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辨治关节疼痛_王付

经方辨治关节疼痛_王付
经方辨治关节疼痛_王付

关节疼痛既是常见病、多发病,又是难治病。结合多年临床诊治体会,试将运用经方辨治关节疼痛介绍于次,以抛砖引玉。

1 通脉四逆汤加味辨治风湿性关节炎

案1韩某,男,34岁,2007年8月25日初诊。主诉有多年风湿性关节炎病史,近因关节疼痛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关节疼痛,膝下冰冷,口淡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沉。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病,为骨节寒凝证,给予通脉四逆汤加味,药用:附子10g,炙甘草12g,干姜15g,生川乌6g,生草乌6g,生姜30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服(第1次煎煮50min,第2次煎煮25min)。二诊:关节疼痛减轻,以前方治疗12剂。三诊:疼痛止,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3g,每日分3服,以巩固治疗效果。随访1年,一切尚好。

按根据关节疼痛剧烈,膝下冰冷,口淡不渴辨为寒邪侵袭,凝滞关节,阻滞经气,导致脉络不通。方以附子温阳壮阳,散寒止痛;干姜温暖脾胃,生化气血,化生阳气;炙甘草益气缓急止痛;加生川乌、生草乌,与附子合用,以增强温阳逐寒、通络止痛作用,生姜既能温阳散寒,又能减弱附子、川乌、草乌毒性。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2 乌头汤加味辨治膝关节炎

案2段某,男,59岁,2006年12月16日初诊。主诉有3年膝关节炎病史,经检查诊断为膝关节炎,近因病证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膝关节肿胀困痛,下蹲困难,上下楼梯及受凉加重,休息后好转,口不渴,舌质红边略紫,苔薄白,脉沉细弱。西医诊断为膝关节炎,中医辨为痹病,证属气虚寒湿痹,给予乌头汤加味,药用:麻黄10g,白芍10g,黄芪10g,炙甘草10g,生川乌10g,生地黄15g,知母12g,乳香10g,没药12g,白术15g,地龙12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次服。二诊:关节疼痛减轻,以前方治疗20余剂,诸症悉除。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根据膝关节肿胀困痛,口不渴,受凉加重辨为寒湿,再根据休息后好转辨为气虚,又因舌红边略紫辨为寒夹瘀热,权衡病机以寒湿气虚为主,夹有瘀热。方中麻黄散寒通络止痛;白芍益血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生川乌逐寒止痛;炙甘草益气,与白芍相用,以缓急柔筋止痛;加生地黄、知母清退郁热,兼防温热药伤津;白术健脾燥湿;乳香、没药、地龙活血通络止痛。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3 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辨治痛风性关节炎

案3康某,男,39岁,2008年1月12日初诊。主诉在1年前足前内侧出现肿胀疼痛,经检查:血尿酸750μmoL/L,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服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近因疼痛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右足前内侧肿胀,疼痛发热,有压痛,皮肤略暗红,受凉疼痛加重,下肢无力,舌淡红,苔薄黄,脉沉。中医辨为痹病,属阳虚热郁痹证,给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药用:桂枝12g,白芍18g,生甘草10g,麻黄6g,生姜15g,白术15g,知母12g,防风12g,附子10g,薏苡仁30g,牡丹皮18g,石膏45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次服。二诊:疼痛减轻,以前方因病症变化而随证加减治疗40余剂,诸症悉除。复查血尿酸及血沉,均恢复正常。随访2年,未再复发。

按根据右足前内侧肿胀,疼痛发热,皮肤略暗红,苔薄黄辨为热,再根据遇凉疼痛加重,下肢无力辨为寒,以此辨为阳虚郁热痹证。方以附子、桂枝温阳通经,散寒止痛;麻黄、生姜、防风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白芍益血缓急止痛,兼防温热药伤血;白术健脾益气,生化气血;知母清郁热,兼防温热药燥化伤阴;甘草益气和中,助白芍缓急止痛;加薏苡仁清利关节,牡丹皮凉血散瘀消肿,石膏助知母兼清郁热。诸药协同为用,以奏其效。

4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辨治肩关节炎

案4于某,女,36岁,2007年3月10日初诊。主诉有多年肩关节炎病史,每因天气变化加重疼痛,经常服用止痛类西药以控制症状,因长期服用西药又有胃中胀痛,近因病症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右肩关节疼痛,不能活动,活动加重,因天气变化加剧,肩关节怕冷,小便偏多,气短乏力,口淡,舌质红,脉沉细。西医诊断为肩关节炎,中医辨为痹病,属阳虚寒凝经脉证,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药用:麻黄10g,细辛9g,附子10g,黄芪24g,白术15g,生南

经方辨治关节疼痛

王付

(河南中医学院经方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8)

摘 要:采用通脉四逆汤加味辨治风湿性关节炎,乌头汤加味辨治膝关节炎,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辨治痛风性关节炎,以及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辨治肩关节炎等,均取得了缓解关节疼痛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经方;张仲景;辨证论治;关节疼痛

中图分类号:R6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8- 0053- 02

收稿日期:2011-05-02

作者简介:王付(1958-),男,河南济源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经方配伍及临床应用研究。

53

54

星6g,地龙12g,乳香10g,没药10g,生地黄30g,粳米25g。6剂,1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二诊:关节疼痛减轻,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适当加减变化治疗30余剂,关节活动自如,疼痛解除。随访1年,一切尚好。

按 根据肩关节疼痛与天气变化有关辨为寒,

再根据气短乏力辨为气虚。方以麻黄、细辛温阳散寒,通络止痛;附子温壮阳气,散寒止痛;加黄芪、白术益气健脾,生化气血;生南星通络散寒,化痰止痛;地龙通络舒筋止痛;乳香、没药活血行气,化瘀止痛;粳米顾护胃气,兼防辛散药伤胃。诸药合用,以奏其功。◆

方剂用量规律探析

辛增平,丁舸,姚凤云

(江西中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6)

收稿日期:2011-05-18作者简介:辛增平(1953-),男,江西万载人,教授,研究方向:中医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作用机理研究,抗衰老及保健方药的配方及临床研究。

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病的主要形式,是中医治病

的主要手段。方剂是由中药特定的配伍及其用量、剂型、用法构成。而用量的合理性则是方剂疗效与否举足轻重的因素。自古以来,有大方重剂取效者,也有小方轻剂建功者,这说明,量不拘泥于轻重,关键在合理,正如张锡纯所倡导的,“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但如何控制好用量的火候,又无客观标准,故有“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之说。本文试从中医名方之配伍及现代研究、古今医家用药之经验探讨方剂配伍的用量规律。

1 方剂配伍需要用量宜有大小

一般说,君药用量大,使药量宜小,方剂中主要部分药物用量宜大,辅助部分药物用量宜小。方剂配伍有科学的原则,每种药物有特定的位置和作用,君药是针对主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量不大则药力不强,不能起主导作用;佐使药是方中的次要成分,必须量轻,否则,会分散药力,甚至改变方剂的寒温补泻升降性质。故李东垣云:“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防病矣”。岳美中说使药不过钱,而尤其是当一些特殊病证配方需要时,君药更要大剂量的投入。例如《伤寒论》炙甘草汤,君药为生地,宜重用,原方用量1斤,现代处方用量宜50~100g,佐使药桂枝、生姜、酒宜轻用。临床体验生地非重用不足以补虚复脉,该方效与不效,与地黄的用量轻重着密切的关系。岳美中曾谈及某医治一脉结代、心动悸者,投炙甘草汤无效,请其明示,究其原因,即因处方药量未按原方要求,后增生地用量服之,4剂病效。再如治气虚血瘀之中风的补阳还五汤,重用君药黄芪4两,轻用佐药归尾、赤芍、红花、桃仁、地龙、川芎各1钱,黄芪5倍于行血药总量,这样才能大补元气起废痿,使气旺血行。现代研究证明,本方具溶栓和抗凝作用,能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对18例瘀血病患者和23例健康人的血浆成分进行分析,发现瘀血病患者的血浆纤溶酶活性远比健康人低,纤维蛋白质则高于健康人组织的水平,应用本方后,明显提高溶酶的活性,降低纤维蛋白质。上述两个作用,通过不同药量组的比较,结果证明具有显著的量效关系,黄芪高剂量组作用显著,低剂量组无统计学意义。日本对补阳还五汤的研究表明,用本方治疗脑血栓,有效率95%,而黄芪是一味至关重要的药物,虽不是血分药物,但能促进淋巴的循环,如果去掉或减量,患者则感头晕,身体不适,更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故黄芪5倍于它药确属临床经验,本方

的配伍,

着实令人惊奇。2 方剂规格不同用量宜有大小

小方剂量宜大,大方剂量宜小。小方少则1、2

味药,多不过3、4味药,需要加大用量,才能起到力专效宏的目的。例如治热毒炽盛之脱疽的《验方新编》四妙勇安汤:金银花3两,玄参3两,当归2两,甘草1两,水煎服,连服10剂。该方取效的特点,就在于量大力专,连续服药,临床也体会到,如量小时间短则难见疗效。又如《千金要方·消渴病》黄连丸,重用生地配黄连,现代有人以30~90g 生地配1.5~5g 摘 要:方剂用量的合理性与方剂疗效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但自古以来,中医方剂用量尚无客观标准。文章

以中医名方之配伍及现代研究、古今医家用药之经验为研究资料,试从方剂配伍需要有用量大小变化、方剂规格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病情轻重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年龄体质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脏腑特性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地区季节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药物性质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剂型之不同而有用量大小变化8个方面探究方剂配伍的用量规律。

关键词:方剂用量;规律探析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8- 0054- 02

经方治大病,这才叫疗效!(胡希恕医案故事)

经方治大病,这才叫疗效!(胡希恕医案故事) 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熟读《伤寒论》,得心应手,出入无方。他擅长用经方治大病,读他的医案,令人拍案叫绝!这种手段与魄力,只有像胡老这样的大师才有! 1、治小儿急性胆囊炎得速效 “阑尾炎单独用大黄牡丹皮汤的机会少,合用大柴胡汤的机会多。临床上遇到呕恶、胸胁满、不吃东西,这是最普通的柴胡证,你要是合用大黄牡丹皮汤,是非常有效的,这个我治过的例子也很多很多。 大柴胡汤和大黄牡丹皮汤的合方不但治阑尾炎,也治胆囊炎、胰腺炎,我都试验过。 我方才说叫小明的那个小孩子,得的就是这个胆囊炎,他那个胆囊肿得手能摸到,挺厉害,就吃这个药好的,快得很,这个药在该病急性发作时最好使。疼得那样剧烈,尤其是胸胁这个部位胀气,显得胸胁满、胸胁痛,这都是柴胡证。” 2、大柴胡合大黄牡丹汤治胰腺肿物 “我有一个外甥,他的胰腺这儿长了一个东西,现在也没确定是癌变物还是其他的囊肿,据医生说是发生了癌变。 但是他患这个病已经近一年了。我就给他吃这个药,疼痛早消失了,这个肿也消了很多,从吃药后的结果看恐怕不像是癌。”

3、用大青龙汤治愈自己肺炎 “我方才讲了葛根汤。大青龙汤也是太阳病的一个发汗剂,这个方剂的适应证恶寒也特别厉害,所以在临床上若是无汗、恶寒特别厉害的这种太阳病,对这两个方证,要好好辨:如果症状没有烦躁,就用葛根汤;如果有烦躁,口舌再干,就用大青龙汤,因为大青龙汤中有石膏。这两个方证,都特别恶寒。 有一年,我得肺炎,就是恶寒特别重,我给自己开的方子,当时没用大青龙汤,我用的是葛根汤加石膏,吃了这个药热退了,但第二天又发热,这么反复了两三天,最后还是吃大青龙汤好的,用大青龙汤麻黄药非多搁不可。其实要是开始就吃大青龙汤,就不会像后来发作那么重。” 按:在《胡希恕老中医应用大柴胡汤验案》中提及一例用葛根汤合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治愈自己的高热,正可互参。 胡希恕先生83岁时,冬月发热39.7℃,症见胸满、恶寒、鼻塞、苔白腻、脉浮弦,因是三阳合病,故服大柴胡汤合葛根汤加生石膏,一剂而愈。 4、大青龙汤治小儿危重肺炎 “我的一个学生姓刘,他治一个小儿肺炎,这个小孩子简直就是不行了,西医院也治不好,他用大青龙汤一剂就救回来了。” 5、生姜泻心汤治小儿下利,出现瞑眩

神经性皮炎辨治选用经方 - 临床诊治 - 王付经方

神经性皮炎辨治选用经方- 临床诊治- 王付经方 神经性皮炎辨治选用经方 田某,女,39岁。在半年前原因不明出现过敏性皮炎,几经中西药治疗,可未能有效控制症状表现,近因病证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颜面疹痒,红肿疼痛,眼睑水肿,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无变化。辨为风水夹热证,给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麻黄6g,连翘24g,杏仁9g,赤小豆24g,大枣12枚,丹皮15g,生姜6g,炙甘草6g,花椒 6g,地肤子12g,赤芍15g,生地24g。6剂,1日1剂, 水煎2次合并分3服。二诊:颜面疹痒、红肿疼痛减轻,又以前治疗12剂,随访1年,未再复发。 用方点拨:根据颜面疹痒红肿疼痛,舌红辨为热,再根据眼睑水肿辨为风水上壅,以此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发汗散水,清热利湿,加丹皮、生地、赤芍清热凉血散瘀,地肤子清热止痒,花椒温化止痒。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2、桑菊白虎汤辨治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是临床中比较顽固而又难治的皮肤病。引起神经

性皮炎的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精神神经因素、不良生活习惯、以及某些疾病等有关。因神经性皮炎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所以预防神经性皮炎复发亦非常重要,即平时应注意生活规律,避免过度紧张和精神刺激,限制酒类,少食海鲜类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如酒、咖啡、辣椒)等。目前西医治疗神经性皮炎常用药如谷维素、维生素B1、扑尔敏、以及地塞米松等,外用药如0.25%氟氢可的松、二甲亚砜等,这些药虽然见效比较快,但易于复发;而中医治疗神经性皮炎虽然见效比较慢,但远期治疗效果则比较理想。笔者根据多年治疗体会,认为神经性皮炎若属于风热营卫证者,可用桑菊白虎汤,常常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如刘某,男,40岁。有神经性皮炎1年余,近因皮肤瘙痒明显而前来诊治。根据病变部位在关节附近,尤其是疹痒具有对称性,恶风,口渴,舌质红,苔薄黄,以此而辨为风热营卫证,遂给予桑菊白虎汤6剂,瘙痒有缓解,又以前方治疗30剂,诸证悉除。至今已2年,未再复发。 【临床表现】风热营卫证:局部皮损呈鲜红或玫瑰红色,中心黄褐色,边缘微隆起,或瘙痒,恶风,或身热,口渴,舌红,苔薄或黄,脉浮或数。病变证机是风热侵袭肌肤营卫,灼损脉络,壅滞气血,以此而变生为风热营卫病理病证。【治疗方药】疏风清热,凉血愈疮。 【方药组成】桑叶15g 菊花15g 升麻12g 连翘24g 银花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 刘渡舟医案:姜x x ,男,17岁。入夏以来腹痛下利,每日六七次,下利虽急但排泄不爽,用力努责,仅有少许脓血粘液。伴见口渴思饮。六脉弦滑而数,舌苔厚腻。此属厥阴湿热下利,即唐容川所说“金木相沴,湿热相煎”之证。 白头翁12克黄连9克黄柏9克秦皮9枚滑石18克白芍12克枳实6 克桔梗6 克。服二剂后,大便次数减少,后重下坠已除。又服二剂,脓血粘液止。但腹中有时作痛,转川芎药汤二剂而愈。 湿热利案刘渡舟医案:某妇,自诉下利腹痛,脐腹部有冷气感。初辨为下焦有寒,气血不和,用桂枝加芍药汤治之,服药后腹痛反剧,以致于疼痛不可忍耐。里急后重,小便短少黄赤,舌红苔腻,脉弦数。乃知此为厥阴湿热下利。湿热内蕴,热被湿裹,气郁不伸,所以脐腹部位有冷气感。先令服六一散10 克再服白头翁汤,一剂即愈。 【解说】白头翁汤为治疗厥阴病热利口渴下重而设。厥阴热利,病位在肝。由于厥阴邪气从阳化热,加以肝失琉泄,而致气滞湿聚,热与湿合,则成湿热互蕴之变。湿热下迫肠中,津被热伤,血被热腐,则下利脓血而口渴欲饮;气机被壅而不畅,则里急后重而反难通。所以,白头翁汤证的辨证要点是下利后重,便脓血,口渴欲饮。本方既能清热燥湿,又能凉血舒肝,临床上用以治疗菌痢,毒痢,或阿米巴痢疾,只要辨证属于厥阴湿热下利,无论病程长短,都能取得效果。 白头翁加阿胶汤证

久利伤阴案 刘渡舟医案:胡x x ,女,73 岁。患下利赤白,腹痛后重已半年多。大便每日三四次,有红白粘液,伴口干渴,两目干涩。脉弦,舌质红而少苔。白头翁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秦皮10克阿胶15克白芍15克. 前后共服九剂而安。 【解说】白头翁加阿胶汤,原为“产后下利极虚”而设。因为产后失血伤阴,治疗时可加阿胶养血滋阴之药。同样,湿热下利日久而伤阴血,也需要加阿胶以调之,如本案已见两目干涩。舌红少苔等阴伤表现,但湿热病变仍在,所以用白头翁加阿胶汤既清湿热以止痢,又补阴血以益虚。 当归四逆汤证 腰痛案 刘渡舟医案:郭x x,男,28岁。患腰臀疼痛酸麻,入夜尤甚,疼痛难以转侧,诊其脉浮弦而细,证属血虚寒凝。当归12克桂枝9克白芍9克细辛6 克通草6 克大枣15枚. 服三剂后痛麻俱减。上方加入桃仁,红花,炒穿山甲各3 克又服三剂而愈。 腹痛案 刘渡舟医案:某男,患少腹疼痛,喜热畏寒,舌质淡嫩,脉弦而细, 此为厥阴内寒证。 当归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细辛6克通草6克炙甘草6克大枣15

王付经方医案

王付经方医案 1、原因不明低热(太阳伤寒证)经方案例 孙某,男,19岁,河北人。有3年原因不明低热(37.2℃),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低热,轻微怕冷,倦怠乏力,无汗,皮肤拘紧,有时瘙痒,饮食无味,心下痞满,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辨为营卫郁滞,脾胃气滞证,治当调补营卫,行气和胃,给予桂枝麻黄各半汤、枳术汤与橘枳姜汤合方,桂枝10g,白芍6g,生姜24g,白术10g,麻黄6g,大枣8枚,杏仁8g,陈皮48g,枳实10g,炙甘草6g;6剂,第1次煎30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仍有低热,怕冷止,饮食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心下痞满基本消除,仍有轻微低热,皮肤拘紧消除,以前方6剂;四诊:低热未再发作,饮食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诸证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疗12余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我:应合用外台茯苓饮。 用方体会:根据低热、轻微怕冷、无汗辨为卫气郁滞,再根据低热、轻微怕冷、脉弱辨为营卫虚弱,因饮食无味、心下痞满辨为脾胃气滞,以此辨为营卫郁滞,脾胃气滞证,方以桂枝麻黄各半汤调补营卫;以枳术汤行气健脾和胃;以橘枳姜汤理脾和胃,行气化滞。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2、原因不明低热(太阳温病证)经方案例 许某,女,27岁,郑州人。3 年来反复低热,经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理变化,服用中西医药未能有效控制病情,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早上下午(37.1℃),中午低热(37.3℃),时时怕风,倦怠乏力,大便干结1次/3~4天,口渴欲饮水,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弱;辨为太阳温病,郁热内结,正气不足证,治当清解发汗,泻热通结,兼益正气,给予桂枝二越婢一汤与大黄甘草汤合方加味,桂枝5g,白芍5g,麻黄5g,大枣8枚,生姜2片,石膏6g,大黄12g,红参10g,柴胡10g,生甘草3g,炙甘草5g;6剂,第1次煎30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用药第3天,低热未发作,以前方6剂;三诊:大便正常,用药第2天低热又发作1次,以前方6剂;四诊:倦怠乏力好转,低热未发作,以前方6剂;五诊:低热未发作,以前方6剂;六诊:诸证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疗12剂,以巩固治疗效果。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低热、口渴辨为太阳温病,再根据大便干结、苔黄辨为热结,因倦怠乏力、脉沉弱辨为气虚,以此辨为太阳温病,郁热内结,正气不足证,方以桂枝二越婢一汤加大用量宣透郁热,兼益正气;以大黄甘草汤通泻热结,加红参益气顾正,柴胡疏散郁热。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许家栋《纯经方一剂知医案系列》

许家栋《纯经方一剂知医案系列》 《“一剂知”纯经方医案系列》一、十天血痢一剂而止 一、 十天血痢一剂而止徐x 伟,男,31 岁。 大便便血(纯鲜血块)十天,先便后血,日七八行。面色晄白,乏力,无寒热汗证,无头晕头痛,喜热饮,无泛恶,纳尚可,溲可。 静滴抗生素治疗十天无效,后三天在静滴的同时服用当地中医开的中药,亦无疗效。势渐急迫,乃由其兄陪同来诊,诉昨夜便血五六行。 脉弦滑,舌淡红嫩苔薄滑。六纲辨证:太阴阳明方证:黄土汤处方:黄土汤(赤石脂代黄土)+理中汤(干姜炮制) 赤石脂120 炮附子30 生白术30 炙甘草30 黄芩30 阿胶30(烊)生地30 白人参30 干姜(炮)30 四剂。 二诊:翌日上午,患者自己骑摩托车驮岳母来为其岳母求诊。诉服药一剂便血即止。今天()其妻陪同其岳母二诊,诉丈夫便血痊愈,已经开工忙碌去了。 二、外感纠缠一月余一饮经方解痛苦 许X 龙,男,64 岁,。 患者自新年之日即患感冒,初两日自服感冒药无效,即行静滴治疗,累计静滴已达十四天(药物不详),仍未痊愈,乃来诊。 刻诊:入暮即身冷发热,肢节痛,夜卧汗出,身冷而腿热,咳吐白粘痰量多;口干多饮,饮热水;纳呆,头晕,两便尚可。 刻诊(上午九点)测腋温36.9 摄氏度。 脉弦滑,舌红嫩苔白腻。 六纲辨证:厥阴中风+少阴中风+太阴饮证 方证:柴胡桂枝干姜汤桂枝加附子汤为主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柴胡80桂枝30干姜30 黄芩30 天花粉40 牡蛎20 炙甘草20 生旱半夏30 白人参15 生姜30 大枣30 生白芍30 制附子30 茯苓30 五味子30 细辛30 杏仁30 三剂。

伤寒论皮肤病

《伤寒论》经方药简效宏,历验不爽。余将其活用于皮肤疾患,若辨证准确,方证对应,常获佳效。 今举皮肤病案例数则,皆前医滥用寒凉、盲目“中西医结合”未效,经辨证纠偏得愈者。然此种凉药滥用及盲目“结合”之弊习,临床已司空见惯,不能不令人慨叹。 对滥用凉药现象,江西万友生老中医曾痛斥其害:“不少人以为流感是热性病,所以要用凉药治疗。初时还以辛凉为主,银翘、桑菊广为运用,后来渐至苦咸大寒板蓝根等。理由是它们可以抑制病毒生长。至今国内感冒药市场为寒凉药占领。结果是,大量的可用辛温解表的麻黄汤,一二剂治愈的风寒感冒患者,却随意用寒凉药,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酿成久咳不已,或低烧不退,或咽喉不利等后果。临床屡见不鲜,而医者,患者竟不知反省。” 现在临床常见到的是:一遇高热,静脉滴注少不了清开灵、双黄连,谓能退烧;一见感冒,开方就是板蓝根、大青叶,谓能抗病毒;若是炎症,黄芩、黄连、知母、公英、蛇舌草,摇笔即来,谓能抗菌消炎。其结果,适得其反。于是不得不求助于西医西药,如清开灵加退热药、板蓝根加抗病毒药、黄芩黄连加抗菌药,习用既久,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并谓此乃“中西医结合”。而诸般疾病,小到头疼发热,大到急危重症,病病都需“中西医结合”——中药加西药!如此“结合”,尽失中医辨证论治之精髓,抹杀中医临床之疗效,自甘中医从属地位。时至今日,中医临床水平日趋下降已经成为中医界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如此盲目而泛滥的“中西医结合”有关! 成人水痘高热案 李某某,女性,20岁。2006年1月13日晚初诊。发热4天,身起水疱2天来诊。外院诊断成人水痘,给予清开灵静脉滴注及西药治疗未效。发热升至39.5℃,病情加重,由急诊转来诊治。现见:头面、躯干、四肢散发多量丘疹、水疱,部分结痂。精神差,疲乏困倦,时寒时热,汗出,头晕,咽痛咽干,口干苦,纳少,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数。予小柴胡汤加味(免煎颗粒,现换算成饮片剂量):柴胡24g,法半夏12g,党参10g,大枣10g,生石膏60g,桔梗12g,炙甘草6g,生姜6g,1剂。嘱病人当即开水冲服,门诊留观。1小时后再诊,发热减退,体温38.6℃,患者自觉精神好转,头晕、咽干咽痛稍减。继予前方1剂,嘱次日煎服。 次日再诊,发热已退,体温36.7℃,诸症均减。前方略作调整,再服4剂而愈。 按:本案初起寒热,病在表,而用寒凉清里之清开灵,即属误用!据余临床观察,成人水痘初起类似感冒症状,伴见丘疹、水疱。经不恰当中西医治疗后多转为少阳小柴胡汤方证。表现为时寒热(时有体温39℃以上之高热),口干或苦,咽痛,乏力,纳差,脉弦等,此典

经方合方技巧

经方合方技巧 经方用量秘旨》初稿即将完成;周一上午、周五上午 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706 国医堂上班;周六上午在郑州新华中医院疑难杂病科专家门诊上班 内容提要研究经方的切入点与制高点是研究基础方、代表方、衍生方和经方合用。基础方是指辨治病证主要针对脏腑病变属性具有普遍性的方剂,代表方是指辨治病证在诸多方中挑选针对脏腑病变部位具有特有性的方剂,衍生方是指辨治用方在动态中因病证演变而又产生的方剂,经方合用是指利用经方各自辨治优势与特长因复杂多变的病证而随机应变相互补充合用的方剂。学用经方只有充分地合理地深入研究基础方、代表方、衍生方和经方合用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为用、相互补充、

相互交融、 相互兼顾, 才能实现治病用方 “上以疗君亲之疾, 生”的目的。本书重点阐述经方合用的思路与方法,引导学 用经方的操作技能与运用技巧;本书内容丰富翔实,合方突 出要点,旨在启迪灵感,拓展思路,力辟举 反三、触类旁通,是中西医临床医师及在校学生最佳参考阅 读用书。前 言学好经方的最佳思路与方法是研究、探索经 方的基础方、代表方、衍生方以及经方合用,以此为切入点 而提升用活经方辨治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的制高点。 所谓基础方是指辨治病证主要针对脏腑病变属性具有普遍 性的方 剂。研究与应用经方的第一要 领务必学好用活基础方,基础方的特点既具有固定性、稳定 性和可信性,又具有规律性、普遍性和可行性。学习只有重 视深入研究基础方,才能为应用经方奠定扎实 的辨治用方思维,亦即只有从基础方深入学习与理解,才能 把握与运用基础方 治病的切入点。辨治疾病选用基础方的最 大优点是针对病 变属性而非局限于病变部位, 尤其是辨治疾病的病变部位具有广泛性与不确定性。如桂枝 茯苓丸是活血化瘀的基础方,只要病变属性是瘀血,即可选 用桂枝茯苓丸,亦即选用桂枝茯苓丸可辨治所 有病变部位的病变及症状表现是瘀血。 所谓代表方是指辨治病证在诸多方中挑选针对脏腑病变部 位具有特有性的方剂。学好与用活经 方的基本准则必须深入研究代表方,代表方既具有集约性、 典型性和特有性,又具有选择性、针对性和可靠性。学习只 有重视深入研究代表方,才能为应用经方提供 最佳思路,亦即辨治疾病只有从代表方深入研究与探索,才 能把握与运用代表方治病的切入点。辨治疾病选用代表方的 最大优点是既针对病变部位又针对病变部位, 亦即辨治疾病的病变部位具有固定性与确定性。如小青龙汤 是辨治肺寒证的重要代表方,亦即小青龙汤既针对病变部位 在肺又针对病变属性是寒;再则,尽管治疗肺 寒证的方以救贫贱之厄, 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 台匕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肾着汤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肾着汤 六、甘姜苓术汤方证: 甘姜苓术汤方: 甘草二两,白术二两,干姜四两,茯苓四两。 折现代用量:甘草30,白术30,干姜60,茯苓60。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方解:本方由甘草干姜汤加茯苓、白术而成。苓、术温中祛寒,故反治小便不利。甘草干姜汤温中生津液,而起救逆和强壮作用。故本方治腰以下冷痛之肾着症。 方证要点:本方是里虚寒太阴证,以腰冷重、小便自利为主证,用于腰痛、水肿,以及遗尿、尿床等证均有验。本方是胡希恕先生常用于腰痛水肿及遗尿、尿频的效方,但前提是当病人出现肾着汤证时才可用,而且每用必效。冯老指出本方证的辩证要点是“腰冷重,小便自利者”。这里的“小便自利”并非指小便正常,而是指“尿频”、或“尿失禁”。其发生机制与小便不利相同,只是临床表现有别而已。冯老常以本方治腰痛、腰酸而口中和者,也常以本方治疗小便异常而伴见腰酸痛、口中和者。舌苔白腻者,常以苍术易白术。 临床验案录: 1、肾着汤方证: 少女尿床案:

宋某,女,13岁,2006年11月4日诊。 尿床已达5年,曾用六味丸、肾气丸、缩泉丸无效,又用针灸及西药均无效。现症见:夜尿频繁,一般5—6次,且多数情况下不知道,大脑对此好像无反应,根本不受控制。口干不欲饮,饮水后小便频数,质清,大便偏干,3—4日一行,腰部发凉,饮食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辩六经属太阴病证,辩方证为肾着汤方证。 茯苓15,干姜15,苍术15,炙甘草6。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上方后,症大减,夜尿1—2次,腰部凉感较前减轻,大便仍干。上方加生白术15,继服7剂,夜尿1—2次,已不尿床,腰部变温,大便调。嘱再进原方巩固治疗,随访至今,痊愈。 按:本患属阴寒水湿内停而见腰部冷重感。阳虚温化无力,水饮内停,津不上承,故口干而不欲饮。水饮内停,寒湿下注则小便频数而遗尿。津液虚竭,肠道失润故便秘。故用肾着汤。 读后感悟:本方治遗尿尿频属太阴里虚寒者,疗效极佳。本人近期治疗一糖尿病伴前列腺增生所致的尿频量多,效果很好,报道如下: 余某,男,60岁。2014年8月23日诊。 有糖尿病史14年,慢性前列腺炎并前列腺增生10余年,平

王付经方辨治中风验案_晁利芹

中风是临床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本病起病急、变化迅速,发病率、病死率、残率都很高。笔者随王付教授膝下学习多年,现介绍其运用经方巧治中风的 验案3则,与同道共享。 1风引汤 患者,65岁,男,初诊。平素血压偏高,时感头晕耳鸣。半月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头晕肢麻,口眼歪斜,言语艰涩,左侧肢体活动不便。CT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入院予以抗凝溶栓配服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病情稍有改善,后转门诊治疗。症见:左侧肢体活动受限,言语不利、心烦不安,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证属肝阳上亢、痰火阻络之中风。治宜平肝熄风、泻火通络。予以风引汤加减:大黄10g(后下),桂枝15g,干姜10g,生龙、牡蛎各30g,寒水石20g,紫石英30g,赤石脂15g,石决明15g,夏枯草15g,丹皮15g,生石膏30g。服药15剂,生活基本自理。 按:《金匮要略语释》曰:“汤名风引,重在镇风,汇集六种石药清热镇降以镇风,佐以龙骨、牡蛎介类潜纳,使以大黄导热下行。”冉雪峰亦在《中风临证效方选注》中说:“风淫于内,狂飈莫测,非汇集大队石药镇降,兼佐鳞介潜纳,不克有济。”风引汤总的辨证要点:肝阳上亢或热盛动风或肝火上扰等。2侯氏黑散 患者,男,55岁,平素肝火旺盛,气血不足。7天前因感受风寒,出现左侧肢体半身不遂,言语不利,恶风寒。经CT诊断为脑梗死。遂住院治疗,病情稳定。现症:左侧肢体功能受限,口唇色淡,神疲乏力,舌淡、苔黄腻,脉弦而虚。诊为气血亏虚,肝火旺盛之中风后遗症。治宜养血益气,清泻肝火,祛风散寒通络。投以侯氏黑散加味:菊花20g,细辛1 3 患者,男,素体键,60岁,初诊。1个月前出现左侧半身不遂,经CT诊断为动脉硬化性脑梗塞。遂住院治疗月余,病情稳定。现症见:左侧肢体刺疼,有麻木感,活动受限,食可,便调。舌质暗、有瘀点,脉涩。此属瘀血阻络生风之中风恢复期。宜破瘀行血,搜风通络。投以抵当汤加味:桃仁15g,红花15g,伸筋草15g,水蛭6g,虻虫6g,酒大黄3g,炙甘草10g。6剂,水煎温服。二诊:疼麻感减轻,继服上药。据病情加减,又服15剂。三诊:左侧肢体功能基本正常,可独立行走。将上药改汤为散,开水冲服,每次3g,日3次。续服2个月。1年后随访,左侧肢体功能恢复正常。 按:此证属瘀血阻络而生风,因患者平素体尚健,故投用破瘀峻剂之抵当汤加味。若体质稍差之此型患者,宜桂枝茯苓丸加味。 (收稿日期:2012-08-03) 王付经方辨治中风验案 ★晁利芹(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8) 关键词:王付;中风;经方;验案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 · ·11

黄仕沛经方医案

黄仕沛经方医案选(一) 杨森荣潘林平何莉娜黄仕沛(指导) (广州市越秀区中医院南院)广州市名中医黄仕沛老师,广州市越秀区中医院南院名誉院长,耽寝中医典籍40余年,犹致力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学验甚丰,临床使用经方者十居八九,用药精简而量重,严谨而不失灵活,往往出奇制胜,应手而愈。主张方证对应,不尚空谈。常谓「仲景步亦步,仲景趋亦趋,是学习经方最基本要求,也是最高境界」。并以此勉励学生以仲景书为法,努力探讨仲景辨治规律。我们有幸拜于门下,获益甚多,兹将恩师医话数则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古今录验》续命汤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并治第五》的附方,自仲景到隋唐,该方的广泛使用足以证明其疗效。金元以后,医家反对以「外风」论治中风的同时,该方亦少有问津,这值得商榷。 能散血脉中凝滞之邪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近年来,黄师以《古今录验》续命汤治疗多例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病、脊髓瘤术后等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取得显著疗效,现将其中三则报导如下: 〔案一〕多发性硬化症 患者,陈某,女性,39岁, 2008年5月因痛失爱女悲伤欲绝,终日哭泣。2008年6月开始

出现视朦,遂至广州市眼科医院住院,诊断为视神经炎,治疗后双眼视力恢复同前。7月患者欲解开心结,往梧州旅游。8月6日在梧州旅游期间再次出现视朦,左下肢乏力,遂往当地医院住院。次日病情急剧加重,出现声音沙哑,四肢无力。查MR:颈3—5脊髓异常密度 影,11日出现呼吸无力 予呼吸机辅助通气,当时四肢已完全不能抬离床面。16日转广东省中医院继续治疗,查脑脊液蛋白电泳,确诊为多发性硬化。仍以呼吸机辅助通气,并予大剂量激素及丙种球蛋白冲击。10月12日成功脱机后,11月1日转我院。 入院时患者精神萎靡,面色晄白,体温:38℃左右,视物已较前清晰,呼吸稍促,气管切开,痰多,咳痰无力,四肢软瘫,双上肢可稍抬离床面,双下肢仅能床上平移,四肢感觉障碍,颜面、脊柱及双上肢痛性痉挛,以左颈部及左上肢为甚,留置胃管、尿管,舌淡,苔薄白,脉细。中医予生脉针静滴;西医方面予抗感染、化痰,控制脊神经受累后的异常放电,并予营养支持。 11月4 故处方: 麻黄15g(先)、北杏15g、白芍60g、川芎9g、当归15g、干姜6g、炙甘草20g、桂枝10g、石膏60g、党参30g、北芪120g, 37.5℃左右,麻黄递增至18g 患者已无发热,精神好转,血压、心率如常,病能受药也,麻黄增至22g,佐以桂枝15g。因仍有明显痛性痉挛,加全虫10g、川足四条,

欧阳卫权先生经方治疗皮肤病医案

欧阳卫权先生经方治疗皮肤病医案 一、带状疱疹发热以桂枝加葛根汤、芍药甘草汤治愈案: 胡xx,女性,50岁,初诊05年7月12日。以发热、右腰腹部带状成簇丘疹、水疱疼痛1天来诊。昨日出现发热,恶寒,并见右腰腹部起带状成簇丘疹、水疱,疼痛。今日上症加重,遂来就诊。现发热,T38.2℃,伴头痛、颈背痛,右腰腹起水疱疼痛,头汗出,口不干,欲呕,稍咽痛,胃纳减,二便可。舌淡红偏暗,苔薄腻,脉浮细。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一直服用降糖、降压药物,控制尚可。此太阳中风,表郁不解,故发寒热、汗出;又邪郁肝经,不得宣泻,故肝经循行处水疱疼痛而作。余并处两方。先予桂枝加葛根汤以解表:桂枝10g,白芍10g,大枣10g,炙甘草6g,葛根15g,生姜2片,1剂。嘱当晚水煎温服,覆被以候微汗出。次予芍药甘草汤合瓜红草方加味:白芍30g,甘草10g,全瓜蒌30g,红花7g,桔梗15g,苍术10g,茯苓10g,1剂。嘱次日上午水煎服。外用入地金牛酊调新癀片外敷。 二诊05年7月13日。诉昨晚7时许服药,10时体温即降,T37.3℃。今晨体温即复正常。恶寒、头痛、颈背痛、欲呕诸症均消失,精神转佳,右腰腹部水疱疼痛减轻,口不干,二便可,舌淡红偏暗,苔薄腻,脉细。继以第二方加量予之;白芍60g,甘草15g,全瓜蒌40g,红花7g,苍术15g,茯苓15g,桔梗30g,3剂。 后未再复诊。10月份患者带其女前来看痤疮,问及此事,诉服前药3剂已愈,遂未再复诊。 二、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以芍药甘草汤、四逆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生姜汤治愈案: 陆xx,男,70岁,当年抗美援朝老兵。因左腰腹部疼痛1月余于2005年9月5日来诊。有高血压、肺心病史。2月前因肺心病发作入院抢救,住院期间突起左腰腹部大片水疱,痛如火燎。经中西医等多方治疗1月余,疼痛不解,且异常剧烈,日夜发作。痛甚时折腰缩腿、以头撞墙亦不可忍。虽曲马多等多种止痛药亦难求得数小时之舒适。带状疱疹

经方辨治寒冷性荨麻疹验案举隅

经方辨治寒冷性荨麻疹验案举隅 经方辨治寒冷性荨麻疹验案举隅 荨麻疹, 经方, 寒冷, 验案1、桂枝麻黄各半汤案 李某,男,35岁,1990年11月7日初诊。 自述1月前冒风淋雨后全身出现风疹团,奇痒难受,用热水擦洗、更衣后慢慢消失。之后每遇冷风则全身风疹团复发。经其他治疗仅获一时之效,再遇冷风仍复发。就诊时正逢天阴风冷,头面、四肢、胸背满布风疹团,色淡红,畏寒肤冷,口不渴,舌苔白,脉缓。辨证属风寒久郁肌表之寒冷性荨麻疹。治以温散表寒,调和营卫。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桂枝15g,麻黄10g,白芍10g,杏仁10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栆15g,防风15g,土茯苓15g,白鲜皮15g。3剂。每日1剂,水煎,温分3次服,首次服药后卧床覆被出微汗。 二诊:服上药1剂后风团完全消失,3剂尽,虽再遇冷风也未见不适。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乃用桂枝汤合玉屏散善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寒冷性荨麻疹起于冒风淋雨,之后每遇冷风即发,兼见畏寒、脉缓,为风寒之邪久郁肌表,营卫失和,正气不能抗邪外出所致。《伤寒论》23条在论述太阳病表郁不解证的第三种转归时说:“太阳病,得之八九日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调和营卫,以解除久郁之风寒,加土茯苓、白鲜皮、防风抗敏祛风止痒,邪去正安则愈。 2、当归四逆汤案 马某,男,32岁,1992年11月15日就诊。自述近3年来每到寒冷季节遇冷风、冷空气、冷水刺激时,四肢及头面等皮肤祼露部位随即起瘾疹团,瘙痒难忍,遇热可缓解,冬季早晚外出虽戴手套、围巾、口罩,也仍发病。经多方治疗无效。就诊时仅见颜面、指掌皮肤颜色略黯,触之冰凉(询知平素也如此),舌淡苔白,脉沉细而缓。诊为寒冷性荨麻疹,属寒凝厥逆之证。治以温经通脉散寒,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15g,桂枝15g,白芍15g,通草8g,辽细辛5g,附子15g(先煎1h),炙甘草10g,大枣30g,土茯苓15g,白鲜皮15g,全蝎6g。3剂。水煎,每日1剂,温分3次服。 二诊: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嘱服10剂,并在早晚洗手脸时,用冷水和热水交替擦洗,冷水不要太冷,逐步降低水温,以提高皮肤适应性而达到脱敏之目的。 三诊:10剂尽,上症已完全消失,虽接触冷水或冷风也未再发生痒疹,但手脚仍发凉,继用当归四逆汤原方送服金匮肾气丸调理善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荨麻疹以寒冷刺激为诱因,发病部位仅限于四肢、

我对经方治疗皮肤病的心得体会

我对经方治疗皮肤病的心得体会 篇一: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经验总结 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经验总结 XX-10-22 汉古中医研究院 《金匮要略66;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为治疗狐惑病的主方,狐惑病多认为如今之白塞病,白塞病必具之症状为口腔溃疡。所以近代经方家多以此方治疗口腔溃疡,如胡希恕、赵锡武、岳美中等前辈多有验案可参[[1]],现代也有较多相关的临床报道。但以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的经验却不多见,故现将广州市名中医黄仕沛老师治疗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的经验报道如下: 1 黄仕沛老师应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的经验 经方的使用重在“方证对应”,根据“方证对应”的原则,甘草泻心汤不单可治白塞病、口腔溃疡,黄仕沛老师还将甘草泻心汤应用于治疗各种渗出较多的皮肤粘膜疾病如湿疹、牛皮癣、带状疱疹、结膜炎、痔疮出血等疗效显著。 甘草泻心汤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汤是仲景治疗一切澄澈清冷之涎、沫、渗出的主方。《金匮要略66;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肺痿

吐诞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甘草泻心汤是从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衍化过来的,所以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病的关键药物是甘草。甘草用于外科溃疡、渗出性疾病在《证治准绳》以及清代王孟英的医案里面都可见到。四妙勇安汤里面也有大量的甘草。现代药理研究: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以稳定生物膜,减少炎症物质释放,并可以缓解粘膜刺激,保护粘膜,修复粘膜溃疡[1]。黄师常言甘草为本方之主药,临床常用至30g。 干姜主要针对清稀的分泌物,更有现代研究指出,干姜能调节免疫,故本方能取效,还要取决于干姜。黄师经验,干姜一般用6g,渗出较多稍加量。 甘草泻心汤中的黄连、黄芩 甘草泻心汤中的黄连、黄芩主要是针对清热燥湿而设,《金匮要略66;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甘草泻心汤中的半夏 半夏对局部粘膜有剌激作用。《伤寒论》312条“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苦酒汤即由半夏、苦酒、鸡子壳组成。313条“少阴病,咽中痛,半

纯中医治疗牛皮癣和顽固皮肤病方案与案例.

纯中医治疗牛皮癣和顽固皮肤病方案与案例 老话说内不治喘,外不治廯,这个病普通的治法难见效、难断根。所以对这个病的治疗思路,我想起了毛主席的思想。首先医者和患者都要有打赢这场战斗的信心,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战斗,其次我们要具备打赢这场战斗的理论基础、理论指导,及各种具体战斗技术。这就是毛主席的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总体原则。在战略上我们有必胜的信心、信念,同时准备好和敌人打持久战的心态,在战术上每个细节都做到位,把我们的战术水平发挥到极致。就像当年的抗日,我们有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战、运动战、游击战......只要能有效的攻击敌人都尽量的发挥。 该说说牛皮癣到底该怎么对付了。以下是我个人对牛皮癣或大部分皮肤病的纯中医解决方案。中医治疗皮肤病主要有三个大的途径,一是内服中药、二是针灸、三是外用药,我分别阐述三种方法是如何使用,道理何在。 首先是中药。大部分人认为看中医就是吃中药,其实中药只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法门之一,都说西医开的是药,中医开的是方,而西医开的药那一定都是药,中医开的方,方里不一定都是药,方是方案、方法,是一种思维或是一种意境,更是医者对患者身体整体的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的一种把握。方子可以是宏大的兵团作战,也可以是单兵突袭擒贼擒王,也可以是使节和好,至于到底是什么要看患者当下的状态和医者当下的心境和立意了,不然怎么说同样的病不同西医开的药都差不多,而不同中医开的方却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呢!为什么每个中医开的方都不一样呢?那开方是依据什么呢?方有经方、时方、偏方之别,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就是经方,几千年都没有改过或淘汰过什么药哦,因为药味精简严谨用了几千年效果还是杠杠的所以叫经方,经方都是有方名的,根据时令开方(更

经方合方技巧

经方合方技巧 《经方用量秘旨》初稿即将完成;周一上午、周五上午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706国医堂上班;周六上午在郑州新华中医院疑难杂病科专家门诊上班 内容提要研究经方的切入点与制高点是研究基础方、代表方、衍生方和经方合用。基础方是指辨治病证 主要针对脏腑病变属性具有普遍性的方剂,代表方是指辨治病证在诸多方中挑选针对脏腑病变部位具有特有性的方剂,衍生方是指辨治用方在动态中因病证演变而又 产生的方剂,经方合用是指利用经方各自辨治优势与特长因复杂多变的病证而随机应变相互补充合用的方剂。学用经方只有充分地合理地深入研究基础方、代表方、 衍生方和经方合用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为用、相互补充、相互交融、相互兼顾,才能实现治病用方“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 生”的目的。本书重点阐述经方合用的思路与方法,引导学用经方的操作技能与运用技巧;本书内容丰富翔实,合方突出要点,旨在启迪灵感,拓展思路,力辟举一 反三、触类旁通,是中西医临床医师及在校学生最佳参考阅读用书。前言学好经方的最佳思路与方法是研究、探索经

方的基础方、代表方、衍生方以及经方合用,以此为切入点而提升用活经方辨治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的制高点。 所谓基础方是指辨治病证主要针对脏腑病变属性具有普遍性的方剂。研究与应用经方的第一要 领务必学好用活基础方,基础方的特点既具有固定性、稳定性和可信性,又具有规律性、普遍性和可行性。学习只有重视深入研究基础方,才能为应用经方奠定扎实 的辨治用方思维,亦即只有从基础方深入学习与理解,才能把握与运用基础方治病的切入点。辨治疾病选用基础方的最大优点是针对病变属性而非局限于病变部位, 尤其是辨治疾病的病变部位具有广泛性与不确定性。如桂枝茯苓丸是活血化瘀的基础方,只要病变属性是瘀血,即可选用桂枝茯苓丸,亦即选用桂枝茯苓丸可辨治所 有病变部位的病变及症状表现是瘀血。 所谓代表方是指辨治病证在诸多方中挑选针对脏腑病变部位具有特有性的方剂。学好与用活经 方的基本准则必须深入研究代表方,代表方既具有集约性、典型性和特有性,又具有选择性、针对性和可靠性。学习只

《刘志杰经方医案》

《刘志杰经方医案》-食则汗出案1 食则汗出案 陈某,男,60岁 初诊时间:2010年1月30日 病史简要:活动及食热则大汗出近两年,尤以胸及头部为重,大汗淋漓,便秘两年。 刻诊:口干渴,饮水多,手足温,背部时常烘热,微恶风,腰痛,尿赤,舌淡边见齿痕,苔黄腻,脉浮洪有力。 这个病人,因为这个问题,感到很苦恼,不管冬夏,只要一活动,或者吃点热的东西,就大汗淋漓,自己开玩笑说,都不敢参加宴会。当时,根据他的这些症状,直接考虑是阳明病为主了。因为症状上,有便秘, 有燥热口渴多饮,典型的头汗,背部的那个轰然发热,类似于潮热,手足也热,舌苔黄腻,脉浮洪有力。一 派阳明里实证和阳明外证的表现。他说,因为便秘和发热,吃了不少牛黄上清丸,只是大便通畅了几次,别的,什么效果也没有。从阳明的角度去分析用药呢,依据有下面几条: 1、“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5、“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这个病人,津液亏虚是肯定了,也符合“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 升者”的这组症候。并且发热汗多,大便硬。是否可以用承气汤攻下?他的这种汗出,可以用头汗的病机去 理解,说明上焦阳明里热的厉害。那个大便便秘,不是十分坚硬,就是普通的便秘而已,因此下焦里实,不 是很重。重了,就会烦躁甚至谵语的,那才是符合大承气汤的运用指征。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用白虎加人 参汤去对治。清热,补津液,津液足了,那个便秘就会解决。那么,他的腰痛问题,又是怎么回事?典型的 阳明病,舌象不会舌淡而有齿痕的。这就要考虑太阴水饮的问题了。大家知道,太阴水饮,有个肾着汤证, 会腰痛的。“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但是啊,他这个人的腰痛,不是冷痛,就 是酸痛而略感沉重。寒象不是很重,因此我感到与这一条的方证很符合: “治大病之后,虚汗不可止,杜仲牡蛎散方。(金匮增补)” 杜仲牡蛎 凡二物,分等,治之,向暮卧以水服五钱匕,汗止者不可复服,令人干燥。(小品) 大病后,气血亏虚,有虚热,汗出不止。

经方治疗皮肤病(借鉴材料)

经方治疗皮肤病 黄连阿胶汤皮肤科新用 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欧阳卫权(510120) 黄连阿胶汤为伤寒名方,见于少阴病篇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为治疗邪入少阴,灼伤阴血,邪热扰心,而致失眠心烦。方中黄连泻心火,黄芩善泻里热,二者配合泻滞于心胸中之郁热;芍药散恶血,活化血分滞涩;阿胶益血润燥;最妙在于加鸡子黄一味,活血而除烦热,润燥而濡肌肤。诸药协和,能散心胸之热,而除心中之烦。临床中治疗长期失眠而阴血亏耗,心火亢盛,心中烦扰甚效。然余

将此方移治皮肤诸疾,也取得良好的疗效。 验案一:江XX,女性,75岁。初诊2004年12月2日。双手脱皮、皲裂3月来诊。伴有轻度瘙痒。自搽派瑞松、尿素软膏等药未效。稍口干,睡眠尚可,稍手心热感。查:双手指脱皮,轻度肥厚,干燥皲裂。舌淡红苔薄脉细弦。考虑为皲裂性湿疹,给予黄连阿胶汤:黄连9g,黄芩8g,赤芍10g,阿胶12g,鸡子黄1枚。5剂,水煎内服。药后未再复诊。20余日后其亲属因疤痕疙瘩来诊,谓其服前药尽剂而愈,故介绍亲戚来诊。 验案二:罗XX,女性,51岁。初诊2005年4月9日。面部红斑伴瘙痒半月。外院给予抗过敏药内服及外搽激素软膏、冷冻等治疗未效。既往有肾积水病史。长期失眠,心烦甚,口干甚但不多饮,小便不尽感。舌暗红苔薄脉细。诊断:过敏性皮炎。予黄连阿胶汤:黄连10g,黄芩7g,白芍12g,阿胶12g,鸡子黄1枚。7剂内服。外搽消炎止痒霜(本院自制药)。二诊:药后红斑变淡,并诉睡眠极好,心烦口干均好转,稍口苦,舌暗红有瘀点,苔薄脉细。改方以温经汤7剂,药后红斑消退而愈,

睡眠一直很好。 案三:胡xx,女性50岁,初诊2005年1月14日。面、颈部及四肢红斑瘙痒反复2年,口干,二便可。舌暗红,苔薄脉细,余予温清饮加首乌、白蒺藜、夜交藤、乌蛇,3剂。外搽羌月软膏,药后不应。再细询问症候,知其面潮红烘热感,心烦,长期夜寐差。症舌脉相参,知此乃黄连阿胶汤证也!故处方:黄连9g,黄芩7g,赤芍10 g,阿胶10g(烊化),鸡子黄1枚,3剂。药后面部红斑明显消退,瘙痒消失。所称奇者患者当晚睡眠变得出奇的好,诉睡到次日天大亮方醒,中医不可思议之神奇可见一斑!患者十分高兴,遂继服前方5剂,药后皮疹瘙痒全消,睡眠很好,亦无心烦。并介绍其女儿前来看痤疮。 以上三案,可以看出,黄连阿胶汤不但治疗失眠效佳,而且移治皮肤科有关诸疾亦收良效。内科、皮肤科症虽不同,然其病机一也,方证相合,故能收效。临床体会应用此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经方辨治关节疼痛_王付

关节疼痛既是常见病、多发病,又是难治病。结合多年临床诊治体会,试将运用经方辨治关节疼痛介绍于次,以抛砖引玉。 1 通脉四逆汤加味辨治风湿性关节炎 案1韩某,男,34岁,2007年8月25日初诊。主诉有多年风湿性关节炎病史,近因关节疼痛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关节疼痛,膝下冰冷,口淡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沉。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病,为骨节寒凝证,给予通脉四逆汤加味,药用:附子10g,炙甘草12g,干姜15g,生川乌6g,生草乌6g,生姜30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服(第1次煎煮50min,第2次煎煮25min)。二诊:关节疼痛减轻,以前方治疗12剂。三诊:疼痛止,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3g,每日分3服,以巩固治疗效果。随访1年,一切尚好。 按根据关节疼痛剧烈,膝下冰冷,口淡不渴辨为寒邪侵袭,凝滞关节,阻滞经气,导致脉络不通。方以附子温阳壮阳,散寒止痛;干姜温暖脾胃,生化气血,化生阳气;炙甘草益气缓急止痛;加生川乌、生草乌,与附子合用,以增强温阳逐寒、通络止痛作用,生姜既能温阳散寒,又能减弱附子、川乌、草乌毒性。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2 乌头汤加味辨治膝关节炎 案2段某,男,59岁,2006年12月16日初诊。主诉有3年膝关节炎病史,经检查诊断为膝关节炎,近因病证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膝关节肿胀困痛,下蹲困难,上下楼梯及受凉加重,休息后好转,口不渴,舌质红边略紫,苔薄白,脉沉细弱。西医诊断为膝关节炎,中医辨为痹病,证属气虚寒湿痹,给予乌头汤加味,药用:麻黄10g,白芍10g,黄芪10g,炙甘草10g,生川乌10g,生地黄15g,知母12g,乳香10g,没药12g,白术15g,地龙12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次服。二诊:关节疼痛减轻,以前方治疗20余剂,诸症悉除。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根据膝关节肿胀困痛,口不渴,受凉加重辨为寒湿,再根据休息后好转辨为气虚,又因舌红边略紫辨为寒夹瘀热,权衡病机以寒湿气虚为主,夹有瘀热。方中麻黄散寒通络止痛;白芍益血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生川乌逐寒止痛;炙甘草益气,与白芍相用,以缓急柔筋止痛;加生地黄、知母清退郁热,兼防温热药伤津;白术健脾燥湿;乳香、没药、地龙活血通络止痛。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3 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辨治痛风性关节炎 案3康某,男,39岁,2008年1月12日初诊。主诉在1年前足前内侧出现肿胀疼痛,经检查:血尿酸750μmoL/L,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服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近因疼痛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右足前内侧肿胀,疼痛发热,有压痛,皮肤略暗红,受凉疼痛加重,下肢无力,舌淡红,苔薄黄,脉沉。中医辨为痹病,属阳虚热郁痹证,给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药用:桂枝12g,白芍18g,生甘草10g,麻黄6g,生姜15g,白术15g,知母12g,防风12g,附子10g,薏苡仁30g,牡丹皮18g,石膏45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次服。二诊:疼痛减轻,以前方因病症变化而随证加减治疗40余剂,诸症悉除。复查血尿酸及血沉,均恢复正常。随访2年,未再复发。 按根据右足前内侧肿胀,疼痛发热,皮肤略暗红,苔薄黄辨为热,再根据遇凉疼痛加重,下肢无力辨为寒,以此辨为阳虚郁热痹证。方以附子、桂枝温阳通经,散寒止痛;麻黄、生姜、防风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白芍益血缓急止痛,兼防温热药伤血;白术健脾益气,生化气血;知母清郁热,兼防温热药燥化伤阴;甘草益气和中,助白芍缓急止痛;加薏苡仁清利关节,牡丹皮凉血散瘀消肿,石膏助知母兼清郁热。诸药协同为用,以奏其效。 4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辨治肩关节炎 案4于某,女,36岁,2007年3月10日初诊。主诉有多年肩关节炎病史,每因天气变化加重疼痛,经常服用止痛类西药以控制症状,因长期服用西药又有胃中胀痛,近因病症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右肩关节疼痛,不能活动,活动加重,因天气变化加剧,肩关节怕冷,小便偏多,气短乏力,口淡,舌质红,脉沉细。西医诊断为肩关节炎,中医辨为痹病,属阳虚寒凝经脉证,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药用:麻黄10g,细辛9g,附子10g,黄芪24g,白术15g,生南 经方辨治关节疼痛 王付 (河南中医学院经方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8) 摘 要:采用通脉四逆汤加味辨治风湿性关节炎,乌头汤加味辨治膝关节炎,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辨治痛风性关节炎,以及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辨治肩关节炎等,均取得了缓解关节疼痛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经方;张仲景;辨证论治;关节疼痛 中图分类号:R6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8- 0053- 02 收稿日期:2011-05-02 作者简介:王付(1958-),男,河南济源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经方配伍及临床应用研究。 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