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逐字逐句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逐字逐句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逐字逐句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因为)吾一日长乎.(比)尔,毋吾以.(因为)也。居.(在平时)则曰:‘不吾知也!’如或.(有的人)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

..(轻率急忙的样子)而对曰:“千乘.(shang,一车四马)之

国,摄.(夹)乎.(在)大国之间,加.(加于)之以师旅

..(军队),因.(继

续)之以饥馑;由也为.(治理)之,比及

..(等到)三年,可使有勇.(勇气,形作名),且.(而且)知方.(义,道理)也。”

夫子哂.(shěn,微笑)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方圆)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求也为.(治理)之,

比及三年,可使足.(使……富)民。如其

..(至于)礼乐,以俟.(等待)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之,指国家大事)。宗庙之事,如.(或者)会.(诸侯会盟)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端.(穿着礼服,名作动)

章甫

..(戴着礼帽,名作动),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弹奏,名词作动词)瑟希.(同稀),铿.(kēng)尔(助词),舍瑟而作.(站起来),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陈述)。”

子曰:“何伤.(妨害)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同暮)春者,春服既.(已经)成.(稳定,这里指穿上身了),

冠者

..(成年男子)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在)沂.(yí,沂水),风.(吹

风,乘凉,名作动)乎舞雩

..(yú),咏.(唱歌)而归。”

夫子喟然

..(kuì,叹息的样子)叹曰:“吾与.(赞同)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走在后面,名作动)。曾皙曰:“夫.(那)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罢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谦让),是故哂之。唯.(句首助词)求

则非邦.(国家)也与.(同欤,语气助词)?安见

..(怎么见得)方六七十,

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小相,形作名),孰.(谁)能为之大.(大相,形作名)?”

文言现象整理:

一、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二、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鼓瑟希,铿尔:鼓,名作动,弹奏

3、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

4、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落后

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大相,小相

6、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

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8.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富足

三、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后

2、毋吾以也宾前

3、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前

5、摄乎大国之间介后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介后

7、异乎三子者之撰介后

8、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状语后置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前

10、为国以礼介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

..()而对曰:“千乘.(shang )之国,摄.()

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

..(),因.()之

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

..()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 )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

..()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

同.(),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kēng )尔(),

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

..()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

( )乎舞雩

..(yú),咏.()而归。”

夫子喟然

..(kuì, )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

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

则非邦.()也与.()?安见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文言现象整理:

一、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

2、莫春者,春服既成:()

3、唯求则非邦也与:()

二、活用现象

1、端章甫:()()

2、鼓瑟希,铿尔:()

3、风乎舞雩:()

4、三子者出,曾晳后:()

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6、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7、异乎三子者之撰:()

8.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三、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毋吾以也()

3、不吾知也()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5、摄乎大国之间()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7、异乎三子者之撰()

8、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10、为国以礼()

习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题

一、加下划线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①千乘之国②愿为小相焉③舍瑟而作

二、为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居①坐②处于③居④住处⑤处在某种地位或某地方⑥占,占据⑦积蓄,储存⑧平日,平时⑨用于?有顷??久之??顷之?等前面,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意义较虚,相当于?过了……?

(1)居则曰,“不吾知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4)居十日,扁鹊复见()

(5)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左,鲁直居右()

(6)囤积居奇()

2.异①不同②奇特,与众不同③奇怪,惊奇

(1)异乎三子者之撰()

(2)渔人甚异之()

(3)永州之野产异蛇()

(4)览物这情,得无异乎()

(5)父异焉()

(6)异曲同工()

3.安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安全③安心④安抚抚慰⑤安置,安放⑥什么,什么地方⑦怎么

(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4.知①知道②知觉,感觉③见解,知识④了解⑤交好,交

往⑥主持⑦zhì通“智”。

(1)居则曰:“不吾知也。”()

(2)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3)不知木兰是女郎()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首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人不知而不愠()

(6)孰为汝多知乎()

(二)课内语段阅读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却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1.下列读音正确的一组()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

②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2.下列四句中有关加下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侍奉

B.居则曰闲居

C.如或知尔了解

D.以吾一日长乎尔成长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C.如或知尔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D.如或知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4.翻译句子

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②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三)课外语段阅读题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①中,开司马门②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节选自《三国志?陈思王曹植传》)

注:①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路。②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故名。

1.下列两句中加点的字的正确意思与读音是()

①每进见难问②公车令坐死

2.对“文帝御之以术”和“并为之说”的“之”字所指代的对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指曹植 B.都指文帝

C.曹植、文帝 D.文帝、曹植

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诵读诗论植既以才见异

言出为论太祖既虑终始之变

A.两个“论”字相同两个“既”字也相同

B.两个“论”字相同两个“既”字不同

C.两个“论”字不同两个“既”字也不同

D.两个“论”字不同两个“既”字相同

4.对“顾当面试,奈何倩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就请你当面试试,我为什么要抄袭别人呢?

B.就请你当面试试,我怎么会请人代笔呢?

C.那我就当面试试,我为什么要抄袭别人呢?

D.那我就当面试试,我怎么会请人代笔呢?

5.对“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制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

B.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制禁令,而曹植更受宠爱,身体日渐衰弱。C.因此重视诸侯们的法制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

D.因此重视诸侯们的法制禁令,而曹植更受宠爱,身体日渐衰弱。6.对以下两个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组是()

①可不勉与?②悔而罢之

A.①你能不努力吗?②曹植很后悔,未能去受命。

B.①我能不勉励你吗?②曹植很后悔,未能去受命。

C.①我能不勉励你吗?②太祖很懊悔,就把曹植罢免了。

D.①你能不努力吗?②太祖很懊悔,就把曹植罢免了。

7.对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曹植以丁仪、丁廙、杨修等为羽翼,使曹操心怀狐疑。

B.文帝暗用权术对付曹植,并刻意修饰自己。

C.宫女及太祖身边的人都说曹植的坏话。

D.曹植饮酒不节,终因酒醉而不能受援救曹仁之命。

8.对太祖诛杀杨修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杨修辅佐曹植,引起太祖的怀疑。

B.太祖担心自己死后会出现祸患。

C.杨修很有才华,而且足智多谋。

D.杨修是袁绍、袁术的外甥。

参考答案:

(一)

一、C

二、1.(1)⑧(2)⑤(3)③(4)⑨(5)①(6)⑦

2.(1)①(2)③(3)②(4)①(5)③(6)①

3.(1)⑦(2)②(3)⑤(4)⑦

4.(1)④(2)⑥(3)①(4)⑦(5)④(6)③

(二)

分析:四个题目涉及语音、实词、虚词及句子翻译四个方面。第1题要注意多音字和古音字。第2题是实词的解释,“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长”是“年长”的意思。第3题是虚词用法比较,A项都是“于”,C项都假设连词“如果”讲,D项“或”是不定代词,有人。第4题翻译句子要注意忠实于原文,同时注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如“不吾如也”。

答案:1.A 2.D 3.B

4.①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又有饥饿。②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你打算做什么事情呢?

(三)

1.C (难,多音字,读nán作“困难”解,读nàn作“诘责”“质问”解,曹植每次进见,曹操则故意用疑难问题刁难他,他都能应声而答,故读nàn。“坐”多义词,读zu?,公车令因给曹植放行而触犯法律被曹操处死,故作“犯罪”解。)

2.C (文帝曹丕暗用权术对付曹植,宫女和太祖身边的人都为曹丕说好话,故两个?之?分别指曹植和曹丕。)

3.D (诵读诗论,?诗?指《诗经》,?论?指《论语》,读作lún,诗论泛指经书,言出为论,出口就能谈论lùn。两个“论”不同。两个“既”都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既……而……”,相同。)

4.B(倩qiàn,请人代替自己做,如倩人执笔。)

5.A (曹植乘车行御道后,触怒了曹操而日渐失宠,而非身体衰弱。)

6.D(“勉”在句中是“努力”之意,如“尔其勉之”《左传》句,主语“汝”承前省。曹植酒醉误事,太祖就罢免他的南中郎将之职,“悔而罢之”的主语是太祖,省略。)

7.B ( A“狐疑”,犹豫不决,太祖犹豫不决,几次想把曹植立为太子。前有句号,与前句无关。C宫女及太祖身边的人都说曹丕的好话。D植酒醉误事是曹丕立为太子之后的事。)

8.A (植以才见异,并且有二丁和杨修等人辅佑,正是太祖犹豫不决几次想立他为太子的原因,而不是诛杀杨修的原因。)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注释和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①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居④则曰:‘不吾知⑥也!’如或⑦知尔,则⑧何以⑨哉?” 【注释】选自《论语?先进》。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曾皙(xī),名点,字子皙,曾参(曾子)的父亲。冉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他们四个都是孔子的学生。侍:陪侍①以:由于。(2)一日长乎尔:比你们年长一点。乎,于,比。尔,你们。 ③毋(wú)吾以也:即“毋以吾也”,不要因为我这样就不肯说了。毋:不要。以,同“已”,“止”的意思。④居:平时说。居,平时。⑤则,就。⑥不吾知:即“不知吾”。没人了解我。⑦或:有人。⑧则:那么。⑨何以:怎么办,意为“(你们)打算怎么做”。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大一些,(可)不要因为我年长些就不敢讲话呀。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率尔⑩而对曰:“千乘(11)之国,摄乎(12)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13),因之以饥馑(14),由也为(15)之,比及(16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17)也。” 夫子哂(18)之。 【注释】⑩率(shuài)尔:轻率地。尔,形容词词尾。(11千)乘(shèng)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12)摄乎:夹在。乎,于。 (13)加之以师旅:即“以师旅加之”,把战争加到它头上,即“有军队来攻打它”。师旅,军队。(14)因之以饥馑(jǐn):即“以饥馑因之”,因,继,接着。饥馑,荒年。饥,缺粮。馑,缺菜。(15)由也为之:我去治理它。也,句中停顿。为,治理。(16)比及:等到。(17)方:规矩,指礼义。(18)哂(shěn):微笑。 【译文】子路轻率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外有)军队侵犯,(内有)饥荒相随,让我仲由去治理它,等到过了三年,就可以使百姓英勇善战,而且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求,尔何如?” 对曰:“方(19)六七十),如(20)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21)。如(22)其礼乐,以俟君子(23)。”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A)之,愿学焉。(24)宗庙之事,如(25)会同(26),端(27)章甫,愿为小相(28)焉。” 【注释】(19)方:方圆纵横。(20)如:或者。(21)足:使……富足。(22)如:至于。(23)以俟(sì)君子:“以之俟君子”的省略。俟,等待。(A)能:胜任、能做到。 (24)宗庙之事:指宗庙祭祀的事。(25)如:或者。(26)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这里指同别国盟会。(27)端章甫:名词用如动词。穿上礼服,戴上礼帽。端,古礼服名称。章甫,古礼帽名称。(28)相(xiàng):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译文】(孔子问)“冉求,你怎么样呢?”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让我冉求去治理它,等到过了三年,可以使百姓丰衣足食。至于使这个国家修明礼乐,(只好)等待君子来做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知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知识(高三复习) 一、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 2、莫春者,春服既成: 3、唯求则非邦也与: 二、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古:今: 2、加之以师旅古:今: 三、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章甫, 2、风乎舞雩: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 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 四、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 ) 2、毋吾以也( ) 3、不吾知也( )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5、摄乎大国之间( )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 7、异乎三子者之撰( )8、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10、为国以礼( ) 五、重点实词 1、居则曰:居, 2、摄乎大国之间:摄, 3、加之以师旅:加, 4、比及三年:比及 5、且知方也:方, 6、舍瑟而作:舍;作, 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 9、咏而归:咏,10、吾与点也:与,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 六、重点虚词 1、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4)加之以师旅: 2、如(1)如或知尔:(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3)如其礼乐: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 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 5、而(1)子路率尔而对曰:(2)舍瑟而作:(3)非诸侯而何: 七、一词多义 1、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2)且知方也:( ) 2、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 )(2)子路率尔而对曰:( ) 3、如(1)如或知尔()(2)如五六十()(3)如其礼乐() 4. 为(1)由也为之()(2)愿为小相焉()(3)赤也为之小() 5 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4、加之以师旅() 5、以俟君子() 6 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2、子路率尔而对曰() 7 言:1、亦各言其志也()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附:答案

语文选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后题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本文是子“因材施教”的范例,它记述了孔子和四个学生的一次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向、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文章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孔子向学生问志。开头一句简明扼要地写出四个学生的姓名,并交代了一个典型的探究学习的场景。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用温和自谦的话先打消他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孔子一出场,就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而对”到“吾与点也”),写四个弟子对于孔子的问题做出的不同应答。 第一个发言的是子路。一个中等的“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上外面有军队侵犯它,国内又有灾荒,处境十分困难。可是子路认为如果自己去治理它,三年即可见成效。“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孔子用“哂之”的方式很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不甚满意的态度。 第二个发言的是冉有,他的态度比子路谦虚了很多。他认为一个“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经过他的治理,三年后老百姓可以富裕起来。至于用礼乐教化人民,则要等待高明的君主了。 第三个发言的是公西华,他的态度就更谦虚了:“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而且,他不是说自己已经能够做这些,而只是愿意学着干。 第四个轮到曾皙说话了,正在鼓瑟的曾皙听到老师的提问,立刻“舍瑟而作”,道出了自己“异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好一幅春日畅游的图景。没有想到这个答案竟得到了老师的赞许:“吾与点也。”孔子为什么会赞许曾皙的志向呢?对这个问题历来有争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曾皙的主张有不愿求仕的意思,与当时孔子的处境和心境相契合。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但是屡屡不能得志,所以他也产生过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想法。也有人认为,曾皙的话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民风趋淳,民德归厚,天下太平——这才是曾皙的社会理想,只不过他是用暗示的方法表达出来罢了。这与孑L子的“仁政”“礼乐”治国的思想完全合拍,加上曾皙的话说得那么雍容委婉,所以孔子会不由自主地赞赏起来。 以上记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四个学生果然按照老师的要求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而

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作品介绍】 《论(lún)语》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录有关孔子言行的着作,共20篇。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理论、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是有关孔子思想的重要着作,也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论语》是语录体,文字简练质朴,含义很深,也有描写比较生动具有文学价值的片段。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有教无类”;政治方面,主张仁政、德治。这在当时,都对人民有利。他提倡的伦理道德,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孔子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都不被采用。回鲁国后。从事着述和讲学,相传有弟子3000人。他编订了《诗》《书》,修撰了《春秋》。 【解题】 本文选自《论语·先进》,编者取文章第一句作为标题。文章记叙孔子师生在一起谈论各人政治抱负的情景。《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大多数篇章是简短的语录。本篇是《论语》中有完整结构的一章,人物的语言情态都写得很有个性,是一段很生动的记叙文。 子路、曾皙(灯)、冉(rǎn)有、公西华,都是孔子的学生。 【注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侍坐:陪侍孔子坐着。侍,在尊长旁边陪伴服侍。○“侍坐”二字表现了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为下文的对话渲染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子曰:子:指孔子。这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的尊称。“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以:因为。

一日长乎尔:比你们年纪大一两天。一日,一两天的意思,作“长”的状语。长:年纪较大。乎:介词,同“于”,这里表比较,可译为“比”。下文中的“乎”,除“何伤乎”一句的“乎”是疑问语气词之外,其余都是介词。尔:代词,你们。毋(wú)吾以也。没有谁任用我了。毋:代词,表无指,没有谁。在句中作主语。以:动词,任用。这是个否定句,代词宾语“吾”置于动词之前。课本注对这一句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这里采用的是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说法。居则曰:居:平居,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同“辄”,副词,往往,总是。这句主语是“你们”。‘不吾知也。’知:了解。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或知尔,如或:如果有人。如:连词,如果。或:无定代词,有人。则何以哉”则:连词,那么,就。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这一层记述孔子问志,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他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一日长乎尔”的说法,又充分表现了他的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居则日”一句,反映出他对学生平时的思想动态了如指掌。 子路率(shuài)尔而对曰:率尔:轻率地。尔,助词,用作修饰语的词尾。对:回答。在古汉语里,“对”一般指对上级或尊长的回答。○“率尔”一词生动地写出了子路爽朗而又缺乏谦让的性格。“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这在当时是一个中等诸侯国。乘:古时一车四马叫一乘,这里指四匹马拉的战车。摄乎大国之间,摄:夹。乎:于,在。加之以师旅,加之:加在它上面,指侵犯它。之,指千乘之国。以:介词,用。师旅:指军队,古二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因之以饥馑(jǐn),因:动词,继,接续。之:代词,指“师旅”所进行的侵略战争。饥馑:指灾荒。五谷不熟为饥,蔬菜不熟为馑。这句直译是:又把饥荒年岁接在战争之后(加给它)。由也为之,由:子路自称其名。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也:语气词,用在主语后表提顿。为:治理。比及三年。比(旧读bì)及:等到。这是介词性复音虚词,“比”和“及”是同义并列关系。可使有勇,“使”后省兼语“民”。且知方也。且:连词,并且。方:义,正道,这里指礼义。○子路的政治抱负,和孔子“足食足兵”,“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一、导入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孔子以及有关文学常识 孔子,名,字,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体散文,是记录的的言行。 参考答案: 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 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二、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俟,音sì莫,音mù甫,音fǔ 由也/为之求也/为之赤也/为之小 三、学生质疑,解决疑难词义,学生接力翻译 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则何以哉——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由于。

四、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问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 五、研讨性学习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哂之 冉有:谦虚——叹之 公西华:更谦虚——惜之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西安市长安五中语文教师杨新利 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 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了解以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展示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学会归纳总结 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教学难点: 曾晳却给我们描绘了春游图,这与治国有无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赵括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是开启智慧、寻求良方的金钥匙,它里面的经典语句如群星般灿烂,如“学而时习之,乐乎?不学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承载着孔子的思想及人格魅力。 二、检查所学知识(见PPT,指名一生回答) 1、走进孔子

孔子,名___,字,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他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 《论语》是体散文,是记录的的言行。 2、介绍礼(课前布置,鼓励2-3名学生朗读查阅的有关礼的资料。) 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孔子主张礼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主张克已复礼。颜渊问“克已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为推行自己的礼治,而周游列国,而授徒讲学。 3、检查生字词(见PPT, 两生回答) 俟,音甫,音 哂,音相,音 铿,音沂,音 喟,音冠,音 雩,音莫,音 4、重点词语 PPT见一词多义“尔”,“方”,“与”(3名学生回答)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答案

学案答案 问题探究 1.本文讲述了孔子和四个弟子的谈话,话题是谈理想。具体围绕“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部分内容来写的。所以“言志”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志(问)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学生应答(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孔子点评(评) 2. 人物语言行动孔子态度性格 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率尔哂之直率、信心十足,但 莽撞曾皙“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叹之谦虚、实事求是 冉有“愿为小相”惜之更谦虚,敏而好学, 墨守成规 公西华“咏而归”舍瑟而作与之洒脱,淡泊于名利, 从容 3.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他主张“入仕”,要求读书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学生,可以说有四种理想,都和治国有关。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以礼治国,曾皙以美治国。针对子路,孔子“哂之”。理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孔子当时不语,后“叹之”。理由是“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孔子“惜之”。理由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孔子认为公西华通晓礼乐,可以大用。针对曾点,孔子“与之”。曾皙言志与他人不同,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副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展示的是一幅暮春郊游图: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这正符合儒家礼治的精神,又符合孔子晚年心态。孔子主张以礼治理国家。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因此博得孔子的赞赏。孔子赞叹之时,也是表达自己对这理想境界的向往。 课外拓展 一、 1.【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3.【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4.【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5.【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了解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能归纳文中的文言现象,并准确翻译文中语句。 3.能根据人物语言特点,把握文中鲜明的人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 1. 熟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理解句意。 2.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3. 扣住“吾与点也”一句话,理解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文中体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的处世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会孔子及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准确翻译文中语句。 ●教学难点 文中所体现的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志向。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可以按“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扣住“吾与点也”一句话,理解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万世师表,道贯古今;百代馨香,德配天地”此对联说的是谁?——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被后世尊为“孔圣人”。今天我们学习孔圣人和几个学生的谈话《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 一、解题: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 曾皙:姓曾,名点,字皙,是曾参的父亲,父子两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侍坐:学生坐在一旁陪伴老师,古代臣子坐在一旁陪伴国君、晚辈坐在一旁陪伴长辈,叫做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本文选自《论语·先进》,编者取文章第一句作为标题。文章记叙孔子师生在一起谈论各人政治抱负的情景。《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大多数篇章是简短的语录。本篇则是《论语》中有完整结构的一章,人物的语言情态都写得很有个性,是一段很生动的记叙文。

新人教版选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和译文

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原文+翻译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的一篇较长篇目,首先,《侍坐》章虽然属于语录体散文,但四个学生畅言理想抱负的文字并非各自独立,互不关涉,它们应该是排列有序、层进相衔的,传统的分析往往把孔子的四个学生的谈话内容割裂开来,独自理解。其实,这四层内容,无论从学生发言顺序的安排来看,还是从发言内容高低深浅来看,都是有其内在的联系的。其次,既然前面四个学生依次言志的四层内容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就不能把孔子总结性的感叹“吾与点也”单独剥离出来,而应联系四层内容及其整体关系来理解孔子的“喟然”长叹和“吾与点也”。 《劝学》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你们平时

再读孔子《子路.冉由、公西华侍坐章》赏析doc

再读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赏析 赏析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记叙的是孔子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几个学生各人畅谈自己理想的一堂思想教育课。 孔丘生活的春秋时代由于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他的“仁政”“礼治”“教化”等政治主张难以实现。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把希望寄托在他的子弟身上。这种思想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就已经鲜明的反映出来了。这一章中,他反对子路的暴力征伐,赞同冉有的让老百姓生活富裕起来,公西华的与邻国搞好关系,欣赏曾皙的重视礼乐的熏陶教育作用。听完子路的话随即就“哂”,毫不犹豫地用讥笑神态表示否定;听了曾皙的话却情不自禁地慨叹欣赏"吾与点也"。态度多么鲜明。 你看,子路所说:“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是说:假如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以后,就能使那个诸侯国内人人有勇有力,而且通晓战争方法策略。这显然是准备将来去当一个将军,统帅军队去运用武力去征服人家;而把怎样建立和谐社会、解决人民的饥馑等当务之急放在脑后。这与孔子的“仁者爱人”、讲究礼治,反对暴力征伐不是彻底背道而驰的吗?所以孔子在最后对曾皙解释“何哂由也”时说,"哂"子路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他违背了“为国以礼”的基本准则,其次才是“其言不让”这种不够谦逊的态度。 那么为什么孔子认为冉有和公西华的理想是可取的呢?冉有的

理想是“比及三年,可使足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希望将来当上个农业部长,尽心竭力搞好国内的农业生产,使老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而公西华的理想是“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就是希望将来能当上一个辅助诸侯的戴着礼帽穿着礼服去参加朝见天子、参与诸侯间会谈等外交礼仪活动的外交部长。 再看,曾皙将来做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根据王充《论衡明雩篇》中所说: 雩,“鲁国设雩祭于沂水之上。“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归。咏歌而馈祭也。”它清楚地告诉我们曾皙所述的是一种古代的祭祀仪式,就是雩祭的仪式。雩祭的目的,是当时人们向掌管水旱的神灵(即龙)祈求保佑, 希望五谷丰登国泰平安。这里的“春服",不是指春天的服装(单衫夹衣), 而是指像春天花开时一样色彩缤纷的服装。凭常识可以知道,雩祭中,必须有许多穿着色彩绚丽的人组成队伍鱼贯而行,模仿龙从水中跃出的样子进行祭祀活动。所以这段话就是说:在暮春时节,或者带着十多个穿着色彩缤纷衣服的冠者童子到沂水去,模仿龙从水中跃出的样子,或者到雩台去载歌载舞地赞颂和馈祭,虔诚地向神灵行礼、祈求保佑。很明显,曾皙的理想是从事教育工作,继承孔子一生重视礼仪的教育和礼乐的熏陶,推行教化的衣钵,当个普通教师。这确实是“异乎三子者之撰”,即与前三个人所说的“伟大理想”大不相同。因为其他三人都想去当官,而在当时形势下去投靠诸侯当个官,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自己的经历就已经证明必定是十分困难的。所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知识点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读音 论语lún饥馑 j?n 曾皙xī哂sh?n 舞雩yú 铿尔kēng 小相xiàng沂yí冠者guàn 喟kuì俟sì撰zhuàn 摄shè比及 bi 毋wú 冉r?n 莫春者mù端章甫fǔ 二、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三、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加之以师旅古:泛指侵略的军队 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四、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落后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相、大相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勇气 五、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3、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5、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语前置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7、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 8、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状语后置 9、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六、重点实词 1、居则曰:居,闲居,平时在家 2、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3、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 4、比及三年:比及,等到 5、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 6、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 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陈述 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 9、咏而归:咏,唱歌 10、吾与点也:与,赞成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 七、重点虚词 1、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2)毋吾以也:动词,认为 (3)则何以哉:动词,做 (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2、如(1)如或知尔:假如(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过是,只不过 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 5、而(1)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2)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接。(3)非诸侯而何:连词,表并列。 八、一词多义 1、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 (2)且知方也:道,是非准则 2、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 (2)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3)鼓瑟希,铿尔助词,相当于“然” (4)尔何如你 3、如(1)如或知尔(假如) (2)如五六十(或者) (3)如其礼乐(至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及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及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愿意学习罢了。宗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翻译、解析教学教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翻译、解 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先秦:佚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你们不要因我的年纪比你们长而不敢说话。你们经常说:‘人家不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愿意学习罢了。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皙说:“暮春时节,穿着春衫。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有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人,那谁能去做大的赞礼人呢?” 注释 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和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和译文原文: 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xx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xx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后。曾??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xx听了,微微一笑。 “xx,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是《论语?先进篇》的一章,看起来文字不多,篇幅不长,但在语录体的《论语》中算得上是难得的长篇了。 《论语》全书共20篇,498章(按朱熹说),计约12700字。每章大都篇制短小,甚至只有片言只语。唯《侍坐》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通过对话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当然,我们不必像宋儒那样去津津乐道本篇中的所谓“曾点气象”“圣贤气象”〔《四书集注》朱熹引程子曰:“孔子与(曾)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却不能不承认本篇是《论语》中文学性最强的一章。尤其是本篇所记载的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和对于人物的不同神态的刻画,不仅体现了《论语》蕴藉含蓄、简淡不厌的语言特色,代表了全书的文学成就,而且可以说是魏晋时那种速写式的轶事体小说的滥觞。 《侍坐》一开始,孔子就开门见山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说: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就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是论志。论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谈理想。《论语》的大部分篇幅固然是用来谈仁、义,谈礼、智、信的,但也有不少篇幅是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的。本篇就是孔子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子路是个急性人,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子路所说的“千乘之国”,在当时大约是中等偏小的国家,万乘之国如晋、楚、齐、秦等才是大国。子路认为: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的。即使是这个国家处在外有侵侮,内有饥荒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用不了几年功夫,就可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使那里的百姓都懂得礼义。 冉有、公西华则是在孔子点了名以后,才发表自己见解的。他们两人所说的都是诸侯邦国之事,本质上和子路所说的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态度要谦虚谨慎得多,语气要委婉得多。他们认为自己只能在“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这样一个小诸侯国或大夫封地里做点具体工作;或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总结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二、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加之以师旅古:泛指侵略的军队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三、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落后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 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注:鼓瑟希,铿尔:鼓,在金文中鼓的写法中本身就有动词“弹奏”的意思,所以不算活用。) 四、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3、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5、摄乎大国之间状语后置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7、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 8、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状语后置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语前置 10、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五、重点实词 1、居则曰:居,闲居,平时在家 2、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3、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 4、比及三年:比及,到 5、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 6、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 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 9、咏而归:咏,唱歌 10、吾与点也:与,赞成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 六、重点虚词 1、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2)毋吾以也:动词,认为(3)则何以哉:动词,做(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2、如(1)如或知尔:假如(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过是,只不过 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

答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卷科目语文设计者白新亮高二年级班级姓名 第六单元课题《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时) 一、预习与质疑 (一)预习内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 (二)预习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文学常识 2.积累常见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 (三)预习检测 1、孔子,名,字,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思想核心是,政 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 (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 2、《论语》是体散文,是记录的的言行,它和、、 合称“四书”。 (参考答案: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孟子》、《大学》、《中庸》)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 A、喟(kuì)然舞雩(yú) 师旅(lǚ) 鼓瑟(sa) B、浴乎沂(yí) 莫(mù)春比(bǐ)及曾皙(xī) C、千乘(chang) 率(shuái)尔摄(sha)乎饥馑(jǐn) D、侍(shì)坐铿(kēng)尔小相(xiàng)哂(shě)笑 答案:C.千乘shang率(shuài)尔 4、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 A、以俟君子宗庙之事舍瑟而作春服既成 B、风乎舞雩喟然叹曰端章辅鼓瑟稀 C、因之以饥馑恃坐裕乎沂宗庙会同 D、千乘之国冉有无吾以也夫子栖之 答案:A全正确B、端章甫鼓瑟希C、侍坐浴乎沂D、毋吾以也夫子哂之 5、解释下列词语: ①居则曰平日说或平时常常说 ②率尔轻率而匆忙的样子或轻率急忙的样子 ③因之以饥馑继之有灾荒或又闹灾荒 ④知方懂得礼仪或知道为人的道理方:正道,指是非准则。 ⑤方六七十方圆六七十里方:方圆、纵横 ⑥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⑦何伤乎有什么妨害呢或有什么妨碍呢 ⑧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都穿定了 ⑨异乎三子者之撰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人所讲的不同或我和他们三人的志向不同撰: 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⑩喟然叹息的样子或长叹的样子 6、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学生的言志,那些不同,那些相同?孔子是怎样表示态度的? 三个人的志向各有侧重,子路直爽,敢作敢为,其理想侧重于强国(有勇知方);冉有其理想侧重于经济生活,富民(可使足民);公西华侧重于礼乐教化,以礼治邦(宗庙会同)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对三个学生言志的内容,孔子当场都未置可否。 7、写曽皙答话时的动作为什么比较详细?曽皙的答话跟子路等三人有什么不同? 写曽皙答话时的动作比较详细,子路等三人回答问题表述志向时,曽皙正在鼓瑟,表现他志向高洁,淡泊功名,突出他与子路等三人相异之处,为写曽皙的特殊志向、引起孔子的感叹和赞赏张本。子路等三人虽然讲法不同,但都讲为政;而曽皙认为在乱世中不能推行正道,因此要洁身自好。曽皙所说的时间、地点、同游的人物,描写的是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图,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天下太平,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 8、曽皙言志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为什么孔子表示赞同? 曽皙的言志与其他人不一样,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家国安宁,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这种表述深深打动了孔子,他“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或曽皙言的志,抒发的是春风沂水的情怀,实际上是人生的一种艺术审美境界,是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美好理想的充分展示和流露。它既符合儒家的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的心态。“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既赞许曽皙言的志,又表达了自己对这理想境界的向往。 或曽皙言志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表现孔子具有热爱自然,陶醉自然的乐天态度。也反映出他对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怅惘。 9、读文本,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12、第一部分(1~2)孔子启发诱导学生言志;第二 部分(3~12)学生言志;第三部分(13)孔子赞叹曽皙的志向。 10、文本行文的中心线索是什么?这篇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学生言志”是行文的中心线索。 “文眼”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1、从全文看,文中表现了孔子什么思想? 表现了孔子“为国以礼”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1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简短,形象,表现出人物动作、神态和思想性格。“铿尔,舍瑟而作”表现出曽皙从容有礼的神态。 三、检测与反馈 1、辨析下列加黑加横线的词的含义: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①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方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