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千金方_下利方药探析

_千金方_下利方药探析
_千金方_下利方药探析

【方药研究】

《千金方》下利方药探析

Ξ

叶 进,张旭珍,姚佳音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关键词:千金方;下利;方药

中图分类号:R2221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23250(2009)0320210202

Ξ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课题:《千金方》、《外台秘要》脾胃病证方药的研究(2006年12月~2008年12月)资助项目 《千金方》所载治疗下利的方药相当丰富,笔者对《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相关内容作了整理,以下就此作一探析,供临床借鉴。古之下利包括痢

疾与泄泻,以下分述之。

1 治痢疾方药痢疾,又称“肠 ”、“滞下”,是以大便次数增多、下利赤白脓血便、腹部疼痛、里急后重为特征的疾

病,多因感受外邪、饮食内伤或情志不舒、邪滞于肠、气血壅阻所致。该类方药主要见于《千金要方?卷第

十五脾脏》,大致分为3种。

111 治热痢方药

《千金要方?卷第十五脾脏?热痢第七》载有脉证

24条,归纳其主证为:腹满痛,下脓血,下重,发热,

口渴,不欲食,脉滑数或脉浮数,或紧或弦,尺中涩,

舌黄燥。

载有陟厘丸、白头翁汤、黄连汤等有名或无名方

共26首,其用药频率高者如黄连16次,当归9次,

甘草9次,干姜8次,黄柏8次,阿胶8次,可见黄连

是首选药。

黄连,《本经》谓其苦寒,主“肠 腹痛下痢”。《别录》亦云:“主五脏冷热,久下泄 脓血。”秦汉时

期已明确认识到该药的这一功效,一直沿用至隋唐,

可见其作用之确凿。对于这一用法的原理,刘完素

曾指出:“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盖治痢惟宜辛苦

寒药,辛能发散,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使

气宣平而已。诸苦寒药多泄,惟黄连、黄柏性冷而

燥,能降火去湿,而止泄痢,故治痢以之为君。”现代

研究也证实了黄连的作用基础:能抗病原体,对多种

病毒、细菌、阿米巴原虫、衣原体等均有不同程度的

抑制作用;对胃肠道有双向调节作用,能止泻、保护

胃黏膜,所以诸多方剂中频用黄连绝不是偶然的。

统观诸方,治热痢除了用清热燥湿之法外(黄连

配黄柏8次,也用到白头翁2次),还涉及诸多其他

治法。如养血和血止血,常用当归、黄连与当归相配

8次,二者同用可清热治痢、和络活血,若见赤痢则用阿胶以止血,黄连配阿胶达8次;寒温并用:黄连

常与干姜同用(7次),二药辛开苦降,既清热除湿,

又温脾散寒,开痞结,止泻痢,因热痢也常有寒热错杂之证;收敛固涩:赤痢,或痢下频数者,则常用赤石

脂、龙骨、石榴皮、牡蛎等收涩之;兼顾扶正:如茯苓汤“治因下空竭欲死,滞下脓血,日数十行,赢笃垂死”,方中除治痢药物,还伍用人参、甘草、大枣等扶正之品。此外,不少方中都用甘草,黄连配甘草者8

次。还有一些常用的药组,如黄连、当归、干姜合用6次,黄连、

当归、甘草合用6次,黄连、当归、黄柏合用5次,黄连、当归、阿胶合用5次。该篇中载有一特殊用药,即陟厘,一种生于池泽阴湿岩石上的蕨类植物。该药甘、大温、无毒,功能强胃气,止泄痢。书中有一陟厘丸,以此物为主药,治“百病下痢,及伤寒身热,头痛目赤,四肢烦疼不解,胁热下痢,或医已吐下之,腹内虚烦,欲得冷饮,饮不能消,腹中急痛,温食则吐,乍热乍冷,状如温疟,或小便不利,气满呕逆,下痢不止”,并明确肯定了此方的疗效:“暴痢服之,何有不瘥”,有待进一步研究。《千金要方》还提出服药的注意点:“凡服止痢药,初服皆剧,愚人不解,即止其药不服,此特不可,

但使药与病源的相主对,虽剧但服,不过再三服渐渐自知,惟非其主对者本勿服也。”又指出饮食宜忌:“凡痢病,通忌生冷酢滑,猪鸡鱼油,乳酪酥干,脯酱粉咸,所食诸食皆须大熟烂为佳,亦不得伤饱,此将息之大经也,若将息失所,圣人不救也。”112 治冷痢方药该类方药见于《千金要方?卷第十五脾脏?冷痢第八》。其主证可归纳为:久痢赤白不止,甚至日夜无节度,身体赢瘦、腹痛、腹胀、腹冷、饮食不消等。所载温脾汤、大桃花汤、乌梅丸等有名或无名方32首,其中用治泄泻者3方。此外,《千金要方?卷第十八大肠腑?大肠虚实第二》载黄连补汤,治“大肠虚冷,痢下青白”,以及《千金要方?卷第十四小肠腑?小肠虚实第二》载“小肠虚寒痛,下赤白,肠滑,肠中懊 ,补之方”也当属此类方。合而计之(去除治泄泻3方),治冷痢者共31方。其用药频率高者如黄连17次,干姜16次,附子10次,当归10次,桂心8次,甘草8次,阿胶8次,乌梅7次,龙骨7次,蜀椒6

次,赤石脂5次,人参5次。可见黄连、干姜乃是主

药。

黄连不仅主治热痢,对于冷痢同样也是主药,不01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 edicine in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2009年第15卷第3期20091V ol.15.N o.3

过须配伍干姜。干姜辛温,《本经》明确谓其主“温中”、

“肠 下痢”。冷痢多属虚寒久痢,干姜辛温,守而不走,与黄连相配用于此证确为得当。

《千金要方》谓:“今治积久冷痢,先以温脾汤下讫,后以建脾丸补之,未有不效者。”本类方中常用之法为温中健脾,如干姜配附子(8次),桂心配干姜(6次),人参配干姜(5次),人参配甘草(5次);收敛固涩也颇为常用,以温涩为主,如龙骨配赤石脂(4次),干姜配赤石脂(4次);同治热痢方一样,寒温并用也是治冷痢方的常用之法,黄连配干姜9次(另有2方配生姜)。相对而言,冷痢方中乌梅(7次)、蜀椒(6次)用得较多,阿胶也常用,意在治疗久痢。常用药组如黄连、当归、于姜合用6次,乌梅、干姜、蜀椒合用5次。

值得一提的是,《千金要方》所载治痢方中还寓有通因通用的思想,如小儿“冷滞赤白”者,用温中大黄汤(干姜、桂心、厚朴、甘草、当归、人参、茯苓、白术、大黄、桔梗)温下之;“小儿下痢,若热不食,伤饱不乳”者,用大黄汤(大黄、甘草、麦门冬)治之,值得参考。

113 治疳湿痢方药

《千金要方》云:“凡疳湿之病,皆由暑月多食肥浓油腻,取冷眠睡之所得也。”临床多表现为:不能食,身重心热,下痢赤白,下部有疳疮等。载方10首,苦参较为常用,以局部用药为主。如以麝香、丁香、甘草、犀角、蜀椒煎汤灌肠;又如以雄黄、青葙、苦参、矾石、雌黄、铁衣、藜芦、麝香8味药研粉,并用竹管将药粉吹入肛门中;再如用吴茱萸根、蔷薇根、地榆根研粉,以盐汤洗疮并敷之。方中还有一些罕用药,如髑髅灰、故靴底灰、兔头骨、蛇头、菥 子、故绯、狸骨(一作狐骨)、床中桄木、救月木、金银土埚、人屎灰、五月五日虾蟆等,多烧灰或研粉作吹、敷之用,大意在收敛。治疗此病,《千金》十分强调忌口:“极须慎口味”,凡疳,在慎盐、酱、酢、酥、油、枣等,一切皆忌,惟白饭、豉、苜蓿、苦苣、芜菁,在不禁限。

除此以外,《千金要方》尚载有治小儿痢之方,除前述治冷、热痢的用药,还涉及一些简易方。如治小儿热痢方:木瓜叶煎服;治小儿冷痢方:蓼菜(一作芥菜)捣汁服;捣蒜,薄两足下;治小儿赤白滞下方:薤白、豉煎服;柏叶、升麻子末煎服;捣石榴汁服;乱发灰、鹿角灰和水服;烧蜂房灰,和水服;白 荷根汁、生地黄汁煎服;生地黄汁饮服;治小儿暴痢方:小鲫鱼一头,烧末服之;烧鲤鱼骨末(一方作龙骨)服之;赤小豆末,酒和,涂足下;治小儿渴痢方:捣冬瓜汁饮服。《千金翼方》还载妇人产后下痢治疗方,用药与前治冷、热痢方大同小异,但顾及产妇身体状况,方中有用到母鸡、阿胶、鹿肉、鳖甲者。

在《千金翼方?卷一》中还载有治下部痢药品:榧实、龙骨、鼠尾草、营实、黄连、黄芩、干姜、附子、仓米、蜀椒、五石脂、无食子、槲若、地榆、龙胆、黄檗。可参。

2 治泄泻方药

泄泻是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导致脾失健运,大肠传导失司,湿盛内阻,以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千金要方》认为泄泻属“脾病”,多由脾胃虚弱所致。但明确记载用治“泄泻”的方剂屈指可数,而记载为“下痢”的方剂却为数甚多。其实,“痢”,古通利,泄泻也称泄痢(见《中医大辞典》)。“痢”除解释为“肠道传染病,赤白痢”外,另有一解释为“泄泻”(见《古汉语大词典》)。古代痢疾与泄泻往往混称。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直至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列“泄泻叙论”专篇,才有较为明确的区分。《千金》中治疗泄泻的方剂也收在“下痢”中,可根据两点加以区别:一是临床特征;二是排除用阿胶之方。阿胶常用于痢疾,《日华子》谓阿胶:“疗肠风,血痢及崩中。”现代临床阿胶常用于血证,如血痢,其效颇佳,笔者临床也有此体会。阿胶能否治疗泄泻,查阅文献未见相关记载。但有报道以阿胶润肠散治疗便秘200例,总有效率9815%[1]。可见,阿胶有治疗便秘的例子,而无治疗泄泻的证据,下痢方中所载阿胶当是为治疗痢疾而设。

治疗泄泻之方在《千金要方?卷第十五脾脏?冷痢第八》有4首(健脾丸、香苏汤、女曲散及1首无名方),《千金要方?卷第十五脾脏?小儿痢第十》有12首(单方为多)。统观诸方,多用温中健脾及收敛固脱之品,如载于《千金要方?卷第十五脾脏?冷痢第八》的建脾丸,治虚劳赢瘦,身体重,脾胃冷,饮食不消,雷鸣腹胀,泄痢不止,方中以人参、钟乳粉、干姜、桂心、附子、蜀椒、茯苓温中健脾;赤石脂、龙骨收敛固涩,黄连厚肠止泻;好曲、大麦蘖和胃助运;因方中应用石类药有过涩之嫌,故配当归养血活血,温润以和调之。又如载于《千金要方?卷第十五脾脏?小儿痢第十》的温中汤,治“小儿夏月积冷,洗浴过度,及乳母亦将冷洗浴,以冷乳饮儿,儿壮热忽值暴雨,凉加之,儿下如水,胃虚弱,则面青肉冷,眼陷干呕者”。方中也主用人参、干姜、桂心、茯苓、白术、甘草等温中健脾。其他还有酸石榴烧灰、狗头骨灰、羊骨灰、鹿骨灰等单方,取其收敛之功。

治小儿泻泄还用到食疗之法,如载于《千金要方?卷第十五脾脏?小儿痢第十》的四物梁米汤方,治“少小泄注”。方由梁米、稻米、黍米、蜡四物组成。稻米主温中;梁米益气、补中,二者皆可实大便;黍米也是益气补中之品。谷物的应用独具匠心:“安谷者昌,脾伤不能安谷,所以萃聚诸谷,兼以至淡之蜡,略无苦味之物,以清肠胃之滞,专为婴儿畏药汁也。[2]”以谷物施治,以防小儿不胜药力反伤五脏,值得仿效。

有些方剂痢疾、泄泻兼可用之。如治“下冷,脐下搅痛”的桃花丸(赤石脂、干姜),治“三十年下痢” (下转第209页)

【针灸研究】

头针体针结合治疗脑中风后嗜笑96例

张海杰

(河南省中医院针灸科,河南郑州 450002)

关键词:头针;体针;脑中风;嗜笑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23250(2009)0320209201

笔者自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运用头针体针结合治疗脑中风后嗜笑9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96例患者均来自本院针灸门诊。其中,男57例,女39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48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4d。每日嗜笑3次以上6次以下者20例(含6次),6次以上者69例。患者发病后均经脑CT 检查确诊为脑栓塞,其中初次脑栓塞者79例,第二次脑栓塞者17例。以上患者均经精神科诊断后排除精神疾病,中医辨证为风痰阻络型脑中风。

2 治疗方法

针刺采用头针体针结合的治疗方法。头针取穴:额中线、顶中线,体针取穴:内关、丰隆。头穴线常规消毒后用115寸毫针与头皮呈30°夹角刺入穴位,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使针头与头皮平行,额中线行提插补泻法中的泻法(轻插重提)。顶中线行提插补泻法中的补法(重插轻提)。行针3min后留针6h,体针穴位:内关、丰隆穴位常规消毒后毫针针刺,其中内关穴使用捻转补泻法中的补法(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速度快。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轻,速度慢。)丰隆穴使用捻转补泻法中的泻法(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轻,速度慢。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重,速度快)留针30min,治疗每5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d。

3 疗效观察

311 疗效标准

痊愈:嗜笑消失。显效:24h内嗜笑次数在3次以下(含3次)。好转:24h内嗜笑次数在3次以上6次以下(含6次)。无效:治疗前后每日嗜笑次数无

明显变化。

312 治疗结果

经头针体针治疗,96例患者中治愈87例占9016%,显效5例占512%,好转4例占412%,治疗患者全部有效。治疗时间最短2次,最长5个疗程。

4 典型病例

张某,男,63岁,2003年1月初诊。患者自述1个月前脑中风后,出现嘻笑不休。初病时,每日约4~5次,每次5min,后渐加重至每日约10次,每次约7min。体查:神清,面色红,烦躁,言语蹇涩,口角左偏,流涎,形体肥胖,张口大笑,笑声响亮,咳嗽痰多色黄,舌体胖大,舌边齿痕较重,舌尖红,舌苔厚腻色黄,脉滑数。用上法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嗜笑消失,随访3年无复发。

5 体会

本文中中风嗜笑者均为风痰阻络型中风,患者均体胖多湿,聚湿成痰,痰郁化火,上扰神明,心不能主神志,出现嘻笑不休。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络穴,此穴为祛痰之要穴,具有清热祛痰、宁心安神之功。《灵枢?经脉》中指出,手厥阴心包经是动则病:“……嘻笑不休”,说明心包受邪,强制自笑。心包经为心之外围,代心受邪,针心包经穴内关,引邪外出。《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为精明之府。”《灵枢?卫气》:“头气有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说明头面部是经气汇集的部位,针刺补顶中线可以振奋阳气,调心神之气。《奇经?八脉考》曰:“督脉……入脑。”额中线在督脉中泻此线起到开心窍、醒脑窍、宁心神的作用,诸穴相伍疗效甚佳。

收稿日期:2008209217

(上接第211页)

的椒艾丸(蜀椒、熟艾、干姜、赤石脂、乌梅),治“少小泄清痢”的藜芦丸(藜芦、黄连、附子)等。

综上所述,《千金方》所载治下利方药中,无论治疗痢疾还是泄泻,辛开苦降、燥湿厚肠之黄连、干姜二药最为常用,收敛固涩之赤石脂、龙骨也是通用之品;方中寓法多样,对症施药,内治外用结合,善用食疗,注意饮食宜忌,巧用单方、简易方,颇值临床借鉴。参考文献:

[1] 王建勇,魏庆磊,赵立炜.阿胶润肠散治疗便秘200例[J].山

东中医杂志,2005,24(7):4112412.

[2] 北周?姚僧垣著,高文铸校.集验方[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

出版社,1986.10:99.

收稿日期:2008209215

作者简介:叶进(19582),男,上海人,教授,医学博士,从事外感及杂病的辨治规律、脾胃病证方药研究。

千金方

1.高血压: 2.(1)香蕉皮30克,晒干水煎喝,每日3次,一个月见效。 3.(2)用中药罗布麻,开水冲喝,每日15克,半月见效。 4.(3)银杏叶每日15克,用开水冲喝下,半月见效。 5.低血压: 6.甘草20克,桂枝,肉桂各40克,将以上药物混合后当茶冲泡服用一周。 7.血脂稠: 8.(1)枸杞子10克,何首乌,草决明,山楂各15克,丹参20克,水煎 服,每日两次,四个疗程治愈,(七天为一个疗程)。 9.(2)山楂. 银杏叶. 绞股蓝各15克,泡茶喝。连服四疗程(半月为一 个疗程) 10.脸上黑星(雀斑): 11.元荽(又名香菜),煎汤,一天洗三次,一个疗程治愈。 12.脚汗. 脚臭: 13.白萝卜煮水,每晚熏洗双脚30分钟,连洗半月治愈。 14.脚气: 15.韭菜一斤,煮水十分钟泡脚,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三天除根。 16.神经衰弱: 17.浮小麦50克,干草24克,大枣20克,酸枣仁30克,混合。水煎服, 每天一次,半月治愈。 18.立治牙疼: 19.白酒一两,松香15克,泡2小时后用棉花沾酒放在牙疼处,咬紧。5 分钟不疼,虫火寒齐清。 20.根治牙疼: 21.马蜂窝、红糖各1两,兑两碗水,煎剩下一碗半时让患者喝下,三十年 不疼。 22.口腔炎症: 23.西瓜皮晒干,炒焦,加冰片少许研末,用蜂蜜调和涂于患处,特效。 24.烂嘴: 25.用浓茶叶水,加少许食盐,然后用来漱口,一天三至五次,三日治愈。 26.咽炎:

27.海带洗净,烫一下取出,用白糖腌二日后吃,每日三次,每次30克, 一付。轻,两付好,三付除根(一斤海带,一斤白糖)。 28.中耳炎: 29.韭菜根一两捣烂,挤出水份,加入少许冰片,滴耳,特效。 30.耳鸣耳聋: 31.雄乌鸡一只,甜酒四斤,煮熟后趁热吃,连吃五只,特效。 32.感冒: 33.香菜一把,葱白连须5根,生姜10片,水煎,加红糖一两,趁热服, 一天两次,一天治愈。 34.偏头疼: 35.生萝卜汁适量,用法:仰卧注入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神效,如 加冰片少许更妙。 36.治头痛: 37.白芷4克,冰片2克,细辛2克,研成粉卷入纸筒放药粉燃着,用鼻吸 入烟气(神经头痛) 38.头晕头痛: 39.黄芪、天麻各一两,炖黄母鸡一只吃下,连吃三只治愈。 40.痔疮: 41.皮硝一两,槐米半斤。熬水熏洗,每日两次,七天治愈。 42.阴痒肛痒: 43.醋500克,盐5克加热洗,一天三次。 44.鼻出血: 45.(1)左鼻出血从右耳吹气,右鼻出血从左耳吹气,可立即止血。 46.(2)用头发烧成灰吹入鼻孔立止(男用母发,女用父发)可根除。 47.鼻炎: 48.苍耳子30克,轻轻捣烂放入小勺内,加香油50克火煎,将苍耳子碎渣 捞出,用油滴鼻子,一天3至5次。 49.青光眼: 50.向日葵盘(去籽)3朵,斩碎水煎一半内服另一半熏洗眼部半月治愈。 51.眼流泪 . 角膜炎: 52.鱼苦胆点眼,一天三次,半月治愈。 53.快速美容:

《千金翼方》妇人面药

《千金翼方》妇人面药 论曰∶面脂手膏,衣香藻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然今之医门极为秘惜,不许子弟泻漏一法,至于父子之间亦不传示。然圣人立法,欲使家家悉解,人人自知。 岂使愚于天下,令至道不行?拥蔽圣人之意,甚可怪也。 面脂主面及皴靥黑,凡是面上之病悉皆主之方∶丁香(十分)零陵香、桃仁(去皮)土瓜根、白蔹、白芨、栀子花、沉香、防风、当归辛夷、麝香(研)芎、商陆(各三两)白芷、葳蕤、菟丝子、甘松香、藿香(各十五分)蜀水花、青木香(各二两)茯苓(十四分)木兰皮、本、白僵蚕(各二两半)冬瓜仁(四两)鹅脂、羊髓(各一升半)羊肾脂(一升)猪胰(六具)清酒(五升)生猪肪脂(三大升)上三十二味,切,以上件、猪胰汁,渍药一宿于脂中,以炭火煎三上三下,白芷黄绵滤贮器中,以涂面。 面脂方∶防风、芎、白芷、白僵蚕、本、葳蕤、茯苓、白蔹、细辛、土瓜根、栝蒌仁、桃仁(去皮尖)蜀水花、青木香、当归、辛夷(各半两)鹅脂(一升)羊脂肾(一升)猪脂(二升)上一十九味,细切,绵裹,酒二升,渍一日一夜,纳脂中,急火煎之,三上三下,然后缓火一夜,药成去滓。以寒水石粉半两纳脂中,以柳木篦熟搅,任用之。 又方∶杏仁(二升,去皮尖)白附子(三两)密陀僧(二两,研如粉)生白羊髓(二升半)真珠(十四枚,研如粉)白藓皮(一两)鸡子白(七枚)胡粉(二两,以帛四重裹一石米,下蒸之,熟下阴干)上八味,以清酒二升半,先取杏仁盆中研之如膏。又下鸡子白研二百遍。又下羊髓研二百遍,捣筛诸药纳之,研五百遍至千遍,弥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初研杏仁,即少少下酒薄,渐渐下使尽药成,以又方∶当归、芎、细辛(各五分)蜀水花、密陀僧、商陆、辛夷、木兰皮、栝蒌、白僵蚕、本、桃花、香附子、杜蘅、鹰屎、零陵香、葳蕤、土瓜根(各三分)麝香、丁香(各半两)白术(二两)白芷(七分)白附子、玉屑(各一两)鹅脂(在合)鹿髓(一升)白蜡(四两)猪膏(二两)羊髓(一升)上二十九味,细切,醋浸密封一宿。明晓以猪膏煎三上三下,以白芷黄为药成,去滓,搅数万遍,令色白,敷面,慎风,日良。 面膏方∶杜蘅、牡蛎(熬,一云杜苦)防风、本、细辛、白附子、白芷、当归、木兰皮、白术独活、葳蕤、天雄、茯苓、玉屑(各一两)菟丝子、防己、商陆、栀子花、橘皮(一云橘仁)白蔹、人参(各三两)甘松香、青木香、藿香、零陵香、丁香(各二两)麝香(半两)白犬上三十二味,以水浸膏髓等五日,日别再易水;又五日,日别一易水;又十日,二日一易水。凡二十日止,以酒浸一升。羊胰令消尽去脉,乃细切香于磁器中浸之,密封一宿,晓以诸脂等合煎三上三下,以酒水气尽为候。即以绵布绞去滓研之千遍,待凝乃止,使白如雪,每夜涂面,昼则洗却,更涂新者,十日以后色等桃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外台》有冬瓜仁、蘼芜花,无白蔹、人参。)面膏主有、及、并皮肤皴劈方∶防风、本、辛夷、芍药、当归、白芷、牛膝、商陆、细辛、密陀僧、芎、独活、鸡舌香、零陵香、葳蕤、木兰皮、麝香、丁香、未穿真珠(各一两)蕤仁、杏仁(各二两,去皮尖)牛髓(五升)油(一升)腊月猪脂(三升,炼)獐、鹿脑(各一具,若无獐鹿,羊脑亦得)上二十五味,先以水浸脑髓使白,藿香以上、咀如麦片,乃于脑髓脂油内煎之,三上三下,即以绵裹搦去滓,乃纳麝香及真珠末,研之千遍,凝即涂面上甚妙。(今据药止二十六味,后云“藿香以上”,而方中无

千金方中的养生经的养生方法

千金方中的养生经的养生方法 想要让我们的身体变得更加的健康我们一定要经常对身体 进行保养,但是平时对身体的保养是要掌握好方法的,长期的不好的生活习惯会让我们的身体出现一些疾病,每个人的体质和身体状况是不一样的,我们只有结合自己的身体情况才能对身体更好的进行调理,下面一起了解下千金方中的养生经的养生方法。 千金方中的养生经的养生方法 金形人: 减少运动量润肺最紧要 体质特点:体形比较瘦小,但肩背较宽,方形脸,鼻直口阔,四肢清瘦,动作敏捷,肤色较白。 生活调养:早睡早起,根据天气变化适时添减衣服,防止外邪侵袭而患上呼吸道疾病。戒暴戒怒,以免加重肺脏的功能负担。减少运动量,慎防运动后大汗淋漓耗气伤津。

饮食调养:可多吃润肺益胃、益气生津食物,如枇杷、木瓜、香瓜、荸荠、甘蔗等。 木形人: 莫劳心多虑多吃黑木耳 体质特点:肤色苍白,头小,面长,两肩广阔,背部挺直,身体小弱,手足灵活。 生活调养:早睡早起,避免劳心思虑,暗耗阴液。可适当减轻运动量,以太极拳等静态运动为主,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 饮食调养:可多吃清热养阴生津之品,如绿豆、冬瓜、黄瓜、荸荠、黑木耳、西红柿等食物。 药膳可选择“薏苡仁百合粥”: 薏苡仁50克,百合20克,粳米200克。上述用料淘洗干净后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水,用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即成。

有健脾祛湿,清心安神的功效。 水形人: 忌久居空调房宜化湿清热气 体质特点:体形比较胖,偏矮,头较大,腮部较宽,腹部较大,肤色偏黑,腰臀稍大,手指短,发密而黑,怕寒喜暖。 生活调养:避免熬夜以防耗气伤津,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及时增加衣物,避免感受外邪。适当减轻运动量,多进行太极拳等静态运动。 饮食调养:可多吃健脾清热化湿食物,如薏苡、赤小豆、绿豆、白术、茯苓等。 药膳可配合“化湿消滞粥”: 鸡内金15克,麦芽30克,莱菔子20克,香附15克,苍术12克,苡米15克,粳米150克。前5味同入砂锅,加适量水煎

备急千金要方简介

《备急千金要方》又称《千金要方》或《千金方》,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共30卷。唐代孙思邈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本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明代后,有按《道藏》析为93卷者,内容相同。 《备急千金要方》是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世简称为《千金方》。唐孙思邈(581—682年)撰于公元652年,共30卷。《道藏》收入时析为93卷。孙氏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命名。该书撰成后在国内外有着极广泛之影响,现存日本之《真本千金方》可能系未经宋校正医书局校正之传抄本,经宋校正医书局校刊之《备急千金要方》,中、日翻刻影印者达30余次,又有刻石本、节选本、改编本、《道藏》本等刻印者亦数十种。 《千金要方》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与现代医学按系统分类有相似之处,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很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因此,《千金要方》素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 作者:孙思邈(约581-682),唐代医学家,中医医德规范制定人,人尊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自幼多病,立志于学习经史百家著作,尤立志于学习医学知识。青年时期即开始行医于乡里,并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他对待病人,不管贫富老幼、怨亲善友,都一视同仁,无论风雨寒暑,饥渴疲劳,都求之必应,一心赴救,深为群众崇敬。大业(605-618)年中,曾游学四川,并在该地炼丹,后隐于终南山,与沙门道宣律师交厚,写了不少道家炼丹方面的著作。后唐太宗、高宗曾多次招他任国学博士、谏议大夫等职,均谢绝,唯于咸亨四年(673)任承务郎直长尚药局,掌管合和御药及诊候方脉等事务,上元元年(674) 即因病辞退。当时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皆视他为老师。 孙思邈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深感古代医方的散乱浩繁和难以检索,因而博取群经,勤求古训,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著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反映了唐初医学的发展水平。

中药学方鉴赏

中药学方鉴赏 中药方鉴赏 A、忌见妇人 1.《肘后方》:治疟……忌鸡犬、妇人见。(《太平圣惠方》卷3页5b-6a引。) 2.《肘后备急方》:治卒发黄疸诸黄病,方……不可使妇人、鸡犬见。(卷4〈卒发黄疸诸黄病第三十一〉「附」页83b引。) 3.《肘后备急方》:治肠痈肺痈……又方:羊蹄草根独根者,勿见风日及妇女、鸡犬,以三年醋研和如泥,生布拭疮,赤,以傅之。(卷5〈治肠痈肺痈方第三十七〉页107a引。) 4.《肘后备急方》:治卒中诸药毒救解,方……勿令奴婢、鸡犬见。(卷7〈治卒中诸药毒救解方第六十五〉页154b引。) 5.《小品方》:别离散,治男女风邪,男梦见女,女梦见男,悲愁忧恚,喜怒无常,或半年或数月日复发者,方……合药勿令妇人、鸡犬见之。(《医心方》卷13页9b-10a引。卷21页28b亦引。) 6.《小品方》:治妇人鬼交,方……合药勿令妇人、鸡犬见之。(无)又令见病者,病者家人见合药、知药者,令邪气不去,禁之为验。(《医心方》卷21页28b引。) 7.《僧深方》:治蜗癣浸淫日长痒痛,搔之黄汁出,差复发,方……勿令妇人、小儿见。(《医心方》卷17页10b引。)

8.《古今录验方》:八毒大黄丸,疗天行病三四日,身热目赤,四肢不举。产乳后伤寒,舌黄白,狂言妄语。亦疗温病已后,飞尸遁尸,心腹痛隔,上下不通,癖饮积聚,痈肿苦痛,温中摩痛上诸毒病,方……合时勿令妇人、鸡犬见之。(《外台秘要》卷3页113引。) 9. 《录验方》:五灰煮方,不用鸡狗、小儿、妇女见之。(《医心方》卷4〈治黑子方第二十一〉引。) 10. 《千金方》:凡合肾气薯蓣及诸大补、五石、大麝香丸、金牙散、大酒煎膏等。合时煎时,并勿令妇人、小儿、产母、丧孝、痼疾、六根不具足人、及鸡犬、六畜等见之。大忌,切宜慎之。其续命汤、麻黄等小汤,不在禁忌之限。(卷1〈序例〉「合和第七」页13a。) 11. 《千金方》:治心中时恍惚不定者人参丸,方……合药皆忌见妇人,青衣人,犬鼠,勿用青纸。凡合药皆忌浊秽、鸡犬、六畜、丧孝、不具足人见之。(卷14〈小肠腑〉「风眩第四」页255a引南朝徐孝嗣。) 12.《千金方》:蛮夷酒,主久风枯挛,三十年着床,及诸恶风,眉毛堕落,方……密室中合药,勿令女人、六畜见之,三日清斋乃合。(卷8〈诸风〉「诸风第二」页159a-b。) 13.《千金方》:消石大丸,治十二症癖,及妇人带下,绝产无子……欲合药,当先斋戒一宿,勿令小儿、女人、奴婢等见之。(卷11〈肝脏〉「坚症积聚第五」页213b。) 14.《千金方》:别离散……凡修合

《千金方》导读(上)

《千金方》导读(上) 各位老师晚上好!尊敬的精诚群三位导师,尊敬的诸位老师、同道,受徐芳老师的委托,让我讲一讲《千金方》,那么,今天的题目叫《千金方导读》,可以这么说,过去我所有的文章发表之前,都会请马新童老师润色,但今天这个课,马师也是头一次听,在讲正题之前呢,首先我们共同的向中医基奠与传承的古圣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如果把《伤寒论》比喻为皇冠上的明珠,那么《千金方》无疑是古中医学的皇冠。仲师的《伤寒论》是法度法规,孙真人的《千金方》则是法度法规边际的症候群的对应方剂,《千金方》是古中医学之集大成者,是中医学的大百科全书。清初医家张璐先生在《千金方衍义》中指出“长沙为医门之圣,其立法诚为百世之师。继长沙而起者,惟孙真人《千金方》可与仲圣诸书颉颃上下也。伏读三十卷中,法良意美,圣谟洋洋,其辨治之条分缕析,制方之反激逆从,非神而明之,孰能与于斯乎。”一位世外高人说过这样一句话:“面对复杂病,《伤寒》是易学难用,《千金方》是难学易用。”通过几年来的临床实践,信然!仲师是开合方治病之先河者,如柴胡桂枝汤、麻黄桂枝各半汤等,而这是法度,但无限合方却失之于滥。《千金方》中许多方剂都能一揽子的解决多症候群的问题。第一:缘起近来一些同道纷纷微信询问,《千金方》如此浩

瀚,并无规律可循,学习中从何入手呢?说实话,我真是撞上的。大家知道,深师大建中汤是张大昌先生志远独见。可惜,老人家没留下医案。1500年来,后世医家也没有医案记录,怎么样理解这十味药呢?怎么样找旁证呢?后来呢,愚出了个笨招,发动诸弟子运用黄金分割原理,也就是说,翻遍《千金》、《外台》任何一个方剂,只要有深师大建中汤当中的任何十味药。翻遍《千金》、《外台》任何一个方剂,只要有十位药中的任意六味药,我们就视为那个时期医家对这个方剂的加减。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发现了有代表性的方剂三十九个方,后来又补上一方,我们集成《深师大建中汤类方集要》。这样,对此汤的结构及临床应用就更加清晰了,这一工作的同时,也使愚的学术方向全面转向《千金方》的研究。 第二:导读自古有云:千方易得,一效难求。怎样从《千金方》这浩如烟海的方剂群中识得你想要的明珠呢?那么我们从十个方面来学习《千金方》。特别指出的是,就是说从前辈的经验中来学习《千金方》。张璐先生《千金方衍义》对我们学习和理解《千金方》有指导和参考意义。归根结底,还是落实到对药物的理解上,如:补虚益精大通丸,治五劳七伤百病方。那么这个方里边有地黄、干姜、当归、石斛、苁蓉、天冬、白术、甘草、人参、芍药、紫苑、大黄、黄芩、防风、杏仁、茯苓、白芷、麻仁、川椒。可以这么讲,张璐

王绵之方剂讲义

. 0总论 什么叫方剂?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的基础上,选择切合病情的药物,酌定合适的用量,也就是定量,通过一定的规矩,配伍组合,规定剂型,说明服法,这是方剂的一个主要精神,这个概念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提出的。 一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 方剂的形成发展:方剂形成很早,具体是何时,何人所为,尚不能查。从历料上看,方剂的发展至少在周以前,在发展药物治病后,积累经验,从单味发展为多味治病,在多味治病中逐步摸索出一些东西,知道了如何配伍治疗最好,这是第一个前提,第二个前提是方剂形成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知识、工具,才能有方剂的产生,从生食到熟食,有这些条件为方剂的形成提供基础,在周休《礼记》“君有疾饮药,臣先偿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偿之”。可见当时已药煎后饮用,也说明当时人们对药有无毒性,尝不明了,故先用人偿之。《史记·仓公列传》及《流沙阴简》中见出有方,如长桑君教扁鹊以“禁方”,禁方乃自己的积累的方剂,不轻易传与人,扁鹊治病人假死时,用了“八”之剂和煮之,说明当时方剂已具备了一定的形式,也有一定的道理,证明这些方不将药物草率的堆切,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和目的,更主要证明了这一问题。在《内经》中,关于治疗原则、方法、方剂配伍组合的一些理论,都有很多记载,说明到了《内经》时代,方剂的理论已经成熟了,此处成熟并不意味完善,从开始到定形,已经把它当中经验的东西抽取出来,总结成为比较有系统的理论,所以说它是成熟的,在《内经》虽只记载了十个方,但这十三方还是相当原始的,有的还是单味药,有些方用药简单,从此可能会疑问,理论发展到这样地步,为什么没有方?因为古代著作,从《汉书·艺文志》中看出,它是分开的。《内经》是医经,有七家,经方比它多,有十一家,所以在《内经》中少,还有更多的,虽没传下来,但有记载,在那里已积累相当的资料,形成了理论,在此以后,更进一步是张仲景的著作,记载了相当多的方,有314方(除去重复及后世的附方),从方的数量、药的数量及剂型上,都说明在这一时期又有很大的发展。应特别指出的是,仲景方有它的特点,非常精练严谨,针对性强,换一药便是另一方名,加减一些剂量是另一方名,证有所不同,方便有了改变,而经过后人的研究,这些方的配伍当中,有相当的经验和道理,从方剂来说,它的立法、用药非常精练、严谨,针对性强,为我们后人学习和研究方剂提供了很宝贵的东西,后人不仅尊之为“医圣”,而且称其书为“方书之祖”。 从发病原因分析、探讨,对病因病机,隋代的巢元方《诸病源侯论》侧重谈病的发生、特殊症状,由于这样的发展,促进了临床各科的发展,促进了用药物治病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方就更多了,这是一方面,另一个是到了后来,在这些方书里有一些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是海外来的,如婆罗门,它不是咱们的名字,是南洋的,由于交通的发达,中外的交流,各种各样的文化、物产,也扩大交流,包括了外来的医药药方。在祖国医学的遗产中,包括了一个部分是吸收了外来的东西在里面,在这些外来的东西不是拿来的,而是融合起来的,是融合在祖国医学的系统里面,很明显,不仅善于吸收,而且善于有机地将其融合要一起也

《千金方·下乳》方药析义

《千金方·下乳》方药析义 *导读: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一书,对妇科诸病的治疗颇有卓识。本文试就其中所载下乳方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作了初步的探讨。虽然历经1300多年,而《千金方》下乳方剂,仍沿习应用,对中华民族的妇婴保健作出很大贡献。……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千金方·下乳第九》篇,载有治妇人“乳无汁”方21首,用药简洁,或为单行,少则二味,多不过七味。反复玩索,可窥此篇所载大部分方药对“产后缺乳”一病深中肯綮,试析如下。 1.用药概况: 本篇载方21首,方中单味使用者8首,2味药物者3首,4味药物者4首,5味药物者3首,6味药物者2首,7味药物者1首。所用药物共计26味,:石钟乳(12次)、通草(10次)、漏芦(7次)、栝蒌根(5次)、白石脂(1次)、桔梗(1次)、消石(1次)、黍米(1次)、石膏(1次)、麦冬(2次)、理石(2次)、蛴螬(1次)、土瓜根(2次)、大枣(2次)、母猪蹄(2次)、桂心(1次)、鲤鱼(1次)、死鼠(1次)、鲫鱼(1次)、猪脂(1次)、鬼箭羽(1次)、白头翁(1次)、滑石(1次)、甘草(1次)、云母(1次)、屋上散草(1次)。其中,用药5次以上者有石钟乳、通草、漏芦、栝蒌根4种。诸方中,母猪蹄虽然仅用2次,但是均作为单方使用。其一为猪蹄饮,单用猪蹄煮汤;其二为猪蹄通草饮,药仅2味,效专

力宏。鲫鱼虽仅用1次,亦作为下乳鲫鱼汤的主药应用,值得注意。 2.主药分析: 复习有关文献,兹将下乳方中主要药物的功效作一分析。石钟乳,《本经》记载:“安五脏,通百筋,利九窍,下乳汁。”张路玉《本经逢原》谓本品:“其通利百筋,利九窍,下乳汁者,皆取甘温助阳,色白利窍之力也。”其性甘温无毒,功能益气通乳,凡产后缺乳,无论虚实,皆可用之。漏芦,性味甘寒,《本经》:“主皮肤热毒、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本品为解毒排脓要药,以其能利窍,善下乳汁而著,后世常与王不留行、山甲、通草配伍,治疗产后缺乳,甚效。通草,原名通脱木,平淡无毒,《本经逢原》谓:“入阳明胃经,通气上达而下乳汁”,古今通乳诸方,皆有本品。栝蒌根,即天花粉,性味甘,微寒。《本经》谓:“补虚安中。”天花粉有清胃祛热之功,火去则中气安,津液复则血气和。应用本品治疗产后缺乳,想必与产妇失血,导致阴营、津液耗伤有关。《济阴纲目》所载之加味四物汤,即以本品与四物相伍,功能养血滋液,再佐以王不留行、木通、猪蹄,用于血虚液燥之缺乳,甚宜。猪蹄,性味甘、咸、平。叶显纯编《中国传统补品补药》记载:“本品功能补血、通乳。”适用于产后少乳,加入通草共煮,疗效更佳。同时,猪蹄通草饮也是我国江、浙、皖一带治疗产后缺乳行之有效的民间验方。鲫鱼,性味甘、平,民间用于“产后体虚,乳汁不多”。鲫鱼富含蛋白质、氨基

《千金翼方》小儿杂治法

《千金翼方》小儿杂治法 射干汤 内容:主小儿咳逆喘息如水鸡声方∶射干(二两)、麻黄(二两,去节)、紫菀(一两)、甘草(一两,炙)、桂心(五寸)半夏(五枚,洗去滑)、生姜(一两,切)、大枣(四枚,擘)上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纳蜜半斤,更煮一沸,饮三合,日三服又方∶半夏(四两,洗)、桂心(二两)、生姜(二两,切)、紫菀(二两)、细辛(二两)、阿胶(二两)、甘草(二两,炙)、蜜(一合)、款冬花(二合)右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半夏取六升,去滓,纳诸药,更煮取一升五合。五岁儿饮一升,二岁儿服六合,量大小加减之。 治小儿咳逆短气,胸中吸吸,呵出涕唾,咳出臭脓。亦治大人。 烧淡竹沥,煮二十沸。小儿一服一合,日五服;大人服一,亦日五服。不妨食,息乳哺。 竹叶汤 内容:主五六岁儿温壮,腹中急满,气息不利,或有微肿。亦主极羸,不下饮食,坚痞,手足逆冷方∶竹叶(切,一升)、小麦(半升)、甘草(炙)、黄芩、栝蒌根、泽泻、知母、人参、茯苓 白术、大黄(各一两)、生姜(一两半,切)、麦门冬(二两,去心)、桂心(二铢)、半夏(二两,洗)上十六味,咀,以水七升,煮麦、竹叶取四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一升六合,分四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治小儿连壮热实滞不去,寒热往来,微惊方∶大黄、黄芩(各一两)、栝蒌根(三分)、甘草(炙)、牡蛎(熬)、人参(各半两)、桂心(二两)、龙骨、凝水石、白石脂(各半两)、滑石(二两,碎)、硝石(半两)上十二味,咀,加紫石英半两,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服三合,一日令尽。 治小儿寒热咳逆,膈中有、乳若吐,不欲食方∶干地黄(四两)、麦门冬(半升,去心)、五味子(半升)、大黄(一两)、硝石(一两)、蜜(半升)上六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硝石、蜜更煮令沸。服二合,日三。胸中当有宿乳一升许出。儿大者服五合。 杏仁丸 内容:主小儿大人咳逆上气方∶杏仁(三升,去尖皮两仁,熬令黄)上一味,熟捣如膏,蜜一升为三分,以一分纳杏仁,捣令强,更纳一分捣之如膏,又纳一分捣熟止,先食已含之。咽汁多少,自在量之。 治小儿火灼疮,一身皆有如麻子小豆戴脓、乍痛乍痒热方∶甘草(生用)、芍药、白蔹、黄芩(各三分)、黄连、黄柏(各半两)上六味,捣筛,以白蜜和涂上,日再。亦可作汤浴之。(《千金》有苦参。)治小儿火疮方∶熟煮大豆,浓汁温浴之。亦令无瘢。

《千金翼方》针灸 杂法

《千金翼方》针灸杂法 用针法∶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其后先,若存若立。为虚为实,若得若失。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主。重则为补,轻则为泻。虽有分寸,得气即止,明堂偃侧,针讫皆无不灸。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道之,灸以温暖之。灸已,好须将护,生冷醋滑等,若不谨慎之,反增疾矣。 黄帝曰∶五脏、五行、五时,病何以故?岐伯曰∶假令春月和畅,条芳水渌,心荡意盈,神乱于内而形病于外,卒有西方飘风,凛然毛耸,因腠理开,不复得散,便居孙脉,孙脉满,流入络脉,络脉入大经,大经注腑,腑归脏,四时同然,故风病多归于心也。手心主灸,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故穴名近于木者属肝,穴名近于神者属心,穴名近于金玉者属肺,穴名近于水者属肾,是以神之所藏,亦各有所属,穴名府者,神之所集;穴名门户者,神之所出入;穴名宅舍者,神之所安;穴名台者,神所游观。穴名所主,皆有所况,以推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入抽病也,故经云∶灸三壮者,即为足数也。 禁忌法∶凡灸头与四肢,皆不欲少,须熟,宜令灸,计壮满三百,足以愈病。头手足肉薄,若并灸,则血气绝于下,宜时歇。火气少时,令血气遂通,使火气流行,积数大足,自然邪除疾瘥也,乃止火耳。本经多云刺入三分,灸三壮,兹乃举其大纲,未尽圣心。且手足皮薄,炷小数少;腹背肉浓,炷大肉多,斯皆以意商量也,背欲热即为佳也。凡灸生熟,候人盛衰、老少、肥盛灸之。 凡微数之脉及新汗后,并忌灸。 凡孔穴,皆遂人大小,取手中指第一节为寸,男左女右。一云三寸者,盖一中指也。人年三十以上,若灸头不灸三里穴,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穴下气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一切病皆三里三壮,每日常灸下气,气止,停也。 凡灸法,先发于上,后发于下;先发于阳,后发于阴。凡针刺大法,在午时后,不欲午时前。 治冷痹胫膝疼,腰脚挛急,足冷气上,不能久立。有时厌厌嗜卧,手脚沉重,日觉羸瘦,此名复连病,令人极无情地,常愁不乐,健忘嗔喜,有如此候即宜灸之。当灸悬钟,穴在足外踝上三指当骨上,各灸随年壮,一灸即愈,不得再灸也。取法以草从手指中纹横三指令至两畔齐,将度外踝从下骨头与度齐,向上当骨点之两脚令三姓人灸之。候天晴日,午后在门外四达道上灸之,神良。若年月久更发,依法更灸。若意便欲多者,七日外更灸七壮。 巨厥可百壮。 上管可二百壮。 中管可千壮。

中医各家学说 千金翼方读后感

读千金翼方有感 通过读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可以从中看出其在方剂学上博采众方以及养生思想在其中的体现。 《千金翼方》,唐孙思邈撰,约成书于永淳二年(682)。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此书共30卷,北宋时期校正医书局对其传本予以校正,并刊行全国。 《千金翼方》全书30卷,计189门。合方、论、法共2900余首。卷1~4论药物,引录《唐本草》的大部分内容,卷5~6系妇人疾病;卷9~10论述伤寒;卷11为小儿病;卷12~15阐述养生长寿。集中体现了古代延年益寿学说同防病、治病相结合之特色。卷16~25论述中风、杂十二症病证名。卷26~28系针灸;卷29~30为禁经,其中虽有禁咒之术,但亦不乏心理疗法内容。 在博采众方上,我们可以从书中的前四卷中得到体现。这四卷书的药物大多引自当时最著名的《唐本草》这本方剂名著。第一卷、药录纂要,记录了采药的时节、药名、药物出产的地方以及用药处方。第二卷、本草上,主要把矿石类药物和草本类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并记录了矿石类三种等级的各种药物以及本草类药物的上品和中品。第三卷、本草中,记录了本草的下品以及取自木本植物的上中下三品,还有取自人兽的药物。第四卷、本草下,把药物分为鱼虫部、果部、菜部、米谷部、有名未用、唐本退几种分类。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孙思邈博采众方的思想在其中的充分运用。《唐本草》作为当时先进的方剂书籍得到了孙思邈充分的肯定。他把其中的药物分类以及药物直接或间接地收录到了《千金要方》中,这种积极吸收先进知识的思想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医生学习的。

他博采众方的思想还体现在他对古方的化裁和创制新 方上。如孙思邈以调胃承气汤加生地、大枣化裁成生地黄汤,治疗阴津亏损,虚羸少气,心下满,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又如,孙氏根据临床实践需要,创制许多新方,如苇茎汤、犀角地黄汤、独活寄生汤、温胆汤等这些方至今还在临床中有很好的疗效。 孙思邈极其重视养生,其云:“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人之所贵,莫贵于生”。从精神、饮食、运动、房室、服用药饵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养生理论及简单易行的养生方法。 在养生上,孙氏的养生思想在卷12~15中得到体现。12卷中为养性,其中记录了养性禁忌、养性服饵、养老大列、养老食疗方面的内容。卷13辟谷,其中写到了各种养生药物的服用方法,如茯苓的服用。卷14退居,其中写到对于养生环境、药物服用、饮食、养性以及药物的种造。卷15 中为补益,记录各种补益的方法。 药饵养生在《千金翼方.养性服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中收载药饵59首,如地黄汤、黄精膏、不老延年方、彭祖延年柏子仁方等。此外,孙氏还重视环境养生和四时养生及体质养生。主张居住在山清水秀、气候高爽、雅素洁净的清静幽境之中。并要顺应四时,生活有序。这些在卷14 退居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通过读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使我感觉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让我感觉到学习中医学就应该向孙思邈那样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以此同时还要积极吸取先进的现代医学知识,做个与时俱进的医学生。

千金方

《千金方》的孔圣枕中丹 (败龟板、龙骨、远志、九节菖蒲四药等分,共为细末,每服3克,一日3次,黄酒或温开水送服。近人多炼蜜为丸,每丸9克,每服1丸,一日2次。) 《太平圣惠方》的圣惠益智丸 益智子1两,附子3分,缩砂3分,白豆蔻半两,丁香1分,黄耆3分,白术3分,厚朴3分,人参半两,桂心半两,白茯苓半分,陈橘皮3分,川芎3分,高良姜3分,藿香3分,当归3分,甘草3分。 《辨证录》的生慧汤 熟地30克、山茱萸12克、远志6克、生枣仁15克、柏子仁(去油)15克、茯神9克、人参9克、菖蒲1.5克、白芥子6克。水煎服。 连服一月,自然不忘矣。 益气养血,心肾兼补。 主治健忘。 《普济方》的育神丸 熟地黄、远志、牛膝(去芦)、菟丝子、枳壳、地骨皮、当归各等分。 每服30丸,空心盐酒送下,加至40-50丸亦不妨 养神明,育精气,益智聪心,补血不壅燥,润颜色,脏腑调适。久服目光炯然,神宇泰定,语音清澈,就灯永夜,眼力愈壮,并不昏涩,不睡达旦,亦不倦怠。服二三月后,愈觉神清眼明,志强力盛,步履轻快,体气舒畅。 《赤水玄珠》的状元丸 菖蒲,远志各15克,白茯苓,巴戟天,地骨皮各12克,人参5克。 制法:上药研细为未,有去皮白茯苓,糯米共研为粉,与诸药和匀,另取石菖蒲煎取浓汁,去渣,与诸药未搅合为丸。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0—50丸。温开水送服。 养心安神,开窍益智,人参,茯苓,巴戟天,益气温中,安神强志。佐以地骨皮除烦退虚热,治疗心烦失眠等症。而菖蒲,远志则能开窍祛痰,除烦解郁,加强益智的效果。 老年痴呆髓海不足型 症状:智能减退,神情呆钝,语不达意或静而少言,头晕耳鸣,倦怠思卧,腰膝酸痛,骨肉萎弱,苔薄或少苔,脉沉细弱。 方药:通淤煎加: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紫河车粉、续断、石菖蒲、炙远志、川芎。 水煎服,每日1剂,一个月为1个疗程。 老年痴呆脾肾两虚型 症状:智能减退,神情呆钝,沉默少言,静而少动,倦怠乏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气短懒软,口不干,不思饮,腹胀便溏或五更泄泻,食欲不振或完谷不化,舌质淡,舌体胖大,苔白或滑,脉沉细弱。 方药:通淤煎加减:熟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茱萸、干姜、益智仁、石菖蒲。水煎服,每日1剂,一个月为1个疗程。 老年痴呆预防和治疗的简单方法 脑得生咀嚼片 用法:3颗一次,每天三次,咀嚼服用。 治疗期后,间断服用,每个周期一个月,或者每天至少一次服用。

_千金方_下利方药探析

【方药研究】 《千金方》下利方药探析 Ξ 叶 进,张旭珍,姚佳音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关键词:千金方;下利;方药 中图分类号:R2221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23250(2009)0320210202 Ξ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课题:《千金方》、《外台秘要》脾胃病证方药的研究(2006年12月~2008年12月)资助项目 《千金方》所载治疗下利的方药相当丰富,笔者对《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相关内容作了整理,以下就此作一探析,供临床借鉴。古之下利包括痢 疾与泄泻,以下分述之。 1 治痢疾方药痢疾,又称“肠 ”、“滞下”,是以大便次数增多、下利赤白脓血便、腹部疼痛、里急后重为特征的疾 病,多因感受外邪、饮食内伤或情志不舒、邪滞于肠、气血壅阻所致。该类方药主要见于《千金要方?卷第 十五脾脏》,大致分为3种。 111 治热痢方药 《千金要方?卷第十五脾脏?热痢第七》载有脉证 24条,归纳其主证为:腹满痛,下脓血,下重,发热, 口渴,不欲食,脉滑数或脉浮数,或紧或弦,尺中涩, 舌黄燥。 载有陟厘丸、白头翁汤、黄连汤等有名或无名方 共26首,其用药频率高者如黄连16次,当归9次, 甘草9次,干姜8次,黄柏8次,阿胶8次,可见黄连 是首选药。 黄连,《本经》谓其苦寒,主“肠 腹痛下痢”。《别录》亦云:“主五脏冷热,久下泄 脓血。”秦汉时 期已明确认识到该药的这一功效,一直沿用至隋唐, 可见其作用之确凿。对于这一用法的原理,刘完素 曾指出:“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盖治痢惟宜辛苦 寒药,辛能发散,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使 气宣平而已。诸苦寒药多泄,惟黄连、黄柏性冷而 燥,能降火去湿,而止泄痢,故治痢以之为君。”现代 研究也证实了黄连的作用基础:能抗病原体,对多种 病毒、细菌、阿米巴原虫、衣原体等均有不同程度的 抑制作用;对胃肠道有双向调节作用,能止泻、保护 胃黏膜,所以诸多方剂中频用黄连绝不是偶然的。 统观诸方,治热痢除了用清热燥湿之法外(黄连 配黄柏8次,也用到白头翁2次),还涉及诸多其他 治法。如养血和血止血,常用当归、黄连与当归相配 8次,二者同用可清热治痢、和络活血,若见赤痢则用阿胶以止血,黄连配阿胶达8次;寒温并用:黄连 常与干姜同用(7次),二药辛开苦降,既清热除湿, 又温脾散寒,开痞结,止泻痢,因热痢也常有寒热错杂之证;收敛固涩:赤痢,或痢下频数者,则常用赤石 脂、龙骨、石榴皮、牡蛎等收涩之;兼顾扶正:如茯苓汤“治因下空竭欲死,滞下脓血,日数十行,赢笃垂死”,方中除治痢药物,还伍用人参、甘草、大枣等扶正之品。此外,不少方中都用甘草,黄连配甘草者8 次。还有一些常用的药组,如黄连、当归、干姜合用6次,黄连、 当归、甘草合用6次,黄连、当归、黄柏合用5次,黄连、当归、阿胶合用5次。该篇中载有一特殊用药,即陟厘,一种生于池泽阴湿岩石上的蕨类植物。该药甘、大温、无毒,功能强胃气,止泄痢。书中有一陟厘丸,以此物为主药,治“百病下痢,及伤寒身热,头痛目赤,四肢烦疼不解,胁热下痢,或医已吐下之,腹内虚烦,欲得冷饮,饮不能消,腹中急痛,温食则吐,乍热乍冷,状如温疟,或小便不利,气满呕逆,下痢不止”,并明确肯定了此方的疗效:“暴痢服之,何有不瘥”,有待进一步研究。《千金要方》还提出服药的注意点:“凡服止痢药,初服皆剧,愚人不解,即止其药不服,此特不可, 但使药与病源的相主对,虽剧但服,不过再三服渐渐自知,惟非其主对者本勿服也。”又指出饮食宜忌:“凡痢病,通忌生冷酢滑,猪鸡鱼油,乳酪酥干,脯酱粉咸,所食诸食皆须大熟烂为佳,亦不得伤饱,此将息之大经也,若将息失所,圣人不救也。”112 治冷痢方药该类方药见于《千金要方?卷第十五脾脏?冷痢第八》。其主证可归纳为:久痢赤白不止,甚至日夜无节度,身体赢瘦、腹痛、腹胀、腹冷、饮食不消等。所载温脾汤、大桃花汤、乌梅丸等有名或无名方32首,其中用治泄泻者3方。此外,《千金要方?卷第十八大肠腑?大肠虚实第二》载黄连补汤,治“大肠虚冷,痢下青白”,以及《千金要方?卷第十四小肠腑?小肠虚实第二》载“小肠虚寒痛,下赤白,肠滑,肠中懊 ,补之方”也当属此类方。合而计之(去除治泄泻3方),治冷痢者共31方。其用药频率高者如黄连17次,干姜16次,附子10次,当归10次,桂心8次,甘草8次,阿胶8次,乌梅7次,龙骨7次,蜀椒6 次,赤石脂5次,人参5次。可见黄连、干姜乃是主 药。 黄连不仅主治热痢,对于冷痢同样也是主药,不01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 edicine in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2009年第15卷第3期20091V ol.15.N o.3

《千金翼方》伤寒宜忌

《千金翼方》伤寒宜忌 宜发汗第一 大法春夏宜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皆周,涩涩一时间益佳,不欲流离。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则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凡服汤药,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凡云∶宜发汗而无汤者,丸散亦可用,然不如汤药也。 凡脉浮者,病在外,宜发其汗。 太阳病,脉浮而数者,宜发其汗。 阳明病,脉浮虚者,宜发其汗。 阳明病,其脉迟,汗出多而微恶寒者,表为未解,宜发其汗。 太阴病,脉浮,宜发其汗。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浮者热自发,濡溺者,汗自出,涩涩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太阳,头痛发热,身体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麻黄汤主之。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忌发汗第二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在里,忌发其汗。 脉浮而紧,法当身体疼痛,当以汗解,假令尺中脉迟者,忌发其汗,何以知然,此为荣气不足,血气微少故也。 少阴病,脉微,忌发其汗,无阳故也。 咽中闭塞,忌发其汗,发其汗即吐血,气微绝,逆冷。 厥忌发其汗,发其汗即声乱咽嘶舌萎。

太阳病,发热恶寒,寒多热少,脉微弱,则无阳也,忌复发其汗。 咽喉干燥者,忌发其汗。 亡血家,忌攻其表,汗出则寒栗而振。 衄家,忌攻其表,汗出,必额上促急。 汗家,重发其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 淋家,忌发其汗,发其汗必便血。 疮家,虽身疼痛,忌攻其表,汗出则。 冬时忌发其汗,发其汗必吐利,口中烂,生疮,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忌攻其表,汗则厥逆冷。 太阳病发其汗,因致。 忌吐第三 太阳病,恶寒而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而发热,关上脉细而数,此吐之过也。 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运,若膈上有寒饮,干呕,忌吐,当温之。 诸四逆病厥,忌吐,虚家亦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宜吐第四 大法春宜吐。 凡服吐汤,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病如桂枝证,其头项不强痛,寸口脉浮,胸中痞坚,上撞咽喉不得息,此为有寒,宜吐之。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微滑,此宜吐之,利即止。 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宜吐之。 病者手足逆冷,脉乍紧,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病在胸中,宜吐之。

千金方

以下配方摘自孙思邈孙大真人的《千金要方》。看到外面有卖制好的丸子,一个月量要400元,真是黑心啊。五香丸药方是:豆蔻1两,丁香1两,藿香1两,零陵香1两,桂心1两,香附子1两,甘松香5钱,当归5钱,槟榔2枚,可研末蜜丸如大豆大小,常含一丸在口中,就... 女生必读:透肌香体丸配方,5日口香,10日体香,27日衣被香,37日下风人闻香,47日洗手落地香,57日把他人手亦香(转) 2010-03-26 11:03 | (分类:默认分类) 以下配方摘自孙思邈孙大真人的《千金要方》。看到外面有卖制好的丸子,一个月量要400元,真是黑心啊。 五香丸药方是:豆蔻1两,丁香1两,藿香1两,零陵香1两,桂心1两,香附子1两,甘松香5钱,当归5钱,槟榔2枚,可研末蜜丸如大豆大小,常含一丸在口中,就可‘5日口香,10日体香,27日衣被香,37日下风人闻香,47日洗手落地香,57日把他人手亦香’哇!根本就可成为香味散发体了! 配方二:桂心,甘草,细辛,橘皮,上面四味药等份。烘干磨成粉,用酒送服,约铜币大小。 配方三:治口臭:川芎200g,白芷200g,橘皮200g,桂心200g,枣肉400g,研磨成粉,制成大豆般大小的蜜丸,饭前饭后吃几粒,七日大香。 配方四:桂心(《古今录验》用细辛)甘草(各等分),磨成粉,睡前手指撮起粉末用酒送服,二十日清除口臭。 配方五:瓜子仁,川芎,本,当归,杜蘅(各六铢),细辛(半两),防风(二两),以上七味药烘干研磨成粉,饭后吃铜钱币大小,一日三次。五日口香,十日身香,二十日肉香,三十日衣被香,五十日远闻香。 。。。 下面正文大约还有五六方,不一一列举了,有心人可以细看一下。 PS:估计很多MM不知道怎么制作蜜丸。详细步骤大致如下:将所有药材磨成粉待用,然后炼蜜(就是将药粉份量1/3的蜂蜜放在锅里加热,火不要太旺,期间记得不停搅拌,直到蜂蜜粘稠起泡)。将泡泡撇掉后,加入到药粉中,搅拌均匀。稍稍冷却一会,就可以将其搓成长条了,再一点点揪成豌豆粒大小的丸子。每天白天含服3粒,晚上睡前含服一粒。配方中的药材药店都有售,一周期的成本大约是30元左右。服药期间尽量不要食用臭菜:葱,蒜,韭菜

备急千金要方读后感范文

备急千金要方读后感范文 内容概要:《备急千金要方》一书详细记载了唐朝著名医家孙思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内容包括妇人,小儿,七窍,诸风,伤寒,脏腑,痔瘘,痈疽,消渴,针灸,养性,摄生,平脉等内容; 评价:千金一书记载了孙思邈雄厚的中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该书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价值甚高,受到后世历代医家高度重视,是中医史上的鸿篇巨著。 个人最喜爱:针灸部分。 孙思邈者,诚李唐医家之巨擘,千古杏林之真人也。其人"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所以"青衿之岁,高尚医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少小多病,与医药有缘,天资聪颖,"日诵千余言",时人皆以为神童,这些有利条为孙思邈毕生至高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比及叔和性度沉静、皇甫士安恬淡寡欲,孙氏之为良医,其天意乎!更喜孙思邈资禀超脱,"白首之年,未尝释卷",耻于"朝野士庶鄙夷医术,诵短,构小策,以求出身之道",终生不仕,著书立说,行医论病,可谓为生民立命之柱石,其必复见天地之心也哉! 《千金方》一书多引仲景之言,孙思邈将之裁辅以行己,

可见其对仲景之高才大德,必深有体会,仰慕有加。二人超凡脱俗,集腋成裘,深被众庶,为万世开太平,其圣真之德行,真鼎足汉唐,流光华夏之至人也! 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南北朝至隋唐,佛学颇盛。故孙思邈受佛学影响很深,不仅在《大医精诚》篇中详加阐释其"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价值观,并在怎样用虫兽药方面示人范例。此外,孙氏受佛教学说影响之痕迹亦散见于诸篇,兹不赘言。 孙氏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十多岁崇尚医学典籍,博涉经史献,二十岁左右就能谈论老庄、佛典及百家之说,拥有丰富的史哲方面的知识。故其在《大医习业》篇中明言"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灼鬼五兆及《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经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事,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典,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认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曜天,并须探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