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法律意识差异文化根源

中美法律意识差异文化根源
中美法律意识差异文化根源

中美公民法律意识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探究

一、法律意识概述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观点、思想、心理和知识的总称,包括人们对法的产生、本质、作用、发展的看法,对权利、义务的认识等1。法律意识是一个由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思想体系构成的复杂的综合体。它首先表现为大众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的一种法律心理,这种法律心理隐藏在人们的意识深处,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文化传统积淀的产物。其次,法律意识还表现为公众的法律观念,比之于法律心理,这种法律观念渐渐脱离了大众内心的一种对于法律及法律现象的情绪性理解,逐步体现为公众对于法律的自觉关注、认知、评价的一个认识过程。最后,法律意识还体现为其深层结构中的高级阶段,即以理性化、理论性、体系化为主要特征的法律思想体系。由此可以看出,公民的法律意识是相对独立的,同时又是易变的。

法律意识的这种相对独立性和易变性,可以说明中美两国由于法律文化传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法律的实际运行情况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两国公民的法律意识也存在很大差异。比如,在交往方面,中国人通常更信任人际关系,而不太信任书面规则和程序。而美国人一般认为书面规则适用于每一个人,制度比人更可靠,并且能够产生公正、合理的程序和决定。美国人通常都能尊重别人的安宁,在歌剧院不用提示都能够做到噤声欣赏,在餐厅吃饭时的交谈声音也会很低,跟中国有划拳斗酒的吵闹大不相同。排队时也都很守秩序,插队是不被接受的,蜂拥上车的事情绝对很少发生。

二、法律至上的美国社会(美国人对于法律的知识、信仰和态度)

在美国,有两本书最受推崇,一本是《圣经》,一本是《美国宪法》;有两种穿长袍的人最受尊重,一是牧师,二是法官。无论是法律讲座,还是亲身经历,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人们对法律的普遍尊重,全社会像敬畏上帝一样敬畏法律。大家共同遵循法律至上的社会治理准则,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触犯法律,否则就会收到应有的惩罚。

(一)对法律的认识-----法律中的民主思想

美国的法律源自于古老的英国法,但却在短短数百年间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正如托克维尔所言:“十七世纪初在美洲定居下来的移民,从他们在欧洲旧社会所反对的

1杜立聪,试论当前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问题,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2。

一切原则中析出民主原则,独自把它移植到新大陆的海岸上。”在这里,民主原则得到自由成长,并和平地发展成为法律。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它的人民来自世界各地,并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信仰,他们能够在一个国家中实现和睦相处,并使这个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应该归功于它有先进又符合人性化的法律体系。

美国法的前身可追溯到1619年居住在弗吉尼亚的移民召开的第一次代议制议会上通过的第一批法律以及1620年一批清教徒们所共同签署的“五月花号”公约。而1776年的《独立宣言》和1789年的美国联邦宪法等则构成了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基础。此后,在美国社会,民主、共和、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法律至上的思想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二)对法律的尊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关于美国人对待法律的态度,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评论家亨利·斯蒂尔·康马杰教授有如下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尽管美国人表面上轻浮傲慢,不尊重法律,而且总是不相信律师,但实质上是尊崇法治的。他们引以为豪的是,美国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哪怕是最高级的官员都不能免受法律的管制……”托克维尔则将美国人对法律的尊重比喻为“如爱父母”,因为“每个人从法律力量的增强中看到个人利益。”

美国人对法律尊崇的表现之一是:在西方各国中,只有美国人使立宪制度成为一种宗教,使司法制度成为一种宗教规程,并使两者处于虔敬的气氛之中,这也许应归之于宗教对于人们在尚法方面的巨大感召力。其结果是美国最高法院几乎成了美国制度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组织机构——尽管对最高法院的批评有时过于苛刻,但却很少有不尊敬的表现。一个人在白宫侮辱总统可能只会受到斥责,但是如果实在法庭上,哪怕是对最低级的法官的不尊敬,都将被判处徒刑。

三权分立本是洛克、孟德斯鸠等人的贡献,经过汉密尔顿等人的改进,有机地溶入了美国社会的政治法律体制之中。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观念,法律对于政府和公众具有同样的约束力已在美国达成了共识,成为美国人法律意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主权、法律至上等并行不悖。因此,在美国宪法通过后不久,作为制约联邦政府的宪法修正案《人权法案》随后也得以通过,其大部分内容取自英国历史上的《权利法案》。两百多年来,美国的法律体制自然不乏种种缺陷甚至危及,但是尚未从根本上动摇美国社会对于法律的尊崇。

三、人情至上的中国社会(中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也就是说,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并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为表尊重要主动打招呼;学生要尊敬老师等。

在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中,人情占很重要的地位。人情在中国社会中有其一定的社会结构性,人情与面子是相互联系的,讲情面的人会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地回报别人的情谊。因此,在中国文化中,自我评价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及相互交往的情谊中建立和实现的。中国人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中华文化崇尚集体主义,人们之间相互信赖,在衡量个人行为时,往往是以道德为准则,注重和谐、群里利益的维护,这与美国文化是截然不同的。

(一)重权利,轻法律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随着社会主义民主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实现由“权力”社会过渡到“权利”社会,抛弃“权大于法”的观念,建立起以法律为社会总调节器和稳定器的法治社会。然而,当前我国公民并没有完全树立起“法律至上”的观念,不少人头脑中还存在“权力大于法律”的思想。一些公民,甚至包括一些执法者,仍然认为,法律是由掌握政权的机关制定的,是政权机关权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在权力与法律的关系上是权力大于法律。

以权力为重还是以法律为重,这实际上反映了“人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重权轻法”的现象与中国现阶段法制本身不完备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极为丰富的法律思想,从先秦儒家“德治”、“仁政”,以至秦汉以后儒家的“皇权至上,法自君出”等思想,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中影响最大的政治法律思想,儒家法律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的法律文化遗产,对当代中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作为剥削阶级社会中维护剥削阶级社会统治的法律思想,其中不可避免地包含有不为社会主义法制所容的思想和观念。因而对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同西方社会相比,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但这种文明又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不高,家长制、宗法制统治下经济十分落后的状况下,这种有专制统治而缺乏民主思想的社会延续了两千余年。作为一种持久的文化传统,它不可能一下子从人们的思想中消逝,而中国当代的公民作为这种法律文化的继承者,也就不可避免地深受影响。

(二)重道德,轻法律

当代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突出表现就是越来越多的公民敢于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同时,过于重视道德约束、轻视法律调整的现象也

普遍存在。法律重在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而道德则侧重于调整人们的内心世界。当今社会,人们却常常模糊两者的界限,把本该由法律调整的对象归于道德的调整范围,把应依法处理的问题当做道德问题来处理。尤为严重的是,不少公民对于自己应该享有的法律权利,不惜以丧失法定权利为代价来换取道德天平上的优势。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就是一个典型代表。秋菊勇敢地拿起了法律这一武器,这本是令人称道的,但令人遗憾的是,她也只不过是“讨个说法”而已。

(三)重调节,轻诉讼

孔子在鲁国为官时曾经说过,“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他善于劝讼息讼,这实际上就是主张用调解的方法解决民间纠纷。这种思想对当代中国民众仍具有很大的影响,有的人甚至认为,只有违反了法律规定才会引起诉讼,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是不会参加诉讼的,在许多人眼里,进法院是件不光彩的事。此外,有的人“重调解,轻诉讼”的原因还在于对法律缺乏了解,因而缺乏信任感,担心诉讼会损害自己的合法权益。为了避免权益的更大损失和防止名声受到损害,他们宁愿在主站自己的权利时作出一定的妥协,以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息事宁人。

四、中美公民法律意识差异的文化根源

一个民族的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可以左右的,而是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洗礼才形成的。而两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差异正是受到不同文化积淀的影响才得以产生。

(一)自然环境和劳动方式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来自与其依存的自然环境和劳动方式,中国人的“天人合一”和“内向性主体精神”与美国人的“征服欲望”和“外显性客体精神”是由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而成的。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而美国不完全依赖于农业,他们对商业的依赖性比较大,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所以于此相适应,美国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与中国人际式的取向不同。

(二)民族历史的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为主,而农业经济增长缓慢,不像商品经济下的财富积累暴起暴落,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分化和差异不那么显著,人们之间容易形成稳定的连结,再加上小农生产的特点,于是形成了个人对于群体的依存关系,还有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个人是血缘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在社会上,个人也是复杂的关系网中的一个扭结。正是这些关系使得个人消融于整体关系之中,因此,中国文化讲的便是群体的人

而非个体的人。与此相反,美国人看重的则是个体的人,中世纪中后期和近代,由于私有制深入到家庭内部,父子兄弟甚至夫妻各有各的私有财产,这就为每个成员的独立奠定了基础。法律关系、权利关系成为家庭成员间的主要关系,也就为个人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其次,美利坚民族是一个经过民族融合的结果,也有人将美国成为“色拉盘“,这是一个多元制的社会,多元制的社会”就是要使所有的思想和意见都能得以表达和实现“。因此他们追求的就是个人的自由和平等。另外,美国是一个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社会,人口流动性比较大,人与人之间在生存、生活方面的依赖性逐渐削弱。

(三)传统思想的影响

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上的内陆文化,主张简约、和谐、中庸、对称与平衡。美国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传统之上的海洋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为特征,强调个人特征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2。美国人不太接受中间调和,是则是,非则非,喜欢标新立异。美国传统中贯穿了在竞争中求发展的新年,他们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永远愿意进行创新,渴望寻求解决老问题的新办法,也愿意迁移,接受新工作与新事物,进行冒险,而这些也正是很多中国人所缺乏的。

(四)社会认知系统的影响

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中美的哲学和认知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美国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在这个社会认知系统中,社会组织对认知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辩证思维和逻辑就是这种认知过程的特征。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美国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美国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四、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见,中美公民法律意识的差异确实还叫大,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从个人素质角度来谈,而应该从各自历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差异上来辩证地看待。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不同的社会规范以及生活方式,因此对法律的认识也不同。只有客观地认识了彼此的差异以及差异背后的原因,我们才能正确地

2张加民,中美文化差异探源,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

审视自己的不足,学习对方的长处。在尊重彼此异同的基础上,中美公民方能正确地认识彼此,进行无障碍地跨文化交流。

浅谈中美关系之文化差异

浅谈中美关系之经济对话 2010年5月25日,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落下帷幕。这次战略对话中美双方着重讨论了中美双边关系、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进金融改革等方面达成了广泛的共识。战略对话在设计能源、环境、科技、海关、卫生、执法等众多领域达成26项具体成果,签署了八项合作协议,经济对话达成了五方面的重要内容。 中国和美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中美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积极的关系,虽然两国社会制度、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发展阶段不同,但双方都应该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对方,用积极的行动推进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合作。中美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合作的关系,双方应该深化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在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充实两国关系的战略内涵。 当前,国际形势正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中,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深化,各种全球性挑战明显增多。中美无论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方面,还是在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都拥有更加广泛的共同利益。我们应该深入了解中美之间的差异,中美两国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原则,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话题,中美关系就能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就能为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不断作出贡献。 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政策项目主任沈大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就美国而言,在谈全球合作时,除中国外找不到一个同等级别的全球参与者。不管是俄罗斯、欧盟或者日本,都只是区域参与者,美国没有其他的候选人。但是,目前中国还不是一个全球力量,中美目前缺少战略互信,在很多领域都缺乏共同利益。” 对于未来的合作,中美双方各有诉求。第一,中方想要追求的是市场经济地位。如果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美国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例和关税能有所减少”;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比较论文)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xx级x班 xxx 学号:xxxxx 通过对本学期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学校,我对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以下我将从饮食、节日、音乐、建筑等方面,简要对中西文化的异同做一下探讨。 首先,从饮食方面来说: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国和西方的饮食习惯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不同于西方,其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己的食品板块,在中国菜都放在表和大家共享。如果你是被视为一个中国主机,准备一吨的食物。中国是他们的饮食文化非常自豪,并会尽力给你许多不同类型的菜肴的味道。朋友之间,他们只是为了将足以为那里的人民。如果他们有人出来吃饭的关系是半礼貌客气的,那么他们通常会比客人数量(例如四口人,五菜)为了一个菜。,如果它是一个商务宴请或一个非常正式的场合,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食物量,将不可能完成。一个典型的餐开始与一些凉拌菜,像煮花生和大蒜捣烂黄瓜。这些都是其次的主要课程,热鲜肉和蔬菜菜肴。最后,汤是带了出来,这是由淀粉的“主食”食品,通常是米饭或面条或有时饺子。许多中国人吃米饭(或面条或其他)最后,但如果你要与其他菜肴米饭,你应该说那么早。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

试比较中美法律文化的差异,并作出相应的评价

试比较中美法律文化的差异,并作 出相应的评价 试比较中美法律文化的差异,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前一段时间的法律文化课,我们在课上观看了电影《刮痧》。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主人公许大同一家在美国的事情,剧情主要围绕因为许大同的爸爸给孙子丹丹刮痧而使许大同被误认为虐待儿子展开的。通过这部电影,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中美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所以今天我想结合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就中美法律文化之间的差异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在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方面,中美文化就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父母就是父母,对子女有绝对的掌控权,父母管教子女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打骂则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管教方法。父母打子女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而反过来,一旦子女打父母,就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会招致严重的非议,在古代社会,甚至会招致最严重的刑罚。而在美国社会中,父母与子女在人权方面拥有完全平等的地位。虽然父母在法律上是子女的监护人,有责任有义务教育好子女,但教育的方法里面是绝对不可能允许打骂这种方法存在的。美国的很多州都有相当完善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一旦父母打骂子女,那就是违反来了法律。在中国,很多看似子女对父母不能做的事情在美国都是很正常的,比如直呼父母姓名等等。是什么导致了中美法律文化的这种差异呢?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在中国社会,尤其是古代社会,发达的宗法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等级观念十分严重,等级制度格外森严,父子父女关系等是绝不能随便僭越的。因此形成了严格

的“三纲五常”,“亲亲,君君,长长”等传统观念。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强调国家本位主义,忽视个人的权利自由。而这是对中国这个大家来说的,放到一个个的小德家庭,就是强调“父母本位主义”,忽视子女的权利自由。古代中国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的,一个个的小农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这种小家庭中,以长幼尊卑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宝塔型的等级结构。这种家族式的宗法等级结构需要国家的认可扶植,由于无数个宗法家族构成的社会必然会架起宝塔型的大家,因此中国古代政权的构架,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家族制度的模拟和扩大,也就是说以皇权为中心的国家政权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本位主义就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生存环境,人作为社会主体的个性被否定。强调以“仁”、“孝”治世的儒家的德治思想受到统治北京交通大学中国法律文化概论 者的青睐。因此,相对应“父母本位主义”也就产生,子女的权利和个性被忽视和否定。 而美国法律本位的特点则是日益个人本位化,实现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的变迁。个人本位到了古典自然法学派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们认为人权是认得基本权利,是人的理性和自由意志的产物,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人权理论不仅被写入美国的法律之中,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追求自由平等的观念也从此深入人心。所以在美国人看来,子女首先是一个平等的个体,享有基本的人权,然后才会考虑到血缘上的关系。父母子女之间是平等的,子女有属于自己的意志和自由。因此父母十分重视子女的权利和自由,当然也就不会随便打骂自己的孩子了。 此外,在对待人情方面,中美法律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社会,对人情是十分重视的,同一件事情因为对象的不同可能会有完全不一样的处理方式。有的人可以为了自己的亲人、朋友两肋插刀,不顾一切,公然违反现有的法律法规,包庇纵容某些违法行为。在中国甚至会出现“人情大于国法”的情况,在许多情况下,即使有可能引火烧身,也不得不对熟人网开一面。而在美国社会,当面对法律问题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依法办事,不会顾及所谓的人情世故。美国人不会为了亲人、朋友而作伪证,一旦他这样做了,那他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对待其他事情也基本上可以做到公事公办,这样做既是为了遵守法律规定,同时也为了避免引火烧身。那么,在对待人情方面,中美法律文化为什么会有如粗大的差异? 首先,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宗法制不仅重视区别“等级” ,而且同样重视

(完整版)中西文化的冲突

中西文化的冲突 中国与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从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到思维方式,都有区别。 一、失败的交际 某留学生初到美国,不久被朋友请去参加一个party,他准时到达,但却发现许多人都姗姗来迟,穿得也很随便。在聚会上,有几种饮料和一些简单的食物,但是没有什么像样的菜。聚会上熟人很少,好不容易见到了朋友马克,于是与他攀谈起来,谈了大约十来分钟,马克说他要和另一个朋友去恋恋,就走开了,这位留学生非常失望。聚会的主人把他介绍给一两个人,然后就再也不管他了。两个钟头以后,他借故离开,回到家,他还是很饿,不得不煮些方便面嘱。他决心以后再也不去参加这类聚会了。(可附外教在中国之二三事) 二、习俗的差异 有一年,荷兰有位贵宾到中国访问,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那天下着毛毛细雨,她到达幼儿园门口时,看见一群孩子站得笔直,在门口迎接她,她看到这些感觉很不舒服。接着参观幼儿园的教室,进去后。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都背着手,面部表情十分严肃。她很快结束了参观。回国后,她请我到她家里看她拍的参观幼儿园的幻灯片,说这是这次访问感到最不舒服的事,下着雨,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到门口来?为什么孩子都是这样端正地坐着,五六岁的孩子应该是非常调皮的,吵吵闹闹是正常的,那才像幼儿园。我想幼儿园的老师,为了做到秩序井然,一定做了大量的工作,认为这才是有礼貌的文明表现。而就欧洲人的思维方式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美国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站立和坐着的姿势显然与我国师生不同。我们参观他们的小学,常常觉得学生在课堂上太随便、缺乏纪律,东倒西歪,站没有站相,坐没有坐相,老师管教不严。英美人参观我们的学校,又会认为中国教师对学生管得太死,学生没有什么自由。这里既牵涉到教育思想,又与文化背景有关。我们强调集体、纪律、合作,他们强调个人、自由、发展自我。在大学的课堂上,美国教师有时候坐在讲桌边上与学生一起讨论,这在我们看来有些合体统,但美国教师的想法是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的气氛。 英美人一般尽量避免身体的接触,他们忌讳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或地铁上与陌生人的身体有长时间的接触,从人堆中挤过去则更是大忌,而且被认为是极不礼

中美文化差异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格、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它为一个语言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有,也为这个语言社会所独有。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虽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变得越来越像个“地球村”,中美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但是中美文化差异依然存在。 一、中美文化差异现象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的沉淀,而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却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它是两国人民交流和理解的障碍和鸿沟。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复杂而多面的。 (一)文化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也就是说,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并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为表尊重要主动打招呼;学生要尊敬老师。而美国文化主要承袭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级观念淡薄。美国人更注重个人权益,追求人人平等,没有辈份间过多的礼节。子女对父母、学生对教师都直呼其名,子女可以与父母争论问题.或提出自己个性主张。 在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中,人情占很重要的地位。人情在中国社会中有其一定的社会结构性,人情与面子是相互联系的,讲情面的人会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地回报别人的情谊。因此,在中国文化中.自我评价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及互相交往的情谊中建立和实现的。中国人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中华文化崇尚集体主义。人们之间相互信赖,团结合作,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集体利益总被放在首位。在衡量个人行为时,往往是以道德为准则,注重和谐、群体利益的维护,这与美国文化截然不同。美国人崇尚个人自由,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信奉法律至上。在美国,人与人之间多为互利关系,表现出人情较为淡漠,但却十分重视个人利益和自由,个人自我意识较强。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受到生产方式、历史传统、哲学思想及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受不同文化背景制约的中美两国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偏向综合性思维.强调整体优先,采用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方式,如表达顺序时,要由大地方到小地方,即国家一省一市一区一街一号;表达时间是按年一月一日的顺序。美国人则偏好分析性思维,强调部分的优先,在表达空间顺序时与中国相反,由小地方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动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的研究方兴未艾,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全方位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专题研究的论文也相继公开发表,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意义:中西文化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它们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本选题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切入点,进行较为深入的文化对比研究,反映一个民族的礼仪、宗教信仰、风 俗习惯、饮食等特征的表现,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难点和创新点: 基本内容:本选题重在研究礼仪文化、饮食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表达方式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理论说明与实例分析相结合。 难点:如何从多个角度分析归纳总结文化差异。 创新点:将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重点加以研究。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步骤: 1.中西礼仪的差异 1.1称呼语 1.2感谢和答谢 1.3赞美 1.4节日 2.中西饮食观念得差异 2.1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2.2中西饮食方式、餐具不同 2.3中西饮食性质的差异 3.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 3.1称谓及称呼 3.2敬语谦词 4.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 5.中西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研究方法和措施: 本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措施是在选定课题后, 由小 组成员分工协作, 从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 上网寻找资料和有价值

的参考文献,最后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四、研究工作进度: 11 月,查找相关资料。 12 月,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五、主要参考文献: 邓炎昌、刘润清 : 《语言与文化》 刘炳善 : 《英国文学简史》 王福祥、吴汉樱 : 《文化与语言》 胡文仲 : 《文化与交际》 朱维之、赵澧 : 《外国文学简编》 张今、陈云清 : 《英汉比较语法纲要》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中西文化差异情景案例解析分析

Culture Difference Case Study Unit 1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Communication Theory Communication is something we do every day. It takes place so naturally that we simply fail to notice it until it hiccups or breaks down. Though it is commonplace, it i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communication is life and life is communication. 1.When you join a social gathering, you must be aware of rules and procedures that govern the way things are going to proceed. There is a technical term for such rules and procedures—schema. 2. Face and politeness are two other areas which are extremely value—sensitive. One of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Chinese politeness is self—denigration and other—elevation. Case 1 Litz is a professor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 university in Finland. She invited her Chinese students home for an evening party. The schema from Litz’s point of view includes the following: 1. Giving invitation: by phone / by mail 2. Prepare everything before the arrival of guests 3. Receiving guests: open the door / express welcome / take their overcoats /

浅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论文

浅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时间:2014-05-23 来源:未知作者:8029 点击: 8875 次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着不同的中西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这大多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避免文化冲突,使交流能顺利进行。本文论述了中美文化的主要差异,分析了导致中美文化差异的渊源。旨在说明:了解中美两种文化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东西方文化,更有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儒家思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石投资副总经理王玲:迎来更可靠的5000点 我们对2016年股市充满了信心,牛市将再现。不仅如此,曾经给人们带来伤痛的5000点,或许会再次被突破,只是这次,我们迎来的可能是更加牢靠的5000点,而不是危机四伏的5000点。 首先,2016年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整体来说经济会有一个企稳复苏的迹象;其次,资金面和政策面。目前政府还是把股市像10年前的房市一样提到非常高的地位。政府的工作重点就是供给侧改革,需要资本市场强有力支持,种种中央的信号表明对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2016年还是非常大的。 我们建议围绕供给侧改革或者十三五掘金,其中梳理三条主线,就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消费。 重阳投资总裁王庆:2016年结构化明显 整个的市场风险已经得到相当的释放,从机会上来讲,支持市场的一些重要基本面的因素本质上没有发生变化。前瞻性的看,2016年可能这个市场将会表现出愈益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因为系统性的机会,短期内不大可能再发生,市场将更多的表现出这种慢牛行情的可能性更大。 尚雅投资董事长石波:资产荒的时代还会延续 资产荒的时代还会延续,因为利率在降低,对收益率优良的资产越来越稀缺,2016年股市仍然是一个平衡,区间在3000点到4000点。从布局来看,2016年要关注新股热和并购热,行业方面,新兴产业的市值我们认为2020年会超越传统产业,其中看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医疗、体育、美丽产业。 菁英时代副总裁罗志鹏:2016年市场更为理性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浅析中美文化差异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浅析中美文化差异 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而引起的经济、技术乃至政治、法律制度等文化领域参差不齐。虽然说经济全球化让各国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小,但每个国家和民族所拥有的那些由于长期共同生活而逐步形成并世代保持的传统,仍旧以最纯粹的形式保留下来。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美国是西方文化的一个融合体,近年来两国在文化上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将这两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国家进行对比,能够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美国的文化,并重新审视中国五千年来积淀下的文化传统。 一、中美文化宏观比较 (一)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 我认为,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差别是两国最主要的差别。在这里首先引入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定义。 集体主义,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体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1]个体主义,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因此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

[2] 中国流传了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重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强调集体主义、权利差距和团体内部和谐。在天地之间人为贵,江山社稷以人为本。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和孟子,他们的思想核心分别是“仁”、“性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把人为的等级统治秩序同自然的血缘和亲属关系柔和为一,维护着整个社会的有序运作。 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文化历史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中认为人为其自己的目的而活着才有意义的价值观念,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个性解放,都决定了美国浓厚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个人奋斗、自主、独立,以自我为核心。这些观念充斥着美国人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其价值观念体系的灵魂。 (二)“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中国人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人应当顺从自然规律和对自然的膜拜,世间万物都是一个统一体,而且大自然有生命且有灵性。人作为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适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条件为人类服务,而不是去改造自然,破坏自然。而美国人则认为宇宙间的天地万物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自然与人类是相对

由《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差异和冲突

Cultural Gaps and Conflict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from a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 由《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差异和冲突By Feng Die (冯蝶)Supervised by Associate Prof. Guo Xihua (郭锡华)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China June 2007 ContentsAcknowledgements…………………………………………………………………………………iAbstractampKey Word………………………………………………………..………………………ii1. Introduction………………………………………………………………………………………12. Analyzing the Cultural Gaps and Conflict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Detail from a Studyof The Joy Luck Club……………………………………………………………………………….4 2.1. Different values…………………………………………………………………………….5 2.2 Different concepts of family………………………………………………………………..8 2.3 Different ways of speaking and behavior………………………………………………….123.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浅谈中美文化存在的差异论文

浅谈中美文化存在的差异 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作为具有代表西方文化的美国与我国建立越来越密切,由于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的不同所以中美的社会关系,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风俗和社会礼仪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美国文化主张谦虚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荒诞粗俗。因此,研究文化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略的问题。 关键词:中美差异文化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经济,文化,政治的多元化的发展,各国的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然而文化是沟通各国之间的桥梁,但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方的文化特点也不相同,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历史性,呈现了人类的一笔珍贵的财富。中美文化是人类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美文化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美国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照中国的传统方式了。 在美国,人们崇拜个人奋斗,尤其崇为个人取得的成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与赞美。但是中国人却很谦虚,不喜欢张扬性格。 文化障碍的确会影响跨文化交际。因此有必要研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2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差异 2.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①美国人的个人荣誉感 美国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崇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美国人的这种个人荣誉感与其崇尚的个人奋斗不无联系。在美国人看来,个人荣誉的取得是建立在个人奋斗的基础上的。没有个人孜孜不倦的勤奋努力,就不会有所成就,当然也就谈不上荣誉感。因此,在他们取得荣誉后,他们会毫不掩饰的加以炫耀,而不是“深藏不露”。以至于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美国人是毫不谦虚的。 ②中国人的谦虚谨慎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在美国人看来这种谦虚,不仅是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能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是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①美国人的自我中心的表现 美国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自己为自己负责、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由于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 ②中国人的无私奉献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帮助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这在美国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原因

第八章中美价值观的差异及原因 价值观作为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 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即在特定的时间!地 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价值观不仅可以影响个人的 行为,还会影响到群体行为"由于价值观的不同,即使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人 们在对于同一个客观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的评价" 价值观是人们后天习得而来的,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使人们形成了截 然不同的价值观,因此价值观反映的也正是时代精神"价值观也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各有其不同的价值观"当跨文化交际发生时,价值观的差 异必然会带来文化冲突,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由于历史发展的道路和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各自的价值观在本质上存在着极大差异"而我们知道, 价值观构成了文化的核心与社会结构的基干,人们可以通过了解价值观的不同, 加深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 第一节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及原因 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和小农经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 于古代生产力低下,以集体农耕为主,人们很少迁徙,产生了氏族制度,并慢慢 产生了封建家族制度"血缘关系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成员居住得比较集中,三代甚至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是最常见的家庭结构"因此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家庭制度之上,以/家0为基础"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家庭是 封建社会的最基本结构"/古代农业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离不开日积月累 的生产经验,,有没有丰富的农时农事经验,对于农业收成的丰欠多寡,起着十 分关键的作用,,所以,在农业社会,老人既是德的楷模,更是智的化身"后 辈敬重和爱戴具有丰富经验的前辈长者,年轻者服从!侍奉老年人,乃是顺理成 章的事,对有生产经验的长者的尊从,对父亲!曾祖父的服从,内化为心理情感 第二节美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及原因 美国开放性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和航海业!工商业的发展对美国文化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新的个体生产取代了原始的集体协作生产,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法治公平意识,人们迅速摆脱了血缘关系的束缚,家庭成员居住得比较分散,家 庭结构多为核心家庭,人们更强调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从历史来看,美国人民原本来自世界各地,是许多不同的文化!种族和宗教 在长期的共存中逐渐融合而成的"17世纪以前,美国的原著民多为印第安人, 但在经历了百余年的移民之后,这里己成为来自欧洲各国人民的新家园,最主要的是英国人建立的13州殖民地"后来为脱离英王的殖民统治而进行的独立战争(1754一1784)结束后,美国人民组成了新政府,以立法形式表达了他们的政治 观念,采用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相互调和!制衡而防止中央权力过大"19 世纪初期,为寻求更好的生活,开拓者们向西扩张(1820一-1949)"之后,经历 了南北冲突(1850一1%9)的美国全国各地不再实行奴隶制度,,美国工业化与改革(1870一1916)开始,美国由一个农村化的国家变成了城市化的国家,机器代 替了手工,工商业经营扩大"#美国因为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君主!等级!效忠概念,文化中的个人意识相对强烈,占据了文化的主流"

中美地理环境差异及对于文化的影响

中美地理特征差异及其影响的研究 摘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处于北半球的中国和美国,分别居于亚欧大陆东端与北美大陆中部,在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和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地理环境是中、美两国文化形成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两地的地理特征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历史文化和发展道路的差异,中国形成了典型的农耕文明,呈现出明显的大陆性文明特点;而美国文化则是以工商文明为主,呈现出海洋文明的特征。本文着眼于对中美两国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地理环境对于民族和文化形成的影响,从而为增进对美国地理条件的了解和促进中美文化交流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差异,文化 一、前言 地理特征即一个区域内对于地理条件整体状况的描述,可分为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对于自然地理特征的讨论主要从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进行,而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一个区域内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条件。地理特征是一个区域内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条件,一个地域的文化往往带有与地理特征相对应的特性,例如:草原地区地形平坦,植被大多为温带草原或温带草原,气候大多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草原上的人们大多数从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业,没有固定的交通线;而草原文化同时带给人的正是像草原本身一样粗犷豪放的感觉:蒙古长调悠扬宽广,蒙古族舞蹈热情奔放,草原生生活的民族民风也是追求自由,不受拘束。可见,地理特征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地域文化也体现着养育它的这方水土。 二、地理特征比较 (一)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中国的地形总体描述为: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西南部为第一级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包含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以及准噶尔盆地,平均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因文化的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事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更好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如何使跨文化的交流得以顺利展开,这是我们这些语言学习者和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原语言和目的语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深的文化底蕴。本文通过分析典型的几方面中西文化差异来提高语言学习者对于其的重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文化差异理解跨文化交际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其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的与日俱增,她与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碰撞与冲突在所难免。跨文化交际学的创始人霍尔曾说过:“文化存在于两个层次中,公开的文化和隐藏的文化。前者可见并能描述,后者不可见,甚至连受过专门训练的观察者都难以查知。”{1}自陌生国家的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下面就中西文化中几点差异的表现进行阐述。 1、思维方式的差异 1.1模糊性与准确性:模糊性是中国传统思维的一大特点,而准确性是西方思维的一大特点。西方人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如果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对方,并明确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1.2直接性与间接性: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 一个美国人给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会很生气,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就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后面才讲些客套话。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则会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么问题,到信的末尾有几句才是他要说的问题,前面说的都是客套话。又比如有些中国名家文章喜欢用暗示,或者喻古论今。这种含蓄需要去意会,这与西方人的直观性不太一样。像钱钟书先生的关于西方与中国文化方面的对比里,更是谈到了中国诗的长处,它虽然只有寥寥数十字,但表达比西方的长诗更有意境。但对西方人来说,这又是很深奥且难以理解的。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2 美国梦和中国梦的内涵对比研究 3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中的怀旧情绪 4 从异化与归化的角度谈中国菜名的翻译 5 英语委婉语教学模式探究 6 西奥多?德莱塞《嘉莉妹妹》中的消费主义思想探索 7 海明威文学创作中主题的转折点——《乞力马扎罗的雪》 8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美剧字幕翻译 9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成长主题 10 《珍妮姑娘》主人公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11 玛丽?巴顿的女性意识 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3 浅析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模式和策略 14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15 以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16 国际商务函电的礼貌原则研究 17 英语环境的营造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18 美剧《欲望都市》中女性语言的语用分析 19 从语用学角度看现代汉语对英语外来词的吸收和使用 20 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公示语翻译 21 模糊语用交际策略在政治语言中的运用分析 22 浅析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 2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4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现状与对策 25 从谈判风格看中美文化差异 26 英文导游词的特点分析 27 The Influence of Greek Mythology upo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28 从目的论看广告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发挥 29 An Analysis of Vanity Fai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30 从凯特肖邦的“觉醒”中映射出的女性自由 31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to Reading-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32 美国广告语中的会话含义研究 33 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 34 浅析英语粘着词素及其在词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 35 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电影《暮光之城》中的对白 36 Application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Top Talk 37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初探 3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9 To Obey or Rebel –A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 40 跨文化交际下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41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 42 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中美文化差异大比较

中美文化差异大比较 作者:鲁鸣阅读2846次更新时间:2007-7-12 我在美国呆了14年,与其说了解了美国和过上了中产阶级的日子,不如说更了解了我自己,因为我会有意无意地用中美两种文化来看待自己。文化因素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刺激痕迹有共同的地方。我要讲的是这种相对共同的东西,即华人和美国人群体性格的比较。当然每个人的神经系统和个性不一样,与环境的互动有差异,甚至背道而驰,同样的经历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反馈。 本文提到的华人或中国人主要以大陆开放后从国内到美国的定居者为主,涵盖大陆、港台的华人和北美华侨和华裔美国人,而文中的美国人主要指占大多数的欧裔,涵盖其他种族。身为华人,我们有长处有出色的地方。我侧重讲毛病,因为我们通常都知道自己的长处,而不太容易看到自己的短处,甚至有时根本没意识到。我的用意不是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缺陷而自卑,而是正视自己,接受自己,扬长避短。 内向文化和外向文化 中国人移民到了美国,生命的风景自然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恐怕就是美国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我们或多或少地美国化了,但同时骨子里的中国文化的血液仍旧滚动着。我们很多人在出国前要比一般的中国老百姓对美国了解得多。可是到了美国后我们发现,在风景之外与进入其内是很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在中国文化中成长,我们到了美国虽然会改变,但我们的性格已经定形,很多传统和过去的刺激痕迹留在我们的意识里或下意识里了,哪怕我们自己并不察觉。 文化差异是相对而言的,这里所说的华人或中国人和美国人是群体概念,是一种刻板印象,并不代表具体的每个人。 不少人说,美国人大都比我们华人放得开,外向。这就是一个刻板印象。但我想说的是,如果和你相处的人身上有这个刻板印象,你要提醒他们,我们是在什么环境中长大的呀!如果我们有美国人那种成长环境,我们中国人可能比他们还要放得开,性格大多都会外向。当然,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都极内向,那是两码事,人的性格一是天生的,即基因所决定由神经系统所操纵的,二是在成长环境中发展的。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似乎跟华人姑娘结合的美国男子大都比较内向,或不是那种很阳刚外向的小伙子。是不是中国文化较内向和阴性,美国文化较外向和阳性,而比较内向的美国男子相对难以找到

从电影中浅析中美文化差异

从电影中浅析中美文化差异 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的种种差异,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各种差异。本学期我选修了<中外文化比较>这门课程,更是让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外文化差异。当然中外文化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繁多复杂,因此为了方便比较,我通过一个极小的方面来窥视中外文化差异。 电影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他较之其他艺术形式或精神文化,更为全方位地吸取物质文化的成果,已经上升为现代社会中占据主导位置的文化形态之一,被称之为“电影文化”。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是特定民族文化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受民族文化的制约。因此它更是各国传播本国文化的一种有效工具。 提及电影,就会想到美国好莱坞,每年在它为全世界输送大量的优秀电影的同时,也将美国的文化精髓传播给全世界。因此我们通过电影这样一个民族文化的极小的缩影,来剖析中美文化差异。 取自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的故事原型,耗资1亿美元,历时2年,集聚700多名艺术家的心血与才智完成的《花木兰》,是迪斯尼公司自1937年制作首部动画片《白雪公主》后的第36部动画片,并且是第9部以女性为主角的迪斯尼动画。《花木兰》自1998年6月19日起在全美首映的周末三天票房记录就达到2300万美元,仅次于票房收入3100万美元的悬疑科技片《X 档案》。它是迪斯尼以往5年所制作的电影中“口碑最佳”的一部。然而好莱坞版的《花木兰》虽成绩优异,票房突出,但是却偏离了它的故事原型,变成一部地地道道的美国电影,在中国人看来这并非是我们所熟悉的那首赞颂花木兰的北朝民歌——《木兰辞》中的那个巾帼英雄花木兰,而是一个叫木兰的美国姑娘实现在我价值的奋斗史。 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迪斯尼版的《花木兰》于我国古代传说之间的差异,映射出中美文化差异。 首先,《木兰辞》中的木兰是替父从军,以尽孝道。中国的伦理思想常常是建立在贾婷德基础之上。与之相反的美国是一个一个人为本的国家。他们的思想里根本没有“孝”这个概念。每个人不是作为一个家庭或其他社会群体的成员,而是被作为个体来看待的。在这种文化影响下,美国人是只注重个人人格和尊严,强调个体的力量,注重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电影中木兰被发现是女儿身后,被大军遗弃在冰天雪地中,这时的她非常沮丧,木须龙劝她毕竟是为了父亲才到这种地步的,而她的回答确是:“或许我并不是为了父亲才来的,或许我只是向正明我能行。所以当我拿起镜子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木兰的回答突出的是木兰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实现其个人价值的渴望,而故事原型中的“忠孝”观念和集体意识却被大大的淡化了,原作中“孝”的内核已经被个人价值实现完全替代。 其次,中国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体系的文明古国,儒家传统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儒家的思想特别强调“礼”,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其中女子的“礼”就是要守本分,要遵从“三从四德”,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活规则就是“男耕女织”。乐府诗中的木兰在参军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当窗理云鬓,对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