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建筑追逐者——记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唐葆亨

美学建筑追逐者——记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唐葆亨
美学建筑追逐者——记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唐葆亨

中国建筑美学艺术

中国建筑美学艺术 简介: 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基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建筑艺术的重大特点是: 1、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2、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 3、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 4、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关键字:中国建筑艺术中国园林与自然高度协同群体组合木结构 世界文明古国、巍然屹立在东亚大陆的伟大国家——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占世界总数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超过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诞生于距今约10000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也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从一种结构体系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终结于二十世纪初。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可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为代表。

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发展历程以外,又有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的不同。 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而与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显不同。宫殿从夏代已经萌芽,隋唐达到高峰,明清更加精致。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规划观念,重视规整对称突出王宫的格局,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规整式格局有所破坏,汉代又开始向规整的复归,隋唐完成此一过程,元明清则更加丰富。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国历史最负盛名的三大帝都。 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及于其他几乎所有建筑类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贤圣哲的宗教建筑坛庙,以及在特别强调血缘亲缘的关系、特别重视“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等观念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帝王陵墓等,它们几乎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类型,以规模之隆重,气氛之肃穆而令人瞩目。 中国主要流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石幢、石灯等建筑小品。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 1 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充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而与西方宗教建筑的外向暴露,气氛动荡不安完全不同。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观向佛寺学习,同样具有安详的风韵。如若分类,佛道寺观大致可分为敕建寺观和山林寺观两类,前者更接近宫殿,严谨壮丽;后者更接近民居,自由灵巧。佛塔在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发展脉络历历可寻,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也体现得更加鲜明。

中国传统服饰美学

究方向:服装艺术设计。 本文档分享自https://www.360docs.net/doc/b0570066.html,,欢迎来看看。 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在古希腊时期,美学就 开始起源了,在不断的社会变迁中美学界产生了各种学说,而 说起它的年轻是因为直到18世纪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 学。最早使用美学这一术语作为科学名称的,是在美学史上被 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人鲍姆嘉通。1735年,他建立了一门崭 新的学科,专门研究人类知识种感性认识问题,并把这门科学 取名为“Aesthetic”,即汉译的美学“。Aesthetic”的原意是“感觉学”。而感觉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因此美学是与逻辑学完全对 立的一个学科。 1中国古典美学起源 以鲍姆嘉通为代表的美学家的观点认为:美学的对象就是 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 寓杂多于统一,是整体与部分相协调的意思;二是指意象的明 晰生动性。他们这一派非常重视审美对象的个别性和具体形 象,认为一个意象包含的内容越具体丰富,也就越完善越美。在 我国,对美学的探索也很早,内容也很丰富。早在先秦时期诸子 百家就对美学开始研究。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的形象,以中庸 平和为美,强调美与善的统一。老子对美也提出了朴素的辩证 思想,认为“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主张“见素抱朴”。《左 传》中提出了“和”的美学范畴。这里所说的“和”与“同”不一样,“同”是单一的意思,而“和”是指各种对立因素的统一。如音乐 中的清浊、高低、长短、疾徐、刚柔等对比因素的统一。在整个封 建社会时期,水墨艺术作为封建文人的情感传达方式,以消极 遁世的内向抒意特征,建立了一种成熟的与封建社会后期文化 相联系的阴柔美绘画语言形态。美术作为一种永恒的视觉形象 把握自然世界,表现情感世界的艺术语音,蕴涵了中国文化精 神的内涵,即中国古典文人画在一种偏于内向的抒意笔墨表现 形式中包蕴了对客观世界基于庄禅境界的审美超越和物我两 忘的精神沉迷。有如中国传统文人写意画崇尚诗画一律,表现 出一种东方式的求心理和谐的情怀。这种朴素的美术哲学观 点,证明了“形”与“神”的依存关系。中国传统服饰正是具备了 形与神两种特点。因此“形神兼备”是中国服饰所独具的风格。 在中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的王国维认为美就是超越功利,无欲 忘利,主张“一切美皆形之美,一切优美皆存在于形式之对称、 变化及调和”。这些美学观体现了“和谐美”的审美理想,与上面 谈到的鲍姆嘉通的美学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整个中国美学历史的发展中,这种美学观点一直占着主 导地位,虽然具体的思想、观点会因为时代的更迭及生产力的 发展而有所完善,但其中所体现的美学精神却是统一的。一个 民族的审美理想是在经历不断的历史变革和社会文化洗礼中 形成的,它依托宏观的整体文化并加入各种具体的艺术语言, 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古典美学的集中表现形式有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

中西建筑历史文化的差异 作者信息: :xxx 班级:xxx 学号:xxx 摘要:建筑是人类文明的沉淀,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它以其独特的语言方式向人们倾述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思想观念、情感、审美情趣等等。 所以地域和历史文化截然不同的中西方也有着不同的建筑理念。同时中西方的人审美观念、性格气质也有着相当的差异,这些都在无形地影响着当地的建筑设计艺术。 第一个差异,希腊的建筑是感性的,对造型艺术和形式美有着极致的追求。而中国的建筑被伦理思想影响得很深。中国古代的建筑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强调建筑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作用。中西方建筑历史文化的第二个差异是西方的精神和和中国的专制等级思想。第三个差异是西方建筑神秘的色彩和中国调和的现实主义。西方人相信神灵,对有一种极度的虔诚。而中国人相信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安分守己就会平安,犯错就会受惩罚。中国人都很现实,不会过分信仰神灵,而是安安稳稳过日子,与现实相协调。就算是中国古代的建筑也有着相当强烈的世俗色彩。 关键词:中西建筑文化差异起源古希腊建筑中国建筑 正文: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沉淀,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它以其独特的语言方式向人们倾述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思想观念、情感、审美情趣等等。 所以地域和历史文化截然不同的中西方也有着不同的建筑理念。同时中西方的人审美观念、性格气质也有着相当的差异,这些都在无形地影响着当地的建筑设计艺术。 因此,特地在此探讨一下东西方的建筑根源上的一些差异。在这里,以希腊为西方的代表。 第一个差异,希腊的建筑是感性的,对造型艺术和形式美有着极致的追求。

而中国的建筑被伦理思想影响得很深。中国古代的建筑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强调建筑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希腊建筑的感性化。古希腊建筑追求造型艺术,每个建筑就如一个雕塑品。他们追求和谐,并认为人体是世界上最和谐最美的形体。人体美在他们的建筑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代表男体的多立克柱式刚毅雄伟,代表女体的爱奥尼柱式柔和端丽。如图: 图一多立克柱式 多立克柱式就是在建筑物上显示男子身体比例,来显示刚劲和力量。 图二爱奥尼柱式 爱奥尼柱式模仿了女子的窈窕。柱子的粗细为高度的八分之一,显得十分高挑。在柱下部安上状如靴子的凸线脚,柱头左右垂以卷蔓,仿佛时尚女子时尚的卷发,柱头颈下装饰着花带,柱身上镂刻出细密的纵向凹槽,犹如女子细密、柔和的衣褶一般。 古希腊的建筑的确是独一无二的雕塑品。 接下来探讨中国建筑的伦理精神。与希腊人追求形式美、造型美、雕塑感的倾向相反,中国人不求外在形式的美感,而是认为建筑是生活、思考、养德的地

平面设计师个人优秀简历

平面设计师个人优秀简历 姓名:***国籍:中国 目前所在地:广州民族:汉族 户口所在地:广州身材:163cm47kg 婚姻状况:未婚年龄:25岁 培训认证: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平面设计师、美术编辑、排版设计: 工作年限:2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日期:随时 月薪要求:XX--3500希望工作地区:广州广州 个人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起止年月:XX-10~XX-11AAA广告公司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所属行业:广告 担任职务:平面广告设计师 工作描述:AAA广告设计公司是一间印刷与设计公司,主要是服务于汽车行业,业务主要有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画册设计,名片设计,印刷等方面,而我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公司的画册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名片的设计等工作,平时的工作方式主要是直接跟客户沟通和交流,按客户的要求来

设计。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起止年月:XX-02~XX-07广州荔湾三川工艺厂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所属行业:家具/家电/工艺品/玩具/珠宝 担任职务:平面设计 工作描述:广州荔湾三川工艺厂是一间软体沙发家具厂,工厂主要是以生产和出口懒人沙发和豆袋为主。我的工作是负责平面设计方面的工作。如:产品画册的设计,产品印花的设计与制作,产品配色,产品拍照和产品图片的处理,产品附件的制作如:织唛、吊牌、洗水标、箱嘜、条形码等的制.,还有参与公司新产品的开发。 离职原因:希望追求更好的发展,接受更大的挑战。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学历:大专毕业日期:XX-07-01 所学专业一:产品造型设计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专业获得证书证书编号 XX-09XX-07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产品造型设计大专毕业证

中国六个铁道设计院

中国六个铁道设计院资料 1、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所属建总总部西安 地址:西安西影路2号 2、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工总成都 地址:成都市通锦路3号 3、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建总天津 地址: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10号 4、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建总武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杨园和平大道745号电话: 5、铁道第五勘察设计院建总北京 地址:北京大兴区康庄路9号 6、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北京工总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15号 1. 铁一院所属建总总部西安 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1953年1月在甘肃天水诞生,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批铁路勘测设计单位。同年3月,迁至甘肃省省会兰州市。2003年11月,从铁道部整体划入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2005年12月总部迁至陕西省会西安市。半个世纪以来,铁一院完成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建设项目遍及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伊拉克、尼日利亚、坦赞等国家和地区。仅铁路累计完成各阶段研究及勘测设计40万公里,建成正线里程近20000公里,其中包括兰新铁路、青藏铁路、包兰铁路、宝中铁路等国家长大干线。同时,还进入了全国十个城市的地铁项目,先后承揽了全国10多个省市的公路项目,主持设计了在全国极具影响力的大型立交枢纽。 铁一院持有国家颁发的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工程建设监理、工程咨询、地质灾害评估、智能化建筑和测绘等15项国家甲级资质证书;是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会员协会正式会员;拥有国家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经营权;业务范围覆盖六大设计行业;现有员工40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00余人,获国家各类注册执业资格人

员800余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名。 近20年来,铁一院先后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优秀软件及科技进步奖250多项。1995年在全国大型综合性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中,第一个通过覆盖工程勘察、设计,工程咨询、监理、总承包诸领域的9001质量体系认证;1997年,获全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先进单位;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级信誉单位;2003年,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为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2. 铁二院工总成都 铁二院与2007年2月8日更名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原名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成立于1952年9月。现隶属于世界企业500强、世界品牌500强的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二院属全国大型综合甲级勘察设计企业,自1992年以来始终位 于全国勘察设计综合百强单位排名前列。2006年被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表彰为全国优秀勘察设计企业。现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有国家甲级勘察、设计、咨询、工程总承包、工程监理、环境评价等资质证书和对外经营资格证书,设有线路、轨道、地质、路基、桥梁、水文、隧道及地下工程、站场、通信、信号、信息化、机车车辆、机械、结构、建筑、给排水、暖通、环保、电力、电气化、造价及航测等近三十个专业,依托铁路,业务拓展到公路、地铁、城市轻轨、市政工程、房地产、轮渡码头、工程总承包、工程监理、岩土工程施工等各类工程建设领域。目前是国内铁路行业勘察设计企业唯一获建设部颁发的具有公路勘察设计“四甲”资质证书的企业。1997年获取9001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和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国际标准认证证书”。2003年实现了9001:2000标准转换,获得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颁发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 中铁二院现有职工四千多人。其中:全国工程设计大师1人,四川省工程设计大师1人,四川省工程勘察大师1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中国建筑美学艺术

中国建筑美学艺术 0708180114 姜宇峰 世界文明古国、巍然屹立在东亚大陆的伟大国家——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占世界总数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超过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诞生于距今约10000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也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从一种结构体系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终结于二十世纪初。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可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为代表。 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发展历程以外,又有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的不同。 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而与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显不同。宫殿从夏代已经萌芽,隋唐达到高峰,明清更加精致。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规划观念,重视规整对称突出王宫的格局,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规整式格局有所破坏,汉代又开始向规整的复归,隋唐完成此一过程,元明清则更加丰富。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国历史最负盛名的三大帝都。 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及于其他几乎所有建筑类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贤圣哲的宗教建筑坛庙,以及在特别强调血缘亲缘的关系、特别重视“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等观念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帝王陵墓等,它们几乎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类型,以规模之隆重,气氛之肃穆而令人瞩目。 中国主要流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石幢、石灯等建筑小品。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充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而与西方宗教建筑的外向暴露,气氛动荡不安完全不同。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观向佛寺学习,同样具有安详的风韵。如若分类,佛道寺观大致可分为敕建寺观和山林寺观两类,前者更接近宫殿,严谨壮丽;后者更

简析中国传统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简析中国传统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作为研习中国书画的一名学生,也许对中国的传统美学体会更多更深刻一些,兴趣也更浓。可以说中国传统美学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而独特的土壤之中,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特有的领悟、体味、理解与展露。中国美学的实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它是从一个特殊的层面、特殊的角度来体现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努力,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下面从以下几点试析:人生哲学,独特性,人生美艺术美,其价值。 人生哲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在究天人之际,于天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之中,确立人的地位,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理想、人格的确立、人性的美善等一系列问题,而这种哲学观念又影响到中国传统美学,使其在对于人于天地间的地位、人的道德精神、人的心灵世界、人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的基础之上,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以“仁学”为核心的原始儒家哲学,构成儒家美学的哲学基础。儒家美学所体现出的特征乃是以人为本,具有朴素人本主义特征的美学思想。 基于美根源于人、人心、人的义理、道德,因而,受儒家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极为重视审美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人格因素。道家美学将“道”视为美的最高境界。一方面,在道家看来,“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道是超越时空的、绝对的、无限的;另一方面道又是“无所不在”,因而中国道家的思想,体道、观道、游道,以便使人的现实生命获得安顿,转化为艺术化的人生。而道,则不过是人的安身立命的最终依据的设定而已。 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体现在特别关注人生,重视生命,强调体验,它既是人生美学,又是生命美学,体验美学。这种美学思想是在体验、关注和思考人的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过程中生成并建构起来的,强调由审美对象的外部形式的,深入到内部实质的领悟,并最终沉潜于深层生命意蕴的感悟,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其认为审美体验活动是主体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是心与物、情与景、神与形、意与象、生命与活力的融合,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体验过程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把审美体验概括成“味”,并发展出诸如“体味”、“玩味”、“寻味”、“品味”、“研味”等一系列丰富的范畴、理论,它们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性质,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深度与广度,或表明审美体验的不同方式。审美体验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命体验,是生命体验的最高存在方式,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 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人生美与艺术美。如果说人生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孕育和形成中国传统美学的文化土壤,那么,人生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根与干,艺术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花与果。中国传统美学发展出追求人的审美极境的审美境界论。认为美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审美境界。人生境界反映着人在寻求自身安身立命之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状态,而审美活动,则通过澄心静虑,通过直观感悟,顿悟人生真谛,获得审美极境。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境界论与中国传统人学的人生境界论趋于合一。最高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是心灵的超越与升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无论是儒、道美学,还是佛教禅宗美学,都把人生的自由境界作为最高的审美理想与最高的审美境界。在道家美学中,老子把“同于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与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庄子美学更有着对“无所待”而“逍遥游”的理想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向往。佛教禅宗美学追求超越人世的烦恼,摆脱与功名利禄相干的利害计较,使心与真如合一,来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中国传统美学对于人生审美境界的追求,也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特点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三大特点 ——群体的和谐性、组合的内向性、阴阳的融合性中国自古以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建筑历史更是闻名世界。而不同地区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也不甚相同,各有特点,但其传统建筑的空间结构、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有别于西方建筑的特点,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点。 一.群体的和谐性 无论从古代都城、宫殿、寺庙、皇家园林还是居民的居住群建筑和谐性的展露莫不如此。从群体到个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注重这种和谐性的合理搭配,讲究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和谐融合之美。可以说“和谐性是中国群体建筑艺术的灵魂。”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和谐性大多体现在严谨纵直的“中轴”理念,从井然有序中层层扩大,左右延展,呈现和谐对称的态势,崇尚中轴的理念和依恋大地的情结,使建筑布局折射出井井有条的秩序感和对称均齐的和谐性。 下面将以故宫为例展开论述: 故宫是传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的典型案例和杰出代表,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造物观和设计技法与工艺的集中体现。在其设计建造时,遵循了许多儒家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所谓前朝,是指宫殿的前面是百官议政的朝堂;法拉兹·日·阿

卜——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所谓后市,是指皇宫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交易市场,以满足宫廷生活的需要;左祖,指的是皇宫的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右社,指皇宫的右面,是皇帝祭祀土地神、谷物神的社稷坛。再如,故宫的建筑都严格遵循对称的规则,沿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排列,而这条中轴线上的建筑,更以故宫为重心,这些建筑都坐北朝南,体现着皇帝的至尊。午门是故宫的正门,红墙黄瓦,朱漆大柱,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平面呈“凹”字形,以聚生气,中间洞开三门。在午门高大砖石墩台上建有崇楼五座,正楼九开间。这些都是传统思想“九五至尊”的象征。过了太和门就是三大殿。三大殿坐落在一个“土”形的三台上,这个三台一方面抬高了三大殿的高度,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中国文化阴阳五行中土居中,所以故宫的设计者将故宫最重要的部分用汉白玉砌成了“土”形三台。坤宁宫与乾清宫的名字和功用都是对应的。《易经》中,乾对天,主阳;坤对地,主阴。清、宁二字都是安定、详和的意思。故宫的后门为神武门,位于中轴线之北。神武门原称玄武门,为了避康熙玄烨之讳将玄武门改为神武门。故宫中有一条称为金水河的小河,横贯东西,将广场分为南北两半。在中国人的环境观念中,背山面水是一种理想的模式,甚至以风水的形式被固定下来。金水河自紫禁城的西北角流入宫中,并流经几座重要的建筑前面,以造成背山面水的吉利环境。 从其所遵守的道家原则还有中轴线的对称结构以及背山面水的理想模式,不难得出以故宫建筑群对群体的和谐性的痴迷。而作为在中

(完整版)国内外十大平面的设计大师

1、福田繁雄 国际著名设计大师 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会员 日本图形创造协会主席 国际图形设计协会会员 设计艺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1932年生于东京 1951年毕业于岩手县立福冈高等学校 1956年年毕业于东京国家艺术大学 1967年IBM画廊个展(纽约) 1982年应耶鲁大学之邀担任客座讲师 1997年日本通产省设计功劳奖——紫绶勋章 1998年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评委 2006第7届金蜜蜂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国际评委 福田繁雄教授是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之一,他的设计理念及设计作品享誉世界,对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设计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行的每一平面设计教材中几乎都能发现他的作品。福田繁雄的设计作品在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地广为展出,荣获多种褒奖,其中包括华沙国际招贴画双年展金奖、第九届日本艺术节奖、21届奥运会国际纪念币设计竞赛一等奖、美国国际招贴画展览奖等。多次获国际性大奖,包括: 1972年华沙国际海报展金奖; 1976 年教育部新人艺术促进奖; 1985年莫斯科国际海报展金奖; 199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报展大奖; 1995年赫尔辛基国际海报展大奖等; 2005年台湾国际海报设计大奖;

他创作的大量招贴画使他饮誉全世界,成了国际上最引人注目、最具有个性特征的平面设计家。福田的每一种新观念都是他不断探索,尝试不同可能性的方法的结晶。他总是弃旧图新,并系统地将各种创意、革新加以融会贯通。每一批作品都反映出他主观想象力的飞跃以及他控制和营造作品的匠心。他在看似荒谬的视觉形象中透射出一种理性的秩序感和连续性。 福田繁雄既深谙日本传统,又掌握现代感知心理学。他的作品紧扣主题、富于幻想、令人着迷,同时又极其简洁,具有一种嬉戏般的幽默感,并善于用视幻觉来创造一种怪异的情趣。由于他在设计理念及实践上的卓越成就,福田繁雄教授被西方设计界誉为“平面设计教父”。 2、田中一光 1930年生于日本。1950年毕业于日本京 都美术学院,后与人合作创办日本设计中 心。1960年成为该中心的艺术指导。1963 年成立了田中一光设计工作室。曾在 " 日本之历史" 大型博览会(大阪)、 "海 洋文化"博览会(冲绳)中负责整体设计, 在日本Seibu艺术博物馆、纽约Cooper 协会、洛杉矶文化交流中心和巴黎 Public博物馆举办过个人展,曾获得华 沙国际海报双年展银奖、东京ADC(广告联盟)优秀奖。 田中一光是日本设计协会、AGI(国际平面设计协会)成员,日本卓有成就的平面设计家,对战后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有很大贡献,在世界平面设计界中,占有相当的地位。他把现代设计观念揉和到日本传统艺术中,作品带有明显的个性:优雅、素净和单纯,富有一定的表现主义色彩,设计语言简洁洗练、意境清新、形式优美,在融合东西方传统美学观念与东西方文化特征之间,有独到的思路与手法,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视觉语言,以及鲜明的个性,在日本设计界掀起了一场对传统精神的再创造运动。 3、冈特·兰堡(Gunter Rambow) 德国设计大师,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 动作用,设计界、设计理论界的人们称德国为现代设计和 现代设计教育的摇篮。他的作品的独特风格、视觉语言的 魅力、表现形式的创造力,被称为世界杰出的“视觉诗人”。

第七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名单

根据《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评选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了第七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的评选。经过单位推荐、专业初审、评选委员会评审提名、公示,并经部常务会审定,授予傅学怡等29名同志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第七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名单 (按姓氏笔划排序) 序号姓名性别工作单位 1王丹男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2王长进男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3王亚勇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4冉理男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5史航男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集团工程有限公司 6朱华兴男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 7张同须男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8张宇男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9张辰男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10李明辉男中煤国际工程集团北京华宇工程有限公司 11杨启贵男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12汪双杰男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3汪孝安男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4沈又幸男浙江省电力设计院 15陆国杰男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16陈仁杰男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华东电力设计院 17周凤广男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18郁银泉男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19姚素平女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20娄宇男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21胡建华男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 22钦明畅男上海市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3倪阳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24高宗余男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25曹文宏男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26梁金国男河北建设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27傅学怡男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28蒋先国男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9戴一鸣男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探究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探究 发表时间:2018-10-08T16:03:51.247Z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5月下作者:彭子云 [导读]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十分显著的特点和内涵,其产生和发展也蕴含着建筑的特色和美学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特点的探究,从美学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挖掘中国传统建筑的美。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探究,为当今中国建筑的设计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发展思路,开阔当代建筑设计的眼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有着十分显著的特点和内涵,其产生和发展也蕴含着建筑的特色和美学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特点的探究,从美学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挖掘中国传统建筑的美。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探究,为当今中国建筑的设计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发展思路,开阔当代建筑设计的眼界。 关键词:传统建筑;美学;探究 引言 关于美学的研究一直都是学者的难点领域,每个人对美的认知和感悟都是不同的,鉴赏美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美学的研究往往也涉及到心理与大脑活动的研究。而什么是美?美的标准是怎么样的?美的规律是怎么样的?这些都是美学的研究中处于缓慢探索的领域。在建筑艺术的美学探究中,也有着类似的问题。本文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探究是基于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美的审视、鉴赏的过程,而且研究的对象基于中国特色的建筑,可以说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是有关中国建筑艺术审美本质的哲学。 一、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特色概述 (一)丰富的序列层次 在探究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色时,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序列层次的美。中国传统建筑中构建的序列层次与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认知有关。中国传统建筑十分注重建筑的生活礼仪特征以及生活实用特征。我国古代推崇的阴阳、人伦等属性也都从很大层面上影响着建筑者的构思。另外,丰富的序列层次也与我国古代社会中严谨的等级规定和礼制理论有关,这点体现在建筑细节上也是十分明显的,比如不同等级人用的瓦也都不同。对于序列层次的美可以通过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丛树万人家”看出。这句诗形象生动的画面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我国传统建筑中层次序列的美以及层次序列带来的幽美深长(如图1所示)。 图1中国传统建筑的层次序列及幽美深长 中国传统建筑中层次序列的美也与我国古代道教思想中“天人合一”有关[1]。在传统建筑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推崇整体与局部完美的融合,掺杂着社会属性的层次感、节奏感的建筑风格。但是这种一味地推崇整体的建筑风格,使得我国传统建筑缺少一种开阔、浪漫的建筑风格。 (二)人与自然相融合 人们对于美的认知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在我国古代,道教对于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都有着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我国传统建筑的选址与构思都深受“道法自然”的影响。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尽可能的尊重自然,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另外,这种道教思想影响下的建筑施工,对于建筑外表本身并不会追求过多的豪华,更加看重对于“情景交融”的内在意境的设计和施工。中国传统建筑强调的人与自然相融合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对大自然的尊敬,中国古代文化追求与自然的统一和和谐。在我国古代都城的选取和建造上也都充分考虑到将城市本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依托大自然来考虑都城建设。人与自然的统一也体现在我国古代的园林建造中,园林建造的风格也都是因地制宜,人工与自然结合,有种浑然天成的感觉[2]。人与自然的融合也是当今我国发展的重要国策之一,强

中国著名设计师

中国著名设计师 信息来源,豆瓣网、新浪网、百度、花瓣网、设计之家。 (1) 陈绍华--中国设计界的李敖。陈绍华,人名,较常见,较为有名的是中国当代著名平设计师,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常务理事、深圳市室内设计师协会的高级顾问。也是中国著名平面设计师有个性、最有成就的设计大师之一的陈绍华。 (2) 靳埭强在平面设计界是当之无愧的大师级人物。他曾获得过300多个设计类的奖项,其中很多是国际平面设计界一流的大奖。1999年靳埭强因为对设计界的杰出贡献,被授予香港紫荆勋章。 (3)陈幼坚,生于1950年的香港,凭着个人的天分和敏锐的艺术触觉在设计行业打拼了26个年头。他曾荣获香港乃至国际奖项400多个,在纽约、伦敦、东京等地名声大噪。1996年,被设计界视为“圣经”的《Graphis》杂志将陈幼坚设计公司选为世界十大最佳设计公司之一,1997年,海报及艺术挂钟被美国旧金山市现代美术博物馆纳为永久收藏品。但陈幼坚告诉记者,这次“东情西韵”的展览比所获得荣誉更能涵括他的设计特点和艺术追求 (4)王粤飞中国的平面设计史我们无法忽略一个人,他见证了这几十年中国平面设计发展。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和最早的设计师之一,197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系的王粤飞,1987年创办深圳第一家中外合资设计机构深圳嘉美设计有限公司。平面设计包装设计CIS 王粤飞华人设计师十大设计师深圳设计师 著名平面广告书籍 一,Making and breaking the grid(如何制作和删除网格) 一些平面设计师疯狂地喜爱着运用栅格进行设计,其他设计师则对此不感冒,因为他们认为栅格化的设计使得所有布局看起来大同小异。即使你是后者,也应该了解平面设计中的网格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如何运用它。这本书就是教你这些基本知识。 二,The Elements of Graphic Design(译者注:中文书名《平面设计原理》) 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教会你很多有关平面设计的历史以及基础知识。你将在书中学会许多关于空间、单元、页面架构和排版的重点概念。 三,Designing Brand Identity(译者注:中文书名《设计品牌标识:全品牌团队基础指南》)品牌设计并不只是商标设计,它的范围甚至超越平面设计。这本书将是一本向导,告诉你品牌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创造富有创造力的品牌。 四,Paul Rand: a designer’s art(译者注:中文书名《保罗兰德作品集:设计者的艺

中国建筑行业百强设计院、百强设计大师名单。

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百家名院名单央企院组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五洲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中国兵器工业北方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 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CCDI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联合工程公司 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总后勤部建筑工程规划设计研究院 地方院组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重庆市设计院 四川省建筑设计院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云南省设计院

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宁夏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吉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内蒙古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 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西藏自治区建筑勘察设计院 黑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筑设计研究院 青海省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维拓时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广州市设计院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山东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烟台市建筑设计研究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贵阳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昆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 福州市建筑设计院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兰州市城市建设设计院 高校院组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公司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重庆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浙江工业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从墙与空间的关系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

?技术开发与应用? 从墙与空间的关系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 程小蓉1 程 平2 (1.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610021); (2.四川大学艺术学院2003级绘画专业研究生 四川 成都 610065) 摘 要:文章探讨了中国建筑美学思想在传统民间建筑墙与空间上的表现,论述了传统民间建 筑墙与空间的哲理关系、美学关系、人文关系及演变趋势。从墙与空间的关系分析了界面与围合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建筑理念,倡导建筑创作多点民族性和地方性,弘扬中国建筑美学思想,传承中国传统民间建筑的优秀文化,丰富建筑的环境空间。 关键词:墙 空间 哲理关系 美学关系 人文关系 中图分类号: TU -8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024(2006)01-41-04 收稿日期:2005-07-05 作者简介:程小蓉(1957-),女,重庆市万州区人,副教授,从事建筑设计教学与研究;程平(1981-),男,四川成都市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从事美术学与油画研究。 中国传统建筑美不在其华丽气派,高大雄浑,而 在于它亲切的建筑形象、丰富多变的空间组合、宜人的建筑尺度、富有寓意而细致入微的民间建筑装饰、民间传统工艺的巧构与奇筑。墙与空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体,墙与空间的关系凝聚着民族传统哲学观念和审美取向,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记载了社会演变的历程。 1、中国传统民间建筑墙与空间的哲理关系 墙体是构成建筑维护结构的重要界面,在没有墙体存在的情况下,建筑空间几乎无从谈起。但有时去掉或挖空了墙体,空间却得以延伸、扩展,这种墙于空间的辩证关系,是中国传统民间建筑艺术处理手法的一大特点,是我们的民族传统所铸成的哲学观念决定的。老子的“有无”之论:“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从哲理上阐明了墙与空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本质特征。其实,世间万物都在这种“有无”相生的交织与挣扎中向前发展 。 图1 成都—院落空间 建筑原本是一个遮风雨、避虫兽的场所,由界面 围合而成。墙体便是围合空间的实体,然而,对于实体界面的消除,也是中国传统民间建筑存在的另类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墙的消除并不意味着空间的丧失,恰恰相反,它往往是空间的强化、外延、扩展、转化与升华。中国建筑对墙与空间虚实相生的经营,是追求天人和一的东方审美观在建筑中的映射,这个自然观,把天地拉近人心,使非建筑的室外空间 ? 14?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engdu Aeronautic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2006年3月第1期(总第66期)Vol.22No.1(Serial No.66)2006

中国的传统美学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影响 中西方历史进程不同、文化源不同,对美的认知异然 “美学”一词源于西方,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产物。18世纪,随着西方哲学和科学的蓬勃发展,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门类开始确立。鲍姆加登于1750年第一次使用“美学”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后的康德、黑格尔等人赋予美学更进一步系统的理论形态,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借助西方美学系统理论,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中国哲学体系中没有西方谓之的“美学”理论,但对美的本质、美的意识的感觉、情感,乃至悟性、性情的理解和诠释,在儒家、道家的哲学体系和理论体系中却比比皆是,这种理学体系至今保持完整并具有相当的生命力。对事物本质、意识的认知,古籍《易经》、《尚书·洪范》、《论语》、《大学》、《诗经》等皆涵盖其中。客观世界的主观意识起点高,主观世界的客观意识视野广,传统文化中以儒家、道家为主导的哲学理论延续至今,与西方哲学体系中建立的美学理论有所不同,这就是中国学者理解西方文化及美学理论较容易,西方学者真正明了中国文化的内涵相当不易的道理。 当然,文化本身不是用来比较的,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研究中。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着眼现实世界,认知中西文化的优秀与伟大,使之坚守与传承,保持人与自然的平衡,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快乐生活才是真正的目的所

在。深入探究美学的意义,真正理解人类哲学思想的建立与发展,从意识形态的演变、长期社会实践经验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并促进社会进步和美学理论的完善提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学追求的特点。 中西文明的历史进程、哲学体系不同,宗教、伦理及社会制度的发展不同,所以对美的本质的认知、审美意识、审美对象有明显的区别,其皆因文化源不同。 西方文明是海育文明的结果。旧石器时代,人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神,只有图腾,图腾是禁忌符号。对美的感知是“牙饰”。新石器时代以后,人们开始感觉有神的存在,神存在于大自然,也是大自然本身。神应是美的,光明的。 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的地中海文化,城邦的建立、氏族的解体、商业的兴起,这是人世之事,孕育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伦理意识。人凭借对自然的感知,创造出诸神,并将神人形化。男神,健壮的身体,发达的四肢,刚毅的面容;女神,丰盈的体态,柔美的线条。神是美的,古希腊的几何学(点、线、面)对处于萌芽状态的美学意识之美的形态认知,体现在诸神的雕像和为其建造的神庙中。哲学理念的建立,使其显示出人与大自然抗争的力量和超越自我的精神。由此建立的古希腊哲学也是西方哲学的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国家篇》第七卷给出著名的“洞穴之喻”,极为形象地阐明这一抽象的二元论哲学概念。柏拉图认为,在我们生活的可见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超越可见世界之上的更为真实的理念世界。没有走出“洞穴”的囚徒喻指常人,走出“洞穴”来到理念世界的人喻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