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助推促经济腾飞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全方位助推促经济腾飞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全方位助推促经济腾飞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全方位助推促经济腾飞

-----关于宝鸡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区域单元,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早日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但由于观念、区位、资金、资源、基础设施、政策倾斜等不平衡,发展滞后的县域经济与高速发展的城市经济形成强烈的反差,人口和国土占绝大部分的县域,尤其是经济不够发达的落后县域,越来越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

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壮大县域经济”,这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决策。县域经济的崛起将对中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拟结合宝鸡实际,谈一点自己对发展县域经济粗浅的认识。

一、树立正确的区域观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行政区间范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它包括县(区)、乡(镇)、村经济,具有多重性、综合性和基石性等特点,是一定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区域经济。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格局从“行政板块”向“经济板块”转化。特别是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区域生产要素的组合半径已大大突破县级行政区域空间。过去依照行政级别来确认和培育区域经济中心的办法,已越来越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面对这种变化,宝鸡县域经济要赢得更大

的发展,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正确处理好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的关系;必须跳出行政区的束缚,按照区域经济的分工和宝鸡发展现状,从经济区域的高度来审视和制定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融入范围更大、层次更高的经济区域中去。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跳出县域顺应市场来谋划。

二、突出宝鸡的区域特色壮大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一种地方经济,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机遇、程度各不相同,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也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特色就是“比较优势”,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变化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比较、分析、调查、研究。找到、发掘、发扬光大宝鸡自己的比较优势,并使之转化为特色经济,是宝鸡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只有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确定产业发展重点与方向,实现错位发展,才能摆脱困境,获得有益的积累,求得真正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美国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产业优化调整已成为各地经济面临的发展问题。危机是传统模式之危,科学发展之机。如何突出宝鸡区域特色把握县域经济的产业定位是我们发展县域经济应当审慎思考和解决的突出问题。

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指出:最有效、最合理的社会生产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只生产自己在生产上处于相对优势、成本比较低的产品去同其他国家交换自己所需的产品,这样各个国家或地区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好处。

经济发展的现实告诉我们,即使再偏僻再贫穷的地区,也会存在某些资源优势。只有充分认识并开发好这种资源,构筑本地区的特色产业,才能摆脱资金等因素的制约,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因此,我们在谋划宝鸡县域经济发展时,一定要按照比较经济利益的原则,制定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主动参与县域以外的经济分工与协作,突出宝鸡工业基础雄厚、农业生产条件越优、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环境优势日益凸显的自身特色,做到劣中选优;要突出本地特色,统筹规划本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分工,确立产业定位,通过改善环境、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办法,积极承接大城市的经济扩散,主动承接发达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发展以本地资源为条件的加工业;要依托本地已经形成的产业和企业优势,努力与大型企业、大型企业集团、跨国公司配套,着力发展配套产业和服务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托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蔡家坡汽车产业园、绛帐食品工业园、常兴纺织工业园、凤翔长青工业园、宝鸡“钛谷”等优势把单一产业变成集群产业,把孤悬的点状变成链条产业,把支柱产业变成主导产业,力促单一产业集群化,点状产业“链条化”,形成洼地效益和竞争力,在构建产业集群中壮大县域经济。这是宝鸡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也是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鼓励支持创业催生县域经济发展

从全国先进发达地区的成功实践来看,县域经济强县有以下共同特点:一是非公有制经济发达,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县域经济发展具有

强劲持续的动力,创业增收环境宽松;二是非农产业发达,工业化程度较高,对农业具有较强的反哺能力,就业增收渠道多元化;三是城镇化进程较快,对农村发展具有较强的支持能力,农民数量减少,四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快,农产品加工业发达,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得到不断挖掘,宝鸡县域经济发展缓慢,除了自然条件、区位因素等限制外,县域所有制结构不尽合理,非公经济尚不发达,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不同步,产业化进程较为滞后等,也是影响宝鸡发展主要原因。这些问题不仅限制了农业内部增收空间,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造成了工业发展市强县弱的不均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宝鸡整体经济发展的羁绊。

非公经济具有产权清晰、机制灵活、管理严明、决策科学,不用政府投资,生产成本不高等特点,是一种富有效率的产权制度。要发展壮大宝鸡的县域经济就必须从鼓励支持创业抓起,努力把非公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增长点,使非公经济担当起发展县域经济大舞台的“主角”,并以此推动宝鸡县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首先,要突出支持重点,催生创业主体。一是积极为各类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政策咨询、档案托管、劳动保障事务代理、职业介绍、项目推介等一体化全方位服务,解除创业者的后顾之忧,为创业者搭建良好的政策、金融、税收、服务平台;二是围绕“能人创业”,支持最具潜力的创业群体、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发挥知识和技术优势,以资金、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经营和收益分配,扶持其创办科技型企业、农业科技园、中介组织或机构,允许科技人员兼职从事研究开发、

担任技术顾问或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成为创业的示范者;三是围绕“青年创业”、“劳务创业”、“返乡创业”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复转军人兴办二三产业,成为致富的带头人。强化农民创业技能培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在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民规模经营水平上下功夫,支持农民兴办农家乐、发展民间工艺品制作、从事手工业生产和经营,实现创业致富;四是围绕“民生创业”,制定各类优惠政策鼓励复转军人、下岗工人、残疾人和征地拆迁居民、失地农民等就业困难群体实干创业,帮助他们在创业中就业,在就业中致富。

其次,明确创业领域,拓展创业空间。根据宝鸡的产业特点,紧扣五大优势产业积极开展创业。一是紧扣优势产业集群,鼓励引导创业主体依托各类工业园区,围绕装备制造、烟酒食品、有色金属加工冶炼、能源化工、新型建材等五大产业集群,发展分工合理、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配套产业。二是紧扣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畜牧大市建设,突出农产品加工优势,围绕种养、加工、销售等关键环节,调整种养业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培育一批种养大户、加工大户、销售大户。三是紧扣商贸物流发展,抓住宝鸡区位优势提升、交通条件改善、城市空间扩展的有利时机,积极推动商贸流通领域的全民创业,鼓励发展物流、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引进和培育一批现代商贸物流公司,增强城市的聚集辐射能力。四是紧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发展我市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依托高新区和各类工业园区,鼓励支持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带动创业就业。五是紧扣宝鸡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发展

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力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将过剩的劳动力资源尽可能多地转化成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制造业产品,着力推进全民充分就业。

四、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一条捷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推进农产品产加销一条龙、农工商全方位,科工贸一体化,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内涵,也是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欠发达地区,宝鸡要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市场纽带、龙头带动、专业合作社组织等方式,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把现代化的市场经营、工厂化、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加工同最原始的家庭经营、手工劳动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农产品精加工和深加工,结合县域实际,有目标、有重点地培育、扶持、壮大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型企业,实现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全面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要加大对农业生产带动力强、加工能力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户的连接能力和带动能力,在技术改造、农产品出口、政策服务等方面提供便利,通过龙头带动、市场拉动、特色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促动,使农产品生产由专业化、规模化向产业化、工业化提升,逐步把龙头企业培育成为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

五、优化经济环境提升县域经济发展

环境优劣关系到县域经济的生死存亡。县域软环境建设的状况,取决于县域的机关作风,表现在市场、信用、效率、法制环境、社会风尚、社会秩序等诸多方面,它不仅决定县域内的资源整合率、利用率、凝聚

力,更决定县域对外资、外智的吸引力,并最终决定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景。对宝鸡来说,在资金、人才等经济要素和硬环境建设处于相对劣势的情况下,我们要扬长避短着力打造吸引客商、留住客商软环境。因此,我们必须把创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作为抢占发展先机的一项战略决策,在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持之以恒地抓好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应加大行政效能监察力度,向“执法就是罚款,管理就是收费”、“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机关顽症痼疾开刀,进一步改进作风;从治理和改善行政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服务环境着手,以建立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使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显著改善;切实转变职能,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到兑现政策、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政府工作的重点放在搞好服务和营造环境上来,努力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和良好的治安环境。

六、扩大信贷投入支撑县域经济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但我国目前县级金融资源流失十分严重。宝鸡县域经济发展中虽然存在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等多种金融服务机构,但实际上商业银行由于商业化的改制,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资金来源;信用社由于规模小,资本金弱、融资能力差,使其对县域经济发展力不从心。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将吸收的资金转向大城市或者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从而分流了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这一系列流失导致了县域金融主体的缺失,县域金融体系效率低下,县域金融机构很难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相反却使县域经济发展

所急需的资金逐渐流向发达城市,出现县域资金“城市化”现象,致使县域金融运行的整体生态环境恶化,制约了宝鸡县域经济的发展。

县域经济是县域金融生态系统的繁衍和生息的物质载体,各级政府,加强地方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切实抓好信用体系、信用环境建的建设,积极探索、拓宽贷款范围和抵押物范围,努力创建金融安全区,防止金融资源流失,为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贷支持。

县域各大银行要转变观念,对各类企业以诚信为依据,疏通县域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强对它们的金融支持。县域企业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诚信为本,建立良好信誉。金融管理部门要支持有条件的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推进鼓励它们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借贷款业务。落实农村金融机构当年新增贷款用于农村建设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比例要求。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发展村镇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资金互助社。培育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引导各种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向农村。鼓励现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拓宽农村金融服务,建立适应农村发展要求的金融服务新体系。

七、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行业协会是企业集体利益的代表,是连接企业与企业、企与政府的“桥梁”。松散型生产的千家万户、合作企业,急需有相当号召力的行业协会加以组织和引导。要加强协会的规划和建设,赋予协会一定的职能,把应当属于行业协会的社会职能尽快地移交给行业协会,把适宜行业协会行使的管理职能尽量委托给行业协会,增强协会的凝聚力和号

召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协会的自身优势,使其主动向政府建言献策,促使公共政策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服务,有效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八、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政府财政作为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是各级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政策工具、体制保证和管理手段。要按照公共财政取向,充分发挥财政调控经济的职能作用,通过运用税收、财政贴息、信用担保等政策工具,为县域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营造更加规范、公平、开放的外部环境,在加大投入、做大县域经济总量基础上,逐步增强县域财政实力。一是把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逐步提高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比重,加大县域技改贴息资金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的倾斜力度,支持县域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和涵养县域基础财源,推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二是实行对县财政综合绩效评价奖励政策、招商引资大项目奖励政策和县(区)财源建设工程,拓宽支农资金来源渠道、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格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三是加大对县域社会事业和公共产品的投入,并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和扶贫救助等措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保证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青阳县丁桥镇金鑫 2011年 6月 根据县委党校 2011年干部任职培训班教学计划安排,通过前段时间赴苏州考察学习所获得经验, 本人认真撰写了此调研报告, 内容主要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郡县治,天下安” 。经过改革开放 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寻求 科学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那么,从县域这一层面来看,什么样的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什么是有悖科学的发展, 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实际, 我认为, 迄今县域发展过程中背离科学道路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八个方面。 表现一:“工业至上论” 在产业选择上,不顾自身条件, 违背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 普遍把发展工业作为“立县” 、“兴县” 、“强县”的战略。与城市经济特点不同,我国县一级经济与“三农”密切联系,主要承担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生态涵养功能。如果我国 2000多个县都来集中搞工业建设, 那么谁来解决 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目前,县域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 若不发展工业, 如何保证农民的增收和地方财政 收入?对于农民增收, 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 但持续增收仍难有保证。由于免除农业税, 工业薄弱的县级财政普遍困难,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难以弥补公共支出需求的巨大缺口。解决这一难题的总体思路应当是, 在保持县域承担的主体功能的条件下,不断增大上级财政对县域的转移支付规模(“省县直管”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同时,鼓励县域因地制宜,适当发展本地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加工业及城市配套服务型产业。表现二:“重大轻小、重外轻内”从发展主体上,重视大企业、大项目以及引进外来投资商,而对中小企业、有特色的项目以及县域内本土成长的企业,缺乏应有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一)什么是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第三,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第四,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产业。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中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点。 1、农村性。在中国,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农村和农业也就不称其为“县”。所以,农村性是我国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地域性。县域经济的地域性,是指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割的行政界限。县域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这一特定区域内进行的,县域的经济管理权限也局限在这一范围内。 3、层次性。是指一个县范围的全体经济的总和,它既有产业的总和,也有各种经济所有制的总和;既有老百姓经济,即就业与收人;也有政府经济,即财政收入和财政收支平衡。从这个意义上看,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4、综合性。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县域经济集三次产业、集生产和非生产性活动、集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5、差异性。县域经济的差异性以及相关联的县域社会差异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据统计比较,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是最低县的15.1倍。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经济实力雄厚,其数量占全国县(市)总数的不足二十分之一,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不足十分之一,

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刘亦彪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县域(包含长沙县、望城区、宁乡县、浏阳市,下同)经济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加速转型创新,县域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但发展的制约因素逐渐凸显,部分指标呈回落趋势,经济增长仍然面临下行压力。 一、县域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一)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度提升。初步测算,上半年全市县域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9.05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119.62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1067.26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302.18亿元,增长9.2%。上半年全市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41.6%,比上年同期提升0.2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5%,分别比上年同期和2013年提升4.5和0.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升0.1百分点。 (二)增速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上半年全市县域GDP同比增长11.3%,虽然较上年同期有一定回落,但各县(市、区)GDP增速均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浏阳市、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GDP增速分别为12.3%(全市第一)、11.5%(全市第二)、11.3%(全市第三)、10.2%,分别高于全市2.2、1.4、1.2、0.1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3.0、2.2、2.0、0.9个百分点。 同时,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增速也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详细情况见下表)。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探析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探析 【摘要】随着中国统筹城乡战略的实施,县域经济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但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等问题,应从科学选择发展路径、恰当把握县域自身要素禀赋和深化县级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理论探析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目前,新的区域经济关系是在区域相互开放、市场一体、产业相联、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开放系统,而县域经济的地域性、特色化,决定了对自然生态的依赖更加直接。因此,在坚持开放和保证生态的基础上发展好县域经济,对整体经济协调发展有积极意义。 一、发展中国县域经济的积极意义 1、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 农业及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及农业的基础地位才更加巩固,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十二五”时期中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针。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小城镇发展才有经济基础。 3、县域经济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中国农村人多地少,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县域经济的发展,将有效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将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中国县域经济的主要困难 1、结构性矛盾导致县域经济运行质量低下 除东部一些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外,目前中国大多数县域经济都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矛盾。从产业结构看,工业方面,县域优势行业和优势产业不明显,存在明显的结构雷同、规模偏小现象;农业方面,传统种养业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农

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的发展既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发展壮大特色县域经济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人的观念对经济发展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先进科学的观念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落后陈旧的观念阻碍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想越解放,经济越发展。为此,需在六个方面取得突破:⑴要破除“等、靠、要”的旧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敏锐地发现经济发展的机遇,靠拼抢精神主动抓住发展机遇;⑵要破除囿于陈规、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旧观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为天下先;⑶要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旧观念,树立运用市场经济运作和管理经济的新观念;⑷要破除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旧观念,树立依法行政,遵守国际通行的市场竞争规则,信守承诺的新观念;⑸要破除狭隘的地方观念,树立大开放的的市场观念;⑹要树立人力资源越丰厚、素质越高,越有利于吸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观念,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渴望,以更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用人环境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引各种人才。创造唯才是举和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二)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和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县域经济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县域内部看,任何一个地方都同时具备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从县域外部看,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也是同时存在的。特色不浓、结构趋同,竞争的压力将更大,发展的阻力也更多。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于找准特色。必须依据自身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提倡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全面实施经济林果业、畜牧业和种植业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改进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积极培育税源,多渠道增加县域财政收入;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水平落后,银行、居民资金积累能力有限,地方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进行建设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贫困县、山区小县持续发展需要有长期、稳定、充足的资金供给。 (四)千方百计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县域,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增加县域城镇居

高技能人才助推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

高技能人才助推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 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推动地域经济不断发展的强力剂。近年来,作为县级市的山东省昌邑市始终坚持把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工程来抓,紧紧围绕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重点环节,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优化舆论环境,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昌邑高技能人才异军突起。目前,全市技能劳动者达10万余人,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近15000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15%,涌现出一大批技术熟练、技能精湛、业绩突出的优秀技能人才。这些高技能人才用自己的材质谱写了现代制造业的新篇章,推动了昌邑经济跨越发展。 有了强大的高技能人才支撑,昌邑的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工业企业效益逐年提高。高技能人才纷纷参与到企业技术研发当中,极大地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进程。2009年,全市科技企业取得科研技术成果30余项,转化率达到60%。2004年以来,全市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科技进步奖等重大科技奖励52项。 破除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把技能人才开发摆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高技能人才是企业技术工人的核心骨干,也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过去,由于择业观念、成长环境和需求增加等原因,昌邑市的一些企业曾经出现过技能人才大量短缺的现象,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要推动企业做强做大,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为此,昌邑市委、市政府拔高技能人才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人才工作总体规划,结合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一系列打造高技能人才的“组合拳”随之展开。 近几年,该市先后制定出台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意见,以及首席技师、有突出贡献技师选拔管理办法等10多个专门文件。为形成合力、建立长效机制,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成立了有关部门参加的高技能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推进技能人才开发。从2008年起,市委、市政府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对镇街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和市直部门工作绩效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各级各部门工作政绩的重要依据,有效地增强了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一把手”抓技能人才开发的意识。 全市各级部门不断加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投入。近五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建立疫病诊断机构为县域经济服务 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陕西省咸阳市是中国第一帝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主导产业来抓,把畜牧业作为该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着力实施“畜牧富民”工程,狠抓畜禽良种繁育、养殖小区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动物疫病防治等工作,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咸阳市畜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奶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第六位,已由传统的农业大市一跃成为畜牧强市,成为农民致富一个新的支撑点。可以说,畜牧业已成为咸阳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近几年,重大动物疫病却给咸阳地区畜牧业造成了巨大危害,尤其近几年发生的禽流感、猪链球菌病和猪蓝耳病,不仅使畜牧业遭受重大冲击,造成养殖者重大的经济损失,直接严重威胁到咸阳地区畜牧业当前和未来的健康发展,而且危及到公共卫生安全,危及人类健康。因此,控制咸阳地区重大疫病刻不容缓,而且必须从战略高度加以反思和解决。近些年动物疫病流行形势复杂,主要表现在单一病原感染少见,大多为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几种传染病在同一养殖场同时发生和流行,使临床表现复杂化。所有这些,都给动物疫病的快速确诊带来了困难,即使临床经验十分丰富的医生,也常常无法做出明确诊断;而需要通过病原体形态学检查、病原体的分离培养、代谢产物和毒素的检测、血清学检查,甚至是免疫荧光、免疫酶染色技术等,才可做出确切诊断。另外,咸阳周边地区大多数养殖场、养殖户没有相应的

(发展战略)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几点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行政区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其最大的特点:一是农的成份大,整个经济与农的联系也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非常密切。二是整个经济相对落后。三是在经济发展的相当阶段内,往往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相联系。 对县域经济概念它的内涵外延,还需要理论界认真研究。因为,这对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发展规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应从县域经济与市域、省域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共性与个性,各个县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当前县域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等不同方面,深入研究县域经济的特点、规律等,以此更有效地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宏观、微观政策和措施。 一、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前各界最关注的是“三农”及相关问题,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等,并对这些问题都有了比较丰富、比较深入的探讨。 我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基础配套和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其中: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即“三农”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县域经济的整体工作要围绕着或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来展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即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要靠工业来带动,包括农产品增值主要靠工业来转化,农业劳动力转移首先靠工业来吸纳,城镇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工业发展来创造需求和积累资金等等。所以,县城经济发展中,工业是重中之重,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出路所在。基础配套和集中体现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即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来配套,而城镇化水平要与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城镇化水平滞后会制约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太超前则不仅不会必然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必然发展,还会成为无本之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以及发展规划,当前应特别注意要立足县情,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既要跳出“三农”抓“三农”,也还必须立足“三农”抓“三农”。跳出“三农”抓“三农”,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看,无疑是正确的,这是我国抓“三农”思路的一个重大进步。但现在流行的一个热门话题是:跳出“三农”抓“三农”,就是“三农”要“三化”,即农村城市化、农民居民化、农业工业化。我认为,这就走向了极端,既是不可能的,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也会是十分有害的。无论到什么时候,“三农”只会减少,不可能被全部“化”了。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三农”工作的整体思路还只能只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在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立足“三农”抓“三农”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村的城市化水平,农业的工业化程度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劳动力

我国县域数量及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分析

我国县域数量及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分析 中国县域数量基本情况分析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854个(其中市辖区897个、县级市361个、县1425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1个、林区1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40381个(其中区公所2个、镇20401个、乡11111个、苏木151个、民族乡1019个、民族苏木1个、街道7696个)。 图表2007-2014年我国乡镇、街道数量变化 单位:个 数据来源:国家民政部 中国县域经济市场发展格局 从百强县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占74席,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均占12席,东北地区仅占2席。其中,东部地区的浙江、山东、江苏三省表现最为抢眼,分别占26席、22席和17席,占据了百强的六成以上。在得分方面,东部地区74个百强县的平均分高于中部、东北、西部地区。 从百强榜排名前十县域的主导产业来看,各县域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纺织、制鞋、轻工食品等已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和主要任务。从百强榜排名前十县域的主导产业来看,各县域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纺织、制鞋、轻工食品等已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东部地区尤其是浙江省百强县域,通过推进“两化融合”、“机器换人”,不断加快传统产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步伐。各县域也在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扩容增效,积极发展研发设计、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图表2016年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 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内容简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但其发展态势良好,具有后发优势。近年来,县域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并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列为重点内容,其中,与“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有所不同的是,在区域经济建设方面,不应再仅仅强调主体功能区的作用,也不要再继续将重点放在几个大的区域协调方面,而是要具有新的全局观念,可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支持全国的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上面。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共十七章。首先介绍了县域经济的概念、特征等,接着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然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并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百强县的发展做了详细的透析。随后,报告具体分析了我国重点省、区、市、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有益经验。最后分析了县域经济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商务部、财政部、地方统计局、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地方经济发展,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工具。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

编者按:山东省邹平县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2000年经济实力在山东省140多个县市区中排名中游偏下。近年来,邹平县立足实际成功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县、统筹城乡、跨越崛起之路,连续8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稳居山东省第一经济强县。驻郑办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邹平县“工业强县、统筹城乡”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供领导参阅。 山东省邹平县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一、基本情况 邹平县隶属山东省滨州市,东接淄博,西邻济南,南依胶济铁路,北濒黄河,辖1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858个行政村,人口73万,总面积1252平方公里。 (一)经济发展情况 邹平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2000年经济实力在山东省140多个县市区中排名中游偏下。近年来,邹平县立足实际,解放思想,成功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县、统筹城乡、共建共享、跨越崛起之路,经济社会始终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连续8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先后超越山东省的寿光、滕州等经济强县(市)稳居山东省第一经济强县。 经过多年跨越发展,邹平县基本建立了以家纺服装、新型材料、食品医药、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高档用纸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培养壮大了以魏桥集团、西王集团、长星集团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邹平先后被授予全国

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荣誉称号,2011年,邹平位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第15位、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第11位、全国中小城市最具投资潜力百强第3位。 (二)城乡统筹发展情况 近年来,邹平县以建设生态园林型现代化鲁西中等城市为目标,坚持城乡一体、区域统筹发展,城乡面貌实现大变化。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54平方公里,人口39万,基本搭起了中等城市发展框架,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形象大幅提升。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城镇化水平达到62%。加快推进新农村和社区建设,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2个、省级3个,7个镇通过省级环境优美环境审核。2008年获国家园林城市荣誉称号,2010年被评为中国城乡建设范例城市、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邹平县注重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和经济共同发展。“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教育投入34.3亿元,新增校舍面积31.8万平方米,幼儿园入园率达到98.36%。投资5000多万元实施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211取暖、“三免惠民”工程,对全县初中、小学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对经济困难学生免除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每年投入400多万元实施农村小学生乘校车补助工程,收益学生近2万人。2010年被评为山东省教育工作先进县。深化创新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达到了每个镇办有一处规范的卫生院、每3000人左右有一处社区卫生服务站、每500人左右有一处卫生室的标准。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几点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几点思考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行政区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其最大的特点:一是农的成份大,整个经济与农的联系也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非常密切。二是整个经济相对落后。三是在经济发展的相当阶段内,往往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相联系。对县域经济概念它的内涵外延,还需要理论界认真研究。因为,这对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发展规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应从县域经济与市域、省域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共性与个性,各个县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当前县域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等不同方面,深入研究县域经济的特点、规律等,以此更有效地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宏观、微观政策和措施。 一、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前各界最关注的是“三农”及相关问题,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等,并对这些问题都有了比较丰富、比较深入的探讨。 我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基础配套和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其中: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即“三农”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问

题,县域经济的整体工作要围绕着或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来展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即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要靠工业来带动,包括农产品增值主要靠工业来转化,农业劳动力转移首先靠工业来吸纳,城镇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工业发展来创造需求和积累资金等等。所以,县城经济发展中,工业是重中之重,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出路所在。基础配套和集中体现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即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来配套,而城镇化水平要与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城镇化水平滞后会制约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太超前则不仅不会必然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必然发展,还会成为无本之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以及发展规划,当前应特别注意要立足县情,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既要跳出“三农”抓“三农”,也还必须立足“三农”抓“三农”。跳出“三农”抓“三农”,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看,无疑是正确的,这是我国抓“三农”思路的一个重大进步。但现在流行的一个热门话题是:跳出“三农”抓“三农”,就是“三农”要“三化”,即农村城市化、农民居民化、农业工业化。我认为,这就走向了极端,既是不可能的,对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09889945.html,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任凤娟 来源:《中国经贸》2016年第15期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经济对社会安定稳固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决策权力的逐步下放,县域经济规模扩张,综合实力壮大,发展步伐加快,在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愈加明显。 合肥市地处华东腹地,安徽省会,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近年来经济社会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迈出坚实步伐。“十二五”期间,经2011年的行政区划变动,县域经济单位由三县调整为四县一市,即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和巢湖市,县域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县域总量不断扩张。2015年,合肥市县域生产总值(GDP)1863.4亿元,比2010年净增加955.6亿元,现价增长1.95倍。 2.县域产业结构升级。2015年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1 3.2:61.5:25.3,与2010年比,一产比重下降3.8个百分点,二产、三产分别提高2.1和1.8个百分点。 3.县域工业地位凸显。截止2015年末,县域规上工业企业1543家,比2010年末增加近500家,县域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37.3%,比2010年提高2.5个百分点。 4.县域财政较快增长。2015年县域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192.05亿元、12 5.18亿元,分别为2010年的2.6倍和2.9倍,“十二五”年均增长分别达20.6%和23.3%。 5.县域人民生活改善。2015年,肥东、肥西两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全市平均429元和746元,2010年五县市收入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6.县域发展好于全省。2015年,县域GDP增长10.2%,高于全省县域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高于全省县域平均增速1.9个、1.1个和0.5个百分点,五县市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全省9.3%的水平。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县强,才能市强。合肥市始终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且取得长足的发展,其中肥西、肥东等县在全省排名靠前,肥西县位列《2016中国县域综合竞争力百强排行榜》第78位,但县域整体份额偏低,2015年末县域户籍人口464.4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5.2%,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暨全国百强县案例报告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暨全国百强县案例报告 9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成果发布会:《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暨全国百强县案例报告”在北京举行,会议正式对外发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县域经济课题组完成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以及《“文明之都”张家港案例研究——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转型再塑辉煌》、《“千年商都”即墨案例研究——乘势经济新常态,力拔江北第一县》。中国社会科学院竞争力模拟实验室副主任、报告主编吕风勇和邹琳华等就主要内容进行了汇报。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首先对根据GDP、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目三项指标遴选的全国400强样本县(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年度回顾。指出:2015年,中国经济仍旧延续了深度调整的态势,县域经济增速总体出现更为显著的下滑,更多县域经济体出现更大幅度的负增长,对当地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2015年,400样本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实际增速较2014年回落了2.26个百分点,明显超过全国0.5个百分点的回落幅度。400样本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继续呈现下降趋势,由上年的25.8%下降到24.4%。地区比较表明,2015年中部地区样本县(市)经济增速最快,成功实现对西部地区的超越。同时,中部地区样本县(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增速分别达到12.4%、16.1%和 7.8%,都明显超过了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样本县(市)的增速。 报告了基于全国400强样本县(市)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投资潜力评价体系遴选出了2016年度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和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百强县(市)。 一、竞争力指县域经济对生产要素的吸引能力,同时体现在生产要素数量的集聚和生产质量的提升两个方面。研究发现: 竞争力十强县(市)江浙占其九,江北唯其一花属即墨。综合竞争力排名第1位的是昆山市,第2位的是江阴市,第3位的是张家港市,其余依次是常熟市、义乌市、慈溪市、诸暨市、宜兴市、即墨市和太仓市。百强县(市)前10强中,有9个是长三角地区的县(市),排名第9位的即墨市属于山东省,是进入前10强的唯一地处江北的县(市)。 竞争力百强县(市)遍及20省份,浙苏鲁三省百强县(市)数目分居三甲。竞争力百强县(市)分布20省(市、区),江苏、浙江和山东分别占了百强县(市)26席、20席和20席,与其他省市相比拥有绝对数量优势,其他依次是福建6席,河北4席、河南3席、湖南3席、新疆3席、内蒙古2席、广东2席、贵州2席、天津1席、辽宁1席、吉林1席、上海1席、安徽1席、江西1席、湖北1席、四川1席、陕西1席。在所考察的27个省份中,山西、黑龙江、广西、重庆、云南、青海和宁夏等7个省份无缘百强县(市)。

关于某发展县域经济地几点建议

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或基本单元,是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县域经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广大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区域性经济。根据市政协领导的统一安排,我们组织调研组对我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情况,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现实意义 县域既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结合部,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县域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整和相对独立的综合性经济单元,处于国民经济的中观层次。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入,县域经济发展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形势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于繁荣农业农村经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低估,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处于强国、强省、强市和为民、安民、富民的第一线,是统筹城乡发展、维系群众生活和巩固基层政权的关键点。 (二)发展县域经济是富民强县的必然选择。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动机。发展县域经济既是加速推进农业产

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的有力举措,是实现富民强县的最有效、最现实的发展路子,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 (三)发展县域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六大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鲜明地提了出来;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二次会议也提出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2005年出台的中央1号文件又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再三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会落空。 (四)发展县域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五)发展县域经济是破解县域经济各种矛盾的必由之路。根据2002年底的统计,全国约有55%的县靠国家财政补贴。全省2002年财政支出分析结果表明,县级支出中90%的比重用于保证行政机关运转和保障事业支出,仍然属于“吃饭财政”。因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培植壮大县域经济规模和实力,是提高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

工业园区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工业园区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渭南市工业园区发展现状调查 陕西调查第32期总第305期 2013-11-5 10:37:00 工业园区是依托市、县区域形成的一种聚集型的产业圈,工业园区的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紧密相连。《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年)中指出:“实践证明,发展县域工业园区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有利于集聚生产要素、形成产业集群,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是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近日,我们对渭南市的工业园区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工业园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区域总体水平,园区企业有力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但是,工业园区入驻企业较少,配套生活、环保设施建设滞后,人才流失、供需结构性矛盾等问题成为制约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焦点 1.政策扶持产业园区建设 2007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产业化、集群化、园区化发展的思路,全省工业园区建设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政策层面保证了县域工业园区的规范发展、科学运行。2009年,省政府又印发了《陕西省加快县域工业化发展纲要(2009—2012年)》,其中着重提出了要在现有187个县域工业园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抓好100个重点园区建设,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快发展步伐。2011年制定了《县域工业集中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确定对集中区内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及配套设施、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企业孵化器)等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两年安排省级专项资金1.46亿元,共支持了116个项目,总投资达55.29亿元。 渭南市2007年开始集中建设工业园区。市政府先后制定印发了《中共渭南市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的意见》、《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在财政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税收、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并制定了跨区域经营企业、产业联合转移企业的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政策。经过6年多的建设,全市工业园区的数量已达13个,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2个、省级重点县域工业园区10个;一期规划建设面积118平方公里。 目前,园区入驻企业从2009年底的264户增加到2013年6月底的927户;园区主导产业由单纯的工业逐步向发挥各自区域优势的农业及服务业产业拓展,分别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现代医药、精细化工、机械装备制造、煤化工、钢铁等为主导的产业园区。园区的规划建设及相关事务由独立的园区管委会进行管理,政府投资,企业受益,产业基础良好,充分发掘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吸引市、县内外甚至国内外企业集聚园区。截止2013年6月底,13个工业园区完成水、路、电、气等基础设施投资83.70亿元,投资强度为0.75亿元/平方公里。

工业园区在县域经济中的作用思考

工业园区在县域经济中的作用思考 纵观全球,园区经济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一些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工业园区作为发展园区经济的一种类型和途径,在我国各地也呈日益蓬勃发展之势。跨入新世纪以来,望城县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推进工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到今年4月初,该县入园企业已达150余家,工业园区已成为全县工业经济乃至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和火车头。笔者通过实地调查与研究,集中围绕县域工业园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工业园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县域工业园为地方提供了最重要财源,为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望城工业园区经过10年来的开发建设,园区已经初具规模,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水、电、路、气、有线、互联网等配套设施完善,35平方公里规划控制范围内六纵六横道路骨架已经拉开,引进落户企业150余家,近三年来园区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时期,工业产值、财税收入年均增长40%以上,可用财力连年翻番。2009年实现工业产值140.2亿元,财税收入7.03亿元,分别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5%,财税收入的47%,占全县财政收入半壁江山。 望城经开区实缴税金指标 单位:亿元 年份实缴税金总额增长率(%) 2007年 3.01 2008年 5.03 67.67 2009年7.03 39.76 由于县域工业园区在政府引导下进行了整体规划和科学管理,那么,在企业引进上就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首先考虑产业的配套和企业的联系,通过设立中介机构和提供各种交流场所、交流机会,通过企业的竞争与合作的秩序,增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望城工业园区逐步形成了四大主导产业集群:食品医药产业集群,有色材料深加工及先进制造机械产业集群,印刷包装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产业群。园区的努力促进了县域产业集群发展,增强了全县产业的集结力、影响力,推动了全县工业化进程。同时,也为县域其它乡镇工业园提供了成功模式,促进了全县工业化共同发展。 望城园区产业聚集率指标 单位:亿元 年份工业总产值产业聚集率(%)备注

最新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pdf

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内容简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但其发展态势良好,具有后发优势。近年来,县域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 长的推动力量,并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及吸纳农村 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列为重点内容,其中,与“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有所不同的 是,在区域经济建设方面,不应再仅仅强调主体功能区的作用,也不要再继续将重点放在几个大的区域协调方面,而是要具有新的全局观念,可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支持全 国的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上面。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共十七章。首先介绍了县域经济的概念、特征等,接着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然 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并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百强县的发展 做了详细的透析。随后,报告具体分析了我国重点省、区、市、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有 益经验。最后分析了县域经济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商务部、财政部、地方统计局、中投顾问产业 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 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地方经济发展,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 考工具。

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_范文

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 本文是关于范文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感谢您的阅读!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对县、县级市、城市辖区、垦区、森工林区等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统筹规划,通盘考虑,加强指导。200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扩大十强县(市)经济管理权限的决定》,实施了支持强县、扶持弱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县域经济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强县率先发展,中等县迅速崛起,弱县加速前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大好局面。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支持粮食主产区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我省生态良好、资源富集、科技实力较强、经贸活跃等优势,采取超常举措,真抓实干,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和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多予少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强县富民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和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全面加快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十一五”期间,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要超过全省平均增长幅度,县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有较大幅度增长,开创经济与社会、城镇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