国传统的伦理价值也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的父母认为自己对子女今后的幸福具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努力保证子女过上最好的生活,“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是大多中国父母的消费心态。因此,国内居民在子女的生活、

教育甚至婚嫁等方面的消费上往往不惜血本。这种对伦理亲情的崇尚,也使国人十分注重为子孙积存财宝。

2.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是形成当前居民消费观念的主因。消费观念的形成既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又是社会现实的直截了当反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居民的收入得到明显提升,消费水平也日益提升,消费结构也得到了明显改善。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职业的“铁饭碗”被打破、公费医疗制度消逝、住房商品化提速等现实咨询题又唤醒了人们的风险意识,专门社会保证制度的滞后及房价的居高不下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以后的不确定。尽管信贷消费的理念已被专门多人同意,但大多数人的消费观念趋于理性,更认同量力而行、有打算甚至略有盈余的消费方式。

3.受教育程度、收入高低、地域差异等个人因素也在消费观念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阻碍居民个人消费观念的因素包括收入、年龄、性不、地域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受教育程度对个人消费观念的阻碍最大。一样来讲,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同意新奇事务的速度越快,在消费观念上也越前卫。地域环境对个人消费观念的阻碍能够从两个角度入手分析:一是籍贯,表现为个人受传统文化和家庭环境的阻碍,这种阻碍是形成个人消费观念的基础;二是居住地,表现为从众心理对个人消费观念的改造,这种阻碍是区域性消费观念形成的关键,甚至会从全然上改变个人消费观念。

三、转变消费观念,刺激消费的途径

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对其日常消费行为、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产生了庞大阻碍,也制约着内需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因此,转变国内居民的消费观念势在必行。考虑到当前的经济社会环境,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刺激消费能够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大引导,树立健康、科学的全民消费观念。美国次贷危机的庞大破坏力表明,西方国家以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负效应突出,也不适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尽管我国居民也逐步同意信贷消费,但在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未退、全球气候咨询题凸显的当今社会,我们应提倡树立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即(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幸免盲从,理性消费;(3)爱护环境,绿色消费。这种观念也符合我国坚持科学进展观、实现社会和谐进展的总体思想。

2.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其消费能力,同时着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我国居民收入比重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些都制约了居民消费能力提升。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推出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如汽车消费税优待、家电下乡、农机下乡等。但扩大居民消费,仅靠政策刺激还不行,必须从全然上提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专门是实现农民的增收,才能形成人数众多的、稳固的消费主体。此外,调剂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等措施也能促进居民消费意愿的提升。

3.大力完善社会保证制度,推动商业保险市场的进展。不健全的社会保证制度加重了居民对失业、医疗、养老等咨询题的担忧,使其更倾向于采纳储蓄等方式以应对今后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建立完善的社会保证制度,提升居民的保证水平,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但人口增长减缓、人口老龄化等咨询题也给社会保证制度的完善带来专门大压力,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全民性社会保证制度明显不能满足社会长远需要。商业保险市场的进展既能有效缓解社会保证制度的压力,又能起到推动居民消费的作用,可作为扩大居民消费的重要手段。

4.抑制房价的快速增长。近几年,房价连续走高,带动了人们的购房消费,但也抑制了其他方面的消费,从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消费率。从国际上看,居民购房实际上是一种投资行为,是在透支今后数年的消费能力。从我国国情来看,居民购买自住型房屋有利于推动消费进展,但过高的房价使专门多人不仅要花掉多年的积蓄,而且还要背上巨额贷款债务,这就导致居民在其他消费需求方面的支付能力被大大削弱。而且过高的房价也推动了投机性购房行为,进而助长了房价的提升。因此,抑制房价的快速增长是解决消费咨询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5.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的进展。社会的进展进步,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也造就了更多的消费需求。第三产业的进展能更好的满足居民日益复杂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有利于提升全社会的消费规模经济效益,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劳动力就业的增加,从而促进社会经济进展。

总之,消费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渐变的过程,我国应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后经济调整的机遇,加快国内居民健康、科学、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可连续进展。

(整理)-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010-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情况 1、中国GDP分析 初步核算,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6958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18亿元,增长8.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6%,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下降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上升0.8个百分点。 图3.3 2005-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情况 2、中国CPI指数分析 2009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2.4%。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5.4%,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6.7%,生活资料价格下降1.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7.9%。农产品生产价格下降2.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5%。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5%,其中新建住宅价格上涨1.3%,二手住宅价格上涨2.4%;房屋租赁价格下降0.6%。

图3.4 2005-2009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表3.5 2009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单位:% 3、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2009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34625亿元,比上年增长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6.9%;集体企业增长10.2%,股份制企业增长13.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2%;私营企业增长18.7%。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9.7%,重工业增长11.5%。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

经济环境分析

快递运营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经济环境分析 一、国内经济环境分析 2010 年中国国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GDP 同比增长 10.3%。在宏观经济带动下,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增幅在 10%以上,均高于同期 GDP增长水平。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消费者购买力增加,快递服务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恢复与发展。 2010 年,邮政速递和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累计完成 574.6 亿元,同比增长 19.96%。2010 年是我国快递业持续发展的一年,进入世界前三位。2010 年,快递业务收入完成574.6 亿元,快递业务量完成 23.4 亿件,分别是“十五”末的 250%和 300%,快递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2010 年,东、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81.1%、10%和 8.9%,业务量比重分别为 79.3%、11.6%和9.1%。在经历了 2008 年的金融危机冲击后,我国的快递行业发展方式产生了一种新的转变,产业整体已经从以量取胜,规模扩张向保持适度增长,注重服务,以质取胜的方向转变,快递业的发展环境将得到改善,市场集中度将提高。 二、国际经济环境分析 2010 年世界经济都呈现出复苏的景象,各个行业都在不同方面有了长足的增长,2010年,由于世界大多数区域的产出增长重新加速,全球实际 GDP 增长约 3.5%。但全球经济复苏依然不稳定,如果找不到新的动力源,大多数国家的增长率很可能会在 2011 年再次下跌。 金融风暴对低收入国家,以及新兴市场经济体几乎没有直接的影响,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危机期间遏制了失业率上升,国内需求迅速复苏,并促成它们 2010年产出的增长。到 2010 年 4 月份,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贸易额达到 2008 年的最高点,出口额增加,初级商品价格从 2009 年一季度的低迷状态下反弹,促进了国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快递服务行业有望得到恢复与发展。 尽管影响全球经济的积极因素逐渐增多,但全球经济复苏依然不稳定,如果

中国宏观经济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向

中国宏观经济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向 ◆任达轩 2009年,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超常规的经济刺激计划,而中国的经济刺激方案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更是值得关注。从加大投资,到刺激消费;从两年新增投资4万亿,到全年新增信贷近10万亿;从减税降费、贴现降息,到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一系列刺激方案使中国经济以顽强的“V”形反转。在中国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后,我们迎来了2010这个承上启下之年,这是年轻共和国的下一个航程、又一个甲子的开启。2010年无论对于实现经济全面复苏,还是谋求发展方式转变而言,都是关键之年。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当今的全球及中国经济形势?中国的经济又该走向何方?为此,我们将从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现状、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短期隐忧、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长期问题和中国宏观经济的未来展望4个部分进行分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一、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现状 全球经济在经历了2009年第一季度大幅下滑、第二季度降速放缓之后,复苏势头在第三季度开始显现。第三季度,美国经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环比负增长的局面,GDP增长率达2.8%;日本经济也结束了连续4个季度的负增长,二、三季度分别增长0.7%和1.2%;欧元区经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负增长,三季度增长0.4%。中国经济在2009年则演绎了奇迹。从经济增长率上看,如图1所示,中国经济从2009年一季度跌入谷底(GDP增长率仅为6.1%),再到三季度GDP增长率达到8.9%,划出了一个漂亮的“V”形轨迹。更为可贵的是2009年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一种均衡的增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全面复苏。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看,如图2所示,2009年11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17,924亿元,同比增长32.10%,环比增长2.23%,自年初累计额为168,634亿元。从企业景气及企业家信心指数看,如表1所示,2009年第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24.4,同比增长24.40%,环比增长8.50%。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0.1,同比增长20.10%,环比增长9.90%。由此可知,世界经济已经走出了经济衰退的低谷,而中国经济已率先在全球经济中实现复苏。 图12008年第1季度至2009年第3季度中国GDP增长率的变动情况 图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情况 部分学者认为,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持续上升的轨道,而中国经济无论是从实体经济指标如钢铁、发电、汽车销量等,还是从楼市、股市等资本市场经济指标,或更具有全局意义的GDP等指标看,经济复苏的基础都已经巩固。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复苏之快超出预期,目前经济正处于从局部恢复到全面恢复时期,全年经济很可能在今年呈现“V”型复苏。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认为,无论是从生产还是需求看,2009年经济都处于回升的态势,经济增长进入了新一轮的上升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研究员认为,中国经济正经历“V”型复苏,并不会出现一些人所担心的“W”型波动。2009年中国经济

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两难与双赢(下) 92分

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两难与双赢 (下)试卷 [考试时限]:60分钟 [分数]:92分 1、环境保护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正确 错误 2、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制定。 正确 错误 3、排污单位必须如实填写申报登记表,经本单位主管部门核实即可,不需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正确 错误 4、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及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环境保护的两个内容。 正确 错误 5、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域和领海。 正确 错误 6、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环保部门给予奖励。 正确 错误 7、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 正确 错误 8、征收的超标准排污费必须用于污染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

正确 错误 9、对不按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的企业或单位由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业或关闭。 正确 错误 10、三门峡水库处于黄河干流,连接豫、晋两省。 正确 错误 11、环境依据其功能的不同分为生活环境和( )。 自然环境 人工环境 生态环境 原生环境 12、三门峡水库1957年开工建设,()2月试运行。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3、西湖风景区被国家划入西湖重要生态景观保育功能区,土地面积约()。 173平方千米 182平方千米 195平方千米 161平方千米 14、我国2010年比2005年单位GDP能耗降低()。 10.00%

20.00% 30.00% 40.00% 15、中国共有约50万个中、小型锅炉,每年消耗()吨煤。 1亿 2亿 3亿 4亿 16、《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下简称《节约能源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自()起施行。 1998年1月1日 2007年10月28日 2008年4月1日 17、《节约能源法》所称能源,是指()和电力、热力以及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的有用的各种资源。 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 太阳能、风能 煤炭、水电、核能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18、《节约能源法》所指节约能源,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生产到使用的各个环节 开采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消费到回收的各个环节 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2010年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2010年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一、回暖基础夯实,内生动力仍显不足 2010年我国经济回暖基础将进一步夯实,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显不足。 三大需求中,投资是带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在4万亿政府投资带动下,去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5万亿元,同比增长33.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40%,“增长靠投资,投资靠政府”特征明显。政府投资和国有资本对民间投资和社会资本的挤出效应导致国进民退,国有资本纷纷进入地产、运输、矿产等领域,不利于市场活力的提高,社会投资受到融资、准入等方面的约束增长乏力,2009年过去了,但仍未出现增长动力由政府投资向民间投资转换的趋势,这使2010年中国经济缺乏足够的内生增长活力。 消费是去年的一大亮点,在家电和汽车下乡、以旧换新、汽车购置税减免及一系列鼓励住房消费的政策刺激下,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7万亿元,同比增长1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0%,为1985年以来最高值,汽车消费实现了24.5%的快速增长,住房销量创建国以来新高,为经济快速回稳奠定了坚实基础。扩大内需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战略导向,将促使消费成为拉动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但在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没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稳定的消费增长内生机制尚难形成。 进出口是受金融危机冲击最直接、影响最显著的领域,去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为15578.2亿美元,同比下降20.9%。去年下半年,随着外部需求缓慢回升,出口降幅出现收窄迹象, 2010年,全球经济温和复苏将促使我国出口形势有所好转,内需强劲以及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将拉动进口回升加速,但外贸领域政策空间缩小。 去年我国经济出现回暖,主要依靠政策刺激,缺乏脱离振兴措施实现内生增长的活力,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又引发的诸多问题,比如过度投资引发的产能过剩,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金融风险和通胀预期。过度的刺激政策在2010年会有所收敛,2010年下半年宏观政策微调的可能性较大,届时部分刺激政策时效也将随之结束,这又对经济走势带来不确定性。 二、2010年经济发展中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 (一)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经济复苏过程中,“重量轻质”现象较为严重,经济结构调整缓慢,项目建设忽视生态环境因素,而外需低迷和新建项目过快增长导致产能过剩的情况比较突出。 (二)通胀压力逐步显现 虽然当前全国CPI同比仍为负值,但极度宽松货币政策下出现的流动性过剩,

【精品】浅谈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现状和建议

浅谈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现状和建议 (作者: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邮码:___________) 论文关键词:环境经济政策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环境税收政策环境收费政策 论文摘要:为了探讨在中国全国范围内实施并发挥显著效果的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了国际国内环境经济政策的现状,指出了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并且缺乏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一些重要政策。提出了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的发展建议。最终形成包括税收、信贷、保险在内的完整的全新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0 引言 目前,在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仍然是命令控制型(CommnadContro1)环境政策.但是该政策的实施需要庞大的执行队伍和高额的执行成本。为了降低执行成本,同时获得理想的效果,许多国家在环境管理实践中,更注重运用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手段。因此形成了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

政策和手段,即“环境经济政策”. 环境经济政策具有两种基本功能——

行为激励和资金配置.行为激励功能表现为通过经济手段,借助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外部不经济的环境费用内部化,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原有的经济刺激模式,纠正其破坏环境的行为。资金配置功能包括依据法律、行政授权,实现和聚敛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资金的重新分配及资金的使用。 1 当前环境经济政策的现状 1.1国际环境经济政策 当前,国际上较为常用的环境经济政策包括:环境税收政策、环境收费政策、押金制度、市场建立等. 1.2我国环境经济政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也在不断发展、完善,目前,我国正在执行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有排污收费政策、投资鼓励政策、投资禁止和限制政策、财政和税收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政策、资源综合利用政策以及排污权交易、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试点等。 2 环境经济政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虽然种类较多,但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并发挥显著效果的政策仍然有限.同时还缺乏一些重要政策,如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环境税、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魏杰,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营管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1.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 2.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 3.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

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点选择很重要,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公布的是雄安新区,承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什么叫非首都功能呢?首都功能就是四件事,第一个就是政治中心,第二个国际交往中心,第三个文化中心,第四个科学创新中心。这四项最后

论中国的经济环境

论中国的经济环境 目前的中国是以出口和投资建立起来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体,但“增长靠投资,投资靠政府”特征明显,虽然我国经济回暖基础将进一步夯实,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显不足。政府投资和国有资本对民间投资和社会资本的挤出效应导致国进民退,国有资本纷纷进入地产、运输、矿产等领域,不利于市场活力的提高,社会投资受到融资、准入等方面的约束增长乏力,几年过去了,中国仍未出现增长动力由政府投资向民间投资转换的趋势,这使2010年中国经济缺乏足够的内生增长活力。 最近两年我国经济出现回暖,主要依靠政策刺激,缺乏脱离振兴措施实现内生增长的活力,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又引发的诸多问题,比如过度投资引发的产能过剩,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金融风险和通胀预期。随着部分刺激政策即将到期,这将对经济走势带来不确定性。本文分三个部分对我国的经济环境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首先,国内消费市场拓展空间广阔,但难度增大。一是农村消费市场将会迅速启动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信心增加,有利于刺激本轮消费升级。 其次,国内投资增长具备潜力,但民间投资意愿不强。目前经济增长动力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拉动,政府投资增速比

民间投资增速要快得多。实现经济明显复苏的关键还是要带动民间的投资。 第三是稳定出口政策成效明显,但外贸形势不容乐观。美元中长期弱势格局难以根本改变,而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和巨大的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压力近期有所上升,不利于中国出口回升。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中国成为最大的受害国。中国未来要想重现出口30%及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局面已不太现实。 第四是工业增长条件充足,但结构调整难度大,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我国消费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投资较快增长的态势将增大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经济复苏过程中,“重量轻质”现象较为严重,经济结构调整缓慢,项目建设忽视生态环境因素,而外需低迷和新建项目过快增长导致产能过剩的情况比较突出。 第五是财政和金融环境良好,但通胀预期逐渐显现,加息预期渐浓。我国的外债偿债率,负债率等各项指标均持续回落,金融监管体系在稳健提高。但也要看到,极度宽松货币政策下出现的流动性过剩,农业丰收及惠农政策下的农产品价格上升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三重因素导致当前通胀预期十分强烈。2010年,从“豆你玩”、“蒜你狠”开始,市场上的菜价和肉价一天一变,节节攀升。有机构预计,11月份CPI将继续上升,增幅达到4.8%左右,这一变化已完全背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当前我国形势经济分析 一、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 1.GDP增速持续回落 从2011年开始,我国GDP增速一直处于回落当中,今年第一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全年分别回落0.2和0.1个百分点,但高于今年7.5%的预期目标。 2.三大产业增速明显放缓 不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的增速,都明显放缓,从2011年年末开始,就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慢 固定资产投资(所谓中国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为投资拉动的模式)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从2011年年末开始,在过去一年当中,其增速也呈现回落状态。尽管中央政府已经允许地方政府和铁道部加大基础设施支出,但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仍有所下降。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改善幅度较小 据中国市场学会统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尽管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从整个消费形势来看,尽管有小幅度回升,但从整体上说,还没有真正好起来。餐饮、烟酒消费,在中央八项规定的影响之下,其下滑速度是非常快的。 5.外贸出口回升势头不强劲

对外贸易继续延续了上年底企稳回升态势,出现了少许的回升势头,这主要得益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但是回升幅度和规模都很小。 6.财政收入增速下滑 财政收入是目前特别抢眼的一个经济因素。财政收入的增速,不仅与往年相比持续回落,而且已经低于GDP的增幅,甚至低于今年预算的增幅,就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今年的财政收入形势将很不乐观。 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下调我国经济预期 在这样一种出现剧烈变化的经济走势面前,特别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发布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经先后陆续下调了对于今年中国经济的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在2013年5月29日把中国2013年的增速调整为7.75%,而在此之前,其曾经预言过中国今年的GDP增速是8%;世界银行则于2013年4月15日将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下调到8.3%(原来预期是8.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13年5月29日将中国GDP增速大幅下调至7.8%,而此前在三月份的预期是8.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称,内需疲软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为调降中国经济增速的主要原因,预计随着信贷规模扩张和政府刺激政策的出台,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8.4%。 二、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2004 年1 季度) 出版日期:2004 年05 月编写说明 2004 年1 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 零售额、进出口等均呈现较快增长,经济景气依然处于扩张周期的上升阶段。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突现出来,突出表现在投资过快增长,投资品价格高增长向消费品价格传导进程加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当前形势下,宏观趋势的把握上不应再拘于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而应想办法坚决抑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宏观政策趋向上要从扩大内需转向调节经济平稳运行的方向上来,但同时,应当注意政策实施的力度和时机,防止政策力度过大过猛。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II 目录 Ⅰ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1)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生产继续高增长 (1) (二)固定资产投资超高速增长 (2) (三)消费需求增长稳健 (3) (四)市场物价继续上涨 (4) (五)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 (5) (六)货币信贷增势未减 (5) (七)经济运行效益比较好,居民收入增长加快 (6) 二、一季度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 (一)投资增长过快,盲目投资和能力扩张势头加剧 (7) (二)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加剧 (8) (三)通胀压力加大 (8)

(四)信贷调控难度加大 (9) Ⅱ 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9)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高位回落 (9) (一)制约投资增长的因素 (9) (二)促进投资继续高增长的因素 (10) 二、诸多因素将遏制物价上涨 (11) (一)农副产品价格将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 (11) (二)各项控制物价上涨的行政手段将发挥一定作用 (11) (三)严控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投资品价格回落 (11) (四)投资热、消费稳,不会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12) (五)我国经济买方市场特征鲜明,不会出现需求推动型的价格轮番上涨12 三、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13)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III Ⅲ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14) 一、扩张性政策应进一步向中性政策过渡 (14) 二、财政政策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14) 三、实行差别化的货币信贷政策,优化信贷结构 (14) 四、统一认识,端正行为,坚决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15) 图表目录 图表1 2003年与2004年各产业投资增长情况比较 (3) 图表2 2003-2004年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变化 (3) 图表3 2003-2004年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3) 图表4 2003-2004年生产和消费物价月涨幅一览表 (4) 图表5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运行主要指标与上半年预测 (13) 本报告图表如未标明资料来源,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1 Ⅰ 2004 年1 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宏观经济学 ?? 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主讲人:黄文平 在历史上、货币一直都这样的困惑着人们;要么很多却不可靠,要么可靠但又稀缺,二者必居其一。 ——加尔布雷思《不确定的年代》 加尔布雷思,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新制度学派的领军人物 * 11>.物物交换及货币的起源 一、以物易物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物物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一头羊换一把石斧。 交换 * 二、商品货币 实物货币 金属货币 * 三、现代货币

纸币 银行货币 电子货币 我国货币量度量层次 M0 :流通中的现金。指经济中企业和居民手持现金。单独设置现金层次是我国货币量度量体系的特色,它反应出我国金融业仍处于发展中,信用制度不够发达,现金在M1中所占比例较高,具有特殊重要性。 M1 : M0 + 企业活期存款 + 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 农村存款 + 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M1与M7><2之差称为准货币。 M<2 : M1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 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 + 外币存款 + 信托类存款。 M3 : M<2 + 金融债券 + 商业票据 +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4年第四季度开始公布M0、M1、M<2数据,M3指标是考虑到未来金融创新而增设的,目前尚未公布数据。 * <2.货币对经济的影响: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 货币中性与货币非中性之争: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经济有无实质性影响,能否影响实际产出、收入和就业量的问题。 ——无影响:货币中性,货币政策无效。 ——有影响:货币非中性,货币政策有效。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 论文关健词] 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环境保护 [论文摘要]本文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中国现存的环境状况,并从经济发展的政策、模式和资金投放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最后提出了经济发展中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几点建议。 中国一直存在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孰轻孰重的争议。中国环境保护法规的不足,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等等因素阻碍了中国政府有效地寻求一个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适当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环境污染。之后评述了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冲突中形成的污染原因。最后,本文研究了促进中国环境保护发展的几点对策,以求寻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一,中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环境污染 1 能源污染。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以重工业发展为核心进行的,而重工业企业为追求生产数量与规模,多数采取低能源成本的生产方式,对能源的使用不彻底,也没有配套的除污设施,企业的生产行为就象是在进行一次次的能源浪费,使得能源资源本不富饶的中国面临更多资源保护与环境控制方面的问题。 2 大气污染。中国的主要能源供应资源仍然是煤,中国是世界煤消费最大国,同时还是世界原油消费第二大国。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

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全国大、中城市的总悬浮微粒和降尘基本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给中国人民的健康带来破坏性影响。 4 劳动力污染。企业大规模的生产必然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这种对劳动力的需要似乎与环境保护没有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国重工业生产的产品多为非技术型产品,其生产岗位对劳动力没有技术上的要求,因而生产过程中对能源、资源的浪费较大。但是由于这些劳动力密集的工业还可以减少国家的就业压力,因而其环境污染问题更易被忽视,使得环境污染问题自然退居经济发展之后,使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面临更多来自经济发展需求的压力。此外,在改革进程中。由于政府已经逐步消除人口移动的限制,使更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工业企业,中国的城镇人口增加,到2004年。中国城镇人口近总人口的42%。这使得中国城市人口进一步集中。这种人口城镇化的趋势,其代价是中国可耕种地面积的大量减少。同时还会产生粮食生产力的危机。城镇化的发展还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企业劳动力为适应企业的发展,必须选择一种更为高质而快捷的生活方式。这促使粮食生产部门使用更多的化肥和农药来满足这种生活方式,这会使更多的江河湖海受到污染。土地污染也会更为严重。过严格的无害化和科学的安全处置,成为中国亟待解决并具有严重潜在性危害的环境问题。 二中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但是今

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主题一:GDP增速下降是新常态,但短期因素改善,增长质量提高 综合长期趋势和短期因素,虽然在2015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水平会继续下行,但周期性因素会有改善。两相抵消,2015年全年GDP增速相较2014年可能略有下降。美国已经退出量化宽松,2015年四季度很有可能开始加息,美元会保持强势,而人民币(6.2117, -0.0023, -0.04%)对美元大幅走弱的概率极小,因此2015年强势人民币会影响我国出口。但另一方面,强势美元伴随着国际上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因我国是能源和大宗商品进口的世界第一大国,我国经济从整体上来讲必然受益,表现在国家的经常账户盈余增加、企业因成本降低而利润空间扩大、居民因在能源上面节省支出从而增加在其他方面的消费。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一些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方面,我们认为2015年实际的投资增速或能有一定反弹。最后在房地产市场方面,经历了2014年的较大幅度调整,基数已经降低,而过去几个月的放松限购、放松限贷和降息等措施会在2015年发酵。另外户籍和土地改革有望在2015年得到实质性的推进,有助于增加对大中型城市住房的需求。 主题二:低通胀引致货币政策框架调整和无风险利率下行 由于强势美元,对我国未来几个季度的出口将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因此2015年人民币升值空间极为有限。考虑到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维持国内资本市场稳定和防止资本外逃等因素,尽管美元或许继续走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低位徘徊,国内通缩风险增加,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空间也很有限。国际油价有望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每桶70美元的低价。2015年我国没有通胀风险,通缩压力稍有显现。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涨幅维持在2.0%左右,生产者价格指数仍有下跌空间。不过2015年CPI通胀上限仍可能维持在3.5%。为给货币政策和价格改革留有足够的空间,我们认为政府没必要调低CPI通胀上限。目前我国融资利率还是太高,政府在2015年仍然有相当大的空间调整货币政策。2015年广义货币增速目标或许由2014年的13%小幅下调至12%,但仍有很大可能维持13%的目标。我们预计人行会采取不对称的方式降息一次,一年期贷款和存款利率分别降0.4%和0.25%。降准幅度更大,我们预测在2015年底前人行降准三次共1.5个百分点。由于有其他备选工具,降准幅度和频率或许没有那么重要,关键是我们认为人行在2015年会维持基础货币的稳定增长从而在低通胀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无风险利率。 主题三:地方债改革加速,股市复苏,风险溢价下降 新一届政府从2014年开始系统处理地方债问题,迈开了关键的两步。最新的改革方案将存量地方债整合到省一级政府,未来新增债务主要由省政府为主体发行债券来满足,其余由人民银行[微博]借道国开行来解决,应该说是结合我国实际的最佳选择。金融改革的另一艰巨任务是降低我国企业对债务融资的依赖。降低企业杠杆和融资成本的关键是完善和发展我国的股权融资市场。从种种迹象来看,提振股市信心和加快股市融资发展已经成了新一届政府的重要经济战略之一。2015年,我们预计政府会尽快推出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放开对IPO的实质性审核,放宽对股票发行的盈利指标等要求,加快培育新三板、柜台市场等低层次的股权市场。同时政府也会加快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推进步伐。地方政府债务改革和股市发展能在2015年有效地缓解我国企业的融资困境。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能从央行[微博]直接获取,减少了挤出效应,给民间融资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将地方政府债务整合到省一级政府则能大幅降低地方政府的融资成本,同时也降低整个中国信贷市场的利率。股市的发展给企业提供了更为稳定和廉价的筹资渠道,而非像过去几年过度依赖短期高息的债务融资。

谈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现状和建议

谈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现状和建议 摘要:为了探讨在中国全国范围内实施并发挥显著效果的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了国际国内环境经济政策的现状,指出了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并且缺乏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一些重要政策。提出了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的发展建议。最终形成包括税收、信贷、保险在内的完整的全新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关键词:环境经济政策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环境税收政策环境收费政策 0 引言 目前,在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仍然是命令控制型(Commnad&Contro1)环境政策。但是该政策的实施需要庞大的执行队伍和高额的执行成本。为了降低执行成本,同时获得理想的效果,许多国家在环境管理实践中,更注重运用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手段。因此形成了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和手段,即“环境经济政策”。 环境经济政策具有两种基本功能——行为激励和资金配置。行为激励功能表现为通过经济手段,借助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外部不经济的环境费用内部化,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原有的经济刺激模式,纠正其破坏环境的行为。资金配置功能包括依据法律、行政授权,实现和聚敛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资金的重新分配及资金的使用。 1 当前环境经济政策的现状 1.1国际环境经济政策 当前,国际上较为常用的环境经济政策包括:环境税收政策、环境收费政策、押金制度、市场建立等。 1.2我国环境经济政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也在不断发展、完善,目前,我国正在执行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有排污收费政策、投资鼓励政策、投资禁止和限制政策、财政和税收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政策、资源综合利用政策以及排污权交易、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试点等。 2 环境经济政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虽然种类较多,但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并发挥显著效果的政策仍然有限。同时还缺乏一些重要政策,如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环境税、

当今中国应当经济发展优先于环境保护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环境目标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仍然必须将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所以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 ●不能守着"秀山丽水"富不起来,"山清水秀环境美"不能成为贫困、贫穷、欠发达的代名词。早在1972年,美国着名学者芭芭拉·沃德和勒内·杜博斯在为联合国第一次环境大会撰写的背景报告《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中就提出,"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环境只会遭到破坏而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发展才能解决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一系列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的主旋律 ●发展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 ●从实际情况来看,任何发展经济的行为都会有废物和废能的产生,而最终不可继续循环利用的废物和废能必然会对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实际上,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经济发展会不会污染环境,而在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损害程度在具体的发展阶段是否可接受,经济发展的成就能否抵消不利的环境影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可以完全不顾环境,全然不考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是说在发展的较低阶段,经济发展应该是主要的任务,不能脱离经济发展本身去单纯地从事环境保

护,也不能把环境保护看得比经济发展还要重要。不过,当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阻碍了经济发展,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健康生活时,也必须立即加以解决,而不应拖到将来去处理。 ●如果在环境保护问题上,超越我国的现实国情,提出过高的环境目标,将不仅不能实现这一目标,反而会因此而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最终削弱我们不断改善环境的经济基础,这显然是极不明智的。尽管环境问题的解决已经变得十分迫切,但环境政策的制定却必须十分理性。如果光从环境本身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顾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那么环境政策的定位就会出现很大问题。在我国加速工业化和实现基本的现代化阶段,无论从发展的主要任务,还是从经济实力来看,我们现在都不应该去追求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切实际的环保目标,如果执着地这样做,则很可能欲速则不达,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对我国的环境治理而言,现阶段更现实的选择是要把环境保护目标与把经济发展目标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既能避免完全不顾环境保护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错误,又能克服超越经济发展阶段追求过高环境目标的片面性. ●发展中国家既需要面包,也需要环境,但最紧迫的需要还是面包,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同它们一样把环境保护置于经济发展之上,是“饱汉不知饿汉饥”。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要的是健康的经济发展 理论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 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际价格对我国物价的传导影响逐步加深。三是西南地区多年少见的干旱、华北地区普遍低温等异常天气影响农产品(16.07,0.00,0.00%)产量。四是目前较高的生产资料与原材料购入价格将向下游传导。一季度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9%,上游产品价格涨势将有部分传导至下游行业。五是沿海地区通过提高工资解决“招工难”问题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品价格改革导致水、电、燃气和成品油价格上涨,这些因素客观上将加大成本推动型物价上升压力。 综上所述,二季度物价上升动力较强,初步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 4.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增长7%。 二、经济增速创危机以来新高点 1.经济并未“过热” 去年二季度以来,我国宏观经济逐季回升。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9%,比上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达到本轮经济回升新高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39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9072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36366亿元,增长10.2%。第二产业增速明显提高,带动了经济整体快速拉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