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心理学

传播心理学
传播心理学

传播心理学

1980复旦张骏德刘海贵出版了第一本新闻心理学专著

传播心理学的主要相关研究范畴:新闻心理学、传播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公关心理学、

主持人心理学等等

印象管理的内涵:指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

印象管理本质:戴面具行为和台前行为(社会心理学)

首因效应:又叫“最初效应”,也即日常所说的“第一印象”。它是社会知觉中的一种主观倾向,指“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

近因效应:又叫“最近效应”,也是社会知觉中的一种主观倾向,即在最近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交往关系的影响。

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是指对某个人的某个方面有了好的印象之后,便对这个人的其他方面也作出好的认识和评价,反之叫扫帚星效应。晕轮效应和扫帚星效应在意义

上相反,都是人们在人际知觉中产生的一种知觉偏见。

定势:指由先前的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框框、模式、习惯),影响到同类的后继人心理活动。定势效应分为知觉定势、思维定势等。由社会现象形成的定势叫社会定势。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库里肖夫效应:用一个没有任何表情的人物镜头同不同的情节联系在一起(欢乐的场景或者是悲伤的场景),会让观众产生完全不同的印象。(与蒙太奇有关)

登门之计:又叫“得寸进尺”,意思是,促使人们首先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就有可能让他接受一个大的要求。

后转弯之计:又叫“保留面子”,是说,当人们拒绝了别人的一个大要求(哪怕是合理的),或者作出了有损于个人形象的事情后,常常会为保留面子而接受一个小的要求。“放大呈现”和“收敛呈现”策略:这是一对意思相反的策略,指在特定的情况下,行为主体

有意夸大或贬低自己的一些信息,以强化别人对他的某种

印象。

移情: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

一般包含两种含义:①“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

②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

移情的功能:有利于传者获得正确的角色意识

可以帮助传者真正理解受众的需求

可以帮助传者真正体验受众的情绪情感

移情有利于传受者之间的心理互动

应变:应变即随机应变,意思是能随着(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应对行为。

反应时:即反应时间,指人的反应潜伏期,即从刺激出现,到人做出明显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应变的心理机制是创造性思维的几个特点: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思维的独创性。应变能力强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其言语功力也相应地具有这四种特征。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常体现为“旧的元素新的组合”。

所谓“旧的元素新的组合” 经常表现为:“情景中心的转变”

“已有结构的重组”这两种形式。

创造性思维的形式:

即兴式的创造——表露式的创造(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所写的《兰亭序》)

技术性的创造——表面上的改变或增加(收音机和mp3合一)

革新的创造——应用原理、原则或方式以改进现有的物品、结构、动作或方式(有人反复实验合成了第一台实验室内的蒸汽机的时候)

发明的创造——发明是产生前所未有的而又有商业价值的产品(蒸汽火车头/爱迪生发明电灯、唱机,贝尔发明电话等)

深奥的创造——将资料的抽象的概念整理成崭新的原理、原则或有系统的新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纳什的博弈论)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心理成分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聚合思维,再从聚合思维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

发散思维是指按照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可能存在的各种答案的一种开放式的求异

的思维方式

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心理学家威特金等发现了认知方式个体差异,即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的差异。场独立性者和场依存性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事物进行加工

时,主要依据的是内在参照标志(即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还是外

在参照标志(即外界环境)。前者为场独立性者,后者为场依存性者。

编辑是媒介重要的把关人。在取舍稿件时需要有较强的认知改组技

能;而新闻记者需要适应各种环境和与各类人打交道,要求有较高的

社会交往技能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所以新闻编辑在认知方式上多为场

独立性,而新闻记者则为场依存性,更符合职业对他们的要求。

受众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内外物质的结合,主客观的统一,最后外化为行为

外物质:信息的内容和载体;

内物质:脑和神经系统

主观:个人的思维、认知等主观反应

客观:信息的内容和载体;

受众的注意:注意的内涵:注意属于一种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依靠的是身体的感受器官:眼耳鼻舌身

注意的功能:①选择功能(媒介信息过剩——受众注意力有限——加以选择

接受)

②保持功能(注意保持一段时间,直到达到目的为止)

③对活动的调节功能(不能总是高度注意)

注意的种类: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区别再于有无目的、有无意志努力

引起受众注意的条件:外在刺激物——形式:例如版面的色彩、样式;

内在刺激物——内容:例如版面的内容

1、外在刺激物的特点(1)不同刺激物之间的差异,如强度、颜色、形态之间的对比度。

(2)刺激物的新异性

(3)活动的物体

(4)数量(瞬间信息一般能接受7±2)

(5)组织编排:在组织编排新闻内容时,可以将重要的信息置于首位

或尾位,这样信息记忆效果较佳

(6)提供形象的资料

2、引起受众注意的内在原因:

(1)新闻的特点与受众的注意:对新闻的需要是引起受众注意的内在动因,而受众对新(源于受众的内在心理需求)闻的需求是紧紧围绕新闻特点的。

(a)新闻的党性原则与受众期待引导心理;(受众心理需

要引导——答疑解惑,注意方法)

(b)新闻的真实性与受众的求真心理;

(c)新闻的时效性与受众的求快心理;

(d)新闻的新鲜性与受众的求新心理;

(e)新闻的接近性与受众的求近心理。

(2)受众的注意与认知协调:新闻报道在总体上使受众认知协调,心理平衡。当某类报

道量(这里主要指天灾人祸类)过大时会引起受众认知不

平衡,心理紧张,这时他们会对那些使其认知平衡的信息

倍加关注,因为这样可以使他们心理平衡,消除紧张。

如:三鹿奶粉事件,票贩子事件

受众群体心理:

1.报纸文字与读者心理:人接受的信息70%-80%都是来自视觉

报纸特点:平面、滞留、较抽象、携带方便(理论性强,方便深度报道,锻炼逻辑思维)2.广播声音与听众心理:特点:线形、附着性差、稍纵即逝、单位时间内信息容量大、时

效性强、声音带有一种不可描摹性,有很强的感染力、有很大的

弹性

案例:不可描摹性和感染力:《琵琶行》与现场演出

声音的弹性:徐曼和河北电台主持人的故事

3. 电视声画与观众心理:电视优势:形象、真实、时效性强、直观

案例:直观性:5频道教跳舞,直观可学会。

4、网络和网民心理:网民心理具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既开放又封闭,既自由又孤独

新闻受众的群体心理效应

1.接受暗示心理:暗示,指在无对抗条件下,媒体用某种间接的方法对受众的心理和行

为产生影响,从而使受众按照媒体的意图去行动。

2从众:从众心理:指受众个体在强大的新闻舆论或由这种舆论而引起的人际压力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态度、行为上表现出对新闻舆论的遵从。

3逆反心理:概念:指当新闻报道同受众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与传者意图相对立的情

绪体验或行为倾向。

表现:强化原有的态度,坚持原有观点

产生逆反心理

贬损宣传者

受众逆反心理产生原因:失实(事实都是假的)

失真(是真事,但没报道出本质,没反应真实本质)

失当(宣传度把握不当)

失策(处理的角度不合适)

失误(开始就是错的)

受众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传者素质低造成的,

比如报道失实,过于追逐隐私,有时则是事实本身

的问题。

4、受众的心理承受力:概念:指受众的新闻报道能否接受的主观感受。

两个特点:主观性:不同的人对同一新闻报道产生不同看法;

时间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承受力会有变化。

三、受众态度的形成及改变

1、态度内涵:受众主体对新闻客体较为稳定的,由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意向这三种成分

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

2、受众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受众态度的改变:指受众已有的态度因新闻媒介或新闻信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态度改变的方式:

态度改变:同向:由弱到强

由强到弱

异向:完全改变

影响受众态度改变的因素

(一)来自传者的因素

(1)权威性:指在受众心目中来自传播者的诸如地位、资历、专业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的因素。

注意是受众对权威性的认可度(部长,不把你当回事就没有权威性)。(2)可信性:指在受众心目中传者可以信赖的程度。同权威性不同,它强调的是传播者的传播目的是否公正无私。

如果权威人士说的话,感觉有私利在其中,会降低可信性。

媒体怎样提高可信度:(增强可信性的方法)

1“借他人之口为我说话”

(借他人之口宣传自己的观点)

案例:《德媒:世界金融危机中国一枝独秀》

2.找自己人揭短

案例:《布什承认打伊拉克没完没了》;

(3)喜爱性:指对受众有吸引力的来自传者内在的或外在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影响受众态度的改变。

当受众认为传者试图改变他的态度时,往往会出自维护自尊心的需要而倾向

于抵制说服,除非他喜爱传者。

(4)睡眠者效应:概念: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内容可能比信息源更能给受众留下深刻

的印象,也更容易改变受众的态度。

案例一:美国之音

案例二:南瓜馅饺子

(二)来自信息传递(沟通)的因素

(1)态度的差异和压力:指新闻信息所维护的观点和受众当时所持的态度之间的歧异

程度。态度的差异会导致受众产生改变态度的压力。

态度差异的程度分为三个等级:高度、中度、低度。从经验

看,似乎态度差异越大,受众越容易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但

是,态度差异太大了,就会适得其反。

(2)唤起恐惧:指传者试图凭据带有较强恐惧性色彩的媒介信息去改变受众态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表现形式往往是在新闻报道或新闻评论中以“如

果……那么就会……”的句式出现

究竟在传递的信息中蕴含恐惧的程度多大(高度/中度/低度)更容易让

受众改变态度?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在多数情况下,还是处于高度恐惧的被试更

容易改变态度。尤其是当恐惧与死亡相联系时。(非典流言)不过也有

人认为:当唤起的恐惧过于强烈时,其效果适得其反,甚至产生抵制

接受的心理。(刷牙的重要性宣传)

(3)单方面论证与双方面论证:指说服受众是只讲正面(或反面)观点还是正、反两

方面观点都讲效果好。与受众的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

案例:《致富经》(养蘑菇、米粉虫)和《对话》(有关

惠普和康柏的合并)

(4)结论的引出或结论的得出:概念:指传者的意图是由传者直接道出(即结论的引

出),还是由受众自己得出(即结论的得出)效

果好。

前者指传者把自己的观点直露于宣传材料之中,直截

了当地影响受众;(明示)后者指由于传者的真实意图

潜藏于宣传内容当中,所以受众只有通过思考才能从

中体会传者意图并得出某种结论。(暗示)

(三)来自新闻受众的因素

(1)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选择:指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接受、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1.选择性的接受:符合受众需要的或者是与受众原有的态度相似的内容更容易被接受。

2.选择性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选择性的记忆:感兴趣或者与自己关系较大的媒介信息更容易被记忆。

(2)心理免疫(预防灌输、接种效果):当受众对某些问题的反面观点事先有了思想准备,

甚至还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批驳时,当该问题的更大

压力出现时,仍能坚持固有的态度。

(3)人格变量:受众自身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气质类型等本身因素会影响态度的改变。(四)情境因素

(1)分心(又叫精神涣散):指当情境中出现的干扰因素使受众处于分心状态时,容易接受

传者的影响。

(2)压抑(补充内容):指传者有意制造某种令人感到压抑的气氛,从而使受众改变态度。

案例:“大一新生禁止旁听”、“儿童不宜”,反而产生强烈的观看的

欲望;

(3)强化:指传者通过提供奖品或进行鼓励等方式使受众改变态度。

案例:购买《新京报》送可乐、地图

传播领域中第三人效应的心理学影响因素浅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3-385-02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第三人效应理论作为传播效果研究的新内容,在西方传播学界产生较大影响。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受众普遍认为大众传媒对其他人的影响要比对自己的要大,自身并不容易受到媒介的影响,一定那个程度上大众传播效果并不对“直接受众”产生影响,而是通过第三者对“直接”受众产生影响。但对于第三人效应的产生,目前最合理的解释仍旧来自于心理学层面的分析,本文从心理学的分析角度出发,探究第三人效应产生的心理学因素,以期为第三人效应上研究提出新的思路与角度。 关键词第三人效应优越感乐观偏见自我服务 一、第三人效应产生背景与内容 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与社会学教授戴维森在美国的《民意季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传播中第三人效果的作用》的文章,文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人发现在太平洋一个岛屿的美军部队是由白人军官和黑人士兵组成,于是日本人便对该小岛上的美军部队散发传单,内容强调这是白人的战争,日本人和有色民族并无纷争。该传单还告诉黑人,不要为白人牺牲,要找机会投降或逃亡。散发传单的第二天,该小岛上的美军就撤退了。后来美军部队调查发现:其实传单上的信息对黑人士兵并没有劝服影响,却使白人军官担心黑人士兵逃亡而不得不指挥撤退。为什么对手的传单如此有效?戴维森对此提出了“第三人效应假设”,即“传播达到的效果(作用)并不是由于表面的受众的反应,而是那些可预测的或他们认为可察觉到的、部分其他人会作出的一些反应而导致的行为”。之所以称之为第三人效应,是因为第三人卷入了两种不同观察立场,按照那些试图对传播效果作出估价的人来说,它最大的影响对象不是“我”或“你”,而是“他们”――第三人。站在宣传者或其他劝服传播者的立场来看,第三人是那些在某些方面与表面受众的态度和行为有关的人,宣传家们实际上试图通过寻求影响其他人的的途径操纵这些第三人的行为。戴维森的第三人效应理论可以按照两个前提来进行描述。这两个前提是:1.人们倾向于认为媒介对其他人(即第三人)的影响比对他们自己的要大;2.这种观念的结果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他认为,在大众传媒领域,从事劝服传播的人认为会对其他人产生巨大的效果,而不是他或她自身。他们的理由是:“我不会受影响,但他们(第三人)会被劝服”。在有些方面,传播导致某些行为的产生,不是因为它对那些表面上直接指向的人产生影响,而是因为其他人(第三人)认为它会对它的受众产生影响。特别是负面信息,人们更倾向于这些信息对他人的影响比自己要大。对于第三人效应的产生原因不同学科基于自身的学科特点均有不同的解释,但心理学科影响因素一直为解释第三人效应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第三人效应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二、传播领域中第三人效应的心理学影响因素分析 为什么人们会认为负面媒介内容对别人的影响较大,而对自己的影响较小?目前较有影响的心理学角度的解释为自我增强倾向。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个体总是属于某个群体,群体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在人与人的交往互动中,个体总是在进行着自我知觉以获得对自我的认识,同时又进行着群际知觉以获得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只有一些人能够无偏见的认识自己和认识群体。但是另外一些人可能会高估(overestimating)自己和自己的群体,表现出自我增强,自己比别人更能抗拒说服性信息,更不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自我增强可以帮助人们保护自己的形象,维护乐观的期望,并使人们产生具备控制能力的感觉,自尊及自我的价值得到强化。学者henriksen与flora(1999)指出人有三种自我增强的偏差: (一)虚幻的优越感(illusory superiority)

大众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心理学 第一章 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传播渠道、认知主体。 二、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两个重点:“内向传播”、“传受者”概念。 第二章 一、传受者的心理:传受者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传者的心理的源泉主要来自物质世界,受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源于媒介世界。传受者心理的源泉是客观感性世界,因为媒介世界仅仅是它的的模写和拷贝。 三、媒介世界或媒介客体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媒介实体、媒介符号、媒介信息。 四、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观念性、主观性和能动性。 (一)观念性:主体的心理表象与客体之间有不对称性,主体对客体只是近似性的反映。 (二)主观性反映:指人们(包括个体和群体)对于同一刺激物产生不同的反映。 造成传受者心理主观反映的原因: 1、生理原因:主要体现在个体的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及其年龄、性别等方面。 2、心理原因 (1)需要。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其脑中的反映。 (2)动机。传受者的动机是推动其参与大众传播活动的制作或接收的内部原因,是传受者主体处于积极状态的心理动力。 (3)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生活方式与生活目标价值的看法。 (4)信念。信念指主体对于对象的确信不疑的认识体系。 (5)情绪状态。传受者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他们对某种刺激的认识,并作出某种反映。 3、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原因 (1)文化水平 (2)社会地位 (3)文化背景:指传授者的民族特点,包括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理及各种人文环境。 (三)传受者心理的能动性反映 人的心理反映是积极能动的,这种能动性反映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人们总是主动地把外界事物变成观念的东西,然后再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实践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受者通过使用媒介、参与媒介、反馈于媒介等能动性的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对大众传播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四、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 不仅是为了丰富学科理论,对人类传播现象进行更细致的探究,也是为了净化媒体,监督媒体,使其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也是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培养人们辨识能力的要求。 第三章 一、行为主义 (一)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意识改变为行为(即S→R理论),而把内隐的心理结构、意识排除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托尔曼等,把行为主义定义放宽,除了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以外,还包括整体行为,内隐性的意识历程和中介变量,将S→R变为S→O→R。 (三)行为主义第三代代表人物班杜拉等人提出并发展了社会学习理论。 (四)主要理论 1、行为主义理论★

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知识讲解

心理学对传播学研究发展的影响(摘自大众传媒心理学)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 1.简介 1.1华生古典行为主义 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反射规律。 1.2斯金纳新行为主义 他受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研究意识现象没有意义,主张心理学应描述环境和有机体行为之间的关系。他致力于行为的实验分析,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创立了操作条件反射并提出条件反射的强化联结理论。斯金纳是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认为可以通过操纵刺激条件来塑造动物的行为,并创造了训练动物行为的方法。 1.3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 修正华生的极端观点,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1.4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模式同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一起被称为解释学习的三大工具。在其观察学习的研究中,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并且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重刺激—反应、轻中枢过程的思想倾向,使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参照点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变。提出的学习理论包括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论、自我效能论。 2.行为主义对传播学的影响 2.1行为主义研究范式与效果研究 行为主义假设可以通过可观察的外部表现——即对各种环境刺激的反应——来了解人类。虽不否认有机体的内部过程,但认为由被试自我报告的发生在有机体内部的事情是无法通过客观的观察予以证实的。通过对行为的客观研究,既可以预测已知刺激引起的反应,也可以预测引起反应的刺激。行为主义采用实验方法,研究可观察、可测量、可控制的外显行为,这就要求所研究的现象(因变量)必须是能在实验当场被直接观测到的。 行为主义方法论影响下早期传播研究把传播效果定义为可观察的态度和行为改变,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因此只能以即时的显性的短期效果作为研究对象。当未能发现态度或行为的改变时,就只能解释为效果是强化而不是改变,或者是没有效果。这一研究模式局限了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传播效果研究思路。现在传播研究中的行为主义主要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而起作用,它所强调的客观实证的研究方法至今仍然对传播学有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已成为传播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2.2 S-R联结与魔弹论 行为主义的S-R理论是魔弹论的理论基础。魔弹论所隐含的“主动性是传播者专属的,效果是受众专属的”。这和华生所认为的,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的思想是一致的。即只要确定了传播内容,掌握了宣传技术,效果就会自然产生。魔弹论”的出现和流行还与当时的新的传媒形式——收音机和电影的出现有关。对于新事物的出现,人们总是带有本能的恐惧。 2.3观察学习与传媒暴力研究 在对传媒暴力的心理学解释中,最有影响的当属来自观察学习理论(Bandura,1973)

大众传播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 第一章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 思考题: 1、你认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是什么? 2、怎样理解“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3、什么叫内向传播?试举例说明其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功能? 4、你认为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有哪些途径? 5、现代心理学理论有哪些?你认为借鉴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于大众传播学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章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思考题: 1、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是什么?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者违背心理实质原则的表现有哪些? 2、试析人脑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产生社会效果的中介作用。 3、为什么说客观现实是传受者心理的最终源泉? 4、简析造成传受者产生主观反映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5、传受者的能动反映对象对传播业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第三章行为主义和大众传播 思考题: 1、运用社会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媒介环境与受者的交互影响。 2、试析“强化的替代性”和“学习的延迟性”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 3、媒介对榜样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4、试析正、负强化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5、举例分析媒体宣传应把握好负强化度的意义。 第四章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 思考题: 1、分析“潜意识”的内涵。 2、试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者的关系。 3、简述潜意识与传者创造灵感的关系。 4、简述潜意识与传者文风的关系。 5、传者应怎样通过自己的作品引发受者的前意识经验? 6、分析“集体无意识”的内涵。 7、媒体信息应当怎样表现集体无意识的三个层次? 8、简介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的具体内容。 9、谈谈你对广播影视节目以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为依据进行年龄和内容定位的认识。 第五章人本主义与大众传播 思考题: 1、在大众传播互动中强调以人为本有什么意义? 2、联系实际分析记者与采访对象在相互尊重方面的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3、媒体应当怎样观照、关怀、弘扬普通百姓? 4、经济报道怎样才能以人为本?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韩剧的热播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韩剧的热播 发表时间:2010-01-27T09:20:14.873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12月上旬刊供稿作者:杨五英[导读] 根据传受者心理互动理论,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需要不断进行以媒介符号为中介的相互之间心理上的动态平衡杨五英(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摘要:“韩流”一个新的名词正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并逐渐被大众所接受。而在这背后的本质却是中韩文化的一次碰撞。从1997年中央电视 台播出第一部韩国电视连续剧开始,韩剧持续火爆中国荧屏,收视率屡创新高。本文从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社会学习理论、集体无意识理论、传受互动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等角度探索韩剧在我国热播的原因。关键词:韩剧社会学习理论集体无意识理论传受互动理论人本主义 0 引言 “韩流的热潮”自20世纪90年代末,由中国媒体第一次使用以来,在既往的数年间“韩流”这个词已经成为媒体常用的词之一。“韩剧”现象的产生是韩国成功的跨国文化传播行为的结果,是韩国政府十年来的文化产业战略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韩国现代影视文化作品杰出艺术创作水平的展览。1997年,讲述保守家庭和开放家庭之间联姻故事的韩剧《爱情是什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极大反响,拉开了韩剧进军中国的序幕。此后,韩剧更是后浪推前浪,一波更比一波强,充斥着中国人的电视荧屏。《大长今》的播出,更是创下了韩剧收视率的最高点。是什么原因使得韩剧在我国观众中如此受欢迎? 1 韩剧编剧非常重视与观众的互动,这是韩剧成功的内在原因 根据传受者心理互动理论,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需要不断进行以媒介符号为中介的相互之间心理上的动态平衡[1]。在韩国,观众可以参与到剧情的编制中并对电视剧的剧情走向有不少的决定权。一般来说,一部韩国电视剧的筹拍周期为两年半,由电视台或者编剧确定好选题后,导演、编剧、制片人三方面共同策划剧本、选择场景,编剧甚至可以直接介入演员的挑选。剧组开机时,韩国编剧一般只会写好1/3的剧本,后面的部分则是根据拍摄进度边拍边写。在此过程中,他们会不断拿出已经写好的部分和观众座谈或发到网上,及时得到改进意见。编剧根据观众反馈的情况及时修改剧本来满足受众的收视期待,使观众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这种传受间良好的心理互动是韩剧取得成功的内在机制。 2 中国观众既可以从韩剧中了解独特的民族风情又可以寻找到文化上的共鸣,这是韩剧在中国流行的根本原因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指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祖先遗传下来的心理积淀在现代人潜意识深处的反映,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现代人的心理活动”。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集体无意识理论:其一是人类共性的方面;其二是民族性的差异;其三是同一国家内部因地域造成的区别。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就可以从另一角度理解韩剧在中国的流行了。 首先,韩国独特的民族风情,独特的“泡菜文化”,都在韩剧中有真实的再现,使中国观众真切的领会到异国的风情,觉得新鲜有趣;其次,韩国文化有着和中国文化共同的渊源。众所周知,中国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儒家思想对韩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伦理已成为当今韩国维持个人与集体、与社会,乃至与国家关系的粘合剂,成为朝鲜民族精神的动力,并通过传统社会形成朝鲜人的意识结构,可以说,儒教从开始到现在一直作为一个轴心在韩国的思想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因而,中国观众在观看韩剧时没有太多的文化疏离感,相对多数西方电视剧来说,韩剧更能在情感上打动中国人。韩剧场景虽然很现代,但骨子里却很传统。剧中的男、女主角往往都在苦闷、彷徨中思考人生道路、生存价值;浓厚的家庭观念在韩剧中也是无处不在,让国内观众不自觉地就会平添许多亲切感。韩剧骨子里传统、朴实的基调,东方式的谅解与宽容,唯美的情调等,体现了许多东方式的伦理观念,这些都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十分吻合。韩剧在毫无掩饰地表露出自己特有民族情感的同时也将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带入故事中,正是这一点从本质上迎合了中国观众的收视心理,使得中国观众产生了文化上的共鸣。韩剧表现出的独特的民族性以及和中国文化的共性带给中国观众独特的魅力,这也是韩剧在中国热播的根本原因。 3 观众可以从韩剧中寻找到学习的榜样,问题解决的方式以及宣泄情感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3]”现代社会,媒介环境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使用媒介的时间多于人际交往的时间,媒介成为很多人获取生活经验、社会交往经验的主要渠道之一。韩剧的生活化恰恰为广大观众提供了学习的范本。我们以韩国经典的家庭伦理剧《看了又看》为例进行分析。该剧最大的特点就是家常化,平民化,力求最真实的再现普通人的生活,把电视剧的进展搞得看上去几乎等同于现实中的情形。一部韩剧看下来,可以为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找到参考答案,了解到一些婆媳关系的注意事项,姑嫂之间如何相处,还可以完整地学到韩国泡菜、冷面的做法,甚至包括剧中男女主角的服饰打扮都成为观众学习模仿的范本,这一切仿佛一部纪录片一样真实的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在休闲放松的同时获得很多日常生活的经验。人是社会的人,一种普遍的心理就是怕自己落单,当从媒介中寻找到同类时,就感到踏实和释然,心理上得到满足和平衡,情感上得到渲泄。 4 以人为本,以情动人,注重对小人物的关照 韩剧非常真诚的去刻画小人物,真实的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哀怨情仇,没有过分拔高也不会有意贬低,还原生活和人物的本真面目,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拉近剧中人物和每个家庭之间的距离,使观众感觉剧中人物仿佛就是身边的亲人或同事朋友。这种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了对人本身的关照,让人觉得温暖和欣慰。此外,韩剧最主要的诉求点就在一个“情”字上,多以爱情、亲情、友情为主题,以普通人的生活为描述对象,展现韩国人民生活形态以及韩国伦理道德现状。通过“世上惟有‘情’难诉”这种模式来反映现代都市人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发生在感情上、心理上的种种矛盾纠葛和新的感受,真实而亲切地表现了人与人之间渴望沟通理解的意愿,以及随着经济日益发达而变化着的伦理观念。韩剧中的亲情表现得很真实,有人性的善与美也有人性的自私与矛盾;韩剧中的爱情演绎得很纯净,这十分符合东方人内敛保守的性格,也使人产生对纯美爱情的向往与归依之情。这种真实的亲情和纯纯的爱情让人感动也欲罢不能。 通过对韩剧热播的分析,反观我国电视剧市场,差异就不难看出。我国大量的古装武打剧,戏说历史剧,水平不高的涉案剧以及以婚外恋和第三者为主要题材的都市剧,大多根据制作者的想象编故事,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缺少以人为本、受众本位的思想,加之题材单一,什么流行就一窝蜂生产什么,极易使观众厌倦,而韩剧的异国情调、传统的家庭伦理和坚贞淳美的爱情则带给观众清新的感觉,弥补了国内电视剧市场的空缺,满足了大众对真、善、美最基本社会道德的心理渴望,自然也就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眼球。参考文献:

从传播心里学的角度分析快乐大本营

从传播心里的角度分析快乐大本营 快乐大本营是中国大陆湖南电视台办的一档综艺性娱乐节目,是湖南卫视上星以来一直保持的品牌节目之一。节目开始采用全民娱乐的类型,经常邀请一些有特殊才能的人物,一些可爱的孩子来表演,后又转为选秀节目,来选举其主持人;现在多以嘉宾访谈游戏型的综艺节目,经常邀请一些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知名艺人来访谈,游戏等。是湖南卫视的品牌节目之一。主题曲是啦啦歌快乐你懂的。口号——“快乐大本营,我们是快乐家族”首播时间:每周六19点35分;重播时间:每周日12点30分。现在的主持人是何炅,李维嘉,谢娜,吴昕,杜海涛。该风格定位为:清新、时尚,青春、快乐、八卦、贴近生活的娱乐风格。受众定位是全民,特别是年轻的观众。据资料显示,快乐大本营的收视率每每排在同时段的前三。这样的成功是怎样来的呢?我们就用传播学心理的角度看看。 快乐大本营这个栏目属于是大众传播范围内。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性。快乐大本营通过这一系列的综艺节目,通过电视这一平台我们付出时间,而他们得到收视率。不止如此,还收获了大量的广告费用,像是快乐大本营经常出现的oppo手机。我们可以看出快乐大本营的商品性。 从快乐大本营中,我们还看到了各种符号的使用,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像是服装符号,形象符号。在快乐大本营中,节目

的主持使用主持群的形式。快乐大本营现在的主持人是何炅,谢娜,李维嘉,吴昕和杜海涛。而最大的何炅虽已经是30多岁但是在节目中风趣幽默,该唱该跳的时候丝毫不含糊。谢娜更是直爽,大胆表演,甚至是不顾自己的形象。吴昕,杜海涛,李维嘉都是爽气,嘻哈大笑。这些主持人的符号都是年轻与活力。其次,服装符号,快乐大本营在每一期节目的时候,主持人都要穿上特设的一套服装,这是一个新颖的地方。可以很好的区分主持人和嘉宾。这是一种群体心理的暗示,我们可以看到,快乐家族的确是很团结。再者这些衣服都是一些休闲活泼代表着青春活跃的节目风格。最后,关于语言符号,轻松的,调侃的话,都是那些轻松的象征。 快乐大本营的受众定位是全民,特别是年轻的观众。体现了受众的选择。而受众也是选择性的注意,选择性的理解,选择性的记忆。 受众的节目接收收看也是来自于马斯洛需求层次。接触媒体满足其消遣娱乐的目的。在这中,可以说是使用与满足的双向制约下的结果。节目发展的来于是受众的需要,受众得到满足和需要。知识,快乐,等等。 “快乐大本营”的节目是时下比较热的明星或是电视偶像剧,在对其自身的材料的吸引力有足够的信心,因此,他们在节目的设置过程中做了一个巧妙的设置,即在节目的结束的时候,引入下期预告,下期预告里有下期的嘉宾,下期的内容,而又留着几

传播心理学

第一讲传播心理学概述 1、传播学(communication)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过程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在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2.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研究内容从传播及其演变(从符号、语言、文字到现在的网络、新媒体)到对信息符号的解读;从传播的类型(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到传播过程;从传播者、传播内容到受众;从传播媒介到传播效果等无不涉及。 就传播过程与心理活动本身而言: 1、传播是心理获得信息的唯一来源——心理离不开传播,心理离开了传播就会退化、萎缩甚至死亡 2、传播必须依赖人的心理来实现——传播离不开心理。传播活动离不开对“人”的研究,人的心理贯穿传播的各种类型。 就学科形成与发展的角度而言 1、传播学与心理学密不可分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勒温(卢因)(Lewin,K.)霍夫兰(Hovland,C.L.) 2、传播学的主要理论发展?魔弹论、需要与满足理论、积极受众论··· 心理学是传播学的母体学科之一 “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怎样相互影响…… 要懂得传播学,应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施拉姆 心理学基础知识 1、心理学是对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 2、心理学研究的不同角度: 认知过程 (1)心理过程:情绪过程具有一定的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 动机过程 心理状态: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心理特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2)意识和潜意识 (3)常态心理和变态心理

大众传播心理学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大众传播心理学模拟试卷(参考答案)《大众传播心理学》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120分钟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传播学者克拉帕将受传者对信息的选择性过程归纳为、 和三个方面。 2、传播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为、、 、、。 3、社会文化心理是指由于生活和生长在同一文化区域或地理区域而形成的共同的心理总体特征,它往往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包括和两部分。 4、完整的人类传播过程通常由、、、 四个基本要素构成。 二、选择题(请在正确的选项上打勾)(每题1分,共12分) 1、在拉扎斯菲尔德领导下进行的针对1940年美国总统竞选的调查研究发现观念首先从广播和印刷媒介流向意见领袖,再从意见领袖流向人口中不太活跃的部分。这一结果被概括为以下哪一种理论, A “守门员”理论 B两级传播理论 C 共同经验理论 D 传播互动理论 2、“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 A感知 B记忆 C注意 D思维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拉斯韦尔模式五环节的是 A传播者 B传播媒介 C传播效果 D传播技巧

4、职业传播者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发现和准确判断有价值的信息线索并构成传播内容的能力被称为 A 信息敏感 B 情感感受性 C 角色意识 D 自我体验 5、传播的双方要有效地沟通,必须满足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沟通双方必须具备一定的 A认识能力 B知识基础 C共同经验 D沟通愿望 6、我国新闻机构对来信来电揭发问题的读者实行保密性保护时,是行使了传播者的下列哪项权利, A 安全保护权 B 版权 C 消息来源保护权 D 参访权 7、传播者有意识地与受传者搞好关系,引发受传者对传播者积极的情绪情感从 第 1 页共 2 页 而取信于受传者,提高传播效果。这是利用了情绪情感的 A信号功能 B感染功能 C动力功能 D迁移功能 8、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强度的变化所需要的刺激量的临界值是。 A(感觉 B(感受性 C(感觉阈限 D(知觉 9、个性是指一个人的 A 心理过程 B 气质 C 整个心理面貌 D 性格 10、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所产生的干扰作用是 A 动机性抑制干扰 B 前摄抑制干扰 C 倒摄抑制干扰 D 痕迹衰退抑制干扰 11、用红笔划出传播材料中的重点是利用了知觉哪一种特性, A 知觉整体性 B 知觉恒常性 C 知觉理解性 D知觉选择性 12、“神啊,帮助我们吧,别让我们去评价他们,除非我们也经历过他们的生活”说明了在人际沟通中要 A 进行移情交流 B 树立容纳意识 C 利用赞扬的魔力 D重视情感因素 三、问答题(每题8分,共48分) 1、什么是传播,它的特点和实质是什么, 2、举例说明人的知觉过程有哪些主要规律。

传播心理学课件

传播心理学 第一章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 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大众传播心理学是由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构成的多级交叉学科,它既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可归入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个次级学科。 二.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 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一是传播渠道二是认知主体 (一)内向传播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渠道,其他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1、大众传播心理学把传受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反映它们是否把内向传播归入自己的研究领域。 2、大众传播学与传播心理学在研究人的问题上有相通之处,但是他们研究的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前者更注重宏观角度研究人类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活动,在传者与受者之间传递的是信息流,属于社会层面的活动; 而后者从微观视角研究传播活动中人么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在传者和受者之间传递的是心里流,术语心理层面活动。 (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具体讲就是研究因大众传播诸因素引起的传受者显在或者潜在的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发展、互动等特点和规律及传受者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三)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 (四)“传受者”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 A引入传受者概念的理由: 从传者和受者是“人”的角度来理解; 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 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 B这个新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传者和受者作二合为一的理解。 三、传播心理学现状 (一)学科构建的可能性: A在“研究人”的问题上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有交叉之处; B从心理学家在传播学先驱中的构成比例看,这两门学科源远流长; C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这两门学科彼此渗透的证明。 (二)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途径: 应遵循循序渐进、有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途径。 按照“学科”的第二个定义,像大众传播心理学则可以归入学科范畴: 主要研究方法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和解释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同时应努力寻找在传播活动中独有的心理现象。 1.1 什么是知觉?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对事物的整体反应 觉察分辨确认 1.2 知觉中的两种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依赖于刺激物的特性 自上而下的加工:依赖于知觉的主体 1

从传播心理学视角分析

从传播心理学视角分析“网络暴力”成因 https://www.360docs.net/doc/b08106539.html,/2008-04-21 10:03:28来源:人民网 [摘要]自“虐猫事件”后,网络暴力现象愈演愈烈,“铜须门”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接踵而至,网民的道德审判、恶搞谩骂给当事者心理造成极大的创伤。在本文中,笔者试图运用勒温的“场理论”分析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第一部分分析了网民心理,探讨了集体无意识、从众心理、狂欢心理与网络暴力现象的关系;第二部分分析了网络环境,解析了网络匿名性、BBS把关人议程设置对网络暴力现象的推波助澜作用。 关键词:“网络暴力”道德审判网民心理网络环境 不经意间,“很黄很暴力”成了网络火爆的流行语。这条短语的流行缘于2007年12月27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关于净化网络环境的新闻,其中采访了北京某小学生张殊凡,她这样描述自己对网络环境的看法:“上次我查资料,忽然蹦出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马上把它给关了。” 短短几秒钟的出镜,张殊凡自己可能也没想到,会引起轩然大波。只因一句“很黄很暴力”,关于她上镜的视频、图片一夜成灾;各大论坛随即出现了许多帖子来恶搞“很黄很暴力”;还有人制作了色情漫画图来影射张殊凡,更有人发起了人肉搜索令,公布了张的履历等私人资料…… 姑且不论网络环境到底黄不黄,暴不暴力。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说,她还只是个孩子,幼小的心灵能承受起这样的恶搞吗?所幸的是,各大网站终于关闭了有关视频,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淡化这起事件,让当事人回到正常的生活。 始作俑者这样为自己辩解:小姑娘很正经的“表态”之所以会被恶搞,其实是因为她在“特殊的年龄”、“特殊的场合”说了一些“特殊的话”。一个网页既“很黄”又很“暴力”,这么“特别”的“集大成网页”,怎么偏偏被这位查资料的小学生给碰上了?一个13岁的

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新闻业务真题

二〇〇四年 传播 名词解释 1、拉斯韦尔5w 2、文化规范论 3、传播情景与情景意义 4、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传播的基本观点 简答 1、组织传播的功能 2、受众选择媒介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3、批判学派研究的主要特点 新闻理论 名词解释 1、时效性原则 2、新闻传播的舆论导向 3、新闻自律 4、新闻传播的权能控制 简答 1、新闻学与传播学异同 2、新闻价值标准相对性 3、新闻受众心理的基本特征 4、新闻舆论监督的对象和范围 二〇〇五年 新闻 一、名词解释 新闻功能 新闻敏感 报纸编辑工作流程 二、简答 1.新闻评论常见结构形式 2.选择新闻稿的标准 3.新闻事实与采访对象的心理定势 传播 名词解释 1,符号互动

2、把关人 简答 简述大众传播者与信源的三种关系 新闻实务 简答 1、为什么记者采访要到现场观察 2、选择确立新闻报道主题的标准 3、华尔街日报体的文本结构 2006年 新闻理论部分 一、概念题: 1、新闻学(广义) 现代意义上的新闻学是指研究新闻,新闻事业,新闻传播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新闻学是指新闻学这个独立学科的完整知识体系,包括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历史新闻学,管理新闻学。 2、新闻受众的物质功利需求 新闻受众对新闻信息内容的需求分为物质功利需求和精神满足需求,其中物质功利需求包括1234 3、新闻舆论的特点 新闻舆论是指通过新闻传播活动而表现出来的舆论。它有三个特点,一是形态多样性,二是组织性,三是权威性。(然后详细介绍三个特点) 4、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社会环境五个方面,五个方面共同作用力决定了新闻传播效果其中传播者是主体因素。受传者是最权威的评价者。传播内容是决定传播效果最本质的因素。 5、媒介产业市场 媒介作为一种特殊产业要得到发展,关键是进入市场。媒介产业市场分为受众市场、广告市场和一般消费者市场。其中受众市场是指……广告市场是指…… 二、简述题: 1、为什么说新闻价值是相对的 社会环境不同,新闻价值不同123 媒体不同,新闻价值标准不同123 受众对新闻价值来说也是一个变量。12

摇滚乐的传播心理学分析(一)

摇滚乐的传播心理学分析(一) 摘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摇滚之所以能在青年一代中迅速传播开来除了摇滚乐中所要表达和追求的东西符合当时时代的心理脉搏外,还于与青少年特殊心理特征有关。青少年的这些特征都为摇滚乐的传播留下了心理空间。 关键词摇滚乐传播青少年心理 AbstractFromapsychologicalpointofview,thereasonswhytherockintheyoungergenerationispopular arethepursuitofthingstherockandrollexpressesbeinginlinewiththepsychologicalpulseofthetimes,a ndthe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youngpeople.Thecharacteristicsoftheseyoungpeopleofrockleft apsychologicalspaceforthespread. Keywordsrockdisseminationofadolescentmental 摇滚乐发源于美国,以黑人音乐、蓝调为基础。开始流行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摇滚乐以其灵活大胆的表现形式,富有激情的音乐节奏,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如果说50年代的摇滚乐还是把眼光停驻在小汽车、姑娘、爱情、逃学之类反映青春骚动的主题之上,那么60年代则使摇滚开始具有了相当的思想深度和社会责任意识。……(摇滚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或者一宣泄青春期过剩精力的方法,而已经成为一种年轻人思考和表达的途径。①当这种以“思考和表达”著称的音乐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传入我国后,不仅出现了象崔健、郑均等这样摇滚乐手,还出现了“黑豹”、“超载”等摇滚乐队。连主流人士也给于了很高的评价,如美学家高尔泰就曾形成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判断:也许崔健和他的摇滚乐是中国惟一可以启蒙的文化形式。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摇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来吸引那些为它痴狂的青少年呢?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它在青年一代中广泛传播的原因。 一、宏观上,摇滚乐的传播符合了时代的心理脉搏 1986年5月9日、10日夜,北京工体“让世界充满爱”百名歌星演唱会上,崔健挽着一高一低的裤脚登上舞台,吼出了那首标志着中国摇滚诞生的《一无所有》。从此,摇滚乐开始在中国落地、发芽。此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人民刚从文革浩劫的政治阴影之中摆脱出来,经历着一个文化复兴与反思的过程。这时引入的摇滚乐也和其他新兴的文艺类型一样成为解放被压抑的人性、唤醒人们生活热情的有力助手。而摇滚乐的反叛精神恰恰切合了当时的青年一代反思历史、批判腐朽传统的心理需要。②可谓是当时中国的气候为摇滚的进入和传播提供了土壤,而摇滚自身的“思考和表达”方式符合了当时中国一代青年人的心理脉搏。 二、微观上,摇滚乐的传播符合了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特征 1.青春期偶像崇拜心理的必然选择 偶像崇拜也许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过渡性行为,它是青少年在自我否定期追求自我肯定和理想自我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有助于青少年投射自我及自我价值以及重新建构自我。 ③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个人对所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其本质在于对崇拜对象的社会学习和依恋。人们之所以崇拜偶像,是因为人们相信偶像的真实性。④弗洛伊德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发展的标准方向,因为青少年增强的欲望行动不能只指向父母及同辈人,也需指向象偶像这类较远的人。⑤而摇滚所表达的那种激情和伟大、叛逆和反抗正好表达了青少年的心声,青年人也在那些摇滚斗士的身上找到了自己所追随的自由和叛逆。摇滚满足了青年的心理需求,摇滚歌手成了青年心理表达的代言人。自然也就成了他们追逐和模仿的榜样,成为了他们的心理偶像,摇滚乐也就自然而然在青年人中传播开来。 2.摇滚乐满足了青少年追求自由、渴望真实的内心表达 青少年在走入一个由成人构成并掌握话语权的社会以后,他们的言行往往会显得另类,受到来自家长和社会的管教和制约。这时的青少年就会在内心产生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欲望。按照弗洛伊德及其女儿的观点:青春期(12—20岁)的发展,个体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从父

从传播心理学看电视真人秀

从传播心理学看电视真人秀 如果要问现在电视屏幕什么节目最红,我一定会告诉你,当然是真人秀节目,从前一段时间的《中国好声音》,到刚刚落下帷幕的《我是歌手》,再到现在热播的《中国星跳跃》和《星跳水立方》,这些节目都是真人秀节目,有普通老百姓的秀,也有大明星的秀,他们的真人秀都给我们全新的感受,这也早就了现在电视荧屏真人秀独大的局面,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真人秀会如此火,它究竟迎合了观众什么样的心态,传播速度如此之快,让我们在一夜之间感受到真人秀的魅力,接下来我们就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去解析一下这一现象。虽然铺天盖地、千篇一律的真人秀节目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然而“存在即是合理”,本文试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真人秀节目走红的原因。 媒介角度:再现型媒介中的呈现型效果 传播心理学把媒介的类型分为呈现型媒介和再现型媒介两种。呈现型媒介是人们利用自身的器官活动(包括表情动作、装束打扮等)表达社会意义的形式,它主要用于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而再现型媒介是指人们利用工艺或技术手段(包括书籍、绘画、电视、电话、网络等)表达社会意义的形式。对于广大受众来说,他们更倾向于接受表现原生态的呈现型媒介。因此,当媒介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从再现型媒介中找到呈现型的效果。 然而任何作品不管是呈现型的还是再现型的,都绝不应等同于所拍摄对象的原生形态,而应充分体现拍摄者制作者主体的假定,如要实现至真,除了总体上要遵循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创作原则,还要在这一前提下追求更高的真实,即符合人的情感发展的真实原则与情感真实的逻辑。 真人秀节目作为一种电视艺术,同所有的再现艺术一样,为人们提供的不过是关于外部世界的幻象。但是由于它所具有的视听音画即时传真的特质,所提供的幻象让接受者感到更亲切、更真实、更像生活的原生形态。这种类似生活原生形态的呈现型效果,满足了人们观照现实的外部世界,并由此实现对自我生存状态的理解和评价的本能需求,因而产生出精神上的愉悦。另外,真人秀节目十分重视观众的参与权和决定权,例如《超级女声》节目中的主角不是演员,而是通过“海选”的方式从“普通人”中选拔出来的。观众本身是节目的组成部分。他们同参与者感同身受,同喜同悲。观众的投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可以改变节目的整个进程。这样就把受众的情感调动到极至,呈现出了更高的真实。 传者角度:对受众心理意识的开拓 (一)“真”。 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博德里亚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现状提出的“消费社会和大众传播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物质丰盛,精神状况却截然相反,呈现白色。这是一个充斥着预防性白色的饱和了的社会,一个没有眩晕没有历史深度的社会,一个除了自身神话或者不断神话之外,没有其他神话可以立足点的消费社会。也许只有激进的革命的突发事件和意外的分化瓦解才能打碎这“白色的弥撒”。在这样一种情形下,人们产生了一种“审美日常生活化”的心理。往日那些经过训练的事先排练好的节目不再吸引人,人们逐渐开始追逐这种带着生活原滋原味的节目。真人秀节目的成功就在于对于这种受众意识的开发,其特色就在于“真”,它采用纪实的手法,将摄像头对着一批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真实的人,真实的记录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状态。 (二)“人”。

传播心理学理论性质剖析-2019年精选文档

传播心理学理论性质剖析 传播心理学是一个含义不确定的概念,正是由于这种含义的 不确定性,导致了传播心理学在基本理论假设,研究对象,研究 内容,学科定位上都出现了一定的混乱, 因此有必要对传播心理 学的理论性质进行深入剖析,并对传播心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存在的合法性进行论证,这种论证对于界定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明确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认清学科基本假设及逻辑起点, 建其学科体系,定位其学科位置及确认传播心理学存在的价值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要想对传播心理学的理论性质有一个清晰深入的理解,首先应该明确传播心理学的概念,其次要对传播心理学 的基本假设或者逻辑起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次应该明确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最后需要正确认识传播心理学与心理学、传播学、新闻心理学的关系。 、传播心理学的概念辨析 关于传播心理学的概念,目前的研究中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有研究者认为“传播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也有研究者认为“传播心理学是研究媒介化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人的心理变化”。敬蓉认为“传播心理学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成果,研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进行的新闻、政治、经济、社会、观念、知识、商品、娱乐等多种信息传递的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 动规律的科学”。刘京林认为“传播心理学是研究媒介化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规律即其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韩向前关于传播心理学概念的界定是从大传播学的角度出发的,“其研究范畴包括人类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切心理活动。”可以看出,对传播心理学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界定和理解,这就造成了传播心理学定义和内部理论上的不统一。 因此有必要树立一种大的传播心理学观念,融合和统一传播心理学的定义和内部概念。所谓的大的传播心理学观念是指放宽传播心理学自我封闭的界限,对研究对象进行完整的认定,从而提供对人类传播心理的全面理解。它有助于克服对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那种切割和分离的理解,有助于提供人类心理的全貌。大的

传播心理学资料

1、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 (一)“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 (三)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 (四)“传受者”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 2、什么是内向传播? 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就是指传媒信息借助符号系统在人脑的传入、加工、编解码、贮存、输出的全过程。也可以理解理解为人脑对媒介信息(刺激)的认识过程。 内向传播是三种传播形式的基础(其他传播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心理学把研究传授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3、你怎样理解“传受者”这个概念? 第一,从传者和受者是“人”的角度来看:传者是传播信息的人,而受者是指接受信息的人。 第二,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传者和受者既是传者,同是也是受者。 传受者是:传者与传者、传者与采访对象、受者与受者等之间的心理互动。 这个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的传者和受者作合二为一的理解。 4、西方心理学有哪几种理论(流派)呢? 神经生物学论、 行为主义论、 精神分析论、 人本主义论、 认知心理学 5、西方心理学的五种流派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有哪些?主要理论是什么? ①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 ②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美)刺激—反应心理学”,即S—R心理学;代表人物: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斯金纳强化理论;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③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荣格。潜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两大支柱:心理结构的无意识论心理动力的本能论, 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6、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定义: 大众传播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研究,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者和受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1、什么是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①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②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主观能动的反映; ③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2、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 心理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另一方面,个性一旦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