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发展规律 让学生“轻装”自主成长

尊重学生发展规律   让学生“轻装”自主成长
尊重学生发展规律   让学生“轻装”自主成长

尊重学生发展规律让学生“轻装”自主

成长

减负问题一直以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国家多次颁布减负的相关文件,但是学生负担过重问题一直存在,而且有愈来愈烈的趋势,如何把减负真正落到实处?如何尊重学生规律,让学生健康成长?这些问题亟待解决。温州市建设小学在陈钱林校长的带领下,开展了尊重教育、星卡评价、自主作业,把减负提质切实落到了实处,让学生“轻装”自主成长。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建设小学的理念和做法,本刊就减负话题专访了陈钱林校长。

一、尊重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了尊重

1.陈校长,您当初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景下,开始想到实施“尊重教育”?

陈钱林:我1984年参加工作,教过几届初中班,深切感受到学生学业负担过重。1992年调入浙江省瑞安市教育局工作后,我发现过重负担背后存在更为严重的问题:教育者的强势控制,造成孩子的被动发展。教师布置过多的作业,孩子被动应对,被动必定低效,低效的结果,再增加作业,许多孩子就如陀螺般生活在这个怪圈中。

1995年,我向当时北师大俞国良教授请教。俞教授从

中西方教育的大背景分析,认为我国教育更多地强调师道尊严,对学生尊重不够。我想到上海顾泠沅教授的一句话:“在东西方教育之间,会有一条中间地带,找到这条中间地带,会是一种集大成的智慧。”我觉得,东方教育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如果适当吸纳西方教育对儿童人性的尊重,可能就会找到“中间地带”。

为了追寻“尊重教育”之梦,2001年,我放弃了教育局中层干部的职位,到新办不久的瑞安安阳实验小学任校长,着手探索校本化的“尊重教育”。

2.“尊重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陈钱林:“尊重教育”的核心内涵是尊重人性。在安阳实小,我围绕这个内涵,设计了“幸福为本?习惯为重?尊重人格?尊重差异”的理念体系。从教育目标维度定位为幸福为本,教育内容维度定位为习惯为重,教育方法维度,对儿童个体而言要尊重人格,对儿童群体而言要尊重差异。

2011年,到温州市建设小学之后,我设计的理念体系为“基础?普惠?自主”。基础,是基于课程维度的理念。首先,基础的面要拓宽,不仅要关注知识,还要关注能力、习惯、情商、性格等发展。其次,全面发展不是全面拔尖,不然会增加学业负担。普惠与自主,是基于儿童维度的理念。普惠,就群体而言,要惠及所有孩子,既关注精英教育,又关爱弱势群体。自主,就个体而言,教育者要尊重孩子的独

立人格,多听听孩子的意见。

两校理念的表述虽略有差异,但核心内涵都是尊重人性,都指向儿童的幸福感。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理所当然也包括当下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教育在把孩子培养成现实社会价值趋向所需求的人才时,更应关注孩子个体的幸福与快乐,在为孩子未来着想时更应关注今天的幸福体验。

3.您从瑞安安阳实验小学到温州建设小学,一路下来已经有十多年时间,十年磨一剑,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陈钱林:我国教育并不缺少理论,国家也不断调整政策,但很好的理论、很好的政策,到了基层、到了教师这里,很难落地。为什么?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在政策与操作之间,缺少桥梁。十多年的校长生涯,让我摸索到寻找桥梁的方法。

如尊重教育作为一个理论,教师是很难接受的。而我在这个理念下设计可操作的实践载体,教师就容易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教师慢慢领会其背后的理念,这样,理论就接了地气。最好的理论也要如同放风筝,要有一条线让教师牵着。

尊重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载体,有的成功实施,有的设想很好却在实践中行不通。十多年来,形成了一些师生欢迎的实践载体,其中最成熟的,要数自主作业与学生“星卡”评价。“星卡”评价通过可操作的载

体,将育人为本的大道理落地;自主作业同样将减负提质的大道理落地。我感觉,这几个载体,似乎把东方教育与西方教育打通,把理论与实践打通,把高层政策与一线教师的操作方式打通,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打通。

二、星卡评价给了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

4.最开始推行“星卡”评价制度时遇到了哪些问题?在随后的教育教学中是如何改进的?“星卡”评价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陈钱林:2002年开始,我们设计了“星卡”评价制度。其变革的核心思想,在于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综合素养发展。“星卡”分“绿星卡”、“红星卡”、“黄星卡”。学生点滴进步都可获“绿星卡”。10张“绿星卡”换1张“红星卡”。学生犯了错误,可以私下以“黄星卡”作为惩罚措施,之后一周内收回,并给予补偿性的赏识。

因为评价的操作方式贴近师生,很受欢迎。刚实施时,主要是操作中的理念偏差。如一些教师总是很自然地把“星卡”与学科成绩挂钩,不自觉地引导学生夺“星卡”比赛,在班级公布每个学生的“星卡”数量等。这样的评价,形式上有所改变,可本质上还是没变化。不过,这些偏差在实践中很快纠正了。纠偏的过程,也就是教师观念转变的过程。

建设小学的“星卡”评价,在操作设计上,又有了质的变化:一是设计限数量的“好学卡”、“特长卡”,而广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因材施教”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因材施教”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心理上的个别差异而进行因材施教是教育上的一个普遍规律,它历来为教育学家们所重视。早在两千多年前,教育的开山鼻祖孔子先生就采用了因材施教的办法。孔子一生的教学实践都贯穿着“因材施教”这个教学原则。先天禀赋、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学生不一样的发展可能性和发展需求,学生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来自教师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的关怀与照顾,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缺点,因势利导,促使其扬长避短,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照顾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育 世界各国一直在探讨个性差异和个别施教的问题。随着教学技术的现代化,尤其是电化教学的开展,一方面教学摆脱了课堂空间的限制,对象在扩大;另一方面在一般教学中如何适应个别差异的问题也更加突出,研究因材施教的问题仍然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因材施教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处于中等水平,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从而达到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的要求,而有一部分较突出的孩子,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这时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孩子提出更高一点的要求。然而,确实有一少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原因跟不上教学大纲的进度,不能完全有效地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为此,在教学中除了要照顾大多数学生以外,还应非常重视观察和研究学困生学习成绩不良的心理原因,并加以校正。 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中,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能灵活的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承认差异,利用差异,发展差异”“教好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个家庭负责”,这应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行动。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大沟林区九年制学校是地处大山深处的一所小学,近几年,大沟林区九年制学校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支持和领导下,围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主题,以教学科研和课程改革为中心,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个性是一个人带有倾向性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总和。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新课改的春风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新的希望。良好的教育环境又给我们创造了培养沃土,那我们应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呢? 第一、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 要想培养学生的个性,就需要让学生敢于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教师讲解敢于质疑和发问,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和发问,或故露破绽,或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没有任何束缚和压力,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进而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让他们敢说,多说,善于思考问题。教师通过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经常引证和发挥由学生提出的观点,对于学生提出的创意和设想给予足够的关注、认同甚至欣赏,不轻易的否定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时,不以教师的权威压服学生。不论学生的问题多么幼稚,见解多么荒唐,教师都应当理性地、心平气和地对待,将之作为重要的教育契机,引导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和有主见地思考,从而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比如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很多多音字,有时候在不同情境、语句中,让学生自己分辨,或者老师故意出错,让学生判断正误,这样他们的记忆才会更深刻。 第二、尊重学生个性,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要多研究学生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个性,再根据其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育方法。如:对性格内向、认真吃苦的学生,教师则要想方设

教育学复习-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教育学复习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展和体制增强两个方面。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制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制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 教育学中所说的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发展。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 1.认知发展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时期:感觉运动时期(婴儿期或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时期(2岁到7岁);具体运算时期(7岁到11岁);形式运算时期(11岁到成年期)。年龄的规定只是一个大体的平均数,因此,阶段的划分会随着某些因素如儿童的环境不同而变化。对于每一主要的时期,他都概括了标志着该阶段儿童特点的认知活动,构成这些认知活动的形式,以及这些认知活动形式在未来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理论认为个人具有实现某种逻辑行为的潜能的,这种潜能起源于人最初的动作图式,思想是动作的内化。皮亚杰强调智力发展的生物成熟基础,并认为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严格确定的。在他看来,外部刺激会引起个体的主动反应,或者同化,或者顺应。但是外部刺激本身和智力发展并无关系。 2.智力发展理论 (1)斯滕伯格(S.Sternberg)的三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采用信息加工学说去解释与度量智力,提出三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与人类处理日常生活事件的能力有密切的相关,因此把智力分成三个子理论,即成分子理论(组合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经验子理论(经验智力,Experimential Intelligence)、情境子理论(实用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 第一,组合智力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经由思考、判断、推理以达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小学科学教学中应注重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笔者在参加2014年南京市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中,准备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气温有多高》,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之上,我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以下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选自科学三年级下册《关心天气》单元的内容,本课是这一单元第一个指导学生进行测量活动的实践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学会测量气温的高低,分析处理数据,敢于就数据中的情况与他人交流意见,并能体会标准化测量的意义! 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对天气预报比较熟悉,会从中获取相关信息,但对气温值如何获取充满着好奇。学生在学习中初次接触温度表,对温度表的使用并不清楚,本课第一次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分析,且通过数据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设计理念 从学生科学探究的需要出发,抓住学生对于科学的

强烈好奇心,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敢于行动,继续不断地探索和思考。 教学过程 (一)谈话方式轻松直接进入主题 面对三年级的学生,教学导入并不需要太复杂。不妨直接问,“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气温是高还是低呢?有没有方法可以准确得知现在教室内的气温有多高呢?” 然后请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气温测量的相关内容。 [让学生了解信息的来源可以是多渠道的,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二)通过观察,了解温度表的构造和使用 引入温度表之后,组织学生分组观察温度表,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温度表的构造。在学生感性描述的基础上,教师详细讲授摄氏度的概念,并规范了温度表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语言是丰富的。] 接下来和学生共同探讨温度表的使用和读数。这里尤其要区分好零上和零下两种不同的读法,并加以练习。 温度表的读写,是本课的重点。这里我特意放慢了讲解的速度,边讲解边板书,并让学生练习读写,以期学生区分好零上零下温度的读法和写法。并巧妙设计练习,调动

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2012—2013第二学期) 苇林二小三年组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教师要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我认为这条想得好,作为一名老师就像园丁一样,应爱护花朵。孩子是祖国是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我们应该用心去呵护每一朵花。使每个学生在我的校园里健康快乐的成长。 首先我们当教师的要关爱学生,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哲学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当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从本质上热爱学生,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才能取得成功。 这里有一个我们学校的案例。有一位叫朱敏的学生。平时学习作业经常不做。这班的班主任李老师教她数学。李老师是刚刚任教这班的新老师,发现问题后就去找朱敏同学。 “朱敏,昨天的作业为什么没有交?”“我忘了带来。”“那你下午能带来交给老师吗?”“可以。”。这时,其他学生在一旁说;“老师,别听她的,她是一头猪。作业根本不会做。”“她连乘法口诀都不会。问她是白问。她真是一头猪。她姓朱。”“你们能怎么这样说同学。”“老师,真的,不信,你去问我们班上其他的同学。”回到办公室,李老师向其他老师了解情况。办公室其他老师都讲,朱敏,太差了。到了下午。果然朱敏没把作业交来。李老师了解到这情况后。李老师又找朱敏。“朱敏,为什么不交作业?”“老师,我没有做作业。”“为什 么?”“我课堂上听不懂。列的算式不会计算。”李老师心想,难道天底下有这么差的学生吗?于是试着让朱敏背乘法口诀。从一背到九。朱敏真的不会。天哪?这样的学生如何升级?于是李老师心想,一定要帮朱敏同学。首先从哪儿入手呢?对,先从树立信心入手。李老师在班上宣布说:“从今天起,班上同学不许说她是猪。那是不尊重同学的。从今起,我们要与朱敏同结对子,要帮助她。”从此后,老师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的有规律的、连续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这五种。 对于这一个知识点来说,有些同学在记忆的时候特别容易混淆,但是这一个知识点也是经常考试的,所以记住并分辨它们是非常有必要的。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可能逆向发展。身体一般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等的顺序发展。 如:经常说的“三拾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老师教学的时候都是“拼音-字-词-句子-文章”的顺序教学。 所以作为老师是在教学当中要做到循序渐进。不能够: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如:小学阶段各方面不成熟,那这样的话就需要老师讲解知识的时候要直观。在教学当中不能够搞“一刀切”。 现在我们经常说的小学教育中学化,中学教育高中化都是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总共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同一方面不同数,也就是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 如:人的身高增长有两个高峰期(1)人出生后的第一年;(2)青春期这两个阶段人的人的身高一般长的比较快,有的人的身高还有可能从初中就没有在长了。 二是:不同方面不同步,人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 如:刚出生的孩子就会感冒,说明淋巴系统成熟在先,而我们的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不平衡性考虑的就是速度的问题,既然发展的速度都不同,那么自然有一个生长最快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关键期,所以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抓住关键期,才能够事半功倍。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身心互补也分为两种情况: (1)身身互补。盲人虽然看不见,但是他的听觉和触觉是比一般人要厉害的。

《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点梳理

《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点梳理 纵观2016、2016、2016和2017年的四川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中的教育综合知识的真题,我们不难发现《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几乎都会涉及。如2017年教育综合知识的判断题第11题和13题,和单选题第25题;2016年教育综合知识的单选题第14题。为帮助广大考生有效地复习《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确保于此不丢分,特此进行相关梳理,以资诸生备考。 考点一、各个规律的表现及其启示 1、顺序性 具体表现:人身心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有顺序性的特征。 教学启示:教学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例题1: 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性,发展的不可逆性,也不可逾越。这是指心理发展的()。 A.不平衡性 B.差异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例题2: “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不平衡性 B.差异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例题3: 儿童身体发展是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这是其身心发展的_____的表现()。 A.不平衡性 B.差异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2、阶段性 具体表现: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教学启示: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例题4: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A.不平衡性 B.差异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例题5: 判断:对童年期的学生来说,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浅显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身为教育工作者,天天接触教育谈论教育,反对制度却又遵循制度,真是有很多的无奈。作为一位人民教师,一定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八十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特长,我们不能苛求教出来的学生个个都是优秀的,个个都是成绩最好的,个个都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教师是“伯乐”,善于相马。但是,教师又不能只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挑出千里马而淘汰其余的马,教师却必须对每个学生负责。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就很了解,他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应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从新课程标准来看,素质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和个性存在的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

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每个人都有成材的潜力,教师的任务是挖掘学生的这种潜力。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在学习上最笨、生活中最调皮的学生,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他或许在这学习方面不入门,但是在其他方面可能不差,我们之所以说他不好,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只盯着他的书本知识掌握的多少,忽略了其他方面。我们应该看到这一点,从不同的角度来教育学生,使他的特长发挥出来,真正做孔夫子的先进教育理念的践行着吧,我相信,我们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的美好!

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的确如此,尊重树木的本性、天性每一粒树种每一棵树苗都有发展成参天大树的潜力,正所谓无为而有为,因此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应顺应学生的天性,在规律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顺序只有顺应其发展,潜能才能得以挖掘。《学记》中记载过:“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因此顺应规律的发展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揠苗助长”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祥,庄稼的快速生长只是表面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根源已经遭受到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庄稼必将荒芜。学生的发展亦是如此,如果违背了学生的发展其教学效果只会浮在表面,而没有看到根源,必定不能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因此教师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其积极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现教育刻意而为、教育刻痕过重的现象普遍存在,因而学生因学业压力过大而离家出走、跳楼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我们反念一想,是否可以让教育像农业一样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个性,“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从内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知识本身成为一种吸引,一种魅力,这样一来,教育的悲剧会不会因此而减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顺应学生的天性,激发内在动机,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青少年的发展牵动着国家的发展,因此教育要顺应规律培养国家栋梁之才,不断为国家注

入新鲜的血液。一个种族的灭亡便伴随一个种族的崛起,一个朝代的灭亡伴随的是另一个朝代的诞生。规律是客观的,没有人可以也不可能去阻挡规律的发展与变化。违背规律其结果只会和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 哈医大附属逸夫学校陶叶佩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是我从教多年一直坚持的育人原则。由于受到先天遗传、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个班级之内的学生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时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缺点,因势利导,促使其扬长避短。 根据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是教育上的一个普遍规律,它历来为教育学家们所重视。早在两千多年前,教育的开山鼻祖孔子就采用了因材施教的办法。他对每个学生的性格、才能、志趣和特长等都了如指掌,并据此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不同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也常有不同的回答。有一次,仲由(即子路)和冉求都问孔子听到道理之后是否就要实行,孔子对子路说:“你有父兄在前,怎么可以听到就去做呢?”而对冉求说:“听到后就应该去做。”公西华见到这种情况有些疑惑,就向孔子请教。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人。”(意思是冉求平日遇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胆大好胜,所以我要压阻他。)孔子的因材施教的主张,是一条宝贵的教育经验。 世界各国一直在探讨个性差异和个别施教的问题。随着教学技术的现代化,尤其是电化教学的开展,一方面教学摆脱了课堂空间的限制,对象在扩大;另一方面在一般教学中如何适应个别差异的问题也更加突出,研究因材施教的问题仍然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处于中等水平,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接受训练,从而达到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的要求,而且有一部分较突出的孩子,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这时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孩子提出更高一点的要求,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提出问题,让他们都做到“跳一跳可以摘到果子”。然而,确实有一少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原因跟不上教学大纲的进度,不能完全有效地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为此,在教学中我除了照顾大多数学生以外,还非常重视观察和研究学困生学习成绩不良的心理原因,并加以校正。 1、学习态度不端正。 形成对学习马马虎虎漠不关心的态度的原因,有的是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长远动机;有的是因为有某种特殊爱好,迷恋着某种活动;有的是兴趣分散,不专心学习;有的是由于学习或生活方面的一时不顺利,改变了对待学习的积极态度。这后一类学生多半由于有强烈荣誉感和自尊心,对学习上的失败特别敏感,由于条件不利,遭遇困难,就常以“不在乎”的表现掩饰自己的失败,久而久之,形成不正确对待学习的习惯。 对于这些学生,应当针对不同原因采取适当措施,帮助他们端正态度。 针对第一种学生,我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目的并树立远大理想;对于因迷恋游戏机、上网等荒废学业的学生则通过积极诱导,把他的特殊爱好与学习结合起来;而对第三种学生我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以学习为中心发展其他兴趣;至于最后一种学生,则需要培养他们对待困难或失败的正确态度,并积极帮助他们迅速摆脱这种不利的情况。 2.缺乏某些良好的性格特点 有的学生成绩不良是由于学习信心的不足或丧失;有的则是没有坚强的意志,如缺乏足够的坚忍性、自制力等。造成学生学习信心不足或丧失的客观原因可能是:由于缺课或教师工作的疏忽,使学生对课程中某些知识或技能掌握不完全或不巩固,跟不上班级的共同作业。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对学习丧失信心,并且可能形成自信心不足的稳固的性格特点。另外,成人对学生的态度常常影响他们对自己的态度,因此家长或教师对学生的学习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身心发展规律指的就是两方面:身体与心理两方面、 (一)小学生身体发育的一般特征?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6~7岁至11~12岁。小学生的身体发育,正处于两个生长发育高峰之间的相对平稳阶段。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加2~ 3千克,胸围平均每年增宽2~3厘米。男孩身高的生长高峰年龄为12岁,年增长为6、6厘米。女孩子身高的生长高峰年龄为11岁,年增长为5、9厘米。男孩体重增加的高峰年龄为13岁,年增重为5、5千克。女孩体重增加的高峰年龄为11岁,年增重为4、4千克。从发育时间瞧,女生不仅发育加速期比男生早1~2年,而且身高生长高峰期与体重增加的高峰期,也比男生提早1~2年。 小学生的骨骼骨化尚未形成。骨骼系统的许多软组织、椎、骨盆区与四肢的骨骼还没有骨化,骨骼组织含水分多,含钙盐成分少,使骨骼硬度小、韧性大,富于弹性,易弯曲变形。因此,要特别注意孩子坐、立、行、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的培养训练,尤其要防止驼背的产生。? 小学生的肌肉发育呈现两个特点:第一就是大肌肉群的发育比小肌肉早;第二先就是肌肉长度的增加,然后才就是肌肉横断面的增大。因此,小学生能做比较用力与动作幅度较大的运动,如跑、跳、投、掷等活动,而对她们小肌肉运动精确性要求比较高的运动则很难做好,也不 能提出太高的要求,特别就是手部活动,由于小学生的腕骨尚未完全

骨化,不能长时间连续地书写、演奏乐器与做手工劳动。在小学阶段,家长要注意配合学校帮助孩子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矫正错误的用笔姿势,防止写太小的字。?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小学1~2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大脑重量达到1280克,学生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增强,并向平衡发展。这一阶段,学生的条件反射比以前更容易形成,形成后也比较巩固,不易泛化,从而保证了学生能学习更多的内容,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精确的辨别。 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依赖第一信号系统。小学视觉感受性增长速度最快,在体育学习活动中运用视觉的机会特别多,学生初步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观察事物与学前儿童相似,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概括性都较差。 观察事物往往注意事物的新鲜性、有趣性或就是较为明显的特征。刚入学的儿童擅长具体形象记忆,儿童的有意记忆、有意再现逐渐发展。儿童往往易于掌握具体、可感知事物的概念。 已经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概念,并能进行初步的判断、推理,但不能自觉地调节,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儿童想象力在幼儿的基础上,随着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知识的增长,能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想象活动,其想象富于模仿性、再现性,想象往往就是事物的简单重现,儿童想象常常与现实不符,往往更容易被童话、动画等吸引。 以无意注意为主,既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往往就是只注意新奇有趣、吸引人的事物与学习材料,注意力也易于分散与转移。

尊重学生个性 促进学生发展

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 摘要: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遇到了各种各样充满个性的学生,有的在学习上特别优秀,有的在行为表现方面做的很好,还有的顽皮活泼,但不管是哪种学生他都希望自己的个性能够得到尊重。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在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在现代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提出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在对于人的教育问题上,由于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都拥有自己不同的个性,我们老师在教育学生时首先要对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个性加以了解,然后再根据其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育方法,这就要求老师多方面的了解每一个学生。老师应深入学生的生活,不仅要了解学生学习上的情况,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只有到了这些,才能更好的与学生沟通,才能对症下药。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面对这些差异,任何整齐划一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尊重差异,正确对待差异,把差异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教师要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保护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善于发现和平共处开发学生潜在素质和闪光点,决不能用一种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应允许学生和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因势利导,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学习环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使得在同一学习时间内,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要解决的问题,都能在各自现有的基础上跳一跳摘取桃子,即通过思考解答问题有新收获,有所提高。为使自己对学生的要求提得当,我做到摸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使得自己能正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使自己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条合适的学习路径,不致于使低层学生因台阶过陡而滋生惧怕心理甚至失去学习信心,也不致于使高层学生因学习台阶过缓而滋生骄傲情绪甚至丧失学习兴

如何利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1

如何利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环节,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更应该注重青少年身心发展,塑造青少年健康的心理,注重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在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背景下,学校教育更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顺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个别差异性等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对青少年给以正确的引导,并采用高效的教学策略,以期在青少年发展的关键期,达到最优质的教学效果。 而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如何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进行有效教学就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是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方面。它不是个人意志可以改变的。因此教师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共同模式和个体差异,遵循其中的规律,合理的设计教育活动,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1、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青省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表现在生理方面,儿童的身体发展由软弱到逐步强壮,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儿童动作的发展是:先会抬头,后会翻身,再会坐、会爬,最后才会用腿走路。(如我们常说的“三翻、六坐、八爬、十站、岁走”)。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统次之,最后是生殖系统。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

是随着人的成长发育而不断发育完善的,重量也是逐渐增长的,如:新生儿约为390克,8-9个月的乳儿为660克,2-3岁的婴儿为990-1011克,6-7岁的幼儿为1280克,9岁的儿童为1350克,12-13岁的少年儿童脑重量已接近成人即1400克。 表现在心理方面: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识记、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的情绪反映到高级的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儿童的认知遵循着这样的发展规律:动作感知——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前后顺序是不变的。 第一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相当于婴儿期。此阶段儿童还没有语言和思维,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逐渐形成物体永存性观念。 第二阶段是前运算阶段,2-7岁,相当于幼儿期。此阶段儿童各种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开始内化而成为表象或形象思维,特别是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或重现外界事物,出现了表象思维。 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相当于小学阶段。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真正运算的能力,先后获得各种守恒概念,但运算的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 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始于青春前期,约11、12岁,接近于成人的思维。这一阶段儿童不再靠具体事物来运算,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做好教育工作。循序

浅谈尊重学生个性

浅谈尊重学生个性 陈小畅2014 1 7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绿叶,学生必然存在差异,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的特点,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发现特点,并把特点发展成特长,对中学生的教育则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能力、智力的差异应采取不同的措施、途径和方法进行思想教育。 一、对个性倔强的学生要避开锋芒 每一个班都有那么几个倔强的学生,让人头疼、棘手。倔强的学生往往有他独立的见解和个人的意志,他们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主张,表现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其实是为了加强和发展自我地位的表现。对于个性倔强的学生要避开锋芒,把争执不下的问题暂放一边,通过其他途径迂回解决矛盾。有一次,一个学生摔坏了另一个学生的文具盒,学生家长找到我,要求那位学生赔偿,这位学生借口没有钱,硬是不愿赔偿,形成僵局,我思考着造成僵局的关键是什么?是学生借口没有钱,这就是问题的症结,于是我拿出几元钱替学生赔偿,同时要求他今后认真吸取教训。第二天,他不仅送了钱,而且写了保证书,要老师看他今后的实际行动。 二、对个性调皮的学生要多一点宽容 调皮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机敏、灵活、亲切、热情,有兴趣爱好,但同时也伴有情绪易于波动,做事情没有耐心等特点。一般来说,调皮学生不受老师欢迎,心理上处于“没娘的孩儿”的状态,从内心深处特别渴望教师的关心与爱护。作为教师,要抓住他们这一心理需求,百般呵护他们。 (1)在态度上多一点宽容。如果教师改“暴风骤雨式的批评”为“和风细雨式的说教”,与他们倾心交谈,听取他们的意见,鼓励他们不断进步,会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亲切感。 (2)在学习上多给一点宽容。我们做教师的要耐心地指出学生学习上的错误,并帮助其改正。 (3)在集体活动中多一点宽容。调皮的学生参加集体活动一般热情高、干劲大,多给他们参加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并对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好品质给予肯定性的评价,这样会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 (4)在生活上多一点关心与宽容。对调皮的学生多一些关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三、对个性慢性子学生注重培养时间观念 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思想走神,心烦意乱,坐不住,无耐心,尤其是对书写、计算有厌烦心理,作业拖拉,难以按时完成,字迹潦草,经常出错。平时我利用班会课时间组织学生说各种人物遵守时间的故事,讲一些因为不遵守时间而造成重大损失的故事。生动的故事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如果“慢”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作业,我就鼓励表扬他们,激发孩子养成按时作业的时间观念。在进行心理疏导工作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转化"学生"的至关重要的一环。笛卡儿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学习效率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方法是否正确、科学。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四、对个性孤僻的学生要增强其自信心 孤僻的学生主要表现是不合群,对周围的人怀有戒备心理或厌烦情绪,做事喜欢独往独来,疑心较重,好神经过敏,爱耍脾气使小性子。使人无所适从。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她从小父母离异,无人要她,现在跟爷爷生活在一起,正是这种家庭因素造成她的孤僻性格。在班级活动中,我对她格外关心,在进行分组比赛时,总把她分配在实力强的一组,让她经常处在胜利者的喜悦中,享受成功的乐趣。逐步淡化和消除自卑心理。在请学生做示范时,多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共同进步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共同进步 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个性是很有必要的。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转变态度,转变方式。 教师过去总是被许多美丽光环包围着,如“蜡烛”、“园丁”“等,教师的威严神圣不可侵犯,而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淡化了,他们不敢冒犯教师,不管越雷池半步,只能正襟危坐、俯首静听,对教师敬而畏之。在这种气氛里,学生思维的火花被压制了,想象的翅膀被折断了,创新意识没有了,特长得不到发挥,个性得不到张扬,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做到转变自己的角色,解除学生的束缚,与学生积极互动,以平等的身份面对学生,以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自觉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探究性不断发展和提升。 二、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对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个性加以了解,然后再根据其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育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注意设置一定的困难,有意识地磨练学生的意志,使设计的提问或练习,并有一定的坡度和跨度,并且鼓励学生不畏困难,知难而进,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让学生学会用意志的制止功能排除不良情绪(如恐惧慌张、挫折感、悲观失望和狂喜等)的干扰,强迫自己保持平静的心境面对学习。 在课堂教学的提问过程中,可以实行鼓励性教学,注意知识的深入浅出,设计问题时力求简单明了,把容易的问题留给中下学生,当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答错也不加以指责,而是帮助他们分析,鼓励他们再找出答案。在进行提问时,要注意做到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 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谈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初中时期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发育最为显著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初中学生,幼稚与成熟并存,独立与依赖兼具,自觉与盲目同随,内心错综复杂,充满着各种矛盾。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产生许多的困惑和烦恼,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所以,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内容。 一、初中学生的特点 1、初中学生成长过程的特殊性。 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2—16岁,处于青少年早期,这是人生旅途中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这个时期,是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所以,也是人的一生中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 2、初中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 从初中学生生活的环境来看,他们受着各方面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一些不健康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也在社会中漫延;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不健康信息和网络虚拟世界也侵蚀着初中学生稚嫩的心田,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另外,离异家庭的增多,造成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完善;沉重的升学压力,同学间过度的竞争,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等也会造成初中学生心理不适应,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重者出现心理障碍,甚至极少数学生因为走不出心理的困惑,出现自杀的倾向。 成长过程的特殊性和所处的成长环境的影响,使初中学生具有了一些明显的特征: (一)生理特点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初期,由于生长素的作用,他们新陈代谢加强,身体内部各种器官机能迅速提高,逐步趋于成熟,身高体重急剧增长,体格趋于定型,形成了一生中迅猛发育的“第二次生长高峰”。 初中学生性器官发育逐步加快,第二性征出现,男女差异明显,性功能已经具备,性心理变化激烈,这标志着人体发育的全面完成,初中学生可以说“长大了”。 (二)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的生理发育比较快,其心理发展成熟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学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会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身体的急剧变化,给初中学生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由于初中学生第二性征的出现,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现人生的意义。就在这些新的追求中,他们感到种种困惑。其次,由于性的成熟,初中学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击。 总起来看,初中阶段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相互交错,充满矛盾的时期。所以,有的人认为这是个体发展史上的“危险”时期。 (三)思想特点 初中学生的生理处于人生的第二个生长高峰期,心理处于成长的第二反抗期。他们的物质生活优越,缺少吃苦精神;面对家长要求成才的强烈愿望,面对沉重的课业负担,思想充满困惑;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却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学习上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本文从“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转变态度,转变方式;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切实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不断完善和提高。 关键词:转变观念教法恰当分层施教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个性是很有必要的。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转变态度,转变方式。 教师过去总是被许多美丽光环包围着,如“红烛”、“园丁”“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等,戴着这些光环。教师的地位崇高了,教师的威严神圣不可侵犯了。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被淡化了,他们不敢冒犯教师,不管越雷池半步,只能正襟危坐、俯首静听,唯唯诺诺,对教师敬而畏之,任凭教师摆布。在这种气氛里,学生思维的火花被压制了,想象的翅膀被折断了,创新意识没有了,特长得不到发挥,个性得不到张扬,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做到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并随时注意摒弃自己的陈规陋习,解除学生的束缚,与学生积极互动,以平等的身份面对所有的学生,以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自觉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体验性、探究性不断发展和提升。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 规律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 一、小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6?7岁至11?12岁。童年期的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处于相对平稳阶段。小学生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加2?3千克,胸围平均每年增宽2?3厘米。从发育时间上来看,女生身体发育的高峰期均比男生提早1?2年。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认知发展的特点 (1)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在小学生入学之初,小学生的感知觉已充分发展,具体表现在:听觉和视觉十分敏锐,能准确地辨别事物的颜色形状;味觉、嗅觉和触觉也较为发达。感知觉的发展为个体的进行学习提供了保障。在儿童期,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迅速,其感知的准确性和系统性都不断提高。 (2)注意的发展特点 核心考点 ①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②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③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④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3)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①观察的目的性较差②观察缺乏精确性③观察缺乏顺序性④观察缺乏深刻性 (4)记忆的发展特点

①有意记忆逐渐增强②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5)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①有意想象增强②想象更富于现实性③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6)思维发展的特点 ①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②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2.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3)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3.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2)社会性认知的发展 三、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启示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否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损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教育工作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怎样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江阳西路学校徐坚 学生不是机器,是活生生的人,是独立的个体,个体的发展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因为个性的发展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有个性的人往往能独立思考,具有创造力,有较强的意志和行动的能力,因此人的个性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见,在全民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就怎样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谈谈自己的一点观点。 一、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以人为本 每个生命体都是独特的,都有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每一个生命体都有现实而具体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情感、意志、需要、兴趣、态度、个性、思想等等,因此对人的尊重,也就是对人个性的尊重,包括尊重生命遗传的独特性,尊重个体生命成长的独特经验,及尊重张扬个体独特的表现方式。 新世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广大教师的共识。为了实现这一理念,作为教育者须尊重每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曾经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关爱和尊重。让我们以慈父慈母的胸怀,用个性的发展性,生命的成长观去看待学生,给我们的学生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期待,多一份鼓励,善待孩子的过错和失败,

使每个独特的生命体,变得有理想、有信念、有毅力、有追求,使每个生命体的个性得以更好的体现,得到更好的发展,使他们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树立个性教育的意识,形成个性教育特长 实施个性教育,首先要摒弃那种统一规格的教育模式,不受“集中、大型、同步、标准”之类概念的影响,也不是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那是研究学生的差异性,依据个性的自动性、独特性、可爱性、双重性、整体性等性质与特点而实施的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可见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作为教师的我们也不能仅限于立于三尺讲台,乃要走下来,深入学生,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员,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允许学生对教材的个性化理解,允许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解答结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养成质疑的习惯。让学生多问、多想、多说,从不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独树一帜的观点,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精神。保证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时间,提供学生有交流探讨的机会,创设学生有个性表现的氛围,让学生今后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创新的需要,没有个性的人就没有创新能力,就不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所谓个性,是指具有不从众的意识、思维和行动,有独到的眼光、独特的想象、独具一格的表达式、独树一帜的风格等,这些独有的个性朝着良好的方面发展,就会产生前所未有的效果,便成了创新。如果缺乏个性,固步自封,人云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