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镇静深度监测的比较和评价

麻醉镇静深度监测的比较和评价
麻醉镇静深度监测的比较和评价

麻醉镇静深度监测的比较和评价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200001)

杭燕南周仁龙

近年研究提示麻醉镇静过深会发生许多不良反应:①心动过缓;②循环抑制和低血压;

③呼吸抑制;④低氧血症;⑤认知功能障碍;⑥免疫抑制;⑦ICU停留时间延长;⑧呼吸机辅助时间延长;⑨静脉充血;⑩医疗费用上升。麻醉过浅使应激反应增高,发生高血压和心动过速,可能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发生脑血管意外。所以围术期监测麻醉深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想的麻醉镇静深度监测设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准确监测病人的镇静状态,并与临床镇静表现有较好的相关性;②数据正确可靠;③设置与使用方便,可从不同距离方便地获取数据,结构紧凑,具有独立性;④能为临床医师提供决定性的帮助;⑤不受电磁与其它电器设备的干扰。但目前已有的麻醉深度镇静监测仪器都还不能满足全部要求[3]。1.镇静评分的临床应用

镇静评分有30多种,比较公认的有Ramsay Sedation Scale(RSS), Motor Activity Assessment Scale(MAAS), Riker Sedation-Agitation Scale(SAS)等。对于镇静评分方法的评价,Micheal A.E. Ramsay的观点是:“临床麻醉与重症监护治疗中的镇静,重要的不是选用哪一种镇静评分,而是使用与不使用这些方法的问题,就已经获得公认的这些镇静评分方法,合理地应用于临床均能有效地防止镇静过深或过浅的发生。”以下是三种具体比较常用的镇静评分方法(表1)。

表1 三种镇静评分表

评分

病人状态

RSS MAAS SAS

0 -- 对伤害性刺激无反应--

1 紧张,激动,不安仅对伤害性刺激有反应对伤害性刺激无反应

2 合作,有定向力,安静对触碰有反应安静,但对指令无反应

3 对指令有反应安静,合作安静,较难唤醒

4 入睡,但对轻碰或较大的声音

刺激有较快的反应

不安,合作安静,合作

5 入睡,但对轻碰或较大的声音

刺激有缓慢的反应

激动激动,但可听从指令安静

6 入睡,对刺激无反应剧烈的激动很激动,无法安静

7 -- -- 剧烈的激动,有袭击他人倾向

2.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

2.1 BIS与麻醉药

对于异丙酚或硫喷妥钠麻醉的病人,BIS监测有利于术后更早的恢复和拔管。Sleigh的研究[5]给出了全麻几个过程中,BIS值的一般变化范围见图1。Katoh的研究提示BIS和地氟醚、七氟醚吸入浓度呈线性相关,但七氟醚浓度超过1.4%时,BIS不再随浓度上升而下降。Guignard的研究结果示BIS可以减少异氟醚的使用量,但在异氟醚麻醉的恢复没有显著性改善[6]。地氟醚麻醉的病人,由于减少药物使用可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增加病人对麻醉的满意度[4]。吸入等效的氟烷与异氟醚,前者的BIS值显著高于后者,这提示BIS

不宜在氟烷麻醉时使用[7]。

图1 全麻过程中BIS 值的变化范围

有研究显示BIS 对于阿片类药物的镇静监测效果较差,但复合使用阿片类药物可以减少各种刺激引起的BIS 值的上升。

2.2 BIS 在小儿与妇产科的应用

Chin 的研究示七氟醚1.5%时,可以控制BIS 值于60以下,在剖腹产中可以使产妇意识消失[8]。妇科腹腔镜手术实施快通道技术的病人,BIS 使用与不使用,在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医疗花费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9]。

Rodriguez 在小儿吸入麻醉的研究示BIS 对于小儿镇静程度的监测个体差异性很大,在以体动为镇静结束点与BIS 值的比较,示BIS 对于体动无有效的预计性,故在小儿病人中,BIS 的应用有一定的限制[10]。但Bannister 等的研究则提示,BIS 监测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小儿麻醉中药物的使用,加快术后恢复时间[11]。 2.3 BIS 在ICU 的应用及对预后的影响

对于复苏过程中,Muncaster 的研究显示BIS 的预测作用没有脑电图综合分析可靠,但就目前已有的关于麻醉深度监测中,尚无可靠的方法[12]。在ICU 病房中BIS 监护不能很好反映有脑病或神经系统损伤患者真实的神志清醒程度。由于自主神经运动对EEG 的干扰,许多病人测得的BIS 值高于经临床评估所预测的程度。Kurita [13]

认为BIS 是一个准确的镇

静深度监测指标,但它不能预测切皮时的体动反应。在一项研究示术中BIS 过低可能是死

亡率上升的原因之一,见图2[14]。

24681012141618年轻者

中年人

老年人

年龄分组

发生率

<4040~60>60

图2 不同年龄组BIS 值与术后一年死亡率的关系

2.4 BIS存在的不足之处

BIS评定麻醉深度依赖于麻醉方法,主要反映病人的镇静和睡眠深度。使用大剂量阿片类药物的病人对切皮无明显体动反应时,仍可能显示较高的BIS值。BIS与警觉/镇静评分(OAA/S)有相关性[15]。一双盲研究示RSS镇静评分与BIS值之间也有较好的相关性,但两者的变异性较大,且BIS对于由浅入深的变化过程中的反映欠佳[16]。BIS用于麻醉深度监测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该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镇静药作用程度、意识恢复程度和指导术中麻醉药量的控制。但不同种类和剂量麻醉药及不同给药方法对BIS的影响不完全一致。

3.病人状态指数

病人状态指数(Patient State Index, PSI)是临床上较新的镇静监测方法,通过收集4 道脑电图的信息,实时诊断脑电图波形,并提供量化的值(0~100)。PSI与BIS读数的意义见表2。

表2 BIS 与PSI读数的意义

目前投入临床使用的PSI监测仪器是PSI4000,它可提供2 个交互可视窗口,将4道脑电图信息实时诊断,以不同的颜色表示病人PSI,每2.5s更新一次读数,每6.4s更新一次趋势显示。

在306例病人参与的一个多中心研究中,以PSI4000为指导进行的异丙酚-阿芬太尼-NO 麻醉中,相对于使用传统经验性镇静的实施方法,药物使用剂量,拔管时间,住院天数等均有明显改善[17]。

Gugino等[18]在16例健康志愿者中,以异丙酚和七氟醚进行麻醉,结果显示PSI与病人镇静程度相关且独立于麻醉方法,轻度的镇静伴随大脑后叶α波的下降及前中央叶β波的上升,随麻醉深度的加深,α波明显占优势,δ和σ波略有增强。以上变化在镇静由深变浅过程中,可逆性地发生变化。

Chen的研究中,PSI与BIS在麻醉的诱导与维持中对于意识的丧失与苏醒,静脉与吸入药物的给予均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但PSI较BIS在信号采集能力与抗干扰的能力上更胜一筹[19]。对于异氟醚、地氟醚、七氟醚、异丙酚、氧化亚氮/镇痛药的给药与PSI的关系的研究显示,PSI与这些药物的单独给药及联合给药均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以有效地作为监测麻醉深度的方法[20]。一研究中,病人进入无反应状态的BIS为66,PSI为55,而进入有反应状态的BIS为79,PSI为77,两者均有很大的差异,结论示PSI与BIS对于个体意识状态的监测均有不足[21]。

PSI目前还是临床上较新的镇静深度监测方法,虽然PSI与BIS均自脑电图中采集信号进行分析,但就已有的文献来看,PSI在临床监测中较BIS更稳定,而有关PSI的优缺点,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4.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ndex)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Index, AEPindex)可反映AEP波形形态,

其计算方法为波形上相隔0.56ms的数个点,每相邻两点振幅绝对差的平方根之和。

4.1 AEPindex临床应用

Kurita[13]的研究结论是:AEPindex能够有效预测在七氟醚麻醉中病人镇静深度和切皮的体动反应。Kenny等在进行闭环异丙酚静脉麻醉中,以AEPindex为反馈指示指标,在术前AEPindex值为73.5,术中为37.8,意识恢复为89.7,结果显示血流动力学平稳,无体动与术中知晓发生。

在体外循环与低温状态,Doi等比较了SEF,MF,AEPindex以及BIS,结果显示四者中间AEPindex在体外循环与低温中显示最为稳定,而BIS随降低波动范围增大,甚至有显示值超过术前,随复温BIS的波动性渐变小。

4.2 AEPindex与BIS的比较

AEPindex与BIS用于监测麻醉深度的区别在于:BIS与麻醉中的镇静催眠程度相关,它是一个监测镇静的良好指标。而AEPindex能提供手术刺激、镇痛、镇静催眠等多方面的信息。当使用大量镇痛药后,BIS难于预测体动,这种情况下,只有AEPindex才能全面反映麻醉深度,预测体动和术中知晓。

Gajraj等比较了AEPindex和BIS在异丙酚靶控输注麻醉中的变化,在整个麻醉诱导和维持过程中,有意识和无意识状态下,AEPindex平均值分别为74.5和36.7,BIS分别为89.5和48.8。麻醉恢复期BIS逐渐升高,而AEPindex从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变的瞬间突然升高。麻醉结束后,随着脑内麻醉药的代谢清除,BIS逐渐升高,此时EEG活动逐渐增多,但直到意识恢复前唤醒中枢仍处于“关闭”状态,而AEPindex反映唤醒中枢活动的指标才能监测到意识恢复时的突然变化。因此Gajraj认为恢复期AEPindex的突然升高表明其能监测唤醒中枢活动,能够预测意识的恢复。

Doi等在研究AEPindex、BIS、SEF和MF对喉罩插入时体动反应时发现,只有AEPindex 是预测体动的可靠指标,50%病人发生体动时的AEPindex值为45.5,其低于33发生体动的可能性不到5%。AEPindex在预测体动方面较自发EEG信号(BIS、SEF和MF等)更好,这可能由于AEPindex不仅反映皮层且反映皮层下脑电活动。

White等[24]新近发表的报告,揭示在地氟醚麻醉中BIS与AEPindex的应用,可以适当减少地氟醚的使用浓度,从而使病人术后恢复更加迅速。Recart等[25]的研究示以AEP和BIS 均可以有效地减少术中麻醉药物的使用,缩短术后恢复时间,病人主观满意度也在增加,二者无显著性差异。

在七氟醚开始吸入至平衡及停止吸入的消除过程,AAI与BIS均有很大的变异性,诱导期间AAI的变化较BIS更大,这说明二者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地研究[26]。

5.熵(entropy)指数

Datex-Ohmeda S/5中可安装熵指数模块,此模块为病人提供量化的熵(0~100)和量化的肌电图值,随麻醉的加深或变浅,此两值可随之变化,以更为准确地监测病人麻醉镇静深度。

熵(entropy)的概念是由Shannon和Weaver于1949年首次定义,在1984年由Johnson 和Shore应用于能量谱分析。Datex-Ohmeda S/5熵的模块分析原理如图3-5[27]。分别测定了反应熵(State Entropy, SE)与状态熵(Response Entropy, RE),前者自前额肌电图与脑电图分析而得;后者主要来自脑电图,反映复苏阶段前额骨骼肌兴奋程度及大脑皮层的受抑制程度。RE、SE 两者均维持在高水平值表示病人已清醒;RE、SE 两者均维持低水平值, 且血流动力学参数稳定表示病人处于合适的麻醉水平;RE 升高, SE 维持不变在相对低水平值表示病

人可能有肌体活动或病人可能感觉有疼痛;RE 升高, SE 维持不变在相对高水平值表示病人可能在苏醒。

图3 完美的正弦波形,只有一个非0

的谱成份,标准化后值为1,在

Shannon图上,所有的1 和0对应的

值均为0,这样相应的熵值为0。

图4 EEG中正弦波形上有一些干扰

成分,标准化后,谱包含一个正弦波

频率对应的高成份和6个小的非0成

份,在Shannon图上,所有非0数以

以下的公式进行熵值转化:熵

=0.12+6*0.08 =0.60

图5 EEG上的正弦波形消失,只有

一些干扰成分,标准化后,谱包含7

个相等成份P n(f i)=1/7,这些可在

Shannon图上转化为(1/7)log(7),最后

熵=7*(1/7)log(7)/log(7)=1

脑电图的熵用以监测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在异丙酚[28],地氟醚[29],异气醚[30],七氟醚[31]进行的麻醉中均已经得到证实,虽然对于熵本身的定义尚有不同之处[31],但以下各类脑电图中熵的应用有一些研究,频谱熵,近似熵(ApEn)[28],交叉近似熵(C-ApEn)[32],单值分解熵(SVDEN)。

麻醉镇静深度监测的比较和评价

麻醉镇静深度监测的比较和评价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200001) 杭燕南周仁龙 近年研究提示麻醉镇静过深会发生许多不良反应:①心动过缓;②循环抑制和低血压; ③呼吸抑制;④低氧血症;⑤认知功能障碍;⑥免疫抑制;⑦ICU停留时间延长;⑧呼吸机辅助时间延长;⑨静脉充血;⑩医疗费用上升。麻醉过浅使应激反应增高,发生高血压和心动过速,可能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发生脑血管意外。所以围术期监测麻醉深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想的麻醉镇静深度监测设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准确监测病人的镇静状态,并与临床镇静表现有较好的相关性;②数据正确可靠;③设置与使用方便,可从不同距离方便地获取数据,结构紧凑,具有独立性;④能为临床医师提供决定性的帮助;⑤不受电磁与其它电器设备的干扰。但目前已有的麻醉深度镇静监测仪器都还不能满足全部要求[3]。1.镇静评分的临床应用 镇静评分有30多种,比较公认的有Ramsay Sedation Scale(RSS), Motor Activity Assessment Scale(MAAS), Riker Sedation-Agitation Scale(SAS)等。对于镇静评分方法的评价,Micheal A.E. Ramsay的观点是:“临床麻醉与重症监护治疗中的镇静,重要的不是选用哪一种镇静评分,而是使用与不使用这些方法的问题,就已经获得公认的这些镇静评分方法,合理地应用于临床均能有效地防止镇静过深或过浅的发生。”以下是三种具体比较常用的镇静评分方法(表1)。 表1 三种镇静评分表 评分 病人状态 RSS MAAS SAS 0 -- 对伤害性刺激无反应-- 1 紧张,激动,不安仅对伤害性刺激有反应对伤害性刺激无反应 2 合作,有定向力,安静对触碰有反应安静,但对指令无反应 3 对指令有反应安静,合作安静,较难唤醒 4 入睡,但对轻碰或较大的声音 刺激有较快的反应 不安,合作安静,合作 5 入睡,但对轻碰或较大的声音 刺激有缓慢的反应 激动激动,但可听从指令安静 6 入睡,对刺激无反应剧烈的激动很激动,无法安静 7 -- -- 剧烈的激动,有袭击他人倾向 2.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 2.1 BIS与麻醉药 对于异丙酚或硫喷妥钠麻醉的病人,BIS监测有利于术后更早的恢复和拔管。Sleigh的研究[5]给出了全麻几个过程中,BIS值的一般变化范围见图1。Katoh的研究提示BIS和地氟醚、七氟醚吸入浓度呈线性相关,但七氟醚浓度超过1.4%时,BIS不再随浓度上升而下降。Guignard的研究结果示BIS可以减少异氟醚的使用量,但在异氟醚麻醉的恢复没有显著性改善[6]。地氟醚麻醉的病人,由于减少药物使用可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增加病人对麻醉的满意度[4]。吸入等效的氟烷与异氟醚,前者的BIS值显著高于后者,这提示BIS

麻醉深度监测仪

技术参数 (一)、设备名称:麻醉深度监测仪 (二)、主要技术规格: 1.麻醉深度监测仪单机。 ★2.麻醉深度监测仪:能实时显示患者镇静、催眠程度,范围100 ~ 0(从完全清醒~无脑电信号)。 3.信号质量指数(SQI):范围0~100,能实时监测记录信号质量。 4.肌电信号:能实时监测范围在70~110HZ肌电强度,提供肌电活动和干扰的参考依据. 5.同屏脑电波显示功能:支持双侧大脑四通道脑电图同屏显示,实时原始脑电波形及波形趋势描记。 6.爆发性抑制比率(SR):范围0~100%,实时监测记录,为过深镇静提供定量参考数据,保证镇静安全。 7.趋势图:实时观察麻醉深度监测的变化趋势,显示整个镇静药物维持过程中患者镇静、催眠程度的动态变化。 8.具备除颤保护功能,保证使用安全。 9.数据存储、导出功能:可存储1200小时的数据和72小时趋势图形;具备所有数据USB端口输出、下载功能。 10.日志显示功能:显示全过程的意识深度数值和趋势图形,并持续更新。 11.图表数据时间间隔可选:1、5、10、15、30和60分钟间隔可选。 12.快照功能:可记录存储趋势显示上的重要事件。 13.报警功能:可调设高、低限报警数值。 14.有手术室模式、术后恢复室模式。 15.双侧大脑监测模式(选配),可应用于致密谱阵监测及左右大脑能量不对称指示监测 16.系统自检功能:主机、数据转换器、传感器顺序自检。 17.使用抗干扰无创脑电信号传感器,确保数据准确。 18.有自动检测、自动诊断功能。 19.彩色全触摸屏操作,显示窗口>6英寸。 20.终身免费软件版本升级,具有功能拓展能力。 21.提供FDA、CE、ISO认证。 ★22.可以与科室现有的麻醉信息系统相连接,满足麻醉过程中数据记录的要求。 23.提供配套耗材报价。

麻醉深度监测

临床麻醉深度监测进展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麻醉科外科ICU 秦再生 围术期临床麻醉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手术患者提供无痛、安全、良好的手术条件。麻醉医生根据各种监护仪器反馈信息分析,综合判断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并加以的调整和干预,使之保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生理状态。临床麻醉中由于缺乏可靠的监测手段监测麻醉深度,同时”合适的麻醉深度”的标准也难以确定,使得患者有可能在术中存在知晓、疼痛、应激反应过强等现象,给患者带来身体精神心理上的创伤,同时,这类的麻醉质量投诉索赔也日渐增多,给患者、医生、社会增加了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因此,麻醉深度的监测一直是临床麻醉医生关注的问题,且愈来愈受到重视。 一、麻醉和麻醉深度 麻醉 麻醉的定义随着麻醉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1846年Oliver Wendell Holmes首先使用麻醉一词,其定义为:患者对外科手术创伤不能感知的状态。1957年Woodbiridge将麻醉分为四种成份:感觉阻滞,运动阻滞,心血管呼吸和消化系统的反射阻滞,以及精神阻滞(意识消失) 。1986年Pinsker将麻醉分为三种成份:瘫痪无意识和应激反应降低,凡能可逆的作用于这三种成份的药物均可用于麻醉。1987年Prys-Roberts对麻醉的概念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认为麻醉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对意识和伤害性刺激反应的抑制。1990年Stanski认为麻醉是对伤害性刺激的无反应和无回忆,不包括麻痹和意识存在下的无痛。由此可见麻醉定义的完善是随着所用药物的不同而不断演化的,现代麻醉已不可能有一个简单一致的麻醉定义。 麻醉深度 何谓麻醉深度?如何正确判断麻醉深度?从1846年Morton医师公开示范乙醚麻醉获得成功以来一直深受临床关注,对其正确内涵的定义也始终颇有争议。1847年Plomley首先提出麻醉深度的概念,并将麻醉深度分为三期:陶醉、兴奋(有或无意识)和较深的麻醉。同年snow将乙醚麻醉分为五级,现在教科书上描述的乙醚麻醉分期是Guedel于1937年发表的,称为经典麻醉分期,它奠定了麻醉深度的理论基础。1954年Artusio将经典乙醚麻醉分期的第一期扩展为三级,第一级无记忆缺失和镇痛;第二级完全记忆缺失和部分镇痛;第三级完全无记忆和无痛,但对语言刺激有反应,基本无反射抑制。随着1942年肌松药的出现和麻醉中控制呼吸技术的实施,乙醚麻醉分期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明显降低甚至不存在。Prys-Roberts认为麻醉是药物诱导的无意识状态,意识一旦消失,也就没有疼痛,而意识消失是全或无的现象,故不存在深度。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是迫切需要一种可靠的指标来判断麻醉是否合适,从临床角度看,合适的标准应该是术中无感知、无知晓、术后无回忆,然而,这些都是针对意识而言的,并没有包括血流动力学的反应等。在没有伤害性刺激的前提下,绝大多数麻醉状态都是过深

临床麻醉深度监测方法的新进展

临床麻醉深度监测方法的新进展 发表时间:2018-12-03T12:12:25.57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22期作者:李萍[导读] 在全身麻醉之后,人体就会进入一个特殊的状态,例如镇痛、催眠、以及肌肉松弛等等,在过程上要首先进入麻醉诱导阶段,在一段时间的维持后最终清醒。 鹤岗市中医院 154100 摘要:在全身麻醉之后,人体就会进入一个特殊的状态,例如镇痛、催眠、以及肌肉松弛等等,在过程上要首先进入麻醉诱导阶段,在一段时间的维持后最终清醒。不管是手术的类型不同还是目标人群的不同,其对于麻药的反应也会呈现出一些区别,如果麻药过量,会造成缺氧、器官功能抑制等问题,而如果麻药使用不足,则会出现术中知晓和体动,从而影响手术的进行。所以对于麻药的使用来说,要将其控制在最为合适的剂量上,但是如何监测麻醉深度就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关键词:麻醉深度;监测方法;进展 在临床手术当中,麻醉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其直接决定手术能否顺利开展。如果麻醉深度不足,就会无法控制手术所造成的伤害性刺激,同时也会给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如果麻药使用量过大,则会给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所以不难看出控制麻药使用量的重要性。常见的麻醉深度判断方法有查看患者的意识、呼吸、循环系统等等,但是其准确怕是无法得到保证的,本文针对几种常见的麻醉尝试监测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一、麻醉深度的判断 其实近年来,在医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之下,麻醉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麻醉药物当中,也加入了催眠、镇痛以及肌肉松弛等成份,可以说麻醉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于具体的麻醉深度上来说仍然没有一个很好的标准。现在在国外,已经有学者提出将麻醉深度用机体是否可以出现应激反应作为基础,但是实际上躯体是还会因为药物的使用而受到抑制也是一套复杂的过程。所以总体上来说,在麻醉作用期间,患者保持无反应的状态、不会对伤害性刺激产生明显的反应,就是一个合理的麻醉深度,此说法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 二、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技术(一)熵指数 熵指数这个概念是在信息技术以及相关领域当中产生的,在具体的麻醉深度监视过程中,可以在患者前额设置3个传感器,这样就可以获取脑电图信号和肌肉电图,结合其频谱就可以计算出状态熵和反应熵这两个参数。对到状态熵这个参数来说,可以通过脑电图来得到结果,最为合理的数值为40-60。而反应熵这个数值,则需要将额肌电图和脑电图整合起来,才能计算得出,其最为合理的值同样也是40-60。 部分研究中指出,利用该种方法监测麻醉深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患者神经功能异常、体动、咳嗽、眼运动等情况下,将影响熵指数的准确性[5]。2.2Narctrend指数监测。关于Narctrend指数,大多研究资料中将其叫做麻醉趋势,目前在西方许多国家应用较为广泛。从该方法实现的原理看,表现在借助Kugler多参数统计,取6个字母A、B、C、D、E、F表示麻醉深度,其中表示过深的为F,清醒状态为A,麻醉深度较为理想的为D、E。部分研究资料中对于该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做出分析,认为若患者麻醉中有神经肌肉阻断剂应用情况,通过Narctrend指数监测难以获取准确结果。总体而言,Narcotrend监护仪是通过脑电自发活动,在多参数参与的情况下,将麻醉深度量化为6个阶段14个级别,能够有效反映脑电波的变化情况,临床文献证实该监测方法的有效性。(三)脑电双频指数 临床监测麻醉深度方法中,脑电双频指数(BIS)应用极为常见,主要以脑电图功率谱、频率谱为基础,获取混合信息拟合数字,通常被认为是监测麻醉神盾最有效方法之一[9]。根据大多研究报道可发现,利用BIS结果,可判断患者大脑皮层抑制、兴奋状态,且其他如记忆、意识与麻醉情况均可被有效预测。而且BIS是美国FDA唯一允许在临床上应用的麻醉监测指标,可有效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变化情况,继而对肢体躁动、术中知晓及患者意识情况等一系列消息。值得注意的是,在术中知晓预防方面,BIS是否可取得显著效果仍有一定争议,如有研究认为,BIS监测方法应用下,在镇静药物用量控制方面效果明显,而也有研究指出BIS监测应用于知晓预防方面与未应用BIS 监测无明显差异。BIS满值为100,如意识完全清醒,则BIS值为0,此时大脑皮层活动受到抑制,脑电活动完全消失,而BIS值在85-100范围内时,通常被认为脑组织活动处于正常范围内,但若BIS稍低,处于65-85或40-65时,其大脑皮层通常被处于镇静状态,一旦发现BIS不足40时,则显示大脑皮层活动受到强烈抑制。研究发现,BIS与多数麻醉药物的麻醉效果关系密切,能够发挥一定的相关性。比如静脉滴住给药的丙泊酚,其麻醉深度与BIS值关联紧密,可呈现一定的正性分布。而当药物经吸入给药时,比如七/地氟醚,用BIS值评估该药物麻醉深度是非常可靠的。 (四)听觉诱发电位 麻醉深度监测中,部分研究资料提及引入听觉诱发电位方法,其亦被称之为AEP,利用声音对皮层生物电活动观察,具体听觉诱发电位分为LLAEP、MLAEP与BAPE[12]。因麻醉中患者所有感觉消失中,听觉最后消失,所以麻醉深度监测中通过AEP可反映出来。近年来,国外相关研究报道中提出,AEP方法应用下,可转化为AAI指数,该指数计分0-100分,其中30分以下为麻醉状态,40-60分表示睡眠状态,60-100分为清醒,这对于监测患者麻醉深度有积极意义,尤其是当计算时间仅需6秒中左右时。(五)其他监测方法 除上述监测方法外,目前关于麻醉深度监测方法也有其他较多类型,如脑功能状态指数,通过相关仪器可对患者大脑活动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做大脑皮层抑制状态的推测。再如取脑电图波形,并结合患者血压、心率体征指标,可进行人工神经网络参数的计算,以该计算结果为依据,用于麻醉深度的判断。另外,监测中通过综合分析外周灌注指数、心率变异性等指标,可将患者镇静情况判断出来,也是麻醉监测的重要方法。 三、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展望

支气管镜诊疗镇静麻醉的专家共识

(支)气管镜诊疗镇静/麻醉的专家共识(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邓小明(负责人)冯艺朱涛杨承祥张卫郭曲练鲁开智曾维安薄禄龙(执笔人) 目录 一、(支)气管镜诊疗镇静/麻醉的目的及定义 二、(支)气管镜诊疗镇静/麻醉的实施条件 三、(支气管镜诊疗镇静/麻醉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四、(支)气管镜诊疗镇静深度/麻醉的评估 五、(支)气管镜疹疗镇静/麻醉操作流程 六、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七、注意事项 八、(支)气管镜诊疗镇静/麻醉的目的及定义 (支)气管镜是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支)气管镜诊疗是一种刺激强度大、低氧血症发生率高、患者不适感强烈的操作。随着(支)气管镜诊疗技术的普及,以及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患者在接受(支)气管镜诊疗时对舒适服务的要求日趋

增加。镇静/麻醉本身可明显影响呼吸循环,而(支)气管镜操作又需在气道内进行,如何在与内镜操作者共用气道的情况下,既保证患者安全舒适又能满足操作要求,对麻醉医师是一种重大挑战。目前,在镇静或麻醉下实施(支)气管镜操作的医疗单位逐渐增多,所用镇静/麻醉的方式和药物选择各有不同,国内尚缺乏相关指南或共识。因此,非常有必要形成本领域的专家共识意见,对镇静/麻醉下实施(支)气管镜诊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流程、术前准备、术中监护、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处理等方面进行规范,以利于我国舒适化(支)气管镜诊疗的普及和推广。 一、(支)气管镜夜疗镇静/麻醉的目的及定义 (支)气管镜(包括可弯曲支气镜和硬质气管镜两大类)检查是呼吸系统疾病诊疗的重要手段,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大部分患者对(支)气管镜操作怀有紧张、焦碟和恐惧的心理,检查过程易发生咳嗽、恶心呕吐、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甚至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或心搏骤停等严重并发症。少部分患者因不能耐受或配合,使(支)气管镜医师无法明确地诊治相关疾病。 (支)气管镜的镇静/麻醉是指通过镇静药和(或)麻醉性镇痛药等以及相关技术,以减轻或消除患者接受(支)气管镜诊疗过程中的痛苦感,尤其是消除患者对再次检查的恐惧感,提高对(支)气管镜诊疗的按受度,最大程度降低诊疗过程中发生损伤和意外的风险,为(支)气管镜医师创造更良好的诊疗条件。

(支)气管镜诊疗镇静麻醉的专家共识

(支)气管镜诊疗镇静/麻醉的专家共识 邓小明(负责人)冯艺朱涛杨承祥张卫郭曲练鲁开 智曾维安薄禄龙(执笔人) (支)气管镜是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支)气管镜诊疗是一种刺激强度大、低氧血症发生率高、患者不适感强烈的操作。随着(支)气管镜诊疗技术的普及,以及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患者在接受(支)气管镜诊疗时对舒适服务的要求日趋增加。镇静/麻醉本身可明显影响呼吸循环,而(支)气管镜操作又需在气道内进行,如何在与内镜操作者共用气道的情况下,既保证患者安全舒适又能满足操作要求,对麻醉医师是一种重大挑战。目前,在镇静或麻醉下实施(支)气管镜操作的医疗单位逐渐增多,所用镇静/麻醉的方式和药物选择各有不同,国内尚缺乏相关指南或共识。因此,非常有必要形成本领域的专家共识意见,对镇静/麻醉下实施(支)气管镜诊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流程、术前准备、术中监护、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处理等方面进行规范,以利于我国舒适化(支)气管镜诊疗的普及和推广。 一、(支)气管镜夜疗镇静/麻醉的目的及定义 (支)气管镜(包括可弯曲支气镜和硬质气管镜两大类)检查是呼吸系统疾病诊疗的重要手段,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大部分患者对(支)气管镜操作怀有紧张、焦碟和恐惧的心理,检查过程易发生咳

嗽、恶心呕吐、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甚至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或心搏骤停等严重并发症。少部分患者因不能耐受或配合,使(支)气管镜医师无法明确地诊治相关疾病。 (支)气管镜的镇静/麻醉是指通过镇静药和(或)麻醉性镇痛药等以及相关技术,以减轻或消除患者接受(支)气管镜诊疗过程中的痛苦感,尤其是消除患者对再次检查的恐惧感,提高对(支)气管镜诊疗的按受度,最大程度降低诊疗过程中发生损伤和意外的风险,为(支)气管镜医师创造更良好的诊疗条件。 二、(支)气管镜诊疗镇静/麻醉的实施条件 (一)(支)气管镜诊疗镇静/麻醉的场所与设备要求 开展(支)气管镜诊疗镇静/麻醉除应符合常规(支)气管镜诊疗室的基本配置要求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每个诊疗单元面积宜不小于15m2。 2、每个诊疗单元应符合手术麻醉的基本配置要求,即必须配备麻醉机和常规监护仪(包括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和无创血压)、供氧与吸氧装置和单独的负压吸引装置、静脉输液装置、除颤仪、常规气道管理设备(简易呼吸囊、麻醉喉镜片和气管与支气管插管用具等)和常用麻醉药物(如丙泊酚、依托咪酯、咪达唑仑、阿片类药物等)以及常用心血管药物(如阿托品、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素等)。建议

23 区域麻醉镇静辅助用药专家共识(2017)

区域麻醉镇静辅助用药专家共识 (2017) 万里王云王庚邓小明江伟罗艳岳云徐旭仲(执笔人)唐帅董海龙熊利泽薛张纲(负责人) 区域麻醉包括外周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麻醉,因其可提供满意的操作条件、良好的术中与术后镇痛以及具有健康经济学方面优势,符合日间手术的发展需求,已广泛用于临床。为了提高患者对区域麻醉的接受程度和舒适性,临床常采取辅助镇静的措施。为推动区域麻醉镇静在我国规范化应用,有必要制订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 一、区域麻醉镇静的定义及目的 区域麻醉镇静是指通过应用镇静药、麻醉性镇痛药和全身麻醉药以及相关技术,消除或减轻患者在接受区域麻醉操作或手术过程中的疼痛、紧张、焦虑等主观痛苦和不适感。区域麻醉镇静的类型包括从最小程度的镇静到深度镇静。 大部分患者对区域麻醉的手术/操作有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手术/操作过程中易发生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甚至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或心搏骤停等严重并发症。少数患者不能耐受或配合完成区域麻醉操作和手术进行,从而使麻醉医师无法进行区域麻醉或手术医师无法进行手术。区域麻醉下的镇静目的是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焦虑和不适,从而增强患者对于区域麻醉操作和手术的耐受性和满意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在围术期中发生损伤和意外的风险,为麻醉和手术/操作创造最佳的诊疗条件。

二、区域麻醉镇静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区域麻醉镇静的适应证 1.所有因手术需要、并愿意接受区域麻醉的患者。 2.对区域麻醉与手术心存顾虑或恐惧感、高度敏感而不能自控的患者。 3.手术时间较长、操作复杂的区域麻醉。 4.一般情况良好,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健康状况分级为I 或Ⅱ级患者。 5.处于稳定状态的ASA健康状况分级为Ⅲ或Ⅳ级患者,可酌情在密切监测下实施。 (二)区域麻醉镇静的禁忌证 1.有区域麻醉禁忌证或拒绝镇静/全身麻醉的患者。 2.ASA健康状况分级为V级的患者。 3.有未得到适当控制、可能威胁生命的循环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4.有镇静药物过敏及其他严重麻醉风险者。 三、区域麻醉镇静深度的评估 (一)评估镇静水平 (一)镇静水平连续性分类 ASA、美国儿科学会(AAP)和美国儿童牙科学会(AAPD)使用以下统一的术语来定义镇静水平连续性分类。 1.轻度镇静(minimal sedation)(以往称抗焦虑):药物引起的该状态时,患者对口头指令可做出正常反应,虽然认知功能和身体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