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本质

心理的本质
心理的本质

心理的本质

脑与心理的发展关系问题是心理学最本质的问题,它回答的是什么是心理,心理从哪里来、心理的本质特点等问题。

一、什么是心理

(一)心理是心脏的机能

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它是由身体的哪一部分产生的?在古代,由于科学发展水平所限,人们并不清楚心理活动的器官。后来,有的人就认为心脏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心脏的机能。例如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心之官则思”。这种观点在汉字和汉语传统中比比皆是。例如,凡和心理活动有关的字都带“心”字旁或竖“心”旁,如思、想、情、感、念、怨、恨等字。汉语中有“胸有成竹”、“心心相印”、“心有灵犀”、“计上心来”、“心中有数”、“满腹经论”等词语。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习惯性地说“我心里好想你”。虽然我们早就明白心脏不是心理的器官。

$1__VE_ITEM__(二)心理是灵魂

古希腊人信奉万物有灵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是在这种观念的基础上把人的心理现象界定为灵魂的。

柏拉图把人的灵魂分等并与他那乌托邦式“理想国”的等级一一对应起来。他把灵魂分为理性、意气和欲望三个等级。理性位于头部,意气位于胸部,

欲望位于腹部横膜与脐之间。

亚里士多德发展了柏拉图的灵魂说,写作了世界上的第一部心理学专著《灵魂论》。他认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在《灵魂论》中把灵魂分为三等:植物只有滋长的灵魂,动物有感性的灵魂,而人有理性的灵魂。心理是灵魂的观点实际上是万物有灵论的延续,也是不科学的。

(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1、心理是反映

(1)反映的定义

反映是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例如刀砍在木头上留下刀痕,刀遇水生锈等。

(2)反映的三要素

任何反映都必须有三要素:反映者、被反映者和反映者与被反映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刀遇水生锈,刀是反映者,那么水就是被反映者,生锈的过程就是刀和水的相互作用过程。

反映是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无机物的反映形式是物理、化学的反映。植物的反映形式是物理的反映,并有简单的感觉。动物的反映除了具有低级物质的反映形式之外,还具有知觉、记忆甚至简单的思维。例如黑猩猩就具有简单的思维。人的反映形式就是人的心理活动。

2、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

既然反映是事物的普遍属性,心理也是一种反映,心理这种反映也有反映者、被反映者和反映者与被反映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三要素。脑就是心理的反映者,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高级神

经系统活动的产物。

(1)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由达两种神经过程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兴奋过程是有机体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的过程;抑制过程是有机体活动的停止或减弱过程。兴奋和抑制是相反的过程,但它们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为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相互诱导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两种。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相反,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

(2)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

所谓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例如人闻到食物的香味会分泌唾液、手碰到火会退回来等。

反射的神经机构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和效应器5个基本部分组成。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中,前三个环节是接受信息、进行分析的机构,叫分析器,后两个环节是执行机构。一个最简单反射活动过程必须要经过这5个程序。但是机体在进行反射活动时,所产生的反射活动往往不是一次就能达到适宜的程度,必须经过多次的反馈调节,才能达到最适效应。所谓“反馈”,首先是一个工程技术学的概念,它是指自动调节系统把一部分效应信息反过来传输给发讯装置或传输给该系统的中间环节,从而进一步调整自动调节系统的活动。在机体内的反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与自动调节系统相似的反馈联系。它是指效应器把反射的结果传输给神经中枢,神经中枢经过分析,启动新的活动,直到达到适宜的程度。因此反射弧往往被叫做反射坏或反射圈。如果反射的效应反过来进一步加强引起该反射的动因,使反射中枢的活动得以加强,就是正反馈;反之如果反射的效应反过来削弱引起该反射的动因,使反射中枢的活动减弱,就是负反馈。

反射包括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生来就有的不学自会的反射。是人和动物都有的,它包括觅食反射、吮吸反射、吞咽反射、呕吐反射、眨眼反射、定向反射、防御反射等。

条件反射是指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条件反射的生理机制是在大脑皮层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其形成条件是无关刺激同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的情况下,在大脑皮层两个兴奋点之间建立了联系。

条件反射包括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俄国生理

学家伊万·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70-1932)最早提出来的。19世纪末,巴甫洛夫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首先他给狗做了一个小手术,即改变了一条唾腺导管的路线,使它通到体外,这样,就可以接取和计量由导管滴出的唾液。当狗的手术口愈合后,实验就开始了,他每次给狗吃肉的时候,狗即流口水,狗看到肉也流口水。然后,巴甫洛夫每次给狗吃肉之前总是按蜂鸣器。结果产生了奇迹,这声音就如同让狗看到肉一样,也会使狗流口水,即使蜂鸣器响过后没有食物,狗一样流口水。但如果蜂鸣器响过后不给食物,狗对该声音的反应就会愈来愈弱,分泌的唾液会一次比一次少,直到停止流口水。这就是著名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经典条件反射是一种被动条件反射。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食物和铃声之间的联系重复,最终导致狗将食物和铃声联系起来,并在听到铃声时分泌唾液,这种条件反射的方向和结果是预设的,不可能有其它结果,因此,它是被动的发射。

操作条件反射,是以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名字命名,它是斯金纳在20世纪20年代末就对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中发现的。斯金纳设计了一个叫“斯金纳箱”的实验。在一个木箱内装有一个操作用的按键或杠杆,有一个提供食物强化的食盒。动物在无意中触按键或按压杠杆,就出现一粒食

物,从而使动物的操作行为得到强化,使动物按压杠杆的动作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先由动物做出一种操作反应,然后再受到强化的现象,就是一种操作性的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与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条件反射的建立,都必须依赖于强化。但是它们也有明显区别:其一,是经典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物是确定的,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物是不明确的;其二,是经典条件反射中动物是被动地接受刺激,而在操作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来达到目的的;其三,是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刺激引起非条件反应,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非条件反应不是由强化刺激引起的,相反非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经典性条件反射是由条件刺激引起反应的过程,用公式表达是S→R;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首先做某种操作反应,然后得到强化的过程,用公式表达则是R→S。因此,,经典条件反射成为接受学习的理论基础,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则成为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发现学习的理论基础。

条件反射建立以后是不是一劳永逸的?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抑制现象。条件反射的抑制包括非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

非条件性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抑制,它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外抑制是指刺激物突然出现使正在进行中的条件反射产生的抑制现象。例如,突然一个人踢开正在上课的教室的门,立刻使原来进行的教学的活动受到了抑制。巴甫洛夫对外抑制的解释是:当意外刺激的出现引起大脑皮层相应部位较强的兴奋时,这个新的兴奋中心增强了它对周围皮层区域的抑制,使原来的条件反射被抑制。超限抑制是指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长时,条件反射受到的抑制现象。超限抑制是保护性抑制,因为它使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苗性降低或进入抑制状态,借以保护脑细胞,使其免受损坏。例如学生如果在过度学习而疲劳时产生睡眠,对学生的大脑就具有保护作用。

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它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形成起来的抑制,它包括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消退抑制是条件性抑制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它是指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自然发生的抑制。如学习的知识由于没有复习或者运用而自然产生的遗忘就是消退抑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条件反射形成得愈巩固,愈不容易产生消退抑制;形成条件反射时所用的无条件刺激的强度愈大,也愈不容易消退抑制。

分化抑制是指在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中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类似的刺激物不强化,使类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的现象。与分化抑制相反的是条件反射的泛化。条件反射泛化是指条件反射不仅能被条件刺激所引起,同时也被一些与这个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所引起。分化抑制具有重大的生物学意义,它使有机体对外界环境进行精确的分析,作出完善的反应。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写错别字就是条件反射的泛化,纠

正错别字的过程就是分化抑制过程。

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反射,它包括条件反射的信号系统包括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是指条件刺激物是具体的客观事物,如颜色、气味等。第二信号是指条件刺激物是语词或符号。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具体的客观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例如一个人看到树上的杨梅以后分泌唾液,他产生的条件反射就是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由语言、文字或符号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例如,一个人看到书上描写的杨梅或者图画上的杨梅以后分泌唾液,他产生的条件反射就就是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的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都有的,而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是人类所独有的,它是抽象思维的基础,它是人与动物的本质的区别之一。

此,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神经活动的产物。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习及其本质

第二章学习及其本质 一、不定向选择题 1、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的主要学习定律有()。 A、准备律 B、因果律 C、练习律 D、效果律 2、学习包括知识的()几个过程。 A、获得 B、转化 C、评价 D、实践 3、属于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有()。 A、逐渐分化原则 B、整合协调原则 C、接受学习 D、现行组织者策略 4、在学生掌握了“蔬菜”后,再学习萝卜、白菜等概念,属于()。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符号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E、转移学习 5、以有意义学习和认知同化的观点为基础,奥苏贝尔提出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有()。 A、程序原则 B、逐渐分化原则 C、整合协调原则 D、先行组织者原则 E、强化原则 6、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包括知识的()几个过程。 A、理解 B、巩固 C、获得 D、转化 E、评价 7、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8、加涅提出了三类态度,下面属于这三类态度的是()。A.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 B.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 C.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 D.关切社会需要和社会目标的愿望 E.进公民义务的愿望 9、奥苏贝尔提倡的一种学习类型是()。 A.有意义-发现学习 B.有意义-接受学习 C.机械-接收学习 D.机械-发现学习 10、()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布鲁纳 B.班杜拉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11、()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A.建构主义 B.认知结构 C.信息加工 D.有意义言语 12、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提出者是()。 A.桑代克 B.苛勒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13、布鲁纳的学习论是()。 A.完形-顿悟说 B.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C.认知-结构学习论 D.建构主义 14、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回避条件作用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苏小七)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心理学专业一年级学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历时一学年。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验室实验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实现如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普通心理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及知识要点;(2)了解普通心理学发展趋势。 (二)能力目标:(1)掌握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的研究方法;(2)具备进行普通心理学研究的初步能力;(3)形成较强的研究意识以及勇于探索创新、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问题,因此,在学《普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物理学知识,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与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等。 四、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和实验两部分。教学时间为一学年,总学时为102课时,平均每周2-4学时(第一学期每周2学时,第二学期每周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共92课时,实验10课时。

(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1、教师讲授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览表(详表)

心理的实质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第一节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心理观 一、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一)灵魂说 在远古时代,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己的一些心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便认为是一种独特的“灵魂”的作用。人出生时灵魂就来到人的身体里,清醒时控制着人体的活动,睡眠时它可以暂时走出人体,人死时灵魂便永远离开人体。例如,柏拉图(公元前427 ̄347)认为万物是由“理念”派生出来,人的灵魂也同样来自理念。人活着,它支配人的活动;人死后,灵魂还会回到理念世界。所以,人们的灵魂是永存的。灵魂被看成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实体,可以永存不朽,也可以轮回转世。许多宗教和封建迷信都是这样宣传的。 (二)精神决定论 精神决定论认为精神决定客观世界,从而颠倒了心理现象同客观事物的关系,夸大了心理、精神现象的作用。例如,明代思想家王明阳说:“天下无心外之物”。照此说法,世界上除心理活动之外,就不存在其他事物了。英国主教贝克莱(G.Berkeley,1685-1753)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即所有没有被人们感知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只有被人们感知到的东西才是存在的。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三)心体平行论 心体平行论的观点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独立的实体,即物质与精神,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互相依存,而是相互平行。心理不是脑的功能,也不是脑的产物,而是独立于脑活动之外的东西。这种观点在国外心理学界曾一度流行过,但最终还是被科学心理学所摒弃。 可见,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主张心理的东西是第一性的,一切物质的东西都是心理的东西的产物,因而是第二性的。 二、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一)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心理观 同唯心主义的观点相反,我国古代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理活动是人身体的一种机能。荀子所:“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心理现象同物质现象具有直接的依存关系。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戴震说:“味与声色,在物不在我,接于我之血气,能辨之而悦之。”但由于科学发展的水平所限,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还具有朴素的特点,不能完全正确地阐明心理现象。如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总是把人的心理同人的内脏,如肝、肺特别是心脏联系在一起,认为心理现象是心脏活动的产物。人们常说“心想”、“心疼”、“心爱”之类的话,汉字中几乎凡是与心理现象有关的字皆带“心”旁,如思、想、情、意、恨、恶、悲、怒等。这种心理活动理解为心脏的机能的观点,尽管属于唯物论,但却与事实不符。(二)西方近代机械唯主义的心理观 十七世纪英国的经验论者和十八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理现象是神经组织活动的产物,是客观事物与人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他们是机械论者,缺乏正确的发展的观点。他们把人和机器等同看待,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如同机器的功能一样。狄德罗(1713-1784)曾把人比作有感觉的乐器。拉美特利(1709-1751)说,人不过是一架巨大的、极其精细的钟表。还有一些旧唯物主义者虽然认为脑是心理的器官,但却错误地认为脑髓分泌思想正好象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种观点混淆了心理现象同物质现象的界限,因而也不能科学地解释人的心理。 无论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还是西方近代机械的唯物主义,他们都认为先有物质的身体后有心理现象,物质和心理密不可分,心理活动是身体的一种机能。但由于缺乏发展的、辩证的观点,不理解人的社会实践的意义,因此都不能正确解释人的心理现象。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给了心理以科学的解释。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人类长期认识的成果,尤其是自然科学取得的新进展,最先回答了心理的实质。列宁精辟地指出:人的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反映。”所以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根据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认识,结合建立在实验心理学、解剖学基础上近代心理学的科研成就,心理活动的实质进一步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在客观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 第二节心理是脑的机能(简介)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现代科人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题几千年来哲学家、教育家、医学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但归结起来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心理观的争论。最终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者对人的心理作出了科学的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也就是说,人脑是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这一结论今天看来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它的得出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一 如何科学地理解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

.一如何科学地理解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 答案:1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一切心理活动的产生都依赖于大脑这个机构 2心理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脑的反映形式,有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关系的复杂变化和刺激量的不断增长,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出现了动物的反映形式——心理 3客观现实是人心理产生的源泉。心理是脑的机能,并不是说脑本身及可以产生心理。人的心理是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如果没有客观现实的作用就没有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也就没有人的心理。 4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印象。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一个个具体的人的身上实现的。人的心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并不是像镜子一样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的反映 5人的心理是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个体的心理随着实践轰动领域的不断扩大也越来越发展。人的心理对客观事物反映的是否正确,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加以检验。 二能否一心二用? 1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叫做注意的分配。事实证明注意的分配是可行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可以做到一心二用的。 2但是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

应该是高度熟练的;为了能够很好的分配注意,必须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有联系的活动才能便于注意分配。 三作为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 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防止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多样化的复习。 四谈谈你对情商的理解? 1情商即人的情感和社会机能,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内容。 情商包含三种能力区分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调节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运用情绪信息去引导思维的能力。 2充分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情绪特征和理智感,在教学中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 3情感在自我教育中的作用:情感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良好的情绪情感有助于身心健康,良好的情绪是防治疾病的重要因素,不良的情绪可以造成疾病,损害人的健康。 4所以要对情绪情感进行管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生活中注意情绪锻炼,培养和塑造自己良好的个性,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消极情绪情感的调节和控制,变化生活环境,表情训练法,改变对事物答对认识,学会运用自我心里调试机制。 五意志的品质有哪些? 1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的行动有明确的目的,尤其是能充分的意识到行动效果的社会意义,使自己的行动符合社会集体利益

人格心理学 特质论试题

第五章生物学论 1.当我们过独木桥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的保持身体平衡,此例用自我解释说明了什么() 5.1.149 A A自我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B 自我是无意识的 C 自我相当于直觉 D 自我是天生的 2.大多数人害怕黑暗,害怕庞大凶狠的动物,说明了什么() 5.1.151 A A由于原始意向的存在 B 图式 C 环境的选择 D 后天的经验 3.根据荣格的观点,怎样解释“工作狂”,忽略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及自身的身体健康() 5.1.150 C A工作情节 B 金钱情节 C 权力情结 D 权力情结 4.某学生在上课时,心里面想到的是其他的事情,而表面仍做出很认真上课的行为,此现象说明了什么() 5.1.152 C A说明此人有强迫症 B 此人运用了防御机制中的移置 C 人格面具所起的作用 D 自我约束 5.某人买了彩票,可惜没有中奖,可当晚他做梦梦到自己中了500万,请用荣格的观点解释此现象() 5.1.154 A A等值原则 B 熵增加原则 C 心里能的前行 D 心里能的后行 6.某人常感到身体不适,头痛,胃痛,而且比较冲动,情绪不稳定的现象,用艾森克的理论则此人属于() 5.2.160 B A内倾—外倾 B 精神质 C 神经质 D 内倾质 7.荣格创立了与佛洛依德理论有很大差异的理论体系,荣格把人的心理现象分为意识,个体意识和() 5.1.147 B A潜意识 B 集体意识 C 本能 D 思维 8.下面对关于“自我”的描述错误的是() 5.1.149 A A自我是个体自觉意识的心里组织,它由能够自觉到的感知、记忆、思维与情感等组成 B 自我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它挑选出个体意识所需要的信息 C 自我是个性化不断独特,个性,达到的一种自我意识或认识自我的过程 D 自我不断的充实、完善和塑造着新的自我 9.荣格认为对人格及其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5.1.150 B A个体潜意识 B 潜意识 C 本我 D 个性化 10.荣格最具原创性的思想是()确立了进化遗传在人格中的地位和作用() 5.1.151 A A集体潜意识 B 个体潜意识 C 整合潜意识 D 特质论 11.当人们感到无聊或者烦闷时,会倾向于冒险、艺术创造、交换性伴侣、酗酒和吸毒等。这种对感觉刺激和经验变化的的需求被称为() 5.2.169 B A行为遗传 B 感觉寻求倾向 C 外向型特质 D 刺激表现 12.谁提出了人格三层次构造() 5.1.149 A

01《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61801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教育学 学时数:54学时学分数:3 执笔者:编写日期:2004年8月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普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常识、常理去理解课程内容,切忌空洞的说教和照本宣科。课程讲授的内容以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介绍为主。在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通过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培养学生以辨证、唯物的观点,科学地描述、解释、预测和调节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该课程内容多,在教学中应突出重点,不太重要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整理思路,要求学生做笔记,以方便课下的学习和复习。

课程考试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主。考试题目既要有一定广度和覆盖面,也要有一定的深度。 二、课程教学要求及内容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4学时) (一)教学要求 A、了解:心理学的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及研究任务和领域。 B、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基本发展史。 C、掌握:研究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等以及心 理学发展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个体心理 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 1、认知:这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 语言等。 2、情绪和动机 3、能力和人格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领域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地描述、解释心理现象,对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2、实践意义:运用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从而 为人类不同领域的实践服务。 二、研究领域 通过介绍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了解其研究领域。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1?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2.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所处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指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 征。(理解)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试法、个案法等。(理解) 4. 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实质观:(简答) (一)心里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心理的器官在脑不在心;脑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二)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反应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心理的主观性;心理的能动性; 5. 注意:意识的选择性活动;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志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理解) 6.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 注意)。无意注意;不伴随意志努力、没有目的、短暂不累;有意注意;伴随意志努力、自觉具有预定目的;有意后注意;高度自觉、目的性强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理解) 7. 注意的品质:(理解+ 材料分析) (一)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晰觉察到的注意对象的数量。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保持注意稳定的条件;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组织安排、人自身的特点。 (三)注意的分配: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够将心理活动指向不同对象的特性。实现注意分配的条件;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活动间的关系、活动的性质。 (四)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的活动目的和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原来活动的吸引力、新活动的特点、人的神经系统活动的灵活性。 8. 注意的起伏:指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同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名词解释) 9.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材料分析) (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减少无关刺激对教学活动的干扰、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将讲授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结合起来、将需要掌握的内容加以突出成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对象;(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强化学生对学习目的和任务的理解激发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间接兴趣提高注意力、合理组织课堂教学以防止学生分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三)运用有意后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深入浅出在生动有趣的事例和活动中阐明原理、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 10. 感觉的分类:根据刺激是来自机体外部的还是来自内部的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 脏觉等。根据刺激的性质可把感觉分为电磁的、机械的、化学的和热的四类。根据刺激源_______________ 与人的距离远近可分为距离性感觉和非距离性感觉。(理解) 11. 知觉的分类:可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两大类。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 运动知觉;社会知觉是以社会生活中的人以及人际现象作为知觉对象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对人际的知觉和对自己的知觉。(理解) 12.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401121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60学时、3学分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课程性质 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这是继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后的又一个指导、规划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纲要》明确提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 ——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 ——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共60学时,3学分。 课程目的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

心理学题库基本名词解释(总汇)1

心理学题库: 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致力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级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心理健康: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行为有目的、有计划观察并记录及进行分析,以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特定量表为工具,对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调查法:就某个问题要求回答自己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问卷法: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谈话法:根据预先拟定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级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测验法(人格):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索和鉴别的方法。 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研究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纵向研究法:对被试进行较长时间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的质的变化规律。 群体序列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 投射测验: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动机、态度。感情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 意识与注意 意识(心理活动):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无意识:不能觉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前意识: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过度层面。 催眠: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注意: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指向性:瞬间意识选择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意识指向某个对象时,在这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 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节省意志的努力。 感觉 感觉: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脑中的反映。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感到性大小的基本指标。 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察觉能力。 知觉 知觉:通过感官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和解释),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知觉的整体性:在经验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时,从复杂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组织成知觉对象,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 知觉的理解性:以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对象。 知觉的恒常性:感觉不断在变化,知觉稳定不变。 方位知觉: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的位置的知觉。

普通心理学复习大纲

《普通心理学》复习指南 课程描述及学习目的 普通心理学是一门讲述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咨询学习中最基础的课程。通过普通心理学的学习,我们能够更科学的描述求助者自身的人格特点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扰,能够从整体上对求助者的情况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第 1 节:绪论 ※第一单元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教程第1-2页) 知识点:心理学概述 要点: 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识记) 2.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解决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便构成了心理学众多的应用分支。(领会) 3.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识记) 知识点:普通心理学的内容 要点: 1.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识记) 2.上述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领会)第一单元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教程第1-2页)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教程第2-3页) 知识点:人的心理的本质 要点 1.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领会)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领会) 3.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领会) 4.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叫边缘学科。(领会)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的简单历史(教程第4-5页) 知识点: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要点: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识记) 知识点:学派的纷争(识记) 要点: 1.构造心理学派代表人:冯特、铁钦纳

第二章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

第二章?? 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心理的实质、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条件反射学说以及心理发展阶段的划 分,明确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不同观点的人有着不同的回答 ●主观唯心主义者:心理是一种主观存在。 ●客观唯心主义者:心理是一种“绝对精神” ●机械唯物主义者:心理是由物质派生的。 ●辩证唯物主义者: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 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在历史上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曾经认为心脏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 随着时代的进行,经验的积累,尤其是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是脑,而心脏与心理活动并无特别直接的关系。 30年代后,俄国生理学家浩夫在其着作《脑的反射》一书中,把脑的全部活动解释为对事物的反射,以后,着名生理学家巴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进一步科学地提示了心理活动的脑机制。 其实,常识也告诉我们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人们在睡眠或洒醉时,心脏活动与清醒时并无多大差别,但精神状态却与清醒时大不一

样。 临床又发现,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正常人相比,…… 一个心脏机能正常的人,如果大脑受到损伤,心理活动就会部分或全部丧失,比如“植物人” 物种进化的历史和个体发育的进程,也表明心理活动与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有着直接的关系。动物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与其神经系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从单细胞动物——人类,神经系统的进化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心理发展的水平也从低级到高级。 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因而只能对生存具有直接意义的事物产生有限的反映。 无脊椎动物开始出现了神经系统,但由于没有脑,所以只能对刺激物的属性进行分析,其心理也只能停留在极其原始的、简单的感觉阶段。 脊椎动物的系统进一步发达,原始的脑开始形成,爬行动物又有了大脑皮层,就具备了心理活动的最高调节机构,因而就了在稳定的知觉。 灵长类动物的大脑接近人脑的水平,所以对事物有了原始的概括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思维。 人类,大脑结构更加复杂,其机能高度完善,所以人类成了地球上最聪明的主宰者。 就人类个体的发育而言,心理水平的发展也是与脑的发育紧密相联的。婴幼儿的大脑虽然在形态,结构上与成人差不多,但由于重量轻,细胞分支少等原因,其心理活动要比成人简单得多。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苏小七)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苏小七)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号418003、 418004 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适用专业 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本课程第一学期开设 总学时 102学时;其中理论92学时;实验 10 学时学分数 3 一、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心理学专业一年级学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历时一学年。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验室实验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实现如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普通心理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及知识要点;(2)了解普通心理学发展趋势。 (二)能力目标:(1)掌握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的研究方法;(2)具备进行普通心理学研究的初步能力;(3)形成较强的研究意识以及勇于探索创新、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问题,因此,在学《普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物理学知识,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与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等。 四、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和实验两部分。教学时间为一学年,总学时为102课时,平均每周2-4学时(第一学期每周2学时,第二学期每周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共92课时,实验10课时。 (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1、教师讲授学时分配 章节内容讲授 学时实验 学时 备注 第一学期共30 实验课时

心理学

安全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心理及其本质 心理是人在生活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是人在长期的生物进化中发展到高级阶段后而形成的人脑的一种特殊机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心理学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三、安全心理学的定义 安全心理学是以生产活动中的人为研究对象,以从保证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减少人身伤害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四、安全心理学的发展 泰罗美国主题1科学研究作业方法 2改善工人与管理层的关系 冯特德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构造心理学,心理学始祖。 闵斯特伯格工业心理学之父 五、安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1)观察法(2)访谈法(3)问卷法2)心理测量3)实验法4)模拟仿真六、安全心理学在安全工作中的作用 安全心理学的原理、规律和方法可以运用在预防工伤事故,进行安全教育以及分析处理事故等方面。 (l)安全思想淡漠,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常常是造成工伤事故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和分析生产过程中人们对自身安全问题的心理现象,运用动机和激励的理论,激发职工安全意识,使安全生产成为职工自发的要求,这是做好安全工作的重要保证。 (2)通过安全心理学对主观和客观心理现象的分析,可以帮助管理人员认清安全生产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整改,从而调动广大职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3)运用安全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做好职工的安全技术培训和安全思想教育工作,特别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对从事电气、起重、运输、锅炉、压力容器、爆破、焊接、煤矿井下瓦斯检验、机动车辆驾驶、机动船舶驾驶等危险性大的特种作业人员进行专业的安全技术教育。 (4)对影响整个系统运行或对安全生产是非常关键作用的岗位,可通过合适的职业选择,选拔合适的人选。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 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说明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编号:(901003) 2.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3.总课时:44 4.总学分:2.5 5.开课时间:第四学期 6.适用专业:师范生 7.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是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本课程立足于学院“一实二高三强四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为学生学习《普通教育学》、《学科教学法》等课程提供理论支撑,而且给学生参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提供实践指导,特别是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地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而且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主要的是为其日后在中小学工作提供了帮助。 三、教学目的、要求和方法 1.教学目的: 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形成正确的心理学观念,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强化解决教育实践中典型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培养高素质的中学教师。 2.教学要求: 第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意做到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有具体的教学案例,力求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有所突破,形成特色,以适应教学使用。第二,为了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对教学内

容不做过细要求,注重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不苛求教师,但强调教师的专长,让学生在教师的专长上受益。 3.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辅以讨论、观影、自学、团体心理辅导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各种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心理现象的本质、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五、课外作业 自学作业2次、复习作业1次、观影报告1次、团体心理辅导报告1次 六、课程考核 1.考试方式:课堂提问和讨论、检查课堂笔记、作业、观影笔记、章节重难点考核、开卷笔试等考核方式. 2.考试次数:共9次,其中平时考核5次,阶段考核3次,结课考核1次。 3.记分方式:采用百分制计分方式。 4.课程总评成绩构成:

试论易学心理学的特质(原稿)

试论易学心理学的特质 徐仪明 (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湖南长沙410081) [关键词]心灵哲学;易学心理学;特质 [摘要]易学心理学属于心灵哲学的范畴。即运用的心理学方法研究《周易》以及易学发展史。对易学心理学的独特性质的把握和认识,是易学心理学研究的突破口与关键所在,也是心灵哲学研究中的新问题和新尝试。易学心理学具有五个方面的特质。即:哲理性与应用性的统一;系统性与开放性的一致;信仰性与科学性的交融;诠释性与创造性的抉择;历史性与现代性的变奏。 心灵哲学在中国心理学界和哲学界引起极大的兴趣,严格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具体到易学心理学的研究则是刚刚起步。《周易》研究向着人的精神世界不断深入探索,应该说是真正触及到了易学的根本。即使从《易经》的本来目的即从卜筮来说,正是通过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猜度、设问、探寻和把握,进而才能对人的未来进行预测,这本身就包涵着多重心理学方面的涵义,只是古人因不理解而归因于天意。当然,从当代中国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易学,我们的视野将会更加开阔,理论上必将也会随着新视野的不断开拓而提高。易学在当代是所公认的“显学”,而心理学更是受到学界广泛关注,甚至被视作21世纪的前沿学科之一。但是我们更要看到哲学为这一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早就铺设了坚实的基础。著名国学大师梁漱溟一生都衷爱心理学研究,直到暮年,梁先生依然认为:“心理学是最重要无比的一种学问,凡百学术统在其后。”[1]其他国学大师如梁启超、熊十力、冯友兰、钱穆、张君劢、张东荪、傅斯年等,在他们的著作中也都论及到心理学与传统文化诸方面(特别是经学与史学)的问题。 但是,就易学心理学本身而论,它既是一门从古代文化源头走来的,但又是处于正在建立和形成过程的学说,它既扩充了哲学研究的范围,给古老的哲学观念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它也受到史料的限制,容不得人们空口腾说。另一方面对它的研究又需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而这种心理学的方法又因为受到种种精神因素的复杂影响,其需要思辨哲学的促进则更是不言而喻,其实就现代心理学而言,其与思辨哲学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不用说易学心理学这样一门打上中国古代哲学深刻烙印的学科了。

2016心理学题库及参考答案

第1章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现代认知心理学以1967年【】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 A.奈塞尔 B.冯特 C.斯金纳 D.弗洛伊德 2.一个令人高兴的信息,会导致人们手舞足蹈。这是【】 A.兴奋的扩散 B.兴奋的集中 C.抑制的扩散 D.抑制的集中 3.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创建于【】 A.1888年 B.1879年 C.1878年 D.1877年 4.心理学通常把个性心理特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能力,二是气质,三是【】 A.性格 B.动机 C.兴趣 D.意志 5.听觉中枢位于【】 A.额叶 B.顶叶 C.颞叶 D.枕叶 6.由于晚上学习到很晚,第二天无精打采。这属于【】 A.相继正诱导 B.同时正诱导 C.相继负诱导 D.同时负诱导 7.格式塔学派是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之一,其中“格式塔”的含义是【】(2012年烟台市市直) A.行为 B.精神

C.整体 D.人本 8.张明打了通宵的游戏,以致于第二天上课时无精打采。这属于【】 A.同时性负诱导 B.相继正诱导 C.相继负诱导 D.同时性正诱导 9.神经元具有【】的功能。 A.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B.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发动反应 C.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发动反应 D.接受刺激、转换能量和传递信息 10.狗听到主人唤它的名字就跑过去是【】。(2013年滨州阳信) A.无条件反射 B.本能的反射 C.第一信号的条件反射 D.第二信号的条件反射 11.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 A.华生 B.弗洛伊德 C.罗杰斯 D.奈塞尔 12.我们在做数学题时用的是____,听音乐时用的是____。【】 A.左脑右脑 B.右脑左脑 C.左脑左脑 D.右脑右脑 13.构造主义主张研究【】 A.认知 B.意识 C.行为 D.无意识 14.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心理的器官。 A.神经系统 B.大脑皮层 C.神经元 D.脑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完整版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 纲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说明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编号:(901003) 2.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3.总课时:44 4.总学分:2.5 5.开课时间:第四学期 6.适用专业:师范生 7.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是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本课程立足于学院“一实二高三强四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为学生学习《普通教育学》、《学科教学法》等课程提供理论支撑,而且给学生参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提供实践指导,特别是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地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而且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主要的是为其日后在中小学工作提供了帮助。 三、教学目的、要求和方法 1.教学目的: 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形成正确的心理学观念,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强化解决教育实践中典型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培养高素质的中学教师。 2.教学要求:

第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意做到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有具体的教学案例,力求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有所突破,形成特色,以适应教学使用。第二,为了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对教学内容不做过细要求,注重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不苛求教师,但强调教师的专长,让学生在教师的专长上受益。 3.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辅以讨论、观影、自学、团体心理辅导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各种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心理现象的本质、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五、课外作业 自学作业2次、复习作业1次、观影报告1次、团体心理辅导报告1次 六、课程考核 1.考试方式:课堂提问和讨论、检查课堂笔记、作业、观影笔记、章节重难点考核、开卷笔试等考核方式. 2.考试次数:共9次,其中平时考核5次,阶段考核3次,结课考核1次。 3.记分方式:采用百分制计分方式。 4.课程总评成绩构成:

心理实质

心理实质 一、科学的心理观 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心理现象,虽然是在人的各种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是每个人都体验过或正在体验着的、非常熟悉的现象。但是,心理现象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心理现象的产生是否有专门的器官,心理现象同物质现象的关系怎样,也就是说,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人们为了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争论了几千年,产生了许多关于心理实质的不同观点,形成了两种对立的心理观,即唯物主义心理观和唯心主义心理观。 1.唯心主义心理观 唯心主义心理观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心理的东西是第一性的,物质的东西是第二性的。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就对神形问题,即心与身的关系展开过激烈的争论,战国时代的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明代的王阳明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之中”。认为心理是世界的本源,心是万物和宇宙的主宰一些人甚至认为心理是“灵魂”寄附在肉体器官内的表现,人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灵魂活动的结果,灵魂是世界的本源,灵魂独立于宇宙而存在于某一“空间”中,当人降生之后,他就驻入人体,当人死亡时,灵魂就脱离肉体回到它来的那个“空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他认为在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由灵魂组成的“理念世界”,在“理念世界”里人们已经获得了一切知识,只是在投胎人世之时,由于肉体的污浊而遗忘了,因此,人的认识、智慧只不过是对灵魂在“理念世界”所获得的知识的回忆。这种把心理看成是脱离物质的、虚无缥缈的、灵魂的产物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唯心主义的心理观将心理看做世界的本源,把世界的万事万物看做心理的产物,给心理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甚至将心理同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因此,唯心主义心理观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地揭示心理的实质,只是对心理的产生做丁一些虚幻的的、毫无客观依据的猜想而已,它对心理与物质现象关系的认识是错误的。同唯心主义心理观相反的是唯物主义心理观。 2.唯物主义心理观 唯物主义心理观认为心理的产生有赖于物质的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