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十大医学突破

2012年度十大医学突破
2012年度十大医学突破

2012年度十大医学突破

1. “垃圾DNA”有大作用

以往认为,人体内98%的基因组序列都是无用的垃圾基因,如今看来这一观点已经过时。事实上,这些DNA才是遗传的中心,它们可以调节基因何时以何种方式发挥作用,以及如何高效生产出不同的蛋白。没有这些DNA,基因组就如同没有意义的混乱语句。科学家正在探索这一生物信息学的新领域,试图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基因开关”。

2. 体内微生物作用机理

人体内最丰富的组成部分是什么?细胞?基因?都不对,是包括多种细菌在内的微生物,它们与人体细胞的比例是10:1。目前,科学家刚刚完成了人体微生物群系项目的第一阶段工作,该项目旨在认识人体内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大部分微生物是人类的朋友,它们能帮助我们消化食物,或提高免疫系统功能。随着研究深入,科学家发现它们在人类多种慢性疾病,如感染发炎、肥胖症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或许能为我们攻克这些健康难题提供帮助。

3. 新型艾滋病药物

Truvada已经成为对抗艾滋病的有力武器,不过现在,这一含有两种抗病毒成分的药物已经成为健康人群中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方法。经过一系列突破性的实验,科学家发现使用该药物的未感染人群,其患上艾滋病的概率大大降低。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扩大了Truvada的批准范围,使具有感染艾滋病高风险的健康人也可以使用该药物。研究显示,未感染HIV的男性同性恋者以及HIV阳性患者的性伴侣,使用该药物之后其感染风险降低了42%至75%。不过也有批评者认为这种药物将导致无保护性行为的增加。

4. 实验室生成人体组织

与肾脏或肝脏不同,气管并不在通常的器官移植名单之列。不过,随着干细胞技术的发展,病人可以自己来生长新的气管。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研究者刚刚造出了第二个人造气管。利用合成微纤维和从病人骨髓采集的干细胞,研究者在实验室里生成了新的气管,并成功连接了患者的鼻子、口腔和肺部。在第一个病例中,一位死者捐献的气管为另一位西班牙妇女的干细胞提供了生长支架。而在最新的实验中,研究者利用生物工程矩阵来培养干细胞,这项技术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前景,几乎所有类型的干细胞,都可以以此为基础生长出各类型的器官。

5. 自闭症逆转的新希望

对自闭症儿童的父母来说,这无疑是振奋人心的消息。研究者称早期行为疗法能够帮助自闭症儿童恢复正常的大脑模式。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儿童,通过参与“早期介入丹佛模式”(ESDM,Early Start Denver Model),其大脑显示出对人面孔和其他物体等处理方式的改变。这种模式包括了大量与儿童有关的社交和语言活动。通常,自闭症儿童在观看无生命物体,如玩具的图像时,会具有比看到人物图像更活跃的大脑活动。但在经过两年的ESDM疗法之后,自闭症儿童出现了相反的反应,并接近正常儿童中发现的情况。这项研究表明,中止甚至逆转与自闭症有关的大脑变化是可能的。

6. 乳腺癌治疗突破

乳腺癌无疑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致病原因包括多种遗传和生活方式的因素。不过令研究者欣慰的是,最新的DNA分析表明,乳腺癌可能比原先想象得要简单一点。癌症基因组图谱项目对数十种癌症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发现在510个乳腺癌病例中出现了3万个突变,不过这些突变都可以归入4个主要的亚型。其中一个亚型显示出乳腺癌与卵巢癌的紧密联系,意味着对后者的治疗方法可能有助于乳腺癌的治疗;另一种亚型很好地解释了为何患有HER-2受体肿瘤的女性对某些药物,如赫赛汀具有更有效的反应。这些新突破将改变医生对乳腺癌的治疗方法,有时候甚至是生存和不治之症的区别。

7. 新生儿快速DNA诊断

50个小时,这就是解码并解读一个新生儿基因组所需要的时间,而过去常常这一过程需要数个星期甚至数个月。对于一个严重患病的婴儿来说,这短短两天时间可能就意味着生和死的差别。基因组分析的加速要感谢测序技术的发展,加上连接了3500种儿童疾病遗传缺陷的新型软件,医生可以快速决定使用何种方案来拯救婴儿的生命。每年在产后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婴儿中,大约有30%患有遗传疾病,而新兴的基因组分析技术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大大提高对他们的治疗水平。

8. 解码儿童肿瘤

近几年来,小儿癌症的存活率已经提高到了80%到90%,不过这其中大部分要归功于肿瘤的早期诊断,以及一些成熟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化疗和放疗等。因此,医生们希望为期三年,耗资6500万美元的“小儿癌症基因组项目”能够提供更多新的疗法。这一项目旨在了解常见小儿癌症的基因组序列,并进一步研究癌症的发病机制。如果能发现不同类型癌症之间的共同途径,将使医生在治疗相关癌症时更游刃有余。此外,基因研究也将推动研发抑制细胞异常生长的药物。

9. 人造小鼠卵细胞

干细胞已经创造了众多看似不可能的医学奇迹,包括糖尿病的治疗、帮助瘫痪病人重新行走、修复受损的心脏组织等。然而,就算是干细胞技术,在如何再生精子和卵子这方面,也是巨大的挑战。目前日本的科学家已经开始尝试,他们利用来自老鼠的两种干细胞——一种采自刚发2天的胚胎,一种来自重新编码的成年老鼠皮肤细胞——成功生成了具有活力的卵细胞。之后,这些由干细胞获得的卵细胞受精发育成了健康的幼鼠。该成果有望为患不育症的人类夫妇提供新的疗法。

10. 青春痘切换病毒

我们常说“以毒攻毒”,如今医生也开始运用这一理念来对付青春痘了。他们利用一种相对不那么活跃的病毒来对抗引起青春痘的细菌。实际上,这种病毒在毛孔深处早已存在,它们具有感染细菌的能力,现在要做的就是快速提高病毒的数量。你可以通过涂抹携带有病毒的药膏来实现这一目的,当然,也可以提取病毒产生的杀菌物质来制成药物。

期待十大医学突破

期待十大医学突破 人类在健康方面有喜有忧,喜的是我们可能距离最终战胜癌症越来越近,忧的是禽流感大有向全世界蔓延的趋势。健康前沿方面将是令人期待的一年,一些激动人心的研究成果将会问世,治疗癌症和心脏病的新方法也将取得重要进展,一种新病毒可以让我们为我们的漠视而付出惨重代价。 禽流感 禽流感令科学家感到相当忧虑。禽流感是由一种称为H5N1的新型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现正影响东南亚国家的家禽,并已开始传染给人类。专家警告称,这种流行性疾病有可能影响到全球700 万至1 亿人,死亡率超过70%.但愿这只是专家们在“耸人听闻”,也更希望他们尽快找到应对禽流感的办法。 心脏病 心脏病和癌症将仍将是威胁我们健康的最大敌人,干细胞研究有可能成为明年的一大新闻。医生正在用从有心脏病史的患者身上抽取的骨髓样本进行实验,并提取能够转化成心脏肌肉细胞的原始干细胞。他们需要将这些干细胞移植到受损心脏,观察健康、有用的心脏肌肉是否能在受损心脏部位发育生长。还有一些不令人信服的研究让人们大为兴奋,由一个英国和欧洲协会进行的临床实验计划于2005年开始实施,实验结果将有助于科学家决定干细胞治疗在心脏病发作后是https://www.360docs.net/doc/af9971240.html,否将成为常用的治疗手段。 目前科学家正在开发能够给出现衰竭的心脏提供动力的微型泵。当心脏无法正常跳动,肺中的流体集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心力衰竭。目前药物是除心脏移植之外仅有的治疗手段,而心脏移植并不适于年老体弱患者。然而,一种叫做左心室辅助仪器(LVAD)的微型金属泵在植入胸腔后,能够替代心脏的作用。随着为左心室辅助仪器提供动力的电池包越来越小,这种辅助仪器本身也会越来越小。 高血压 高血压的治疗方法即将出现一些大的变化。,β- 受体阻滞药的需求将下降,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需求却会上升。12月中旬公布的一项实验将服用洛沙坦(一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高血压的患者与另一组服用阿替洛尔(β- 受体阻滞药)治疗高血压的患者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服用洛沙坦的高血压患者出现致命性心脏病发作的风险比后者低35%.另一次重要实验是美国心脏病学院 3 月份的研究结果。这次实验在科学家发现大批服用培哚普利(一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氨氯地平(一种钙通道阻滞药)的高血压患者比服用替洛尔阿和利尿剂的高血压患者更为有效后一年停止。使用培哚普利和氨氯地平等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出现非致命性心脏病发作的几率更小,死于心脏病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维他命C 也可能有助于治疗高血压。一项涉及30万人为期10年的跟踪研究显示,每天服用700 毫克维他命C 的人,他们患心脏病的可能性下降25%.维他命E 补充剂似乎对治疗高血压没有什么作用。 癌症 英国癌症研究政策与交流部门主任罗伯特。索哈米教授对癌症治疗和预防的前景比较乐观。他说:“我们现在有多种需要试验的药物。现在处于癌症研究的黄金时期。”他表示,癌症治疗已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治疗手段,目前可供患者选择的治疗方式有很多。通过揭示癌症的生物学和基因,医生开始对单个人进行预防、检测和治疗。以治疗乳腺癌为例,如果乳腺癌具有某种生长信号的基因,那么治疗乳腺癌的药物联合泰索帝(Herceptin )可能相当有效。但如果乳腺癌不具备那种生长信号,联合泰索帝可能也不会有什么

衡水十三中2016年十大亮点回眸,衡水十三中,全国百强中学

衡水十三中2016年十大亮点回眸,衡水十三中,全国百强中 学  继往开来展宏图,砥砺奋进谱华章。2016年,十三中速度、十三中力量、十三中精神继续成为十三中鲜明的教育特色。我校坚持发扬“惟真惟实、唯先必争”的十三中精神,坚守“固本中求真,坚守中创新”的本真教育办学理念和“激爆潜能,滋育卓越,崛起奋进,勇创名校,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发展理念,做实做细教育服务,做新做优教育改革,做大做强教育品牌,使十三中保持着蓬勃活力和鲜明特色。现梳理2016年我校十大亮点工作,以飨关心关注我校发展的各界朋友。回首过去,我们一起砥砺前行;展望未来,我们更加步伐坚定。 1、高考成绩书写新辉煌,市委、市政府向我校发来贺信,祝贺我校高考新突破 用实力办教育,靠内涵谋发展。2016年高考,我校在连年攀升的基础上,取得新突破:纯文理(不含音体美艺术特长生)本一上线716人,四年本一上线人数提升65倍。纯文理本一上线率67.38%,跃居全市所有县市区高中第三名,四年本一上线率提升39倍,600分以上人数达到154人,创造了高中教育发展的新亮点。6月30日,市委、市政府特

向我校发来高考贺信,体现出市委、市政府对我校高考佳绩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认可。市委、市政府在贺信中写到:衡水市第十三中学秉承“惟真惟实、唯先必争”的不懈追求,实现了高考成绩连年攀升、持续突破,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进一步做靓了衡水教育品牌,有力地提升了衡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促进全市绿色崛起、跨越赶超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市委市政府领导纷纷批示祝贺我校2016高考大捷。11月10日-11日,2016年“升学在线”河北省高中高校对接峰会在石家庄铁道大学成功举办,我校获评“2015-2016年度最受高校欢迎高中”。2、生命教育卓然有效,我校获“2016年度全国生命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6年,在“全国第五届生命教育创新高峰论坛”上,我校荣获“2016年度全国生命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一直以来,我校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校融入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珍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欣赏生命、保护生命、提升生命,并内化为提高个人能力、个人德行,提升生命质量的意识和情怀,成就美好未来。我校将继续致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综合生命德育教育构建生命教育大体系,为学生们的

2010CB530100-重要病毒的入侵机制研究

项目名称:重要病毒的入侵机制研究 首席科学家:胡勤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起止年限:2010年1月-2014年8月 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

一、研究内容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以冠状病毒科、黄病毒科和疱疹病毒科中的代表病毒HCoV-HKU、JEV和HSV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I、II、III型病毒入侵机制的比较研究,发现其共性或规律,为设计相对广谱的抗病毒入侵药物提供新思路,是病毒病防治的重大需求。本项目将集中解决如下关键科学问题: (1)病毒包膜蛋白-细胞受体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2)病毒包膜蛋白变构诱导病毒-细胞膜融合的机理及其抑制。 其学术内涵包括: 1、HCoV-HKU、JEV等的入侵受体尚未确定 冠状病毒HCoV-HKU的入侵受体尚未确定;黄病毒JEV、疱疹病毒HSV在不同细胞上可以与不同细胞表面分子结合,但有些只是吸附因子而不是入侵受体。发现HCoV-HKU、JEV的细胞受体及研究受体的分子识别机制对于研究病毒包膜蛋白与细胞受体相互作用、病毒内化及病毒膜-细胞膜融合的分子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而且,阐明这些科学问题将有助于揭示HCoV-HKU、JEV、HSV为代表的I、II、III型包膜病毒的入侵机制及规律,并为药物设计和新型疫苗研制提供科学依据和突破口。 2、HCoV-HKU、JEV、HSV病毒内化和病毒-细胞膜融合的机制仍不清楚 HCoV-HKU、JEV和HSV病毒内化、病毒膜与细胞膜融合等过程的分子机制均不清楚。除以上共性问题外,有待回答的问题还包括:(1)HCoV-HKU:尚无HCoV-HKU敏感细胞系;HCoV-HKU S 蛋白的激活方式及介导病毒入侵途径不明确;HCoV-HKU S 蛋白的抗原特性及病毒中和抗体表位尚有待研究。(2)JEV:对包膜蛋白中决定细胞、组织嗜性和毒力的相关位点不明确;对JEV入侵初始靶细胞、入侵抗原提呈细胞及入侵血脑屏障的分子机制均不清楚。(3)HSV:其入侵是通过4个病毒包膜蛋白gB、gD、gH、gL与细胞膜或内体膜蛋白相互有序的协同作用实现的。gD 是主要的受体结合蛋白,是HSV入侵的重要决

science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science十大科学进展(这个排名分先后,最起码第一是最厉害的;含英文段落练手) 2016 1.清除衰老细胞保持年轻 但是今年,梅奥诊所的研究人员证实清除衰老细胞可以延迟肿瘤形成,维持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延长寿命,且没有观察到任何的不良影响。 梅奥诊所的研究人员利用了一种转基因使得药物能够诱导除去正常小鼠体内的衰老细胞。当给予一种叫做AP20187的化合物时,除去衰老细胞延迟了肿瘤形成,抑制了多个器官发生年龄相关的退化。治疗小鼠的平均寿命延长17-35%。它们还显示出更健康的外表,脂肪、肌肉及肾脏组织中的炎症量减少。 梅奥诊所研究人员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衰老细胞清除的研究,2011年的Science十大科学突破中也有它。 2.人工设计蛋白质 蛋白质是我们生命的支柱,它们能加快关键的化学反应,让肌肉使出力,帮助细胞进行沟通,防御入侵者。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希望能创建出自己设计的蛋白。今年研究组设计并合成了一个可自组装的25纳米的二十面体壳蛋白笼子,并且研究制成了兆道尔顿规模、双组分的二十面体蛋白复合物。 设计新蛋白要求科学家能准确预测蛋白质的三维结构,而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由于氨基酸的性质各异,在预测时发生的一些微小误差,都会极大影响最终结果。为了增加预测的准确度,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同源比较法,即基于结构已知的蛋白,对结构未知,但序列接近的蛋白质进行结构预测。这种方法虽有效,但也很快遇到了短板:目前已知的蛋白数量太少,不足自然界中蛋白数量的千分之一。这让能用于比较的“模板”数量严重不足。 为此Baker等人创造了一个叫做Rosetta的预测工具,利用局部的氨基酸性质,分析蛋白片段。经过多次改良,这一研究组目前已经成功预测了900多个蛋白结构。而且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能够结合特殊凝血素的蛋白,结果在临床前实验中证明人工合成的新蛋白能够发挥作用。

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件大事

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件大事 2016年,《中国制造2025》由文件编制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5大工程实施指南以及服务型制造、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医药产业发展等3个行动或规划指南发布实施,信息产业、新材料、制造业人才等3个规划指南即将发布,“1+X”规划体系编制完成。出台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批复5个城市和3个城市群开展城市(群)试点示范,因地制宜、特色突出、区域联动、错位竞争的制造业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推进实施,高端装备发展取得系列重大突破,一连串“卡脖子”问题得到解决。 02 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是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 “大飞机”“两机” “核高基”等科技重大专项、重大项目的实施,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取得系列重要突破。6月20日,基于自主芯片的“神威·太湖之光”成为世界上首台峰值运算速度超过十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6月28日,首架国产支线客机ARJ21正式进入航线运营。7月23日,AG600大型灭火救援水陆两栖飞机总装下线。8月23日,“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完成最大下潜深度10767米。9月18日,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长江三峡升船机试通航取得成功,其技术难度、制造难度、安装难度均创世界之最。一个个重大技术装备不断刷新纪录,标志着我国制造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 03 首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成立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是构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6月30日,我国首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正式成立,通过协同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打通技术研发供给、商业化等链条,着力突破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最大技术瓶颈。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的成立,加快了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步伐。目前,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进入创建阶段,北京、江苏、湖北、广东等省(市)建设了19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04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修订出台 无线电频谱是国家的战略性稀缺资源,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多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积极推动并组织修订1993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2016年12月1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签署,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这在我国无线电事业发展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法制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新《条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频率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和回收制度,增加了卫星无线电频率管理的相关规定,提高了对擅自用频设台的处罚力度等。新《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推动无线电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05 我国跨入电话用户全实名时代 电话用户实名登记是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的迫切需要。工业和信息化部在积极稳妥组织电信企业依法依规开展电话用户实名登记工作的同时,切实加强用户登记信息保护,部署电信企业依法对非实名手机号实行双向停机,督促和强制非实名用户进行补登记。2016年12月31日,我国将全面实现电话用户实名登记。 06 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制造技术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趋势和主要特征。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动顺应技术、产业发展趋势,推动发布实施《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组织实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智能制造专项,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快速成长,智能控制与感知、工业核心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网络化协同制

2000年至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涉及细胞生物领域汇总

2000年至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涉及细胞生物领域汇总 1.奖项:2001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获得者: 勒兰德?哈特韦尔(Leland H. Hartwell,美国)、蒂莫希?亨特(R. Timothy Hunt,英国)和保罗?诺斯(Paul M. Nurse,英国) 成就: 表彰他们发现了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发现了具有调节所有真核有机体中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其中,利兰?哈特韦尔发现了大量控制细胞周期的基因,其中一种被称为“START”的基因对控制各个细胞周期的最初阶段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保罗?纳斯的贡献是,在哈特韦尔的基础上,通过基因与分子法发现了调节细胞周期的一种关键物质CDK(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DK是通过对其他蛋白质的化学作用来驱动细胞周期的。蒂莫西?亨特的贡献是首次发现了调节CDK功能的物质CYCLIN(细胞周期蛋白)。 2.奖项: 200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获得者: 悉尼·布伦纳(Sydney Brenner,英国)、罗伯特·霍维茨(H. Robert Horv itz,美国)和约翰·苏尔斯顿(John E. Sulston,英国) 成就: 表彰他们发现了在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则——这3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开创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机理研究为其他科学家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提供了重要基础,后来科学家又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成绩。科学家们发现,控制“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基因有两类,一类是抑制细胞死亡的,另一类是启动或促进细胞死亡的。两类基因相互作用控制细胞正常死

亡。如果能发现所有的调控基因,分析其功能,研究出能发挥或抑制这些基因 功能的药物,那么就可加速癌细胞自杀,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提高免疫细胞 的生命力,达到抵御艾滋病的目的。 3.奖项:2006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获得者:安德鲁·法尔(Andrew Z. Fire,美国)和克雷格·梅洛(Craig C. Mello,美国) 获奖者简介:法尔1959年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县,本科在加利福 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主修数学,仅用3年时间就拿到学位。他逐渐对涉及生命 奥秘的遗传学产生兴趣,并将其作为自己终身的学术追求。法尔曾在美国和英 国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求学和工作,1998年在美国卡内基学会工作期间,他与 梅洛等合作发现了RNA干扰机制。 1998年,法尔与好友梅洛等人在《自然》 杂志上共同发表了有关发现RNA干扰机制的论文,被同行称为“近一段时间来 分子生物学最激动人心的发现之一”。 克雷格·梅洛生于1960年的梅洛是被恐龙骨引入科学世界的。梅洛的父亲 是一名古生物学家,梅洛童年时经常跟着父亲在美国西部寻找化石。从那时起,他就迷上了远古时代、地球历史和人类生命的起源等问题。高中时代,梅洛的 兴趣逐渐转移到了基因工程方面。当时科学家克隆了人类胰岛素基因,并将其DNA(脱氧核糖核酸)插入到细菌中,这样就可以人工合成无限多的胰岛素。 这一成果为全球数百万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梅洛回忆说:“科学研究能够真 正地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这个想法激起了我的兴趣。”1998年,梅洛与法尔 等人在《自然》杂志上共同发表了有关发现RNA干扰机制的论文,被同行称为“近一段时间来分子生物学最激动人心的发现之一”。

2012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012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1. “好奇”号在火星成功着陆 美国东部时间8月6日凌晨,远征5.67亿公里的美国“好奇”号火星车历经8个月飞行,在位于火星盖尔陨坑中心山脉的山脚下成功着陆,开始其探索火星生命痕迹的旅程。登陆火星数分钟后,“好奇”号首次向地球传回火星图像,随后,分辨率更高的图像也将陆续传回地球。“好奇”号长约2.8米,重900多千克,它共有6个轮子,每个均拥有独立的驱动马达,两个前轮和两个后轮还配有独立的转向马达。“好奇”号的动力由一台多任务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提供,其本质上是一块核电池,设计使用寿命为14年。“好奇”号被誉为人类在其他星球登陆的最精密移动科学实验室,是美国太空探索历史上又一重要里程碑。 2. 加拿大科学家开发出人造大脑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一个科学家小组称,他们已经开发出迄今为止最接近真实大脑的机能大脑模型。这个利用超级电脑运行的模拟大脑拥有的一个数码眼睛,可以用来进行视觉输入,它的机械臂能绘制出它对视觉输入做出的反应。这个模拟大脑非常先进,它甚至能通过IQ 测试的基本测试。这个名叫Spaun的大脑由250万个模拟神经元组成,它能执行8种不同类型的任务。这些任务的范围从描摹到计算,再到问题回答和流体推理,可谓五花八门。随后机械臂会描绘出任务输出。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3. 科学家设计出世界上最细的纳米导线 澳大利亚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1月6日在《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成功设计出迄今世界上最细的纳米导线,厚度仅为人类头发的万分之一,但导电能力可与传统铜导线相媲美。这项技术有望应用于量子计算机研制领域。科学家利用精心设计的原子精度扫描隧道显微镜,在硅表面以1纳米间隔只安放1个磷原子的方式制备了纳米导线,其宽度相当于4个硅原子,高度相当于1个硅原子。通过这种方式设计的纳米导线可以使电子自由流动,有效解决了电阻问题。这一新技术表明,计算机元件可以降低到原子尺度,这是个巨大突破。 4. 癌症干细胞研究获新证据 很多时候,那些似乎已经被治疗消灭的癌症又会卷土重来。一些科学家将此归罪于所谓的癌症干细胞,它们是癌细胞的一个子集,能够保持休眠状态,从而逃避化疗或放疗,并在几个月或几年后形成新的肿瘤。这种想法一直存在争论,然而,8月1日,《自然》、《科学》杂志网络版发表的3篇论文提供了新的证据,表明在某些脑、皮肤和肠道肿瘤中,癌症干细胞确实是肿瘤生长的源头。3个独立的研究团队利用遗传细胞标记技术追踪了特定细胞在生长的肿瘤内部的增殖情况。这种细胞追踪技术被认为是检验癌症干细胞模式的正确方法。研究人员相信,搞清哪些癌症可能源于癌症干细胞是今后更有效治疗的关键。 5. 科学家发现“疑似”上帝粒子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7月4日宣布,该中心的两个强子对撞实验项目——ATLAS和CMS均发现一种新的粒子,具有和科学家们多年以来一直寻找的希格斯玻色子相一致的特性。ATLAS和CMS研究小组,分别确认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取得的数据发现了在125-126吉电子伏特质量区间存在一种新的粒子,数据的确定性为5西格玛,即理论物理界可以确认“发现”的水平。希格斯玻色子是基本粒子“标准模型”预言的一种自旋为零的玻色子,也是最后一种未被证明存在的基本粒子,由于它难以寻觅又极为重要,也被称为“上帝粒子”。科学家认为,这是一项无与伦比的成就,将开拓实验和理论物理的新领域。

世界十大医学难题简介

世界十大医学难题简介 1、器质性心脏病 器质性心脏病是心脏疾病的总称,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肺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各种心脏病。 高发人群 1.年龄大于45岁的男性、大于55岁的女性。 2.吸烟者。 3.高血压患者。 4、糖尿病患者。 5.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6.有家族遗传病史者。 7.肥胖者。 8.缺乏运动或工作紧张者。 2、癌症 癌症(cancer),医学术语亦称恶性肿瘤(malignant neoplasm),中医学中称岩,为由控制细胞生长增殖机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癌细胞除了生长失控外,还会局部侵入周遭正常组织甚至经由体内循环系统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身体其他 部分。 医学家指出癌症病因是:机体在环境污染、化学污染(化学毒素)、电离辐射、自由基毒素、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等)及其代谢毒素、遗传特性、内分泌失衡、免疫功能紊乱等等各种致癌物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身体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的结果,常表现为: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肿块。癌症是机体正常细胞在多原因、多阶段与多次突变所引起的一大类疾病。 癌细胞的特点是:无限制、无止境地增生,使患者体内的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癌细胞释放出多种毒素,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症状;癌细胞还可转移到全身各处生长繁殖,导致人体消瘦、无力、贫血、食欲不振、发热以及严重的脏器功能受损等等。与之相对的有良性肿瘤,良性肿瘤则容易清除干净,一般不转移、不复发,对器官、组织只有挤压和阻塞作用,但癌症(恶性肿瘤)还可破坏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患者最终由于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3、脑血管病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是指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部病变。脑卒中(stroke)则是指畸形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 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每年使460万人死亡,其中1/3在工业化国家,其余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最高的国家之一,脑血管病死亡率一直居死因之首。我国也是脑卒中死亡率高发地区,据估计居民现患脑血管病600万,每年新发生脑血管病130万人、死亡近100万人,在幸存者中约3/4的人留下偏瘫等后遗症状,部分病人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 4、肺结核 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结核分枝杆菌(简称结核菌,下同)的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呼吸道传播。健康人感染结核菌并不一定发病,只有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发病。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发生结核病800~1000万,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结核病,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单一传染病。1993年WHO宣布“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认为结核病已成为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结核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中国水科院2016年十大科技成果

中国水科院2016年十大科技成果 1长距离输水工程水力控制理论与关键技术我国已建的跨流域输水工程达到31座,供水比例高达20%。长距离输水工程面临着构成复杂、输水方式多样,用水需求多变、水力调控扰动频繁,地形地势多样、多流态衔接复杂,水流惯性大、控制响应滞后严重,高纬度地区冰期输水问题突出等一系列问题,控制不当,极易出现爆管、结构物破坏、漫堤溃决和冰害等事故。本项成果面向工程重大需求,研发了自主创新的理论方法和成套关键技术,成果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建立复杂长距离输水系统水力仿真与控制理论方法揭示了有压无压转换、急流缓流过渡、水气两相瞬变、冰凌全过程生消演变机理;构建了长距离输水系统沿程糙率、局部水头损失系数、故障参数的快速辨识和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创建了控制参数时域—频域联合的在线整定技术;揭示了不同运行控制方式下,扰动波在渠道内的运动特性及叠加、相消规律。扰动波在渠道内的运动特性(2)提出长距离管道输水系统成套水力控制新技术研发了适应 水击控制的多喷孔套筒式调流阀和压力自适应空气阀调压室;提出了长距离有压输水系统水力优化控制技术。 (3)提出长距离明渠输水系统“前馈-反馈-解耦”集散控制技术提出了“改进前馈+水位流量串级反馈+解耦”的闸门群

集散控制技术,实现了“粗调”、“细调”与“协调”作用的有机衔接,解决了水力滞后严重、不确定扰动多、渠池间耦合强烈、水位控制要求高等难题。(4)提出长距离输水系统冰害防治与冰期运行控制技术研发了适应气候及渠道冰 情水情变化的冰期自适应控制技术,保障了冰期渠道的运行安全,提高冰期输水能力10%~15%;提出了冰凌下潜的冰厚佛汝德数判据等系列极端冰害防治技术。成果已在我国引黄济青、引黄济津、南水北调中线、引滦入津、东深供水等19项大型调水工程中得到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2高混凝土坝结构安全关键技术混凝土坝是世界高坝建设的主要坝型之一。欧美和前苏联在引领混凝土大坝建设过程中曾发生过严重开裂漏水、溃坝等重大事故,造成巨大生命财产损失,表明混凝土大坝安全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有众多高混凝土坝工程投入建设,需要探索新的理念、方法,以攻克高混凝土坝建设关键技术难题,保障安全。本项研究提出了基于大坝真实性态的设计新理念,形成了安全优质高效建设成套技术,成果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建立基于大坝真实性态的设计新理念和方法针对国内外以材料力学、刚体极限平衡法为基础设计200m以上高混凝土坝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限元等效应力、变形体时程动态稳定、高压水劈裂等分析方法及控制标准,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提出了拱坝合理体形设计方

白春礼当前世界科技趋势的判断

白春礼 对当前世界科技趋势的判断 科技革命有两种驱动:一种是社会需求驱动,一种是知识与技术体系内在的驱动。 到现在为止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其中两次是科学革命,三次是技术革命。 在16世纪和17世纪,以伽利略、哥白尼、牛顿等为代表的科学家,在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带来了世界第一次科技革命。这场前后经历144年的科技革命是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 18世纪中后期,蒸汽机、纺织机的发明及机器作业代替手工劳动带动了第二次科技革命,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产业革命,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推动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与现代化。 在19世纪中后期,以电力技术和内燃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带动了钢铁、石化、汽车、飞机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叶,以进化论、相对论、量子论等为代表的科学突破引发了第四次科技革命,也促进了自然科学理论的根本变革。 到了20世纪中后叶,以电子计算、信息网络的出现为标志带来了第五次科技革命。科技革命现在还在持续地发展。 科技革命源于社会需求驱动,又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大发展。比如,在18世纪中后期,当时英国工业生产能力相当于全世界的40%—50%,欧洲大陆和美国也在那时先后开始了工业化进程。19世纪中后期发生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也是第二次技术革命,德国迅速跃升为世界工业强国。德国在化工方面发展很快,我们现在的一些基本化工、原材料,包括化肥在内的很多技术都源于德国在那个时候的创新。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份额于1890年上升到世界第一位,日本也在那个时期起建立了工业化基础。到20世纪中后期的第五次科技革命,美德法英等进入工业化成熟期,日本在这个阶段抓住了机遇,实现了经济的腾飞,1950年—1985年经济增长高达约120倍。 科技革命的另一驱动来源于知识与技术体系内在矛盾。20世纪初发生的第四次科学革命的标志性成果包括:量子力学、相对论、宇宙大爆炸学说、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板块构造理论、计算机科学等。但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从科学角度来说,未能出现可以与上述六大成果相提并论的理论突破或重大发现,“科学的沉寂”已达60余年。 新科技革命孕育重大创新突破

2012年度十大医学突破

2012年度十大医学突破 1. “垃圾DNA”有大作用 “ 以往认为,人体内98%的基因组序列都是无用的垃圾基因,如今看来这一观点已经过时。事实上,这些DNA才是遗传的中心,它们可以调节基因何时以何种方式发挥作用,以及如何高效生产出不同的蛋白。没有这些DNA,基因组就如同没有意义的混乱语句。科学家正在探索这一生物信息学的新领域,试图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基因开关”。 2. 体内微生物作用机理 人体内最丰富的组成部分是什么?细胞?基因?都不对,是包括多种细菌在内的微生物,它们与人体细胞的比例是10:1。目前,科学家刚刚完成了人体微生物群系项目的第一阶段工作,该项目旨在认识人体内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大部分微生物是人类的朋友,它们能帮助我们消化食物,或提高免疫系统功能。随着研究深入,科学家发现它们在人类多种慢性疾病,如感染发炎、肥胖症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或许能为我们攻克这些健康难题提供帮助。

3. 新型艾滋病药物 Truvada已经成为对抗艾滋病的有力武器,不过现在,这一含有两种抗病毒成分的药物已经成为健康人群中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方法。经过一系列突破性的实验,科学家发现使用该药物的未感染人群,其患上艾滋病的概率大大降低。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扩大了Truvada的批准范围,使具有感染艾滋病高风险的健康人也可以使用该药物。研究显示,未感染HIV的男性同性恋者以及HIV阳性患者的性伴侣,使用该药物之后其感染风险降低了42%至75%。不过也有批评者认为这种药物将导致无保护性行为的增加。 4. 实验室生成人体组织 与肾脏或肝脏不同,气管并不在通常的器官移植名单之列。不过,随着干细胞技术的发展,病人可以自己来生长新的气管。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研究者刚刚造出了第二个人造气管。利用合成微纤维和从病人骨髓采集的干细胞,研究者在实验室里生成了新的气管,并成功连接了患者的鼻子、口腔和肺部。在第一个病例中,一位死者捐献的气管为另一位西班牙妇女的干细胞提供了生长支架。而在最新的实验中,研究者利用生物工程矩阵来培养干细胞,这项技术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前景,几乎所有类型的干细胞,都可以以此为基础生长出各类型的器官。 5. 自闭症逆转的新希望

2000-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详解

2000年 艾伦-J-黑格 (1936-) 艾伦-J-黑格,美国公民,64岁,1936年生于依阿华州苏城。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固体聚合物和有机物研究所所长,是一名物理学教授。 获奖理由:他是半导体聚合物和金属聚合物研究领域的先锋,目前主攻能够用作发光材料的半导体聚合物,包括光致发光、发光二极管、发光电气化学电池以及激光等等。这些产品一旦研制成功,将可以广泛应用在高亮度彩色液晶显示器等许多领域。 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 (1929-) 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今年71岁,他出生于新西兰,曾就读于新西兰大学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以及英国的剑桥大学。1955年,他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他是最早从事研究和开发导体塑料的科学家之一。 获奖理由:他从1973年就开始研究能够使聚合材料能够象金属一样导电的技术,并最终研究出了有机聚合导体技术。这种技术的发明对于使物理学研究和化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他曾发表过六百多篇学术论文,并拥有二十项专利技术。 白川英树 (1936-) 白川英树今年64岁,已经退休,现在是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白川1961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部化学专业,曾在该校资源化学研究所任助教,1976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1979年回国后到筑波大学任副教授,1982年升为教授。1983年他的研究论文《关于聚乙炔的研究》获得日本高分子学会奖,他还著有《功能性材料入门》、《物质工学的前沿领域》等书。 获奖理由:白川英树在发现并开发导电聚合物方面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这种聚合物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上去。他因此与其他两位美国同行分享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1年 威廉·诺尔斯(W.S.Knowles) (1917-)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三位化学奖获得者的发现则为合成具有新特性的分子和物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现在,像抗生素、消炎药和心脏病药物等,都是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许多化合物的结构都是对映性的,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样,这被称作手性。而药物中也存在这种特性,在有些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疗作用,而另一部分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这些药是消旋体,它的左旋与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结构中。在欧洲发生过妊娠妇女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作为镇痛药或止咳药,而导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应停"惨剧,使人们认识到将消旋体药物拆分的重要性。2001年的化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使用一种对映体试剂或催化剂,把分子中没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开人的左右手一样,分开左旋和右旋体,再把有效的对映体作为新的药物,这称作不对称合成。 诺尔斯的贡献是在1968年发现可以使用过渡金属来对手性分子进行氢化反应,以获得具有所需特定镜像形态的手性分子。他的研究成果很快便转化成工业产品,如治疗帕金森氏症的药L-DOPA就是根据诺尔斯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1968年,诺尔斯发现了用过渡金属进行对映性催化氢化的新方法,并最终获得了有效的

《科学》评出2010年十大科学突破及十年成就

《科学》评出2010年十大科学突破及十年成就【环球科学】 合成生物学、尼安德特人基因组等入选 2010年十大科学突破 通常,人造物体的运动均遵循经典力学定律。然而,今年3月科学家宣布的研究成果首次打破了常规,他们设计出了一种精巧的实验装置,其运动方式只能用量子力学来描述。为了表彰研究人员的实验在概念上的拓展、实验背后的独创性以及其众多的潜在用途,《科学》杂志将其评选为2010年最重大的科学突破。 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物理学家安德鲁·克莱兰德和约翰·马丁尼斯与同事一起 设计的实验机械是一个人们裸眼可见的、极其细小的、由半导体材料制作的“量子鼓”。研究中,科学家首先将“量子鼓”冷却至“基态”(量子力学定律中的最低能态)。随即,将“量子鼓”提高一个量子级,让其达到激发态。此外,研究人员甚至设法让“量子鼓”同时处于两种能态,以同时处在振动和不振动的叠加状态,这种奇怪的现象合理地存在于量子力学独特的法则中。 量子机械证明,量子力学原理既适用于大到肉眼可见物体的运动,又适用于原子和亚原子颗粒的运动。它为人们朝着完全控制物体量子级振动的方向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这种对某种人造装置运动的控制将允许科学家们操控那些微小的运动,如同他们现在对电流和光子的控制。这种能力转而可能引导人们开发出新装置以控制光量子态、超灵敏力探测器,并最终探求量子力学和我们现实感之间的界限。 本年度其他九项科学突破如下:

合成生物学:在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一个决定性时刻,研究人员组合了一个合成基因组,并用它转变了一种细菌的身份特性。合成基因组取代了细菌的核糖核酸,导致其生产出一组新的蛋白质。该研究成就促使美国国会召开了关于合成生物学的听证会。研究人员预计,未来量身定制的合成基因组可用来产生生物燃料、医药品或其他有用的化学制品。 尼安德特人基因组:研究人员完成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组测序,基因组取自3.8万年至4.4万年前曾经生活在克罗地亚的3名女性尼安德特人的骨头。他们采用了对核糖核酸(DNA)降解片段进行测序的新方法,并首次对现代人的基因组与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进行了直接比较。 艾滋病病毒预防:对两种新颖预防艾滋病病毒方法进行的试验取得了不容置疑的成功:一种是含有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泰诺福韦(tenofovir)的阴道凝胶,它可使女性被感染率减少39%;另一种为口服药物前接触预防法,其让一组男子以及与男性有性关系的变性女子(出生时为男性)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几率减少了43.8%。 外显子组测序/罕见疾病基因:对于研究因单一有缺陷基因导致罕见遗传性疾病的研究人员而言,仅对某一基因组中的外显子(即基因组中担当蛋白质编码的极小部分)进行测序,就能发现特殊的、至少造成12种疾病的基因突变。 分子动力学模拟:模拟蛋白质在折叠时产出的旋转始终是一个组合噩梦。如今,借助世界上强大的计算机能力,研究人员能跟踪微小的正在折叠的蛋白质中原子运动,跟踪时间比过去任何方法都要长100倍。 量子模拟器:为了描绘在实验室所看见的情况,物理学家根据方程式推测了理论,这些方程式可能极其难以求解。然而在今年,研究人员通过制造量子模拟器发现了一条捷径。量子模拟器为人造晶体,激光光点在晶体中扮演的是代替电子而被截留在激光中的离子和原子。这些装置为凝聚态物理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了快速的答案,它们可能最终会帮助人们解开诸如超导性等谜团。 下一代基因组学:更快速更廉价的测序技术使人们能够以极大的规模研究古代和现代核糖核酸。以“千人基因组计划”为例,其发现了众多导致我们人类独一无二的基因组变异,而其他正在进行中的计划将揭示更多的基因组功能。 核糖核酸(RNA)重编程:重新编程细胞(即将细胞的发育时钟回拨,使其表现如同胚胎中的非特化“干细胞”)已经成为一种研究疾病和发展的标准实验室技术。今年,研究人员找到了用合成核糖核酸实现细胞重编程的方法。与以往的方法相比,新技术的速度要快2倍,功效要高100倍,并在治疗应用上可望更为安全。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一、项目名称 高寒高海拔多年冻土区大尺度公路建设技术与应用 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提名者:交通运输部 提名意见: 我国是全球高海拔多年冻土唯一集中连片分布地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分布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长期以来,受制于冻土融沉冻胀这一世界工程难题,自20世纪50年代,青藏高原首条冻土公路—青藏公路等4条进藏国道通车以来,交通行业再未上马重大道路工程建设项目。面对国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青藏两省区广大人民群众对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强烈呼声,国家十二五、十三五高速公路网规划中均列入进藏高速公路通道。为保证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大尺度公路能落地、建得成,近十年来国家科技部、交通运输部及青藏两省区先后投入研究经费1.5亿元,设立14项课题,由13家设计、科研、高校、建设等单位,在高寒高海拔多年冻土大尺度高等级公路建设急需的工程理论、设计方法和冻融控制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创建冻土工程尺度效应理论,提出冻土工程能量平衡设计方法,攻克大尺度冻土路基冻融变形控制、大断面桥隧构造物抗冻防融等关键技术,系统创立我国独有的高寒高海拔多年冻土区大尺度公路建设技术,支撑建成全球第一条多年冻土高速公路,有效控制冻土工程病害率<6%。该项目系原始创新,研究环境艰苦,技术难度大,涉及专业领域广,经科技部、中国公路学会组织成果评价鉴定,项目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提出的冻土工程尺度效应理论奠定了大尺度公路冻融灾害防控理论基础,提出的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应用于我国多年冻土区公路升级改造3500km,新建共玉、花大高速公路1100km,推广应用于中巴公路建设。 项目成果是近40年来我国交通领域公路冻土工程技术的升级与突破,大幅提升我国冻土工程的国际影响力,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显著。 交通运输部同意推荐该项目申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三、项目简介 本项目研究属交通运输领域。多年冻土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5,我国约1/4国土分布多年冻土。冻土融沉、冻胀是公认的国际工程难题,国际上冻土工程病害率高达35%以上,至今未在多年冻土区大面积修筑沥青路面公路,无成熟经验借鉴。20世纪50年代青藏、青康、新藏通车后,由于出现严重的工程病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年重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 计划2010年重要支持方向 农业领域 1.农作物优异亲本形成的遗传基础和优良基因资源合理组配与利用 以主要粮食或油料作物优异亲本及其衍生的大面积推广品种系谱为基础,从表型组学、基因组学入手,系统分析优异亲本中的主要优良性状基因、基因组区段、组合方式及其遗传效应,筛选与创制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候选亲本,为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基础。 2.农作物产量、品质或抗性形成机制及其调控 研究作物产量、品质、抗性等性状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和遗传调控网络,建立整合生物学模型和品种分子设计的技术体系,培育高产、优质、环境友好的作物新品系;研究叶片衰老与作物产量、品质或抗性形成的关系及叶片衰老关键基因的调控作用,创新可用于遗传改良的转基因作物材料,为作物高产、优质分子育种提供理论支撑。 3.农作物抗逆、养分高效利用

研究作物感受和应答环境胁迫或养分高效利用的遗传学基础,解析作物响应环境胁迫或养分高效利用的信号转导和分子调控网络,为农作物品种改良分子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基因工程育种模型。 4.农田地力培肥和作物多样性栽培的生态调控 研究我国粮食主产区中低产田土壤地力要素形成机制、相互作用过程和改良措施,探索地力培肥和保育的科学途径,建立集约化条件下土壤地力持续提升标准,为实现作物高产稳产和环境友好的土肥水资源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方法;研究和评价典型区域作物多样性栽培增产技术对产品质量和农田生态环境(土壤、病虫等)的影响,为建立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和标准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5.畜禽重要经济性状形成机理与调控 研究畜禽产品优良品质形成的分子遗传学基础和代谢调控网络,应用整合生理学和营养基因组学等理论与方法,设计和干预关键的网络调控通路,为改善畜禽品质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指导。 6.农作物重要病虫害防治和重要经济昆虫的基础研究

最新《时代周刊》评出年度十大医学突破

《时代周刊》评出2009年度十大医学突破: 据国外媒体报道,《时代周刊》评出2009年度十大医学突破: 1.乳房X光造影检查新规定 通常情况下,华盛顿只有发生丑闻,有关乳腺癌的讨论才会被列为重要政治议程。但在今年11 月,一个美国政府医疗顾问小组对乳腺癌筛查规定所进行的例行信息更新在美国公众中间引发了轩然大波。基于对例行筛查风险和益处的最新估计,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的新指导意见认为美国女性没必要再像以前那样,从四十岁开始做乳房X光检查,相反,该小组建议女性在五十岁后开始检查,两年一次,甚至还建议女性不用再做乳房自检。美国医生、患者、政治家强烈反对这一指导意见,担心这会成为医疗保健“配给制”的前兆,保险公司因而不再报销年轻女性乳腺癌筛查费用。这种担忧终于在今年12月平息,美国参议院对奥巴马政府提出的医疗保健改革进行了第一次投票,批准了确保医疗报销覆盖乳房X光检查和预防性筛查费用的修正案。 2.艾滋病疫苗 在一个失败多过成功的领域,面对艾滋病新疫苗研发成功的消息,专家们半信半疑也就不足为怪了。今年9 月,研究人员耗资1.05亿美元对结合两种老疫苗的新疫苗的测试结果首次表明其可以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整个实验有1.6万人参加,其结果表明,这种疫苗可以使接种者的感染风险降低31%。鉴于基于行为的预防措施(如使用安全套),这是一个相对适中的结果。大多数志愿者都是异性恋,恪守一夫一妻制,与静脉吸毒者等高风险人群相比,他们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本来就处于中低水平,这也引发了研究成果究竟多有效的争论。不过,鉴于其他疫苗对艾滋病病毒毫无预防作用,最新发现仍值得我们庆祝。 3.美国解除干细胞研究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