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理论分析

民族音乐理论分析
民族音乐理论分析

民歌

(一)总论

1、民歌的定义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是经过长期而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民歌的创作具有群众性的特点,是广大群众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歌的创作过程和它的演唱、流传过程是分不开的。一首民歌的产生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渐变的积累过程。民歌的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民歌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而日趋完美。

2、民歌与生活的关系

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1)教育与传承功能;(2)人生礼仪功用;(3)祭祀与驱邪功用;(4)交际功用。

3、民歌与传统音乐其它种类的关系

民歌是最早产生的音乐体裁之一,它是其他民间音乐以及专业音乐的基础。民间歌舞中所使用的许多曲调,直接取自于民歌;说唱音乐中的曲牌和常用腔调,也带有源于民歌的明显痕迹;民间器乐曲中的许多曲调,或直接来自民歌,或根据民歌加以变化而成;我国众多的地方戏曲音乐,也是在各地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发展而形成的,在吸收的同时,民歌音乐中已经形成的一些基本手法,例如乐段结构手法(对应式或上下句式二句体结构起承转合结构、乐段结构的变化方法、扩充乐段的垛句手法等),体现音乐地方风格的手法(音乐、润腔、歌唱方法等)也同时成为其他民间音乐的主要手法,并在更加大型的音乐体裁,例如说唱、戏曲和器乐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升华。另一方面,在民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其他各类民间音乐形成,经发展成熟手,其中的一些手法又被民歌借鉴、吸收,促进了民歌的进一步发展。

4、民歌的历史发展简单脉络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编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汉代的“相和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湖北一带的西曲,江苏一带的吴歌二者为徒歌形式。

唐代“曲子”宋代“词牌创作”

明代中期以后民歌广泛传播开始有著录民歌小曲的刊本出现。

5、影响民歌流传发展的重要因素

包括地理环境、方言、风俗习惯、经济条件等。

(二)分类法

1、“体裁分类法”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类

汉族民歌从体裁形式上划分,可以归纳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由于它们产生、发展和唱用的环境场合不同、作用不同,形成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手法。但有人认为,在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类之上加上风俗歌和社会音调两类;又有人认为应分七类:号子、山歌、小调、田歌、灯歌、儿歌、风俗歌。不同的意见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于民歌“体裁”究竟是指音乐的艺术特征还是指民歌的社会功能和场合。

号子包括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等;小调包括吟唱调、谣曲、时调。

2 、“色彩区分类法”分为西北、东北、中原、江淮、江浙、闽台、粤、江汉、湘、赣、西南、客家等区域。

3、“行政区划分类法”如汉族的山西民歌、湖北民歌、广东民歌、云南民歌、四川民歌、

湖南民歌等。

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体裁特征

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用功用的民间歌曲,常见的演唱方式是一领众和,直接,简朴的表现方式。

山歌多在户外演唱,曲调高亢,节奏自由,是劳动人民用以自由抒发感情的民歌种类。有领唱、齐唱、接唱的演唱形式。坦率直露的表现方式。

小调又被称为小曲。与号子、山歌有所不同的是,小调除了在农村流传外,在城镇集市上也多有传唱。常在劳动的余暇和风俗性的节日、娱乐、集会时歌唱。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风种,歌唱时常有乐器伴奏。叙事与抒情相交融的表现方式。

(三)主要歌种与曲目

1、主要山歌、小调种类

信天游——又叫“顺大游”,主要流行在陕西北部和与之接壤的宁夏及甘肃的东部、山西西部及内蒙古西南地区。它的音乐由上下句乐段构成,唱词字数虽无严格规定,但往往比较对称。内容以爱情和诉苦为主。

山曲——主要流行于山西西北部的河曲、保德、偏关、五寨、宁武一带,以及陕西北部的府谷、神木,又称“酸曲儿”,主要唱爱情内容。歌词以七句子为基础,上下句结构。

花儿——又叫“少年”,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一带。唱词分“头尾齐式”和“折断腰式”,花儿以“令”相称,每一令为一曲调。音域宽,旋律起伏大,有连续音程跳进,节奏宽广自由。

爬山调——山歌一种,流行于内蒙古中部、西部地区。有前山调和后山调之分。田秧山歌——流行各地,名称不同,湖北、湖南称薅草锣鼓;四川、贵州称薅秧歌;唱于劳动中,具有消除疲劳,鼓舞精神的作用。以山歌体裁为主又综合号子小调的体裁因素。

《五头赶车》——曲调出自山西祁太秧歌。祁太秧歌形成于山西祁县、太古,最初是民间小曲,后发展为民间小戏,曲调优美。

放牧山歌——是放牧者在田野劳动时为吆喝牲畜或问答逗趣所唱的山歌,主要为农村的少年儿童所唱。生动活泼有情趣。

蒲松龄俚曲——曲艺一种流行于淄川一带,所用曲牌来自民歌小调,如《耍孩儿》。吟唱调——小调的一个类别,包括儿歌、摇儿歌、叫卖调、风俗仪式中的吟唱调等。如北京的《水牛儿》。

2、小调中广泛的“时调”

“孟姜女调”——又叫“春调”、“梳妆台”、“十怀酒”、“思风”等,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民间小曲的基本曲调。

“鲜花调”——又叫“茉莉花”,是清代以来十分流行的小曲,流传范围遍及我国南北地区。曲调常用于民间歌舞、说唱和戏曲音乐,如华北的“地秧歌”西南的“花灯调”。

“剪靛花调”——又叫“剪甸花”、“甸花开”等,明末请初已广泛流行于北方的俗曲,清乾隆、道光年间其词先后收入《霓裳续谱》、《白雪遗音》中,以这个曲调填词的民歌有《放风筝》,《回娘家》、《绣荷包》。

“银绞丝调”——又名“银绞丝”兴盛于明代嘉靖、隆庆年间,流传于南北地区、华北、江浙一带更多。其曲调语言性很强,旋律通俗明快,歌词内容大多是亲家母之间的抱怨,因此又叫“探亲家”、“骂亲家”。

“无锡景调”——于清末流行,目前在华北、江南一带较为流行。其音乐曲折委婉,蒹有抒情与叙事的性能。

“妈妈娘糊涂调”——在华北、东北、西北、苏皖地区盛行,安徽的“凤阳花鼓”以它为

曲调。

“绣荷包调”——流行于西北华北的一种时调,所唱内容哀愁缠绵,如《绣荷包》,《走西口》。

“对花调”——流行于西北、华北地区的基本曲调。民歌常用题材。“叠断桥调”又名“跌断桥””接断桥”源于宋元北曲,盛行于明末清初,在华北、东北、西北、江淮地区流行。所唱内容哀思怨诉。

歌舞音乐

1、一般特点

歌舞音乐一般采用当地的民歌小调,结合歌舞的特点加以发挥而成。包括三个类别以声乐与舞蹈相结合的舞歌;以器乐与舞蹈相结合的舞乐;结合歌舞大曲。音乐结构有单一性音乐结构,繁复性音乐结构(联曲体、板腔体、变奏体、回旋体)。

2、种类

秧歌——流行于我国北方流族地区,主要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在广场上表演,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表演形式一般有地秧歌和高跷两种。舞者多拿扇子手帕等道具。表演时分“过街”、“大场”、“小场”。音乐以打击乐吹打乐伴奏为主。

花鼓——主要流行于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山东、陕西等省。表演形式为一男一女,男执锣,女背鼓,以锣鼓伴奏,边歌边舞。所唱曲调为当地民歌。

采茶——流行在我国南方产茶区。如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表演形式为一男一女或一男两女,男的持鞭女的拿花扇表现采茶劳动过程。伴奏乐器有二胡、笛子、唢呐、大锣等。

花灯——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包括两种主要类型,一类偏重于舞蹈,青年男女载歌载舞;另一类偏重于情节和人物形象,向民间小戏发展。表演形式有灯舞、集体歌舞、小型歌舞。伴奏乐器有胡琴、月琴、三弦、笛子、锣鼓等。

二人台——一种兼具民间歌舞和戏曲特征的地方民间艺术,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西部、中部、山西北部及陕北、河北的部分地区。表演形式分“带鞭戏”丑旦二人持霸王鞭和扇子,载歌载舞;“硬码戏”多人扮演多角,注重唱功表演,唱腔又分戏剧唱腔(戏腔)、舞歌、小曲。

桂南采茶——“采茶家支”民间又称“唱竹马”“唱采茶”或“采茶戏”。主要流行于广西玉林、以及梧州南宁、马山、百色。其发展经历了诗歌、歌舞、小戏三个阶段。歌舞表演主要采用“茶插”、“茶腔”两类曲调因素,形成大型回旋体歌舞套曲结构。

凤阳花鼓——花鼓的一种,流行于安徽,早期表演者多为称为“花鼓女”的流浪女子,一人持锣边敲边唱,另一人持鼓与之对舞,曲调吸收当地秧歌。节奏鲜明,舞姿轻盈。

玩调——是沧源县佤族民间风俗性多声部舞歌,分唱调和跳调,表演歌舞结合以唱为主,形式有分排唱,绕圈唱,采用轮唱、齐唱、一领众和等方式。如《芭豆花开》花鼓灯——主要流行于安徽的淮河西岸怀远、凤台等地。花鼓灯有歌有舞有小戏,表演者男的称“鼓架子”女的称“兰花”由“伞把子”指挥全局,表演有固定程序包括出场、大场、小场、盘鼓、后场。花鼓灯音乐分花鼓歌和器乐曲,器乐曲以锣鼓乐为主吹管乐为辅,锣鼓乐鼓点类型繁多如《蛤蟆跳井》。

芦笙舞——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中南少数民族地区,可分芦笙舞和葫芦笙舞两大类。在表演形式上有芦笙排舞、芦笙对舞、踩芦笙等,音乐分舞曲、礼乐叙事曲、吹歌。

囊玛——藏族传统歌舞,音乐分中速器乐前奏,慢板歌曲,快板舞曲三部分,歌曲抒情

细腻,舞曲热烈,器乐演奏旋律基本固定,乐器伴奏有竹笛、扬琴、扎木聂、串铃。

堆谐——藏族民间歌舞,堆,地名。谐,歌唱的意思。是一种脚下敲击节奏的踢踏舞形式。音乐结构分前奏-慢歌段-间奏-快舞段-后奏五个部分。内容与宗教有关。

果谐——藏族民间歌舞,原意为圆圈舞,流行于河谷平原农牧区,曲调明快,舞蹈热烈。象脚鼓舞——傣族民间歌舞,流行于云南德宏及西双版纳地区。节日集会时唱跳,打击乐有象脚鼓、芒锣、钹。歌时不舞、舞时不歌,民歌与伴奏形成歌乐两段体结构。

农乐舞——朝鲜族民间歌舞,流行于吉林延边。源于古代祭祀、狩猎活动,后来发展为农事劳动中的自娱性舞蹈,农乐舞分情节表演和技巧表演,独立舞段以“象帽舞”最为著名,舞者头戴系有长飘带的斗笠,边击小鼓边转动飘带起舞。伴奏乐器有长鼓、小鼓、锣、唢呐等。

安代——蒙古族民间歌舞,源于萨满教巫术活动,舞者左手叉腰右手执绸巾,一人演唱众人相和,围成圆圈踏足而歌,无伴奏。

赛乃姆——维吾尔族民间歌舞,流行于新疆。表演时观众乐队围成圆圈席地而坐,舞者在中间,可一人独舞也可多人同舞。音乐由多首歌舞曲组成,开始中速,中间渐快,最后快速,在高潮中结束。多唱爱情内容,伴奏有手鼓、萨巴依、弹拨尔、扬琴、笛子等。

木卡姆——流行于中国新疆维吾尔地区。分南疆木卡姆(十二木卡姆)、北疆木卡姆、东疆木卡姆、多朗木卡姆。其中十二木卡姆共十二套,每套包括三部分:琼拉克曼,包括散序,歌曲歌舞部分。达斯坦,包括叙事曲和器乐间奏曲。麦西热普,民间歌舞曲调。

说唱音乐

一、说唱概貌

1、说唱艺术的表演形态说唱又叫曲艺,说唱音乐是用来讲唱历史传说故事及文学作品的艺术体裁,是音乐、文学和表演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音乐以叙述功能为主,兼有抒情功能。语言结合紧密。民间说唱的表演形式有单口唱、对口唱、帮唱、拆唱、群唱、走唱。

2、说唱艺术与其他民间艺术形式如民歌、戏曲的区别与民歌的不同:(1)民歌是歌者自身情感的表达,不是表演艺术,而说唱曲表演艺术;(2)民歌多篇幅短小,歌词一般言简意赅,有诗意;说唱篇幅长大唱词为口语化叙述对情节描绘细致。(3)民歌音乐突出抒情性、旋律优美、富于歌唱性,说唱主要是叙述性唱腔,音乐和语言结合得很紧。与戏曲音乐的不同:

(1)在表现方法上,说唱音乐以叙事和代言相结合,以第三人称为主的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相结合的表现方法;而戏曲则是演员直接扮演角色的第一人称表现方法;

(2)说唱音乐不像戏曲音乐那样具有许多戏剧性的唱腔,戏曲音乐发展得比说唱音乐完备。

3、说唱音乐的一般性分类

八分法鼓词类如京韵大鼓、梨花大鼓、西河大鼓、河间大鼓、胶东大鼓、江西大鼓;弹词类如苏州弹词、扬州弹词、山东弹词、江苏评曲、沪书;渔鼓类如河南坠子、河北渔鼓、安徽渔鼓、江西道情、湖南渔鼓、广西渔鼓;牌子曲类单弦牌子曲、四川清音、天津时调;琴书类山东琴书、四川扬琴、北京琴书、湖北琴书;走唱类“二人转”、凤阳花鼓、四句推子;板诵类四川金钱板、天津快板、北京太平歌词;杂曲类福建锦歌、莲花落(浙江)、零零落(广西)、四平调(山东)。

4、两分法鼓书类与牌子曲类的类别特征牌子曲类说唱音乐特征:唱词按固定曲牌填词,唱词结构韵辙和平仄丰富多样,常见长短句结构。唱腔结构上有单曲体结构,简单的联曲体、联曲体结构。唱腔风格以唱为主,唱腔旋律性强,曲调丰富多变化,有的曲牌还带有衬词衬腔,曲调新鲜活泼,接近民歌。鼓书类说唱音乐特征:唱词基本以整齐的七字句或

十字句的韵文,用韵较宽,平仄不严,比较接近口语,句式较规整,在发展中为丰富表现力,可采取加头、加腰、加尾的变化句式进行扩充,唱腔结构为单曲体结构,板腔体结构。唱腔风格偏于叙事,音乐与语言结合得很紧,念诵性唱腔较常见。

5、说唱发展脉络古代瞽者“诵诗、说书、讲史”,即为说唱艺术最早的源头。战国荀子《成相篇》是一篇兼有韵文和散文的作品。东汉说书俑也证明说唱于东汉已出现。唐代变文讲唱标志说唱在唐代正式形成宋金时期说唱艺术达到成熟阶段,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勾栏瓦肆”,说唱曲种有“陶真”、“货郎儿”、“鼓子词”、“诸宫调”、“唱赚”。元明词话的形式在元东剧中广泛使用,弹词兴起于明代清代南方弹词与北方大鼓并驾齐驱。并出现牌子曲、道情等形式的说唱音乐。

二、重要曲种

福建锦歌——属牌子曲类说唱音乐,说唱化程度不高,但唱腔优美清新,是一种更多保留民歌风格的曲种。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区,台湾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以闽南地区民歌为基础吸收戏曲,南曲、南词等发展而成。锦歌唱念兼备,以唱为主。一般由一、二人演唱,演唱者自击拍板,伴奏乐器有琵琶、洞箫、笛、二弦、大筒。唱腔有[五空仔]、[四空仔]、[杂念仔],杂歌花调。传入台湾发展成歌仔戏。山东琴书——属牌子曲类说唱音乐,最初为唱曲子的形式以扬琴伴奏。山东琴书以唱为主,坐唱形式,由一人或多人演唱,伴奏乐器为扬琴、坠琴、筝、软弓京胡及打击乐器。唱腔以[凤阳歌]、[垛字板]为主,中是插入牌子。形成简单联曲体结构发展出戏曲山东吕戏。

二人转——曲艺的一种,属走唱类,流行于东北各地。是以民歌、大秧歌的基础,又吸收“莲花落”等形式,演唱形式有二人对口演唱的二人转,一人演唱的单出头,三人扮演固定人物的拉场戏,近年又发展群唱、坐唱等形式,主要伴奏乐器唢呐、板胡、竹板、锣鼓等。曲牌联缀,表演艺术有说、唱、做、舞、绝五功,唱为主,分东、西、南、北四个流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之说,传统曲目《蓝桥会》、《大西厢》等。

四川清音——属曲牌类说唱音乐,发展较成熟。由明、清的时调小曲及四川各地民歌,戏曲音乐发展而成。最初为坐唱,后来以舞台演出为主要形式,为站唱,演员左手击板,右手敲竹鼓演唱,伴奏乐器有琵琶、月琴、三弦、二胡,唱腔分单曲体结构、联曲体结构、板腔体结构。曲牌有[鲜花调]、[孟姜女][背工调]。

单弦牌子曲——属牌子曲类说唱音乐,流行于北京、天津、东北地区。由明、清流行的时调小曲与清代岔曲合流后逐渐形成。其音乐结构为将岔曲分成曲头,曲尾两部分,中间插入各种牌子,形成联曲体结构。演唱形式有一个人唱,手持八角鼓,另由伴奏者弹三弦。早期有群唱、拆唱的形式。唱腔分岔曲和单弦牌子曲,曲牌有[曲头]、[数唱]、[太平年]、[南城调]、[怯快书]、[流水板]。

四川金钱板——属鼓书类说唱音乐,基本是念诵式的,腔调与四川方言结合,唱词为两句体,整齐句式,以七字句为主。唱腔有一字、二流、三板、散板等几种板式。演员左手持两块嵌有铜钱的竹板,右手执一块竹板边打边唱。

河南坠子——鼓书类说唱音乐,是道情与河南的一些民间音乐品种三弦书、莺歌柳结合而成的。演员手执檀木简板击节,伴奏乐器以坠琴为主。唱腔有起腔、平腔、落腔、快打板、含韵等。唱腔具有板式变化因素。流派有乔派、董派、程派。乔派代表人物乔清秀,风格轻快灵巧,有“盖河南”之称;董派唱腔质朴,曲调平直简单;程派善唱“小黑驴”这种有特殊演唱技巧的段子,风趣幽默的特点。。

京韵大鼓——鼓书类说唱音乐,也称京音大鼓。流行于北京、天津、华北、东北各地,是在木板大鼓的基础上有清音子弟书相结合,并不断吸收京戏、梆子等说唱艺术发展而成。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自击鼓、板司节奏,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为主。句式以十字句、七字句为主,有嵌字、垛句的变化;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唱腔具有板式变化,板式可分慢

板、紧板两种,常用腔调有评腔、挑腔、落腔、甩腔、长腔等。京韵大鼓流派早期有刘(宝全)派、白(云鹏)派和张(小轩)派,其后有刘宝全弟子白凤鸣的“少白派”和骆玉笙的“骆派”。刘宝全被誉为“鼓界大王”,他将“怯大鼓”方言改为京音,创造了京韵大鼓,吸收了京剧唱念、表演,丰富了大鼓表演艺术,革新伴奏,丰富唱段如《单刀会》《白帝城》。对大鼓的唱腔进行许多改革和创造,把一板一眼的“怯大鼓”改成有慢板、紧板两个主要板式的京韵大鼓。形成具有高亢挺拔的刘派唱腔。骆玉笙,艺名小彩舞,被誉为“金嗓歌王”,她吸收刘派的高亢挺拔,又吸收白派的低回俏丽,白凤鸣少白派的悲壮苍凉,加上她自己浓郁的女中音音色创造了风格迥异的骆派艺术,代表唱段《剑阁闻铃》《七星灯》。京韵大鼓音乐风格特点:(1)唱腔以旋律的起伏跌宕及节奏的鲜明强烈给人以深刻印象,大幅度的音程跳进,节奏的眼起板落。(2)结构严谨,形式完整,唱词一般分三个部分诗篇、正文、尾声(3)调式为五声性的七声宫调式。(4)四度跳进音程形成京韵大鼓刚健挺拔的风格。

苏州弹词——鼓书类说唱音乐,流行于江、浙一带。表演形式总结为“说”、“噱”、“弹”、“唱”,演出形式分单档(自弹自唱),双档两人表演,伴奏乐器小三弦、琵琶为主。唱词以七字句为主,还有“凤点头”、“叠句”。唱腔丰富多彩,大致可归为三个腔系,即陈调、俞调、马调。陈调,陈遇乾所创,唱调苍劲、庄严、善于表现悲壮豪迈的情绪,区别于其他流派最显著的特征是商调式的色彩,代表曲目《林冲踏雪》。俞调,创始人俞秀山。“二五”长上句是俞调中最有特色的一种句式,在腔调结合上字少腔长,旋律曲折委婉,音域宽阔,其腔起伏多变,气息绵长,旋律线下行为主,曲折的级进下行形成俞调缠绵委婉的风格。善于抒情,代表曲目《宫怨》。马调创始人马如飞,早期的马调完全像吟诵诗文,曾被人称为“文章调”,后来吸收了滩簧中的东乡调,发展了“凤点头”“叠句”结构。马调最鲜明的特点是其下句的就“合尾”,腔调结合上字多腔少,一字一音,节奏自由,旋律多级进下行,音域不宽,易于叙事,唱腔与语言结合很紧,几乎完全是念诵,代表曲目《珍珠塔哭塔》蒋调创始人蒋月泉,特点是腔调结合上四声平仄非常讲究,博采众长广为吸收。丽调徐丽仙创,最突出特点是发展弹词音乐的旋律性,为了使唱腔更适于表现女性人物,增加旋律的委婉细腻,在五声音阶基础上增加了fa 、si,使丽调形成特有的缠绵深情,具有鲜明的女性特点,代表曲目《杜十娘》、《黛玉葬花》、《新木兰辞》。

戏曲音乐

一、戏曲历史

1、戏曲的综合性

戏曲是包容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艺术形式。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表演、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体。 2、戏曲历史脉络

早在上古时期原始社会歌舞中就有戏曲艺术的萌芽,先秦乐舞排优,汉魏百戏,唐代歌舞戏都是戏曲的萌芽状态。

宋代,北方的杂剧和南方的南戏是我国最早的两种戏曲形式,元代杂剧鼎盛,出现了杰出的剧作家关汉卿等元末明初杂剧,被传奇所代替。

明代,多种戏曲腔调兴起,四大声腔弋阳腔、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

明代中叶到清中叶,民间又兴起了一批新的声腔,弦索、梆子、乱弹、皮黄。

二、戏曲音乐

1、声腔分类

我国戏曲声腔主要分为昆腔、高腔、皮黄腔、梆子腔。

2、曲牌体音乐结构体制

曲牌体戏曲就是由一、二支曲牌循环往复,或由若干支曲牌组合成套来表现戏剧情节,塑造人物。曲牌体在曲体使用上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单曲体,即同一曲牌反复使用;二是循环体,采用两曲循环交替;三是多曲体,全套由不同曲牌组成,曲牌体亦有板式变化,每支曲牌有一定的板式,若将不同曲牌联套时,组合顺序是散-慢-中-快-散。唱词多采用长短句式或自由体式。

3、板腔体结构体制

板腔体是以一个曲调为基础,通过节拍节奏的整散,速度力度的强弱快慢,音符字位的疏密繁简等变化,派生出一系列不同的板式的唱腔,并通过音区音域的不同运用,调式、结构及润腔和发音方法的变化又可派生出反调及不同行当的不同腔调,用以上戏剧功能的板别及腔调来组成各种唱段。板腔体戏曲音乐各板式的变化组合、排列的顺序是散-慢-中-快-散的布局。唱词多采用七言、十言为主,上下对称整齐。

4、识别曲牌体剧种与板腔体剧种曲牌体剧种:(1)昆腔:昆剧;(2)高腔:川剧、湘剧、桂剧、赣剧。板腔体剧种:(1)梆子腔:秦腔、豫剧、晋剧、河北梆子;(2)皮黄腔:京剧。

5、京剧演员流派

“老生三杰”——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新老生三杰”——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

6、戏曲音乐的构成

戏曲音乐,包括声乐方面的唱腔和念白,器乐文武场面的伴奏和各种过场音乐。

7、昆曲的曲牌及结构形式

曲牌有[朝天子]、[小开门]、[万年欢]、[柳青娘]、[粉蝶儿]等,结构形式有集曲和套曲形式,套曲有南套、北套、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戏曲音乐术语。在南戏中,为了寻求套曲曲牌联接的多样变化,突破原有单用南曲曲牌相联缀的形式,将同一宫调的南、北曲牌若于首,一南一北相间联缀成套的形式。

8、京剧板式、腔调、结构形式

板式有原板、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快板、散板、摇板、回龙、导板等

原板:二拍子或四拍子,中等速度,曲调质朴流畅,节奏平稳,由若干组上下句组成,易于抒情、叙事。是各板式的基本形态。

导板:戏曲唱腔附属板式,自由节拍,散板上句,由原板上句变化而来。曲调高亢,节奏伸展,常出现在慢板之前有引子、叫板的性质。

回龙:戏曲唱腔附属板式,是一个独立下句唱腔结构,常出现在导板之后,一板三眼或一板一眼。

二六板:一板一眼,长于叙事,原板上句的紧缩,减腔。

快板:有板无眼,1/4记谱,二六的减缩,比二六更快,适于表现急促的情绪。

滚板:自由节拍,一字追一字,紧唱与散唱相间的特点,适于表现哭诉悲伤的内容,又称哭板。

摇板:唱腔的自由节拍,伴奏的有板无眼,二者混合,表现内紧外松或急促紧张的情感,俗称“紧拉慢唱”。

垛板: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多由三、四、五字组成词组层层齐叠,顶板摞着唱,长于叙事增强戏剧性效果。

流水板:有板无眼,1/4记谱,二六板的在简化,宜叙事将气氛推向高潮。

腔调:二黄、西皮、反二黄、反西皮、四平调、南梆子、高拨子、吹腔。

二黄——主奏乐器京胡,定弦sol、re,上句落do,下句落re,以商调式为主。流畅平

和,节奏平稳,速度较慢。

西皮——小京胡定弦la 、mi,上句落re,下句落do,宫调式为主。西皮刚劲有力,跳动较大,节奏多样,具有轻快活泼特点。

四平调——兼有二黄与西皮声腔的性格,定弦与二黄相同sol、re落音与西皮相同上句落re,下句落do,板式有慢板和原板两种。

南梆子——腔调委婉、旖旎,适于表达柔美的情致,小嗓类专用腔,定弦与西皮相同la 、mi,落音上句落la,下句落sol,无论上下句,每句的第三分句前段停顿在板上。

高拨子——来自徽戏,主奏乐器拨子胡琴,性格鲜明,每一句只有两逗,定弦do、sol 板式有导板、回龙、原板、散板、摇板等。

吹腔——因主奏乐器笛子而得名,基本上是七字或十字上下对称句,板腔变化体式,上句落re,下句落do。板腔体结构形式。

9、豫剧的板式、腔调、结构形式板式有原板、二八板、慢板、流水板、紧打慢唱、散板、滚板。二八板:豫剧主板式,一板一眼,起于眼落于板,上下句各有八板。腔调:梆子腔剧种又分为两大声腔体系,豫东调、豫西调、结构形式、板腔体结构形式。

10、戏曲的“白”“白”指戏曲念白又分两种。一种是在语言的节奏、韵律和腔调上经过加工的,以中州韵为基础的“韵白”表现上层人物的身份和庄重的性格。另一种念白是以各剧种所使用的方言为基础的“散白”,与日常语言比较接近,多用于花旦和丑角,表现下层人物的身份和活泼轻佻的性格。

11、戏曲的乐队戏曲乐队的组织,传统习惯上分为“文场”和“武场”两类。文场即管弦乐部分,武场即打击乐部分,合称为文武场,或称“场面”。一般文场常用乐器京胡、板胡、二胡、坠胡、月琴、三弦、琵琶、扬琴、笛、唢呐等,少则二三件,多则六七件。文场除为唱腔伴奏外,还演奏器乐曲牌,过门等过场音乐。武场主要乐器有鼓、板、大锣、小锣、铙钹等,作用是配合演员的身段表演,烘托舞台气氛,并起到场次、段落以及唱、做、念、舞之间的转换和衔接。

12、戏曲的唱腔与伴奏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与戏剧性唱腔。抒情性唱腔多为四拍子或慢二拍子的曲调,特点是字少腔多,旋律性强;叙事性唱腔多为快二拍子或一拍子曲调,有时也用紧打慢唱的曲调,特点字多腔少,朗诵性强;戏剧性唱腔多为节拍自由的散板或紧打慢唱,表现人物激昂强烈的感情。

三、戏曲表演

1、行当

京剧行当有生、旦、净、丑四行。

生行分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行分正旦(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

净行分铜锤、架子花、武净丑行分文丑、武丑。

2、戏曲表演的艺术特征戏曲演员的舞台表演是综合性的技艺,它要求演员掌握“唱、念、做、打”四个方面的表演技能。“唱念做打”是有机的结合,它们融为一体,共同为表现剧情、塑造角色服务。

3、著名演员及代表作

京剧著名演员梅兰芳代表作《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宇宙锋》、《断桥》、《奇双会》。

豫剧著名演员常香玉代表作《花木兰》、《拷红》、《白蛇传》等

评剧著名演员白玉霜代表作《玉春堂》、《杜十娘》、《桃花庵》。

4、著名声腔、剧种

弋阳腔——戏曲声腔、剧种,明代四大声腔之一,出自江西弋阳,源于民间秧歌的演

唱方式,一唱众和的演唱形式。突出特点是以鼓击节、人声帮和,风格充满乡土野趣,流传于南京、北京、湖南、广东、福建等地。

昆山腔——戏曲声腔、剧种,明代四大声腔之一。明嘉靖年间魏良辅以昆山腔为基础吸收南戏、北曲等创作改革昆腔发展为“水磨调”,后经梁辰鱼用于戏剧表演《浣纱记》使昆腔得到广泛传播。

昆剧——昆腔剧种,使用曲牌体音乐结构,曲牌多用[朝天子][小开门][山坡羊][柳青娘][万年欢],板式有三眼板、一眼板、有板无眼、散板、三眼带赠板,创作手法有集曲、套曲(南套、北套、南北合套)的形式。伴奏乐器除鼓板外,基本不用打击乐,南北昆曲主要伴奏乐器为曲笛、鼓板、三弦、琵琶、月琴、二胡等弦乐器,代表曲目《宝剑记夜奔》。

南曲与北曲的差异:

(1)音阶北曲七声音阶,南曲五声音阶;

(2)读字北曲依普通话,南曲依苏州话;

(3)调和韵,北曲一出戏韵到底,南曲一出戏不限一韵;

(4)旋法特点,北曲常用四、五度及八度以上跳进,阳刚之气,南曲五声级进、旋律缠绵委婉;

(5)唱法特点有曲讲究吞吐收放,声音起伏多变,北曲发声硬挺直截,以遒劲为主;

(6)演唱形式北曲独唱,南曲用独唱、接唱、同唱、合唱、独唱接齐唱;

(7)剧目北曲多武打剧目,南曲则重文戏。

高腔——戏曲声腔、剧种,自弋阳腔发展而来。各地高腔均用当地方言演唱,并广泛吸收民间音乐。唱腔质朴高亢,朗诵性强,由演员独唱后台人员帮唱,由打击乐伴奏,属曲牌体音乐结构。

川剧——戏曲剧种,流行于四川、贵州云南地区。川剧音乐集五种声腔为一体,包括昆、高、胡(皮黄腔)、弹(梆子腔)、灯(调一老灯不调)。高腔为主。川剧有“帮一打一唱”结合的特点,曲牌体剧种。行当分生、旦、净、末、丑、杂六大类。四个流派,资阳河派、川北派、川东派。板式有一字、二流、摇板、走板。曲牌[新小令][一枝花][懒画眉]。

梆子腔——戏曲声腔,因用梆子伴奏得名,以板胡为主奏乐器,唱词七字、十字上下对称句式,旋法多跳进,眼起板落,总体风格高亢、激越、悲壮、粗犷。

秦腔——戏曲剧种,是单声腔剧种,是梆子腔系统的鼻祖,属板腔体剧种,主要特点是“叠字”花音、苦音、彩腔的运用,常用乐器文场有二股弦、板胡、月琴、笛、唢呐、笙;武场为各种打击乐。

豫剧——属梆子腔戏曲剧种,又称河南梆子。豫剧在流传中形成各种派别以“豫东调”、“豫西调”为主。豫东调“上五音”,旋律多上行,主音落sol 音区在sol-re之间跟起板落。豫西调“下五音”旋律下行,五音落do上,配在sol-do之间,板式为眼起板落。传统剧目如《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表演艺术家以常香玉为代表。

晋剧——又称中路梆子,流行于山西中部和北部,内蒙古陕西等,唱腔以梆子腔为主。乐队文场有丝竹四大件:呼胡、二股弦、小三弦、四股弦。武场有板鼓、马锣、铙钹、手锣等。

赣剧——流行于江西、福建、浙江等,源于弋阳腔,演唱分九角头(生、旦、净三行各三角)唱白用带有地方色彩的中州韵,有昆腔高腔两大声腔。

皮黄腔——戏曲声腔、西皮腔与二黄腔的合称。西皮、二黄合成为一个声腔剧种当始于湖北汉调,西皮、二黄各有其板式类别,以不同板式变化表达各种感情。西皮刚劲有力跳动较大,节奏多样,具有轻快活泼特点,二黄流畅平和,节奏平稳,速度较慢,两腔又有反调,具有丰富表现能力。

京剧——戏曲剧种属板腔结构,唱腔以皮黄腔为主,还有反二黄声腔、反西皮声腔、四

平调、南梆子、吹腔、高拨子。板式以原板为基础,演化出一系列不同的板式,如滚板、摇板、流水板、导板、回龙。主要伴奏乐器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打击乐器鼓、大锣等。表演艺术家以梅兰芳为代表。京剧形式于清乾隆年间主要,是以徽戏与汉戏为基础,又广泛吸收当时已存戏曲剧种,如昆曲、秦腔等,最终在老北京文化的大背景下自成体系。

西皮与二黄的异同及合理性?

同:“西皮”与“二黄”同属板腔变化体音乐体式;唱词同以上下对称和对偶的七字、十字为基础,唱腔里同分三个腔节。异:旋律框架不同,落音不同,调式不同,旋律走向不同,造成两者音乐性格不同,最突出地表现在起腔点与节奏型上,二黄主要是板起板落,西皮主要是眼起板落,因此,“西皮”与“二黄”就恰好在音乐性格上形成两种相反的风格。对比是艺术的基本原则,对于戏曲也不例外,在对比中创造冲突,“西皮”与“二黄”有诸多体式上的“同”,又具有相反性格的声腔,就自然连在一起,互相补充,相互映衬。

评剧——戏曲剧种、板腔体结构。原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现流传于南北。是在河北民间说唱“莲花落”与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评剧唱腔流畅自然,明自如话,唱词以十三辙压韵,儿化音的使用为特点。声腔有正调腔、反调腔、越调腔、反越调腔、凡字调。板式有二六板、垛板、迷子。代表艺术家白玉霜、新凤霞等。

越剧——板腔体戏曲剧种,发源于浙江绍兴。嵊县由“小歌班”发展为“绍兴之戏”。1938年改称越剧,后经艺术家改革发展使其遍及全国,越剧音乐旋律婉转柔美,是我国江南地域音乐文化的曲型代表,乐器伴奏有二胡及打击乐。声腔有南腔调、北腔调、四工腔、尺调腔、弦下腔,板式有中板、快板、连板、清板。

4、样板戏

题材为革命斗争题材,音乐伴奏中、西音乐形式及西方乐器的加入,现代舞美技术的复杂写实的舞美设计,话剧式的念白,歌剧式的唱腔,表现高、大、全的工农兵形象,弘扬革命理想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如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对于样板戏的所反映的政治思想内容有许多争议,但它所表现的形式与特征是对戏曲音乐的丰富有进步意义。

民族器乐

一、乐器常识

1、乐器的定义、形制构造、发音方法、历史和演奏技巧等;

2、乐器生成的文化背景,即乐器与地理、民俗和历史等方面的关系;

3、乐器分类的标准和方法。

两种分类方法:

一是根据乐器发音的特征把乐器划分为体鸣乐器、膜鸣乐器、弦鸣乐器、气鸣乐器、电鸣乐器五大类;

二是根据演奏方法把乐器划分为吹奏乐器、擦弦乐器、弹弦乐器、打击乐器四类。二、表演形式

1、乐器组合与生活的关系

传统民间乐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连。民间乐队具有民间仪式、宗教仪式、传承传统音乐、传递信息、敬神、娱人及自娱等多种功用。 3、乐器组合的分类方法和分类

依据各地方乐种乐队编制和演奏上的特点,将我国传统乐种划分为五个类别: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锣鼓乐。

弦索乐主要有弦索十三套、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

丝竹乐有二人台牌子曲、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潮州弦诗、福建南音鼓吹乐有河北音乐会、晋北笙管乐、鲁西南鼓吹乐、山西鼓吹乐吹打乐有十番锣鼓、十番鼓、浙东锣鼓、西安鼓乐锣鼓乐有西安铜器社、土家族打溜子、山西威风锣鼓

三、独奏乐器

笛——俗称“笛子”、“横笛”,竹制横吹,上开吹孔膜孔各一,按音孔六个,尾部有二至四个出音孔,音域达两个半八度。有梆笛和曲笛两种,用于北方梆子腔剧种的称梆笛;用于南方昆曲伴奏称曲笛。演奏技巧有吐音、抹音、花舌音、颤音、垫音、打音等。

管——俗称“管子”,古称筚篥,由西域传入中国。管子分单管(分大中小)、双管、喉管三种。管身用坚木制成,上端有苇制双簧哨片。演奏技巧有吐音、颤音、花舌音、滑音、上跨五音等。代表曲目《小二番》

唢呐——民间俗称喇叭、大号、大笛,分高音(海笛)、中音、低音唢呐三种。演奏技

12

巧上主要有齿音、花舌音、打音、气措音、气顶音、箫音等,音乐粗犷,变化丰富,音量较大,风格性强,富于喜庆色彩。代表曲目《小开门》、《百鸟朝凤》。

笙——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早在殷代甲骨文中就有记载。形制很多,有圆笙(十七簧)、旌(十四簧)、丝竹笙。具有独特的表现力,能演奏和音。演奏技巧上有呼舌、揉音、喉音、滑音等。代表曲目胡天泉的《凤凰展翅》。

葫芦笙——流传于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吹奏乐器,形制以葫芦为笙斗,插4—8根长短不一的笙管,每管均可分别发两音。

芦笙——是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苗、侗、水、瑶、壮、仡佬等民族所用的吹奏乐器。形制有大小之分,管数以六管居多。演奏形式有独奏、对芦笙、套芦笙、芒筒芦笙。

把乌——是流传于我国西南地区彝、哈尼、傣、佤、布朗、苗等民族的吹奏乐器。有高音、中音、低音三种,有横吹与竖吹两种。

二胡——属擦弦乐类,由胡琴发展而来。二胡有两种定弦方法:“托音胡琴”用中弦,老弦代表人物华彦钧,“主音胡琴”,用子弦、中弦,代表人物刘天华,演奏技巧右手有连弓、顿弓、颤弓、甩弓;左手有颤音、滑音、泛音、揉弦、拨弦、弹弦等。

板胡——明末伴随我国西北地区古老的戏曲西奏腔,与梆子兴起的一种新乐器,主要用于北方梆子戏曲的伴奏。分高音、中音、次中音三种。

古琴——亦称“七弦琴”,形制为七弦十三徽,演奏技巧上一是按、泛、散所形成的单纯的旋律对比,二是按、泛、散三种技法综合交错运用以达到乐曲高潮。另外还有变化丰富的按音技法。

筝——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流传,形制有二十一弦、二十五弦、二十六弦,各弦音位按五声音阶排列,演奏技法上左手按弦,右手弹弦为主,右手有劈、托、抹、挑、勾、摇等;左手有按、滑、吟等技法。划奏为一重要演奏方法,有六大筝派,河南筝、山东筝、武林筝、福建筝、客家筝、潮州筝,代表曲目《高山流水》、《寒鸦戏水》。

琵琶——自秦汉至东晋琵琶,形制发生改变至今为六相二十四品四弦。演奏技法上右手有弹、挑、轮指、扫弦等;左手有推拉、吟揉等。琵琶分套曲、小曲两大类。套曲又分武套、文套、大曲三种,代表曲目武套(曲)《十面埋伏》、文曲《夕阳箫鼓》、大曲《阳春白雪》。

热瓦甫——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弹拨乐器,用蟒皮蒙面,品位采用骨质和铜质,有喀什热瓦甫和多郎热瓦甫。演奏时乐器置胞前,左手按弦,右手姆指、食指执拨子演奏。有双弹、单弹、滚、扫等。

月琴——彝、哈尼、布依、汉等民族弹拨乐器,由阮衍变而成。常用于戏曲、曲艺伴奏及独奏、合奏。在京剧中与京胡、京二胡一起称为三大件。

四、合奏形式

弦索十三套——为弦索乐类乐种,明荣斋编入《弦索备考》,包括清代盛行于北京民间,包括13首套曲,如《十六板》、《琴音板》、《清音串》、《月儿高》、《普庵咒》、《海青》、《将军令》等,所用乐器为琵琶、弦子、筝、胡琴。

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为弦索乐类乐种。河南大调曲子是以汴梁南北下曲为基础又吸收清代岔曲,并融合中州音乐语言特点,而形成的地方曲种,“板头曲”是用于大调曲子演唱前的独立演奏的器乐曲。主要乐器三弦、琵琶、筝、二胡。曲式结构均为68板体乐曲。代表曲目《高山流水》、《思乡》、《上楼》、《下楼》,主要演奏家曹东扶。

丝竹乐——以某一二件弦乐器,管乐器为乐队组合核心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如二人台牌子曲:四胡、笛子为主要乐器。

二人台牌子曲——二人台牌子曲是用于二人台正戏开演之前或演出中穿插单独演奏的

13

器乐表演形式。又称“过街牌子”,主要乐器有笛子、四胡、扬琴三大件,后又逐渐增加了三弦、二胡、琵琶。曲式结构上多为一曲多变,一般按慢板、流水板、捏字板的程式进行,曲目《西江月》、《五梆子》、《喜相逢》。

江南丝竹——流行于上海市以及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一带。江南丝竹乐队有“丝竹班”、“清客串”两种。主要乐器有笛子、二胡还有三弦、琵琶、扬琴、箫笙等,曲式结构有单曲变奏、多曲联缀、板式变化体。音乐风格轻巧、明朗、欢快、活泼。代表曲目《中花六板》、《三六》、《行街》、《欢乐歌》等。

乐曲《中花六板》:以民间器乐曲牌[老六板]为基础,扩充加花变奏而成,江南丝竹采用这种板式变化手法,具有典型的是以[老六板]为基础发展而成的[五代同堂],包括《老六板》《快六板》《中六板》《中花六板》《慢六板》,中花六板是《五代同堂》变化最富于抒情性、歌唱性的一首。

广东音乐——丝竹乐类乐种,流行于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形成于清末民初,由戏曲过场音乐、民歌以及民间器乐曲牌发展起来的,广东音乐大多短小精悍,旋律自由伸展,一气呵成。主要乐器早期乐队编制有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横箫五件“五架头”亦称“硬弓组合”,后来发展成以粤胡、秦琴、扬琴、洞箫、梆胡五大件五件头亦称“软弓组合”。代

表曲目《雨打芭蕉》、《双声恨》、《步步高》、《平湖秋月》、《鸟投林》,作曲家严老烈、吕文成。

潮州弦诗——丝竹乐类乐种,俗称弦诗乐,因原旋律有唱词而得名,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以及福建省南部一带。乐队分儒家乐和棚顶乐两种,主要乐器有二弦,还有秦琴、洞箫、扬琴、琵琶等,演奏程式严格传统乐曲多以花月鱼虫为题材。代表曲目《狮子戏球》、《寒鸦戏水》、《月儿高》。

福建南音——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主要流行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厦门等市区,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南音分指、谱、曲三大类。指:是一种有词、有谱、有琵琶演奏指法的完整大型套曲,谱为器乐曲;曲为独立演唱的声乐曲。乐队编制分上四管、下四管两种,代表曲目《八骏马》。

南音分指、谱、曲三大类。指:亦称指谱、指套,是一种有词、有谱、有琵琶演奏指法的大型套曲,唱词与旋律均来自戏曲音乐,实际上是用于器乐演奏的声乐套曲。谱:亦称大谱,即器乐曲。著名大谱有4部,即《四时景》、《梅花操》、《走马》、《百鸟归巢》,简称“四、梅、走、归”。曲:亦称小曲、散曲,为独立演唱的声乐曲,曲分多个“滚门”,每个“滚门”均有节拍、宫调和旋律方面的规范和要求。

乐队编制上四管、下四管两种。上四管以琵琶为主奏乐奏,管乐以洞箫为主时称“洞管”,以笛为主时称“品管”。下四管在上四管乐队编制基础上将洞箫换为南嗳,打击乐不用拍板,由响盏、狗叫、铎(木鱼)、碰铃等组成。

白沙细乐——云南丽江县纳西族的传统音乐。“白沙”地名,“细乐”对音乐的称呼,这部古乐有歌有舞,主要部分是器乐演奏。所用乐器有竖笛、横笛、芦管、苏古笃、二簧、胡琴等。曲调有[南北曲]、[叨叨令]、[一封书]、[寄生草],音乐缠绵悱侧,哀伤动人,近代搜集保存至今的有《笃》、《一封书》、《美丽的白云》等十首乐曲。

鼓吹乐——是以某一件吹奏乐器如管子、唢呐、笛子为主奏乐器,配合其他管弦乐器,打击乐器所组成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

河北音乐会——鼓吹乐类乐种,主要流行于河北省中部保定、石家庄、廊坊及衡水地区,故又有“冀中管乐”之称,演奏者有僧道乐队和民间鼓乐班两种。主要在重要祭祀节日和风俗性节日中演奏。分两个派别“北乐会”和“南乐会”,主奏乐器为管子。“北乐会”乐队编制比较严格,传统为管(2)笛(2)笙(2)云锣(2)鼓(1)。所用乐器音量较小,风格典雅,多奏大型套曲,“南乐会”俗称“吹歌会”,在“北乐会”基础上发展起来,乐队以用多

14

管、多笙、多唢呐为特点,风格热烈,多奏小型曲牌,民间声乐作品。“北乐会”代表曲目《拿天鹅》、《普庵咒》,“南乐会”代表目曲《小二番》、《放驴》。

“穗子”:民间鼓吹乐围绕中心音自由延伸展开的手法,即兴发展,有如戏曲紧打慢唱。“金橄榄”:在快速行进中,使旋律有规律的增减,而使乐曲获得一家的发展,当旋律结构有规律的递增时,其特点是展开性的,当旋律有规律的递减时,其特点是收束性的,全段旋律结

构图式呈“◇”。

晋北笙管乐——鼓吹乐类乐种。流行于山西北部、东部地区。民间乐社俗称响打、鼓房、鼓班,民间鼓房演奏笙管乐流传有8首著名套曲,俗称山西八套。乐队编制一般七至八人,以管子为主奏乐器,另有笛、笙、海笛及打击乐器,代表乐曲《采茶》。

鲁西南鼓吹乐——鼓吹乐类乐种。主要集中在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地区,演奏形式有以一个中音唢呐为主奏称“单大笛”;两支唢呐“对大笛”;锡笛主奏;专门演奏卡戏的乐队。乐曲来源:一是以[开门]曲牌为基础,形成变体,二是以[抬花桥]为基础,三是吸收地方戏曲,四是卡戏。其中以唢呐主奏为主,代表乐曲《一枝花》。

山西鼓吹乐——以唢呐为主奏的鼓吹乐,兴起于北魏山西乐,户制度的建立,乐队编制3-4人为唢呐、扁鼓、小镲,代表乐曲《大得胜》。

辽宁鼓吹乐——以唢呐为主奏乐器,演奏鼓吹乐的民间组织,叫做“鼓乐班”、“鼓乐房”,主要用于民间婚、丧场合,乐曲包括四种类型:(1)汉吹;(2)头牌子曲;(3)小牌子曲;(4)水曲,在演奏中普用“借字”的移调变奏手法。

借字:是在一个曲牌的反复变奏中,有规律的把原主题中的某一个音换成另一个音,而达到改变曲牌调式调性的目的,所发展的乐句节奏框架基本不变。

吹打乐——是以管弦乐器与打击乐器演奏并重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十番锣鼓——简称“十番”或“锣鼓”,主要流行于江苏一带,演奏乐队有僧、道乐队和农民乐队,以笛为主奏乐器,打击乐以粗、细锣鼓之分,主体部分有“大四段”,曲式结构以数列型节奏特点。代表曲目《下西风》。

十番鼓——吹打乐乐种,流传于江苏的苏州,无锡、常熟一带,曲式结构分两类,一类是不用“鼓段”的小型吹打曲;另一类是有鼓段(有慢鼓段、中鼓段、快鼓段)的吹打套曲。鼓段用同鼓和板鼓演奏。鼓段与丝竹乐相间演奏。代表乐曲《满庭芳》。

浙东锣鼓——吹打乐类乐种,早在明代开始流传,曲调来自戏曲音乐、民歌小调,演奏者多为亦农、亦艺的民间吹鼓手和道士。演奏形式分细吹锣鼓(用笛主奏),粗吹锣鼓(用唢呐主奏),清锣鼓,综合性锣鼓。代表乐曲《将军得胜令》。

西安鼓乐——吹打乐类乐种,多在每年夏秋之际,为庆贺丰收在乡会庙会上演奏,演奏者为民间鼓乐社或僧道乐队。演奏形式有坐乐、行乐两种,坐乐分八拍坐乐全套和俗派坐乐,行乐以演奏只曲为主又分“同乐鼓”和“乱八仙”。西安鼓乐曲《尺调双云锣八拍坐乐全套》。潮州大锣鼓——流行于广东潮州地区。以唢呐领奏的称唢呐大锣鼓,又分牌子套曲锣鼓和长行套曲锣鼓两种,多采用戏曲曲牌联奏。以笛子领奏的称笛套大锣鼓,打击乐器有大鼓、大斗锣、吮锣、大小钹等。

锣鼓乐——全部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在民间又叫清锣鼓和素锣鼓。西安铜器社——又称“打呱社”、“家伙社”、“同乐社”,如西安著名的“瓦胡同社”。主要用于各种民间届会。代表乐曲《打呱社》、《龙虎斗》、《鸭子伴嘴》。

土家族打溜子——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聚居区的乐队,俗称“打路牌子”、“打家伙”,编制由溜子锣、头钹、二拨、马锣4件打击乐器组成,多用于土家族民俗活动。

山西威风锣鼓——流行于山西洪洞一带。常用于迎神祈雨,春节喜庆,表演形式为列队行进,有时在广场固定队形,规模一般8人,多则30人。所用乐器大鼓、铙钹、插钹、小

15

斗锣等。

山西绛州锣鼓——流行于山西绛州一带。大致分赛社锣鼓(闹年锣鼓、社火锣鼓),鼓吹锣鼓(用于婚丧嫁聚)两类。一般由旋子领奏,以鼓为主。有气势浑厚,热烈豪放,慷慨激昂,粗犷有力的风格特点。

五、作品

《二泉映月》——华彦钧曲,全曲共六板,单一形象的变奏曲式,音乐高亢有力,铿锵如金石之声,表现作者内心深处无法抑制的激情,节奏总体布局平稳规整,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听松》——华彦钧曲,带引子、尾声,三段体结构,表现岳飞刚直不呵的性格和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一曲气势宏伟,意境深刻,结构短小精悍。

《病中吟》——原名《安适》,刘天华曲,乐曲表现了“五四”运动前夕一部分要求进步,要求变革的知识分子在黑暗和彷徨苦闷中探索出路,挣扎奋斗的愤懑情绪。

《光明行》——刘天华曲,表现了刘天华的乐观精神和不屈意志,表现了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展望,具有民族气派的进行曲风格的民族器乐作品。全曲共四段,两个主题段落循环和发展构成。

《梅花三弄》——古琴曲,东晋桓伊作,最早见于《神奇秘谱》。“三弄”表示主题出现三次,《梅》的结构特点是以乐器不同部位的音域性能进行变奏而形成,并运用按、泛、散手法突出刻画了两种对比性主题,具有古老朴实的风格和手法特点。

《寒鸦戏水》——筝曲,潮州弦寺软套十大名曲之一,乐曲旋律别致,幽雅,富于调式色彩变化的按音以及颤音,刻画寒鸦徘徊、水天一色情景。运用68板体(八板体)曲式结构,重三六调运用。

《夕阳箫鼓》——琵琶文曲,乐曲通过夕阳西下,江上归舟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旋律清新流畅,富于诗意,全曲共十一段,以两个核心曲调贯穿发展的变奏曲式。《阳春》——琵琶大曲,乐曲通过活泼清新的旋律,富于推动力的节奏律动,描绘大地四春,一派生机勃勃景象,以《老八板》为旋律发展,变奏运用琵琶挑轮、扫轮、弹挑使旋律进行活泼跳动奠定了乐曲轻快的风格。

11

越剧——板腔体戏曲剧种,发源于浙江绍兴。嵊县由“小歌班”发展为“绍兴之戏”。1938年改称越剧,后经艺术家改革发展使其遍及全国,越剧音乐旋律婉转柔美,是我国江南地域音乐文化的曲型代表,乐器伴奏有二胡及打击乐。声腔有南腔调、北腔调、四工腔、尺调腔、弦下腔,板式有中板、快板、连板、清板。

4、样板戏

题材为革命斗争题材,音乐伴奏中、西音乐形式及西方乐器的加入,现代舞美技术的复杂写实的舞美设计,话剧式的念白,歌剧式的唱腔,表现高、大、全的工农兵形象,弘扬革命理想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如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对于样板戏的所反映的政治思想内容有许多争议,但它所表现的形式与特征是对戏曲音乐的丰富有进步意义。

民族器乐

一、乐器常识

1、乐器的定义、形制构造、发音方法、历史和演奏技巧等;

2、乐器生成的文化背景,即乐器与地理、民俗和历史等方面的关系;

3、乐器分类的标准和方法。

两种分类方法:

一是根据乐器发音的特征把乐器划分为体鸣乐器、膜鸣乐器、弦鸣乐器、气鸣乐器、电鸣乐器五大类;

二是根据演奏方法把乐器划分为吹奏乐器、擦弦乐器、弹弦乐器、打击乐器四类。二、表

演形式

1、乐器组合与生活的关系

传统民间乐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连。民间乐队具有民间仪式、宗教仪式、传承传统音乐、传递信息、敬神、娱人及自娱等多种功用。 3、乐器组合的分类方法和分类

依据各地方乐种乐队编制和演奏上的特点,将我国传统乐种划分为五个类别: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锣鼓乐。

弦索乐主要有弦索十三套、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

丝竹乐有二人台牌子曲、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潮州弦诗、福建南音鼓吹乐有河北音乐会、晋北笙管乐、鲁西南鼓吹乐、山西鼓吹乐吹打乐有十番锣鼓、十番鼓、浙东锣鼓、西安鼓乐锣鼓乐有西安铜器社、土家族打溜子、山西威风锣鼓

三、独奏乐器

笛——俗称“笛子”、“横笛”,竹制横吹,上开吹孔膜孔各一,按音孔六个,尾部有二至四个出音孔,音域达两个半八度。有梆笛和曲笛两种,用于北方梆子腔剧种的称梆笛;用于南方昆曲伴奏称曲笛。演奏技巧有吐音、抹音、花舌音、颤音、垫音、打音等。

管——俗称“管子”,古称筚篥,由西域传入中国。管子分单管(分大中小)、双管、喉管三种。管身用坚木制成,上端有苇制双簧哨片。演奏技巧有吐音、颤音、花舌音、滑音、上跨五音等。代表曲目《小二番》

唢呐——民间俗称喇叭、大号、大笛,分高音(海笛)、中音、低音唢呐三种。演奏技

12

巧上主要有齿音、花舌音、打音、气措音、气顶音、箫音等,音乐粗犷,变化丰富,音量较大,风格性强,富于喜庆色彩。代表曲目《小开门》、《百鸟朝凤》。

笙——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早在殷代甲骨文中就有记载。形制很多,有圆笙(十七簧)、旌(十四簧)、丝竹笙。具有独特的表现力,能演奏和音。演奏技巧上有呼舌、揉音、喉音、滑音等。代表曲目胡天泉的《凤凰展翅》。

葫芦笙——流传于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吹奏乐器,形制以葫芦为笙斗,插4—8根长短不一的笙管,每管均可分别发两音。

芦笙——是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苗、侗、水、瑶、壮、仡佬等民族所用的吹奏乐器。形制有大小之分,管数以六管居多。演奏形式有独奏、对芦笙、套芦笙、芒筒芦笙。

把乌——是流传于我国西南地区彝、哈尼、傣、佤、布朗、苗等民族的吹奏乐器。有高音、中音、低音三种,有横吹与竖吹两种。

二胡——属擦弦乐类,由胡琴发展而来。二胡有两种定弦方法:“托音胡琴”用中弦,老弦代表人物华彦钧,“主音胡琴”,用子弦、中弦,代表人物刘天华,演奏技巧右手有连弓、顿弓、颤弓、甩弓;左手有颤音、滑音、泛音、揉弦、拨弦、弹弦等。

板胡——明末伴随我国西北地区古老的戏曲西奏腔,与梆子兴起的一种新乐器,主要用于北方梆子戏曲的伴奏。分高音、中音、次中音三种。

古琴——亦称“七弦琴”,形制为七弦十三徽,演奏技巧上一是按、泛、散所形成的单纯的旋律对比,二是按、泛、散三种技法综合交错运用以达到乐曲高潮。另外还有变化丰富的按音技法。

筝——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流传,形制有二十一弦、二十五弦、二十六弦,各弦音位按五声音阶排列,演奏技法上左手按弦,右手弹弦为主,右手有劈、托、抹、挑、勾、摇等;左手有按、滑、吟等技法。划奏为一重要演奏方法,有六大筝派,河南筝、山东筝、武林筝、福建筝、客家筝、潮州筝,代表曲目《高山流水》、《寒鸦戏水》。

琵琶——自秦汉至东晋琵琶,形制发生改变至今为六相二十四品四弦。演奏技法上右手有弹、挑、轮指、扫弦等;左手有推拉、吟揉等。琵琶分套曲、小曲两大类。套曲又分武套、文套、大曲三种,代表曲目武套(曲)《十面埋伏》、文曲《夕阳箫鼓》、大曲《阳春白雪》。

热瓦甫——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弹拨乐器,用蟒皮蒙面,品位采用骨质和铜质,有喀什热瓦甫和多郎热瓦甫。演奏时乐器置胞前,左手按弦,右手姆指、食指执拨子演奏。有双弹、单弹、滚、扫等。

月琴——彝、哈尼、布依、汉等民族弹拨乐器,由阮衍变而成。常用于戏曲、曲艺伴奏及独奏、合奏。在京剧中与京胡、京二胡一起称为三大件。

四、合奏形式

弦索十三套——为弦索乐类乐种,明荣斋编入《弦索备考》,包括清代盛行于北京民间,包括13首套曲,如《十六板》、《琴音板》、《清音串》、《月儿高》、《普庵咒》、《海青》、《将军令》等,所用乐器为琵琶、弦子、筝、胡琴。

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为弦索乐类乐种。河南大调曲子是以汴梁南北下曲为基础又吸收清代岔曲,并融合中州音乐语言特点,而形成的地方曲种,“板头曲”是用于大调曲子演唱前的独立演奏的器乐曲。主要乐器三弦、琵琶、筝、二胡。曲式结构均为68板体乐曲。代表曲目《高山流水》、《思乡》、《上楼》、《下楼》,主要演奏家曹东扶。

丝竹乐——以某一二件弦乐器,管乐器为乐队组合核心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如二人台牌子曲:四胡、笛子为主要乐器。

二人台牌子曲——二人台牌子曲是用于二人台正戏开演之前或演出中穿插单独演奏的

13

器乐表演形式。又称“过街牌子”,主要乐器有笛子、四胡、扬琴三大件,后又逐渐增加了三弦、二胡、琵琶。曲式结构上多为一曲多变,一般按慢板、流水板、捏字板的程式进行,曲目《西江月》、《五梆子》、《喜相逢》。

江南丝竹——流行于上海市以及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一带。江南丝竹乐队有“丝竹班”、“清客串”两种。主要乐器有笛子、二胡还有三弦、琵琶、扬琴、箫笙等,曲式结构有单曲变奏、多曲联缀、板式变化体。音乐风格轻巧、明朗、欢快、活泼。代表曲目《中花六板》、《三六》、《行街》、《欢乐歌》等。

乐曲《中花六板》:以民间器乐曲牌[老六板]为基础,扩充加花变奏而成,江南丝竹采用这

种板式变化手法,具有典型的是以[老六板]为基础发展而成的[五代同堂],包括《老六板》《快六板》《中六板》《中花六板》《慢六板》,中花六板是《五代同堂》变化最富于抒情性、歌唱性的一首。

广东音乐——丝竹乐类乐种,流行于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形成于清末民初,由戏曲过场音乐、民歌以及民间器乐曲牌发展起来的,广东音乐大多短小精悍,旋律自由伸展,一气呵成。主要乐器早期乐队编制有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横箫五件“五架头”亦称“硬弓组合”,后来发展成以粤胡、秦琴、扬琴、洞箫、梆胡五大件五件头亦称“软弓组合”。代表曲目《雨打芭蕉》、《双声恨》、《步步高》、《平湖秋月》、《鸟投林》,作曲家严老烈、吕文成。

潮州弦诗——丝竹乐类乐种,俗称弦诗乐,因原旋律有唱词而得名,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以及福建省南部一带。乐队分儒家乐和棚顶乐两种,主要乐器有二弦,还有秦琴、洞箫、扬琴、琵琶等,演奏程式严格传统乐曲多以花月鱼虫为题材。代表曲目《狮子戏球》、《寒鸦戏水》、《月儿高》。

福建南音——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主要流行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厦门等市区,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南音分指、谱、曲三大类。指:是一种有词、有谱、有琵琶演奏指法的完整大型套曲,谱为器乐曲;曲为独立演唱的声乐曲。乐队编制分上四管、下四管两种,代表曲目《八骏马》。

南音分指、谱、曲三大类。指:亦称指谱、指套,是一种有词、有谱、有琵琶演奏指法的大型套曲,唱词与旋律均来自戏曲音乐,实际上是用于器乐演奏的声乐套曲。谱:亦称大谱,即器乐曲。著名大谱有4部,即《四时景》、《梅花操》、《走马》、《百鸟归巢》,简称“四、梅、走、归”。曲:亦称小曲、散曲,为独立演唱的声乐曲,曲分多个“滚门”,每个“滚门”均有节拍、宫调和旋律方面的规范和要求。

乐队编制上四管、下四管两种。上四管以琵琶为主奏乐奏,管乐以洞箫为主时称“洞管”,以笛为主时称“品管”。下四管在上四管乐队编制基础上将洞箫换为南嗳,打击乐不用拍板,由响盏、狗叫、铎(木鱼)、碰铃等组成。

白沙细乐——云南丽江县纳西族的传统音乐。“白沙”地名,“细乐”对音乐的称呼,这部古乐有歌有舞,主要部分是器乐演奏。所用乐器有竖笛、横笛、芦管、苏古笃、二簧、胡琴等。曲调有[南北曲]、[叨叨令]、[一封书]、[寄生草],音乐缠绵悱侧,哀伤动人,近代搜集保存至今的有《笃》、《一封书》、《美丽的白云》等十首乐曲。

鼓吹乐——是以某一件吹奏乐器如管子、唢呐、笛子为主奏乐器,配合其他管弦乐器,打击乐器所组成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

河北音乐会——鼓吹乐类乐种,主要流行于河北省中部保定、石家庄、廊坊及衡水地区,故又有“冀中管乐”之称,演奏者有僧道乐队和民间鼓乐班两种。主要在重要祭祀节日和风俗性节日中演奏。分两个派别“北乐会”和“南乐会”,主奏乐器为管子。“北乐会”乐队编制比较严格,传统为管(2)笛(2)笙(2)云锣(2)鼓(1)。所用乐器音量较小,风格典雅,多奏大型套曲,“南乐会”俗称“吹歌会”,在“北乐会”基础上发展起来,乐队以用多

14

管、多笙、多唢呐为特点,风格热烈,多奏小型曲牌,民间声乐作品。“北乐会”代表曲目《拿天鹅》、《普庵咒》,“南乐会”代表目曲《小二番》、《放驴》。

“穗子”:民间鼓吹乐围绕中心音自由延伸展开的手法,即兴发展,有如戏曲紧打慢唱。“金橄榄”:在快速行进中,使旋律有规律的增减,而使乐曲获得一家的发展,当旋律结构有规律的递增时,其特点是展开性的,当旋律有规律的递减时,其特点是收束性的,全段旋律结构图式呈“◇”。

晋北笙管乐——鼓吹乐类乐种。流行于山西北部、东部地区。民间乐社俗称响打、鼓房、鼓班,民间鼓房演奏笙管乐流传有8首著名套曲,俗称山西八套。乐队编制一般七至八人,以管子为主奏乐器,另有笛、笙、海笛及打击乐器,代表乐曲《采茶》。

鲁西南鼓吹乐——鼓吹乐类乐种。主要集中在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地区,演奏形式有以一个中音唢呐为主奏称“单大笛”;两支唢呐“对大笛”;锡笛主奏;专门演奏卡戏的乐队。乐曲来源:一是以[开门]曲牌为基础,形成变体,二是以[抬花桥]为基础,三是吸收地方戏曲,四是卡戏。其中以唢呐主奏为主,代表乐曲《一枝花》。

山西鼓吹乐——以唢呐为主奏的鼓吹乐,兴起于北魏山西乐,户制度的建立,乐队编制3-4人为唢呐、扁鼓、小镲,代表乐曲《大得胜》。

辽宁鼓吹乐——以唢呐为主奏乐器,演奏鼓吹乐的民间组织,叫做“鼓乐班”、“鼓乐房”,主要用于民间婚、丧场合,乐曲包括四种类型:(1)汉吹;(2)头牌子曲;(3)小牌子曲;(4)水曲,在演奏中普用“借字”的移调变奏手法。

借字:是在一个曲牌的反复变奏中,有规律的把原主题中的某一个音换成另一个音,而达到改变曲牌调式调性的目的,所发展的乐句节奏框架基本不变。

吹打乐——是以管弦乐器与打击乐器演奏并重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十番锣鼓——简称“十番”或“锣鼓”,主要流行于江苏一带,演奏乐队有僧、道乐队和农民乐队,以笛为主奏乐器,打击乐以粗、细锣鼓之分,主体部分有“大四段”,曲式结构以数列型节奏特点。代表曲目《下西风》。

十番鼓——吹打乐乐种,流传于江苏的苏州,无锡、常熟一带,曲式结构分两类,一类是不用“鼓段”的小型吹打曲;另一类是有鼓段(有慢鼓段、中鼓段、快鼓段)的吹打套曲。鼓段用同鼓和板鼓演奏。鼓段与丝竹乐相间演奏。代表乐曲《满庭芳》。

浙东锣鼓——吹打乐类乐种,早在明代开始流传,曲调来自戏曲音乐、民歌小调,演奏者多为亦农、亦艺的民间吹鼓手和道士。演奏形式分细吹锣鼓(用笛主奏),粗吹锣鼓(用唢呐主奏),清锣鼓,综合性锣鼓。代表乐曲《将军得胜令》。

西安鼓乐——吹打乐类乐种,多在每年夏秋之际,为庆贺丰收在乡会庙会上演奏,演奏者为民间鼓乐社或僧道乐队。演奏形式有坐乐、行乐两种,坐乐分八拍坐乐全套和俗派坐乐,行乐以演奏只曲为主又分“同乐鼓”和“乱八仙”。西安鼓乐曲《尺调双云锣八拍坐乐全套》。潮州大锣鼓——流行于广东潮州地区。以唢呐领奏的称唢呐大锣鼓,又分牌子套曲锣鼓和长行套曲锣鼓两种,多采用戏曲曲牌联奏。以笛子领奏的称笛套大锣鼓,打击乐器有大鼓、大斗锣、吮锣、大小钹等。

锣鼓乐——全部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在民间又叫清锣鼓和素锣鼓。西安铜器社——又称“打呱社”、“家伙社”、“同乐社”,如西安著名的“瓦胡同社”。主要用于各种民间届会。代表乐曲《打呱社》、《龙虎斗》、《鸭子伴嘴》。

土家族打溜子——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聚居区的乐队,俗称“打路牌子”、“打家伙”,编制由溜子锣、头钹、二拨、马锣4件打击乐器组成,多用于土家族民俗活动。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的心得体会

学习《xx民族民间音乐赏析》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选修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一课,在黄老师的教导下,我对中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有了初步的了解,艺术素养与艺术鉴赏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这次选修课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其实在我选择选修课的时候只是为了修够我所需的学分,并不太在意学的是什么。 我本人是所谓的没有音乐细胞的人,对于音乐的了解仅仅局限在对音乐的兴趣上,认为好听就听,而不能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如音乐中所包含的感情,展现了什么样的意境,富含什么样的寓意等,那是我们无法体会出来的。 之所以会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也算是一种巧合吧。谁知,竟由一开始的硬着头皮来上课,到盼着每周三的晚上来上课,最后,课程将结束时,竟飘飘然,感觉自己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似乎也可以尝试着去理解音乐,触摸音乐。 大千世界最不能缺少的是声音,而声音中最美妙的是音乐。音乐是世界上所有声音的诠释,是社会生活的调味剂。没有音乐世界将枯燥乏味,生活也将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因此音乐丰富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音乐的观点有了新的改变。通过对音乐鉴赏课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而且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选中国民族音乐鉴赏课之前,我认为音乐只是用来听的。其实不然,音乐的功能不只是这些,所谓的音乐,广义上来说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就是音乐。 它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它能用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因为是鉴赏课,所以我除了老师上课放的乐曲以外,我自己还特地在网上下载了一些比较传统的民族音乐来欣赏。例如《高山流水》、《百鸟朝凤》、《春江花月夜》等等。

民族音乐学

填空 1: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下属的一门音乐理论学科,在未使用这一名称之前,它曾被广发地称为“比较音乐学” 2: 民族音乐学是将世界诸民族的传统音乐作为体现其学科对象和范围的基本内容 3:民族音乐学的实地调查既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又是一种自成系统的方法论 4:实地调查1:横向分类形态:微型音乐调查。地理区域音乐调查 2:纵向分类形态:音乐志调查。音乐论题调查 5:搜集资料可以按他们与调查主题的远近关系,分为“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 6:调查提纲是调查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调查形式和内容的总体规划 7:实地调查法1:直接观察法2:集会调查法3:个别访谈法 判断 1:1950年金斯特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了他的著作《民族音乐学》一书,在这部著作中他首次使用了“民族音乐学”这一学术称谓 2:“民族音乐学”是一个复合词语,它是由“民族学”和“音乐学”两个概念复合而成 3:科学采集资料的基本原则1:完整性2:准确性3:客观性4:持久性 4:音乐调查报告他是民族学工作者展示其调查研究成果最基本的书面形式 5:绝大多数调查报告都相应的在标题之下采用常见的前言(序论)正文,总结这样的格式或最后再带一个附录 名词解释 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下属的一门研究世界诸民族传统音乐的理论学科,它的基本特征是将某民族现存的传统音乐置入该民族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去,通过对该民族成员是如何根据自身文化传统去构建,使用,传播和发展这些音乐的考察和研究,阐述其有关音乐的基本特征,生存规律和民族文化特质 直接观察法:是调查者亲临音乐事象生存环境后,在音乐发生现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其发生,发展和终结的动态过程的一种调查方法

中国民族音乐

填空: 1中国传统音乐按使用的人群分为哪四大类: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 2民间的音乐具有的特征:创作过程的集体性、传播方式的口头性、音乐曲调的变异性 3山歌的节奏比较自由,多属非均分律动,旋律常有比较多的跳进。山歌的演唱形式多独唱,也有对唱,常在歌前加歌头或吆喝性的喊句 4花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部分地区的地域性山歌的统称,分两个流派:河州型花儿和洮岷型花儿 5民间音乐曲调的变异性:1地域性变异2内容性变异3审美性变异4即兴性变异 6木卡姆有哪三个部分组成:琼乃额曼达斯坦麦西来甫 7大本曲《大哭板》:白族的曲艺音乐,素有“三腔、九板、十八调”之说。 8秦腔:约形成于明代,是梆子腔系戏曲的鼻祖 9川江号子包括:上水号子和下水号子 10维吾尔族包含三部分:民间音乐木卡姆宗教音乐 判断: 1民间歌舞音乐有富有地方性,演员乐器不离手,唱腔旋律……(错说唱音乐) 2热瓦甫是俄罗斯族民间音乐的弹拨乐器(错维吾尔族) 3花灯是一种……的藏族民间艺术形式(错汉族) 4黄扬扁担诞生于云南昆明(错重庆秀山) 5西安鼓乐是一种以丝竹乐为主的传统乐种(错打击乐和吹奏乐混合演奏) 名词解释: 1民族音乐的广义:指的是各民族的音乐,是在民族或一定的文化和社会集团中所共有并被继续传承的音乐总体。中国民族音乐,就是既包含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等传统音乐,也包括近现代由中国作曲家创作的接受欧洲音乐影响的歌曲。器乐曲、交响曲、大合唱、清唱剧、新歌剧等各式各样的音乐作品。 2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作出来的、最能直接反应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短小的歌唱艺术。 3窝热热:舞姿剽悍遒劲,粗犷骁勇,歌声热情奔放,明朗豪爽。属男女二声部合唱。男声部由sol、#mi、do三个音组成呼唤式的旋律,女声部由la、xi、sol三个音组成装饰性的衬腔穿插于男声间隙之中,造成一种热烈粗犷的情绪,轻盈悠扬、爽朗而又健美的声音,似群群羔羊的鸣叫,表现了纳西族先民无拘无束的原始游牧狩猎生活。 4呼麦狭义:指一人同时演唱二声部或三声部的演唱方法。演唱者运用特殊的“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带有气泡音的喉腔共鸣,唱出浑厚的低声部持续长音,在此长音上面唱出清亮透明的高声部泛音旋律。 5民族音乐的狭义:指的是扎根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具有该民族音乐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6民间音乐:指的是由劳动人民创作的、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背景、生动的表达了他们的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 7哄驼调:是唱给母驼的劝奶歌,是在虚词“h?s”上演唱的长调形态歌曲。音乐曲调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其中,上乐句又可分为上下两个乐节,各为一小节。下乐句是一个由三个小节构成的结构。上乐句前一乐节自调式主音“羽”迂回下行,后一乐节自“角”迂回上行并落在羽音。下乐句旋律是上乐句旋律的变化发展。通过新因素的纳入、模进和节奏的拉长等手法,将上乐句所提供的旋律素材重新组织。总体上看,上乐句如诉如歌,具有吟诵、陈述的意味,像是人与畜之间娓娓而谈;下乐句则跌宕起伏、悠远舒展,犹如对母亲的真挚呼唤。 8呼麦的广义:指蒙古族一系列传统唱法之总称,演唱方法有十三种之多,目前所用的主要有四种:“哈日嘎”,是一种超低音演唱方法;“伊斯古日格”,是固定低音加哨音旋律声部的两声部演唱方法,“哈日嘎”和“伊斯古日格”的结合,唱出三个声部;“树伦伊斯古日格”,是两个声部的“直音”呼麦;“乌叶勒呼”,

智慧树中国民族音乐作品鉴赏章末测试答案

1 【多选题】(2分) 传统音乐包括以下哪几个类型? A. 民间音乐 B. 音乐 C. 宫廷音乐 D. 文人音乐 答案: 全选 2 【多选题】(2分) 文人音乐主要是指哪一类音乐? A. 古琴音乐 B. 宴乐 C. 文人自度曲 D. 答案: 朝会乐文人自度曲古琴音乐 3 【单选题】(2分) 春秋战国时期,墨家主的音乐观念是? A. 道法自然 B.

C. 非乐 D. 礼乐 答案: 非乐 4 【多选题】(2分) 宫廷音乐是指下面哪一种音乐形态? A. 朝会乐 B. 祭祀乐 C. 国风 D. 宴乐 答案:朝会乐祭祀乐宴乐 5 【多选题】(2分) 下面哪个观点属于孔子的音乐思想? A. 声无哀乐 B.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C. 大音希声 D. 礼乐

答案:大音希声礼乐 第二章 1 【单选题】(2分)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民间音乐? A. 民间歌舞 B. 民间歌曲 C. 说唱音乐 D. 宫廷音乐 答案: 宫廷音乐 2 【多选题】(2分) 民间歌曲包括以下哪三项? A. 山歌 B. 号子 C. 弹词 D. 小调 答案: 号子山歌小调 3 【单选题】(2分) 一般用“节奏的律动性”来形容哪一类民间歌曲? A.

劳动号子 B. 小调 C. 山歌 D. 京剧 答案:劳动号子 4 【单选题】(2分) “孟女调”属于下列哪一种小调类别? A. 时调 B. 吟唱调 C. 谣曲 D. 插秧山歌 答案:时调 5 【单选题】(2分)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小调的是? A. 对花调 B. 茉莉花调 C. 摇篮曲 D.

花儿 答案:花儿 第三章 1 【单选题】(2分) 省市主要是哪个民族的聚居地? A. 白族 B. 普米族 C. 纳西族 D. 傈僳族 答案:纳西族 2 【多选题】(2分) 蒙古族中最具有特色的有以下哪些音乐? A. 十二木卡姆 B. 呼麦 C. 冬不拉弹唱 D. 长调 答案:长调呼麦 3 【单选题】(2分)

民族音乐鉴赏论文

民族音乐鉴赏之《梁祝化蝶》赏析 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经历了无数次的兴衰轮回,时至今日,淀积着的民族文化无不饱含风霜雪雨,在沧桑中透漏着荡气回肠和令人震撼的东西,而民族音乐则是这些令人震撼的东西当中的一种。民族音乐,主要指流传于民间,为广大民众传唱的风格通俗、曲风简单,便于民间众人理解的歌曲。 音乐从来都是用以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我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从音乐中体现出来,当然我们也可以用音乐陶冶情操,通过音乐来修身养性不失为一种良策。民族音乐在陶冶情操之上则更是做到了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在这里,我和大家谈谈我对于《梁祝化蝶》这首古筝曲子的一些看法和感想。《梁祝化蝶》这首曲子是中国传统曲子之一,它由古筝演奏,故而其音调具有古筝特有的清新、柔和,全曲大约4分半,题材是梁祝故事中祝英台最后扑进梁山伯的坟墓之中,化蝶于梁山伯双宿双飞的情节。 曲子开始时以低音渲染气氛,烘托出了全曲的基本感情基调,主要以悲伤为主,而中间部分则是高低音结合,体现出来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哭诉的悲伤感情以及对自己即将嫁于他人的无奈,而之后音调再次急变,表示出故事情节再次发生变化,梁山伯坟墓突然破裂开,梁山伯魂魄出现在他坟墓之上,似乎在呼唤祝英台,曲子结尾音调悲凉而又平和,声音逐渐降低,似乎是在告诉我们,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双飞而去,且渐渐地远离我们,也远离了这个让人无奈的世界。全

曲以一种轻柔而又悲凉的音调叙述这个故事,表现出了梁祝感情故事的悲伤与无奈。 梁祝故事原文如下: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但是祝英台不甘心女子不能进入学堂学习,于是她女扮男装混入学堂进行学习。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进入学堂后,祝英台遇见了梁山伯,并且成为了知己,整天呆在一块,随着时间的推移,梁祝之间的感情也变得越来越紧密,然而梁山伯并不知道祝英台女儿身的身份,知道他们在一起学习的三年时间过去,梁山伯去祝英台家里拜访时才发现祝英台的秘密,而此时梁山伯心理已早已烙下了祝英台的影子。因此梁山伯在那之后请人上门求亲,可惜祝员外嫌弃梁山伯的贫穷而将祝英台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在得到消息之后不久就病逝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

民族音乐和民族音乐学的关系

从音乐学科上看,民族音乐主要指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是产自于民间,流传在民间的,表现民间生活、生产的歌曲或乐曲,也包括中国历史传下来的各类古代音乐。主要包括民歌、器乐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歌舞和古代音乐等。可参看书目有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的《民族音乐概论》,伍国栋写的《中国民族音乐》、刘正维写的《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等。 比较音乐学的产生与研究对象 民族音乐学最初被称为比较音乐学。比较音乐学的名称是进入20世纪后首先在德国开始使用的,英文为“Comparative Musicology”,其实比较研究的方法用于非欧洲音乐研究最早在17世纪就开始了,但是这一学科的建立是以1885年阿德勒的《音乐学的范畴、方法和目的》和亚历山大约翰·艾利斯的《各民族的音阶》为标志的。其研究对象是欧洲以外的种族、民族的音乐文化,正如萨克斯所定义的异国文化的音乐。这一学科的建立和研究对象的确立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研究者的立场有着密切关系的。首先,比较音乐学的产生和发展与欧洲殖民主义的兴起和扩张有密切的联系。以18世纪为开端,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跨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进入这些地区的西方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化学家首先向外部世界开启了这些非欧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之门。他们用西方学者的观点和方法试图了解、认识和把握这些国家和民族所具有的令他们新奇的特殊文化,想将这些相异于欧洲文化,不被欧洲人所知的文化公诸于众,加之古典进化论学派和马克思、恩克斯对于人类进化和原始社会经济的科学认识,至19世纪60—70年代,民族学作为一门科学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兴起,Enthnology一词1830年首先由法国人让·雅克·昂佩勒提出,30-70年代民族学、人类学学会先后在法、美、英、德和意大利建立起来。比较音乐学则是在民族音乐学进入80—90年代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时应运而生的。这一时期的欧美出现了一支受过专业训练的民族学队伍,开展了世界范围的、有目的的民族学田野调查工作,异国的民间艺术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与此同时,欧美的许多城市建立起了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博物馆,收藏了许多非欧洲的乐器和有关的音乐文物与手稿,记录亚洲、非洲、美洲民族音乐的材料大量增加,使人们对于非欧洲地区音乐文化的注意力进一步增加,加之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对无文字非欧民族音乐的研究产生了无法估量的推动作用。在这些基础上,比较音乐学这门学科在民族学诸多研究的影响下,应强烈而广泛的社会和时代需求产生了。英国语言学家兼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艾利斯和阿德勒、艾斯比塔等欧洲学者为比较音乐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由此可见,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异国音乐文化是相对于当时殖民者的主体文化而言的,也是相对于起初参与比较音乐学研究的这些欧洲学者自身的文化体系而言的。相对于其原本欧洲音乐文化知识体系的未知领域就成了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异国音乐文化=非欧洲音乐文化,即形成了欧洲文化特别是欧洲城市艺术音乐文化相对于非欧洲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实质上是一种以欧洲整体作为一个中心以欧洲大民族为立场而进行的研究。 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整个人类文化研究的进步和不同种族的非欧洲国家的学者对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参与,比较音乐学的研究环境和立场出现了变化和拓展,其研究方向和对象也出现了扩大和性质的变化,最初的比较音乐学的名称被民族音乐学所代替。

中国民族音乐欣赏

中国民族音乐欣赏 宋家初中卜隆坤 教学目标 1、介绍民族乐器,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中国民间乐器。 2、通过欣赏《抬驴》《赛马》《十里埋伏》《奇迹》《民乐合奏》来了解中国民间器乐曲的演奏形式、风格特征,感受中国民乐的特点与风格。 教学重点 通过讲故事、欣赏、表演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有关材料,一及音乐相关文化的有机关联。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把握不同栏目的教学意图,以及如何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灵活取舍教学材料。通过欣赏,不断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欣赏法、分析法 教学设计 一、感受民族音乐 导入:大家喜欢看动画片吗?(生:喜欢) 播放动画片《抬驴》片段.请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它的背景音乐运用的是民族音乐还是西洋音乐? 二、认识民族音乐 1、了解民族乐器及其音色 (1)我国是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大家都知道哪些民族乐器? (2)看来同学们对民族乐器的了解还真不少。你能说出图片中这些乐器的名称吗?(展示、生抢答) 2 、欣赏乐曲 (1)乐曲1:播放《赛马》主题旋律,请学生欣赏并仔细思考它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来自哪首器乐作品?(二胡、《赛马》) (2)赛马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比赛活动?(蒙古族) 请大家在欣赏的同时思考:第二部分音乐中出现了几次主题旋律?每段主旋节奏有何变化?(欣赏《赛马》片段,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结合大家的分析,让我们完整欣赏《赛马》这首曲子。(播放《赛马》) 乐曲2:欣赏著名大型琵琶曲《十面埋伏》 介绍琵琶曲《十面埋伏》的创作背景 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请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思考: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鉴赏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鉴赏 摘要:我国音乐文化多元一体,规模庞大,而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的根本所在,其来源丰富多样,特点显著,风格各异,曲调绚丽,是我国古老音乐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民族民间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生产劳动和生活,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灵魂的载体,它具有丰富多样的品种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风格,它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更是值得人们去欣赏和研究。站在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以怎样的眼光和态度来面对民族民间音乐? 一、认识民族民间音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通过生活实践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它体现了中华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是我国古老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 所谓民族民间音乐,是指一个民族在自身历史进程中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情感、生活的音乐。它是有根音乐,既然是有根,就意味有着生命力,所以被长期广泛流传,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人们的劳动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一个民族在某个生活阶段的心理和情感,(1)如中国的民歌,最初在远古时代,人们在集体劳动为了拼命而发出的呐喊声以及表达心情愉快时发出的欢呼声,这都是最初形成的民歌。虽然当时没有一些文字将其准确记载,但是通过人们在劳动反复吟唱、口传心授,已形成一个“歌谣”。(2)又如情歌的形成专家认为是一个民族的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表情达意时哼的歌,青年男女通过这些简单,朗朗上口的“歌”来表白自己的心声,倾听对方的心灵反映。(3)如后来的说唱音乐、戏曲、歌舞这都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后来由于有了文字的记载,于是民间艺人又将文学、音乐、表演结合在一起,有些在用地方方言演唱……这些说明民族民间音乐源于生活,所以具有最真实朴质的情感,具有庞大的群众基础,从而支撑它发展到今天,随着历史长河不断向前,不断创造出亮光。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1.乡土性。所谓乡土性,也叫地方性或地域性。

浅谈民族音乐学的学习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f8513199.html, 浅谈民族音乐学的学习方法 作者:张钰 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21期 【摘要】民族音乐学是从比较音乐学中逐步演变发展而来的,时间大概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左右。在对民族音乐学进行研究时,一定要注重其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在深度上有所进益,因此,民族音乐学的学习方法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基于此,对民族音乐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探究,并在研究中发现其他新兴学科对民族音乐学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所以,对民族音乐学的学习方法研究将向着更广阔的空间发展,笔者写此论文希望能为与民族音乐学有关的人提供一点理论基础,为我国民族音乐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音乐民族学的发展情况与研究背景 (一)比较音乐学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侧重于运用“比较”的方法关注欧洲以外的国家和民族的音乐。具体而言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我们可以认为是比较音乐学的酝酿期,时间大体为15世纪-19世纪末。15世纪哥伦布发现欧洲大陆,欧洲殖民主义扩张,一些对殖民地的音乐感兴趣的人们开始收集、记录当地的音乐。直到19世末,这种记录一直持续,并有很多书籍出版。例如《中国音乐古今录》、《音乐通史》等。第二阶段,以英国学者艾利斯1885年发表的《论诸民族的音阶》为标志,他的贡献直接形式表现为“音分标记法”的发明,他认为:音乐学是一门“从人种学的角度对民族音乐进行比较研究”的学科。即之后来人们所说的“比较音乐学”。 (二)民族音乐学时期 在1950年,孔斯特发表《音乐学-民族音乐学性质的研究,它的问题、方法及其代表性特点》,这一著作当时已经引起了音乐界不小的轰动,作者又于1974年将书再版时改称为《民族音乐学》,自此,民族音乐学迈进了崭新的发展,涌現出一大批杰出的民族音乐学者和一批重要的理论成果。主要代表人物有:胡德,提出“双重音乐能力”的理论;艾伦·梅里亚姆,提 出“音乐人类学”的概念,认为它提供了所有乐音产生的基础以及最终理解那些乐音和声音过程的框架;阿兰.洛马克斯,美国民族音乐学家《歌唱测定体系》将世界分为十大类歌唱风格 区。

民族音乐鉴赏课学习心得

民族音乐鉴赏课学习心得 李秋法学1101班 110501110 (一)民族音乐鉴赏课的学习体会 通过一学期的民族音乐鉴赏课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不同的体会,可以说受益匪浅。对基本乐理的学习,对简谱试唱的练习,对各地民歌民谣及著名音乐作品的欣赏,以及老师对我国当代著名歌唱家细致介绍,都使我们感悟颇深,我们对音乐的欣赏可以说是层次提高了、深度增加了、体会更深了。 在层次的提高上,现代信息传播的加快与网络的发展,也促进音乐作品的传播,数量上越来越多,质量上层次不齐可以说是当今音乐创作的现状概况。我们需要音乐优秀作品的滋养,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可以放松身心、了解文化、感悟生命,可以提高自己的气质,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比如在课上欣赏的内蒙古民歌《牧歌》、《塞北的雪》,这两首一动一静、风格不同的民歌使我们在音乐中体会到了草原的广阔、空旷、宁静祥和,也体会到了西北牧民充满热情的生活和奔放的生命。我们在欣赏音乐中放松,在愉快的过程中感悟和学习。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我们学会了拒绝那些没有质量、没有形象、没有思想的歌曲,也更不会再去听有些可以说是庸俗的、无聊的歌了。 在深度和对音乐作品的体会上,我们不但学会了一些基本的乐理、还学会了一些音乐语言,知道怎么去欣赏和体会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和艺术魅力。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知道作曲家是按照自己的思想与意图,将不同的音乐元素有机的集合起来,在欣赏音乐时,该作品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意境,音乐具有何种风格、特色,使用何种乐器、人声来表现的,是用何种音乐元素来组成的,我们都必须有所了解,必须将自己的耳朵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来培养成一个能听懂音乐的耳朵。 俗话说,学习知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欣赏音乐也一样,对于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传承不朽、世代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艺术启发的作品,它为什么那么优秀、为什么那么富有感染力、具有艺术性,它如何就表现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而不是那样的艺术情境呢?我们通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逐渐有了自己的判别力,体会更深了。比如在法国作曲家圣璨的作品《天鹅》中,我们知道了用浑厚坚实的大提琴可以表现天鹅的气质优雅,而钢琴则可以表现出湖水的平静清澈,二者结合就仿佛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二)对音乐鉴赏课中基础乐理和试唱知识学习的认识 有的人可能会问:我们这是民族音乐鉴赏课,不是小学生的音乐课,为什么要学习基础的乐理和试唱知识呢?但是还是那句话: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果没有一些基础的乐理知识作为基础,又怎么能够欣赏出整部音乐作品的美呢?就好像学习课文要先学习生字一样,你连字都不认识,又怎么去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艺术情怀呢? 事物都是由一系列元素组成的,音乐也不例外,作曲家作曲和文学家写小说诗歌一样,有整套的表达情感的体系,这个体系就是常说的音乐语言。音乐语言包含诸多元素,有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调式等等,一首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和艺术魅力,是作曲家是按照自己的思想意图将各种不同的音乐元素有机结合产生的。音乐作品有很多,但是就是因为其中的音乐元素的不同从而造成的艺术效果的不同,我们就能很容易的将他们区分出来。而对于音乐作品的鉴赏,我们就更需要对基础乐理知识的学习。比如在对乐理“音的强弱”这一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音的强弱对音乐的表现力和艺术形象特别重要。音的强弱可以表现出人的情感和态度,情感、态度的表现则是与人物性格的表现有所不同。抑制、

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那么,中国民族音乐有什么特点呢?下面就跟随小编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民族音乐基本特点的相关知识吧! 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特点首先,从音乐的构成上来说,中国音乐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音乐。所谓五声调式,是由指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组成的调式,类似于简谱中的1、2、3、5、6。民族音乐中的六声调式和七声调式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音乐一般都是由五声音阶写成的,如民歌《茉莉花》、《小河淌水》、《五哥放羊》,器乐曲.《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等等。过去经常有人把唱歌不准的人称为五音不全,这里说的五音就是指五声调式中的这五个音。 其次,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中国音乐注重音乐的横向进行,即旋律的表现性。与中国的书法、绘画等艺术一样,在艺术风格上,中国音乐讲究旋律的韵味处理,强调形散神不散。传统的中国音乐作品在旋律进行上常常以单旋律的方式进行,对和声的运用较少。如人们熟悉的中国古代的十大名曲,基本上都是某一种乐器的独奏曲目。合奏音乐一般用在宫廷典礼、宗教仪式、迎神赛会等大型场合,这与讲求和声效果的西方音乐是有较大区别的。 再次,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诗歌等姊妹艺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音乐一般都离不开舞蹈,如远古时期的..《六代乐舞》、唐朝的歌舞大曲以及唐宋以后兴起的戏曲音乐都体现了音乐与舞蹈结合。 古代的诗歌一般分为诗、词、曲三类,开始都是用来演唱的,只是后来诗歌的功能有了分化。从现代音乐角度来看,歌曲的歌词大都是押韵的,一首好的歌词本身也是一首好的诗歌。 另外,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演唱方法上也是很有特色的。我们通常把这种中国人千百年来在音乐实践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符合中国人欣赏习惯的演唱方法叫做民族唱法。民族唱法的特点是:强调声音的明亮与甜美,语言生动与感情质朴,强调行腔的圆润和咬字吐字的清晰,讲求气息的运用,并以真声演唱为主。近年来,我国声乐工作者在继承我国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不断借鉴和吸收美声唱法的特点,使民族唱法更加科学,生命力更强。 中国的戏曲唱法也是民族唱法的一种,是很具特色的演唱方法。中国戏曲种类很多,不同的戏曲有不同的演唱方法,戏曲唱法以京剧的唱法最有代表性。在京剧中,演唱方法又叫唱腔。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五种角色各有各的唱腔,其唱法复杂多变,真假声并用,方法考究,是世界上特色鲜明的演唱方法。现代民族唱法中的很多精华都来自中国的戏剧唱腔。 中国民族音乐的来源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1、中原音乐 指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

中国经典民族音乐鉴赏

《中国经典民族音乐鉴赏》赏析心得在这学期我选修了《中国经典民族音乐鉴赏》这个课程。之所以选它是因为,音乐欣赏是培养和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发展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在这几讲中,我随着老师见识到了各种的民族乐器,欣赏到了各种古典的民族音乐。比如琵琶曲《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古筝演奏的《高山流水》、《渔舟唱晚》;扬琴独奏《彝族舞曲》;唢呐吹奏的《百鸟朝凤》;竹笛演奏的《苏州行》;扬琴弹奏的《步步高》等等。当然在这些乐曲中有我很喜爱的几首民乐。 唢呐独奏曲之一就是《百鸟朝凤》这首曲子。原是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间乐曲。它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1953年春,由山东省菏泽专区代表队作为唢呐独奏参加全国会演,受到热烈欢迎。 自《百鸟朝凤》搬上舞台以来,经过了多次加工改编。原在民间流传的《百鸟朝凤》,乐曲结构松散,没有高潮,即兴发挥时,公鸡啼晓、母鸡生蛋,甚至连小孩的哭叫声等都随意加入。当《百鸟朝凤》被选为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节目时,经民间乐手任同祥在专业音乐工作者协助下进行加工,针对原曲缺陷,压缩鸟叫声,删去鸡叫声,并设计了一个运用特殊循环换气法长音技巧的华彩乐句,扩充了快板尾段,使全曲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后在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民间音乐比赛银质奖。七十年代,在任同祥演奏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一个呈现百鸟齐鸣

意境的引子,以加强音乐性,还扩充了华彩乐句,使用快速双吐演奏技巧,使乐曲更为完整。 神话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凤凰只是一只很不起眼的小鸟,羽毛也很平常,丝毫不象传说中的那般光彩夺目。但它有一个优点:它很勤劳,不像别的鸟那样吃饱了就知道玩,而是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将别的鸟扔掉的果实都一颗一颗捡起来,收藏在洞里。 有些鸟说:“这有什么意思呀?这不是财迷精,大傻瓜吗?”可别小看了这种贮藏食物的行为,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可发挥大用处了! 果然,有一年,森林大旱。鸟儿们觅不到食物,都饿得头昏眼花,快支撑不下去了。这时,凤凰急忙打开山洞,把自己多年积存下来的干果和草籽拿出来分给大家,和大家共渡难关。 旱灾过后,为了感谢凤凰的救命之恩,鸟儿们都从自己身上选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来,制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鸟衣献给凤凰,并一致推举它为鸟王。 以后,每逢凤凰生日之时,四面八方的鸟儿都会飞来向凤凰表示祝贺,这就是百鸟朝凤。 民乐步步高 《步步高》是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代表作,旋律轻快激昂,层层递增,富有动力,给人以奋发上进的积极意义。 步步高:吕文成的代表作,是一首颇有特色的广东名乐。乐谱出自1938年沈允升著的《琴弦乐谱》,在当时已很流行。

民族音乐学中文书目

民族音乐学书目 苗晶、乔建中 1978:《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伍国栋 1997:《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张振涛 2002:《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音乐会》[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薛艺兵 2003:《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中国乐器志·体鸣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萧梅 2001:《田野的回声――音乐人类学笔记》[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陈铭道 2004:《音乐学-历史、文献与写作》,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 1988:《民族音乐学――音乐词典词条汇编》[Z]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董维松、沉洽编 1985:《民族音乐学译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王光祈: 《中西乐制之比较》,1924年成书,1926年中华书局出版。 《东方民族之音乐》,1925年成书,1929年中华书局出版。 Myers, Helen 1992: Ethnomusicology: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London: W.W.Norton & Company.

民族音乐学理论文章 沉洽:“民族音乐学在中国”,《中国音乐学》1996年第三期。 沉洽:“音乐文化的双视角关照――民族音乐学的一种新定位”,《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三期,第18-21页。 沈洽:“民族音乐学10年”,《中国音乐年鉴》1990年卷,第338-355页。 汤亚汀:“西方民族音乐学思想――历史的轨迹”,《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二期,44-62页。汤亚汀:“西方民族音乐学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历史与现状的评估”,《音乐艺术》1988年第2期。 伍国栋:“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理论学术思想的转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3-43页。

民族音乐理论

民族音乐理论

————————————————————————————————作者: ————————————————————————————————日期: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中国音乐包括:中国传统音乐、中国新音乐、中国流行音乐、中国现代音乐。 2、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新音乐。 3、传统音乐包括: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 4、民间音乐包括: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 5、世界音乐分为三大音乐体系,即:希腊音乐体系(现称欧洲音乐体系)、中国音乐体系、和波斯----阿拉伯体系。 二、名词解释: 1、民族民间音乐:民族音乐中包括民间音乐与专业音乐两大方面:民间音乐是集体创作,自发性质,一般指传统音乐,主要是指1840年以前形成的并延留至今的音乐;专业音乐是个人创作,专业性较强,一般是指近现代音乐,主要是指1840年以后的音乐。 传统音乐又包括宫廷音乐(雅乐,用在庆典、祭祀仪式上)、文人音乐(散曲、琴歌)、宗教音乐(寺庙音乐)和民间音乐。 2、音腔“unfixed tone”: 中国大多数音乐中本身具有高低变化的音,即在单个乐音的进行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与特殊音乐表现意图相联系的音成分(音高、音色、力度)的某种变化,西方有人用unfixed tone 来称呼它,(意思是“不固定的音”或“拴不住的音),我国有的学者把它称为“音腔”。这种音腔或带腔的音在每一首民族音乐作品中都可以听到 三、简答: 1、简述民间音乐的类型及其特点? 民间音乐一般分为五大类:民歌、说唱音乐、歌舞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各大类的特点分别是: 1、民歌:旋律优美、擅长抒情。 2、说唱音乐:音乐与语言结合紧密,擅长叙事。 3、歌舞音乐:曲调明快、节奏鲜明,音乐与舞蹈紧密结合。 4、戏曲音乐: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用音乐表现人物性格和戏剧矛盾冲突。 5、器乐:不受歌词限制,充分发挥乐器自身性能,音乐性较强。 2、我国民族音乐有哪些基本审美特征? 我国民族音乐的基本审美特征有:1、“和”的精神。2、“线”的形态。3、“虚”的意境。 四、论述: 我国民族音乐在音乐形态(乐音、音调、节拍节奏、织体)方面,与西方音乐有何不同?略谈你对学习此章节内容后的感想。 与西方音乐相比,中国音乐主要从以下几点区别与西方音乐: 1、乐音的带腔性(乐音构造方面): 除了平直进行的音以外还大量存在着本身具有高低变化的音,西方有人用unfixed tone 来称呼它,(意思是“不固定的音”或“拴不住的音),我国有的学者把它称为“音

民族音乐欣赏

摘要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文化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欣赏民族音乐要深层次的真正地理解民族音乐的内涵、特点、价值、历史、现状等。[1]然而,如今我们大多数人却盲目的追求流行音乐,对祖国的优秀音乐文化的了解却微乎其微!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是我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的优秀民族文化之一。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博大深远的文化背景以及众多民族和人口,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刻内涵和

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在世界音乐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1] 以前我认为民族音乐欣赏就是简单地了解一下民族音乐,会唱几首,听几曲去欣赏它们。就像如今我们对音乐的欣赏都是浅层次的、盲目的!自从上了第一节课后,我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要想真正的认识民族音乐,我们必须从历史背景开始,去发掘它们的背景、作者、特色、历史价值……从而真正的理解民族音乐的内涵。 中国民族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民歌约有30万首左右,民族民间器乐约有200余种,独奏、重奏、合奏难以数计,曲艺约有200多个曲种。民族器乐分类有吹奏、弹拨、拉弦、打击乐器,曲式结构大多以曲牌为基础,段落性很强。[2]中国民族音乐具有其鲜明的特点: 首先,从音乐的构成上来说,中国音乐是由指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

组成的五声调式为基础的音乐。[2] 其次,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中国音乐注重旋律的表现性。在艺术风格上,中国音乐讲究旋律的韵味处理,强调形散神不散。 再次,在古代,音乐一般都离不开舞蹈,我们常常看古装电视剧也会发现里面或多或少都会有民族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从现代音乐角度来看,歌曲的歌词大都是押韵的,可以说一首好的歌词也是一首好的诗歌。[2] 中国民族音乐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第一,具有婉转迂回的曲线美,更具有深刻的表情意义。它不同西方音乐以旋律、和声、复调共同完成音乐的表现内容,经过长期充分的发展,形成了人们独特的单声音乐审美观念。 第二,具有重情、重自娱、重意的音乐审美特质,我们重视其价值功能和表现特征,因此赢得了世界听众的欢迎。[1] 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古时期:中华民族音乐的蒙昧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 夏、商时期:夏商两代是奴隶制社会时期。这时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 西周、东周时期:周代时期民间音乐生活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音乐文化高度发达。 秦、汉时期:秦汉时开始出现“乐府”。它继承了周代对采风制度,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也继承了大量乐工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这些用作演唱的歌词,被称为乐府诗。乐府,后来又被引申为泛指各种入乐或不入乐的歌词,甚至一些戏曲和气越也都称之为乐府。汉代主要的歌曲形式是相和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相和歌发展起来的清商乐在北方得到曹魏政权的重视,设置清商署。两晋之交的战乱使清商乐流入南方,与南方的吴歌、西曲融合。在北魏时,这种南北融合的清商乐又回到北方,从而成为流传全国的重要乐种。[3]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民族音乐,如同生命里的步伐一般与我们同行。而我们欣赏民族音乐就如同品味生活,让人感受其中的各种喜怒哀乐。因此欣赏民族音乐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在我们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音乐所展现的内涵、历史、价值等会极大地感染我们,我们的性格和爱好也会在音乐欣赏中得到影响! 总之,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民族音乐风格因地区时间差异而不同,这也是它们的魅力所在,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通过民族音乐的相互沟通,让我们的世界不停的发展,永葆生机!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族音乐鉴赏 [2] 民族器乐欣赏

研究报告中国民族音乐鉴赏

研究报告中国民族音乐鉴赏 中国民族音乐鉴赏 中国民族音乐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类别 中国民族音乐一般分为五大类,即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每类音乐又各有多种体裁、形式、乐种和作品,如歌曲又有古代歌曲和民间歌曲之分;民间歌曲中又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及多声部歌曲等不同的体裁;同是山歌,又因地区、民族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点。又如民族乐器,早在两千多年的周代就有七十多种乐器了。现在经常使用的乐器已达两百多种。按其演奏方法和性能,可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这些乐器既能独奏,又能组合成各种形式和乐队进行重奏和合奏,并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不同乐器的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各种乐器的独奏乐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族音乐的民族特点 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民族音乐一般分为五大类,即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每类音乐又各有多种体裁、形式、乐种和作品,如歌曲又有古代歌曲和民间歌曲之分;民间歌曲中

又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及多声部歌曲等不同的体裁;同是山歌,又因地区、民族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点。又如民族乐器,早在两千多年的周代就有七十多种乐器了。现在经常使用的乐器已达两百多种。按其演奏方法和性能,可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这些乐器既能独奏,又能组合成各种形式和乐队进行重奏和合奏,并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不同乐器的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各种乐器的独奏乐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形成受到各民族所处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由此而形成的主要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以及语言、宗教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标准、人生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 中国民族音乐尽管由于不同的民族、地区、体裁、品种、流派而各具特色,但它们都共同地蕴藏着以上特征,并且体现在音乐形态的各个方面。中国民族音乐反映出自身的风格与特征有别于西方音乐,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数千年来以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心理素质。一方面“成教化、助人伦”,旨在维护种种关系;另一方面受庄禅影响,追求神化出世。勤劳质朴,尊重传统,自足自得,崇尚中庸等成为集体潜意识,渗透在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人们心理、生理、物质和生存的文化根基使得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一种习惯,讲究和谐、追求悟性等等,它包含在音乐的创作技巧,形式和心理需求。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风格特征表现在音乐的线条、和谐和意境三个方面。 1、线条 中国民族音乐是线状为主的音乐思维方式,与西方音乐注重立体的声响效果,通过和声及多声思维而构成音乐的框架来表现一种哲理,音乐上有较丰富的逻辑性

民族音乐理论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中国音乐包括:中国传统音乐、中国新音乐、中国流行音乐、中国现代音乐。 2、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新音乐。 3、传统音乐包括: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 4、民间音乐包括: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 5、世界音乐分为三大音乐体系,即:希腊音乐体系(现称欧洲音乐体系)、中国音乐体系、和波斯----阿拉伯体系。 二、名词解释: 1、民族民间音乐:民族音乐中包括民间音乐与专业音乐两大方面:民间音乐是集体创作,自发性质,一般指传统音乐,主要是指1840年以前形成的并延留至今的音乐;专业音乐是个人创作,专业性较强,一般是指近现代音乐,主要是指1840年以后的音乐。 传统音乐又包括宫廷音乐(雅乐,用在庆典、祭祀仪式上)、文人音乐(散曲、琴歌)、宗教音乐(寺庙音乐)和民间音乐。 2、音腔“unfixed tone”: 中国大多数音乐中本身具有高低变化的音,即在单个乐音的进行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与特殊音乐表现意图相联系的音成分(音高、音色、力度)的某种变化,西方有人用unfixed tone 来称呼它,(意思是“不固定的音”或“拴不住的音),我国有的学者把它称为“音腔”。这种音腔或带腔的音在每一首民族音乐作品中都可以听到 三、简答: 1、简述民间音乐的类型及其特点? 民间音乐一般分为五大类:民歌、说唱音乐、歌舞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各大类的特点分别是: 1、民歌:旋律优美、擅长抒情。 2、说唱音乐:音乐与语言结合紧密,擅长叙事。 3、歌舞音乐:曲调明快、节奏鲜明,音乐与舞蹈紧密结合。 4、戏曲音乐: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用音乐表现人物性格和戏剧矛盾冲突。 5、器乐:不受歌词限制,充分发挥乐器自身性能,音乐性较强。 2、我国民族音乐有哪些基本审美特征? 我国民族音乐的基本审美特征有:1、“和”的精神。2、“线”的形态。3、“虚”的意境。 四、论述: 我国民族音乐在音乐形态(乐音、音调、节拍节奏、织体)方面,与西方音乐有何不同?略谈你对学习此章节内容后的感想。 与西方音乐相比,中国音乐主要从以下几点区别与西方音乐: 1、乐音的带腔性(乐音构造方面): 除了平直进行的音以外还大量存在着本身具有高低变化的音,西方有人用unfixed tone 来称呼它,(意思是“不固定的音”或“拴不住的音),我国有的学者把它称为“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