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创新教育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初探

素质教育的内涵概括起来就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化学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就是弃旧扬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创新不仅仅是发现那些前人未曾发现的东西,也包括对于自己来说是新鲜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化学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要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那么怎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7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最为重要:

1、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1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1.2 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b016666507.html,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学化学教学论文选题参考 1、中学化学教学中认知结构构建的研究 2、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3、改进“中学化学教学法实验”课的尝试 4、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学问题设计的艺术 5、中学化学教学中活动表现评价的实施策略 6、中学化学教学中化学知识内涵的开发 7、探究性学习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8、关于我国中学化学教学增加定量型实验的研究 9、中学化学教学中探索性实验的设计原则与设计举例 10、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实践研究 11、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物质微粒观的培养 12、中学化学教学要重视化学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 13、中学化学教学分层次研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 14、中学化学教学法实验实施绿色化教学的实践 15、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 16、中学化学教学中学习情境创设的途径及启示 1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落实的建议 18、中学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19、论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作业的设计 20、绿色化学与中学化学教学

https://www.360docs.net/doc/b016666507.html, 二、中学化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1、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2、中学化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研究 3、STSE理念及其与中学化学教学的整合 4、化学假说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5、构建中学化学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 6、浅析化学课程标准与中学化学教学改革 7、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绿色意识 8、苏南地区中学化学教学的调查与思考 9、中学化学教学与科学素质培养 10、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 11、中学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与实践 12、浅析Big6模式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3、浅谈大学化学教学与中学化学教学的衔接 14、当前中学化学教学应当简约化 15、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模式 16、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导课语的设计 17、中学化学教学语言艺术初探 18、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研究 19、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素质教育 20、从优化设计到有效整合——基于现代教育媒体辅助中学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中学语文课的素质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课的素质教育 发表时间:2013-07-05T10:38:45.170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3年5月供稿作者:赵兵学 [导读]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除了思想观念要跟上外,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 赵兵学河北省宁晋县曹伍疃中学 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已势在必行。只有真正做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我们的教育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关键词:中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全面冲击应试教育之际,身处第一线的教师决不能盲目趋从,决不能美其名曰搞素质教育,而忽视了对知识的讲述,忽略了学生成绩的提高,更不能放弃课堂这块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绝不是一对矛盾的概念,课堂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搭建了坚实的平台,比如在教学中坚持抓课前3-5分钟演讲、作文教学、课堂教学的鼓励性评价等,定能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综合提高,也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审美情趣,陶冶了学生的个人情操,更能大大地提高学习兴趣。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就课堂教学而言,这个 “人”无疑就是全体学生。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人得以展其才,尽其能。然而应试教育的误区就在于,一方面,施教者未能完全明白这一点,只强调了自己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教学方法,是满堂灌、一家言,久而久之,学生只是接收器、盲从者,谈不上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施教者缺乏“全体”意识,注意的只是几个学习尖子。围绕尖子施教,针对好生发问,冷落了其它学生。这种做法,大大挫伤了学习困难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一改应试教育的弊端,做到如原国家教委主任柳斌同志所讲的那样: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创设和谐的氛围,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使学生在愉悦中完成知识的学习。 二、强化能力培养,提高语文素质训练。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基于此,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着重从听、说、读、写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并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展的良好环境。让会说者更会说,并以说带动其他;让会写的越写越好,并促进其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谐发展。 听话能力的训练。这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训练。在听话训练过程中,结合语文教学的具体情况,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训练:听准字音、听懂意义、听记结合、听测结合、听时能快速分析综合,听后能深入联想品评等。通过训练,有的学生不仅能听懂别人说话的意思,而且还能听出其“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 说话能力的训练。说的作用是很大的。如:它可以唤起听者的注意,促使听者去思考;可以流露说话者的主观感情、趣味;还可以闲话聊天、交流友情等等。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是从说准字音、把握语调、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等方面,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讲演来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的。有时还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从看图作文、课文复述、故事简介、口头作文等即兴发言,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阅读能力的训练。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训练。首先是预习性阅读(这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基本程序),如:标出自然段、阅读全文、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扫除障碍、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写作线索等。其次是思考性阅读(根据不同文体提出不同阅读要求),如:阅读说明文时,考虑本文属于哪种类型的说明文、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本文说明语言上有何特点。其中有些问题,是在熟练掌握相关语文知识后才能解决的,如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等。 写作能力的训练。写作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活动,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为使学生能进入“苦中有乐”的写作实践的最佳境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写作知识讲座。我每周拿出两节课(课内或课外)的时间,一节用于学生阅读书报,以扩大信息量;另一节用于我讲授写作知识。结合现行教材,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我从语句通顺、标点符号、文章结构、前后照应、点明中心、炼句修改等方面教给学生以写作方法,力争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写出一篇中心明确、过程清楚、语言流畅的文章。针对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我又紧扣课文,让他们自行总结出“初中生作文常用技巧”这一心得笔记。学生取之于书,用之于作文,深感受益非浅。通过讲座,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写作文的要领,一些为写不出作文而叫苦的学生也开始提起了笔。其次,作文强化训练。作文指导使学生掌握了作文技巧。接下来,就是作文强化实战练习。我经常采用“即景写作”、“记叙文接龙”、“自由命题作文”、“互命题作文”、“作文快速训练”、“精美文仿写”等不同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写作强化训练。力求寓规范化的训练于新颖、活泼的形式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带劲地写起来。 三、强化中学语文课素质综合教育 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湖南省某市一个中学,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经验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学校与教师签定了转化差生的责任制,转化要承包到人,其中某班有位许学生,入学时他的学习成绩、听说读写素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都比较差。在教师转化差生的集中攻势下,经过两年,他的成绩跃居为全班第一,并在全校1000多"名同学中参加"十佳"竞循。这个奇迹的出现,用该校校长话来讲,就是:"教育好差生,是教师最大的德行,是教师最高水平的体现。"可见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采用高素质的教育行为,才会把原来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除了思想观念要跟上外,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已势在必行。只有真正做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我们的教育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浅谈“中学语文创新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方法。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将给语文教育界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谈我的尝试: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以人为本” 长期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让学生写,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教法灵活,引导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异义相析,启发创新。“学贵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不仅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更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教师应“相机诱导”(叶圣陶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可贵的创新意识之中。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张扬个性” 个性是指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因此,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朝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过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学生人格力量。

中学生化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b016666507.html, 中学生化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学生化学论文选题参考 1、浅谈中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2、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 3、对中学生化学概念学习的调查研究 4、中学生化学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 5、中学生化学实验设计初探 6、水族地区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调查及兴趣培养的几点思考 7、培养中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习题教学策略 8、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对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影响 9、学科领域知识教学对中学生化学学习效果的影响 10、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培养的模型与策略 11、中学生化学物质结构学习过程模型研究 12、中学生化学提问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13、中学生化学学习认知方式与教师教学策略研究 14、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分析 15、“对话”对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 16、元认知训练对提高中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17、探查中学生化学“相异构想”现状及转变策略 18、信息技术背景下中学生化学视觉素养的培养 19、对培养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探究 20、中学生化学实验技能考核评价研究

https://www.360docs.net/doc/b016666507.html, 二、中学生化学论文题目大全 1、达州市中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精加工策略运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3、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4、认知偏差的纠正在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5、课堂教学中学生化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6、中学生化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研究 7、中学生化学学习中学习风格的诊断及表现差异研究 8、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近因效应及其教学策略 9、发展中学生化学核心概念理解的实践研究 10、中学生化学问题解决中元认知的研究 11、信息技术背景下中学生化学视觉素养的培养 12、粤东地区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 13、培养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策略与途径 14、中学生化学逻辑思维障碍的形成及矫正策略 15、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 16、运用适当评价与及时反馈激发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策略研究 17、中学生化学自主学习能力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 18、运用化学实验课件提高中学生化学学业成绩的实验研究 19、中学生化学创新性学习评价的初步研究 20、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生化学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热门中学生化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

中学化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b016666507.html, 中学化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学化学论文选题参考 1、中学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 2、新理念新课程新挑战——国家化学课程标准与中学化学教学改革 3、中学化学史教育综述 4、关于构建中学化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5、试论"思维导图"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6、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7、山东省中学化学实验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改革措施 8、中学化学教材评价体系研究 9、中学化学实验的绿色化研究 10、展望21世纪中学化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11、合作学习策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尝试 12、中学化学史教育教学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13、美国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微型实验 14、中学化学课程中工业化学知识教学的探讨 15、HPS教育对中学化学史教育的启示 16、中学化学新课程中的技术素养 17、国内外中学化学教育游戏设计研究进展 18、试谈目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9、中学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20、中学化学教材中化学史内容编排的思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b016666507.html, 二、中学化学论文题目大全 1、论网络化学资源的获取及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基于Flash3D的中学化学虚拟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3、综合性、探究性与STS教育思想的贯彻——评英国纳菲尔德中学化学教材的特点 4、论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5、中学化学教学情景的创设技术 6、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的方法论研究 7、中学化学概念教学新探 8、"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兼论STS理论的应用 9、试论中学化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 10、中学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意识渗透浅谈 11、有意义学习理论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启示 12、从2000年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试题看中学化学创造性思维教学 13、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反思 14、中学化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15、探究性学习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6、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17、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盲点—探索性实验 18、从教学本质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19、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与改进的研究

[浅谈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高中语文教师素质教育经验总结

[浅谈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高中语文教师素质 教育经验总结 素质教育的作用,大家耳熟能详,不必赘述。在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今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仅就高中语文中蕴涵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体悟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我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强调爱国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和坚强的耐挫折的优秀心理品质教育。立学必先立德,成才须先成人。 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德育“被”重视到这种程度,可只要“考分高,‘一俊可以遮百丑’”却依然成为众多家长乃至部分老师的共识;评价体系设置者也只关注教师的成绩,别的什么都不管,只要考试分数,只要考试成绩;考分、学历取代道德修养、创新精神、完善人格、健康体魄的现状也依然存在。高分低能、有才缺“德”是教育的悲哀。素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空中”,而应该落在实处,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迫在眉睫。 与其他学科一样,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育人,是铸魂立人。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用生命和心灵与课文生活、作者生活等进行深度对接。在这种不断对接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即博爱之心、美好人性、健全自主的人格等。我们的语文本身就蕴涵着巨大的精神力量,蕴涵着

中华民族特有的人生态度,规范着我们的价值体系,制约着我们的思想行为,成为我们的道德准则。如果语文仅仅在字词句的落实上打转,就彻底浪费了她的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价值。 针对目前的现状,我认为,主要应该做好三点: 首先,引导学生与高中语文充溢着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进行深度对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人民和对祖国的爱,以及对优秀传统继承与发扬。高中语文所表现出来的感情正是这样。或反映民生疾苦,或抒发自己远大志向与抱负,或描写祖国山河的壮丽与秀美,都洋溢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激情,富有时代精神。 《诗经》中《采薇》在重章复唱中表现了对敌人的仇恨,先国后家、为国效力的精神,是个人之情与为国为民、勇于牺牲的英勇精神的融合,是对人真情的尊重,感人至深。屈原的历史存在,屈原的诗歌创作深邃地透视出屈原之魂。屈原之魂深刻地影响了屈原以后中国各个时代的人。特别是现代的我们。屈原精神、屈原人格,典型而又真切地体现了中国爱国精神的精髓。屈原以他全部生命之火塑造了爱国主义的典型。我们对其心理路程了解透视,认定他的价值,弘扬他的优秀传统,无疑使中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一个恒久的话题。

中学语文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中学语文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发表时间:2011-03-23T15:11:04.607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1第1期供稿作者:李同海[导读] 21世纪的语文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李同海(邯郸县第十二中学河北邯郸 056100) 21世纪的语文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母语,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着民族兴衰的命运。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能,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在价值观取向坚持以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教育价值观,它不以“重复过去”为已任,旨在人文本质上创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的人格教育,它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强调人格发展的独立品质。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中学语文教育应该顺应21世纪的时代潮流,高扬创新教育的主旋律,肓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创新能力,即创造力,它是人类最高级的一种能力,是各种能力综合的结果,如记忆力、想象力、感受力、理解力以及好奇心等。其中想象力起着重要作用。 中学语文教育的创造能力培养,主要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并且要强化实践性,切切实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①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6月25日)要实施语文创新教育,就必须真正尊重学生人格,民主平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查阅工具书,去思考,去探求,去讨论,去争辩,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这一语文学习过程中,YING导运用已有知识和已有能力,使已有的智力在实践中运用中得到重组、得到发展,开发每一个学生创新潜能。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索过程的心理历程,丰富、砺练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准。这种实践的、活动的语文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丰富和改造主体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创新能力的养成、内化的过程。 在语文教育活动中,要通过一篇篇教材(特别是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领悟力。每一篇活生生的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每一篇作品都呈现出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每一篇作品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观念,从“以教师为本位”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模式教学”的观念转变为“开放教学”的观念。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启发、YING导学生各SHU已见,鼓励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素养、生活经验和情感气质,对作品作出各自不同的解读。这种体语、解读的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这是语文课的独特MEI力所在,这本身也是潜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鼓励与肯定也就保护了探索、创新的积极性,而决不能用教师的“权威”、统一的“模式”、所谓的“标准答案”去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语文(尤其是文学作品),是历史的一面明亮的镜子,是生活的多彩画卷,体现着作者关于人世、宇宙如幻想世界的形象思考,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情操、人格和个性。一代代的人逝去了,但他们的精神笑貌却活生生地存留在语文(文学)里。语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学)审美感悟,可以从历史的深度认识生活,了望人生,从中汲取营养,接受人文素养的陶冶,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语文教学可以从语文(文学)作品中“复活”历史,甚至可以“创造”历史,从文学作品中体悟远逝了的作者的活生生的精神笑貌,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与学的活动是最富生命活力、最具个性色彩的活动,也是最有创造空间的活动。教师本身应当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摒弃应试教学,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自身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教师心中要发始终怀有“育人”、“立人”的崇高目标,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重视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又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教学观更新了,教师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辨力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有望了。如果教师的思想僵化保守唯上唯书,缺乏创新意识,那是决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 让我们师生合作,共同迎接新世纪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春天!收稿日期:2011-01-20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中学化学创新教育初探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中学化学创新教育初探 素质教育的内涵概括起来就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化学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就是弃旧扬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创新不仅仅是发现那些前人未曾发现的东西,也包括对于自己来说是新鲜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化学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要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那么怎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最为重要: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 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发表时间:2010-12-23T13:41:56.13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年第1期供稿作者:江帅[导读] 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制约着创新教育的发展。正确认识和估量学生的创新潜能,是教师尊重和重视学生的创新性 摘要:本文探讨了影响创新教育的主要因素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概括总结出:铸造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关键;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基础;加强制度建设是保障。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型人才;创造性思维;学生;主体性作者简介:江帅,任教于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第四中学。 由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因此,小学、中学和大学不同的阶段,对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不尽相同。其中,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中学阶段教育的关键。然而,现实教学实践却告诉我们,长期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制约着教育创新。 一、影响创新教育的主要因素 1.铸造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关键 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制约着创新教育的发展。正确认识和估量学生的创新潜能,是教师尊重和重视学生的创新性,并进一步挖掘和培养其创造潜力的认识基础。教育对象的多变性与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劳动。但是,现实生活中,相当数量的教师,常常是按照某种常规或程式周而复始地从事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不带有明显的创造性特征,因而工作平平、无所建树。我国现阶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学生的创新品格、创新才能需要教师的创新型教学来培养。 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影响着创新教育的发展,对创新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策略、方法、评价手段等知之甚少。师道尊严的观念,使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在有利于规范学生行为的同时,也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教师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导致平日里不在意学生富有创意的设想、举动,尤其那些文化课成绩平平的学生,教师的一声呵斥、一个冷眼甚至于视若无睹的疏忽,都有可能浇灭其幼稚心灵闪烁的创新火花。 2.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基础 实施创新教育,要求学校从传统的封闭性教育模式向现代化开放的教育模式转变,摒弃僵化保守的管理手段,积极创设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搞笑、激烈上进这样一种有利于开创性人才脱颖而出的育人环境。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学生入学之初,无不对学校充满了无限的神往,将学校比作知识的殿堂、成才的摇篮,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就会有不少学生对我们的学校产生某种畏惧感,认为生活枯燥乏味,很多未做完的“五彩梦”化为泡影。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学生对学校、教育都不再感兴趣,还谈什么创新教育。创设高品位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严格的校风、谨严的教风、宽松的学风已成为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 3.加强制度建设是保障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首先实现教育转型,即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模式教育转向多样化教育,从沉闷僵化的教育转向生动活泼的教育,实现上述三个“转向”,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往社会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模式,侧重于对成绩的认定,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摒弃这种旧的评价模式,建立一种全新的评价模式,考试制度的改革包括课堂设置、课程标准等方面均需重构,其中,考试制度的改革是关键。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 1.合理运用环境的意识,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大外部动力。个人的精神和道德建构欲望与目的的模型,都随着社会构成的每一次变化而变化。因此,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历史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而教学目标就是把历史的需要转化为个人的需要。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教师要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在21世纪能否实现伟大的复兴,其关键是民族的创新能力,而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强弱,要取决于作为创新主体的青年人的创新能力,要教育学生树立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应让学生认识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不仅是比谁的知识掌握得多,更需要比谁的创新意识有紧迫感。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些社会的热点问题,通过具体事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讲授“化肥”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人类粮食的问题,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如果按照传统的思维方法要增产粮食,就要增加化肥的产量,而化肥产量的增加必然要消耗更多的能源,就会造成更多的环境污染,从而又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因此要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只靠增长化肥的产量不行,而应另找出路,这就需要人类的创新,而现有的生物技术和转基因工程应该是一条新的途径。此外,还可以在课堂上讨论解决水污染、空气污染和新材料等社会问题。通过这些讨论使学生形成创新的内驱动力。 2.创造有利于教师创新的环境 创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首先要解放教师。解放教师并不是指教师可以随心所欲,而是指学校应把教师从繁重的无效劳动中,从封闭的教室里解放出来,帮助他们走上一条高效高质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之路。学校应给教师“松绑”,即不下达升学指标,不按学生名次评价学生,不搞课外补课。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是“一桶水”还是“半桶水”,还是“污水”,是“新水”还是“旧水”,是“活水”还是“死水”,看一看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3.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 创新可以形成新概念和新事物。因此,要造就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应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德国的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要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的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而现在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教师教学生学,即使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绝大多数学生也是按教师课前设计好答案,并要求学生的回答也应与其相同,否则可能会被认为是错误的。这种课堂氛围很不民主,其实质是不让学生发表意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寻找不同答案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的初探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的初探 发表时间:2009-10-21T11:16:41.170Z 来源:《华夏教育》第8期供稿作者:高继忠[导读]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教育、特别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河北省宣化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高继忠 075100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教育、特别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创新人才是学校教育的目标,各科教学都要贯穿创新人才的培养,都要开展创新教育。为此,我对化学创新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并努力探求解决途径和方法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 1、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当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即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盖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二、培养创新思维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在创造活动中往往具有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而思维的“发散”是创造思维的基础,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实验教学要创设开放式的创新环境。 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从化学自身特点来看,化学实验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使理性的化学充满乐趣,这是许多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的直接原因。但是不少学生往往停留在对实验现象的感知兴趣上,老师特别要注意在保护这种兴趣的同时,把学生看热闹的好奇心引入分析现象本质,结合启迪思维,理解概念,掌握规律,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在开放式的实验环境中,学生可以按自己的课程和兴趣,在实验室找到所需的器材,制作、拼装和研究一些课题,如学生在研究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硫酸中的实验中发现,刚开始生成的溶液变为黄色,但放置一段时间后,颜色发生了改变,然后在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沉淀的颜色也并非红褐色,学生大为不解,老师在这种时候启发学生一步步的分析原因,分析与课本上的现象不同的根本原因,最终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2、创设情景。 创设情景的目的是让学生进入教师创设的一种激情情境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设情境的途径可以是提问、展示事实、播放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 演示一个趣味实验来创设情景(边讲边操作):在烧杯中放入适量蔗糖,加入少量水润湿,倒入一种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搅拌。让学生观察现象并用大屏幕示文字表述:①看: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为什么);②摸:烧杯壁发热;③闻:有刺激略带酸味的气体(什么气体)。(问)这种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是什么呢? 利用学生进入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之中并积极思考的有利时机,教师及时展示教学目标,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有利于学生将已经激发起的学习热情、定向思维与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从而保证教与学双方在情感上和目标上的一致。 三、培养创新技能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上述AlCl3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结论。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领“创新”成功的滋味。 四、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中学生抱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重理轻文态度的人很多,事实上,据国内外研究,人文科学有着培养人的创造力、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灵感的作用,而如果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往往会形成模式化的思维定势,难有创新。另外,消极和错误的人文精神也会阻碍、压抑创新活动,略举几例:牛顿晚年相信上帝而无所作为;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在荣誉和成就面前失去了冷静和谦逊,最终发展成为思想僵化,固步自封的人等。所以要摒弃“枪打出头鸟”的儒家中庸之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保守意识,听天由命的宿命论,“顺者昌,逆者亡”的权威心理,与世无争的无为思想等。 美能激发创新意识。爱因斯坦说:“我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音乐的启发。”所以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化学中美育主要有化学物质美(如五颜六色的化学物质)、化学结构美(如金刚石、石墨、硫酸铜晶体)、化学变化美(如指示剂变色,沉淀生成等)、化学实验美(如各种精美化学仪器等)、化学用语美(具有简洁准确特点)等。 综上所述,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改进实验以增强可视效果、简化操作或消除环境污染等,可将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设计、修改、完善,不但加深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熟练基本的实验操作,掌握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而且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化学教师应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有关创新教育学说,使之与化学教学有机结合,并创造条件,扬已之长,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实验,找出其能力培养的生长点,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出不懈的探索。

教育教学论文-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 一、新课标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 1.要求学生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中的作用 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的手段,许多化学原理和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发现和验证的;同时,化学实验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此外,化学实验教学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化学实验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能否全面提高。 2.注重学生实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融合 实验技能是指学生采用已有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通过实验实际操作解决未知的化学问题。它包括实验的设计原理、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等技能,还包括实验的实际操作,所以化学实验并不是把课本上的实验简单重现的过程,而是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结合外界的实验操作来构建新的理解。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学生只有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激情和学习效率。 3.加强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还要求学生有创新的思维和意识并敢于实践。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近距离地观察和思考,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实验中获取宝贵经验,勇于面对困难,最终战胜困难。这是常规实验无法做到的。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能促进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从而学会学习,使学生终生受益。 4.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多数化学实验会消耗大量的药品,产生各种有毒有害的气体、液体或固体,对外界环境产生污染,处理不当会损害学生的健康。在不影响实验探究过程、观察效果的前提下改进实验操作方式,设计成微型实验,减少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构建,更能使学生从实验中养成“从我做起,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高尚品德,进而影响学生的一生。 5.强化实验安全意识,能顺利地完成化学实验 在化学实验中,要经常接触各种化学试剂,不少化学试剂是危险性化学药品。所以在进行化学实验前,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同时提供一些相应的应急措施的知识和设施;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规范操作,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这既是化学实验教学应重视的问题,也是对学生安全负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二、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实验教学改革 1.将演示实验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实验 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比直接由教师简单的演示给他们观察到的现象更清晰直观,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避免了教师机械地讲实验,学生死记实验,纸上考实验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引导学生实验使学生由被动的旁观者变为主动的实践者,保障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观察现象、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训练和提升。一般地说,对于那些操作比较简单、耗时短、安全可靠无污染的演示实验,只要让学生参与实验,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离子的检验”等许多在试管中进行的实验,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实验,实验过程中学生

浅谈引领中学生“智慧”学习语文

浅谈引领中学生“智慧”地学习语文 【摘要】当代中学生的语文素质教育不仅是一个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还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要学会在应用中创新。语文教学是一个素质培养的过程,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为了应对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的语文学习也要学会“智慧化”,而作为教学工作者,则是要做好引领工作。本文将浅谈教师应当如何引领当代中学生“智慧”地学习语文。 【关键词】引领学习智慧学习提高素养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语文教学也要适应信息的共享性。这就要求当前的语文教育必须要提升学生对于语言规律的把握能力和构建起必要的语言系统,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难以达到的,受到诸多层面的压力和困惑的阻碍。究竟怎样才能既抓住语文教育的本质,又能提高语文考试的质量,还能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呢?我想,这就要展现“智慧”学习的魅力了。 一.在生活中广泛汲取,学会积累 我们都知道,语文也是来源于生活的,离开了生活,它就失去根基,失去了赖以应用的土壤。所以,光是让学生们博览群书是远远不够的,不如带他们去走进语文世界里的生活,还原语文知识最初的样子,也许那些抽象难解的知识立刻就能被理解还能加以应用了呢。 另一方面呢,就是要指导学生能够自己去观察生活。比如通过写日记的传统方式,鼓励学生留心生活,记录生活中每件或大或小的事。这也能为考试中的作文积累足够的素材,写作文时自然下笔如有神,不会构思半天,迟迟无法下笔。有一个很容易被大家所忽略但又非常有价值的渠道,那就是报纸杂志。报纸的内容就是来自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每天报纸的头版头条都在发生变化,每天我们都可以接收到丰富多彩的信息,从报纸文字中也可以一窥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广,之深。二.通过联想与想象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