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研究读书笔记

媒介研究读书笔记
媒介研究读书笔记

、研究媒介机构的不同视角

媒介机构的定义:

1、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商品的工业或公司

2、任何社会都存在的大型组织实体和结构

将媒介机构当作工业意味着将其置于经济环境中解读,媒介产品就是在利润最大化的名义下满足一系列特定条件的商品。

将媒介机构看作更广义的社会机构,在这个意义上,机构更加永久性地构造我们文化的机理。

媒介机构的批判视角:

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所有权和控制的视角:“结构/决定”、“行动/权利”视角

媒体政治经济学:认为工业的经济结构直接影响媒体内容的表达,并最终可以决定它们是否能被生产出来。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介机构:以流行音乐工业为例

、公共服务广播和市场

英国广播的发展

区别于美国广播的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组织方式,英国的广播被当作另一种公共设施。而凯文·罗宾斯和弗兰克·韦伯斯特认为政府要施加的是一种影响而不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实体。

早期英国广播的核心人物约翰·雷斯,对公共服务广播想法的核心是广播能够协助提高并维持高尚的社会文化标准。

西摩尔-乌尔认为的公共服务广播六大原则:垄断、政府控制、委员会、国家利益、执照税、普世性服务。

对BBC垄断的挑战与对公共服务广播的挑战,认为广播应该满足社会中各类群体和利

益的需要,而不是成为道德领袖。

减少管理给广播理念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原来被当做广电业者应该提供给公众的公共服务的信息现在被当做市场中的商品。

放松管制和消费者选择

市场的分化只不过为已经存在的产品的重新包装和销售提供了空间。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广电业者只是得以从已有的节目中继续赚取利润。

未来:对变化的反应

尼古拉斯·佳南认为有必要对公共服务广播的理念进行维护,同时要反思公共服务的含义。而伊昂·科奈尔反驳其观点太负面和悲观,并强调商业广播并不一定像想象中反动和意识形态化。

、媒介专业主义与运作规范

专业人员的定义

媒体从业人员很大程度上被质疑他们专业主义的光环。菲利普·埃特列认为媒体从业者们与工作相关的日常任务变成了专业行为是矛盾的。

专业实践与新闻制作研究

调查显示“客观”的新闻采集人员只是一个神话,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不论记者要报道的是什么内容。制作的政策环境以及对地方新闻观众的估计都影响了对新闻节目的构建。

专业主义与政治冲突

以北爱尔兰问题报道为例的研究对报道者和报道内容保持距离的说法提出了疑问。施莱辛格认为政治事件报道者为了尽可能贴近政治家的价值观可能成为他们的应声虫,这与新闻职业而这矛盾造成了记者的困境。

、独立媒体

媒体结构

1、绝对独立意味着一个媒体组织对生产、发行、放映都有控制权。

2、在英国控制了生产、发行、流通三个领域的公司的例子是佳能电影。而它简短的整合行为由于错误的投资而失败了。

3、英国电视:20世纪90年代的广播法案要求BBC和ITV播放内容须有25%以上来自独立制片公司,尽管它们不受BBC或ITV管理还是要尽量制作出能够在这两家电视台播出的节目,其结果就是它们的风格在无形中向主流媒体靠拢,无独立性可言。

社区广播

社区广播运动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在英国发展起来,这些地方电台致力于代表其听众的利益并试图独立于当代媒体世界中的经济巨头,以布莱福德社区广播为例。独立电影

1、由于在电影发行和放映的关系中,权利在发行的一边,而因为非独立发行商实际控制着市场,导致不管电影院多愿意放映独立电影,没有发行公司它们就无法放映这些影片。

2、独立媒体机构的典范《潜流》:它的新闻报道来自社区组织等,其中许多节目是由社会抗议人士拍摄剪辑的,不是主流媒体新闻的视角和目标,所以呈现抗议特性。

此外它的独立性还来自它通过订阅和专业书店出售的发行体系。

、媒介受众的概念化及测量

电视时段安排

对商业电视来说,电视时段安排与他们向广告商提供具有特定特点的受众资料的需要相关。通过固定时间段的节目安排来期望受众不断回到熟悉的时间和频道观看节目,并且根据受众类型安排广告的播放时间段实现商业目的。

测量媒介受众

受众分化导致市场分化和细化目标,正因如此受众数据调查必不可少。测量机构专门负责测量媒体受众数据如BARB、RAJAR。

托莱曼总结了五种调查广播听众情况的数据收集技巧:系统性回忆、日记法、一般习惯、随机访问

实践中的英国广播调查发现数据收集要不断变化以适应环境,同时托莱曼指出任何改变都会有它的毛病,分散调研和集中调研都有问题。

、媒介对受众群的影响效果研究

效果研究的目的:检验媒体内容是否对受众产生效果,确认媒体对受众产生效果的各方面动因包括政治经济背景社会因素等。

效果学派的背景下发展出来的“皮下注射”模型代表了刺激—反应观点的大众化表述;1995年卡茨发展出“两级传播”的模型认为意见领袖和人际关系在媒介信息与受众之间起到作用;克拉帕的“有限效果说”通常被认为研究第二阶段后期的主要观点取向。效果研究的局限性:将人作为孤立的个体,忽视了社会权利结构的作用。而造成这个趋势的原因之一是可能许多效果研究项目都是由政府机构赞助的,它们希望维护现存体制。

使用与满足理论:核心前提是当媒体消费者读广告、看录像或者读报纸的时候,他们只是在满足已经存在的需要。受众不是等待被媒介信息填充的空容器,相反,他们选择自己想听和想看的内容

局限:这个模型没有考虑媒体的内容,只关注个人使用与满足理论。

5、90年代效果研究的主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末期公众中有关媒体的主要论题表明效果传统是了解受众如何理解媒体文本的主要视角。

、媒介消费的社会环境

近期文化研究的三个关注点:质疑媒体对受众产生直接影响的观点;关注受众消费媒体文本时活着的文化环境;技术在家庭环境中使用时涉及的文化权利问题。

文化研究视角发展的社会背景

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霍尔、莫利和布兰斯顿以《荧屏》为例发展出不同的对受

众的看法。他们反对主流文本必然将意识形态强加给受众的观点,并试图证明受众并不必然接受文本提供给他们的视角和立场。

文化研究对文本威力的质疑

a.霍尔的编码/解码模式:解读者有可能制造出三种解码方式或立场:主导的、妥协的、反抗的。

b .《全国》调查:莫利的研究最重要的部分是发现受试者的社会经济背景并不一定决定他们的解读方式。

文化研究转向对生活情景中的媒介消费研究

20世纪80年代之后,评论家开始对尽可能接近受众的日常世俗视角,一些作者借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来进行,他们分析了社会秩序影响情景中的和生活中的消费行为的各种方式。

多罗斯·霍布森研究了媒介对于那些处于家庭环境中的作为家庭主妇的工人阶级女性意味着什么。他认为她们对于媒体的使用不完全出于独立的个人喜好,她们使用意义时所处的生活背景是镶嵌在更广泛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中的。

媒介接收与技术中的权力关系

在发展的每一阶段,新技术的出现都要面对家庭环境中业已形成的性别权利关系。而家庭技术上的性别意义也扩展到了像录像机这样的媒体技术中。

、少数群体受众与媒介

少数群体的概念:丹尼·桑德斯指出少数群体是缺少某种权利的群体。

黑人女性作为文化解读者:

以电影《紫色》为例,杰奎琳·波布认为由于黑人女性的文化经历和接触文本时动用的社会知识,她们对电影的解读是反抗性的。

这也证明文本的意义不能仅仅通过分析它们在形式上的特征来确定,而不考虑受众的解读过程。

性取向少数群体与媒介:拉里·格罗斯指出,同性恋者经常被当做是对事物的正常秩序和所谓的主流社会正常规则的威胁。将性取向少数群体当作一种威胁,又导致媒体对其有特定的再现方式。

这些再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既影响了整个社会对这些群体的看法,也影响了这些群体内部的成员对自己的看法。

明星形象与男同性恋者:理查德·戴尔对朱迪·佳兰德的分析表明明星人格和好莱坞影星的形象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方式,这使得少数群体得以从对立的方式来利用和解释这些形象,同时说明内容生产者的意愿并不一定能控制他们构建出来的文本意义。追星族与追星文化:亨利·詹金斯认为实际上,真正的控制权在更有权力的媒体机构手中。

、新技术与媒介受众

技术与社会:

雷蒙·威廉姆斯指出两种研究技术的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视角:“技术决定论”、“症候性技术论”,并指出机构的利益取向,以及这些机构对新技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技术如何被发现。他认为技术发展有赖于社会中有此欲望的阶层的经济地位和权利。

彩色电影的发展:

以“泰可尼色彩”为例,说明彩色电影用了很长时间才在好莱坞普及的核心原因是需要迎合已有的现实主义观念。

布莱尼甘列出四种电影历史的写作视角:“探险”、“技术”、“工业管理”、“意识形态”。他颠覆人们历史自然发生而历史学家只是将其记录下来的常识,我们不应忽视媒体的历史以及媒介技术的发展史反映了作者的立场和视角。

媒介技术与个人

新媒体技术可能颠覆我们对特定媒介外形的固有形象。

凯文·罗宾斯挑战了赛博空间将个人从现实的锁链中解放出来的观点,对将其当做“后现代时代的乌托邦”提出疑问。任何新技术对其对使用它们的社会带来的冲击的分析,都要承认影响它们的应用方式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第十七章、媒介消费与社会地位

考察地位性消费的两个维度:社会地位常常通过对某种媒体技术的使用显示出来;社会地位还能通过媒体和媒体内容再品味上的等级显示出来。

关于消费与社会区分的理论:

玛丽·道格拉斯和拜伦·依史尓伍德认为,对消费品的分析必须置于它们被选择、使用和交换的特定文化背景下;商品及其与消费者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有赖于以正确和内行的方式消费它们。

皮埃尔·布迪厄的研究延展了品位是由社会定义的观点,但他认为指导购买和消费产品的品味等级与一个社会中的阶级分层密切相关。

媒体技术、品位与社会地位

布兰斯顿和里尔的研究关注人们在家庭中的品味,他们认为尽管品位可以被看作个人选择,实际上是一种深层的社会现象。布兰斯顿对新闻媒体的分析着重讨论媒体如何表现不同阶层有关新技术的价值观。

、20世纪90年代的公众参与

日益增加:20世纪末期,媒体节目策划中越来越多使用受众参与作为资源特别在广播和电视领域。

非虚构媒介中三种受众参与的类型:插播与观众互动的片段;完全由受众构成;节目中有现场观众的参与。

媒体生产者得到的利益:尼古拉斯·佳南指出发行是媒体和文化工业最大的盈利部门,发行商拥有第一轮播放的版权,二第一轮是最吸引人、最盈利的一轮播出。

谈话节目对在资本主义环境下运作的媒体工业的两大利益:低生产成本和巨额利润。

谈话节目的意识形态后果

从乐观的角度看,这类节目好像提供一系列重要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可以认为商业化后它降低了广播的质量,牺牲了专家意见。

媒体成为新的公共领域。卡兰认为,市场导向的媒体根本无法满足一个民主社会对其媒体提出的要求。

哈贝马斯进一步发展认为媒体的自身利益在于为了利润而分割受众市场,培养出在离散文化中的个体所组成的社会。缺陷是他的描述认定受众为没有批判能力的傻瓜的陷阱并受到女性主义者持续的批评。

沙图克认为像《奥博拉访谈》一类的节目在结构上也有激进性,因为它们拒绝以嘉宾专家提供的结论作为节目的结尾和总结。而就某些方面来说,我们可以乐观看待谈话节目是因为许多将公众作为资源的节目确实符合真正公共领域的一些条件。

大众媒介与社会读书笔记

序言: 英国人的自由:1、大宪章 2、贵族阶级为了维护封建权力与国王进行斗争以保护自身利益 3、妥协的,维稳的,现实的,而不是诉诸某种目标的。 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多元自由,修正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源头——空想社会主义 1945年共党首次当选 共党上台,建设福利国家,建设国有企业。 麦奎尔??? 当代传播与阶级问题 新个人主义:从阶级中撤退。 中产阶级于阶级结构中的划分是尴尬的。 工业工人的文化不能自动保证他们的战斗性。 工业工人的意识:各种各样的修正模式,而非完全地与现状对抗 (有的人生来就是奴隶?) 对精神产品生产的控制最终还是取决于资本家阶级。 劳动和分工方便的划分,间或会“发展呈某种对抗和憎恨”。但是一旦威胁到这个阶级的生存,它会自动变得没有结果。 弥尔顿《失乐园》你既然有了人类的智慧,就要承担人类的责任。(完成理想本就是一种责任) 马克思韦伯认为:介于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的基本区别还可以通过财产或者服务的类别进一步细分,这其实是工作和报酬进一步讨价还价的依据。 后工业社会:20世纪70年代早期,资本主义经济组织中的基础性转换:产业秩序向一个以非生产性劳动业为中心、掌握战略信息和知识体系发展变化。 马克思韦伯:阶级结构的资产分配:资本资产、组织资产、技能和知识资产 布尔尼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 将文化资本准换成符号资本的高度选择性,正是阶级不平等被复制和合法化的主要途径。 与其将阶级和差异对立起来,我们更需要揭示差异是如何被阶级化的。差异是如何持续地影响阶级经历的组织过程的。

差异、公共领域、身体和技术:女性主义传播理论的最新发展 女性主义思想源头:从对女性从属地位的抗议到特殊地位的确认再到女性中心理想的政治排他性,在后现代状况,女性的特殊性被分隔成众多差异——任何一种差异一旦诉诸某种理想或概念,都被视为政治上的可疑和理论上的无知。 女性性征的不可忽视。带来偏见。持续使用性和性别区分的战术,使女性研究被束缚在刻板的、功能的范式中,使超越被完全政治化合李世华的性别概念带来种种束缚。 哈拉维:我们是历史和意识形态的产物,由此性别范畴的界限其实是人为的。(文本呢?特殊语境呢?) 女性主义传播研究的范式正处在一种重大的转换过程中,而这种转换部分是由哪些试图重新绘制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之间的边界的、各种新的批判的女性主义范式所引发的。 女性主义知识天生就是一种冠以认知的批判(挑战偏见和排他性)模式。任何把女性主义理论当作一种特别的知识主体的企图使不可想象的。 人种、族裔地位和媒介市场的分层 受众分层研究的必要性:作为某种社会过程的一个部分,受众分层抛弃或者护士区分个体的多样性,强调的是各种个体之间的相似性,以便把人们形塑和定义为各种集团的成员。 受众划分中的对立视角:公民的组成部分PS潜在消费者——作为公众的受众,作为市场的受众,作为商品的受众和作为受害者的受众。 作为公众的受众:公众利益的假设。公共媒介履行公共信托的社会责任。(公共领域被认为应该反映并调和存在于社会各集团之间的现实的不平等) 有目标的媒介。(与上一个不同)政治上的支持行为或者反行为的手段。 (具有安抚功能的) 媒介政治角色像一个因变量,会随着各种少数集团的规模、特性以及社会 地位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作为市场的受众:受众分层会产生更大的无知:机构型产制的话语构建……总是处在不断重构的压力之下,最后总是被证明不是控制的完美机器。 作为商品的受众:“商品受众”是达拉斯.斯麦兹引入批判学者之中的。公司的任务在于制造受众。(但是并非所有的受众具有同等的价值) 作为受害者的受众:无力保护他们自己的人。少数民族(集团)拥有的媒介更容易出现财政困难,因为他们服务于一个价值被低估了的市场。结果,他们更易于以来提供非法或者危险物品和服务的供应商支付的广告收入。???? 受众分层:集体身份认同:身份被理解为个体或集体的自然力量的一种反映,而身份认同被理解为别人对自己行驶权力的结果。 安德森:根据被正式组织的程度和相互依赖关系——策略性的受众:阐释性社区、

报告《理解媒介:人的延伸》读书笔记..docx

《理解媒介:人的延伸》读书笔记 九月初的某天上午,老师把传播学这门课程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大概的布置了,其中一项就是读一本她推荐的一系列传播学著作之一并写一篇读书笔记。恰巧当天中午我去了图书馆,便顺带找了找推荐书目,记得当时一共找到了五本,在思量了一番老师介绍书目时所说到一些作者生平、研究方向、学术圈声誉以及她个人的看法后,我挑出了这本《理解媒介》。所谓不自知无畏,正是如此,我选了一本老师称之最难的,想看看有多难。也就这样,我进入到了麦氏天马行空的思绪天地,开启了此次盲人摸象之旅。 翻开封页,我没有先看目录,直接跳到几位中译者的版序,有何道宽的,有特伦斯-戈登的,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里面提到的地球村、媒介即讯息等一系列媒介理论如何如何超前,如何如何对传播学、对社会有深远影响,而是何道宽说的这么一句话:“奇人怪杰,为人憎恨、为人不解,古今中外皆然。”我当时不禁十分好奇,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一个奇才,究竟捣鼓出了什么样的想法让世人显示如此姿态。于是,我就深吸一口气,仔细的从序目开始研读起来。何为仔细研读,即为一字一词一句的搞清楚。但事实哪里搞清楚了,单看一字一次一句,就这本而言,感觉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个道理直到传播学课上老师讲到麦克卢汉是提及正确的阅读方法时我才顿悟。难怪,难怪一直有一种读天书的感觉。在顿悟之前读这本书就是煎熬,讲真是这样的,那一段时间每天都在读它,但结果却是昨天看的今天忘,今天看的明天忘,现在看来,当时是完全没有找到麦氏的行文思路以及他的逻辑路线,他不像一般的作者,一部著作提出一个观点,就这一个观点进行前后的推理论证。麦不是的,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多个观点,麦克卢汉还不能正儿八经地给人解释他的理论,这是可气的,但是最可气的是,他的观点来源完全是由他个人作为一名文学家写作时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多层面跳跃式的思维推理出并用高度抽象的哲学式语言阐述,所以,坦白说,虽然前期读这本书每天都有不少问题,但是现在返回去看就觉得那些问题都没有什么价值,问得非常无厘头,比如对某个词的理解,比如,莎士比亚的某句话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当时的自己看这本书的境界如同雾里看花。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就前期笔记做手写笔记的原因之一。在慢慢看,加上老师课上的一些指导后,现在我觉得,对于《理解媒介》这本书,九牛,我也应该是拔下了一毛的。 以上是就本人读此书的经历做的一个总结,顺带提及读这本书的正确方法,接下来,我谈谈这本书以及对其一些观点的理解。 《理解媒介》书如其名,关注的是媒介,描述的是媒介自古至今的变化以及这种新旧更替的变化引起的媒介环境的更迭从而对人类产生的全面性 的影响。我想,就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不仅仅是新闻传播意义上的,更是包含了一切能够和人发生关系的元素。所以就此可以得知:1、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陈诉观点,称之为理论篇,第二部分联系真实世界阐释其观点的应用,称之为实践篇。2、《理解媒介》为何要加上一个“人的延伸”。

媒介读后感

《外国新闻传播史》读后感 在本书中,作者采用通史的方式,以时间为经,以前述的七大剖面为纬,以新闻事业在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展开为主干,移步换形,力求藕断丝连,将西方与世界新闻传播事业史的宏观画面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本书涵括的主要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印度、土耳其、埃及、南非、巴西和墨西哥等。作者通过对这些国这家新闻传播的介绍,包括外国新闻传播史上所有重要的关节点。 在远古时期,人类只是通过发出一些简单的,来源于身体结构的声音、姿势、手势等体语来传递信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传播需求的增大,人们逐渐创造出一套在一定范围内约定俗成的传播方式,如标志、声光图式及一些象形符号和表意符号。真正使人类传播方式发生根本变化的是语言的产生。随着人类的发展,生活内容的丰富,传播活动的频繁,口头传播的局限性日渐显现,于是人类研制出文字及书写材料,传播史上进入了文字传播时代。随着印刷术发明,近代的印刷传播随之发展起来。20世纪初电子传播工具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子传播时代。20世纪后半期,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得以应用,宣告国际互联网传播时代的到来,了解从各个阶段依次过度到下一个阶段的过程,将理解人类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新闻传播活动以及人类的生存方式变化的必然结果。 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还表明,人类进行传播活动的能力是随着媒介的改良与发明而增强;传播活动的形式,也是随着媒介的发展而改变;每一个新闻传播新时代的到来都以技术的突破为前提,即它对传播技术的进步有依赖性。这就是我们以此作为新闻传播史历史分期的依据和道理。 传播发展的过程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每一次技术都使人类的传播能力有了飞跃。这种传播能力在进化过程中一代一代的积累、升华、传递这是人类发展和生存和发展基本的一面。 在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精神发面的需要,不断想法设法革新和发展传播技术。传播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又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外国新闻传播史》这本说在对这个复杂矛盾的现象进行剖释,从中探索新闻传播的发展规律。 世界新闻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初级到高级,从落后到现如今的发达阶段,新闻的传播介质也发生了大的变化。从之前的石头到今天的电子。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总论按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国际互联网传播五个部分予以论述。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项紧迫课题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项紧迫课题 习近平这样提出要求1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学习。 特别课堂 25日上午,在习近平带领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同志来到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这次学习把“课堂”设在了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线,采取调研、讲解、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紧迫课题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重要判断 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重磅要求 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党报党刊要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发展网站、微博、微信、电子阅报栏、手机报、网络电视等各类新媒体,积极发展各

种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新闻信息服务,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 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实现路径 采编发流程再造和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要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媒介研究读书笔记知识分享

《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第二、三部分读书笔记 、研究媒介机构的不同视角 媒介机构的定义: 1、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商品的工业或公司 2、任何社会都存在的大型组织实体和结构 将媒介机构当作工业意味着将其置于经济环境中解读,媒介产品就是在利润最大化的名义下满足一系列特定条件的商品。 将媒介机构看作更广义的社会机构,在这个意义上,机构更加永久性地构造我们文化的机理。 媒介机构的批判视角: 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所有权和控制的视角:“结构/决定”、“行动/权利”视角 媒体政治经济学:认为工业的经济结构直接影响媒体内容的表达,并最终可以决定它们是否能被生产出来。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介机构:以流行音乐工业为例 、公共服务广播和市场 英国广播的发展 区别于美国广播的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组织方式,英国的广播被当作另一种公共设施。而凯文·罗宾斯和弗兰克·韦伯斯特认为政府要施加的是一种影响而不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实体。 早期英国广播的核心人物约翰·雷斯,对公共服务广播想法的核心是广播能够协助提高并维持高尚的社会文化标准。 西摩尔-乌尔认为的公共服务广播六大原则:垄断、政府控制、委员会、国家利益、执

照税、普世性服务。 对BBC垄断的挑战与对公共服务广播的挑战,认为广播应该满足社会中各类群体和利益的需要,而不是成为道德领袖。 减少管理给广播理念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原来被当做广电业者应该提供给公众的公共服务的信息现在被当做市场中的商品。 放松管制和消费者选择 市场的分化只不过为已经存在的产品的重新包装和销售提供了空间。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广电业者只是得以从已有的节目中继续赚取利润。 未来:对变化的反应 尼古拉斯·佳南认为有必要对公共服务广播的理念进行维护,同时要反思公共服务的含义。而伊昂·科奈尔反驳其观点太负面和悲观,并强调商业广播并不一定像想象中反动和意识形态化。 、媒介专业主义与运作规范 专业人员的定义 媒体从业人员很大程度上被质疑他们专业主义的光环。菲利普·埃特列认为媒体从业者们与工作相关的日常任务变成了专业行为是矛盾的。 专业实践与新闻制作研究 调查显示“客观”的新闻采集人员只是一个神话,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不论记者要报道的是什么内容。制作的政策环境以及对地方新闻观众的估计都影响了对新闻节目的构建。 专业主义与政治冲突 以北爱尔兰问题报道为例的研究对报道者和报道内容保持距离的说法提出了疑问。施莱辛格认为政治事件报道者为了尽可能贴近政治家的价值观可能成为他们的应声虫,

理解媒介读书笔记

理解媒介读书笔记 理解媒介读书笔记传播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领域就是传媒形态的变化发展是如何影响社会和人的。 英尼斯是第一个研究专题的研究者,在1950年,1951年分别出版了两本著作《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他采用了经济史和文明史的角度,反复证明了一个基本观点:一种新的媒介(包括广义语言、文字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的文明的产生。 而在英尼斯之后,麦克卢汉因对媒体在思想和社会上的效应的研究而闻名世界。麦克卢汉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推翻了传播内容高于内容载体的传统认识,他要把人们“从对媒介影响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他提出“媒介是人体的眼伸”、“媒介即讯息”等观点,以及“地球村”的概念。他认为媒介的形态比其传递的内容更重要,一种新媒介问世,不管传递了什么内容,媒介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些变化。媒介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象征,不仅传递信息,而且告诉人们存在着什么样的世界,通过改变我们使用传感系统的比例来改变我们的性格。鉴于电子媒体的普及,他认为整个地球的时空已经缩小成一个村庄,“产生一个人人参与的、新型的、整合的地球村”,尽管那时的传播科技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 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而不是传递的内容。他认为新店子媒介延伸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与

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居然缩短,打破了就得时空概念,整个世界似乎浓缩成了“地球村”。麦克卢汉认为,通过电视这样的电子媒介人们重新“部落化”,可以使得人们彼此间的亲情重新燃烧起来。麦克卢汉指出:演讲是人们互相交流最有力的表现方式。因为他是多种感觉的融合,如视觉、听觉、触觉等。电视演讲和人们面对面地交谈几乎具有完全相同的功能,因此当电视经常播放谈话节目时,主持人用不同寻常的眼光盯着摄像机,用充满感情的言语与观众交流因此颇受观众欢迎,拉近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在媒介和文明的进程中,麦克卢汉以敏锐的眼光和督导的分析能力,将人类传播历史中的环境特征、正要媒体、文化特征等结合起来得到一个历史演变的三大阶段,即由于使用的主要媒体不同,人类社会经历了“部落化——脱部落化——再度部落化”这样三个阶段。而文字的普及特别是文字印刷物——书刊的出现,则是导致个人超越他所处的部落或群体、环境,发展起独特个性人格的主要原因。而电子则会“使人们重新体验部落化社会中村庄式的接触交流”。 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理论启发我们将媒介置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的大背景中去思考,探索其在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媒体形式的出现带给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影响他打破了人们对媒介(自然也包含数字媒体)的认识。此外,它从新认识了媒介的性质,强调了媒介自身的作用,对媒介

权力的媒介 读书笔记

《权力的媒介》读书笔记 权利的媒介,此书堆自由主义理论与社会责任学说的主要区别做了评断,即是自由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完全自由,不受任何约束,而社会责任论则认识到不受限制的自由会带来危险。---来自百度。 其实这本书资料很丰富,记录了美国新闻历史上很多的重大事件,并对其进行分析。他是作者长期在新闻媒介的第一线工作,使得它能够接触到许多媒介背后的东西,能够发现真实的情况和表面宣扬的情况之间的落差,因此能进一步的触及到本质上的东西。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从来去揭发资本主义的现实缺陷问题,敢于蔑视资本主义盛行的各种理论,紧紧抓住社会统治权力与具体研究对象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论述,并加以揭露和批判。作者对于资本主义新闻媒介不是一味的维护,同样,对于社会主义的新闻媒介也不是一味的持有偏见。当然还有一些对于第三世界的东西。 但是简单的说,全书就是围绕控制与被控制展开叙述的。虽然全书一直致力于描写自由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因为自由,但实际上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控制着这个媒介。究竟是谁控制着谁,为何控制,控制的后果。这一系列问题让我印象深刻。 所以接下来我要讲两点。 第一,在所有的新闻体系中,新闻媒介都是掌握政治和经济权力者的代言人,他们并不是独立的媒介,只是在潜在的发挥作用。 那么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现代媒体的力量与危险。 现代媒体是国际政治斗争场上不容忽视的一种力量,特别是在遇到突发性事件时它对事件的报道和传播深深地影响这公众对事件的理解和判断。所以国家领导人往往会利用他的这种强大的能力来为自己服务。新闻媒介的经济命脉完全受资本控制,新闻媒介的独立是根本不可能的。有时候也会因为资本或各方面的问题而向国家领导人屈服当然这不是我们所能知晓的。所以,国家政权就是第一只无形手。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其政府与组织通过增加、限制或操纵媒体对新闻的获取,影响新闻的传播。但是美国却对外宣称媒体采访任何人都不会受到美国政府的干涉。 但是媒介反过来又对国家决策和政权产生同样重大的影响。媒介首先在与制造即刻的公众情绪和公众压力。例如我们看到日本扣押中国船长,我们无需理性的解释变会产生情绪的冲动,这种冲动带来的是一种行为要求。从来压迫政府对此作出决策。这些力量使得领导人在涉及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等重大决策面前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多数的情况下,美国外交政策的议程仅仅是对新闻内容的反应,虽然政策问题不是媒体内容制造出来的,但媒体的新闻报道优先关注的政策和问题作了重新安排。在媒体激发的这种情绪下,政策制定者像救火队,没有预案和预防措施,都是临时作出反应,这就导致决策的草率形成与实施。后果则可想而知,尽管国家也有再进一步的采取措施来弥补。 且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传播的欣慰更具有政治偏见。全球性媒体是配合军方战术威慑的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宝贝资产。但是庆幸的是这种传播技术并没有削弱民族国家意志。在中国,现代媒体增加了中国政治和外交进程的客观度和透明度,使得更多的中国人看到了中国的政治和外交决策过程。我觉得红果在未来的政治斗争过程中要学会利用现代媒体新环境,争取公众和传媒的支持,制造一个有利于政策形成和实施的支撑和环境。在重大事件结束后要勇于客观的评估新闻媒体的传播效果。 可见,媒体并不是孤立的,它时时刻刻影响这政治经济也时时刻刻为政治经济影响着。 第二点,所有的新闻体系都赞同社会责任理论,宣称他们为人民的需要和利益服务,应表示愿意为人民提供新闻。但我觉得这个是和国家的软力量有关的。软实力的形成和加强,靠的是规模经济。只有那些实力雄厚的经济实力的好莱坞片商和时代华纳之类的超级媒体,才有实力掌握和控制全球影视市场。并且,每个历史时期,伴随着新的传播手段,形成世界

理解媒介读书笔记

理解媒介读书笔记 导语:信息的传播方式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我们的感知方式 理解媒介读书笔记一 一、媒介即讯息 首先要明确“媒介”这个概念的范围,世上一切事物都可以是媒介,或有成为媒介的潜质。我们在观察媒介时,关注点往往局限于媒介的“内容”,然而媒介的“内容”并不能概括媒介,“内容”本身也是另一种媒介。媒介的本质——“讯息”要高于“内容”,“讯息”应该对社会结构有着强烈的刺激作用,甚至能够肢解和重构现实。 老麦举了“电”这个例子来阐述媒介,因为“电”是没有“内容”的媒介,它的直接影响就 在于对社会的改造作用,而这种作用就是媒介的本质属性,即“讯息”。而像“电视”这种媒 介,它给人的直观印象即是由其传递出的“内容”,然而“电视”的本质却并非如此,它传达给我们的“讯息”,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 二、热媒介和冷媒介 在这一章,老麦将媒介的形态分为“热媒介”和“冷媒介”。老麦说,收音机是热媒介,电话是冷媒介,照片是热媒介,卡通画是冷媒介。“热媒介”应该具有高清晰度,留给受众的参与空间小,而“冷媒介”应该具有低清晰度,留给受众的参与空间大。“热媒介”收音机传达给受众的信息量足够丰富,所以受众参与的空间也就相对较小,电话传达给受众的信息量较为单一(因为仅仅局限在两人之间的讨论),因此它就是冷媒介。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划分,确实对我们观察媒介的本质及其影响具有很大的助益。 三、过热媒介的逆转 要理解“过热媒介的逆转”,首先就要了解“断裂界限的概念。“断裂界限”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热媒介”清晰度的上限。首先当一种热媒介的清晰度过高,以至于突破了“断裂界限” 之后,人们对它的关注和期望就会转嫁到与其相对的其他媒介形态上去。比如,电影这种动态的艺术表现手法,随着电影叙事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不断丰富,使其留给受众的参与空间越来越小,因此,人们在探讨艺术时,就会更多地倾向于去关注绘画一类的静态艺术作品,也就是“冷媒介”。又如,当城市这一热媒介无止尽地扩展其边界,使得城市人的生存空间越发狭小,从而城市人对农村田园这一冷媒介的向往不断滋生,并成群结队地向农村迁移。 四、小玩意爱好者:麻木性自恋(难懂) 老麦说“自我截除不容许自我认知”。所谓“自我截除”,即是人将自己的一部分感官和中

理解媒介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理解媒介>>麦克卢汉著 p64 ‘一种感觉的加温往往会产生催眠的效果,所有感官的降温往往会产生幻觉。’ 刺激加强则麻木,刺激减少则神秘主义凸现。 p68 ‘与其说他们节省劳力,不如说它们容许每个人单干。“省力”的电器’ 电力时代是个人主义社会性实践的真正开始。 p74 ‘人们对自己在任何材料中的延伸会立即产生迷恋。’ p93 ‘人曾经以高度的忠诚伺候他的柳条船、独木舟、印刷术和一切人体器官的延伸。他现在要以同样准确的伺服机制去为自己的电力技术服务。但是这里有这样一种差别:过去的技术是不完整的、支离破碎的,而电力技术却是完整的、无所不包的。’ 电力时代第一次将人们的生活完整变化。 p109 ‘麻烦时代或巨变时代产生黩武主义,黩武主义又产生帝国和扩张。’ p142 ‘军国主义本身是落后地区技术教育和技术加速发展的主要道路。’ 黩武和扩张都是内部矛盾的结果以及解决方法。 p165 ‘帐篷、印第安人的圆顶棚屋、爱斯基摩人的雪屋、洞穴,在视觉意义上并非是圈定的空间,因为它们遵循的是动态的力线(dynamic lines of force),如像三角形一样。’ p199 ‘一种东西流行时,它就具有通货的性质。时装能创造财富,它创造财富的方式是使纺织品流动,因而使纺织品日益流行。这一过程我们在“货币”那一章已经看到了。钟表是转换工作任务,创造新的工作和财富的机械手段,它通过加快人际组合来完成这一职能。通过协调和加速人的会晤和行动,钟表增加了人际交往的数量。’ 一种东西的流行能带动其周边,包括其构成物和功用。而钟表则使得其功用——时间,以及人们的交际效率得到一种流行性的提高。 p199 ‘个人从自然控制和部落掌握中解放出来这种双重转换,并非是不受惩罚大。然而在电力时代条件下向自然和部落的回归,又单纯地带有致命的色彩。’ 电力时代能使人从印刷时代的分裂和工具理性中解放,然而这种解放显然不应该是天真地回到前印刷时代。 p200 ‘原始人生活在一架暴虐的宇宙机器之中,其暴虐性远远超过了重文字的西方人所发明的一切机器。耳朵世界的拥抱性和包容性远远超过眼睛世界的拥抱性和包容性。耳朵是极为机敏的。眼睛却是冷峻的和超然的。耳朵把人推向普遍惊恐的心态。相反,由于眼睛借助文字和机械时间而实现了延伸,所以它留下了一些沟壑和安全岛,使人免受无孔不入的声音压力和回响。’ p214 ‘今天的教师时常发现,不会读一页历史书的学生却在成为代码和语言分析的专家。因此,问题不是现在的孩子不会读书,而是在深度介入的时代里,人们看不见长远的目标。’深度介入的冷媒介使得人们脱离广泛涉猎以及长远视野?还是过热的媒介使得人们得以局限于其兴趣范围的广泛涉猎,然后内爆的信息使得人们不需要长远的视野,因为生活只在当下? p244 ‘也许照片引起的伟大革命是发生在传统的艺术领域。照片已经充分表现的世界,画家再也不能去描绘了。于是,他回头用表现主义和抽象派艺术去揭示创造力的内心活动。同样,小说家再也不能为读者描写物体和事象,因为读者通过照片、出版物、电影和电台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所以,诗人和小说家转向内在的心理姿态。’ 媒介的热度也使得人们的艺术创作转向面对人们自身。 p251 ‘在车水马龙的公路上,正在倒车的车辆,就它与顺向流动的交通而言,似乎在加速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计划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新形势下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推动宣传文化领域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抢抓机遇,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步伐,需要紧密结合实际,着力从坚持导向引领、规范管理、创新机制、服务保障等关键环节入手,力求在新的起点上凝聚起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正能量,开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一、把握正确导向,引领媒体融合发展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无论怎么融合、怎么发展,都必须始终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内容为王”,把正确导向贯穿到融合发展的各环节、全过程,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传递正能量。 一是坚持党管媒体基本原则。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管新闻媒体原则,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引导媒体从业人员自觉坚持党性原则和正确的政治方向,牢记使命担当,恪守职业道德,崇尚社会效益至上,扭转唯发行量、点击率、销售额的倾向,积极创作生产出更多传递正能量、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努力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 二是坚持正确工作导向。新闻媒体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渠道,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才能坚守主阵地,伸张正义、褒扬正气。这就需要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中强化责任主体意识,大力实施精品工程,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和侵权盗版行为,广泛开展网上“扫黄打非”专项执法行动,真正让新闻媒体在融合发展中保持舆论生态空间清朗明净。 三是坚持公共惠民服务。新闻媒体担负着党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能使命,在推进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积极开展公共惠民服务。这就需要不断整合我省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积极推进农民文化乐园建设,探索建立数字农家书屋,开展全民数字阅读活动,实施数字广播电视村村响和数字电视户户通工程,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步伐。 二、强化行业管理,规范媒体融合发展 推动媒体融合,需要坚持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规范管理。媒体的融合发展本身就是把“双刃剑”,利弊共存、良莠不齐。只有不断提高媒体行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才能在规范媒体融合中实现繁荣发展。 一是在转变职能中体现管理。在深化机构改革、积极转变职能的新形势下,需要不断强化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媒体管理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能,切实履行好媒体融合发展的管理职责,大力推动媒体资源整合,着力解决功能重复、内容同质、力量分散的问题,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实现新兴媒体可管、可控,在不断融合中推进发展。 二是在依法行政中规范管理。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中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对互联网出版、数字出版、传媒企业行政审批效率,激发新兴媒体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媒体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多种管理手段,坚持融管并重,实现媒体融合和监管同步到位,不断加大对新兴媒体的事中事后监管力度。 三是在主动作为中强化管理。推进媒体融合和繁荣发展,不仅要靠上升的媒体融合数量,更要靠上乘的媒体融合质量。这就需要媒体行业管理部门积极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不断改进作风,主动作为,牢牢抓住媒体融合质量这个关键环节,突出加强对重点出版物的“三审三校”审读监管,探索建立新媒体监管系统,切实加强出版发行、内容制作、渠道传播等全方位、全时空的立体监控,切实消除管理盲区和死角。 三、创新推动机制,促进媒体融合发展

第二媒介时代读书笔记

第二媒介时代”的概念是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在其同名著作中提出来的,他把大众媒介时代区分成两个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出现之前的大众媒介时代为“第一媒介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时代为“第二媒介时代”。波斯特认为,第一媒介时代是播放型传播模式盛行的时期,是由少数文化精英和知识分子主导的自上而下、由一对多的单向传播,但是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人和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大众媒介的第二个时代正跃人眼帘。没有了传播中心,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散点的双向交流。同时,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得以产生,该系统将对交往传播关系进行全新的构型。 我从书中了解到了一些经典的媒介批判理论,把这些理论用来看待现在的媒介,也是具有一定的思考寓意的。 杜亚美:被奴役者的消遣,给那些愚昧无知、身心交瘁、惶惶不可终日的可怜虫们散心用的娱乐····一种既不需观众全神贯注也不要观众有多少智商的热闹场面····除了能给人带来有朝一日会成为好莱坞明星这一荒秒可笑的幻想外,他既不能拨弄出心中的火花,也不能唤醒任何希望。————这表明了他对大众文化的厌恶。(代表大多数知识分子对电子媒介的普遍态度) 现在的很多娱乐节目为了节目效果,太多的娱乐化,例如奔跑吧兄弟,很多人评论这个节目太过娱乐化,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现在很多影视明星为了火,什么事情都拿出来炒作,为了名,媒介已经被沦为了明星们成名的工具。 我的观点:大众文化不等于恶俗、低俗的文化、大众文化的设置本身就是要通俗易懂,观众都能不费力、不费时的理解和接受,现在的媒介传播出来的东西确实太过娱乐化,但不能一棍子打死,大众文化自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不能把大众文化并入通俗文化的行列。但并不是所有的明星都靠炒作而占据屏幕,有很多也是靠实力取得的位置。 阿多诺:摄影人员打头阵,战士记者英勇捐躯,对公众舆论的文明操纵和人们健忘行为混杂在一起,这些材料、宣传及评论彻底抹去战争伤痛的记忆:所有这一切都只是经验枯竭的一种表现,是人与其命运之间的真空,而人的真实命运便存在于这一真空中。事件那坚固的物的化石膏模似乎取代了事件本身。

广播电视台如何推进媒体融合创新发展

8 第2卷第5期 十九大专栏以“新的宣传、经营业态下,绵阳市广播电视台如何推进媒体融合创新发展,进一步扩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主题,结合绵阳广播电视台的实际,对推进媒体融合创新发展进行以下思考。 一、媒体融合的基本情况从2014年开始,绵阳广播电视台筹建全媒体中心,搭建新闻中央厨房,以官方手机客户端《直播绵阳》建设为核心,推进资源整合,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通过“新建平台——打通渠道——重塑工作流程——重新定义表述语境”,全媒体中心以手机客户端《直播绵阳》为抓手,以“新闻中央厨房”为平台,整合新闻宣传资源,实现融合发展,并以新媒体发展反哺传统广播电视栏目。 2016年下半年,《直播绵阳》将成功经验和技术平台向各县市区推广,支持绵阳的各区、市、县低成本、短时间建立起自己的移动传播终端。直播三台、直播平武、直播北川、直播盐亭、直播梓潼等手机APP相继快速建成。市县两级电视台APP独立运行又互联互通,互为二级页面,共同发展用户、共享用户。 目前,《直播绵阳》系列手机APP平台成为绵阳市用户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综合性APP。截至2018年8月底,《直播绵阳》注册用户近9万,下载安装用户约45万。 二、媒体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媒体融合创新发展动力不足促进媒体融合,以媒体融合为引领实现创新发展,既是绵阳广播电视台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但到目前为止,许多人对广播电视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缺乏足够认识,对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紧迫性必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对移动端优先发展这个大趋势缺乏足够认识,导致创新发展动力不足。 从某种意义上讲,促进媒体融合创新发展成为全媒体中心一家之事,谋划媒体融合创新发展工作欠缺主动性、积极性,新媒体整体包装推广力度不够,缺乏整体联动,缺乏相关方面的有效支撑与互动。 (二)媒体融合创新发展能力不足媒体融合不是传统媒体的互联网化,不是单纯的传播形态改变,不是简单地建设起所谓的“两微一端”,而是思维方式的转型。是要借助于互联网思维,使我们生产的内容更具吸引力、感染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媒体融合创新发展尚任重道远。 比如:“全能记者” “超级记者”我们提了许多年,但到目前为止,真正能够得上这个称号的凤毛麟角。伴随广播电视行业的“唱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成为奢侈,部分编辑记者 功力欠缺,思维方式固化,满足于按部就班,新闻敏感不强、 对口联系不足、表达方式陈旧老套,出精品难,出有影响力的重头稿件难。 再比如:台部分自办节目在新媒体的呈现,往往是简单地进行复制粘贴或“忠实”的节目上载,“互联网+”成为“+互联网”,不能以新媒体的表达方式对节目内容进行再加工,从根本上忽视传播效果。 (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互动不足“用户中心” “服务意识” “产品思维” “交流互动”,从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以来,我们一直为之努力。目前,从移动端来讲,我们已经让这些理念植根于发展之中。但从传统电视栏目角度讲,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两张皮”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传统电视栏目创新发展步伐较慢。媒体融合创新发展更加趋向于对新媒体的单向打造而忽视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反哺。 (四)新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相融互动不足以《直播绵阳》为抓手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并不代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直播绵阳》是唯一抓手。到目前为止,各部门、各栏目“两微”的发展缺乏统筹规划与指导,新媒体矩阵尚未形成,“两微一端”缺乏有效沟通与互动,未形成整体合力。 三、推进媒体融合的几点思考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媒体融合创新发展内生动力 推进媒体融合创新发展,从大处讲,是党中央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的战略举措;从小处讲,是绵阳广播电视台生存发展的必然,事关每一位员工切身利益。目前,本台媒体融合工作已取得重大成效,正处于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全台上下务必进一步增强推进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意识,从上到下,从骨子里转变观念,对推进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给予最大热情和支持。尤其是要牢固树立移动端优先这一理念,关注新媒体,维护新媒体,善用新媒体,为新媒体发展凝聚强大合力。 (二)坚守优质内容,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媒体融合进程中,新闻已经从单纯的报道逐渐演变成了丰富多彩的产品,媒体架构、采编流程、生产机制也随之发生变化。但无论如何演变,作为主流媒体来讲,媒体的属性不会变,用优质内容引导人、凝聚人、鼓舞人的新闻理想不会变。智网时代,主流媒体有责任担当优质内容的供给者,而这也将是成就主流媒体主流地位的优势所在。 内容生产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技术的不断更新,也给表现力不断提供着新的载体。文字、视频、照片、动图各有所长,近年来大家趋之若鹜的直播也许即将被各色短视频夺去市场。新媒体语境下,着眼传播效果,我们必(下转第10页) 摘 要:推进媒体融合创新发展,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战略举措,是传统主流媒体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内容生产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有责任担当优质内容的供给者,有责任着力提升“四力”,更好地传播党委政府的声音。关键词:广播电视台;媒体融合;问题;思考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05-0008-02 广播电视台如何推进媒体融合创新发展 张 静 (绵阳市广播电视台,四川 绵阳 621000) 作者简介:张静,女,汉族,山东荣成人。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辑。

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高质量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高质量推动媒体融合发 展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在当今信息革命中,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是个大趋势,顺应媒体融合要求,不仅有利于破解媒体发展工作难题,还能加快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在做好“相加”工作时,必须坚持内容导向为魂、技术引领为要、创新管理为本,以全媒体传播体系高质量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内容建设永远是根本性的任务,要始终把内容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一方面,要以群众呼声为内容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初心和使命,“大媒体”时代,媒体作为为民服务的有效工具,要积极探索搭建政民互动交流平台,自下而上的反映群众的呼声,形成交流循环链条。另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度融合后的媒体汇聚了专业化的采编人才队伍,有着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在构建传播体系时,要突出社会主义主旋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内容要同党

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突出主流价值,在传播过程中,要以党和人民的意志作为根本遵循,向社会呈现出优质的新闻产品。 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在信息社会中,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代表着当前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移动化水平,更代表着信息传播、新闻生产的最先进技术。深度融合的媒体,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来引领媒体变革,要站在新时代的制高点利用先进技术进行传播平台的优化和建设,提高新闻内容生产效率,拓宽新闻的表达形式。要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将新闻内容快速、有效、精准的送抵群众,进而实现信息传播高效性、及时性和大众性。媒体的融合发展是一次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媒体变革,不仅要在运用现阶段高新科技的基础上进行媒体技术革新,还要从根本上实现技术“领跑”,这就要求我们要着眼于媒体发展的实际需求,紧盯目前尚未成熟但前景广阔、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技术进行重点研发,培育技术开发能力、管理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媒体发展面对的困境和挑战。 要以创新管理为保障。管理体系建设是开展工作的前提,深度融合下的媒体发展,通过管理体系的不断创新来以不变应万变,这既适应了融合步伐,又适应了自身发展需求。管理体系,是通过适应管理对象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探索、逐步成熟的,媒体管理体系的创新,就要以信息传播作为变革主线,以公共服务作为变革方向,注重整体性和目标性,以新的思路和方式进行探索,以新的机制和办法进行管理,实现信息共享新途径、舆论引

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 [浅谈如何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加快文旅强市建设]

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 [浅谈如何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加快文旅强市建设] **市在大巴山脉南麓,属**东北部,坐落于陕西、湖北、重庆3省市交界处,国土面积1.6万平方公里,人口700万,辖7个县市区。位处长江上游北部嘉陵江流域,巴河、州河、前河、中河、后河等多条河流从境内穿过,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水、热、光、土、山、壑、林等自然条件生态配合较好。是一个以汉族、土家族、苗族、回族、z巴人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自然景观、人文景点众多,历史遗迹丰厚,是一片急需开发发展的文旅处女地。 说道文旅,必然先说文化。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良性发展基本、深沉、持久的力量。文旅本是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互鉴交流取长补短的重要渠道,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文化建设纳入总体规划进行布局,把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旅游集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于一体、与文化密不可分。为此,**把“四个坚持”作为基本方略,狠抓青山绿水,挖掘地方特色,整理地域风俗,猛攻文旅上档升级,对文化和旅游管理体制进行战略调整,出台文件,落实举措。 一、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升华是大势所趋

**优势独特、大有发展前景。巴风z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独特的大巴山风情。这里人文荟萃,诞生了战国四君子之首的春申君黄歇、功勋卓著的汉将军冯绲、抗清名将兵部尚书李长祥、建立大成国的李雄等历史英豪; 有家风传承优良的阁老卫承芳、佛门巨匠一代禅师破山和尚; 还有板凳蛮前歌后舞助武王伐纣的英勇史记、张飞大战八魃降纳衿娲说、徐庶隐居花萼山的铁骨轶闻、李太白杜甫题赞巴渠的不朽诗篇、建文帝魂归中山寺的疑云。古有八位丞相从**走上政坛的史迹,今有朱德、陈毅、刘伯承三元帅川东播火的伟绩; 更有徐向前、李先念等将军征战大巴山的赫赫战功,神威火箭从这里飞出的破天荒记录……。巍巍大巴山,处处皆锦绣; 悠悠**市,无处不英豪! 这里,创造了神秘璀璨的巴渠文明,罗家坝遗址、城坝遗址沉睡五千年,一醒惊天下,就是见证; 孕育了茶文化、菌文化、竹文化、丝麻文化、药材文化,雀舌富硒茶、精美竹编、野生木耳、五百岁桑树、六百岁乌梅、纤维质量全国第一的苎麻、中华药材宝库等,就是物证。巴蜀文明符号性文化丰厚而多样,生态淳朴、旅游景点原始而精萃。而今跨进新时代,大力发展文旅,适逢其时。 **,自然文化遗存丰富璀璨。嘉山秀水遍布,凤凰山、八台山、花萼山、黑宝山、峨城山、翠屏山、玉印山、莲花湖、宝石湖、巴山大峡谷等相映生辉;

新媒体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一) 二、全文框架 研究缘由 事件背景及过程 案例分析 研究结论 三、逻辑线索 (一)研究缘由 风险的知识建构是一个知识争议的过程,知识争议涉及话语表达。风险界定特别有赖于专家知识的鉴定,专家是知识争论的核心角色,普通公众对风险的判断虽往往依赖於具体的日常经验知识,但最后总是通过自身的经验知识与专家提供的科学知识相验证,信任与其经验知识相一致的专家意见。公众社会参与和表达的扩大是改变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优先选择之一。如何扩大公眾意见表达的渠道,这实际意味着公众话语权如何实现,这正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路径 (三)案例分析 特仑苏(omp)风波与知识争议回顾 1.特仑苏之争话语文本分析 4.网名信任表达中的专家话语权 四、结论 五、心得体会 (一)研究方法值得借鉴 1. 广泛的搜集材料,抽取科学合理的样本,然后有序、有目的组织材料; 2. 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合理的运用传播学研究方法,保证逻辑清晰,论证严谨; 3. 论证过程,可以多学科知识交叉,保证论证的全面性。 (二)关于“风险的知识构成”一点思考 这种过程,伴随着争论和探讨,是科学知识下放与民众的实际感知相结合的一个过程。而整个知识的构建,也建立在已有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由于人的对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所以风险的知识建构也不代表着就完全科学正确,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当下对风险的认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面临是谬误的风险。风险中知识的建构,是科学知识与民众意识想结合的一个产物。 (三)关于论文不足的一点思考 《解码新媒体》读书笔记 进入二十一世纪,“新媒体”这个词在大家的视野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在以前的印象中,提到新媒体首先就会想到手机和互联网,但这本书作者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 出的为初识新媒体的读者介绍了当今的新媒体的种类和典型代表,也纠正了我一直以来对新 媒体片面的了解。 结构梳理: 1.绪论: 第一部分,从最早的东方的算筹算盘,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计算钟计算器,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诞生,到今天的第四代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作者从源头详尽挖掘了如今改变人们衣食住行的计算机的家族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