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推荐】什么是食源性寄生虫病

【精品推荐】什么是食源性寄生虫病

什么是食源性寄生虫病

小编希望什么是食源性寄生虫病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本文概述:对于寄生在人体身上的寄生虫来说,人体是非常理想的繁殖栖息地点。它们可通过空气,饮用水,食物和直接接触进入人体。什么是食源性寄生虫病呢?下面小编带您了解一下。

目前,由寄生虫引起的多种传染病仍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近年全球平均每年有1700多万人死于传染病。WHO/TDR要求重点防治的7类热带病中,除麻风病、结核病外,其余5类都是寄生虫病,人类离不开动物性食品,但很多肉类、水产品等食物携带有寄生虫病原体。由于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病原体进入人体,引起食源性寄生虫病。最近,卫生部一项调查显示,近年来,食源性寄生虫病已成为新“富贵病”,我国城镇居民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感染人数呈上升势头。什么是食源性寄生虫病呢?下面小编带您了解一下。

食源性寄生虫病是指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感染期寄生虫的食物而感染的寄生虫病。食源性寄生虫病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鱼源性: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的肝胆管内所引起的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当前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食源性疾病论文

食源性疾病

目录 寄生虫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3) 摘要: (3) 1、植物源性寄生虫 (3) 1.1姜片虫 (3) 1.2 姜片虫引起的疾病 (3) 1.3感染姜片虫病的途径 (3) 1.4姜片虫病防治措施 (4) 2、淡水甲壳动物源性寄生虫 (4) 2.1卫氏并殖吸虫 (4) 2.2卫氏并殖吸虫引起的疾病 (4) 2.3 感染卫氏并殖吸虫的途径 (4) 2.4 卫氏并殖吸虫病的防治措施 (4) 3 鱼源性寄生虫 (5) 3.1 华支睾吸虫 (5) 3.2华支睾吸虫引起的疾病 (5) 3.3 华支睾吸虫的感染途径 (5) 3.4 华支睾吸虫病防治措施 (5) 4 肉源性寄生虫 (5) 4.1 旋毛虫 (5) 4.2 旋毛虫引起的疾病 (6) 4.3 旋毛虫的感染途径 (6) 4.4 旋毛虫病的防治措施 (6) 5 螺源寄生虫 (6) 5.1 广州管圆线虫 (6) 5.2广州管线虫引起的疾病 (6) 5.3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感染途径 (6) 5.4 广州圆线虫病的防治措施 (6) 6 小结 (7) 6.1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感染途径 (7) 6.2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控制措施 (7) 参考文献 (7)

寄生虫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摘要:因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 造成的疾病叫做食源性疾病。而其中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详细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虫及其引起的疾病,同时介绍了感染这些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途径,期望能够对预防食品中寄生虫污染提供有效管理措施 关键词: 寄生虫食源性疾病感染途径预防 食源性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近年全球平均每年有1700多万人死于传染病。WHO/TDR 要求重点防治的7类热带病中,除麻风病、结核病外,其余5类都是寄生虫病,人类离不开动物性食品,但很多肉类、水产品等食物携带有寄生虫病原体。由于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病原体进入人体,引起食源性寄生虫病。最近,卫生部一项调查显示,近年来,食源性寄生虫病在我国城镇居民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感染人数呈上升势头。正因如此,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问题才会引起当代学者的高度关注。 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感染期寄生虫的食物而感染的寄生虫病,称为食源性寄生虫病。当前我国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虫主要有五类, 分别是: 植物源性寄生虫、淡水甲壳动物源性寄生虫、鱼源性寄生虫、肉源性寄生虫、螺源性寄生虫等。 1、植物源性寄生虫 植物源性寄生虫包括布氏姜片虫、肝片形吸虫等。其中以姜片虫最为常见。下面着重介绍姜片虫及其引起的疾病。 1.1姜片虫 布氏姜片吸虫,简称姜片虫,是寄生于人体小肠中的大型吸虫。姜片虫成虫硕大、肉红色,虫体肥厚,椭圆形,背腹扁平,前窄后宽。状如鲜姜的切片,故名。 1.2 姜片虫引起的疾病 姜片虫的吸盘发达、吸附力强,可使被吸附的粘膜坏死、脱落,肠粘膜发生炎症、点状出血、水肿以至形成溃疡或脓肿。病变部位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肠粘膜分泌增加,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感染轻度者可无明显症状。寄生虫数较多时常出现腹痛和腹泻,并表现消化不良,排便量多,稀薄而臭,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甚至发生肠梗阻。在营养不足、又反复中度感染的病例,尤其是儿童,可出现低热、消瘦、贫血、浮肿、腹水以及智力减退和发育障碍等,少数可因衰竭、虚脱而死。 1.3感染姜片虫病的途径 人体姜片虫病一般以青少年为多见,但在严重流行区各年龄组的感染率均很高,这主要取决于感染姜片虫囊蚴的机会。生食菱角、茭白等水生植物,尤其在

(完整版)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 ★我国有五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丝虫病、黑热病 ★人体寄生虫包括:蠕虫(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原虫、节肢动物 ★宿主:寄生生活的两种生物中受害的一方。 寄生物:寄生关系的两种生物中受益的一方。 机会致病寄生虫:常宿主体内隐形感染,于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致病的寄生虫。 ★共栖:一方受益,另一方无益也无害。 互利共生:双方均受益。 寄生: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 ★寄生虫的生活史是指生长发育过程。 根据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分: 不需要中间宿主的直接型(钩虫、蛔虫、鞭虫、土原性蠕虫) 需要中间宿主的间接型(日本血吸虫、并殖吸虫、丝虫) ★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是: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非消除性免疫是指机体对某种寄生虫保持低密度,对再感染有一定免疫力。(多数) 消除性免疫是指机体对某种寄生虫既能消除虫体,又能对再感染产生完全抵抗力。(热带利什曼原虫) ★终宿主或成虫宿主:有性繁殖阶段寄生的动物 中间宿主:幼虫期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动物 转续宿主:幼虫寄生而不发育的宿主 保虫宿主或储存宿主: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中的家畜或野生动物。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指:脊椎动物与人之间传播的寄生虫病 ★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生物、自然、社会因素。 ★蠕虫成虫直接产幼虫的是:丝虫、旋毛虫 ★医学原虫:指寄生于人体的致病与非致病原虫。 ★医学原虫的基本结构:包膜、包质、包核。 ★寄生在细胞内的原虫:疟原虫(红细胞)、杜氏利什曼原虫(巨噬细胞)、 1

刚地弓形虫(有核细胞)、旋毛虫(横纹肌细胞) 不寄生在细胞内的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 ★疟疾 疟原虫虫媒传播有世代交。 疟原虫主要致病作用:侵袭并破坏红细胞。 疟原虫在人体的繁殖方式:裂体增殖 疟原虫感染后所产生的免疫:带虫免疫 我国较常见的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 传染源:现症患者和带虫者,其外周血有雌、雄配子体。 感染阶段:子孢子 感染途径:经按蚊叮咬感染、经输血感染。 中间宿主:人 终宿主:按蚊 流行主要因素:温度 疟原虫引起复发的发育阶段是:休眠子 疟原虫引起复发是由于:血液中有红内期疟原虫残留 与疟疾发作有关的疟原虫生活史时期是:红内期裂体增殖期 从恶性疟患者外周血中一般只能查见:环状体、配子体 检查:对间日疟患者进行血疫检查的适宜采血时间是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 病原学检查方法:厚、薄血涂片 镜检血涂片上的疟原虫时要注意观察:大小滋养体、裂殖体和裂殖子、雌雄配子体、被寄生红细胞的形态。 确诊依据:血涂片查见疟原虫,并定种。 临床表现:周期性寒战 恶性疟初为隔日发热,以后则每天或不规则间歇发作,持续高热20-36小时以上; 间日疟、卵形疟为隔日发热; 三日疟为隔2天发热。 初发或混合两种或以上疟原虫感染、儿童以及进入疫区的初患病 2

食源性寄生虫综述

食源性寄生虫综述 摘要:目前,由寄生虫引起的多种传染病仍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据世界卫生 组织(WHO)报道,近年全球平均每年有1700多万人死于传染病。WHO/TDR 要求重点防治的7类热带病中,除麻风病、结核病外,其余5类都是寄生虫病,人类离不开动物性食品,但很多肉类、水产品等食物携带有寄生虫病原体。由于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病原体进入人体,引起食源性寄生虫病。最近,卫生部一项调查显示,近年来,食源性寄生虫病已成为新“富贵病”,我国城镇居民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感染人数呈上升势头。本文将针对食源性寄生虫的特点及防治进行介绍。 关键词:食源性寄生虫猪肉绦虫吡喹酮疾病防治 食源性寄生虫病是寄生虫通过多种途径污染食品和饮水,经口进入人体,引起人的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特别是能在脊椎动物与人之间自然传播和感染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对人体危害很大。因此,防止和控制食源性寄生虫病在保证食品安全与卫生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分类 鱼源性: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的肝胆管内所引起的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当前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肉源性:绦虫病,是由于人吃了未煮熟的、含有囊虫的猪肉或牛肉,绦虫进入体内所引起的疾病。 淡水甲壳动物源性:并殖吸虫病,是寄生于人体内各脏器(以肺部为主)的并殖吸虫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 螺源性:广州管圆线虫病,是由于广州管圆线虫的幼虫侵入人体脑部,引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简称“酸脑”。 植物源性:姜片虫病,是布氏姜片虫感染所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 2 食源性寄生虫的常见宿主 淡水鱼虾是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异形吸虫、棘口吸虫、棘颚口线虫和肾膨结线虫的中间宿主,这些寄生虫的幼虫进入鱼虾后在其体内形成囊蚴或以幼虫形式存在,囊蚴或以幼虫是,肉眼看不到,但若人吃了未熟的含有囊蚴或幼虫的鱼虾,这些寄生虫就会在人体内寄生,并使人得肝吸虫病、异形吸虫病、棘口吸虫病、棘颚口线虫病和肾膨结线虫病。 海鱼或海里的软体动物是异尖线虫的中间宿主,人吃了未煮熟的含有异尖线虫幼虫的海鱼或软体动物,这些幼虫就会在胃壁寄生,引起酷似外科急腹症的异尖线虫病。 猪是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也是旋毛虫、肉孢子虫、弓形虫的重要宿主。猪肉中可能含有猪带绦虫的囊尾蚴、旋毛虫的幼虫形成的囊包、肉孢子虫形成的虫囊和弓形虫,人吃了这样的未煮熟的猪肉可能感染猪带绦虫、旋毛虫、肉孢子虫、弓形虫。 牛是牛带绦虫中间宿主,也是肉孢子虫和弓形虫的重要宿主,牛因吃进含有寄生虫病原体的青草、饲料而感染牛带绦虫、肉孢子虫和弓形虫。人因吃了这些含有寄生虫的牛肉而感染牛带绦虫、肉孢子虫和弓形虫。

浅谈食源性寄生虫病对人体的危害与防治1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危害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我国由食源性寄生虫病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2004年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显示,华支睾吸虫等食源性寄生虫病呈上升的趋势,感染人数和流行区域扩大。因此应充分认识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原因、流行特点和对人类危害情况,加大政府工作力度,提高全民防控意识,才能降低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生,确保人民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食源性寄生虫病;危害;控制对策;宿主 食源性寄生虫病是寄生虫通过多种途径污染食品和饮水,经口进入人体,引起人的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特别是能在脊椎动物与人之间自然传播和感染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对人体危害很大。因此,防止和控制食源性寄生虫病在保证食品安全与卫生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寄生虫是指营寄生生活的动物,其中通过食品感染人体的寄生虫称为食源性寄生虫,主要包括原虫、节肢动物、吸虫、绦虫和线虫,其中后三者统称为蠕虫。 1. 食源性寄生虫病对人体的危害 1.1 简介 寄生虫侵入人体,在移行、发育、繁殖和寄生过程中对人体组织和器官造成的主要损害有三方面。其一是夺取营养:寄生虫在人体寄生过程中,从寄生部位吸取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使感染者出现营养不良、消瘦、体重减轻等症状,严重时发生贫血(如感染钩虫)。其二是机械性损伤:寄生虫侵入机体、移行和寄生等生理过程均可对人体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如钩虫寄生于肠

道可引起肠道黏膜出血;许多蠕虫的幼虫在人体内移行过程中可引起各种组织器官损害,其中以皮肤和肺脏病变较多,导致皮肤幼虫移行症和内脏幼虫移行症,患者出现发热、荨麻疹等症状。其三是毒素作用与免疫损伤:有些寄生虫可产生毒素,损害人体的组织器官;有些寄生虫的代谢产物、排泄物或虫体的崩解物也能损害组织,引起人体发生免疫病理反应,使局部组织出现炎症、坏死、增生等病理变化。 1.2 常见食源性寄生虫病对人体的危害 食源性寄生虫病是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的一种。以华支睾吸虫感染引起的肝吸虫病为代表的食源性寄生虫较为严重,估计感染者达1200多万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来源和食用方式的多样化,由食源性寄生虫病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目前,食源性寄生虫病在城市有增加的趋势。这种寄生虫病可分为六大类,共有30余种,例如植物源性寄生虫病,如姜片吸虫病;肉源性寄生虫病,如旋毛虫病、绦囊虫病、弓形虫病;螺源性寄生虫病,如广州管圆线虫病;淡水甲壳动物源性寄生虫病,如肺吸虫病;鱼源性寄生虫病,如肝吸虫病等。 1.2.1 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 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鱼、虾而感染。本病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越南北部、俄罗斯东部的少部分地区。我国大陆除内蒙古、青海、宁夏、西藏未见华支睾吸虫病例报告外,其余27个省(区、市)以及台湾省、香港、澳门都有该病流行或病例报告。轻度感染者症状不明显,重者有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疲倦乏力、肝区隐痛、肝肿大等临床表现,晚期可出现肝硬化、腹水和侏儒症,还可并发胆囊炎、胆管炎、胆石症和胆管阻塞等,可导致死亡。

浅谈食源性寄生虫

浅谈食源性寄生虫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饮食越来越丰富多样,有生食海鲜的,有生食蔬菜的,有吃野生动物的。如果进食了生鲜的、未经彻底消毒或加热,污染了有害寄生虫虫卵或幼虫的食物,便会导致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生和传播。 2004年完成的全国重要人体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主要有华支睾吸虫病、并殖吸虫病、绦虫病、囊虫病、旋毛虫病、弓形虫病和广州管圆线虫病等。 【什么是食源性寄生虫病】 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感染期寄生虫的食物或饮水而感染寄生虫病,称为食源性寄生虫病。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食源性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 【食源性寄生虫的分类】 食源性寄生虫按其感染食物来源可分为:水源性,肉源性,螺源性(软体动物),淡水甲壳动物源性,植物源性,及其如两栖爬行动物源和节肢动物源等。有的可以是多源性的。【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的检验检疫现状】 目前我国对食源性寄生虫的检验检疫条例在逐步完善。在水质方面,2006年我国发布的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增加了蓝氏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两个非常规项目,并提出相应的检测方法为免疫磁珠分离荧光抗体法。其中规定的常规指标及限值为隐孢子虫<1个/10L,贾第鞭毛虫<1个/10L。 我国农业部、卫生部、对外贸易部和商业部联合出台的《肉品卫生检验试行规程》规定了肉品宰后检疫的寄生虫为旋毛虫、囊尾蚴和住肉孢子虫。旋毛虫和住肉孢子虫的检查方法为膈肌压片镜检,猪囊尾蚴的检查主要是肉眼观察切开咬肌、深腰肌和膈肌是否有米粒大灰白色透明的囊尾蚴囊包。 国家标准GB 10136-2005《腌制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卫生标准》规定腌制生食动物性水产品中“寄生虫囊蚴不得检出”。我国对进出口食品中食源性寄生虫的检验标准为SN/T1748-2007《进出口食品中寄生虫的检验方法》,针对不同检测对象规定了以下几种检测方法: (1)消化法:适用于检验寄生于猪、牛、羊肉中的囊尾蚴、旋毛虫、住肉孢子虫,鱼、贝类中的吸虫囊蚴、棘颚口线虫的包囊、广州管圆线虫的幼虫、阔节裂头绦虫裂头蚴。 (2)烛光法:适用于检验寄生于鱼肉中的吸虫囊蚴、棘颚口线虫的包囊、广州管圆线虫的幼虫、阔节裂头绦虫裂头蚴。其中白光烛光法用于检测新鲜或冷冻的白色鱼肉中的寄生虫,紫外光烛光法用于检验深色鱼肉。 (3)挤压烛光法:适用于检验半透明贝类肉中的吸虫囊蚴。 (4)机械分离沉降法:适用于检验寄生于鱼肉中的吸虫囊蚴、棘颚口线虫的包囊、广州管圆线虫的幼虫、阔节裂头绦虫裂头蚴。 (5)浓缩集卵法:适用于检验污染新鲜蔬菜的毛首鞭形线虫卵和蛔虫虫卵。 【如何预防食源性寄生虫病】 ▲购买经过检验合格的生鲜海鲜和肉; ▲尽量不吃生的或不熟的海鲜、肉类; ▲改进烹调方法和改变饮食习惯,注意分开使用切生、熟食物的菜刀、砧板及器皿; ▲蔬菜要清洗干净。 参考文献

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推荐下载

?寄生虫:永久或暂时地生活在其他生物的体内或体表获得营养并损害对方的低等生物。 ?宿主:被寄生虫寄生并遭受损害的生物。 ?中间(终)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成虫)或无性(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保虫宿主:某些寄生虫即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的条件 下可将其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 ?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①疟疾②血吸虫病③丝虫病④钩虫病 ⑤利什曼病(黑热病) ?寄生虫感染:寄生虫侵入人体并能生活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若不引起明显的临床表 现的现象。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寄生虫感染则称为寄生虫病。 ?带虫者:无症状的寄生虫感染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消除性免疫:宿主能清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但很少见,例 如;利什曼病 ?非消除性免疫:寄生虫感染后虽可诱导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对体内已 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清楚,维持在低虫荷水平,很常见如疟疾的带虫免疫、吸血虫诱导的伴随免疫 ?疟疾的带虫免疫:疟疾患者在临床症状消失后,宿主体内仍保持着低密度的原虫,使 机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能抵抗同种疟原虫的感染,一旦根治后,随着原虫的消失,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伴随免疫:宿主感染血吸虫后,对再次感染的血吸虫童虫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而对 体内原发感染的成虫无杀伤作用的免疫现象。 ?简述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 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掠夺营养:寄生虫在体内生长、发育及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宿主。 2.机械性损伤: 3.毒性与免疫损伤:宿主的排泄物、脱落物、分解物等对宿主均有毒性作用,或能 引起免疫病理损害。 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有三种不同的结果 1.宿主将寄生虫全部清除,寄生关系终止,(罕见) 2.宿主能清除部分的寄生虫,宿主转入慢性期。(常见) 3.宿主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发育甚至大量繁殖,导致明显的 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寄生虫病) ?简述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类型有哪些?有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食源性疾病试题

食源性疾病试题 一、单选题 1.食源性疾病不包括() A、已知的肠道传染病 B、食物感染的肠道传染病 C、食源性寄生虫病 D、食物中毒 2、下面哪种食品是有毒食品,不宜食用( ) A、发芽的土豆 B、未彻底煮熟的四季豆 C、发霉的花生 D、以上都是 3、下列防范食品污染采取的错误措施是( ) A、饮用洁净的水,把水烧开了再喝 B、吃饭前可以不先洗手,饭后洗也可以 C、菜刀、菜板用前都应清洗干净 4、食源性非伤寒沙门氏菌病属于() A、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 B、化学性食源性疾病 C、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 D、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 5、下列那些属于食物中毒?() A、中毒性痢疾 B、中毒性消化不良 C、长期摄入低剂量的化学物质引起的中毒 D、有毒蜂蜜中 E 、急性酒精中毒 6、下列那种细菌性食物中毒应慎用抗生素?() A、沙门菌属食物中毒 B、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C、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D、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7.下列哪种疾病是因为慢性汞中毒引起的() A、水俣病 B、痛痛病 C、脚气病 D、银屑病

8、食源性组胺中毒属于() A、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 B、化学性食源性疾病 C、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 D、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 二、填空题 1.食源性疾病是指()进入人体引起的( ) 性、( ) 性等疾病。 2.食源性疾病的特征包括()、()、()和()、()。 3.食源性疾病具有()、()的特点。 4.常见食源性疾病分为()性、()性、()和()性四类。 5.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中医疗机构的职责(一)食源性疾病病例()的采集;(二)标本的实验室检测;(三)病例信息与标本()的报送;(四)协助开展食源性疾病()。 6. 引起食源性诺如病毒病的主要食品是(),此外,受污染的沙拉、水果三文治、蛋糕、冰霜、冰块等也能引起食物中毒。 三、简答题 食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食源性寄生虫病

食源性寄生虫病 一、疾病分类 鱼源性: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的肝胆管内所引起的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当前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肉源性:绦虫病,是由于人吃了未煮熟的、含有囊虫的猪肉或牛肉,绦虫进入体内所引起的疾病。 淡水甲壳动物源性:并殖吸虫病,是寄生于人体内各脏器(以肺部为主)的并殖吸虫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 螺源性:广州管圆线虫病,是由于广州管圆线虫的幼虫侵入人体脑部,引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简称“酸脑”。 植物源性:姜片虫病,是布氏姜片虫感染所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 二、常见寄主 淡水鱼虾是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异形吸虫、棘口吸虫、棘颚口线虫和肾膨结线虫的中间宿主,这些寄生虫的幼虫进入鱼虾后在其体内形成囊蚴或以幼虫形式存在,囊蚴或以幼虫是,肉眼看不到,但若人吃了未熟的含有囊蚴或幼虫的鱼虾,这些寄生虫就会在人体内寄生,并使人得肝吸虫病、异形吸虫病、棘口吸虫病、棘颚口线虫病和肾膨结线虫病。 海鱼或海里的软体动物是异尖线虫的中间宿主,人吃了未煮熟的含有异尖线虫幼虫的海鱼或软体动物,这些幼虫就会在胃壁寄生,引起酷似外科急腹症的异尖线虫病。 猪是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也是旋毛虫、肉孢子虫、弓形虫的重要宿主。猪肉中可能含有猪带绦虫的囊尾蚴(这样的猪肉俗称“米猪肉”、“米粉猪肉”)、旋毛虫的幼虫形成的囊包、肉孢子虫形成的虫囊和弓形虫,人吃了这样的未煮熟的猪肉可能感染猪带绦虫(古医书称寸白虫、白)、旋毛虫、肉孢子虫、弓形虫。 牛是牛带绦虫中间宿主,也是肉孢子虫和弓形虫的重要宿主,牛因吃进含有寄生虫病原体的青草、饲料而感染牛带绦虫、肉孢子虫和弓形虫。人因吃了这些含有寄生虫的牛肉而感染牛带绦虫、肉孢子虫和弓形虫。 青蛙、蛇是曼氏裂头绦虫及线中殖孔绦虫、异形吸虫、棘口吸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这些寄生虫以幼虫或囊蚴形式存在于蛙、蛇肉中,人吃了未煮熟的蛙、蛇肉就可能得裂头蚴病、线中殖孔绦虫病、异形吸虫病、棘口吸虫病。 螃蟹、蝲蛄(俗称小龙虾)是肺吸虫(并殖吸虫)的中间宿主,肺吸虫幼虫在它们体内形成囊蚴,人吃了未煮熟的含有囊蚴的螃蟹、蝲蛄而得肺吸虫病。 鼠能传播很多寄生虫病,它们是旋毛虫、肉孢子虫、弓形虫的重要宿主,还是肺吸虫、曼氏裂头绦虫的转续宿主。人吃了未煮熟的鼠肉,就可能感染旋毛虫肉孢子虫、弓形虫、肺吸虫、曼氏裂头绦虫。

寄生虫理论复习题目

总论部分(包括一部分综合性试题) 1.为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的原虫是: A丝虫B蛲虫Cxxxx虫D疟原虫E包虫 2.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五大寄生虫病: A血吸虫病B钩虫病C蛲虫病D疟疾E黑热病 3.人体寄生虫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三大类: A吸虫、绦虫、线虫B绦虫、节肢动物、原虫C蠕虫、原虫、节肢动物D吸虫、原虫、节肢动物E线虫、节肢动物、原虫 4.寄生关系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 A一方受害,一方受益B一方受益,另一方无害C双方都受益 D双方都受害E双方既无害也无利 5.诊断人体寄生虫最常用的方法是: A病原学检查B血清学检查C问病史D PCR,DNA检测E免疫学检测 6.人体寄生虫虫病的传染源包括: A仅有病人和带虫者B医学节肢动物C所有野生动物D所有家畜E病人、带虫者、感染的动物 7.人体感染寄生虫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类型,最常见的是: A细胞免疫B体液免疫C消除性免疫D非消除性免疫E缺少有效的获得性免疫 8.下列哪项全是机会致病寄生虫: A蛔虫、蛲虫、钩虫B钩虫、日本血吸虫、阴道毛滴虫

C牛带绦虫、微小膜壳绦虫、蓝氏贾第鞭毛虫D弓形虫、卡氏肺孢子虫 E丝虫、xx利什曼原虫、疟原虫 9.可以引起肝脏病变的寄生虫有: A华支睾吸虫B血吸虫C包虫D溶组织内阿米巴E以上都可以 10.下列需要同肝癌进行鉴别的寄生虫病是哪一种: A包虫病B华支睾吸虫引起的肝脏损害C泡球蚴病D黑热病引起的肝肿大、肝硬化E疟疾引起的肝肿大、肝硬化 11.引起脾肿大的寄生虫有: A日本血吸虫、钩虫、杜氏利什曼原虫B杜氏利什曼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C溶组织内阿米巴、日本血吸虫、疟原虫D间日疟、杜氏利什曼原虫、日本血吸虫E钩虫、疟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 12.生活史中可以不需要中间宿主的是: A微小膜壳绦虫B牛带绦虫C细粒棘球蚴D疟原虫E丝虫 13.下列与吃肉类食物无关的寄生虫病是: A包虫病B猪带绦虫病C牛带绦虫病D肝吸虫病E以上都不是 14.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获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称为共生。 B寄生虫生活是中具有感染人体能力的发育阶段称为致病阶段。 C寄生虫的生活史可以分为直接性和土源性两种。 D人感染寄生虫后最常见的免疫类型为消除性免疫。 E防治寄生虫病可以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入手。

食源性寄生虫病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食源性寄生虫病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摘要:卫生部公布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时指出,随着人民饮食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由食源性寄生虫病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本文综述了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形成、流行、危害和与食品安全的影响。 关键词:食源性寄生虫病食品安全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前言: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要求食品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更需要安全卫生。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食品从原料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直到消费的整个过程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其中寄生虫通过多种途径使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污染食物和饮水,经口进入人体引起食源性寄生虫病,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食品安全危机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诸多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爆发以及国际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的种种限制, 食品安全己引起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长期以来, 中国的食品科技体系主要是围绕解决食物供给数量而建立起来的, 重点放在数量安全而对食品的质量安全关注则相对较少。食品安全性的优劣已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数个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经济、政治稳定。近年来由于食品卫生问题而导致的全球性恐慌事件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日本的O157, 英国的疯牛病, 上海的

甲肝, 法国的旋毛虫病及李氏杆菌病,SARS及禽流感、四川的猪链球菌病、北京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美国的含沙门氏菌花生酱, 以及我国新近发生的大规模乳业三聚氰胺污染。我国肉类总产量(8051万吨,2006), 占世界总产量的30%. 居世界第一;2006年生猪出栏6.3亿头, 猪肉产量达5197万吨, 占世界猪肉总产量(10373万吨)的一半, 然而出口量不足丹麦(500万人口)的1/30, 主要原因源自我国肉食品安全性信誉。根据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 每年发生的食源性疾病达到数十亿例。食源性疾病和食品污染已成为一个巨大的、不断扩大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由于烹饪方法、饮食习惯、膳食结构及生态环境的改变、以及检测技术的进步, 其中食源性寄生虫病越来越占据凸显的位。 二,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概念 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感染期寄生虫的食物而感染的寄生虫病,称为食源性寄生虫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许隆祺指出,食源性寄生虫病已成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它的感染与人们生食或半生食鱼虾、肉类的饮食习惯以及不注意卫生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三、影响食品安全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主要病原和流行趋势 迄今为止, 文献报道的影响食品安全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约40 余种[ 3] , 流行和危害比较严重的有10种左右。它们是可经食物(包括食用植物)和饮水感染的。 1. 原虫病

中国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或疾病谱变化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中国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或疾病谱有何变化?分析社会因素和现代生活方式如何影响寄生虫病的流行趋势。 寄生虫病流行状况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公共卫生、也是其公众福利及社会文明的一种重要指标。因受地理、气候、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寄生虫病在我国广泛流行,极大地危害民众健康及生命,影响社会的发展。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大力支持重大寄生虫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到了20世纪末,由于多方面原因,这条战线正面临多种寄生虫病继续流行而专业队伍明显萎缩的严峻局面。 20世纪50年代中期, 中央人民政府又将防治日本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丝虫病及钩虫病写入了《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由于政府重视、基层群众参与以及专业人员的指导,40多年来,我国以薄弱的经济基础、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上述五大寄生虫病的研究与防治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典范。 血吸虫病 经过40余年的防治活动,该病在418流行县(市)中已有310县(市)(74 )得以阻断传播或有效控制I1]。肆虐于大部分省(区、市)的疟疾,上世纪50年代前的年发病数达3 000余万例,危害人群生命,破坏农业生产;至90年代,主要流行区已控制在云南、海南两省,

报告的年发病数仅数万例。淋巴丝虫病流行于16省(区、市),历史累计病人3 1OO万,其中慢性病人540万(含终身残废如象皮腿等)。至1994年,我国宣布在全国范围内阻断淋巴丝虫病的传播。“中国阻断淋巴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的研究”获2000年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致病性强、病死率高,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初就采取有效措施消灭传播媒介(白蛉)、根治病人,至60年代初即控制了该病在华东、华北以及华中多省的流行。与此同时,我国寄生虫学界紧密结合防治需要,在重大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治疗药物、诊断技术、媒介及防制手段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上述寄生虫病的流行范围和受威胁人口数均超过任何一个流行该类疾病的国家,如此成绩又是在国家经济尚不发达,投入较少的条件下取得的,因而更显其可贵。 即使我国在最重要的几种寄生虫病的防治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多种流行广泛的寄生虫病的防治尚未真正开展起来。 为了查清全国情况,以制定我国新时期寄生虫病防治规划,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简称寄研所)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牵头进行了一次国内外没有先例的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以期查清情况,为寄生虫病防治更上一层楼提供依据。 2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 尽管在主要寄生虫病的防治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增进人民健康、保护生产力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在新世纪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血吸虫病继续流行于7个省的108个县,主要在湖沼地

论食品安全与食源性寄生虫病

论食品安全与食源性寄生虫病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我国由食源性寄生虫病 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卫生部日前公布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指出:“食源性寄生虫病已成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将介绍目前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现状,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的寄生虫病及其与食品安全的关系,最后提出一些预防寄生虫病的建议。 关键词:食源性寄生虫病食品安全预防 前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当前,食品从原料生产、加工、储运、 销售直到消费的整个过程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其中,寄生虫通过多种途径使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率也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严重危害着人类身体健康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一、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概念 通过对《食源性寄生虫病》课程的学习,我们得知:食源性寄生虫病是指进食生鲜的或未经彻底加热的含有寄生虫虫卵或幼虫的食品而感染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关于寄生虫的几个概念。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参考徐艿南、甘运兴编著的《动物寄生虫学》中的绪论:“寄生虫是一种寄居在别的生物身上(体内或体外)的生物,被它们寄生的生物叫做宿主。在寄生虫的生活史中,有或多或少的一段时间同宿主之间生物学和生态学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经常利用宿主作为食物的来源,并经常地或暂时地利用宿主有机体作为留居场所,同时局部地或完全地依靠宿主来调节它们和周围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寄生虫在宿主体内进行发育、生长和繁殖,并给宿主带来危害。寄生虫和宿主的关系是复杂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都是通过它们的祖先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关系、相互制约所形成的,如果这种关系被破坏,则寄生虫不能完成发育。或趋于死亡。寄生虫受到寄生虫危害的现象,叫做寄生虫病。”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感染与人们生食或半生食鱼虾、肉类的饮食习惯以及不注意卫生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二、几种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 1. 华支睾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肝脏胆管内所引 起的疾病。通过进食未经煮熟含有活的华支睾吸虫囊的淡水鱼虾而从消化 道感染是它的传播途径。生食鱼肉或虾是主要的感染方式,此外,烤、煎 等烹饪时间不够完全杀灭囊蚴,或炊具生、熟食不分也可致感染。 华支睾吸虫病的危害主要是肝受损,轻者可以引起腹痛、腹泻、营养不良、 肝肿大,重者可以出现肝硬化、腹水和侏儒症。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诊断进展

人体寄生虫病诊断研究进展 当前寄生虫学正处于一个从传统寄生虫学向现代寄生虫学过渡的知识更新时期,寄生虫的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抗寄生虫新药,疫苗和诊断技术及新的有发展前景的媒介防治技术是寄生虫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这里,我想就我国流行最为严重的五大寄生虫病的诊断现状进行讨论,归纳总结了目前研究人员对这五种寄生虫病诊断所取得的进展,以及一些临床检测技术,由于一些诊断方法正处于研究中,因此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查中,但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方法终将成熟适用。 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诊断 寄生虫种类繁多,据记载,可以感染人体的寄生虫在我国有229种,其中线虫35种,吸虫47种,绦虫16种,原虫41种。血吸虫病、疟疾、幼虫病、黑热病和钩虫病列为重点防治的“五大寄生虫病”。根据2001年6月~2004年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开展了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钩虫、蛔虫、鞭虫等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明显降低,感染人数显著减少;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率在部分省(区、市)明显上升;包虫病和黑热病在西部地区流行仍较严重。全国31个省(区、市)共检查356629人,查出感染于人体的蠕虫26种。蠕虫总感染率为21.74%,其中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9.56%(钩虫6.12%;蛔虫12.72%;鞭虫4.63%),带绦虫感染率为0.28%,流行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2.40%。2005年公布的全国第二次寄生虫病调查结果与1990年第一次调查结果相比,蛔虫、钩虫、鞭虫等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下降了63.65%,推算感染人数比1990年减少了4.07亿人。 寄生虫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以下几种方式,病原学诊断技术,免疫学诊断技术,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测。 一、病原学诊断技术:1)粪便检查:a:直接涂片法 b:厚涂片透明法 c:浓聚法 d:毛蚴孵化法 e:肛门拭子法 f:钩蚴培养法 g:定量透明法 h:淘虫检测法 i:带绦虫孕节检查法 2) 血液检查:a:检查疟原虫 b:检查微丝蚴 3)排泄物与分泌物的检查: a:痰液 b:十二指肠液和胆汁 c:尿液 d:鞘膜积液 e:阴道分泌物 4)其他器官组织检查:a:骨髓穿刺 b:淋巴结穿刺 c:肌组织活检 d:皮肤及皮下组织活检 e:直肠粘膜活检 二、免疫学诊断技术:1)一般免疫学诊断技术:a:皮内试验e:对流免疫电泳法

中国五大寄生虫病

中国五大寄生虫病 1 / 1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及哺乳动物静脉血管内所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血吸虫也称裂体吸虫,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 有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三种;患者粪便中的活卵为主要传染源,通过皮肤、黏膜与疫水接触感染;血吸虫发育阶段中的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均可对宿主引起不同的损害和复杂的免疫病理反应,虫卵沉积在宿主肝脏及结肠等组织中引起肉芽肿和纤维化是其主要病变特征。 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肝细胞和红细胞所致的寄生虫病。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四种: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 我国流行的病原体主要是 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疾,临床以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和贫血、脾肿大为特征,夏秋季节流行。 利什曼病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人兽共 患寄生虫病,主要经白蛉叮咬传播。我国流行的主要杜氏利什曼原虫,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种形态,前鞭毛体寄生于白蛉体内,无鞭毛体寄生在人的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消瘦、贫血、白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为特征,引起皮肤或内脏器官的严重损害或坏死。患者皮肤上常有色素沉着,又称黑热病(kala —azar). 丝虫病 丝虫病是由丝虫寄生于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心血管等部位所致的寄生虫病,蚊为其传播媒介.我国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两种流行。丝虫因虫体细长如丝而得名,幼虫在蚊子 体内、成虫在人体内发育。雌虫产出微丝蚴,当蚊子叮吸人血时便把微丝蚴吸入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于蚊子再叮人时侵入人体淋巴管,逐渐移行到淋巴结发育为成虫。丝虫病临床急性期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发热,慢性期表现为淋巴水肿和象皮肿。 钩虫病 钩虫病是由十二指肠钩口线虫或 美洲钩口线虫寄生于小肠内所引起的疾病。当人体接触钩虫的传染期幼虫(丝状蚴)时,幼虫即钻入皮肤而引起感染。临床上以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重者可致发育障碍及心功能不全.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各种疟原虫红细胞内期比较 间日疟原虫临床表现脾肿大 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左)和无鞭毛体(右) 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 下肢象皮肿 班氏微丝蚴和马来微丝蚴 咬附于小肠壁上的钩虫

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现状及食源性寄生虫病增多的主要原因

1.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现状如何?食源性寄生虫病增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食源性寄生虫病是指一组通过食用被寄生虫感染或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谱的扩展,饮食习惯的改变,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其患病人数超过了疟疾、血吸虫病等,已成为影响中国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据调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吃鱼人数增多,原广泛存在于我国人体中的土源性寄生虫感染率已大幅下降,人均感染率从1992年的62.2%下降到2003年的7.7%,取而代之的是食源性寄生虫病明显上升,特别是有吃“鱼生”习惯地区上升幅度更大。例如广东和黑龙江省感染率呈数倍上升。1992年广东省和黑龙江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人均感染率分别仅为2.09%和1.19%,现在却分别上上升到12.6%和40%。福建省人均感染率也由原来的0.23%上升到0.56%。 卫生部2001年6月~2004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开展的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我国感染率明显升高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有华支睾吸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带绦虫病、猪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弓形虫病和管圆线虫病等。流行病学调查证实,食生的或不熟的哺乳动物肉可引起带绦虫病、猪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和弓形虫病等;食生的或不熟的淡水生物类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和管圆线虫病等。

近年完成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若干重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都较为严峻,由于食源性寄生虫是近年来才较多发生的寄生虫病,临床医生对的其了解、认识不多,加上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往往造成错诊、误诊、漏诊。 2.原因 导致食源性寄生虫病增多的原因有很多,客观主观、自然人为因素都应该被考虑进去。 首先,从经济上考虑,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感染群体有较大的改变。过去总会把食源性寄生虫病和“穷病”联系到一起,因为食源性寄生虫病过去多见于农村或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但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流动性增大,一些人以生食、半生食海鲜及肉类为时尚,烧、烤、涮等大排档受到人们的喜爱,从而使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的人群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的机率增加。一些食源寄生虫病,大都市也有发生的潜在威胁,2006 年北京市暴发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群体感染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其次,从地理环境上分析。食源性寄生虫病感染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两广、福建及江、浙等地,但随着气温的上升、国际交流的频繁、人员的流动性增大及饮食习惯的改变等,近年来,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感染呈现出“南病北移”的趋势;人类专有的寄生虫病逐渐减少,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不断增加;以乡村流行为主扩展为城乡共有寄生虫病增多;新发和输入性寄生虫病时有发生。这种趋势使食源性寄生虫病情况复杂,为新发、再发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带来了困难,增加了食

寄生虫病学(预防医学中级疾病控制)

寄生虫总论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疟原虫(疟疾)、血吸虫(血吸虫病)、钩虫(钩虫病)、丝虫(丝虫病)、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 世界卫生组织五大寄生虫:疟原虫、血吸虫、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锥虫(伊氏锥虫病) 人体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原虫)、线形动物(蠕虫类)、扁形动物(蠕虫类)、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 宿主:是能给病原体提供营养和场所的生物。 最终宿主:是指寄生物的成虫或者有性生殖阶段赖以寄生的物种。这类宿主通常为寄生物提供长期稳定的寄生环境,包括营养和生物上的保护。 中间宿主:指寄生物的幼虫、童虫或无性生殖阶段用以寄生的物种。这类宿主也可为寄生物提供营养和保护,不过寄生物不能在中间宿主体内成长为成虫,寄生物透过中间宿主为媒介,将自己送到最终宿主。 寄生虫:特征为,寄生其方式称为寄生,在宿主或寄主体内或附著于体外以获取维持其生存、各种寄生虫发育或者繁殖所需的营养或者庇护的一切生物。 机会致病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在人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受损时则大量增殖并引起疾病,这些寄生虫称为机会致病寄生虫。例如,蠕虫中的粪类圆线虫和原虫中的刚地弓形虫,肺孢子虫等。 土源性蠕虫:生活史中不需要中间宿主, 其虫卵或幼虫直接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即可感染人的一类蠕虫。包括蛔虫、钩虫、鞭虫、蛲虫等人体常见寄生虫。 寄生虫生活史指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 非消除性免疫:大多数寄生虫感染可引起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是,对宿主体内原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被清除,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临床表现为不完全免疫。 消除性免疫指的是宿主能消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 保虫宿主又称为储蓄宿主、储存宿主。一般来说,保虫宿主都会传播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有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感染的脊椎动物传给人,在流行病学上,称这些脊椎动物为保虫宿主。 转续宿主:有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继续发育,但可长期处于幼虫状态,如有机会进入正常终宿主体内,则可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地传播着一些寄生虫病与感染。这些寄生虫既可寄生在人体,也可寄生在脊椎动物(家畜和野生动物)体内,人和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可互为传染来源,这种寄生虫病就叫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如日本血吸虫、刚地弓形虫等。

食源性寄生虫病论文

寄生虫病的认识与预防 在人类初期,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原始人类不得不直接生吃捕获的猎物。后来慢慢开始用火加热食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吃惯了加热的食物,又开始觉得全生或半生的食物吃起来其实更美味。于是人们爱上了这种吃法。现在人们更加喜欢这种生鲜的食物,却没有意识到这鲜美食物中暗藏的危机——食源性寄生虫病,也许对于食源性寄生虫病很多人和我一样是初次接触,所以不太了解,更不要说会注意食物中的隐患了。 所谓食源性寄生虫病,是指进食生鲜或未经彻底加热含有感染期寄生虫的食物而感染的寄生虫病的总称。可通过生食或半生食猪肉、牛肉、鱼肉、蛇肉、蛙肉、螺、蟹、虾、菱角、荸荠等食物而感染。下面让我们走进寄生虫,了解寄生虫,以便加强食品安全。 一、寄生现象、寄生虫与宿主 生物之间存在这几种关系:共栖、互利共生、寄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受益,一方受害,受害的一方给受益的一方暂时或永久地提供营养和居住场所。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host)。 关于寄生虫,寄生虫是营寄生生活的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原生动物。其对宿主具有选择性,即专性、兼性和偶然性,这是寄生虫和宿主长期共进化的结果。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具有多样性,虫体外形的改变、体壁具微毛有利于吸收营养、消化器官的改变、出现了吸盘和吸槽等固着器官、生殖器官发达(♀♂同体、同节)。寄生虫生理功能的适应性很强。首先是其抵抗作用,旋毛虫的体壁和原体腔液内存在对宿主消化酶有抑制作用的物质,保护虫体免受消化液的作用。其次寄生虫的代谢功能发生了改变,在氧不足情况下,糖酵解为主要的代谢途径(吸虫)。然后它的入侵机制也得到了加强,能够分泌穿透增强因子侵入宿主组织细胞(弓形虫)。最后是其加强的繁殖能力,世代交替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交替进行),寄生红的产卵量是相当可观的,其中牛带绦虫日产卵72万。 二、寄生虫的生活史与寄生虫的类别 寄生虫的生活史即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与繁殖的整个过程。而寄生虫的生活史又可分为直接型、间接型、宿主转换、世代交替。直接型是指不需要中间宿主,如蛔虫等土源性蠕虫,间接型是指需要中间宿主,如牛带绦虫等生物源性蠕虫,宿主转换是指寄生虫完成生活史需要转换宿主,世代交替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生活史,既需营无性生殖,也需营有性生殖,这两种生殖方式交替进行,称世代交替。如:吸虫、弓形虫等。 寄生虫可以分为体内寄生虫、专性寄生虫、长期寄生虫、机会致病寄生虫。 1 体内寄生虫:寄生于肠道(猪、牛带绦虫等)、组织(肺吸虫、华支睾吸虫与旋毛虫等)或细胞内(弓形虫等)的寄生虫。 2 专性寄生虫:生活史的某(几)个阶段或所有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如:华支睾吸虫等。 3 长期寄生虫:长期寄生于宿主体内直至死亡。如:华支睾吸虫等。 4 机会致病寄生虫:有些寄生虫侵入宿主后,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通常不致病或致病力很弱,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受累时,其繁殖力和致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