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禅意世界

王维的禅意世界
王维的禅意世界

王维的禅意世界

陈振盛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200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王维的禅意世界

【文章作者】陈振盛

【指导教师】皮述民

【文章页数】600页

【中文摘要】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素有“诗佛”之称。王维精通禅理,他的诗歌以及画作,都渗透着盎然禅意,明代王士祯就曾赞叹“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通其解者,可语上乘”。如何理解王维创造的禅意世界,目前仍存在许多学术争论。本文认,理解王维创造的禅意世界,必须从佛教的中国化过程和禅宗的特征来寻根求源,否则就会陷入表像化,甚至使王维的思想空洞化的错误,不能真正把握王维的思想本质。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纪的古印度,西汉时期开始在中国流传,到南北朝进入兴盛发展阶段,隋唐时期则是佛教在中国鼎盛之时。王维所生长的时代,正是禅宗五祖过渡到六祖的时期,也是禅宗南北分宗的时期,王维分别受到南北两宗的思想影响,其思想不只具有北宗渐修的修持,同时也表现了南宗顿悟的本领,他的诗画作品也是深受两宗交互影响,呈现出渐修为体、顿悟为用的高度成就。这和王维的绘画地位,到了明代被大画家董其昌硬以南北两宗划分,而成为南宗的始祖一样,事实上,王维的绘画也是分别受到所谓南北两宗,北宗青绿山水,南宗水墨山水的交互影响。可见王维诗画禅意世界,是揉和当时各家思想的菁华而自成为一大家的,既不偏执,也不偏废,确为盛唐一代能诗能画,且能分别以诗画两种不同艺术,表现无穷禅意世界的第一人。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和宗教相互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其中,禅宗正是佛教中国化的物,其“身心相离”、“出世而不离入世”的形式特征,揉和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面临的矛盾困境,所以虽然王维身体力行的是禅宗的思想和要求,但是并不能这样简单地看待王维创造的禅意世界。从另一个角度说,王维曾经求官,得官,辞官,复官,任伪官,再复官,半官复半隐,但是当他居庙堂之上仍具林泉之趣味,当他身处江湖之远仍怀廊庙之经纶。长期以来,从王维一生的整体来看,他的“身心相离”恰恰并非如此。王维经常在退隐或困顿潦倒之时,表现了他忠爱国家,志在为苍黎百姓服务的气节。例如,安禄山乱起,长安洛阳西东两京沦陷之时,王维的

《凝碧诗》,表达了“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时再朝天”的志节;再如,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其与裴迪辋川赋二十景诗,在

《文杏馆》诗中“不知栋里云,去做人间雨”,更表达了他还想有朝一日云回人间,化作甘霖为苍黎百姓服务。

所以,王维经常用他的禅意诗,表达了“入世中的出世”,又表达了“出世中的入世”,这种能入能出,能出能入,出入由心,出入自如,来去有影复无,正如王维的绘画,“意在笔先”的禅意世界,诗画彼此辉映。又如,王维曾画“雪里芭蕉”图,这种时令不宜,芭蕉不可能长在雪里的禅意画,所表达的正是“意到便成”的出神入化境界。这种“意在笔先”及“意到便成”的灵活画风,自然非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大小李将军)的青绿山水所可比拟,也难怪董其昌硬要把王维从当时盛唐青绿山水绘画主流中抽离,另立南宗门派,而把李思训封为北宗始祖,王维成为南宗始祖,这岂是王维的本意,也是他始料所未及的。从形式上来看,王维仿佛“身心相离”,特别是他的诗歌和画作反映了他的禅境意趣,但实质上其创造的禅意世界正是一种“身心具在”和“身心具灭”,“身心相离”和“身心相融”的世界。

这是探讨王维的禅意世界,不可不特别注意的地方。

王维一生能诗能画,能文能乐,他的音乐来自家学渊源,其祖父曾为协律郎,王维弹得一手好琵琶,早年优游王亲贵族之间,即以

《郁轮袍》一曲震惊京畿,其后又有所谓霓裳雨衣曲奏乐图的故事传说,姑不论其故事真实为何,王维对于音乐的造诣,从其首任官职即为太常寺太乐署的太乐丞,足以证明家学渊源之外,王维确有在音乐方面的特长与成就,近人常有研究王维诗的音乐性,把音乐影响王维诗的韵脚部分分门别类找出来。足见这位一代儒生,能诗、能画又能乐的王维,其多才多艺的天赋与技能,如何把他脑袋里的禅意世界,用多样面的声、影、音、文媒介进行表达与创造,而他脑袋里的禅意世界,又是如何来自释、儒、道三家思想体系影响,这就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所在。

纵观王维一生,很难用“出世”或“入世”、“仕进”与“隐居”以及“儒释道”对他的思想进行阶段性的划分,实际上,他的仕进思想和“苍生谋”的观念至老不变,即使是他自己饱受挫折之后,在政治上已无所求而遁入“禅境”之时,还始终以献身社会而建功立业的儒家信条激励其它的人,并始终别人在政治上的积极进取而高兴。而与此同时,受家庭、社会以及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禅宗和道家思想对王维的影响,也是终其一生如影随形。

所以,王维的禅意世界并非简单的宗教意趣,其“身心相离”也并非简单的“心在空门”,从形式上来看,这种禅意世界是以禅理化儒道的心灵本体,从本质上来看,则是外禅内儒,以儒体、庄禅用。王维佛理诗歌、山水诗歌以及其画作所体现出的禅意世界,一方面反映了王维的禅宗思想和自然主义的倾向,但从王维的一生经历和思想深处来看,这种禅宗意趣和自然主义倾向,更是其心灵煎熬的物。诗人以禅宗的教义和思维武器,打通了出世与入世、理想与现实、忏悔与解脱、责任与超然,甚至痛苦与欢乐之间的矛盾性,在终极关怀和社会关怀、宗教意趣和审美意趣的转换之中,显现了独特的人格和风范。

本论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绪论,说明研究动机、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等。第二章追溯了王维所处时代的思想和文化背景,重点分析了佛教的中国化过程、禅的主要思想特征、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内容以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与禅宗内在沟通的可行性,这是理解王维禅意世界的历史基础。第三章分析王维与儒释道三教的关系,总结王维受儒释道三教影响后的总体思想特征,这是理解王维禅意世界的理论基础。第四章从以诗入禅的观点,切入王维的佛理诗篇,探讨王维如何用诗的形式来表达禅境佛理。第五章则是从以禅入诗的观点,切入王维的禅意诗篇,探讨王维如何用禅意来进入诗篇,表达禅意无穷的禅意诗。第六章则是引用历代画史、画录和画论,来重建王维的绘画风格。第七章则是从中外各大美术馆及出版画册,共找出十一幅传为王维所画的真迹画作,用历代画史、画录和画论来进行考证分析。第八章结论。总之,本篇论文以王维的诗、画作品,来论述王维的禅意世界,印证王维的美学思想及禅宗意境。

--------------------------------------------------------------------------------

【论文目次】

第一章绪论1

第二章王维禅意世界的时代背景9

第一节佛教的中国化9

第二节禅宗的顺世化13

第三节禅宗的心性论26

第四节儒释道三教融合37

第五节禅意世界的塑造50

第三章王维与儒释道三教73

第一节儒士风范终身奉行73

第二节道家修持融会贯通95

第三节禅宗造诣贯穿诗画119

第四节儒风道骨禅意化身141

第四章王维的佛理诗159

第一节以诗入禅159

第二节融通涅盘与世间之道171

第三节佛教诗歌化183

第四节佛诗禅意化195

第五节高者似禅卑者似僧205

第五章王维的禅意诗219

第一节以禅入诗219

第二节禅在动静之间229

第三节禅在悠然闲适中239

第四节禅在诗余画外251

第五节青青翠竹郁郁黄华263

第六章王维的绘画275

第一节正史笔下的王维画276

第二节野史笔下的王维画286

第三节画家笔下的王维画300

第四节王维的绘画思想309

第五节以画入禅和以禅入画319

第六节掀起后世临摹之风328

第七节绘画论王维348

第七章王维的传世真迹考375

第八章结论461

参考书目467

附表:王维年谱479

附图485

--------------------------------------------------------------------------------

【参考文献】

壹、原始史料

周李耳,《老子道德经》,《四部丛刊初编》,上海:上海书店,一九八九年,据上海涵芬楼借景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刊本重印。

周庄周,《南华真经》,《四部丛刊初编》,上海:上海书店,一九八九年,据上海涵芬楼景印

明世德堂刊本重印。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八二年初版,一九八七年第十刷,点校本。

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六二年初版,一九八三年第四刷,点校本。

汉扬雄,《法言》,《丛书集成新编》,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据汉魏丛书本排印。

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八二年初版,一九八五年北京第八刷,点校本。晋葛洪,《抱朴子》,《四部丛刊初编》,上海:上海书店,一九八九年,据上海涵芬楼借景江南图书馆藏明鲁藩刊本重印。

姚秦竺佛念译,《菩萨璎珞经》,《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姚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龙树菩萨造;梵志青目释;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盘经》,《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大方广宝箧经》,《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刘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四部丛刊初编》,上海:上海书店,一九八九年,据上海涵芬楼景印明袁氏嘉趣堂刊本重印。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京都:中文出版社,一九八○年,据明汲古阁本影印。

魏嵇康,《嵇中散集》,《四部丛刊初编》,上海:上海书店,一九八九年,据上海涵芬楼借景江安傅氏双鉴楼藏明嘉靖刊本重印。

北齐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一九七四年六月北京第一次印刷,点校本。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隋灌顶记,《摩诃止观》,《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隋智顗说,《妙法莲华经文句》,《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隋智顗说,《妙法莲华经玄义》,《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唐王维撰;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六一年。

唐玄奘奉诏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唐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唐玄觉,《永嘉证道歌》,《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唐玄觉,《禅宗永嘉集》,《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唐李白撰;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华书局,一九七七年。

唐杜甫着;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台北:艺文印书馆,一九七二年。

唐杜牧着;清冯集梧注,《樊川诗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一九六二年版重印。

唐孟郊撰;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九年。

唐宗密答;唐裴休问,《禅门师资承袭图》,《卍续藏经菁华选》,台北:艺文印书馆,一九六八年,据藏经书院卍续藏经本影印。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北京第二次印刷,点校本。唐封演,《封氏闻见记》,《丛书集成新编》,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据雅雨堂丛书本排印。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京都:中文出版社,一九八○年,据明汲古阁本影印。

唐孙广,《啸旨》,台北:艺文印书馆,一九六六年,据明正德顾元庆辑刊阳山顾氏文房本影印。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京都:中文出版社,一九八○年,据明汲古阁本影印。

唐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唐冯贽,《云仙杂记》,《丛书集成新编》,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

唐僧肇,《注维摩诘经》,《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唐僧肇,《肇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唐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八一年。唐慧远,《答恒太尉书》,《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八一年。

唐释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唐法海集,《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唐实叉难陀奉制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唐实叉难陀奉制译,《大乘入楞伽经》,《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唐储光羲,《储光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一年,据明铜活字排印本影印。后晋刘朡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一九七五年初版,一九九五年北京第五刷,点校本。

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上海:上海书店,一九八九年,据上海涵芬楼景印明嘉靖三十九年抚州刊本重印。

宋不着撰人,《宣和画谱》,京都:中文出版社,一九八○年,据明汲古阁本影印。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一九五六年六月第一版,一九九五年七月湖北第九次印刷。

宋朱熹,《楚辞集注》,台北:艺文印书馆,一九五六年,据聊城杨氏海源阁原藏宋刊本影印。宋沈括,《梦溪笔谈》,《丛书集成新编》,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据学津讨原本排印。

宋周密,《志雅堂杂钞》,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一九九三年,据美术丛书本排印。

宋洪迈,《容斋续笔》,《丛书集成三编》,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九七年,据笔记小说大观续编本影印。

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二年。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京都:中文出版社,一九八○年,据明汲古阁本影印。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四年,据上海图书馆藏宋刻本影印。宋欧阳修,《六一诗话》,京都:中文出版社,一九八○年,据明汲古阁本影印。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一九九五年北京第五次印刷,点校本)。宋赜藏主集;明净戒续编,《古尊宿语录》,《中国佛教丛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一

九九三年。

宋严羽,《沧浪诗话》,《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三六年,据津逮秘书本影印。

宋释志盘,《佛祖统纪》,《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宋释延寿编,《宗镜录》,《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宋释法云编,《翻译名义集》,《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明版嘉兴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七年,据明万历间五台等地刻径山藏版影印。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金元好问撰;清施国祁注,《元遗山诗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七年,据上海图书馆藏清道光二年南浔瑞松堂蒋氏刻本影印。

元王恽,《玉堂嘉话》,《丛书集成新编》,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丛书集成新编》,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据佚存丛书本排印。

元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一九七七年,点校本。

明李梦阳,《空同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据扫叶山房石印百子全书本影印。

明李攀龙选,蒋一葵笺释,《唐诗选》,台南县:庄严,一九九七年,据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明刻本影印。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北京:中华书局,一九五九年。

明胡应麟,《诗薮》,《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据明刻本影印。明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台北:艺文印书馆,一九七四年,据明万历六年刊本影印。明陆深,《玉堂漫笔》,《丛书集成新编》,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据纪录汇编本排印。

明杨慎,《升庵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按崔涂诗题为。

明董其昌,《容台集》,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一九六八年,据明刊本影印。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台北:世界书局,一九六二年。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据清光绪十七年刻本影印。

清王士祯,《池北偶谈》,《丛书集成三编》,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九七年,据清代笔记丛刊本影印。

清王士祯,《香祖笔记》,《丛书集成三编》,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九七年,据清代笔记丛刊本影印。

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影印。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据民国十六年无锡丁氏铅印清诗话本影印。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据山东省图书馆藏清道光二年刻本影印。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五六年,据该馆民国二十年排印本影印,卷一九,页九○。

清姚鼐,《今体诗钞》,台北:台湾中华书局,一九七一年,据原刻本校刊。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台北:西南书局,一九七九年,据民国间排印本影印。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北京:中华书局,一九五九年。

清张谦宜,《絸斋诗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清乔亿撰;富寿荪校点,《剑溪说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清贺贻孙撰,富寿荪校点,《诗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一九七六年初版,一九八六年湖北第二刷,点校本。

清薛雪,《一瓢诗话》,《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上海书店,一九九四年,据昭代丛书本影印。清顾炎武着;黄侃、张继校勘;徐文珊点校,《日知录》,台北:明伦出版社,一九七○年。清阮元校勘,《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一九六五年。

清阮元校勘,《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一九六五年。

清阮元校勘,《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一九六五年。

贰、一般论著

一、中文

(一)专书

日平野显照着,张桐生译,《唐代的文学与佛教》,台北:业强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二年七月第一版。

王国维着;涂经诒译,《人间词话》,台北:台湾中华书局,一九七○年。

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一九八八年。

王咏雪,《王维诗中禅意境之研究》,台北: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九七年。王榕,《安东尼马洽多与王维诗中对景物诠释之概述》,台北:辅仁大学西班牙语文学系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九九年。

皮述民,《王维探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一九九九年八月初版。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一年。

朱我芯,《王维诗歌的抒情艺术研究》,台中: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八七年。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李乃龙,《雅人深致与宗教情怀----唐代文人的生活样态》,台北:文津出版社,二○○○年。李淼,《禅宗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台北:丽文文化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李泽厚,《漫述庄禅》,收录于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台北:三民书局,一九九六年。

杜松柏,《禅学与唐宋诗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一九八七年。

杜昭莹,《王维禅诗研究》,台北: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九二年。

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台北:丽文文化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台北,淑馨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尚永亮等着,《浪漫情怀与诗化人生----唐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台北:文津出版社,二○○○年。

尚学锋,《道家思想与汉魏文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二○○○年。

林桂香,《诗佛王维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八二年。

金亿洙,《王维研究--宗教、艺术与自然之融合》,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八四年。

俞昆,《中国画论类编》,台北:华正书局,一九七七年。

俞昆,《中国绘画史》,台北:华正书局,一九七五年。

姚仪敏,《盛唐诗与禅》,台北:佛光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柳晟俊,《王维诗研究》,台北:黎明文化公司,一九八七年。

柳晟俊,《王维诗与李朝申纬诗之比较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博士论文,一九七七年。

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二○○○年。

胡适校写,《神会和尚遗集》,台北: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唐晓敏着,《唐文学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二○○○年。

孙昌武着,《道教与唐代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二○○一年。

徐邦达编,《中国绘画史图录》,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张文勋,《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张健,《王维诗选》,台北:五南图书出版,一九九七年。

张清华,《诗佛王摩诘传》,郑州:河南人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庄申,《王维研究上集》,香港:万有图书公司,一九七一年。

许富居,《论园林诗画意境与诗意空间之塑造─以王维辋川园为例》,台中:逢甲大学建筑及都市计划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九三年。

陈允吉,《唐诗中的佛教思想》,台北:商鼎文化发行,一九九三年。

陈昭伶,《王维诗中的终极关怀类型》,宜兰:玄奘人文社会学院中国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二○○三年。

陈振盛,《唐宋山水画的景与观》,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九五年。陈贻焮,《王维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陈铁民,《王维新论》,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一九九七年。

章尚正着,《中国山水文学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彭政德,《王维禅诗创作技巧与艺术风格之研究》,宜兰:玄奘人文社会学院中国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二○○○年。

黄河涛,《禅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嬗变》,北京:商务印书馆,一九九四年。

杨文雄,《诗佛王维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叶维廉,《王维研究》,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一九八○年。

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九年。

福开森,《历代著录画目》,台北:台湾中华书局,一九六八年。

刘肖溪,《王维李白与杜甫之比较研究》,台北: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七三年。

刘维崇,《王维评传》,台北:正中书局,一九七二年。

蒋述卓,《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年。

蒋维乔,《中国佛教史》,上海:上海书店,一九八九年。

萧丽华,《唐代诗歌与禅学》,台北:东大图书发行,一九九七年。

谢思炜,《禅宗与中国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二)论文

二川,《王维“袁安卧雪图”画理抉微》,《中国文化月刊》,第一九一期,一九九五年九月。日曾布川宽撰,冯慧芬译,《王维《辋川图卷》和风水论》,《艺苑》美术版,一九九五年第三期。

王连生,《王维的艺术辩证法浅探》,《辽宁师院学报》,一九八一年第六期。

王隆升,《幽境与禅韵――试论王维“辋川集”的诗情、诗境与诗法》,《华梵学报》,第八期,二○○二年九月。

史双之,《论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禅意诗》,《法音》,一九八六年第四期。

任育才,《唐代科举制度述论》,《兴大文史学报》,第七期,一九七七年六月。

任育才,《唐代铨选制度略论》,《兴大文史学报》,第四期,一九七四年五月。

衣若芬,《谈苏轼对王维与吴道子绘画艺术的评价及其影响》,《国立编译馆馆刊》,第二四卷第一期,一九九五年六月。

李浩,《王维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之比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七年第三期。

汪世清,《《江山霁雪图》归尘土,鱼目焉能混夜珠?――记中国绘画收藏史上的一大骗局》,《新美术》,一九九六年二月。

周怡,《雪蕉与雪竹--关于王维绘画禅理表现的一个模式》,《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二○○三年第四期。

徐月芳,《王维“辋川集”中的儒、道、释色彩》,《中国海事商业专科学校学报》,第八六期,一九九八年六月。

高以璇,《诗画合一情景交融--王维诗之图画意象》,《国立历史博物馆学报》,第一○期,一九九八年九月。

陈振盛,《从写实到写意――论唐宋山水画风的转变》,《东方人文》,第三卷第三期,二○○四年九月。

章毅、周丽君,《王维山水田园诗构图四法》,《湘潭师范学院学报》,一九九八年第五期。童慧刚,《王维山水田园诗图画意象之解读》,《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二○○○年十二月。

华泽秋,《浅谈王维的绘画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三年十二月。

叶淑丽,《王维“辋川集”诗的禅趣》,《嘉南学报》,第二二期,一九九六年十一月。

赵建军,《“金刚经”美学思想初探》,《文史哲》,一九九四年第四期。

郑朝通,《论王维诗中所展现的三教涵养》,《文学前瞻》,第四期,二○○三年七月。

鲁屋,《王维鸟鸣涧杂说》,《齐鲁学刊》,一九八四年第六期。

卢桂霞,《王维诗中的佛家思想》,《古今谈》,第一○○期,一九七三年八月。

萧丽华,《从禅悟的角度看王维自然诗中空寂的美感经验》,《第五届文学与美学研讨会论文集》,一九九六年三月。

萧丽华,《试论王维之宦隐与大乘般若空性的关系--兼论王维诗中“空”的境界美》,《台大中文学报》,第六期,一九九四年六月。

萧丽华,《论诗禅交涉--以唐诗为考索重心》,《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一期,一九九六年六月。

萧丽华,《禅与存有--王维辋川诗析论》,“佛教文学与艺术学术研讨会”,一九九八年四月。

罗宗涛,《辋川集中王维、裴迪诗作异同之探讨》,收录于《中国文学史暨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政治大学中文系,一九九六年。

罗香林,《唐代三教讲论考》,《东方文化》,第一卷第一期,一九五四年一月。

严耕望,《唐代佛教之地理分布》,《民主评论》,第四卷第二十四期,一九五三年十二月

苏曼如,《王维“辋川集”的诗画艺术及境界》,《兴大中文研究生论文集》,第七期,二○○二年九月。

顾晓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试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绘画美》,《淮海工学院学报》,

二○○○年九月。

二、日文

(一)专书

户田祯佑、小川裕充编,《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续编》,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二○○一年。米泽嘉圃,《中国绘画史研究:山水画论》,东京都:平凡社,一九六二年。

米泽嘉圃美术史论集编集委员会编辑,《米泽嘉圃美术史论集》,东京都:国华社发行,一九九四年。

铃木敬编,《中国绘画总合图录》,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一九八三年。

王维山水诗中思想境界的文献综述

王维山水诗中思想的文献综述 09级1班李晶 2009012699 摘要: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由于其诗中颇具禅宗意味而被誉为“诗佛”。但是由于唐代采取思想兼容的态度,在思想领域里则是儒、释、道并存。王维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士人的文化积淀下,他的诗歌中又隐现着儒家和道家思想,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王维佛教老庄思想儒家思想 王维是思维创作受到佛教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其好友苑咸曾评价其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大多数学者从佛教角度研究王维,但同时也有人从儒、道角度来进一步阐释王维的精神世界。因此学界关于王维山水诗中的思想有很多论著。 本文是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他们的理论成果和看法做一些总结,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了近几年来有关王维山水诗中思想的文献,选择其中20篇综述如下: 一、佛家思想与王维的山水诗 张丽娟(2010)在《王维隐居终南期间佛教思想研究》中总结了学界对王维研究的现状:“国内学术界对王维的深入研究大体上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此后,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连续不断地出现,至今蔚为大观。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佛教对王维生活方式的影响、佛教对王维文学创作手法与内涵的影响、王维诗表现的禅趣禅意和佛理等几个方面。”①由此可见佛教对王维的影响之大。 徐流奇(2010)在《禅学理念与王维诗风》中分析到:“王维前期诗歌受北宗禅思想影响,多为佛道禅理的直接传达;后期受南宗禅影响,将玄冥的禅意化入诗,。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禅宗审美观,尤其是对空寂之美的追求和赞颂和以自我心性的圆满和灵动为目标,并且将这种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融合为一体,最后导致王维诗歌空灵、清丽风格的形成。这种诗风包含着空虚与灵动这对矛盾统一的二级。同时作者还指出禅学理念对王维山水诗创作手法的影响,即:首先,在禅学理念指导下,山水诗做到形与意的完美结合;其次,诗歌能够艺术而辩证地处理动静描写使得意境玄远蕴藉;再次,王维诗歌的意象创构中多‘不拘形似’的运用;最后,多以简约的意象来表达意境,达到意多而笔少的境界。”② 台湾学者林明昌(2011)在《非禅而禅——谈王维诗的禅化》中一改前人王维诗歌“禅化”的说法,认为王维诗歌禅化是后人解读的结果。他从唐代禅诗传统说起,指出“唐代自有其神僧与禅诗传统,以此传统发展形成中国的禅诗谱系,而且这个谱系与王维诗并无关联”。作者又从近代文艺学理论的角度运用多个学者的理论观点指出“后人将王维诗作解读为禅诗除因其习佛外,也有读者原本的解读权限”。作者还总结了林柏仪、杜昭莹、皮述民、孙武昌、杜松柏等禅解王维诗的成果。最后作者指出王维诗的解读由“非禅诗”转变为“禅诗”是由于解读方式和禅诗定义改变的结果。作者不随前人踪迹,大胆质疑“禅诗”的正确性。使我们必须在“王维禅化”这一观点上做出省察。③ 刘军(2008)通过《佛教与隐逸——王维诗歌浅论》中解读了佛教与诗歌的

王维诗中的禅意

王维诗中的禅意 摘要: 自王维始,唐代文人禅入诗。禅宗的宗教思想对王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将禅意与诗情交织融合在诗歌里,开拓出诗境与禅境高度统一的美学境界,充份体现出空灵清幽的艺术风格,由此,王维也被冠以“诗佛”的称号。本文通过分析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和诗歌中禅宗意识的具体表现,阐明王维诗中的诗情与禅境。 关键词:王维禅宗诗歌意境 在唐代,佛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诸多教派,如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其中尤以禅宗发展最为迅猛。禅宗是佛教本土化的结果,它是把印度的佛教思想和修持方式与中国儒家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的。禅学进入到士大夫的思想领域中,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文学作品。“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禅与诗的交融促进了古代诗歌的发展,不但扩大了诗的领域范围,而且为单纯的诗歌艺术平添了一丝哲学的意味,使其读来意味深长。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禅宗既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就像来自于源头的活水,通过历代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弘扬,为中国文化这池潭水带来活力和生机,它不仅对中国哲学、伦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给中国的诗词书画也带来质的变化。 如“会里知无我,观空厌有形”(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人上房》),这正是当时诗人以禅入诗,以诗写禅的最佳写照。严羽曾经说过:“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诗辨》)。其中,集大成者非王维莫属。他将禅宗的缥缈无依与如画的诗境完美结合在一起,将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刘向阳评价其诗“光照天地,以色貌色,虚实相生,妙理一致。”[1] 一、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 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诗意境空奇、清幽,往往将我们引领进入一种含蓄隽永的禅境。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徐增《而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篇字句皆合圣教。”为何佛学对王维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呢?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首先,唐代时期佛教之风盛行。唐高祖结束了国家三百多年的分裂与动乱,实现南北统一。开明的政治方针促进了文化、经济的繁荣。佛教也从外来的宗教转向本土化,吸收了儒家的思想,并且与唐朝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

以禅入诗,以诗寓禅——论王维的禅宗思想与其山水诗的关系

以禅入诗,用诗寓禅 ——论王维的禅宗思想与其山水诗的 关系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又是虔诚的佛教徒。他被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有“诗佛”之美称。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故他的诗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禅意,其中又以他的山水诗为甚。禅宗赋予了王维静观、内省型的美感心理结构和了然顿悟、淡化时空观念的审美方式。而他又以禅宗悟道的方式体验山水,梵我合一,我之“思’’消融于物之“境”中,使其山水诗形神兼备,意境空灵,禅意盎然。不可不谓是以禅意禅趣嵌入山水之诗中,而又以山水之诗来寓所悟所领之禅意。 一、禅宗的发展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自东汉传入我国,然后不断发展蔓延,逐步与中国传统学说相融合,嬗变为具有特色的中国佛学,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隋唐是我国佛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相继成立了许多宗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已大不同于印度的佛教。 禅宗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唐代建立起来的禅宗,分北宗和南宗。神秀的北宗主张“渐悟成佛”,要求打坐修行,称为“渐悟派”【1】。慧能的南宗主张“心性本净,佛性本有”【2】。强调“以无念为宗”,认为只要“明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主张修行不要拘泥于形式,做任何事情都可以修禅。如玄觉禅师在其著名的《永嘉证道歌》中所唱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禅宗吸取了印度佛教的思想,又融儒、道为一体。 二、王维信佛教的原由 唐朝的士大夫崇佛形成了风气。早在唐祚初建时;太史令傅奕在给唐高祖的一份奏疏中就曾指出:"捂绅门里,翻受秃丁邪戒;儒士学中,倒说妖胡浪语。”而且在唐朝,儒释之间的交游成为一种时尚。柳宗元在《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中总结说:"昔之桑门上首,好与贤士大夫游。"唐朝的统治者对佛教亦是备受推崇。唐太宗晚年,他亲自披阅了玄奘所译的《瑜伽师地论》,敕令写成九本,颁与九州。玄奘嘱请唐太宗题序,唐太宗虽觉气力不如往昔,仍然"愿作功德为法师作序",写成《大唐三藏圣教序》。序写成后,在明月殿

浅析王维诗歌的佛性

浅析王维诗歌的佛性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王维是唐代一位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大诗人;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佛性作一论述。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以至早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的确含有佛性与禅意。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因爱果生病,以贪始觉贫。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在演绎禅理,现身说法,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诗人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五阴”、“六尘”、“十八界”等佛教概念在诗中大量出现。我们再看《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

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全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道”,指佛教。“中岁颇好道”,作者强调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这样一些佛理说教诗,在思想内容上并不可取,严格说来只是佛教信徒的偈颂。 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如上一类的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我们再看《鹿岩》,这是王维晚年所作《辋川集》中的另一首名作,同样是描写一个空明寂静的意境。诗中所表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正是禅宗所提倡的。王维对佛教各宗各派持有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但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禅宗。他母亲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大照即北宗神秀的弟子,这对他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四十岁左右时,他又遇到南宗慧能的弟子神会,接受了神会的南宗心要。禅宗是中国人自己的哲学,是一种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住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尘不染,心念不起。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诗歌显耀出禅光佛影,如果拿《维摩经?佛国品》中“若菩萨欲得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 【摘要】在佛教繁荣发展的唐朝、虔诚信佛的母亲的深刻影响和其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使王维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他诗中的山水景物表现着跳动着生命,同时禅意成为王维诗中的“本心”,本文用对比的方法去审视王维的山水禅诗,希望能解读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关键词】王维;诗歌;禅趣;山水画; 佛教自西汉末年由印度开传入我国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广泛传播,到了唐代,便正式走向独立发展的阶段。佛教的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寺院经济蓬勃发展,具有不同特点的中国佛教八大宗派,都在这个时期相继形成。 王维就是出生于此时期。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崔氏得拜一个高僧为师,守戒习禅三十多年。生长在佛教气氛如此浓厚的家庭,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居常蔬食。 王维曾担任吏部朗中、给事中等官职。所以说王维青壮年时期也曾积极从政,但张九龄为奸相李林甫所陷害,被罢相,贬官荆州。出于对现实的不满,王维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过着禅意的生活。王维与禅宗南北二派都有很深的关系。王维在京师做官时。京师一带北派盛行,他自然与北派禅师密切来往;至德以后南派大弘,他又与南派禅师交游论道。慧能创立的南派禅宗,主要宣扬人心是成佛的基础,要求保持内心的绝对平静。这样,人虽然身处在尘世中,精神却可一尘不染而成佛。禅宗的思想渗透在王维的许多诗里,在山水园生活的描绘中蕴含着禅意,寓静于动,动中显静,以含蓄曲隐、意在言外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具有高超的技巧和深邃的哲理。例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这样一来,在唐佛教的繁荣发展、母亲的深刻影响和其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为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思想奠定了物质基础。下面笔者就分类分析王维诗歌主要体现的佛教主要思想。 1佛教认为,在自然中,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生生灭灭,就永远在“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这种空寂的境界。由于他的心灵自幼熏陶了佛教清净无为的思想,所以他笔下的山水田园被描写得那么宁静安祥。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惟有皎洁的月光相伴,这是多么清静幽寂的画境! 《鹿柴》一诗,也是这种心境的流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 佛教无我的思想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此即人无我;法无我(法空)则认为一切法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没有常恒的主宰者,这和中国本土的庄子哲学颇有一致之处,二者很容易结合在一起。王维诗歌中的禅意,还表现为无我的境界。如《辛夷坞》云:木末芙容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鸟鸣涧》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一联,用的是《庄子·山木》典故:“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虚白”一词,则出自《庄

唐代王维的禅诗意境

唐代王维的禅诗意境 2.1.1 王维 唐代思想,三教汇流。一般文人心灵中都综合了三家的思想。三家思想就如同三维空间,每个人都生活在三维空间之中,但又有各自的位置。三教之中的禅宗思想深深地渗透了唐代的诗歌世界。在诗情与禅意的海洋中,诞生了王维这样伟大的诗人。 王维被誉为诗佛,是唐代禅诗的代表人物。王维的禅诗大多描写自然界的清幽、静谧、肃穆,创造了空灵浑融的艺术境界。由于禅味的自然渗透,王维的作品达到了物我两忘、云水无心的妙境,只可意会,难于言传,只能由读者自己领悟。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这些诗的境界,在唐诗里也是少见的。表达了诗人对天然机趣、山水妙音的领悟,同时展示了诗人高洁洒脱的风致和澄净剔透的心灵。独说王维,难于看清楚禅对王维的人生及其诗艺的影响。下面对比王维与杜甫,以便说明。 2.1.2 王维与杜甫对比 杜甫、王维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分别被誉诗圣、诗佛。他们之所以成为后人敬仰的诗人,关键在于他们对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如果说他们的生命如浩浩长河的话,他们的诗只不过是跳跃的浪花。浪花虽小,但透过浪花折射的光彩,依然可以感悟到他们波澜壮阔的生命之流。唐代是一个思想开放的世界,儒道释三家自由发展,杜、王人生背景各不相同,对三家的吸收也各异:杜甫最终从于儒、王维最终归于佛。 在一般读者的心中,杜甫是一个忠君爱民的儒者,但是杜甫却写下了这样的诗,颇像一个佛教居士: 江亭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上牛头寺 青山意不尽,衮衮上牛头。 无复能拘碍,真成浪出游。

浅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特征

2008年第4期(总第129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Q inghai Nor mal University (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NO 14,2008General No 1129 浅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特征 祁生贵 (青海警官职业学院,青海西宁810000) [摘要]王维的山水诗,不仅做到形神兼备,而且在审美情趣上也打上了禅宗的烙印,显现出冲淡的意 绪、空寂的意境、无我的境界和活泼泼的生命精神。而王维的精妙之处在于他能以心境来净化环境,他笔下的山水是经过禅心净化和观照的本真自在。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宗;冲淡;空寂 [中图分类号]I 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02(2008)04-0098-05 王维在他中晚年所写的一些著名写景小诗中寄托着禅理思想,而且大都做到了画笔、禅理与诗情的结合。要是单从描摹自然景物的诗篇中较为充分而准确地找出揭示其隐寓着的所谓禅理,比起在诗人其他的作品中举出一些直接宣扬佛理的诗句,显然要困难得多,因为这样就必须透过诗歌描绘的感性形象,更深一层的触及到它所体现的内在含义。本文的写作宗旨,即是试图就王维部分有代表性的山水诗,具体地从冲淡的意绪、空寂的意境、无我的境界和生命精神四个方面剖析一下其中所包含的佛教禅宗思想,借以看出王维这个以“诗佛”著称的山水诗人,作为一种理念性的东西,是怎样把禅宗思想渗透到他所描绘的感性形象里面去的,从而构筑一个诗歌创作灵感与禅悟相联系的美学理论基础的。 一、王维山水诗的冲淡意绪 孙正军先生说“禅宗喜欢自然,爱在自然山水中创造一个禅的世界,在鸟飞鱼跃中得到佛性的体。禅所要达到的目的并非事物本身,而是借助于事物,超越事物,达到禅的本体境界。正因禅的此种目的性,禅主张任运自在,随处领悟,反对拘执束缚,反对雕琢藻饰,一切都在本然之中。习禅所达到的心中无所挂碍,无所执着,无所系缚。‘随处得自在’是王维‘淡然忘机,一切不系于心’ 的冲淡诗风的主要来源。”[1] 所谓“冲淡”,就是冲和、淡 泊。司空图在《诗品》中把冲淡释之为:“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大意是说:静默淡漠地生活,是极其微妙的,畅饮天地间的冲和之气,就像独鹤在 飞翔。可见冲淡含有闲逸、静默、淡泊、深远等特点。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闲、静、淡、远。王维的山水诗就是如此。 “轻阴阁小雨,深院尽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 来。”(《书事》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 衣。”(《山中》 )诗中的情绪始终是平和恬淡的,但这种“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淡而浓、淡而远,“寄至味于平淡”,“词不 迫切而味甚长”(宋1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这就是 禅对诗的渗透。六祖慧能说“内见自性不动,名曰禅”。禅宗以顿悟自性、发现本心为宗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本心实际上是指不被外界所惑,不动心起念,没有分别心,没有执着心,王维的山水诗就体现了这种本心清净的情绪风格,他将喜怒哀乐之情都转化为一种恬淡超然的心态,并且融化于诗中了。 “清浅白石滩,绿水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沙明月 下。”(《白石滩》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 未?”(《杂诗三首》 )诗人信笔所之,着手成春,随手拈来,决不故意用力,故行文没有波澜,而是平静如水,其节奏的运用不是大起大落、忽疾忽徐的,而始终是缓慢舒展的。这种出神入化的功力,颇可与陶诗相比。陶渊明《饮酒》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何等舒缓、恬谧!“清晨闻叩 [收稿日期]2008-03-22 [作者简介]祁生贵(1970-),男,藏族,青海平安人,青海警官职业学院讲师。 — 89—

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1

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摘要:王维是唐代的杰出诗人,以写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王维的诗歌有着清新自然而又空灵蕴藉的独特诗风,本文主要阐述了王维山水诗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同时,又透露出的一种浓郁的禅理意蕴。他诗中的山水景物的意象表现,既构成了一种“禅”的状态,又抛弃了自我意识从而达到空的禅境。本文用辩证的方法审视王维的山水禅诗,进而力求探索和解读出王维山水诗所要表达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意境 正文: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素养和才能,对“山水自然”进行审美观照。王维的山水诗以其安逸闲适清幽淡远空寂超然而传诵千古,诗中蕴含的那种浓郁禅意之审美体验,更令历代诗人理论家们推崇备至,品味不尽。王维把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山水诗的创作,追求韵味与情感的高度融合,意识到禅宗人生哲学、生活情趣与审美情趣之间的契合,找到它们之间的某种联系,从而体现了诗人的卓异才情和宁静深邃的心灵世界。 (一)王维山水诗中透露出禅理意蕴的影响因素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

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也有很大关系。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 王维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期,特别是禅意,正处在勃兴与发展的阶段。在唐代佛教的各个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王维早期受北宗禅的影响较大,后期则受南宗禅的影响较大,因为南宗禅与北宗禅讲究渐修不同,其特别强调顿悟,认为“我心即佛,佛即我心”,故无需选择山林寺庙趺坐修行,即使“结庐在人境”,也能做到“心远地自偏”,“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由于其方法较灵活方便,尤其是能带发修行,为许多文人雅士所乐于按受。士大夫中竟相以谈禅为高雅,而佛门里能诗善文的高僧也很多,因此文人雅士与诗僧的交往是很多的,很多人还成了莫逆之交。 然而王维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恶浊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二)王维山水诗意境中的禅境与诗境美 1、诗中“云”意象的赏析 在王维的山水题材诗歌创作中,“云”做为一种意象常常出现,而且他常以白云作为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象征,表现出对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的向往。

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

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 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他睿智早慧,十五岁离家游学长安、洛阳,十七岁即写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那样名烁千古的篇章。王维曾一度刻意功名,追求进取,其边塞类诗作大多洋溢着青春活力和壮志雄心。然而,宦途的坎坷波折又使他深感现实残酷,世态炎凉,一生几度隐居,诗作笔锋更多地转向现实。加之王维崇尚佛学,广交僧侣,"隐逸"便经常成为其诗作的主旋律。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评述王维:"在他身上,禅、诗、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诗画是孪生姊妹'那句话用得恰当了。"(1)凭借着对自然、情感的敏锐捕捉以及超强的表现力,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情"、"诗中有画"、"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一面不倒的旗臶。 一、诗中有情 王维是个重情谊且善写情的人。在其诗作中,生活小品和赠别之作甚多,内容多述及相思别离和朋友间关怀、慰勉之情,在数量上几乎与其山水田园诗平分秋色。而他写景之时,也往往是为了寓情。在《淇上送赵仙舟》一诗中,诗人这样写道: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才逢又别,倍感黯然神伤。"相逢"二句,虽轻描淡写,却觉浓郁深情,扑面而至。接着诗人借"天寒"二句写景,铺开抒情之路,与结句遥相呼应,令送别后的怅惘往来于心而不释。 王维诗歌中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使他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如《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写离情却无一语言情而只摹景物。《送杨长史赴果州》:"鸟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时。"既是景语,也是情句,将道路的荒凉之景与行者的凄楚之情融为一体,自然、含蓄而又回味深长。 在王维的诗歌中,有不少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而且往往显得自然流畅,蕴藉含蓄。如《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曾被后人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劝君"二句,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和对友人的关怀体贴之意溢于言表,却又绵长含蓄。胡应麟评这两句诗说:"自是口语而千载如新"。又如《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此诗用口语化问答,却也言浅意深,余味不绝。朋友言称不得意,诗人坚决支持其归隐--"但去莫复问",又借白云抚慰友人,表抒心声。所以钟惜评论此诗的末二句说:"感慨寄托,尽此十字,蕴藉不觉。深味之,知右丞非一意清寂,无心用世之人"(2)。 王维写情之妙处,还在于对现实情景平易通俗的描写中,蕴含深沉婉约的绵绵情思。其《相思》一篇,托小小红豆,咏相思情愫,堪称陶醉千古相思心的经典之作。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先是用平直的话语写出了节日思亲的大众感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人顿觉"与我心有戚戚焉",而后诗人笔锋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空转换犹如"蒙太奇"手法,"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3)。 王维写情,又多见隐喻比兴。上述数诗,已可略见其风。又如《杂诗三首》: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王维的禅意诗句

王维的禅意诗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下面小编带来的是王维的禅意诗句,希望对你有帮助。 终南别业 唐代: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注释①中岁:中年。好(hào):喜好。道:这里指佛教。 ②家:安家。南山:即终南山。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③胜事:美好的事。 ④值:遇到。叟(sǒu):老翁。 ⑤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赏析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

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学习呀,即说“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地揭示出来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他的两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2006年第4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NO.42006 (总46期)J OURNAL OF L I AO N I NG TEACHER S COLLEGE(SOCIAL SC IE NCES EDITI ON)Genera lNo.46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顾云清 摘要:王维的山水诗得益于以禅家的态度来观照人生的一切,因了禅意而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王维;禅意;意境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98(2006)04)0068)02 王维的山水诗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情语,也无动人的景语,似随意写出眼前景物,没去费力气刻画和涂饰,简洁得很。而其诗却妙谛天成,境界自出,蕴涵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这是因为从中可以观照出诗人的人格理想的追求,诗中有诗人内在精神的折射。这种内在精神,诗人的人格理想追求就体现在诗的禅意上。 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名和字合起来是佛经中一位有名的居士。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位笃诚的佛教徒。/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0。在母亲的熏陶下,在胜唐崇佛的风潮中,王维和其弟/俱奉佛,居常疏食,不茹荤血。0王维师从名僧,和僧人交往很多,后由于仕途失意,一度隐居,日日禅诵,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在唐代佛教的各个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禅宗分南北两派。他的母亲所事之师大照即北宗祖师神秀的高足普济,这对王维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大约在他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王维为侍御使出使南阳,途中遇到南宗祖师慧能的弟子神会,神会所宣扬的南宗心要,又使他一见倾心。禅宗是中国人的哲学,是中国人接触了大乘佛教后,体悟到自己内心深处奥秘的一种新的境界。禅宗强调/对境无心0、/无往为本0,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乐悲喜的心情,不粘不着,不生不染,心念不起。禅宗以无念为宗,追求心空的境界。所谓空,是说世界上所有事物都虚幻不实。心空,则无欲、无执、不生、不灭、大休、大息,达到永恒的涅磐。王维受禅宗的影响,将诗歌的意境统一于空灵的禅境。吕澄曾说/禅的意味渗透在学人的生活里,使它构成一种随缘任运的态度0。任运,任心,追求主观精神的自由境界,保持心的清静,万事无关,一尘不染,任松风解带,任山月照琴,是王维以禅家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一切所持有的生活态度。他所写的山水诗多持澄心观照的审美态度,表现出空寂闲静的境界,闪耀着一种似有若无的禅光佛影。王维诗中的境界,大都是一个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空山、翠竹、月色、青松、莲花、鸟鸣、流水、钟声,,一切都是那样的圆满自在、和谐空灵,其意象的空间是有限的,却包含着无限的意蕴。 王维的诗歌中的禅意集中体现在追求空寂清幽的境界。如5蓝田山石门精舍6:/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05早秋山中作6:/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0空寂二字常常出现。又如人们熟知的5鹿柴6:/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0。山中静寂无人,只能偶尔听到一阵人语的声响,相反相成,更增加了山中的静趣,一缕夕阳的返光透过深林密枝,照射在青苔上,更衬托出环境的幽美。王维就是追求这又空又寂的境界,沉浸在这样静谧的氛围中,长久体味着独处于宁静的趣味。5竹里馆6:/独坐幽簧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0也是这样的境界,充溢着禅意,显得更为空灵。这首诗的诗意是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为伴。作为一首5辋川集6的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诗中写我的活动,因为/对境无心0,所以周遭的竹林明月引不起诗人一点点情感的浪花。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琴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喜怒哀乐之情。在一片幽清的竹林里,诗人心念不生,一尘不染,不需别人的赞美,更无须自我夸耀,听不到一丝心灵的震颤。诗人在物境中任运任心,任凭自己的主观精神进入一个极为自由的境界:看不出有一点追求,体会不到一点哀乐,正如周遭的明月竹林一样只是自然的亦空亦有,不空不有,只在刹那的生灭中因果相续,无始无终,自在自为地演化着,物我之间就没有什么界限可言了。 禅宗强调感性,即超越、瞬刻可永恒的观念,因此更着重于在这个动的现象世界中去领悟、去达到那永恒不动的静的本体,从而飞跃地进入佛我同一、物我两忘、宇宙与心灵融合一体的那异常奇妙、美丽、愉快、神秘的精神境界,这也就是所谓的/禅意0。5辛夷坞6中的/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05鸟鸣涧6中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0一切都是动的。非常平凡非常写实,非常自然。但它所传达出来的意味,却是永恒的静,本体的静。在这里,动亦静,实却虚,色即空。而且,也无所谓动静、虚实、色空,它们都合为一体不可分割了,这便是在/动0中所得到的/静0,在实景中得到的虚境,在纷繁现象中获得的本体,在瞬刻的直感领域中获得的永恒。这自然之美,似乎与人世毫不相干,花开花落,鸟鸣春涧,然而就在这忘我于自然的片刻直观中,你却感到了那不朽者的存在。运动着的时空景象都似乎只是为了呈现那不朽者)))凝冻着的永恒。那不朽,那永恒似乎就在这自然风景之中,然而似乎又在自然风景之外。它即凝冻在这变动不居的外在景象中,又超越了这外在景物,而成为某种人生境界、某种奇妙感受、某种愉悦心情,, 5竹里馆6诗中物我交融显示了一个清幽绝俗的意境,并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静,再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景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下转第40页)

王维空山类意象及其禅意诗境

王维“空山"类意象及其禅意诗境[摘要] 王维以“空”类意象入诗,多着眼于把精神或心性置于宇宙的化融之中,揭示的是艺术化的人生审美至高境界,而不是人生世相的当下现实关注,因而具有极高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 意象;禅意诗境;艺术化人生 自然山水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大宗。自魏晋玄言诗借自然山水谈玄,而陶洲明特揭田园诗大旨,再谢灵运弘扬山水风神后,王维兼融山水和田园意志和趣味,形成了浑融空明的诗歌新境界,实现了“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造一个字宙”(朱光潜语)的艺术追求。他的这一宇宙既受道而玄意绪的深刻影响,也是佛禅智慧和兴味的体现。今借王维诗中“空山”类意象,微观探测,或许也可表征其间精神意志或取向的基本追求。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每重“青山”与“空山”意象的使用。“青山”意象的运用,往往指向实际生活空间,与日常情趣相关。以写意的特性,将青山的稳健崇高和崇高精神系联起来。“青山横苍林,赤日团平陆”(《冬日逊览》),把横亘着树色苍幽的浓重青山和旷远平陆上红日如团的景象相对,写意地描绘了自然的壮美;而“素怀在青山,昔值白云屯”(《瓜田寺》),则又借白云浮荡于青山之间,寄托其神思隐居林泉的高致。这种“青山”意象的运用,笔法写意,良多实指,是面对面式的审美成果。而“空山”意象的反复运用,进而着“空”为象则是神思融汇于山水之中的更进一步的智慧追求,构建了他别有意味的精神家园。“空山”意象为用,以“空明”“清空”境

界为体,更好传达了其精神旨归向佛参禅的智慧。 王维以“空山”及“空”字直接入诗的作品有90多首,例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瞑》)、“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酬礼部杨员外》)、“山中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青龙寺》)、“浮名寄缨佩,空性无羁鞅”(《谒璐上书》)等,都是以“空”字为着眼点和着意着趣的。这些反复出现或重复的意象,已经构成了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原型,表现了王维在田园的旁边寻求山水高蹈,在山水的旁边关照田园亲切,而最终归于禅悟的精神取向,已和陶渊明视田园为亲切,谢灵运视山水为悟道的追求大异其趣。因知王维“空山”类意象的运用,最终在于禅家智慧清明的精神境界里。 王维重视由自然山水中看取“空”的意味,本质上在于通过以“空”为内在精神的自然物表达其禅趣佛理的顿悟依归,并把自我置于其问。这种在空净明洁的自然中不置人物唯有自家和些些点缀以“鸟鸣”、“青苔”的作派,正如他所谓“心空安可迷”、“欲向义心义,遥知空病空”等揭示的,是崇尚禅宗的精神取向,也他所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境界提升,心空不迷,义不必尽义,空不必尽空,只在虚涵养纳某些感悟于其中,然后求得对于禅理的生活化。这一点和禅宗倡导的空寂教义既相吻合而又具有明确的个人化特色。 而依照禅宗空寂教义,即慧能所谓“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

王维诗歌的特点

王维诗歌的特点 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诗歌特点 作品风格关键词: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诗如画卷,美不胜收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他的山水诗关于着色取势,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 王维的山水诗关于结构画面,使其层次丰富,远近相宣,乃至动静相兼,声色俱佳,更多一层动感和音乐美,如“松含风里声,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眺)“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落暮悲。(《早秋山中作》)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有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色暖色,人声水声,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王诗的画境,具有清淡静谧的人性特征。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静的竹林,皎洁的月光,让诗人不禁豪气大发,仰天长啸,一吐胸中郁闷。而千思万

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

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 王维 , 字摩诘,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 他睿智早慧, 十五岁离家游学长安、 洛阳,十七岁即写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那样名烁千古的篇章。王维曾一度刻意功名,追求进取,其边塞类诗作大 多洋溢着青春活力和壮志雄心。然而,宦途的坎坷波折又使他深感现实残酷,世 态炎凉,一生几度隐居,诗作笔锋更多地转向现实。加之王维崇尚佛学,广交僧 侣, "隐逸"便经常成为其诗作的主旋律。 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评述王维: "在他身上, 禅、 诗、 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 '诗画是孪生姊妹' 那句话用得恰当了。"(1)凭借着对自然、情感的敏锐捕捉以及超强的表现 力, 王维以清新淡远、 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情"、 " 诗中有画"、"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一面不倒的旗臶。 一、诗中有情 王维是个重情谊且善写情的人。在其诗作中,生活小品和赠别之作甚多,内 容多述及相思别离和朋友间关怀、 慰勉之情, 在数量上几乎与其山水田园诗平分 秋色。而他写景之时,也往往是为了寓情。在《淇上送赵仙舟》一诗中,诗人这 样写道: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才逢又别,倍感黯然神伤。"相逢"二句,虽轻描淡写,却觉浓郁 深情,扑面而至。接着诗人借"天寒"二句写景,铺开抒情之路,与结 句遥相呼应,令送别后的怅惘往来于心而不释。 王维诗歌 中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使他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如《临 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 "写离情却无一语言情而只摹景物。 《送杨长史赴果州》:"鸟道一千 里,猿啼十二时。"既是景语,也是情句,将道路的荒凉之景与行者的凄楚 之情融为一体,自然、含蓄而又回味深长。 在王维的诗歌中, 有不少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而且往往显得自然流 畅,蕴藉含蓄。如《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

王维论文:山水田园诗的禅意 摘要:在众多唐代著名诗人中,对王维的接受经历了曲折和复杂的历史变迁,这或许是因为王维自身的人生经历和诗乐画共通的艺术才情。本文通过梳理唐的社会思潮以及分析王维接受的思想脉络。进一步揭示出王维诗歌中所蕴含的具体的禅学思想,最后,简要的说明禅宗思想的渗入对其山水田园诗的诗歌意境上的重大影响。从王维诗歌“自然”品评的接受出发,指出王维及其诗歌接受在清除的转变——逐渐摆脱单纯的以佛家诗论品评的思想观念。通过分析,试图对王维接受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从而推进王维接受研究的深入。找出王维诗中的禅意。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自然;禅 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兼画家,多才多艺,在当时文坛就享有很高的声誉,其后也受到历代文论家和诗画家的广泛关注以及众多读者的青睐。王维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思想上的复杂性造成了后人接受王维的多样性。 王维笃志信佛,这对他的诗歌创作,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间接的影响,即佛学思想影响了王维的人生态度、世界观,从而也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在其作品表现为:佛礼的影响。在诗中寄寓了禅理。 胡应麟《诗薮》内边卷六云:“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使人们更感兴趣的是,如何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找出禅理。古人大多认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在《辋川集》、《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终南别业》等作品中,表现最为明晰。例如:“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来自《辛夷坞》。 关于此诗的禅意,我认为并没有真正揭露自然界运动变化而展现的蓬勃生机,它所写的动,不过是像诗人自己所说的那种空虚的聚散生灭……作者描写这种动景的目的,正是为了表现自己不受这种纷藉现象的尘染,借以烘托他所认识的自然界。它真正的面貌应该是毕竟空寂的。我认为王维看到了不离幻象,所以他看到了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因为道无不在,所以他在花开花落中,似乎看到了无上的妙谛:“辛夷花纷纷落,既不执着于空,也不执着于有,这是何等的任运自在!王维因花悟道,似乎看到了真如的永恒存在,就是万物皆有的自然本性。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作为其释放情感的载体,广泛的展现了“空”的思想。诚然,这些山水田园诗歌大多写景,并无太多直接抒情或议论。而王维的匠心独运恰恰表现在这儿,他将禅学对“空”的阐释,信手描绘成一幅幅寓意深广的山水画卷,化抽象的哲理为具体可感的画面,诗心与禅道有机交融,创作出众多富含理趣的诗歌。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初读这首诗就感到一种清冷孤寂,再细品味,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禅学思想。首句“空”字,总领全诗,既描摹出山的空旷,又暗示心境的无波澜。“人语响”是有声,“返景”是有色,诗人以有声有色写空山,充分体现了禅家“一切声色皆虚妄”的教义。空山寂寥,人声飘渺,返景映苍苔,这是诗人所见到的山林,也是禅定后所达到的宁静的境界。拂除一切内心之象,所有声色化作心外之物渐渐隐没,收获心灵的彻底空明。由万法之空体会本性之空,而本性之空又印证万法之空。 禅定获得心灵的宁静之后,诗人超脱出现实的名缰利锁,在常人难以达到的虚空境界里谛听“万法皆空”的真谛。“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身处至空的境界中,所以能慧心独具察觉常人所忽略的声响。再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这些潜藏在自然界中的微妙声响与异动都被赋予了禅学的宇宙本源的特性:山果“与”“草虫”的选择,使物象显得微不足道。但对于诗人来说,山中习静的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